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马克思研究社会历史的整体论方法

2024-07-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试论马克思研究社会历史的整体论方法(精选4篇)

试论马克思研究社会历史的整体论方法 篇1

试论马克思研究社会历史的整体论方法

整体论方法是马克思分析社会历史的`重要方法.以唯物史观为前提的整体论方法典型地体现在<资本论>之中.从整体论方法的前提、内容以及应用该方法可能出现的问题三个方面探讨了马克思社会历史研究的整体论方法.

作 者:罗锦芬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哲学系, 刊 名:韶关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OGUAN UNIVERSITY 年,卷(期): 22(7) 分类号:A561 关键词:整体论方法   唯物史观的前提   社会分离理论  

试论马克思研究社会历史的整体论方法 篇2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述

(一) 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都集中在其重要著作《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这部著作之中, 它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思想, 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学理论的研究和英国历年的经济数据资料的统计, 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 同时也验证了唯物史观的科学性。马克思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 认为劳动的付出没有得到同等的回报, 剩余价值被没有付出劳动的“资本家”所剥削, 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与产品的社会化必然会带来严重的经济危机。它的逻辑要点包括劳动价值论、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关系、剩余价值、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和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走向灭亡。

(二) 创立背景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立于十九世纪中叶。那时的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发展到机器大工业时期,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美国和西欧发达国家占据统治地位, 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所有制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 经济危机频繁发生。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 无产阶级工人队伍日益壮大, 并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无产阶级在与资产阶级斗争的过程中, 需要一定的政治经济理论作为基础, 由此, 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诞生了。

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研究政治经济学, 使政治经济学来了个大变革。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首次把经济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划出来, 把生产关系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出来, 并且指明生产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中最本质的东西。还指出, 生产关系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的, 每一种生产关系都是暂时存在于历史某一阶段的。由此, 阐明了一个结论, 生产方式与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是一种客观的经济规律, 表现为一种自然历史过程。从而把政治经济学建立在客观经济规律的基础上, 使政治经济学成为真正的科学。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历史观

国际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导师列宁称历史唯物主义是“唯一的科学的历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历史观, 是无产阶级的历史观, 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历史观指明, 社会历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客观规律。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它们两者之间的矛盾是社会革命, 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一起构成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在阶级社会中, 社会的基本矛盾推动阶级斗争, 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而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就是革命, 这一观点宣告了历史唯心主义的彻底破产;还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结果。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确立, 不仅在有力地回击了唯心主义, 还为经济学和历史学等学科奠定了相当的理论基础, 为无产阶级革命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

方法论, 就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在唯物主义基础上改造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而创立的唯一科学的方法论, 它为政治经济学奠定了方法论基础。它是对各门学科的概括和总结, 根据一般的规律引出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一种方法, 是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要求人们在认识与实践活动中, 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即唯物辩证法认为, 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处于普遍联系和永恒的运动之中。所以, 孤立静止地看待问题就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 矛盾分析法是最重要的认识方法;唯物辩证法认为, 实践是主观和客观对立统一的基础, 脱离实践就会导致主观主义的产生, 所以必须坚持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还认为, 整个客观物质世界都是多样性的统一, 每个事物和现象都有它自身的特点, 同时, 它们之间又存在着某种共性, 共性又寓于个性之中, 因此产生了认识中的归纳法和演绎法、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等方法。马克思把这种方法论贯穿到政治经济学的分析和研究之中, 实现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最重要的特点在于, 它既是理论认识的工具, 又是实践的工具, 是理论认识方法与实践方法统一的、科学的和完整的方法论, 它在社会实践与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事实和实践证明, 不能照抄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学, 脱离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分析的经济规律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 无论在曾经, 还是在今天, 甚至将来, 都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我们不管是从事经济理论研究工作, 或是从事实际经济工作, 都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指导我们的工作,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来进行研究。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做到科学发展, 才能更加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方向, 才能更好地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许桂娟, 刘建华.试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读《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札记[J].吉林财贸学院学报, 1990, 03:18-24.

[2]贾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及运用研究[D].河南大学, 2010.

[3]李丽霞.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方法论比较[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 1995, 03:44-47.

[4]林金忠.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独特性与学科发展的“两张皮”现象[J].中国经济问题, 2012, 04:3-9.

试论马克思研究社会历史的整体论方法 篇3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商品货币;市场经济

一、问题的提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条件的学说,它包含着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主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不断进步,不断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形成了具有蓬勃生命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经济理论更是得到不断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引领着中国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正像任何事物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部分人往往以现实社会主义中存在商品生产为依据,认为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已经否定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不存在商品生产的预见。诚然,马克思的著作中没有明确使用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他反对社会主义社会保留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主张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

二、商品货币理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适用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研究是以商品作为出发点的,单个的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的重要组成形式。劳动产品的商品形式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形式,也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细胞形式。马克思商品货币理论指出:商品生产从而商品流通也能够在不同的共同体之间产生,或者在同一共同体机构之间产生。这表明马克思认为商品和商品生产并不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的,而可能是在多种共同体,即多种经济形态下共存。

马克思曾论证商品生产导致资本主义,但是他所批判的是通过商品生产实现劳动者彻底解放的社会主义理论,不是完全否认在争取劳动者彻底解放的过渡时期存在商品生产。另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说商品生产会导致资本主义,指的是完全由价值规律调节的商品生产。马克思所指出的是抽象理论,是一般道理,并非指在任何社会条件下,任何商品生产,都会导致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之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理论上是利用非公有经济,利用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是现阶段落后国家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框架内对马克思“两个决不会”原理的承认和具体运用,不是对马克思社会主义观的否定和超越。

另外,我们应该对马克思、恩格斯所讲的“社会主义社会”做一个明确的界定。马克思、恩格斯讲的社会主义社会是以全社会统一的“社会所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在这种情况之下,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在逻辑使社会占有成为必然。在马克思所讲的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对全部生产的占有,生产者之间是一种直接联系的关系,社会计划解决一切,不需要通过商品来实现,商品生产必然消亡。所以,马克思、恩格斯一直对在社会主义社会保留商品生产的社会主义理论持批判态度。而我国所处的社会主义,还未达到马克思恩格斯理想中的社会主义社会,它距消灭了阶级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还有一定距离。因此,现实中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马克思讲的过渡时期的比较初级的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商品生产实际上是马克思承认的过渡时期的商品生产,马克思是承认过渡时期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

三、马克思经济理论基于中国的适应性

不容置否的是,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些许共同的东西。但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是在资本主义所有制基础上形成的,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借鉴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对中国有用的东西,是在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加以改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的综合产物。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过精辟的论断:“为什么一谈市场就说是资本主义,只有计划才是社会主义呢?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

结语

鉴于以上几个方面的理解,我们可以清楚的认识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符合马克思经济理论框架体系的,是有其逻辑依据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别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遇到些许问题是不可避免的,重要的是坚定马克思主义在思想领域指导地位。只有这样,才能继续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才能在发展过程中更好地借鉴,不断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2]《〈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柏林敦克尔出版社

[3]《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试论马克思研究社会历史的整体论方法 篇4

为保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采取有效措施, 提高社会治安防控水平, 构建有效的防控体系是必要的。整体防控理论注重对社会治安进行综合全面考虑, 在实践工作中重视巡逻防控、社区防控、单位内部安全防控、重点行业和重点场所防控, 对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其应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与关注。本文从整体防控理论出发, 就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提出相应策略, 希望能为实际工作有效开展提供启示。

二、整体防控理论指导下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概述

整体防控理论的出发点是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 实现对各种治安事件的及时预防和控制, 保证人们生命财产安全。同时, 该理论对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也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并在实践工作中逐渐得到应用。

(一) 概念

整体防控是公安机关对人、地、物、事和组织实施整体性控制的体制、结构、功能等各项措施的总称, 它是一项重要的战略决策, 具有系统性和全方位的特征。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注重公安机关各部门的配合, 同时调动全社会的参与积极性, 形成以公安机关为主, 全社会共同参与社会治安的局面, 对提高社会治安水平,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积极作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是改进和完善社会治安工作的重要内容, 包括巡逻防控、社区防控、单位内部安全防控、重点行业和重点场所防控体系。同时为增进各部门联系, 有效协调不同人员和部门的各项工作, 合理配置工作人员, 构建高效、协调的多功能指挥系统是必要的。

(二) 目标

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也是紧迫的战略任务, 对推进公安系统各项工作制度化和系统化,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在整体防控理论指导下, 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目标包括以下内容:由单一的人员防控转变为立体的时空防控、由封闭式防控转变为开放式防控、由运动式防控转变为规范性防控、由被动防控转变为主动防控、由静态防控转变为动态防控。从而有利于提高防控的预见性, 提前采取措施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防和控制。进而提升社会治安工作水平, 有效保障社会治安防控效果。

三、整体防控理论指导下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策略

为提高社会治安水平, 实现对各项情况的及时监控和预防, 从整体防控理论视角出发, 实际工作中可以采取以下建设策略。

(一) 情报信息研判会商

情报信息是最为基础性的工作, 也是构建治安防控体系的前提, 只有在掌握准确的情报信息的前提下, 才能尽早发现问题并迅速反应, 立即处理和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 提高社会治安工作水平。因此, 要建立情报信息研判会商机制, 准确和全面收集情报, 对情报信息进行研判并做好分析工作。然后得出正确结论, 制定相应等级的预警机制, 明确治安要求和治安重点区域, 并发出预警信息, 提高工作效率。

(二) 联勤联动机制建设

主要是增进部门和工作人员联系, 相互协调与配合, 提高工作效率。重视外向和内向联勤联动, 公安机关应该增进与城管、税务、工商、民政等部门的联合, 形成综合治理, 各单位齐抓共管局面, 相互配合与支持, 提高工作效率。内部也要加强联系, 听从指挥, 形成合力, 提高指挥准确度。明确相关人员职责, 建立联席会议制度, 研究违法犯罪特点, 采取预控措施, 增进相互联系与互动, 共同配合完成各项任务。

(三) 弹性工作机制建设

包括弹性的作息时间、警力部署、执勤模式三个方面的内容, 在工作时间和民警数量不变的前提下, 提高时间利用效率, 增强对社会治安的驾驭能力。减少盲动, 增加人们的安全感, 促进用警效益最大发挥。

(四) 奖惩考核机制建设

建立科学合理的奖惩考核体系, 明确各项指标, 包括防控出勤制度、工作措施规范化水平、信息化建设水平、情报信息工作等。并落实量化考核评价指标, 做好记录工作, 严格执行各项制度措施, 提高工作效率。

(五) 物质装备保障建设

加大个人防护装备、通信装备、交通装备、信息技术方面的投入。并保证物资供应充足, 增加资金投入, 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提供保障。

四、结语

总之, 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中, 应该对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全面考虑, 坚持整体防控理论的指导作用。健全和完善各种机制的建设工作, 并提高工作人员素质, 促进各种机制作用的充分发挥。从而更好适应社会治安防控工作需要, 及时处理和应对可能出现的事情, 营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 有效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摘要:从整体防控理论的视角出发, 就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概念和目标进行研讨。并提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策略, 主要包括情报信息研判会商、联勤联动机制建设、弹性工作机制建设、奖惩考核机制建设、物质装备保障建设等内容。

关键词:整体防控理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策略

参考文献

[1]刘金龙.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论要[J].山东警察学院学报, 2016 (4) :40-50.

[2]杨玉海.整体防控理论指导下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1) :41-46.

上一篇:关于以微笑为话题的作文500字下一篇:六年级语文《我的母亲》的优秀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