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文化软实力

2024-07-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如何提升文化软实力

如何提升文化软实力 篇1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在这种形势下,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

“软实力”是近年来风靡世界的流行语。所谓“软实力”是指一国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的国际影响力与感召力,属于意识形态上层建筑领域范畴。正如前新加坡高级官员李宽冶所说:“只有当其他国家羡慕并期盼能效法该国文明时,该国才具有了软实力。中国作为亚洲传统的轴心国的地位为自身现代化 进程创造了丰富的软实力储备。优势归优势,只有将这些资源发挥出来才能成为促进中国和平崛起 的核心力量。但当前,中国文化软实力资源在方方面面都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只有清除了这些绊脚石,中国文化才能在通向强势文化的道路上走的更远。这些问题主要来自一下五个方面:(1)、社会核心价值观危机(2)、文化相关产业(3)、公共文化服务体系(4)、教育(5)、国际话语权。

当然,现阶段虽然各方面问题比较突出,但也要看到中国文化软实力资源的广阔前景与中国文化复兴的希望。中华五千年的历史说明,文化软实力是社会发展的主心骨、精气神、发动机。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所以我们要提升软实力,狠下硬功夫,为此应做到:

一、树立文化新思维

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程度不断加深,与科学技术的结合更加紧密,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为此,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我们要全面领会十七大精神,树立文化新思维,从战略高度理解打造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大意义,大力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软实力的发展。

二、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文化生产力是文化软实力的基础。在经济文化一体化的今天,在社会化生产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生产力是生产文化产品和提供文化服务的能力。而且,它不仅生产文化产品,不断满足和丰富社会需求,而且可以融入经济、政治、社会、生态,将文化优势转化精神能源,转化为区域优势、经济优势、产业优势。

三、用好文化资源,推进文化创新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打造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必须用好国际国内两种文化资源。文化是多元的,世界上各个民族、国家、地区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都为人类社会的文化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因此,必须以开放的姿态,开拓的视野,兼容并蓄的博大胸怀,学习、借鉴、吸收世界上一切优秀先进文化。同时,要在借鉴吸收中有所创新,不断丰富发展我国民族文化,使我国的民族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融入世界。

如何提升文化软实力 篇2

企业文化, 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逐步积淀形成的共同的文化观念, 是员工普遍认同并共同遵循的理念行为的总和, 是企业和企业人共同的精神家园。对企业来说, 短期经营靠制度, 中期经营靠管理, 长期经营靠文化, 企业文化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笔者就企业文化建设中出现的误区及如何更好地应用文化建设来提升企业软实力做一些探索与思考。

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社会大文化下的亚文化, 它是民族文化和现代意识在企业内部的综合反映和表现, 是一个企业从创立、发展、壮大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发展观、社会责任感、企业制度等的复合体。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 企业价值观是指企业及其员工的价值取向。简言之, 即对事物的判断标准。因为有了这一判断标准, 所以员工才知道什么是重要的, 什么是可有可无的;什么是该做的, 什么是不该做的;什么是可贵的, 什么是要抛弃的。表现为行为, 即企业的凝聚力、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责任感、自豪感、精神面貌和职业化行为规范。企业有了共同的价值观, 才能够更好地统一广大职工的思想和意志, 坚定理想信念;才能够进一步调动职工队伍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凝聚一切力量, 焕发出创新的激情, 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可见, 企业文化对于企业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误区

现实生活中, 许多有远见的企业都在着手建设企业文化, 但在实践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些误区。

一是企业文化口号化。有的企业, 你走进大门, 就会发现从走廊、办公室、到各车间的墙上四处可见形形色色、措词铿锵的标语口号, 如“团结”、“求实”、“拼搏”、“奉献”等。这本无可非议, 但它是否能真实地反映本企业的价值取向、经营哲学、行为方式、管理风格;能否在全体员工中产生共鸣;能否真正地起到强烈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作用;是否有本企业的特色, 恐怕连企业的决策者本身都说不清楚。有人张口就讲“以人为本”, 但怎么叫以人为本呢?自己也不太清楚, 更没有落实的具体措施。这是把企业文化空泛化、形式化、口号化的典型现象

二是企业文化务虚化。企业文化似乎是一个极为虚泛的概念, 企业文化部门在不同的企业也有着不同的命运。有的企业的文化部门是由一把手直接负责, 把企业文化真正作为一个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更多企业的文化部门则为一个一般的职能部门, 甚至仅做点缀之用的花瓶, 一提到企业文化建设, 不少人认为是做虚事, 装点门面, 不能创造效益贡献GDP, 对企业发展似乎没有多大推动作用, 可有可无。有很多从事企业文化工作的人在感叹自己是一个边缘人, 即得不到公司中领导与同事的重视。因而企业文化建设陷入了一种尴尬之中, 一方面是许多企业家动辄必谈企业文化及自己的众多想法与概念, 但另一方面, 企业家们也大多不得不承认企业文化建设仍任重而道远。

三是企业文化的文体化。有的企业把企业文化看成是唱歌、跳舞、打球。于是纷纷建立舞厅, 成立音乐队、球队, 并规定每月活动的次数, 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硬性指标来完成。客观来说, 这些对企业是必要的, 它能增进友谊、沟通感情, 但这些可能是部分文体爱好者的事情, 不能靠此去挖掘人才、发现人才和留住人才, 因为企业毕竟不是专业文体团体, 这是对企业文化的浅化。

四是企业文化片面化。一些人用直观的、表象化的思维模式曲解企业文化, 认为搞几次文体活动、办几次板报、挂几幅名言警句就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全部内容, 没有将文化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 只是用活动来诠释文化, 用口号来渲染文化, 用会议来落实文化。或者以为企业文化是万能的。认为凡是涉及企业经营的方方面面都是企业文化, 将企业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党团建设等工作混淆。

五是企业文化差异化。这体现在对企业文化的践行方面, 许多企业自我理解引申企业文化, 发展所谓的“子文化”, 导致各企业在文化建设上千差万别, 员工在文化落实上标准不一, 企业文化未能完全秉承集团公司的“母文化”体系, 使企业品牌战略在企业的推广行为滞后, 步伐缓慢等。

对企业文化认识的曲解或偏见, 笔者归纳的除以上几种类型之外, 还有的认为是企业的规章制度、企业员工的文明礼貌、道德风范、企业的知名度等种种的看法, 这些都是不全面、不科学、不深刻的。这些蹩脚的企业文化观可以归结为两种:一是企业的理念很时髦, 很先进, 在天上飘, 但企业家和员工的行为在地上爬, 企业文化理念与行为严重背离, 造成文化虚脱症;二是员工心理契约的缺乏, 导致企业的制度成本高, 管控复杂而无效。其根源在于企业文化没有落地, 仅停留在时髦的口号与词汇上。

三、如何以企业文化建设来促进企业软实力提升

以企业文化建设来促进企业软实力提升, 应着力关注和操作以下几个方面。

1. 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企业文化实质是“人的文化”,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人是企业的根本。建设企业文化, 提升企业软实力, 一切的起点都必须以提高人的素质为基础。企业发展壮大, 须把着眼点放在人上, 做到凝聚人心, 树立共同理想, 以员工综合素质提高促进企业文化建设, 以员工进步提升企业软实力, 企业内外兼修, 达到发展壮大, 适应激烈市场竞争之根本目的。手段可以包括建立公正合理的绩效薪酬制度和考核体系, 倡导有序良性竞争;鼓励员工在科研、生产和经营管理中承担更多的责任, 为员工成长提供施展才能的平台;科学规划和设计员工职业生涯, 建设员工职业成长通道, 满足员工职业发展的需求;进一步完善教育培训机制, 加强员工培训力度, 提高员工业务工作和竞争能力;健全职代会制度, 加强事务公开, 鼓励员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和民主决策, 建立员工信息沟通和诉求通道, 健全员工权益保障体系;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 创造和改善员工工作条件和环境, 全面落实劳动保护各项措施;逐步提高员工福利待遇, 努力健全员工生活服务保障体系, 使每个员工以促进企业跨越发展为荣, 自觉融入到集体中, 在企业的发展中实现个人的价值和追求。

2. 要明晰企业愿景, 打造优秀企业文化。愿景是一个企业统一认识、凝聚人心、激昂斗志的重要理念, 具有现实性、明晰性和前瞻性的根本特点。在“后危机时代”企业未来的发展将大不同于以前, 因此需要在今后的长期发展中统筹战略规划、战略布局和战略安排, 构建统一企业愿景。愿景确定后, 需要公司全体成员积极有效地贯彻实施, 发扬优秀企业文化的导向、约束、凝聚、激励及辐射等作用, 激发员工的热情, 凝练成员的意志, 上下同心, 目标同向, 行动同步, 责任同担, 为企业愿景的实现而共同努力奋斗。

3. 要重点打造以主业为核心的品牌。品牌通常是指能够给企业带来溢价、产生增值的一种无形的资产, 其载体是用以和其他竞争者的产品或劳务相区分的名称、术语、象征、记号或者设计及其组合。企业产品或劳务的品牌与企业的整体形象联系在一起, 是企业的“脸面”或“标识”。品牌之所以能够增值, 主要来自于消费者心智中形成的关于其载体的印象。在市场竞争中, 企业无不重视其产品或劳务品牌的建设。打造以主业为核心的品牌, 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企业应当将核心价值观贯穿于自主创新、产品质量、生产安全、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方面的文化建设中, 着力打造源于主业且能够让消费者长久认可、在国内外市场上彰显强大竞争优势的品牌。

4. 要培养、发扬企业精神, 塑造企业商誉与形象。企业精神是企业之魂, 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自觉形成的, 经过全体职工认同信守的理想目标、价值追求、意志品质和行动准则, 是企业经营方针、经营思想、经营作风、精神风貌的概括反映。应注意把企业精神转化为企业理念, 成为员工的意识以及由这种意识带来的行为自觉, 始终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 在思想上有敢为人先的胆识, 在工作上有敢为人先的意识, 在作风上有敢为人先的勇气。软实力在企业层面是一种影响他人价值判断的能力, 包括企业文化、企业品牌和其他因素。企业品牌是企业软实力的象征, 一个强大的品牌背后, 必然有一个坚实的软实力做后盾, 需要企业定位、价值观、技术、商业模式、管理制度等一套企业文化和组织体系支撑。一流的企业必然有一流的品牌, 当企业遭遇风浪时, 品牌也会成为企业抵御风浪的坚强防堤。

5. 要加强公司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制度有形, 企业的规章、条例、标准、纪律、指标等都可以视为制度的表现形式。制度对于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软实力提升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正确企业文化指导下建立的企业制度, 可以规范企业内部人员行为, 提高人员的工作效率, 促进企业的有效管理, 进而推动企业发展壮大。而企业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是互动互益的, 在企业制度建设、文化建设良性互动过程中, 制度得以科学完善, 企业软实力得以提升。中国企业软实力研究中心主任李天田将企业软实力解读为六力模型, 其中规划力和执行力都有关于企业制度建设, 规划力要求建立与企业文化一致的企业制度, 实现决策者科学的有形管理;执行力强调对于企业人员基本功的培育而后整体执行系统的搭建, 内在要求制度和文化和谐匹配, 以此提升企业软实力。以先进的价值观念、管理理念和发展战略来引领企业的管理流程与制度设计, 使管理精艺, 制度标准, 落实有力, 彰显企业软实力。企业必须因时应势, 不断健全现代企业制度, 同时强调企业制度的有效实施,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并加以创新, 将制度建设视为企业的一项持续的系统工程。通过企业制度建设, 促进企业文化发展, 提升企业软实力, 做大、做强企业。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建设企业文化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 它的形成必须经历“提炼、强化”这一过程;它的成熟必须要有人本的支撑, 必须拥有完整的理念、行为;要尊重全体员工的首创精神, 在统一领导下, 有步骤地发动全体员工广泛参与;从基层文化抓起, 集思广益, 群策群力, 全员共建。努力使全体员工在主动参与中了解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 认同企业的核心理念, 形成上下同心、共谋发展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孟宪实.古人的文化软实力[J].国学, 2010 (11)

[2].祈述裕.用创意撬动国家软实力[J].世界发明, 2008 (7)

[3].赵飒.关于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思考[J].上海党史与党建, 2010 (1)

影像文化提升软实力 篇3

紧接着,党的十七大隆重召开了,学习与领会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上的讲话成为本月热点,振奋人心的成绩与未来的规划都成为焦点话题。作为文化产业链条上的一分子,对胡书记讲话中提到关于文化建设方向的指示自然更是关注。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的确,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是衡量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指标。在国际舞台上,一个国家或民族一旦文化落后,就意味着综合国力中精神要素的缺乏和不足。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力量,文化力日益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是国家软实力的根本体现。培育文化竞争力,利用文化手段来展示本国形象,宣传自己的价值观,扩大国家的影响力,是当今世界发达国家普遍采取的文化竞争战略。

从影视文化方面,我们当然深有感触:美国好莱坞的大片在全世界狂敛票房收入,同时也将美国式文化在全球推广,韩国、日本电视剧、MV在中国的热播让我们身边的孩子们一会儿“哈韩”一会儿“哈日”。

作为影像的爱好者、创作者,如何用影像的创造来提升我们国家的软实力?

如何推进文化建设,总书记也在报告中提出了明确的方向和具体的要求,其中,有很多都是适合我们DV影像创作者去实践的。我们也许还不能与好莱坞电影去争夺市场,我们目前不能制作出美国国家地理频道那样的电视节目;但是,我们有未来。

浅谈如何提升我国文化的软实力 篇4

文化软实力是近年来风靡国际关系领域的最流行的关键词,已成为世界各国争雄的角力场,因此,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也成为我国长足发展的关键,应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当前,我们应努力发挥自身的文化优势,不断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也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对于当前国际关系和国际形势的看法,使人们从关心领土,军备,武力,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地域扩张,军事打击等有形的“硬实力”,转向关注文化,价值观,影响力,道德准则,文化感召力等无形的“软实力”。

表面上看,文化似乎很“软”,是一种可有可无的东西,但是实际上它却是一股不可忽略的强大力量。软实力是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力量,也是世界各国制定文化战略和国家战略的一个重要参照系。

就当下来看,我们国家的文化软实力现状仍然不尽如人意: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推介处于“原生态”状况;优秀的文化传统资源并未充分的转化成为强大的现实生产力;中国文化形象的意识存在一定的偏差,尤为重要的是我国对于传统文化的创新与改造仍然远远的滞后于发达国家。

我们经常在标榜: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但是,我们对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却总是眼高手低,文化软实力的壮大不是靠几个口号或者指标就可以建设起来的,需要的是切实的行动,需要我们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不断吸取外来的先进文化而壮大自己,然后“走出去”,走向世界。

中共十七大报告中这样指出: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使人们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是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面貌更加昂扬向上。这表明我们党和国家已经把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力量。

一个民族的复兴,必须有文化的复兴作为支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要伴随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而繁荣兴盛中华文化,必然以提升中国文化的软实力为根本途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经过数千年的积淀和发展,已深深融人到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记忆和中华文明特有的文化基因,其深远的普世价值已为世人所共睹。中华民族虽历经磨难,但总能浴火重生,这背后发挥作用的正是文化软实力。世界上很多文化在遭受冲击后最终毁灭,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这些文化存在着缺陷。而中华文化的磨难史也说明了中华文化软实力的强大。即使在21世纪世界众多民族的历史文化发生严重断裂之时,中华文化传统依旧绵延向前。

所以,我认为当前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第一,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应放在更重要的位置。目前国家之间的竞争,经济实力的竞争可能始终处在最重要的位置,所以文化软实力可能会被人们有些轻视,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仅凭经济争强可能永远难以在世界获得更大的影响力,仅有物质的发展而没有文明的充盈是难以走远的。对一个国家和地区而言,财富的积累和经济的发展,并不能够自然而然地带来文化的崛起,甚至这一过程也可能是一个伴随文化趋向衰落的过程。因此,我国应予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更多的关注,将之放在更重要的位置。

第二,文化软实力的提升,需不断进行文化创新,借鉴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创新是文化软实力提升的根本,是不竭的动力源泉。优秀的文化应当是兼收并蓄的开放的文化,具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对新理念、新文化具有创造性的融合能力。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就是要使我们的文化能够更加有力地吸引和感召世界各国人民,使他们由衷地欢迎和喜爱中国文化,真挚地同情和支持中国人民的民族复兴事业。因此,一定要尊重世界各国人民及其文化,无论国家大小、强弱、贫富,都要平等相待、求同存异、取长补短、友好合作。这就要求在文化建设中具有世界眼光,注重文化的时代性、世界性或全球性。

第三,文化软实力的提升,需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我们中华民族自古至今就经历了无穷的磨难,但是之所以能在历史的长河中永不泯灭的一个根本原因在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在于厚重的传统文化的支撑。这些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清理和继承这一份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对于增强我们的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信心,对于增强我们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面对外来文化的侵略,需要强劲的反击。目前的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进行“文化倾销”。我很深的一个感触就是好莱坞电影的入侵,从文化软实力角度看电影,意味着从国际政治视角重新看待电影固有的感染力和支配力。以美国为参照系,其软实力的很多部分体现在以好莱坞为代表的商业大片中,体现在好莱坞电影中所传播出的价值观念体系中。以《阿凡达》在国内的13亿票房为例,其实电

影《阿凡达》的成功,技术尽管是一个主要因素,但它用唯美、科幻的方式表达作者对于强势文化侵占弱势文化的态度,其中表达的创作者的价值观和责任感,也是其成功的因素之一。纵观近年来的许多好莱坞影片,爱国主义、人道主义、人类和平、博爱精神、科学精神、爱情至上、民主法制等等,是其经典主题。正是因为好莱坞影片有许多正面意义,在其世界一流的技术式艺术手法的包装下,美国价值观和美国精神就无孔不入地渗透到世界各地,我们要通过学习好莱坞的经验,尽快提高我国电影制作水平,做强我国电影产业,制作出一批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大片,促进我国国家形象在国际上的传播。

胡锦涛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会报告中指出,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其实,文化落后更不是社会主义。所以我们要重视挖掘并弘扬传统文化的精华,保持优秀传统文化民族性的基础上,推动其走向现代,走向世界,使其与时代特征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在当今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大放异彩,为中华民族的振兴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莲香.关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思考[J].学术论坛,2008,(12).

【2】尹鸿,石惠敏:《中国电影与国家“软形象”》《当代电影》,2009年,第2期。

“晋善”文化提升企业软实力 篇5

——山西中移临汾区域分公司 牛智勇

2012年1月1日,胡锦涛总书记在《求是》杂志上发表题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署名文章。文章开篇便提到:“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繁荣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由此可见国家对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已成为当前国家的重要任务之一。企业作为国家社会的细胞,企业的文化建设是国家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因此当前山西移动有限公司开展的“晋善”企业文化建设顺应时代潮流。

文化是什么?文化是一种力量,一种无坚不摧的力量;文化是一种信仰,一种迷茫之中自我坚守的信仰;文化是一种财富,一种自信面对未来的精神财富。当文化遇到了企业,便从此与企业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因载体,成为攸关全局的工程。21世纪是文化管理时代,是文化致富时代。企业文化将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是企业管理最重要的内容。企业拥有了自己的文化,才能使企业具有生命的活力,具有真正意义上人格的象征,才能具有获得生存、发展壮大,为全社会服务的基础。我们的企业将“正德厚生,臻于至善”作为核心价值观,将“创无限通信世界,做信息社会栋梁”作为使命,将“成为卓越品质的创造者”作为愿景,结合山西移动有限公司自身特点因地制宜地探索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文化管理之路,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晋善”文化。

“晋善”企业文化的作用是什么?通过归纳,“晋善”企业文化具有如下五点作用:

1、向导作用;

2、约束作用;

3、凝聚作用;

4、激励作用;

5、辐射作用。以上五个作用为企业健康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山西移动有限公司依托国家政策优势,经历了十余年的快速发展,如今随着技术的革新,3G牌照的发放,其他运营商(如联通、电信)正在全力追赶,快速缩短与我们的差距,蚕食我们的市场,导致企业生存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加上我们的企业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积攒了不少历史遗留问题,如今内外部环境问题共同作用,使我们的企业发展遇到了瓶颈。如何正视自身的问题,如何突破瓶颈,这是站在历史关头上的所有山西移动人需要思考的问题。去除功利思想,反思我们自身,当前的我们需要内省,通过冷静反观自己,发现我们缺失真正的信仰和准则,而“晋善”文化正是我们所需要的。

如果将魂魄概念引入山西移动企业文化建设体系,与“晋善”文化相对照,可以发现“晋”正是我们企业的“魂”,“善”则是我们企业的“魄”。日常中的我们可以将所有的工作进行量化,可以做到尽善尽美,正是“晋”的引申含义。而指引我们做好工作的行为准则就是“善”,即“善德、善信、善责、善仁、善智、善行”这些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晋善”文化对员工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对企业软实力的提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们已在上文中提到:21世纪是文化管理时代,是文化致富时代。文化正是国家企业软实力的重要体现。软实力对企业的影响巨大,是相对硬实

力而言的非物化要素,是整合和使用硬实力的能力,是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支撑要素,是最终实现企业运营效能最大化的关键能力,是企业真正的竞争力。硬实力可以通过投资来实现,软实力的提升则需要时间、文化的积淀,每一个具有强烈社会使命感的企业都具有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的竞争力,软实力是无法让其他新兴企业短时间内迅速赶超的竞争力。今天我们在这里谈“晋善”企业文化,这是提升企业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提升河南文化软实力探究论文 篇6

中原文明厚重广博、缤纷多彩,既是一个历史概念,又是一个空间地域概念,更是一个特定的物表概念。从历史概念来考量,中原文明从新石器时代延续至今,大体可分为中原文明孕育、形成、繁荣、鼎盛、衰落、复兴六个阶段,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特色,随之带来了该历史阶段的兴衰,中原历史是中华文明发展史的最好注解。从空间地域概念来看,中原文明指黄河中下游地区,特指河南领域,因为黄河中下游大部分流经河南,是早期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从特定的物表概念来解析,中原文明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物化表现方式,例如戏曲、民俗、武术、姓氏、圣贤等;但是在这些种类多样、各具特色的物化表现形式中,最能体现中原人智慧的凝结,最能区分于其他文明形式,最能让人们直观感觉到的,就是中原的民间手工艺艺术品。

中原民间手工艺艺术品是一种特殊艺术表现形式,是传统民族艺术中的奇葩。它根植于土生土长的民族文化,源于劳动人民智慧和对生活的热爱。中原手工艺品是河南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凝结,是河南勤劳质朴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中原文明在物质层面的最佳表达。在发展中原民间手工艺品上下功夫,就是弘扬中原文明的最好抓手,能够为河南文化软实力的打造提供“硬”的基础。

弘扬中原文明提升河南文化软实力,需要挖掘民间手工艺品的文化内涵。

提升高职院校文化软实力研究 篇7

一、高职院校文化软实力的概念剖析

想要实现对于高职院校文化软实力的有效的打造, 首先需要针对该概念展开深入的剖析, 对其实现明确和深入的界定。

软实力概念最早源于国际政治环境, 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提出, 他指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 应当包括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硬实力”体现, 但同时也需要包括文化、意识形态、政治制度、外交手段以及发展模式等相关因素而体现出来的吸引力以及在国际环境中的影响力和感召力等, 而后者则被归入“软实力”的范畴。软实力概念的提出, 在一定程度上补全了人们对于综合国力的衡量方式。

而对于文化软实力这一概念而言, 则是更多针对于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文化传统而提出的相关文化传统、人文精神、道德水准, 以及价值观念等方面的总体综合水平, 这其中涉及到文化产业与事业、教育等多方面社会活动, 并且直接关系到社会的进步状态和发展的动力。文化软实力在软实力体系中占据有毋庸置疑的核心地位, 对于包括经济等在内的其他因素具有一定的推进甚至于指导的作用。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对于推动其主体综合实力有着毋庸置疑的积极价值, 并且胡锦涛同志也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 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2011年10月,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 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 同样也提出了“文化强国”的思路与方针, 强调了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

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之下, 将文化软实力的相关思想和理论放置于高职院校建设环境中, 即可以形成对于高职院校文化软实力的相关认识。首先必须认识到高职院校本身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两个方面的属性, 因此其软实力也必然同时具有两个方面的特征。因此可以认为, 高职院校的文化软实力, 应当是其在办学以及教育工作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关于办学理念、办学模式、专业特色、校园文化、职业规范等一些列活动展开所遵从的一种文化体系, 并且这种文化体系和发展思路对于高职院校的发展具有显著影响力。高职院校的文化软实力, 会进一步从思想和制度等方面体现出来, 是推动高职院校自身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隐性力量。在面向高职院校展开建设的过程中, 需要切实区分这种文化软实力与校园文化体系等相关文化思想体现的区别, 必须认识到文化软实力首先是与高职院校自身的发展和综合竞争力息息相关的思想体系;同时还需要认识到, 这种文化软实力, 本身在高职院校的工作和建设过程中, 是作为其他相关工作的基础展开的, 对于能否发展出合理形态的校园文化等相关工作, 发挥着基础性的支持作用。

二、基于不同层面的高职院校文化软实力塑造

高职院校的建设环境中, 需要同时尊重其教育和技能两个方面的切实需求。高职院校文化软实力, 是构建起校园环境内精神文明以及制度层面等相关形式主题的根基和重要支柱, 进一步关系到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和人才输出, 甚至于关系到区域经济和产业经济的发展, 因此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软实力作为高职院校存在和发展的根基, 与院校诸多方面的行为都有密切关系, 并且在不同的领域之下, 软实力的塑造也会呈现出不同的工作重点和相关特征, 这些都需要引起重视。实际工作过程中, 展开对于高职院校软实力的建设, 需要重点从如下几个主要方面着手, 切实分析当前环境需求, 才能有的放矢取得良好效果:

1. 面向教育的软实力塑造

对于教育层面的文化软实力的塑造, 更多的应当是高职院校对于自身存在价值的一种深刻反思。对于软实力在这一层面的任务, 更多是需要高职院校端正对于理念文化的建设工作, 而进一步从工作内容上看, 理念文化建设主要是指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是发展创新型理念文化建设的基础。在这一方面, 需要重点展开关于“为什么办学”这一问题的深入思考, 同时对于这一问题的思考结果, 也是高职院校文化品位和价值追求的深刻反映。必须认识到, 精神文化建设是高职院校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核心, 是办学过程中长期形成的一种历史积淀。高职院校在面向教育展开文化软实力的塑造的过程中, 应当积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既体现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又要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 立足于自身特色, 塑造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除了需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和指导, 还应当切实将这种思想应用到实际的办学环境中, 落实面向社会的服务和面向学生自身发展的服务两个方面有效结合, 打造出具有一定针对性和自身差异化特征的文化软实力。

2. 面向社会的软实力塑造

当前的市场环境, 竞争成为了诸多组织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虽然对于高职院校而言, 竞争不会涉及到太多经济层面的问题, 但是同时也必须承认, 唯有获得更多任何的高职院校, 才是成功的教育机构。进一步可以认为, 社会以及学生对于高职院校的接受和认可程度, 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标志高职院校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反映。针对这一问题, 面向于社会的软实力塑造, 一方面应当加强学校与社会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则应当反映在办学环境之中, 通过对自身的调整实现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塑造。具体而言, 进一步需要注重两个方面的问题, 其一在于对外的差异化形成, 这种差异化应当是基于面向社会的服务实现的差异化, 是需要实现推动社会对于高职院校自身认知的差异化形成。其二则是要从自身建设的角度辅助这种差异化的形成, 只有根植于整个高职院校发展和各个层面的活动之中的差异化, 才能稳定地成为高职院校发展进程中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3. 面向学生的文化软实力塑造

服务学生是我国教育发展当前的重点工作, 这种服务学生的发展思路, 是一直以来对于我国社会发展规律的高度总结, 以及对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规律的洞悉。从教学大纲发展的角度看, 从最初的服务社会主义建设, 一直发展到今天服务学生自身发展, 本身就是我国教育实现进步的重要体现, 而对于高职院校文化软实力的塑造工作而言, 同样需要遵从这样的发展规律, 才能得到进一步深刻的价值体现。文化软实力的打造, 体现在面向学生的服务工作中, 就是需要切实以学生自身发展过程中体现出来的需求作为基本依据, 有针对性地展开对应的校园文化以及教学工作形式, 甚至于教学考核方法等方面的建设, 并且最终也必须以学生自身的发展状态作为对软实力相关工作的衡量。唯有如此才能切实体现高职院校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效果。除此以外, 面向学生实现文化软实力的塑造, 还需要面向学生实现高职院校教育, 以及相关课程的营销, 要让学生对于学习的过程和内容从心理上接受, 营造一种利于学生学习和发展的环境, 让高职院校的教学体系对于学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才是高职院校文化软实力应当具备的价值体现。

结论

高职院校文化软实力建设绝不能离开社会背景而孤立地进行。高职院校文化软实力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社会各界要给予积极的宣传和舆论支持, 既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为高职院校文化软实力建设推波助澜, 更要用理性和宽容的态度对待其成长。

摘要:文章首先针对高职院校文化软实力的概念以及相关特征展开了深入的说明和剖析, 实现了对于该领域相关问题的相对全面的认识, 而后进一步以此为基础, 就当前高职院校环境下, 如何针对不同层面的工作展开相应的文化软实力塑造展开讨论, 对于切实推动高职院校自身发展有着一定的积极价值。

关键词:高职院校,文化,软实力,塑造

参考文献

[1]郑苍钧.高职院校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以台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理论观察, 2011, (5) :119—120.

[2]付晓东.对高校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思考[J].学术交流, 2008 (4) :186-189.

[3]朱瑞雪.推进高校文化软实力建设[J].东方企业文化, 2011 (9) :230.

[4]林丽萍.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创新论[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 2006.

[5]李运庆.论高校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基本内涵及实现途径[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 (3) :58—61.

铸造浙商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 篇8

近年来,我省文化产业在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文化经济政策、管理体制机制渐趋合理,服务保障体系进一步加强,文化产业发展的宏观环境日益优化,文化产业已成为浙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推动力量。根据统计,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首次突破千亿元,达到 1056.09亿元,占同期GDP的比重为3.8%,较前几年呈现出十分明显的增长态势。

在文化产业兴起的热潮之中,一大批具有文化意识、文化自觉、文化远见和文化担当的浙商们充当了”弄潮儿”和排头兵,今天获奖的浙商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我们因他们而自豪,浙商因他们而倍添光彩,文化精神因他们而得到弘扬并融入产业产品和企业。

2011“建行杯”文化新浙商评选活动继续由国家文化部作为支持单位,浙江省文化厅、新华社浙江分社等单位联合举办,中国建设银行浙江省分行、都市快报等有关单位对本次活动给予了大力支持。本届文化新浙商评选活动继续以“扶持和引导浙江民营企业进入文化产业,搭建文化产业发展平台,进一步铸造浙商文化,在经济转型升级中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为活动宗旨。鼓励更多的浙商从“草根浙商”向“文化浙商”转变。为新时代的商业文明注入文化的力量。从评选实践情况看,这一活动还是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不断完善和创新这一活动形式,通过持续的努力,把文化新浙商评选活动打造成一个高质量的文化品牌活动。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推动浙江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做出积极有益的贡献。

提升文化软实力打造发展新优势 篇9

关键词:文化 软实力 提升 文化立法 文化创新 中国论文 职称论文

摘 要:文化软实力已成为大国争雄的角力场,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已成为我国发展的关键,应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发掘文化软实力,需要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需要系统研究“和”文化,需要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需要不断地进行文化创新;提升文化软实力,需要政府主导和引导,加强媒体宣传,需要充分抓好文化体制改革,加速文化立法,需要注重文化产业发展,加大扶持力度,需要利用文化创意拉动相关行业发展,加入国际竞争。

文化软实力已成为大国争雄的角力场。当前,文化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文化贸易额年年攀升。发达国家强劲的文化产业更是成为文化贸易的主导力量,其文化产业普遍优于其整体经济,得到长足发展。西方发达国家,其文化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已经达到了平均在10%以上。如英国文化产业近几年的增长速度是全国经济成长率的近2倍,成为仅次于金融业的全国第二大产业。美国当前出口最大的已不再是农作物或是工业品,而是批量生产的文化——电影、电视节目、书籍、音乐和电脑软件等。文化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已经达到25%,超过了军火业。美国在世界文化市场所占的份额达到43%,欧盟达到34%,整个亚洲和南太,仅占19%,而其中日本占了10%,韩国占了5%,中国与其他亚太国家在内一共才仅占4%。

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已成为我国发展的关键。我国经济在改革开放后的20多年的时间里,取得了长足发展。“中国制造”更是扬名世界。但在“中国制造”的背后,文化软实力是相对匮乏的。尽管“中国制造”享誉全球,我们有能力制造占全世界20%的冰箱,30%的洗衣机,50%的摩托车,55%的电视,75%的钟表,80%的拖拉机,90%的打火机和纽扣,但不能忘记的是,中国制造出口的每一台显示器都标识着:Intel inside。撒切尔夫人说过一句很值得中国人深思的话:“今天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电视节目和思想观念。”事实也是如此,“中国制造”更多的是硬件,而软件则多是来自国外尽管我们的制造业规模宏大,却只是世界的低端加工厂。西方人抱怨对中国巨大的经济贸易赤字,而我们却不得不面对西方的巨大的文化贸易赤字。如电影业从2000年至2004年,中国进口影片4,332部,而出口影片却屈指可数。中国的电影在国外,特别是在美国,即使出口了,也很难得到有效的传播。当前巨大的文化贸易逆差已到需要我们引起高度重视的时候了。从现实来看,国际贸易中商品的文化附加值在不断增加。单纯卖物质产品,利润空间变得越来越少。而如果能够在产品中注入文化,则可有效地提高其附加价值。因此,我们应更多地将文化的基因移植入“中国制造”之中。

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应放在更重要的位置。我国自古就重视软实力,知道仅凭硬实力是不够的。如“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的提出即反映了朴素的文化软实力思想。古代中国曾一度强盛无比,未出兵占领周边的国家,但中国文化却对这些国家有着强大的影响力,中华文明及生活方式有着强烈的吸引力。然而,我们现在不少人的思维方式却停留在“经济强国”的认识层面上,缺乏从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视角来增强综合国力的总体战略思考。有人认为抓经济可以“赚钱”,抓文化则是“烧钱”。领导者往往把更多的资源集中在发展经济上,因其见效快,容易出政绩。事实上,这种看法在理论上是有失偏颇的,在实践中是有害的。文化本身并不是反经济的,它同样具有经济的正向效应。今天的文化可能成为明天的经济利益。当一种文化被普遍接受以后,代表这种文化的经济利益其实现的过程也将变得更为容易。那种牺牲文化去发展经济的做法,可能经济在短期内发展了,却会导致其他方面的一些社会风险。对一个国家和地区而言,财富的积累和经济的发展,并不自然而然地能够带来文化的崛起,甚至这一过程也可能是一个伴随文化趋向衰落的过程,前苏联即为此提供了很好的注脚。文化软实力差的国家,犹如一位没有头脑的泥塑巨人,在历史的风吹雨打之下,将会很容易倒下。因此,应给予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更多的关注。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应摆在与工业、商业等产业同等甚至更重要的位置来看待。

文化软实力由三个不同层面构成。一是国家层面的文化软实力。外国的舆论和媒体首先多是从领导人形象开始关注一国的变化。因此,领导人要率先垂范,当好领头人。要注重形象,展现出良好的个人魅力。执政者要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中,学会广交好朋友,多交真朋友,真正做到让我们的朋友遍天下。与其他大国打交道,要不亢不卑,有理有节,着眼长远。二是组织层面的文化软实力。一个组织,也有其内在的文化软实力,尤其是经营性文化企业。作为组织的管理者,在工作中,要减少“以力压人”和“以利诱人”,而增加“以理服人”和“以礼待人”的做法。文化软实力在组织中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如价值观念、员工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组织的社会形象及其影响能力等等。三是个人层面的文化软实力。个人文化软实力的水平直接影响到组织、国家软实力的水平。提高每个个体的个人素质和精神涵养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崛起,其根基来源于每个个体的文化崛起,它发乎个人的内心,体现在个人的行动之中。诚如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所说的:一个国家的前途,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人们所受的教育、学识、开明和品格的高下,这才是利害攸关的力量所在。

发掘文化软实力,需要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中国传统文化,历经数千年而仍然屹立不倒,说明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对那些具有普适性的文化要素应及时总结并发扬光大,要更多地去挖掘中华文化中富有国际竞争力的部分,并加入“公平”、“正义”、“自由”、“权利”等价值取向,以增强中国文化的世界认同。让其在不远的未来,彰显出其本身所具有的魅力和价值。

发掘文化软实力,需要系统研究“和”文化。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强调“和”。“仁义礼智信”是传统文化的基础。讲求“仁”,主张以仁爱之心待人,反对强权,同情弱者。强调“和而不同”,主张多元共存,反对战争和征伐。江泽民同志1991年访问莫斯科时,即引用了墨子“强不执弱,富不侮贫”的观点,在世界范围内宣传中国的“和”文化。温家宝同志指出:“我们有自己的文化,源远流长的文化,这种文化的核心又是以和为贵,就是‘和’的文化,当然我们还要和而不同,这种不同就是相互补充,相互借鉴,而不是冲突的来源。”中华文化历来主张和谐、包容,奉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多元文化价值观。强调天人合一,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倡导各民族之间应当和平共处。“和谐社会”的提法,无疑是从中国的传统文化提炼出来的一个极好的典范。

发掘文化软实力,需要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哲学社会科学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是中国崛起的有力支撑。我国历来重视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体制创新,这也是软实力增长和提升的关键所在。当前,应进一步用哲学社会科学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人,用优秀文化培育人,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文化作品感染人。

发掘文化软实力,需要不断地进行文化创新。创新是文化软实力的根本,是不竭的动力源泉。优秀的文化应当是兼收并蓄的开放的文化,具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对新事物、新理念、新文化有创造性的融合能力。要使中国的文化体系积极参与世界的文化体系的建构,进而产生新的具有普世性的文化体系,就要注重对其他异质文明的学习,避免犯文化保守主义的错误。历史反复证明,文化的交流对文明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根,树大,则必须要根深,根深,才能枝繁叶茂。如何扎好我们的根,不仅是文化人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需要全社会都来关注和关心的问题。构建文化软实力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推动、全民参与。经济持续多年增长,综合国力显著提高,使得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对海内外的吸引力在日益增强。但如果与发达国家相比,无疑还是初步的、薄弱的和有限的。当前,大力增强文化软实力,找到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路径已经成为我们的一大迫切任务。

提升文化软实力,需要充分抓好文化体制改革,加速文化立法。当前,文化的创造性和活力尚未被充分释放和激发出来,相关的抑制因素仍然存在。从根本上讲,旧有的文化体制弊端还没有被彻底根除,新的文化机制还没有完全有效地发挥其作用。因此,进一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成为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必然途径。经济体制的改革促成了我国经济“硬实力”的提升,要促进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文化体制的改革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价值。当前,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应当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大局中的新的侧重点。要不断深化对文化发展的地位、方向、动力、思路、格局的认识,冲破一切束缚文化发展的思想观念、做法、规定和体制机制性障碍,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促进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协调发展。

提升文化软实力,需要注重文化产业发展,加大扶持力度。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当前要认识到文化本身也是生产力,发展文化,就是发展生产力。文化生产力的发展已经成为衡量一国对外贸易能力甚至是其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制定文化发展的产业化战略在当前就显得非常重要和紧迫。我们应抓紧时机,争取在较短的时间里缩小与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差距,迅速建立起我们自己的文化产业体系,并根据形势需要及时升级换代。中国强势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在世界主流文化市场尚属稀缺,其外贸的基础很弱。当前,急需政府通过多种手段对文化生产力的发展予以扶持。如积极扶植本国的电影、文学、艺术等走向国际社会。运用政府采购,重点扶持具有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的创新型文化企业。为文化企业的金融环境改善出台帮扶政策,改善对创新型文化企业的信贷服务和融资环境,扶持中小创新型文化企业发展等。

提升文化软实力,需要利用文化创意拉动相关行业发展,加入国际竞争。创意产业近些年在国外得到了长足发展。如英国曾是世界制造大国,现在则由“世界工厂”而成为“世界创意中心”。2000年时,创意产业占到GDP的7.9%。在1997-2001年间,其出口增长率达15%左右,是其他行业出口增长速度的几倍。在美国,2002年创意产业即创造了近800万个就业岗位,接近其全国就业人口的6%。在纽约,其就业人口甚至超过12%。美国以致于有人发出“资本的时代已经过去,创意的时代已经来临”的感叹!当前,我们应借鉴这些国家的经验,逐步培育文化创意群体和内容提供商,逐步完善有利于文化创意群体创业发展的市场环境。事实上,在创意产业的重要方面——动漫产业,政府已有实质性的举措,如建立部际协调机制打造动漫强国。财政部即表示将于未来五年中用30亿元扶持动漫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地方政府也出台配套措施以积极动漫事业的发展。目前,在北京、长沙、上海、苏州、杭州等地,地方政府及文化主管部门正在积极地建立动漫游戏产业发展基地,并对动漫产业发展做出重大政策措施和实施办法,突出政府的主导作用。同时,文化部也为优秀的动漫作品提供大型的展示平台,可以说政府部门为创立我国自有的原创动漫品牌和培育一批动漫演出制作人才,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世界经验表明,当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人们的文化需求就会迅速增长。如果能够很好地因势利导,将非常有利于打造文化软实力的优势。当然,文化产业的发展,仅凭政府的实力是有限的,因此,要用更多的激励政策,倡导和鼓励民营企业进入文化产业的发展中来,要更多地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

我国历届领导人均重视文化建设。毛泽东同志曾经深刻指出:“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军队如此,其他领域当然亦是如此。江泽民同志指出: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方面,也包括文化方面的竞争。认为“实现文化的与时俱进,是关系广大发展中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胡锦涛同志则进一步提出,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我们必须要找准我国文化发展的方位,创造民族文化的新辉煌,增强我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提升国家软实力。在实现民族振兴的过程中,单凭经济“一条腿走路”是不够的,仅有物质的发展而没有文明的充盈是难以走远的,因此必须要有文化来大力支撑,要通过文化软实力的发展而打造我国发展的新优势。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文化资源大国,但她在目前却不是一个文化强国。如同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一样,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也处于“发展中”的阶段。较之于经济发展的速度,文化软实力建设在较长时期内均遭到了某种程度的轻视甚至是忽视,这也直接导致文化软实力还跟不上国家经济硬实力提升的速度,更跟不上西方发达国家的进度。加快文化软实力的崛起,对于中国实现和平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从历史的角度看,世界大国身份的获得及其存续时间的长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国所拥有的文化软实力及其对外界的影响力。世界大国的成就,一个不可或缺的条件就是需拥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并对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文化发展乃至整个世界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如果一个大国不能为国际社会提供一种先进且成熟的文化形态,具有引导力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理念,不仅难以被世界上其他国家认可,可能其自身的发展也将成问题。

我们相信,随着我国对文化软实力的越来越重视,并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振兴我们的文化,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吸引力将越来越强,世界的目光也将越来越多的投向中国。文化的发展也必将更好地促进中国全面的、科学的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振兴,本身也将为中国的和平崛起打造新的发展优势。

参考文献:

上一篇:己亥杂诗原文及翻译下一篇:小学生综合课程设计实践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