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师的幸福资本》有感

2024-06-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读《教师的幸福资本》有感(共15篇)

读《教师的幸福资本》有感 篇1

程岚

人们常常谈幸福,幸福是什么呢?作为一位人们教师,幸福又是什么呢?对所有的人来说,幸福是感受清晨第一缕阳光的照射;幸福是每一次季节变换的期待与惊喜;幸福是给喜欢的人做好吃的饭菜;幸福是午后红茶+柠檬冰水、、、、、、幸福真的很简单。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也可以享受一种更简单的幸福,拥有一颗平常心,给学生爱,让学生信任我们!

一,拥有一颗平常心

别人都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我们没有感觉到,也许光辉是因为我们对学生的毫无保留,但是我认为学校是我们在地球上最幸福的工作环境,尽管教师的工作是辛勤的、琐碎的、千头万绪的。但是我们没有利益的冲突,我们都想把自己的学生教好,天下所有的职业师傅中,只有教师这个师傅不怕自己的徒弟超过自己,他们是多么渴望他们学的多,懂的多。所以那里没有你挣我抢,没有尔虞我诈,只要相互鼓励,同事之间研讨,师生之间帮扶,都是世上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我们也把自己的工作当做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工作是为了生活,工作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所以我们教师需要有一颗平常心,具有一种波澜不惊,恬淡致远的心境。同时教师也需要平和的心态,面对教学的压力。教师需要平和的心态,面对外界的诱惑。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今的社会已经成为经济型的社会,人们的生活处处离不开钱。虽然,教师们每天在从事着繁重琐碎的工作,不但要付出自己的体力和脑力,还要更多的付出自己的情感。付出了很多,但得到的却不是很多。如果教师没有一个平和的心态,那将会心理不平衡,而无心于教育教学工作。平淡也是一种幸福,拥有了平和的心态,幸福就会长驻你心田。

二,给学生爱

教学、教育是一个双向交流和思想的过程。真理是要借助于感情的力量,唤起人们求知的欲望,而爱是最好的证明。没有爱就就没有教育,爱学生的和教师的天职和高尚的道德情感,是教师获得成功的基础,教师对学生的爱不仅仅可以促进学生的进步和成长,而且可以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更能够造就教师高尚的人格魅力。教师刚接触一个班时,首先要热爱,高心,彻底的了解学生,知道每个学生的情况,根据他们不同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爱即是优秀学生学习的动力,也是后进生转变的催化剂。教育就是爱的事业,没有爱,师生之间缺少了桥梁,无法从这头到那头。所以我们坚持用爱去教育学生,让他们感受到爱,体会到被爱之乐,从而学会关心社会和善待他人,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对生活的热情。这种没有血缘的爱,更胜似亲情,没有私欲没有目的,他比渊博的知识更重要,它时刻鞭策着学生,推动学生的进步和成长。用爱去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学生定会去信赖老师。“爱人者,人恒爱之。”教师爱学生,学生也会爱老师。

三,让学生信任我们

对待每一个学生有一颗公正的心,每一个学生就会用真诚的心回报你。给学生的信心换取学生的信赖,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做一个让学生信赖的老师应由衷地信任学生,相信他们能够挖掘自己的潜力,让学生感觉到老师的信任。老师的信任是学生信赖老师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学生最困难的时候老师伸出援助之手,这样的老师定会成为学生信赖的老师。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尤其是涉世不深的学生,在成长的路上挫折、坎坷是难免的,在他最困难的时候,他最希望有人帮助他走出困境,而伸出这手的最好的应该是老师。“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学生一定会把老师当作最为感激的人,老师也就成了他最值得信赖的人了。学生信赖的老师不仅是传授知识的,更多的应该是教给学生做人,教给学生生活。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感染学生,让学生感到真切,感受到老师与学生是心与心的沟通。学生心灵的单纯,你尊重了他的隐私、情感,他就尊重你,你愈是把学生当朋友尊重,学生越是愿意对你说出心里话。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说将心比心,教育学生,让学生将心比心,去理解老师,说句实话,作为老师的我们是否做到了将心比心,去理解学生呢?换个角色,作为老师应该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为学生想一想,何况自己也曾为学生,也曾经受到了老师的不理解,难道我们的老师对我们的不理解又要去强加于我们的学生吗?

做一个让学生信赖的老师,还要善于采纳学生的意见,包容学生的无知。传统习俗赋予老师权威,家长要求学生好好听老师的话,不少家长在一定程度上还容许老师对学生进行身心上的体罚,而实际上这给学生心灵造成多大的伤害呀!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总是把自己凌驾于学生之上,教育方式采取“一言堂”,容不得学生去辩解,也许一时解决了问题,但学生会信服吗?我不敢做出肯定的回答,而聪明的教师却会恰当地采纳学生的意见或建议,这也会让学生产生一种成就感,竟而也会去信赖老师。我们的老师却又是如何去对待学生的过错和无知呢?学生受年龄特征的影响,生活阅历粗浅,难免要犯错误的,包容学生的无知,让学生在错误中醒悟。当然这并不是无限度的包容,也不是只让他在同样的事情上再犯错误,而是要让他明白前车之鉴的道理。做一个让学生信赖的老师并不难,只要用爱心去实践,不要借教好学生给自己头顶的花环增光添彩。用平常心去对待,你肯定是一位让学生信赖的老师。

教育是为了人的幸福,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它关乎心灵,关乎生命,关乎成长。因此,教师的幸福深深地关联着学生的快乐成长。做一个幸福的教师,把教育当作理想来追求,用人生的激情来点燃未希望之灯,用教育的理想来打造理想的教育,用理想的教育来实现教育的理想。教师的幸福,在于思想的充盈和精神的富足。在于拥有一颗通融、豁达、敞亮和感动的心。在于能够欣赏生活,懂得享受生活。作为教师,我们也不能只停留在做蜡烛上,照亮了别人却燃烧了自己。我们要做太阳,要追求永恒,要在照亮别人的同时也辉煌自己。只有这样,我们的灵魂会使课堂呈现崭新的景象,会使年轻的心灵不再战栗,得到升华。

讲得俗一点:教师是神呀?不用吃,不用穿?不想吃好,不愿穿好?!还是怕钱多难受?笑话!我看你天天去捧水中月过日子吧!幼稚!“一个好的身体,一个幸福的家庭,一班优秀的学生”。就是那个教师的幸福!如何做一个在领导、学生、家长、乃至自己心目中都认为优秀的教师,只有脚踏实地,好好工作,才能在教师岗位站住脚跟。

读《教师的幸福资本》有感 篇2

来源一: 学生的笑脸成为我为师的动力

初为教师的那些年, 我曾严肃地问自己, “ 你到底喜欢不喜欢教师职业?” 每当此时, 我的脑海总是闪过许多的画面, 其中最多的是一届又一届学生快乐、 单纯的笑脸。 看着讲台下学生们虔诚的注视, 为师的幸福感油然而生。 在运动会、 社团活动乃至日常教学活动中, 孩子们围着我叽叽喳喳, 个性率真的嬉笑玩乐都会感染到我; 他们期待认同的“ 主见” 和可爱的 “ 讨好” , 也是那么令人欢喜。 有了常年“ 流水的学生”, 校园才充满快乐和生命力。

来源二: 阅读使教师成为真正的学习者

每次走进学校图书馆、 阅览室, 我都会一番激动。 学校有海量的书刊杂志可以阅读, 真是痛快! 校长经常引用一句话来激励大家阅读, “ 一天不读书, 别人看不出; 三天不读书, 出口就爆粗; 一月不读书, 智商等于猪”。说的固然是笑话, 却也说明了阅读的重要性。 学校订阅了诸如《 人民教育》《 教师博览》 等许多可读性强的教育期刊, 学校和教育局还不定期地推荐一些教育书刊, 成为我们学习的“ 加餐”。 这些书籍, 既让我们清醒地意识到教师必须不断阅读, 也让我们体会到了阅读的价值。 作为教师, 能有机会读这么多的好书, 真是人生一大快事!

来源三: 用教育智慧充实美好教育人生

教师的职业看似平淡, 其实充满智慧和原则,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不能自满。 于漪老师在 《 一辈子学做“ 人师”》 中表达了自己的态度———“ 用生命在唱歌 ( 教育之歌) ”。 她说: “ 教师的个人成长, 最为重要的是以自己的精神成长来创造课堂教学的精彩, 铸就育人使命的辉煌”。 要投身教育, 就要有正确的观念, 教育固然存在一些弊端, 但是其可以研究、 值得奉献的对象远远多于让我们失望的因素。 因此, 为师者不能总是抱怨学生差、 待遇低或者环境 ( 含机制) 不科学, 更重要的是思考“ 我能在教育的岗位上做出哪些建设?”。 教师的建设可不是微不足道的小事, 对学生来说, 你的建设就是解放思想, 让他们的人生之路宽阔了许多;对学校来说, 你的建设就是教育创新乃至教育的品牌; 对社会来说, 你的建设就是堪为人师、 值得信赖。 做教育的批判者只要发发牢骚, 要做教育的建设者却必须学习。

读《做一个幸福的教师》有感 篇3

——读《做一个幸福的教师》有感

作为一个普通的教师,特别是面对那些淘气顽皮,还不太懂事的孩子,面对林林总总的各种检查,面对各种比也比不完的比赛,我们幸福吗?带着这些疑问,我翻开了这本书——《做一个幸福的教师》,随着阅读的步步深入,陶老师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从容淡定,平易亲切,以及他深刻的教育思想,使我深切的感受到:幸福是一种心态,是自我的一种体验,幸福是需要用心去营造的。

那么教师如何去感受幸福呢?

做幸福教师,要懂得享受读书。

读了这本书,我深深的体会到:我们要把读书当作终身学习的任务,养成终生学习的良好习惯。读专业书、读经典书,使自己的知识面广博起来,才能开阔自己的专业领域,才能开拓自己的视野,为自己积蓄能量。以前我经常抱怨自己没有时间读书,在学校要上课备课要批改作业还要辅导学生,回到家还有许多事情等着你。像有我这种想法的教师,陶老师给我们的解答是:我想是你没有寻找读书的时间,没有充分认识到读书在教学中的重大作用。是啊,没有时间正是你给自己的懒惰寻找的一个理由,如果每天看半个小时的书,读好书,终身学习,才能不断地汲取生命的营养,才能收获人生的感悟,享受人生的幸福。

做幸福教师,要懂得享受课堂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一个好老师一

定会给孩子营造一个富有情趣的课堂。课堂是老师生命最重要的舞台,一个懂得享受上课的人,课堂便自然会成为其享受幸福的重要舞台。那我们又该如何营造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陶老师给我们指明了一个方向:读书。他说:“知识关乎事物,智慧关乎人生。如果只有知识,那你看到一块石头就是一块石头,看到一粒沙子仅是一粒沙子而已。但是一旦拥有了智慧,就可以从一块石头里发现一道风景,从一粒沙子中感悟灵魂的律动。”使得教学与读书相得益彰,享受自己的课堂,使自己乐教,学生乐学,使每次课堂都迸发出火花,这样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

做幸福的教师,要有一颗宽容的心。

这学期我任教一年级语文,平时和孩子们的沟通多了,发现每一个孩子们都有自己的优点,都是非常可爱的,他们都有各自的想法,你对他亲切,他会对你更好,通过一学期的教学,我发现孩子们是我幸福生活中的一部分,我在工作中享受着自己独特的幸福。所以在评价孩子时,我们要始终保持鼓励性的倾向,使孩子时刻感到自信,能激发孩子的学习欲望和兴趣;孩子犯错时,我们要给孩子一个善意的台阶下;当孩子取得成绩时,我们别忘了给孩子送上一片掌声;孩子有疑难时,我们就是孩子最好的心理医生和真诚的朋友;当孩子大胆表现自己时,我们就是最好的欣赏者。教师潜在的人格魅力会深深地感染学生,在真诚的赞美、友善的态度中时刻不忘对孩子有一颗宽容的心。宽容是阳光,她会让我们每个人拥有健康,拥有幸福。

做幸福老师,享受“文化存款”

陶老师说:“文化一旦在心灵安顿之后,就成为了一生幸福的储蓄。” 他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教师要想发展起来,就要给自己的心灵留下一个阅读经典的空间,从而使自己的教学登上‘会当凌绝顶’的境地。”他告诉人们通过“文化存款”才能获得持久的幸福。而他所指的“文化存款”就是阅读经典!他深入揭示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的关系,这种为教师终生幸福打算,直接进入终极关怀的话语是前所未有的,它慢慢地指向人活一世的终极目标:幸福地活着。于是,随着心灵的苏醒,我们就会慢慢地走出狭小的空间,目光变得高远,眼界变得开阔!

读《教师的幸福感》有感 篇4

在阅读过程中,觉得这本书的编排新颖,内容围绕主题包罗万象,每章有一些板块组成:列表、行动、案例、小专栏等,大概是英国风格吧。但是,由于水平能力有限,似乎看了一些就不太感兴趣了,心理学方面的术语较多,我觉得一线教师需要的切实可行的方法措施指导,而且,提出的案例有很多个,但是没有具体针对案例解决的对策说明,觉得很可惜,例如在书中一案例说道:“在课堂上,老师在投入地教学,一学生从外面进来,接着狠狠地踢桌子,瞟着白眼,一副要与你大干一场的感觉”,书中只提了这一内容,那么,我也遇到过这种情况,我多希望能学习到解决方法呀。

但是,在书的第九章“回顾:幸福感之路”,这章内容是对前面八章内容的提炼,可操作性很强,在我们需要释放压力会进行自我调节时,确实值得一读!就我而言,觉得一些内容特别需要好好地读一读,并试着进行调节,例如压力缓解、慢性疲劳、与拖沓斗争、控制愤怒等,还有几招可以一学,如:上班途中的要诀、教室设计要诀、办公桌布置要诀、冥想方针等。细细品读,有所思,有所获,心中开始盘算我的教师幸福感是什么?有哪些幸福的感觉?

时间转眼即逝,我已在中学教师这一岗位上,奋斗了十五个年头了,就在这酸甜苦辣五味俱全的初中教师岗位上渡过了这人世中最美好的一段时光,正要回忆点点滴滴中的幸福的体味,还是会流露出幸福的笑容。

当在路上遇到几年前教过的孩子,已长大成人了,比我高很多了,但他们还会深情地喊一声“章老师”,此时的我还是会激动不已;当已在读大学、高中的.学生还会和家人说起我们章老师当年教得好,即使我已想不起是谁时,我还是会由衷地感到开心;当所带的孩子在我的帮助下有些许进步时,取得一些成绩时,当……细细想来,让我感到幸福的事真的很多很多,不由一阵暖流涌上心头:当老师很幸福,因为不管是谁,再回想起当时所遇到困难,即使当时觉得接受不了,克服不了,可是过去后,在时间的磨灭下,已不再觉得痛苦了,反而,当年的幸福感却会被放大!

读《教师的幸福资本》有感 篇5

教师:李艳芳

最近一段时间我读了作者陶继新老师写的书名叫《做一个幸福的教师》一书,该书有着他的三个讲演录,“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打点幸福人生”、“孔子的精神世界”。捧着此书,感觉很奇妙,初读时,兴奋无比,感觉到一种心灵的平静与灵魂的提升,越往下读心头越有沉甸甸的感觉,而且挥之不去。沉甸之外,感觉头脑中一片绿地铺展开去,绵延无尽。读后不由思索,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幸福教师?答案模模糊糊,忽近忽远,若有若无,一惊之下,一直在小范围内不无自负、自信的我,不知所向。

透过两千五百年的风雨岁月,审视我们今天的教育,在我看来,现在的教育也曾强调“以人为本”。读完《做一个幸福的教师》一书,才知自己思想多么浅薄,大谈“以人为本”的时候并不明了什么是人之“本”,怎样去“以人为本”。是啊,曾经提出的“学生参与度高、时间利用率高、目标达成率高”的课堂三维目标,对人生命质量的提高、对灵魂幸福指数的帮助能有多少?只不过是把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通过一种近于反复训练的方式做了一种规范和评价范式。直接效果自然是提高成绩服务于考试。

我从事教育工作已经十三个年头了,我一直以来在思考学生的健康发展靠什么?成绩,显然不是全部,因为我们成人之后的生存靠的是综合素质能力;不是成绩,显然也不对,因为成绩是敲门砖,没有优异的成绩就不能提升人生的生存起点。读完《做一个幸福的教师》一书大大提高了我对我本身工作,对学生教育成绩的认识。对学生教育在学校和家庭的共同教育的结果,如此说来,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既要关注学生的成绩也要关注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直奔成绩弱化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是片面的,不谈成绩说是素质教育也是片面的。素质教育的要义就是要关注生命健康、关注生命快乐、关注生命幸福、关注生命习惯、关注学生一生发展的教育!

陶继新老师《做一个幸福的教师》一书中关于教师和学生相处学习的环境,我认为在教师职业幸福感最重要的源泉,是学生的成功和他们对你的真情回报,影响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许多不利因素都可以从学生对教师的尊重、理解、感激中得到弥补。但要让学生感恩你,你就必须学会感恩学生、呵护学生、尊重学生,真正做到这点并不容易,但如果你只知道权威,那也许你会离幸福更远。在本书中提到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谐给予每个人的重要性,所以学生健康成长,老师、家长是引路人,“一个人能走多远要看和谁一起走”,老师与家长对学生的成长来讲期望方向永远是一致的,所以家校教育应该和谐,只有和谐才能共振,只有共振才能有最大可能的生成。因此老师埋怨学生、家长埋

怨孩子,老师埋怨家长、家长埋怨老师都是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当你学会赞美学生的时候、当你学会赞美家长的时候、当你学会赞美老师的时候、当你学会赞美孩子的时候、当你学会赞美学校的时候„„,所以赞美在本书中有着很深的见解,我们也应该去将我们的赞美去发挥去应用去实践!

陶继新老师《做一个幸福的教师》一书让我真正体会和学习到了好多教师应该具备的很多知识和很多方法,让我有着对教育对社会对人生的态度,对做人的乐观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对我们身边的孩子,关注孩子的心灵,尊重孩子的人格,培养孩子的自尊自信,都有着太多的帮助。所以我认为这本让我们教师队伍增加知识储备增强我们的好学兴趣都有着太大的帮助。尊重孩子的学习环境已成为素质教育的主旋律,成为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只要老师怀着一颗爱心,处处留意,微观入手,扶起孩子自信之树,那么我们的学生就都是可塑之才,只要我们用全部的爱细心呵护每一株稚嫩的幼苗。只要有爱的阳光,只要有爱的雨露,总有一天,每一株稚嫩的幼苗都会成为参天大树。那时才是我们做一个幸福的教师最幸福的时候。做一个幸福的教师!

读《教师的幸福资本》有感 篇6

心理资本作为一种积极的个性特征, 会提供给个体更多的情感支持和心理正能量。本研究旨在探讨幼儿教师心理资本、主观幸福感以及情绪劳动策略之间的相关关系, 并探讨情绪劳动可能存在的中介作用机制。

一、理论背景及研究假设

1. 国内幼教工作发展现状

目前国家已经开始重视学前教育的发展。据了解本次所选取的调查对象启东市的幼儿教师编制是严重短缺, 影响了学前教育工作的顺利发展。幼儿教师面临的是高情感投入的工作, 是专业性的服务行业。以往的研究对幼教工作者的关注度不高, 所以本文有针对性的探讨幼儿教师的情绪劳动在心理资本以及职业幸福感之间的调节效应, 更加有效的提高幼教工作者的工作热情。

2. 心理资本与职业幸福感

心理资本是以积极心理学和积极组织行为学为理论基础发展起来的。心理学从发展的初期就肩负着三项重要使命:治疗心理疾病、帮助心理健康的人变得更加快乐以及挖掘人的潜能。这些积极心理能力包括自我效能、希望、乐观、韧性。心理资本对员工的积极态度、行为和工作绩效有正向预测作用;对员工的消极态度、行为有负向预测作用。所以暂且假设幼儿教师的心理资本与职业幸福感存在正相关的关系。

职业幸福感是主观幸福感在职场中的体现, 是指员工对工作的积极或消极的情感体验和认知评价。所谓的职业幸福感就是有较高的工作满意度和较低的离职意愿, 较多的积极情感和较少的消极情感。是否拥有职业幸福感, 既是对企业的满意程度、忠诚度的体现, 又是个人生活质量的一个衡量, 自身价值实现的一种表现。

本研究以幼儿教师为样本, 探索心理资本与职业幸福感的关系, 深入探讨员工职业幸福感与离职意向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的关系。

3. 情绪劳动在心理资本与职业幸福感之间的中介作用

注:主观幸福感=z工作满意度+z积极情绪-z消极情绪

注:*表示p<0.01.

从人际交往的角度出发, 认为情绪劳动是员工为了表达组织要求的情绪, 而在人际交往活动中进行的努力、计划和控制的行为。心理资本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影响职业幸福感。首先, 心理资本作为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能直接提高员工在工作中的积极情绪和满意度;其次, 心理资本能减小消极结果以提高职业幸福感。当员工觉察到工作资源以及自身能力和未来发展无法满足工作需求时, 不良的情绪便会产生, 从而引起情绪失调或者情绪耗竭。

因此, 本研究假设心理资本一方面可以通过其积极心理状态来提高幼儿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改善负面情绪或调整情绪来提高幼儿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即情绪劳动在心理资本与职业幸福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二、研究方法

1. 研究样本与数据收集

抽取启东市5所市区直属幼儿园的360名幼儿教师 (包括120名保育员) 为调查对象, 采取互联网微信的形式进行问卷调查, 回收有效问卷283份, 有效回收率为78.6%。

2. 测量指标

⑴心理资本。本文采用弗雷德·卢森斯等著的《心理资本:打造人的竞争优势》中的心理资本问卷, 它是由李超平翻译并修订的, 对问卷中的部分词语进行微调整, 例如将“供应商、客户”改成“学生、家长”, 将“公司”改成“学校”, 从而使得这份心理资本的问卷符合幼儿教师这个研究样本。该问卷总共包含24个题目, 采用里克特6点评分形式, 1表示非常不同意依次类推到6表示非常同意。得分越高表示心理资本水平越高。各维度分量表在本研究中的α系数为0.812、0.83、0.73和0.64, 总量表的α系数为0.88, 信度良好。

⑵职业幸福感。职业幸福感通过测量工作满意度量表与积极消极情绪量表得到。工作满意度量表是由斯佩克特编制的, 它通过36道题描述了工作的九个方面 (每个方面4道题) 。采用李克特6点量表作答。其中1=非常不同意依此类推到6=非常同意。所得项目相加, 得分越高代表工作满意度越高, 本研究中SWJS的α系数为0.85, 信度良好。

⑶情绪劳动。情绪劳动策略量表包括14个项目, 分属3个量表:1-3项自然行为、4-7项深层行为、8-14项表层行为。为了适用于本次调查的样本, 将量表进行微调整, 比如将量表中的“顾客”改成“小孩”。该量表采用5点评分, 从“极不符合”到“非常符合”, 分值依次从1-5, 得分越高, 表明越应该采用该情绪劳动策略。本研究中, 整体量表α系数为0.86, 分量表中自然行为、深层行为和表层行为的α系数分别为0.91、0.83、0.87。

3. 数据处理

本研究采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录入和管理, 并使用SPSS软件对问卷数据统计和分析。

三、数据结果与分析

1. 心理资本、情绪劳动与职业幸福感的描述统计

本研究对各变量以及各变量内部各维度进行描述统计, 结果见表1。

可知, 幼儿教师的心理资本水平均值达到4.46±0.59, 表明幼儿教师的心理资本水平较高。幼儿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均值为4.14±0.97, 表明幼教的工作满意度较高, 且调查显示幼儿教师群体在工作中显示较多的积极情绪 (2.88±0.79) , 更少的消极情绪 (1.73±0.73) , t=19.23, p<0.001。并进一步使用多元方差分析心理资本与性别年龄的关系。由于职业的特殊性, 男性幼儿教师的希望维度得分低于女性幼儿教师 (男教师4.17±0.81;女教师4.43±0.72) , 男性幼儿教师的效能维度得分明显低于女性教师 (男教师4.48±0.63;女教师4.68±0.71) 。

这说明在学前教育这个行业, 女教师对自己的工作能力更有信心, 在遇到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时, 女教师更有自信去克服困难。在对工作满意度的统计中, 有编制的幼教工作者的工作满意度显著高于无编制的员工, 教龄低于10年的积极情绪大大高于消极情绪, 而拥有10年以上教龄的幼教的消极情绪则略高于积极情绪, 这与工作年限以及情绪倦怠有关。另外, 结果显示工作满意度和情绪劳动在学历方面的影响并不大。

2. 心理资本、情绪劳动与职业幸福感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探讨心理资本、情绪劳动、职业幸福感之间的相关性见表2。本文假设心理资本与职业幸福感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 与消极情绪存在显著负相关, 与积极情绪存在显著正相关。

3. 探究情绪劳动在心理资本与职业幸福感间的中介效应

通过上述三者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再运用结构方程模型 (SEM) 对心理资本影响职业幸福感的机制进行考查, 并采用极大似然法进行估计与检验。本文将心理资本各维度定义为自变量, 将职业幸福感的各因素定义为因变量。本研究结构方程的拟合指数为NFI=0.91, CFI=0.93, IFI=0.91, RMSEA=0.08, 表明该模型的整体拟合度较好。

通过对该模型参数估计的考察可知, 模型中的路径系数均达到显著水平, 如图一。

可知, 心理资本对职业幸福感的直接效应十分显著, 心理资本指向情绪劳动的路径系数尤为显著, 且情绪劳动指向职业幸福感的路径系数也显著。说明情绪劳动作为一种心理加工方式对心理资本和职业幸福感的中介作用是显著的。

四、研究结论与启示

本研究对心理资本的研究报告显示, 幼儿教师整体的心理资本水平较高, 女性幼儿教师的水平高于男性幼儿教师。在学前教育这个特殊的领域, 工作者需要强烈的服务意识, 男性幼儿教师的发展对于学前教育这个领域具有重大的意义。因为男性幼儿教师对幼儿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所以针对目前男性幼儿教师的心理资本普遍比较低的现象, 提出几点核心主张:1、从生源招生培养和就业实现一体化的免费教育。2、主张男性幼儿教师架构“自我支持, 自我建构”的理念。。3、允许男性幼儿教师兼职和聘请兼职的男性幼儿教师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和管理。4、社会理解鼓励男性幼儿教师, , 提供尊重男性幼儿教师的良好社会氛围。

本研究还考察了幼儿教师的心理资本对职业幸福感的影响机制。幼儿教师在工作中进行情绪劳动, 对孩子保持微笑以及耐心引导。对于她们而言, 情绪劳动体现了不可小视的价值, 积极情绪保证了工作正常有效的开展, 也是自身职业发展的基础。幼儿教师能够有效的表达出积极情绪并赢得学生家长的认可, 是对自我能力的一种展现, 用更好的状态投入工作。

当然, 情绪劳动给幼儿教师的工作带来诸多裨益的同时, 也会起相反的作用, 如工作倦怠, 产生工作压力以及负面情绪。工作内容的重复枯燥性以及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容易产生压力, 导致负面情绪。所以校方以及社会都应该重视起来, 提供适当的心理辅导, 并且开设多样化的课程, 使工作内容更加丰富多样化, 这样能有效的维持幼儿教师本身的教学激情。

本文研究的结果表明, 心理资本对职业幸福感的影响正是从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两个方面同时进行的:一方面心理资本能提高个体的内部工作激情、工作活力、工作满意度从而提高职业幸福感;另一方面心理资本能通过降低个体的消极情绪所带来的工作压力, 从而提高职业幸福感。

摘要:抽取启东市属5所幼儿园的360名幼儿教育工作者为调查对象,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数据, 研究过程中着重探讨幼儿教师的情绪劳动在二者关系中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心理资本水平与职业幸福感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心理资本与工作环境以及情绪劳动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情绪劳动在心理资本与职业幸福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关键词:心理资本,职业幸福感,情绪劳动,幼儿教师

参考文献

[1]弗雷德.路桑斯著, 李超平译.心理资本:打造人的竞争优势[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8.

[2]仲理峰.心理资本对员工的工作绩效、组织承诺及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N].心理学报, 2007, 39 (2) :328-334.

[3]吴伟炯, 刘毅, 路红, 谢雪贤.本土心理资本与职业幸福感的关系[J].心理学报, 2012, 44 (010) , 1349-1370.

[4]王思阳.小学教师心理资本的特点及相关研究[D].硕士论文, 重庆师范大学, 2012.

[5]柯江林, 孙健敏, 李永瑞.心理资本:本土量表的开发及中西比较[J].心理学报, 2009, 41 (9) :875-888.

[6]Luthans, F.The need for and meaning of positive organizational behavior[J].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2002, 23 (6) .

[7]Bandura, A.Self-efficacy:The exercise of control.New York:Freeman.

读《教师的幸福资本》有感 篇7

那么是什么让教师觉得自己不幸福呢?我情不自禁的陷入了思

索,是呀,是什么呢?是那总是觉得付出与收入不成正比的不满足,还是为班上那些淘气顽皮的孩子,抑或是为了那林林总总应付不完的检查?当我们每天在抱怨累死了,气死了的时候,幸福已如肥皂泡般无奈的破灭了。在我看来,要做一个幸福的教师,最重要的看来还是心态。

西方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如果你想要几小时的幸福,就去喝醉

吧;如果你想要三年的幸福,就去结婚吧;如果你想要一辈子的幸福,就去做园丁吧。初次看到这句话时,我就笑了,他们为什么觉得做园丁会一辈子都幸福呢?他们对园丁能一辈子幸福的解释是:不但能传授知识,还能与生命一起成长;在伴随生命成长的过程中,每天都在收获新的喜悦。是的,孩子总会给老师带来不一样的惊喜,从而使老师能微笑面对,这是种心态。

当然教师的工作是忙碌的,特别是今天的我们,但我们仍要微笑

面对,教师的微笑对学生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独一无二的。你的微笑就像是冬日的阳光融化了他们心中的冰霜;像春雨滋润着他们心田的嫩芽。透过微笑他们会去接纳你,会喜欢你,也会使他们有一种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与生活,这会使你的教学很轻松,效果明显。

像大海一样的胸怀去接纳每一个学生和学生的错误,你的世界也

读《教师的幸福资本》有感 篇8

——读《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有感

通州区梨园镇中心小学 于连蕊

幸福的生活,是我们每个人的追求。肖博士专门为广大的教师写了一本如何拥有一个幸福人生的书,大概是看到了很大一部分教师体会不到工作中的快乐,进而影响生活的快乐,甚至影响人生的幸福。

仔细阅读,认真体会,是一剂良药吧!在自己的专业成长中体会到幸福,是肖博士的愿望,也是我们广大普通教师的愿望。既然不可避免的我们每天都要工作,那我们都选择快乐的工作。问题就是如何寻找到、体会到工作中的快乐。

联系肖博士的观点,结合我在工作中的体会,我认为拥有一个积极的心态很重要。积极的生活,积极的对待自己的工作,为自己能参与到社会中感到快乐,为自己能伴随那么多的孩子度过一个愉快而有意义的童年感到快乐。许多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得到过我中肯的建议,许多孩子因为有我的引导而对某一类知识产生兴趣,许多孩子由于他们的童年生活中有了我而过的更有意义„„为此,我感到快乐;为此,我觉得幸福。

每个人的工作中都会有许多的不如意,如果没有一个积极阳光的生活态度,就会深陷在这些烦恼中。相反,如果你是一个积极、快乐的人,就会更看重自己工作的意义,这些小小不如意就失去了它的杀伤力,更不会影响到生活的幸福感。所以,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很重要。

对自己专业的发展,每个人有不同的想法,但至少我们最低的底线是做一名合格的本学科的任教教师吧。虽然教师的工作可能并不是你理想的工作,离你心中的梦想也相差甚远,可我们几乎是别无选择。在当今的中国社会,至少我们这一代人做不到“爱一行,干一行”。既然注定了要当教师,就尽量的让自己“专业”一些吧!“干一行,爱一行”,学会发现教师职业生活中的快乐所在,在这个领域中寻找自己存在的价值,你会过得更幸福。

读《教师的幸福资本》有感 篇9

人的脑子是一个复杂的整体, 如果它的一部分不够发达, 就会阻碍整个大脑的工作。在大脑两半球的皮层里, 有一些区域是管阅读的, 它们跟脑的一些最活跃、最富于创造性的部分是密切联系的。如果在管阅读的那些区域里有了死角, 那么皮层的所有部分的解剖生理的发展就受到阻碍。

于是,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一个人在少年时期没有学会用眼睛和思维把握住句子逻辑上完整的部分或整个句子, 他以后就再也学不会这一点了。

他的以上观点, 我对有些地方表示质疑。如他认为如果少年时期没有训练好阅读能力, 以后就再也学不会了, 没有了阅读能力, 思维就将受到限制。

但我们看问题不能断章取义。苏霍姆林斯基这段话, 其实主要在于强调青少年教育中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这一点, 我是非常赞同的。无论你学习任何学科, 阅读能力都是基础。如果没有这项能力, 你看不明白教材, 看不懂题意。其实, 这也是困扰我们学生的主要问题。如本校学生在做阅读题的时候, 基本是答非所问, 看不懂题意。同样, 政治、历史、物理、化学、地理、生物、数学都存在这样的情况, 并且阅读能力确实严重影响我们的思维能力。你可以观察, 班级里面那些成绩较为突出、思维较好的孩子, 他们的阅读绝对做得要比思维较差的同学要好。

在他的另一篇文章《要保持“水源的清洁”》中也说到:

我认为教育的目的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算达到了, 就是对每一个 (名副其实的每一个) 少年、青年来说, 书籍、思想成为“一种不撕裂自己的心就不能从其中挣脱出来的枷锁”。一个人要成为具有劳动者、斗争者、未来的战士、未来的丈夫和父亲的意识的真正的人, 他在14、15岁的年纪时, 就应当在自己灵魂的深处有一份丰富的精神宝藏——那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的一二百本书, 这些书对他来说就是精神的启示。

由此, 我不禁想到了我中学时候的两位语文老师。一位姓李, 是我读初二时候的语文老师。那时她刚毕业上岗, 长得年轻漂亮, 有着自己的各种新鲜想法。她的课总能吸引我们。她的朗诵十分优美动人, 每一节课必定自己示范朗诵。在她的带动下, 我们都爱上了朗诵。她还爱看书, 尤其是名著。每次上语文课, 她总能左右逢源地讲述许多跟课本有关的故事, 她的讲解十分精彩, 惹得我们一下课纷纷围着她, 要借她所讲的那些书来看。在她的影响下, 我爱上了看书, 无论什么书, 一拿到手上总是爱不释手, 废寝忘食。我的另一位语文老师姓唐, 他年龄大, 有教学经验, 初三时接替李老师教我们语文。刚开始, 我们是有些排斥的。他不会朗诵, 不会绘声绘色地讲故事, 课堂无趣极了。但慢慢地我们也喜欢上了他, 他不讲故事, 但是他总会利用自习课拿一些名著的精彩片段来念给我们听。听那么一段精彩的故事之后, 我们的心里痒痒的, 恨不得立马从他手中将书抢过来欣赏。他仿佛知道我们的想法似的, 不久之后便在班级建立了图书角。我们每位同学捐一本书放在图书柜里, 而唐老师自己拿出二十多本藏书放在里面, 自此我们便有书看了。从那以后, 我几乎每星期看一本课外书。假期的时候, 几乎一天一本, 不管什么内容的书籍, 一律照看不误。不到一学期, 我们班级的书都被我看完了, 我便只能将目标放到别处。我家屋后, 有一位退休工人, 姓郭, 据说他家有许多藏书。知道这消息后, 我很是兴奋。也不知哪儿来的勇气, 直接去到郭爷爷家, 开门见山地就要借书。郭爷爷很慈祥, 见我这样爱看书也很高兴, 很爽快地便把书借给了我。只是在临走的时候心痛地叮嘱我好几遍:“要好好爱惜书, 不能损坏了啊!”郭爷爷家的书, 跟学校的书不一样, 他家的书古香古色, 有毛笔的繁体字书, 有半文半白的古典小说, 甚至还有不少外国名著, 看起来要费劲得多。但我看懂之后发现这些书更有咀嚼的价值, 越看越不能自拔。

时间流逝, 我进入了高中。由于我进入的是一所重点中学, 且在重点班, 整天有无数的作业, 我便开始整天在题海里奋战了, 看课外书成了一种奢侈。上大学, 确实也看了些书, 但总是留不下印象。而现在工作繁忙, 看书反倒成了不务正业了。

而今想来, 我人生真正静下心来好好看书的日子, 就是我的初中三年。我人生中有那么一点点的知识储备, 有那么一点点的文学积淀, 都得益于那段日子。我对文学的热爱, 我人生观的形成, 我对问题的思维方式, 都形成于那个阶段。而我的那两位老师便是我在阅读上的启蒙老师。他们到底跟我说过什么, 教过我什么知识, 上过哪些课文, 我早已经不记得了。但他们通过自己言传身教让我爱上看书, 并使我终身受益, 这些将是我一辈子无法忘记的!

读《资本论》有感 篇10

——选读《资本论》有感

在资本社会中,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资本家雇用工人为其劳动,工人为他创造的价值,远远超出了他支付给工人的工资。马克思把工人创造的超过他的工资的这部分价值,称之为剩余价值,把资本家占有剩余价值的这种现象称之为“剥削”。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资本家追求的是剩余价值,所以,生产过程是价值形成过程更是价值增值过程。必要劳动是工人在必要劳动时间内付出的劳动。剩余劳动是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付出的劳动。剩余价值是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可以分为两类: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指工人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产生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马克思认为资本家对利润的占有是剥削,其理由是:第一,工人为资本家创造的价值,扣除工资以外,还会有一个余额,这个余额被资本家所占有。这个余额是工人创造的,本来是归工人所有的,但是,却为资本家占有了,资本家占有了工人的劳动。第二,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是工资,但是,工人在劳动过程中创造的价值,已经补偿了这部分价值,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是工人为资本家创造的没有支付任何报酬的劳动,所以,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占有,是无偿占有。“商品价值中由剩余价值构成的部分,无所费于资本家,因为它所费的,只是劳动者的没有报酬的劳动”(《资本论》第三卷第6页)。据此,马克思把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占有称之为“剥削”。

从根本上说,对剩余价值的无条件占领是资本家剥削的本质。在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中,从这一本质上派生出了许多不同的具体的剥削方式,一方面他们掩饰了剥削的实质,另一方面也的确从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下面列举三例分而论述之。一

计时工资

是指以工人(劳动者)的劳动时间为单位而支付的工资,例如:月工资,周工资,日工资,小时工资等,它是工人(劳动者)的劳动的月价值,周价值,小时价值等转化形式。

计时工资直接表现为劳动的月价值,日价值等的转化形式,因此,它会造成一种假象:似乎全部劳动都表现为有酬劳动,消灭了工作日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同时也分裂有酬劳动和无酬劳动的不同性,从而掩盖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和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但是,我门在考察资本主义计时工资的状况时,如果不仅仅看计时工资额,而是要把工资额同工作日的长度,劳动强度,劳动价格,工作环境等等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就不难发现其本质。

在计时工资的条件下,资本家最常用的一种加强剥削的方法,是延长劳动日的长度和加强工人的劳动强度,这实际上就是降低工人的劳动价格。除此之外,小时工资制,也是资本家对工人加强剥削的一种方式。它只规定工人每小时的工资额,工人在一天内劳动几小时就给几小时的工资。这种办法,表面上似乎“公平合理”,但实际上却给资本家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意延长和缩短工人劳动日大开方便之门。当经济繁荣、商品销售顺利时,资本家便让工人拼命加班加点;而当经济衰退、商品销售困难时,资本家便尽量缩短劳动日,使工人陷入半失业状态。这种情况,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资本家“可以破坏就业上的一切规律,而完全按照自己的便利,专擅和眼前利益,使最惊人的过度劳动,和相对的或全部的失业交替发生作用。”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明确看出,计时工资的一般规律是:如果劳动量(一日的、一周的、一月的)是已定的,计时工资额是取决于劳动价格;反之,如果劳动价格是已定的,计时工资额就取决于劳动量的大小。计时工资的这个规律的作用必然给工人阶级导致如下的后果:一方面,劳动价格愈低,工人为了维持一家老小的起码生活,便必须干活,多延长劳动时间。另一方面,劳动时间愈长,就又会引起劳动价格新的下降。所以,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劳动得愈多,得到的反而愈少;得到的愈少,又迫使他们劳动得愈多。总之,工资的性质决定了工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必然是在一种不断地恶性循环中生活。

计件工资

计件工资是按工人所生产的产品件数或完成的作业量支付的工资。它是资本主义工资的基本形式之一。从表面来看,在实行计件工资时,工人生产的产品愈多,得到的工资也愈多,因而好象工人出卖的不是他的劳动力,而是已经物化在产品中的劳动;似乎工资的多少,是由生产者的工作效力决定的。

但是,实际上,计件工资同计时工资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它仍是以计时工资为基础的。举例来说,假定在实行计时工资时,工人每天劳动10小时,创造4元新价值,其中2元为工人所得的工资,2元为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在这种条件下,剩余价值率即剥削率为100%。又假定现在改行计件工资,资本家把原来工人在10小时中生产的10件产品,去除原来的计时工资额2元,则每件产品的计件工资单价便是2角。这样,工人每完成一件产品得2角工资,如果他一天中仍完成10件产品,那么他所得的全部工资仍为2元。在这种条件下,资本家从工人一天劳动中榨取到的剩余价值也是2元,剩余价值率仍然是100%。

可见,计件工资不过是计时工资的一种转化形式,或者说,是变相的计时工资。计件工资与计时工资的本质完全相同,它也是劳动力价值和价格的转化形态。马克思指出:“工资支付上的形式差异,决不会影响工资的本质,虽然其中一种形式可以比别一种形式更有利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

计件工资既然更加隐蔽和歪曲了工资的本质,因而它比计时工资对工人更富于欺骗性,更有利于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首先,在实行计件工资时,工人所得的工资额由于和他完成的产品数量直接联系起来,因此,工人为了多得一点工资,便不得不更加紧张地劳动,自动加班加点,提高劳动强度。工人给资本家创造的剩余价值是大大增加了,但由于每当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时,资本家就会进一步降低计件工资单价,因而他们实际上并不能得到更多的工资。其次,计件工资还为资本家监督工人劳动提供了极其便利的条件。计件工资本身对工人的劳动(质量和数量)就是一种很好的的监督,这对资本家节省开支,降低产品成本等等都有很大好处。再次,实行计件工资还必然会突出工人的个别利益,增加他们收入上的差别,加强工人内部的竞争,因而不利于工人之间的团结。这对资本家当然也是有利的。三 福利制度

读资本论有感 篇11

篇一:读《资本论》有感

一直以来我一直认为给工人放假,给工人福利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是以美国企业家福特率先发现并提出。最近看《资本论》发现资本论中也有类似观点,只是表述不一样,马克思的观点是:工人的消费是扩大再生产的必要条件。

联系到我们的实际,前一些年我们总说内需不足,消费不足,但是现在网络消费兴盛,我们的消费起来了,问题却又是我们“生产力水平跟不上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买个马桶盖都要出国买。

现在问题来了:

1.消费是扩大再生产的必要条件,但是如果消费都是消费的国外产品呢?那国内的扩大再生产如何进行?

2.如果是简单的扩大再生产,只要能挣钱就上马,这样的扩大再生产肯定不行。那么消费的扩大再生产如何进行经济产业的升级呢?如何进行产品的改造呢?这个产品的升级改造是如何影响消费的呢?有没有经济规律曲线?

在我们国家,普通老百姓奋斗十几年,所得收入只为一套房,显然这是不合理的。因为这个钱再码放之前一直是储蓄,既没有被用来消费,也没被用来投资(起码普通老百姓都是攒钱买房,不是从资本兑现的钱去买房),这是浪费。

其次这么大的一笔钱就为一栋房,它所推动的资本流通相对于所投入的买房钱,是非常有限的,对于经济的刺激是非常有限的。而现实中经常说房价推动经济繁荣,我持怀疑态度。因为资本的流通必然增值。你一栋房子所带动的资本增值最终会体现在房子上,不可能你一套房子所带来的资本增值200,最后卖你100万。但是为什么还会这样?商人肯定不傻。我怀疑这是地方政府搞的鬼。

再次老百姓拿十几年的钱去消费一套房,也就是说老百姓一两年的劳动时间产出的产品需要他用十几年的劳动时间去换取,这是不是一种剥削。国家要解决这个问题。

篇二:读资本论有感

许多年前,我们在高中时代听老师讲过剩余价值学说,但从没读过《资本论》的原著。我想即便那时读,也不会理解的,因为我们没见过或者说没有亲身体验过资本主义社会。自从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一直都是西方资本主义不欢迎的人物。在中国,近三十年也倍受冷落,《资本论》很少有人去读了。

我以前一直以为《资本论》是纯经济学著作,光那么厚,就让人望而却步。不久前前,从新闻得知,在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在许多人特别是西方国家的人们当中,掀起了一股重读《资本论》的小热潮。我很好奇,为什么那么多长期接收西方教育的人们会重新审视这部革命著作?我顺手拿起那本静躺在我书柜上许久的《资本论》,随便打开一页翻看,第一眼,就深深吸引了我。《资本论》并不是深奥难懂的经济理论,是平常易懂的 ,更是无比贴近现实社会的,书中引用的事件,无不在真实生活中得到应验。于是,我立马沏茶,在新居的书房里匆匆读了起来。

《资本论》在我心中掀起巨大波澜,他真的是一部底层工农群众的《圣经》。他带给我的第一感受是:毛泽东是对的!我明白了他为什么坚决不让走资本主义道路,把资本主义消灭在萌芽状态。《资本论》不仅总结了分析了资本主义的性质和一般规律,而且揭露了许多血淋淋的事实。读着那一件件具体的事件,我在想,这是一百多年前的英国吗?这分明就是近30年的中国。马克思写《资本论》的目的,就是希望以后的国家避免那样血腥的事情发生。我现在把我感受最深的几段话抄在这里,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示:

“资本主义生产的自然规律,引起社会的对抗。这种对抗已经发展到什么程度,更高或更低,就它本身来说,并不是我们这里的问题。这里的问题是这各种规律本身,是这各种以铁的必然性发生作用并且贯彻下去的趋势。工业比较发展的国家,不过为那些更不发展的国家,显示出它们自己未来的形象。”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揭露近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一个社会即便已经发现它的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一个法令来废除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够把生育的痛苦缩短并且减轻。”

类似的章句还有许多,一下子不能如数摘抄,我会在回帖中贴出那些振聋发聩的语句和结合现实社会的感想。

如今,资本家们在惶惶不可终日,疯狗般反对国进民退之时。猛然想起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有一个叫马克思的德国犹太人预言了他们的埋骨之所!!

于是,政要显贵们也纷纷捧起《资本论》,迎接革命导师在当今世代的华丽出场!——

篇三:读资本论有感

现在流行的观点是马克思过时了,依据是现代金融的发达程度是马克思时代无法想象的。但真实的情况是马克思永远不过时,因为他用哲学高度奠基了现代经济学的厚度。他让我们不停去思考,我们为什么需要经济?我们应该怎样运转我们的经济?我们的财富是如何来的?这些财富怎样分配才是正义的?而现代金融是怎样的呢?就是寻找整个体系的薄弱环节,集中力量进行重点突破。因而我对卢麟元先生提到的经济领域的游牧民族很是认同。历史又有了一次大轮回,只不过从军事上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抗争,转变到经济领域。我也发现,很多经济学家都对军事领域很感兴趣,甚至研究颇深。甚而美国的西点军校就能出产美国最顶尖的经济学家。这就能说明现代金融的性质。他们研究很多的,就是毛泽东的军事思想。这是容易理解的,毛泽东才是古今中外最伟大的游击大师。但中国人忘了,所以,在金融领域,我们败的这么惨。

经济学实际上最讲求辩证法,后毛泽东时代,我们失去的最宝贵的财富也是辩证法。因而我们开始唯 GDP 论。我们现在也在惊叹民国黄金十年的辉煌。但实际情况是怎样呢?中国的 GDP 是洋人创造的,外国人用中国的资源,压榨了无数的中国人。中国的繁华和中国人无关,也并不能增强我们的力量。现代的军队和现代的大工业有很大的关联性,考验着一个国家的组织能力。这也成为一些人说的综合国力,因而有着雄厚工业基础的苏联,有着抗衡纳粹的德国的雄厚实力。

改革、开放这类词在现今中国成为神圣,但开放的合法性是什么呢?当初的依据是我们需要外国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只有靠开放我们才能取得。实际上现在检讨改革开放,我们就需要切切实实的检验一下,我们究竟获得了哪些我们梦寐以求的技术?我们为什么需要外国资本,也要遵循同样的道理,我们用这些外汇能够买来我们需要的东西,否则这就是一堆废纸。我们也可以检验一下,我们用所谓的外资都取得了什么成果?我想大底不过一堆奢侈品,一些洋垃圾吧。到了现在,我们的外汇,基本上买不来外国的优质资产,那这样的开放又有什么意义呢?只不过让几个富人可以到国外旅游罢了。

谈了这些,我们可以回到当初毛泽东为什么不开放上面去了。外国人为什么需要中国开放,是因为他们要掠夺中国的资源,中国的劳动力。但毛泽东不允许他们剥削后,他们就不来了,他们就要封锁中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创造财富的根本法则,我们同时坚持按需分配,这就减少了财富的耗损量,加快了财富的周转速度,能够最高效的实现资本增值。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也充分说明了计划经济在效率上无与伦比的能力。现在一些人指责计划经济的部分,实际上谈论的是腐败导致的问题,这不是计划经济本身内在的东西。如果这样讲,那市场经济同样可以说成赌场经济。

但马克思也把经济领域看成是人的领域,是各种社会关系的集合物。社会主义经济大的原则讲清楚了,出现了问题,最首先是人出了问题。现在统计数据已经表明,1989 年苏联的粮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丰收,产量直到现在还无法超越。但也正是从那时候起,苏联出现了粮食短缺,这就是人为制造的危机。《来自上层的革命:苏联体制的终结》观察到的很重要的现象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最高领导层,他们享有的物质财富比不上发达国家的普通商人。物质上的极大落差加上不停的反社会主义的政治宣传,让整个上层背叛了社会主义。研究这段历史,也成为中国一些学者要先崇高,再物质的根据,但这是本末倒置的。

经济学可以说是一门科学,但正如马克思揭示的,要讲求力量对比。就拿毛泽东时代吃不饱这件事情来说吧,如果按照经济科学,以中国当时的经济效率,中国的汇率会很高,也就是钱会很值钱,中国普通人能够通过世界市场取得他们需要的东西,这是日本能够做到的。但整个世界不接受这种法则,中国的劳动被屏蔽了,中国并没有得到公正的待遇。要想被接受,只能接受西方的游戏规则。我们也看到了,苏联是怎样在西方规划的改革中,失掉了他们 90% 以上的财富。社会主义的失败也是整个集团的失败,因为它们在经济上并没有压倒资本主义,它们还是受压迫者。这也是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国家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进化而来的原因。这样的进化,保证了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上强大的能力,这样才能保卫它们的胜利果实。

这个世界是个经济为王的世界。美国控制了世界货币,也控制了整个世界。货币的背后是什么?其实是代理人,代理人僭越是资本时代最大的问题。所以,从最本质的层面来说,控制了货币,也就是控制了各国权贵。各国权贵会在世界货币指挥棒下翩翩起舞,把一国的战略制高点泄露给对方,让对方的游牧大军洗劫一国财富。所有的一切都回归到人的层面,经过数轮的洗劫,无数的人将变成无产阶级。他们不停地受教育、不停的抗争,最终会成长为伟大的阶级。为着全人类的幸福,去牺牲、去奉献,在打碎了所有人身上的锁链后,实现全世界的解放。

篇四:读资本论有感

资本论研究的对象是什么?马克思说:“我眼在自身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本论》是以阐述马克思自己对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发展,灭亡的规律的学说为主题,同时也对资产阶级的经济学说进行必要的批判,它和《政治经济学批判》都是以资本主义方式为研究对象,只是表达的方式不同。

《资本论》这门科学的开头是艰辛的。一:《资本论》开头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而不是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发育的机体。细胞不仅体积小,而且形态,结构也不同于已经发育的机体。解剖分析资本的细胞,进而找出由细胞到集体的内在联系,这比观察已经发育的机体难得多。二:《资本论》研究的对象是社会现象而不是自然现象。自然现象可以用化学的物理的方法进行直观的分析研究,这比直观分析研究要难的多。

马克思《资本论》分为三卷,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社会再生产过程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统一组成,社会生产关系也相应的有这四个环节统一组成。《资本论》的第一卷研究的资本早直接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的资本家所有制,工人劳动的个人所有制形成,资本家阶级工人阶级在直接生产过程中所处地位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发展变化规律;第二卷研究在流通过程中所发生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包括但割资本的存在形态及其循环周转的规律,社会总资本内部,各部门之间以及社会生产社会消费之间的分割比例和交换关系的规律;第三卷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中的各个产业,资本之间,产业资本,商业资本,生息资本之间,职能资本家和地主阶级之间在生产分配交换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剩余价值在资本家和地主阶级之间的分配规律以及分配关系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统一的关系。因此《资本论》在全面研究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的经济科学,其中重点是研究直接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交换关系。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主要以英国作为力争来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但它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般规律,适用于一切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发展比较落后的国家,虽然还要遭受封建主义的折磨,但资本主义经济毕竟已有相当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规律对这些国家的经济也是起作用的,那里的无产阶级革命或迟或早要爆发。《资本论》是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产生发展灭亡的规律的科学巨著。在《资本论》里所涉及到的人只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一定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由于他研究的材料的特殊性,把资产阶级心中最卑鄙最恶俗的感情,把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庸俗经济学家召唤到战场上来,竭力反对实事求是的自由的科学研究,但绝不能因此就用玫瑰色描绘资本家和地主的面貌。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一种不以人们一直为转移的客观历史过程。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社会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所以揭示客观历史发展的必然,不能从个人的思想行为中寻找依据,而应当实事求是的去研究客观历史过程中内在的必然的联系。

马克思说;”在第一卷中,我们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时呈现的各种现象,而撇开了这个过程以外的各种情况引起的一切次要影响。但是这个直接的生产过程并没有结束资本的生活过程。在现实世界里,他还要有流通过程来补充,而流通话过程则是第二卷要研究的对象,因此第二卷是《资本论》全书中连贯前后的中间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在第二卷中所研究的资本仍然只限于产业资本,只有在第三卷才分析其他资本。第三卷说明的各种资本形式和资本在社会表面上,在不同资本的相互行动中,在竞争中,在生产当事人自己的普通意识中所借一出现的形式是一步一步更加接近了。

读《教师的幸福资本》有感 篇12

《影响教师一生的100 个好习惯》这本书列出教师应该养成的100 个好习惯, 对每一个方面都进行了简单易懂的解说, 还有许多案例和深刻的评析, 向读者展现出优秀教师常态生活的每一个细节, 让人们更容易去接受和了解, 使我们对教育人生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好习惯是在日常生活中积累出来的, 而不是说出来的, 书中采用了案例分析的方法, 每一个好习惯都举出一个经典案列来进行分析讲解, 让我们对每一个好习惯的理解都更加具象化, 而不仅仅是逻辑化、系统化地提出这一习惯。书中罗列出教师应该养成的100 个好习惯, 向读者展现出教师工作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 使我对教育人生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读了这本书, 让我明白了不管在教育教学还是在平时生活上, 任何一个好习惯的形成都需要努力和坚持。优秀的教师之所以优秀, 不是因为他们的天赋, 而是因为他们在开始就培养自己的好习惯, 并且持之以恒。有一句话叫做细节决定成败, 如果你比别人优秀, 或许只是因为你比别人多了一个好习惯。每读到一条习惯, 不由得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看到一些我已经养成的习惯, 不禁感到欣喜, 这是从另一个角度得到了肯定。

在书中众多的习惯中, 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第五个习惯:要善于换位思考。读完第五个习惯后我不停地反思着。假如我是学生, 面对同样的情况, 我会怎么做?我想:“换位思考”就是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思考, 进而解决问题。在现实生活中, 这种思维方式有很大的益处。教师一旦从学生的立场来考虑问题, 无论是与学生沟通还是教学, 都将变得容易。所以, 当学生上课无精打采、心不在焉的时候, 别急躁, 换位思考一下:是不是我的授课方式有什么问题?孩子是不是生病了?是不是有什么心事?怎样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呢?换位思考, 也就是对自己的一种反思, 这需要很大的勇气。直面自己时, 你才会发现, 其实自己做得远远不够。所以, 反省自己的勇气是必不可少的。对待学生, 更有必要换位思考。所谓的差生只不过是学习上落后些或纪律上松散些, 其实他们也有闪光点, 也有自尊, 也同样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与欣赏。如果我们可以发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平等地对待他们, 或许可以改变他们的人生轨迹。尊重别人就等于尊重自己, 一个人失去了自尊就真的什么都无所谓了。在学生的这个年纪, 他们的自尊心更强, 更需要我们去尊重和理解。

读《幸福的鸭子》有感 篇13

这个暑假,马小跳他们来到了乡下的张达外婆家。四个铁哥儿又见到了巨人阿空,腊肠狗拖拖和一只名为麻花儿的女鸭子。麻花儿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一颗容易被打动的心,它心中的幸福仿佛无边无际。听着麻花儿像打饱嗝似的歌声,每个人心中的幸福,周在这个荷花盛开的夏天,慢慢长大„„

你猜猜,这是哪本书?对了,正是《幸福的鸭子》这本书。它十分好看,让人身临其境。

当笑猫不小心掉进了一口古老的深井,麻花儿立刻跳下水中,救起笑猫,用她的体温来温暖笑猫的身体也温暖笑猫的心。原来,只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幸福离我们这样近。

麻花儿是一只有幸福感的鸭子。杜真子会做土豆沙拉,会用很短的时间做好桃酱哄患有老年痴呆的张达外公吃„„阿空是一个巨人,来到桃林做管理员,他不在孤独,每天忙碌又快乐拖着充实的生活。拖拖是一只残疾的腊肠狗,腿上绑着一辆双轮车,因为吝啬的主人不花钱为后腿瘫痪的它治病,而前后两次遗弃它,都未成功,第三次遗弃它后,拖拖就来到了巨人阿空的房子里,变得十分开朗、快乐。还有一个小动物,他会微笑、狂笑、冷笑、狞笑、嘲笑、苦笑、皮笑肉不笑„„他有思想,相信性格改变命运,他是谁?对了,他是笑猫。除了他们,还有四个捣蛋鬼男孩。他们是唐飞——一个不折不扣的小气鬼,他除了吃,还是吃,吃个不停;废话大王——毛超,他嘴巴闲不住,十箩筐话,九箩筐是废话,他就等着马小跳和唐飞打起来,张达把他们拉开后当一个“废话和事佬”;张达的嘴巴大,舌头也大,说话不清楚,动手不动口,吵架输,打架赢,谁让他学过跆拳道呢?他的体育也好,喜欢和汽车赛跑。

在这本书中,你会《又见巨人阿空》,看见《一路闻着孩子味儿》赶来的乌龟,亲眼目睹《猫跳荷叶》,来到《秘密的幸福岛》,在岛上看看《萤火虫的仲夏夜》。自己也来体验体验《“冰镇人”的游戏》,感受杜真子突然被马天笑先生送到桃园时叫一声《天哪!是杜真子》时的那份激动,并尝一尝《土豆的味道》。让《浪漫的黑鸭子》爱上麻花儿。体会男生们在夜里看见《一个穿白衣的鬼》,在与巨人阿空告别时说一句《再见了,亲爱的阿空》。在想念时的笑猫仰天长叹《虎皮猫,你在哪里》。

虎皮猫,到底在哪呢?

读《幸福的鸭子》有感 篇14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有一只叫麻花儿的小鸭子有着一颗充满幸福感的心,她每天都过得很快乐,很满足,很幸福。在麻花儿的眼中,一切都是幸福的,虽然爱着的黑鸭子不爱她,但她只要看黑鸭子一眼,她就可以满足地去睡觉了……

为什么我们人类就不能懂这些呢?其实,一个人一生下来就是一个幸运儿,因为他拥有了生命,拥有了活着的权利。有悲观者说:“人一生下来就是在做生命地倒计时。”这种说法虽然没有错,但是我认为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还不如享受这个过程,认为自己一切都是幸福的。我以前有一位老师在洪灾中家园被毁,毕生积攒的财产尽失,可是她一点都没有悲观颓废,这让我们很不解,她笑着抛出了一个理由:“因为我依然每天醒来都看见灿烂的阳光。真好,我还活着!”

当时,我还小,不能理解。现在,我越来越能够领悟到――活着,就是快乐的。书中的麻花儿,它并不是人,但也能领悟到这个深奥的道理,并且享受自己的生活,这让我们多自愧不如啊!

再想一想我们,东莞自去年9月起至今发生了近10宗学生自杀事件,韩国明星自杀成风,维特式自杀效应越演越烈。我们的生命怎么就变得如此脆弱呢?当我们遭遇挫折困境,换个角度思考:上帝可能把这一条路封了,但是肯定还会有另一条路留给你走,说不定这条路比原来那条路还要平坦。林肯先生52岁之前人生一片坎坷,妻子在婚礼前去世,多次竟选失败,前途一片渺茫,但他没有有自暴自弃,历尽艰辛后终于成了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领导人之一。学一学麻花儿吧,她对一切都满足,觉得一切都是令人快乐的,她认为自己的生活十分舒服……鸭子都比你聪明,鸭子都得快乐生活,那么你所作为高级动物你不会觉的羞愧吗?

读《教师的幸福资本》有感 篇15

事实上, 我读佐藤学是有种读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痛苦”, 因为佐藤先生反对的, 正是我自以为是正在固守的。在《学校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一书中, 佐藤学指出:我曾经对中国的课堂教学抱有一种成见, 总以为仍然束缚于划一的、一味追求效率的、竞争性的教学之中。这是他在著作中为数不多针对中国教育现状与教育改革的看法之一。佐藤先生一语击中我们的要害。

以儿童为中心, 是我读《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一书最大的感受。这让我想起杜威曾经的论述, 他认为:“学校科目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 不是文学, 不是历史, 不是地理, 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我们所要求的是使儿童带着整个的身体和整个的心智来到学校, 又带着更圆满发展的心情和甚至更健康的身体离开学校。”一言以蔽之, 即学校教育教学应以儿童为中心。在佐藤学先生的理论阐释和案例评述中, 我一直能看到“儿童中心”这一鲜明的旗帜:“儿童的面貌是清新自然的”;“儿童们已经迫不及待, 各就各位”;“要让问题成为儿童们的探究课题, 只有认为每个学生的思考或挫折都是了不起的, 并且认真倾听每个儿童的低语或沉默, 才能获得教学的立足点”;“我们常常是为了‘儿童的将来’来规定学习, 或者说‘为了学生的发展’来规定学习。但是如果不能实现当下的学习、不能感受当下生活的学习, 那么将来的学习也不会幸福”。

教室空间设置以儿童为中心

在成书之前, 佐藤学先生探访了日本全国以及国外一万多间教室, 观察了一万多节课堂。佐藤学观察课堂的手段是多样的, 但其关注的点却是唯一的, 这就是课堂里儿童的状态和被关注的状态。

从书中众多课堂教学案例中, 我看到的是这样的教室空间:U字型的课桌椅;老师走近一个儿童身边, 弯着腰, 以同等高度的视线倾听他们的发言;甚至看到一位叫原田的老师为孩子们准备了拼布地毯构成的柔性空间。

我看到, 在这样的教室空间里, 儿童成为主人, 教室的生命感很强, 教师与儿童的关系是平等的, 教师的站位、姿势是利于倾听儿童与进行充分“串联”的。我对教室的空间管理没有研究, 但我能强烈感觉到, 这样空间里的学生心可以静得下来, 潜质可以表现得出来, 智慧的交响、课堂的深入可以达成起来。

这就让我联想到前些年红红火火、这几年饱受争议的“杜郎口模式”, 我想无论是被神化还是被妖魔化, “杜郎口”样式是中国基础教育的应然样式, 比如形式上的“革命”。而到如皋的“活动单导学”则纠正和优化了教室的空间形式, 正应了佐藤学先生所说“不得不说这正是倾听行为的原点”。

以“不懂”的儿童为课堂关注的中心

当我第一次看到“要进行以边缘化儿童为中心的教学”时, 我感到特别意外。因为按照当前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的经验, 在“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下, 课堂教学的关注点名义上叫“全体学生”, 实际上是关注“大多数学生”, 对那些特别优秀和特别滞后的学生关注是极其不够的。而在《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一书中, 我看到了不少以“不懂”的儿童为课堂关注中心的教学现场, 例如小林教子老师在课题为“比例”的算术课上, 面对一名叫健治的学生“我完全不懂”时, 调动全班学生给健治讲解, 直到健治再没有疑问为止。之后当一位学生提出更加简洁和凝练的解法但令人费解时, 原来“完全不懂”的健治竟然反过来给大家很明白地解释了一番, 达到整堂课的高潮。“不懂”的儿童激活了学习的原动力。

而志村老师在他的语文课里, 从四号开始依次点名发言, “顺理成章”点到平时缄默不语的20号俊树, 在俊树摇头示意不回答时, 志村老师让他的同桌正弘读俊树的诗, 俊树指引正弘得到了自己满意的“回答”, 志村老师再以及时的肯定, “俊树连连点头, 大声地‘嗯’了一声”。佐藤学先生说:“志村老师找到了高见顺的诗与俊树内心世界的关联。”是的, 这种基于儿童、唤起儿童、发展儿童的教学怎能不令人怦然心动。相比我们日常的教学, 虽然收获了“短浅”的平均分数, 却失去了不知多少发现儿童、发展儿童的机会。

佐藤学说:“教师的责任不是进行‘好的教学’, 而是要实现所有儿童的学习权利, 尽可能提高儿童学习的质量。只有认为每个学生的思考或挫折都是了不起的, 并且认真倾听每个儿童的低语或沉默, 才能获得教学的立足点。所以, 创造性的教师总能够接受儿童的多样性和教材的发展性。”让每一个学生在当下快乐地学习, 似乎是我们课堂的奢侈品, 但其实是必需品。

这也让我联想起喊学生到黑板上听写的情形, 当某一位学生 (可能是优秀生也可能是滞后生) 写某个词或某句话卡壳时, 讲台下几乎每一个学生都劲头十足地以各种方式提示他。这好像是笑话, 但其间也许就包含着佐藤学先生所说的“激活了学习的原动力”吧。

以探究活动为课堂教学的中心

“构建合作学习的课堂, 使学校成为学习共同体, 这是教师们的共同愿望, 这是在学校与课堂中实现民主主义的挑战, 是教学中确立儿童尊严的挑战, 是保障每一个人的学习权力的挑战。”佐藤学又说:“学习是同新的世界的相遇与对话, 是师生基于对话的冲刺与挑战。挑战学习的儿童是灵动、高雅而美丽的……在合作学习、合作探究的课堂里, 一个人的发现会唤起其他人的发现, 从而产生新发现的连锁反应。”在以探究活动为中心的课堂教学里, 有“倾听”而非倾轧, 有“串联”而非单接, 有“反刍”而非填灌, 有“尊重”而非歧视, 有“唤起”而非无视……理想的教育元素得以充分地调动和呈现。

我看到不管是在语文课还是算术课, 不管是联系工厂还是本土调查, 主问题的探究学习都在佐藤学先生提供的精彩案例中唱主角。反思我们的日常教学, 课堂教学中讲究面面俱到, 在学生已知的浅问题、在学生无知的伪问题上大张旗鼓, 大吹大擂, 追求虚假的繁荣;却未能在“已知未明”“无知可寻”方面着力, 更没有产生佐藤先生所说的“一个人的发现会唤起其他人的发现, 从而产生新发现的连锁反应”这种上佳局面。所以, 我们教师, 必须抓紧努力。

“学习共同体”是佐藤学提出的重要概念, 它不仅是儿童学习成长的场所, 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场所, 还是社区的家长和居民参与学习的场所, 而“教师”正是这一系统中重要的因素。佐藤先生说:“课堂革命的主体在于, 任何学校都可以碰见的, 诚实地从事教育工作的普通教师。重要的是这些课堂中宁静的革命正是通过任何一所学校都存在的, 每一位普普通通的教师的小小挑战来展开的。”在他《教师的挑战》这本书中, 绝大部分案例就是来自普通教师。佐藤先生说:“在参访众多的中小学的过程中, 最令人高兴的是以前观摩过的教师在后来教学过程中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当佐藤学感受到了藤田老师这八个月来对教学的真诚付出, 在教学尚未开始之际, 就已不知不觉热泪盈眶了。佐藤学先生仅仅几分钟的观察发现了“佐藤 (佐藤敦子) 老师的教学与之前大不相同”。而相比当下某些对我国基础教育有批判没有建设、有批评没有主张的“大师”, 佐藤学先生的人本情怀不知要高了多少倍。

上一篇:进入公司一年心得感悟下一篇:学生会干事年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