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资本成本

2024-07-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财务管理资本成本(通用8篇)

财务管理资本成本 篇1

一、债务成本(一)简单债务的税前成本 p = 求使该式成立的k (债务成本)

式中:p -债券发行价格或借款的金额,即债务的现值;

p -本金的偿还金额和时间;

i -债务的约定利息;

k -债务成本;

n-债务的期限,通常以年表示。

(二)含有手续费的税前债务成本 p (1-f)= 求使该式成立的k (债务成本)

式中:f-发行费用占债务发行价格的百分比。

(三)含有手续费的税后债务成本 1、简便算法

税后债务成本k =k ×(1-t)

式中:t-所得税税率。

这种算法是不准确的。只有在平价发行、无手续的情况下,简便算法才是成立的。

2、更正式的算法

p (1-f)= 求使该式成立的k (债务成本)

二、留存收益成本(一)股利增长模型法 k = +g

式中:k -留存收益成本;

d -预期年股利额;

p -普通股市价;

g-普通股利年增长率。

(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k =r =r +β(r -r )

式中:r -无风险报酬率;

r -平均风险股票必要报酬率;

β-股票的贝他系数。

财务管理资本成本 篇2

20世纪初期就有学者提出有关资本成本管理会计的类似构想。1973年, Anthony发表了《权益资本成本管理会计》, 首次从理论视角提出将权益资本成本引入财务会计体系, 使得权益资本成本思想深入人心。随后, 有关权益资本成本确认和计量的争论与探讨迅速在学术界席卷开来, 国内外学者都将其视为未来会计发展的趋势之一。

(一) 国外文献回顾 (见表1)

遵循Anthony所主张的资本成本管理会计理论构想, 必然要求将权益资本成本进行全面确认与计量。而设立“利息汇总”和“资本成本”账户可以很好地对资本成本进行核算。然而, 在1979年, Anthony提出的资本成本管理会计的理论构想被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发布的第34号公告否定, 其理由为“利息涉及资本化”。

(二) 国内文献回顾 (见表2)

(三) 个人评述

综上, 对比国内外文献回顾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1) 就各家所持的观点来看,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 大部分的学者都认为, 资本成本除了包括债务资本成本之外, 权益资本成本更是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应该纳入财务会计体系之内, 进行确认与计量。而所谓的资本成本管理会计就是在成本对象核算上要完成从债务资本成本核算向权益资本成本核算拓展的一种管理会计。但是也有少部分学者对资本成本管理会计所主张的权益观表示怀疑, 或是质疑资本成本管理会计中提出的“主体权益”, 而主张主体权益分享者应该多元化的观点。 (2) 就研究范围来看, 大部分学者仅停留在资本成本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上, 很少进入实证研究的领域。虽然在合资铁路领域应用了资本成本管理会计, 但始终只停留在财务会计的核算程序上, 没有完整构建出资本成本管理会计体系。 (3) 就研究难度上看, 因为权益资本成本的计量尚未有统一的标准和方法体系, 致使其相关研究很难开展。但值得肯定是, 资本成本管理会计是今后管理会计发展的趋势所在, 且这一观点正逐渐被学术界认可。因此, 本文就从资本成本管理会计的内涵入手, 借鉴颉茂华 (2012) 的观点对资本成本管理会计实施的可行性提供相关的理论支持。

资料来源:自行整理而成, 下同

二、基于资本成本的管理会计

资本成本既是连接内部企业环境与外部金融环境的重要桥梁, 又是接通企业投资决策与筹资决策的必经通道。在以金融市场为主导因素的经济发展大形势下, 资本成本信息的地位日趋举足轻重。伴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企业的筹资已由传统的主要依赖银行贷款更多地向依靠股权筹资转变, 但在现行的财务会计体系下, 企业忽略了权益资本成本, 仅对资本成本中的债务资本成本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 这必将导致企业对外投资、筹资决策和内部经营管理决策产生偏差。因此, 探究资本成本管理会计体系的构建势在必行, 应尽快对资本成本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 运用适当的方法将企业资本成本信息进行全面确认、计量和报告。

(一) 资本成本管理会计的内涵

从经济学理论角度出发, 生产者使用的一切生产要素 (包括资本) 都应当进行成本核算。那些生产者自身拥有的要素成本被称为隐性成本, 因其拥有机会成本, 所以也应纳入财务会计体系与其他外购的要素一同进行成本核算。然而, 在现行财务会计核算体系中, 尚未对这种隐性成本进行统一、规范的核算。具体来说, 现今任何一企业都既有债务资本又有权益资本。而传统的财务会计体系忽视权益资本的使用代价, 只对债务资本成本进行核算, 这必将导致企业管理层忽视权益资本的使用情况。例如, 当一个企业一定时期的净利润为正, 但又低于权益资本成本时, 从表面看来企业必须因盈利而依法缴纳企业所得税, 但若将股东投入的权益资本成本考虑在内后, 实际上企业却是亏损的。如此可说明, 仅单一的核算债务资本成本是无法真实、可靠地反映企业的盈亏状况。若企业无法提供真实性和可比性更高的会计信息给利益相关者, 那么相应的政府、债权人、股东等就会逐步寻求以权益资本成本补偿的考核模式, 资本成本管理会计恰能将这种更加真实地反映企业价值及可比性更高的会计信息提供给企业。

资本成本管理会计主张将会计信息系统扩展, 认为应当把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所有耗费纳入财务报告, 既包括显性成本也包括隐性成本。权益资本成本应按一定的方式分配计入企业相应的各个项目中, 诸如构建厂房、配置设备、库存商品、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等, 都应将权益资本成本考虑在内。权益资本成本与显性成本地位相互平等, 在具体项目核算方面无谁先谁后、谁主谁次之分。尚处初创阶段的小企业, 总收入有时很难弥补权益资本成本, 或是虽弥补了权益资本成本但却无法负担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及间接费用等成本, 这样分析考核后, 企业究竟是盈利还是亏损便会一目了然。

(二) 推行资本成本管理会计的积极作用

当权益资本成本像债务资本成本一样, 都在企业中得到确认、计量和报告后, 传统的以经营业绩为核心的利润指标考核模式将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权益资本成本将不再被人们漠视。资本成本管理会计主张确认和计量机会成本, 这将有助于推动企业的关注焦点由会计利润转向经济利润, 使得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更加真实、可靠、相关, 并能进一步促进会计学科的良好发展。

1.推行资本成本管理会计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相关性。由于缺乏对权益资本成本的确认和计量, 在现行财务会计体系下所反映出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并不尽如人意, 而其对外报告的净利润也是将权益资本成本囊括在内的会计利润。从本质上看, 财务会计并没有如实地反映出经营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因为把权益资本成本归入净利润中, 势必会高估真正的净利润, 直接使企业蒙受多纳税的损失, 甚至造成企业管理层因使用错误的信息而导致决策失误, 极大地损害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相关性。按照资本成本管理会计的思想, 真正的净利润必须将权益资本成本剔除在外, 这将使得企业会计信息更加真实, 与企业管理层和股东的决策更加相关。因此, 以资本成本管理会计对权益资本成本进行确认和计量, 将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相关性。

2.推行资本成本管理会计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可比性。资本成本管理会计通过对权益资本成本的考核, 使得不同资本结构下的企业会计信息具有可比性。例如:现有两家企业———甲企业与乙企业, 他们的真实利润和资本规模相同, 但甲企业的大多资本来源于股权融资, 而乙企业的资本大多依靠借款取得。若采用现行的财务会计体系核算, 得出的结果一定是甲企业的净利润比乙企业的多, 原因在于计算甲企业净利润时忽视了权益资本成本, 而在核算乙企业的净利润时却要将债务资本成本剔除。若采用资本成本管理会计进行核算, 权益资本成本和债务资本成本都将纳入成本考核范围内, 都必须排除在净利润以外。如此看来, 甲乙两个企业的效益就将趋于一致, 因而企业之间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大幅度提升。当然, 将权益资本成本纳入考核范围, 还有利于同一企业内自主构建的、外购的或是租赁的各项固定资产在计价上具有可比性, 增强同一企业内部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3.推行资本成本管理会计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会计学科的发展。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都是会计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缺一不可, 但两者之间却也存在不同步的一面。管理会计主张对一切成本 (包括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 进行确认和计量。相比之下, 现行的财务会计只确认和计量显性成本, 而对隐性成本视而不见, 置之不理, 这样势必导致管理会计成本核算口径大于财务会计成本核算口径。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在成本考核上缺乏统一性, 会阻碍会计理论的健康发展, 也给其实际应用带来诸多不便。在现今的市场环境和会计体系下, 权益资本成本还无法摆脱隐性成本的“枷锁”, 不能“变身”为显性成本而纳入财务会计体系中核算。因此, 推行资本成本管理会计不但可以通过将权益资本成本纳入核算体系促使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成本计算口径协调统一, 而且还有助于对投资项目的前期投资效益评价和后期使用效益考评进行协调, 进而促进会计学科的两大分支———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协调发展, 最终实现促进会计学科良好发展的目的。

(三) 推行资本成本管理会计将面临的问题

尽管推行资产成本管理会计有诸多方面的积极作用, 但上述研究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 权益资本成本的计量是一大难题, 亟待解决。由于缺少针对权益资本成本统一、公认的计量方法和标准, 导致其暂且无法纳入财务会计的核算体系。而对于这个问题, 学术界至今未能提出一个大家普遍认可的解决方案。 (2) 目前虽已有部分学者将资本成本管理会计运用到一些领域中, 且对其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了论证, 但都未能构建起一个完整的资本成本管理会计体系, 仅局限于财务会计的核算程序上。 (3) 由于股东受当前各国有关法律法规及公司治理体系的认可, 地位高高在上, 倘若股东权益被分成股东权益和主体权益两部分, 那么主体权益的归属问题, 又将是一大难题。

三、资本成本管理会计机理分析

经济增加值的提出和应用为资本成本管理会计的推行提供了可行性及相关理论支持。

(一) EVA概念的提出

1991年, Stern Stewart&Co.提出以补偿资本成本为目的的经济增加值概念。依此概念, 企业发展状况的好坏及创造价值能力的大小都不仅以投资收益率的高低作为评判标准, 核心在于其收益是否能完全弥补包括权益成本及债务成本在内的资本成本。此后, 众多投资银行、相关咨询公司以及机构投资者逐渐开始尝试将EVA运用于投资价值分析、管理咨询及企业创造价值能力的评估中。更有一些投资分析师发现, 运用传统的每股收益或净资产收益率不能解释的公司股价问题若采用未来预期经济增加值却能得到很好的解释。胡玉明 (2004) 主张经济增加值观念的兴起使企业的业绩考评逐步从传统的利润观念向价值观念转变, 这很可能将企业经营模式逐渐从利润模式推向价值模式。因而, 更应该摆脱会计视角的束缚, 从管理视角来认识经济附加值观念。显然, EVA通过对财务报表的分析调整, 反映出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价值创造能力, 它是会计利润在借助资本成本管理会计理论实行经济学改造后的产物。白旭 (2003) 建议,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企业各项决策的重点应更多地放在投资回报及权益资本的保值增值方面, 而不仅是单纯的扩大再生产。他主张一条正确的途径———通过不断提高经济增加值来寻求权益资本的价值。

(二) EVA在资本成本管理会计中的运用

经济增加值以任何资本的使用都是有代价的理念为前提, 有效遏制管理者不惜采用高负债率来一味追求股本收益率提高的行为, 促使管理者寻找到企业在负债和利润间的平衡点, 从而减轻企业在经营发展中的财务风险。但在现行的财务会计体系中, EVA尚未被充分运用, 在此, 本文借鉴颉茂华 (2012) 的观点, 主张实现经济增加值价值管理的最佳途径和方法是资本成本管理会计, 即在传统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引入权益资本成本, 全面、完整地对企业增值过程中的所有耗费进行弥补, 并通过适当的方法对会计利润进行恰当处理, 最终修正由会计准则导致的潜在偏差和扭曲。如图1所示, 首先, 从技术操作层面出发, 预估出债务成本与权益成本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其次, 依据资本会随着生产经营而运作的原理, 参照一定分配标准在对应的各个项目上分摊, 并将分配至存货及固定资产的部分资本化计入相应的资产价值。由此, 企业在生产中所耗用的、在经营中所占用的资本成本就将被包含在存货、销货成本中, 而自主构建的固定资产也将把在建期间所占用的全部资本成本通通归入成本。最终的税后净利润将会被资本成本以转变为营业成本或折旧费用等方式所影响。此时的税后净利润已不再是会计账面利润 (会计利润) , 而是以此为基础调整计算得出的“真正净利润”。因此, 通过运用EVA, 资本成本管理会计不仅能将资本成本清晰地分配至各个项目, 以便于快速找到驱动价值的要素, 促进企业长期健康的发展, 而且所构建的机制体系也有助于扭转企业管理者的经营理念和行为,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使管理者与股东的利益在本质上趋于一致。

四、结论

对资本成本和资金成本概念的思考 篇3

目前,在各种文章甚至教材中广泛见到资本成本与资金成本混用的现象,究竟二者是否为同一概念。笔者认为有必要进行探讨。如果这两个概念的界定和使用不清晰,必然会造成相关理论研究的混乱,并对其在资本市场实践中的应用带来不良影响。

一、问题的提出

资本成本是现代公司财务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一旦理解错误或是计算错误,都将导致项目的决策错误,影响企业的资源配置,造成企业资源浪费。然而现行资本成本概念的界定却存在着某种程度的混乱。从表面上看,企业在实际使用资本时是先将其转化为货币,然后进行投资或购买实物资产等。从这一意义上讲,外在形式上资本与资金可以统一表示为货币,因而资本成本与资金成本似乎也是可以相互替代的。但是从深层次看,资本成本与资金成本却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

二、内涵的不同

西方财务理论对资本成本内涵的描述:《新帕尔格雷夫货币金融大辞典》给出的:“资本成本是商业资产的投资者要求获得的预期收益率。以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的经理把资本成本作为评价投资项目的贴现率或最低回报率”。“The rate of return a firm must earn on its project investment in order to maintainits market value and attract needed funds(为维持其市场价值和吸引所需要的资金而在项目投资时所必须达到的报酬率)”;或者“The cost of capital is the rate of return a firm must earn on investment in order to leave share price unchanged(资本成本是企业为了使其股票价格保持不变而必须获得的投资报酬率)”(Lawrence J.Gitman,1991)。可见,资本成本是投资者所要求的预期报酬率,等于无风险利率加上投资项目的风险补偿。

MM定理对资本成本内涵的描述:“任何公司的市场价值与其资本结构无关,而是取决于将其预期收益水平按照与其风险程度相适应的折现率进行资本化”。这其中的“与其风险程度相适应的折现率”指的就是资本成本。

然而理论界和实践中,资本成本往往被理解为资金的筹集和使用成本,即为了取得和使用资金而发生的价值耗费,包括筹资费用和用资费用。笔者认为,这实际上是对资金成本这一概念的描述,而非资本成本,反映出理论界和实践中对二者的混淆;资金成本的概念仅是基于表面上的观察,是从资金使用者的角度出发,分析的是资金使用者的融资成本,并没有充分考虑资金投入者的回报要求。

对于资本成本含义的理解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资本成本的实质是机会成本。根据《简明帕氏新经济学辞典》的定义,“机会成本就是对大多数有价值的、被舍弃的选择或机会的评价或估价。它是这样一种价值,为了获得选择出来的对象所体现更高的价值所做的放弃或牺牲。”在企业实践中,投资者将资金投资于某一企业或项目,就不能再投入另一个企业或项目。由于投资于此项目而丧失了投资于另一个企业或项目可获得的潜在收益,这就是投资者投资的机会成本。因此,投资者所要求的报酬率不应低于其机会成本。而投资者的报酬率对企业来说,就是资本成本。可见,资本成本的实质是机会成本。例如,某公司有A、B两个项目,A项目的报酬率是11%,B项目的报酬率也是11%。该公司为如期进行项目投资,与银行达成了贷款500万元的协议,利率为8%。在这种情况下,若该公司选择了B项目,则对其进行投资收益评价时的适用资本成本应是被放弃的A项目的报酬率,即11%,这是选择B项目进行投资的机会成本。如果被选择的投资项目不能提供11%的报酬率,就必须放弃这一项目。在B项目投资收益的评价中,虽然贷款利率对企业利息费用有影响,但它对项目决策来说是非相关因素。第二个层次,企业资本成本的高低取决于投资者对企业要求报酬率的高低,而这又取决于企业投资项目风险水平的高低,即资本成本归根结底是由投资风险决定的,而不是由融资活动决定的。

三、风险考虑的不同及其在计算公式中的具体体现

从二者使用的不同期限看,资本一词在这里与资本市场中的资本一词是相通的,是指为公司的资产和运营所筹集的长期(大于等于1年)资金。从资金成本定义对资金筹资费和占用费的强调可以看出,我国理论界的资金成本其实相当于西方财务理论中企业发行的短期(小于等于1年)融资工具(即货币市场工具,如大额可转让存单、商业票据等)的成本,与资本成本具有不同的使用期限。

由于使用期限长,资本资产的收益具有不确定性即风险,并且其长期性又决定了资本资产的风险要大于货币资产的风险。货币资产由于期限短,其风险可以忽略,因此可以直接使用筹资费用和占用费用来对其定价。而资本资产的定价则必须考虑风险的大小。西方企业在融资决策中就主要使用风险定价的资本成本概念。相反地,我国理论界过去一直都忽视了资本定价中的风险因素,在我国理论界缺乏风险报酬意识的背景下,企业融资时侧重使用建立在筹集费和占用费基础上的资金成本概念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以普通股为例,在资本成本计算中,普通股的资本成本计算方法通常包括资本资产估价模型(CAPM)、债券收益率加权风险报酬率和折现现金流量模型等方法。而资金成本的计算通常仅简单表示为用资费用与实际筹资额之间的比率,没有体现风险因素。

四、二者混淆的不良后果

(一)不利于资本的合理使用

由于企业融资的资金成本没有考虑风险因素,仅是从融资者角度出发,因此资金成本必然小于已考虑风险的资本成本。若以资金成本来代替资本成本,即用资本使用者决定的资本成本作为折现率来计算属于资本提供者的企业价值,在实践中会高估项目的净现值,导致投资过度和资本浪费。我国曾经出现过的投资过热现象也与此不无关系。特(下转第16页)(上接第14页)别是在当前依然存在严重的代理冲突以及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会加大资本使用者处置所筹集资本的自由度,并且认为这一处置过程和投资者是无关的。

(二)不利于企业资本结构的优化

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融资成本的制约。对债务融资而言,债务资本成本与债权人所要求的收益率相关;对股权融资而言,股权融资成本与股东所期望的收益率相关。

在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下,企业在选择融资方式时,一般都要遵循“啄食顺序理论”,即公司偏好内源融资,在外源融资中偏好低风险的债权融资,发行股票则是最后的选择。这是因为公司的管理层受到股东的硬约束,经常面临分红派息的压力,股权融资成本并不低,而且由于债务的避税作用,债务成本往往低于股权融资成本。他们的实证研究表明,上市公司一般先使用内部股权融资(即留存收益);其次是债务融资;最后是外部股权融资。而在我国,绝大多数非上市公司都偏好于上市募股融资,而上市公司则配股积极、增发踊跃。由于股东对经理层的约束较弱,上市公司分红派息压力较小,外部股权融资成本成为公司管理层可以控制的成本,因此国内债务融资的顺序明显排在外部股权融资之后,股权融资成为上市公司最主要的长期资金来源,其比重占绝对优势。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使用资金成本的概念来解释资本成本,即资本成本被定义为企业为了取得和使用资金而发生的价值耗费(包括筹资费用和用资费用),则容易使人忽略了那些成本形式不明显的资金使用成本如权益资本的成本,导致了管理者认为权益资本成本为零而忽略了使用权益资本的效率,并在筹资方式上放弃债务筹资,一味地通过发行新股或配股等方式筹集资金以满足企业的各种资金需求,从而使企业的资本结构难以优化。

(三)不利于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和资本市场的稳定

在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下,市场参与者具有强烈的资本成本意识,投资者能够保护自己的投资利益。在投资者具有强烈的资本成本报酬意识的条件下,其所要求的资本成本对于公司管理者就具有了硬约束性。如果公司管理者大肆进行股权融资,而实际支付的融資成本(筹资费用和用资费用)达不到具有同等风险的公司的资本成本,就会出现原股东回报率下降的情况,股东就可以利用公司法人治理中的约束机制制约管理者的行为:或者“用手投票”,在股东大会上否决再融资提案或撤换管理层;或者“用脚投票”,在股票市场上出售公司股票造成该公司股票市值下降从而使公司容易遭到敌意收购,以此形成对公司管理者的有效约束。这样,公司的实际股权融资成本与股权资本成本将趋于一致,同时,公司的债权融资成本也将与债权资本成本趋于一致。根据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股权资本成本要比债权资本成本高出一个风险溢价部分,由此股权融资成本高于债权融资成本,公司融资自然应首选债权融资。然而,在缺乏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的情况下,投资者不能很好地约束公司管理者的融资决策,在这种软约束机制下,公司股权融资的实际资金成本(筹资费用和用资费用)就会小于其股权资本成本(投资者要求获得的必要收益率),甚至可以为零,从而使投资者的利益遭受损失,也不利于资本市场的稳定。

五、结论

综上所述,资本成本作为企业取舍投资机会的财务基准;作为企业根据预期收益的风险变化,动态调整资本结构的依据;作为资本市场评价企业是否为股东创造价值、资本是否保值增值的指标。资本成本应从资本的提供者即投资者的角度提出,它体现的是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和对资本风险报酬的尊重,而资金成本只能反映企业单方面的融资成本。在我国财务理论界应使用资本成本的概念,即资本成本是企业投资者所要求的预期报酬率。

人力资源是资本还是成本 篇4

柳经理提出了“优质资本消化不了,还是合适为先”的概念。优质资本的概念比较宽泛,他可以是工作能力强、学历高、经验丰富的那一群能帮助企业赢利的个人。但是每个企业有自己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运作结构,因此他们自身有一个可以消化优质资本的程度,而不是每个优质资本都能接受。其中涉及到优质资本引入的费用成本问题,以及该资本是否能在特定的企业中发挥其特长等的种种因素。以下是柳经理对,从费用成本的角度来看人才资本和成本这一问题的观点和相关举例:

“要用代价去购入优质资本就要考虑其成本”柳经理认为,在一般情况下,企业通常希望找一个正合适的人来匹配相应的职位。但是非常合适的人往往比较难找,其中会有很多因素相左右,尤其是个人的薪酬问题。如果人才合适,但要价偏高,则与公司内部的薪资体系有冲突,就会出现明显不公平之处。因此,公司在实际招聘的过程中,往往录用一些与特定职位所需的条件相围绕的应聘者。

公司本身会根据自身的条件,设定一个明确的市场招聘价格。柳经理给出了一些实例,“比如说招聘一个中层管理人员,在同行业中,市场的低端价格为1000元,高端价格为元,而该企业仅仅是中型企业,那么他们会将价格设定在1500元左右。如果所需要的人很难找,那他的价格会上浮至1800元左右。但是假设该人提出高于1800元的薪资,那么企业就会考虑其成本,而选择其他条件稍低一点的候选人。”

作为西门子移动通信有限公司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咨询的负责人,柳经理的意见有着一定的市场代表性。在实际的市场运作中,很多企业还是偏向于成本为先的用人政策。对于真正的人才的引进存在保留意识。这些保留同时包含了对候选人的能力和实际水平是否符合公司要求上。

由此,我们不禁会联想起国际上比较前进的人才性格测评机制。那么这一机制是否可以帮助企业家们去准确放心得选用合适人才,改变人力资源就是人力成本的状况呢?什么又是人才测评呢?

所谓人才测评,其主要意图是测评人的能力、行为模式、资质和发展潜力。这一技术已经在西方国家得到了普遍运用和认可。但是在中国,人才测评还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柳经理,中国大多数的外企及大型国企和民营企业已经运用了这一机制。当然国企和民营企业还仅仅停留在购买标准试题的基础上。少数的外商投资企业才会请相关的专业心理咨询公司,运用人才测评试题来寻找适合的人才。

由此可见,人力资源就是人力资本而非成本也是可行的。但是为什么在中国仍有大量的企业还是仅仅停留在成本核算上,而不远望高瞻哪?这里存在有隐藏着的前提条件,那就是准确用人以及经济、科技进一步的发展。

从准确用人的角度来看,如果应聘人确实能够帮助企业创造利润,其性格有完全符合公司的文化。企业从其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没有理由不出“成本”采购“资本”。

财务管理资本成本 篇5

(一)人力资本成本核算对象

作为已经耗费的价值,人力资源成本是人力资源能力在逐步形成的投资过程(也包括人力的再生产过程)中所支出的成本,属于尚未补偿的投资成本。与其它物质资本成本相类似,人力资本成本是指企业在筹集和使用人力资本过程中所支付的代价。筹集过程中的代价主要是人力资本招聘费用,如支付给中介机构的费用、考试与面试费用、培训费用等。使用人力资本的代价(不包括机会成本或隐性成本)是企业向员工支付的薪酬中除用于补偿人力资产摊销以外的部分,即员工以人力资源为资本向企业投资取得收入中的收益部分,薪酬包括企业向员工支付的各种经济性薪酬和非经济性薪酬的价值总和。企业向员工支付的薪酬从资本性质看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人力资本股本的返还,另一部分是人力资本出资人资本收益性质的股息、红利。

人力资本成本中经济性薪酬易于统计,非经济性薪酬需要货币化,货币化的前提条件是能够商品化。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必须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从这个角度考虑,非经济性薪酬能够满足商品的条件为:首先,非经济性薪酬对员工具有使用价值;其次,其形成过程需要一定价值的成本,非经济性薪酬是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复合体,具备货币化的先决条件。对非经济性薪酬计量须将企业总成本(按照现有的财务体系,将员工人力资本投资取得的收入视为企业成本,这里应将这部分剔除)支出中,属于员工非经济性薪酬部分进行归集。

划分非经济性薪酬依据两个条件:一是以员工为支出对象;二是能够满足员工个体或集体的工作、生活需求。按照目前会计体系,非经济性薪酬主要由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制造费用中的部分账户核算,例如劳动保护、工作环境改善、定期培训、私人秘书等支出。需要指出的是私人秘书等以企业员工为服务对象的员工,需将其总收入扣除收益部分后计入被服务员工的非经济性薪酬。具体分配方法为:集体性非经济性薪酬常规部分经过归集,可以按照企业的薪酬体系,分配于各个工作岗位,某一员工在此岗位工作,视为享受相应数额的非经济性薪酬;偶然性的非经济性薪酬,需要按照收益对象分配给特定员工,在实务中可以按照会计年度对每个岗位重新调整其常规非经济性薪酬份额,在此基础上可以实现非经济性薪酬货币化。

(二)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具有平等地位

从管理资本主义到金融资本主义 篇6

资本主义正在进行又一次变异。

前制度上的现象——显眼的国内商业精英、对企业的稳定管理控制以及与金融机构的长期关系——很大程度上正消失在经济历史的长河中。在另一方面,我们见证了全球对地方、投机者对管理者、乃至金融家对制造商的胜利。我们正见证着20世纪中叶的管理资本主义向全球金融资本主义的转变。

金融业“松绑”

金融资产爆炸式增长、交易活跃、“衍生品”问世、对冲基金和私人股本基金、资本全球化,金融业“松绑”让金融资本主义的全球化既体现在参与者身上,也体现在所持有的资产性质方面

最主要的是,上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之后饱受遏制的金融行业再次摆脱了束缚。许多新的进展源于美国。但它们正越来越全球化。随之而来的不仅仅有新的经济活动和新财富,还有新的社会和政治现象。

首先,金融资产出现了爆炸式增长。麦肯锡全球研究所称,全球金融资产占全球年度产出的比例,已从1980年的109%飙升至316%。,全球核心资产存量已达140万亿美元。

金融资产的大幅增长在欧元区表现得尤为明显:该地区金融资产占该地区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已从1995年的180%升至20的303%。同期内,英国也从278%升至359%,美国则从303%升至405%。

其次,金融资产的交易驱动型特征远为明显。1980年,银行存款占全部金融资产的42%。到年前,这一比例已降至27%。在银行体系中,资本市场越来越多地发挥着中介作用。而凭借其向客户的长期贷款和与客户的持久关系,银行业已从商业银行向投资银行转变。

第三,大量复杂的新型金融产品从传统债券、股票、大宗商品和外汇中衍生出来。“衍生品”由此诞生,其中以期权、期货和互换最为知名。国际互换和衍生工具协会的数据显示,到底,利率互换、汇率互换和利率期权交易的发行在面价值达到286万亿美元(约为全球GDP的6倍),远高于1990年的3.45万亿美元。这些衍生品改变了管理风险的机会。

第四,出现了新的市场参与者,特别是对冲基金和私人股本基金。据估计,对冲基金的数量已从1990年的610家,激增至第一季度的9575家,其管理下的资产价值约为1.6万亿美元。对冲基金扮演着典型的投机和套利角色,这与共同基金等“只做长仓”的传统基金形成鲜明对比,这些传统基金一般投资于股票和债券。20,私人股本筹资总额达到创纪录水平:私人股本情报的数据显示,684家私人股本基金的筹资总额高达4320亿美元。

第五,新资本主义越来越具全球性。高收入国家居民拥有(或欠下)的国际金融资产和负债总额占累计GDP的比例,从1970年的50%,跃升至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100%,并在达到330%。

金融资本主义的全球化既体现在参与者身上,也体现在所持有的资产性质方面。大型银行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业务。对冲基金和私人股本基金也日益向这个方向发展。例如,2005年,北美地区占全球私人股本投资的40%(低于的68%),占全球筹资总额的52%(低于20的69%)。同时,年至2005年,欧洲占全球私人股本投资的比例从17%升至43%,该地区占全球筹资总额的比例从17%升至38%。同期,亚太地区占全球私人股本投资的比例从6%升至11%。

金融业地位上升的解读

自由化(监管的取消或放松)和技术进步(电脑和通讯革命),让金融业地位上升

如何解释金融行业金融中介作用的增强和该行业活动的上升?答案与经济活动全球化大致相同:自由化和技术进步。

20世纪中叶以前,全球各国的金融行业都一直受到严格管制。在美国,《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将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区别开来。几乎所有国家都对居民持有外汇以及外国资产实行严格控制。对贷款利率设定上限是相当平常的事情。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美国的利率上限规定(Regulation Q)。该规定禁止对活期存款支付利息,这个规定还推动了战后第一个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伦敦的欧洲美元市场。

然而,在过去的25年,几乎所有这些监管规定都被取消了。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之间的界限逐渐消失。外汇管制从高收入国家消失,在许多新兴市场经济体,也大部分(甚至完全)放开。欧元的诞生加速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欧元区的金融市场一体化。如今,全球许多国家的金融行业开放程度已达到了100年前——就在一战前——的水平。

电脑和通信革命的重要性也不可小视。它创造出了一系列复杂交易,特别是衍生品交易,使我们能够为其定价。这也成就了巨量金融资产的24小时不间断交易。基于电脑的新风险管理模型在整个金融行业得到了运用。如今的金融行业,是电脑革命一个极其活跃的产物。

另外两个长期进展有助于解释所发生的一切。首先是金融经济学的革命,特别是迈伦•斯科尔斯(Myron Scholes)和费希尔•布莱克(Fischer Black)在上世纪70年代初设计出的期权定价模型,该模型成为如今庞大期权市场的技术基础。其次是各国央行在为全球经济、同时也是为全球金融体系创建一个稳定的货币体系方面取得的成功。法定货币(Fiat money,指政府创造的货币)如今已良好运转逾四分之一世纪,提供复杂金融体系一向依赖的货币体系稳定性。

短期理由

全球储蓄和流动性过剩是解释金融资产近年快速增长的一个短期理由

解释金融资产近年的爆炸性增长,也有一个较为短期的理由:目前全球储蓄和流动性过剩。低利率和流动资产的累积(不仅仅是各国央行所持有的流动资产)刺激了金融创新和负债经营。我们只有等到这些宽松条件消失(这是肯定会发生的)以后,才能了解最近几年金融体系的发展在多大程度上源于这些相对短期的发展,又在多大程度上源于较长期的结构特征。

金融活动的这种大规模扩张(很多是在国际间发生的)带来了什么后果?后果之一是,家庭能够持有更多种类的资产并能够更容易地获得贷款,这使他们能够分散安排一生中的消费。例如,1994年至2005年期间,英国家庭负债占GDP的比例从108%升至159%。在美国,这一比例从92%升至135%。即使在保守的意大利,负债占GDP的比例也从32%升至59%。

同样,公司也更容易被其它公司收购,或与其合并。年,全球并购交易总值为3.861万亿美元,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共有3.3141万项单独交易。而1995年并购交易值仅为8500亿美元,交易数目仅为9251项。

由于新型私人股本基金规模巨大、大型银行安排的债券融资颇具规模,即使是最大、最知名的公司也有被出售或分拆的可能,除非它们得到了特殊保护。掌控公司的市场,已大幅增加了所有者(股东)相对于在任管理层的权力。私人股本是市场的积极贡献者。

交易员相对于生产商的胜利

金融投机者一年能赚数十亿美元,这种结果在大多数社会引发了政治问题

新金融资本主义象征着资产交易员相对于长期生产商的胜利。对冲基金就是投机交易员和套利者的完美例证。私人股本基金则是以获取财务利益为目的,从事公司买卖交易的综合企业集团。

同样,新型银行体系由从事资产买卖交易(而不是在账面上长期持有资产)的机构所主宰。

随着交易倾向的增强,出现了清晰而非含蓄的契约和独立交易,而非长期关系。所谓的“关系契约”,甚至还没有写着契约的纸张值钱。它们在新的商机面前难免烟消云散。因此,日本战后资本主义的交叉持股、以及战后德国股权为银行所主宰的现象都化为泡影,并不令人感到惊讶。

此外,在股东名册上出现了大量外国投资者——他们完全做好了行使所有权权利的准备,而且不受国家社会和政治方面的约束,这改变了公司的运营方式:股东成功阻止了德意志证交所管理层收购伦敦证交所,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就是侵蚀国家资本自主权的国际金融资本。

另一个后果是出现了两大占据支配地位的国际金融中心:伦敦和纽约。它们都位于金融资本主义历史悠久的英语国家,这并非偶然。同样绝非偶然的是,尽管日本是全球最大的债权国,但通常被视为亚洲头号国际金融中心的却是香港,而不是东京。香港的传统来自于英国。英语国家的法律传统和观念,似乎是金融中心发展的重要资产。

那么人们应该如何评价最近发生的资本主义转型呢?它是件“好事”吗?支持者的论据可能是强有力的:积极的金融投资者会迅速识别和攻击低效资本;通过这种做法,他们能提高所有地区的资本效率;他们将市场规律施加在现任管理层身上;他们为新型活动融资,并将低效的陈旧活动转移到那些能更好利用它们的人手中;他们建立一种更好的全球能力,来应对风险;他们将自己的资本放在世界上最有利于其运作的地方;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使非常普通的人获得了更为成功地管理其资金的能力。

然而,同样明显的是,新型金融资本主义的出现,在监管、社会乃至政治方面带来了大量新的挑战。

乐观主义者会辩称,新金融体系在效率和稳定性的融合方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公开投保的银行不仅承担的风险少于以往,而且还能更好地管理它们的确要承担的风险。乐观主义者还可以谈到全球金融体系在应对2000年全球股市泡沫破裂和恐怖主义袭击时的轻松状态(他们的确也这样做了)——特别是当时没有任何大型银行倒闭。他们还会指出,这十年中全球金融危机的发生频率在降低。

悲观主义者则会辩称,货币条件处于良好状况的时间过长,使得体系内正在积累大量风险,而且这些风险是无法识别和控制的。他们还会辩称,新的全球金融资本主义仍未经过考验。

对于依旧拥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家监管机构而言,对一个如此复杂而又具有全球性的体系进行监管,是一项崭新的任务。合作已经有所改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全球金融稳定报告》(Global Financial Stability Report)及其国家级同类报告,都提供了有用的风险评估。新的团体(特别是19成立的金融稳定论坛)将监管机构集合起来。但只有经过严峻的压力,才能对这一体系进行良好的测试。

监管方面的挑战已经够严峻了。但它们远不是惟一的挑战。利昂内尔•若斯潘(Lionel Jospin)对其称之为“市场社会”的敌意,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赞同。强大的政治联盟正在形成,以遏制新“玩家”和新市场的影响力:工会、现任经理人、国家政客和数以亿计的普通民众感觉受到了逐利机器的威胁,人们即使不认为这种机器惨无人道,也会认为它是冷酷无情的。

最后但并非最不重要的是,对政治本身的挑战。全球各地已出现规模巨大的从劳动力到资本的收入转移。新“受到激励”的经理人摆脱了禁忌的束缚,他们认为有权赚取数倍于他们雇员工资的薪金。金融投机者能赚数十亿美元,不是用一生的时间,而是只用一年。这种结果在大多数社会引发了政治问题。在美国,他们似乎得到了容忍。然而,在其他地方就不是这样了。将权力赋予大多数人的民主政治,肯定会反对财富和收入的重新集中。

许多国家将继续抵制金融资本主义的自由发展。其它国家只会允许它在与强有力的国内利益紧密结合时运作。大多数国家将寻找抑制其后果的方式。所有国家仍将对出现严重不稳定性的可能性感到担忧。

财务管理资本成本 篇7

一、资本成本会计概述

资本成本会计是以现代金融市场和企业制度为依托, 以企业资本成本为对象, 将企业成本概念及其计量引入产权领域, 全面确认、计量和报告企业资本成本信息的一个新的会计领域。这里所指的资本成本不仅包括债务资本成本, 而且包括权益资本成本。资本成本会计认为, 股权资本是由外部股东提供的, 应和债权资本一样进行确认和计量。在股权资本成本中, 资本成本账户的结构如表1:

要想了解资本成本会计对现行会计报表的影响, 最重要的一点是了解如下核算程序:

1.计算企业全部资本成本。由于债务资本成本一般是确定的, 即为债务利息, 所以计算企业资本成本的关键是计算股权资本成本。

2.对生产产品过程中所耗用的资本成本, 可比照制造费用分配方法, 分配计入所生产的产品成本中, 或以期间费用一次性转入当期损益。

3.对在自建厂房等固定资产上占用的资本成本, 包括在建造过程中使用的资产占用的资本成本和在建造过程中发生的其他资本成本, 计入所建固定资产成本中。

4.对于长期库存存货上占用的资本成本, 计入该存货成本。

5.对于按以上程序未分配完的资本成本作为期间费用处理。

6.在记录时, 将股权资本成本计入有关成本费用科目的借方和利润分配科目的贷方。

二、基于资本成本会计的财务报表分析

(一) 资产负债表分析

通过对资产负债表的分析, 可以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及其变化。在分析中, 可以通过编制资产负债表来进行趋势分析, 也可以通过编制百分比资产负债表进行资金构成分析。资产负债表的分析可以从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个角度入手。在进行资产分析时, 一方面应注重资产的构成情况分析, 一方面应分别对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及其他资产的变化进行分析。从而确定企业的经营能力、资金流动性和风险等财务状况。在进行负债分析时, 可以从负债总额、负债构成及偿债能力上进行评价。在进行所有者权益分析时, 首先看所有者权益总额变化情况, 一般来说, 本年度没发行新股情况下, 它的增长表明全面收益的影响。然后从所有者权益占总资金来源的比重来确定年末企业财务风险的变化。

在资本成本会计视角下, 资产负债表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资产的变化上, 具体主要表现在存货和固定资产的变化上, 存货应包括当期存货所应负担的资本成本, 固定资产同样应该负担固定资产所占用的资本成本。

(二) 利润表分析

通过对利润表的分析, 可以了解企业盈利能力及其变化趋势。在分析中, 可以通过编制比较百分比利润表进行综合分析。在比较百分比利润表中, 既反映了利润的形成情况和各有关项目的培养变化情况;又反映了企业利润的分配和积累情况。利润的质量, 可以从利润的形成过程、利润的结构以及利润结果质量三方面来分析。企业利润的形成过程可以用“利润=收入-费用”来表示, 因而应当从企业利润构成的主要项目入手。对利润结构的分析, 主要关注企业利润的结构与相应企业现金流量结构、利润的结构与资产结构之间的对应关系是否恰当。对利润结果的分析, 主要是指对利润各个项目所对应的资产负债表项目的质量分析。

在资本成本会计视角下, 利润表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成本和费用的变化上, 具体而言, 由于权益资本成本的引入, 可能导致企业的主营业务成本以及期间费用的变化。两者都要包含权益资本成本所分配的部分。

(三) 财务比率分析

1.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企业偿债能力, 是指企业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 包括短期偿债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

(1) 短期偿债能力

短期偿债能力, 就是企业以流动资产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企业能否及时偿还到期的流动负债, 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好坏的重要标志, 财务人员必须十分重视短期债务的偿还能力, 维护企业的良好信誉。评价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指标主要有:

流动比率= (流动资产+当期存货所负担的资本成本) /流动负债

速动比率= (流动资产-存货-当期存货所负担的资本成本) /流动负债

现金比率=现金/流动负债

由此可见, 由于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都涉及到存货, 而在资本成本会计中, 存货的价值包含当期存货所负担的资本成本, 所以在进行财务比率分析时, 做了如上改进。

(2) 长期偿债能力

长期偿债能力是指企业按期支付利息和到期偿还本金的能力。长期偿债能力指标主要包括: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已获利息倍数。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 (资产总额+当期存货所负担的资本成本+当期固定资产所负担的资本成本)

产权比率=负债总额/ (所有者权益-权益资本成本)

已获利息倍数= (利润总额+利息费用) /利息

在资本成本会计中, 资产负债率的资产总额要考虑当期存货所负担的资本成本以及当期固定资产所负担的资本成本;产权比率的所有者权益要剔除权益资本成本。

2.营运能力分析

按照资本成本会计的思路, 试设计包含全部资本成本的“存货周转率”, 以全面反映企业资产的实际营运能力:

存货周转率= (产品销售成本+当期销售产品所负担的资本成本) / (存货+当期存货所负担的资本成本)

在资本成本会计中, 对于存货周转率, 产品销售成本应当考虑当期销售产品所负担的资本成本。

3.盈利能力分析

盈利能力是指企业赚取利润的能力。盈利是企业的重要经营目标, 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它不仅关系到企业所有者的利益, 也是企业偿还债务的一个重要来源。因此, 企业的债权人、所有者以及管理者都十分关心企业的获利能力。盈利能力分析是企业财务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评价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依据。基于资本成本会计的盈利指标如下:

销售净利率= (净利润—权益资本成本) /产品销售净额

股东权益报酬率= (净利润一权益资本成本) /股东权益平均余额

每股收益= (净利润-权益资本成本-优先股股利) /发行在外的普通股股数

在传统财务会计中, 净利润只减除了利息成本而没有扣除权益资本成本。而在进行资本成本会计分析时, 权益资本成本也要从净利润中剔除, 剔除后的净利润才能反映企业真正的所得。

三、从资本成本会计视角分析财务报表的效果

首先, 在资本成本会计中, 企业的净利润应该是企业的全部收入与其全部成本费用相抵减后的余额。传统财务会计不确认股权资本成本, 导致资本补偿的不足, 因此净利润指标并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 也就缺乏其应有的经济意义。引入资本成本会计后, 在损益表上的净利润, 是扣除了股权资本成本后的净利润, 更有经济意义。

其次, 在资本成本会计中, 存货的成本更加完整, 不仅考虑了债务资本成本而且还考虑了权益资本成本, 使存货的成本更具有可靠性和准确性。有利于生产型企业了解存货的真实成本, 既有利于价格决策又可以加强成本管理。

第三, 当固定资产考虑权益成本之后, 固定资产的价值会有所增加, 一方面可以真实反映固定资产的价值, 另一方面, 在以后年度计提折旧时, 可以多提折旧, 从而减少了税前利润, 以此可以少交税。

四、加强资本成本管理的建议

1.树立正确的资本成本观念。

一些企业资金短缺, 不良资产居高不下, 由此造成企业资本结构恶化和经济效益不理想, 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资本成本观念。所以必须从观念上提高资本成本意识, 充分认识权益资本成本的重要性, 保证资金的有效运用。

2.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

优化企业资本结构的关键在于充分、全面地计量公司的资本成本, 不能只着眼于债务资本成本, 而忽略了权益资本成本。例如国有企业的债转股, 尽管可以在短期内减轻企业的债务利息负担, 但最终企业还是要承担权益资本的成本, 其最终的出路还在于企业能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能否补偿资本成本。

3.从企业业绩考核入手加强资本成本管理。

“经济增加值” (EVA) 是一个充分体现保值增值目标的财务考核指标。EVA等于税后经营利润减去债务和股本成本, 是所有成本被扣除后的剩余收入。使用EVA考核指标, 可以避免造成企业资金“ 免费使用”的假象, 促使人们重视资金的有效使用, 真正实现“ 保值增值”目标。

尽管在财务会计中并未确认全部资本的成本, 但管理会计早已认识到财务会计片面确认债务资本成本的局限性, 并在决策分析中考虑了全部的资本成本。例如在长期投资决策时, 企业经常采用内含报酬率法, 而内含报酬率就是一种全面的资本成本, 它既包括债务资本的成本, 也包括股权资本的成本。资金是企业的血脉, 没有资金企业将难以生存, 温州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便是最好的例证。在金融市场日益发达的今天, 资本成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全面考虑企业的资本成本, 谨慎选择融资渠道, 同时, 加强资本成本管理, 才能使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摘要:在新的经济形势下, 股权融资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青睐, 但是作为资本成本之一的权益资本成本并不是免费使用的成本。确认权益资本成本成为必然趋势, 基于权益资本成本对财务报表的影响分析, 应树立资本成本观念, 优化资本结构, 加强资本成本管理。

关键词:资本成本,财务报表分析,资本成本管理

参考文献

[1]陈刚.资本成本会计:争论与出路[J].会计之友, 2007 (3) .

[2]戴理达.基于资本成本会计的企业财务分析[J].财会通讯, 2007 (7) .

[3]崔海霞.试述资本成本会计[J].现代经济, 2007 (9) .

[4]董丽娜.浅述资本成本会计[J].科技创新导报, 2008 (6) .

[5]郭艺侠.浅论资本成本会计的理论基础及其影响[J].中国科技信息, 2007 (19) .

[6]刘钢, 李芸.论股权资本成本会计的确认和计量[J].技术与创新管理, 2009 (2) .

[7]胡玉明.关于会计主体概论及资本成本会计理论的思考[J].财经研究, 1998 (2) .

[8]陈若晴.财务报表分析方法及其改进[J].财会月刊, 2010 (10) .

[9]郭效亮.浅析企业财务报表[J].企业导报, 2010 (10) .

事半功倍——从成本到资本 篇8

《投资式管理》

作者:殷生

清华大学出版社

定价:25.00元

上午10点,我沿着新加坡风景如画的海边进行12公里的慢跑,碧海蓝天,绿绿的树,五彩的花,鸟儿在欢唱,空气中弥漫着醉人的芳香。在这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我尽情享受着慢跑的每一分钟。除了另几个慢跑的人、一对夫妇和几名清洁工外,整个海滩上几乎没有别的人了。

这是生活中简单的快乐,但不是每个人都懂得享受的。人们总是为工作和生计四处奔波。当我回到家中,家里新来的清洁工问我今天是不是不用上班。我回答说是的,并补充说我并不是每天都需要工作。她很惊讶!我随即解释说:我是一个投资者。她问我为什么不用工作却又能住得起如此昂贵的公寓呢?

我送给她的第一堂投资课就是“投资人不是为钱而工作,而是让钱为他们工作”。是的,懂得生钱的人才会有效地投资自己的钱。

作为投资者,我们从不投资在病人身上,并指望他们能很快能转危为安,成为超人。这种事只可能碰巧发生或者发生在电影里。我们会投资在健康的、年轻的、精力旺盛的已经是冠军选手身上。有了我们的投资,他们就能出现在重要场合,在国际赛事中获胜。我们必须尊重金钱和资源,把它们放在已经在成长的地方,即使要花费更多。至少,我们知道钱能生钱。

作为一个有投资意识的经理人,我们必须将资产与负债相分离。这是最基本的,但许多人往往把它们弄混淆了。常规是资产必须产生正的现金流,并不断地增值。如果所谓的资产要消耗现金,那它其实是一项负债。

房地产是能定期产生现金的行业,房产其实什么都不是,只是负债。

四处看看……有什么资产能给您带来定期积极的现金流,什么却让资金流失。

举一个例子:作为一家公司的CEO,您花费100万元买了一套公寓,而这套公寓仅是您到那个城市时才会偶尔住一住。如果这套房对公司来说不能产生正的现金流入,那么就是典型的负债。有人会说房子可以增值呀。是的,但只有当您卖掉房子时,您才能实现现金的盈利。

吸取香港、日本和新加坡楼市的教训,才能真正了解什么是资产增值。中国许多经理人和投资人都非常看好房产投资,认为每天都是星期天,都是好日子。为了供养房屋,您就得花费更多的金钱和精力,这是一场耗费金钱的投资。如果您投资100万在业务中,您能赚多少呢?用赚来的钱,您实际上可以免费住宾馆、套间多少晚呢?如果您付租金给房东,又可以在公寓里住多久呢?

地产虽能定期地产生现金,但不给您带来现金流的就是负债。看看公司的资产,做下详细的现金流分析,看看哪样的资产能给您带来定期的、正的现金流,哪些让您的资金流失掉了。 请将您自己的个人资产也做一下分析吧。

上一篇:党支部支部书记述职报告下一篇:晚次鄂州古诗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