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历史学习能力的培养浅议论文(通用11篇)
胡明礼
摘要:中学历史教学中要体现新课程理念,达到课堂实效性、高效性,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关键词:教研教改 初中历史教学 课程实施 学生自主学习习惯 方法
二零一一年九月我有幸参加了“国培计划”陕西初中历史咸阳研修班培训。聆听了教授、专家及优秀中学教师的讲课,反思自己新课程实施中,有许多重要点在教学过程中都必须高度注意。
首先,历史教学要研究课程标准。把握新课程理念。标准要求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宗旨,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感培养孩子的历史眼光,要从多角度给孩子视觉,要让孩子多角度去看世界,多角度看历史;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学习奠定基础。教学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
第二,在课程实施上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探索新的教学途径;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历史学习。历史教学评价要以学生学会学习为标准,采用多样的评价方法,使评价有利于学生改进学习和教师提高教学水平。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历史课程应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历史知识与技能。
叶澜教授 “新基础教育”理论中有四个“还给”: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换发出生命的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把创造还给老师,让教育充满智慧的挑战;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这就要求改变学习方式,增加学习的趣味性,重视过程性,培养创造性。这就充分说明了自主学习在教学中的主要地位和作用。课堂教学中“自主合作学习”似乎已经成为新课改下的一个“杀手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已成为今人之共识。古语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是为了不教,教会科学知识不如培养科学方法。历史学科由于它一定的难记性,为聪明学生所不以为然;又由于它的综合性,为中下学生所畏难。所以培养好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的兴趣、自主学习习惯、方式、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江苏的洋思模式、山东的杜郎口模式、昌乐模式、韩立福教授的先学后导理论等等,都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赵克礼教授说:“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是相对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等受控制的学习而言的,自主学习并不专指哪一些学习方式,所有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
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历史,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率、实效性呢?笔者思考:教给学生自主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历史的学习习惯非常重要。
一、确定学习目标。培养学自主学习首先要学生明白学习目标,知道学什么?达到什么标准?如何达到标准?时间如何分配等?。目标尽可能明确、具体。过去老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确定的是老师的教学目标、没有学生的学习目标,现在我们要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
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动机,“让课堂换发出生命的活力”。兴趣是人积极探究事物的认识倾向。稳定的兴趣能使认识过程的整个心理活动积极化,能使观察更加敏锐,记忆得到加强,想象力更加丰富,克服困难的意志得到加强,使智力活动的效能大大提高。有人说:“当学习充满乐趣时,才更为有效”,“兴趣是一种魔力,它可以创造出人间奇迹”,“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会主动探寻,深入研究。吸引学生产生历史兴趣的方法多样,—堂有趣的引言课、有趣的开场白,生动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生动的多媒体等,还有老师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一表人才,性格幽默风趣等等,都能吸引学生。老师尽可发挥个人特长,大胆创新,积极尝试,但不是所有老师都具有幽默性,在历史课堂上,我们要尽可能能采用一些方法手段,把学生感兴趣的东西联系到课堂上,让学生尽情的发言表现。案例:讲七年级历史上册“秦始皇统一六国”时,老师先问学生:你见到过长城吗?在照片中见到过长城吗?马上就的近半数的学生争先恐后的举手回答:长城的长度、结构、走向、气势等.表扬了他们知识面广,记忆好之后,我再问:“你想真正的了解长城吗?”同学们的兴趣被激发.这时候学生全盯着老师,此时无声胜有声,可以意味,难以言全,如何详细了解这个人物,等待老师的点拨。于是展示图片,要学生认识秦始皇的衣着、头钸与头脑中同过去的皇帝有什么区别?学生回答以后,进行学生活动。
老师:让我们穿越大秦时空隧道回到公元前221年秦国开国大典这一盛大时刻。(演绎历史)
学生:(分工,进入角色)
学生(礼仪官):秦国大典现在开始,有请大王登基。众学生(大臣):吾王万岁、万岁、万万岁。
学生(秦始皇):众爱卿,免礼平身。今天下已定,万民归心,为号令天下,造福百姓,特诏,本王自称“朕”,名为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朕决断。地方设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郡下设县。学生(秦始皇):众爱卿,可有本奏?
学生(李斯):自战国以来,各国都铸造了货币。如,我国的“半两钱”,齐国、燕国的“刀币”,赵、魏的“布币”,楚国的“鬼脸钱”。各国货币的使用给商品的流通带来了许多不便。各国的度量衡对尺寸、升斗、斤两的规定不一。各国文字繁简不一,书法、形体各有差异。长此以往,势必对我大秦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后患无穷。
臣秉呈吾皇之意,现已整改:自发布日起,全国统一使用我大秦的圆形方孔钱;统一度量衡,对尺寸、升斗、斤两作出整齐划一的规定;以我大秦的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废除原来六国的文字。
知识的掌握水到渠成,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掀起了高潮。
二、探寻主动学习的方法有兴趣还得有好的方法。方法是学习的金钥匙,是事半功倍的前提。历史作为科学的一门,学法上有着与其他学科许多共同点。如:科学的学习态度:勤动脑、勤动手、勤动口;耳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等等。同时还有它独到的学法。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先生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中学生一方面自我意识较强,要求尊重,要求自主,喜欢独立思考,不喜欢人云亦云;另一方面又不会自学,习惯子“先生讲,学生听”。改革历史课教学弊端,变“学会”为“会学”。学生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实现自主性发展。教师的科学指导是自主学习前提条件;学生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中心,是教育的基本方式和途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法指导,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包括:自主阅读、独立思考、自主探究、自主实验、自主操作、自主练习、自主归纳总结等。教师在40分钟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关注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方式和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使课堂教学有新的生成。在教学活动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一)、课前预习指导,激励学生课前自主学习
在课前预习中,学生可通过自主学习,掌握基础知识,发现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在课前预习中教师要进行有效指导:要在课前布置预习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预习,教师设计问题要紧密结合本节重难点,将知识问题化,使预习有效果。学生预习,可采取多种形式。
1、教师提前制好预习题(导学案),提前发给学生,学生带着教师布置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预习。模式:阅读教材、思考问题、做预习题。
2、学生通过预习,自己整理预习所得,提出疑难问题。模式:阅读教材、做预习题,提出问题并思考、课堂质疑,其他同学作答。
3、小组互助。对于一些较复杂的问题,采取小组互助的模式进行课前预习。通过学生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互相帮助,与人合作的能力。模式::阅读教材、提出并思考问题、小组讨论,写出答案,课堂上反馈,师生求证。老师及时鼓励。
(二)、课堂活动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阵地,教师要精心设计自己的课堂,扮演好学生学习的导演者。叶澜教授说:“学生对所学的教学内容并不是都一无所知,有的通过预习已经有所了解,因此老师在课堂上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怎样获得知识的过程”。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要重视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
1、信息交流。学生预习后,对相同的内容会有不同的自我见解,要通过多向交流,把学生学习的情况充分反映出来。在信息交流过程中,教师应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我们感到教学的愉悦,焕发生命的活力。在这里,教师是学生信息交流的合作者、引导者。
2、独立思考、自由讨论。学生在课堂上反馈预习中没有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共性的问题进行必要的讨论,基本原则是:学生自己能解决 的问题,教师尽量不讲。学生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先自由讨论,后由教师补充讲解。
3、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学生存在共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掌握问题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独立研究问题的能力。
4、经过学生自学讨论后,有些内容学生还是没有理解和掌握时,老师进行重点讲解。
5、自主练习。学生通过课前预习,掌握了基础知识,通过课堂活动,突破了学习上遇到的困难,这时学生非常希望检验一下学习的成效,教师要针对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进行课堂练习,紧扣本节课的主要知识,兼顾全体学生的感受,安排5-10分钟时间对这节课所学知识做一个检测,课堂检测后,学生互相订正,发现别人的错误并帮助同伴解决问题;最后教师公布答案,帮助学生订正错误。尽量做到90%的学生熟练掌握90%以上的知识。
6、自主归纳总结。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归纳总结、整理好笔记。每节课后要总结当天所学内容,即时进行知识消化,巩固所掌握的知识。每一单元学完后,也要进行归纳总结,将知识形成系统。
(三)、课后练习巩固
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必须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由于基础知识在课堂上已经被消化,因此,课后复习和练习要分层开展。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布置练习,最终达到全体学生共同进步。教学完成后,给学生预留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以待学生课后进行研究,培养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习惯。
三、养成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要得兴趣与方法持久,就要“习惯成自然”,那么如何使学生既能在课堂上主动学习历史,也能在课外主动巩固知识,完成作业,还能在生活中收集,观察、体会中学习历史.为了养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这就要求学生学会“课前参与”,即学生在课前或自主学习教材,初步了解所学知识,提出质疑;或自己通过书籍.网络、咨询、请教他人等收集有关资料;或按照教师布置的导读题,做好准备课上运用。课前参与把容易的问题前移,学生能够看书自己独立解决的课前自己通过看书就解决了,在课前看书的时候他就是在思考,慢慢地养成这样一种良好的习惯.即主动学习的习惯。因为学生看书不仅是看懂与否的问题,教师要求他们在看的同时要思考问题,看懂什么了,第二天可以在课堂上问大家,可以设计问题来考别人,没看懂的第二天带着问题来上课,可以问,然后教师再鼓励谁能提问题,谁问题提得深刻说明谁学得好。要有这样一种意识,这样一种氛围,因此学生课前看书就不是一般的预习了,它实际上是一种比较主动的、自觉的、认真的自学。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培养了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而且培养了一种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若把主动学习中的所得所获在第二天的课堂上进行交流,并在交流的过程中能够得到教师和同伴的赞许和认可,由此便会产生一种成功的体验,反过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密切了师生关系,真正落实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案例:学习《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时,提前设置导学目标:唐朝前期的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为对外交流提供了条件。唐朝对朝鲜、日本、印度的交流史实,尤以强调玄奘西行,鉴真东渡.将学生分成两大组,甲组负责组织“玄奘西行”活动,乙组负责“鉴真东渡”活动,吸引学生兴趣养成主动学习的
习惯并让学生深入网上搜集图片,史料,经加深理解二位高僧历尽艰险,百折不挠的精神.既教育了学生,又激发了学习兴趣,同时更培养了主动学习的习惯。
。生活中学习的习惯尤其重要,这是终身受益的学习习惯,是“学过的知识全部遗忘之后还能剩下的东西”,要时刻不忘点拨提醒同学们去观察、体会、挖掘、收集,把历史教学带到现实生活中,勿让“生活大舞台”上的知识白白蹓走。
去历史联系生活是新课标的一重要要求,也是一大特征,改革教学的关键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教师教学不应该以交给学生一定的猎物为满足,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使用好猎枪,用科学理论之“矢”去射实际生活之“的”,以更好地分析说明问题,提高他们认识社会得能力。近年来历史科的中考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突出考查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或对时事理解能力。然而不少学生面对试题却不知所云,答非所问。指导学生在联系中掌握认识的方法.如在改革开放里,联系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热点问题利用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自己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并通过阅读自学从而使他们认识到我国人口增长状况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及其危害,进而理解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政策的正确性秘必要性。这样做学生既掌握了所学知识,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又增强提高自身素质的迫切性和勤奋学习的自觉性。这种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均好奇心,好奇好胜促使学生冥思苦想去分析问题:争先恐后去回答问题,学习成了一种乐趣,学生的学习动机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而跳出应试教学模式的巢穴,实现向素质教育的转轨。
四、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成果给予激励性评价。评价是为了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老师要充分鼓励学生,鼓励要中肯,要真诚,不能一味地追求表扬。课堂上,因为时间紧张,学生也许会词不达意,也许会一时语塞。这个时候,如果老师能巧妙使用激励性语言,既能不伤害发言学生的自尊心,同时也能避免课堂出现冷场。
教师灵活巧妙地运用各种激励性评价,能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灵感;而学生精彩的回答,出色的表现,同样也能给教师点评的灵感,让我们的课堂具有生成之美,没有生搬硬套之感。巧妙运用激励性评价,需要教师认真聆听,善于捕捉学生的细微反应,并快速作出有效评价。当然也要求我们老师必须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
五、教师在进行学生自主学习学法指导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紧扣教材,教法学法设计恰当。
教材不同,学法也不一样,没有统一的“学法”模式,即使同一内容,因学生对象、教学条件不同,学法也不尽相同,教师准确解读教材与学生,在能把握学情的基础上对教材、教学资源进行加工提炼形成目标明确、重点突出、脉络清晰、方式灵活、学法指导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设计。同时,教学设计要把每一课教学的知识点与整个知识体系相联系并提出实现整体目标的教学策略,关键是揭示客观而普通的学习规律。教学活动中,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揭示学习规律。
2、注意过程,概括学法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是不满足于只让学生掌握现成的知识,能说出正确的结论,而是注意学生的学习过程。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引导学生参与合理的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引导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对学习过程的指点,实质上的帮助学生对学习对象逐步提高认识层次。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我们应该注意学生的不同情况,并以此为基础,灵活地调控或变换教学过程,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到达学习
目标。
3、教师示范,展示学法
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疑难,思维受阻的时候,教师要做出示范,展示学法,以法获知,供学生仿效。教师讲课本身也是学习方法的示范,通过教师的示范、指导、训练,让学生掌握常用的学习方法,再应用这些方法,获得课本中的历史知识,再获取课外历史知识。其次教师也要向学生介绍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从简单的模仿学习方法到较高层次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陕师大赵克礼教授说:“形式与实质的统一,是课堂教学改革中应坚持的原则之一”。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模仿高效课堂模式时,自主学习不是适用于每个班级每个学生的,基础好的学生能够比较顺利达到目标,基础差的就不一定了。在交给学生自主学习方法时,一定要结合本学校具体实际,探寻适合本校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方法。
实施素质教育,改革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的高效性,还有许多在实际中不好解决的问题,存在很多矛盾。教师任重道远。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个要被填满的容器,不仅仅是一枝枝充满活力的可塑的鲜花,不仅是一只只需被点燃的火把,而是有可塑性的、有丰富想象力与创造力的生命个体。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学习类型,它就象签名那样有个性。因此,如何培养好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能力是一个长远的常新的课题,等待我们不断寻觅,上下求索。
以此小作,抛砖引玉。
2011-11-28
参考资料来源:叶澜教授新基础教育理论
《中学历史教师职业技能》赵克礼主编 陕西师大出版社
“国培计划”授课老师 赵克礼、刘军、苏争艳、刘俊凤、张迎春、汪建满、杨宗年、胡鸣焕、张伟迪等讲座及课件资料
《中国教育报》网络版.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网络版。
作者简介,胡明礼,镇巴县渔渡中学一级教师,“国培计划”2011年咸阳师院初中历史研修班学员。
汪老师:你好!
我是国培计划2011-咸阳师院初中历史研修班的学员胡明礼。我知道你很忙,但还是冒昧的来打搅你了。从教三十年来,这是第一次参加省级的培训,第一次拥有这么长的脱产学习时间,我感到很荣幸。学习期间聆听了专家教授精心准备的精彩讲座,接受了许多新的理念、了解了许多新的教学模式,知道了教师如何进行教学研究。上周听了你的课、我深受启发,这几天我把自己的一些想法整理了一下,写了一篇文章,请汪老师看看,给予批改指正。我希望经过指导,推荐到省级刊物发表一篇文章。行吗?此致,敬礼!
一、上好序言课
序言课是教师在每一学年上的第一节课, 序言课上得好坏是衡量教师能否一下子抓住学生心理, 能否使学生从开始就对历史这个学科产生兴趣最关键的一步。为此, 我在讲“为什么学历史”这一问题时, 首先提问:“人最早是从哪里来的?”有的学生回答从类人猿转变来的, 接着再讲有了人就有了人类社会, 历史就开始了。学习历史就能了解人类社会, 了解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及其做过的惊天动地、离奇古怪的事, 你将会在惊奇、感叹、自豪、悔恨中得到经验, 使自己变得越来越聪明, 知识越来越丰富。你会知道长城的兴衰、金字塔的由来、秦始皇的残酷刑法、岳飞气吞山河的豪迈气概等等。这样从一开始就用生动的叙述, 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他们的兴趣, 接着用形象生动、引人入胜的历史故事进行演讲, 使学生感到好奇、有趣, 认为应该学习历史, 学好历史。
二、创设情趣, 化难为易
在历史教学中, 一些概念抽象, 学生难记, 没兴趣学, 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创设情趣, 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比如, 我在讲《清朝前期疆域》时, 有七个方位需要学生牢牢记住, 以往学生常常记混。我按顺时针方向编成一句话:海岭拔牙安到阳台上, 海 (包括南海诸岛) , 岭 (西跨葱岭) , 拔 (巴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岸) , 牙 (北接西伯利亚) , 安到 (外兴安岭, 库页岛) , 阳 (东临太平洋) , 台 (东南到台湾) 。这样学生产生了极大兴趣, 只用了三分钟便记熟了。
三、实施好目标教学
根据学生水平, 教师将每节课的目标合理分配为几个小目标, 让学生从制定目标起就预料到成功的希望, 带着希望学习, 兴趣便能提高, 完成任务后, 便能获得成功的快乐。例如, 在讲“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时, 可分为三个目标: (1) 汉高祖休养生息措施; (2) 惠帝、文帝、景帝的做法; (3) 最后结果。这样就降低了答题的难度, 最后再留给学生一个问题:“汉初统治者轻徭薄赋, 减轻刑罚, 同春秋战国时谁的主张相同?”让学生独立思考, 这样既联系了前面的知识, 同时又为后面汉武帝大一统思想埋下了伏笔。
四、充分利用图片和课本插图, 激发学生兴趣
课本中图文并茂, 为我们直观教学提供了方便, 学生乐于学, 易接受。如课本中的《都江堰流域图》, 开始学生只觉得好看有趣, 经讲解后他们悟出了图片的功用、种类, 课堂顿时活跃起来, 便于教学。教师还可以搜集一些古物或一些古代名画、风景等图片, 开拓学生的眼界, 让学生感悟到“不学不知道, 世界真奇妙”, 从而增加学好历史的兴趣。
五、组织小竞赛, 调动学生积极性
课堂上, 通过多种形式的竞赛、比赛, 如分组必答、抢答, 激发学生比着学、抢着答、赛着做的积极性, 可以促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高潮。首先教师课前根据所讲内容特点, 精心设计好一些问题, 课堂上通过小竞赛, 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例如, 我在讲《红军长征》时, 首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 然后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开始竞赛答题。规定:必答题, 每次只允许一个同学作答, 在限定时间内同组同学可做补充, 答对得20分, 答错不扣分;抢答题, 谁先举手谁先答题, 每一组只一次机会, 答对得10分, 答错扣10分。教师以竞赛主持人的角色, 边监督答题, 边纠正错误, 课堂轻松而愉快。对此, 学生在阅读中思考, 在思考中强化记忆, 学习兴趣强烈, 积极性高, 最后评出这节课的优秀学习小组, 给予表扬鼓励, 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六、搞好课外活动, 丰富历史学习形式
在课外, 我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古迹, 访问英雄人物, 举办一些历史故事会、演讲赛, 组织课外兴趣小组, 学写历史小论文等形式,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此外, 在历史教学中, 我还指导学生绘制历史大事年表、知识系列表、对比表, 丰富学生历史学习的形式。具体步骤可分为三步:第一步, 教师设计, 填表, 由学生抄录;第二步, 由教师设计表格, 让学生填写内容, 而后教师加以检批;第三步, 完全由学生设计、填写, 由教师加以检批。在反复训练过程中, 学生积极性得以充分发挥, 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关键词】课堂教学;培养兴趣;教学质量
历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讲的是过去的事情,假如老师只强调学生去死记硬背的话,课堂上就很容易出现沉闷的现象,而事实上,好的历史课一定不是枯燥的。这就要求我们历史老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历史兴趣,吸引学生主动学习。
一、开好头吸引注意力
我们常说“好的开头,等于成功了一半。”一节课能否都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假如教师一上课就开始照本宣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何而来?这样的教学直接削弱了教学效果,也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而一个成功的导入可以马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的智力活动始终在一种强大的内压动力作用下,在情绪高涨的氛围中进行,促其把学习看作是一种精神享受,从而自觉积极地学习。
比如教学“汉和匈奴的和战”问题时,讲到和亲政策时,向学生讲了王昭君的有关的趣事,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思绪很快就调整过来了,大家积极的到课本里去找相关的历史信息,这样,通过一个故事的应用,让学生了解到其卓越的贡献,也为接下来的教学做好的铺垫,又能体现教学的重点,这样的教学方法,符合初中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可以说效果还是很显著的。
二、设置悬念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由于初中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事情往往充满好奇,有探索的精神动力。老师正好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特性,使用提出疑问、设置悬念的方法来导入新课,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启迪他们的思维,从而能够达到释疑解惑的目的,出色而且事半功倍的完成教学任务。
在教材的重点、难点处精设悬念。因为要使学生在一节课的四十五分钟里都保持注意力和热情,很难很难。所以,悬念应设在重点、难点处,既可引起重视,又可消除因被动思维带来的疲劳。比如在教学《九一八事变》这一课时,我讲到:“日本通过发动‘九一八事变’,为何会在20世纪30年代”引导学生从时代背景去分析。理清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
三、讲好插图引发兴趣
初中的学生,由于身心发育尚未完全成熟,理性思维尚不能和成人相比,而图片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从而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人教版初一历史书中,把中国古代的石拱桥的图放在一起,有“北京的玉带桥”、“苏州的宝带桥”和“云南的龙潭桥”,让学生一边观察,一边介绍收集到的材料,比较一下再概括出各自的特点和优点,这些桥都具有一定的观赏性。最后介绍赵州桥,学生在图片教学中既增长了许多的桥梁知识,开阔了他们的眼界,逐步形成他们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确立起科学的态度,有利于科学素养的养成。又加深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增强了他们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认同感。
四、创设情境以情求趣
情境教学,是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创设具体、形象的情景及丰富的情感氛围,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采用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
比如我在讲“西安事变”时,讲到张学良扣押蒋介石时,让学生体会他当时的心情,假如你是张学良,你会怎么做?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帮助学生分析当时的国内形势,来自各方的压力,体会其当时的困难处境,到和平解决事变,为祖国的抗战事业做出的贡献。同时也可以运用或渗透情感,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如图片、录音、影视、多媒体等创设、渲染出历史教学具体、形象、生动的环境和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最佳的环境和氛围中去感知历史,进而达到理解与认识的升华。这可以达到重视学生的情感发展,注意主体的感受与体验,注意其感受能力与感受欲望,在情感与意境的最佳组合情境中,使学生受到感染,从而达到情感与审美体验。
五、通过历史记忆方法的引导培养学生的学史兴趣
历史知识千头万绪,包罗万象。因此,记忆成为学习中一个必须面对的艰巨任务,注重记忆方法的引导是迅速提高历史知识和培养历史兴趣的有效手段。我在此谈谈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
数字记忆法。即依据一些数字的特点,记忆相关知识点的方法。找出其中的规律,如三这个数字在中外历史中相当重要,世界工人阶级的三大国际组织世界史的、三大世界体系、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三国轴心、三次工业革命,秦汉开始的三公九卿制、隋唐开始的三省六部制。比较记忆法。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种:把性质相同而特点不同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如秦、隋相比,汉、唐之比较等。把某些表现相似而性质不同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分清不同性质,形成不同概念。还有比如谐音法。如马克思生于1818年5月5日,可把“1818”谐音为“一巴掌一巴掌”,把“55”谐音为“呜呜”,合起来就把马克思生日说成是“一巴掌一巴掌打得资本家呜呜直哭。”
学生一旦对学习活动产生了兴趣,就能提高学习活动的效率。浓厚的兴趣会使个体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推动他兴致勃勃地去进行学习。总之,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效率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
综上所述,兴趣是学习活动赖以产生、持续和强化的动力源泉,是勤奋的内在动因,它甚至使学习者达到如痴如醉的程度。学生对某一学科兴趣如何,直接影响其学习效果。作为历史老师,应当在历史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研究。
【参考文献】
[1]张翎.浅谈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和培养[A].教研撷华——青海师大附中建校45周年论文集[C].1999年
摘 要:历史学科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历史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它包含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大方面。时空观念是研究历史的基本要素,把空间排在第一位是因为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都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
关键词:初中历史;学科素养;时空观念;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21-0110-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21.070
在经历了两年多的教学实践和两次?x江市级公开课的备课与开课体会,下面结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的相关课例就时空观念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谈谈看法。
一、会用历史地图,让历史由死变活
初一的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知仅停留在表象,而历史地图是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历史的工具。有效地利用历史地图可以让学生独立地发现和解决问题,培养自主思维能力。但现实的教学中往往只重视历史事件的具体时间,而忽略了他们在时间上的联系,没有真正地把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历史时间和空间的环境下付出审视。许多老师在遇到历史地图时,简单一句话就一笔带过,不进行深入分析。甚至有些老师连配备的地图册,一学期了都没让学生用过。这样对于培养学生时空观是非常不利的。
(一)由抽象到具体,加深学生理解
如第9课《秦统一中国》,通过展示动态地图《秦灭六国示意图》,让学生从时间和空间上直观感受秦灭六国的史实。再将此图与书本P43《秦朝形势图》对比,注意引导学生历史地图的图例的正确使用,从图中能获取的历史信息:A.秦都;B.秦疆域四至;C.郡县制;D.水利工程灵渠;E.秦长城的起止地点。从而帮助学生理解下列问题:1.公元前221年后秦朝征服了本原由少数民族统治的地区,有利于理解秦统一后的民族融合的问题。2.公元前221年后秦朝对边疆地区的开发和管理,感受秦朝在疆域上的统一,认识到自古以来南海和东海就是中国的领土,从而加深理解秦统一的历史意义和秦始皇的最大功绩。
(二)丰富教材内容,拓展学生思维
用好历史地图,可提高课堂效率,拓展教材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在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中的《丝绸之路路线图》的运用就十分重要。由于本课用的地理知识较多,教师可让学生指图说出西域的地理概念,并能标出陆上丝绸之路所经过的地区,从而从空间上强化学生对丝绸之路的掌握,也可把丝绸之路作个简单的图示:长安――河西走廊――敦煌――今新疆地区――西亚――欧洲(大秦);帮助学生准确找出陆上“丝绸之路”的路线,途经地区的古今地名的对比,来建立清晰的空间观念,简介途经地区的地形地貌感受商旅的艰险,以及在丝绸之路上东去和西来的物品与来认识丝绸之路是沟通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桥梁的作用。
(三)系统教材内容,提高学生思维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和第7课《战国时期社会的变化》中,出示《春秋争霸形势图》《战国形势图》,让学生观察诸侯的形势发生了什么变化?春秋时的晋国哪去了?韩赵魏三国是怎么来的?从而引出三家分晋的史实;七雄的地理位置在哪?都城在哪?辅以顺口溜: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来识读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借助地图动态演示和教师讲授了解战国时期政治外交策略与史实,提升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巧用时间轴、大事年表,把历史知识时序化
每节课都有教学主题,这是每课的灵魂,而围绕这个主题都有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如果能将这条线索时空化,将十分有利于我们的教学。此法适用于重大历史事件的时序判断问题,直观有效。如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先在时间轴中标记本课重大历史事件,然后再标出时间,来推算公元纪年、从而判断时代归属、发生的先后、计算时间差等等。对于公元纪年法的应用应注意:公元前与公元后的初年和末年是相反的,如公元前1300年是公元前14世纪末,公元1300年就是公元14世纪初。如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中关于汉初的几位皇帝可用时间轴引出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及他们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使汉初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也为汉武帝的大一统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样既复习了旧知,也为探寻新知作了铺垫,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对于朝代更迭顺序,可用历史大事年表来解决。例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学生在自主学习三国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出示一个提前制作好的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朝代更迭简表,一些朝代留空,让学生填空。通过这种方式来检验学生自主学习效果,也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
三、妙用情境教学,让历史味充满课堂
如第10课《秦末农民起义》一文中提到秦朝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的关系时,创设情境:假如你是生活在秦末的一名农民,面对秦朝的残暴统治,你会怎么做?有的同学回答自杀,更多同学的回答都是反抗或起义。这样就更好使学生理解秦的暴政是导致秦末农民战争爆发,而陈胜吴广起义就是对秦朝施政的反抗。在讲到陈胜吴广起义爆发的原因时,创设情境:假如没有这场大雨,就不会爆发这场起义,这种观点对吗?通过创设,让学生明白,遇雨误期只是一个导火线,真正的原因在于秦朝的暴政。通过历史现象来深入历史本质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对于现在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中,可从多方面去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时空观。作为初中历史教学,渗透“时空观念”对于提高历史学科知识的综合能力,拓展学生视野,构建历史框架、应对中考具有重要的历史作用。
参考文献:
其次,培养学生扩散思维能力。要求学生可以以一个历史事件为圆心,把自己的思维扩散开来,延伸出去。例如19世纪末,日本成为亚洲强国,摆脱民族危机,学生可以就此思考相关的明治维新、甲午战争、垄断形成、《马关条约》、八国联军、瓜分狂潮、英日同盟、日俄战争等。加深理解,提高应变能力。
第三,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创造思维是一种新颖而有价值的、非结论的,具有高度机动性和坚持性,且能清楚地勾划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表现为打破惯常解决问题的程式,重新组合既定的感觉体验,探索规律,得出新思维成果的思维过程 。例如某学生一反史学界对方伯谦临阵脱逃、最终伏法的定论,认为“方案”纯属冤狱,并通过旁征博引,自 圆其说,得出“重新认识甲午战争中的方伯谦”的观点。该过程实际就是由心智到实践,最终演绎出创造思维的过程。可见,在创造思维过程中,学生可以高度发挥主观能动性,不囿于成规,突破问题的固定反应方式,从史实的现象及本质中,剖析探索,寻找新切口,得出新的思维结论。
第四,培养逆向思维能力。如证明书上所给的结论(“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你如何证明?)或者进行逆向设问,清学生思考,如隋炀帝如果不穷奢极欲,他能成为一代明君吗?为什么?商纣王曾经杀了自己的叔父,唐太宗却杀死自己的亲兄弟,那唐太宗也和纣王一样是个暴君吗?为什么?
江津区慈云初级中学校陈霞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而就中学历史课程而言,多年相沿成习的“记忆—复制型”纸笔测验模式,与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所倡导的解放学生、释放学生潜能,真正实现其学习主体性的宗旨是不相符的。在传统历史课程教学中,教师往往侧重对学生进行课本知识的强化和训练,容易出现“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现象,一方面,提高不了学生对学习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在当前的升学考试中,往往造成学生面对日益灵活多变的试题时,发憷或无从下笔,最终造成学生学得无味、考得不优。孔老夫子曾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历史知识的学习需要记忆,但,更重要的是理解和融会贯通。在当前升学压力等相对较大的中学历史教学中,倡导素质教育、创新教育,逐步培养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创新能力,对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突破历史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定式、轻松应付考试、培养创新性人才等方面将起到积极作用。
1.创新思维是创新的前提
创新,就是不囿陈说,深化对客观规律的认识,提出新观点、新理论,以指导新的实践。中学历史课作为一门传统学科,如何从“记忆—复制型”传统教育方式中走出来,是目前中学历史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读书是获取知识的很好的方法。但,我们要教育学生不应该成为书本的奴隶,不能淹没在书本知识里浮不上来。目前高校招生考试过程中,是否能有效地启动知识积累、借助已知求未知、解决现实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是检验中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历史教育走出传统,就必须着眼于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教育观念的改革和创新,教师和学生要变“为复制既往而教,为应试而学”为“为创造未来而教,为创新而学”,变单向灌输为双向互动,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使学生能结合史料,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针对具体的历史问题,灵活利用掌握的历史知识点进行综合分析、辨证分析,提出独到见解,加深对历史基础知识点的记忆、理解、接受。
2、质疑是创新的源泉
创新是一个由生疑、存疑、质疑到释疑的循环过程。中学历史课教育,不仅要教授学生历史知识点、解决学生惑而不解的问题,更要善于利用课堂教学,鼓励学生勇于突破、打破教条、不断超越,不唯师、不唯书、只唯实,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精神,使学生不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所掌握的或书本所记载的知识。历史知识点的记忆、掌握,是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原始积累的一个阶段,而中学历史课教学中,老师应更多加入“授渔”,培养学生学习的实际判断能力和分析能力。学生在领悟老师所传授的分析问题的方式的同时,要善于质疑,这样才会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才会产生知识的迁移,从而构建一种新的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达到创新目的。
3、实践是创新的动力
中学历史课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基础历史知识点的记忆与实际分析解决能力的培养相统一、传统历史史实教授与科学历史观分析当前社会政治形势培养相联系,努力创造出不同以往的新方法、新思路的能力,包括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改变重教授知识轻培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做法;独树一帜的创新性思想产生之初或许不够完善、不够成熟,为师者要以宽容的态度去培育它,要对学生在创新思考探索过程中出现的不完善之处予以理解和支持,帮助学生树立敢于思考、勇于探索的信心;鼓励学生针对某一现实社会政治问题结合历史展开讨论,如:针对二○○五年四月二十六日,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一行访问大陆一事,让学生展开讨论,以此调动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4、自由、活跃的课堂教学是创新的保证
创新人才的成长与创新思维的形成,依赖于自由、活跃、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学历史老师需注重设计多元化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如课堂剧编演、课堂小品编演、手抄报编写、课堂辩论、小组活动、历史小制作、历史名著读后感、历史影视作品观后感、专题历史问题探究小论文、历史名胜古迹小游记等,设计多元化的测试方式,如语言测试、文字测试、动手测试、表演测试,使各种测试方法有机渗透、使历史教学在浓厚的人文主义氛围中、使学生增添对历史的亲近、对历史追求、对历史的热爱。
中学历史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淡化书本权威和自身权威,努力活跃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见解,不一味“填鸭式”教学,允许思维的多元化,大度地接受学生在探索中所犯的错误,培养学生敢为人先的勇气。这种良好的育人环境的形成,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创新性将得到充分的发挥,极大地培育其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也将极大地推动中学历史教学的发展。
5、综合能力的提高是创新的基础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做到厚积薄发,否则,创新则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中学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变单纯地传授知识为对知识外延的拓展,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教会学生怎样去思考、去探索、去质疑,变抽象教学为具体实践,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好感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分析问题的能力,即指对问题能够进行分解,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所教授的知识做深层次的分析,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使之对历史课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有深入了解,在此基础上,从方法论的角度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推理法、形象思维法、理想对比法等分析问题的技巧。中学历史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牢固掌握的历史知识点,针对不同题目测试,熟练运用解题方法,顺利解之,提高学生对历史测验的自信心,在此基础上,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印象,加大对传统文化的喜爱,提高对历史文化的兴趣。
在中学历史课教学的创新过程中,教师需有创意地整合教材内容,有创意地组织教学活动,有创意地的命制练习题目。要让学生切实参与其中,针对现实生活,运用历史学眼光分析、对待。
1 历史教学活动中的形象思维能力
1.1 从历史知识角度进行形象思维能力培养
历史形象思维是非常重要的思维形式,因此,从认识历史的角度进行形象思维的设计和研究,可以很大程度上提升历史知识的处理价值,并且使全部的历史信息都能凭借历史重构的要求进行处置,增强历史思维的应用价值。[1]除此之外,要对全部的历史思维构建要求制定明确的目标,使各类建设性事物的基础都可以在较为完整的历史资料影响下进行推进,保证全部的历史资料价值可以得到完整的实现。在历史事实已经较为清晰的情况下,要对历史的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思索,并且对尚未进行研究的历史因素实施完整的分析,确保全部的思维都可以在时间因素的有效控制之下进行处理,增强历史思维的实践价值。在完成固定的时间因素处理之后,要对全部的历史事件实施完整的分析,结合现有的历史思维特点,对后续的历史思维能力进行完整的处理,确保后续的历史因素能够在复原之后进行有效处理应用,提升历史思维能力的建设质量。[2]在进行历史思维能力建设情况分析的过程中,必须保证全部的思维都能处在较为活跃的领域当中,使各项历史事件的分析处置都可以适应思维能力的要求,提升历史思维能力的运用价值。
1.2 提升历史形象思维的完整性
在进行历史形象思维价值设计的过程中,必须保证全部的历史思维具备较强的完整性,使后续的教学活动可以充分适应教学工作的推进要求,为历史形象思维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基础。[3]除此之外,要对全部的想象性因素进行控制,使参与历史教学活动的成员能够通过历史思维能力对历史形象特点进行完整的分析,并且结合历史教学活动的感知要求进行历史材料的分析研究,确保全部的历史事实都可以适应历史形象的处理要求,并且保证全部的联系性因素都能结合历史形象思维的特点加以处置。在历史因素的处理过程中,要加强对想象性因素的关注,并且使历史的实际情况可以在历史因素的合理控制下进行完整的研究,提升历史因素的处理价值。在完成历史形象的基本处理之后,要对历史当中的核心要素加以分析,使历史形象思维可以适应历史教学工作的具体要求,并保证历史的真实信息可以在较为完整的处置之下进行形象化处理。[4]历史形象思维的建设还需要保证与历史情境相吻合,以便教师能够结合真实的历史情境,对想象力因素的价值实施分析,切实保证全部的事物都能适应历史形象的建设要求,为历史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良好的处理环境。
2 历史逻辑思维能力
2.1 提升历史逻辑思维的实用性
首先,在进行历史因素分析的过程中,要保证全部的分析性因素都能结合历史研究活动的要求进行处置,使全部的形象性思维都能适应抽象概念的处理特点。除此之外,要对全部的历史价值进行完整的研究,以便各项概念的应用都能结合理论的处理要求进行推进,保证历史逻辑思维的应用可以适应历史现实的处理要求。历史逻辑思维的构建还必须保证与历史形象的处理相适应,使全部的历史逻辑思维都能在历史理论的带动下进行推进,保证历史概念的应用可以与逻辑思维的处理意见相一致。在完成抽象概念应用之后,务必加强对历史概念特点的关注,切实保证各项理论的应用能够适应历史思维的处理要求,为历史现象的处理提供合理的基础。历史逻辑思维的培养还必须保证与历史研究的理念相适应,使全部的历史逻辑思维都可以在历史概念的合理应用过程中得到优化处置,以便全部的历史因素能够在思维因素的有效带动之下进行推进,提升各项理论的应用价值。如果历史研究过程中的各项概念具备较强的抽象化特点,则需要保证全部的理论概念可以具备较强的应用价值,在这一基础上,要加强对理论思维特点的关注,并使全部的理论思维可以适应自然事物的处理要求,提升历史教学的便利性。
2.2 增强历史逻辑思维的深刻性
历史现象的研究的过程中,必须按照固定的规律进行逻辑思维的应用,这就使得很多的逻辑思维应用活动能够结合具体的规律特点加以分析,增强理论因素的处理价值。除此之外,要对全部的理论认识情况实施研究,并且加强对理论因素应用条件的关注,增强历史教学活动执行过程中的教学价值,保证全部的历史因素都能在逻辑思维的有效带动下进行合理的处置。要结合历史研究当中的主要理论,对逻辑思维的特点加以分析,保证全部的事实因素都能在逻辑思维的培养过程中得到推进,使全部的逻辑思维都能顺应历史因素的处理要求。历史教学活动的执行还要保证与历史故事的特点保持一致,以便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工作可以与形象思维的处理要求取得一致,增强历史逻辑思维的处理价值。批判性思维在处理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对深刻性因素的关注,以便历史教学活动可以与历史思维品质当中的各项因素保持一致,提升历史研究工作的深刻程度。
3 历史思维能力培养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3.1 从多个角度共同进行历史思维能力培养
历史思维能力的各项培养活动需要结合全方位处理要求加以推进,这就使得很多的历史问题需要使用辩证处理的方法进行推进。要从本质上进行历史思维特点的分析,并且使历史思维的建设性活动能够与历史思维的建设本质保持一致,提升历史因素的联系价值。在完成历史思维的基础模式建设之后,要对全部的消逝性因素实施分析,并使全部的立体思维特点都能在历史思维的处理过程中进行应用,保证历史教学活动能结合实际要求进行思路切换,使思维能够长久地适应历史教学活动的特点。
3.2 增强多种思维的联系紧密性
历史思维的培养必须结合历史因素的应用要求进行处理,因此,要从历史问题的处理角度出发,对全部的历史问题研究要求进行控制,以便历史思维的处理活动可以适应多角度处理问题的要求进行细节的控制,实现历史思维培养过程中的整体思维应用价值。考察活动在推进的过程中,要保证适应立体思维的应用要求,加强思维方法的应用质量,为想象力因素的应用提供较为理想的基础。
4 结论
对中学历史教学工作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能够很大程度上提升中学历史教学活动的质量,因此,在具体的历史教学活动中进行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很大程度上提升历史思维能力的应用价值。
摘要:中学历史教学工作需要在历史思维能力的促进下才能实现其重要价值,文章从历史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两个方面,对中学历史教学领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策略进行了制定,并对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希望可以对提升中学历史教学工作质量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中学历史,历史思维能力,培养与探索
参考文献
[1]万秋菊.中学历史教学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D].扬州:扬州大学,2014.
[2]韩丽美.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初探[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4.
[3]宋小囡.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研究与实践[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4.
关键词:高中历史;学习兴趣;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4-357-0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用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在对一件事物有兴趣的前提下,自己才会主动积极地去探索、去发现。对于高中历史教师来说,要做的就是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在兴趣中学,推动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那么,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本人结合日常的教学实践,来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精心设计教学导入语,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导入语的效用在于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缩短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从导入语中产生疑问,形成一种渴求有关知识的心理。一个成功的导入法可以马上引起同学们的注意力,激起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活跃课堂气氛,它能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所以精心设计历史课“导入语”是高中历史教学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中国近代史开端的时候,我从人民英雄纪念碑入手,设计了以下问题:“在天安门广场,耸立着威严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在纪念碑的基座四周,镶嵌着八块汉白玉的历史浮雕。其中一块雕刻的内容就是虎门销烟。同学们,你知道林则徐为什么要在虎门销毁鸦片吗?鸦片贸易在当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的失败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了什么样深刻的影响?”这几个疑问一下子就能够吸收了学生的注意力,很快激发起学生学习新课的热情。
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平时的培养下逐渐形成的,老师和学生主要接触的场所是课堂,所以课堂活动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途径,学生参与活动可以增进学习的主体意识,形成多样的活动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活跃课堂学习气氛,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因此,教师对课堂的要求是“三为主”,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要想使学生对教师所设计的活动感兴趣,这就要求教师设计各种各样的新颖的活动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主要采取下面几种课堂教学的方式:
1、讨论。组织学生就学过的内容展开讨论这种方式;即能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又能让学生充分开动自己的大脑,陈述各自的观点。
2、表演。把课文内容改写成短剧,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表演,最后再让同学们评选出最佳演员。这种方式,既让学生们掌握了课本上的知识,又提高了学生们学习的兴趣。
3、游戏。把游戏引入课堂,按照给定的程序、要求、规则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组织学生进行广泛的实践活动,使之在游戏中创造性的运用语言。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们的表现欲得到充分的发挥,又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锻炼机敏的思维品质。
4、想象。每篇课文学完后,引导学生从问题的各个角度去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学生们的想象力,发表多种见解。
三、加大科技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培养兴趣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借用图片、幻灯、投影展示、电脑动画展示,这样课堂就会显得生机勃勃、丰富多彩,学生的求知欲也就大大调动起来,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享受现代文明的成果,以提高学习的兴趣。例如中国历史第三册中,《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在教学中观看录像。先放《焚毁前的圆明园》,对圆明园的文化价值、历史文化底蕴,进行了再现,这样学生的爱国激情就会奔放。接着放《焚毁后的圆明园》,对英法联军烧杀掠夺的罪恶行为予以充分展示,以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仇恨。通过这样的教学,加深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阶段的学生不像初中和小学阶段那样需要大量的讲解和记录,更多的是需要理解和提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的整体素质能力。只有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知识的积累才是有意义的,只有学生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才会真正感受到历史学生的重要现实意义,才能以更加充沛的热情去面对历史学习。高中历史的学习更多的是要提高历史记忆的效果,更要正确地培养记忆的方法:数字记忆法。即依据一些数字的特点,记忆相关知识点的方法。对比记忆法。历史的很多人物和事件既有个性又有共性,采用对比记忆的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归纳法。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各有不同,但不管怎样,大都可以将根本原因归纳为经济方面或生产关系方面。要想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就要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让学生学会预习、学会复习。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才能收获学习的快乐,并且对历史学习产生兴趣。
总之,高中历史教师应打破教材的束缚,不断寻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突破口,积极采用新型的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并在培养的过程中有效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上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方法只是本人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的一点点心得而已,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一门教学艺术,需要所有老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思考、探索与总结。
参考文献:
[1] 张小庆.激发学生对于高中历史的学习兴趣,[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27)
[2] 左兴才.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兴趣教学法探究[J].学周刊,2011,(31)
[3] 蒋晓玲.浅谈历史教学中新模式教学探索[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1
一、如何运用归纳法学习历史
学习历史的方法有很多,归纳法是其中重要的学习方法之一。
以唐朝为例子。唐朝统治者处理民族关系的5种方法:
一是战争,如唐太宗借东突厥内乱,发动对东突厥的战争。
二是设行政机构,如唐太宗在东突厥旧地设立都督府,任用突厥贵族进行管理。
三是册封,如唐高宗时,封松赞干布为西海郡王,授予驸马都尉之职;唐太宗封皮罗阁为云南王。
四是加强经济文化交流,如文成公主带到西藏许多物品、技术与书籍等。
五是和亲,如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入藏,加强了汉藏两族的友好交往。
二、如何利用图示记忆历史
通过图形的识记增强记忆效果,同时也是借助图形加强理解基础上的记忆。运用图示记忆历史自古有之,美国图论学者哈拉里曾经说过“千言万语不及一张图”,可见图示记忆的重要性。图示记忆法所用的图包括地图和插图,插图是历史课本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作用与教科书文字紧密配合,能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学习内容。例如学习明清北京城和长城时,仔细观察和感受课本中关于故宫及长城的图片时,就能充分领略其宏伟的气派和博大的精神,这要比单纯文字阅读记忆的效果好的多。
三、运用比较法学习历史
比较是对事物认识的重要途径,只有对事物进行比较,才能发现它的特点和规律,才能对事物有深刻的认识。比较常常在有共性的事物之间进行,以达到深刻认识事物的目的。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经常运用比较的方法,认识事物的共同特征,以了解事物发展的规律;同时也要发现事物的特征,以了解其鲜明的个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取得进步。如明朝的对外关系课与唐朝的对外关系进行比较,唐朝的对外关系又可与清朝的对外关系进行比较等。
四、如何巧用数字和关键字记忆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的记忆可以根据其内容的特点分成若干方面,再把相同或相类似的方面合成一个或几个数字要点,通过简易的数字代替繁杂知识的几个方面,通过关键字词代替知识的要点,从而化繁为简,达到记忆知识的目的。
如七年级下册15课“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这一问题,可归纳成三个方面,即改革机构;设锦衣卫;八股取士。另外“改革机构”可简化为“废行省、设三司;废丞相、权分六部。”
五、如何掌握时间的历史意义
我们往往从下列四方面评价历史事件的意义。
1、历史地位。这是向前看得出的意义。就是看它在过去历史发展中占什么地位。这种意义往往带有“第一、标志着、开端、序幕、划时代、转折点、分水岭”等词语。如如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2、历史作用。这是向后看(包括事件的经过)得出的意义。有两方面:
一是对旧事务的打击、推翻和动摇作用;
二是促进和推动新事物的发展。如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对传播知识和促进世界闻名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3、历史影响。这是从间接看得出的意义。如指南针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为环球航行和新大陆的发现提供了重要条件。
4、思想意义。这是从现在看得出的意义,也可以说是现实意义,有些事件得出的经验教训,也有现实的思想意义。
六、如何通过必要的联系来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点
有些历史事件发生在同一时期看似偶然,实际上有其内在的联系,并往往共同反映出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学习历史要善于把一些看似偶然的事件进行联系对比,从中找出它们的共性,以帮助我们加深对历史发展阶段特点的理解和认识。
如七年级下册第16课中”“戚继光抗倭”和第18课“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之战”三个事件,一个因日本而起,一个因荷兰而发,一个因沙俄而生,但放在一起考虑,就不难发现,三个事件都因外国对中国的侵略而发生,这在以前的历史上从未出现过。再与当时世界历史的发展相联系,就不难发现,明清时期的中国虽然强大,但在世界上却正处于国力下降并逐步成为其他强国侵略对象的阶段,这正反映了这一单元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封建制度衰落、中国开始出现危机的历史特点
六、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评价历史人物是我们学习历史时不可避免的问题。我们在学习每一个历史人物时都会带上自己的感情,因此同一个历史人物,人们对他的评价可能有很大的差别。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评价历史人物呢?一是我们要把历史人物放在他所在的时代去看,看他们的所作所为是否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二是看他的行为是否符合当时人的道德标准。如对唐太宗应如何评价呢?我们要把课本上有关唐太宗的事例以及我们所了解的唐太宗的史实列出来,然后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结论。
七、材料式问答题的解答方法
在问答题中提供一定的历史材料,其主要得目的在于使设问具有更明确的指向性或为问题的提出设置一个新的历史背景。这类题目目前有增加的趋势,即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逐渐趋于融合。从形式上看,材料式问答题主要由两部分内容构成:材料和设问。在审题时要抓住两个方面:审题,弄清材料的中心思想和信息范围;看清设问,即题目要求回答什么。最后还要分析设问和材料之间的关系,有的是在材料提供的新的历史情境中提问,有的是需要分析说明材料的观点。
八、充分利用历史地图
历史地图是历史空间直观而客观的反映,随着历史的变迁而不断的发展变化。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生动直观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而且可以达到时间和空间更紧密的结合。利用历史地图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地理概念。如学习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六课《对外友好往来》时,在阅读课本第28页得内容时结合29页的《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就可以从整体上了解隋唐时期都与哪些国家地区有交往,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空间概念。从图上可以看出唐朝对外交往的路线,有向西、向东、向南的陆路交通,有沿着海岸线的水路交通,通过交通网将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联系了起来。其次,还可以根据《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整理而成《唐朝对外关系示意图》,总体上把握整节课的内容。
九、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事件
分析、评价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是提高思维能力、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应用科学的分析方法,把历史现象和历史结论联系起来,辩证分析,才是正确分析事件的有效方法。如对宋辽的澶渊之盟的评价,可从盟约订立的背景、内容方面进行分析:澶渊之盟是在北宋抗辽取得军事胜利的情况下订立的,是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表现,给人们带来沉重的负担。同时,盟约订立后,双方结束了战争,出现相对和平稳定的局面,有利于双方生产的发展和经济文化交流。只有一分为二,才能使评价更为全面、公正举一反三,分析夏金、宋金和义同样可以用这种方法。
十、如何运用学科综合知识学习历史
一谈到能力的培养,一些历史教师对课本不以为然,甚至有人提出“抛开教材上历史课”的口号,认为只要精选几本习题集,要学生埋头于题海进行习题大战就会见成效,还一味挖掘一些理论要求过高且与政治课过于靠近、答案随意性较大的内容进行训练;材料解析题训练的重点放在那些生涩难懂的古文上。结果,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因使考生缺乏对基础知识的系统掌握而事倍功半。这种片面的做法,也违背了历史科的多功能性和历史科的规律,即使像1996、1997年那样难易适中的考题,考生也难取得理想的成绩。须知,课本是知识的载体,而能力的培养,又是从基础抓起的。没有全面准确的历史基础知识,无法谈能力的培养,况且,历史教材本身也包含一些隐性知识,要挖掘出这些知识,只有完全熟悉了教材,才能悟出其中真谛。隐性知识的挖掘,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将起重要的作用。要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不仅不能冷落课本,而且对课本一要读懂,二要读精,三要读深。读懂,就是对课本中段与段、节与节、章与章、图与文之中一些内在联系要让学生读明白,要挖掘历史概念的外延与内涵,寻找历史事件的起因即根本原因与具体原因、外因与内因、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对一些注释内容也要领会。读精,就是要善于归纳总结。读深,就是要读深课本,这实际上是要挖掘课本里的一些隐性知识、实现知识迁移。隐性问题的答案语言往往不是课文中的原话,因此,要根据课文内容精选一些题目让学生练习,把训练贯穿于教材与课堂之中,一方面让课本知识延伸,另一方面让学生历史思维向深层发展。
误区之二:忽视非智力因素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在历史教学中,人们往往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略非智力因素,这是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又一大误区。非智力因素包括兴趣、爱好、信心、人际关系等等,它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前提。
兴趣是唤起学生求知欲的强大动力,学生只有在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下,才能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才能积极思维,没有兴趣的学习,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苦役。教学活动是一种双边活动,师生间有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在课堂上就会教学相长。因此,历史教师不应把自己简单看成教材与学生间的媒介,而要做学生的知己,以自己的才华、热情及治学的严格严谨态度去吸引学生。因此在向学生推销自己的`同时,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从而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以此促进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误区之三:把学生变成单纯接受知识的容器
有些教师上新课让学生单向静听,不允许学生对教材质疑;习题讲评课也是填鸭式,不允许学生对“标准”答案质疑。这些做法都是把学生视为单纯接受知识的容器的表现,不利于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历史知识结构与教学内容较为特殊,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历史思维能力。因此,历史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一、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活跃学生思维
兴趣是一种较为持久的动机,对学生的认知活动起着较为关键的作用。学生只有热爱历史,才能在学习中始终保持热情。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历史的实用性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此,教师可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有机结合起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热点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这样,学生就能通过学习历史,明白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例如,苏联在与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后,为了避免德国侵略,做了一些准备工作,如加强东部的开发建设、将重工业转移到东部等。这些准备工作为苏联最后取得胜利提供了有效保障。借此,教师可以联系我国的西部大开发,引导学生围绕这一话题开展讨论。这样学生就能明白,我国开发西部不仅是为了发展经济,还具有一定的战略意义。这种教学方法很容易引发学生的共鸣,只要经过长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能够得到有效的提高。
另外,教师还要注重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如在讲解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时,可联系鲁迅先生的《药》一文,以此引发学生的共鸣,提高教学效率。
二、注重启发与引导,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首先,教师应当教给学生阅读历史材料的方法,学生只有掌握了阅读方法,才能够更好地学习历史。在历史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制订阅读计划,为学生设计一些有意义的问题,带领学生寻找阅读的重点。在寻找阅读重点时,教师可教给学生寻找技巧,如一个自然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往往是对整段内容的概括。
另外,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充分理解相关词语的含义,如“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中的“高度集中”就是非常重要的词语,需要深入了解。
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学会独立思考,探索隐藏在历史事件背后的根本问题。如果学生认真思考后还是无法解决问题,教师就要及时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资料,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引导学生运用教材知识培养发散思维,找寻知识点间的联系。发散思维的培养离不开想象力,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课本中的历史事件进行独立思考,展开想象。由于历史事件大多是借助文字来表达,因此教师可选择一些相关历史故事,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联系时事剖析现实,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历史与现实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教师在教学中应当突出重点,引入现实事件,贴近社会,使学生认识到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明白历史不仅仅是回忆过去,更重要的是指引未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分析热点问题,观察世界形势。
在我国近现代史中,革命伟人非常重视现实与历史的联系,在一些伟大的历史事件刚刚开始时,革命伟人就能够把握事件的本质,联想到事件的结果。当今世界的热点事件能够反映出世界的格局变化,将历史与现实连接起来的“桥梁”就是历史规律,也是世界趋势,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历史与现实乃至未来是相互联系的。
【论历史学习能力的培养浅议论文】推荐阅读:
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的培养论文10-28
构建自主学习历史课堂的教学模式论文10-30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07-26
论如何让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07-01
历史学的学习方法07-26
高二历史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09-26
历史学习对于党的认识10-11
学习历史的一些方法初一作文10-18
新课改下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