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观念的嬗变:从养儿防老的传统到独立自主的现代型转变——以西安市为例

2022-10-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引言

作为社会最基本的价值观之一的养老观是养老文化在精神方面的体现, 从狭义上讲它是指老年人的三观, 广义上讲它是全社会对于养老问题的认知和观点。而一个国家的养老观念则是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的一个共识, 这个共识对于国家政策、社会发展等方方面面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 我国的养老观念受到了内外部综合作用的冲击, 固有的结构和观念出现了触及根源的变革, “养儿防老”的思想是否还根深蒂固?当下影响养老观念的因素又有那些?

二、对象与方法

据2017年统计数据显示, 西安市老年人口总数为107.2万人, 65周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为11.17%, 其中莲湖区、新城区和碑林区老龄化程度较高, 都超过了11%。本文采取以西安市城镇作为案例城市, 并结合上述疑问进行探寻与分析。

本文认为, 研究养老观念的变化, 需要在对比中进行, 以往的文献资料和数据都是对于已经处于老龄化的人群进行的数据分析和研究, 这种方法虽然比较切合于现实, 但却缺乏一定的前瞻性和对比性, 因此本文通过引入“准老龄人口”这一新的概念, 对西安市的养老观念进行研究。所谓的“准老龄化人口”是指, 目前尚未处于老龄化阶段, 但年龄已经达到中年, 并且下一个社会角色就将步入老龄的人群。这一人群出生在改革开放后, 他们一方面收到传统中国养老观念的影响, 一方面伴随这西方文明的渐进式影响, 在双重文明的影响下, 他们的养老观念呈现出的是一种过渡式, 融合式的形态。

三、数据与分析

(一) 数据源

1.被试区域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西安市老龄化最严重的是碑林、新城和莲湖三区, 最轻的是雁塔、未央和长安三区, 联系实际情况, 在西安市域内随机抽样调查450例准老龄化人口, 回收有效问卷428份, 样本有效率为95.11%。

2.测试材料

本次调研, 自制调研问卷, 问卷题目均为选择题。分四部分, 共计20道选择题。其他有关老龄化的人口数据来自于西安市统计局、西安市老龄委及西安市相关政府网站。

(二) 数据与分析

1.年龄分布

样本数据中年龄在45-50周岁的人数为209人, 占有效样本比率48.83%;39-44周岁人数为113人, 占比26.40%;51-55周岁人数为86人, 占比20.10%;56-60周岁人数为20人, 占比4.67%。

2.职业分布

在428个有效样本中, 政府、企事业单位干部68人, 占比15.89%;国企、外企及私企管理人员163人, 占比38.08%;专业技术人员 (医生等) 16人, 占比3.74%;个体经营96人, 占比24.43%;工人57人, 占比13.12%;服务业人员15人, 占比3.50%;自由职业人员10人, 占比2.34%;无业及失业人员3人, 占比0.70%。

3.其他基本信息 (如图1)

4.代际间养老方式的差别 (如图2)

5.被试对象的养老观念现状 (如图3)

6.养老政策与产业的现状了解度 (如图4)

(三) 分析

家庭结构变化。通过数据发现, 受访者的父母不是独生子女的占98.36%, 受访者不是独生子女的有60.98%, 而他们的子女是独生子女的占89.49%, 基于这三组数据可以发现, 代际间的家庭结构已经出现了很大的不同, 准老龄化人口已经开始了从传统的大家庭到“四二一”家庭结构的过渡, 到他们的子女则可以预测到将会是绝大部分人群是“四二一”家庭。这就意味着, 传统的赡养模式在当下的现实状况中已经不具备现实基础了。政策制度影响。首先对于准老龄化人口最直接和现实的政策影响就是计划生育。由于历史性因素, 准老龄化人口几乎都在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后结婚生子, 因此, 限于历史因素的影响, 这一代人群面临着独生子女家庭的现实, 这就导致了传统的养老方式被切断了客观基础, 他们在经济、感情等方方面面不会再像他们父母一样有多个“慰藉”。通过数据发现, 认为“养儿防老”思想过时的占比85.75%, 这进一步说明了代际间的交换出现了倾斜性的变化, 根据社会交换理论, 人们在付出一定的劳动、情感或金钱后总是期望得到某种回报。代际间的交换在两代父母间出现了不对等, 这就意味着传统的养老观念在这一人群中已经发生了变化多子多福没有现实依据, 因此, 这种观念必然要被抹消, 在“养儿防老”的思想退出视野后, 寻求更加独立自主的养老观念无疑会成为主流。

其次, 社会制度影响。通过数据统计发现, 准老龄化人口对于养老制度的了解和关注度较高, 完全没有了解的人数仅占1.87%, 而对于发展和完善养老制度方面, 都表现除了十分高的关注度, 在给出的具体选项内, 每一项比重均高于80%, 这直接表现出他们对于养老制度在未来养老中所占的作用十分重视。另一方面, 据美国2017年发布的“彭博夕阳指数”调查数据显示:中国平均每一位退休人员的养老金需要大约3.5个劳动力承担而国际标准是每7.3人承担1位退休者的开支。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的养老制度目前处于尚不均衡的发展态势, 这也侧面印证了准老龄化人口对于目前政策的关心。

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在针对理财产品的投入方面, 有90.42%的人均有买过, 这反映出了, 准老龄化人口们的经济水平处于一个能够有盈余的状态, 也表现出他们有经济规划的意识, 个人自有的资金既能反映出他们有能力在未来独立自主养老, 同时, 也有能力选择更多种养老可能方式, 因此在养老产业中才会出现如表3-4中的较为均衡的分布。

“孝老爱亲”思想的新时代性。就子女在自己老年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一问可以看出, 一手包办那样的传统占比仅有3.74%, 而定期探望则多达89.02%, 这反映了准老龄化人口们对于子女承担的孝顺和赡养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孝”作为中国传统养老思想的核心, 一直以来在养老实践中都扮演这一个隐形尺度的作用。值得强调的是, 在这种思想下, 中国古代孝感天地的故事因此而诞生。然而, 在时代发展的过程中, 孝道继续发展, 并且也被时代注入了新概念。正如金耀基在《从传统到现代》中所讲到, 古代中国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 社会结构开始出现解构, 传统文化的价值面临完全消失的风险。如今的孝道思想受西方平等、自我价值实现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情感沟通成为了孝在新时代下的鲜明标志。而且, 201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将“常回家看看”写进法规内, 这既反映了目前我国对于“孝老爱亲”思想的时代体现, 又反映出了孝道在当今父母与子女关系中的嬗变。精神层面需求多样。通过表3-3可以鲜明的看出, 人老龄化人口对待未来生活在精神方面的需求更加看重, 不仅是健康、亲情这样的原始期望, 对于文化、娱乐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都呈现出十分重视的态度。这对于未来产业发展的侧重点和倾斜度无疑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四、总结与展望

通过对现实的养老观念的探寻和研究, 能够窥斑见豹的展现出准老龄化人口的养老观念, 了解这些观念不仅仅有利于对未来相关产业发展做出预测, 更重要的是能够明确当下思想变化的渊源。为使研究结论更加清晰, 具体的关系 (见图1) 。

孝老爱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今天的中国, 养老问题已经成为关注的焦点。如何能够应对老龄化问题带来的危机, 这事关国家未来。相信随着人们对于养老问题的认知更加深刻, 养老产业的进一步得到发展, 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将会日益健全以适应老龄化社会的挑战。

摘要:养老观念作为社会的基本价值观之一, 其变化发展反映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变化, 通过案例分析的方法, 能够窥斑见豹的反映出养老观的变化情况和影响因素, 本文通过引入“准老龄化人口”这一型概念, 对被试对象所反映的一类群体给与新的界定, 并探寻与研究这一群体从传统养老观念到现代养老观念的变迁。

关键词:养老观,准老龄人口,传统,现实,西安市

参考文献

[1] 朱海龙, 欧阳盼.中国人养老观念的转变与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5, 44 (1) :88-97.

[2] 葛晓萍, 李澍卿, 袁丙澍.中国传统社会养老观的变迁[J].河北学刊, 2008 (1) :125-128.

上一篇:探讨液化石油气储罐火灾事故的预防措施下一篇:盆腔清解汤联合抗生素治疗盆腔炎性包块5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