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资本经营分析

2023-02-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企业资本经营分析

我国国有企业资本经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要】企业只有实现资源和要素的最佳配置并通过生产经营和资本经营的有效组合,才能在激烈的竞争当中占优势。鉴于我们国家规章制度以及法律体系都不完善,并且存在一定的漏洞,导致许多的问题存在我国的资本经营当中。

【关键词】国有企业 资本经营 资本

一、对我国的国有企业资本经营存在问题进行解析

(一)产品研发能力差

据统计资料显示,21世纪初,就以目前的五百家大型规模企业集团销售情况中研发占销售比率的百分之零点七八为依据。在两千零五年时,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在百分之一点五上下的中央企业,当中,占百分之二上下的是工业企业,被国际水平远远的甩在后面。就以往国际的例子来看,占比例为百分之一的企业比较难以生存,尤其是竞争比较激烈的当代;如果能占比例为百分之二的时候,可以凑合维持当前状况,真正具有竞争力的是必须要占比例的百分之五。所有说我国国有企业在科技研发的投入方面还是比较低的,而我们的竞争对手又是如此的强大,所以我们只能继续维持这种状态。还有,我国很多大中型企业根本就没有设立专门投入研发科技的相关部门,有的也只是挂了一个名义而已,根本没有具备这种能力,说到底,还是缺乏人才,缺少力量。就国务院研究中心相关部门就产权知识从二零零五年至二零零六年做得调查问卷显示,设有专门研发部门的占百分之五十四点五生产的产品含有专利技术的只占百分之五十五点七;大部分企业只是借着专利技术自行开发产品,而属于自主产权的还是少于百分之七十。当然,相对那些技术发达的国家,我们还是在技术方面比较落后。

(二)内部分工不明确

我们国家中的很多企业,就目前除了私人企业、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资企业以及拥有参股多少为标准的企业这些以外,像一些规模比较小的企业,包括一些乡镇的,集体的还有全民性质的企业,它们的关系产权比较繁杂,比如它们自身缴税的环节都不一致。所有在这种情况下,不创新,不改造,不优化组合,企业是很难生存并且前进的。由于国有企业里很多产权划分都比较模糊,以至于资源的利用率有所下降,也因为政策不够大力扶持而出现没有严格管理、严格监督等问题,从而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受到了冲击。依照现有法律和政府文件,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归国家的全体人民所拥有,这是法律所明确规定的。产权从表象来看比较清晰明确,实际还是比较模糊不清的。原因是国有企业的范围界限都比较广。不比与哪些小的企业有时候可以具体到单个的人。而国家实施制度改革的主要目的是演变到劳动者所有制。目前,很多大中型的企业还没有真正实行改革,就算部分企业开始迈出改革或者是已经在改革载或者就是已改革完毕,这过程当中必定存在很多问题,制度不严谨,结构不合理,职责岗位不明确,并没有从根本改造。就算有些大中型企业已将自己的制度建立起来,可还是不完全符合国家所规定的,也不太规范。要从本质看待改革并深入实行改革,面向多个方位。而不只是单个的一项。

(三)需要提高经营者的自身素质

我们需要的是一支高素质并且具有实战经验的强大队伍来运行资本,由于还有很多没有解决的问题仍然在队伍中扎着根,好多企业自身的综合素质都有待提高,如果都能够与平均水平不差上下,还是要加强制度的改革和提高自身的能力。企业要指定一个正面的规章来不断促进人才的成长并激发他们的积极性。社会在不断发展,每一天我们都面临各种挑战与竞争,更何况是一个大型的企业,当然,企业的核心还是管理,所以要分清主次和问题的轻重。企业若要完成某个指标,就必须要有某个机制的协助和调理。而对于企业的兴盛和衰败,起最大作用的就是管理者。而在这里,主要想说明管理者和企业之间的关系以及管理者的重要性,也希望以此来推动其他管理者的进步,也包括企业。

(四)国有企业内部经营管理不完善

一些国有企业只关注盲目兼并、收购,只注重外部扩张,忽视了内部的资本运作和管理;没有科学标准的内部管理的制度,这些往往都不利于国有企业的资本运营。一方面是管理者,另一方面是国有资产。我们就说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好多管理人员缺少一种意识,就是对资产的监督,从而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形成或者是建立起一套有用的制度,很多企业分工不明确,职责没有落实到个人,比较模糊,而是全权由财会人员负责,也不能对资产的绩效做出准确的评价,部分企业资产内部的一些产品所有权归属不够清晰,对该有的程序处理不恰当,这些都是对企业的资产流失,管理等造成一系列的影响或损失。另外,国家对企业所制定的相关条例很多企业在资产流动或产权交易的时候并没有合理合法遵守,有些企业挂羊头卖狗肉,变法的将国有资产为私用,为了一己之私,不实行正规的改革,也不乏由企业没有做到合理纳税,甚至还做不正当的交易活动等等,这都是导致大量资产损失的原因。

二、提出我国国有企业资本经营如何发展的对策

(一)清理企业债务并充实资本

国有企业自身所出现的一些问题也会影响其自身的发展,比如资金不足,负债过多。中国的国有企业资本运作的主要情况更为复杂。因为最终的资产所有权属于国家。企业只是在国家的统一管理下获得授权以经营企业的资产,但是由于缺乏市场竞争力,只光顾着追求利益,而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只能停滞不前,也会造成主体不明确以及空缺。因此要加强管理和改革政策,合理调配。要积极发展并且完善资本市场,那就先要对原有的市场进行改革。还要确定参与者与市场条件资格的对比。慢慢建立起一个多样形式的资本市场。使其成为一个充满广泛商品贸易的资本市场,最后要进一步完善政府的行动。加强监管管理,应该惩治那些非法的市场经济行为,以确保真实的市场信息得以畅通。为此,我国政府应从自身出发,对资本市场秩序加以监督管理。

(二)需要不断提高资本经营这队伍的质量

经营者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若要培养高素质的经营者,不仅要从表面抓起,还有深入改造,当然,环境对经营者也有着很大的影响。第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培训体制对于经营者。从多方位的角度,严格制度,培养经营者的创新意识以及明确说出创新的重要性。第二,给经营者正能量的鼓励,制作一个这种体系,让经营者明白荣誉虽然不是有形资产,却胜于有形资产。要培养经营者的实际操作能力,还要很好的把实际和理论相结合运用,发挥其最大的作用。不断发掘经营者的潜力,不断鼓舞经营者去创新。

(三)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

体系对于企业而言,实质上是取决于管理者的所需来制定政策的。作为领导或者是管理者要多和企业人员沟通,因为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所有人,要让全部人员都了解自己对企业的未来规划以及对自己的规划,个人的好坏也影响到企业,如果每个人都很优秀,那么企业也一定发展的很好。对于各个岗位,要做到职责分明,适时的互相制约,并且建立一套督促的体系,然后将它落实到个人。有必要的话,内部审计制度也要逐渐建立和完善起来。

(四)创新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核心

就国有企业而言,提高市场的竞争优势就要形成推动核心能力、节约成本、优化规模等及要使自身品牌占有比例在市场有所提高,并能做到一种良性的循环。想要使企业获取最大的收益的前提是要选对企业正确实际的投资行为。就类似于一些自我发展性质、外向型性质和联合型性质的企业的投资行为。这可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和信心。好多这种大型企业是模仿并且引进外来的技术和机制的。虽然社会不断发展,科技不断进步,但是竞争也是相当的激烈,因此好多吸纳别的资源的企业没有能力去吸收消化成为自己的东西。因此,当企业发展起来以后要转移核心力向技术方面投入更多。提高软实力,勤练内在的东西,进一步提高科技研发的能力。

(五)转换政府职能

转变思维观念很重要,政府也要转变意识,不能只一味的只手遮天,强行对企业实施政策和措施。要给企业足够的空间,让自行发展并且创新,另外要有压力,这样才有创新的动力。当然,企业也会得到政府的支持和鼓励,同时也不会放松对企业的监督,企业要在合法的范围内,运用经济法律手段等,使得自己有更多的空间来合法经营和发展。政府将无形的手和有形的手相互结合,不是从此不再干预市场,而是将职能巧妙的转换,以此来促进企业的自主发展。首先政府将主要经济职能转向了宏观经济调控,政府不再直接管理企业的事务。主要经济职能转向了宏观调控和控制,其次加强政府监督职能。

参考文献

[1]张宇博.中国国有企业资本运营相关问题浅析[J].科技与企业,2012(05).

[2]杨敏.探讨国有企业会计监督体系存在的问题[J].现代经济信息,2011(01).

作者:张高照

第2篇:企业资本经营:理论与实践

摘 要:资本经营立足于资本流动与调配,着眼于资产重组与整合,强调资本的优化组合,其目标是实现整体资源的高效利用与效益最大化。现代企业资本经营对于企业发展至关重要,但资本经营不是万能的,企业进行资本经营应从战略的角度和企业实际出发。企业资本经营有多种方式。我们应积极借鉴国际市场资本经营的经验与教训,采取必要且可行的资本经营手段,加强企业的改造与联合,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关键词:资本经营;融资结构;战略联盟;知识资本

基金项目:山东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B2005006)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葛永波(1968—),男,山东高密人,山东大学经济学博士后,山东经济学院财政金融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投融资理论与管理、衍生金融工具理论与实务研究。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06—05—23

早在100多年前,包括马克思在内的许多经济学家对资本经营(或资本运营)就有论述。资本经营立足于资本流动与调配,着眼于资产重组与整合,强调资本的优化组合,其目标是实现整体资源的高效利用与效益最大化。亦即,资本经营是指在资本市场上进行货币、股权与债权或有形与无形实物资产(有学者统称为产权)等形式的调配、互换、裂变与整合、以实现资本量或资产价值的快速增值为目的的企业经营方式。资本经营是商品经济与资本市场发展的产物,西方产业革命和产业结构调整在这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一、资本经营:理论剖析

1.资本经营并非产品经营的高级形态。资本经营是现代企业在国内外资本市场日益完善的社会环境中发展壮大的重要运营手段与方式。综观全球经济尤其是现代企业的发展史不难发现,公司乃至产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资本市场,产品经营与资本运营堪称支撑现代企业持续发展的两个“轮子”,有些西方经济学者甚至称资本运营为“企业快速发展与成长的魔方”。绝大部分公司的成功发展,得益于它们在注重产品经营及创新的同时,能够有效地借助资本经营来增强企业的融资能力、资源配置效率及经营发展的后劲。

但企业资本经营不能替代产品经营,不能将资本经营视为产品经营的更高阶段或高级形态。资本经营与产品经营在现代企业运营中难以分割,但本质上二者属不同的范畴。资本经营是企业经营活动的延伸部分,而不是产品经营本身的发展。诚然,资本经营能够充分利用资本市场整合或效率化社会资源,较快地实现价值的扩大,但产品经营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与源泉,通过资本经营体现的价值扩大是基于重组后产品经营的成长优化预期,产品与服务的竞争优势才是企业价值增长的关键。资本经营本身不能创造价值与财富,它只是现代企业价值创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资本难以在流通、收购、兼并过程中脱离产品经营基础自然地实现增值,亦即,资本经营是价值增值的外在条件,产品经营是价值增值的源泉。更进一步讲,作为价值表现形态的交换价值只是内在价值的一种标识符号,只有产品的生产经营才能真正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没有使用价值(西方经济学中的效用)创造基础的外在价值标识,其数量扩张毫无经济意义,这种表象也不可能长期存在。整体意义上,资本经营的效率运作是为商品经营的良好发展提供服务的。因而,离开商品经营的资本经营难以持续地创造生产力,将资本经营理解为产品经营的更高阶段,其含义是前者可以取代后者,这是一种极大的误导。在企业经营中,生产经营是资本经营存在的基础,资本经营是产品经营效率提升的外在必要条件。

2.资本经营是企业行为与社会行为的融合体。本质上,资本经营是一种企业行为,其核心是企业以资本的直接运动为先导,通过一系列措施对企业内外的各种资源要素进行优化调整组合,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与增值能力。但企业的这种资本经营行为是与资本市场环境协同发展的,受社会与资本市场发展的约束与调控。从这个意义上讲,资本经营又是一种社会性行为。这种社会性的行为,是指政府或社会为微观经济主体提供资本经营的机制与基础,例如价值意识形态的确立与发展,产权明晰化改革与演进,资本市场的完善与资本工具的拓展,估价体系的形成与规范,法律制度环境的协调保障等。只有社会性的资本经营体系与制度环境形成并不断完善,企业个体才能将自己的经营活动由产品经营发展为产品经营与资本经营的协同运用,促进要素生产力的提高。因此,资本经营行为既体现为微观行为,又体现为宏观行为。宏观与区域经济的决策部门应当从社会、系统性的角度来把握总资本的运动与结构性调整规律,突破企业、行业、区域界限思维审视资本经营,使企业资本的流动、裂变不受时间、空间与人为因素的限制,而不仅仅将其视为一种企业行为。当然,微观企业资本经营活动的适时创新,又可为社会性的资本经营增强活力,进而推动资本经营的微观与宏观效率协同提高。

3.注重资本经营不能忽视成本与风险。适度的资本经营能够为企业带来价值的提高,提高企业效益与社会效益。但收益总是与成本、风险并存,企业资本经营要注重资本经营成本与经营风险,在筹资、投资与重组的全过程中树立正确的成本观念(如融资成本、改造与整合成本、机会成本及沉没成本等)与风险意识(失败风险、偏差风险等,具体体现为系统性风险与非系统性风险的多种表现形式),进行必要而审慎的成本与风险评估。近年来,国内资本经营热潮兴起,许多企业热衷于资本经营扩张(有些仅仅是形式上的),简单地认为资本经营是企业快速致富的灵丹妙药,是纯粹的低成本扩张,甚至将规模化、多样化的资本经营视为企业降低经营风险的必由之路,出现盲目的资本扩张、并购与重组行为,而忽视资本经营本身的成本与风险,结果不但没能使企业快速发展,反而成为资本市场的遗弃者。

二、典型资本经营方式:理论与实践

现代企业资本经营方式随市场的发展不断创新。我们就目前市场中比较典型的几种资本经营方式,结合我国企业具体实践作出理论探讨并进行评析。

1.企业股份制改造。企业股份制改造通过制度的设立、产权的界定及企业资产的重新组合等措施,能够使企业达到明晰产权、政企分开、权责明确的目标,形成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股份制改造是企业资本经营顺利进行的必要构件与前提。首先,股份制改造作为企业资本经营方式之一,可以完成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其次,只有通过股份制改造,才能对企业产权与组织制度、经营方式与经营理念进行有效变革,为企业更深层次的资本经营奠定基础,以适应现代市场竞争日益深化的需要。

我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的资本经营实践过程中,为了达到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的目的,企业股份制改造往往还包括资产、人员及债务的剥离重组过程,亦即将优质资产及相应的.人员与债务注入股份公司,其他资产剥离出去,其目的是保

证股份公司的效益指标与发展前景。但据笔者对众多股份制改造行为的考察,这一过程存在很多问题。如企业经营必要的甚至专一性的辅助或配套资产的剥离,使公司对大股东的依赖性很强,日后的生产经营形成大量的关联交易,股份公司难以真正“独立”经营,并为大股东侵害中小股东利益创造了条件;所谓“不良资产”的剥离往往伴随着大量成本与债务的非均衡剥离,这种财务性的包装行为虽可短期内形成股份公司泡沫性的“漂亮”业绩,但这种为上市而改造的业绩难以持续,许多公司上市后业绩即刻“变脸”与此有极大关系。

2.企业融资结构选择。融资运营是企业资本经营的重要手段之一。现代企业的融资方式包括内源融资、外部股权融资、债权融资(包括银行借款与发行债券)等选择。按照西方企业资本结构理论中的“新最优融资顺序”,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及代理成本的存在,企业在追求价值最大化目标约束下的融资选择应是先内源融资(留存利润、折旧等),银行借款次之,之后选择发行债券,最后选择外部股权融资。但国内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我国企业具有明显的股权融资偏好。”众多学者将其归因于我国股权融资的成本较低,并由此判断企业行为的理性状态。但经我们分析与测算,这种结论并不准确。出现误差的原因之一是,他们将股票的市价作为计算资金成本的依据。实际上,由于我国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的分割状态,企业在发行股票时的融资价格远远低于市场价格。对企业而言,以实际发行价格计算出来的融资成本显然比上述方法计算的成本为高;另外,以企业近年来的实际股利发放率指标来计算股权资本成本也值得商榷,因为股权的预期收益是建立在企业长期经营的现金流基础之上。企业股权融资偏好的真正原因包括:(1)在我国二元股权结构存在的情况下,非流通股东追求的自身价值最大化并不以股票的市场价值体现,而是以每股净资产为基础,这与流通股股东的价值趋向相冲突;(2)企业具有明显的投资扩张偏好,这受到企业经理层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偏好驱使。究其根源在于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及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不完善;(3)企业(以上市公司为样本)整体经营业绩不佳,即使具有明显的内源融资偏好,利润增长与利润留存也不能满足企业扩张发展的需求。实践中大多数上市公司的利润分配较低是对此的较好说明;(4)银行等债权人一般属风险厌恶型投资者,尤为强调收益的安全性,而股权投资者更倾向于风险中性投资者群体特征,强调投资的期望收益。在这种异化特征框架下,银行向企业贷款超过一定比例会索取一个风险溢价收益,即考虑到企业破产成本与代理成本后的收益率,但我国现行银行的贷款体制制约了此类行为发生,银行出现“惜贷”现象,从而阻碍了企业向银行的长期借款;(5)企业债券市场发展滞后,发行企业债的无形成本巨大。

如何解决好上述存在的问题,使企业合理地进行融资方式选择从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应引起相关部门与企业的共同关注。就企业而言,融资行为与融资方式的选择应是其发展战略部署中的重要环节,企业应在自身发展战略的指导下,综合考虑各种融资方式的优势与成本,选择一个适合企业发展的融资结构,实现企业资本的可持续增值。

值得强调的是,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无形资产的价值已成为现代企业谋求发展的重要资本。企业进行融资时应注重无形资本的经营,发挥企业无形资本的价值潜力,通过运用无形资产的影响力和信誉度,拓宽融资渠道。具体经营方式包括充分利用企业信用在多种融资渠道中择优采用,降低融资成本;凭借商业信誉获取合作者在商品供应价格、资源占有、结算方式等多方面优惠(惠利性资本经营);运用独特技术、专利等无形资产转让、合资经营、合作经营吸引资金等。

3.企业并购与重组。并购,亦称“购并”,是收购与合并(兼并)之合称。从法律形式上分析,兼并和收购的本质区别在于,兼并的最终结果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法人合并成为一个法人,而收购的最终结果不改变法人的数量,只改变被收购企业的产权归属或经营管理权归属。

收购的具体形式包括管理层收购(MBO)及其衍生形式、股权收购、控制权收购等。管理层收购早于上世纪60年代就已经出现,后来这种杠杆收购形式逐步从美国向欧洲、澳大利亚等地延伸。管理层收购对企业的经营具有一定的影响,例如,Michael Wright和John Coyne通过对1983年前111例MBO的研究,发现企业在效益、贸易关系、现金与信用控制系统方面均有所改善。近年来,由于现代企业理论的不断发展,企业剩余索取权是由股东独享还是利益相关者共享尚存较大争论,因此国内对国有企业管理层收购行为(有人将其称为私有化)的规范性也无定论。事实上,争论的焦点不应是收购行为本身,而应是合理收购价格的确定及公司的经营效率问题。

近年来,国内企业的并购浪潮风起云涌,既有成功的案例,也有失败的典型。有效的并购应以良好的利润结构和价值链方面的构造、整合的核心目标为基础,并通过重组对利润结构和价值链起到强化作用。判断并购成功与否的关键,不是以并购行为的完成为标志,而应以并购后资产整合成功、效率提高、价值增值程度为依据,盲目的并购行为只能给企业带来沉重的负担。例如,TCL公司并购法国的阿尔卡特,在当时看来可谓国际性的大手笔运作,但其后的整合却并不顺利,至今,TCL仍在承受整合之苦;新疆德隆的多元化资本扩张触角曾风靡大江南北,并被视为资本经营的典范,最后却只能以失败而告终,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只注重并购扩张与规模的膨胀,超出了企业自身的经营能力,难以将行业、资产、人力资源甚至企业文化进行有机融合,反而使核心产业虚化。根据麦肯锡公司对116起并购事件的调查,成功的并购活动只占23%,这说明并购活动中充满了失败危险的陷阱。因此,企业并购行为应从发展战略、行业与具体业务、人力资源、文化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与预测规划后才能实施,并注重并购后的整合重组,避免盲目的“羊群行动”带来的不良后果。与购并相关的一个问题是,企业购并能够给经营者(管理层)带来收益,这一点已被国外许多学者的研究所证实(eg,RavenscraftandScherer,1987),因而企业并购成功的可能性还与公司的法人治理效率有关。一般而言,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的企业,并购成功概率要大于其他企业。因为公司完善的制衡机制与激励机制使管理层在并购行为发生时不致过分注重自身利益而忽视企业发展与股东利益。

并购可以采取多种手段实施,例如现金、普通股发行与交换、债券方式、优先股或可转债方式、延期支付等。在我国的并购案例中,所采用的手段比较单一,一般采用现金并购。除了解决历史遗留的产权企业由政府推动的吸收合并方式采取股票交换行为外,基本没有创新。

重组是一个更为宽泛的概念,主要是指企业根据市场发展的要求及企业自身发展战略的需要而对资产或业务重新进行整合,以期取得更好发展前景的行为。广义的重组涵盖了

企业资本经营的许多方面,如股份制改造、资产置换、资产或股权的转让与收购、资产剥离、企业分立等资源的重新组合方式。由此可见,收购与兼并本身就属广义的重组行为,而在购并之后,往往伴随着更深层次的重组过程。

企业并购重组是一种复杂的经济行为,是企业资本扩张的主要手段和形式。它与企业通过自身积累寻求发展的内部管理战略相对应,属于企业发展战略中的外部交易战略。通过并购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发挥管理、财务、市场、品牌与人力资源的协同效应与规模效应,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但正如上文所述,并购重组并不是企业扩张发展的万能手段,并购重组必须反映或强化企业全局性、长远性的大战略思维,否则并购活动就会选择错误的目标,难逃核心产业虚化甚至整体失败的命运。同时,并购后的有效整合是并购活动极为关键的环节,良好的资源整合能力是并购活动最终成功的保证。许多并购行为的失败不在于并购本身的技术问题(包括价格问题),往往是并购后的整合出了问题。荷兰著名经济学家谢恩克教授认为,企业并购的失败可能有多种原因,如在并购前过高地估计了市场潜力,忽视了审慎调查的作用,过分强调财务报表的完美等等,但是最根本的原因是并购后的整合不力。美国著名管理学大师德鲁克在《管理的前沿》一书中指出:“公司收购不仅仅是一种财务活动,只有收购后对公司进行整合发展,在业务上取得成功,才是一个成功的收购,否则只在财务上操纵,这将导致业务和财务上的双双失败”。企业的并购重组要在理性的购并战略指导下,以产业的有效整合与价值链的增长为目的,恰当地把握并购时机和并购节奏,时刻兼顾自身的管理能力和资金水平,实施有节制、富有成效的并购重组活动。据笔者考察,我国企业并购实践中并没有很好地贯彻这一理念。大多并购案例仅注重收购行为本身及短期效应,整合效果不佳,优化资源配置的长期战略效应难以显现。

企业另一项重组行为——资产置换,也是我国企业资本运营实践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方式。但整体而言,真正从提升产业价值链的角度出发进行的战略性资产置换行为并不多,相当部分上市公司的资产置换案例是为解决短期经营压力甚至经营困境而采取的短线战术行为。还有部分上市公司的大股东通过与上市公司的资产置换,达到了资产以劣换优的目的从而侵害了中小股东的利益。所有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资本经营制度的不断完善。

4.企业战略联盟。战略联盟是指企业之间为了实现资源共享、风险共担、优势互补等战略目标,在保持自身独立性基础上,通过股权相互参与或契约联结的有形或无形资本的经营方式,建立较为稳固的合作伙伴关系,并按企业间的战略合作框架在某些领域采取协同行为,从而取得“共赢”的合作方式。战略联盟具体表现为价格联盟、产品联盟、知识联盟等多种形式。

价格联盟是一种传统性战略联盟方式,早在19世纪末期,企业价格联盟就以卡特尔(Cartel)的形式出现了,并在20世纪后涌现出更多联盟方式。法国经济学家古诺在其模型中对价格联盟效用进行了深入论证。企业价格联盟目标相对明确、单一,合作简单、容易。但这种资本经营方式常被视为获取垄断利润的手段,违背市场公平竞争原则,是企业无形资本经营的初级形态,并受到许多国家的反对与立法限制。在我国的具体实践中,2000年康佳、TCL、创维、厦华、海信等国内9大彩电骨干企业宣布成立中国彩电企业峰会,形成彩电价格联盟。但这种过于简单松散的、迫于竞争压力而临时性形成、缺乏资本经营内涵并昭之天下的价格联盟固有的内在缺陷注定其未来流产的命运。放眼全球、立足于长远战略、注重研发技术并融合企业比较优势的联盟方式的创新与突破,对我国企业而言势在必行。

产品联盟是现代战略联盟的表现形式,美国战略管理家麦克尔·波特将其定义为“企业之间达成的既超出正常交易,可是又达不到合并程度的长期协议”。这里战略联盟涵盖产品价值创造的全过程,即在产品的设计、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均有创造联盟的机会,包括股权与非股权的合作。2005年,包括长虹、海尔、海信、康佳在内的9大彩电企业再次举行峰会,就构建彩电企业和谐共赢、促进新技术标准化与产业化、整合技术资源、构建国际市场协调平台等问题达成7项共识。这次企业联盟比5年前的价格联盟赋予了更多内涵,是国内企业以战略联盟形式出现的资本经营运作方式的进步,并初步具有现代企业战略联盟的雏形,但企业知识产权的创新与相互融合、联盟企业合作的稳定与诚信性将成为此次合作成败的关键。

知识联盟是一种更高形式的企业无形资本的经营方式,它具有更强的资本扩张战略潜能,是企业借助于内外两种资源创造竞争优势的资本经营模式。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本对企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斯图尔特(Stewart,1997)认为,知识资本体现在人力资本、结构性资本和顾客资本之中。在企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中,顾客资本无疑极具价值,企业在顾客中的信誉度,是企业竞争能力的重要标志并日益成为企业长期发展的关键。彼得·德鲁克曾说:顾客是唯一的利润中心。帕累托的“20—80”法则说明企业营业收入的80%来自20%的顾客。福特汽车公司在调查分析后曾得出结论:顾客忠诚度增加1个百分点等于年增利润1亿美元,由此可见顾客资本价值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现代企业为适应新的竞争形势的需要,应在知识资本经营方面多下功夫。遗憾的是,在我国当前的资本经营实践中,真正从战略的高度进行企业间知识联盟的资本运作行为并不多见。

5.资产剥离与企业分立。资产剥离与企业分立是企业资本收缩经营方式的表现形式。广义的资产剥离包括企业分立与管理层收购。

企业进行资产剥离与分立的原因众多,但其主要目的无非是为满足经营环境和战略目标的需要或消除管理上的不协调,以相互提高资源的战略适配性。当然,国际市场中有一些企业分立案例是反对垄断组织的国家强制要求而非企业自愿进行的资本经营行为,例如美国电讯巨头AT&T解体分立成多个公司。国内企业资产剥离运作案例中存在部分企业的经营者利用资产剥离获取自身利益而损害股东利益的现象,即企业由于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产生的“内部人控制”而导致的利益损失或“代理成本”;还有相当部分企业资产剥离的目的仅仅是为了避免公司财务的危机并企图提高资产的流动性,资本经营的内在战略性难以体现。

需要指出的是,资本收缩经营本质上并非是企业经营失败的标志,更多地表现为企业发展战略调整或突出竞争优势的合理选择。成功的资产剥离等资本收缩方式经常与资本扩张方式相配合,资本收缩通常成为资本扩张行为的融资手段。收购和资产剥离都可能是公司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旨在对公司业务组合进行重新定位。企业在市场竞争定位及战略发展的指导下,往往通过资本扩张方式进入自身具有竞争优势或具有较好发展前景的领域,同时又通过资本收缩方式从竞争力弱或前景不佳及可能影响主营业务发展的领域中进行战略退出,降低企业风险,优化资源配置效率,提升核心竞争能力和企业在资本市场的价值。

三、结束语

资本经营作为现代企业的一种经营方式,随着市场经济与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理论与实践必将赋予其更为丰富的内涵,创新型的资本经营形式也将会不断出现。面对新的市场竞争格局,我国企业的资本经营会得到更大的关注。借鉴国际市场资本经营的经验与教训,在强化企业产品经营竞争力的同时,采取必要且可行的资本经营手段,加强企业的改造与联合,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真正发展成为具有国际市场竞争优势的龙头企业,是国内众多企业的必然战略选择。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编校:沈 育)

作者:葛永波

第3篇:浅析企业由生产经营向资本经营的过渡

[摘 要] 资本经营和生产经营都属于企业经营的范围,也是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企业的资本循环从生产经营开始,资本经营为生产经营提供指导,促进企业朝着更加高效的方向发展,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益。资本是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存在于经济生活的各个角落,资本只有经过运营才能实现增值并发挥作用。资本经营是企业运营的基础,因此,明确资本经营与生产经营、资产经营的关系,有利于各种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协调发展,尽早实现资本经营对生产经营的超越,获得利益增值。

[关键词] 资本经营;生产经营;超越与统一

doi:10.3969/j.issn .1673-0194.2013.08.003

[

1 资本经营与生产经营的含义

资本经营是指以价值管理作为其特征,以资本增值最大化为根本目的,通过企业优化配置全部资本及生产要素和动态调整产业结构,对企业的现有资本进行优化运营的一种经营方式。

生产经营即产品经营,是企业用流动资金购买原料,利用固定资产生产产品,再想办法将产品卖到消费者手中,实现价值。传统的生产经营是以产品为中心的运作机制。企业的利润随着产品生产和销售的好坏而波动。这是一种低层次的狭隘的经营理念。

2 生产经营与资本经营的联系与区别

资本经营与生产经营有着较大区别,主要体现在理论基础、对象、执行者、经营的目标、解决的核心问题、内容、收益来源、经营中的融资、投资活动与企业资本经营中的资本筹集、运用上,但它们并不对立,而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企业经营层次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相协调一致,而企业作为运营资本进行商品经营的细胞,是资本生存、增值和获取收益的载体,企业对其商品生产经营进行组织、管理,其本质上是对资本经营进行组织和管理,所以,生产经营必须以资本经营为基础,资本增值和取得收益是企业商品经营的根本目的,生产经营始终是企业经营运作的基本形式,资本经营不恰当,生产经营也就不能顺利进行。反之亦然,如果企业生产经营不利,生产效率不高而导致产品没有市场,资本经营也就失去了动力,变得没有意义,也就是说离开生产经营的资本经营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1 资本经营的本质

资本经营包括以下3个方面:

(1)直接运营的资本;

(2)将资本运作作为先导,实现企业的资产重组与优化配置;

(3)资本运作反馈给生产经营。

现代企业经营发展的必然趋势即为资本经营。资本经营与生产经营体现了企业不同级别上的经营观念, 从生产经营上升到资本经营, 体现了在经营固定资产等有形资本的同时, 将无形资产也归作一种资本来经营, 说明了企业已经突破了传统的生产观念。为了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资本经营,适应信息经济激烈多变的环境, 符合企业经营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2.2 资本经营与生产经营的关系

在我国,大部分的企业依旧以生产经营为主,资本经营才刚刚开始, 还有许多理论和实践的问题需要解决。现代企业管理者 应及时更新观念, 树立资本经营思想,努力实现企业由生产经营为主向资本经营为主的转型,把企业搞得更好。就目前生产经营与资本经营的关系,浅析如下。

2.2.1 资本经营对生产经营有很强的依存作用

2.2.1.1 资本经营的对象由生产经营提供

资本经营实质上是将资本商品化,是一个有自行增值能力的价值。这种特殊的商品是由生产经营制造出来的。生产经营, 其实质为商品价值的资本化, 商品以生产要素的形式存在,生产经营过程是将其转化为资本,从而获得最大的利益增值。生产经营不仅生产产品, 生产利润, 而且生产资本本身。

2.2.1.2 生产经营决定资本的交易价格

资本的价格以资本的价值为基础。资本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对于资本运营来说,和其他商品的价值一样有个别价值和社会价值之分。

2.2.1.3 生产经营是企业资本经营的归宿

资本经营的根本目的是要以最小的个别价值获取最大限度的社会价值,而资本盈利能力决定于生产经营条件, 并随生产经营条件变化而变化。要想提升资本的社会价值,唯一途径是优化生产经营条件。资本经营要提升资本的社会价值就必须以生产经营为基础和出发点。资本经营的最终归宿正是企业优化生产经营条件。

2.2.1.4 生产经营制约着投资者的资本经营

投资者所要追求的是权益资本如何最大限度增值, 而把企业以负债方式融入的资本看作是为实现权益资本增值而购入的一种生产要素。资本交易以资本的社会价值为依据, 而资本的社会价值是由生产经营决定的。没有资本交易, 资本的社会价值也客观存在, 只不过是以一种内含的形式存在着, 在财务会计中并不反映。资本交易过程不创造资本的社会价值,只不过是将资本的潜在价值反映出来。无论资本经营有多大独立性, 但其实际意义上终究是对生产经营状况的一种反映。

2.2.2 资本经营打破生产经营的局限从而实现超越

企业的组织管理等因素已调整到最佳水平,但生产经营的手段毕竟有限,达到一定水平后即无法实现对现有水平的超越,企业仅通过生产经营无法实现对资本的调整。资本经营打破了这种局限,迅速大幅度调整资本的规模和结构。

资本经营调整企业资本规模和结构的方式有2种:

(1)增量调整, 即企业通过与居民户之间的资本交易将储蓄转化为投资, 这种调整不但调整个别资本的规模和结构, 而且增加社会资本总量。

(2)存量调整。即企业通过与企业之间的资本交易, 将其他企业资本转化为本企业资本, 这种调整只调整个别资本的规模和结构, 不改变社会资本总量。

资本经营对生产经营的调整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调整技术系数。技术系数是各种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或关系。在其他因素不变的前提下, 将一种可变动的生产要素投入到其他不变生产要素之中有一个切入点, 于此企业可以实现最大化的短期盈利。

(2)调整经济规模。经济规模调整是指在技术条件不变的水平下,长期来看,所有的生产要素均按照比例变动。通常而言, 规模报酬有一个欧米伽式的增长过程, 要使资本盈利能力最大化, 就必须将经济规模稳定在适度的经济规模上。

(3)调整生产方式。生产方式的调整指的是生产经营所采用的技术方式的变化,在时间跨度上来说比较长远。没有资本经营, 企业或是不能调整生产方式,迟早会被优胜劣汰,或是生产方式的调整无法到位, 造成更大的损失。

(4)调整产业结构。伴随着市场关系等因素的重大变化,企业往往要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如实行产业扩张, 产业收缩, 产业转移等。资本经营是企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导方式。

2.2.3 资本经营对生产经营的依存及超越的统一

从两者辩证关系中, 可得出以下2点:

(1)资本经营对生产经营的超越有利于保持和增强资本盈利能力。

①资本经营可以使资本的社会价值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②资本经营可以使社会资源配置由劣变优;③资本经营可以使资本规模由小变大。

(2)资本经营功能的发挥必须以生产经营为基础。资本经营要实现对生产经营的超越,只能从对生产经营的依存关系中入手。

①生产经营是资本经营发挥功效的内在依据。资本经营不能直接调节资本的盈利能力, 只能直接调节生产经营条件;②生产经营为资本经营提供作用空间。资本经营并不是凭空发挥作用的,只有生产经营有需要时才有发挥作用的空间;③生产经营决定资本经营的基本价位。当资本的个别增值率高于社会增值率时, 该资本的社会价值就会高于个别价值, 资本经营溢价运行;若资本的个别增值率低于社会增值率, 则该资本社会价值低于个别价值, 资本经营只能折价运行。

综上,在目前我国市场中,只有实现从产品生产经营向资本经营的过渡转变才能实现企业质的飞跃,以企业为单位促进我国经济总体的全方位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袁乐平,王丽群.论资本经营对生产经营的依存与超越[J].技术经济,2000 (5):35-36.

[2]李学兵.论资本经营对生产经营的依存与超越[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2):88-89.

作者:李玥

第4篇:电大资本经营案例分析

雀巢公司的并购资本经营分析

一、并购资本经营理论概述

并购通常指的是兼并和收购。 兼并一般又称为吸收合并,通常情况下说的是两家或者两家以上相对独立的企业,公司通过一系列的合并而组成为一家大的合并企业,一般都是由相对有优势的那家公司去吸收另外相对弱势那家或者其它多家公司。

收购则指的是指一家企业用它的现金亦或者有价证券等金融资产去购买另外的一家企业的股票或者资产,以此来获得对该家企业的全部资产或者是控制对该家企业的某一资产的所有权,亦或者对该家企业获得的绝对控制权。

一般根据并购的不同功能可以划分为三类不同的基本类型:横向并购、纵向并购和混合并购。本文中的雀巢公司收购厦门银鹭食品有限公司的并购案例属于横向并购的范畴。

企业并购是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一种必然现象,对生产的社会化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起着极为积极的推动作用。企业并购是资本运营的一种表现形式。资本运营的基本条件则是资本的证券化如股权,资本运营一方面表现为股权转让的运作,另一方面表现为对收益股权和控制股权的运作。因此,并购与重组也是资本运营最为普通的形式也是资本运营的核心。

二、雀巢公司的并购资本经营情况介绍

1、收购方——雀巢公司

1867年由亨利·内斯特莱创建,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湖畔的沃韦,在全球拥有500多家工厂。

雀巢公司2010年销售额达到1097亿瑞士法郎,纯利润达到342亿瑞士法郎。其中的大约95%来自食品的销售,因此雀巢可谓是世界上最大的食品制造商,也是最大的跨国公司之一。

公司以生产巧克力棒和速溶咖啡闻名遐迩,目前拥有适合当地市场与文化的丰富的产品系列。雀巢在五大洲的81个国家中共建有443多家工厂,所有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由总部领导下的约200多个部门完成。雀巢销售额的98%来自国外,因此被称为“最国际化的跨国集团”。

2、被购方——银鹭食品有限公司

银鹭事业始创于1985年,而厦门银鹭食品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6月,位于海滨开放城市——中国厦门,是福建省乃至全国最大的罐头、饮料生产基地之

一、福建省重点扶持成长型企业、中国罐头工业十强、中国食品工业突出贡献企业、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

公司以“人才、科技、名牌”的发展战略为基石,以绿色科技、人文关怀为努力方向,内强管理,外拓市场,实现银鹭处处相伴、关爱时时相随的“银鹭所在,关怀至爱”的愿景。

集团以食品饮料生产为支柱,涉及果蔬保鲜、进出口贸易、包装材料制造、农产品深加工科研开发、电子科技、房地产开发、实业投资等多种产业领域。银鹭集团目前的的业务横跨农产品、食品、锅炉、电子、酒店、房产等众多领域。

3、并购过程

2011年4月18日,雀巢与银鹭签署了战略合作意向协议。

5月24日,商务部对此并购交易正式立案。

8月26日,雀巢收购银鹭通过了商务部反垄断审查,正式获批。

9月8日,雀巢公司与银鹭食品集团在第15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上正式签署股权转让合资协议。

11月17日,银鹭厦门总部“年产60万吨食品饮料新厂”正式开工,同时银鹭还将总部迁至厦门市湖里区五缘湾。

4、并购结果

2011年11月17日,经过近两年的洽谈和沟通,银鹭正式“嫁给”了雀巢——雀巢收购60%股权并获得监管部门审批通过。

根据协议,银鹭、雀巢将通过合资改组原银鹭食品集团公司,改组后拥有新股东成分的银鹭食品集团公司,雀巢方持股60%、银鹭方持股40%,但继续由银鹭原经营团队管理,并沿用“银鹭”品牌。按照协议,银鹭公司总裁陈清渊将继续管理位于厦门的合资公司。

雀巢公司与厦门银鹭集团共同为银鹭集团下属的银鹭食品公司增资25亿元人民币,其中雀巢公司处置15万,引入集团出资10亿元。

三、雀巢公司的并购资本经营分析

1、雀巢并购银鹭的内部动因

目前,雀巢在五大洲的60多个国家中共建有400多家工厂,主打产品包括雀巢咖啡、奶制品、瓶装水、烹饪食品等。由于缺乏对中国市场的了解,特别是对中国的流通体系、市场结构以及中小城市的分校渠道与方式、地域结构、消费心理、风俗习惯和口味了解的不真实不具体,需要得到中国本土企业的支持。雀巢公司的产品是以咖啡为主,但现在中国整个咖啡市场处于初期阶段,市场已形成一定的饱和,需要更多的去寻找其他利润增长点。

银鹭食品是国内八宝粥和蛋白饮料市场的领头羊,而雀巢在咖啡、奶粉、瓶助于雀巢公司扩大对中国速食食品市场的供应服务。

在雀巢并购银鹭之前,雀巢和银鹭就已经建立了成功的合作伙伴关系。银鹭是雀巢Nescafe咖啡的合作生产商,代工生产“雀巢咖啡”即饮咖啡。雀巢公司表示:银鹭产品更适合中国消费者的口味。“雀巢咖啡”即饮咖啡的市场反应很好,说明了银鹭的品质和管理能力。

在中国国内乳饮料市场频频出现质量问题的背景下,银鹭几乎没出现过负面新闻,品牌声誉极佳,商品的品质也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这些都与雀巢的公司文化十分契合。

2、雀巢并购银鹭的外部动因

(

1 雀巢作为世界最大的食品企业之一,知名度高,在国际市场食品行业中占一定份额,但目标人群主要针对城市白领。

银鹭以“中餐式饮料”为主,其市场深入中国二三线城市,并且银鹭在中国的广大农村地区有很广泛的分销体系。

“雀鹭联姻”,雀巢从中得到了进军细分市场和中国

二、三线城市的机会,而银鹭有望通过携手雀巢品牌,增加银鹭产品在中国一线城市的曝光度,进一步由此打通国际市场。

(2)增强市场势力

市场势力指的是企业对市场的一种控制力,市场势力理论最为核心的观点是并购活动是可以起到减少竞争对手,提高对其经营环境的把控,提升其市场的占有率,并提高长期获利的机会。

雀巢尽管进入中国市场历史悠久,在国内罐头和蛋白质饮料市场还是一片空白,由于其在新兴市场的份额落后于对手,新兴市场对于该公司总体营业收入的贡献率计划在2020年之前要达到45%,当前约为33%。面对玛氏、卡夫等竞争对手,收购新兴市场优秀品牌对其来说无疑是一条捷径。

对于银鹭,娃哈哈、达利园、亲亲等本土八宝粥品牌竞争不相上下,差距并不明显,银鹭要借助雀巢这个外资突围。

2、并购战略

(1)资本运作

作为习惯在全球并购与投资的成功企业,雀巢将成熟的资本运作手段带到了中国,并以此迅速扩大规模。

(2)本土化发展策略

从人才培养、市场培育到解决原材料供应,采用本土策略。

(3)市场推广

了解本土市场,了解中国消费者心理趋势,洞察消费潮流,成功的市场推广使雀巢品牌成为中国知名度最高的外资品牌之一。

四、并购总结

2011年,中国企业并购活动在产业整合加快和PE火爆背景下实现了高位增长。公开披露的并购数量和并购金额比上年度大幅增长,并购交易总金额超过了700亿美元,同比增长90%以上。

全年的并购活动呈现出以下二个特点:(1)在中国经济保持增长、欧美经济陷于困境的背景下,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异军突起;(2) VC/PE高速发展,具有VC/PE支持的相关企业并购数量大增。溢海投资顾问预计,2012年与2013年中国的企业并购活动仍将延续2011年发展格局。

第5篇:企业生产经营与资本经营

浅论企业的资本经营与生产经营

摘要:企业生产经营,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生产为侧重,以产品为主要经营对象的企业经营方式。企业生产经营的着眼点是某个特定的市场供求关系。企业通过对市场需求及发展趋势的研究与预测,研制、开发、生产、销售其产品和服务。资本经营是指围绕资本保值增值进行经营管理,把资本收益作为管理的核心,实现资本盈利能力最大化。最终又回到生产经营,为生产经营服务。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社会资源利用率的重要方法。是企业短期内迅速扩大经营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的重要途径。企业既要做生产经营又要做资本经营,两者应当很好地结合,并且要注意控制风险。 关键词:生产经营 资本经营

一、什么是生产经营与资本经营

企业生产经营,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生产为侧重,以产品为主要经营对象的企业经营方式。企业生产经营的着眼点是某个特定的市场供求关系。企业通过对市场需求及发展趋势的研究与预测,研制、开发、生产、销售其产品和服务。

资本经营是以实现资本保值增值为目的,以价值形态经营为特征,通过生产要素的流动与重组和资本结构的优化配置,对企业全部资产或资本进行综合运营的一种经营活动。

目前在关资本经营的讨论中存在多种观点, 不论在提法上还是在界定相关内容上都有所差异。 有的称谓“资本运营”,强调“存量资产”的流动与重组;有的称谓“资产经营”强调“存量资产和增量资产”的优化配置;有的称谓“资本营运”,强调“可支配资源和生产要素”的谋划与配置。之所以采用“资本经营”这一术语,是基于如下几点考虑。首先从资本经营与资产经营的关系看,根据资产负债表的平衡关系,“资产=资本”,如果从产权关系的角度看,这一平衡式还可描绘成“企业法人财产=债务资本+股权资本”。从某种意义上说,在两权分离的情况下,资产与资本也是分离的,即资产以物权的形式由企业的经营者掌握,而资本则以股权或债权的形式由出资人或债权人拥有。从狭义的角度讲,资产经营的对象是企业法人财产,强调的是资产物权的交换或转让,即通过改变资产的实物组合形态或存在方式,通过吸收、集聚资产的方式实现资产经营规模的扩张和增值;资本经营的对象是资本,强调的是股权、债权的交换或转让,即通过资本的流动、重组、转让(兼并与收购)等方式实现资本的扩张和增值。从广义的角度讲,资产是资本的载体,资产是实物形态,资本是价值形态。资产与资本是从两个不同方面说明同一事物。事实上,在资产经营中就可能包含股权的形成或转让,而在资本经营中也可能会涉及到资产的重组、置换或转让等。从这一意义上说,这两者没有本质区别。但两者的侧重点是不相同的,资产经营强调的是资产经营的物质流,资本经营强调的是资本经营的价值流,不但包括实物资产的价值变化, 而且包括债务资本和股权资本的优化配置。 由于资产实物形态的流动和重组必须借助于价值形式进行,即资产只有资本化、证券化才能进行交易。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资本经营”比“资产经营”的概念更宽泛些。至于“资本经营”、“资本运营”、“资本营运”,这些提法并无内涵上的区别,只是人们习惯上不同而已。

二、生产经营及资本经营的方式

企业生产经营的执行者是企业的中高层经营管理者并且以企业的中层管理者为主,经营的对象是产品。生产经营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根据市场状况及其变化趋势来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根据市场状况的现在和未来进行决策、安排生产计划、进行生产的组织与控制、进行质量与成本的控制、展开产品营销等。

古典经济学认为,企业是一个生产函数。企业是人们组织起来为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单位,经济利益是人们组织起来的驱动力。所以,企业最典型的行为特征就是追求利润最大化。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中的生产单位,其主要功能就是将土地、劳动、资本?指机器、设备 等生产要素组织起来,通过一定的技术进程使之转化为一定的产出。 生产经营主要通过调查社会需求,以销定产,以产定购,技术开发,研制新产品,革新工艺、设备,创名牌产品,开辟渠道,建立销售网络等方式,增加产品品种、数量,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市场占有率和增加产品销售利润。

资本经营要运用吸收直接投资、发行股票、发行债券、银行借款和租赁等方式合理筹集资本,要运用直接投资、间接投资和产权投资等方式有效地运用资本,合理地配置资本,盘活存量资本,加速资本周转,提高资本效益。

从资本价值总额变动观察,资本经营一般有三种方式:一是做加法,即实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联合,发展规模经济,取得规模效益;二是做减法,即淘汰一批长线产品和亏损企业,以及低水平、重复建设企业,为经济发展减亏解困;三是做乘法,即走联合、并购、控股、参股之路,在启动存量资产,缩短建设周期,促进存量资产优化组合的同时,实现规模经济,取得规模效益。

三、生产经营及资本经营之间的关系

资本经营与生产经营的联系,主要是:(1)目的一致。企业进行资本经营的目的是追求资本的保值增值,而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根据市场需要生产和销售商品,目的在于赚取利润,实现资本增值,因此生产经营实际上是以生产、经营商品为手段,以资本增值为目的经营活动。(2)相互依存。企业是一个运用资本进行生产经营的单位,任何企业的生产经营都是以资本作为前提条件,如果没有资本,生产经营就无法进行;如果不进行生产经营活动,资本增值的目的就无法实现。因此,资本经营要以生产经营的基础,为发展生产经营服务。(3)相互渗透。企业进行生产经营的过程,就是资本循环周转的过程,如果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供产销各环节脱节,资本循环周转就会中断,如果企业的设备闲置,材料和在产品存量过多,商品销售不畅,资本就会发生积压,必然使资本效率和效益下降。可见,资本经营与生产经营密切相联。

目前,有相当一部分人士认为资本经营是一种高级的经营形式,企业要从生产经营转向资本经营;而一些企业抓住资本经营题材,在行业内外、地区内外大举扩张,忽视了自己的主营业务。这种观念上的错误极有可能把资本经营引入歧途。

从理论上说,资本经营属于投资银行等中介机构的业务,与生产企业有关的主要是并购、融资、股权重组、资产重组等项业务。这些业务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暂时脱离生产经营而单独运作并获得一定的资本收益,但本质上资本经营最终必须服从或服务于生产经营。这是因为,第一,生产经营和资本经营都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目标的手段,只是经营方式不同,前者侧重于产品扩张,属于内部管理型,后者侧重于资本扩张,属于外部交易型,两者相辅相成,密切配合,并无高低之分。第二,生产经营是资本经营的起点和归属,也是资本经营存在和效能发挥的基础。从经济学意义上说,能够创造市场需求的物质产品的生产经营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也是资本增值的源泉。作为建立在生产经营基础上的一种经营手段,资本经营必须具备一定的内在条件,诸如要有名牌产品、要有过硬的核心技术、要有相应的管理优势、要有完善的销售网络等。也就是说,只是具备良好的生产经营基础的企业才能有效地实施资本经营,很难设想一个生产经营境况较差的企业能够成功地进行兼并或收购活动。

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家既要精通生产经营,又要掌握资本经营,并把二者密切地结合起来,如果以为抓了资本经营就可以不抓生产经营,或忽视生产经营,那就是大错而特错了。

四、如何做好生产经营及资本经营

做好资本经营,可以从如下五个方面入手: 其一,必须实现资本经营与核心能力的有机结合。资本经营是在企业内部形成的以资本效率和效益为核心的新机制条件下,实现其资本有效增值的一种经营方式。尽管资本经营可以相对于生产经营而存在,并且可以与生产经营分层运作,但是,资本经营最终必须以现有生产经营所围绕的核心能力为基础,服从或服务于生产经营。只有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实现企业规模扩大和效益提高两项指标的同步运行。

其二 实现企业经济实力与品牌优势的有机结合。企业业已形成的核心能力是资本经营的基础,而品牌则是一个企业成功地进行生产经营的重要标志。有些企业在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后,就贸然通过各种方式扩张企业的规模,以图提高抗拒风险的能力,而最终却因没有靠得住的品牌而被挤出市场。这说明品牌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在资本经营中,它既可作为一种资本入股,从而减少企业现金等有形资本的流出,又可以通过冠名权支持一个企业。

其三 实现低成本扩张和资本收益的有机结合。如果企业盲目追求多元化经营,极有可能加大经营风险。因此,企业在资本经营的过程中不可贪多求快,也不要只顾眼前不看长远,尤其是对那些承债式的整体兼并企业,不但要观察其近期效益,还要分析其中长期发展趋势。也就是说,必须精确计算和比较投入产出的比例,最大限度地节约单位产品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从优质、低耗、效能中,寻求效益的最大化。

其四 实现企业内部完善管理与外部规模经济的有机结合。有些企业规模扩张较快,但管理水平却没有同步提高,内部决策、执行、监督体系交叉错位,不但没有形成合力,反而产生“内耗”现象。因此企业要搞好资本经营,必须首先按照公司法的要求规范运作,明确并保证决策、执行、监督三者之间形成各自独立、权责明确、互相制约的关系。只有生产、营销、技术开发、财务控制、融资等功能齐备,才能与资本经营的功能协调,形成整体优势。现在大家都在谈资产重组,却很少有人谈“管理重组”。而实际上,只有通过管理重组,资产重组才能显示其价值。企管专家刘光起指出,扩张企业与被并购企业在管理文化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扩张的企业必须考虑到成功并购后的管理风险,否则,就很难达到并购成功的目的。

做好企业的生产经营,则需要建立健全的生产经营管理制度;明确公司经营管理方针;有效控制成本:建立规范的成本控制和监管机制,建立公司预决算和部门预决算制度,加强内部成本审核,从细微之处着手,加强部门成本监控;打造一支可以适应公司管理及发展需要的团队:尊重员工人格,增强员工忠诚度,增强归属感,规划员工职业生涯,增强员工成就感。

五、小结

企业生产经营的深层次内容是资本的运动,而企业资本经营正是从资本运动的角度来理解企业经营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企业生产经营可称之为“古典式企业资本经营”。在企业生产经营的过程中,产业资本要依次经过购买、生产和售卖三个阶段,顺序地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态。由于企业生产经营的深层次内容是资本的运动,按照马克思的理论,只有产业资本才能带来利润,因此企业生产经营直接关系到利润的生产,即资本增值。从资本经营的收益最终的来源来讲,它来源于产业利润。

因此企业生产经营是企业资本经营的基础,也是企业资本经营的最终归宿点。没有绩优的企业生产经营做为基础,企业资本经营很难开展起来。企业资本经营最终要达到促进企业生产经营效果的提高,否则就不能算作绩优的企业资本经营。企业生产经营要以资本运动和资本增值的思想为指导来进行。

六、参考文献

[1] 俞雪华,王雪珍,滕青.现代企业财务管理[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3年1月第二版 [2] 李景忠.资本运营,集团做大做强的战略选择[J].中华财会网

[3] 焦方义,徐建中,刘立娜.国有企业改革与资本市场发展[J].商业研究 [4] 谷祺,刘淑莲.关于资本经营的几个问题[J].中华财会网

[5] 兰发钦;论企业资本经营的若干问题[J];审计与经济研究;1997年第3期

第6篇:如何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提升到人力资本经营

发布时间:2011-7-1

1信息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作者:佚名

众所周知,未来企业的资本不仅仅是物的资本和货币的资本,而是要求人的智能和发挥人才智能资本的作用。如果说传统产品属“集成资源”,而未来的产品则属“集成知识”,正如国外学者所说的那样:智能资本将导致“世界财富的一次大转移”,即企业的成功将从自然资源的拥有者手里转到那些拥有思想和智慧的人的手中。也就是说,未来企业的发展,不只是靠设备好、技术强、资本雄厚,同时要靠那些具有高智慧的人才。正缘于对于人才管理的重视与认同,人力资源管理无论在理论研究和企业实践上都有了飞的跨越。从人事管理到人力资源管理也不过数年,管理学界便又提出了人力资本经营论。这是对传统劳动人事管理的全新革命和全面创新,它标志着从传统的人事管理向新型的人力管理、人力资本经营的变革。

所谓人力资本,是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这种能力是生产增长的主要因素,也是具有经济价值的一种资本。从个体角度定义,人力资本指存在于个人后天获得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能、能力和健康等质量因素之和;而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源的区别则在于人力资源是一种数量化概念,人力资本则是一种质量概念;人力资源是未开发的资源,而人力资本则是人力资源开发的结果。

与传统的劳动人事管理相比,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式更为活跃,内容更加广泛。两者之间的最大区别是传统的人事管理主要是人员的招收、任用、调配和奖惩的静态管理,把人视为管理控制的对象;而人力资源管理则将人看作是一种关键的资源来经营,努力发掘员工所具备的现实的和潜在的能力。传统的人事管理视人力为成本,往往以事为中心,注重现有人员的管理;而人力资本经营把人视为一种稀缺的资源,是以人为中心,强调人和事的统一发展,特别注重开发人的潜在才能。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就是让人的才能在生产经营中发挥作用,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更大的利润,在这个过程中将人力资源转换为人力资本。因此,如何有效的将人力资源管理提升到人力资本经营必将成为企业运营中的重要战略组成。

那么,企业如何通过人力资源管理,真正转换为人力资经营,有效促进企业的发展呢?

首先,要重视人力资本的作用与价值。人力资本概念的出现,并得到社会的承认和运用,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以知识为主导、以高新技术及其产业为基础和支撑的知识经济,将成为新世纪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科学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在经济发展中也将越来越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加快发展,科技技术突飞猛进,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这种竞争主要表现在人力资源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最后集中表现为对人力资本的竞争。人力资本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它既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人才竞争的必然产物。因此,把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人才作为资本来认识和配置,而不能简单的作为劳动力来使用,更不能把人力资本与劳动力资源等同看待,这对实现人才价值观、组织价值观与个人价值观的有机统一,进而创造更多的人力资本都是非常重要的。许多前沿企业,纷纷将其人事部门改为人力资源开发部门,就是因为认识到“人”是一种可以开发、也必须开发的“资源”。过去人事部门只是消极地“管理”人,现在认识到必须对“人”培训教育和开发,提高和发挥人的潜能。在知识经济时代,人的使用必须与不断培训开发相结合,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使企业长盛不衰并不断发展。

第二,加大人才培训等人力资本投资力度。现代企业的经营需要具有知识、品质和创造力的人才。知识、智能资本是指企业花费在教育、培训等人才综合素质再提高方面的开支所形成的资本。它比一般的人力投入会带来更长期的收益。因为知识和智能资本是人们原本拥有的技术、知识、能力和价值的继承,它是有人才知识的积累。现代企业的发展不仅需要先进的技术装备和一定素质的劳动者,而且需要超出常人的、高素质的综合人才。用丰富的人才资源优势,转化、替代物质资本、自然资本和技术的优势势在必行。所以人们都把对知识和智能资本的投资视作“一本万利”,看成未来制胜的基础保证。企业如何才能先行开发出人才,使广大员工的素质不断得以强化和提高呢?最现实和根本途径,唯有大力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就是为培养企业人才,提高员工的质量和高质量员工的比重,抽出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用于员工的教育、训练等各种智力、知识、技能开发活动。从这个意义相讲,也可以把人力资本投资视同为人才投资、素质投资、教育投资等为改变人本身的种种投资。西方现代经济学家普遍认为,通过人力资本投资而形成的人力资本,同物质资本一样,都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而且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物质资本更大。美国蓍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尔茨曾在《人力资本投资》一书中指出:“美国的国民收入,新增加的财富有80%是由人力资本投资所提供的,只有20%左右来自物质形态”。在书中,舒尔茨还特别强调指出:“不发达国家的经济之所以落后,主要就在于它们重视物质资本投资而忽视人力资本投资”。他说:“在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本投资常常不受重视。这些国家的领导和主管人员都认为,物质资本投资才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人力发展水平赶不上资本的增长,造成经济发展的贫瘠。教育是一切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

第三,抓紧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规划是人力资本经营中一项最为重要的工作内容,它是进行人力资本经营的基础。是预测组织内的人力资本要素,并且决定为满足和达到这些要求所必须进行的各项工作。人力资源规划包括编制和实施各种计划项目,以保证当企业中某一职位空缺,或者发生某类人才短缺时,能够尽快地解决这类问题,使得组织中的各项工作得以顺利进行。人力资源规划主要是减少由于人员方面的原因而组织带来的损失,及时调整人力资源的不平衡状况,如人员短缺或人员过剩,以免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同时,如何把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让人力资源发挥创造利润的作用,关键还在于人才的合理配置。实现人才的合理配置则在于健全的岗位分析和流程设计,使用人单位能选择到适合自己生产经营所需要的人才,而各种人才也能被选拔到适合自己特点并能充分发挥作用的工作岗位。因此,就必须有统

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规划是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必须跨过的门槛。

第四,建立起良好的人力资本激励机制。人力资本作用的发挥需要其创造性劳动。这就意味着需要不断的适时调整对人力资源的激励与调配,建立、健全薪资福利制度,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例如制订全新的人才薪酬方案与晋升方案、改变人才考核方法与评估制度,以有效的吸引人才、培养人才和留住人才。同时,在约束机制方面,也要通过完善的规章制度、道德宣导等体系,进行不断的纠正人力资源中不良之处,有效预防和杜绝人力资本价值的流失。

第五,要创建良好的人才工作与发展环境。加快企业文化建设进程,增加企业经营与工作透明度,营造人与企业共同发展的文化气息,加强人与人之间轻松愉快的沟通交流,建立起信息转化的知识管理流程体系。并将管理的焦点由“如何获得信息”转向“如何开发利用信息”上来,从而营造出学习型组织的氛围。让各种人才都有充分施展自己才能,实现自身价值的提升,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总之,管理始终都是企业发展所必须重视的课题,合理的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力资本的转化都必将给企业带来丰厚的回报,同时也将成为企业在立足于竞争市场而处于不败之地的恒久动力。而且,拥有人力资本,将意味着再创竞争优势。因此,这将需要企业与管理着必须有意识的在工作中不断去重视、去学习、去运用,将人力资源有效开发与整合,以全面促进人力资本的增值。

第7篇: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资本结构与经营绩效的关系的实证

分析

摘 要:本文利用万科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2013年的连续5年的历史财务数据,从定性分析和建立模型定量分析两方面分析探究了上市公司万科股份有限公司的资本结构与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的结果表明:资本结构的盈利能力对万科公司的经营绩效影响最大,其次是获现能力,发展能力对公司的经营绩效影响不是很大。

关键词:万科股份有限公司;资本结构;经营绩效

资本结构,是指企业的各种资本的构成以及其比例的关系,它是企业决策的核心问题。而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合理的资本结构是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和促进企业经营绩效增长的必要条件,对公司个体的发展甚至是整个行业或者是整个国家的总体的经济的运行和增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国内外的学者主要侧重从定性的角度论述,或者从宏观角度进行定量的横向分析,且以地区和行业的分析较多。而本文则主要从微观的角度,以单个个体的发展为例,采用定性分析和建立模型定量分析的方法研究企业的资本结构与经营绩效的关系,并据此对企业的经营绩效进行评价,以及对企业的发展和资本结构的配置给予合理化的建议。

一、问题的提出

本文主要通过先对单一的上市公司万科进行资本结构方面的定性分析,主要分析各个内部影响因素对经营绩效是否产生影响以及产生影响的趋势分析。然后通过建立经营绩效评价模型进行定量分析,主要分析资本结构的影响变量对经营绩效产生多少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分析和得出结论,本文主要提出以下问题:

1.以万科股份有限公司为例,其资本结构与经营绩效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

2.万科股份有限公司的资本结构对经营绩效产生怎样的影响以及如何合理配置最佳的资本结构才能促进万科的经营绩效的增加?

二、通过定性分析的实证检验

1.变量与数据的选择

本文以上市公司万科股份有限公司为研究样本,选取了截至2014年3月6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公布的万科股份有限公司公布的2009年至2013年连续五年的年度财务报告。建立万科经营绩效评价模型,以Y作为因变量表示万科的经营绩效评级结果值,且Y采用百分制度量。本文在综合考虑影响公司经营绩效的各个方面的基础上,遵循科学性、全面性、层次性、可操作性原则,建立了上市公司经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且各自变量指标值以百分比形式度量。如表1所示:

表1 因变量和自变量的构成

2.构建模型

(1)相关评价指标的权重比例的确定

构建起上市公司经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后,还需要根据评价目标与指标特点确定出每一评价指标的权重,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层次分析法进行决策分析的关键是定量地确定出各决策方案相对于总目标的重要性系数。确定评价指标权重的基本步骤如下:

第一步: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模型。

第二步:对同一层次的各指标关于上一层次中某一准则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并赋予一定的分值,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重要性分值通常采用1~9标度法。根据九标度法,引用资深学者对中国房地产企业的经验判断,分别构造出准则层对目标层、指标层对准则层的四个不同的判断矩阵:

第三步:针对某一准则,计算各被支配指标的相对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由于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和人对同一事物认识的差异性,专家打分构造的两两比较判断矩阵可能会出现重要性判断上的矛盾性,因此需对判断矩阵进行进一致性检验。一般是采用一致性比率CR进行检验。当CR<0.1时,认为矩阵的不一致性程度是可以接受的,否则需要重新调整,直到满意为止。根据方根法求得上述构造的四个判断矩阵的权重向量及一致性的检验结果如下:

由CR的结果可以判断出矩阵都通过了一致性检验,说明前面所构成的四个判断矩阵以及由之导出的权重向量均合理。

第四步:计算指标层各指标对检验目标的合成权重。

指标层某个指标对评价目标的合成权重等于该指标对准则层的权重与该准则对目标层的权重的成绩。据此计算得到评价指标体系中X1~X9这9项指标对公司经营绩效目标的合成权重如表2所示:

(2)得出万科股份有限公司的经营绩效的评价模型

为了消除指标间量纲的影响,需对评价指标数据进行无纲量化处理。本文采用的广义指数法计算评价指标的无量纲化值。因为前述的9个指标的评价指标都为正指标,所以采用百分制形式的无纲量化值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Kxi为第i指标的无纲量化值,xi、xiB分别为第i指标的实际值和标准值。由此可以得出用于评价上市公司万科的经营绩效评价分值的计算模型为:

其中,Y为上市公司万科的经营绩效评价分值,wi为第i指标对目标层的权重。分别对以上9个自变量数据进行无纲量化处理,经过处理的各变量指标的结果如下表3所示:

表3 对2009年―2013年的实际值经过均值法处理的标准值

将表3得出的自变量的标准值与9个指标的实际值进行比较,并将数据值代入模型中的(1)式中:

得出最终的计算结果―评价值,如表4所示:

表4 万科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2013年的经营绩效评价值

三、财务状况综合分析

1.盈利能力分析

上市公司万科的盈利能力强弱的指标在对整个公司经营绩效评价机制中占的比重最大,其对公司经营绩效的提升贡献也最大。其与经营绩效评价值的高低成正比例。但是造成万科股份有限公司在2013年经营绩效评价值的下降的主要原因有:第一,由于万科自2012年步入千亿元营业收入大关,造成X1的比例基数值较大,而且由于X1的权重占比最大,也造成了对公司经营绩效评价值的不增反降。第二,由于近年来房地产企业的迅速发展,使万科积累了大量的资产。同时也因为每年的利润的增长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者和在证券市场募集的大量的权益资金使万科的资产和权益总额增加速度快过净利润的增长速度,引起盈利能力指标的下降。

2.获现能力分析

从模型得出的结果值分析来看,万科之所以在2009年取得较高的评价值在于2009年的销售收入增长较快,增长额较大。从而造成了大量的现金流入,同时由于支付的工资和税收的支出减少,使得产生大量的现金净流量。与当年较低的销售收入基数相比形成较大的比值。从而推动对2009年的经营绩效评价值较高。而2009年以后的四年连年下降则主要是因为销售收入的迅速增加从而形成较大的基数。因此,较大的销售收入基数是万科股份有限公司经营绩效评价值的下降的一个主要原因。

3.发展能力分析

从资本结构的发展能力对万科经营绩效的贡献来看,其影响就相对来说小的多了。从实际情况来看,一方面,因为万科的主营业务收入连续多年的增长,使得作为基数的数值较大,即使是每期有较大的增长额,其相对来说仍对整体影响不大。另一方面,从万科步入千亿元销售收入大关后,其面临较大的资产规模以及需要更多的资产融资需求,其资产价格也十分庞大,即使是有资产结构的变动也会对整体影响不大。

四、结论与对策建议

通过定性与定量的分析相结合,经过模型的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万科股份有限公司的资本结构会对公司的经营绩效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且,资本结构的盈利能力对万科公司的经营绩效影响最大,其次是获现能力,发展能力对公司的经营绩效影响不是很大。但着三种均在资本结构层面上会促进公司的经营绩效的提高。

如何实现合理的资本结构是上市公司万科面临的关键性问题之一。从影响万科经营绩效高低的资本结构的各个影响方面入手,通过各个因素的调节来实现合理的资本结构:

1.公司自身应该积极调整财务政策,不断优化资本结构

公司应该根据自身面临的不同情况和需要,及时调整企业的财务政策,确立合理的资本权益结构,保持合理的负债比例。同时还需要通过加强销售管理等方法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以获得对公司经营绩效的最大贡献。

2.完善公司的经营现金收入分配机制,提高公司的获现能力

公司应该按年度调整每年的经营现金的收入分配制度,设置合理的销售现金收入方式,同时形成按照生产销售途径的经营现金分配制度,保证经营现金净流量的波动在一定的范围内,从而逐步提高公司的获现能力。

3.拓展企业的融资渠道,形成公司的二次发展

公司要大力发展企业的债券市场,完善资本市场,确定合理的制度,拓宽融资渠道。通过多种途径吸收投资者和外来资金并合理利用,集中发展自身的核心产业,积极创新,形成公司新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肖作平.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公司绩效互动关系实证研究[J].管理科学,2005(06).

[2]苏为华.综合评价学[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5..

[3]莫生红.房地产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经营绩效关系的实证分析[J].特区经济,2007(10).

作者简介:董海蛟(1990- ),男,籍贯:河南省平顶山市,西南政法大学管理学院2011级会计学在读本科生;朱佳梦(1993- ),女,籍贯:浙江省诸暨市,西南政法大学管理学院2011级会计学在读本科生;马立国(1992- ),男,籍贯:天津市,西南政法大学管理学院2011级会计学在读本科生

第8篇:2010年中央企业国有资本经营决算报告-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

附件1

2010年中央企业国有资本经营决算报告参考模板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根据《关于做好中央企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执行情况报告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国资收益〔2011〕1186号)和《关于做好2010年中央企业国有资本经营决算报告工作的通知》(国资收益〔2011〕1484号)要求,现将我公司中央企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执行情况及决算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公司发展情况。 ××××

(主要说明本公司战略规划情况、近三年业务发展情况及财务状况等,财务状况应包括近三年来的主要财务数据等。)

(二)2008-2010年中央企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安排情况。 ××××

(逐年说明本公司获得中央企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注资情况,包括安排金额、预算项目、资金用途等。)

(三)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情况。 ××××

(说明企业内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工作机制,包括编

1 制、执行、监督等环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建设情况;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执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相关工作建议等。)

二、2010年中央企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执行情况

(一)项目简介及预算安排情况。 ××××

(根据本公司2010年中央企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计划,简要说明预算项目的相关情况及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安排支持情况,如果涉及预算项目调整,需重点说明。)

(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资金到账情况。

××××

(主要说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资金的到账日期、到账金额、入账科目、集团公司变更工商登记情况等。)

(三)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资金拨付及国有资本权益落实情况。

××××

(逐级说明预算资金拨付项目承担单位过程中涉及的各级企业情况,各级企业的股权结构、截至本次决算时点累计拨付金额、账务处理情况及注资手续完成情况等。)

(四)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资金及企业自筹项目配比资金的支出情况。

××××

(项目承担单位的资金使用情况、预算资金的支出方向和用

2 途、本次决算结余情况、项目进展情况等;如有结余,着重说明结余原因及后续支出计划;根据本公司2010年中央企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计划,说明企业自筹的项目配比资金的到位及使用情况等。)

(五)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发挥的作用。 ××××

(主要说明预算资金对项目、对项目承担单位、对集团公司的支持作用及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产生的影响,支持作用和影响应包括财务方面和战略方面等;重点说明预算申报时设定的目标是否实现,未实现的原因等。)

三、2008年、2009年中央企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结余资金后续支出情况

(一)项目简介及预算支持情况。

××××

(简要说明项目基本情况,预算安排情况等。)

(二)以前结余情况。

(详细说明截至2009年决算时点,项目进展情况;预算资金的拨付、支出、结余情况;结余原因及后续督促预算项目执行的相关措施等。)

(三)后续支出情况。 ××××

(说明自上次决算时点到本次决算时点,预算项目进展情况

3 及预算资金拨付、支出相关情况,企业自筹项目配比资金的支出情况;截至本次决算时点,预算资金累计拨付项目承担企业情况;逐级说明拨付过程中涉及的各级企业情况、各级企业的股权结构、账务处理情况及注资手续完成的总体情况;项目承担单位的预算资金用途及累计支出情况,企业自筹项目配比资金的累计支出情况;预算项目总体进展情况;预算资金结余情况等。)

四、其他需要说明的相关事项 ××××

(如2010年获得“中央企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资金”之外其他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资金的支持,具体说明相关情况。)

特此报告。

(盖章)

二〇一二年

第9篇:人力资本经营

一、人力资本经营的含义

所谓人力资本,是指凝聚在包括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在内的全体员工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这种能力是生产增长的主要因素,也是具有经济价值的一种资本。从个体角度定义,人力资本指个人所拥有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能、能力和健康等质量因素之和。在知识经济时代,如何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最大限度地

提升人力资本的价值,已成为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与传统的劳动人事管理相比,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式更为活跃,内容更加广泛。两者之间的最大区别是:传统的人事管理主要是人员的招收、任用、调配和奖惩的静态管理,把人视为管理控制的对象:而人力资源管理则将人看作是一种关键的资源来经营,努力发掘员工所具备的现实的和潜在的能力。传统的人事管理视人力为成本,往往以事为中心,注重现有人员的管理;而人力资源管理把人视为一种稀缺的资源,是以人为中心,强调人和事的统一发展,特别注重开发人的潜在才能。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就是让人的才能在生产经营中发挥作用,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更大的利润,在这个过程中将人力资源转换为人力资本。因此,如何有效地将人力资源管理提升到人力资本经营,必将成为企业运营中的重要战略组成部分。

二、人力资本经营的要素

1、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实行全员培训

T·W·舒尔茨(1968)认为:人力资本不是一般的商品,而是一种投资商品,人力资本的投资作为一种对人的投资,包括教育、培训等方面,是未来满足和未来收益的源泉。世界银行的一项研究表明,世界64%的财富依赖于人力资本;在二十一世纪,美国80%的工作岗位本质上都是脑力劳动。因此现代条什下中国企业人力资本经营的首要方式就是耍扩人人力资本投资,要扩大知识资本,耍“投资于人”。全员培训的内容既包括知识的学习,也包括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培养培训的方式既可采取脱产或业余学习的方式,也可从工作本身中得到提高,最终使员工更具竞争力和责任感。以惠普公司为例:美国惠普公司从1538美元起家,短短数十年间便成为美国十大电子公司之一, 其成功的秘诀就在于谊蛰司创始人休利特两条有趣的 管理公式”。

公式之一:人才+资本+知识=财富

公式之二:博士+汽车库=公司

用惠普公司经理的话说就是: 本公司发展的主要经验,就是寻求最佳人选。”为了获得人才,惠普十分重视人力资本投资, 经常选派工程师到高等院校击学习、深造;鼓励青年技术人员参加各种脱产学习,开展全员培训,每年举办上千个各种学习班等。随着高薪技术的日薪月异,21世纪企业发展的趋势是成为学习型组织,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人力资本投人显得越来越重要。

2、企业人力资本经营耍保持合理流动

资本经营注重资本的流动性,资本经营理念认为, 企业资本只有流动才能增殖,资产闲置是资本最大流失。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来说,要不断盘查、清点人才库,让人才有用武之地,尽可能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让人才发挥作用。当前条件下不少企业并非缺乏人才,而是不善于发现人才,使用人才,用人偏离了以成就为中心的标准,收人分配不能反映出人力资本的价值,这样的企业难免成为外资企业、私营企业的“人才培训基地”,人才外流是必然结果。人世后,企业人力资本经营要按市场规律办事,让人才在流动中达到最忧配置。在人才流动问题上,企业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放弃本位主义和小团体意识,采取更加灵恬务实的工作思路。人才自由流动有很大的优越性,对于社会而言,人尽其才,职工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能够刨造出更大的杜会价值。对于企业而言,各取所需,互通有无,放弃一些闲置不用,大材小用的人才,置换一些企业急需的人才,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对于个人而言,一方面,可以找到用武之地,获得相应的回报;另一方面由于樊篙被打破,竞争力较低的职工有可能被外来竞争者所取代,使在职职工的紧迫感和危机感得到加强。

Http://

3、企业人力资本经营是全方位的、开放的、国际型的人力资本经营

人力资本的社会性要求企业在人力资本经营的过程中对外开放。人力资本经营不能摘自我循环、近亲繁殖。要以实现良好的杜会经济效益为目标,建立一个能上能下、能进舱出、竞争上岗、岗上竞争的大平台,营造一个氛围宽松,积极向上,鼓威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成才环境。全方位的人力资本经营可概括为

一、二 、

三、五”。

一个环境:即在企业内部构造一个氛围宽松、严肃活泼、公平竞争、团结向上、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成才环境。二个目标:人力资本经营战略既要适应企业发展战略,成为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更要使其成为员工自我职业生涯设计的目标,帮助员工实现其个人发展战略。

三个规律:人力资本经营要遵循现代条件下的经济发展规律、人才培养规律、人力资本经营规律。

五个环节:即通过“招聘、考核、培训、激励、保障”五十关键步骤来为企业人力资本经营做好基础准备工作。

三、核心员工人力资本理念

所谓核心员工,是指掌握企业核心技术、从事企业核心业务、以及处在企业核心岗位上的员工。核心员工是企业人力资本中的核心,对企业收益的贡献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顾客选择优势,富有经验的核心员工往往比一般员工更容易吸收新的顾客、开拓新的客源。

(2)顾客保持优势,顾客会由于对购买价值的满意而反复购买,企业能始终保持一支稳定而忠诚的顾客群。

(3)顾客推荐优势,核心员工有时是导致顾客向他人推荐企业产品和服务的主要原因,这种推荐效应应比起广告宣传更有效。

(4)效率的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是员工工作的技巧程度和努力程度的乘积,核心员工的效率显然比一般员工高得多。

企业人力资本经营注重好核心员工人力资本,首先要培育好核心员工。根据美国麦肯锡管理咨询公司1998年的一项研究,通过对77家不同行业的200多家高级行政人员的调查,他们发现影响企业核心人力资本最重要的因素是企业的价值和支化、企业的管理水平,而决定企业的管理水平的最重要因素是完善的绩效评价系统。著名跨国公 司爱立信公司建立了完善的绩效评价系统,它的绩效评价有两部分,一是结果和成绩,包括目标、应负责任、关键结果领域等,其中目标结果一般以量化指标进行衡量,应负责任的成绩一般以责任 标准来考核,二是绩效要素,包括主动性、解决问题、客户导向、团队合作和沟通、对管理者而言还包括领导、授权和其他要素。最终的绩效评价结果是以上的两部分内容评估结果加权后的总和,两者分别占60%和40%。人力资本经营最重要的原则是人力资本的增值,而合理且有效的激励是提高员工绩效的核心动力,也是人力资本增值的最重要手段。现代组织中的激励,就是通过设计适当的外部奖酬和工作环境制定合理的行为规范和惩罚性措施,借助信息沟通来激发、引导、保持和归化组织成员的行为,以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和成员个人目标。

二、人力资本经营策略

首先,要重视人力资本的作用与价值

人力资本概念的出现,并得到社会的承认和运用,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以知识为主导、以高新技术及其产业为基础和支撑的知识经济,将成为新世纪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科学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在经济发展中也将越来越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加快发展,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这种竞争主要表现在人力资源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最后集中表现为对人力资本的竞争。人力资本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它既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人才竞争的必然产物。因此,要把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人才作为资本来认识和配置,而不能简单地作为劳动力来使用,更不能把人力资本与劳动力资源等同看待,这对实现人才价值观、组织价值观与个人价值观的有机统一,进而创造更多的人力资本都是非常重要的。许多前沿企业,纷纷将其人事部门改为人力资源开发部门,就是因为认识到“人”是一种可以开发、也必须开发的“资源”。

第二,加大人才培训等人力资本投资力度

现代企业的经营需要具有知识、品质和创造力的人才。知识、智能资本是指企业花费在教育、培训等人才综合素质再提高方面的开支所形成的资本。它比一般的人力投入会带来更长期的收益。因为现代企业的发展不仅需要先进的技术装备和一定素质的劳动者,而且需要超出常人的、高素质的综合人才。用丰富的人才资源优势,转化、替代物质资本、自然资本和技术的优势势在必行。所以人们都把对知识和智能资本的投资视作“一本万利”,看成未来制胜的基础保证。企业如何才能先行开发出人才,使广大员工的素质不断得以优化和提高呢?最现实和根本的途径,唯有大力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就是为培养企业人才、提高员工的质量和高质量员工的比重,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用于员工的教育、训练等各种智力、知识、技能开发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也可以把人力资本投资视同为人才投资、素质投资、教育投资等为改变人本身的种种投资。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尔茨曾在《人力资本投资》一书中指出:“美国的国民收入,新增加的财富有80%是由人力资本投资所提供的,只有20%左右来自物质形态”。在书中,舒尔茨还特别强调指出:“不发达国家的经济之所以落后,主要就在于它们重视物质资本投资而忽视人力资本投资”。他说:“在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本投资常常不受重视。这些国家的领导和主管人员都认为,物质资本投资才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人力发展水平赶不上资本的,造成经济发展的贫瘠,教育是一切投资中最重要的投资”。

上一篇:化验室工作职责下一篇:换届选举工作总结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