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养老的调研报告(精选8篇)
随着我国逐步迈入人口老龄化时代,人口老龄化问题也突出的摆在我们面前。尤其是农村老年人生活保障制度尚未建立,农村人口养老保障正逐渐从家庭层面上升为社会问题,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经济建设的重要因素。妥善解决农村老年人的生活保障问题,已经成为政府的重要工作课题。为进一步调查了解农村养老保障工作情况,探索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发展方向,并为完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提供有益的借鉴,县政府办公室综合调研组对我县农村养老保障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农村养老现状
根据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规定,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超过人口总数的7%,即步入老年型社会。我国老年人口比例上升1个百分点,人口数量世界第一。根据调查,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数为14657万人,其中城市老年人3856万,农村老年人10801万, 城乡老年人男性为7169万,女性7488万,80岁及以上的高龄人口1619万。与2000年第一次抽样调查相比,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由10.2%提高到现在的11.3%,高龄老人占老年人口的比例也从9.2%增至10.7%。老年人口的增多,使得全社会的老年抚养系数从2000年的15.7%增长到目前的1***%。调查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数为1.49亿人,占总人口比重的11.3%,占全球总人口的1.4%,相当于整个欧洲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总和,居世界首位,全国70%以上的老龄人口分布。
从养老方式上看,我国农村养老以家庭养老为主,敬老院和其他公共养老为辅。农村养老现状如下:
1.家庭养老是农村养老的主要形式。
2.绝大多数老年人“老有所养”有保障。一是“五保”老人。其二,有子女的老人,其生活水平与子女的生活水平基本相当。有些生活富足的子女争着养老,使老年人过着幸福生活。其三,因各种原因导致特殊困难的老人,也得到了政府的救助。其四,有些经济较富裕的镇、村原村干部每人每月发退休金20—80元。
3.部分农村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余热。一些老年人还在从事田间生产,有的老人积极参与公益活动,被称为“闲不住”的人。由于绝大部分中青年离开农业生产外出打工和搞经营活动。老人们在田间劳动中承担着“一分天下过其半”的重担。
但全国无经济来源、无劳动能力、无儿无女的“三无”占一定比例,其中,60周岁以上的占其中的绝大多数。这部分老人的养老问题已逐渐成为影响清原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因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二、农村人口养老难的原因
一是农村发展滞后,经济条件相对较差。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农村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尤其是近两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较大,生产、生活水平有了一定提高,但与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以种植业为主的普通农民,几千元的种植收入,除去衣食住行等日常花销和子女入学等必要支出,手中没有多少剩余钱财留作养老,赡养老人缺乏必要的经济基础,使得老年人的家庭养老保险系数逐渐减小。
二是家庭结构转型,农民负担加重。由于计划生育国策的推行,农村家庭规模和结构发生了变化,正在逐渐形成老、中、少4:2:1的结构,劳动力供养承载系数越来越大。家庭小型化和劳动供养系数加大之后,年轻一代不论是精神负担还是经济负担程度都成倍增加。家庭结构的转型,使农村老年人不得不“活到老、干到老”。三是生活观念改变,赡养意识淡化。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年轻一代的思想、道德、养老观念都在发生悄然变化,以“自我为中心”的社会意识渐浓,不论是经济上还是精神上都不愿优先满足老年人。农村青年人向往和追求城市生活,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财力来满足自身生活的需要,老人的晚年生活开始呈现边缘化倾向。
三、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农村传统养老模式的挑战
一是农村老年人口增长速度的加快,加大了农村养老的压力。我国农村还普遍采取家庭养老的模式,系统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仍然没有完整地建立。但是,近年来农村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逐年加快,危害老年人身体健康的各种疾病日益增多,微薄的农村养老保障金满足不了农村老人生活的需要,农村家庭不堪重负,农村养老工作压力巨大。
二是农村老年人口的高龄化降低了老年人的自我养老能力。我县农村老年人口受教育程度比较低,大部分是体力劳动者,年龄对他们的自我养老能力影响很大。随着老年人口中高龄人群比重的增加,老年人的自理能力不断降低。农村老年人群向高龄化发展,无疑加重了我国农村养老的负担和压力。
三是“空巢老人”的增多,加大了农村养老的社会化需求。近年来,我县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促使农村“空巢老人”不断增多。虽然部分“转移”农民也履行了在经济上供养父母的义务,但供养的程度是有限的,而且无法给予老人必要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农村“空巢老人”的增多,使传统家庭养老失去了基础,必然对
社会化养老提出迫切需求。
四、构建新型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建议
1、加快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体系建设,着力解决当前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
一是解决农村养老资金的来源。为农村老人提供养老保障,是政府对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对等的体现。可以通过整合用于农村的各类财政投入,加大对农村养老的财政补贴。同时,还应深化农村土地制度和林权制度改革,充分发挥土地和林地的生产要素功能和社会保障功能,使农村养老得以获取相对稳定的资金来源。此外,应设立农村养老基金,政府承担一定比例的农村社会养老成本,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式,从公共财政中划拨一部分资金直接作为农村养老基金。
二是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分层次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首先,要整合我国敬老院资源,保障“五保老人”的晚年生活。我国一些敬老院中大部分因年久失修和养员的增加,住房和基础设施急需完善。我国部分贫困地区的敬老院养员人数少、资金运转困难。因此,应该结合地区的实际情况,精简乡镇敬老院,将条件差、养员少的敬老院合并到条件好、供养能力强的敬老院,以利于综合管理、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资源的整合。同时,我国敬老院的运转资金大多来自养员的生活保障金,财源十分有限。应鼓励和帮助已成规模的敬老院在原有基础上做大做强,要依托本地经济、资源等优势,拓展发展空间。本地生态资源好的,可发展相关旅游配套服务产业;有农牧产品加工基础的区域,敬老院可发展配套种植和养殖等,努力实现全县敬老院“院院有精品”、“院院有产业”,形成全县敬老院“以院养员”、自主经营的良好发展模式。其次,进一步完善农村低保的保障功能。要逐步降低农村低保的限制条件,扩大低保的覆盖面,适当提高农村低保的补助金额,使农村养老困难的家庭得到必要的保障。
2.分类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尽早筹划未来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一是完善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险制度。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地建设,当地政府将有相当一部分近郊农民的土地被征占或征用,一次性补偿的数额虽然可观,而一旦被补助人不善理财或遭遇突然变故,补偿金花光后,无地、无工作,老年生活将得不到保障。因此,应加强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与城乡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从实际出发,根据适度保障、分类处理的原则,解决好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障问题,使他们逐步从农民身份向市民身份转换。
二是加快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的进程,使他们在向非农产业的转移过程中,逐步从土地保障转换到社会保障系统。在制度设计上,要适应农民工流动性大的特点,使其社会保险权益可以方便地转移接续,并保证其流动就业过程中社会保障权益不受侵害。
三是对于仍然固守在农村,以土地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农民,则需要逐步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提高保障能力。应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变“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为“个人、集体和政府”三方共同筹资,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养老保险的扶持力度,国家财政应明确各自责任和投资分配比例。根据各地区各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情况逐步提高农村养老保险的筹资水平,并同步增加保险的享受标准。要科学管理农村养老保险基金,提高基金的保值增值能力,使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走向持续、稳定的发展轨道。
3.发展农村“家政型”养老服务机构,构建清原特色的农村“居家养老”模式,满足“空巢老人”的养老需求。
一是加强对发展农村养老社会化服务的组织引导和舆论宣传,逐渐在农村形成浓厚的社会化养老氛围。相应制定对农村养老中介服务机构的扶持和优惠政策,给予社会办养老机构一定的财政补贴以及在贷款和税收等方面的政策倾斜,提高政策吸引力,以调动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参与农村养老事业的积极性。
二是要根据我国农村的环境和消费水平,完善农村社会化养老服务模式。在当前,“家政型”的农村“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是一个既易于接受又经济可行的方式,即由民间资本成立敬老院或“老年服务公司”,政府在政策和管理上给予优惠和帮助,大多数农村老人仍然住在自己家中,由家政公司派专人每天(或定期)上门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方面需要的家政服务,有条件的还可以为老年人提供健康咨询、健康检查及医疗护理等内容的医疗保健服务,服务人员和服务项目由老年人自主选择。“居家养老”主要针对生活基本能够自理的老人,可满足多数农村老年人在家安度晚年的心愿和需求,经济成本较低,有利于我县实现农村养老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 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 致使广大农村“空巢老人”家庭数量急剧增加, 农村老龄化形式更为严峻, 他们的精神负担较重, 经济也非常贫困, 农村养老问题现状堪忧。
1.1 经济负担和精神负担较重
由于平时农村年青人都外出务工, 一年到头只有春节回来, 他们对留守老人的经济支持往往很有限, 以至于大部分老人还要靠自己劳动来维持生计。尽管现在政府每月发放55~60元的基础养老金, 但对他们的生活是杯水车薪。特别是那些男性老人, 又不得不重新承担起繁重的农活和家务, 绝大部分外出打工的子女又把自己承包的土地交给年迈的父母耕种, 整个家庭的负担又完全落到了他们身上, 他们实在太劳累了。
1.2 身体令人忧, 生活难自理
在农村由于条件差, 老人的健康状况一年不如一年, 患病率也随之上升。他们既没有退休金也没有养老保险, 57.8%的人未享受任何形式的医疗保障。尽管很多地方实行了农村医疗合作, 可仍有不少老人连补偿起付标准线以下的费用也负担不起。由于困难, 他们往往采取小病拖, 大病扛, 最终错过了治疗的最佳时机, 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同时很多家庭因为代沟或生活方式及其家庭矛盾, 老年人不能也不愿与子女们在一起共同生活, 经济上也不能赡养老人, 生活越来越困难, 身体越来越差。
1.3 孤独寂寞, 缺乏幸福感
目前我国农村老人超过千万人, 绝大部分老人感到不幸福, 除经济困难外, 主要是无人照顾, 精神文化不丰富, 除了聊天和看电视就没有其他方式充实自己的思想。
1.4 心理负担加重, 侵权问题频发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基本上是由自家老人来完成。对小孩的教育使他们的心理负担加重, 因为, 他们识字不多, 无法辅导小孩的学习, 老人们总觉得管小孩力不从心, 教育不好又怕儿女们埋怨。同时, 老年人的权益保障难以落实, 农村的涉老侵权问题十分严重, 例如婚姻上侵权, 经济赡养侵权。
2 农村养老问题存在的原因
2.1 农村法律观念淡薄
我国法律都明确了老年人应得到的权益保障, 但很多人法律常识不足, 老年人不知道用法律来维护自身的权利, 年轻人也不认真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 不学法、不知法、不懂法、不履行法定的义务, 子女只知向父母索取, 却不尽“反哺”义务。子女不养老, 在农村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2.2 基层领导不重视社会不关心
现代人的价值观念对传统家庭文化的冲击很大, “万事孝为先”的传统受到了挑战, 尊老、敬老氛围不浓厚。原因主要是: (1) 农村老年委如同虚设, 领导不重视, 宣传力度不够。 (2) 没有引起社会的关注。不赡养老人的现象, 在农村频繁发生, 大家都司空见惯, 充当冷漠人, 事不关己, 高高挂起。老龄问题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他们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 关心他们, 就是关心我们的未来。 (3) 农村老龄工作经费严重不足, 政府投入太少, 制约了老龄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有些地方仅有的一点老年经费还被占用或挪用。
2.3 养老保障不健全, 观念难改变
农村基层没有健全养老机构, 每个村基本没有养老服务, 管理人员严重缺乏。老人对久居的农村生活充满怀念, 再加上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方面存在差异, 他们更倾向于选择留守农村。养老资金有限 (农村老人太多) , 民间资本没有进入。
3 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一) 加大中央和地方财政投人, 加快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建设, 大力发展老龄事业, 逐步实现农村养老的社会化。在居家养老的基础上, 适当扩充养老福利设施, 例如兴建敬老院、建立老人活动设施, 来满足老人的不同需求, 此外, 政府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为老人生活构筑起一道坚实的“安全网”。
(二) 充分发挥村委会的作用, 给老人提供一定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在村委会的引导下, 实行养老互助和养老资源的优化配置。帮助他们进行心理慰藉, 维护身心健康;帮助身患重病老人干活, 给他们提供全方位的照料;同时定期给老人进行身体检查, 为老人建立健康档案, 多开展一些集体活动, 丰富老人的精神生活。同时做好宣传工作, 让农民充分理解参加新农保的好处, 让符合条件的农民自愿参保缴费。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稳步推进参保工作, 使农民真真能得到好处实处。
(三) 倡导良好的社会风尚, 弘扬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今后几十年, 家庭养老仍然是我国的主要养老模式, 各级政府要大力弘扬传统美德, 倡导敬老养老之风。教育分住的子女“常回家看看”, 帮助父母做点家务, 沟通情感, 照料生活。此外, 要在各中、小学中开展孝敬主题教育活动, 从小培养孝敬父母以及尊老、敬老传统美德。
(四) 允许社会民间资本进入, 壮大农村养老资金, 探索不增加床位的养老模式的尽早建立, 用市场的行为购买服务, 国家给予一定的补贴, 例如我给你一天提供服务, 送餐等等。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坚持发展为了人民, 发展依靠人民, 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 农村养老问题日益凸现。农村老人可利用的养老资源严重不足, 养老保障问题更为严重。建立和完善以农民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为重点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农村老人,养老保障,建议与对策
参考文献
[1]何晶晶.浅析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农村的养老问题[J].安徽农学通报, 2007 (18) .
关键词:以房养老;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倒按揭
一、国内方面
1、我国有60岁以上老年人1.78亿,养老的经济模式主要是子女赡养、退休金、社保金。但目前养老金存在较大缺口,急需提出一个新型的养老方案。
“4+2+1”的家庭模式已经出现在人们眼前,面对巨大的家庭压力,独生子女一代很难再稳妥地用自己的力量给老年人一个天伦之乐的晚年。二是随着我国医疗保健条件的逐步改善,老年人的寿命越来越长,整个晚年的花费也在不断增大。而以房养老的养老模式恰恰能改善“有房富人,现金穷人”的“中国穷老人”现状。
以房养老的实施模式:将房屋抵押给有资质的银行、保险公司等机构,每个月从该机构取得贷款作为养老金,老人继续在原房屋居住,去世后则用该住房归还贷款。
2、政府在政策上对“以房养老”提供支持,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医疗机构“入驻”养老机构。各地要促进医疗卫生资源进入养老机构、社区和居民家庭。卫生管理部门要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机构设置医疗机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应当开设老年病科,增加老年病床数量,做好老年慢病防治和康复护理。(2)新建社区须配建养老设施。凡新建城区和新建居住(小)区,要按照人均用地不少于0.1平方米的标准配套建设养老服务设施,与住宅同步规划、建设、验收和交付使用;老城区和已建成的居住(小)区,要限期通过购置、置换、租赁等方式开辟养老服务设施。民办非营利性养老机构与政府开办的养老机构享有相同的土地使用政策,对营利性养老机构建设用地优先保障供应。
3、实践上。早在2006年,全国政协委员、时任建设部科学技术司司长赖明就建议对此成立课题组进行调研,选择大城市做试点,等到运作成熟后向全国推广。2007年的时候,上海公积金管理中心曾试推过一种叫做“住房自助养老”的创新型“以房养老”模式。2011年开始,民政部将试推“以房养老”。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指出,要积极引导企业开发老年食品、老年住宅、“以房养老”等服务市场。这可以看成国家在以房养老政策方面最新的表态。2013年9月13日,中国政府网全文公布近日由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
二、国外方面
1、理论上“以房养老”出现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初衷是解决许多老年人空有住房却没有能力改善退休生活的现实问题。该项目由美国联邦政府住房及城市发展部和联邦住房管理局主导。
2、政策上。(1)美国最大特色是政府主导。该项目最大的特色是政府主导,假如贷款机构因破产或其他原因无法按约发放贷款,政府就会适时介入,保证贷款正常发放。这项计划主要面向62岁以上的单身老人或夫妇,申请门槛不高,申请者只要没有积欠联邦政府任何债务,并拥有已经还清按揭或所欠按揭数额不多的自住房,就符合条件。在收到申请后,HUD、银行和保险公司将对申请者的自住房进行估价,并且以提出申请的夫妇中年纪较小一方的年龄为准,参考利率、房屋估值和地理位置等因素,向其发放相应的贷款,直到申请者永久性迁出、将抵押住宅出售或去世为止。(2)加拿大:老人养老最后一招。在加拿大,“住房收入计划”是唯一提供反向住房抵押贷款解决方案的计划,管理该计划的是住房净值银行。这家银行也是直接向老年人提供住房反向抵押贷款服务的唯一全国性机构。加拿大的住房反向抵押贷款适用人群是55岁以上的老年业主。他们可以将自己的住房抵押给银行,以获取一笔贷款。贷款额度根据贷款人及其配偶的年龄、房产形式和所处地段以及房产估价等因素而定,最多占房产价值的50%,年龄越大,比例越高。(3)新加坡:仍在探索“第二把钥匙” 。新加坡为了应对日益老龄化的社会,新加坡政府也尝试推出了一些反向抵押贷款(即“以房养老”)的政策,为老年人提供一些获得养老生活补贴的选择。具有官方背景的职总英康保险合作社,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为私人房地产业主提供反向抵押贷款计划。从2006年3月开始,新加坡政府宣布将这一计划扩大到覆盖新加坡八成居民人口的政府组屋市场。70岁至90岁之间的政府组屋屋主,可以通过职总英康的反向抵押贷款套现,每月领取生活费,直至贷款期满。贷款机构会在贷款期满或屋主去世之后,把房子卖掉,以索回贷款额,或让申请者的家人还清贷款来取回屋子。
总体来讲,养老实施比较好的国家有英国和美国。最主要的问题是由于需要支付各项规费,使得前期各项成本过高。与其他贷款方式相比,通常这种模式的利率较高,一般为9.5%,几乎是其他贷款利率的两倍。办理过程中申请人要缴纳申请费、登记费、律师费等政府收费,这些钱将在金融机构发放贷款时扣除。
而新加坡反应冷淡,2009年,新加坡政府推出屋契回购计划,即达到公积金最低存款提取年龄的老年人,只要家庭月收入不超过3000新元,并且名下没有其他房产,他们就可以将所居住的二房或三房式组屋(相当于一居室或两居室)最后剩余屋契,卖给国家发展部下属法定机构建屋发展局套现,然后以30年租约继续住在同一间组屋中。新加坡舆论普遍认为这一计划缺乏吸引力,是因为政府规定屋契套现的净收益优先填补公积金账户,剩余部分才能以现金形式提出,实际上对一些年长有宅但缺少现金来源的年长者,并没有起到较好的套现作用。
加拿大争议多。随着55岁以上老年人成为加拿大增长最快的人群,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业务量也有较大幅度增长,越来越成为老年人进行退休财务规划的一个选择。据统计,截至2011年6月,全国共有约8500宗反向抵押贷款案成立,应付贷款总额11亿加元,涉及全国各地总价值30亿加元的房产。不过,也有金融理财人士并不看好住房反向抵押贷款,指出其最大的弊端在于复利计算,将未付利息加到本金总额上产生更多利息,加上售房之前无需还款,造成贷款成本比较高。具体而言,每半年计算复利,利息支出增长很快,贷款人的债务每七八年可能将近翻一番。加拿大住房收入计划创始人威廉·特纳承认财务上存在这种现象,并建议说,如果老年人想要保全房产价值,就不要涉足反向抵押贷款。
针对国内研究问题的特点来说,目前国内对“以房养老”这一养老模式讨论颇多。基本上是从市场基础,物质基础,实践基础和政府支持等方面进行论证,确定了此模式在国内的可行性。没有成功地提出“以房养老”的具体实施方案。
国内学者主要对美国、日本等实行此政策比较成功的国家所采取的模式进行分析,然后提出其中可借鉴的地方。国外的成功模式固然值得借鉴,但是必须要放在符合我国国情的大前提下,这样才能让“以房养老”更好的实施。
三、总结
鉴于以上局限,我要研究其中的“以房养老”在我国实施的具体模式。通过对三种模式及美国国情的考量,分析其成功的原因。目前我国也有试点,但效果都不理想,通过对试点实施模式的研究,分析失败原因。关键问题是区分两国不同的国情,并由此合理借鉴国外模式。
参考文献:
[1] 郑功成,让社会组织成为养老服务主力军,人民日报,2013。
[2] 唐钧,“以房养老”出租比抵押更靠谱,中国经济周刊,2013。
王恣麟学号4302121033700
5人口老龄化是我国在今后长时间内要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随着我国人口再生产从传统型过渡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现代型,必然伴随着人口年龄结构的老化,老龄化形势日趋严峻。近年来,我国对老龄工作和社会养老事业的发展十分重视,出台了相关政策和一系列文件,以推进各级老龄工作机构和老年群团组织建设,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做好老年人优待工作,组织开展关爱老人心理健康活动,等等,不断推进老龄事业发展,使全市老年人生活生命质量逐步提高。最近,我们利用学习实践时间,对湖南省邵阳市的养老工作作了初步的调查,以期为积极践行和谐老龄化战略,切实落实“以民为本、为民解困”的服务理念,有效解决养老服务需求,提供些许参考。
一、老年人需求的基本情况
(一)老年人的基本状况
1.文化程度偏低
根据民政局的有关统计,我市现有老年人中,文盲、小学文化程度的分别占总数的11.57%和31.85%,初中、中专、高中文化程度的分别占29.64%、8.42%、9.51%,而大学专科、大学本科以上的仅占5.86%和3.15%,老年人文化程度偏低的特征很明显。
2、“空巢”老人较多
从居住方式来看,在被调查的老年人中,独居和与配偶居住的老人分别占11.38%、52.49%,与子女同住或与孙子女同住的占35.17%,老年人“空巢”现象日趋严峻。
3、身体状况与生活自理状况尚可
在被调查的老年人中,身体健康或一般的分别占32.53%、35.98%,有慢性疾病或有严重疾病的占27.60%、3.89%。说明我市老年人的身体状况总体处于较佳状态。生活能够完全自理的占调查总数的87.98%,半自理的占10.26%,不能自理的占1.76%,具有自理能力的老年人占绝大多数。
4、经济收入情况
从经济收入来看,月收入在500元以下、500-1000元、1000-1500元的分别
占21.13%、12.88%、36.25%,月收入在1500-元、元以上的占18.11%、9.65%,1.98%的老年人没有经济收入。由此可见,大多数老年人经济收入偏低。
(二)老年人最迫切需求情况
1.精神赡养是最需
调查发现,老年人对精神赡养的需求是最强烈的,40.44%的人现在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精神赡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社会养老保险面逐步扩大以及子女的经济扶养能力日益提高,老年人物质生活质量基本有了保障。但是生活的幸福不仅是物质生活上的满足,还包括精神上的享受。从这项调查显示,老人们更渴望情感上的关爱,企盼心灵上的充实。
2.家政服务市场大
调查显示,29.97%的老年人最需要家政服务。现在社会节奏加快,子女大都忙于工作,不在父母身边的情况比较多,没有时间料理老人的生活,所以对于家政服务的需求会越来越大,也促使家政服务的市场不断扩大。我们可以推测,今后家政市场的发展对于解决就业问题将会起到一定作用。
(三)养老形式调查情况
1.居家养老是首选
调查显示,80.27%的人最愿意选择的养老形式是居家养老,11.56%选择机构养老,6.34%选择老人日托所,1.83%未选择。居家养老服务内容主要是生活照料和康复护理,逐步向精神慰籍领域拓展,居家养老服务的方式主要是上门进行个案服务,同时发展社区老年人日间服务机构,对老年人进行综合性的集中服务照料。居家养老服务是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补充与更新,对破解日趋严峻的养老服务难题,切实提高老年人生命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发展适合我市实际情况的“居家养老”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2.选择养老机构的档次
在愿意到养老机构养老的老年人中,选择500-800元/月和800-1200元/月底分别占58.30%、31.52%,仅有6.49%、3.69%的人分别选择1200-1500元/月和1500元/月以上,这与当前老年人的经济收入水平普遍不高有很大的相关性。
(四)老年人的精神赡养情况
1.大多数老人不感到孤独
调查发现,80.97%的老年人不感到孤独,19.03%感到孤独的老年人更愿意找亲人或朋友聊天。90.91%老人的子女愿意陪其聊天、听其诉说,只有9.09%老人的子女不愿陪他们聊天。由此可见,我市的子女比较注重与父母的谈心,从精神上来关爱父母。
2.子女对老人的孝顺情况
在这次被调查的老年人中,57.66%的老年人认为子女很孝顺,39.88%的认为子女比较孝顺,认为不孝顺的仅占0.83%。子女经常来看望的有82.68%,占大多数,偶尔来、生病时才来、节假日才来到分别占9.53%、0.66%、3.82%,只有0.35%的子女从不来看望老人。
3.老年人与孙子女的关系
调查显示,在有孙子女的老年人中,有62.78%的老年人替子女照顾第三代,37.22%不照顾第三代,这说明我市的老年人对第三代很有爱心,所谓的“隔代亲”。而且调查还显示68.37%和29.51%的孙子女经常来或有时来看望老年人,2.12%不来看望,说明第三代也很关心老年人。
4.老年人活动场所和活动内容
小区休闲广场和公园是老年人的主要活动场所。在平时经常锻炼或参加其他娱乐活动的9791名老年人中,经常去小区休闲广场和公园的分别占38.62%、21.91%,老年人的活动内容丰富多彩,主要有看电视、与朋友聊天、读书看报、打牌搓麻将等,参加老年大学学习、外出旅游的居少数。
二、满足市区养老服务需求的对策建议
1、关爱“空巢老人”,重视精神赡养
全社会都要来重视解决“空巢老人”问题,家庭成员要负责,年轻人要多承担体力劳动,给足老人生活费用,抽空常回家看看,多给老人们精神慰藉。社会服务功能要强化,社区要为他们提供面对面、心贴心的服务,要扩大志愿者队伍,开展形式多样文体活动,使“空巢老人”空巢不空,独居不孤,欢乐常伴。
2、提高养老金待遇
尽管我市已连续几次上调企业退休职工养老金待遇,但调查显示,大多数老年人经济收入偏低,总体生活水平不高。加上近年物价上涨幅度较快,因此,要继续提高老年人的养老金待遇,在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的基础上,使老年人的生活水平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逐步提高。
3、提高居家养老服务水平,扩大居家养老服务覆盖面
要进一步扩大居家养老服务范围,真正建立面向所有老年人的完善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要逐步完善居家养老服务保障体系,建立监督机制,及时评估中介机构服务效能,确保服务落实到位;要对居家养老服务实施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制定上门服务制度、服务监督制度、服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等规章制度,确定生活服务标准、养老护理标准、服务效果评价标准等各项标准,规范服务项目和内容,对服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实行资格认证、持证上岗,逐步提高
居家养老服务水平。
4、加快养老服务机构建设,满足老年人入住需求
尽管调查显示,只有11.56%即1166名老年人最愿意选择到养老机构养老,但即使按照这个标准,市内养老机构床位也应达到2.31万张,而目前仅有1.28万张,尚有1.03万余张的缺口。因此,要落实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事业单位、集体组织、民间组织、个人等社会力量,以及外资兴办养老服务机构,规划建设不同档次的养老机构满足不同层次老年人的入住需求。对养老服务机构实行分类管理,明确养老机构的服务对象,逐步改变目前较高收入人群大量占用公办养老机构资源的现象,在合适的时机,为中低收入老年人群发放养老服务专项补贴,使中低收入老年人能够住得起养老机构。
5、大力扶持,多形式发展社区家政服务
出台相关政策,培育家政服务业,吸引家政服务的相关企业加盟,同时进一步扩大政府援助服务对象范围,完善送时服务机制和制度,让更多的老年人享受到有偿、低偿和无偿的家政服务。
6、加快各级老年文体活动场所建设
根据指示,上星期以来公司就机构养老事项进行了专题社会调查,先后走访了市民政局、市福利院、市敬老院、洪塘福利院等单位和街坊。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国和宁波市老龄人口和机构养老状况
由于中国人口政策的特殊性,不仅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一个老年人口大国。目前我国有60 岁以上老年人1.44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1%,到21 世纪中叶将超过4 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8%,这意味着每3个人中就有一个老人。在未来10年,35%的家庭要瞻养4位老人,29%的家庭要瞻养2-3位老人。但是目前全国每百名老人拥有机构养老床位仅1.1张,绝大多数老人不得不在家居养,要较好地解决养老问题任重而道远。
在宁波,目前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突破100万,80岁以上的老人15万人,约占总人口的15%。据民政部门统计:我市共有养老机构220家,平均入住年龄在75-85岁之间。其中:由市、县(区)两级政府举办的24家;由街道乡镇举办的127家;由社会力量举办的35家;由宗教举办的34家。共有床位26865张,每百名老人床位拥有量2.75张,高于全国平均1.1张和全省2张水平,但与目前我市有23.25万名老人愿意选择机构养老相比,相差甚远。因此,许多养
1老机构出现“一床难求”现象,甚至有的4年等不到一张床位。这既是一种社会责任,也是一种商业前景。
二.目前宁波机构养老运作情况
据调查,宁波市的机构养老基本有三种形式:1.由政府部门全资承办;2.民间举办,政府投入资金在三分之一以下;
3.全商业运作。
政府要求一张床位投资不低于5000元,实际上每张床位的投入在1.5-3.3万元左右。从考察情况看,配备的基本设施有:普通床位、电视机(部分)、空调(部分或自费)、室内卫生间、公共阅览室、多功能活动室、棋牌室(部分)、食堂、保健室,条件好的还配备医务室和专职医务人员。
收费标准:床位收费每人每月400多元至近1000元不等;伙食费每人每月300元(一荤一素一汤);护理基本分为三个等级:一级全程护理的(包括洗澡、换尿布)每人每月600元;二级能基本自理的(提供洗衣服等服务)每人每月280元;三级自理型的每人每月80元不等。因“福”、“利”为主,这些收费大都低于物价部门核定的标准。
还据调查和《东南商报》提供的数据显示:现有养老机构几乎都处于亏损状态。主要原因是全天侯运作、收费标准低、服务管理人员相对较多。通常需配备服务管理人员15-20%。以100张床位规模为例:平均每月每人床位费700元、护理费300元、伙食费持平,全年合计收入120万元。
用最少15个管理工作人员,按年人均工资3万元计算,仅这一项支出就45万元,加上日常医疗、设备、设施投入、维修等其它费用,几乎无一不亏,更谈不上建设成本的收回。如接纳一个五保户,国家每月拨给包干费用600元,包括医疗费和丧葬费,但往往一次治疗费用就达数千甚至上万元。低收费标准决定了亏损经营。但收费高了,一不符合国家鼓励和提倡的社会养老要求,二则入住者承受不了经济负担。出现“争抢”床位情况,大部分也是冲着价格因素。少数能够有一定盈利的机构往往是纯私营、小规模和低档次的,一旦进行扩大和升级,就出现入不敷出,难以为继的局面。如奉化的99老人乐园,是第一家宁波市民营养老机构。一开始投入20万元小规模经营,住满60位老人,也产生了一定的利润。但当业主再次投入1000万元进行大规模升级扩建时,就支付不起大额的借款利息,后政府予以沿街店面转为商业用地才摆脱建设困境,但经营亏损还将继续。为设法弥补亏损,如镇海老年公寓等机构,还将社区去世者“引入”院中料理丧事,以赚取额外收入。
此外,因老人体弱多病,举办养老机构还存在着很大风险。大部分入住者是为了有一个更好的养老环境,安享晚年,但也有一部分是子女为了甩掉“包袱”,把老人送到敬老院的。如有位高龄老人进食不慎被噎死亡,结果平时从来不去探望的五个子女全部赶到敬老院问责,最终以打官司赔偿了
结。还有一位老人摔倒骨折三天后去世,子女追究院方的理由竟是一条凳子的脚太突出了一块,结果还是以经济赔偿了断。
举办机构养老责任重、难都大、效益差。大部分企业家和民间人士之所以举办养老机构,主要目的在于回报社会,而且愿意承担长期的、艰巨的任务。
三.政府对机构养老的鼓励政策
根据浙江省的养老有关规定:每建一张床位,将一次性补贴3000元;宁波市规定为每张床位2000元,低于省级标准和同类地区。而且这仅仅是一个指标,具体能否落实还要看当地的实际财政能力。有的地区也许得不到补贴,有的地区也许能够兑现,余姚市是搞得比较好的地区。据说宁波市在制定新的补贴办法为每张床位一次性补贴5千至1万元,可望明年实施。除水、电费执行民用价格外,其余信贷、税收、电信等方面虽有原则意见,但无可操作性办法,很难落实。甚至根据《城市房地产管理办法》规定,用于福利事业的房产是不能办理抵押贷款的。一些民办养老机构的土地划拨费用也远高于当地的民办医院、幼儿园。因此,政策不完善,优惠不落实严重地制约了养老机构的发展。
四.建设老年公寓的可行性
在宁波市目前的养老机构中,有被称作“老年公寓”、“老年乐园”或“老年之家”的,但他们都与其他的敬老机构并
无多大实质差异。至今还没有高标准、真正意义上的老年公寓。如新扩建的99老人乐园,房间建有阳台(其他的基本没有),配有公共健身设施、卡拉0K舞厅、棋牌室等算是高档的了。从民政部门证实:承办一般标准的养老机构,全面亏损已是不争的事实,规模越大亏得越多,那么修建更高标准和休闲型的老年公寓,更为艰难:其一.我国机构养老比例严重失调,需求矛盾日益突出,满足大多数人需要是当务之急;其二.大部分需要机构养老人员收入水平较低,承受不起高额费用支出,且价格高了也体现不了“敬老”的初衷;其三.机构养老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国家不会鼓励过高标准的养老机构建设,也是媒体关注的焦点。还在上几年,新华社就对浙江“豪华”养老院提出质疑,批评了“萧山、绍兴、余姚等发达地区新建造价每张床位5至9万元,有的甚至高达十七、八万元”敬老院的做法。其四.一个经政府部门批准设立养老机构,其用地和建筑用途是终身不能改变的。也就说在其批准的用地和建设年限之内只能作唯一的机构养老之用。因此,一旦建成,必须做好长期运作的打算,但能否有相对层次长期、固定的客源将是主要的成败因素。根据规定不满60周岁人员是不能入住带有“福利”性老年公寓的。
综上所述,举办养老机构,亏多赢少,不太可能“名”、“利”双收,而且一旦建立,必须持久运作,投资回报也将
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目前,养老机构承办还是以政府部门为主,个体和民营比例较低,纯粹办养老机构只能是政府行为,企业迄今是吃不消的,兴办需慎之又慎。国家虽有优惠政策,但大多难以落实。在目前形势下,养老产业的发展前景不被看好,据现有民营机构反映均难以为继,认为民营进入养老产业为时尚早。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一特殊的银发产业必将受到政府和社会更多的关注、重视和支持,同时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完善和落实,作为企业的长期战略目标,在财力许可条件下,也未尝不可。
附:《东南商报》近期有关机构养老报道
宁波福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周忠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随着我市人口老龄化、高龄化和家庭小型化的发展,养老已逐步成为全社会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之一。为满足老年人专业化、多样化的居家养老服务需求,规范居家养老服务与管理,推动养老事业健康发展,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15年工作计划,4月上旬,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俞志平、盛建良,党组成员姜洪鲁的带领下,内务司法工委邀请了部分驻会委员和市人大代表,对我市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开展了调研。此次调研采取了听取汇报、组织座谈、实地察看等方式进行,先后走访了五星街道新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站、荷花池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12349为老便民服务平台、茶山街道丽华二村居家养老服务站、戚墅堰区戚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地。听取了市民政局(老龄办)、财政局、人社局、卫计委等部门的相关工作情况汇报,并与部分居家养老服务企业、社会组织负责人和工作人员进行了座谈。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和成效
根据“9064”养老模式(即4%的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6%的老年人通过社区养老,90%的老年人通过居家养老满足养老需求),超过96%的老年人选择的是居家养老,大力发展城乡居家养老,对破解日趋严峻的养老服务难题、切实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自2006年我市居家养老工作起步以来,市委、市政府将发展居家养老纳入议事日程,制定实施办法,创新工作理念,探索为老服务新机制,以居家养老服务为基础、以社区服务为依托、以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一)政策环境不断优化。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将居家养老服务纳入全市“十二五”经济社会规划和服务业扶持范围,相继出台《常州市“十二五”老龄事业发展规划》、《关于加快构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工作意见》等文件,大力支持发展居家养老事业,全市基本形成了“投资多元化、运作市场化、管理规范化、服务人性化、队伍专业化、手段信息化”的居家养老服务新格局。为助推居家养老事业的发展,我市积极落实对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的土地供应、税费优惠、医疗服务、公益性岗位补贴和资金补贴等5项扶持政策。2014年度市、区两级财政对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给予运营补贴150余万元,为四城区4300余位老年人提供政府援助服务补贴1100余万元。此外,市级财政还通过“以奖代补”政策对提档升级、增加服务项目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补助450余万元。
(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经过近十年来的积极探索和创新,我市在居家养老服务方面取得了阶段性进展。目前,全市已建成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1030个,已实现居家养老服务四级网络城乡全覆盖。依托“12349”全力打造虚拟养老平台,2014年完成了5万户老年人家庭“一键通”设备的安装运行,为老年人提供家政服务、精神关爱等15类300多项服务,实现了“居家”与“虚拟”一体两翼、互补发展。此外,我市还大力开展居家养老服务标准化试点工作,“天宁区居家养老管理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成功入选第一批国家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项目,“万家安”居家养老服务标准化试点取得初步成效。
(三)运营模式不断多元。探索了多种居家养老模式并取得初步成效。一是依托社区力量。新北区依托万家安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支撑,全力打造了集生活照料、康复保健、老年教育、精神慰藉、文化娱乐于一体的居家养老服务综合体,成为我市居家养老的示范品牌。二是引入民间力量。由老年协会社会组织创办的金坛市浦前村“2合1”居家养老服务站;由企业捐助基金兴办的钟楼区五星街道的新农社区和新新村委居家养老等模式都成为当前解决农村居家养老问题的新路径。三是引入信息化手段。近期,市民政局、钟楼区、常州楼口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已正式联手,充分利用“线上线下”服务资源,推动居家养老服务实现社会化、信息化、规模化和品牌化经营。四是引入志愿服务。金坛爱心志愿者队伍已达4000余人,重点帮扶1000余名老年人;溧阳市爱心助老志愿者协会拥有志愿者2500多名,累计结对帮扶老人2000多名,奉献时间16万多小时。
二、当前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居家养老越来越受到社会的认可和接受,已成为社会养老事业的主要发展方向,但我市目前居家养老服务还处于起步阶段,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离日益老年化的社会养老需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与其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中应有的地位及应起的作用还不适应,当前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有:
(一)政府主导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养老服务是政府民生保障工程的重要内容,在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要通过制定政策、统筹规划、完善制度、资金投入等多种手段,积极扶持、推动和引导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从目前我市居家养老服务发展情况来看,政府、市场、社会、家庭资源之间的合力尚未完全形成;职能部门之间协调配合还不够紧密,社区服务力量整合、养老资金集约使用的整体效果还不够理想;企业和社会组织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居家养老社会化程度普遍不高;对服务工作还缺乏有效的质量评估、追踪和反馈机制,这些因素一定程度阻碍了我市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规范开展。
(二)社区支撑作用有待进一步体现。居家养老必须有完善的社区服务支持,包括送餐服务、家政服务、综合性的日间照料等。从调研情况来看,城区日间照料机构的使用情况不容乐观,部分机构因人数较少和需要整修等原因暂停运营;送餐服务中大规模集中配送少,饮食健康和营养配比问题尚未考虑;医养融合规模小,项目少,服务面有限。
(三)服务项目有待进一步完善。大多数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缺乏资源整合能力,服务内容仍然停留在为健康老年人提供活动场所、简便餐饮、午休床椅,以及援助服务对象的基本生活照料上,为行动困难社会老年人服务率偏低,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精神慰藉等服务还跟不上,急需增加服务项目,扩大服务面,提高服务水平。“一键通”建设是目前居家养老的重要举措,要实现一键通、服务通、长效通,还需要就系统技术支持、维护资金保障、服务体系评估改进、服务团队管理监督等方面进行通盘考虑和长远规划。
(四)服务队伍有待进一步加强。老年人对自身生活质量的要求已不再满足和局限于传统的单一家庭照料模式,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物质和精神享受。而目前从事居家养老工作的人员大多没有受过专业训练,不具备专业知识,居家养老服务内容单调,方法单一,只能从事一般的家政服务和生活照料,难以提供高层次的服务,直接影响到居家养老服务的水平和质量。此外,居家养老志愿服务还没有形成常态化机制。
三、意见和建议
加快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是实现五个“老有”工作目标的重要举措。为此,必须提高认识,加大投入,不断完善“四位一体”的居家养老服务格局,促进居家养老服务的快速、可持续发展。
(一)不断完善居家养老服务保障体系。要加强调查研究,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加强顶层设计,制定我市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有关政策,指导和支持我市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一要加强组织保障。根据工作实际需要,不断健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层级服务管理体系,搭建起完备高效的居家养老服务的实施网络和管理体系。二要加强政策保障。通过制定法规规章,对居家养老运行模式进行制度性设计,对照《关于进一步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和《常州市加快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工作意见》等文件的相关要求,出台具体的实施政策,并定期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三要加强资金保障。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投入,建立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经费增长机制,增加福利彩票公益金、体育彩票公益金对居家养老服务的投入;积极鼓励社会资金、慈善捐赠支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二)不断完善居家养老服务运营体系。不断提升居家养老服务水平,要加快制度创新,积极整合多方资源,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实现居家养老的可持续发展。一要依托社区支撑。充分发挥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的服务和协调作用;着力完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和改造一批日间照料中心、托老所、助餐点和老年活动场所等基础设施,满足老年人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到各种养老服务的需求;突出高龄和失能老年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环境的无障碍改造,推行无障碍设施进社区、进家庭;继续加快老年人医疗、教育、文化、体育等相关服务设施建设,满足居家老年人多方面服务需求。二要培育养老组织。积极开展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社会化运行试点工作,力争2020年社会化运行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达到总数的30%;要积极落实各类产业扶持优惠政策,拓宽民间资本在养老服务业中的发展空间;健全政府购买机制,培育服务市场,促进居家养老服务供应的专业化和产业化;以助餐、护理、照料等服务项目为切入点,在慈济护理、安信颐和等企业服务模式逐渐成熟的基础上,采取政府扶持、社会参与、企业运作的方式,引入、培育和发展居家养老服务企业,为老年人提供价格合理的多样化服务和产品。三要搭建信息化平台。依托12349服务平台,积极推广应用“虚拟养老院”模式,认真研究更为公平、合理、可持续的资金补贴方式,不断扩大“虚拟养老院”覆盖范围,切实体现民生保障的普惠性。四要深化医养融合。要切实落实《常州市政府关于加快医养融合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不断完善统筹规划、机构共布、信息对接、救助联动、医疗互助、监管联动等机制,促进医养融合服务体系健康有序发展;积极建设一批医养融合示范点,争取2015年50%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居家养老社会组织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签订协议,2020年实现全覆盖。
(三)不断完善居家养老服务监管体系。为保证居家养老服务体系良性运转,为老年人提供优质的服务,亟需建立一套完整的居家养老服务监督和管理体系。一是服务行业监管。要尽快建立健全行业准入、投诉受理、第三方评估、奖惩及退出机制,促使各类居家养老服务机构按照规范运行;逐步推进城乡居家养老标准化工作,2015年分别达到40%、20%,2020年分别达到80%、40%。二是服务对象监管。支持专业机构对居家养老服务进行调查,鼓励社会组织和养老机构开展居家养老服务评估,区分不同情况进行分类补贴、分类服务,并实行动态管理。三是服务质量监管。尽快对全市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家庭情况、收入情况和需求情况进行一次大规模调查,逐步建立全市老年人健康和需求数据库,有针对性地为老年人提供各项服务;不断充实完善居家养老服务内容,为老年人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服务。
(四)不断完善居家养服务人才体系。积极培育一支专业化、优质化的居家养老服务队伍,是提升居家养老服务水平的重要环节。一是建立专业服务人员队伍。构建居家养老服务教育培训体系,建立岗前、在职、技术等级培训制度,从培养、评价、使用、激励等环节入手,培养造就一支数量适度、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居家养老服务的专业队伍;鼓励与地方职业高校开展合作,培养居家养老护理型专业人才;充分挖掘社会养老服务组织、各类养老机构的潜力,努力解决居家养老服务人力不足的困难。二是建立专职管理服务队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要配备相应管理人员,并有与服务规模相适应的服务人员。三是建立志愿者服务队伍。大力倡导社区互助、志愿者服务等各种为老服务活动,树立和表彰爱老助老先进典型,形成人人尊重、关心、帮助老年人的良好社会风尚;做好志愿者等社会组织的登记注册,规范对社工、志愿者的管理和培训,使“义工”志愿服务制度化;探索组建以低龄健康老年人为骨干的居家养老互助服务队伍,尝试推行“时间银行”等居家养老服务模式。
关键词:社区照顾,居家养老,社会保障
1 推行农村社区照顾养老模式模式的必要性
我国作为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根据2000年第5次人口普查, 中国农村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达到了5938万人, 占农村总人口 (80739万) 的7.35%, 这一比例已经高于老龄型国家的判断标准 (65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7%) 。从这一人口结构中我们不难看出, 中国农村已经进入了老年化的时代, 解决好占全国老人总数75%的农村老人的生活养老问题已经成为我们当前不得不去关注和思考的紧迫问题。
一般认为, 适合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现阶段的养老模式有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和社区养老3种。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 家庭养老的功能弱化, 社会化养老在我国当前国情下开展具有很大的不现实性, 社区养老虽然成为实现社会养老的基础, 但由于缺乏足够的经济支撑等因素而难以在短时间内普及。
1.1 传统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 农村的经济发展的步伐加快, 农民的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外出务工成为很多省份提高农民收入的主要方式, 在这种情况下, 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面临的社会风险明显增多。首先, 老人随着年龄的增长, 在身体和心理功能方面逐渐衰退, 患病率和伤残率上升, 对日常照顾和生活护理等各种服务的需求增加, 加大了养老成本的支出, 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 家庭能够提供给老人的养老保障在日趋减弱。其次,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推广, 家庭规模在缩小, 独生子女成为家庭的中心, 家长对于孩子的培养和教育越来越重视, 传统的孝文化已经弱化, 现代社会的孝已经不再是评价一个人的重要指标, 这些因素大大增加了家庭养老的随意性。
1.2 社会养老在农村实施的难度大、时间长
社会养老是养老的高级形式, 其兴办主体是国家, 保障的对象是全体社会成员, 所以社会养老需要有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作为发展的基础, 我国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和二元化社会结构形式的存在, 社会化养老在我国还是起步阶段。即使在现实中开展社会化养老的地区也存在多处的发展困境:床位的不足和设施的有限、传统观念的限制等因素都制约着社会养老的发展。2009年新出台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会推动社会化养老的发展, 但基于现在的情况, 我国在农村实施社会化养老的时机还不成熟。
1.3 社区养老缺乏足够的经济支撑难以短时间内普及
农村社区养老是以乡村为载体, 以社区基层组织为主导, 发挥政府、社区、家庭等方面的力量, 为农村老年人的安老、养老提供支持。社区养老的发展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程度关系密切, 集体经济越发达的地区, 给农村社区居民提供的养老保障待遇越高。我国广大农村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农村的集体经济发展落后是一种普遍现象, 这就使得社区养老缺乏足够的经济支撑而难以运行。除此之外, 比较成熟的社区管理运作机制、具有丰富经验的养老服务机构工作人员、中国传统养老观念的改变等都是制约社区养老普及的原因所在。
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不得不寻求一种均衡与过渡, 农村社区照顾养老模式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得以提出, 这是一种以“家庭供养+社区照顾+居住在家”为形式的局部社会化养老方式。也就是说, 在居住方式上社区照顾养老方式选择在家居住作为其主要的生活方式;在经济供养方面以家庭供养作为主要的责任方, 国家养老保险作为补充资源;以日常的社区照顾为基础, 但同时又发挥家庭照顾以及其他各种非正式照顾资源的作用。以上几个方面的有机结合, 便构成一种独特的养老方式, 而且这种模式将成为农村老年人照护的主导模式。
2 农村社区照顾养老模式的主要内容
2.1 兴办社区服务中心
由地方政府出资兴办社区服务中心, 工作人员由本地村委会成员担任, 活动经费来自政府拨款和村集体筹集。社区服务中心的任务是组织搭建养老服务场所、购置养老器材、组织社区养老的日常工作、了解老年人的需要、管理养老服务人员等。
2.2 开展上门服务
上门服务具体来讲是对居住在自己家里, 有部分生活能力, 但又不能完全自理的老年人提供的一种服务。具体包括上门做饭、洗衣、洗澡、理发、打扫卫生、购物、陪同上医院等服务项目。从事这种服务的工作人员, 如果是社区服务中心雇佣的人员, 则通过政府补贴和家庭能够承受的支出给予其一定的补偿, 如果是社区志愿服务人员, 则通过“储存时间”的方式记录在服务者的个人档案中, 以供其年老后无偿获得养老服务。
2.3 开办社区托老所和老人院
开办托老所是为了解决农忙时节或家庭成员因事外出而得不到照顾的老年人提供短期的照护, 时间可以是几个小时或几天, 最长不超过一个月。社区老人院分散在各个社区的小型院舍中, 可以和社区服务中心在构建的养老服务中心在一起, 这样老年人可以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生活, 减少孤独感。
2.4 开展心理关怀活动
社区照顾养老模式要填补集中供养的空白, 对老年人进行情感交流和精神慰藉。主要形式包括开展各种形式保健讲座传授养生之道, 组织老年人喜爱的文化活动, 对独居的老人进行心理访谈等等, 通过这些工作满足老年人心理上的需求, 促进和谐老年社区的建设。
3 开展农村社区照顾养老模式发展的建议
3.1 加大政府在农村社区照顾养老模式中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
政府具有宏观调控的职能, 在发展农村社区养老服务的过程中, 政府的政策指引将关系到其发展速度和发展方向。鉴于农村养老问题面临社会养老和家庭养老两不易的困境, 发展农村社区照顾养老的要求日益迫切。政府应在新农保试点的过程中有计划的推进农村社区养老服务事业, 加大政策和资金投入, 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计划, 因地制宜地对农村社区护理人员进行培训, 并及时吸收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中获得的经验和教训, 早日创立更加符合农村社区特殊性要求的农村社区老年服务中心, 建立符合农村的集休闲娱乐与生活照料为一体的老年之家, 为社会养老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2 提高村集体经济和管理水平保障农村社区照顾养老模式的顺利开展
农村社区照顾养老模式一般要求该地区具备发达的集体经济和比较成熟的社区管理运作机制, 而广大农村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农村的集体经济发展落后和基层管理水平低下是一种普遍现象, 使得集体养老难以推行。所以要开展新模式, 一方面, 需要想法设法壮大村集体经济, 提高村集体服务能力的基础。目前来看, 要想增加村集体经济积累还得主要依靠村集体开办经营项目直接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 或调动村民致富积极性并合理引导村民将部分资金投入社区养老服务。另一方面, 通过扩大农村基层民主来提高集体管理能力。村民自治自实施到现在已经走过了20多年的历程, 其在提高基层组织管理水平、有效监督基层组织日常工作方面有很大的作用, 所以, 要继续以村民自治为基础, 通过扩大农村基层民主来提高集体管理水平和农村社区照顾养老模式的开展。
3.3 宣传正确的养老观念, 发挥村民之间的互助互济作用
鉴于我国当前农村养老的现状, 要正确宣传养老方式的变化, 引导老年人改变传统的观念, 培养自主养老 (以参加新农保为例) 和参与社区养老的意识。同时, 农村基层组织要在这一现实的基础上, 自觉探索社区内部老年服务提供的新模式, 如低龄老人看顾和帮扶高龄老人制度、组织以农村青壮年妇女为主体的人力资源队伍等形式。如果是人与人, 户与户之间的相互帮助, 并不能构成养老服务, 但是一旦这种互相帮扶以一种契约或者是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 就能够使这种帮扶形式在代际之间不断的传承下去, 构成一种社区养老服务的形式。这是一种维持老年人社会生活参与度的养老方式, 在保证老年人与家庭成员, 与邻里亲朋良好互动, 并持续角色扮演的情况下, 帮助老年人顺利渡过人生的最后阶段。
参考文献
[1]赵立新, 社区服务型居家养老:当前我国农村养老的理性选择[J].广西社会科学, 2006年第12期.
[2]曹晓燕, 关于建立发展农村社区养老保障的构想[J].上海农村经济, 2009年第七期.
[3]刘娜, 中国农村社区养老服务研究[D].2007, 04.
一是缺乏信贷支持的政策基础。目前尚未出台相关的指导或实施意见,也没有银行推出专门针对养老服务业的信贷产品,银行内部研究养老服务业的授信人才稀缺。同时,授信审批机制和内部信用评级体系不能体现养老服务机构的差异性,贷款期限、利率水平、额度规模等方面无法体现出养老机构的特殊性,信贷服务和管理滞后于蓬勃发展的养老服务业。
二是缺乏信贷支持的基础条件。1、承贷主体存在争议。无论民营的老年公寓、护理院、康复中心还是托老所,90%以上属于民营非企业组织。尽管部分机构可以获得财政奖励和税收优惠,但很难满足治理结构、盈利能力、现金流等授信准入的基础条件。例如,新办养老机构,在完成设施建设并获批设立前,不可能成为承贷主体;民办非企业组织不得分红的规定,让银行无法测算用于还贷的现金流。2、财务管理短板明显。目前民营养老机构既不交营业税也不缴纳所得税,税务等部门对其没有财务管理方面的基本要求,大多数养老机构会计人员缺乏,财务管理混乱,不利于银行授信审查。3、资产抵押遭遇障碍。一些民营企业将资金投到养老机构形成的固定资产,类似学校、医院等公益性质机构,难以设定抵押。4.担保公司担保意愿不强。目前信用担保机构主要担保对象为工商企业,对养老服务产业还缺乏统一的制度规范和操作标准,加上缺乏反担保手段、还款来源不充分,担保机构很少愿意介入。
三是缺乏信贷支持的配套环境。1、筹资渠道单一。目前资金来源大多是向上级民政部门和同级政府财政“伸手”,缺乏类似交通、城建、文化等投资发展融资平台等筹资渠道。2、养老用地难落实。目前养老机构用地涉及宅基地、自留地、农民承包责任用地、农村企事业用地和养老综合用地等,情况极为复杂,超过三分之二的养老机构或准备涉足养老服务的企业和个人对取得合法土地望而却步。例如,调研中发现,一家镇医院准备利用现有资源吸收民营资本建老年护理院,有关部门虽协调了十多次,但终因土地问题得不到解决而放弃。3、财政补贴难到位。从一些已经出台的运营补贴等扶持政策执行情况看,个别地方以财政困难为由延期或不予支付,实际落实的资金补贴有限。
对此,提出建议如下:
一是国家民政、工商等部门调整现有养老机构准入办法。除民间慈善性养老机构进行非营利组织登记之外,其他的均作为民营营利企业,由民政部门颁发设立行政许可证并监督管理,工商部门注册登记,让其成为独立的企业主体;按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对满足养老机构条件的,与民营非营利组织一样享受财政、税收政策,资产可以设定抵押,收益可以分红,加速养老机构的市场化进程。
二是银行监管部门尽快研究出台金融支持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引导商业银行提高认识,出台专门的信贷管理办法,开发专业的信贷产品;对县域及以下的公办养老机构建设授信,纳入农业发展银行授信范围;鼓励和引导商业银行采取差异化信贷支持政策,对个人和企业开办家庭化、小型化的养老机构,可以发放小额担保贷款;对社会力量开办规模化、连锁化的养老机构,可按商业可持续原则发放政府贴息贷款;对于商业性高档养老房地产,可按商业性房地产项目进行支持。
【关于养老的调研报告】推荐阅读:
关于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建设的调研报告11-22
关于养老的国家政策11-12
关于北京市居民养老方式调查社会调查报告10-20
关于“养老金并轨”的观点09-29
关于在养老院的公益活动感想12-06
关于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12-14
关于申请参加城镇小集体职工养老保险的请示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