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间资本的现状、问题、建议

2024-05-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我国民间资本的现状、问题、建议(精选6篇)

我国民间资本的现状、问题、建议 篇1

摘 要:当前,我国民间资本发展迅速,在全社会投资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在经济、政治、社会等多方面产生重大影响。但是,民间资本在投资中也存在一系列问题。本文从我国民间资本的发展过程及投资现状出发,多角度分析民间资本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作用,进一步分析民间资本在发展中面临的困境,并借此提出如何合理引导民间资本发展的优化对策。

关键词:民间资本;现状;问题;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民间资本已经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源动力之一。但当前,民间资本运行的乱象频发。本文旨在通过揭示民间资本运行中存在的问题,继而探索如何有效地促进民间资本良性发展。

一、我国民间资本的概述及投资现状

(一)民间资本的概念分析

民间资本是中国特有的概念,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根据《浙江统计年鉴2004》的规定,将民间资本定义为除政府以外拥有的资本,即民营企业的流动资产和家庭的金融资产。换句话而言,民间资本是掌握在民营企业以及股份制企业中属于私人股份和其他形式的所有私人资本的统称。

(二)民间资本的投资现状

1、民间资本的地区发展差异显著

我国民间资本在投资上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性:一是投资活动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沿海省份;二是民间投资产品立足于局部市场;三是民间投资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当地经济发展。由于这种明显的差异性,我国形成了一些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模式,如温州模式、苏南模式等。

2、民间资本的行业投资过于集中

根据2012年统计数据,从三次产业结构看,民间投资主要集中于第二、第三产业,第一产业仅占4.2%。总体来讲,民间资本大多集中在投资少、见效快、技术含量一般的竞争性行业,并由于投资领域过于集中,导致产品和服务供大于求,从而易出现恶意的价格竞争,扰乱市场经济秩序。

3、民间投资的资金来源以自筹为主

在民间投资的资金来源中,国家预算内资金、国内贷款不到民间投资资金的五分之一,而民间投资资金近八成来自企业自筹等其他资金。这说明我国民间投资渠道非常单一,为促进民间资本的发展,民间投资者必须增强自身资金积累的能力。

二、民间资本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法律法规和制度不健全

民间借贷为民间资本的间接投资的主要表现形式,而民间借贷却长期处于无序管理的状态。除了《民法通则》、《合同法》中的概括性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对民间借贷的利率上限以及非法集资做出明确的相关司法解释外,国家尚未颁布任何专门法律法规来规范民间借贷,这就导致了披着“民间借贷”外衣的非法金融活动频发,扰乱了正常的金融秩序甚至影响当地的社会及经济稳定。

(二)合理监管的缺位,监督机制的失灵

第一,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督意识淡薄,没有及时地实施管控和警示,使资金链断裂从而导致重大案件爆发,因而使监督在民间资本运行中缺位。

第二,由于民间资本运行关系复杂,民间资本投资和资本的民间借贷并存,同时也存在合法的市场行为和非法的地下操作,因此,民间资本运行的监督主体不清的问题尤为突出。

第三,民间资本运行的法律机制不健全,导致有关部门对监督民间资本运行缺乏法律支撑,从而使职能部门实施监督的依据不足。

(三)受到市场准入的限制

第一,民间资本很难进入公用行业如城市基础设施、公路、水电等,因为其基本由政府垄断。

第二,民间资本尤其是中小企业很难进入银行、证券、电信、邮政和卫生等重要的服务业,因为其也长期受国家垄断,所以造成过高的进入门槛限制。

第三,由于政府对一些支柱性的制造业如大型装备制造业、飞机等实行保护,形成集团垄断,限制了民间资本的进入,尤其是个体投资更难以进入。

第四,一些领域由于行业主管部门不愿向民间资本开放以及工商、税收等部门对其有放行限制,使得民间资本进入障碍重重。

(四)民间资本融资受到严重约束

由于我国《公司法》对依靠发行股票进行融资的主体有严格的资本要求,而绝大多数中小企业由于资本规模尚未达到发行股票、企业债券的要求,因而中小企业目前只能主要依靠金融机构贷款来融资。全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状对壮大壮强民营企业形成了巨大的障碍,从而阻碍着民间资本的进一步发展。

三、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立法,建立健全民间资本投资的法律法规和保障机制

“健全的法律制度是现代社会文明的基石”,但是关于民间资本的法律法规制度的不完善,严重阻碍了其健康发展。因此,加强民间资本立法,健全民间资本运行的法律保障机制非常有必要。

(二)加强监督,规范民间资本的市场行为

在国家加强立法的基础上,更应当加强对民间资本的监督。在监督方面,为了保证民间资本的合法运行,相应的监督主体需要强化监督意识,明确监督职责,规范监督行为。将民间资本市场中的非法行为扼杀在摇篮里,而不应任其贻害人民群众,损坏民间资本自身的良性发展。

(三)打破融资瓶颈,满足民间资本融资需求

首先,积极引导民间资本服务于民营企业的融资,建立一些介于民间金融和正规金融之间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如小额贷款组织,并引导成熟民间金融组织逐步发展成专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规范化中小商业银行。

其次,加快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企业信用担保体系,重点是建立多层次的贷款担保体系,可设立贷款担保基金来提高商业银行对中小型民营企业还款能力的信心,从而为民营企业创造良好的贷款融资环境。

最后,大力发展民营企业的直接融资方式,包括积极扶持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到主板市场上市、允许较高信用度的民营企业发行股票、债券及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基金等。此外,为了满足单个企业的短期融资需求,还可适当开拓民营企业内部融资渠道,以及联合中小企业建立共同的财务公司。

(四)积极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养老业,发挥其推动作用

随着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民间资本的规模和作用越来越大,积极推动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业,使其成为养老业的投资主体,不仅充分发挥了其推动和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也有效解决了养老业投资不足的难题,实现了互利共赢。(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财政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我国民间资本的现状、问题、建议 篇2

1.1 民间组织的社会关注度进一步提高

目前, 民间组织在当今社会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而且不断地与国家发生的重大事件密切联系。民间组织因其自发性和志愿性等特点, 能够较好地对各种社会问题和重大事件进行反应, 弥补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不足, 在社会问题发生的各个领域拓展空间, 构建基于社会公益的服务体系并不断增强其专业化能力, 从而维护并增进社会的公共利益。

民间组织通过各种慈善性、公益性的募款活动筹集善款和吸纳各种社会捐赠, 与此同时, 民间组织发动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志愿者参与到各种慈善公益活动中。

民间组织还在各种不同的组织之间进行沟通协调, 为增强民主意识提供了渠道。民间组织的活动为提高公民素质和倡导社会文明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民间组织以协会或者学会等各种形式把社会上各行考察、通过各种中国驻外机构例如使领馆、新闻单位驻海外办事处、学术机构、以及当地的商务服务机构和政府机关等等。企业要充分认识到准确的CSR项目的重要性, 因地制宜的CSR对于企业的海外运营至关重要。

各业的人组织起来, 传播知识, 促进业务生产能力的提高。民间组织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社会关注度越来越高。

另外, 针对民间组织及相关问题所进行的研究也有大幅度的增加, 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民间组织的重要性。

1.2 政府向民间组织购买公共服务逐年增加

目前, 我国的公共服务严重不足, 政府在逐年增加公共服务的支出以及积极进行公共服务供给方式的改革。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成为我国政府管理创新方面的一大亮点。民间组织参与公共服务, 可以帮助政府更好地提供公共服务以及提供更加专业化的服务。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领域主要分布于养老、社区、就业、扶贫、残障、社会工作、医疗、青少年、劳务工等传统公共服务供给力量比较薄弱的领域。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地区主要发生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和政府管理创新意识较强的地区, 如北京、上海、深圳、成都等城市。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主要有公开竞标、单一来源采购、委托管理、特许经营、项目申请、项目补贴、项目奖励、资助等。

1.3 民间组织发展缓慢、增速递减

我国民间组织的总体数量在增长, 但是近年来整体增速持续递减。目前, 很多民间组织仍然处于规模较小、管理不规范、效率低下的状态, 不但缺乏系统规划引导, 而且缺乏相关的政府扶持。政府对民间组织的管理也缺乏统一配套的政策措施。民间组织是社会事业领域的重要力量, 民间组织的发展速度落后于经济发展速度, 说明目前社会事业发展仍然滞后于经济发展。

2 我国民间组织存在的问题

2.1 建立民间组织的门槛高、程序繁琐

1989年10月国务院发布了《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 我国对于社会组织的登记管理一直遵循这双重管理制度, 社会组织必须找到一个业务主管单位并得到支持, 才能在民政部门进行登记。在此后的一段时间, 社会组织的登记率每年净增长一直仅仅维持在2%到3%, 甚至还出现过负增长。社会组织的准入门槛过高, 登记程序繁琐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发展。

2.2 民间组织经费不足, 力量较薄弱

民间组织不同于行政机关或者事业单位, 需要通过自身力量和社会捐赠来解决从业人员的工资和福利等问题, 收入水平较低而且不稳定。这种状况无法吸引高素质的专业化人才来从事民间组织的工作。经费不足导致了人才缺乏, 人才缺乏导致民间组织无法提供高质量的服务。这制约了民间组织的发展。政府购买服务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民间组织从业人员的工资待遇, 但是由于购买服务主要局限于社会工作、养老、社区等领域以及部分发达地区, 所以民间组织从业人员工资水平较低的状况在短期内很难有较大的改善。

2.3 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

目前, 我国尚未形成关于民间组织的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

涉及民间组织的法律主要以行政法规为主。而这些行政法规主要偏重于对民间组织登记的管理, 缺乏详细的关于民间组织的资产管理、税收政策、财务制度、组织结构、财产关系、业务范围和评价标准等方面的法律规定。

3 发展我国民间组织的建议

3.1 政府加强对民间组织的培育和扶持

政府加大培育和扶持民间组织的力度, 让民间组织承担更多的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功能。政府要逐步将一些服务职能转移给民间组织, 让民间组织获得更好的发展。完善民间组织的相关配套政策并解决民间组织及从业人员的实际困难。

另外, 推进行业协会和商会的改革, 激发了行业协会和商会的活力和创造力。积极发展公益慈善类的民间组织, 加大对公益性社会团体和基金会的扶持力度。大力扶持城市社区的社会组织, 鼓励社区居民成立慈善组织、群众性文体组织、科普组织和为老年人以及残疾人提供生活服务的组织。

3.2 加强政府购买民间组织服务的制度化保障机制

将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纳入公共财政框架、纳入政府采购范畴, 所需资金列入年度预算。将购买服务资金纳入政府采购目录和公共财政预算, 也意味着政府需要专门制定向民间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的相关政策。这样即可以规范支付的标准和程序, 又有利于对公共服务购买的监督和评估, 还可以从整体上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设立政府购买服务的评估机制, 对服务项目的成本进行核算。明确政府购买服务的流程机制, 使政府购买服务合理化、公开化和透明化。通过公开招投标, 科学评估来选择实施单位, 并监督项目进展, 定期向社会公众进行公布。将竞争、公开、监管等程序作为政府购买服务的一般性原则, 建立一套完整的和可操作的政府购买服务流程。另外, 还可设立公共财政支持民间组织的专项财政预算。

3.3 对民间组织的登记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和创新

对民间组织的登记管理制度进行改革, 就是要降低门槛和简化程序。在这方面, 广东省率先做出了创新和尝试。

为了鼓励发展行业协会、公益类等社会组织, 从2012年1月1日起, 广州放开八类社会组织进行直接登记。2012年5月1日, 社会组织直接登记已经在广州全面铺开。从2012年7月1日起, 除特别规定、特殊领域外, 广东省全省社会组织的业务主管单位均改为业务指导单位, 放宽社会组织准入门槛, 简化登记程序, 申请成立社会组织, 由民政部门直接审查登记。

直接登记后, 成立申请手续只需经过三个步骤。第一步是社会组织发起人或举办者直接向登记管理机关提出申请, 第二步是当登记管理机关接到申请材料后, 视实际需要向相关部门、群团组织征询其对拟申请登记社会组织业务范围等方面的意见, 第三步是登记管理机关根据相关条件及要求, 在规定期限内作出准予社会组织登记或不予登记的书面决定。

3.4 民间组织要增强自身能力, 拓宽资金来源

现阶段, 我国民间组织资金来源渠道较单一、筹资能力较弱。资金不足制约了民间组织的发展。民间组织要提高筹资能力, 拓宽资金来源。首先, 民间组织要壮大自身力量, 加强服务工作的规范性, 赢得社会和公众的认可, 获得更多企业及个人的民间捐助。其次, 民间组织要加强与政府的沟通与联系, 积极争取政府的资助, 通过政府补贴、政府采购等方式来获得政府的资金支持。再次, 民间组织可以通过有偿服务来收取适当的服务费用, 以增加资金的来源。

3.5 为民间组织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

要根据我国民间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需要, 结合我国国情, 尽快在现有法律法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民间组织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制定民间组织法、民间组织行为规范等, 对民间组织的权利、义务、地位、范围等作出明确的规范, 为促进民间组织的健康发展提供法治基础, 使民间组织的管理逐步走向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

同时建立综合监管体系和服务评价体系, 政府对民间组织进行行业指导和监督管理, 对民间组织的业务活动进行指导、规范和监管, 对民间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运作方式、能力、成效进行评估。

参考文献

[1]黄晓勇, 潘晨光, 蔡礼强.中国民间组织报告 (2010~2011) [R].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 2011.

[2]李荣华.西方国家非政府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J].社团管理研究, 2012 (5) .

[3]廖鸿, 石国亮.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管理及改革展望[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2011 (5) .

[4]唐民擎.浅析社会组织与社会管理创新[J].社团管理研究, 2011 (9) .

[5]王名.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功能及其分类[J].学术月刊, 2006 (9) .

我国民间资本的现状、问题、建议 篇3

关键词:民间资本;金融;中小企业

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几年来,我国民间资本数量增长迅速,产生的民间融资规模也不断扩大。民间资本融资是与依国家法规批准设立的正规金融机构融资相对而言。作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的民间资本迅速壮大,有民间融资因其自身优势的原因而备受资金需求者青睐,而且民间借贷市场的发展,也有利于填补正规金融机构融资领域存在的空白,从而起到繁荣市场经济的推动作用;但民间资本融资的利率较高,缺乏金融法律法规庇护,给经济发展带来的风险不容忽视,何规范利用民间资本,民间融资的利弊应该如何评判?如何充分发挥民间资本积极作用,趋利避害成为当前急需破解的一道难题,本文对此作初步探讨。

一、我国民间资本发展现状及特点

(一)我国民间资本的发展现状

民间资本在我国目前主要包括:居民的金融资产和民营企业的流动资产。改革开放之初统计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总额是210.6亿元人民币,到2012年底,这一数字已达到40余万亿元,增长了近2000倍!这还只是民间资本的一部分而已,但足以表现出我国民间资本的巨大规模和增长的速度。大规模的民间资本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民间资本在金融市场的融资也逐渐成为拉动我国GDP增长的重要驱动主力军。民间资本融资经过了30多年发展后,在金融领域中成为社会投资的主要组成,改善了金融市场的投资结构,也有利于打破原有的金融垄断,使市场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同时,由民营资本运营的民营企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社会就业压力。

(二)我国民间资本发展特点

1、民间资本融资的借款人及需求呈多元化

以往的民间资本融资的借款人,一般都是生活较贫困的资金需求者,为了满足基本的生活物质去求而被迫进行民间借贷;而今民间资本融资的借款人多样化,有生活比较富裕的生意人、企业经营者、从事个体私营业户、提高生产经营的目的的农民,也包括城镇一般居民或机关公务人员,为了临时的资金周转调剂而产生的民间借贷需求。

2、民间资本融资的期限短,流动性高

民间资本融资大部分都是短期借款,借款的期限一般在一年以内,因为借贷的周期短,所以贷款额度不高。有数据显示:目前民间资本借贷期限在6-12个月的占 58%以上。所以民间资本融资的期限单位以年、月为主,流动性非常高,如果到期借款人因故不能归还贷款,允许借款人办理续借,只是此时利息要足额。

3、民间资本融资的利率较高

民间资本借贷的利率一般会参照金融机构贷款的基准利率,然后根据借款人的资信能力和其借贷用途进行适当的上调。调查表明,民间资本融资的利率普遍高于银行、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用月息进行计算,月利率一般在8%左右。伴随着我国许多银行机构的贷款基准利率连续上调,近期的民间资本融资的平均利率水平也随之明显上升。

4、民间资本融资的流程手续简单,灵活性强

民间资本融资机构和正规金融相比,借贷办理的流程、手续简单,门槛较低,许多都无需抵押担保、无需法律公证。而且融资的期限灵活,可以固定也可以不固定,借贷的利率水平一般随行就市,操作灵活快捷,资金到位速度快,效率大大提升。因此使民间资本融资深受那些短期急需用款的企业和居民的青睐。

5、民间资本融资的信用形式转变

从前的民间资本融资多以亲戚、朋友关系为基础,通过亲戚或朋友作为中间人或担保人进行,随着民间资本规模扩大,借贷双方的融资风险意识与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今天的民间资本融资一般都要求借款人用房屋等有效的资产办理抵押,手续日益完备,而且许多有民间资本融资衍生的专业的中介人应运而生,通过发布民间资本的资金供求信息提供中介服务或者为民间资本融资的借款人提供担保收取担保费获利。

二、民间资本融资存在的问题与产生的影响

(一)由于民间资本自身具有极强的逐利性引发融资行为盲目,导致金融风险增加,扰乱正常金融市场秩序。由于在金融市场上,民间资本融资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各自又对利益追逐存在一定的盲从性,导致了投资行为选择时的搭便车心理,民间资本的投资人易于跟风的追逐高利益,由此产生所谓的羊群效应。因为受利益驱动,民间资本投资人往往只从眼前利益出发,忽视市场规律而盲目投资,不但会造成投资人自身的高风险,还会扰乱金融秩序,导致商品市场的价格大幅非正常波动。比如,2008年前后因为民间资本投机而导致的大蒜、绿豆等农产品的价格疯涨,还有温州炒房团的家族式炒房投机活动等。

(二)民间资本融资的法律地位不明确,使得民间资本融资行为缺乏法律及监管的制约,违规非法现象导致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目前关于民间资本的相关法律法规、相关条文比较零散粗疏。近年來民间资本借贷的规模急剧扩大,由于法律上的缺失,在进行民间资本融资过程中存在着除经批准成立的融资机构外,不少未经批准或经营手续不完备、不过关的机构进行非法运营。甚至有些资金来源不明的“黑钱”进入民间融资市场,还有些投资者借贷的资金用途不合法,用于赌博、吸毒等非法活动。加之我国个人诚信的建设不完善,民间借贷的借贷手续不完备、缺乏担保等原因,一旦借款人丧失诚信赖帐不还,极易引发经济纠纷,社会不安定因素增加。目前,我国缺乏明确的对民间资本进行监管的职能部门,监管上的缺位使民间资本的风险更难以控制,无法对民间融资贷款用途的进行持续的监管,不仅会扰乱金融市场正常的发展,还会造成危害社会安定的隐患,给政府造成很大压力,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由于政策与社会舆论在引导上的缺位,使得民间资本融资的发展经常等同于投机炒作、高利贷、非法集资等地下活动。

nlc202309020815

(三)民间资本融资引发的金融风险积聚,不利于货币政策和财政税收政策的贯彻执行。近来民间资本的贷款金额增长过快,从原来的几万、几十万的增加到几百万甚至千万元以上,引发回收风险加大。民间资本融资的利率普遍偏高,有些已经远远偏离了投资市场的平均收益水平,使国家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执行中的鼓勵或限制机制在运行中偏离,也从一定程度上,阻碍或削弱了国家的宏观政策调控,民间融资的高利率使部分储蓄存款变相成为民间资本来源,带来金融数据统计的不真实给宏观政策调控带来潜在风险。近年来由于实体经济的盈利空间受各种因素影响相对缩小,导致大量的民间资本从实体经济中抽离转而投向民间资本融资市场,而这种民间资本逐渐脱离实体经济的现象加剧了产业空心化的潜在风险。

三、促进民间资本融资良性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明确民间资本的法律地位,完善民间资本融资法规

首先从立法角度给予民间资本合理明确的法律定位,为民间资本融资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民间资本融资机构是我国银行业等金融机构必要有益的补充,合理利用这一资源,对有效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十分重要。其次,民间资本融资的发展与任何经济活动的有效运行一样,都需要法律法规的保证与规范。要通过建立健全民间资本相关的法律体系,使民间金融行为做到有法可依,规范民间资本的操作经营,加大打击不法民间融资行为的力度,净化民间资本融资市场,防范和化解因民间资本融资经营产生的各种矛盾和风险,进而促进民间融资的可持续发展。可以以充分调查论证为基础,适时出台规范民间资本融资 《民间借贷法》、《民间贷款管理条例》等法规,统一确定民间资本融资的用途、贷款期限、利率范围以及纠纷产生后如何处理的法律救济规定等,规范并保护正常的民间资本融资行为,通过法律手段使民间资本融资逐步走向正轨。

(二)建立健全民间资本的监管体系,加大监管力度

目前国家还没有明确的专门设立对民间资本融资的监管体系,多数是由人民银行负责监测,因此尽快明确民间资本融资的监管职能主体,结合我国民间资本融资的特点,尽快培育建立包括职能监管、政府协作、行业自律和社会辅助监督的协同配合监管网络。由专门的监管机构通过建立完善的民间资本融资统计监测制度,对民间资本的融资行为进行系统的登记、备案,并定期调查统计准确监测民间资本的融资规模大小、融资方式的变换、利率水平的调节、资金运用,并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加大对民间资本的监管力度,防范和化解民间资本融资的潜在风险,确保地方金融的稳定发展,并适时向社会公众进行民间资本融资的信息披露和风险防范提示,有效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各地政府可以通过加强与监管部门的协作,形成对民间资本融资的监管合力,在区域间建立联合民间资本融资行业协会,加强行业间的沟通同时形成行业内的自律监管。

(三)引导民间资本融入或协助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发展

多层次和多元化是当今完善的金融体系发展的特征,这样的金融体系才可以满足不同资金需求者的不同融资需求,平衡资金供求市场。而就我国目前的金融体系而言,不论是直接融资还是间接融资都还不能完全满足大批量的中小企业的长期融资需求,无法提供日益增多的中小企业发展的长期资金来源。因此,引导拓宽民间资本的投资渠道促使大量民间资本转化为金融资本,合理引导部分民间资本向中小金融机构发展或者鼓励和吸引民间资本入股到中小金融机构,不但解决了民间资本过剩盲目乱投资的问题,充分发挥了各种金融资本的杠杆作用,还能为中小金融机构提供充足的资金来源,进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而且将民间资本引导进入金融领域,使民间资本在政府监控视野范围内,更有利于加强对民间资本实施监管,为经济的长足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撑。

(四)加大政府的各项政策扶持力度,支持民间资本发展壮大

首先,从财税政策上,对由民间资本发起或参与设立的金融机构给予如免征所有税收,或按照年业务量相应的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政策,通过这种激励机制,对民间资本进行大力扶植。其次,从金融政策上,在可以控制的风险范围内,逐步放宽甚至解除对于民间资本进行跨区域经营贷款业务的严格限制,更好更快地促进金融资源的区域间合理流动。在不影响宏观货币政策调控的前提下,可以给予以民间资本为主设立的金融机构差别准备金利率优惠政策。

(五)积极鼓励金融创新,发展中介机构,引导民间融资进入实体经济

加快促进民间资本进入新型金融机构的步伐,引导民间资本逐步进入规范的金融市场体系。通过不断建立和完善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体系,加大金融投资体制的改革力度,加强民间资本的信用体系建设,促进提高民间资本融资的全社会信用水平。通过建立完善惩戒鼓励制度,引导促进民间资本的合法合规经营,降低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的信用风险。积极发展民间资本融资业务中的中介机构,明确信用中介机构的法律定位,规范中介机构的执业资格、执业规则、营业务范围。在政府与市场的共同参与下,大力支持商业性的担保机构发展,鼓励民间资本与担保机构,组建成为互助担保机构,按审慎经营理念,进行内部风险控制和管理。尽快扩大民间资本融资的试点范围,吸收更多的民间资金,引导民间资本融资逐步进入实体经济,更好地为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服务。

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强大的实体经济作为支撑,而民间资本资源丰富,数额庞大,在今天繁荣的市场经济背景下,为促进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缓解就业压力提高就业率都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民间资本融资发展中存在一些问题,对经济发展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如何规范民间资本的发展,满足中小企业对资金的需求,促进实体经济的壮大发展,是当前我们积极探讨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张远军,激活民间资本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当代经济研究,2004 (6)

[2]李小晓,民间借贷双方都在渴望阳光[J].中国经济周刊,2012 ,(10)

[3]张立先,我国民间借贷法律风险及防范路径研究[J].金融发展研究,2009(1)

[4]周德文,充分利用民间资本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R]. 财经界

[5]周吉川,正确看待民间借贷的合法性[C]. 经济日报

[6]马洪雨,试析我国农村民间金融监管制度的完善[R]. 科学经济社会

我国民间资本的现状、问题、建议 篇4

建立和完善我国民间借贷法律规制的报告 调研课题组组长:杜万华;最高法院民一庭庭长

副组长:韩延斌; 成员:张颖新、王林清。本课题报告撰稿人:王林清

《民事审判指导与参考》2012年第1辑(总第49辑)

《人民司法•应用》2012年第9期 公检法办案指南2012年第8辑

第四部分

构建民间借贷综合监管休系

四、立足审判职能,能动司法保障民生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人民法院应当从自身审判职能出发,强化大局意识,及时创新金融司法理念,加强对民间借贷的监控,有效引导和规范民间借贷行为。

合同实践性。民间借贷合同作为实践性合同,在案件审理中,法官应当加强对资金交付时间、地点、实际金额、交付凭证等交付事实的审查,查明资金来源、借贷利率是否超出法律限制,其借贷利益是否超出了法律规定的保护范围,必要时可加强测谎、鉴定等辅助技术手段的应用,从而有力打击高利贷、利滚利等违法行为。实践中,有的法官在审理民间借贷案件时,对其法理性质缺乏深层次的思考,忽视对借贷交付行为的审查,机械地适用证据规则,单纯把借条视为首要定案依据,某种意义上充当了非法借贷的“帮凶”和“枪手”。因此,对债务人下落不明或不到庭应诉的案件,因不利于查明事实,应懊用公告送达的方式,适用缺席判决时要严格掌握借贷关系明确这一前提,出借人对资金来源、交付事实等借贷事实难以证明或拒绝举证致使难以查明借贷关系的,应裁定驳回起诉。

第五部分

完善民间借贷法律规制的具体建议

在目前民间借贷市场发展泛滥无序的情况下,要根据不同形式的民间借贷活动,清晰界定其风险性质.本着“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疏堵并举、促进规范、打击犯罪”的指导思想,保护合法借贷行为、依法支持金融创新,制裁非法借贷行为、甄别各种合法形式掩盖的非法金融活动,从而维护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具体的法律规制内容可以考虑以下几方面:

一、关于民间借贷的合法性问题

对于实践中争议较大的非法转贷牟利、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非法集资等罪与非罪的界限,“手拉手调解”损害第三方利益的虚假诉讼,出借人、借款人相对集中涉及“地下钱庄”等职业放贷人的违法行为,以及赌债等非法、虚假债务的鉴别等合法性认定问题,应当通过法律规范的进一步明确细化,对借贷关系合法真实性审查力度的进一步加大进行界定,从而有效甄别、严厉打击虚假诉讼和“问题借贷”。

一是注意查明出借人与借款人的关系、借贷双方是否相识、彼此亲密程度等情况,排除存在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情况,是否有当事人为隐匿财产、逃避债务,故意与亲属串通的假借贷。

二是严格审查出借人的目的、借款人的目的及用途,且不能仅限于出借人承认与否,而应结合案件其他情况综合认定,如出借方明知对方借款用于赌博、嫖娼、走私、吸毒等违法犯罪活动仍出借,该债权非但得不到保护,还应将犯罪嫌疑人移送公安机关或相关部门处理。

三是注意审查借款人的相应借款能力、资金往来情况、借贷款项在会计账簿上记载的依据等证据,以审核借贷关系的真实性。巨额资金往来通常通过银行流转,借入资金作为公司债务的,借贷款项应在账簿或银行资金往来上有所体现。四是加强对借据形成过程、利息计算标准及出借人资金来源的审查。在加大审查为度的基础上,民间借贷的合法性可以结合其他证据综合判断:从资金来源看,合法借贷一般以自有资金或其他合法渠道获取的资金出借,非法借贷资金往往来源于国外热钱、非法集资、非法吸储或犯罪所得。从借贷形式来看,合法借贷大多表现为一对一、一对多,而多对一的借贷可能涉嫌非法集资或非法吸储。从借款用途看,合法借贷一般用于生活需求或生产经营急需,非法借贷的目的多为将资金据为已有、非法牟利。从偿还方式看,合法借贷一般以货币形式偿还,非法集资则借助实物或权利证券进行利益返还。

我们认为,下列民间借贷行为无效:

1.以“标会”等形式向不特定多数人非法集资的,在没有明确法律约束的情况下,不宜予以支持,其合法化问题可以借鉴我国台湾地区“民法债编”中关于合会的相关规定处理;

2.以向他人出借资金牟利为业的“地下钱庄”,非法投资融资的; 3.其他违反法律、法规强制性规定的借贷行为。对于下列非金融企业开展的借贷行为应予保护: 1.依照公司法等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募集资金的;

2.为企业生产经营需要向特定的自然人进行的临时性小额借款; 3.企业非以获取高额利息为目的,临时向自然人提供的小额借款。

对于未经社会公开宣传,在单位职工或者亲友内部针对特定对象筹集资金的,一般可以不作为非法集资;资金主要用于生存经营及相关活动,行为人有还款意愿,能够及时清退集资款项,情节轻微,社会危害不大的,可以免于刑事处罚或者不作为犯罪处理。对于罪与非罪界限一时难以划清的案件,要从有利于促进企业生存发展、有利于保障员工生计、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高度,依法妥善处理,特别对于涉及中小企业法定代表人、技术人员因政策界限不明而实施的轻微违法犯罪,更要依法慎重处理。

下列情形应当注意严格审查:

1.原告提供格式化借款合同的(格式借款合同多为金融部门使用,在民间借贷过程中非常少见,也不符合民间借款的习惯做法,以此作为唯一证据起诉的,法官应当慎重处理,严格审查借贷关系的合法性,甄别是否涉及“地下钱庄”等非法行为);

2.原告提供的借据除签名外,均为出借方填写;

3.借款人仅起诉担保人不起诉主债务人的(有串通损害担保人利益之嫌,还债主体不是债务人单方的同样应严格审查);

4.原、被告共同到庭请求立案调解、速裁(有串通损害第三方利益之嫌); 5.被告涉及离婚、分家析产、继承、房屋买卖、房屋权属纠纷; 6.被告为资不抵债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 7.被告为改制中的国有、集体企业;

8.申请保全的不动产在拆迁区划范围内(第(5)~(8)项应注意查明是否损害第三方利益); 9.原告或被告在他案中曾有虚假诉讼、恶意诉讼的。

二、关于诉讼主体的认定问题

借据中明确的出借人为债权人,没有明确出借人的,持有借据等债权凭证的当事人推定为债权人,具有原告主体资格。被告对原告主体资格提出异议,并提供证据足以证明债权凭证的持有人并非债权人或者债权受让人的,可以裁定驳回起诉。借据上署名的借款人推定为债务人,具有被告主体资格。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发现有行为人虚构借款人或者以已注销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义借贷等被告不适格情形的,法院应告知原告变更被告,原告拒不变更或无法变更的,可以裁定驳回起诉。如查明被告属被借名、冒名且无过错的,应当判决驳回诉讼请求。

经依法批准开展借贷业务的小额贷款公司、农民资金互助组织等具有一定金融性质的非金融企业,在批准的范围内签订的借贷合同认定有效。典当企业依据《典当管理办法》签订的设定质押、抵押担保的典当合同,应认定为借贷合同性质。以建筑工程项目工程部、不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分支机构名义出具借据的,应 强化对证据的综合分析,防止非法利益合法化。与身份不符的资金来源要严格审查,实践中一部分非银行信贷机构如担保公司,为了规避经营范围的限制,以法定代表人或职工个人名义对外放贷,应予规制。

1.关于企业间借贷关系的认定。我们认为,可以在坚持资金自有性的基础上有条件的放开,即企业将自有资金出借给其他企业帮助其解决生产经营所急需资金的,认定为有效,孳息按照银行同期同类贷款基准利率计算。企业将从金融机构获取的信贷资金出借给其他企业以及存在其他违反国家金融监管法律法规的,未经依法批准从事借贷活动的投资公司、担保公司等非金融企业签订的借贷合同,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联营合同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第四条第二项的有关规定认定为无效。企业之间签订买卖合同,约定“买方”向“卖方”交付“货款”,合同履行期限届满后再由“卖方”向“买方”购回统一标的物,分别依照上述规定处理。

2.关于夫妻债务的认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夫妻一方名义向他人借贷,债权人未将配偶列为共同被告的,法院应通知债务人配偶参加诉讼,以利于查明事实。借贷行为发生于婚姻关系存续期间,诉讼时已经离婚的,原告可以申请追加其原配偶为共同被告。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一方以个人名义借贷用于家庭日常生活的,应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超出日常生活需要范围的,认定为个人债务,但下列情形除外:(1)债权人能够证明负债所得的财产用于象庭共同生活、经营所需的;(2)夫妻另一方事后对债务予以追认的。

一个值得关注的新情况是,在民间借贷泛滥高发的时期,产业资本向金融资本转化趋势更加明显。除了雄厚的民间游资,有资金富余的上市公司也开始把资金投向民间借贷业务,有的贷款收益甚至超过主业。有学者建议采用民商分立的思路,将民间借贷区分为生活性借贷与生产经营性借贷,凡进行工商登记的主体所为借贷皆为生产经营性借贷,特定主体可举证否定。在企业与企业间的借贷定性上,属于商事借贷,在无效与有效之间,企业间借贷合同的效力附有条件,即企业间所达成的合同应登记公示方可生效,由此平衡国家、企业与投资者等各方利益。有的法院建议在审查是否夫妻共同债务时从以下四点把握:一是审查夫妻有无共同举债的合意;二是审查夫妻是否分享了债务所带来的利益;三是对债权人和举债一方设定严格举证责任;四要主动审查债权人与举债债务人的关泵、债务形成时夫妻关系现状、借款用途等,如果经审查能够确认是夫妻共同合意形成并且确实用于共同生产、生活的债务,应当由夫妻共同偿还,反之,则由个人偿还。

三、关于借贷证据的认定问题

民间借贷具有当事人较少、法律关系简单、证据单

一、法律关系中一般不涉及第三人等特点,其主要证据就是借据,正因如此,实践中通过虚构债务,经诉讼程序达到规避法律、逃避债务目的从而损害国家、集体以及他人合法权益的情况时有发生。在民间借贷乱象丛生的情况下,我们尤其要注意不能机械适用证据规则,对民间借贷案件的全部证据,应从各证据与案件事实的关联度、证据间的互相印证等进行综合判断,不能片面认定证据或根据个人主观臆断取舍证据。对于仅有借据而再无其他证据印证的情况下,一般不宜认定存在借贷关系。较大金额以上的民间借贷关系,应当结合借据、银行资金往来的交付证据、企业会计记录等材料予以综合认定。

1.借据的认定。就借据的审查而言,应把握借贷关系实践合同的性质,全面细致了解和调查借据的形成过程、借款原因和借款目的、债权人资全的具体来源、借款与还款的时间等,加强对借据记载内容真实性和合法性的审查。债务人对借据内容的笔迹或签章的真实性提出异议的,双方当事人可以提供补充证据或者反驳证据,法院应当根据双方提供的有效证据,结合案件的其他证据及相关情况,对借据的真实性进行综合审查判断。

当事人之间对因买卖、承揽、股权转让等其他法律关系产生的债务,经结算后,债务人以书面借据形式对债务予以确认,债权人据此提起诉讼,而债务人或担保人对基础法律关系的效力和履行事实提出抗辩并有证据证明纠纷确因其他法律关系引起的,原则上按照基础法律关系审理,但借据仍可以作为基础合同履行的重要证据。

对于审判实践中的一些“特殊”借据的认定问题,譬如,银行汇账或转账清单上虽然有汇出数额、收款人姓名,但并不能证明此笔款项正是被告

向原告所借款项;借据中出现特殊语言或出现歧义,如故意写错名字、将“玖”写成“玫”,或是对“还” 字的理解,则应按通常的理解和现实的交易习惯予以综合认定,这里更多的不是靠法律的规定,而是依赖于法官的社会知识和审判经验,才能由表及里、去伪存真。

2.本金的认定。审查借据本金数额的真实性应综合全案证据和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包括:借据的记载内容是否依当地民间借贷市场的普遍习惯;债权人能否合理说明借款发生的具体情况;陈述内容是否存在矛盾;债权人是否曾有类似交易前例;庭审言辞辩论的情况是否导致对债权人陈述的合理怀疑等。债权人主张现金交付、有借据没有交付证明的,应提供履行合同交付义务的证明,法官要严格审查债权人自身的经济状况,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的关系,交易习惯及相关证人证言等综合判断当事人的主张能否成立,加强测谎等技术辅助手段的应用。对于当事人主张现金交付的事实以及主张对方提供了非法证据等情形,法院应当扩大依职权调查的范围,特别是大额的现金交付一来不符合日常习惯,二来有逃避金融监管之嫌,对此应当严格把关。

四、关于举证责任的分担问题

借贷合同的订立和款项交付是两项不同的事实,债权人对于自己主张的这丙项事实均应承担相应的举证责任。原则上,债权人应当对借贷合意、借贷金额、期限、利率以及款项交付等承担证明责任,债务人主张借款本金、利息等债务已经归还或部分归还的,应当承担证明责任。民间借贷案情复杂,法官应根据具体案情灵活分担举证责任。

1.对债权人能证明给付事实但不能提供借款协议,双方对借贷关系存在争议的,债权人应当就双方存在借贷关系进一步提供证据。对能够查明双方存在借贷关系的,按照民间借贷纠纷审理;查明债务属于其他法律关系引起的,法院应向当事人释明,由债权人变更诉讼请求和理由后,按其他法律关系审理,债权人坚持不予变更的,判决驳回诉讼请求。

2.对债权人能提供借款协议但无法证明给付事实的,将举证责任分配给主张协议已实际履行的债权人;对债权人能证明给付事实,也能提供借款协议,但债务人对借款协议或签名的真伪提出异议的,将申请鉴定的举证责任分配给主张协议虚假的债务人;对借款属于债务人个人债务还是夫妻共同债务不明的,将借款用于夫妻日常共同生活或经营的举证责任分配给债权人。

债权人以借据主张债权,债务人抗辩称借据载明的借款金额包含利息或仅为利息,且提供的证据足以使法官对借据载明的本金数额产生合理怀疑的,可以确定由债权人就借据本金数额的真实性承担举证责任。

3.对需要通过司法鉴定确认借据是否真实的,双方均可申请鉴定,双方均不申请的,法院可根据具体案情作出处理:如果债权人仅凭借据起诉,没有其他证据佐证或者借据的真实性存在合理怀疑的,由债权人申请鉴定,债务人应提供笔迹比对样本。如果债权人提供的借据以及其他证据材料具备一定的可信性,债务人对借据的真实性提出异议,但未提供反驳依据的,由债务人申请鉴定。经依法释明,债权人或债务人不申请鉴定或不提供笔迹比对样本导致案件事实无法查清的,法院依法裁判。

五、关于借贷利息的认定问题

对于借贷利息的认定,我们认为,无论以何种形式表现,借贷本金所有的借朔收益和逾期收益,均应当以银行同期同类贷款基准利率4倍为限。超出部分或冲抵本金,或不予保护,应把握此限进行计算和重新调整。有观点认为,民间借贷的利率规定应当吸纳民商分立的精神:民事借贷的保护重心在于债务人,消费借贷者为现代社会的弱者,应保护其基本生活不受借贷影响,因此对民事借贷,现行利率上限过高,调整为银行同期贷款利率的两倍,并注重合同缔结过程的主观状态,对欺诈、胁迫、乘人之危等意思瑕疵原因持扩大解释立场;商事借贷的保护重心在于双方利益的平衡,从而债务人须承受较重的利息约定与追偿责任,因而对商事借贷,同期贷款利率4倍上限作为商业社会“习惯法”可坚持。上述观点具有一定合理性,孰利率问题而言,如果国家制定出台类似《放贷人条例》这样的民间借贷专门法,可以考虑采取商事借贷与民事借贷分立的思路,以同期贷款利率4倍上限作为商事借贷利率上限,同时,适当降低纯民事借贷利率上限,可降低至同期贷款利率2倍;如果国家不单独制定民间借贷专门法,只是出台一些司法解释进行操作细化,则应继续坚持同期贷款利率4倍上限的“习惯法”调整民间借贷行为。

1.借期利息。借款合同约定应当支付利息,未约定利率或约定不明的,按照银行同期同类贷款基准利率计算利息;已偿还部分超过4倍利率的,根据债务人的主张,冲抵本金;还款时约定不明的,优先冲抵利息。有证据证明债权人出示的借据系双方对前期借款本金和利息进行滚动结算后重新出具,计算复利的,折算后的实际利率没有超出4倍利率的,超出部分的利息应当抵扣本金。

民间借贷被认定无效后,债务人应当返还债权人借款本金,无过错的债权人要求债务人赔偿资金占用期间损失的,可参照人民银行同期同类贷款基准利率予以支持。

2.逾期利息。逾期利率有约定的从其约定,超出4倍基准利率的不予保护;逾期利率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的,区分下列不同情况处理:如果仅约定借期利率未约定逾期利率的,债权人参照约定利率或根据人民银行关于罚息利率的规定,以约定利率上浮30%~50e70的利率,主张逾期还款利息的,可以支持,但均以不超出4倍利率为限。如果既未约定借期利率也未约定逾期利率的,债权人参照人民银行同期同类贷款基准利率主张自借款逾期之日起或者自权利主张之日起的利息损失的,应当予以支持。

3.违约金。既约定逾期利率又约定违约金的,债权人可以选择主张逾期利息或违约金,但均以不超过4倍利率为限;债权人同时主张逾期利息和违约金,折算后的实际利率没有超出4倍利率的,均可以支持。

六、关于借贷担保的认定问题

典当企业出借款项未依法设定抵押或质押的,性质上属于违法。《典当管理办法》规定典当企业“不得从事信用贷款”等违法金融活动,否则借贷合同无效,但因抵押登记机构、城市建设规划调整等非因当事人过错原因的除外。债务人仅向典当企业提供保证担保的,借贷合同和保证合同均认定为无效。

实践中,担保公司超出经营范围的限制,擅自兼营放贷业务,在审查借贷合同及保证合同时,尤其需要严格,发现此类情况不予支持,并向中小企业局及时通报,加强监管。

保证合同是借贷合同的从合同,主合同债务人涉嫌犯罪并不必然导致保合同无效,保证人以主合同债务人涉嫌犯罪为由主张不承担保证责任的,在依法认定主合同效力的前提下,确认保证人的责任。

七、关于诉讼管辖和时效的问题

1.管辖。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如何确定借款合同履行地问题的批复》(法复[1993] 10号),债权人住所地为合同义务履行地,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被告下落不明的,由被告住所地或者其财产所在地法院管辖。有关企业涉及多起民间借贷纠纷案件,相关法院可向上级法院申请集中管辖。

2.时效。时效其间的起算点有两种:一是从借贷合同规定的偿还本金及利息的期限起算;另一种是没有约定清偿债务期限的,则应从债权人主张权利时起算。我们认为,借据上没有注明还款时间的,在债权人没有要求债务人还款及债务人没有承诺还款之前,均不受两年诉讼时效限制。在诉讼时效认定方面,不应轻易认定超过诉讼时效,如果有一定的证据证明时效中断,应认定时效中断。

八、关于民刑交叉的问题

案件审理过程中,双方或一方当事人以案件涉嫌集资诈骗或者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犯罪为由提出抗辩,法院经审查认为抗辩理由不足或缺乏依据,而当事人坚持抗辩主张的,应告知当事人向侦查机关报案;侦查机关立案受理的,法院应栽定驳回民事案件的起诉并将案件移动侦查机关;侦查机关不予立案的,案件继续审理。法院在审理过程中发现案件涉嫌集资诈骗或者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犯罪的,应当向侦查机关移送案件,侦查机关立案的,应裁定驳回民事案件的起诉;侦查机关不予立案的,案件继续审理。案件审结后发现涉嫌犯罪且公安机关已经立案侦查的,应中止执行,等待刑事犯罪案件侦查与追赃结果。破产企业存在非法集资行为的,对该部分移送有关机关处理,最终认定的非法集资金额,在进入破产财产分配阶段时列人第三顺序清偿。

在借款方已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或集资诈骗等罪的情况下,其与自然人订立的借款合同是否有效,实践中,有些法院倾向于认定借款合同无效,认为借款人已构成了犯罪,合同不可能有效。但我们认为,在此类借贷合同纠纷中,违反强制性规定的仅为借款人一方,认定合同无效并不有利于相应强制性规定规范目的的实现,并且认定合同无效反而有利于犯罪的借款人,因此应当认定合同有效。

法发〔2012〕3号 最高人民法院印发 《关于人民法院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和推进金融改革发展提供司法保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解放军军事法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生产建设兵团分院:

现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和推进金融改革发展提供司法保障的指导意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二年二月十日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

人民法院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和推进金融改革发展提供司法保障的指导意见

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金融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际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金融格局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和金融开放程度不断提高,金融风险隐患也在积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第四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金融工作的总体要求,突出强调要显著增强我国金融业综合实力、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全面推动金融改革、开放和发展。规范金融秩序,防范金融风险,推动金融改革,支持金融创新,维护金融安全,不仅是今后一个时期金融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也是人民法院为国家全面推进金融改革发展提供司法保障的重要方面。各级人民法院要充分认识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和推进金融改革发展提供司法保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深化能动司法,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为全面推进金融改革发展,保障实体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

一、制裁金融违法犯罪,积极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金融风险突发性强、波及面广、危害性大,积极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生命线。各级人民法院必须充分认识当前国际金融局势的复杂性以及国内金融领域的突出问题和潜在风险,通过审判工作严厉打击金融犯罪活动,制裁金融违法行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保障国家金融改革发展任务的顺利进行。

1、依法惩治金融犯罪活动。各级人民法院要充分发挥刑事审判职能,依法惩治金融领域的犯罪行为。要依法审理贷款、票据、信用证、信用卡、有价证券、保险合同方面的金融诈骗案件,加大对操纵市场、欺诈上市、内幕交易、虚假披露等行为的刑事打击力度,切实维护金融秩序。要通过对非法集资案件的审判,依法惩治集资诈骗、非法吸收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传销等经济犯罪行为,以及插手民间借贷金融活动的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及其他暴力性犯罪,维护金融秩序和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要依法审判洗钱、伪造货币、贩运伪造的货币、逃汇套汇、伪造变造金融凭证等刑事案件,努力挽回经济损失。

2、依法制裁金融违法行为。各级人民法院在审理金融民商事纠纷案件中,要注意其中的高利贷、非法集资、非法借贷拆借、非法外汇买卖、非法典当、非法发行证券等金融违法行为;发现犯罪线索的,依法及时移送有关侦查机关。对于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金融纠纷案件,要及时与政府和有关部门沟通协调,积极配合做好处理突发事件的预案,防范少数不法人员煽动、组织群体性和突发性事件而引发新的社会矛盾。

3、支持清理整顿交易场所。各级人民法院要根据国务院《关于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切实防范金融风险的决定》(国发〔2011〕38号)精神,高度重视各类交易场所违法交易活动中蕴藏的金融风险,对于“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部际联席会议”所提出的工作部署和政策界限,要予以充分尊重,积极支持政府部门推进清理整顿交易场所和规范金融市场秩序的工作。要审慎受理和审理相关纠纷案件,防范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维护社会稳定。

4、切实防范系统金融风险。各级人民法院要妥善审理因民间借贷、企业资金链断裂、中小企业倒闭、证券市场操纵和虚假披露等引发的纠纷案件,发现有引发全局性、系统性风险可能的,及时向公安、检察、金融监管、工商等部门通报情况。要正确适用司法强制措施,与政府相关部门一道统筹协调相关案件的处理,防止金融风险扩散蔓延。要加强对融资性担保公司、典当行、小额贷款公司、理财咨询公司等市场主体融资交易的调研和妥善审理相关纠纷案件,规范融资担保和典当等融资行为,切实防范融资担保风险向金融风险的转化。要依法审理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活动中出现的违规担保纠纷,依法规范借贷和担保各方行为,避免财政金融风险传递波及。要加强与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监管部门的协调配合,确有必要时,可建立相应的金融风险防范协同联动机制。

二、依法规范金融秩序,推动金融市场协调发展

金融市场的稳定运行和健康发展,直接关涉金融秩序和社会政治的稳定。各级人民法院要通过切实有效地开展好各类金融案件的审判工作,促进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建设,维护金融市场秩序,推动金融市场全面协调发展。

5、保障信贷市场规范健康发展。各级人民法院要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依法妥善审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通知》的精神,妥善审理民间借贷等金融案件,保障民间借贷对正规金融的积极补充作用。要依法认定民间借贷合同的效力,保护合法的民间借贷法律关系,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推动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解决。要依法保护合法的借贷利息,遏制民间融资中的高利贷化和投机化倾向,规范和引导民间融资健康发展。要高度重视和妥善审理涉及地下钱庄纠纷案件,严厉制裁地下钱庄违法行为,遏制资金游离于金融监管之外,维护安全稳定的信贷市场秩序。

6、保障证券期货市场稳定发展。各级人民法院要从保护证券期货市场投资人合法权益、维护市场公开公平公正的交易秩序出发,积极研究和妥善审理因证券机构、上市公司、投资机构内幕交易、操纵市场、欺诈上市、虚假披露等违法违规行为引发的民商事纠纷案件,消除危害我国证券期货市场秩序和社会稳定的严重隐患。要妥善审理公司股票债券交易纠纷、国债交易纠纷、企业债券发行纠纷、证券代销和包销协议纠纷、证券回购合同纠纷、期货纠纷、上市公司收购纠纷等,保障证券期货等交易的安全进行。

7、依法保障保险市场健康发展。各级人民法院要妥善审理因销售误导和理赔等引发的保险纠纷案件,规范保险市场秩序,推动保险服务水平的提高。要在保险合同纠纷案件审理中,注意协调依法保护投保人利益和平等保护市场各类主体、尊重保险的精算基础和保护特定被保险人利益、维护安全交易秩序和尊重便捷保险交易规则、防范道德风险和鼓励保险产品创新等多种关系,要积极支持保险行业协会等调处各类保险纠纷,维护保险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和“稳定器”功能,促进保险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8、促进金融中介机构规范发展。各级人民法院在金融纠纷案件审理过程中,发现中介机构存在不实披露或不合理估价等违法违规情形的,应当及时向金融监管部门通报相关情况,提高中介机构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加大会计机构对复杂金融产品信息的披露,强化中介机构对金融产品的合理估价。要妥善审理违法违规提供金融中介服务的纠纷案件,正确认定投资咨询机构、保荐机构、信用评级机构、保险公估机构、财务顾问、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民事责任,努力推动各类投资中介机构规范健康发展。

9、完善金融企业市场退出机制。各级人民法院要妥善审理金融企业的重整和破产案件,规范金融企业和投资者的行为,建立合理的金融企业市场退出机制,维护金融市场稳健运行,夯实金融市场规范发展的基础,为金融企业破产立法奠定扎实的实证基础。要以优化证券市场优胜劣汰机制为导向,根据国家关于稳步推进上市公司退市制度改革的部署,加强对上市公司破产案件的受理和审理的调研工作,不断提高审判能力,最大限度地保障投资者合法权益,保障上市公司破产重整过程规范有序,促进证券市场法制环境的不断优化。

三、依法保障金融债权,努力维护国家金融安全

金融安全关乎国家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保障金融债权的实现程度,是衡量金融安全水平的重要因素。各级人民法院要自觉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经济发展的大局,依法支持金融监管机构有效行使管理职能,担负起保护金融债权、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的职责。

10、妥善审理金融不良债权案件。金融不良债权的处置事关国家利益和金融改革,各级人民法院要继续按照《关于审理涉及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管理、处置国有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和《关于审理涉及金融不良债权转让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等司法解释和司法政策的规定和精神审理相关案件,保障国家金融债权顺利清收,防止追偿诉讼成为少数违法者牟取暴利的工具,依法维护国有资产安全。

11、依法制裁逃废金融债务行为。在审理金融纠纷案件中,要坚持标准,认真把关,坚决依法制止那些企图通过诉讼逃债、消债等规避法律的行为。对弄虚作假、乘机逃废债务的,要严格追究当事人和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维护信贷秩序和金融安全。针对一些企业改制、破产活动中所存在的“假改制,真逃债”、“假破产、真逃债”的现象,各级人民法院要在党委的领导下,密切配合各级政府部门,采取一系列积极有 效的措施,依法加大对“逃废金融债务”行为的制裁,协同构筑“金融安全区”,最大限度地保障国有金融债权。

12、继续加大金融案件执行力度。各级人民法院要在最高人民法院的指导和部署下,继续通过集中时间、集中力量、统一调度、强化力度等多种方式,有计划地开展金融案件专项执行活动。在必要时,要在各级党委领导下,各级政府支持下,通过执行联动机制,加大金融案件的执行力度,确保金融案件的顺利执行。要妥善运用诸如以资产使用权抵债、资产抵债返租、企业整体承包经营、债权转股权以及托管等执行方式,努力解决难以执行的金融纠纷案件。

四、依法保障金融改革,积极推进金融自主创新

随着金融改革的日益深入和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金融改革和创新业务引发的纠纷案件显著增多,呈现出案件类型多样化、法律关系复杂化、利益主体多元化等特点。人民法院要妥善处理鼓励金融改革创新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之间的关系,依法保护各类金融主体的合法权益。

13、妥善审理金融创新涉诉案件,推动金融产品创新。各级人民法院要关注和有效应对金融创新业务涉诉问题,加强对因股权出质、浮动抵押、保理、“银证通”清算、抵押贷款资产证券化信托、黄金期货交易委托理财、代客境外理财产品(QDII)、外汇贷款利率、货币掉期合约、外汇汇率锁定合约、信用证议付、独立保函等引发的新型案件的调研,上级人民法院要及时总结审判经验,加强对下级人民法院的审判指导。人民法院在审查金融创新产品合法性时,对于法律、行政法规没有规定或者规定不明确的,应当遵循商事交易的特点、理念和惯例,坚持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原则,充分听取金融监管机构的意见,不宜以法律法规没有明确规定为由,简单否定金融创新成果的合法性,为金融创新活动提供必要的成长空间。

14、妥善审理金融知识产权案件,保障金融自主创新。随着金融机构在金融创新领域中投入的不断加大,知识产权已经成为有效提升银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各级人民法院要加强对金融业务电子化和网络化进程中基础性金融技术知识产权的司法保护,加大对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自主开放的软件和数据库的保护力度。要加强对知识产权担保、信托、保险、证券化等新情况、新问题的调研。在案件审理中注意金融法律和知识产权法律适用的衔接与协调,要通过对金融知识产权案件审理,切实保护金融知识产权人的合法权益,激励和保护金融创新,维护金融业公平竞争秩序。

15、依法妥善运用各种司法措施,保护金融信息安全。各级人民法院要从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和保障国家金融安全的高度,认识依法保护金融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妥善运用各种司法措施,保障国家金融网络安全和金融信息安全。要依法打击攻击金融网络、盗取金融信息、危害金融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依法审理金融电子化产品运用中引发的侵害金融债权纠纷案件,保护金融债权人合法的财产和信息安全,维护国家金融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

五、深化能动司法理念,全面提升金融审判水平

化解金融纠纷的创新性和前沿性,要求人民法院必须大力开展调查研究,发挥司法建议功能,延伸能动司法效果,构建专业审判机制,拓展金融解纷资源,不断提高金融审判水平。

16、发挥司法建议功能,延伸能动司法效果。各级人民法院要关注金融纠纷的市场和法律风险,加强各种信息的搜集、分析、研判,充分发挥司法建议的预警作用。要通过对审理案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有效帮助金融机构完善产品设计。要通过行政审判,探索符合金融领域规律的审查标准和方式,促进政府依法行政和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要充分发挥金融商事审判的延伸服务功能,对金融机构自身管理方面存在的缺陷,要及时发现,及时反馈,为金融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查堵漏洞、防范风险提出司法建议。

17、加强监督指导工作,回应金融案件审判需求。各级人民法院要在审判工作中密切关注因金融改革和创新而出现的各种新情况和新问题,深入开展前瞻性调查研究,及时总结审判经验。要发挥指导性案例以及其他典型案件的规范指引作用,通过多种信息披露形式展示指导性案例和其他典型案例的处理模式和思路,引导金融市场主体预防避免类似金融纠纷。最高人民法院将加紧制定物权法担保物权、保险法、融资租赁、证券市场虚假陈述、质押式国债回购、票据贴现回购、国家资本金、银行卡以及利息裁判标准等方面的司法解释和指导意见,以有效回应金融审判实践的需求。

18、构建专业审判机制,拓展金融解纷资源。各级人民法院要积极培育和利用专业资源,探索构建高效的专业审判模式。要大力培养专家型法官,加强与专业研究机构、高校的合作与资源共享,努力打造金融专家法官队伍。要针对金融案件专业性强的特点,积极借助外部智力资源,建立专家咨询、专家研讨机制,努力提高金融案件审判的专业化水平。要尝试专家陪审机制,通过聘请金融法律专家作为专家陪审员,充分发挥金融专业人士在专业性强、案件类型新、社会影响大的金融案件审判中的作用。

19、探索集中审理制度,完善统一协调机制。对于众多债权人向同一金融机构集中提起的系列诉讼案件、金融机构破产案件、集团诉讼案件、群体性案件等,可能引发区域性或系统性金融风险和存在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因素的特殊类型民商事金融案件,相关的不同地区、不同审级法院之间应加强信息沟通,在上级法院的统一指导下探索集中受理、诉讼保全、集中协调、集中审理、集中判决、协调执行,以防范金融风险扩散,避免各地法院针对同一金融机构的同类案件出现裁判标准不统一,以及针对同一金融机构的多个案件在执行中出现矛盾和冲突的现象,依法平等保护各地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20、加强司法宣传工作,发挥审判导向作用。各级人民法院要加强金融法制宣传工作,及时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组织专题或系列报道等多种形式,教育和引导各类金融主体增强依法经营和风险防范意识,倡导守法诚信的金融市场风尚,努力营造公平规范有序的金融市场交易秩序。

我国民间资本的现状、问题、建议 篇5

所谓民间借贷, 是指自然人之间、自然人与非金融机构之间为满足生产、生活所需而依合意进行的资金借贷活动。民间借贷一方面盘活了社会闲置资产, 使得社会主体的闲置得以进入流通领域, 促使了社会资本能够被运用于生产领域之中, 有利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 市场经济条件下, 资本短缺的企业可以通过民间借贷而筹集到供其正常运转的资金, 进而避免企业破产, 确保企业度过难关。可见, 民间借贷对经济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当然, 民间借贷积极意义的实现是需要以借贷规范化为前提的, 不合法、不规范的民间借贷行为是对金融秩序的破坏, 同时也是对出借者利益的威胁。吴英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一案就反映出我国当前民间借贷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包括:当今民间借贷存在着合法性不足的问题, 民间借贷行为很有可能触犯到刑法中的非法吸引公众存款罪;由于民间借贷合法性不足, 缺乏相应的法律规范予以调整, 因此民间借贷具有盲目性、不稳定性的特点, 借贷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没有得到法律的明确规定, 易引发借贷纠纷。[1]

二、完善我国民间借贷规则体系的建议

(一) 打破主流金融机构的垄断, 赋予民间借贷以合法地位

我国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条规定,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是指违反国家金融管理法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 扰乱金融秩序的行为。此条实质上是赋予了金融机构在开展借贷业务方面的垄断地位, 同时也侵蚀了民间借贷行为的合法性。基于此条的规定, 在司法实践中, 自然人、非金融企业之间进行小规模的资金借贷活动尚不构成非法吸引公众存款的罪名。然而, 如果自然人、非金融企业之间的资金借贷行为超过了一定的规模, 则有可能被司法机关认定为非法吸引公众存款, 进而以非法吸引公众存款罪对借贷人进行惩罚。然后, 非法吸引公众存款罪在其行为方式、存款数额及其危害后果方面并无明确的规定, 从而使得“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与合法的民间借贷之间的界限并不是很清晰, 进而使民间借贷处于法律规范的“灰色地带”, 这种行为的合法性受到质疑。这种情况也阻碍了民间借贷活动的开展。因而, 笔者认为, 我国应当取消刑法中的非法吸引公众存款罪, 从而打破主流金融机构对借贷业务的垄断, 进而赋予民间借贷以合法地位。[2]

(二) 尽快制定专门的民间借贷法律法规体系

如上所述, 由于民间借贷处于合法与非法之间的“灰色”地带, 我国法律对民间借贷行为也缺乏相应的规范体系。当前, 用以规范民间借贷行为的法律规范仅有合同法中借贷合同的相关规定, 这些规定对于民间商业借贷的规范作用是极其微弱的, 不足以促使民间商业借贷的有序进行。因而, 笔者认为, 我国应当尽快制定专门的民间借贷法律法规体系。一方面, 要制定一部专门的民间借贷法或民间借贷管理办法, 赋予民间借贷以合法地位, 为民间借贷的开展提供合法空间和法律依据。另一方面, 要适当放宽民间借贷的利率。笔者认为, 民间借贷是民事主体之间进行的民事行为, 民事行为的开展需要当事人具备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意思表示一致即可, 对于利率的确定, 实在无须国家过多干预。并且, 在借贷市场竞争充分的情况下, 某一金融机构很难在市场中形成垄断地位, 因此高利借贷也就难以出现。所以, 国家应适当放松对利率的规定, 而由借贷关系主体在合法范围内自行确定利率。

(三) 政府应当加强金融法律知识宣传, 提高民众法律意识

政府应当加强对金融法律知识的宣传, 提高民众的法律意识。一方面政府应当着力提高民众的守法意识。政府开放民间借贷后, 公众在进行民间借贷活动的同时, 政府要提高公众的守法意识, 让公众认识到滥用个人权利的危害, 进而自觉的杜绝违法行为, 避免造成金融秩序的混乱。另一方面, 政府也应当提高民众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利的意识。民间借贷合法化之后, 很有可能出现犯罪分子假借借贷之名而行诈骗之实, 即以高利息为诱饵, 诱使公众向其贷款, 最后将公众的存款骗取, 威胁公众的财产安全。因而, 政府应当加大法律宣传力度, 提高民众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和维护自身权利的意识, 在进行借贷活动时懂得运用法律武器避免自己的利益受到侵害。

(四) 建立民间借贷的信用体系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在民间借贷合法化之后, 民事主体即可以自由开展民间借贷活动, 国家对民间借贷不可能加以全程的监控。因而, 民间借贷的有序化既需要民事主体具有强烈的守法意识和运用法律维护自身利益的能力, 更要求借贷双方具有良好的信用。只有建立了民间借贷的信用体系, 民事主体在进行交易活动中才不至于担心其资本为对方所骗取, 不用担心其合法利益受到侵害。也就是说, 民间借贷信用体系的建立是维护借贷交易安全的重要保障。因而, 政府应当建立起借贷款机构的信用等级制度, 依借贷款机构的资产情况、现有借贷情况特别是合同履行情况而确定其信用等级。信用等级可以在经过一定的期限之后进行调整, 对于履行合同情况良好和公众信誉评价度良好的借贷机构予以调高信誉级别, [3]反之则应当削减其级别以示惩戒, 也使更多民众免受财产损失。

三、总结

民间借贷对于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因而我国法律应当将民间借贷行为赋予合法地位。在此基础之上, 还应当就民间借贷进行专门的立法, 从而保护民事主体进行民间贷款行为的自由, 也保障民间借贷的有序化;同时还应当加大对公众金融法律知识的宣传力度, 建立起民间借贷信用体系, 真正使民间借贷走上合法有序的发展轨道。

参考文献

[1]朱丽静.民间借贷的合法化及其法律规制[J].法制与社会, 2011 (2) :111.

[2]齐欣.我国民间借贷的法律规制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 2012 (2) :69-70.

对我国民间借贷问题的思考 篇6

关键词:民间借贷;监管;法律规制

一、民间借贷的内涵

民间借贷是随着人类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出现的,其发展历史由来已久。西周时期,就产生了用于借贷关系的形式---“傅别”;唐宋时期,借贷关系更是进一步的发展,不计息的借贷称之为“出举”,计息的借贷称之为“负债”;元、明、清时期亦对民间借贷进行严格地管控,例如将期利率大体限定在不得超过三分,由此看来,民间借贷一直存在与人类社会之中,而且不同时期的政府对民间借贷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管理和监控。

何为民间借贷呢?简单地说就是指与金融机构借贷相对称,自然人之间,自然人与非金融机构之间,非金融机构与非金融机构之间,一方将一定数量的金钱出借给另一方,借款人到期返还借款并按约定支付利息的民事行为。提供资金的一方为出借人,接受资金的一方为借款人。此定义主要是从广义而言,从狭义方面说,则仅仅是指自然人与非金融机构之间的借贷。

二、民间借贷的现状

首先,传统的民间借贷主要是解决熟人社会内的临时消费性质支出,借款的用途也主要是以个人使用为主。然而,随着当前众多私营企业的迅速发展,民间借贷已从传统的生活消费转为生产经营。非金融机构之间、自然人与非金融机构之间的民间借贷正在不断的增加。但是,我们也应注意到,当前的一些民间借贷甚至投入到了高风险的股市、楼市等投机之中,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这些领域的价格的波动,影响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

其次,民间借贷的规模呈现日益扩大的趋势。一方面民间借贷的借贷主体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化趋势,而且遍布社会各阶层、各群体。另一方面,民间借贷的覆盖范围也遍布于各个地区,除江浙一带等经济发达地区之外,一些乡镇等贫困地区亦有民间借贷的情形。从这几个方面不难看出,民间借贷的规模正在不断的扩大。

最后,随着网络科技的迅速发展,民间借贷逐渐地向互联网平台上靠拢。一些民间借贷的交易证明、记账、清算和交割等一系列的程序都是通过互联网的途径来开展的,借贷双方通过计算机的操作就能够轻易地完成交易。这种交易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包含着智能化的内容,被认为是一种崭新的金融形式,但是,基于民间借贷自身的缺陷,以及缺乏管束的互联网交易,容易引发金融诈骗和高利贷的产生。因此,对于当前互联网民间借贷,应该理性地看待。

三、民间借贷的相关法律问题

1、民间借贷投机性强,易引发资金恶性循环

当前,一些民间借贷被用于投入到高风险的股市、楼市之中,以此来获取高额收益。我国央行虽然明确将民间借贷的利率规定为不得超过同期银行贷款利率的4倍,超过该上限则为高利贷。但是,事实上在许多情况下,民间借贷的利率远高于此标准,只不过并未在合同上注明而已,而且,由于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状况越来越严重,不得不更多地求助于民间借贷,致使民间借贷的市场行情持续上涨,民间借贷的利率不断攀高。在利率连续攀高的情况下,民间借贷开始陷入到“拆东墙补西墙”、越滚越大的恶性循环之中,一旦资金链断裂,后果将不堪设想。

2、民间借贷的法律地位不明确,制约其健康发展

民间借贷长期存在于正规的金融体制之外,作为正规金融的有益补充,但是它的法律地位并不明确,处境自然有些尴尬。合法的民间借贷与我国刑法所规定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非法集资罪难以区分,以致于在现实生活中,一些法律法规缺乏有效的操作性。当前,我國对民间借贷实行以行政管制为主、刑事惩罚为辅的管理原则,然而,由于刑事惩罚与行政监管的有关法律法规尚未协调一致,致使不能明确区分正当的民间借贷行为与以民间借贷为名的非法金融活动,严重制约正当、合法民间借贷的健康发展。

3、民间借贷缺乏有效的监管

我国对民间借贷活动的监管存在许多盲点和危机。首先,我国对民间借贷活动的监管依据不明确,在我国,对于民间借贷所采取的政策主要是压制和取缔,这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对民间借贷进行监管的必要性。其次,民间借贷活动的程序不规范,极易引发经济危机,由于民间借贷多藏于暗处,只是在出现严重问题之后,方才浮出水面,因此无法对其活动程序进行有效监管。最后,有限的监管只是流于形式,正如上文所述,对于民间借贷仅是在事后进行管控,而非防患于未然,这种“治标不治本”的方式,最终只会使有效的监管流于形式。

四、完善民间借贷规范发展的建议

1、建立健全民间借贷法律体系,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全国人大及国务院相关行政部门应根据主客观相统一、实质要件和形式要件相结合的原则,制定适应民间借贷规范发展的法规和管理办法,为民间借贷市场发展提供合理、健康、必要的法制环境。通过建立健全民间借贷的法律体系,明确民间借贷的法律地位,使民间借贷活动阳光化、规范化,预防寄生于正常民间借贷的高利贷等非法金融活动,进而推动我国经济平稳发展。

2、完善民间借贷的监管体制,加强对其管控的力度

针对民间借贷所缺乏的有效监管以及监管中存在的盲点,政府应设立专门机构并依托现有的央行、银监会、保监会等体系,严格监督管理民间借贷活动。民间借贷不同于银行信贷,在监督和管理的方式上也有所不同,因此,对民间借贷必须进行专门的检测、监管。一方面,注重建立民间借贷的检测体系,对民间借贷的规模、用途和利率进行全方位监管,并且及时向社会公众发布有关民间借贷的动态信息,引导民间借贷理性发展。另一方面,加快征信体系建设,将征信体系与服务对象的国家正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延伸至公民个人,从而使民间借贷主体通过征信系统及时地了解对方的信用状况,减少借贷所带来的风险。

参考文献:

[1]程世祥.身边的法律顾问—民间借贷纠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岳彩申.民间借贷规制的重点及立法建议[J].中国法学,2011(5).

[3]周茂清.关于我国民间借贷问题的探讨[J].当代经济管理,2011(10).

作者简介:刘明龙,生于1989年11月5日, 籍贯: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单位: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法律硕士(非法学)

上一篇:化学期末复习工作计划下一篇:省标专题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