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转变教学观念(精选8篇)
柳林镇雅沟小学——于记林教师作为人才的培养者,肩负着国家发展和名族振兴的重任,真正是任重而道远。然而,回顾过去的教育,学生没有思考的空地,没有发表的机会,没有个性发展的空间。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要改革,观念必须转变。现代教育观念,在课堂教学中,谁获取知识谁就是主体。现代教学不是老师单纯地教,而是老师教给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和主动进取的意识。只有这样培养出的人才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让学生快乐学习谈几点看法:
—.由教师权威变为师生互动
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师是权威的、课堂是严肃的,教师只按部就班的讲课,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现代的教学观念,师生不仅仅是教与学的关系,而是相互讨论相互进步的关系,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大家共同的讨论找其答案,真正让学生把书本上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财富。
二、教师的教会学生变为主动学习传统的教学是让学生配合和适应教师的教学,学生习惯与被动学习,导致学生厌学、不学、甚至逃学,而现在的教学观念,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而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教给学生一些权力,让学生自己去选择;多给学生一些机会,让学生自己去体验;过给学生一些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找答案;多给学生一片天空,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多给学生一些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创造,让孩子天真活泼的个性,展示在课堂之中。
三、学生学习被动,变为主动思考
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师是主导地位,学生处在被动接受的地位,学生好像一个学习的机器,被动接受知识。而教师的观念应发挥学生主体作业,把学生真正当成一个有脑有思想的人、发挥他们的潜能和智力,让们快乐自主的接受知识。作为教师,一定要用自己的激情来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
四、学生的死记硬背变为消化理念
教师的教学观念直接关系到教学工作能否有效展开, 教学改革能否顺利进行。只有引导教师树立了正确的教学观念, 我们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改革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教学观念的差异会导致一堂课的教学有不同的效果。比如, 传统的教学观念强调的是学生的听和记忆, 学生只需要被动地接受, 然后消化吸收, 记在脑子里, 这样学生就会不去思索, 自然也不会提出自己的问题。久而久之, 学生的大脑就僵化了, 没有了自己的思想和看法。而在现代的教学思想下, 教师只是把应该传授给学生的知识点到位, 然后启发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思考, 同时, 给学生启发, 提供给学生学习的渠道, 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知识, 然后自己找到答案, 这样学生学到的知识不但牢固, 而且深刻。善于运用这种讲授法的教师, 就会在教学的关键时候提出值得学生思考, 学生也乐于思考的问题, 然后让学生陷入积极思考之中, 大脑高度运转, 自己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
教师的教学观念绝不是一种空洞的理论, 而是要在教学活动中时时刻刻反映出来的。教师的教学观念, 突出表现在对教师的作用、学生的地位、教学过程和考试问题的看法上。
一、从对教师的作用来看, 要变权威为强化互动
传统的教学观念中, 教师是权威的, 课堂上是严肃的气氛。教师通常是按部就班地讲课, 按照教科书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而学生只是老老实实地听, 不会有自己的看法, 更不能随意打断教师的讲课。
而在现代的教学观念中, 教师和学生是教学相长的, 师生不仅仅是教与学的关系, 更是互相讨论、相互进步的关系。教师会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及时提出自己的问题, 鼓励大家共同讨论问题, 让学生自己得到问题的答案, 加深印象。其实以何种形式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不是目的, 最重要的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知识, 而教师在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只是起一个促进启发的作用。这样, 学生就会把课本上的死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财富。
二、从学生的地位来看, 要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思考
传统的教学观念中, 教师是处在主导地位的, 学生处在被动接受的地位, 只是被动消极地把教师讲的知识机械地放在脑子里, 那样, 学生好像一个学习机器, 被动接受知识, 思考问题的能力渐渐变弱了。而新的教学观念中, 我们要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 把学生放在一个积极主动的位置上, 把学生真正当成一个有头脑有思想的人, 发挥他们的潜能和智力, 让他们快乐自主地学习新知识。
另外, 具有现代教学观念的教师, 不会认为自己班的学生有差生, 他们会觉得学生的思维只是有快慢的区别, 他们会相信每个学生经过发展、努力, 都会取得进步, 都会取得自己应该有的成绩。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就是重视学生的主导地位, 只有把学生放在主导地位, 才能激发起他们学习和动脑的积极性, 才能激发学生自己探索简捷有效的掌握知识的方法。在新的教学观念下, 教师不再是灌输知识的“园丁”, 学生也不再是被动接受的“花朵”。学生处于主导地位, 放飞了自己的思想, 收获了属于自己的知识。
三、从教学过程来看, 变死记硬背为消化理解
传统的教学观念中, 教师传授知识, 而学生被动地掌握知识, 记住就可以了。这样的课堂, 忽视了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和创造性思维的提高。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 学生有可能变成书呆子, 出现高分低能的状况, 只是会做课本上的题目, 而不会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而现代教学观念强调教学过程是在传授知识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发展学生的智力,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过程。具有现代教学观念的教师, 应注重培养学生动口动脑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四、从考试分数看, 变追求高分为素质教育
在传统教学中分数可以说是学生的“命根”, 而造成这个现象的根源就是传统的教学观念。在传统的教学观念里, 分数是衡量学生能力高低的唯一标准, 也是教师进行各方面考核的唯一标准。所以, 为了取得高分, 学校和家长不惜一切代价。这些都是非常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而现代教学观念中, 分数不再是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 我们需要的是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的学生, 鼓励学生在学好文化课的同时, 积极参加劳动体育方面的锻炼, 并且要时时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 培养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有理想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关键词】课程改革 教学观念 教学方法
高中新课改在我省已经推行了两年,在这两年中我深刻体会到课改不仅是改变教材,更重要的是转变教师和学生的观念。而历史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实施者,只有真正领会课改理念,更新教学观念,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法,才能成为新课改的弄潮儿。
一、转变观念,更新思想
1、关注史学研究动态,树立科学的历史观
众所周知,当今的世界是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的知识更新是异常迅速的,史学研究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先进的史学观念也在迅速和直接影响着中学历史教学,时代要求我们不能再做读死书、教死书的教书匠,而应该成为一名研究者。因此时常关注史学发展动态,我们才能迎合时代发展的需要,才能走在时代的前沿。
2、研究教材,合理利用教材
我们教师习惯把教科书看作是《圣经》,教科书怎么说,我们就怎么讲。现代教学强调我们教师从教科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有“教教科书”变为“用教科书”。因此深入研究教材,合理整合教材是教师实现这种转变的前提。新教材的编写与以往的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主要体现在编写的体例和选用的内容上。
首先,要宏观把握教材。普通高中历史教材的修订是在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上,根据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质、任务以及课程目标和基础要求,遵循时代性、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原则而形成的,高中历史课程由必修和选修课构成。
其次,要注意模块内部和模块之间内容的科学合理的整合。“用教材教”的理念不仅要求教师把教材当作引导学生学习的工具,使教材原本的功能得到合理发挥,而且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要被教材所束缚,能够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兴趣、能力对教材中众多的内容精心选择,取其重点,为我所用。
二、教学方法的创新
1.实现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兴趣是不竭的动力,它可以激发人无穷的求知欲。对于学生感兴趣的,教师应顺势利导,将教师的讲授,学生的自主探究,师生的交流等教学形式进行有机结合,实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新教材中的一些教学内容贴近生活,如:历史二中的专题四中国社会近现代生活的变迁,主要介绍近现代以来物质生活(包括衣、食、住、行等方面)和社会习俗,交通和通讯以及报刊、影视、上网等大众传播媒的变化。这些方面和学生的日常生活非常密切,所以学生对此也非常感兴趣。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课余通过走访自己的长辈,实际调查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变化等途径,逐渐加深自己对本专题内容的理解,亲身感受社会的变化,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学生的课外研究成果进行合作交流合作,这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也鼓励了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化的学习。
2.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以往的教学评价大都采取闭卷考试的形式,试卷题型也比较单一,内容只是有侧重对知识的考察,因而忽视了对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新的课程改革注重对学生的全面评价,包括历史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就要求教师改革以往的评价模式,建立符合新课改理念的评价体系。
首先教师要充分挖掘传统题型的功能,努力创造出新的题型。除了运用传统题型包括选择题、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三种题型,还可以鼓励学生尝试运用撰写小论文、课题研究,以小组进行讨论等形式学习。其次,加大对开放性试题命制的研究力度,开放性试题是一种没有固定或唯一答案的试题形式,它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封闭性试题的缺陷,因为它能够较好地考查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灵活性和创造性等,更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再次,应该采用等级制度的评分方法取替百分制的评分方法。
变革传统的评价手段激励了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创建全面、客观、科学的评价体系,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改革
3.大力鼓励学生质疑问题
学生的学习过程主要是一种主动探索过程,如果把学生看成是加工对象,通过外部压力迫使学生去学习,显然是达不到目的。学生创新的意识、敢于表达自己思想的勇气,正是我们所期待的。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人见解,多引导少指责,注意发挥学生探究历史的潜能和积极性。如果学生的质疑过于简单和幼稚,教师绝对不能予以简单的否定,应该是在肯定其积极参与的同时,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对于有质量的提问,教师不必都直接回答,而是根据学生已掌握的知识,从侧面提供他们解答问题的线索,开拓思路,引导学生参加课堂研讨,从根本上帮助学生释疑。總之,课堂上大胆积极地质疑问难会有助于历史教学主体性模式的开展,更有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充分发挥。
综上所述,新课程改革已经成为一股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只有顺应这个潮流,不断加强对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学习,借鉴其它地区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转变教学观念,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才能在新课程改革中立于不败之地,成为在新课改中脱颖而出的新秀。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钟启泉朱慕菊 主编2004年人民教育出版社。
[2]参见余伟民主编:《历史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赵亚夫等编著:《国外历史教育透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厦门教育学院章立早同志专门从事教育干部的培训工作,在和基层教育一线的教师和干部接触中,他发现大家在思想上有许多困惑。于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他依据自己对教育的研究和对教育改革发展趋势的判断,有针对性地记录下自己对教育问题的感悟,日积月累,形成这39条教育理念。现刊发如下,以期望和广大读者朋友共同探寻解决我们思想困惑的更多新理念。希望读者朋友积极投稿,把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体悟到的新理念提炼出来,与大家分享。教 育
1、知识教育靠“灌输”,人文教育靠熏陶。
2、我国教育的一些优势(学生的计算能力强等),现代技术是可以代替的,而我们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学生的创新能力弱等),却是现代技术无法代替的。这就是我们的教育为什么迫切需要改革的主要原因。
3、我们教师要牢记:没有医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更没有医治教育百病的灵丹妙药,永远不可能从某一位成功教师那里克隆相同的教育艺术或方法来对自己的学生实行成功教育。如果真的能够那样,世界将是只有领袖、政治家、科学家、诗人、银行家、企业家和大富翁的世界,世界也将变得无法存在。
4、教育不能只面向少数学生,也不能只面向多数学生,而要面向每一个学生。学 校
5、我们不应该片面理解学校只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因为教师发展与学生发展是一个辩证的统一体,教师发展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放弃教师发展而追求学生发展,最终学生的发展也只能是空中楼阁。教 师
6、演员,靠演技征服观众;球员,靠球技留住球迷;教师,靠综合素质引领学生奔向美好的未来。
7、不称职的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适应自己,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而优秀的教师在教学中则是让自己去适应学生,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前者是授人以鱼,后者是授人以渔。
8、教师的真正本领,不在于他是否会讲述知识,而在于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9、教师最大的享受、最大的乐趣就在于觉得自己是学生所需要的,是学生所感到亲切的,是能够给学生带来欢乐的。
10、站上讲台的教师,是合格教师;站稳讲台的教师,是骨干教师;站好讲台的教师,是专家型教师。
11、把一流的学生培养成一流的人才的教师,只能算是三流的教师;把非一流的学生培养成一流的人才的教师,才是真正一流的教师。任何一个教育家都是因为对非一流的学生的培养获得成功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家的。
12、这几种比喻很值得我们教师欣赏:教师是“介绍人”,介绍学生与学习相依相恋;教师是“打火机”,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慧火把迅速点燃;教师是“领头羊”,引领学生走进知识的茫茫草原;教师是“味精”,将学生的学习变成色香味俱全的美味大餐。课堂教学
13、当今课堂教学存在的最头痛的问题是学生不提问题。如果学生提问题,重要的不是学生提问的正确性、逻辑性,而是学生提问的独特性和创造性。难怪有人说,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得没有了问题,所以,中国学生年级越高,问题就越少;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没有问题的学生教得会不断发现问题。学生的问题连老师也回答不了,就算很成功了,所以,美国学生年级越高,越会突发奇想,富有创意。
14、教师是教育目的的实现者、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和教学方法的探索者。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要急于发表自己的导向性意见,而要首先倾听学生的各种看法;不要强求学生接受教师的立场,而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不要对学生予以“一锤定音”式的裁决,而要进行富于启发价值的评价;不要对学生鲜明的个性或完全否决或过度赞赏,而要引导学生鲜明的个性往正确的方向发展。
15、衡量教育是否失败的办法其实很简单:只要看一看学生通过学习后是更加热爱学习还是厌恶学习。
16、过去的课堂教学,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现在的课堂教学,学生应该是主角,教师是配角。
17、成功的教学应该是学生带着不同的问题走进教室,学习后在更高层面上产生不同的新问题。
18、教师在课堂上要控制自己的表现欲,惟有这样,才能给学生更多的表现机会以及思考的时间。如今学生在课堂上缺少的就是“表现机会”和“思考时间”。
19、教师向学生讲授“为什么”,远不如学生向教师提出“为什么”。20、如果说“教是为了‘不教’”,那么“学就是为了‘会学’”。教师与学生
21、学生崇拜教师,教师不值得炫耀;教师培养出的学生使自己崇拜,教师才值得眩耀。
22、师生关系的最高境界是相互欣赏。惟有这样,师生关系才会水乳交融,并达到教学相长之目的。
23、教师要永远相信:自己教给学生的和学生教给自己的是同样多的!
24、教师的表扬或鼓励,对有些学生而言是“锦上添花”,对有些学生而言则是“雪中送炭”。相比之下,教师应该更多一些“雪中送炭”。
25、教师对待学生要用“放大镜”、“反光镜”和“显微镜”:“放大镜”——发掘学生的闪光点;“反光镜”——摘掉学生的缺点;“显微镜”——彰显学生的个性。
26、批评学生时一定要讲究方法,而表扬学生时则可以适当地信口开河。教师的专业化
27、要想成为真正的名师,学习的速度务必大于教育变革的速度。教师要将“学习”作为最重要的职业需要,形成“人人是学习之人,时时是学习之时,处处是学习之处,事事是学习之事”的理念。
28、一个教师超越其他教师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不断地超越过去的自己。教师要不断地超越过去的自己,就要以朴素的感情,调整自已的心态;以奉献的精神,从事崇高的事业;以高超的技艺,展示个人的才华;以不断的追求,提升自身的价值。
29、能使学生超过自己的教师才是最好的教师,能使自己超过教师的学生才是最好的学生。教师要鼓励学生有超越之胆,即具有敢于超越教师的精神;有超越之识,即具有超越教师的能力;有超越之智,即具有超越教师的智慧。30、具有反思能力的教师,才是一个成熟的高素质教师。未来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而是教师的素质.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战略是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31、只教学不搞科研的教师,其教学是肤浅的;只搞科研不教学的教师,其科研是空洞的。学生行为习惯
32、学生行为优秀不是真正的优秀,学生行为习惯优秀才是真正的优秀。所以,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优秀的行为习惯。
33、当学生的学习行为成为一种习惯、一种需要的时候,原先认为“学习是苦事”就会变成“学习是乐事”。
师 德
34、热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厌恶一个学生就等于毁掉一个学生。
35、宁可让学生说错误的真话,也不要让学生说漂亮的假话。
36、“赏识”,有助于学生学习成功;“抱怨”,肯定会导致学生学习失败。管 理
37、没有最好的教师,只有用好的教师。创新能力
38、质疑能力是一个人最宝贵的能力之一,也是创新能力的重要表现。只有通过质疑和提出问题,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够得到不断强化,创新思维能力才能够得以不断提高。教师给予学生真诚的鼓励,学生就敢于质疑;教师给予学生科学的指导,学生就善于质疑;教师努力创设民主、宽松和自由的教学氛围,学生就经常质疑。现代教育方向
---记怀安乡驿城小学教师陈建民
陈建民,现年36岁,中共党员,本科学历。1993年8月参加工作,2008年1月获得小学高级教师资格,至今已工作17年。在这17年里中,无论是班级管理还是教育教学,我都是尽心尽力地去做,细细回顾这17年的教学生涯,我在一路不息的教学耕耘中得到了收获、得到了成长。下面就从几个方面对我多年来的工作进行总结:
一、思想工作方面
在我从教以来,热爱本职工作,能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政治活动,尊重领导,团结同事,正确处理好与领导和同事之间的关系。平时,严格要求自己,对人真诚、热爱学习、对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服从安排,不折不扣完成学校安排的各项任务。重视学习,能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努力践行“三个代表”,不断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艺术。
二、职业道德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自己的为人处事、治学态度、行为习惯甚至于服饰仪表,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处在严格的监督之下,都会直接对学生产生影响,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带着神圣的使命,在“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这面旗帜的指
引下,勤恳工作,无私奉献,在教师职业道德方面我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关于教师职业道德方面的总结如下:
1、在爱岗敬业方面,我能够做到热爱教育、热爱学校,教书育人,注意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传播有益学生身心健康思想。爱岗敬业是教师处理与教育事业之间关系的准则,是全部教师职业道德的基础前提。
2、在为人师表方面,我模范遵守社会公德,注意处理个人职业劳动与自身人格塑造之间关系的准则,以身作则。在尊重家长方面,我爱听取学生家长意见和建议,取得支持与配合。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我和学生家长接触比较多。这学期还特地到家访了四次,主要是为解决学生的一些特别难的问题。
3、在关爱学生方面,我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其人格;耐心教导,保护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热爱学生是教师处理与学生之间关系的准则,是全部教师职业道德的精髓。从我所从事的学生思想工作的情况来看又有点特殊,接触的后进生特别的多,要是不从心里爱他们,那确实是无法想像的。
4、在终身学习方面,我注意树立优良学风,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我注意严谨治学,提高业务水平。教师自身的学识与 道德水平即师德,在潜移默化中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学生,也影响着学生对我的看法,进而影响着师
生关系,所以我必须不断学习。再则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特别的快,所以我一直坚持信息技术的学习进修。
三、教育教学方面
任现职以来,我更是勤勤恳恳工作,老老实实做人。平时严格要求自己,处处起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正常参加学校组织的政治学习活动,表现积极,能认真结合工作实践和体会,撰写学习心得,多次在乡里、校里交流,在平时的工作中,我在扎实工作同时能诚信做人,深受全校师生的爱戴。优秀的业绩得到了领导的肯定,多次受到区、乡教育主管部门的表彰奖励,2004年被凉州区人民政府评为“教学质量标兵”、乡“先进教师”。
四、主要教学工作业绩
从教17年来我始终做到为人师表,爱岗敬业,尤其是任现职以来,一直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工作,每学期我都认真学习教学大纲,钻研教材,编写教案,为学生授课一丝不苟。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联系实际,充分利用现代电教手段辅助教学。多年来,所任教的毕业班教学在乡组织的检测中均居全乡榜首,多次荣获区、乡教学质量优秀奖。
本人作为班主任,时刻注意学生的身心健康,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去点拨引导,对于个别差生,利用课余时间多次谈心,鼓励其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积极面对人生。面对优
生,教育其戒骄戒躁,努力向上,再接再厉,再创佳绩。通过学习现实生活中的典范,让学生树立自觉地从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去发展自己的观念,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
在教学方面,能认真制定教学计划,注重研究和积累教学理论,认真备课和教学,积极参加课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上好公开课,并经常听各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每节课都已最佳的精神状态站在教坛,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
随着新课程改革对教师业务能力要求的提高,本人在教学之余挤时间学习多媒体课件制作,参加各项培训,毫不松懈地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通过阅读大量的道德修养书籍,勇于解剖自己,分析自己,正视自己,提高自身素质。
在教科研工作中,我大胆改革,锐意创新,积极投身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全校率先尝试、探索课堂教学改革,积极完善学生评价机制,取得了优秀业绩。不断总结教改经验,使我的教学基本功和业务理论水平也有了大幅地提高和全面的发展,撰写的论文“新课程改革中的数学作业设计”在《未来导报》发表;论文“新课改中如何关注后进生的转化”在《武威广播电视报》发表。
教育教学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在今后的教育教学道路上,我将上下而求索,努力做到更好,让我把一生矢志教育的心愿化为热爱学生的一团火,将自己
最珍贵的爱奉献给孩子们,相信今日含苞欲放的花蕾,明日一定能盛开绚丽的花朵。
怀安驿城小学教师 陈建民
2010年7月23日
转变教育观念 提高教学质量
---记怀安乡驿城小学教师陈建民
维罗中学科研处
经过几年的教学改革实践,教师们的教学水平大大提高,先后多次参加各级竞赛,据不完全统计,(1)在2004年参加全国中学英语能力竞赛广西赛区实获一等奖的学生有3人、二等奖5人、三等奖5人;李秀玲、罗利才、李福明、刘东莲教师分别获得指导老师一、二等奖;有吴秀光老师的《春洒》教案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案例一等奖。;有李少华、许玉权、吴秀光、邓林英、梁海英、刘世斌等人获得广西中小学语知识竞赛一等奖;有黄生艺、刘东莲等六名教师获广西级的各种论文竞赛第二、第三等奖;许东、刘东莲、卢永阳教师2004年南宁市永新区优秀教育工作者或优秀教师。(2)在2005年中有李兆江、卢永阳、梁宗齐、刘有存、李少华、梁海英、黄少华等获得广西中少学优秀论文竞赛第二、三等奖;李艳华、杨开仙、黄少华获得全国初中组奥林匹克广西赛区指导三等奖;学生参加南宁市创建文明城市“统一绿茶怀”健康长跑比赛初中团体总分第四名;还有学生获得2005年广西中学生奥林匹克物理竞赛一等奖2人、二等奖1人、三等奖4人。(3)2006年上学期有许东、邓仕佳教师获“南宁市十一五时期2006 教学骨干荣誉;刘有存等多人获广西级优秀论文奖。这些成绩充分说明教师的观念已经在改变,教师的能力和教学水平大大提高,归纳其成功经验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经过几年的教学改革,教师们充分认识到传统教育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对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重视不够,实行“填鸭式”教学,以应试为指挥棒,注意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应试能力。但忽视了学生的能力和个性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自身潜能得不到发挥,个性特长得不到发展。要培养高素质人才,我们打破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积极探索符合时代潮流的教学之路。
对于目前的教育现状,我们坚持实事求是,注意学生的个性、思维、想象力的发挥,目的是培养创新能力。创新教育追求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激发和培养全体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启发学生创造性地学知识,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而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消极地存贮知识。因此,素质教育的今天,青年教师都参加本科学习,已
有26人获得本科毕业证书。他们除了具备优秀的品格、过硬的业务水平和扎实的语言基本功,成为教学的骨干。教师们更是端正教育观念,转化教育思想,正确认识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 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才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创新教育需要创新型教师
创新教育从形式方面来说,创新教育要打破传统的教育格局,对传统教育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是以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挖掘人的内在潜能为宗旨,弘扬人的主体精神,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说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从教育内容方面来说,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施教过程中,注意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从而形成创新能力。实施创新教育,首先要解决教育观念,其次教师必须有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再次教师本身要有创造性的素质。创造型的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往往喜欢使用灵活,更有实践性和创造性的方法,倾向于采取“建设性的行为”来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在各学科尤其是实验教学中,教师采取“建设性的行为”后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其实施空间很大,如在初三化学教学中设计用一小块钠投入盛有饱和石灰水的烧杯里观察现象,清楚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且有沉淀析出。提问:为什么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出:钠投入石灰水是钠和水反应:2Na+2H2O=2NaOH+H2,这一反应导致(1)溶剂减少;(2)产生OH(3)放出热量。所以石灰水变浑浊,有沉淀析出。在实验设计的教学中,教师除提出问题,做出适当引导外,主要给学生创设研究问题的情景(如实验现象、问题思考、讨论形式、理论分析、归纳小结等),使学生亲自去感受、探索、查明问题的关键所在,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教师在教学中始终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施教过程中,注意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从而形成创新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从想说、想问、想做,发展到敢说、敢问、敢做,最后达到会说、会问、会做。这个过程是由于教师采取多种有效途径和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不断推动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
三、树立“发挥潜能,全面育人”思想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目的,它要求学生在各个方面都能得到全面发展。同时,素质教育的性质不是一种选择性、淘汰性的教育。它面向全体学生,是一种使每个人都得到发展的教育。其根本任务是为每一个学生今后的发展和成长奠定坚实而稳固的基础。
然而学生是富有个性的人。教师们能够树立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创造潜力,都得以发展的观念。尊重学生的个性,在教学工作中做到“目中有人”,高度注意学生的差异性。过去很多一段时间,教师和家长往往只凭语、数、外、理、化、成绩来给孩子排队,搞得学生压力很大,也使他们在培养兴趣爱好,拓宽知识面,发展个性等方面受到了很大的局限,这样就束缚了能力的发展。现代科学表明,人有巨大潜能,现已开发的只占它很小的一部分,这些潜能若能全部发挥出来,人类就可达到比现在高得多的水平。因此,教师们给学生创设宽松的可表现自我的环境,挖掘出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潜能优势。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拉近师生距离,使每个学生特长都能得到发挥,真正体现发挥潜能,全面育人的教育思想。
四、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已经越来越被人们重视。教育的过程本是教师和学生不同生命体之间的信息交流,这信息不仅有知识的内容,更有情感的蕴涵,我们常会发现学生因喜欢某一位教师而努力学习他的课,这说明融洽的师生关系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保证。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保证有效进行教学的主要条件,而这种良好的教学气氛的创设又是以良好的教学气氛的人际关系为基础或前提的。教师关爱学生,满腔热忱,耐心细致地对待每个学生是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的关键,特别是对传统教育中被称作“后进生”的学生,教师更是想到“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竭力地发现他们的优点并加以表扬。“爱人者人恒爱之”,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才会以更大的热情和信心投入学习,在课堂上也才能踊跃思考,勇于争辩,勤于动手。
五、培养自学能力,为终身教育打好基础。
在现代社会中,知识的飞速发展和个人领会吸收之间存在矛盾,学校教育不能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知识一辈子够用。因此,终身教育是未来教育的基本思想,教师十分重要的任务是教会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培养他们在综合、分析、研究过程中进行创造能力,使学生在自学中“自我完善,造就自我”,.只要教师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地狠下功夫,学生的自学能力是一定能够培养和提高的。
六、进行意志教育
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志,是成长的必要前提。古今成大事者,不惟有超
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如大发明家爱迪生,一生拥有1000多项发明专利,靠的是目标专一,百折不挠的意志。为了研究制造电灯的灯丝,先后试验了1600多种材料,含辛茹苦十几年才成功。他经常连续工作二、三十小时,累了就用图书当枕头在实验室躺一会儿,他说“天才就是九十九分汗水加一分灵感”。爱迪生正是以这种坚忍不拔的毅力,在无数次的失败中取得成功的。
人的意志总是在人对客观的认识中产生,而良好的意志品质又可以左右认识活动,意志不坚强者智力是不发达的。在很多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种复杂而艰苦的脑力劳动,它往往要求人有坚强的意志,才能真正达成教学目标。同时意志与情感也是联系在一起的。一方面意志在情感激励上产生,高尚的情感是意志行动的推动力。另一方面,意志对情感又有调控作用。意志越坚强,越能使积极的情感持续下去,而使消极的情感得到克制。因此,要成为二十一世纪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教师一定要不失时机的抓住素材对学生进行意志培养和锻炼,更要以身作则,身先垂范地对学生进行意志训练的身心影响,如孜孜不倦的求知,科学严谨的治学,持之以恒的耐心辅导与教诲,自始而终的高标准,严要求,要对培养学生具备坚韧的学习态度;集中精神投入学习,克服自己浮燥的情绪,克服不遵守课堂纪律的坏习惯,能面对并克服学习过程中所遇到各种困难,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不因遭受挫折而灰心丧气,认定目标而坚持不懈等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些在行动中克服内心矛盾和外部困难的过程,都属于意志过程,是学生走向成功的关键。加强学生的意志教育,可谓意义深远,《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和《中学德育大纲》对中学生意志品格的培养和训练都有规定。教师一定要认真学习,切实做好学生的意志教育工作,使其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和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就上我们从转变教育观念入手,不断探索教改的新思路。
近几年, 我国城市化进程逐步加速, 城市化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聚集。在2008年就曾有学者预测:未来20年, 中国城市人口的40%—50%都将是农民工。据国家统计局反映, 2009年, 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30亿人, 其中离开本乡镇从业6个月以上的外出农民工1.45亿人;外出农民工占城镇人口的23.4%, 为我国46.6%的城镇化率贡献了10.9个百分点。 (1) 为什么有如此多的进程农民?目前学界有多种解释, 基本解释有三:一是土地资源稀缺或劳动力剩余论;二是贫富落差或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论;三是城镇工业化的拉力与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城乡落差的推力综合作用论。 (2) 大量农民进城, 来到一个有别于乡村社会的新环境, 然而他们的生活并没有他们起初想象的那样美好。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春光用“孤岛”来形容进城农民的生活:“城市并没有真正接纳这些外来者。他们远离家乡和亲人, 从事高强度劳动, 遭受歧视、缺乏适龄性伴侣和社交生活, 就像生活在孤岛上一样。”农民要逐步融入到城市的这种新环境, 融入到城市的工作、生活中, 并转化为城市居民, 实现农民市民化。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作, 也是一个较长的时间过程。因为它不仅仅是其居住地域的变迁和身份的变化, 更重要的是适应这种新环境, 实现行为方式和观念的转变。
农民市民化的问题关乎每一个城市稳定与发展。烟台市作为沿海城市,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正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农民来烟台务工。2013年3月份, 烟台“工作落实年”动员大会上, 烟台市委书记张江汀提出, 到2020年, 全市城镇化率要突破70%, 其中中心城市达到90%以上。新型城镇化的号角, 正在烟台吹响。烟台市城镇化有广阔发展空间和巨大发展潜力, 在城镇化战略引领下, 烟台市城乡面貌将发生深刻变化, 一个布局合理、城乡互促共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格局正逐渐凸显。农民市民化是烟台市城镇化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直接关系到整个烟台市城镇化的合理科学与可持续性发展。因此, 本文拟对烟台市进城农民在行为方式上如何实现由传统向现代转变, 思想观念如何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进行研究。目前的学术研究主要集中于政府和社会如何为进城农民创造更好的条件, 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 本文则主要从结合烟台市的实际情况探讨进城农民的角度提出他们怎样更好地适应城市生活。
二、烟台市进城农民行为方式的转变
烟台市的进城农民主要来自于周边区县, 进程以前以务农和捕鱼为主。随着现代通信技术和交通的发达, 有越来越多的农民对城市更加了解, 也更渴望城市的生活, 城市对农民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大, 烟台市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但是, 进城农民由于缺乏对现代城市文明的了解和受传统农业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 农民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不适应城市生活。进城后行为方式上的适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由生产的劳力型转变为技能型。
农民进城前主要依靠体力务农, 所需要的生产技能较简单, 祖祖辈辈言传身教即可, 从而形成了独特的传递和学习方式。但农村中简单粗放的生产方式已不适应现代快节奏的城市生产。随着城市现代企业产业结构升级和现代化生产对技术要求的高标准, 进城农民需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拥有一技之长, 使自己向技能型人才转变, 从而拥有在城市的立身之本。否则, 进城农民就会出现回流, 又重新回到农村或暂时到城里的老乡那寄居。
2. 由生活的封闭性转变为开放性。
农民工进城前在农村已经完成了基本社会化, 他们的生活习惯、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等已经形成。乡村文化中一些封闭、保守、盲目排外的思想已经对他们有了根深蒂固的影响。农民刚一进城可能对城市开放性的生活感到无所适从, 不知所措。为了适应这种变化, 进城农民要不断增长见识, 改造和重构农民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 熟悉城市社会中的行为准则, 使自己慢慢地适应现代化的城市生活。
3. 由生产的季节性观念转变为严格的工作时间观念。
农村的日出而做, 日落而息, 春天播种, 秋天收获的生产方式不再适应城市工业文明的要求, 取而代之的是严格的工作时间观念。现代化大生产要求人们严格按规定的时间上下班, 农村中比较自由的工作时间安排已经不适用于现代城市, 城市中的生产讲究高效率,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现代工业生产的有序进行。
4. 由生活的稳定性转变为流动性。
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风险的社会, 城市生活尤其如此。进城农民在城市中随时都存在失业危险, 被老板解雇后, 他们不得不寻找下一个工作以维持生存, 他们可能会在不同的单位 (3) 之间、不同住所之间频繁地流动。这有别于农村中农民只要有地就可以实现自己对自己的“终生雇佣”, 农民在农村中基本不会失业。因此, 城市相比农村的高风险性使得进城农民时时有危机感, 有竞争的压力和对失业的担忧, 他们只有增强自身本领, 适应这种流动性的职业生活, 才能在城市扎根立足。
5. 由初级人际交往转变为次级人际交往。
在中国农村, 是一个典型的“熟人社会”, 农民大部分常年生活在自己的村庄里, 繁衍生息, 进行着以家族亲情为基础的初级人际交往。农民进城后, 以前因血缘和地缘而存在的人际关系被以业缘为主的人际交往所取代。进城农民要扩展以初级群体为基础的社会网络, 否则面对城市主流文化的冲击, 农民工群体会封闭自己从而形成亚文化群体, 这种亚文化是乡村文化的延续和重构, 从而使农民工在陌生的情景中还能找到熟悉的应对方式, 进而阻碍进城农民融入城市社会的进程。 (4) 进城农民要转变交往方式, 有意识地扩展自己的交往圈子, 发展次级交往群体, 才能使自己更快地融入城市生活。
6. 由传统的面对面交往转变为依靠现代科技的间接交往。
在中国农村, 村庄是农村社会基本的地域单位和聚居形式, 是农村社区各种发展活动的经济、社会、组织基础。在村里, 村民间的交往基本都是面对面直接进行的, 简单而直接。到城市后, 由于受城市生活节奏及习惯的影响,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多是通过电话或因特网等来完成, 这就需要进城农民加强对科学文化技术的学习, 以适应现代化方便快捷的沟通方式, 从而获得更多的就业信息, 进而拥有更多地在城市生存的机会。
三、烟台市进城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
烟台市进城农民要实现行为方式的转变, 必须要有先进思想的指导, 实现思想观念的转变。在观念方面, 要重新学习市民道德规范, 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 树立法律意识。还要树立体现城市文明的规则意识、交通意识、卫生意识、生态意识及城市人际关系意识、城市公共生活意识、城市文化意识等, 这样才能做到在思想上与城市的发展相适应, 具体表现为:
1. 增强公共生活意识。
城市是人口高度聚集的地方, 要保证如此高密度的人口在如此狭小的空间里有秩序地工作、生活, 要求生活在城市中的每一份子都要有较强的公共生活意识。进城农民要加强自身公共生活意识的培养, 如不要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 随地吐痰、乱闯红灯等, 遵守公共秩序, 不断加强对自身行为的控制, 为形成一个安居乐业、健康向上的生活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2. 增强法律意识。
城市的法律法规比较健全, 农民进城后要自觉了解城市活动的规则, “新市民”必须树立起法律与规则意识, 树立遵纪守法、依法办事的法制观念等。同时, 也要对城市中对自己明显不公的做法提出意见, 要求修改规则, 提高自己在多元化利益分配格局中的发言能力、对话能力、组织能力和依法维权能力, 并要求与城市居民享受同等水平的社保, 同工同酬, 子女入学时不再受歧视等, 享受与城市职工同等的权利和义务。进城农民要争取自己制度化利益表达机制的建立, 以保证充分行使自己主人翁地位的权利。
3. 增强参与意识。
城市公共设施比较齐全, 但城市社会对于农民工还存在着“经济接纳、社会拒入”的现象, 进城农民在享受这些公共设施时不能因受“老”市民的排斥而产生自卑和内疚感, 要增强自己的权利意识。进城农民作为城市生活的一份子, 享受城市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 也要爱护公共设施, 不能有意损坏。同时政治参与意识也是进城农民增强参与意识的一个重要内容, 进城农民要充分享受自己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参与公共事务的管理。
4. 增强学习专业技能和文化的意识。
进城农民要完成从农民到市民的脱胎换骨, 关键在于内在素质的变化。因此, 他们要刻苦学习文化知识, 积极参加职业培训, 使自己的劳动技能和知识水平发生质的飞跃。同时不断增强自身素质, 包括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人文素质、业务素质、能力素质和身体素质等, 特别是人文素质。进城农民的内在素养提高了, 必然会带来职场竞争力的提高, 从而促进自己向上流动, 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
5. 增强城市认同意识。
社会学意义上的城市化包含三层涵义:一是系统层面的整合, 即经济系统、社会系统、文化系统及制度系统四者相互衔接, 而不是脱节的, 农村流动人口仅仅从经济系统上被接纳, 在其他系统中却受到排斥, 不能说是实现了城市化;二是社会层面的整合, 即农村流动人口在行动、生活方式等方面与城市居民不存在明显区隔;三是从心理上认同于城市社会, 对城市有着归属感。因此, 进城农民在心理上认同于城市社会, 既是推动城市化的有效方式, 也是他们融入当地社区的重要表现。
6. 增强人际交往意识。
目前中国特色的“关系社会”使得社会资本作为一项综合因素对个人的向上流动起着重要作用。农民工在城市中处于边缘性地位, 其边缘性地位与其社会资本的占有和使用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只有改善农民工社会资本匮乏和质量低下的状况, 构建农民工社会资本的积累和形成机制, 才能促使农民工更快完成城市化和市民化的过程, 更好地融入到城市社会生活之中。 (5) 因此进城农民要不断扩展自己的社交圈子, 不能只局限于自己在工作中认识的同事及自己的“老乡”圈子中, 这只是社会交往和互动中的初级关系网络。要积极培植自己的社会资本, 从而形成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然后借助这个网络去了解城市生活, 去接触城市生活中一些最核心的东西, 进一步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和资源, 使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络成为自己立足并融入城市生活的一个重要平台。
7. 增强生态意识。
居民生态意识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相比较农村, 城市的生态环境更脆弱一些, 因为现代化的工业及高密的人口都给城市生态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农民进城后要自觉地保护身边的环境, 增强生态意识, 否则必然会导致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后果, 文明城市的创建就不能顺利实施。进城农民也是创建文明城市的参与者和最直接的受益者。
小结
进城农民与城市休戚与共, 其相互间的适应与接纳是建立新型城市的基础。 (6) 所以, 政府和城市积极接纳进城农民的同时, 进城农民也需要不断改变其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 真正地完成继续社会化。继续社会化指成年人经过基本社会化之后, 为了适应社会文化环境, 继续学习社会文化知识、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的过程。继续社会化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 进一步接受社会的文化传统和生活经验; (2) 在再生产社会经验、创造新文化的过程中, 接受新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行为模式。 (7) 进城农民不断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以进行继续社会化可以使自己更好地承担新的社会角色。进城农民最后实现与城市居民的趋同是我国城市化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申兵.“十二五时期如何促进农民工市民化”, 《中国经济时报》, 2010年10月.
[2]郭星华, 姜华.“农民工城市适应研究的几种理论视角”, 《探索与争鸣》, 2009年1月.
[3]余小平.“建设现代村庄是农村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内容”, 《搜狐财经》, 2003年11月20日.
[4]王春光.“农村流动人口‘半城市化’现象堪忧”, 《中国信息报》, 2007年11月.
[5]郭星华, 姜华.“农民工城市适应研究的几种理论视角”, 《探索与争鸣》, 2009年1月.
[6]陶明达:“农民工与市民的分化与融合”《城市问题》2006年第7期.
一、小学英语教师应改变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英语学科的兴趣
影响学科兴趣的因素包括自身因素、教师因素和环境因素。学生对该学科无兴趣,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而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需要教师有意识地主动培养。英语学科对升学,对未来生活,对将来事业以及为国为民都有重要的意义。
二、小学英语教师应更新知识结构,创新教学模式
新课程英语教学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我们做学生的“知识的引导者、学习的陪伴者、情感的培育者”。新课程的英语教材文本要求教师不断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拓宽自己的知识层面,积累文化底蕴。新教材倡导任务型教学,突出了语言的交际功能,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背景所体现的不同。这种要求有利于达到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丰富学生的情感态度与审美价值观的目标。
由此可见,小学英语教师应注意语言现象的变迁和发展,以发展的思维模式去容纳吸收新的语言现象。我们还应该加强对新课程教学理念的学习,必须广泛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以及国内外英语教学的先进成果,教学中善于设计各种教学情景,运用各种先进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学会制作各种教学课件,优化教学资源。我们更应该注重语言文化的学习与教学。作为一种语言的传播者,必须尽可能地去学习和了解该西方国家的文化、风格、历史等背景知识,注意对比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差异,指导学生正确使用习惯性的语言知识,努力做到“求真、求善、求美”。
三、小学英语教师应转变角色,做学生知识的引导者,努力搞好英语学科活动
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教师扮演了演员的角色,学生成了观众。新形势下教师的角色应变成导演,即教师应设计出学习的各个环节,由学生去自我预习、自我探讨、自我质疑,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由学生去归纳、总结知识规律,教师只在学生“口欲言又止、手欲写又停”时进行有效点拨、启发。学生是“演员”,教师变成“导演”,其实,学生还可以挤进“导演”的行列,让他们自编自导节目。英语学科活动的内容很多,如讲故事比赛、记单词比赛、歌曲演唱赛、英语情境表演等。我们有意识地将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和心理承受能力的训练渗透进去,让胆小的、自卑的、压抑的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为他们提供展现自我的机会,以期树立起他们的自信心。通过这些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胆识,规范自我的习惯,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新形势下教师应该是“民主型”教师。教师应尊重学生生命,创造性地建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教师以仁爱之心、赏识的眼光启发学生的心智,让学生能大胆地发挥创造力,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创造性”。罗素说:“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其实,新课程英语教学过程就是师生双方知识融汇、情感碰撞的过程。教师应发扬教学民主,让学生“爱其师,亲其道”。
四、小学英语教师应结合英语学科特点,进行智力训练和能力的培养
学生的智力除了先天性的影响外,其后天的训练和培养也有很大的作用。我们让学生懂得科学用脑,并有意识、有目的地结合学科内容,指导学生进行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感知力、注意力等各种智力训练和培养,使他们得以更快地发展和提高;高度重视学生的用脑卫生,创造轻松的学习环境,如课程的安排、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及教学方法的运用,都要符合学生心理,注意让学生劳逸结合,休息、学习、运动三结合,既收到教学效果,又真正维护学生身心的健康。
五、小学英语教师应学会合作,激发自身的教学潜能
新课程条件下的教师合作是教师教学业务提高的需要。新课程的教育教学已经突破了传统教学的范围之限,从立足学生的终身发展需要出发,着眼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去研究学生和文本,服务教学,这就需要教师的合作,需要教师相互借鉴,共同探讨,特别是在新课程中一些学生感兴趣、对学生的发展有意义而又超越教材的学习内容,需要我们的教师去实践、探讨、交流、合作。另外,新课程倡导教师教学的个性化,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提高的过程,实际就是教师个人的教学反思、教师群体的相互借鉴、合作以及自身系统理论学习的交融过程。
新课程下的教师合作也是学生学习发展的需要。传统教学中过多的接受性学习,把学生看成是只管接收知识的容器,注重的是教师给了学生多少,而较少考虑学生实际学到了多少。在新课程条件下,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才是施教的前提,这种兴趣的了解、情况的掌握需要教师的合作。随着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增强,学生提出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我们教师也只有加强合作,才能解决学生所提出的各种问题。
【如何转变教学观念】推荐阅读:
新时代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11-22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转变学生学习方式10-12
对高校体育教学观念转变的几点思考论文09-16
转变观念10-20
新课程下如何转变差生12-13
转变观念激活课堂09-07
转变观念 快乐研修10-25
转变劳动力观念07-09
转变观念,培养能力,提高素质09-10
小学数学老师转变观念工作总结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