论历史文化旧城改造及景观提升

2022-11-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规划问题与原则

1、规划问题

经调研发现在旧城改造中存在公共活动空间缺乏,服务半径尚未满足;部分空间因缺乏设计或设计欠佳,其合理性、舒适性、美观性仍需提高;未能强化城市特质与风貌,有文化内涵的特质在公共空间中的展示不足;文化设施的品质不高,且文化资源及文化设施之间未能形成连续、舒适的空间序列;空间与设施的管理和维护也有待加强。

2、规划原则

注重扩展公共活动空间的覆盖面,增加空间面积与数量;促进公共活动空间的合理使用;提升公共活动空间的品质和效率,加强精细化设计,提高规划设计的合理性、舒适性、美观性;强化公共活动空间对城市特质的体现,对城市空间格局与风貌特色具有促进作用;依据旧城空间格局与风貌特点强化相应的节点空间与廊道空间;划定重点区域或节点,制定设计要点,并以试点促全局。

二、历史文化街区设计要点

历史文化街区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集中体现,有大量的历史名胜和传统民居,形成了独特的历史文脉和文化肌理,首先要把握好整体风格的定位,包括色彩的选取,文保单位的重点标注,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各种规划类建筑类规范的参照。

1、风貌保护设计(面)

设计中色彩的选择应兼具传承性、文化性、独特性及地域性原则,既能体现东方古韵,又能展现新世纪中国城市的国际风貌。其色彩应突出传统文化特点,注意与周边文化保护单位相协调。

在整治过程中也应注意保护文保单位,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以及各市有关规划和专项条例。后期的环境提升首要任务在于加强历史文化风貌的整体保护,在规划设计中应尊重不同地区的传统风貌,并适度的进行文化元素的提取,采用与当地自然环境、地方特色、地区风貌相符的设计方法及植物配置。

2、公共环境设计(线)

在公共空间体系中,应保持历史文化街区的传统尺度,严格控制合法建筑的退线;保持文化街区上空的干净整洁;实现路面整洁且通畅,并符合消防安全要求,有条件地区可参考海绵城市建设标准,采用透水材料进行路面改造。

规划合理、高效的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停车方式;积极设置垃圾分类回收设施;合理设置照明系统,选择与景观风貌相协调的灯具设施和灯光效果;城市家具方面应纳入城市公共艺术体系中,结合景观绿化,形式与传统风貌相协调。

绿化体系方面,善于利用街边空间进行绿化,可设置开敞式绿地-“见缝插针”增加绿化空间。空间条件不允许情况下,可采取垂直绿化的方式。在综合服务设施体系中,都应考虑无障碍设计。

3、建筑院落设计(点)

应保持院落空间格局和建筑外部形态与传统形制一致,建筑内部可使用新技术、新材料,改善生活服务设施,完善使用功能。建筑形式则以各地传统民居风貌为主。

历史文化街区的建筑应以登记房屋高度为依据,并与周边建筑高度相协调,符合传统建筑规制。建筑色彩及材质也应以传统规制为主,与当地历史文化风貌相协调。环境提升中的建筑要素方面,重点着力于门、窗、墙、牌、匾、檐、线、管、罩、绿等十个方面,具体的要求和细则详见当地相关规范。

三、非文保区设计要点

1、整体风格设计(面)

色彩选取应兼具传承性、文化性、独特性及地域性原则,街道色彩宜结合城市地域特点,风格统一,协调美观。居住类社区色彩应符合中国各地城市地域特点,与所在区域风格相协调,突出温和宜居的感觉,建筑立面颜色建议不宜超过三种。

2、公共环境设计(线)

合理布置机动车非机动车停车空间,避免对人行道的干扰,宜设置灌木绿化隔离;自行车存车设施外观形式不提倡采用圈式;环境小品题材的选择和设计应符合周边业态建筑功能的需求。

合理设置引导标识设施,最大限度减少占用公共空间;导向要素符合相关规范,考虑夜间识别需求,风格体现地域文化特色。有条件的地区可根据智慧城市建设标准建设智能指示系统、智能停车系统等。

3、建筑单体设计(点)

保持原规划许可建筑的形式,严禁擅自开墙打洞。建筑形式与体量应考虑绿色建筑标准和要求。拆除违法建筑后应与原规划许可内容保持一致,不得擅自改扩建。

四、微小公共空间的利用及设计

微小公共空间设计可将绿植作为重要设计手段,增强小空间魅力。不宜过度设计,设施宜简不宜繁,可充分利用绿植来分隔、活化空间。

旧城内微小空间多,且居民对其需求有相似性,可针对需求设计利于工业化生产的设施模块,结合空间尺度进行自由组合。在设计中建议选用造价较低、坚固耐久的材料。

结论

城市环境的设计提升应以历史文化区域的整体保护为核心,通过功能疏解、城市修补、塑造文化精华区、加大整治和治理力度等措施,坚持对文化城区的保护,同时改善公共空间面貌,营造宜居环境,提高环卫保洁标准,开展绿化美化建设,完善公共服务设施,规范环境秩序。并且做好设计上的减法,还原该地区的历史文化风貌,慎做加法,不要对传统风貌造成整治性的破坏。

摘要:在城市的环境改造中应以尊重历史文化地区的发展规律为前提,保持该地区的建筑风格及色彩、基本格局和艺术特点,对该地区特有的历史风貌、文化特色、建筑格局等“基因”进行提取,通过合理、人性化的空间及细部设计,实现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

关键词:旧城改造,景观设计,环境提升

参考文献

[1] 《城市道路空间规划设计规范》DB11/1116-2014(规划委、质监局,2014年)

[2]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建设指导性图集》(首规委办、首环办,2016年)

[3] 《北京旧城房屋修缮与保护技术导则》(建委、规委、文物局,2007年)

[4] 《关于北京核心区公共空间设计的思考》(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冯斐菲,2017年)

[5] 《北京旧城空间景观更新》(中央美术学院,侯晓蕾,2017年)

上一篇:小直径套管井提液技术在胡庆油田的应用下一篇:高校图书馆馆员的知识服务能力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