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2024-05-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精选8篇)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篇1

一、单项选择题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阶段,这意味着()

A.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担当调控国家宏观经济的重要职能

B.国家垄断资本掌控经济生活

C.所有重要的经济部门实行国有化

D.国家垄断重于私人垄断

2.国家垄断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根本上说是()

A.国内市场竞争的结果

B.国际竞争激烈化的结果

C.垄断统治加强的结果

D.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矛盾发展的结果

3.当代资本主义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是()

A.国际卡特尔

B.混合联合企业级

C.跨国公司

D.国际康采恩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私人垄断统治的发展表现在()

A.托拉斯和康采恩的出现

B.金融寡头的统治

C.国际垄断同盟的兴起

D.形成跨行业跨部门的混合联合企业

5.金融资本是由()

A.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B.银行资本的工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C.垄断的银行资本和垄断的工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D.垄断银行资本和银行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6.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统治地位的资本是()

A.工业资本

B.农业资本

C.银行资本

D.金融资本

7.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基础是()

A.国有垄断资本

B.资产阶级国家

C.私人垄断资本

D.资本输出

8.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

A.消除生产无政府状态的垄断资本主义

B.资产阶级国家同垄断资本相互分离的垄断资本主义

C.资产阶级国家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D.带有社会主义因素的垄断资本主义

9.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主要借助于()

A.“代理制”

B.“个人联合”

C.“企业联合”

D.“参与制”

10.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现实基础是()

A.新科技革命

B.生产国际化

C.国际贸易的高度发展

D.国际金融的迅速发展

11.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决定了它的发展必然是()

A.有利于所有国家

B.有利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C.有利于发展中国家

D.有利于社会主义国家

12.经济全球化带给发达国家的好处很多,但不包括()

A.从世界各地获取大量的利润

B.降低其生产成本

C.扩大了贸易逆差

D.加强对国际金融市场的控制

13.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是()

A.计划经济取代市场经济

B.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

C.计划经济取代商品经济

D.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

14.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是()

A.寄生的资本主义

B.腐朽的资本主义

C.不断发展的资本主义

D.过渡的资本主义

15.资本社会化的最高形式是()

A.垄断资本主义

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C.生产社会化

D.经营管理社会化

16.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的干预()

A.从根本上解决了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矛盾

B.改变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性质

C.使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形成了利益一致

D.没有改变劳动者受剥削的地位

【单项选择题答案】

1.A2.D3.C4.D5.C6.D7.C8.C9.D10.C11.B

16.D13.D15.B12.C14D

二、多项选择题

1.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过渡()

A.是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的客观要求

B.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C.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

D.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2.垄断资本要求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原因是()

A.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国民经济协调发展,需要国家参与经济调节

B.国内垄断资本需要国家支持以加强竞争能力

C.社会化大生产需要巨额投资,要求国家直接经营或资助

D.生产过剩问题日趋严重,需要借助国家力量以扩大国内外市场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具体原因是()

A.市场问题日益严重,要求利用国家力量来扩大

B.社会化大生产需要巨额投资,需要国家资助

C.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经济协调发展,需要国家直接干预

D.对于不能直接获利的基础理论研究只能由国家来承担

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作用()

A.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解决了垄断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深化与尖锐

C.从根本上解决了失业问题

D.消除了经济危机频繁的出现

5.垄断统治下竞争的特点()

A.竞争的目的是为了获得高额垄断利润

B.竞争的手段有政治上的力量

C.竞争更为激烈,破坏性更大

D.竞争的范围除经济领域外还包括政治、军事、文化领域

6.垄断利润是()

A.凭借垄断地位获得的利润

B.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C.通过资本自由转移而形成的一种利润

D.垄断资本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

7.垄断形成的原因()

A.生产高度集中的必然产物

B.资本高度集中必然引起垄断

C.少数大企业为了避免两败俱伤

D.规模经济效益促使少数大资本走向垄断

8.垄断竞争的特点()

A.垄断竞争与非垄断竞争并存

B.价格竞争与非价格竞争并存

C.国内竞争与国际竞争并存

D.垄断企业与非垄断企业的控制与反控制的竞争

9.资本主义在全世界范围内被社会主义代替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两

种社会制度的国家()

A.可能相互交往

B.可以和平共处,但也存在斗争

C.不存在和平共处的可能性

D.可以平等互利地发生经济联系

10.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物质条件,主要表现在()

A.生产全面社会化

B.生产管理日益社会化

C.工会组织日益社会化

D.资本日益社会化

【多项选择题答案】

1.ABC2.ABCD3.ABCD4.AD5.ABCD6.ABD7.ABCD8.ABCD9.ABD

10.ABD

三、辨析题

1.垄断价格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垄断地位制定的,因而否定了价值规律。

【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垄断价格的制定仍然要受到客观经济条件的制约。垄断价格虽与价值有较大偏离,但从全社会看垄断部门和非垄断部门的市场价格总量是在社会产品的价值总量基础上进行调节的。而且,垄断价格制定仍会受到市场需求、供给和成本三因素的制约。因此,社会产品价值总量仍是垄断价格变动的轴心。

2.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客观历史进程。

【答案要点】

此观点正确。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到高级阶段出现的一种现象。是伴随着科技和社会生产达到更高水平,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大大加强,阻碍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通的各种壁垒不断削减,规范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通的国际规则逐步形成而出现的一种客观历史进程。早在150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科学预见到了“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的趋势。冷战结束后,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成为不可逆转的事实,不以任何人,任何国家的意志为转移。任何国家都只有积极参与,趋利避害,才能求得自身更好的发展。

3.资本主义国家有了经济计划就能从根本上克服生产无政府状态。

【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

资本主义经济计划是建立在私营企业有充分自主权的基础之上的,公司决策所依据的还是利润率,而不是国家计划。国家计划对私营公司没有行政约束力。虽然国家可以运用经济杠杆把私营公司引导到国家计划的轨道上来,而且也能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这一经济基础,不能改变私人资本追求高额利润这一经济运行的根本目的,因此就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的无政府状态。

4.有人认为,一些国家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改变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说明社会主义

取代资本主义已经不是人类社会的必然规律了。

【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必然被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所替代,这是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演变的历史规律。一些国家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改变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表明了社会经济制度演变的复杂性和反复性。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从产生、形成到发展以至替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充满着两种经济制度的对立和比较,但最终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替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不可抗拒的规律。

四、材料分析题

1.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微软公司是20世纪90年代对美国新经济有重要贡献的成功企业,但微软仍遭遇垄断案。对于新兴产业和对经济增长影响较大的企业政府并不放松反垄断行为。1994年7月,美国政府和微软达成一项协议,即不再要求计算机制造商将其视窗操作系统作为必备原件安装。但在1995年11月因与对手网景公司划分浏览器市场遭到拒绝,微软便要求安装视窗操作系统必须同时安装其“探索者”浏览器。1997年10月,微软实施将浏览器与视窗操作系统捆绑出售。捆绑销售使微软市场份额大增。从原有的3%~4%的市场份额上升至50%以上的市场占有率。为此,美国反托拉斯部门与微软公司开始了漫长的诉讼之路。2000年6月地方法院法官判决微软公司分解为两个独立公司。政府拆分微软行为在于保护市场竞争。微软不服又提出上诉。其结果微软虽未被拆分,但上诉法院确认微软的市场垄断事实,违反了美国的反托拉斯法。(根据刘峰、靳立新:《微软垄断始末》,《经济学消息报》2000年11月17日整理)

请回答:

(1)微软垄断案反映了垄断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垄断与竞争并存的原因是什么?

(2)通过微软垄断案,你从中可以深刻领悟哪些经济学原理?

【答案要点】

(1)当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垄断与竞争并存的格局仍不会改变。其根本原因:

第一,垄断或国家垄断并没有消除竞争的动因和基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是

市场竞争的一般基础。市场竞争是市场主体实现经济利益的方式和途径。垄断

只是改变市场结构而不能消除竞争的动因和基础。第二,不存在“绝对的垄断”。

发展不平衡规律决定了不可能形成一家垄断组织独霸天下的局面;同时社会需

要多样化,并有多变性。这使垄断企业不能囊括一切商品的生产和流动。第三,科学技术的重大变革和创新是激发垄断竞争的重要因素。科技创新会突破人为

垄断的种种限制。科技创新会缩短产品和行业的生产周期,从而加速产业结构

调整和优化。这就使竞争无处不在。

(2)通过微软垄断案至少可以领悟以下经济学原理:技术创新是企业竞争的核心;

扩大市场份额是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重要途径;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垄断

与竞争并存;现代市场经济是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政府反垄断行

为表明市场机制是市场经济国家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

2.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国有化早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就已产生。当时如矿山、港口、河道、铁路、公路等私人资本难以经营的企业和设施就已部分地转归国家所有。到了帝国主义时期,国有化有了显著的发展。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国有化大多数是在战争和经济危机期间发展得较快;一旦战争结束,经济危机过去,国有化企业就会大大收缩。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的国有化有了长足的发展,通过国有化扩大资本主义国家所有制经济,已成为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实现国有化的主要方法是资本主义国家高价收买私人企业的产权,或由国家向私人企业投资。其形式主要有:国营、国有私营和公私合营等。

【材料2】20世纪80年代,法国工业国有化的程度达到了40%,意大利为35%,奥地利为28%,联邦德国为21%,英国为11%。

【材料3】1982年,法国推行国有化涉及基础工业和重化工业之外,还包括电子、原子能等新兴工业部门,以及纺织、造纸、建材等制造行业。甚至深入到航空工程、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工程等高科技领域。1982年,法国国有企业在钢铁行业的比重为80%,航空运输行业为87%;在邮政、电讯、铁路运输、烟草以及煤气生产方面,国有企业的控制程度甚至高达100%;在基础化学、人造纤维、有色金属等行业,国有企业的比重也超过了50%。请回答:

(1)当代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出现的新变化。

(2)当代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调整的实质。

【答案要点】

(1)当代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新的变化,就是国家资本所有制形成并发挥重要

作用。国家资本所有制指生产资料由国家占有并服务于垄断资本的所有制形式。其主要特点是:国家作为出资人,拥有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和控制权。

(2)国有制的性质随国家的性质而定。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私人资本,特别是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篇2

一、早期接触马克思主义理论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心怀大志, 忧国忧民, 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比如1915年5月9日, 袁世凯政府承认了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该消息一经传出, 国内群情激愤, 各城市的爱国团体和青年学生便纷纷组织集会, 号召誓雪国耻。毛泽东也参与其中, 他在就读的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所刊印的《明耻篇》封面上愤然题词“五月七日, 民国奇耻, 何以报仇, 在我学子”, 反映了其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人生奋斗目标。

实际上, 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前, 青年时期的毛泽东一段时间内在思想意识上却处于相当复杂无序的状态, 各种西方主义学说 (包括民粹主义、改良主义、无政府主义) 等对他的心理都曾产生过一些影响。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 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1920年前后, 毛泽东与李大钊、陈独秀先后结识并阅读了大量马克思主义著作。在此过程中, 毛泽东与其老师杨昌济 (杨开慧的父亲) 的一次谈话, 坚定了他追求马克思主义的信念。在这次谈话中, 当杨昌济认为陈独秀、李大钊等人不仅仅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是主张科学与民主的勇敢斗士, 而且还是情愿支持一切不受束缚的、充满活力的新生事物的宣传者时, 毛泽东对此表示出了完全赞同的意见。当杨昌济问毛泽东“在李大钊那里研究马克思主义, 你思考最多的是什么?是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还是仅仅做一个传统的中国人”这个问题时, 毛泽东回答说:“我首先认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但是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只要能够找到符合中国国情的主义或学说, 就值得我去深入研究和探求, 而马克思主义就是其中需要我重点研究的一个。”在毛泽东看来, 马克思关于“给予每个人在尽可能自由发展的权利和空间的基础上, 促进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思想与他个人的想法不谋而合, 他开始思考如何采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解决中国的问题。1921年7月, 毛泽东以湖南代表的身份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由此开始了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拯救处于水深火热的旧中国的初步尝试[1]160。

二、尝试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

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马克思主义成为指导中国革命的行动指南。但面对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特征、拥有众多农民人口、农业经济落后的国情, 如何将富有先进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到中国的革命斗争之中, 以及具体采用何种实现革命的方式方法, 即便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成员内部, 也存在着很大的争议和讨论。比如, 对于是否开展以农民为核心力量的革命运动, 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一方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方就存在不同看法。陈独秀认为, 由于马克思等在其重要的理论著作中从未谈论过农民在民主革命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因此强烈反对在中国以农民为中心进行革命斗争, 坚持右倾机会主义路线。毛泽东则认为, 由于中国没有经历过工业文明的洗礼, 充分的城市资产阶级并未形成, “湖南工人数量很少”, 但是“满山遍野都是农民”, 因而得出结论:在中国革命中, 农民问题是最最重要的。为了充分了解农民在革命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指出农民问题在中国革命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 以及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斗争的特殊重要性, 抵制陈独秀的右倾思想泛滥, 1927年, 毛泽东专门到湖南的韶山、衡山、湘乡、长沙、醴陵等县、乡农村地区, 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亲自考察, 并将整理过的调研资料写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一文, 以热情讴歌和积极倡导农民革命运动。当陈独秀看到毛泽东的这份《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在党中央的刊物《向导》上部分发表时, 他立即勃然大怒, 坚决禁止《向导》刊物继续刊登。但在瞿秋白等同志的支持下,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出版了单行本, 并迅速如同一支黑暗中的明灯, 将广大贫苦农民的心照亮。之后不久, 农民运动便遍及中国南方各省, 其势如“暴风骤雨, 迅猛异常”, “顺之者存, 违之者灭”, 以至于“无论什么大的力量都将压抑不住”, 其结果“将把几千年封建地主的特权, 打得个落花流水”[2]18。

毛泽东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中, 并没有单纯受制于本本教条, 而是善于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 首次系统提出了农民问题在中国革命过程中的重要性, 突破了马克思经典著作的局限。在这一时期, 毛泽东还发表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等一系列文章, 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最初成果, 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萌芽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始。为了进一步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现状相互结合, 毛泽东领导发动了秋收起义, 并且在湘赣边的井冈山开展游击战争, 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尽管党内有人对毛泽东的做法表示质疑, 说他扎根井冈山就是一种类似绿林英雄、占山为王的消极做法。但是, 经过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中国内外两种反动势力, 以及城市、乡村敌人力量的不同存在等深刻分析, 在总结前期已经取得的宝贵经验基础上, 毛泽东继续尝试采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指导中国的革命工作, 倡导从中国实际和国情出发, 而并非机械地照搬别国的经验和做法, 反对教条主义。为此, 毛泽东又撰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井冈山的斗争》、《反对本本主义》等文章, 论证了中国革命应该走、如何走的关键问题, 初步形成了通过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胜利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革命指导理论。

三、完善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

1941年, 在中国共产党诞生20周年之时, 毛泽东在延安作出了这样一个重要论断:“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年, 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二十年。”经过对中国现实国情的深入分析, 在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的基础上, 毛泽东高瞻远瞩、深谋远虑, 进行了大量富于创造性的理论研究工作, 先后撰写了《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优秀篇章, 客观揭示了中国革命具有的特殊规律, 科学总结了中国革命正反两方面的经验, 完善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最终形成了博大精深、影响深远的“毛泽东思想”, 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3]35。

关于毛泽东思想的说法来源, 理论工作者张如心可能是最先提出“毛泽东同志的思想”概念的学者。1941年3月, 他在《共产党人》杂志上发表了《论布尔什维克的教育家》一文, 提出党的教育人才“应该是忠实于列宁、斯大林的思想, 忠实于毛泽东同志的思想。”在此期间, 陈云、李维汉、王稼祥等分别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指出了毛泽东及其思想理论对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所具有的伟大和现实意义。1942年7月,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21周年, 陈毅发表过一篇文章, 指出“毛泽东同志领导秋收暴动……主张以科学头脑、科学方法对待马列主义中国化问题, 主张世界革命的一般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正确的思想体系开始创立。”1943年7月,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22周年, 王稼祥发表在延安《解放日报》上的《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的道路》一文中, 第一次正式使用了“毛泽东思想”这个概念。1945年6月, 中共七大通过的党章则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 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由此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实紧密结合的毛泽东思想作为中共全党的指导思想, 肯定了毛泽东对完善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耿立军.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中国科技信息, 2009 (9) .

[2]陈答才, 王明.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高校理论战线, 2010 (2) .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篇3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国化;历史进程

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21—0029—03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一理论发展目标的提出在中国大地上掀起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热潮。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际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采取形式多样的喜闻乐见的宣传表达方式被广大人民群众理解掌握和运用的渐进过程,这一渐进过程是伴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产生。

对于中国化与大众化的关系,可以说,中国化是实现大众化的前提,大众化又是中国化的最终目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实现,所以,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来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根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过程,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具体表述为:首先,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与传播,主要代表人物是李大钊和陈独秀;其次,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运用,主要代表人物是毛泽东和艾思奇;再次,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深化,主要代表人物是邓小平;最后,马克思主义的开拓与创新,主要代表人物是江泽民、胡锦涛。

一、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与传播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且在中国广泛传播这一历史功绩的创造离不开李大钊,他是中国的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他用毕生的精力从事马克思主义事业,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李大钊多部著作如《再论问题与主义》、《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唯物史观在现代史学上的价值》等都阐述了他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他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利用自己的文章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全面系统的介绍和传播给中国人民,并且在其所著的文章中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易于被人们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在《再论问题与主义》中,李大钊写道:“我们惟有一面认定我们的主义,用他作材料、作工具,以为实际的运动;一面宣传我们的主义,使社会上多数人都能用他作材料、作工具,以解决具体的社会问题。那些猫、狗、鹦鹉、留声机,尽管任他们在旁边乱响,过激主义哪,洪水猛兽哪,邪说异端哪,尽管任他们乱给我们作头衔,哪有闲工夫去理他”!《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中关于唯物史观提出:“而这在旧社会组织内,长成他那生存条件的新社会组织,非到自然脱离母胎,有了独立生存的运命,也是万万不能发生。恰如孵卵的情形一样,人为的助长,打破卵壳的行动,是万万无效的,是万万不可能的”。李大钊的著作中诸如此类的话还有很多,他运用这些民族化、通俗化的语言宣传马克思主义,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辟道路的同时也开辟了马克思主义趋向大众化的道路。

与李大钊并称“南陈北李”的陈独秀也是早期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杰出代表,他对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做出了重大贡献。陈独秀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运用中国化大众化的语言阐述了中国革命性质、革命对象和任务、革命的动力、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的关系等问题。比如:“以马克思实际研究的精神研究社会上各种情形,最重要的是现社会的政治及经济状况,不要单单研究马克思的学理”,“还须将其学说实际去活动,干社会的革命”,“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反对帝国主义比反对军阀更为紧要”,“无产阶级是最不妥协的革命阶级”,“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各社会阶级固然一体幼稚,然而资产阶级的力量究竟比农民集中,比工人雄厚,因此国民运动若轻视了资产阶级,是一个很大的错误观念”。他对这些问题的阐述为黑暗中的中国指明了方向,为中国革命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陈独秀同李大钊一道运用中国化、民族化的语言宣传马克思主义,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趋势创造了前提。

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入和传播,促使马克思主义不断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与中国国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不断中国化也促使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民逐渐理解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因此也促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并且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二、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运用

毛泽东和艾思奇为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运用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树立了不朽的历史丰碑。毛泽东不仅运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飛跃。而且,毛泽东明确提出文字必须在一定条件下加以改革,言语必须接近民众,民众是革命文化的无限源泉。所以,毛泽东对自己所创理论和学说的阐释运用了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得他又成为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典范。诸如:“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就要使同志们懂得,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毛泽东说房子应该经常打扫,不打扫就积满了灰尘,脸也应该经常洗,不洗脸就灰尘满面。他借此来说明我们同志的思想和我们党的工作也应该打扫和洗涤。在谈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时毛泽东提出正确的意见要是在温室里培养,不经历风雨,没有取得免疫力,那么遇到错误意见就不能打胜仗。在毛泽东的著作中诸如此类的语言不胜枚举,这些语言都来源于实践,贴近群众生活,使得毛泽东的著作具有中国化、民族化、大众化的性格,便于为广大群众理解和接受,从实质上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大众化。

毛泽东主张把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里解放出来,成为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哲学家艾思奇更是被誉为实践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第一人,他的《大众哲学》等著作的问世,为中国开辟了哲学通俗化和大众化的道路。艾思奇说哲学的踪迹可以在日常生活里找到,哲学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东西。所以,他就用日常生活中的事例来解释哲学。在解释普通人的世界观是地位环境所造成的这一哲学问题时他举了一个很生动的例子,说小乞丐在他母亲的眼里是一个可爱的人儿,在高贵的太太小姐们的眼里是龌龊卑贱的,连她们家里的看门狗都不如;他用“井底之蛙”的故事说明普通人所处的位置不同,决定了看世界的眼光也不同,用一块招牌上的各种花样解释观念论和二元论的区别;用我们不能改变冬天的北风这一生活事例来说明物质的特点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用“牛角尖旅行记”来阐述哲学的物质和科学的物质;用照相机和照片来解释唯物论的认识论;用一块糖和舌头的味觉来解释认识论的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是统一的;用卓别林和希特勒的分别来解释方法论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矛盾;用“变戏法”“蛋孵出鸡”这样的生活事例辨析来解释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的关系;用“雷峰塔倒塌”的渐进过程来阐述量变和质变的规律;用孙悟空的“七十二变”来解释现象和本质;用“笑里藏刀”说明形式和内容的关系等等。哲学家艾思奇用生活事例来解释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使哲学为人民大众服务,他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同时也走上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道路。

毛泽东和艾思奇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并使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事业由发展到成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从此,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继续前进,伴随着中国的腾飞,马克思主义又实现了第二次历史性的飞跃。这一历史功绩的创造离不开邓小平。

三、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深化

邓小平作为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领导全党全国人民开辟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他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创立了邓小平理论,由此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邓小平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主要表现在:通过一系列的体制改革,解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和“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提出“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了科学概括;创立了中国特色经济所有制结构和社会主义分配制度;创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建立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等等。总之,邓小平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继承、深化和创新,他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同时,也有力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对于这一点我们同样要从邓小平的著作中寻求答案。

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中,邓小平提出要打破思想僵化,解放干部和群众的思想,提出要创造民主的条件,要重申“三不主义”——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否则实现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在他的第二个解放思想的政治宣言《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中又指出,改革开放胆子要再大一些,不要像小脚女人一样,没有“闯”的精神和“冒”的精神,就走不出好路和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字里行间无不展现了邓小平在讲述马克思主义理论时通俗化、大众化的用语。也正因如此,他明确提出“学马列要精,要管用”,过于专业化和抽象化的东西群众没法读,自然就没法接受。

邓小平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的继承,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化,它使马克思主义进一步民族化,通俗化,大众化。伴随着这一历史过程,中国民众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越来越深刻,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越来越娴熟。也正是在这样的理论指导下中国人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四、马克思主义的开拓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历了几代人艰苦卓绝的努力和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与时俱進,不断开拓创新,产生了与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新的理论。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新时期我党的性质、宗旨和奋斗目标等重大问题作了系统阐述,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当前国家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江泽民在《关于讲政治》中提出:“我们讲的政治,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在这样一些重大问题上,我们的领导干部不能是非不辨、美丑不分,不能对那些同党的主张背道而驰的言论听之任之,不能让那些同党的宗旨和纪律不相容的歪风邪气滋长起来”。“这些问题的出现,固然有多种多样的原因,但根本症结在于不学习,不注意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头脑里缺乏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政治”。江泽民指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我们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江泽民的讲话体现了时代气息,语言也平民化了。所以,江泽民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在新时期开拓创新的推动者,他结合当前时代特点进一步使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武器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

胡锦涛总书记在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基础上,提出要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在党的十七大会议上明确提出要不断推动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如此,胡锦涛还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他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讲到:“我们要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深入研究和回答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不断把党带领人民创造的成功经验上升为理论,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不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把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事业推到一个新的高峰,他告诉我们要继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于中国具体实际,并且要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使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继续指导新时期党和人民的事业;使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继续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时代发展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从传入中国之日起就意味着要扎根中国。伴随着革命实践的深入,伴随着中国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的不断探索,使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同时也被中国人民逐渐认识和理解,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开辟了道路。中国人民运用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武器取得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人民在继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同样依靠马克思主义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一发展过程使得马克思主义被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所接受和运用,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奠定坚实的基础。当代中国同样需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同样需要广大人民群众运用这一强大理论武器投身到和谐社会的建设浪潮中,所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内在诉求,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我国人民必将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更加具有中国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最终取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事业的伟大胜利。

参考文献:

[1]黄秋生、张多来.论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M].南华大学学报,2007,(06):14.

[2]陶德鳞、何萍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历史与反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07:89—97.

[3]何一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题研究[M].长海: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329—334.

[4]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著作导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22—532.

[5]艾思奇,艾思奇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129—284.

[6]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12/18/content_105

24481.htm.

On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the Marxist Popular In China

Yang Yuxiao Yang Yueping

(Nanhua University, Hengyang 421001, China)

Abstract: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in the process of Marxism in China to achieve, so can not leave Marxism in China to talk about Marxism popular historical process. According to Marxism in China's development process,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development phases: the introduction and spread of Marxism, Marxist inheritance and use of the development of Marxism and Marxist and deepening of the pioneering and innovation.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篇4

2011243129范晨程

当20世纪即将结束的时候,英国广播公司在全球范围举行过一次“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结果马克思高居榜首者。是什么伟大的贡献使得这位已经离世一百多年的思想家又一次站在了历史的高度上?我想,应该是经久不衰,甚至是越来越焕发巨大的生命力的马克思主义伟大思想吧。

纵观历史,在无数纷纭繁杂的学说理论中,马克思主义无疑是迄今为止最科学、最严整、最有生命力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使人类真正从蒙昧中睁开眼睛,推动人类意识实现了大觉醒,引导人类社会发生了大变革。马克思的名字始终和工人阶级的事业紧紧相连,马克思主义始终是共产党人的伟大旗帜。因此,马克思才能当之无愧的享有这项殊荣。

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呢?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由后人不断丰富发展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党。然而要想把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伟大的思想武器运用到中国,必须把它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本身是一个历史过程,经历了一个由浅到深、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一个由少数人认识到形成全党共识的发展过程。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核心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伟大的共产党人正确理解了这一内涵,运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结合中国社会面临的实际问题,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这些理论成果都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都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都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都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它们之间既是一脉相承的,又是与时俱进的,它们是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历史经验证明,这三大理论成果在中国走向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新时期都发挥了巨大的理论指导作用,也将长期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引领中国走向更为光明的发展之路。

概括的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国的优秀文化相结合,不断赋予中国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胡锦涛曾说过,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党85年奋斗的一个重要内容。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党和全国名族人民的强大的精神支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之路上,中共党人必须坚定的高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面大旗,引领中国人民创造更为美好的明天。

城市化进程,发展历史 篇5

城市化是当前和未来相当长时期内中国最主流的事件。诺贝尔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所言“21世纪影响世界的两件大事是美国的高科技和中国的城市化”。中国正处在一个城市化的高速发展期,在未来的30年中,城市化将是中国社会变迁与转型的主流。目前,我国城市人口刚达到6.1亿人,城市化率约47%,每年增长将近一个百分点。在未来20—30年中国城市人口达到75%左右,中国将会出现巨大的人口变迁过程,即将有6亿农业人口走进城市。

这也是人类历史上一个空前的变化。我们甚至可以以城市化进程度量房地产业的未来。每年城市人口增加1个百分点,可以消化新增住宅供应的大半。以南京为例,根据建委统计,在2000-2005年,城市人口增加了125万,每年增长25万人,按照人居住房面积30平米计算,每年城市人口增加的增量需求为750万,基本等同于每年房地产市场供应量的平均值。新增城市人口也为住房投资的转让和租金实现提供保障。南京市2020年人口要超过千万,基本上仍将持续每年增长20-30万人。

从城市化的数量来看,其是分阶段的,30%以下是城市化低水平时期(我国2000年前),30%以上是快速增长期,50%以上是平稳增长期,70%以上才是成熟期,而郑州是2011年3月份的数据显示郑州的城市化进程是41%,还有30—40年的黄金发展期。

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早期城市因生产力水平不高,可提供城市居民需要的农副产品数量有限,所以城市发展受到限制。那时城市数目少、规模不大,城市人口比重小,主要分布在灌溉发达、利于农业生产或便于向周围征收农产品的地带。早期城市主要为行政、宗教、军事或手工业中心。这个阶段延续的时间最长,城市人口增长缓慢,直到1800年,世界城镇人口仅占总人口的3%18世纪中叶开始,迎来了城市发展史上一个崭新的时期。在工业革命的浪潮中,城市发展之快、变化之巨,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工业化带动城市化,是近代城市化的一个重要特点。欧美国家城市数目激增,城市规模快速增长,英国在1900年城镇人口比重达到75%,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化国家。近代世界城市化的又一特点是亚非国家城市化的兴起,出现了一元的封建城市体系向封建城市与近代城市并存的二元结构转化。世界城市体系的出现是近代城市化的第三个特点。1950年,世界城市化水平上升到29.2%开始形成世界规模。因为从50年代到70年代初期,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较快,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取得政治独立以后,经济上也有一定发展,这一切大大加快了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发展中国家已经构成当今世界城市化的主体。

城市化的阶段特征

根据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经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过程大致呈一条拉平的“s”形曲线。当人口城市化水平达到30%左右时,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达到70%左右时,进入相对稳定阶段。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过程至今经历了四个阶段:该阶段城市化的主要特征是中心城市人口和经济迅速增长,特别是市中心城工商业继续向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中心集中的同时,郊区人口增长超经济复兴,人口出现重新回升。

房产在中国发展史

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历史

第一阶段: 理论突破与试点起步阶段(1978至1991年)

1978年理论界提出了住房商品化、土地产权等观点。1980年9月北京市住房统建办公室率先挂牌,成立了北京市城市开发总公司,拉开了房地产综合开发的序幕。1982年国务院在四个城市进行售房试点。1984年广东、重庆开始征收土地使用费。1987至1991年是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起步阶段。1987年11月26日,深圳市政府首次公开招标出让住房用地。1990年上海市房改方案出台,开始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1991年开始,国务院先后批复了24个省市的房改总体方案。

第二阶段:非理性炒作与调整推进阶段(1992至1995年)

1992年房改全面启动,住房公积金制度全面推行。1993年“安居工程”开始启动。1992年后,房地产业急剧快速增长,月投资最

高增幅曾高达146.9%。房地产市场在局部地区一度呈现混乱局面,在个别地区出现较为明显的房地产泡沫。1993年底宏观经济调控后,房地产业投资增长率普遍大幅回落。房地产市场在经历一段时间的低迷之后开始复苏。

第三阶段:相对稳定协调发展阶段(1995至2002年)

随着住房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住房成为新的消费热点。1998以后,随着住房实物分配制度的取消和按揭政策的实施,房地产投资进入平稳快速发展时期,房地产业成为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第四阶段:价格持续上扬,多项调控措施出台的新阶段(2003年以来)

2003年以来,房屋价格持续上扬,大部分城市房屋销售价格上涨明显。随之而来出台了多项针对房地产行业的调控政策,最早是1978年,至今已经走过了30年历史。

第五阶段:房产泡沫即将破

历史上三次房地产泡沫

●美国:1926年破碎,间接引发上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日本:1991年破碎,导致日本长达15年的经济萧条●东南亚、香港:1997年破碎,香港出现十几万名百万“负翁”

经济经过一次重创后,房价以平稳螺旋式上升,一直到今天的房价,目前,美国洛杉矶房价一般在200万-280万可以买到70-150的房子的公寓,折合人民币单价3万-4万,在美国纽约房价一般在4万-6万。香港香港区一般房价基本在折合人民币单价4—7万,新界

基本在3万到6万。

房地产的强劲发展给各国经济都带来巨大的伤害,20世纪是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100年但总体房地产业的兴盛无疑是刺激这100年间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因素,对于中国也是这样,别看中国掩饰的挺好,能遮挡住国外的爆料吗?中国的经济已经收到重创了,中国房地产发展到一定阶段肯定是有泡沫,我们国家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肯定会对房地产调控的,房地产发生泡沫是正常现象,甚至崩盘也是正常现象,调控以后国家是要淘汰掉一些小企业,一些发展不规范的企业,促进房地产行业的正规健康发展,更专业化,更人性化,产品化,所以淘汰必然会带来挑空,我们要正视对待经济发展规律,现在国家已经发现问题了,已经开始调控了,李克强发表说 “房地产调控政策会继续执行下去,促进房地产行业健康稳健发展。”

总结三点:

1、中国城市化进度发展推动下,房地产仍然有30-40年的黄金发展期

2、根据外国房地产,香港房地产发展历史,可以参照中国的房地产发展只是初期,潜力非常大,也避免了社会大经济的动荡

3、目前国家政策是倾向保证房地产健康稳健发展。

短期市场:

1.此前就短期的市场(半年内)进行了判断。也提到,作为一种长远看待的背景,虽然几乎没有只涨不跌的市场,但是中国大城市房价的螺旋式上升在未来十年乃至二三十年时间内是不可改变的趋势。评价短期的市场和长期的市场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短期市场主要是看政策的变化,长期的市场则在于制度和其他客观事实的影响。前者的变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篇6

从近年来看,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利用本次暑期对家乡人民生活水平的变化进行了调查分析。调查的时间:2010-8-10~~2010-8-20 调查的地点:宁陵县赵村乡刘窑村委 对象和范围:所调查的农户及商户 调查的方式:访谈 调查的内容及过程:

在此期间,我利用空余时间对十余户农民及商铺,进行调查访问,分别从农村社会保障、农村建设及住房、农民消费水平几物价等一些方面进行。

一、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成就显著

1.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现在,一个以养老、医疗、失业和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为核心的社会保障体系,正在快速发展和推进,成为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目标的重要保证,初步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保障网。

2.城乡居民对于社会保障的满意度明显上升

居民对政府社会保障工作的满意度明显上升,尤其是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上升幅度较大。同时医疗支出对居民的生活压力也有所减轻,很多人医疗保障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3.医疗保障体系覆盖面的扩展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三条保障线,从制度上实现了城乡居民的全覆盖。农民已经摆脱了以前的生病完全自理的看病模式。医疗费用报销率一达75%以上。

4.相当比例的农民工享有了社会保障。

二、住房的变化

杨绍荣站在他的砖房门口,指着上(两)关(坝)公路沿线说:“你看嘛!那些靠近公路两边的一座座高楼大厦全都是这几年修起来的。原来我们这里的七八十座土坯房、瓦房都变成了砖房、平房,老“三间”变为了几室几间;沼气进了厨房、电话进了客厅、太阳能进了浴室。”

“在我们村,原来的石板房已经被替代为崭新的砖瓦房了,村民的房屋质量也普遍高了,家家户户的房子也变多了、变大了。”在临村采访时,村党支部书记说起农村居民家庭住房结构的变化,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他说,现在农村的砖混结构住房已呈主流趋势,钢筋混凝土结构住房大幅上升,95% 的农村家庭住房面积比过去增加一倍以上。

村民许明周说,“现在建的住房从外墙贴瓷砖到内壁刷墙漆;室内从铺瓷地板到安装套装门、卷帘门,都要具有超前意识,我们的住房也可以和城里的媲美了。”说到此,老许更加感叹:“这都是改革开放的成功啊!因为,老百姓从中真正得到了好处,老百姓的房子真的大了起来、好了起来!”

三、居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

随着收入的增长,居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但我们也应看到,今年以来,由于粮食、食用植物油、肉类、蛋类等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食品类价格持续攀升,与去年相比上涨幅度较大,使居民用于购买食品支出的增长幅度大大加大,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受到了抑制。

品 名

目前价格

去年同期

上涨幅度% 鸡 蛋

3.45

2.97

16.2 大白菜

1.14

0.50

128.0 大 葱

.30

1.83

25.7 土 豆.46

0.95

53.7 豆 角

4.50

4.12

9.2 青 椒

4.20

4.37

-3.9 黄 瓜

3.20

2.56

25.0 西红柿

3.30

2.33

41.6 茄 子

3.10

2.08

49.0

调查内容的理论分析:

改革开放的春风人民带来了希望,带来了机遇。使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问题在本次调查中,凸现一个突出问题即是生活费用上升。近些年来温和的通货膨胀再加上国际石油价格上涨的拖动效应,基本生活用品的价格都有大幅度的上升,同时在农业生产资料方面也有些上涨。现在农村也明显感受到力偶啊这种压力,且未来这种压力将会继续上升。

在对内改革的政策下,人民和人民政府以和谐发展的深远智慧,改革创新的巨大勇气创造了我国扶贫史的奇迹。在对外开放的条件下,通过招商引资,毕节加快了经济发展的步伐。中国经过30年的改革,本着马克思主义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不断解放思想,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体制创新,与时俱进,不断破除了各种束缚经济社会发展的旧体制和旧观念,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生产经济体制,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充满生机和活力,推动了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使中华民族的发展处于历史上的最好时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我们认定发展是硬道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我们强调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更是提出了以人为本。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较好地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由于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又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特别要强调的是,以人为本,用中国语言表达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应当提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

应当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比传统模式的社会主义,更多更好地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和要求。

观察我们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市场秩序还不够规范,市场的发育程度还比较低;传统社会主义模式还有残存,旧体制的思想、观念、习惯、活动方式、领导方法还存在,等等。还要看到,在我们的现实社会中,还存在一些非社会主义的东西,这主要是指封建主义的残余影响。邓小平曾指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存在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现象、家长制现象、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这些弊端都带有封建主义色彩。最近揭露出来的山西黑砖窑,是比封建主义还要落后的东西,带有奴隶制的色彩。以上这些,其性质都是非社会主义的,都在革除之列。

目前改革处在关键阶段,问题很多,矛盾复杂,难度很大,各种议论纷起,我们要下最大决心,拿出民主革命时期提出将革命进行到底那样的决心、气概和魄力,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继续发展经济的建议:

第一,要坚持国家的改革方针,并结合自身的特殊情况,制定相应的政策。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自觉调整和改革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和改革,促进生产力发展和各项事业全面进步,更好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第二,要选择正确的改革方式和步骤。毕节还是一个发展滞后的小城市,不能套用其他地方的方式、方法,必须有自己的特色。社会主义改革没有也不应该有统一固定的模式,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观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大胆地实验和探索,并不断总结改革进程中经验教训,不断前进和创新。改革是革命性的变革,是要实现新旧体制的根本性转换。但是,这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急于求成是不行的,必须在资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有重点、有组织、有步骤地进行。

第三,要妥善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毕节的发展还处于初期阶段,有许多的问题需要解决。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要妥善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好改革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未来社会的科学设想,已为我们指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进方向。

严重的就业形势要求我们在大学四年重视专业的学习,与此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对于专业应用能力。提高应用能力可以通过利用社会实践活动,或类似社团的组织开展如青年志愿者协会等,这样通过组织可以使我们自身的专业水平得到提高,同时对于社区的的社会发展有着促进作用,更有助于和谐校园周边环境,提高学校的社会美誉度。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篇7

1. 联系中国国情, 坚定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这个命题最先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被提及出来, 在其思想指导下中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党仿照苏联模式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在特定历史时期内这种体制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该体制对社会主义经济的羁绊作用愈发凸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党理论联系实际, 把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波及中国, 改革开放显现了下滑迹象, 在这重要历史关口, 邓小平先后视察了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 发表了南巡讲话。讲话强调, 改革开放的成功依靠的就是实事求是。历史经验告诉我们, 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才是我们所要秉持的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

2.反对不正确倾向, 小心右, 更要防“左”

苏东剧变期间, “左”的意识抬头, 势头凶猛, 人心惶惶。各种议论甚嚣尘上, 如要重提以阶级斗争为纲, 要制约改革开放, 要取消个体经营等。

多篇文章表面看是弘扬社会主义制度, 真实情况是在宣传“左”的那套, 妄图限制改革开放。《关于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对国家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提出了质疑, 认为是资本主义性质的, 是实行市场化、兑现私有化的, 并指出让个人购置国有企业、把国家资产变卖私人等统统都是资本主义化的做法。《用四项基本原则指导和规范改革开放》直接抨击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 认为社会主义制度经过改革开放就成了资本主义制度。

还有《谁说社会主义“讲不清”》《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评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多元化观点》《用科学态度对待社会主义》《批驳“社会主义失败论”》……

不难看出, “左”的表现是把国家改革开放定义为发展和推进资本主义。在邓小平南巡讲话前后主要是受“左”的掣肘, 所以要继续推动国家改革开放事业就必然防“左”。

南巡讲话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经验归纳

1. 归纳概括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邓小平曾说过, 共同富裕和公有制占主体是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社会主义的原则是发展生产和共同富裕, 不能产生两极分化;共同富裕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通过对这些思想的提炼、概括, 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就诞生了: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强调社会主义的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 刷新了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指明了方向。完善社保体系, 保障群众生活;实施西部大开发, 利于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为人民服务。

2. 归纳概括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邓小平多次谈及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 先谈到“计划经济为主, 市场调节为辅”, 再谈到“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终于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诞生了: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这是一项理论革新, 表现在:一是指出市场和计划没有制度属性, 只是经济手段。市场和计划都可以拿来为社会主义国家服务。二是社会主义和市场结合就使后者具有社会主义的特征。历史上资本主义和市场结合产生了两极分化, 而社会主义和市场结合是要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有效解决了社会主义和市场结合的难题, 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市场作用的发挥奠定了基础。将公有制和市场经济结合, 搞好国企改革;加入世贸组织, 利于国家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发挥好市场作用, 同时宏观调控成绩显著;非公经济对国民经济发展有重要贡献。

南巡讲话推动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肯定

1.人民群众对理论成果的肯定

南巡讲话的共同富裕思想深得民心。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包产到户的实践星火燎原,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农村推广开来。党在十三大提出了中国经济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 第一步目标, 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 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这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已基本实现。南巡讲话后, 下海经商渐成潮流, 同时下海经商有力推动了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的发展。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亿元迅速跃升至1995年的60794亿元。1995年,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83元, 比1978年增长12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578元, 增长11倍。1995年末, 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2.97万亿元, 比1978年末增长140倍。改革开放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2. 理论工作者对理论成果的肯定

南巡讲话对国家改革开放事业具有深远意义, 理论界对南巡讲话进行了深入地学习研究。许耀明认为, 南巡讲话是一次政治嘱托, 突破了马克思主义的固有认识, 在社会主义国家思想发展史上有里程碑式的影响, 同时对十四大作了准备。王东以为, 南巡讲话是民族复兴的战略构想, 是邓小平的升华之作, 是学习邓小平理论的一把钥匙。龚育之认为, 南巡讲话是历史发展跨入新阶段的宣言书并已形成体系, 它和十四大一起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迈进了一个新时代。

3. 全党特别是高级干部对理论成果的肯定

南巡讲话后, 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传达学习邓小平同志重要谈话的通知》, 要求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深入学习南巡讲话精神。李鹏、江泽民、乔石、李瑞环、宋平、万里、陈云、彭真、薄一波等高级干部纷纷表态支持南巡讲话, 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十四大报告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 加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十五大报告对南巡讲话进行了评价:邓小平南巡讲话是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十八大报告指出,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南巡讲话之所以得到各界肯定, 原因有:在南巡讲话前改革开放已经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南巡讲话后各界召开了若干重要会议, 贯彻落实南巡讲话精神, 发挥了整风运动的功能。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4卷) 》, 人民出版社, 1972。

[2]《邓小平文选 (第1-3卷) 》, 人民出版社, 1994。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篇8

关键词:新现实主义;发展进程;比较

新现实主义自上个世纪以来成为了学术界热点讨论的话题之一。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相同,新现实主义不仅仅局限于文学领域,并且出现在国际政治、绘画艺术、影视制作、建筑设计以及服饰、装演等诸多领域,是后现代主义之后的一种文化现象。从文学概念上来说,新现实主义出现20世纪末,是人们对“后现代之后”向现实主义回归的文学潮流的统称。新现实主义小说具有在按照现实主义的基本原则和现代、后现代主义手法灵活结合的特征。马尔康姆·布莱德伯里(Malcolm Bradbury ,1932-2000)在《关于90年代小说创作》对新现实主义有过这样的描述,他指出:“90年代开始,巨大的环境变化使我们的历史感发生了变化,对于新事物的实验也开始有了一定的惯例常规,即不再反对传统,而继续走传统之路。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后现代之后。”[1]14他把近年来专家学者对“后现代之后”的研究进行归纳和总结,得出的结论既是“后现代之后”就是将传统与变革进行结合,合二为一。除了美国外,在中国也兴起了新现实主义文学。而中国文学界对新现实主义文学的定义则是: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出现的“着眼于农村最基层的领导干部、群众或者大中型企业在经济体制改革中的艰难处境,直逼现实矛盾、生存问题及百姓眼中的重大社会难题的文学作品,”[2]123同时在90年代中期也涌现出了一批新现实主义作家,以何申、谈歌、关仁山为代表,他们并称为河北的“三驾马车”。他们的代表作包括《穷乡》、《大雪无乡》、《年前年后》、《穷县》、《大厂》等一系列作品。这些作家承前启后,在承继了上世纪80年代‘改革文学的优良传统的同时,也进一步的发展,对现实社会的各种形态进行了深刻的反映。

一、起步阶段的对比

当代美国新现实主义视域下的创作往上可追溯至20世纪70年代。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小说创作进入后现代时期,整个世界社会历史环境的变化影响了作家的小说创作,如大屠杀、核威胁、冷战、技术的传播和不断膨胀的物质欲望等等。现实主义开始复兴,但不是单纯地向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传统回归,而是朝着新的方向发展。布拉德伯里将这种战后美国小说新的发展方向称为“新现实主义”。在上世纪70年代末期当代美国小说出现了新的发展。随着时间的变化,美国民众渐渐走出两次世界大战的心理阴影,人们的厌世情绪,内心的恐慌不安和悲观失落的心态都开始逐步平息,整个社会也开始进入相对的平稳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两次世界大战对美国民众的创伤渐渐淡化,人们的心态开始转变,人们心态上的悲观厌世,情绪上的失落迷惘,内心的惶恐不安,都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的得到平复,而此时的社会也进入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从文学上来说,人们更多地开始关注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一些事实和一些新闻事件,传记式、历史性和纪实性等现实主义题材作品闯入大众的精神生活。“应该说‘新现实主义是在历史时代和文化传统的共同呼唤下应运而生的。”[3]115社会的变化、作家自身对“后现代的主义”的反思使文学作品开始向现实性回归。

国外學术界最早使用“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一词的是英国学者马尔科姆·布拉德伯里。布拉德伯里认为将20世纪的文学艺术史简单地划分为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存在一定的误导性并存在简略化倾向,“20世纪的小说并没有远离现实主义”。[4]83在《哥伦比亚美国文学史》的“新现实主义小说”这一章节中,布拉德伯里指出:“事实上,没有哪部宣称是反现实主义的作品本身不将现实主义作为基本成分包含在内,而且大多数主要的被认为是反现实主义的文学运动都会辩解自己实际上是现实主义的一种形式。”[5]1127

中国新现实主义小说的起步阶段可以追溯到新现实主义小说的前身—“新写实”主义小说。“新写实”小说出现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八十年代中期以来,与传统的思维方式、语言风格、叙事方法、审美意识相迥异的“先锋”、“实验”文学一时间兴起,各种西方现代主义艺术观念和形式技巧竞相登台;而与之相比,传统的现实主义渐渐失去了以前的魅力,现实主义作家们也必须面对着现实主义遭受贬值的现实。

“新写实”主义小说的出现不仅构成了对纷繁浮躁、旗号众多的各种名目的现代派小说的反拨,又完成了现实主义文学发展深化的重构。“新写实”小说对普通小人物尤其是社会底层市民的描写,是近乎自然主义的"零度情感"描写,这种描写在以往的突出英雄人物、中心人物、典型人物的作品中是不多见的。1987年以池莉的《烦恼人生》、方方的《风景》、刘震云的《新兵连》、《一地鸡毛》为代表的“新写实”小说在刚一问世就受到了热烈的关注。1989 年《钟山》举行的“新写实小说大联展”中,主办者更明确地解释:“所谓‘新写实小说,就是不同于历史上已有的现实主义,也不同于现代主义‘先锋派文学,而是近几年来小说创作低谷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倾向。”[6]12从创作方法来看,这些“新写实”小说仍是以写实为主要特征,但是重视反映生活的本真,对现实、对人生都采取直面的态度。“新写实”小说虽然仍可被归类在现实主义小说的大的范畴内,但却擅长吸收借鉴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优点,具有了一种新的开放性和包容性。通过起步阶段的对比发现,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的出现略早于中国新现实主义小说的出现,是因为美国社会相对与这个更早的进入了社会发展的平稳时期,而社会的平稳发展使文学作品开始向现实性回归。

二、发展阶段的对比

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的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在1991年5月,国际新现实主义文学专题研讨会在比利时召开。次年,由克里斯第安·沃斯利斯编著的《当代美国小说中的新现实主义》问世,在这论文集中先后收录了比利时专题研讨会的10篇论文。在这10篇论文中,前五篇论文从整体上对美国新现实主义进行研究,结合美国社会现实和文学环境对新现实主义小说的理论进行探讨。其它论文则是对厄普代克、欧茨、路易丝·厄德里奇、玛丽·戈登和艾丽森·卢里的小说进行文本解读,研究讨论作品内所包含的新现实主义思想。该论文集的开篇之作是布拉德伯里的论文《90年代的小说写作》。在该论文集的首篇论文《90年代的小说写作》中,布拉德伯里强调二战之后数年“多种迹象表明有一种强烈的现实主义观念的总体回归。”[1]16他认为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的发展与社会的繁荣有密切的联系。20世有一种普遍认识,认为20世纪80年代关于现实主义的讨论已经消失了,其实不然,关于现实主义的讨论一直都在,并且对小说的发展方向有一个新的启发。“新现实主义是一个合适、准确而极具概括性的术语,这是考虑到这样一个事实:我们已经不是纯现实主义时代的民众。”[1]1920世纪90年代对人类的生存和生活环境出现了新的危机和挑战,如艾滋病泛滥、海湾危机、臭氧层空洞、全球变暖等,这一切的一切足以使当代美国作家开始迫切重视人文主义,而“人文主义的道德观念则是现实主义的核心思想”。[4]85如美国当代作家菲利普·罗斯、厄普代克、莫里森等在后期的小说创作中都表现出新现实主义倾向,以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为基础,同时借鉴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小说艺术手法,以不同的视角和观点反映了当代美国社会的现实种种。

中国新现实主义小说出现于20世纪末中国社会转型这个特定的历史阶段,这就自然决定了它的出现区别于以往现实主义文学形态,它具有自己独特的现实品格。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的作家们更倾向于从不同的角度关心社会现实生活,并通过自己的细心观察写出生活中小事,反映出社会的真实,这是中国小说所表现出的一个新的创作方向。其中,中国的新现实主义代表作家有关仁山,谈歌、何申、刘醒龙等,他们的创作均具有新现实主义的特点。

总体来看,中国新现实主义小说的发展与改革开放后中国商品经济的繁荣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新现实主义小說的创作内容主要以“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当下生活为题材,以写实的笔触着意叙写大中型企业、乡镇农村在社会转型之中的经济窘困境况,写出在种种窘境中下层社会百姓的挣扎与奋斗,同时也揭示出社会转型期中的各种社会问题。”[7]2也就是说,新现实主义作家积极关注我们当下的社会生活,积极关注社会下层百姓的困难处境,关注社会改革路途上的艰难与曲折,也指向了社会现实生活中种种不良的倾向和风气。总的来说,作家们通过现实主义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社会转型期的现实生活并对之给予一定的思考。新现实主义作家们通过敏锐的目光看到了当时最大的社会现实,并把它们予以揭示出来。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新现实主义小说延续了上世纪90年代的文学创作,很多方面呈现出一脉相承,但随着理性的成熟、情绪的稳定、知识和学养的丰富以及视野的开阔,一些优秀的作家和作品也表现出对1990年代的超拔。

三、共性及特色对比分析

从共性来讲,中美新现实主义作家们在各自早期的文学生涯中都经历了不同的创作道路,他们之所以能够共同走上新现实主义小说创作之路,其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在文学实践中渐次形成了相近的甚至是比较一致的文学观念。“让我们退回到问题的最初,小说首先是产生于民间的。其本身就带有一种民间文化的特征。什么时候小说走进了文人的象牙之塔,我搞不清楚。但是,只要小说这种东西躲进去,就失去了为大众代言的可能。而大众也会掉头而去。失去了大众的应对,作家们应该是很荒凉的。”[7]10-11新现实主义作家们认为小说是面向广大人民群众的艺术,是为民众的,应该为民众代言。

其次,中美新现实主义作家们对于社会文化转型期作家的良知与责任问题给予了共同的关注。“对于作家,‘主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永葆真诚的责任与良知,还有一份对民间和土地的亲情”;“虽然文学的功能是有限的,可是作家的良知和责任是无限的。”[8]3可以看出,突出和强化转型期作家的良知与责任不仅只是一种创作理念,新现实主义作家们还把这种良知与责任贯彻到了各自的小说创作之中。

第三,中美新现实主义作家们不约而同地对底层百姓的生活表示出了深切的关注。重视和关注底层百姓的生活,是文学形态中一种平民意识的体现。这里不仅对社会历史发展和前进的动力问题有着正确的认识,而且对文学的性质与功能问题也有着充分合理的解说,更是表达了对于底层民众的关切之情。总体来看,中美新现实主义作家家正是有着相同的文学观念、对社会文化转型期作家的良知与与责任问题给予共同关注、对普通人生活的关注,使得新现实主义作家们有着相同的创作方向和创作愿望。

四、结语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与中国新现实主义小说的出现都是处在一个社会转型期,美国新现实主义是作家对现代、后现代小说反思后向现实主义的回归,而中国新现实主义则继承以前的传统一路发展过来。从作家角度来说,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出现的原因是后现代作家创作的成熟和心态的调整。美国许多当代作家如索尔·贝娄、菲利普·罗斯、托马斯·品钦等,他们一度对现实冷漠,甚至充满了敌对态度。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内心的不满和愤怒逐渐得到平息,开始意识到真正的作家所追求的是真理,是一种非道德判断的真理。重新回归现实,关注社会,能使他们的作品更博大恢宏。而中国的新现实主义作家们最终能够共同走上新现实主义小说创作之路的原因在于他们在文学实践中渐次形成了相近的文学观念。总的来说,中国新现实主义小说的存在不仅是对当时社会的真实反映,不仅是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的驱动 ,而且是文学本身发展规律的自然渲泄,是现实主义在流变过程中的自然发展。通过对比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对中国新现实主义小说创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中国新现实主义小说在写作手法上可以更加多样化,如美国的新现实主义小说借鉴了现代、后现代小说的写作手法。其次中国新现实主义小说在创作倾向上可以更加面向市场。通过借鉴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的长处可以使中国新现实主义小说有更加持续旺盛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Malcolm Bradbury:Writing Fiction in the 90s,Netherlands: Rodopi,1992.

[2]徐彦利.站在潮峰处高歌—评杨立元 < 新现实主义小说论 >[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4(2).

[3]姜涛.当代美国小说的新现实主义视域[J].当代外国文学,2007(4).

[4]佘军.中国的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研究[J].南通大学学报,2012(3).

[5]Malcolm Bradbury:Neorealist Fiction,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8.

[6]关晔.面对“冲击” 过后的困惑—关于 20 世纪末 “新现实主义”小说的历史反思[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7]杨剑龙.现实悲歌—何申、谈歌等新现实主义小说论[M].华夏出版社,2000.

上一篇:妈妈睡觉的样子作文100字下一篇:食品安全学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