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观念的议论文

2024-10-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天人合一观念的议论文(精选3篇)

天人合一观念的议论文 篇1

天人合一并非中国文化所独有的观念,在世界很多高级宗教中都有这类观念,并且有详细系统的修行方法。这种观念其实就是一种舍弃小我,成就大我的思想,是未破我执的表现。在外道他们是公开宣传这种教义,原本是一种信仰自由,不用多加评论,但这种天人合一的观念早已渗入了佛教,很多修行佛法的人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这种观念。作为其个人,这是非常可惜的,但从佛教的法运而言,破斥这种观念对于正法久住却是很有必要的。

这种渗入佛教的天人合一观念也是以佛法的面貌出现的,具有较强的蒙蔽性。最肤浅的表现形式就是佛我合一,误解众生本来是佛的真实含义,认为通过一些祈祷祭祀和其他宗教仪式可以与某尊佛合为一体。其实这就是印度教梵我合一的翻版,而印度后期大乘佛教深受印度教影响的事实已经为学界共识,迄今一般的印度人也都把佛教当作印度教的一个分支。众生本来是佛的本来意思仅仅是众生本来具有解脱的可能性。

还有一种更隐蔽的表现形式就是对佛性,如来藏,真我,真如的错解,把它们当成了宇宙本体的“天”,而追求自我与这种代表最高法则的“天”的合一,也就是舍弃小我成就大我,当然他们并不认为自己是在追求大我,他们以为证到有为法的无我并非就是究竟解脱,否则就堕入二乘或者断灭了。他们认为无为法一定是有本体的,并非仅仅是空,而产生独立于缘起法外的.佛性,如来藏,真我,真如的观念。其实这还是未能证到无我空性的表现,而产生的一种不生不灭的大我的妄想。所谓的佛性,如来藏,真我,真如仅仅是缘起空性的一种方便说法,而缘起空性非断非常。持这种观念的人最难理解万法皆空下的无穷妙用是如何展开的,破了假我,如果不安立真我,这让他们感到不可思议。但任何真我的安立,无论说得如何巧妙,根深蒂固的还是那个我执。所以对此产生疑惑的人应该反省一下是谁在疑惑?就是我执。

第三种表现形式更加狡猾,危害也更深,在当今这个时代尤其值得警惕。他们会把欲乐当成解脱的手段,这原本也是印度教某派的教义,对性力的崇拜,将情欲神圣化,企图在感官的狂欢中寻求解脱。稍有理智和历史常识的人都能明白,虽然它外表深奥,但怎么可能是释迦牟尼佛陀的教法呢?这种狂欢会造成一种类似解脱的幻觉,甚至是成佛的幻觉,自我会急剧膨胀,极大的我慢会幻觉到假我的消失,神我的出现,俨然把自己当成了造物主,却自认为是佛慢或与本尊合一了。他们也会把肉体修成天色身或化成什么光当作成佛的重要标志之一,却不知如果这是真的,那么天人乃至魔王也都成佛了。“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佛陀的警诫我们切不可遗忘。

总之,一切含有天人合一的观念,皆非佛教的,一切佛法都概括在“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的三法印之中。三法印就是一乘法,就是究竟了义。画蛇添足者,只能越搞越糊涂!

天人合一观念的议论文 篇2

一个民族用最严格的方式把她最优秀的一部分青年选拔出来, 给予最良好的培训和教育, 让这些优秀青年能够传承和发扬这个民族的文明, 带领这个民族走向繁荣, 这部分人就是大学生。 从“公车上书”开始, 近百年来, 中国大学生一直都担当着全社会的先锋角色。《全国大学生泰达宣言》中, 号召大学生造就和谐的自我, 塑造健全的人格, 正确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 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 在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中培养自己的改革能力和创新精神, 为社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1 “知行合一”的学习方式

一百年前的大学生们为了民族的存亡从理论到实践, 一点一点的去救中华民族于水火之中, 他们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尽到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知行合一, 完美的将理论运用于实践, 这才有了现在欣欣向荣的中华民族共和国。我国自古以来重视童蒙教育, 并以纲常伦理道德教育为核心内容, 形成独具面貌的传统儿童教育特色, 之所以如此是由于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我国古代儿童教育思想发轫于古老而深邃的《易经》思想, 在儒家人文精神氛围影响下茁壮成长, 在古代中国独特的教育文化特征保护下良性生存, 最终使传统儿童教育思想以独特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2]。

2现代大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成因

知行合一, 看似简单的4个字, 要做到却是不易。一百年后的今天, 一百年后的90后, 却是社会争议颇大的一个群体。由于多年单纯的校园生活与高考压力, 当代大学生与社会脱节, 参与实践动手机会少, 导致除了学习到理论知识, 其他方面经验严重缺乏, 实践方面眼高手低, 知识得来渠道主要是老师讲授, 上网查询以及各种典籍资料, 却很少自己亲自动手去实践一番, 从实践中自己去总结, 去验证理论。陆游曾说:“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便是对当代大学生的最好建议, 也是最好诠释。

2.1生活水平方面

与父辈祖辈相比, 这一代人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 科技的发展, 接受到更为高等的教育。对于他们来说, 明白认知事物的规律道理是一回事, 能够做到做好是另外一回事。几千年前, 孔子就曾说过“言知之易, 行之唯艰也”, 是的, 知易行难, 那是因为人类进步史上每一次跨越都包含着无数先辈的心血, 而不是仅仅从书上看到的那么简单他们总想着用知识来武装自己, 却从未考虑过这些知识应该怎么使用, 应用在何处, 因为认识事情的道理较易, 实行其事较难。

《尚书·说命中》中说拜稽首曰:”非知之艰, 行之惟艰。”爱迪生在发明和改进电灯的过程, 发现灯泡里的空气影响灯泡使用寿命, 认识到灯丝的熔点要高, 于是采取抽真空的技术。采用高熔点金属做灯丝, 但是一开始效果不理想, 经过多次努力获得成功。这些都在表明着知易行难。在如今的社会, 大部分人受到经济加速发展的影响, 都有着浮躁, 急功近利心理, 对于知识的学习和领悟也是如此, 只是模糊理解, 并没有深入探讨, 大学的知识, 尤其是理工科的原理和定理, 都是先辈们经过多次实验实践才得出的。 可以说, 没有行, 又哪来的知, 脚踏实地才是他们学习与生活的真正态度。

2.2教育形式方面

在教育方式方面, 多方面因素致使国家长期采用应试教育的方法, 这种教育方式在当代也越发地暴露出它的弊端。从小开始就被灌输已经被灌输了几百年的理论知识, 这倒也无妨, 因为前人总结的经验教训, 发现的永恒的真理会给他们引导和启发, 所以, 他们需要了解。但是我们的教育方式似乎对其过于重视了, 考试分数虽然没有完全掌控他们的人生, 但也足以动摇他们前进的方向, 为了分数他们拼了命地啃书本, 咬文嚼字, 成了学习机器, 机器哪来的创新, 哪来的思维呢。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凡事落实实践之后, 便与我们只停留于理论截然不同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他们难道不好奇这个理论是如何得出的, 她究竟对与否, 这些疑问只有自己亲自实践才会明了吧。在教育方面, 也可以采取对教学理论的梳理。以往探索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多是从理论研究者与实践者的差异角度展开的, 这样的研究思路有助于克服教育理论工作者与教育实践者之间的矛盾, 但难以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结合提供富有针对性的启示。因此, 从教育理论的可实践性入手, 探究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中介, 结合的层次对应性, 弄清其结合的内外机制, 就成了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研究取得突破的关键[3]。

2.3教育水平方面

追溯到20世纪70、80年代, 普通人民受教育水平较低, 社会上阶层人数最多的就是手工业者, 农业工作者, 即使是学生, 假期也要去工厂, 农田实践帮忙, 对于他们而言, 实践比了解更加容易。 那时候生活较为艰苦, 学习求知环境也远远不及现在, 能找到的文献典籍也是很有限, 也许他们通过实践积累了很多操作经验和对紧急问题的处理方法, 却无法解释清楚都是用了什么原理, 又是出于什么考虑而采用的这种方法, 只是单纯的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实践, 自我总结而得到规律, 即所谓的知难行易, 行先知后, 然而不带目的的实践只是单纯的劳作, 并不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助力, 唯有知行合一, 才能为构建现代化社会提供最大的帮助, 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全能型人才, 适应21世纪的人才需求。

3知行合一的学习方式的重要性

知行不一、知行脱节直接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切实强化知行合一, 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4]。实践的方式很多, 在大学里可以把校园活动与校外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 有目的地引导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认识与体验客观世界, 在实践中实现素质全面均衡发展的教育理念。倡导大学生的自觉实践与各专业课教师的积极参与相结合, 注重将大学生的实践活动与培养大爱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相结合[5]。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 大学已不仅仅是一个求知的象牙塔, 它更多的会去与社会接轨, 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院校, 对于学生实践方面的要求会更为具体, 甚至毕业后进入企业就要自己独当一面, 如果没有过硬的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 必然是无法担此重任的。在信息高度发达当今社会, 互联网让大学生迷失方向, 智能手机无时无刻都挂在网上, 把只是通信工具和传递方式当成生活主基调, 知道的很多做起来无从下手, 知行合一落实4年大学生活迫在眉睫, 用理论武装头脑, 用行动证明自身的价值。准备4年后进入社会这个集体, 去接受用人单位的审核、社会的审核, 唯有珍惜这最后4年可以自由学习的时光, 才可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4结论

(1) 知行合一, 行, 一种是探索真理, 一种是实践真理;知, 是一种静态的认同和理解。知是行的主义, 行是知的工夫, 知是行之始, 行是知之成。笔者认为, “凡人”之所以不能“做圣”, 多半是由于知与行分家了, “行”离开“知”便是“乱行”, “知”离开“行”便不是“真知”。孙中山先生曾经提出“不知固不欲行, 而知之又不敢行, 则天下事无可为者矣”, 所以, 他鼓舞人们“无所畏而乐于行”, 所以, 笔者主张当代大学生应把“知”和“行”结合起来, 而不能单纯的离开“行”而求“知”。

(2) 现代高校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确立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在主动、双向、探索、研讨的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从而提高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和研究能力。但目前, 以灌输、接受为主要特征并占绝对优势的传统教学方式制约、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严重束缚并制约了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发挥[3]。培养实践, 重视实践才是高校教学和学习的重中之重。

摘要:对现在大学生理论与实践方面的观察, 与过去大学生的对比。认为现代大学生缺乏实践, 解释其教育方式、生活水平、教育水平三个方面的原因并提出建议, 希望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 形成“知行合一”的观念和理论。对现代大学生缺乏实践的学习提出建议, 并得出学习需要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做到“知行合一”的效果, 才能真正掌握学习。

关键词:知行合一,教育方式,教育水平,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1]赵海敬, 范健文, 杨磊, 等.关于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性探究及建议[J].教育教学论坛.2013 (1) :17-19.

[2]黄云姬, 论我国古代儿童教育思想的历史成因[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5 (6) :25-27.

[3]曾茂林, 柳海民.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条件及机制[J].中国教育学刊, 2009 (4) :63-66.

[4]谢四平.强化知行合一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J].湖南社会科学, 2005 (3) :32-35.

[5]杨晓玲, 刘齐征.基于大学生校园生活知行合一的大实践观研究[J].教育评论, 2015 (11) :14-17.

浅析“六经”所涵之“天人观念” 篇3

【关键词】六经;自然崇拜;祭祀

《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是我国先秦时期重要的文化典籍,学界称之为“元典”。《乐经》已在流传中亡佚,其具体内容散存于其他文献中,现存仅“五经”。“五经”所涉及的内容粗略可分为历史学、伦理学和政治学等。“五经”所涵先秦内容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是研究该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庄子·天下》:“《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六经涉及的范围极为广泛,为我们研究先秦文化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史料。

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先民靠天吃饭,在承载大自然给予各种恩惠的同时,对神秘的自然产生深切的敬畏之情。先民遇到难以解释的自然现象时,则是产生对自然的畏惧之情,继而对自然现象进行祈祷,逐渐形成了的原始自然崇拜观念,即所谓的“万物皆有灵”的原始自然崇拜。自然崇拜的直接结果便是巫术祭祀祈福活动,甲骨卜词记载,商王每天必卜,每事必卜,巫术占卜成为商王朝的头等大事,“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占卜之事在先秦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礼记·表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鬼神。先鬼而后礼,先罚而后赏,尊而不亲。”《诗·尔雅·释天》:“春祭曰祠,夏祭曰礿,秋祭曰尝,冬祭曰蒸。祭天曰燔柴,祭地曰瘗薶。祭山曰庪县,祭川曰浮沉,祭星曰布,祭风曰磔。是禷是禡,师祭也。既伯既祷,马祭也。禘,大祭也。绎,又祭也。周曰绎,商曰肜,夏曰复胙。”《尚书》:“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肆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先秦时期原始祭祀活动,内容广泛,形式复杂多样。夏朝设秩宗,商朝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行政官元,权位显赫。《尚书·周书》:“我闻在昔成汤既受命,时则有若伊尹,格于皇天。在太甲,时则有若保衡。在太戊,时则有若伊陟、臣扈,格于上帝。巫咸乂王家。在祖乙,时则有若巫贤。在武丁,时则有若甘盘。”伊尹、保衡、甘盘等既是位高权重的贤臣,又是令人敬仰的巫术大师。

國家产生后,诞生于人类蒙昧时期的原始自然崇拜逐渐失去了祈求福祉的最初精神,沦为统治者彰显其权威和统治合法性的工具。先秦时期天命论盛行,“六经”多有体现。《尚书·泰誓》载言:“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可见殷商文化并没有脱离原始宗教自然崇拜,“天”与生民息息相关的神灵,是殷人社会的最高主宰,相伴的宗教巫术则是沟通人与天的主要方式,巫师是人沟通天的媒介,统治者只要掌握了主管祭祀的巫师,也就名正言顺的受天之命统治人民了。

《礼》是先秦礼仪制度和礼仪文化的汇编,记载了先秦至两汉时期的各种礼仪制度与规范。如前文所述,“礼”起源于原始宗教的巫术礼仪,是先民祈求神灵的仪式性活动,《说文》中对礼的解释:“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礼源于原始宗教祭祀活动,不可避免的带有一定的“天人思想”,用礼来规范人民也就变得顺应天命,容易为人民接受。因而统治者大力宣扬礼文化,礼文化逐渐繁荣起来,成为西周乃至后世封建统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礼记·访记》记载:“夫礼者,所以章疑别微,以为民坊也。故贵贱有等,衣服有别,朝廷有位,则民有所让。”此时“礼”已经脱离原始祭祀活动形成了一种社会规范,用以维系血缘关系,尊卑贵贱的等级制度,成为西周维护宗法等级制度的工具。《礼》中,各种礼制规范纷繁复杂,事无巨细。据《礼记》中各类条文来看,统治者用礼对社会的方方面面进行了规范,小到婚丧嫁娶,大到朝会征伐,都有细致的规定。实际上,礼已经从日常行为和心理两个方面对人民加以控制,统治者以此达到了稳定秩序,稳固统治的目的。后世新王朝统治者往往会找一个合乎“礼”的借口,以“顺应天道人心”,实质上无非就是为自己的统治披上“天命”的外衣,让人民信服,以便用“礼”统治百姓,维护统治。

“六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奠定了先秦文化发展的基础,其中所包含的原始天命观极,自然崇拜观等,包含丰富的政治性色彩,推动了先秦时期政治的发展,对后世文化、政治的发展具有极大影响。

【参考文献】

[1]杨天宇.礼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2]杨天宇.周礼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3]金开诚.诗经[M].北京:中华书局,1980.

[4]白玉林、党怀兴.十三经导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5]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礼记正义[M].十三经注疏整理本(第12册)[Z].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6](东汉)许慎著,(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上一篇:海员培训资料下一篇: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征文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