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景观文化研究

2024-06-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徽州景观文化研究(精选8篇)

徽州景观文化研究 篇1

作为一个安徽的学生,首先我有必要来介绍一下徽州以及其文化现象,再者我也有把它发扬光大,让作为中华文化瑰宝的徽州文化受到广大人民和文化爱好者以及国家重视的义务。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了解它,离不开旅游,但旅游,又不一定能让人真正的了解它。它已经受到了很多人的重视,但这不是重点,我要通过我的描述让大家更加了解重视它。

一:徽州的一些常识

位于安徽省南部、新安江上游。其地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1955年与1981年在绩溪县发现的两处新石器时代遗址考证,早在六千年前,翚岭(即徽岭)南北就有人类活动,西周以前,据《禹贡》天下分九州本区属扬州,即所谓“蛮夷”所属之地。徽州,简称“徽”,安徽的“徽”字就是取了徽州的简称。

古称歙州,又名新安,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徽州府治今歙县,从此历宋元明清四代,统一府六县(歙县、黟县、休宁、婺源、绩溪、祁门),是徽商的发祥地,明清时期徽商称雄中国商界500余年,有“无徽不成镇”、“徽商遍天下”之说。徽文化也成为中外学者重点研究的中华三大地域文化之一。1987年,国务院批准改徽州地区为黄山市。而现在黄山市下属的徽州区长期来一直为歙县地治,歙县徽城镇古称徽州府,黄山市成立后,划歙县岩寺镇和潜口、呈坎、罗田、西南溪、洽舍、富溪、杨林7乡以及郑村乡的瑶村置徽州区。徽州被张冠李戴,“从此黄山不徽州”。

徽州的方言称为吴语或者徽语,又称徽州话。

徽州有很多著名的景点值得大家去游玩一下的:徽州古城、牌坊群、呈坎古村落、潜口民宅、新安江山水画廊、花山谜窟、屯溪老街、齐云山、西递、宏村„„

它也有不少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的有歙县、绩溪;,省级的有黟县。还有不少历史著名人物,如汪华、朱熹、胡宗宪、戴震、胡适

这些都是值得徽州骄傲的一些历史和文化,它的古老神秘每年吸引着大批游人涉足,作为徽商的发源地且有“无徽不成镇”、“徽商遍天下”之说。

我想只有当大家亲临其境,正在用自己的双眼看到这些的时候,你们的心灵才会被深深的震撼!

二:徽州文化是什么

徽州文化,即徽文化,是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指的是古徽州一府六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徽州文化是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其内容广博、深邃,有整体系列性等特点,深切透露了东方社会与文化之谜,全息包容了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民间经济、社会、生活与文化的基本内容,被誉为是后期中国封建社会的典型标本。学术界对其的研究,至少经历了大半个世纪,被誉为是并列与敦煌学和藏学的中国三大走向世界的地方显学之一。

它是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其内容广博深邃,全息包容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民间经济、社会、生活与文化的基本内容,被誉为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典型标本。学术界对其的研究,至少经历了大半个世纪,80年代以后更趋火热,逐渐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地方学“徽学”,与敦煌学和藏学一同被誉为走向世界的中国三大地方显学。

徽州文化的主要内容有:徽州土地制度、徽商、徽州宗族、徽州历史名人、徽州教育、徽州科技、新安理学、新安医学、徽派朴学、徽州戏曲、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徽派版画、徽州工艺、徽州刻、徽州文献、徽州文书、徽派建筑、徽州村落、徽州民俗、徽州方言、徽菜、徽州宗教、徽州地理、徽州动植物资源等。涉及徽州经济、社会、教育、学术、文学、艺术、工艺、建筑、医学等诸学科,凡与徽州社会历史发展有关的内容,都属徽州文化范畴,通常我们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来加以概括。

徽州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徽州人在文化领域里建树、创造了许多流派,这些流派几乎涉及当时文化的各个领域,并且都以自己的特色在全国产生极大影响。其主要内容有:

理学:这是程朱理学的正宗流派,奠基人程颢、程颐及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祖藉均系徽州篁墩。它从南宋前期到清乾隆年间,在徽州维系了600多年,对徽州社会经济文化都有很大的影响,新安理学核心是伦理常纲,同时也倡导“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的重学思想,“天理为义,人欲为利”,“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理不计其功”的思想和“修内政”,“攘夷狄”的节义思想;

朴学:也就是徽派考据学。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婺源县的江永和屯溪的戴震。它作为乾嘉学派中的皖派,直接继承了汉古经学,把经学研究从纯考据的藩篱中解救了出来;

画派:开先河的为元代的程政,明朝开始形成新安画派风格。明末清初,江韬(渐江)、查士标、孙逸、汪元瑞“海阳四家”异风突起,有力地冲击了王时敏、王鉴、王翠、王原祁“四王”画派在中国画坛的统治地位。他们主张师法自然,寄情笔墨,大胆创新,给明末清初画坛带来新的生气。近代的黄介绍有些让人宾虹,主张“先师古人,再师造化,而以自然为归”,丰富和发展了新安画派。

这些介绍让人不免有些乏味,当然徽州文化的迷人不仅就是这些,我来介绍一些经典的徽州文化。比如说美食。众所周知,徽州的食品大多是精品,且符合不同地域人的口味。徽菜的形成与古徽州独特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饮食习俗密切相关。绿树丛荫、沟壑纵横、气候宜人的徽州自然环境,为徽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徽菜原料。

对于徽州的小吃我可以列举出一些,如石头馃、徽州馃、苞芦馃、苞芦松、秤管精、豆腐老鼠、豆豉、冬瓜饺、冻米糟、“杜”字虾米豆腐干、芙蓉糕、伏岭玫魂酥、葛粉圆子、宏谭豆腐乳、蝴蝶面、黄山河螺、徽式炒面、徽州裹粽、火焙豆腐、火烧冬笋、绩溪菜糕、绿豆兜、麻酥糖、梅干月饼、魔芋豆腐、腊八豆腐、腊八粥、青精饭、纱面、深渡包袱、双冬肉包、甜酒酿、屯溪醉蟹、五城茶干、蟹壳黄、苎叶馃。我品尝过的不多,但是尝过的芙蓉糕,火烧冬笋等等的都是人间美味。来到徽州,大家还有一个目的就是品尝这些人间珍馐,它的味道也的确对得起大家的追捧。

过去的时候,“顶市酥”是要到每年的春节期间才有应市的主打“年货”,是徽州民间春节时家家户户必备的传统糕点,又是过去徽商外出馈赠亲友的礼品。现在,则成为了已经被列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徽州锡格子茶”项目中的主要茶点。对于它的味道,我们可见一斑啊。

不能撑起它的整个饮食文化,它得有拿的上台面的大菜。徽菜,为全国八大菜系之一,它发祥于南宋时期,起源于歙县(古徽州府)。徽菜历史上以烹制山珍野味而显其特色。因古徽州地处皖南山区,山珍野味非常丰富,有山鸡、斑鸠、石鸡、山龟、甲鱼、果子狸、黑熊、穿山甲、娃娃鱼等野味,有野蕨、冬笋、香菇、石耳等山珍,为徽菜的烹调提供了特殊而又丰富的原材料。三:徽州文化的特点

“徽州”,既是一个地理区域概念,更是一个历史文化概念。徽州是具有典型意义的中国传统文化区域。相对封闭的自然地理环境,大移民所形成的宗法社 会,“东南邹鲁”的文化氛围,徽商经济的厚实基础,促成了徽州文化区域总体全面发展。宋代以来,徽州“儒风独茂”,文化教育及科举昌隆,名人辈出,人文荟萃,形成了许多著名的学术流派和文化品牌。徽州文化是指以历史上徽州府为中心地带、长期积累、并有丰富遗存的富有特色的地域文化。它包涵着由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所构成的体系内容,客观存在着纵横交错的层次结构关系。

它不仅多元化而且还带有浓郁的地域色彩,在徽州的古村落古城镇古派建筑里,我们无一不感受到这种气氛。作为一个区域文化的特征,它所表现的是这个区域文化在一个时代由其特殊的精神需要、精神状态和精神力量所构成的精神特征。徽文化精神在历史上并不是一个抽象的精神实体,它正具体地存在于徽州地区各个历史时期的特征中,并通过各个历史时期中那些普遍、恒久因素的积累、凝聚,而不断充实表现出来。它通过精神来体现,又为精神提供了强大的依附。

它主要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民间性:徽州历史档案的最显著特点,即是其民间性。从来源上看。徽州历史档案是在民间发现的,是从徽州平民家庭中流散出来的。徽州历史档案同以往发现的重大历史文化遗产的最大不同之处,就在于它突破了以王室部衙类政治史材料为主的局限,表现出厂鲜明的民间性和经济特色,十分具体和实用。

2、具体性:形成于平民社会的徽州历史档案,没有泛泛描述,有的只是具体的、微观的记录。例如,它对徽州大大小小家族的世系递嬗、家族教育、科举状况、土地积累、管理经营、宗祠创建、族产管理和运营、与官府和当地其他家族及农民的关系、商业活动和资产的积累等情况的记载,对徽州平民百姓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婚丧嫁娶、各种会社、风俗习惯等日常生活的记录,详细到每家每户,有的具体到每一个人。

3、真实性:在现实生活中,为了使契约文书真正合法有效,其中多载有公证事项,从而在徽州历史档案中留下了许多标识其真实性的地方。如契约文书中除了受契约条件约束的双方当事人外,还有中间人的见证鉴定,而这中间人大多则是由当地很有名望的长辈耆宿、族长房长等担任。至于诉讼案卷、布告、租簿、实征册等,都有明显的可以鉴定其真实性的地方。

4、典型性:徽州是中国封建王朝统治政策贯彻十分彻底和最为典型的地方。传统中国农村经济形式和社会意识形态在徽州的历史积淀很深,因此,徽州历史档案所反映的内容在中国农村历史社会中也最为典型。比如,徽州遗存的赋役文书、档案,如亲供册、黄册、编审册、实征底册、易知由单、串票、滚单、完纳钱粮执照等,构成完整而典型的明清赋税制度,是中国明清赋役文书档案中的典型代表。

5、系统性:徽州历史档案的系统性表现在全面性、连续性上。其全面性表现在横纵两方面。横向上,徽州历史档案对农村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都有涉及,其种类之多,所涉范围之广,其他史料难以企及。

四:徽州文化迷人的原因。

徽州文化,延绵古今,影响播散于海内外。

要说徽州文化为什么迷人。首先看了上面的一些介绍我想就能够勾起一些人想要一睹为快的欲望了吧,它的迷人不仅仅是它有着浓厚的历史气息,还在于它能够兼容并包。

首先风景最能够给大家带来精神上的愉悦,不必说高耸入云,巍峨庞大的黄山,也不必说徜徉着古镇气息的西递宏村,更不必说那店铺密集,石础青瓦的屯溪老街。这些都仅仅是它文化的一角,没有深入它,你只能感叹于它的外表而不能体味它的百态倩影。

徽州文化的“独特性”:徽派建筑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徽州商人贾而好儒,贾儒结合,亦贾亦仕;新安画派,师承有自,风格独特。

徽州文化的“典型性”:徽州文化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尤其是封建社会衰落时期中国文化的一个缩影,徽州的土地制度、宗族制度、教育制度、商业文化和民俗文化等,是当时时代的典型样本。

徽州文化的“全国性”:如朱熹理学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官方哲学,其思想统治中国长达五个世纪;徽商足迹遍布全国,“无徽不成镇”,对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有着多方面的影响;徽派朴学是清代学术的主流,其治学思想、方法和所取得成就,影响一个时代,与现代学术的诞生直接相关联。

这些都成为绿它迷人的一部分,但最终我们还要归结为它的精神方面,它给人以依托,人们才会寄予它期盼。

五:徽州文化对人和社会所起的作用

徽州文化,是儒家文化的一部分,是祖国五千年历史文明的重要组成之一。徽州犹如东鲁。研究徽州文化,不是要复古,而是要体会文化形成过程中的精髓,发扬徽州人的骆驼精神,凝神聚气,更好的做好现在的工作。

(一)明清时期的徽州,呈现出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面貌,认真研究和总结,对于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会有所启迪。

徽州保存了大量的契约文书,这些契约文书反映了徽州人所具有的契约精神。无论是土地买卖,过继子女,遗产分割,乃至演戏酬神,徽州人都要立字为据,这些契约文书,显示了民间百姓们明确的契约意识和法制观念。法律手段和儒家伦理精神相辅相成,使这个处于山区的民间社会保持着良好的和谐状态。

徽州村落建设注重“风水”,依山傍水的徽州村落,鳞次栉比的房屋,纵横交错的巷道,既考虑到取水、排污、防火、防盗等多重因素,又考虑到生活起居的方便实用,体现出人与自然的谐和,追求的是适合生存、布局合理、富有美感的人居环境。这是注重“风水”的积极意义。

徽州的宗族是保证社会稳定的非行政组织。它提倡封建伦理,需要批判,但是它也发挥着调节社会的功能,例如重视族中子弟的教育,接济贫弱,禁止赌博等不良行为,禁止滥砍滥伐,提倡爱山护林等等。从实施手段上看,它也不是行政命令式的强制执行,而是以宗族或村民公约的方式,让族众和村民自觉参与、自觉执行。这些民间主张和实施途径,有助于社会更加和谐。

(二)徽州文化中有许多精神遗产也值得我们继承借鉴,为当代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明清两代,徽商曾经盛极一时。他们的“徽骆驼”———甘于吃苦的精神,仍然是我们今天从事一切工作和事业所需要的精神;徽商讲诚信,注重回报社会,这些道德观和价值观值得继承;徽商最终走向了衰落,是因为过于依赖官府,没有形成商人的独立品格,其教训同样值得总结和深思。徽州人重视教育,“十里之村,不废诵读”。重文重教的风气,使徽州这个山区涌现了大批在中国文化史上做出重要贡献的人物。徽州人还创造了很多发展教育的方法和经验,如徽商对教育的投入,宗族对贫困子弟受教育的扶持和激励措施等等。这些无疑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身处地阻山隔的徽州,人们却创造出精美的建筑和大量改善生存环境的道路、水利工程,还有医学、算学等科技发明,古代徽州人展现出的创造智慧和适应并改变生存环境的精神,今天仍然给我们以很大的启示。徽州有着大量的物质文化遗存,许多古村落和古建筑都保存完好,西递和宏村两个古村落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黄山被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它们是中国古代文化直观的标本,不仅是旅游经济资源,也能够让人从中领略到中国灿烂的文明,激发爱国热情。

(三)徽州文化从根本上体现出中华文化的本质特征,儒家文化的命脉贯穿在徽州文化的各个方面,是中华文化的典型和标本。扬弃其糟粕,继承和汲取其精华,对于团结全球华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积极的意义。

徽州人重视宗族,重视血缘宗亲。明清两代,徽州及其邻近地区的许多名族大姓的子弟因为经商迁徙到全国各地,进而遍布全球,现代文化名人胡适、陶行知等都是从徽州文化圈走向全国乃至世界的。挖掘、研究和宣传徽州文化,发挥徽州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力量,对于联络海外华人的民族感情,增强民族凝聚力,团结广大海外侨胞共襄复兴中华民族的大业,也有着不可低估的积极意义。

六: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一文化现象

徽州文化延绵不绝,磅礴久远,自古至今,代代英才于此孕育,再次发光。活字印刷术创始人毕昇,为谁辛苦为谁忧;一代思想先驱朱熹“问渠哪得清如水,唯有源头活水来”万古流芳;先天而忧,后天而乐的詹天佑,为中国铁路事业鞠躬尽瘁;“万世师表”陶行知,为平民,为农工,俯首教育,孜孜以求。天之骄子,多孕于此,中林敏秀之地,散发着万物 清明之灵。徽州文化永存,徽州精神永存。

我们要切实做好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为此我也看到了一些积极的做法:

一是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坚持政府的专业性保护与民间传承性保护并重并举。二是进一步做好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申报工作

三是全面加快安徽省徽州文化博物馆项目建设,力求全面系统展示徽州和徽州文化,确保今年底正式对外开放。

四是全面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工作。继续积极做好申报国家、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工作。

五是加强各类民间艺术社团的建设,进一步推进实施乡村民间文化复活工程。

徽州景观文化研究 篇2

徽州曾是一个行政区划概念。隋唐置歙州, 治歙县, 唐大历五年 (公元770年) 歙州始领歙、休宁、黟、婺源、祁门和绩溪六县。宋宣和三年 (公元1121年) 改歙州为徽州仍辖六县。明清时徽州府基本与上述地域相当。目前, 徽州作为行政区已大为弱化, 婺源划归江西, 绩溪划归安徽宣城市, 徽州主体成立黄山市, 地处安徽南部。但徽州作为颇具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圈, 并没有因为行政区划分的变更而失去传统特色, 而今学者和当地百姓仍习惯称一府六邑为徽州。

徽州古村落是历史上徽州人生产生活的中心之一, 是徽州文化的主要载体, 综合体现了造就徽州文化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除了村落一般特征之外, 徽州古村落尤其体现了古时徽州的宗法观念, 这些文化特征使得徽州古村落独树一帜。黟县西递、宏村作为徽州古村落的代表, 2000年11月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至今为止, 这是中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唯一的古村落, 体现了徽州古村落的文化价值和历史地位。从宗法文化景观的角度审视徽州古村落的基本特征, 理解中国历史文化在徽州的体现, 具有很强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1 牌坊与牌坊文化

牌坊俗名牌楼, 是封建社会最高的荣誉象征, 是用来标榜功德, 宣扬封建礼数的。它不同于民居, 民居是住人的;也不同于祠庙, 祠庙是供神的;它是一种门洞式的、纪念性的独特的建筑物。当时徽商是中国明清时期十大商帮之一, 朝庭对徽恩宠有加, 徽商于是进入了“以商重文, 以文入仕, 以仕保商”的良性发展轨道。浪迹天涯而发迹的徽商为了光宗耀祖, 他们奏请皇上恩准荣归故里, 兴建牌坊, 旌表功名、义寿、贞节……树碑立传, 以求流芳百世。

程朱理学决定着立态的关系, 并按“忠、孝、节、义、节、孝、忠”的顺序排列。石坊的石料均取自浙江省淳安的茶园镇, 又称状元石。颜色微青, 石质坚硬, 不易雕琢, 更难风化。其建筑内格大致分为两种, 一种是卷草式牌楼, 一种是四柱冲天式牌坊。卷草式牌楼颇为伤感;而冲天式牌楼气派挺拔, 有威武雄壮之势。在封建社会, 建坊必须有皇命。于是, 建坊成为当时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耀。

2 宗祠与宗祠文化

祠堂, 不少地方都有, 而时至如今, 保持完好, 具“原汁原味”的却在徽州。祠堂是封建宗法制度的载体, 是族权自治的象征。作为栖息祖先魂魄场所的祠堂, 源于人类对自身祖先的自然崇拜。最初由民间的祖庙和宫庭的太庙祭祀建筑发展而来, 也称宗祠、家祠、支祠。祠堂是一个家族的中心。通过开祠致祭和其他家族追远活动, 将族民紧紧地扭结在同一神圣的祖宗牌位之下, 形成一个严密的血缘组织。

祠堂作为一村一族最重要, 最注目的大型建筑, 切合了当时徽州族人共同的社会心理需要。作为宗族权力象征, 不同类型有不同规制。宗祠一般采三进七 (或五) 开间构造。一进为仪门 (楼) , 由大门和过厅、仪厅组成, 大多以重檐歇山式建成“五凤楼”, 主要是祭祀时供鼓乐之用。大厅后是天井。二进享堂, 为主体部分, 是祭祀祖先和处理本族大事的场所, 大的可容纳上千人。享堂中间正壁悬挂祖宗容像或祖先牌位图。三进为寝室, 为供奉祖先牌位及祠堂中贵重物品的地方。徽州人取当地砖木石资源, 按照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设计制作, 意在承木雕的华美丰姿, 取砖雕的清新淡雅, 借石雕的浑厚洒脱, 使每一座祠堂都成为“东方文化的艺术宝库”。

3 宗法观念在徽州古村落的地位及影响

牌坊和祠堂是徽州人文思想的高度物化, 徽派建筑艺术的典范。没有一句话, 没有一处说教, 无声无息地立在那里;但当你走近它, 继而进入它的腹地, 就会有一种强大的精神包围着你, 这便是徽州古村落里强大的宗法观念。它在徽州古村落的地位及影响从徽商文化中就足以体现了。

徽商成帮, 离不开徽州的山水乡情。地缘和血缘关系把经商的徽州人凝聚在一起, 起初是父子结伴或兄弟合伙、叔侄联手, 尔后同血缘、同宗同族, 同一地缘、同居一村的人结成帮伙。徽州的村落多为同姓聚居, 地缘和血缘统一于大小不同的宗族群体, 为强调敬宗收族,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徽州人重视建宗祠、修族谱。因此, 徽州的宗族制度特别牢固, 宗法观念特别强烈。同时, 徽州人重视教育, 鼓励子弟读书登第, 考取功名, 进而成为达官显贵, 这又充分反映了徽州宗法观念中光宗耀祖、荫及九族的文化意识。

4 牌坊和宗祠建筑的宗法文化景观体现

4.1 牌坊林立, 肃穆庄严

明清时期徽商不遗余力地立牌坊传世显荣, 于是牌坊成为徽州古村落重要的景观建筑。牌坊是纪念性建筑, 每一座牌坊都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特定的功能, 就内涵、功能而言, 徽州牌坊大致可分为标志坊、官禄坊、科举坊、尚义坊、节烈坊和百岁坊。徽州牌坊不仅力求高大雄伟, 气势不凡, 而且往往将牌坊树于祠堂前或村口, 祠堂、牌坊两种礼制性建筑组合在一起相互衬托, 营造出浓厚的宗法氛围。村口远离民居等建筑, 视野开阔, 更能突显牌坊的气势, 富有震撼力。村口牌坊, 特别是数座牌坊组成的蔚为壮观的牌坊群, 步入其间, 肃然起敬。歙县棠樾村口耸立着明清时期修建的7座牌坊, 组成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棠樾牌坊群 (见图1) 。同县稠墅村口保存着由4座牌坊组成的牌坊群, 柔川、竹溪村口分别保存着由3座牌坊组成的牌坊群。

4.2 祠宇相望, 瑰丽堂皇

明中叶以后, 祭祖礼制变革, 徽商鼎力支持, 徽州祠堂大兴。徽州古村落祠堂一般与住宅相脱离, 或位于村首, 以其宏丽的规模、高耸的形象成为村落的标志、宗族的荣耀 (见图2) , 歙县棠樾村口至今耸立着敦本堂、清懿祠、世孝祠3座祠堂, 或位于村中, 与书院、文会、社屋等文化性建筑组成宗族的祭祀、礼仪和社交活动中心, 它们往往也是村落精神空间的中心。对于历史久、规模大、宗族势力强的一些古村落, 这样的中心不在少数, 并有层次、等级之别, 形似自由布局的古村落, 实际上是以宗族关系维系的有机整体。明清时期, 歙县瞻淇汪氏宗族建有1座总祠和8座支祠, 位于村中心的总祠继述祠是全村祭祖之地, 支祠随血缘组团分布, 形成各自的次中心, 各支祠因人力、财力和地位等因素规模不一。

5 结语

中华文化, 源远流长, 其形成和发展历经了五千年漫长历史进程, 融合了华夏各民族、各地域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成果。徽州文化是丰富而深厚的, 最具代表性的牌坊建筑和宗祠建筑带领我们领略了徽州根深蒂固的宗族观念, 从而反映在古村落的景观布局中, 让我们不得不对徽州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感到震撼。

摘要:介绍了徽州古村落是徽州文化的主要载体, 众多高大的祠堂和牌坊形成直观可视的文化景观, 极大地渲染了古时徽州的宗法制度, 通过对牌坊和宗祠的由来、特点、地理位置、作用、影响等进行分析, 明确了宗法观念在徽州古村落的景观体现。

关键词:牌坊,宗祠,宗法观念,古村落,景观

参考文献

[1]陆林, 凌善金, 焦华富, 等.徽州古村落的景观特征及机理研究[J].地理科学, 2004, 24 (6) :67-69.

[2]陆林, 凌善金, 焦华富, 等.徽州古村落的演化过程及其机理[J].地理研究, 2004, 3 (6) :118-119.

[3]卞利.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J].寻根, 2004 (6) :1-3.

[4]程刚.徽州文化系列谈——徽州的祠堂[EB/OL].人民网, 2007.

徽州的文化 篇3

下了黄山,你就回到人间了。鹅黄的油菜花开得正浓,东一块西一块散落在高低起伏的绿色中,不时有一片盛开的桃花如粉色的云彩向你飘来,艳红的山杜鹃则像一簇簇火苗晃过眼帘。错落在缤纷的彩色中,白墙黑瓦的房屋用最原始最基本的色调展示着朴素的美,这就是著名的徽派民居。

皖南恐怕是明清古民居最集中的地区,有居屋,有牌坊,有祠堂,如此集中,如此完整,实在是罕见的。据介绍,文物建筑得以保存的重要原因,是因为在近代,除了太平天国那场战争,这里很少战乱。可是我想,这里毕竟也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石牌坊之类在当时确凿无疑属于“封资修”的“四旧”,在彻底扫荡之列。我曾在新疆吐鲁番参观过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尽管坐落在偏僻干涸的戈壁,其壁画依然没有逃脱热情的红卫兵的毁灭性破坏。皖南,处于人口稠密地区,靠近中心城市,它的那些老古董何以在“革命小将”的眼皮底下侥幸苟活?

在黟县的西递村,一座明代建筑的主人给我们介绍廊柱上的木雕、墙上的条幅,介绍得兴致上来了,又从阁楼里取出祖辈的画像。入画的祖上当然是值得骄傲的,头戴顶子花翎身着朝服。不是真正的官吏,是盐商花钱买的官。这样的画像在十年动乱时没有付之一炬,简直不可思议!

西递村是徽商集中的一个村落。全村有保存完好的124幢明清民居,自然是极富裕的地区。有意思的是当时的商人并不像现在有些人理解的,把经济和文化对立起来。我看到一条条幅,上书“读书好经商好效好就好”,真是很反传统,很符合“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的。西递的盐商确实是很重视教育,在清初就在村里办书院和女子学堂。在两百多年前的封建社会培养女学生是很大胆很有魄力很反潮流的举动,可见西递人对文化的热情。

重视文化,不是西递独有的现象,而是自明朝中叶兴起的徽商区别于其他商帮的共同特点,从而孕育了丰富灿烂的徽州文化。这使我联想到了徽派民居等文物建筑得以完好保存的原因,那就是文化的力量。文化使得人类的文明从精神到物质绵延不绝地延续下来,延续下来的文明又成为文化的一部分促进文明的继续发展。人类就这么一步步走向美好。

可是我又觉得,这样的解释又嫌过于笼统。文物建筑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的力量有时候很强大,有时候又很脆弱。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在我们国家,应该是文化水准最高的地区了吧,可在这些地方,“文化大革命”中的扫“四旧”恰恰是最彻底的。

离西递村不远,我们还参观了一个叫作宏村的地方,那里有个牌坊群,都是胡姓人氏,或当大官,或立战功,或贞节,或尽孝,赫然耸立,沿路排成一列。这些石头雕成的几丈高的大家伙,不像字画可以藏着掖着,保护这类文物,绝不是靠个人的力量可以完成的。应该有一群人,这群人有一个共同的利益所在,这个利益就是氏族的利益。他们都姓胡,他们是牌坊主人的后代。牌坊,是他们家族的光荣,他们要一代代传下去。

宗族是血缘的联系,血缘是人类最基本最紧密的纽带,它常常会超越意识形态而存在。在同姓聚居的农村,宗族的力量还保存得比较完整,当外来力量威胁到宗族文化的时候,宗族的力量就会顽强地起而抗争。

而在城市,宗族就被分割了。所以宗族势力是和农村相联系的,是和封建的生产关系相联系的,从这个意义说,它是落后的,它保护的文化是封建文化。但封建文化中有糟粕也有精华,一股脑儿毁灭是更愚昧的态度。

徽派民居外形是很漂亮很有特点的,但居住者却说不上舒适,它毕竟是两百年前的建筑,两百年前皇帝老子住的房子也不舒适。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准的提高,当地的老百姓不可能永远住这样的房子。若干年以后,没有实用价值的牌坊或许还会存在,我担心民间的明清建筑会越来越少,这也是很矛盾的事。上海“三年大变样”的一个结果,就是相当多的有特色的老房子消失了。西方有些国家很注重保护古老建筑,他们将房屋内部改造得很现代化、很舒适,同时小心翼翼地保留房屋的外观,这是个可取的经验。

观徽州文化博物馆有感 篇4

古老徽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孕育了独树一帜、博大精深、涵丰富徽州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浓缩和汇聚,徽派建筑、徽派雕刻等至今颇受追捧,显示旺盛的生命力。经过数千年的蒸育和胚变,自宋代以来开始初具特色的徽州文化,以其丰厚积淀和巨大张力,孕育了在中国经济发展史上光彩夺目的徽商。徽州的闻名,不仅仅体现在她的商业发展,人文历史、自然风貌等等,都无处不在的体现着古徽州的诱人魅力。今天我们走进徽州文化博物馆、徽州糕饼博物馆、黄山市图书馆来穿越一次徽州。

首先是徽州文化博物馆,分为:走进徽州、天下徽商、礼仪徽州、徽州建筑、徽州艺术、徽州科技六个部分;内容有:新安大好山水、徽州与徽州人、明清徽商、徽州女人、东南邹鲁、程朱阙里、徽州宗族、新安医学、科技之星、文房瑰宝、新安画派、徽派版画、徽派篆刻、徽州村落、徽州民居、徽州三雕等。接下来我将详细介绍一下这几个部分

走进徽州这部分向我展示了新安的大好山水、徽州人和徽州,另外还介绍了徽州的历史演变。徽州是一个历史文化地理概念,包括古徽州 “一府六县”——歙、黟、休宁、婺源、祁门、绩溪。其风景秀丽,给人一种“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的感觉,不禁感叹“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天下徽商讲的是徽商又称新安商人,它是指旧徽州府籍商人或商人集团之总称,是明清时期最杰出的商帮之一。他们敢为天下先,突破几千年来重农抑商的封建藩篱,勇敢地驰骋商海。他们的足迹遍布全国,甚至涉及海外,创造了“无徽不成镇”奇迹.同时也是徽文化的重要支点,是徽文化崛起和繁荣的坚实基础。徽州女人——与徽商成就密不可分的一群人。当徽商漂泊异乡,归无定期,正是她们默默在站在了徽商的身后,为他们解决一切后顾之忧,无怨无悔,从一而终。她们的勤劳、贤淑、聪慧和牺牲成就了徽商的辉煌岁月,她们的远见卓识孕育了文化大开的风气,她们的克己奉献铸成了一座座无言的丰碑。

礼义之邦的徽州,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儒家文化的圣地,是享誉海内的礼义之邦和人文望郡。她是宋以来中国理学的重要源头和实践地。以理学大儒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先儒名贤比肩接踵”,老百姓中也是“肩圣贤而躬实践者”众多。无论在教育、思想和学术领域,还是文化和艺术的各个方面都有突出的创造和非凡的成就,并影响辐射至周边地区,乃至全国。受儒家思想与程朱理学的影响,文教昌盛,书院私塾遍布城乡,“十户之村,不废诵读书”。文风的昌盛造就了徽州科举的赫赫成就,明清新科状元数,徽州位列全国前茅,成为我国历史上重要的英杰辈出之地,先后涌现了一大批思想家、学术家、教育家、科学家和艺术家,可谓群贤荟萃,众星闪烁。如程朱二人,戴震,胡适,詹天佑,等等。他们在中国的历史上留下了浓浓的一笔,同时也让人记住了徽州这片大地。

徽州的宗族遵循宗法制度以家族为中心、以血缘为纽带,是我国宋元以来特别是明清时期宗族社会的典型代表,宗族制度和文化对徽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凝聚同宗势力,加强社会伦理道德教化,激励后代发奋图强,以及维护和谋求本宗族的社会地位和特权曾经起到了的重要作用。

徽州建筑是指明清时期徽州府辖区内一种以强化儒家伦理道德秩序为主要精神特征,具有鲜明地域色彩的乡土建筑。是徽文化的重要载体,集建筑、书画和雕刻艺术于一身,具有极高的科学、历史和审美价值。其特色主要体现在村落民居、祠堂庙宇、牌坊和园林及其附属构件砖、石、木雕上。特别是其村落民居,从选址、设计、造型、结构、布局到装饰美化,都集中反映了徽州的山地特征、风水意愿、儒家伦理和地域美饰倾向。其中西递宏村是徽州村落的典型代表。

毗邻徽州文化博物馆是黄山市图书馆,其内设少儿图书部、成人图书部、培训部、采编部、综合办公室5个服务机构。馆舍总建筑面积8800平方米,总投资6000万元,藏书量可达49万册,首批已购置纸质图书15万册,电子图书80万册以及4000多种电子期刊。馆内设有1850个阅读座位,70多台电脑,2台读报机,6台馆员工作站,5部自助借还机,实现借阅、还书、查询全自动。

作为全市的图书文献资源收藏中心、少儿活动中心、情报信息服务中心、学术活动研究中心和教育宣传中心,黄山市图书馆以高标准、高要求、全力服务社会为原则做好每一项工作。为更好地展现地域文化特色、文脉传承,体现面向广大群众的文化关怀、文化享有,进一步促进文化提高、文化创造,图书馆着重从建筑形态、功能作用、多元发展入手,精益求精,注重细节,力求以独有的装修风格,创造一种阅读氛围;以一流的设施设备,创新图书馆的阅读体验;以贴心的多元服务,提升市民的生活品质,切实使阅读成为市民的一种需要、一种习惯,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让阅读真正成为“悦”读。在传承与弘扬徽州文化的同时,多元化发展顺应时代的趋势,满足城市日益发展的不同层次人群的文化需求。

最后我们来到徽州糕饼博物馆,这是是黄山市委市政府重点打造的“天下徽州”文化旅游综合整体项目之一。旨在通过这样一个契合市场转型需求的新型业态来演绎徽州人从出生、成长、婚庆、节日到去世各个不同阶段与徽州传统糕点的关系,弘扬、传播和展示徽文化。

它分三层七大展区,“一生一世”、“一年四季”、“一间教室”、“一个车间”、“一次体验”五个展区,糕饼文化、观光工厂、糕饼DIY、糕饼展售、休闲水吧五个区。是集徽州食品历史展示、制作工艺展演、游客参观体验和购物与一体的大型主题文化观览体验中心。整个博物馆借鉴了台湾观光工厂的模式,将生产制造的工厂加入观光旅游的搭配,以求让更多的消费者能够由观光的形式更加认识多元的文化产业。让人对徽州糕点精致的谗言欲滴的同时,切身体验糕点的制作,不仅能品尝,还能购买回去与他人分享,在徽州美食得以传承的同时加大了宣传。

徽州景观文化研究 篇5

——以婺源、西递、宏村为例

刘学颖2012212788 张琳2012212792 谢欣玲2012210802 摘要:徽派建筑是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人类文化遗产。然而近年来,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一些古民居正遭受史上最严重的破坏,特别是在如何保护与开发上,遇到了不少难题:古村落与现代需求的冲突,旅游资源过度开发,人文价值逐渐消退,保护与开发的矛盾日益突出。所以,如何更有效地保护与开发徽州古村落已成为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本文在旅游资源的视角下以婺源、宏村为例,采用案例分析法,结合其保护与开发现状,提出了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适度发展旅游业、提升收益并加强当地村民的参与性的保护与发展的建议。实现古村落保护与商业开发的平衡。

关键词:徽州古村落,保护,开发 徽州古村落概述

徽州曾是古越人聚居地,后因战乱,成为中国历史上三次南迁人口的重要迁栖地。人们聚族而居,在村落选址、布局营建方面充分考虑自然、社会因素,践行包含朴素生态哲学观的风水思想。乡村聚落中的建筑类型除民宅外,还有祠堂、书院、家塾、宅园以及村落门户的水口景观与建筑和牌坊的组合、路廊桥亭和绣楼小筑等。徽州民居建筑由点线面、黑白灰、粉墙黛瓦、马头墙组合而成,清新淡雅,聚族而居。其选址十分讲究风水,空间结构完整。民居、祠堂、牌坊号称徽州建筑“三绝”,砖雕、木雕、石雕这精湛的“三雕”技术更是非

[1]常巧妙地将建筑室内外的空间融为一体。徽州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现状 2.1保护现状

据有关方面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仅黄山市内(不包括古徽州所辖的婺源、绩溪两县)尚存古村落101个,1911年前的古民居13438幢。其中,省级以上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保护街区21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406处,黟县西递、宏村是全球唯一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古村落。然而徽州古村落的保护现状却让人担忧。2.1.1建筑存留与修复现状

宏村古民居均为砖木结构,大多经历了几百年的历史,一些古民居的墙体已出现开裂、倾斜。同时,由于我国南方气候条件的影响,白蚁、黑蜂大量繁衍对古民居构件的侵蚀也非常严重。此外,古民居的斗墙和木架结构,维修技术要求高,维修投入的资金大,特别是木构件的保护和防腐问题无法解决,给维修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传统工艺由于受到建筑材料,[2]建筑方式改变的影响,或由于经费、时间、管理等因素,正面临失传的威胁。由于缺乏资金和技术,有许多明清年代的古民宅濒临坍塌。梅雨季节,不少无人居住的古民居、古祠堂、古戏台、古书院普遍存在漏雨现象。为保护珍贵的文化遗产,全面推进古村落整体保护,自2001年以来,西递、宏村共整治改造建筑152处,拆除无法改造的新建筑12处,并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修缮了古建筑83幢;修复了西递古戏台,对36幢古民居进行了白蚁防治。

同时,伴随着村落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现代经济活动的影响,加剧了古村落保护的难度。随着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和现代家庭用具及家用电器的普及,大部分 的古村落常住居民对现有居住条件表示不满。同时,随着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多数村民在农业生产用房,商业服务设施用房的改扩建、新建的需求也日益强烈,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居民受经济利益的驱动,擅自改变用途,在古民居内开设私人旅社、饭店或破墙开洞,把古民居的有机组成部分改变为与之不协调的商业店面的现象时有发生。为此,遗产地规划建设了西递新区、宏村新区,不断满足村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需求,整治了违法违章建设,共处理违章建筑81户、面积570平方米,封墙洞25个。在整治过程中,对违法建筑的涉案人员坚持依法予以严厉查处,有力地打击了乱拆乱建和破坏古民居的违法行为。2.1.2生活、旅游污染现状

随着村民生活方式的改变,特别是旅游业的发展,游客接待量的大量增长,饭店旅社的增加,使得污水、垃圾处理这样的现代城市问题困扰着古民居。而目前两村的垃圾处理方式仍然以堆放、填埋方式为主,不利于村落环境的保护。而污水排放,西递、宏村均没有独立完善的排水系统,大量的生活污水,洗涤污水未经过处理直接排入水体或渗入地下。另外,有部分在两地写生的学生写生时产生的含有大量的化学物质和重金属的颜料废水,也被随意倾倒,这些污水严重污染了水体,使水质有逐步恶化的趋势。为此,遗产地完成了“三线”地埋和古民居消防,并修整了道路,实施供水建设工程,缓解了遗产地供水矛盾。

而随着宏村旅游业的发展,游客接待量严重超负荷,近年来宏村游客量增长迅速,游览面积过小与游客量过大的矛盾日益突出,旅游旺季景区人满为患,超载严重。古村落充斥着密密麻麻的人群,破坏了村落的宁静,使古村落成了闹市区,成了一个市场。主要旅游线路上商业网点密集,商业气息过浓,破坏了整个古村风貌,建筑用途的改变,破坏了原有民居的格局,降低了游客的旅游体验。2.2开发现状

徽州古村落旅游资源已得到初步开发,并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吸纳黄山旅游的辐射效应,到皖南地区参观古村落的游客日益增多。然而徽州古村落的旅游开发还是存在一些问题。2.2.1景点定位相似

皖南古村落旅游地类型相同,水口园林、牌坊、祠堂是古村落的共性特征,如棠樾以牌坊群见长,唐模以水口水街闻名,宏村以“牛行”村落突出,但是总体上个性特征不足以弥盖共性特征,因此,游客会产生审美疲劳。同时,众多古村落之间距离相近,客源市场的替代竞争不可避免。这就导致资源的分配不均,以婺源为例,论人文资源,婺源难以与临近的西递宏村这些古村落相抗衡,其在知名度和资源优势上都比婺源高出不止一筹,许多人都是顺带来婺源看看然后转道其它地区,并不在婺源过夜,所以,婺源旅游的收入只限于门票方面,而吃住购物,娱乐等方面的消费很少。2.2.2文化旅游开发不足

目前,古村落旅游开发仍局限在一些看得见的文物上,忽视了对徽州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游客在导游人员带领下,只是进行走马观花似的游览,这种旅游方式与真正领略、了解徽文化相距甚远。徽州文化不仅包括独具特色的古建筑,还包括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文艺、科技以及风情民俗等无形资源。2.2.3旅游开发中居民参与度不高

徽州古村落至今仍是以居民居住为特征,充满生活气息和勃勃生机,吸引游客的不仅是文物古迹,更是真实的生活,并且居民如果不配合,会直接影响旅游产品质量。居民希望通过发展旅游来提高生活质量,保护自己的文化传统,如果居民不能参与旅游开发的过程并从中获利,却承受环境破坏、生活受干扰、价值观念冲突的不利影响,就会导致他们对旅游持有敌对态度,影响旅游发展。

2.2.4品牌经营意识淡薄,宣传促销力度弱

皖南古村落特性大致相同,铸造个性品牌极其重要。目前,大多数古村落旅游开发的品牌意识淡薄,没有从长远角度来规划古村落旅游发展蓝图,缺乏高标准的形象定位与策划。主动宣传和参加集体促销的意识不强,有关皖南古村落的宣传信息鲜有所闻,很少举行大型的宣传促销活动,许多现代化信息传播手段未能很好利用,这很难适应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3]烈的新形势。徽州古村落保护与开发面临的主要问题 3.1古村落与现代需求的冲突

村落是由特定历史阶段下的经济、社会、文化、自然环境、科学技术等人类生存诸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一个系统、有机、动态的人居环境整合体。它反映了特定人群的生产水平、生活方式、社会结构、宗教信仰等诸多方面。因此,古村落的“古”指的是它的物质载体形成在古代,但是,当今居住在里面的人,包括他们的文化都是属于“今”。即都是现代人、现代文化。在现代文化的背景下,古村落无疑会被快节奏的现代文化所影响,而这种变

[4]化的结果会让古村落“古”会被现代气息所吞噬。比如现在的宏村,存在着本地居民在自家的老宅子里向前来参观的游客推销书本、纪念品等商品的现象,这无疑有损于古村落古朴自然的意境。显然让古村落更加纯粹,让商业气息集中在别处会更有利于古村落的开发与保护。

因此我们现在对古村落的保护既要保有其“古”风,又要让现代人享受“今”的成果,这对徽州古村落的保护无疑是个难点。保护的实质在于保护古村落有形的物质载体和无形的古文化。要保护好徽州古村落不仅要把古房子保留好、维修好,还应保护好古村落原有格局和周围的整体环境,竭力维持古村落的文化精髓。

3.2旅游资源过度开发

由于缺乏科学的旅游规划,加上政府的主导力度不够,很多古村落被旅游公司承包,这样一来,大部分旅游公司都是只为了追求眼前利益,对村落旅游资源进行盲目开发,甚至违背资源本身的价值,丢弃它们原有的功能,这是对资源造成的极大浪费。同时,由于过度开发对古村落环境破坏严重。再者,现在古民居在旅游业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随着很多旅游团的不断到来,古村落早已不堪重负了,这无疑给徽州古村落带来很多的弊端。

旅游的过度发展破坏了古村原有的风貌。随着游客增多,很多村民为了追求经济利益,随意搭建各种商铺、旅馆等建筑,破坏了古建筑原有的风貌。过多的游客和空间有限的矛盾,[6]降低了古村落居民的生活质量。超规模接待,破坏古村落的生态环境,生活垃圾遍地都是,原有的宁静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种车辆的喇叭声,当地居民的叫卖声,扰乱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使很多没有参与旅游行业的居民不断搬离。这种行为严重破坏了古村落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对古村落旅游资源的保护已刻不容缓。

3.3人文价值逐渐消退

古村落的原住居民长期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形成的生活习俗,风土人情及各种古***俗等隐性文化都是每个村落所独有的。加上自古以来徽州人崇文重教思想的习俗的影响,徽州历史上人才辈出。所以徽州古村落具有很深厚的文化渊源,这是区别其它古村落的核心所在,它理所应当被我们展示在游客面前。

当下对古村落的旅游开发只限于简单的游览,并未挖掘其真正的文化内涵,所有游客都是跟着导游一栋一栋房屋走一遍,以至于他们认为天下的古村落都一样。这归咎于旅游开发者没有的深度开发,没有挖掘出来古村落自有的特色,完全忽略了古村落的独一无二的特征,这是对古村落旅游资源的极大浪费。在这种浅显的旅游开发的背景下,古村落人文特色没有完整的被传承,表现,造成人文价值的衰退。

与此同时,大多原住居民都搬离了古村落,使现在的古村落基本呈现出“空心”状态。古村落是古代居民的人居空间,这种人居空间的意义或者说它的价值,只有跟人联系在一起才能显现。目前,古村落中因为没有了人,当然也就失去了它的生命力,如今的古建筑就像是没有灵魂的一个空壳。例如,徽州现在很多祠堂都因为没有人管理,大多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完全没有了以往的神彩了,最多就是为游客游玩拍照留念而已。黟县屏山村的舒氏祠堂便是典型的一例,原来这里是专门供本族人祭祀祖先的地方,既庄严又清静,由于屏山村的村民大多都已搬迁出去了,到这里祭祀的人也少了,昔日繁华而又庄严的场景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只有破败不堪。对徽州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建议 4.1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

徽州古村落的研究、保护、开发和弘扬现如今已成为一个热点话题。有一段时间,人们议论着那些流失到外地的惠州古建筑构件,感叹之余,又显得无可奈何。古村落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是互相依存的,古村落是发展旅游的依托条件,同时,古村落若没有得到好的保护就没有看点,何谈开发旅游。合理开发古村落是对古村落旅游资源的最好保护途径,也是发展古村落的唯一方式。因此,我们要辩证地对待徽州古村落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强调保护与开发之间的统一,避免将这二者对立,在必要的情况下,要以保护为主,开发为辅,所以有时候宁可暂时不开发也不能破坏古镇的风貌和精髓。保护古村落就必须保护它的原生性、完整性、真实性和多样性,以达到真正保护古村落的目的。

4.2适度发展旅游业,将非物质文化与其相结合开发徽州古村落,首先必须挖掘徽州文化内涵,因为只有体现徽州文化的旅游产品才独具特色,永葆生命力。因此,开发徽州古村落旅游,就应该深度挖掘古村落所蕴含的各种隐性文化,如:风水文化、宗教文化、宗族文化等,必须让这些非物质文化和古建筑结合起来,[5]形成让旅游者容易认识、理解、感受和参与的旅游产品。只有这样游客才能跨越时空界限,尽情领略徽州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只有这样才能开发出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古村落旅游资源才被真正得到开发,真正发挥它的特色及作用。

4.3提升收益,加强当地村民的参与性

古村落的特色是通过当地居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来体现的。因此开发古村落,要挖掘其特色,必须要有当地居民的参与;同样,因为古村落是居民的古村落,所以真正保护古村落的精髓,更是离不开当地居民的。由此可见,我们务必尊重当地村民的生活方式,尊重民俗习惯,从村民的生活中发现古村落的文化内涵,从村民的生活中寻找保护古村落的方式方法。在古镇保护和开发中,必须采取一些措施吸引原住村民回村,比如尊重和听取当地民众对古镇保护和利用的建议和意见,让村民认为自己是主人,以增强他们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在开发过程中让村民入股等,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都要充分考虑到当地村民的利益,让当地

[7]居民能真正感受到发展古村落对他们有百利而无一害。这样就能让村民意识到保护和发展古村落与自己的生活密切相关,只有当地居民参与进来,保护和开发古村落才能真正得到落实。

5结语 徽州古村落旅游视角下的保护需要形成古村落的保护与商业开发的平衡。在重视古建筑和人文环境的维护的同时,有序的开展商业的旅游开发,让开发者与当地居民合作,实现保护与开发的双赢。

参考文献

[1]赵焰,张扬.发现徽州建筑[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8.[2]丰贤胜.五大难题挑战西递宏村保护-江淮晚报,2007.[3]田维维,王昊.皖南古村落旅游开发的现状和可持续发展-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1)

雨季徽州优美散文 篇6

徽州有着江南的梅雨,沿袭了江南的优柔,并且负载了更多让人感触的东西。徽州民居在雨停后会散出那种让人闻后不禁想起往事的气味,它们侵入每个人思想中最为敏感的部位然后将他们同化。不过如今徽州变了,那种有别于江南的气味也淡化了。没有了青瓦长檐,这徽州已算不的是古人所描述的那种辽远深长的画了。即便如今仍有几处零星保有原味。

兴许是缘吧,正对我卧室窗前的便是那零星中的一点,一排有屋檐,有久未翻过的瓦片的老房。

平日里我并不爱对着窗外看,即便是到了梅雨季也很少会看。因为他们虽是瓦房,并且看上去有些年岁了,可是却多出了很多的不必要:不必要的新院墙,不必要的新柴房,不必要的电线杆。也缺少了很多,少了门前的流水,少了青石路面,少了木雕石刻。不过值得庆幸的是那种徽州独有的气味并没有因为这些原因而消逝。

当雨水冲刷过房顶上的瓦片时带走瓦片上的尘灰冲击地面的泥土,然后合着地上的尘土一起流动,雨停后地面上的积水带着尘埃渐渐随着风过而幻散,幻散成那种徽州民居独有的气味,这时我会将窗打开一个拳般大小的缝隙,我知道只有如此气味才能算的上是涌进,因为回忆本也如此,总将往事从一个触点放出,让人沉浸在往事的乐趣之后平添几许忧愁。那些往日道不出对错的事,此时仅为回忆,他们只让你记起却不做任何停留。

那些伟大的建筑见证了朝代的更替,历史长河曾经的流向和千万个悲欢离合的故事,可那毕竟是离人远去的,已不能让人有太多的感触了。而江南的雨后,每一缕被拂下的尘灰都是不久前风从离乡的徽州人那带来的,那地上的尘土,是不久前归家的人踏在地上留下的,而这江南的雨不是一次将尘灰尘土冲尽,而是将他们一层层揭开,就如同将往事装订,再一页页翻开一般,你无需担心它冲刷得太快,使你错过了那些你不愿意记起却又无法忘却的事。

徽州景观文化研究 篇7

一、徽州村落的形成与特点

(一) 社会因素。徽州人自古擅长经商, 大量财力的聚集也让徽州文化达到了一个顶峰。商者好儒, 儒而雅, 在良好的经济、自然和文化条件下, 徽派建筑则形成了其独特的风格。纵观明清时代的徽州建筑, 马头墙高立, 门头、门罩装饰精美, 不仅起到防火和装饰的作用, 而且还是家族荣耀、地位的体现。一些徽州商人为了显示家族的富贵, 在客厅和寝室之间修建狭长的天井, 兼具采光、通风、排水等功能, 与此同时, 四面屋雨汇集天井, 也有着四水归堂之意, 反映出了徽州商人的价值观。

(二) 宗族特性。宗族是一种社会单位, 是由若干核心家庭组成的群体, 以血缘为发展纽带, 具有非常浓厚的凝聚力和团结意识。在村落的布局上也形成独树一帜的风格, 纵观徽州村落的祠堂庙宇, 无不显得气宇轩昂、庄严肃穆, 它们是各个村落的标志, 也是宗族荣耀的体现。这些建筑也大都位于村落中心位置, 视野开阔, 成为整个聚落外部空间序列的开端, 同时也起到了丰富村落景观的效果。

(三) 风水特点。徽州人以自然山水为根基, 将风水学巧妙地融入到园林建造当中, 使得村舍、山水、田野等融为一体, 形成浑然天成、巧夺天工的景观效果。

(四) 交往习俗。村落是人们交流和生活的主要场所, 徽州村落空间布局直接反映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在徽州村落中每一个场所, 例如街巷、井台都可以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交流场所, 当然还包括一些为公共交往活动设立的专门场所, 在每逢重大节日和祭祀活动时, 可以有效地扩大徽州人民彼此间的相互交流和文化生活。

二、现代水景观的设计

水环境是人类居住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体作为一个造景要素, 不仅可以调节环境温度、净化空气、给居住环境增添一定的舒适度, 而且还有一定的生态价值。本文结合徽州村落水系对现代水景观设计的启示进行如下分析。

(一) 水景观设计现状。在水景观设计方面, 徽州村落更有其出众的一面。自古以来我国园林建设就有“城有水则秀”、“居有水则灵”、“吉地不可无水”的说法, 这一点在徽州村落水系方面体现得尤为突出。徽州村落大都依山傍水, 这就使得山、水、树、建筑成为徽州景观设计的四大要素, 徽州水口布局一般遵循前有朝阳山、后有倚龙山、溪水似玉带的要求, 从而达到两山对峙、山涧溪水环匝的理想境界。

(二) 现代水景观的层次设计。创新是现代水景观设计发展的重要方向, 勇于创新才会使建筑具有永恒的生命力。结合徽州村落水系的特点, 在现代水景观设计方面需要因地制宜, 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气候, 设计不同类型、不同风格、不同主题的水景。当然, 在某种程度上我们还可以借鉴世界著名水城的水岸生活, 可以在地面集中表现, 也可将水引上高空、引上屋顶顺流而下, 形成壮观的瀑布。

(三) 尽量利用原有的自然河道和水系。合理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是徽州村落水系给现代水景观设计提供的一个重要启示。目前, 广泛流行的水景观设计是努力营造出一个湿地的概念, 在自然界中, 湿地、海洋和森林, 被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 其中包含沼泽、河流、滩涂以及湖泊等。利用湿地作为环境设计的主要原则, 就是维持原有的水系河道, 保持原有生态系统与植物体系, 以此为基础, 进行科学、合理的水景观塑造和规划。

三、总结

徽州村落的布局风格完美体现了风水理论下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本文从徽州村落水系的现状和特点出发, 从水景观的设计创新、层次感及现有资源的利用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为现代水景观设计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吴洋.传统村落的生态经验对城市设计的启示[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1.

[2]张纵.徽州古村落与水口园林的文化景观成因探颐[J].中国园林, 2007 (06) .

[3]方贤松.试论古村落景观环境对乡村旅游发展的作用[J].山西建筑, 2010 (06) .

徽州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 篇8

摘 要:经济全球化为创意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越来越多的人们意识到文化创意的重要性。徽州人应结合徽州特色文化的历史和发展现状,加快体制与机制的创新步伐,培育出富一批有创意的知名品牌和新一代的文化创意型人才,充分利用本地区文化资源,积极发展具有徽州特色文化创意产业。

关键词:徽州特色;创意;产业;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4-0128-02

一、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意义

从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资源来看,我国有56个民族,各有自己丰富文化,这是我们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力量来源。文化创意产业既包含了文化要素又包含经济要素,它让人们在受到文化熏陶的同时又能获得经济效益。目前,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是国内很多城市的重点发展产业。《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我国应“逐步完善有利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和政策环境培育文化创意群体和内容提供商”。通过对北京、上海等地区发展调查来看,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人才方面也相对缺乏,因此,迫切需要加快发展的步伐。文化创意产业是朝阳产业,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会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还会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徽州地区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且历史悠久,非常适合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安徽省应以本地区资源为基础,不断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并与旅游资源相结合,作为发展经济的重要支柱。

二、发展徽州特色文化创意产业的措施

1.建设徽州文化保护区

在发展徽州文化创意产业时,我们应完善徽州文化保护体制,让徽州文化商业模式化。

(1)在省内多个城市建立文化产品展销区。建立合理有序的文化产业地域分工和布局体系。合肥、芜湖、黄山等城市要统筹规划各门类文化产业,率先在全省建立文化产业综合基地。建设以黄山市为核心,向周边城市辐射的全省文化创意展示销售格局。进一步提升全省各市文化创意展示功能,努力打造徽墨、徽州版画、徽州四雕、徽菜、徽州根雕、新安医药、徽州毛笔、茶叶、徽派盆景、徽州漆器、黄山玉雕等文化展示销售区,这样能更好地展示徽州各地区的文化特色和传统的技艺。

(2)研究并打造特色知名品牌。积极扶持各市文化龙头企业,让其发展扩大走品牌发展创新之路。同时设立省级文化研发中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打造出具有竞争力的优质文化品牌产品,扩大其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

(3)建立文化传统技艺学习基地,培养更多创新人才,以满足文化创意产业的人才需求。

(4)加强文化创意宣传力度。编辑出版徽州特色的非遗书籍,通过文化传播提高人民群众对非遗的认知度和保护意识;借助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进行大力宣传,使文化创意融入人们的生活中,并进一步提高徽州特色文化的知名度。这样就能更好的推动文化企业的发展,进一步带动社会经济和就业,一举多得。

2.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提高安徽省内风景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水平,加大国保和省保等单位的文物保护力度。加快各市地区展馆建设,积极打造具有安徽特色的展馆群。依托省内各城市的资源优势,发展各自的文化品牌,努力积极探索出具有安徽人特色产业优化的新途径。

3.加强徽文化研究

利用省内各高校学科优势对徽文化进行研究,培养具有学术优势的领军人物;积极挖掘出即将或已经在民间失传的传统文化和传统技艺,并进行整理、宣传、传授,扩大影响力和认知度,打造成品牌,创造经济效益并带动社会发展。

4.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步伐

(1)创新发展重点文化产业。以文化会展业、旅游业、娱乐业、网络、文化艺术、广播业、文化创意业、出版业等为主,加大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力度,优化结构和资源配置,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新格局。

(2)创办一批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在政府支持下,以市场为向导,加强招商引资工作,拉动资本投资,扩宽融资渠道来发展文化产业。以高起点、高标准快速推进徽州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建设,塑造优质的品牌形象,形成大规模、高效益的文化产业项目。

(3)建设一批重点产业基地。精心打造徽州特色文化艺术长廊、经济开发区的文化产业园、创意产业园等。

(4)培育一批骨干文化企业。实践证明,骨干文化企业具有很强的辐射性和带动性,是文化产业领头羊、主力军,是创新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文化发展的集中表现。培养骨干企业可以提高我省文化产业层次,还可以带动其发展,满足人们的多样性需求。这样既利于扩大文化创意产业的规模,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又有利于徽州整体经济的发展。

5.组织传统艺术创新

建立传统工艺的生产基地,大力发展传统工艺精品,创作出具有民族代表性的作品。在创作中要以本地区文化资源为依托,通过引导、激励、扶持、推动,使传统工艺得到传播与发展。

6.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进程

(1)完善文化保障机制与法制体系

当前国际上对知识产权保护比较严格,而知识产权恰恰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如今,对徽文化知识产权保护还不够完善,仅仅依靠国家和政府部门的相关制度,这是远远不够的。为了能让徽州文化有更好的发展,应健全和完善知识产权立法,加大知识产权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种对知识产权的侵害行为。同时,加强徽州文化知识产权保护的宣传教育。

(2)深化改革与创新

任何产品在进入市场营销的过程中都会受到市场的考验,因此,必须研究市场环境,把握好市场趋势,及时地抓住市场经济给文化创意产业带来的发展机遇,只有这样才能为文化创意产业创造更大发展空间。对产业环境研究要从宏观和微观这两方面把握。宏观环境指的是国家政策、文化体制、经济走势等;微观环境指的是企业文化和管理理念等。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这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其次,加大改革力度,持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从政策上向文化创意产业倾斜,着手培养龙头文化企业。

(3)大力培养和吸引文化创意型人才

人才是每一个行业是否具有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事实证明,任何一个企业要想保持长久生命力都离不开有创意的优秀人才。文化企业既都注重融资,也注重融智,不惜一切代价吸引一流人才,并为他们提供释放能力的空间。如今,文化创意产业越来越成为各地区的重点发展产业,要想在众多文化创意产业中站稳脚跟,创意型人才特别是艺术创意型人才是关键。因此,必须在培养和引进人才上花大力气。

(4)打造具有徽州地域特色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关键在于创意,打造具有徽州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首先要结合徽州地区自身的特点,融入徽州的文化内涵,并不断创新。只有结合自身文化特点,充分的利用本土文化特色资源创造出的品牌才属于自己的独有品牌,才能在众多创意产业中脱颖而出,从而使徽州特色文化通过文化产品得到发扬光大。

文化创意产业是朝阳产业,经济全球化进程推动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反过来文化创意产业的不断创新发展也必将加速全球化的进程。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们更抓住机遇,全方位的展示极具独特魅力的徽州文化,同时打造徽州文化知名品牌,让徽州特色文化在世界文化创意产业的舞台上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卞利.徽州民俗[M].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

〔2〕楼庆西.中国传统建筑装饰[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3〕张国标.徽州版画[M].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

〔4〕姚邦藻.徽州学概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5〕鲍义来.徽州工艺[M].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

上一篇:静脉留置针的应用及护理下一篇:教风建设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