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改革

2024-06-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改革(精选10篇)

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改革 篇1

两会期间,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改革是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社会上流传着几种说法包括:国家推行事业单位改革是为了减轻国家财政支出,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将套用企业办法;事业单位推行养老保险制度之后,员工的待遇会大大降低等。那么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改革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究竟是否可行呢?

正方: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改革势在必行

清华大学养老金工作室主任杨燕绥教授: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改革是从公平与正义角度出发的。她指出现在事业单位跟企业养老金之间比较有三个不协调。第一,事业单位大家不交养老金,不缴费,工作40年,将来退休怎么也有20年,工作期间不缴费,20年退休去领养老金,不缴费领养老金这总是不公平的。第二就是身份壁垒,大家都是工作人员,在事业单位,在国家机关差距就这么大,养老金差距这么大,这确实是不公平的。所以身份壁垒,而且他们之间互相流动也没有办法。第三是待遇差距,事业单位和国家机关比企业确实是高了很多,在养老金里有这么大的差距,确实在影响社会和谐。

中国社会科学研拉美研究所所长郑秉文教授:郑秉文教授表示应建立一个混合型统筹结合模式,它的基础是瑞典目前实行的民意账户制度这么一个理论基础。简单讲就是不管是统还是帐,每一个参保人都有一个银行账户,国家的利率每年是固定给的。国家的利息和自己的缴费构成养老金,事业单位和企业进行同样地操作。

江西财经大学产业经济硕士、现任福特汽车(中国)有限公司中国采购办公室副主任钟万里:他认为事业单位退休制度制约着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主要表现在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死守现有工资,步步提高,只能增,不能减,反映在岗位上就是只能上不能下;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死守“铁饭碗”,不愿离开事业单位半步,只能进不能出。日本流通经济大学经济学博士,现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系主任吕学静提出了几点建议。改革之前要先进行事业单位的分类;第一类,有行政职能的要纳入公务员的劳动保障体系,另一部分具有经营性质的事业单位,将参照企业职工保障制度进行改革。坚持逐步实行与企业相同的替代率原则,同时建立职业年金制度;建议实行法定强制性的职业年金制度;建立合理有效的税收激励机制。

人社部发言人尹成基表示,关于企业、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待遇调整,重点是建立一个相互协调的退休待遇的增长机制。

凤凰网网友指出:事业单位养老改革势在必行,之所以反对声多,阻力很大,原因在于没有找到突破点和切入口.如果公务员养老改革率先与企业同步,那么事业单位养老改革就应刃而解了.网友wigse认为应实行统一的养老金制度,打通公务员,事业单位,企业单位的人才流动通道,真正发挥市场调配劳动力资源的作用,使得人才合理流动,促进经济的发展。反方暂缓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改革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学系硕士唐钧: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须三思而行谋定而动。他认为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改革牵连甚广,牵扯到多方利益,需小心谨慎。

全国政协常委、复旦大学教授、图书馆馆长葛剑雄建议暂缓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改革,他指出事业单位的待遇和公务员相比并不高,如果要进行改革首先在事业单位内部如何使退休工资更加合理。并认为在可以预见的将来都不应该做。

中央党校《学习时报》副编审邓聿文认为养老金改革应重在提高企业养老金标准,直到最终缩小与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养老标准差别而不是仅仅去改事业单位。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全国政协第十一届委员会委员迟福林: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改革试点要特别慎重。他认为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事业机构的养老保险应当是一个要逐步提高它的水

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改革 篇2

1992年我国就开始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探索。纵观全国各地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实际,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政策改革大体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

1. 改革酝酿时期 (1992年~2007年) 。

在1992年1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通知》, 对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情况、机关事业单位劳动合同制工人养老保险基金管理问题进行了明确, 并指出要在总结中国现行干部退休制度的基础上, 建立全国统一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1993年,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 提出要在全国建立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当时的人事部根据文件精神, 进一步指出要求各省、市、区进行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试点。由于多方面的原因, 事业单位职工的养老保险政策改革在这一时期没有启动, 仍维持传统的离退休养老制度。

2. 改革试点时期 (2008年~现在) 。

国务院常务会议于2008年2月29日研究并原则通过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 提出建立职业年金制度作为事业单位补充养老保险形式。确定在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5省市先期开展试点, 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配套推进。改革试点的主要内容包括:养老保险费用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 退休待遇与缴费相联系, 基金逐步实行省级统筹, 建立职业年金制度, 实行社会化管理服务等。

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

1.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法律滞后。

迄今为止, 经过全国人大通过的涉及养老保险相关规定的法律仅有三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这些法律中的规定大都是原则性的规定。目前, 在国家层面还未出台一部全面完整的《社会保险法》, 各地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政策得不到明确的法律规范与指导, 使得改革带有很大的政策风险。目前, 针对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统一强制性法律仍是空白, 从而导致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各行其是, 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

2. 改革的公平性问题受到误解。

众所周知, 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 我国就实行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与企业单位人员不同的退休养老制度安排。事业单位人员在退休待遇上是与机关公务员是联动的。但此次改革试点却明显没有将公务员包括进来, 并且公务员改革没有时间表。从社会公平的价值导向上看, 一部分事业单位职工认为这次改革试点有失公平。

3. 改革后事业单位职工的养老待遇将明显降低。

根据国务院《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通知》, 此次改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事业单位人员也要和城镇企业职工一样统筹交纳养老保险, 即单位缴20%, 员工缴8%;二是养老金发放办法也基本一致, 但以改革正式实施时间为界, 即所谓“老人老办法, 新人新制度”。按照这个方案, 事业单位人员退休后的收入将大幅降低。因为目前所制定的事业单位人员退休方案, 是按照退休前工资的80%或90%领取退休金的。2009年, 全国企业月人均养老金只有1080元, 2010年1200元。这说明企业平均养老金太低了, 应该考虑提高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 而不是降低事业单位人员的退休金。正确的养老金制度改革, 应当是让企业的养老金向事业单位的养老金靠, 提高工人的生活待遇, 而不是让事业单位向企业靠, 降低工人和知识分子的待遇。如果事业单位职工和企业单位职工的养老金拉平了, 大家都处于低水平, 这绝对不是改革的初衷, 也不是改革的目的。

三、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对策

1. 健全养老保险法律法规。

坚持立法先行, 是世界各国发展养老保险制度的成功经验, 并成为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趋势。目前, 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处于改革的关键时期, 应当结合中国的国情, 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尽快制定一部统一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保险法》, 这部法律也适用于规范指导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在基本法律的基础上, 构建一套既有养老保险基本法律、又有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及地方性法的法制体系。

2. 养老保险应在事业单位的合理分类基础上构建。

首先, 事业单位要进行科学分类。事业单位是我们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一直延续下来的,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 事业单位的门类越来越庞杂。笔者认为将现行事业单位分为三类比较合理, 即行政执行类、社会公益类、经营服务类。在科学分类基础上, 将行政事业类事业单位并入到国家机关, 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由国家财政全额拨款, 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实行企业管理制度。这样分类后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实际上就是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

3. 实行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养老保险制度“三个联动”的改革。

所谓“三个联动”, 一是事业单位与公务员养老保险改革一起进行, 以避免互相攀比, 相互掣肘。作为公共部门, 不要在养老保险制度上再人为分出三六九等。事业单位与公务员养老制度改革的核心是转型, 由过去的国家保障制养老转型为现代养老社会保险;二是企业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企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重点是提高养老金水平, 发展企业年金补充养老保障制度。

4. 建立职业年金制度。

职业年金是机关、事业单位及其职工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 在国家政策引导下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制度应实行强制性职业年金计划, 符合条件的单位必须参加。之所以选择强制性模式, 一是因为强制性职业年金能够解决新旧养老保险制度中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计发标准的差额问题。在建立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一体化过程中, 如果以现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为标准统一全社会的养老保险计发标准, 那么新制度实施后的机关事业单位领取基本养老金的数额要低于以前离、退休制度规定的标准。而且企业有补充养老保障即企业年金, 因此, 通过强制性职业年金体现可以对机关事业单位补充养老保险的有效完;第二, 职业年金主要来源于机关事业单位及职工的缴费, 机关事业单位大多是管理型、公益性单位, 不具备盈利性, 大多无法承担单位部分的职业年金, 因此有必要通过立法的形式建立强制性职业年金, 单位缴纳部分由国家财政全部或部分承担, 只有这样, 职业年金制才能够真正建立起来。

参考文献

[1]李威: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政策改革面临的挑战与完善建议.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年第6期

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改革 篇3

关键词:事业单位 问题 养老保险制度 改革措施

虽然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已经改革了20多年,但现在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迫切的需要加快脚步深入推进。2008年2月,《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的实施,确定在山西省、上海市、浙江省、广东省、重庆市这5省份展开试点。但是各试点的改革进展缓慢,而且还发现大多数事业单位仍然采用旧的养老金制度,因此试点改革几年来,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一直没有实质性的突破。2014年7月1日起实施了《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但它只是一个原则性的规定,规定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要依法参加社会保险,工作人员依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

一、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在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从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情况来看,发现养老保险制度本身就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改革过程中逐渐显现出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统筹层次低,抗风险能力弱

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试点地区大部分的格局都是划地而治形,有一部分地区连市一级的统筹都没有建立起来,就更不用说省级统筹和国家统筹了。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现行统筹层级太低,县级统筹所能起到的作用十分小,收支压力非常大。我国养老保险的模式是部分积累式,即“以支定收,略有结余”,体现出来的是以多养少的“大数法则”。但目前这种县级统筹模式由于统筹层级太低,导致基金的抗风险能力极弱。而且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入,一方面退休人数逐年增加,另一方面参保人数逐年减少,在职人员与离退休人员之间比例失调严重,而且“收”是弹性的,“支”却是钢性的,这就导致“以支定收”成为一句空話。

(二)养老保险立法滞后,体系不完善

一直以来,我国社会保障立法还不完善,只是在宪法中原则性的体现一下,在基础法规方面,养老保险基本法还未出台。由于立法不完善,就导致了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由于社会保险法作为社会保障法的核心法规还未出台,导致了社会保险费用支付和管理规范性的缺失;第二,由于养老保险立法机制不完善,并且缺乏有效监督机构,造成了一部分退休人员打法律的擦边球,利用法律存在的漏洞,出现了欠缴、拖缴、甚至把养老保险基金挪作他用的现象,但是这些人又得不到法律的惩罚,这样就使得劳动人民的利益受到了严重侵害;第三,还有些事业单位不按照规定缴纳养老保险费,存在刻意漏缴或不缴等违规现象;第四,由于立法的不完善,还出现了养老保险基金资金缺口巨大以及管理混乱等一系列问题。

(三)养老保险基金在运行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也在逐渐的完善中,但是和企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相比较,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金的运行存在着保值增值不理想以及管理混乱等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缺乏有效监督。目前我国一些地方政府社会保险机构不仅扮演着养老保险基金的监督管理角色,而且同时还扮演着其他的角色,再加上政府对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透明度的低下,毫无疑问就导致了对基金的管理混乱。第二,由于未对社保基金管理及运营的职能分开,基金的使用效率就极其低下。第三,目前还缺少承担风险和责任的主体。各地社保基金管理局很难承担起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不当造成不良后果的责任。

二、完善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措施

(一)全面提高统筹层次,增强抗风险能力

第一,当提高统筹层次时,有限的资金就能够得到充分使用。每当要按时给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时,资金缺乏的现象就立即体现出来。但与此同时某些发达地区的资金却又出现盈余的情况,因为当前我国养老保险实行的是县级统筹,就出现了地区间收入差距失衡的结果。如果国家将养老保险的统筹层次提高到省一级,那么养老金就不仅可以在县市之间进行调配,而且还能把发达地区的盈余资金转移到欠发达地区中去。第二,全面提高统筹层次还有利于提高专业社保人员的素质水平。随着国家对社会保障的重视以及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开展,专业人才也越来越多,因此改革也有利于提高从事社会保障工作专业人员的素质。第三,如果将统筹层次提高到省级水平,省级政府将统一管理社会保障经办机构,并且管理手段也就会比较齐全,这样社保基金面临的风险就会相对减弱。

(二)尽快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

国家应该尽快出台关于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法律法规,在原有《社会保险法》的基础上逐渐增加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法律内容,并出台与之相配套的具体规章制度。在国家总方案的前提下,各地又可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出台实施办法。

(三)建立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制度

与企业年金制度相对应,事业单位也应该建立职业年金制度。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减少部分收入,用增加市场调节的方式以弥补收入,使退休人员的收入来源多样化,提高其收入稳定性。既满足了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需求,又不会增加财政负担。

参考文献

[1]李文焕.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探讨[J].财经界,2010.

[2]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课题组.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2.

[3]孟长龙.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

刘欢,(1991-),女,汉族,就读学校:云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社会保障专业,研究方向:社会保障理论与实务.

李竞成,(1990-) 男,土家族,就读学校:云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会计学专业,研究方向:会计学理论与实务.

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改革 篇4

核心提示:基本养老保险费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单位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以下简称单位缴费)的比例为本单位工资总额的20%,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以下简称个人缴费)的比例为本人缴费工资的8%,由单位代扣。按本人缴费工资8%的数额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全部由个人缴费形成。个人工资超过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300%以上的部分,不计入个人缴费工资基数;低于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60%的,按当地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60%计算个人缴费工资基数。

国务院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

国发〔2015〕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按照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等相关规定,为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养老保险制度,国务院决定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

一、改革的目标和基本原则。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改革现行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退休保障制度,逐步建立独立于机关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管理服务社会化的养老保险体系。改革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公平与效率相结合。既体现国民收入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要求,又体现工作人员之间贡献大小差别,建立待遇与缴费挂钩机制,多缴多得、长缴多得,提高单位和职工参保缴费的积极性。

(二)权利与义务相对应。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要按照国家规定切实履行缴费义务,享受相应的养老保险待遇,形成责任共担、统筹互济的养老保险筹资和分配机制。

(三)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合理确定基本养老保险筹资和待遇水平,切实保障退休人员基本生活,促进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

(四)改革前与改革后待遇水平相衔接。立足增量改革,实现平稳过渡。对改革前已退休人员,保持现有待遇并参加今后的待遇调整;对改革后参加工作的人员,通过建立新机制,实现待遇的合理衔接;对改革前参加工作、改革后退休的人员,通过实行过渡性措施,保持待遇水平不降低。

(五)解决突出矛盾与保证可持续发展相促进。统筹规划、合理安排、量力而行,准确把握改革的节奏和力度,先行解决目前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不统一的突出矛盾,再结合养老保险顶层设计,坚持精算平衡,逐步完善相关制度和政策。

二、改革的范围。

本决定适用于按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单位、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机

关(单位)、事业单位及其编制内的工作人员。

三、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基本养老保险费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单位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以下简称单位缴费)的比例为本单位工资总额的20%,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以下简称个人缴费)的比例为本人缴费工资的8%,由单位代扣。按本人缴费工资8%的数额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全部由个人缴费形成。个人工资超过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300%以上的部分,不计入个人缴费工资基数;低于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60%的,按当地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60%计算个人缴费工资基数。

个人账户储存额只用于工作人员养老,不得提前支取,每年按照国家统一公布的记账利率计算利息,免征利息税。参保人员死亡的,个人账户余额可以依法继承。

四、改革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

本决定实施后参加工作、个人缴费年限累计满15年的人员,退休后按月发给基本养老金。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退休时的基础养老金月标准以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和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平均值为基数,缴费每满1年发给1%。个人账户养老金月标准为个人账户储存额除以计发月数,计发月数根据本人退休时城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本人退休年龄、利息等因素确定(详见附件)。

本决定实施前参加工作、实施后退休且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下同)累计满15年的人员,按照合理衔接、平稳过渡的原则,在发给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基础上,再依据视同缴费年限长短发给过渡性养老金。具体办法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并指导实施。

本决定实施后达到退休年龄但个人缴费年限累计不满15年的人员,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处理和基本养老金计发比照《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若干规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令

七、做好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工作。

参保人员在同一统筹范围内的机关事业单位之间流动,只转移养老保险关系,不转移基金。参保人员跨统筹范围流动或在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流动,在转移养老保险关系的同时,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储存额随同转移,并以本人改革后各年度实际缴费工资为基数,按12%的总和转移基金,参保缴费不足1年的,按实际缴费月数计算转移基金。转移后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个人账户储存额累计计算。

八、建立职业年金制度。

机关事业单位在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应当为其工作人员建立职业年金。单位按本单位工资总额的8%缴费,个人按本人缴费工资的4%缴费。工作人员退休后,按月领取职业年金待遇。职业年金的具体办法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制定。

九、建立健全确保养老金发放的筹资机制。

机关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应按规定及时足额缴纳养老保险费。各级社会保险征缴机构应切实加强基金征缴,做到应收尽收。各级政府应积极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社会保障资金投入,确保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同时为建立职业年金制度提供相应的经费保障,确保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平稳推进。

十、逐步实行社会化管理服务。

提高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社会化管理服务水平,普遍发放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卡,实行基本养老金社会化发放。加强街道、社区人

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平台建设,加快老年服务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为退休人员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

十一、提高社会保险经办管理水平。

各地要根据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实际需要,加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能力建设,适当充实工作人员,提供必要的经费和服务设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负责在京中央国家机关及所属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的管理工作,同时集中受托管理其职业年金基金。中央国家机关所属京外单位的基本养老保险实行属地化管理。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做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登记、缴费申报、关系转移、待遇核定和支付等工作。要按照国家统一制定的业务经办流程和信息管理系统建设要求,建立健全管理制度,由省级统一集中管理数据资源,实现规范化、信息化和专业化管理,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十二、加强组织领导。

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直接关系广大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切身利益,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的工作。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改革工作的重大意义,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实施,向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社会各界准确解读改革的目标和政策,正确引导舆论,确保此项改革顺利进行。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本决定制定具体的实施意见和办法,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备案后实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要会同有关部门制定贯彻本决定的实施意见,加强对改革工作的协调和指导,及时研究解决改革中

遇到的问题,确保本决定的贯彻实施。

本决定自2014年10月1日起实施,已有规定与本决定不一致的,按照本决定执行。

附件: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月数表 国务院

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改革 篇5

今年,我省将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制度改革。5月底前将出台具体的实施办法,并同步制定经办规程、管理制度、职业年金办法等政策。

将流动性大的建筑业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险制度体系是今年社保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我省将全面开展建筑业企业优先参加工伤保险专项扩面行动。建筑施工企业对相对固定的职工,应按用人单位参加工伤保险;对不能按用人单位参保、建筑项目使用的建筑业职工特别是农民工,按项目参加工伤保险。建筑业企业按照建设项目为单位参保的,将按照项目工程总造价的一定比例计算缴纳工伤保险费。

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改革 篇6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并轨改革启动

2016年以来,中国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并轨工作,已进入实质性启动阶段。近日,又有多个省份陆续发布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实施细则。各地实施细则中对缴费基数的规定,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引起了舆论的关注。据了解,有些地区将年终一次性奖金纳入了公务员养老金缴费基数,但也有大量地区未将其纳入。之所以要进行养老金并轨改革,是因为之前的“双轨制”饱受诟病。养老金作为一种公共品,理应体现公平原则,但“双轨制”却非如此。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有一套退休制度,个人无须缴纳社保,退休后养老金由财政统一支付。另一套是企业单位实行的“缴费型”养老保险统筹制度。经过一番广泛讨论后,养老金并轨改革终于上路,2014年10月,国务院发布有关决定,自此全国数千万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开始告别“免缴费”时代。目前大部分省份已出台了养老金并轨方案,预计至2016年年底前,中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体系将初具规模。过去一段时间,按照国务院部署,各省市陆续出台适用于本地区的并轨改革实施细则,缴费和待遇、改革范围、改革前后待遇衔接等主要方面基本保持一致,但在缴费基数是否应纳入年终奖,这个细节上各地存在着差异。基本养老保险费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单位缴纳的比例为本单位工资总额的20%,个人缴纳比例为本人缴费工资的8%。缴费基数通常包括,职务工资、级别工资、工作津贴、生活补贴等。如果把年终奖金也算进去,基数做大了,单位缴纳的保险费部分也就相应增加,未来个人领取的养老金也会增加。从目前机关事业单位情况看,由年终奖引起的缴费基数增大,这部分变化可导致个人每月养老金多领取几十至几百元不等。这部分利益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在养老金并轨改革中,年终奖是否纳入缴费基数,只是一个小的细节,但这个细节却又足以引起一片争执和侧目。首先这个地区间的政策差异,会让不同地区的机关事业单位职工产生攀比和争执。同时,在目前众多企业未将年终奖纳入缴费基数的情况下,部分地区机关事业单位的先尝先试,必定会引起舆论的质疑。年终奖是否纳入缴费基数,这个养老金并轨改革方案中细节的取舍,应该服从于改革的全局。曾经的养老金“双轨制”,不仅在制度层面存在严重的权利和义务的不统一,更在制度执行的结果上造成了严重的不公平,两个制度下养老金水平的待遇差不断扩大,导致目前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退休金平均高出企业退休人员一倍以上。养老金并轨改革的目的,不仅是建立全民统一的养老制度,而且要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弥合社会分歧。此次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工资标准上调等改革配套措施一并推出,已经可以基本保证改革前后相关人员待遇“无缝”衔接。在这种情况下,将年终奖纳入缴费基数,此举将再次拉升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养老金水准,这无助于养老金水平待遇差的弥合,因此不符合改革大局。(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自 科技世界网)

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改革 篇7

一、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意义

1. 有利于社会公平与和谐

公平是社会保障的本质属性和首要功能, 养老公平是题中之意, 然而养老金双轨制所导致的待遇差, 直接损害了社会公平, 影响社会的和谐发展, 违背了设计社会保障的初衷。赵晓芳 (2013) 研究发现企业、事业单位和机关的平均养老金之比从1990年的1:1.14:1.21, 不断扩大为2005年的1:1.87:2.09, 企业的养老金替代率由70%左右逐年下降至50%以下,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替代率却长期处于90%以上, 甚至超过100%, 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金绝对水平和替代率都超过企业, 两者差距呈逐渐扩大趋势。[1]虽然城镇职工的退休金连续多年上涨, 但是由于双轨制的管理弊端, 过大的养老金差距造成了相互攀比和社会不满, 不利于社会和谐。由此而言, 改革的意义重大。

2. 有利于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统一

从城市到农村、从职工到居民、从单项突破到整体推进, 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已经实现了快速发展并初步建立起覆盖城乡居民的框架体系。但现行养老保险制度体系还存在诸多矛盾和问题, 如制度的碎片化仍残留在我国的养老保障体系中, 其中机关事业单位和城镇职工之间的养老保险双轨制尤为突出。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养老保险制度, 在筹资机制、管理体制、待遇设计、法制建设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而将双轨制并轨, 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消除碎片化, 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

3. 有利于人力资源的流动

人力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应遵从市场配置的客观规则, 而双轨制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员之间跨部门、跨行业的流动。退休待遇的双轨制在某种程度上促成“公务员热”高烧不退, 独立封闭的机关事业养老保险体制, 限制了人员退出和进入的自由。将机关事业单位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并轨, 对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一定程度上会促进职业之间人员的合理有序流动, 人才也各尽其用, 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会产生有利影响。

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面临的问题

1. 改革前存在的问题

(1) 双轨制下待遇差不断拉大。由于双轨制, 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呈现出不同的养老待遇。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待遇与工作年限和退休工资基数挂钩, 而企业职工与缴费年限和工资基数相连。在改革之前, 机关事业单位的退休金待遇的替代率达到90%左右, 比企业职工高出很多。虽然在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到要建立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 但具体操作办法尚未出台, 养老金替代率仍不能达标。2005-2014年, 企业职工养老金由714元突破到2000元, 然而两者差距仍然悬殊。同时由于养老制度的不同, 退休金的调整也是各有千秋, 不同的待遇增长基数和不同的增长率, 导致养老金待遇差距不断拉大, 也引发了社会的不公并影响了社会的和谐。

(2) 财政养老负担不断加重。在改革之前, 我国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离退休费用直接来源于国家财政,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不断加重, 需要养老的数量群体越来越庞大, 财政需要承担的这部分群体的养老负担也越来越沉重。同时, 机关事业单位不同于企业养老保险, 由于其特殊情况, 养老金待遇调整的任意性非常强, 加上没有建立合理有效的调整机制给财政带来了沉重的负担。[2]在一些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 基层事业单位的退休费用甚至不堪重负, 无法保证及时与足额的支付。此外, 随着企业职工与机关事业单位之间养老保险制度差异也越来越大, 为弥补这种差异, 跟随上涨的企业养老金而带来的企业基本社会养老金缺口给财政支出也带来不小的压力。这种情况下, 急需改革来摆脱困境。

(3) 不同养老保险之间转移接续困难。转移接续是指不同地区、不同职业群体间养老保险制度的转换。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实行的是两种不同的养老保险制度, 在两者之间并没有一个正式的解决办法将两种制度合理衔接起来。由机关事业单位进入企业, 人员之前未缴纳或部分缴纳的养老保险金的补充问题迎面而来;由企业转到机关事业单位, 之前所缴纳的养老保险金无法全部转移, 从而造成人员流动困难。转移接续困难是推进改革的重要原因, 让不同群体能在整个养老保险体系中实现顺利的转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2. 改革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如今改革有了制度性的框架, 遵循“一个统一、五个同步”的总体思路。问题往往也在改革过程中凸现出来。这些问题涉及改革中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金缺口, 养老金待遇以及并轨的接续, 而所有归结起来就是如何将有差异的养老保险制度顺利衔接起来。将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养老保险制度衔接起来, 消除碎片, 建成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 是改革的重点所在。

(1) 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金缺口。改革中提到机关事业单位的员工建立统筹账户与个人账户, 其中基本养老保险统筹账户以20%比例缴纳, 个人账户以8%比例缴纳。之前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资金主要由政府负责, 属于典型的财政预算制, 改革中要求机关事业单位按照企业的这种模式转变。

然而机关事业单位并非像企业这样的盈利机构, 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尚未完成, 以机关事业单位的现有承担能力, 压力巨大。随着老龄化趋势越加严重, 改革逐步深入, 财政能否替每年空置的账户埋单, 改革所带来的养老金缺口, 都是改革中所面临的最直接的问题。

(2) 养老待遇水平的不确定。改革提出养老待遇计发水平与职工缴费年限和工资基数相连, 遵循“多缴多得”的原则。如果按照4000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月平均2500元的工资水平, 虽然国家对机关事业工资待遇调整指出给公务员平均工资上涨300元幅度, 但这8%的个人缴费率是否适合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水平, 并能保证之后养老待遇水平与之前差距不是太大, 值得商榷。机关事业单位的收入分配制度不同于企业, 收入分配制度决定了待遇计发方式, 待遇水平也天差地别。改革单纯指出与其他企业养老保险制度并轨, 而不改革相应的收入分配和工资福利制度, 这样的改革结果将是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待遇比企业还低, 也丧失了改革的意义。

(3) 改革中“中人”的接续。制度转轨是指目前的制度如何过渡到新的制度, 确保新旧制度的顺利转轨是改革顺利推进的关键环节。在制度转轨中, 处理好工作多年但新制度已实施还未退休这部分人即中人的参保和待遇问题尤为重要。“老人”采取老办法, “新人”适用新办法, 对于中人的处理则是制度转轨的核心问题。新制度实施前, 中人的账户没有任何积累, 改革针对此提出发给过渡性养老金, 但是这种做法能否确保之后中人养老待遇水平不至于起伏太大, 而有利于待遇水平合理衔接, 是并轨改革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3. 改革后可能面临的问题

(1) 养老基金的管理问题。养老基金的管理关系到养老退休待遇, 是改革后面临的最直接问题。随着老龄化的加剧, 之前由于较高的机关事业单位替代率, 基金收支呈现倒挂的趋势, 一些省份的养老基金已出现历年累计结余为负数的问题, 给养老基金的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这只是针对机关事业单位类别的养老基金。此外, 本次改革为了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 加入了职业年金作为优化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养老待遇, 形式是参照企业年金。但是随着职业年金不断扩大, 如何有效投资, 做好基金的增值和保值工作, 而不是出现之前社会养老基金积累越多损失越重, 这些都是改革后值得探索的问题。

(2) 统筹层次问题。2013年11月, 国家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基础养老金实行全国统筹。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养老保险并轨后, 能否实现全国统筹是摆在前面的一个问题。在2010年, 我国已经实现了初级形式的省级养老金统筹模式。而事实的情况是各地区经济水平参差不齐。面对这种现实,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后如何提高养老保险基金的层次, 增强养老保险基金的调剂功能, 从而提高养老保险支付的能力和承受能力, 值得思考。

(3) 经办服务的问题。当前机关事业单位实行的是单位管理, 其养老金的资格审查、待遇发放、资金管理等事宜均由所在单位负责。而改革所要追求的是社会化的管理, 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与其他基本养老保险的经办实现整合, 这给改革的后续工作提出了难题。现在的情况是, 人事部门管理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工资调整、退休审批等政策制定和业务操作, 而如何将这类人的管理与大多数群体所归属的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衔接起来, 从而避免脱节和矛盾, 这个问题有待解决。

三、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建议

1. 积极推进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衔接

积极推进机关事业单位与其他养老保险的衔接, 首先, 就要坚持公平优先的原则。改革不是简单地调低机关事业的养老待遇或是调高企业的养老水平, 应该以实现福利最大化为前提, 保证公平。其次, 确立合理的责任分担机制。完全依靠国家保障, 缺乏个人激励, 有害制度的效率, 也增加财政的负担。再次, 养老保障多元化。随着老龄化和双轨制的弊端越来越严重, 倡导发展老龄事业, 大力发展多元养老机制。[3]发展职业年金某种程度上是为了保证之后的养老待遇水平。在经济化社会发展的同时, 还需要积极鼓励个人购买商业保险, 从而降低养老退休待遇降低的风险, 缩小待遇差。

2. 抓紧相关配套改革

改革不能孤军奋战, 必须内外结合, 加强有关的配套改革, 才能确保改革的成功。相关的配套改革涉及收入分配制度、人事制度以及工资福利制度等。仅仅进行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对并轨作用是有限的, 还需要从整体上和根本上加强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 确立公平共享的价值理念。现有的机关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是从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延续下来的, 带有机构臃肿、等级制度明显、铁饭碗和终身制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 严重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无论是从政府自身建设, 还是改革顺利推进, 都需要进行机关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改革, 建立起完善的机制。此外, 当前机关事业单位的工资福利制度存在着缺乏激励、内外收入倒挂、福利隐形化等诸多问题, 完善工资福利制度, 规范统一化, 一定程度上也为并轨改革扫清障碍。

3. 明确改革中政府的责任

政府是改革中的中坚力量, 社会保障水平的高低都有赖于政府的主导。从世界各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经验来看, 无论是在养老金运营还是养老制度的立法方面, 政府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改革初衷不应该是政府仅仅为了减轻财政负担而将两种制度统一起来, 而应该以公共利益为目标。在改革过程中的关键时刻, 政府应及时规范与督促。改革后期, 政府也应未雨绸缪, 建立起为制度统一后养老金运营的监督管理机构。改革是一个浩繁的工程, 小到运行规则, 大到蓝图构建, 都需要政府细致勾画, 从而实现改革的成功。

四、结语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是消除养老制度的碎片化, 走向福利公平的重要一步。将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养老保险制度统一起来, 调整的步伐应是同步, 调整水平应保持基本平衡, 通过建立职业年金和企业年金制度来间接缩小两者之间的收入再分配差距。此外, 应该为养老金双轨制改革设置一个过渡期, 逐步缩小两者在养老待遇上的差距, 不应一味强调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养老待遇降低, 而是将这个差距保持在一个合理的限度内, 从而实现真正的并轨。

摘要:机关事业单位改革是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全面并轨中重要的一步, 对于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意义重大。本文从国内学者相关研究成果出发, 分析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前存在的问题, 对改革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以及改革后可能产生的后续问题进行了思考。在分析这些问题的基础上, 为建立公平、可持续的养老保险制度, 相应提出了大力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参考文献

[1]赵晓芳.社会保障碎片化:危害、成因与弥合路径[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13 (2) :69-75.

[2]郑秉文, 孙守纪, 齐传君.公务员参加养老保险统一改革的思路“:混合型”统账结合和制度下的测算[J].公共管理学报, 2009 (1) :59-68.

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改革 篇8

【关键词】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思考

1991年,以国务院《关于建立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为标志,国家拉开了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帷幕。近年来,随着关闭破产企业,被征地农民,城乡居民等一系列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老有所养的“拼图”逐步齐全。2015年1月,《国务院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正式颁布实施,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最后一块“拼图”终于完成,我国实现了养老保险制度对各种人群的全覆盖。万事开头难,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迈出了第一步,如何有效实施,加快改革进程,需要加强研究,出台有针对性的措施,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

一、我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现状

1.改革历程

我国从1955年建立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及其待遇管理制度以来,进行过2次改革探索。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同年,人事部出台《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通知》,对改革进行了总体部署。2008年,国务院通过劳动、财政、人事部制定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在上海、重庆和广东等5个省市开展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改革主要内容为:建立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养老金计发办法、建立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职业年金制度和省级统筹等。

这两次改革总体未实现预期目标,但也取得了宝贵的经验。一是只改事业单位,不改机关单位,违背了公平原则。二是工资制度改革、人事制度改革和事业单位分类等配套改革未同步推进,缺乏动力。三是未建立职业年金制度,改革群体利益下降,影响了参与改革的积极性。

2.改革进展

2015年初,国家相继出台《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和《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办法》,人力社保部和财政部也出台了相关细化措施。随后,上海、北京、广东等省市陆续发布了实施意见。

2015年底,重庆市发布了《重庆市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施办法》。随后,对全市的机关事业单位进行了数据采集,涉及单位2万多户,人员100万人;广泛的开展了政策宣讲,初步宣传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相关政策;人力社保、财政、编办等部门加强协作,对改革所需资金进行了反复测算,对收支预测情况进行了预测和分析,为下一步改革提供决策建议。

3.改革的思路和内容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一个统一、五个同步”,并逐步建立独立于机关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管理服务社会化的养老保险体系。

“一个统一”是指机关事业单位实行个人账户和社会统筹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单位和个人分别缴费,缴费金额与缴费年限与养老金待遇相挂钩,从而解决国家养老保险制度“双轨制”的矛盾。在此基础上,形成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并行的两大制度平台,并可相互衔接,从而构建起完整的城乡养老保险制度体系。

“五个同步”是指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必须加强统筹协调和政策联动,确保改革平稳推进。一是机关与事业单位同步改革,避免互相攀比。二是职业年金与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同步建立,确保待遇平稳过渡,体现职业差异。三是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工资制度改革同步推进,通过“提高工资水平,优化工资结构”来减轻个人缴费压力,用“增量”来进行改革,减少改革阻力和压力。当然,由于职务、级别不同,每个人增加的具体额度有所不同。四是待遇确定机制与调整机制同步完善,逐步建立兼顾各类职工的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五是改革在全国范围同步实施,实现工作推进“一盘棋”。

二、我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1.待遇差问题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尽管从制度层面实现了公平,即职工要缴费并从基金中领取养老待遇,但平均养老金水平要高于企业职工平均数,社会各群体的养老金综合替代率有相当的差距。因此,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城乡之间养老待遇差别依然存在。

另外,因职业年金产生的待遇差别有扩大的趋势。机关事业单位的职业年金制度与企业年金类似,都是一种补充养老保险制度。由于机关事业单位属于财政供养,将全面建立职业年金制度。但是企业年金受到单位领导认识、企业效益和职工年龄结构等多方面约束,覆盖面小、差别大,目前已建立企业年金的企业不超过10%,这就会扩大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职工的待遇差。

2.财政承受问题

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分为“老人”、“中人”和“新人”三类人群。“老人”就是改革前,即2014年10月1日前已退休人员;“新人”就是改革后参加工作的人员;“中人”就是2014年10月1日前参加工作、2014年10月1日后退休的人员。这三类人群的解决思路是: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中人逐步过渡。改革难点在于“中人”,“中人”的难点在于财政能否承受改革成本。

改革前,“中人”不用缴费,也没有基金积累。改革后,“中人”视同缴费,需要财政部门逐步拨付“中人”的过渡性养老金。根据专家测算,事业单位“中人”成本约 3.7 万亿元,机关单位 “中人”成本约 4. 5 万亿元。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时期,各级财政压力巨大,“中人”的过渡性养老金对更是加剧了财政资金支付压力。

3.制度衔接问题

一是新旧制度的衔接问题。改革前,2008年试点省市需要前后衔接。如重庆需要清理以前参保和享受养老待遇的人员,制定前后衔接办法,妥善解决遗留问题。

二是制度间的衔接问题。按照改革方案,新建立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模式相同,缴费和待遇计算方式基本相近,但是仍然会分别单独管理和运行,因此这两种制度间需要有机衔接。

三、建议

1.加快制度融合,逐步缩小待遇差距

养老保险制度融合是世界各国养老金制度改革的共同趋势。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必须要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相互融合、逐步缩小待遇差距。一是要提高城镇企业职工养老金水平。提高企业养老金有两个思路,即提高存量退休职工养老金和提高增量退休职工养老金。根据多缴多得的原则,在确保公平的基础上尽量采用提高增量退休职工养老金水平的方法,让每年新增加的退休职工能获得待遇的提高。二是要提高城乡居民养老金水平。提高城乡居民养老金水平的关键是增加财政补助和投入,建立养老金随通货膨胀、职工社会平均工资增长等联动机制,兜住养老底线,从而不断提高退休职工的生活水平。

2.确定“中人”过渡标准,确保财政可承受

在保证“中人”待遇水平不下降的情况下,合理确定过渡标准,加大基金收入来源,让各级财政可承受可持续。一是要按照保险大数法则和精算平衡原则,对基金收支和财政补贴标准进行测算,做到未雨绸缪。二是要推进国有资本及其收益补充养老金改革举措。根据各地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结余程度,划拨国有资本及其收益,增加基金收入,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确保财政可持续。三是要扩大省级养老保险基金委托投资试点。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金及职业年金等养老基金委托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投资运营,实现基金保值增值。四是加快发展经济,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把握民生社会保障支出与发展经济之间的关系,通过民生事业稳定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实现民生发展与经济增长良性互动发展,扩大财政收入来源。要多措并举有效解决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所需资金问题。

3.加强政策衔接,深入推进配套及相关制度改革

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改革 篇9

发布人:李庆芳发布时间:2003-11-05 14:17:2

4【作者简介】作者单位:南平师专人事处

一、当前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现状

养老保险,也称老年保险,指社会劳动者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后,国家和社会依照法律规定为保障其基本生活而给予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是建立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障离退休人员生活、维护社会安定的一项重要措施。

自从1981年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中明确规定了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由人事部负责以来,国家人事部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配套的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的有关问题,并着重抓了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试点工作。截止1995年底,全国已有20多个省、100多个地(市)、600多个县(区)进行了不同形式的养老保险改革试点,特别是有20多个地(市)、近100个县(区)进行了一步到位的全员改革试点,初步建立起国家、单位、个人共同负担的基金筹集机制,改革了长期以来计划经济体制下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退休养老依赖国家吃“皇粮”的局面,实现了养老机制的转换。

然而,开展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几年来,虽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是目前仍还仅仅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地方的试点只是把合同工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员工的养老保险工作开展起来,却并没有把广大公务员、差额拨款和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干部、固定工的养老保险工作启动起来。相比之下,我国企业自1984年开展职工养老保险费用社会统筹以来,逐渐建立起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职工个人储蓄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多元养老保险制度。经过10多年的探索实践,企业养老保险制度已经自成体系,顺利运转并发挥较好的保障作用。由此可见,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进程远远滞后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进程。

根据国家统计局在今年9月召开党的十五大期间对1000 名群众就其十四大以来生活水平的变化所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人民群众对党的十四大以来居民饮食水平大幅度提高、通讯设施水平明显提高、以及着装水平、交通设施水平和工资收入、住房改善的满意程度均在50%,但却对养老保险改善和提高的满意度最低,有62.4%的被访者认为5 年养老保险没有变化。为此,当前必须加快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二、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1、建立统一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必然要求

根据国家人事部《人事工作1996—2000规划纲要》,到2000年,我国将建立起多层次的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社会保险制度,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人事制度改革的需要、与其他人员保险制度相协调的社会保险体系,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在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及住房等方面得到更加可靠的保障。在由人事部门负责的机关、事业单位3200多万工作人员养老、失业、工伤三个保险项目之中,养老保险因为是解决每个工作人员离退休后生活保障的,它涉及人数最多,基金筹集和支付量最大,支付保险金的时间也最长,因此,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是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重点,抓住养老保险就抓住了主要矛盾,就会促使整个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因此,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是统一的、多层次的社会保

障体系的必然要求。

2、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现实的必然要求

按联合国的标准,60岁以上的人口占10%或65岁以上的人口占7%,即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意味着越来越多的老年人由生产者变为消费者,相应地国民收入中用于离退休人员的社会保险福利费用迅速增加,特别是退休养老金费用支出占去了大部分。预计到2000年我国60岁及其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达到1.5亿,占总人口的11%左右,而65岁及其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则将突破7%,两个比率都说明,我国在本世纪末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当前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与经济发展不同步,西方国家的人口老龄化都是在经济发达的情况下出现的,承受能力比较强,比如日本在197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国民收入达到1689美元,而我国到2000年,预计退休人员将达到4330万人,退休金将超过1000亿元,其中机关、事业单位占1/3,而此时我国人均收入预计才800美元左右。人口多底子薄的矛盾,将会非常突出并持续几十年。这么多的老年人,这么大的开支,如果不提早预筹养老保险基金,将来“四二一”家庭的独生子女负担不起,国家也负担不起,退休人员的生活水平将会下降,国家税收有相当大的比例要用于支付养老费用,将严重制约经济发展,影响第二步、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必须尽早进行,它是关系到实现国民经济宏伟目标的一项战略性措施,是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现实的必然要求。

3、促进机关、事业单位自身发展和勤政廉政建设的必然要求

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特别是国家公务员,承担着国家行政管理的重要任务,要求高、纪律严。为了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长期稳定地服务于机关、事业单位,促进工作人员勤奋工作、忠于职守、廉洁奉公,有必要为每个人逐步建立一个养老保险帐户,把保险机制与个人利益紧密联系起来。纵观世上大多数国家,一般都对国家公务员的退休制度有专门的规定,待遇要比企业优厚。随着年龄的增长,保险金积累的增加,任职年限的延长,多数工作人员都会变得越来越严谨,自我保障意识更加强烈,不去冒因不廉洁而被减少或取消保险金的风险。另外,随着《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颁布实行和事业单位职员制度试点工作的开展,国家行政机关开始了机构编制改革,实行精简机构,分流人员,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也引入了竞争机制,积极推行聘用制,这些人事制度改革的目的旨在提高人员素质,提高办事效率,促进机关、事业单位进一步挖掘潜力,增强发展后劲。要保证这些改革的顺利进行,就需要解决养老、失业等社会保险问题,特别是公务员与事业单位辞职、辞退制度的正常实行更不能因为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滞后,与企业等部门的改革不配套而流于形式,以致无法实际进行。因此,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是促进机关、事业单位自身发展和勤政廉政建设的必然要求。

4、打破用工界限促进人员合理流动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引入了竞争机制,而市场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国家公务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是重要的人力和智力资源群体,要建立健全人才市场体系,实现人才的合理流动,为各类人才创造自主择业、各展其才的条件和环境,就需要解决养老、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险问题。为加速人才市场培育,我国实行了政企分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多项重大改革、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过程中,需要使大量人员在行业、地区间流动和转移,进出灵活的用工制度已在民营企事业、三资企业中显示了活力,而在机关、事业单位中,国家对养老待遇的大包大揽造成了社会各种利益主体的保障待遇不公正,使得社会的部分人员不能正常流动,影响了统一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和发育。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企业单位与机关、事业单位之间在人员流动过程中因为养老基金的缴纳移交存在脱节而使前、后者之间人员不能自由流动。实行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就能改变个人与单位在养老保障上的依附关系,为人员流动解决后顾之忧,从而实现行

业、地区间人员的合理流动与转移。因此,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是打破用工界限促进人员合理流动的必然要求。

三、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必须着重解决的几个认识问题

1、帮助参保人员分析、解决思想上存在的几种模糊的认识

长期以来,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的退休费是由财政支付的,因而有些同志认为养老保险金统筹搞不搞无所谓,尤其是机关和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无非是把钱从这个口袋掏到另一个口袋,搞与不搞一个样,何必要人事部门多此一举;还有些同志认为不搞养老保险金统筹,个人不掏钱,退休费可以照拿,搞了统筹,个人反倒要出钱,主观上不愿支付个人应承担的缴费部分;另有一些同志则认为现在市场上各类保险公司开办的保险业务那么多,想为自己办保险可以随时随意选择险种,何必一定要搞强制性养老保险金统筹。之所以存在上述几种思想模糊的认识,是因为这些同志不理解国家开展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养老保险的意义和作用,不明白职工个人缴纳养老保险费制度,是我国法律规定的公民的权利与义务,说明这些人还缺乏牢固的社会保险权利意识和自我保障意识。他们不懂得养老保险是强制性保险,不同于社会上商业保险参加与否可以由个人自由选择,它是国家通过立法,把参加保险的人员范围、基金的筹集办法、项目内容的设定、待遇标准的制定都统一明确规定下来,任何参加人员都必要按规定执行。为此,必须努力做好宣传工作,从思想上帮助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克服模糊认识,提高他们的改革心理承受能力,使这项改革得到大家的理解和支持,从而变成职工群众的自觉行动。

2、注意克服部分效益好的参保单位存在着的“吃亏”思想

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制度从国家统包走向社会保险,可以说是一个历史性的变革。不同的单位对实施社会养老保险的认识也不一样。对一些效益较差、离退休人员多、在职职工年龄结构偏高的单位,他们拥护、支持社会统筹养老保险。因为一旦参加保险,离退休职工的保障费用,就由社会支付,单位就抛开了这个沉重的包袱,他们从社会保险中获得了实实在在的益处,何乐而不为呢。而对那些效益较好,退休人员少,职工年龄结构较轻的行业和单位,则存在着吃亏的思想,认为自己付出的费用多得到的回报少,不愿意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对后一类单位我们必须使他们认清社会共济与自我保障的关系,使他们明白市场经济千变万化,效益好不是永远不变的,好与差是相对的,而职工的保障却是无条件应予落实的,从而让这些单位自觉调整眼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的利益关系,主动、积极地参加社会统筹养老保险。

3、注意解决地方政府的思想顾虑,消除“养老保险赚钱论”的误解

一方面,由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涉及到人们的切身利益问题,因而它是件大事,又因为它涉及到各个方面的利益调整问题,同时又是件难事。因而,有些地方政府认为抓这项改革工期大、投资大、风险大、见效慢,收不到立竿见影的工作效果,不如顺水推舟,等全省、全国工作铺开之后,再来实践也不迟。还有的地方政府认为,目前财力主要用于经济建设,没有必要从有限的财力中,抽出大量资金用来搞养老保险,担心养老保险改革会影响经济建设,还是慢慢来。另一方面,在养老保险基金的缴纳、营运方面,有些地方政府存在怕麻烦、怕增加财政负担的顾虑,因此就把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工作推给具体的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去办理,希望它们能以收抵支、自我营运不给政府增加财政负担。在这种情况下,基金管理机构为了使工作正常运转,不致因入不敷出而瘫痪,就采取了企业化经营的手段,它们经过仔细测算,对效益好、缴纳基金量大的单位积极要求参加养老保险,而对效益差、给付基金量大的单位却拒之门外,甚至于对历次增加的基本工资、津贴补贴都要视其是否能收支相抵、略有节余而决定是否将其纳入缴费基金的基数。这样无形中就使人们产生了“养老保险赚钱论”的误解,不利于吸引全社会关心、支持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开展各项业务。目前,在全国总体改革方案

没有出台的情况下,一些地区之所以能打开工作局面,有的地区工作还取得了重大进展,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不等不靠,勇于进取,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因此,对于那些存在着“等、靠”思想的地方政府来说,首先就要克服思想上的顾虑,把养老保险工作开展起来。只要立足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认识高、看得远,坚定改革信心,就一定能把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工作深入进行下去。而对于“养老保险赚钱论”的误解,地方政府不应该推卸自己应承担的责任。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难点是财政出钱的这一块,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工作进展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财政的支持,不能因为地方财政存在困难,就把工作推给下属办事机构,不管不问,任其自生自灭,这实际上是违反了国家、单位和个人共同合理负担的原则,有悖于养老保险的权威性、强制性和共济性的特点,必须尽早纠正这种偏差。

四、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必须坚持的原则

深化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目标是要逐步形成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具有机关、事业单位特点的待遇给付机制,基本保险待遇与工资物价适当挂钩的调节机制;保险基金管理与退休人员管理相统一的社会化管理服务体系。为确保改革目标的顺利实现,我们必须坚持以下几项原则。

1、权利、义务与强制相结合的原则

我国长期实行国家统包的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退休制度,人们的依赖性强,风险意识比较淡薄。开展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必须强调权利、义务与强制性相合,这是相辅相成的。享受社会统筹养老保险待遇,是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应有的权利,这在《宪法》、《劳动法》和《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中都有明确规定。如《劳动法》第七十条规定:“国家发展社会保障事业,建立社会保险制度,设立社会保险基金,使劳动者在年老、患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获得帮助和补偿。”国家和社会必须保证维护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合法权益。同时,工作人员个人也要树立自我保障意识,积极参与社会保险,尽缴纳养老保险基金个人支付部分的义务。要做到两者和谐统一,就必须建立起相应的法规、规章制度,执行又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以保证单位和个人都参加保险,履行应尽的义务,享受应有的权利。

2、国家、单位和个人共同合理负担的原则

我国过去没有把社会保险放在重要位置,国家包揽了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养老、医疗、工伤等保险费用,特别是养老保险费用,没有形成基金积累,不符合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基础薄弱的国情。因此,党和政府提出了国家、单位和个人共同合理负担的原则,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从根本上说,养老保险体制改革的核心实际上是经济保障,一个地区社会养老保障的水平和程度取决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同时受到该区人口发展状况的制约。因此,养老保险水平应从国情国力和地区实际情况出发,使之与国家财政状况、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及个人经济和心理承受能力相适应。要按照机关、事业单位的不同性质,根据经费来源渠道,合理确定国家、单位和个人各自承担的责任和缴纳费用的适当比例,同时,努力拓宽资金渠道,实行部分积累的办法,逐步建立起社会养老保险的基金储备。

3、行政管理和基金运营要分开的原则

社会保障是一项非盈利性的社会事业,不能只管钱、不管人和事,它应该包括钱、人、事管理在内的一整套社会化管理服务体系。目前,我国养老保险事业正着手基金的统筹与给付机制的建立,如果将立法、收缴、发放、处罚都归于一家,容易出漏洞,因此要强调政事分开,互相配合、互相监督。制定政策是行政职能,必须由政府主管部门负责,在中央设置社会保障管理机构,负责社会保障、养老保险的统一规划、协调和管理,以避免多头管理下的项目交叉、标准不

一、相互摩擦等弊端,基金管理应当尽量利用民间

组织 和机构力量,使它们按有关政策法规负责社会保险金的筹集、给付、管理和运营工作。在具体实施中,应按照不同性质严格区分不同管理部门的权责界限,使养老保险基金的统筹在征、管、用三个环节上,各司其职,征缴有度,管理有方,使用有效,实现三者之间的相互监督、相互制约,防止资金浪费或挪用,保证基金的保值增值。

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改革 篇10

市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施细则

市、区各部委办局、事业单位、各县人事局、在宁部属事业单位、驻宁部队所属事业单位:

为贯彻执行宁政发[1994]184号文《关于印发〈南京市机关事业单位实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意见〉的通知》,特制定本实施细则,请遵照

执行。

一、实施范围及对象

(一)凡本市市、区机关、事业单位(含集体事业单位)和在宁的部属事业单位(国务院另有规定的除外),以及驻宁部队所属事业单位的全体工作人员均实行养老保险。

(二)全体工作人员包括国家干部、聘用制干部、固定工人、劳动合同制工人和计划内临时工。

(三)本着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1994年列入首批统筹的范围和对象为:

1.本市市、区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事业单位(含集体事业单位)和工资关系由本市代管的中央部属事业单位,以及驻宁部队所属事业单位中的劳动合同制工人(含执行国家工资标准的计划内临时工)、聘用制干部。

2.本市市、区所属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包括集体事业单位)和工资关系由本市代管的中央部属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以及驻宁部队所属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的全体职工。

(四)其他单位和人员逐步展开。

二、养老保险基金的来源及筹集标准

(一)养老保险基金由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共同承担,按照“以支定收、略有节余、留有部分积累”的原则统一筹集。

(二)养老保险基金的来源按下列渠道列支:国家机关及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在行政事业费中列支;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含集体事业单位)按照差额比例,分别在财政和自有资金中解决;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含集体事业单位)在创收收入中列支,税前提取。

(三)养老保险基金实行统一筹集标准,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依据全部在职工作人员工资总额和离退休人员费用两项之和的23缴纳;聘用制干部和劳动合同制工人由单位按其工资总额的23缴纳;在职职工个人按照本人工资额的1缴纳。

(四)职工工资总额的组成项目,以苏政发[1994]3号文及省、市工资管理部门出台的各种工改答复口径为准。具体组成项目如下:

国家机关:干部实行的职务工资、级别工资、基础工资、工龄工资;技术工人实行的岗位工资、技术等级(职务)工资、奖金;普通工人实行的岗位工资和奖金。机关工人奖金占工资构成的30。

事业单位:职员实行的职务工资和岗位目标管理津贴,专业技术人员实行的专业技术职务工资和津贴;技术工人实行的技术等级工资和岗位津贴;普通工人实行的等级工资和津贴。上述津贴部分在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中占工资构成的50。

工资总额还包括机关事业单位实行的职务岗位津贴;工改后保留的综合补贴和各种保留外挂工资。

实行“工效挂钩”和工资总额包干的事业单位,其工资总额应以市、区人事局工资计划部门核定的工资总额为准。

各单位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由开户银行按时代为扣缴,职工个人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由各单位在发放工资时代为扣缴,并按季向南京市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处(以下简称市机关事业社保处)缴纳。

(五)原未参加养老保险的劳动合同制工人(含执行国家工资标准的计划内临时工)、非在职聘用制干部,其基本养老保险费应从参加工作之日起补交至1993年12月底,补交部分由单位按1993年12月本人工资额的15一次性缴纳,个人部分免交。

(六)合同制工人和非在职聘用制干部投保年限必须满15年以上,对到达法定退休年龄投保缴费不足15年的,只能按其在职期间缴费每满一年一次性发给相当于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3个月的生活补助费。执行国家工资标准的计划内临时工,到达法定退休年龄投保缴费不足15年的,也按上述规定发给生活补助费。

(七)原在劳动部门参加养老保险的事业单位合同制工人,自本实施细则执行之日起一律划转到市机关事业社保处投保,其缴纳的养老保险费由市劳动局根据宁政发[1994]184号文件规定划转到市机关事业社保处管理。

三、养老保险基金的收缴和拨付

(一)养老保险基金实行按季收缴,全额结算,差额拨付。各单位在每季度的首月10号前填报本单位上季度的养老保险基金结算表,市机关事业社保处在10日内审定结束,开出委托收款凭证,委托各单位所在开户银行代为扣缴或划拨,扣缴部分存入市机关事业社保处在银行开设的养老保险基金专户。

(二)各单位应按时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对逾期不缴的按日加收应缴纳数额的5‰。滞纳金。对虚报冒领者,处以3倍于冒领金额的罚款。滞纳金和罚金委托各单位开户银行收缴,并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

(三)各单位可根据自身的经

济实力,从自有资金中提取一部分为本单位职工建立补充养老保险。亦鼓励职工参加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补充养老保险、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的本金和利息记入职工的《养老保险手册》,所有权归个人,离退休(职)时由本人或法定受益人选择一次或分次领取。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保险基金及利息,不得进行社会调剂。

(四)离退休(职)人员基本养

老金的支付项目和计发比例,根据国家、省、市历年来有关政策规定执行。具体如下:

1.参加1993年工资套改的离退休(职)人员(含按苏人四[1994]18号文模拟套改的离休干部)基本养老金支付项目以苏政发[1994]3号文及省、市工改答复口径为准。

2.未参加1985年工资套改的离退休(职)人员基本养老金支付项目包括离退休(职)前的标准(等级)工资、工龄津贴、职务岗位津贴、国发(1989)82号文增资、苏人八[1994]25号文增发的退休补助费、副食价格补贴和生活补贴、1993年工改增发的平均增资额和已实行的各项津、补贴。

3.参加1985年工资套改但未参加1993年工资套改的离退休(职)人员基本养老金支付项目包括:离退休(职)前的基本职务工资、工龄津贴、职务岗位津贴、国发[1989]82号文增资、1993年工改增发的平均增资额和已实行的各项津、补贴。

上述离退休(职)人员的基本养老金计发比例为国发[1978]104号文、国发[1982]62号文、苏人四[1986]26号文、苏人八[1994]25号文,苏政发[1994]3号文及有关政府文件所确定的计发离退休(职)费的比例。

离退休(职)人员的基本养老金仍由各单位代为发放。

四、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

(一)单位和个人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转入市机关事业社保处在银行开设的养老保险基金专户,实行专项储存,专款专用。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属于全体参加投保的在职职工和离退休(职)人员所有,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动用或挪作他用。对存入银行专户的养老保险基金,按人民银行规定的同期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利率计息,所得利息并入养老保险基金。积累基金的一部分可以购买国家债券等,结余部分实行财政专户存储,确保其保值增值。

(二)参加养老保险的机关事业单位应为职工建立《职工养老保险手册》,按期填写缴费情况并代为保管。《职工养老保险手册》作为离退休(职)时计发养老保险待遇的依据,流动时随同转移。

(三)市机关事业社保处具体负责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拨付、管理等工作,可按规定从养老保险基金中提取3管理服务费,主要用于必要的行政和业务开支,不计征税费。

(四)市机关事业社保处的财务管理,接受市财政、税务、审计部门的监督。

五、其他

(一)自本细则实施之日起,各单位到市、区人事局计划部门审批工资基金时,必须先审查基本养老保险费的结算凭证,否则不予批准工资基金计划。

(二)职工实行养老保险后,原单位与离退休(职)人员的隶属关系不变,其政治、生活、医疗和未列入养老保险的各项补贴等待遇不变,仍由原单位负责。

(三)为确保离退休(职)人员基本养老金的发放,可根据社会物价、工资增长和离退休费用的变化情况适时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筹集比例、支付标准进行适当调整。

(四)单位成建制改组、合并、解体时,应依法清偿欠缴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在发生债务时,不得用养老保险费做抵押或偿还债务,其离退休(职)人员应随同在职职工由单位主管部门负责统一合理划转,并报市机关事业社保处,同时办理有关手续。新建单位自发工资之日起,必须按宁政发[1994]184号文规定,为本单位人员办理养老保险。

(五)市机关事业社保处有权核查参加养老保险的机关事业单位的有关帐目、报表、工资总额及基本养老金的发放情况,被核查单位应予配合,据实提供有关资料。

(六)参加养老保险的机关事业单位,有权向市机关事业社保处查询本单位职工缴纳养老保险费的记载情况,职工和离退休(职)人员有权向市机关事业社保处和所在单位查询本人各项养老保险费缴纳和领取情况,市机关事业社保处或单位应予提供方便。

(七)县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工作由县人事局负责,接受市机关事业社保处业务指导。

(八)享受基本养老金待遇的对象必须是男年满六十周岁、女干部年满五十五周岁、女工人年满五十周岁的离退休(职)人员。

(九)本细则实施后,对须领取基本养老金的离退休(职)人员,在办理离退休(职)手续时,须将有关审批资料报市机关事业社保处,经审核认可后,方能领取基本养老金。

(十)本细则实施过程中如遇国家、省人事部门另有统一规定的,按统一规定执行。

(十一)本实施细则从1994年1月1日起实行。

(十二)本实施细则由南京市人事局负责解释。

南京市人事局

南京市财政局

南京市税务局

上一篇:Hello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方案下一篇:详细个人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