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公共艺术教育模式探析

2022-11-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背景分析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和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素质却越来越差。一方面表现为专业的不对口和实践性弱,另一方面表现为公共道德滑坡和职业精神匮乏。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曾提出以艺术为主,来熏染学生,塑造健康的审美观、价值观。但蔡元培的理论被局限于学术范畴,实践中积重难返的教学教育理念仍表现得过于急功近利,造成绝大部分人只追求一个字“钱”,而且是眼前的“钱”。缺少了高远的目光和仁爱的精神,尤其在高职教育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一)高职教育分析

为了改变教育中不利因素和扭转教育中的不良效果,教育部频频下发一系列高职教育改革文件,并重新定位艺术教育。而调查中发现很多不足之处,高职教育公共艺术教育目标不甚明确,部分专业技能的实践性不突出,学生的价值观存在扭曲现象,教育课程与社会对接很弱。短期看,实践性差的教育教学势必对学院和学生造成就业压力;长期看,急功近利的培养模式势必对社会和人群造成隐患伤害。

(二)公共艺术分析

针对部分价值观念扭曲错位、社会心理迷茫浮躁的现象,传统道德和社会信仰回天乏力。从公共艺术教育入手,以健康的审美观为始,到健康的价值观,再到健康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教育,可以看作是对相互戕害、饮鸩止渴式价值观人生观矫正的一种尝试。

公共艺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既是一种实践艺术技能为基础的价值观培养。学生可能在某一艺术领域表现得极为突出,也可能因此有一些学生转行从事了艺术相关的工作,但他们大多数人并不能以所学的公共艺术为职业,所以对他们的培养不是系统精深的技能,而是兴趣基础上的重审美修养和人格素质的提升。在学生掌握出色艺术技能基础上找到人格自我,开阔的心胸、专注的精神、高远的意识。在此意义上说,公共艺术课是提高个人才艺技能的方法,是塑造个人审美价值的途径,是磨砺个人意志品质的砂轮,是提高个人人格修养的标识。其培养的目标为综合素质合格的现代大学生,在公共意识、职业精神和人格魅力上取得较好成效。

二、理论探讨

把公共艺术课定位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这就超越了单一艺术课的范畴,而成为了一个教育教学体系,与专业课紧密相连,与选修课密切相关。现以某校的“一系一品、一人一艺”特色办学为例,探讨一下公共艺术课教育。

名为“一系一品一人一艺”,实际上是一系“两”品、一人“双”艺。可理解为:院系的“专业技能”品牌、院系的“文化艺术”品牌、学生的“专业技艺”培养、学生的“文化才艺”培养四个模块。配以相应的专业理论课、专业技能实践课,和才艺选修课、公共必修课。成立平行于专业课程,统筹全校公共才艺课的文化艺术指导中心,主抓全院才艺选修课和人文公共必修课。

(一)“一系一品”指每个院系打造自己的院系品牌

院系品牌分为“专业品牌”和“艺术品牌”两个方面。“专业品牌”是指各院系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确定专业核心技能,在保证学生普遍掌握核心技能和能够正常完成所有课程知识、技能教学的基础上,以专业实训小组的形式有选择开设多个专业核心技能强化实训提高班,让学生自由选择强化方向,并在这些强化小组中通过各种实践活动进一步打造推出一项或几项具有本专业特色的精品,内化为具有历史传承、较好社会声誉和较高社会认可度的专业特色品牌。“艺术品牌”是院系在完成专业教学与专业技能训练的同时,依靠学院原有文化艺术教育优势资源,秉承优秀文化艺术传统,以文化艺术指导中心开设的文化艺术类选修课程为基础,通过组织各类文化艺术实践活动来提升学生才艺,活跃校园文化,在这些文化艺术活动中进一步打造形成自己的文化艺术品牌。

(二)“一人一艺”指在校每个学生都要掌握、具备“技艺”和“才艺”两类才能

“技艺”是指在专业理论知识基础上系统掌握精湛的专业技能,即学生在专业教学中掌握本系各项专业课程知识与核心技能基础上,继续系统学精一项或几项突出的职业性实用技能;“才艺”是指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生活、陶冶情操的非职业性文化艺术才能,即学生在专业之外,以个人兴趣爱好潜质为基础,以“美育”审美与文化艺术训练创作为核心,在文化艺术指导中心接受为期两年的才艺学习和审美观培养,通过院系文化艺术社团实践,最终做到掌握一项艺术特长,并树立起健康正确的审美价值观。

“一系一品、一人一艺”不是口号,专业技艺、文化才艺两者缺一不可。也绝不是搞几次活动、学几门选修课,而是一种品牌发展的长效机制,没有形成品牌就没有完成工作。最终达到“专业带动才艺,才艺反辅专业,专业支撑学院,才艺走出校园,系有品牌,人有素质”的发展目标。

三、方法措施

作为艺术课教学很简单,但作为一个教学体系,实践执行起来就很难。其需要教学领导大刀阔斧的魄力和改革中详尽的实施方案与有力的贯彻执行。

(一)确定原则

首先、集体认同原则。全院教职员工,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对“一系一品、一人一艺”特色办学有清晰的认识,把它作为全院工作的中心任务。通过对《实施方案》的学习讨论,明晰教学改革的各个环节,调动激发全体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保证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

其次、责权明确原则。工作任务需落实到位,层层分工,具体任务落实到具体的责任人。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奖惩机制,做到工作有法可依,有据可循。完善监控体系,杜绝形式主义和应付差事现象。

再次、成果优先原则。教学改革的终极目标是打造学院办学品牌,增加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操作能力和职业操守。通过学生的各项技能竞赛、职业资格证书、作品成果创作、社会实践、公益演出等一系列专业和艺术的成果来作为考核方式,推动学院品牌发展,打造学生近期“竞争”优势和长期“成长”优势。

(二)落实到位

1. 教学结构框架

“一系一品、一人一艺”内容上由两个阶段四个部分构成。两个阶段是指基础培养阶段和品牌打造阶段;四个部分是指专业方面:常规班级教学和强化实训小组;才艺方面:文化艺术选修课学习训练、社团成果整合推广。

文化艺术指导中心积极探索学生文化艺术素养的综合培养,协调院团委、科研处、学生处、教务处,把学生活动、学术讲座、教学考核等衔接起来,形成系统的培养体系。

2. 课程安排设定

全院按教学需求重新规划上课时间和教学课时,把过去的晚自习改为晚课(活动课)排进课表。各系利用下午课、晚课开展专业、文化艺术活动。

各院系指定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时间上优先安排专业核心课程,核心技能课与专业基础课并行开展,保证大一两学期后完成部分核心技能课的理论与实训的授课任务,在大二初始自然地进入核心技能的选课强化阶段。常规课程和强化实训课程根据设备、场地和课程本身的时间需求情况统一排课。

文化艺术指导中心负责专业以外的才艺选修课、公共必修课和文化活动的教学计划和授课(指导)教师管理,课程由教务处统一安排:如大学语文、社交礼仪等公共必修课排入正常课时;如摄影、演讲、游泳、插花、茶艺等选修课根据以固定的时间(如周三下午,不少于2课时)全院统一安排;而活动课(主要是社团)一般利用周末和每天下午的活动课时间灵活安排。学生从大一开始就把两类课程和一个活动统一纳入培养计划。

3. 教师工作考量

专职教师采用非坐班制。按新教学时间表(含晚课)统一安排授课,课时不计时段,以总课时量作为考量标准。

兼职教师的教学管理划归各系部,按系部要求授课。坐班的教职人员(特别是专职教学场地、设备、安全、管理人员)采用轮流值班制。每天上午、下午、晚上三个时段保证两个时段到岗,由各部门科学安排上班时间,以人轮休场地、设备不休为原则,保证场地设备全天候供学院教学与活动所需。

专业活动和文化艺术活动指导教师工作量等同上课教师工作量。

4. 考核奖惩办法

学生:专业考核以传统的理论加实训考试和证书获得为考核标准,才艺课以技能展示和成果推出为考核标准。学院为学生统一制定技能合格证书、荣誉证书,在综合测评中给予在品牌建设中有贡献学生加分奖励,在评优评先中优先考虑,在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助学金等方面在不影响国家政策的前提下有政策倾斜。对不积极参与技能培养和品牌建设的学生在各级各类先进评选、评定中一票否决。

教师:对品牌建设有突出贡献教师年终考核给予优先考虑,对超出课时量的教师在绩效工资上按照即将出台的绩效工资办法给予相应课时补贴。

系部:对品牌建设中成效显著的院系给予年终考核的鼓励支持,对在社会上形成较大影响力的部门给予经费奖励。对品牌建设中消极落后没有成果的系部,在年中考核中予以批评,对相应领导予以撤换。

摘要:高职公共艺术教育在当下处于尴尬境地,高职教育往往重视专业技能而忽视公共艺术,即使开设了公共艺术教育,也存在形式主义。本文以某校“一系一品一人一艺”为例证,探讨公共艺术教育实践中与专业结合互补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高职,公共艺术,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 王旭晓.美育与艺术教育的异同——对以艺术教育取代美育现象的一点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128-133.

[2] 王秋兰.浅析艺术教育的特殊功用[J].艺术百家,2005(5):159-160.

[3] 张建中,黄丽娜.加强公共艺术教育构建和谐校园文化[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7(2):18-20.

上一篇:对民办高职院校财务管理工作的思考下一篇:IPO上市财务造假手段与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