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院三无老人的护理
养老院护理员要为临终老人提供精心地护理,给予老人心理和生理的护理,同时也要给予养老院临终老人的家属、亲友带来同情、安慰和指导。
临终关怀
(1)养老院护理员应向临终老人及家属提供全面照料,包括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使养老院临终老人的生命得到尊重,症状等到控制,生命质量得到提高,家属的身心健康得到维护和增强,让养老院老年人在临终时能够无痛苦、安宁、舒适地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2)以治愈为主转向以对症为主的老年照料。
(3)以延长养老院老年人的生存时间为重点,转变为以提高老人的生命质量为核心。
(4)养老院护理员应注重维护临终老人的权利、尊严和价值。(5)养老院护理员在照料老人的同时关注其家属和亲友,并给予相应的心理和社会支持。2.心理护理
(1)养老院护理员要用真诚、关心的态度,仔细地听老年人述说,以示理解。要经常在老人身边陪伴,让老人感到自己的重要。(2)当养老院老人愤怒时,养老院护理员不要把老人攻击和不满的情绪误以为是针对自己的,在允许老人发泄情绪的时候,要格外注意意外事故的发生。
(3)积极给予老人正确的治疗指导,加强基础护理,尽量满足养老院老人的各种要求。
(4)在养老院老人情绪忧虑时,积极疏导,与老人坦诚沟通。允许养老院老人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悲哀,尽可能满足养老院老人的需要,以增强自信心。
(5)养老院护理员应为老人和家属安排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在养老机构中杭州养老院是不错的选择,安静的环境和优美的风景都适合老年人来杭州养老院。3.生理护理
(1)养老院护理员要保持环境的安静、整洁、舒适,空气要新鲜;
(2)养老院护理员要按时、按需要及时进行身体的清洁;(3)养老院护理员要根据需要更换敷料和衣物;
(4)按时、按需要更换体位,必要时给予局部按摩,防止压疮发生;
(5)定时按需要测量养老院老年人的体温、脉搏、呼吸、肢体温度等变化;
(6)根据病情采取不同体位和缓解症状的措施,给予止痛剂等。
临终病人的心理变化阶段及护理
美国罗斯认为临终病人的心理活动有五个发展阶段,即否认期、愤怒期、协议期、忧郁期及接受期。根据不同阶段的心理变化给予相应的心理护理是临终病人护理的重点。
(一)否认期
当病人间接或直接听自己可能会死亡时,他第一个反应就是否认:“不可能”、“他们一定是搞错了”,否认病情恶化的事实,希望出现奇迹。有的病人到临终前一刻仍乐观的谈论未来的计划及病愈后的设想。
对此期病人,不可将病情全部揭穿。与病人交谈时,要认真倾听,表示热心、支持和理解,经常出现在病人的身边,让他感到没有被抛弃,而时刻受到人们的关怀。同时也要防备少数病人心理失衡,以扭曲方式对抗此期的负重感。
(二)愤怒期
当病人经过短暂的否认而确定无望时,一种愤怒、妒忌、怨恨的情绪油然而起“为什么是我?这太不公平了”,于是把不满情绪发泄在接近他的医护人员及亲属身上。对临终病人的这种“愤怒”,应该看成是正常的适应性反应,是一种求生无望的表现。作为医护人员要谅解、宽容、安抚、疏导病人,让其倾诉内心的忧虑和恐惧,这样对病人有益的,切不可以“愤怒”回击“愤怒”。
(三)协议期
承认死亡的来临,为了延长生命,病人会提出种种“协议性”的要求,希望能缓解症状。有些病人认为许愿或做善事能扭转死亡的命运;有些病人则对所做过的错事表示悔恨。
护士应看到这种情绪对病人是有益的,他能提供合作,延缓死亡的日期。因此,要尽可能的满足病人的需要,即使难以实现,也要做出积极努力的姿态。
(四)忧郁期
尽管采取多方努力,但病情日益恶化,病人已充分认识到自己接近死亡,心情极度伤感,抑郁寡欢。此时病人可能很关心死后家人的生活,同时急于交待后事。
对这期病人,允许其哀伤、痛苦和诉说他的哀情,并耐心倾听。同时还应鼓励与支持病人增加和疾病作斗争的信心和勇气。
(五)接受期 经历一段忧郁后,病人的心情得到了抒发,面临死亡已有准备,极度疲劳衰弱,常处于嗜睡状态,表情淡漠,却很平静。
护士应尊重病人的信仰,延长护理时间,让病人在平和、安逸的心境中走完人生之旅。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12年6月-2013年1月在我福利院生活的三无老人30例。其中男18例, 女12例, 年龄范围60~92岁, 均无严重的器质性疾病, 生活基本都能自理。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和评估标准:
采用自制睡眠质量评估表, 评估标准采用宋兰君[1]睡眠评估标准。采用老年抑郁量表 (GDS) 对老人进行测定, 0~10分属正常;11~20分属轻度抑郁;21~30分属中重度抑郁[2]。
1.2.2 调查方法:
采用自身对照法, 对30例老人在实施人文关怀前、后征得同意的情况下进行问卷调查, 要求调查对象在调查者的指导下独立回答量表上的问题, 如遇到文盲、手写不便或者看字不清等特殊情况的老人, 可由调查员清晰表述量表问题, 然后调查对象回答, 调查员准确填写。量表包括:睡眠质量评估表、老年抑郁量表 (GDS) 。本次发放问卷30份, 回收率100%。
1.2.3 实施人文关怀的内容:
(1) 在物质需要满足的情况下, 做好老人的心理护理至关重要, 事实证明:做好老人的心理护理能有效延缓老人的记忆力减退, 维持适度的思维能力和精力, 心理障碍的发生率就会降低[3]: (1) 创建安全、舒适、整洁的居住环境, 房间布置因人而异, 以老人感觉方便为宜。每天安排专人为老人生活区域打扫清理消毒。 (2) 尊重老人:尊重老人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 见到老人, 亲切的称呼其为爷爷或奶奶, 耐心听取老人的意见建议, 及时予以回馈意见建议。 (3) 关爱老人:三无老人晚年身边无子女陪伴, 最容易出现孤独失落感, 所以, 在福利院这个大家庭, 职工就是老人的亲人, 学会换位思考, 做到侍老人如父母, 奉献自己的爱心、关心和孝心, 消除老人的孤独失落感, 建立和睦融洽的家庭气氛。实行亲情包干制:把每位老人分配给1~2位固定的工作人员, 这些工作人员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 要符合有责任心、爱心、耐心的条件, 让配对的工作人员充当老人的亲人, 负责给予老人日常关爱照顾, 同时也接受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参与到对老人的精神关爱中来。 (4) 控制老人情绪:有的老人心情不好时会有自虐、狂躁不安、攻击人、伤心落泪等现象, 护理人员要做到经常和老人接触沟通, 及时梳理老人情绪, 鼓励情绪的适当发泄, 预防心理疾病的产生。 (2) 为老人提供安全可靠的医疗支持:充实医疗服务人员队伍, 选取在各大医院有多年临床治疗护理经验的医护人员执行老人的一线治疗护理工作, 增加老人对医疗护理技术的信任感。每天查房1~2次, 如遇老人病情变化则增加查房次数, 观察老人病情变化, 宽慰老人, 减少老人因担心躯体疾病而形成的恐慌感。建立老人独立的健康档案, 记录老人的基本资料、治疗用药情况、病情变化等。为老人安排定点三级医院绿色通道, 如遇老人急症及时送往救治。定期为老人进行健康教育, 宣教卫生保健知识, 提升老人的防病保健意识。 (3) 提升老人的社会适应能力:老人由于身边无亲人, 常出现不愿外出活动和不愿与人接触的情况, 这样很容易增加社交障碍等心理问题的产生, 所以, 采取和老人多接触多沟通, 并通过给老人安装数字电视等手段, 让老人了解外面的世界, 增加与外界接触的欲望, 以利于做通老人思想工作。鼓动并带领老人参加户外运动, 培养老人兴趣爱好并予以物质支持, 支持并陪伴老人参加社区老人活动中心的书法班、绘画班、声乐班等, 增加老人和社会的联系。每周开放1次俱乐部, 提供棋牌、乒乓球、卡拉OK等。每半个月开放1次多功能厅, 每月放一场电影, 每季度组织一场文艺演出, 鼓励老人积极参与, 让其感受到老有所乐, 同时也增加了老人之间、老人与工作人员之间的沟通。
2 结果
2.1 实施人文关怀前、后睡眠情况比较
见表1。
2.2 实施人文关怀前、后抑郁心理比较
见表2。
3 讨论
3.1 人文关怀对老人睡眠质量的影响
睡眠一直是老人在晚年衡量自身健康水平的指标之一, 充足的睡眠不仅是绝大多数老年人的期望, 也是身体健康的保证。通过调查发现, 实施人文关怀后, 老人对生活没有了后顾之忧, 孤独失落感也减轻了, 随之睡眠质量也有明显的提高, 睡眠质量好的老人比例从实施人文关怀前的6.67%提高到了目前的50%, 由此可见, 人文关怀对老人的睡眠质量产生了较好的效果。
注:*与实施前比较P<0.05。
注:*与实施前比较P<0.05。
3.2人文关怀对抑郁心理的影响
老年抑郁是老人所有心理问题中最常见的一种[4], 而我院采用的老年抑郁量表是在1982年由Brink等人创制的专用于老年人的抑郁筛查量表, 通过GDS评估老人抑郁心理明显比实施人文关怀前好转, 有轻度抑郁的老人比例从先前的60%下降到了现在的30%, 实践证明, 通过实施人文关怀, 疏通了老人的情绪, 解决了老人的心理问题, 老人的抑郁心理得到明显改善。
3.3 睡眠和抑郁心理的相互影响
在调查中笔者还发现, 随老人睡眠质量的提高, 心理状态也会有所改善, 而心理状态的改善, 又能促进睡眠质量的提高, 两者相辅相成。
4 小结
三无老人在福利院的生活一直受到国家和政府的关心, 通过人文关怀的落实, 老人的睡眠质量提高了, 抑郁心理也改善了。老人在物质需要满足的基础上, 精神需求也充分得到了满足, 生活质量随之提高了。所以我们要不断提升福利院的人文关怀服务水平, 让老人开心, 政府放心[5]。
摘要:目的:分析人文关怀对福利院三无老人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自身对照法, 将人文关怀落实到在院的30例老人的日常生活中, 对老人的睡眠质量、心理状态等指标进行比较评价。结果:进行人文关怀后, 老人的睡眠情况及心理状态的改善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人文关怀对于改善老人的睡眠状况、心理状态有较好的效果, 能较好的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三无老人,人文关怀,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宋兰君.护理干预对养老院生活的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护理杂志, 2009, 44 (4) :324-327.
[2]张艳, 邢凤梅.离退休老年人抑郁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 2003, 5 (6) :715.
[3]吕斌, 杨晓芳.对社区老年抑郁病人的心理干预效果分析〔J〕.社区卫生保健, 2005, 4 (3) :170-172.
[4]赵振华, 贾广珍.社区老人心理护理体会〔J〕.中华临床医药杂志 (北京) , 2004, 5 (21) :37.
1、防范措施
(1)、加强安全管理,护理人员经常巡视老年人房间。(2)、自理老人要外出需请假,携带联系卡并做好登记后(或在家属陪伴下)方可外出。
(3)、了解老人心理变化,对情绪和活动异常的老人要多观察,主动与老人沟通,满足其合理的要求,尽量避免外出。(4)、及时发现潜在的出走倾向,稳定老人的情绪,积极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并及时报告上级领导。
(5)、痴呆老人禁止外出。需外出必须有家属或者工作人员陪同。
(6)、严格交接班,做好记录。
2、应急处置
(1)、发生老人走失时,首先要了解老年人发现不见前、后的情况,了解是否有人陪同外出。(2)、发动工作人员在院内寻找。
(3)、若老年人确实不在院内,组织人员院外寻找并及时通知老人家属,询问老年人是否被家属接走,请家属协同寻找,并立即上报主管领导。
5月1日,早晨我们10名志愿者带着水果蔬菜,兴致勃勃地来到旅顺九三社区,我们分成两组分别去奶奶和爷爷家,而我被安排去了奶奶家。奶奶看到我们非常高兴,拉着我们的手连声道谢。我们围坐在奶奶身边聊天,奶奶非常高兴。这对我们来说是多么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却让奶奶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
面对生命中不多的时光,奶奶的心态是乐观的,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我们是否该对自己的生命重新思考呢?人的一生再多也不过几十年,真正为国家做贡献的时间更短,我们不该碌碌无为。人的生命是一条射线,我们可能只了解自己的生命,却无法预测自己的未来;人的生命是一条线段,有起点,也有终点,就看我们怎样对待人生。
为拉近距离,奶奶给我们讲了许多以前的故事,这使我在这个非常特殊的日子里尝到了一些非常特殊的知识。看得出后来奶奶显然已经十分疲劳了,她的身体虽然看起来硬朗,但其实还是很虚弱的。可她仍然在对我们微笑着,把最坚强的她展现在我们面前。奶奶都能如此笑对人生,摆在我们面前的困难又算得上什么呢?如果不是走出去亲眼所见,是没有这样的体会的。在此,我代表所有志愿者向奶奶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感谢她给予我们关爱他人的机会,祝福她永远快乐。作为一名志愿者去看望老人,我感到非常荣幸,它让我深深明白了世界上还有一种爱叫做博爱,平时我们问题关注亲情、友情与爱情,然而博爱却是超乎这一层面的;它不计付出,不求回报;它会把爱播撒给每一个人,播撒到每一寸土地。作为当今社会的一名大学生,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关心这些弱势群体,一直关注他们,用我们最趋势的心带给他们最真诚的关怀,我们要把这个叫做博爱的精神传承下去,直到永远永远……
李盼
和煦的风迎面吹来,吹在我们的脸上,吹到我们的心田,暖暖的,就如我们今天的活动——探望旅顺九三社区的孤寡老人。又一次温暖之旅。
项目推广
轻暖空巢,关爱老人活动
可服务对象:孤寡老人,患病老人,坚守梦想的老人,患者 服务地点: 可参加学校
大工凌海社区 大工 海事 大医 海洋 交大(旅顺)海洋社区 旅顺93社区 可开发 大连交大社区 交大 辽师 养老院 辽警 辽师 可开发的 旅顺养老院 大连市儿童医院 大医 都可
活动内容 聊天 生活照料 生活常识 法律援助 健康保健
活动步骤 1 联系合作单位 联合会长期服务 了解需要社区 老人 特困,资助的孩子 环保 支教等 需求
希望能为联合会宣传,以便更好的服务
确定参加学校,负站点责人,团队负责人,活动大致时间 2准备工作
宣传 招募,资金预算
确定安排时间,及参加人员确定,物品准备 2负责人对活动分工,与安排 3开展 分组 摄影 后期工作 4总结活动
注1 资金 主要为交通费,水果费,开展前收取、多余用于联合会管理
宣传费参与团队自行解决
坐落在xx街道的养老院虽然规模并不大却也居住着不少的老人,当我跟随带队的老师来到养老院的时候便准备好为老人们提供相应的帮助,虽然对于具体的做法并不了解却也希望能够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付出相应的努力,在养老院负责人的安排下我们对生活在这里的老人进行了逐一拜访并希望能够获得他们的信任,尽管他们对这次的拜访感到有些诧异却也是十分高兴的,毕竟对于老人来说能够有着他人的照顾与陪伴自然是值得高兴的事情,我们事先准备的礼物也交给了养老院的的负责人以便于做好相应的管理。
除了简单的交流以外我们在养老院的主要职责是帮助他们打扫房间,尤其是柜子的搬运以及床褥的更换是腿脚不便的老人们难以做到的,所以我们在经过初期的慰问以后便参与到房间的整理工作中去,由于我们的工作是分组进行导致也有部分学生专门负责和老人进行交谈,在打开心扉的同时也希望我们的善举能够得到老人们的接纳,而我们在做好这部分工作的同时也进行了相应的记录从而加深了对老人生活的了解,作为大学生应当要多关注孤寡老人的生活才能够通过自身的善举帮助到更多人。
活动的过程中养老院负责人强调过不能拍照以免给老人的生活带来不便,实际上我们能够理解这项规定并协助对方完成了许多工作,再加上平时也会有社区的义工帮助养老院改善生活导致这里的状况并没有想象中差,但是可想而知的是物质上的匮乏远远比不上无人关注导致的孤独心结,再加上生活在养老院的大多是孤寡老人自然渴望能够享受到家人的关怀,虽然我们的拜访让老人们变得健谈许多却依旧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类问题。
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过类似关爱别人这样类似的经历。例如给希望小学捐书啦,在公交车上让座啦等等。这都是包含着爱心的行为。而我,就在爱心的促使下,到了一所敬老院去看望老人。
今年暑假,我和十几个好朋友拟定了去“天封敬老院去看望老人”的计划。时间定在星期三。到了星期三,我们带着送给老人的水果点心以及其他礼物就出发了。
当我们到达敬老院时,已经两点半了,为了不打搅老人们休息,我们只好顶着烈日,在敬老院门口等了半个小时,也就是三点多。老人们睡醒了,我们才从大门进去。
当我们跨进敬老院大厅时,老爷爷、老奶奶早早的在大厅里等候我们的到来。
当我们看得见这些老爷爷老奶奶时,我的心里就一阵酸。因为这里的老人虽然大多身体健康,但是也有得疾病和身患残疾的,但是我看到他们拿着礼物笑呵呵的样子,我也非常开心。
接下来酒道表演的时间了,我们每个人轮流表演小品、相声、唱歌、跳舞等节目,敬老院里的老爷爷老奶奶们看了我们的节目乐开了怀。他们不但一边看一边笑,而且几个平时不爱说话的老爷爷也开始来劲了,他们拿着麦克风,唱起了有浓郁民族气息的家乡歌。虽然我们听不懂,但还可以看出他们很开心,很快乐。
跳着跳着……已经忙到五点了,我们也该回家了。虽然有点疲劳,但听到敬老院里的阿姨们说老人们已经很久没那么高兴过了,是我们使老爷爷,老奶奶这么高兴的。我们再怎么疲劳,怎么辛苦,也觉得很值得。
摘要:在农村地区,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不断推动,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工作以增加收入。这种大规模的社会流动在改变农村地区家庭结构的同时也改变着农村家庭的功能。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从农村涌入城市使农村开始出现空巢家庭并且数量逐年上升。与此相对的则是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缺乏经济基础和物质条件的支持而很不完善甚至根本缺失的社会化养老保障机制和服务。同时以土地保障为基础的家庭养老仍是绝大多数农民的主要养老方式,而在土地保障功能不断弱化的今天,家庭养老模式已无法满足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需求。传统养老方式无法提供保障,同时社会化的养老保障机制因极不完善而不能满足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需求,农村空巢老人面临着严重的养老保障问题。
关键字:新农村建设,空巢老人,养老保障体系,家庭养老,农村土地制度
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建立和完善我国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障机制,实现农民的老有所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农村“空巢”老人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特殊群体。想方设法解决空巢老人的养老保障问题,是促进农村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和加快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近年来,随着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农村留在家中独居的老人不断增多,成为“空巢”老人。其养老保障问题成为农村改革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新难点。切实关爱“空巢”老人,完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真正使老人能够安享晚年,这既是促进农村和谐稳定的具体要求,又是加快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我国农村“空巢”老人产生原因
空巢老人是指那些身边无子女共同生活的老年人,其中既包括无子女的老人,也包括与子女分开居住的老人。农村空巢老人数量日增,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子女养老意识越来越淡薄,产生了“重幼轻老”的社会现象
我国由于人口众多,生产力发展水平低,自古以来都以家庭养老为主。在古代,在原来的宗族体系下,宗族对不孝子女有绝对的约束能力,以家庭养老的这种模式起了非常大的作用。现在家庭养老投入受到制约。人口流动性增强和社会价值观转变,加上生活压力加大,子女收入低,养老成了子女重大负担。很子女离弃父母,虽住与老人住在一个村,但对老人不闻不问,或者用在子女身上的花费,远远高于所支付的养老费用。农民家庭的财富由父母向子女转移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产生了“重幼轻老”的社会现象。
(二)计划生育政策和生育观念的改变,有效地控制了人口增长
计划生育政策和生育观念的改变有效地控制了人口增长,但同时也带来了中国社会的老龄化。目前,全国有70%以上的老龄人分布在农村,农村老龄化问题尤为突出。家庭规模逐渐缩小,农民子女凸显养老负担。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和生育观念的改变,规模小型化成为农村家庭的发展趋势。据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农村家庭户均规模3.65人。越来越多的农民独生子女将形成“四二一”的家庭格局,一对夫妇可能赡养4个老人。农民子女的养老负担逐渐演变成突出的社会问题。
(三)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是随着工业化发展,农村劳动力流动加快,农村青壮年多在城市打工,不能长期陪伴在老人身边。据统计,全国农民进城务工人口已超过1.2亿人,并以每年500万人的速度递增。截止到2010年,达到1.5亿人口。转移到城市中的劳动力由于户籍制度等的差异,收入少,生活成本高,无法将父母从农村接往城市同住,使老人被迫留守家中。即使收入高的子女,由于父母长期居住农村,不适应城镇生活,也被迫留守家中。
(四)农村土地养老保障不断弱化
我国农民的养老保障曾经世代以土地为中心。改革开放推动我国不断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农民拥有土地的数量因此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递减。目前,我国有1/3省份的人均耕地面积不到1亩,有660个县的人均耕地面积不到半亩,已经接近或低于联合国测算的、土地对人类生存最低保障警戒线0.8亩。这意味着,减少了农作物播种面积,加大了农业生产继续增长的难度[1]。加上农业天生弱质和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依然低下,生产经营中的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非常巨大,绝对收益越来越低的趋势没有根本改变。加之农村劳动力“空洞化”问题突出,老人劳动强度普遍较大。农村劳动力转移使青壮年劳力减少,只能由留守老人承担经营土地的重任,劳动强度加大。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有限的土地越来越难以承载农民的养老需要。
由于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体系不健全,仍以家庭养老为主要方式。我国还未建立全面的、统一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社会养老水平极低。家庭养老依然是现阶段农民养老的主要方式。家庭养老实际上是以终身积累为基础,在家庭内部进行代际交换的“反哺式”养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一方面农村人口流动幅度加大,“空巢”家庭日渐增多,家庭养老已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胁;另一方面,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农村人口出生率明显下降,家庭规模趋向小型化、核心化,这使家庭养老负担加重,再加上农民收入水平较低,致使部分年轻人可能无力承担或不愿承担养老重任。总之,传统意义上的家庭养老功能呈现日渐削弱的趋势,这就要求社会化养老的普及和加强。
二、解决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保障问题对策
第一,制定和完善与农村养老保障相关的法律法规,维护老人的合法权益。家庭养老的法制化是解决家庭养老运作随意性、差异性和管理难等问题的必然出路,鉴于孝道日渐淡化的趋势,建议对《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相关内容作适当修订以增加一些实质性的处罚条款。另外,还可以制定相应的部门法如《农村养老保障法》,对农村家庭养老的原则、形式以及责任等方面的事项做出明文规定,以法律形式保障老人被赡养的权益。同时,在广大农村地区大力开展以养老法规为内容的普法教育与宣传,让村民认识到养老不仅是“家务事”,也是一种应尽的义务。要健全法律援助,加强老年人法律服务工作,切实维护和保障农村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第二,立足城乡二元体制的实际,建立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多元化新型农村养老模式。就目前情况而言,家庭养老依然是农村老年人主要的、理想的养老方式,今后一段时期,家庭还是老人解决养老问题的依托和主要来源。要建立健全家庭养老的利益诱导和激励机制,调动家庭养老的积极性,并把家庭养老纳入社会管理范畴,大力推行养老的社会化体系,将社会保障与家庭养老方式相结合,并鼓励发展农村商业养老保险参与农村养老保险体系。完善政府和社会结合养模式,大力发展社区养老服务,推动使社会力量向家庭提供最直接的帮助。此外,还要大力依靠社会力量推动养老院建设,善于挖掘老年人力资源,利用老年人的层次性,实现互助养老。老年人有低龄和高龄的差距,可以鼓励低龄的健康老人为高龄老年人服务。
第三,通过土地流转促进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这为农村土地流转提供了合理的政策依据。我国现行农村土地制度是一项基本制度,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土地制度承担着保障农民生存和生活的基本职责,而农地的有序流转会促进农村现代社会保障的发展。完善农地流转,可以使土地转出方和转入方均获益,可以大大提高农业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有效留住农村青壮年劳力,使劳动力回流。同时增加农民收入可以加大农民对养老的投入,为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建立提供必要的物质经济基础。
你们好!近来身体好吗? 在这寒冷的季节,我代表后宰门小学向您真诚问候。
虽然您们的儿女或没有时间或或没有精力回来看看您们,但世界上总会有有爱心的人来给您们送吃的,穿的,喝的等等一些东西。所以您们不会受冻,不会挨饿,不会孤独。
您们为了儿女牺牲了自己,但他们却不懂得回报您们。把您们送进了进老院。不太管您们,不太和您们谈心,聊天。
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实施30多年以来产生了数以万计的独生子女家庭。我国目前独生子女家庭数量已突破了一亿大关。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已经陆续步入老龄化的行列。但是,对于独生子女家庭而言,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的风险是无法规避的。有些家庭由于独生子女的突然死亡而成为失独家庭。据有关统计,目前中国15岁到30岁的独生子女总数大约为1.9亿人,这一阶段的死亡率为万分之四,按此比例可以得出中国每年将产生7.6万个失独家庭,目前该类失独家庭的数量已经超过百万。在这一百万大军中,有很大一部分家庭属于第一代独生子女家庭。由此可以推断出这些失独家庭中很多家庭将正在步入养老的阶段。这些特殊的家庭再为中国计划生育政策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却不得不接受“空巢”的后半生。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孩子不仅仅是养老的基础,更是家庭的精神寄托之所在。所以,该由谁来照料这些失独老人的老年生活?谁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精神慰藉?一直是一个颇富争议的领域。
一、失独老人的养老现状
失独老人是计划生育政策下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空巢”不是由于子女外出学习或者工作所导致,而是由于家庭中独生子女的不幸去世。这类特殊的老人的养老现状在面临着一个巨大的挑战。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已经明文规定,“独生子女意外伤残、死亡,其父母不再生育和收养子女的,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给予必要的帮助”。对于普通的家庭而言,这只不过是一个硕大的宏观政策,没有具体化。即使有一些地方政府发放了一定的社会援助,但每月不过在几百元左右。失独老人不生病时候还能勉强维持生计,一旦生病必将陷入极端贫苦的境地,使得失独老人的养老面临着巨大的不确定性。
(一)失独老人的经济现状
目前中国的养老模式主要以居家养老为主,家庭的供给是老人的主要来源。失独老人与其他老人相比较,无法从成年子女那里年得到相应的家庭赡养支持。再加上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导致的“4-2-1”家庭结构,使得这类老人可能还要面临赡养自己父母的巨大责任。由此可见,失独老人的家庭经济负担是十分沉重的。
(二)失独老人的生活照料状况
生活照料是养老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中家庭子女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多数老人由于身体方面的原因都需子女提供生活方面的照顾,但由于子女的不幸离世,失独老人也就失去了这种传统意义上的家庭支持。迫于无奈,其中一部分失独老人不得不求助于一些专业养老机构,但是养老机构却明确规定接收老人需要子女签字,以此为由而拒绝接收。没有人为这些失独老人签字负责,养老机构更是不愿意承担这个风险,使得失独老人从养老机构那里得到一些生活照料成为一种遥不可及的梦想。
(三)失独老人的精神慰藉状况
在中国,养儿防老成为几千年来养老的最优选择,对于每一个家庭的影响至关重要。子女对老人的精神慰藉方面发挥着重大的作用。但是由于子女的不幸离世,这类老人往往感觉到无助和孤寂,情感上十分脆弱。由于失独老人长期受到子女去世的压抑,这类老人往往自卑,情绪十分消极,更有甚者办理原来居住地,断绝和原来的生活圈子交往,开始与世隔绝。
(四)失独老人的现实选择状况
由于独生子女的不幸离世,失独老人往往从精神上和经济上遭受沉重的打击。他们一般生活上比较困苦,精神世界极其空虚。为了摆脱这些困境,其中一部分老人排除了主流的家庭养老、社区养老、土地养老、社会保险养老。他们进入寺院,开始寻求新的寄托,开始自己新的养老生活。
二、失独老人问题产生的成因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实施30多年以来,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的.老年生活的开始,失独老人的养老问题被摆在了一个突出的位置。由于独生子女的意外死亡,失独老人的养老问题成为一个迫待解决的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家政策层面
失独老人问题是伴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出台而诞生的。1973年起,中国全面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中国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由原来的“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转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当年很多家庭就是响应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号召“只生一个孩子”,却无法规避成年子女突遇死亡的风险。这项风险不应该转移给家庭承担,而且许多家庭也无力承担这样的风险。随着问题越来越严重,政府随即出台了一些政策法规来保障这类人群的基本生活,但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失独老人的危机。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规定:“独生子女发生意外伤残。死亡的,其父母不再生育和收养子女的,地方政府应该给予必要的帮助”。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该规定是从一个宏观的层面来界定该事件,未能制定出详细的实施细则来加以贯彻落实,所以根本无法实施。尽管一些地方政府也发放了一些社会援助,但是区区几百元的补助根本无法承担起失独老人家庭的基本生活开支。地方政府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调整,使得政策的摇摆性很大,这样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失独老人的援助问题。
(二)个人层面
由于个人成长过程的不确定性,个人存在过程中的意外事件也时有发生,必然导致一部分独生子女不幸死亡。据调查,造成独生子女死亡的主要原因是交通事故和疾病,其他的如溺水、自杀和工伤也有一定的比例。当面临这样的意外事件时,家庭无力承担,值得寄托于政府的相关政策。目前的政策条例无法提供给失独老人以合适的保障,由此带来的矛盾不只是个人,更有甚者是全社会。
三、对失独老人的养老的建议
(一)大力建立计划生育专项援助机制
计划生育部门应该加紧制定失独老人养老专项救助条例,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失独老人进行救助活动。一方面可以拓展筹集资金的渠道,除了政府的财政拨款外,可以进行社会捐赠等;另一方面可以明确失独家庭的经济状况和需求状况,有针对性的进行援助。救助机制的建立有利于促进计划生育政策的稳定开展,促进社会的安定和谐,更有利于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体现政府的人文关怀。
(二)大力推进养老保险和独生子女保险工作的开展
健全养老保险和独生子女保险机制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失独老人的经济困难,缓解失独老人的经济压力,免除其后顾之忧。养老保险可以提高对适度老人的养老金,提高独生子女家庭参与养老保险的激情和意识。
(三)加强独生子女意外事故的风险意识
目前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独生子女一代在日趋激励的市场竞争中面临更大的压力。他们是家庭中唯一的一个子女,从小就背负着父母和亲朋的期望,在遇到情绪问题时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引导,更容易产生极端行为。国家卫生局统计数据显示,全国15~34岁的青少年中,自杀成为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为了降低独生子女的死亡率,规避独生子女在突发事件中的意外事故,社会、学校、家庭应该相互配合,共同协作,加强风险意思,降低独生子女非疾病的死亡率。第一,依托学校和社区组建独生子女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定期测评和咨询独生子女及其家庭;第二,加强对交通安全意识的宣传,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减少因交通事故、溺水等引起的死亡;第三,父母要加强对独生子女的教育,同孩子一起探讨安全知识,保持高度的警惕心。
(四)大力宣传孝道文化,在精神层面给予失独老人更多的关怀
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大力宣传孝道文化,让更多的人来关系失独老人这一特殊群体,不但可以增强社会和谐程度,还可以为当地的发展注入更多的稳定因素。第一,要加强舆论宣传,教育社区居民弘扬中华民族敬老、尊老、爱老、养老的传统美德,树立全社会尊老敬老的意识;第二,大力培养专业人才,促进失独老人服务朝着专业化、现代化发展,专业人员可以为失独老人提供日常生活照顾、精神慰藉等方面的相关服务;第三,可以大力发展社区的力量参与,社区可以组建家庭自助互助组织,利用社区资源帮助社区内的失独老人,拓展社区内失独老人的社会支持网络。
(五)积极支持非政府组织扶助失独老人
国家应该大力鼓励大量的慈善组织和基金会等第三部门进入失独老人养老领域,发挥他们灵活多变、专业性强、富有激情的优势。慈善组织和基金会可以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征提供不同类型的服务,及时有效地扶助拥有失独老人的家庭,提供一些政策之外的关怀和补助。
潭东敬老院,有34位爷爷奶奶,住在一座L型的建筑物里(其实是两栋,左边是一栋老建筑,还能看到裸露的红砖,右边是一栋L型的房子,稍显现代化,按照一位同学的话来说,好像一座小学)。虽然就在镇中心,可这里很安静,很少能有人来。陪伴爷爷奶奶的只有空荡荡的房间和声音响得刺耳的电视机,身为充满爱心和热情的年轻人,怎么能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所以,我们要为爷爷奶奶带去温暖,带去关爱,带去快乐!
二、活动目的
1、让老人感受到温暖和快乐;
2、给老人带去健康长寿的小秘诀;
3、让同学们进一步了解老人,体验敬老院里的生活,增加大家关爱老人,关爱健康的意识。
三、活动主题
关爱老人,关爱健康!
四、活动对象
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的成员和康复学院部分同学(人数控制在20人左右,赣州本地人优先)。
五、活动时间
XX年12月7日星期日上午
六、活动地点
潭东镇敬老院
七、活动流程策划
集合时间及地点:星期日早上7点50在3,4栋楼下
1、把大家召集起来,先分两只队伍,每组各选一个组长,然后一起去坐115,在潭东站下车(大家备好4元的零钱坐车);
2、热情的与爷爷奶奶打招呼,一起问候他们;
3、将人分为四队:一部分同学去洗菜;一部分同学去打扫卫生;一部分同学去整理菜园;一部分会聊天且阳光的同学去找老人家聊天。
4、帮忙包饺子
5、一组同学拿着血压计挨个房间去给老人家量血压;
6、给老人家做推拿,动作要轻要慢。同时教给老人家一些简单易学的佳木斯操和一些适合老人家做的保健动作;
7、一部分人陪爷爷奶奶散步、看黄梅戏或者其它爷爷奶奶喜欢的活动;
8、大家一起拍照。
八、注意事项
1、尽量保持热情的笑容,眼睛放灵光些,看到需要帮忙的,主动上去;
2、不要一伙人围着爷爷奶奶,这样会让他们感到有压迫感
3、和老人家聊天时,尽量握着老人家的手;
4、和老人家聊天时,说话要慢,即使有时听不懂,也不要打断老人家说话;
5、和老人家聊谈的话题不要触及雷区,比如老人家来敬老院的原因和老人家的孩子之类的话题,若老人家主动提起,就聊些别的转移其注意力;
6、因为天气比较冷,量血压动作要迅速,切记接触老人的手一定要保持温暖,给老人家穿脱衣服一定要温柔要慢;
一、活动后期总结的书写
关爱敬老院老人调查总结
我们和敬老院的爷爷奶奶们进行了一些交流,谈到生活,我看到了他们嘴角的笑,我知道了他们积极的生活态度,可是聊到家庭时,似乎又有一丝欲说还休的伤,我明白了他们的寂寞和孤独。敬老院之行让我对老人们的生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引我深思的是:如果有一天我老了,会不会去敬老院,我能够承受得了那样的寂寞和孤独吗?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极力倡导全社会更加关注老人,不仅仅是物质生活,更重要的是精神生活,当他们为社会的进步释放了自己的光和热后,得到的不应该是暮年那冰冷的孤独,而应该是有一个美好的晚年生活。
【养老院三无老人的护理】推荐阅读:
去养老院慰问老人07-07
空巢老人养老问题11-14
养老院护理考核标准06-14
医养结合养老院护理06-10
养老院护理员工作内容12-01
养老护理基础知识06-05
养老护理员题库06-26
养老护理工作沟通技巧11-29
初级养老护理员培训06-11
养老护理员试卷试卷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