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法律基础教育有效性研究
[摘要]法律基础教育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法律基础教育的性质和目标直接影响教学内容的设置、教学模式的运用及教学方法的实施。文章探讨了只有科学定位法律基础教育、优化法律基础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才能增强法律基础教育的教学效果,有效实现教学目标,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构建和谐社会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大批具有较高法律素质的青年人才。
[关键词]法律基础教育 有效性 定位 优化
[作者简介]黄馨(1981- ),女,四川达州人,四川外语学院社会科学部,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工作。(重庆 400031)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面向广大非法学专业的大学新生,群体相对于法学专业的学生相当庞大。我国社会主义法治进程的推进,既需要法学专业人才的引领,也需要发挥各类具有较高法律素质的青年人才的作用。法律基础教育在整个高校教育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和作用,必须准确定位教育性质和目标,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增强法律基础教育的教学效果,提高大学生的法律基本素养,促进青年人才法律水平的普遍提升。
一、领会课程基本精神,准确定位法律基础教育的性质、目标
法律基础教育是高校“基础”课的基本内容。对法律基础教育的定位即是对法律基础教育的性质、目标以及教育主体进行准确的界定,科学设置“基础”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法,有效实现课程的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要对法律基础教育进行科学的定位,首先必须全面领会“基础”课的基本精神和宗旨。关于“基础”课的性质,由全国统一编写、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绪论”部分作了如下表述:“基础”课,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重要课程。课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观、法律观为主要内容,把社会主义荣辱观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帮助大学生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思想品德修养,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增强学法守法用法护法的自觉性,全面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即“基础”课隶属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范畴。这一属性决定了这是一门培养人、使人健康成长、成为人的课程。所谓“使人成为人”,就是讲授做人的基本理论、价值和知识,使学生具备现代社会做人的基本知识和素养,成为合格的现代人。高等学校的课程基本可以概括为两类:一是“使人成为人”的课程,二是“使人成为某一种人”的课程。所谓“使人成为某一种人”的课程,就是讲授某一类理论、知识和技能,使学生能够胜任某一类工作,成为社会所需要的某一种人。这类课程可称为“专业课程”。“基础”课属于高等学校“使人成为人”的课程,不属于“专业课程”,肩负着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
深刻领会“基础”课的基本精神,把握“基础”课的属性和任务可以帮助我们对法律基础教育的教学性质、教学目标作出以下基本界定:高校法律基础教育不是传授法律专业知识的专业课教育,而是隶属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范畴。法律基础教育的价值目标不是“培养法律专门人才”,而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开发大学生法律方面的潜能,激发学习法律的兴趣,调动学习、运用法律基础知识的积极性,帮助养成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提高法律素质。
二、围绕教学目标,把握教学重点
从“基础”课教材来看,“法律基础”部分内容丰富,包括第七章和第八章,基本可概括为社会主义法律基本精神、基础理论和具体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两部分。在教学中,存在“教学内容多”与“教学时间少”的矛盾,若试图通过法律基础教育将丰富的社会主义法律知识体系统统触及无疑是空谈,势必造成教师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难以把握重点,影响教学效果。因此,要有效地对大学生进行法律基础教育,教育主体必须重新整合教材内容,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根据教学目标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法律基础教育的教学目标是增强大学生学法、守法、用法、护法的自觉性,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质。法律基础教育应重点围绕大学生法律素养和法律能力的提升两个方面展开教学。
(一)培养大学生的法律素养
1.培养大学生健康的法律心理。法律心理是指社会主体在一定的法律思维方式的制约下,基于一定的社会条件、法律文化传统以及社会主体法律生活的实践而对法和法律现象的感知、情绪和习性。大学生尤其是大学新生具有独特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其生理发育日臻成熟,心理尚处于断奶期,发展不成熟,法律心理不健全,法律认知模糊,往往违法甚至犯罪以后全然不知、后悔不已。因此,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正确的法律心理教育与引导,不仅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内在价值诉求,也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的需要。
对大学新生进行正确的法律心理教育需要抓好两个关键点:一是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帮助其形成正确的法律认知。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运行的思想、观念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但部分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认为自己不是学法律专业,只要不违法,就不必学法;有的学生甚至公然挑战法律权威,走上了犯罪之路。药家鑫这样的“好孩子”撞人后为了掩盖罪行再杀人,这一悲剧虽只是极端个案,但给我们以警醒:当前部分青年法律意识缺失,教育必须肩负起培养青少年法律意识的重任。对青少年进行法律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工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功能,通过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引导大学生树立法律意识,提高他们学习法律、学习这门课程的自觉性。二是培养学生正确的诉讼心理。我国公民的权利受到我国宪法和法律的保护,任何人不得侵犯,但生活中个体难免与他人发生纠纷,权利随时可能被侵犯。当权利受到侵犯时,应该依照法律程序,运用法律的武器维权。而据调查显示,大学新生权利受到侵犯的时候,选择法律途径维权的微乎其微。所以培养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必须培养学生正确的诉讼心理,帮助学生形成诉讼权利意识,使他们懂得国家建立诉讼制度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公民的权益纠纷,制裁惩罚犯罪,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2.帮助大学生形成坚定的法律信仰。信仰属于信念的范畴,是信念最集中、最高的表现形式。而信念就其内在产生过程来讲,是人们对基本需要与愿望强烈的坚定不移的思想情感意识。可见,信仰是坚定的信念,是一种高级的意识形态;法律信仰乃是法律意识的最高形态。法律信仰的培植体现了法律意识教育的终极目的,培养大学生坚定法律信仰是法律基础教育的核心,树立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必须树立坚定的法律信仰。另外,法律基础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大学教育的生命就在于教师传授给大学生新颖的、符合其自身思想的知识,以唤起他们的自我意识。这种所谓的思想是原理性思维与追根究源的“本体论”思维习性,植根于对客观事实的终极性信仰。大学教育的精神决定了法律基础教育的目标应当重在培养大学生对法的终极性信仰。因此,在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以培养大学生的法律信仰为根本目标,改变“压缩饼干”式的法律基础教育教学内容体系框架,创建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主线,以“思想观念”为核心,以“行为规范”为基础,以“相关权利与义务”为重点的法律基础教育教学内容体系,使法律基础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真正融为一体。
(二)增强大学生的法律能力
法律能力是法律素质的最高级形态,大学生法律能力的提高是检验其法律素质的核心依据,因此,法律基础教育的目标归宿应是提升大学生运用法律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基本问题的能力。
1.提高大学生的法律基本表达能力。刚从中学跨入大学的新学生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和考核的影响,运用法律的能力比较弱。以四川外语学院“基础”课为例,从考核结果来看,学生的法律基本表达能力欠缺,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首先,提高大学生法言法语的口头表达能力,重点把握三个环节:一是引导学生在记忆法律概念的基础上,理解书本上的法律词语;二是让学生比较法律词语的表述与一般词语的表达方式的区别;三是设计实践环节,让学生操练法律口头表达,其关键在于组织者要对学生的表现做出针对性较强的评析,并作为学生的平时成绩记录在案、予以反馈,以此激励学生持续训练的积极性。其次,提高大学生的法律书面表达能力。“基础”课的课程目标是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素养,因此学习完“基础”课后,学生至少应掌握最基本的法律文书的书写格式,如起诉书、简单的合同等。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解诉讼法时,适当扩大教材的知识范围,重点补充法律文书的写作。通过对基本的法律文书的讲解,使学生对法律相关知识的认知不囿于理论阶段,遇到法律问题时,能够“学以致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提高大学生的案情分析能力。案例教学法是法律基础课的基本教学方法,其关键在于列举的案例必须是具有很强代表性的经典案例,让学生运用学到的理论知识对所举案例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这既能增强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又锻炼了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对提高学生法律素质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期末考试中,应避免对书本知识教条式的考查,必须设置一定的案例分析题目,全面考查学生的案情分析能力,以检验学生学习的效果。在案例分析考查中,可将口试和笔试结合起来,对学生的法律口头表达与文字表达能力进行综合考查。大学生法律能力的提升必须在实践中实现,经受实践的检验,因此如果有条件的话,要尽可能带学生走出课堂,到法庭旁听、法律院校观摩或观看相关的录像片,还可以请司法人员走进法律基础教学课堂作报告。
三、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优化教学模式
法律基础教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属性决定其主要功能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中,应牢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主线,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和目标实现的角度,探索、优化法律基础教育的教学模式。准确定位法律基础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功能是解决“基础”课教材内容“多”与“实”矛盾的有效途径。“基础”课教材是众多专家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时代性较强的好教材,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发现教材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如教材法律部分为了保持教材体系的完整性,内容层面过多过细、知识点繁多,而“基础”课教学时数非常有限,教师如果力求面面俱到,只能对一些重要问题进行轻描淡写的阐述,难免有不透彻、不实在之嫌。这就需要牢牢把握法律基础课的课程属性,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价值目标,合理取舍教材内容、设置教学重点。如第八章实体法律部门涉及的法律法规内容广,教师若想花大量时间详细介绍每一种法律、法规,讲授其在司法实践中的具体情况,在较少的教学时数内是无法完成的,而且其背后所蕴涵的基本精神也不能得到有效的挖掘。以宪法权利义务的讲解为例,作为一名中国公民应该清楚自己有哪些基本的权利和义务,因此这部分内容应该是宪法部分教学的重点,教师要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线,着重从宪法的基本精神和重要价值两个角度去灌输引导学生,使其认识到法定权利和法定义务是一对紧密相连的法律概念,每个公民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权利的实现有赖于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是为了神圣的权利得到实现,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宪法的自由精神、平等精神和法治精神,并在此基础上,理解法律内在的自由价值、平等价值、正义价值、秩序和安全价值、效益价值,自觉树立社会主义权利义务观念,培养社会主义公民意识,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他们就会正确对待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成为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统一体。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大学生在掌握一定的法律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和提高自觉进行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的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基础”课程的内在要求。再如,第五章和第六章是教材的过渡章节,既有道德又有法律知识,对于这部分的讲解,教师可以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机制,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功能,通过灌输梳理相关知识,使学生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道德与社会主义法的内在依存关系,认识到社会主义道德是社会主义法的价值基础、评判标准和推动力量,充分展现法律价值观念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导向性,从而顺理成章地从道德部分过渡到法律部分的讲解。只有这样的教学模式才能真正达到“基础”课对原有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门课进行有机整合的根本目的。
法律基础教育教学首先应科学定位法律基础教育的性质和目标,以及教育的主体。在准确把握法律基础教育的根本性质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必须对法律基础的教材内容进行有机整合,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为根本着力点,有效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运行机制,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功能,找准教学重点,拓展法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只有如此,才能不断优化法律基础教育,有效提升法律基础教育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0年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邱伟光.人生导航的行动指南——一门引领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新课程[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7(1).
[3]陈秉公.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规律与教学境界[J].江汉论坛,2007(6).
[4]孙志娟.整合与导向:发挥法律基础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4).
作者:黄馨
[摘 要]高校《法律基础》课教学的关键是强化对大学生的法律信仰教育,在教学观念上应以法律信仰教育作为教学的立足点;在教学内容上应以法律信仰教育作为教学的重点;在教学手段上应以“案例教学法”作为教学的主要方法。
[关键词]法律信仰;法律信仰教育;《法律基础》课;教学
[
[文献标识码]A
[
作者:刘余香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高等中医药院校医学专业学生法律素养的调查结论,指出高等中医药院校医学专业学生法律素养存在的根本问题——法律信仰严重缺失,并进一步分析存在法律信仰严重缺失问题的原因。文章结合当前高等中医药院校《法律基础》授课的基本情况和普遍做法,对高等中医药院校《法律基础》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改革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若干具体建议。
【关键词】高等中医药院校 《法律基础》 法律信仰教育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高等中医药院校医学学生法律素养现状与对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一、高等中医药院校医学专业学生法律信仰缺失严重
近年来,医患纠纷增多,医患矛盾增加。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作者对高等中医药院校医学专业学生法律素养,从法律知识、法律意识、法律信仰和法律应用方面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令人震惊:虽然被调查医学专业学生基本上已经修完《法律基础》,掌握的法律知识还不错,法律应用的能力也说得过去,但是法律意识比较淡薄,法律信仰严重缺乏,不相信法律在解决社会问题,特别是医患纠纷中的作用和能力,不相信法律在保护公民和医疗机构权利方面的作用,质疑立法机关的权威性,怀疑执法机关和司法机关的公平性[类似调查结果也可详见佟晓辉、叶振国、刘伟和杨文君在2008年《中医教育》第1期发表的《高等中医药院校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分析与对策》第18-19页]。在依法治国成为治国安邦的基本方略和基本国策大背景下,医学专业学生这种法律信仰状况令人担忧。
二、法律信仰严重缺乏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早在1997年9月,依法治国就被确定为我国治国安邦的基本方略和基本国策。然而,16年过去了,法律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虽然有所提升,但是远没有达到应该有的高度,即将奔赴工作一线的准医务人员——医学专业学生有这种现象更值得思考。
(一)当前社会的法律现状直接影响学生的法律信仰
高等中医药院校医学专业学生法律信仰缺乏,与当前整个社会的法律现状有直接关系。法律信仰的提升需要“立良法”、“正司法”、“严执法”和“重守法”,显然我们现在还不能完全做到。近年来,我国立法速度不断地加快,许多法律无人知晓,使得法律形同虚设。司法体制有着明显的弊端,法律效益低下。执法弹性较大,侵犯百姓权益现象屡见不鲜。上述状况难以满足高等中医药院校医学专业学生对法律的期望值,法律被信仰难度较大。
(二)法律基础教育存在着重知识轻信仰的现象
由于高等中医药院校中《法律基础》或《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課时有限,教师上课多半注重对法律知识的讲解,极少涉及对法律信仰的教育。从目前常用的《法律基础》教材内容看,教材内容多是对各个部门法的罗列和简单介绍,很少以案例和分析问题的方式讲解法律,内容极少涉及到大学生法律信仰的教育和训练。学生修完《法律基础》这门课,除了法律知识有所增加以外,在法律信仰方面没有明显提升。
(三)《法律基础》教学方法需要进一步改革完善
《法律基础》作为一门基础必修课,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也很有人专门探讨这门课程的教学方式方法,实际上,这门课程的教学方法对于提高高等中医药医学专业大学生的“法律信仰”十分重要。法律不被信仰则形同虚设,识记再多的法律知识也没有实际价值。改革和完善《法律基础》的教学方式,增加案例教学和体验式教学方法,让更多的学生参与案件分析[孙健:《增加大学生法律素养的路径探析》,载于《教育教学论坛》2010年第24期,第42页],使得学生可以切实感受到法律的权威、法律的威严、法律的公平、法律的效力和法律的正义,增强医学专业学生将来通过法律手段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十分必要。
(四)《法律基础》教学内容需要进一步合理调整
目前,《法律基础》教材内容多而全,多为面向所有专业学生的全国统一教材,针对性不强。高等中医药院校医学专业学生,需要有颇具特色内容的《法律基础》教材。教材内容应当增加与将来工作有关的法律内容,删减一些实用性不强的章节。《侵权责任法》、《劳动合同法》、《执业医师法》、《行政与行政诉讼法》、《保险法》等主要内容等应当直接进入《法律基础》教材,并重点讲解。《法理》、《国际法》和《宪法》等课程内容可以简单一些。总之,大而全的教学内容,导致重点不突出,实用性不强,影响学生法律信仰的提升。
三、高等中医药院校《法律基础》教学改革方向与措施
高等中医药院校医学学生法律信仰缺失,需要从多个方面采取措施,其中加强《法律基础》课程改革,明确《法律基础》课程改革方向,确定《法律基础》课程改革内容,改进《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方法,尤为必要。
(一)《法律基础》课程改革方向
1.授课内容法律知识与法律信仰并重
法律信仰是法律素养的第一要素,没有法律信仰,法律将成为一纸空文。采取各种方式,加强高等中医药院校《法律基础》中法律信仰教学内容,使得法律知识与法律信仰都得到加强,提高医学专业法律素养,对于即将奔赴医务工作的大学生而言,十分重要。通过传授、讲解和剖析法律知识,使学生对法律有一个全面的、正确的理解。通过案例分析、实证分析和价值分析等方式,提高医学专业学生的法律知识,并潜移默化地加强他们对法律信仰。总之,传授、讲解和剖析法律知识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加强和加深医学专业学生对法律的坚定信仰才是最终目的。只有加强了法律信仰,才能正确运用法律,切实提高法律素养,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达到《法律基础》开设的目的。
2.适当增加实用性强的法律教学内容
现在常用的《法律基础》教程,普遍采取模块式的安排,将授课内容分为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宪法制度、民事法律制度、刑事法律制度、行政法律制度、诉讼法律制度、国际法律制度等,结构大而全,内容繁多,重点不突出。针对高等中医药院校医学专业学生,《法律基础》课程可以有所侧重,重点培养医学专业学生的法律信仰,提高学生的权利意识、程序意识、合同意识、风险防范意识和法律成本意识。高等中医药院校的《法律基础》教程,应当紧紧围绕教育培养目标来编写,不能像大众化的《法律基础》教程那样针对性不强,全面但重点不突出。适用于几百个专业背景的《法律基础》教程,医学专业学生不感兴趣或收益甚微,是难以避免的。
3.增加法律案例教学和实证分析内容
高等中医药院校医学专业学生法律信仰的提升,可以通过适当增加法律案例教学和实证分析来实现。《法律基础》课程不能填鸭式的灌输方式,否则,只能让学生被动接受,甚至可能遭遇学生无言的抵制。以案例教学作为法律教育的主要手段[ 周禄涛、高雪娟、张凯:《高等中医药院校学生法律素质培养方法浅析——从社会学的理论视角出发》,载于《成都中醫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年3月第15卷第1期,第92页],让学生亲身感受案例发生的经过,让法律融于学习之中,增加《法律基础》的趣味性和实战性,增加对法律实际功能的理解,提高医学专业学生法律信仰。当然,法律案例的选择,也应当更加贴近医学专业学生将来的工作环境。法律实证分析主要是针对医药卫生领域的现象和问题,运用法律的手段分析论证并提出解决方案。通过对现行立法的分析,让学生感受到法律对社会关系调整的作用,增强学生对法律的认同和信仰。
4.课程开设的形式应当多元化
提高医学专业学生对法律的兴趣,课程开设形式应多样化[万筱萍:《新时代大学生法学素质的培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建设》,载于《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年第3期,第108页]。形式服务于内容,高等中医药院校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方法开展《法律基础》教学,有助于提高医学专业学生的法律认同和信仰。目前,医学专业学生对法律的不认同,有抵触或者怀疑态度,需要采取多元化的手段,利用新媒体技术,通过视频、动画、PPT讲解和小组讨论等形式,潜移默化地影响或改变大学生对法律的认知,逐渐提高医学专业学生对法律的认同和信仰。
(二)《法律基础》教学改革措施
1.专门设立法律信仰培育与体验模块
高等中医药院校《法律基础》授课内容应当实现法律知识与法律信仰并重,应当对提升法律信仰的内容进行模块化处理,专门设立培育和提高法律信仰的内容。通过案例展示、实际参与、小组讨论、师生互动等环节,加深学生对法律内容的理解,提升学生对法律规定的认识,破解学生对现行法律的误解,实现医学专业学生逐渐提高法律信仰的目的。在现行《法律基础》课程的基础上,可以在每一章节的最后设置有意设立“法律信仰培育与体验模块”,通过正面素材展示,反面教训警示等内容,增加学生对法律权威性、科学性、实用性、严肃性和强制性的认同,逐步改变对法律的不信任[ 周禄涛、高雪娟、张凯:《高等中医药院校学生法律素质培养方法浅析——从社会学的理论视角出发》,载于《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年3月第15卷第1期,第91页]。
2.增加医药卫生领域法律法规并提高内容的实用性
对于目前高等中医药院校《法律基础》教材内容针对性不强问题,可以从教材结构、教材内容、教材风格等方面进行改革。教材结构方面,需要单独增加一些颇具特色内容的章节,例如《侵权责任法》、《劳动合同法》、《执业医师法》、《仲裁法》、《保险法》等;教材内容方面,除了简单原理介绍和法条分析之外,应当适当增加“案例分析”、“小组讨论”、“专家提示”、“判例解读”等内容;教材风格方面,可以适当增加教材的活泼性、趣味性,实现形式上图文并茂,内容上生动活泼,改变学生们对法律的错误认识——法律是一门死记硬背、枯燥无味的学科,恢复学生学习《法律基础》的原动力。
3.强化案例分析教学提高法律信仰
高等中医药院校《法律课程》中强化案例分析,可以逐渐提高医学专业学生对法律的认知、认同和信仰。通过剖析医务人员实际工作中发生的案例,从民事法律、刑事法律、行政法律等角度对案例进行全面解读,并结合现行法律规定进行评判,让学生可以切身感受到活生生的法律,提高学生对法律知识、法律规定、法律运作的正确认识,提高学生们对法律的信仰。
4.开展实证分析教学坚定法律信仰
以法律问题为中心开展多角度的实证分析,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模拟立法”、“模拟执法”和“模拟司法”中来,提高并坚定高等中医药院校医学专业学生的法律信仰。把自己舍身处理地当做“立法专家”、“执法人员”和“司法人员”处理现实问题,思考如何去立法、执法和司法,加深对我们现阶段立法、执法和司法的认识,有利于坚定法律信仰。
四、结论
高等中医药院校医学专业学生法律素养的提高,关键在于法律信仰的提升。虽然我国现阶段立法、执法和司法尚有不完善的地方,可能会直接影响大学生对法律的信仰,但是,开展法律基础教育,加强《法律基础》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改革,有利于缓解医学专业学生将来工作对法律的强烈需要与法律信仰缺失之间是矛盾。因此,加强高等中医药院校《法律基础》课程中法律信仰教育,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佟晓辉、叶振国、刘伟、杨文君:《高等中医药院校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分析与对策》,2008年《中医教育》第1期,第18-19页。
[2]孙健:《增加大学生法律素养的路径探析》,载于《教育教学论坛》2010年第24期,第42页。
[3]周禄涛、高雪娟、张凯:《高等中医药院校学生法律素质培养方法浅析——从社会学的理论视角出发》,载于《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年3月第15卷第1期,第92页。
[4]万筱萍:《新时代大学生法学素质的培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建设》,载于《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年第3期,第108页。
[5]周禄涛、高雪娟、张凯:《高等中医药院校学生法律素质培养方法浅析——从社会学的理论视角出发》,载于《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年3月第15卷第1期,第91页。
作者简介:
杨逢柱,男,法学博士,讲师,北京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法律系副主任。研究方向为:医药卫生法学和国际经济法学。
林建平,男,中医学学士,副研究员,北京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党总支书记。研究方向为:医药卫生法学和中医教育。
王梅红,女,法律硕士,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研究方向为:医药卫生法学和刑事法学。
冉晔,女,法律硕士,副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法律系主任,研究方向为:医药卫生法学和诉讼法学。
作者:杨逢柱 林建平 王梅红 冉晔
教育法规是指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行政机关为调整教育经费与经济、社会、政治的关系,调整教育内部各个环节的关系而制定和发布的教育法律、法令、条例、规程、制度等规范文件的总称。特点:(1)教育政策的具体体现(2)教育民主化的必然要求(3)教育法规的内容是同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相适应的。作用:(1)指引作用(2)评价作用(3)教育作用(4)保障作用
加强教育法规建设的措施:(1)注意防止法律虚无主义和法律万能主义(2)做好原有教育法规的整理工作(3)加强教育法学的研究工作(4)群策群力搞好教育立法工作(5)加强教育法规的宣传工作
教育法规的体系:教育法规体系是按照一定的原则,将不同部类的教育法规有机地组合成为一个具有内在协调关系的法律规范的统一体系。可分为横向结构和纵向结构。 教育法规体系的横向结构:(1)义务教育法
(2)职业教育法(3)高等教育法(4)社会教育法(5)成人教育法(6)特殊教育法(7)教师法(8)教育经费法
教育法律规范:是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则。它是通过教育法律条文表现出来的、具有自己内在逻辑结构的一般行为规则。每一部教育法都是若干个行为规则组的有机整体,其中组成教育法行为规则有机整体的单个行为规则就是一个具体的教育法律规范,它是组成教育法的细胞。
教育法律规范通常由法定条件、行为准则和法律后果三个要素组成。
教育法律关系的种类:1)教育内部的法律关系和教育外部的法律关系2)隶属型教育法律关系和平全型教育法律关系3)调整性教育法律关系和保护性教育法律关系
教育政策的特点和功能特点:目的性与可行性,稳定性与可变性,权威性与适用性、系统性与多功能性。功能:向导功能、协调功能、控制功能
教育政策的主要内容:教育体制政策、教育质量政策、教育经费政策、教育人事政策、国家学制政策、课程与教学政策、学历与学位政策、教师教育政策、考试与评价政策、招生与就业指导政策、学校语言文字政策、 教育政策的主要表现形式中央和地方各级党的领导机关制定的教育政策;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制定并发布的教育政策,中央和各级地方党委与政府联合发布的文件、共同做出的决议、决定,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和有关部门党组发布的教育政策性文件 教育政策的制定过程:(1)认定的问题(2)确定目标(3)拟定方案(4)选择方案
制定机关:(1)党的机关(2)国家权力机关
(3)国家行政机关
教育法规与教育政策的关系:(1)联系:二者都决定于上层建筑,具有共同的目的,教育政策是制定教育法规的依据,教育法规是教育政策的具体化、条文化和定型化;教育政策决定教育法规的性质,教育法规的内容体现教育政策,教育政策是实施教育法规的指导,教育法规是实现教育政策的保证,(2)区别:A、制定主体不同,B、执行方式不同,
C、规范效率不同;D、调整和使用范围不同E、所要解决问题的性质不同,
教育立法的原则:(1)必须坚持子法从属于母法的原则(2)必须反映法律法规的基本特征即:稳定性与连续性;坚定的原则性和适度的灵活性;法律的规范性(3)必须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保持一致(4)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5)必须借鉴外国教育立法的有益经验教育执法法的效力:是指法律在什么时间、什么地域、及对什么人有效的问题,即法律规范在时间、地域、对象等方面的效力问题,时间效力;地域效力;人的效力 教育执法的原则(1)国家教育法规优先于地方教育法规的原则(2)总的教育法规优于单项教育法规的原则(3)后定教育法规优于先定教育法规的原则(4)特别教育法规优于一般教育法规的原则
教育执法的措施1掌握教育法规的精神实质(2)广泛宣传教育法规(3)模范遵守教育法规(4)检查导致教育法规的贯彻执行情况 教育守法的主体:包括两个方面:(1)一切国家的机关、武装力量、所有政党、所有社会团体、所有企业事业组织(2)所有公民,即一切社会关系的参加者 6.教育守法的条件(1)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增强全体公民的教育法律意识(2)健全教育法律体系,增强教育法规的实效性(3)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切实维护教育法规的严肃性 7.教育行政主体法治化指教育行政主题的编制和行政职权必须依法设定和授权,这是教育行政法制化的前提。教育行政主体资格的取得必须具备法定的实质要件和程序要件B.教育行政主体资格的内容必须予以明确规定 8.教育行政:指教育行政机关依法实施行政管理,直接或间接产生法律效果的行为。教育行政行为法治化,就是指教育行政立法法治化、教育行政措施法治化、教育行政处罚法治化、教育行政强制执行法治化,这是教育行政行为法治化的关键环节。 .学校的概念:学校是按照一定社会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年轻一代进行培养和教育的场所。现代学校具有体系化和结构化的特色。我国《教育法》第十七条规定:“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 2.学校的法律地位:是指学校作为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社会组织和机构,在法律上所享有的权利能力、行为能力和责任能力。具备法人的条件,依法取得法人资格。 3.《民法通则》规定的法人的条件一般包括四个方面;(1)依法成立;(2)有必要的财产或者经费;(3)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或者场所;(4)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4.学校法律地位的特点:(1)办学的自主性(2)财产的独立性:学校财产和举办者、捐赠者的财产相分离;学校不承担债权和债务方面的连带责任:学校财产的独立性受法律保护(3)机构公益性 5.学校的设置:登记注册制度适用于幼儿园等教育机构。审批制度一般适用于多种各类正规学校、独立设置的职业培训机构等,包括审核、批准和备案等环节。相对于登记注册制度,审批制度更为严格,受到布局、规划、资金等多方面的影响。 6.我国《教育法》规定,设立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组织机构和章程(2)教师(3)教学场地及设施、设备办学资金和经费来源 7.学校章程应规定如下:(1)学校名称(2)办宗旨(3)办学规模(4)主要任务(5)内部管理体制(6)教师、其他教育工作者和学生(7)经费来源、财产和财条制度(8)章程的修改程序 学校的权利:(1)按照章程自主管理(2)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3)招收学生和其他受教育者(4)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和处分(5)对受教育颁发相应的学业证书(6)聘任都是及其他职工,实施奖励或处分(7)管理、使用本单位的设施和费用(8)拒绝任何姐织对教育活动的非法干涉
北 京 师 范 大 学 网 络 教 育
《法律基础》作业
本课程作业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客观题部分”,由15个选择题组成,每题1分,共15分。第二部分为“主观题部分”,由简答题和论述题组成,共15分。作业总分30分,将作为平时成绩记入课程总成绩。
客观题部分: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5题)
1、以下国家不属于大陆法系的是哪个?(D)
A、日本B、中华民国C、土耳其D、澳大利亚
2、新中国宪法最早实行宪法修正案是在哪年?(D)
A、1975年B、1978年C、1982年D、1988年
3、以下选项中不属于著作权客体的选项是?(B)
A、自然科学著作B、法律、法规C、工程技术作品D、计算机软件
4、规定由被告承担诉讼程序中的举证责任是哪一项?(C)
A、刑事诉讼法B、民事诉讼法C、行政诉讼法D、三部诉讼法
5、能够对人身行使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是:(B)
A、中央行政机关B、公安机关C、人民法院D、地方行政机关
6、我国《继承法》规定的第一顺序继承人顺序是:(A)
A、配偶子女父母B、父母子女配偶C、子女配偶父母D、配偶父母子女
7、《商标法》规定,自核准之日起,注册商标的有效期是:(B)
A、 8年B、10年C、15年D、20年
8、对附加刑的理解,以下说法有错误的是:(B)
A、补充主刑适用B、不能独立适用C、可以适用一个D、可同时适用两个以上
9、我国刑法在溯及力方面适用的原则是:(D)
A、从新原则B、从旧原则C、从轻原则D、从旧兼从轻原则
10、在我国程序法当中不适用调解原则的诉讼法是:(B)
A、《刑事诉讼法》B、《行政诉讼法》C、《民事诉讼法》 D、《仲裁法》1
11、《专利法》的规定,专利申请的客体有:(BCD)
A、科学发现B、发明
C、实用新型D、外观设计
12、根据《婚姻法》,一方宣告失踪,另一方提出离婚诉讼的,法院应:(B)
A、不准离婚B、准予离婚
C、应宣告死亡之后再离婚D、应协议离婚
13、按我国票据法确定的票据概念有:(ABC)
A、汇票B、本票
C、支票D、提单
14、以下选项与“判例法系”的说法同一含义的是哪个法系?(A)
A、普通法系B、中华法系C、大陆法系D、伊斯兰法系
15、以下各项所有权权能中,处在核心位置的是?(D)
A、占有B、使用C、收益D、处分
主观题部分:
一、简答题(每题
2、5分,共2题)
1、简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消费者权利、经营者义务的规定。
消费者的权利,主要有安全权、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请求赔偿权、结社权、获得有关商品知识权、人格尊严和民族风俗习惯受尊重权、监督权。经营者的义务,主要是履行法定和约定的义务,接受监督,保证商品和服务的安全,提供商品和服务的真实信息,出具购货凭证或服务单据,保证质量,履行“三包”义务,不得侵犯消费者人格权等。侵害消费者权益,应根据情节、性质、社会危害性分别确认其应承担的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2、简要叙述犯罪未遂与犯罪中止概念的含义。
犯罪未遂:是指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犯罪行为。其特征是: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犯罪没有得逞即没有完成刑法规定的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犯罪没有得逞是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答出含义即可)犯罪中止:是在犯罪过程中,犯罪分子自动放弃反对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的犯罪行为。其特征是:行为人必须是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而且是必须彻底放弃正在进行的犯罪;行为
人必须采取积极的行为来防止和避免了犯罪结果的发生。
二、论述题(每题5分,共2题)
1、试述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管辖的含义及其内容。
(1)管辖涵义及其原则:管辖是指各级人民法院之间,同级人民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民事案件的分工和权限。我国民事诉讼法确定的管辖原则是:有利于公正审理,保护当事人合法的民事权益、便利当事人依法行使诉讼权利,便利人民法院依法进行审理和执行。
(2)级别管辖:级别管辖是指各级人民法院受理第一审民事案件的分工和权限。在我国,各级人民法院依职权范围分别管辖第一审民事案件。
(3)地域管辖:地域管辖是以地区来划分同级人民法院受理第一审民事案件的权限。根据民事案件的不同情况,地域管辖又分为一般地域管辖、特殊地域管辖、专属管辖、共同管辖、选择管辖、协议管辖与合并管辖。
(4)移送管辖和指定管辖:①移送管辖是指人民法院发现受理案件不属于自己管辖时,应当移送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②指定管辖是指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由于特殊原因,不能行使管辖权的,由上级人民法院指定管辖。
2、试述民事行为的无效及其法律后果。
(1)无效民事行为:指不具备法定有效条件的民事行为。如无民事行为能力认实施的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法不能独立实施的,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则乘人之危,使对方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人利益的;违反法律或则社会公共利益的,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等。无效民事行为自始无效。
(2)可撤销、可变更的民事行为:指一部分意思表示不真实,违背自愿则实施的民事行为。如行为人对行为内容有重大误解,使行为的后果与自己的真实意思相悖,并造成较大损失的;显失公平的行为,指一方利用另一方当事人缺乏经验,使双方权利义务明显失衡,违反公平,等价有偿原则。上述可撤销可变更的民事行为,如当事人请求变更的,人民法院应予以变更或撤销。
(3)民事行为无效的法律后果:无效民事行为或被撤销的民事行为自始无效。如尚未履行的,不得履行;正在旅行,行为人应当立即终止旅行。被确认无效的民事行为或被撤销后,当事人应当根据情况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如返还财产、赔偿损失、收缴财产归国家或集体、第三人等。
1.大学生怎样尽快适应大学新生活?
(1)认识大学生活特点,了解大学生活的变化。
大学生活的新特点:宽松与自主并存的学习环境;统一与独立并存的生活环境;丰富与平等并存的人际环境;多彩与严谨并存的课余环境。 (2)提高独立生活能力。
确立独立生活意识;虚心求教、细心体察;大胆实践、不断积累生活经验。不断提高生活上的自理能力,包括一些基本的生活能力;学会用平等的态度对待他人,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客观地对待别人的优势。
(3)树立新的学习理念。
树立自主学习的理念;树立全面学习的理念;树立创新学习的理念;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4)培养优良学风。
高度要求自己,努力做到“勤奋、严谨、求是、创新”。 2.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和成才目标是什么?
不同时代的青年面对不同的历史课题,承担着不同的历史使命。当代大学生承担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历史发展对大学生的必然要求,是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也是大学生需要确立的成才目标。大学培养目标所要求的德智体美方面的素质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统一体。
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智是人才素质的基础;体是人才素质的条件;美是人才素质的重要内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是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是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全面提高。当代大学生应努力成长为主动发展、健康发展、和谐发展的一代新人。 3.谈谈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极重要意义的理解?
科学内涵: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得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更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民族人名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意义:它为当代大学生加强自身修养。锤炼优良品德、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发展动力,明确了基本途径。当代大学生只有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健康的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4. 当代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为什么要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意识的本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中应运而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完成新任务的迫切需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是引领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它为当代大学生加强自身修养、锤炼优良品德、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发展动力,明确了基本途径。
5.结合实际谈谈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和方法。
意义:1.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有助于当代大学生认识立志、树德和做人的道理,选择正确地成才之路;2.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掌握丰富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为提高思想道德和法律素养打下知识基础;3.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摆正“德”与“才”的位置,做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方法:1.注重学习科学理论;2.注重学习和掌握思想道德和法律修养的基本知识;3.注重联系实际;4.注重知行统一。
一.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理想
1.结合自身实际,谈谈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理想信念对人生历程起着导向的作用,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理想信念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激励人们向着既定目标奋斗前进;理想信念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它一方面使人的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统一起来,另一方面又引导着人们不断地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标。
理想信念引导大学生做什么人。只有树立起高尚的理想信念,才能够解答在大学“做什么人”这一重要的人生课题。
理想信念指引大学生走什么路。大学时期确立的理想信念,对今后的人生之路将产生重大影响,甚至会影响终身。
理想信念激励大学生为什么学。对当代大学生而言,为什么学的问题,是与走什么路、做什么人的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论今后从事什么职业,我们都要把个人的奋斗志向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个人今天的学习进步同祖国明天的繁荣昌盛紧紧联系在一起。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地位?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又是崇高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人类历史上最科学,最先进,最严密的思想体系,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精神支柱。
马克思主义具有持久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科学。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就是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以改造世界为己任。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供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认识人类社会,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明确方向,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不断提高预见性,增强主动性,克服片面性,减少盲目性。 总之,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指导3.如个人首先本的人理立,其次共同现。社会类理主义有中社会4.结识。理想目标实现然而远的须作理想了曲难挫道路路的理想为理和自的困就必实现理想动就5.如立志志向与挫成就是关立志。地何理,、想才,愿没理想共国舆合 的越需事理好的折折是探的想我难须理信是何当高折的系做建位认想社起只有个望有想。同特论历实小要实想充实。的弯索实对作、有想念如认高远,人大大设。识与会主有可人,每有在理色的史社 个社理导自能理代一赖我想社谴与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第一位的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会想作觉实想表个于国紧会责现理理决用地现不着人个,密主。实想想定的顺,同人的人社的义 ,与社会之间是和制约。个人应社会才能更程度地们的共实践活理想地会主义结合起理想违
主义辩证个人理想理想好地体现同利动的整合理想来才背,
共同统一理想居于并以、更着社益,积累,个依靠能真就失
理想的关的关系。。社会理低层次,此为基本顺利地达会理想。它要靠千,社会理人理想又每一个公正的实现去了客观
系? 想居并从方向到自社会百万想是不能民把。个地依
于高属于来进己的理想人的不可脱离自己人理据,
层次,是社会理想行选择和理想目标反映着人实践活动能实现的社会理想的理想同想如果同因此就会
最根。个确。 们的来实。 和人社会建设受到
谈谈对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的认现具有长期性。理想变为实现是一个过程。一般来说,理想越低,它的实现需要的时间就越短;而理想越是高远,它的的时间就越长。人们对实现理想所需要时间的估计往往偏少,上理想的实现常常比事先所预料的时间要长,特别是比较高。理想实现的长期性是对人们的耐心和信心的考验,对此必分的思想准备。
现具有曲折性。通向理想的道路并不是笔直的,往往是充满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由于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面对困时候,人们往往容易犯一些错误,走一些弯路。追求理想的弯曲曲的,正是在曲折中不断地接近目标。正如中国革命道过程一样。
现具有艰巨性。任何一种理想的实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因现实的超越性并不是现实状态的简单延伸,而是需要对现实出比较大的改变才能够实现。这种改变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阻碍和波折,充满着曲折和坎坷。要实现理想、创造未来,战胜种种艰难险阻的坚定不移的信心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在的征途中,遭遇到一点挫折就灰心丧气、悲观失望甚至动摇的人,不可能将理想最终变为现实。人类社会主义社会的运此。
识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的关系?
远。青年时期是理想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立志的关键阶段。,就是要放开眼量,不满足于现状,也不屈服于一时的困难更不要斤斤计较于个人私利。事实告诉人们,那些取得伟大,都是在青年时期立志,并为之努力奋斗。树雄心、立壮志,学生一生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
事。个人理想只有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相结合,个人的向往和追求只有同社会的需要和人民的利益相一致,才是有意义的。青年人应以国家民族的命运为己任,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立志为祖国和人民的利益而奋斗,真正做到“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立志须躬行。漫长的征途需要一步一步地走,崇高理想的实现需要一点一滴地奋斗。通往理想的路是遥远的,但起点就在脚下,在一切平凡的岗位上,在扎扎实实的学习和工作中。实现崇高的理想,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平凡的工作做起。 二.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
1.怎样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
热爱祖国、矢志不渝。刻骨铭心的爱国之情,矢志不渝的报国之志,生死不移的爱国之行,写满了中华民族的光辉史册。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天下为己任,无论身居何位,都心忧天下,关心国家的命运和民生的苦乐,自觉地把个人的前途与国家的兴衰联系起来,把爱国的思想付诸实际的行动。
维护统
一、反对分裂。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体,除了汉族之外,还有众多少数民族,而汉族本身也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由许多民族融合而成的。民族团结和睦,始终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始终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和神圣职责。 同仇敌忾、抗御外侮。中华民族爱好和平与自由,但决不容忍外来的侵略和压迫。面对外来侵略,各族人民总是团结一致,同仇敌忾,奋起反抗。
2.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为什么要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利用是跨国界的,商品在全世界销售,资本跨国界流动,信息得以共享,各国经济交往中需要遵循共同规则,跨国公司本土化的程度不断提高,不仅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而且还充分利用当地的人力资源。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国家仍然是民族存在的最高组织形式,是国际社会活动中的独立主体。只要国家继续存在,爱国主义就有其坚实的基础和丰富的意义。我们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必须坚定地捍卫自己国家的利益,这就更需要爱国主义的支撑。
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在如何把握经济全球化趋势与爱国主义的相互关系的问题上,需要着重树立这样一些观念。人有地域和信仰的不同,但报效祖国之心不应有差别。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要始终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 3.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有哪些主要内容?
新时期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既承接了历史上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又吸纳了鲜活的时代精神,内涵更加丰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在现阶段,爱国主义主要体现在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献身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事业。
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首先体现在对社会主义中国的热爱上,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一个公民必须坚持的立场和态度。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祖国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它集中代表着、体现着、实现着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其次,要坚持爱国主义与拥护祖国统一的一致性,这是对全体中华儿女包括港澳台同胞以及海外侨胞的基本要求。在这里,爱国与否是最基本的政治原则。任何旨在制造国家分裂、损害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言行,都会遭到具有强烈爱国主义精神的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坚决反对。
5.如何正确地理解和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改革创新是的时代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进步的灵魂,是我国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中国共产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改革创新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当代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集中写照,是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的强大力量。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创造性事业,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必须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要自觉投身于改革创新的伟大实践。 6.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需要在哪些方面作出努力?
自觉维护国家利益,承担起对国家应尽的义务,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促进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自觉做促进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模范,同一切破坏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思想、行为进行坚决的斗争。 增强国防观念,它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是报效祖国、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体现,是履行国防义务、关心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必然要求,是提高综合素质、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 以振兴中华为己任,努力做到立报国之志、增建国之才、践爱国之行。要自觉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把自己的真才实学同报效国家的志向结合起来,身体力行,为国家和民族作出应有的贡献,实现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的人生追求。 三.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
1.在当今的社会生活条件下,许多人都十分讲求“实际”,思考人生目的这样的大问题有意义吗?为什么?
有意义。
每个人活着都要回答这样的问题:人为什么活着?人应当怎样活着?人活着的价值是什么?这是人生观在社会生活中的体现。目的既是人行为活动的起点,也是全部过程的终点。人生目的决定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持什么样的人生态度,选择什么样的人生价值标准。
都讲实际的今天,更应该思考人的价值。因为人的价值是最实际的问题。我们在思考自我价值的时候要涉及到价值的标准和评价。劳动以及通过劳动对社会和他人作出的贡献,成为社会评价一个人的人生价值的普遍标准,这一观点已成为共识。 思考人生目的,以及怎样的人生才有意义是任何时代的人们都要考虑的问题。我认为,在当今社会条件下,许多人讲“实际”,为了更好的应对整个社会对我们的考验和挑战,思考人生的目的,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科学观和价值观是十分紧急并且有必要的。
2.人生态度与人生观是什么关系?如何端正人生态度?
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重要内容。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人生态度往往又制约着他对整个世界和人生的看法,从而对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表现和反映。一个人如果以悲怨愤懑、心灰意冷的倦怠态度对待生活,其背后必然是消极悲观的人生观。相反,一个人满怀希望和激情,热爱生活、珍视生命,勇敢坚强地战胜困难并不断开拓人生新境界,其背后一定有一种正确的人生观作为精神支柱。 人生须认真。要严肃思考人的生命应有的意义,明确生活目标和肩负的责任,既要清醒地看待生活,又要积极认真地面对生活。
人生当务实。要从人生的实际出发,以科学的态度看待人生、以务实的精神创造人生,以求真务实的作风做好每一件事。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和人生态度,正确面对人生理想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矛盾。 人生应乐观。乐观积极的态度是人们承受困难和挫折的心理基础。要相信生活是美好的,前途是光明的,要在生活实践中不断调整心态,磨炼意志,优化性格。
人生要进取。人生实践是一个创造的过程。要积极进取,不断丰富人生的意义,要发扬自强不息、敢为人先、坚忍不拔的精神,充分发挥生命的创造力,在创造中书写人生的灿烂篇章。
3.人生的自我价值、社会价值具有怎样的关系?如何理解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目标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
人生价值内在地包含了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衡量人生的社会价值的标准是个体对社会和他人所作的贡献.
人生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一方面,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人生的社会价值是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流价值,体现了和谐社会建设所需要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是人们观察世界,判断事物的基本标准.我们大学生要学会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正确把握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和支流,正确辨识社会现象中的是非,善恶,美丑,确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的人生价值目标.
4.如何理解健康的含义,怎样协调自我身心关系?
健康是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与道德良好等方面因素的整合与统一,这是对健康更为科学、系统、深刻的理解和阐述。 (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为大学生的人生提供导向,也为其心理活动提供“定位系统”,为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奠定基础。
(2)掌握应对心理问题的科学方法。要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还要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健康意识,自觉维护自身的身心健康。
(3)合理地调控情绪。在产生心理困惑时,首先要弄清自己的情绪状态,对不良的情绪和生活中的烦恼要及时合理地宣泄或转移,积极进行自我心理调适。
(4)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增进人际交往。健康的人际交往有利于交往各方的学习进步、个性完善、情绪稳定。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保持身体健康,也是促进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
三.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2)5.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协调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应该坚持平等、诚信、宽容、互助的原则;正确认识和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并能同时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关键在于把握个人在社会中的定位。正确认识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关系;正确认识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的统一关系;正确认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关系;正确认识享受个人权利和自由与承担社会责任、义务的统一关系。
6.如何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效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环境和资源问题?
首先,正确认识人对自然的依存关系。人来源于自然界又依存于自然界,人永远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人类的发展是以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为前提的。
其次,科学把握人对自然的改造活动。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也存在掠夺自然资源。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促进发展的同时保护好自然环境,是人类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最后,深入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最终取决于人与社会关系的协调。脱离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就不能从根本上认识和解决当代世界出现的尖锐的环境和资源问题。
所以,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实现现代化,一定要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避免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
四. 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
1.道德的本质、功能和作用是什么?
本质: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道德对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以能动的方式来把握世界和引导、规范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
功能:道德的功能,是指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特殊形式对于社会发展所具有的功效与能力。其主要功能是认识功能和调节功能。道德的认识功能是指道德反映社会现实特别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功效与能力。道德的调节功能是指道德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践活动,协调人们之间关系的功效与能力。此外,道德还具有其他方面的功能,如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辩护功能、沟通功能等。
作用:道德功能的发挥和实现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及实际效果,就是道德的社会作用。道德的社会作用主要表现在:道德能够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道德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道德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道德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
3.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表现在哪些方面?
(1)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2)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3)讲究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4)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5)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作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6)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
4.联系实际谈一谈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具有重要的规范、激励和指导作用。 践行正确的荣辱观能够增强个人作出正确道德选择的能力,使个人自觉进行自我反省、自我批判、自我激励,努力提升道德境界。
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应深入领会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大意义和深刻内涵,准确把握“八荣八耻”的基本要求,使社会主义荣辱观转化为自己内在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成为自己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和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 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能够使社会成员自觉内化社会主义道德要求,强化道德自律意识,坚定道德意志和信念。
5.怎样认识和实践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具体要求?
公民道德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应当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和道德要求。大力倡导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对我国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当前,“爱国守法”,强调公民应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自觉地学法、懂法、用法、守法和护法;“明礼诚信”,强调公民应文明礼貌、诚实守信、诚恳待人;“团结友善”,强调公民之间应和睦友好、互相帮助、与人友善;“勤俭自强”,强调公民应努力工作、勤俭节约、积极进取;“敬业奉献”,强调公民应忠于职守、克己为公、服务社会。在公民道德实践中,各个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功能和作用是互相渗透、交叉并行的。
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涵盖各个领域,适于不同的社会群体;公民道德建设是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大学生是公民中文化素质较高的一个群体,既是道德建设成果的受益者,更应成为道德建设的参与者。
大学生应在三个重要环节上加强实践:一是在思想上和心理上对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产生认知和认同,全面掌握其内容和要求;二是把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作为行为标准,正确进行道德判断和作出道德选择;三是积极践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使自己的思想感情得到陶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提高。 6.谈谈当代大学生为什么要树立诚信品质。
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诚信行为、诚信品质,关系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关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在一定意义上关系中华民族的未来。大学生要肩负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使命,就必须自觉加强诚信道德建设,把诚信作为高尚的人生追求、优良的行为品质、立身处世的根本准则。
诚信是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基础。只有养成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才能真正忠诚于国家和民族的事业,牢固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身奋斗的理想信念。
诚信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大学生只有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坚守道德规范,才能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实现全面发展。
诚信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通行证”。只有树立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信用意识和道德观念,努力培养诚实守信的优良品质,奠定立足现代社会的道德基石,才能成为高素质的人才,承担起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五.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1.当代社会公共生活有哪些特点?如何维护公共生活秩序?
活动范围的广泛性。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公共生活的场所和领域不断扩展。
交往对象的复杂性。人们在公共生活中的交往对象并不仅限于熟识的人,而是进入公共场所的任何人。
活动方式的多样性。当代社会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也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公共生活的内容和方式。 ?随着公共秩序日益重要和复杂化,人类便愈加自觉地采用各种手段去维护公共生活秩序。道德和法律逐渐成为建立和维护社会秩序主要的两种力量。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和法律所追求的目标都是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来维护公共生活中的良好秩序,实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虽然方式有所不同,但是二者互为补充、相辅相成。
在公共生活中,道德用来调节、规范人们的行为,预防犯罪的产生。道德是法律的补充。法律的属性决定了它不可能把复杂而广泛的社会关系全部纳入其调控的范围。道德发挥作用的领域不仅深入到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而且还深入到人们的精神世界。道德能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为法律的实施创造外部条件;道德还能提高个体的道德素质,为法律的实施创造内部条件。
总之,必须综合运用风俗、道德、纪律、法律等手段,规范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约束和制止不文明行为,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形成扶正祛邪、惩恶扬善的社会风气。
2.公共生活有序化对经济社会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公共秩序通常是指为维护社会公共生活所必需的秩序,主要包括工作秩序、教学秩序、营业秩序、交通秩序、娱乐秩序、网络秩序等。在当代社会,公共生活有序化对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愈加突出。
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证,是国家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3.社会公德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社会公德是指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该遵循的道德准则。
基本特征:
基础性。社会公德是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础层次,被视为每个社会成员应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准则,是社会为维护公共生活而提出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广泛性。社会公德是全体社会成员都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具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适用范围。
简明性。社会公德大多是生活经验的积累和风俗习惯的提炼,往往不需要作更多的说明就能被人们理解。
继承性。千百年来,人类在共同生活、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形成了共同遵守的为人处世的道德传统,这些道德传统中凝结着人类的道德智慧,构成了社会公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内容: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4.联系实际谈谈大学生应当如何增强自身的公德意识?
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和科学素质,对宣传、维护社会主义社会公德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应当在实践中不断增强公德意识,努力做社会公德规范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应当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公德意识和责任意识。如:参加志愿者服务等公益事业和社会实践活动。
应当从小事做起,从小节改起,带头践行社会公德规范。崇高的公德意识要在点点滴滴的日常小事中培养。比如,见到老师、长辈主动问候,乘坐公交车主动让座,离开教室时随手关灯等。
公德的境界,就是在这些不起眼的一举手一投足间慢慢升华的! 5.遵守网络生活中道德要求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正确使用网络工具。大学生应当学会利用网络这一先进工具获取最新信息,使之成为提高自己学习能力的重要工具。
健康进行网络交往。大学生应通过网络开展健康有益的交往活动,在网络交往中树立自我保护意识。
自觉避免沉迷网络。大学生应当从自己的身心健康发展出发,学会理性对待网络。
养成网络自律精神。大学生应当在网络生活中培养自律精神,在缺少外在监督的网络空间里,自觉做到自律而“不逾矩”。
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使人们在网络生活中为了维护正常的网络公共秩序需要共同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是社会公德规范在网络空间的运用和扩展。它指导人们文明上网、养成科学、文明、健康上网习惯。 6. 谈谈法律规范在公共生活中的作用。
指引作用。法律的指引作用是指法律所具有的能够为人们提供一个既定的行为模式,从而引导人们在法律范围内活动的作用。
预测作用。法律的预测作用是指法律通过其规定,告知人们某种行为所具有的、为法律所肯定或否定的性质以及它所导致的法律后果,使人们可以预先估计到自己行为的后果,以及他人的行为趋向与后果。
评价作用。法律的评价作用是指法律所具有的,能够评价人们行为的法律意义的作用。对其行为的评价标准就是合法与不合法。
强制作用。法律的强制作用是指法律能运用国家强制力制裁违法和犯罪,保障自己得以实施的作用。
教育作用。法的教育作用是指法所具有的,通过其规定和实施而影响人们思想,培养和提高人们法律意识,引导人们依法行为的作用。
六.培育职业精神树立家庭美德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继承了传统职业道德的优秀成分,体现了社会主义职业的基本特征,具有崭新的内涵。
爱岗敬业。爱岗敬业,反映的是从业人员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敬重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勤奋努力,尽职尽责的道德操守。这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最基本要求。
诚实守信。诚实守信,既是做人的准则,也是对从业者的道德要求,即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应该诚实劳动,合法经营,信守承诺,讲求信誉。
办事公道。办事公道,就是要求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做到公平、公正,不谋私利,不徇私情,不以权损公,不以私害民,不假公济私。
服务群众。服务群众,就是在职业活动中一切从群众的利益出发,为群众着想,为群众办事,为群众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奉献社会。奉献社会,就是要求从业人员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树立奉献社会的职业精神,并通过兢兢业业的工作,自觉为社会和他人做贡献。这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中最高层次的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最高目标指向。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都体现了奉献社会的精神。
在职业活动中,不同的价值追求所体现的人生境界是不同的,所产生的价值和意义也不同。
2.如何理解劳动者的法定权利和义务?
权利: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这些其他权利主要包括:依法参加和组织工会的权利;参与民主管理的权利;参加社会义务劳动的权利;开展劳动竞赛的权利;提出合理化建议的权利;从事科学研究、技术革新、发明创造的权利;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权利;对用人单位管理人员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有拒绝执行的权利;对危害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行为有批评、举报和控告的权利;对违反《劳动法》的行为进行监督的权利等。
义务:完成劳动任务;提高职业技能;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 3.面对当今的就业形势,你打算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设计?
树立崇高职业理想,重视人生价值实现。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不仅是为了拓展职业的价值领域,更是为了提升人生观、价值观的境界。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坚定的职业信念具有很强的现实性或实践性,不应单纯地把职业看成是谋求生存的手段,更应把职业视为一生所追求的事业,它蕴涵着人们的人生理想和信念。
服从社会需要,追求长远利益。人选择职业,职业也选择人,这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择业固然要考虑个人的兴趣和意愿,但是,社会需求对择业有很大的制约性。从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来看,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要更多地考虑到社会的需要,把自己对职业的期望与社会的需要统一起来,着眼现实,面向未来,既不好高骛远,也不消极被动,以积极主动的态度面对就业问题。
打下坚实基础,做好充分准备。择业需要以自身的能力和素质为基础。大学生要实现顺利就业,就应当树立独立生活意识,克服消极依赖思想。充分利用大学的美好时光,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打牢专业基础,锻炼能力,提高素质,完善自我。
六.培育职业精神树立家庭美德(2)4.应当怎样认识爱情与人生?
在现实生活中,正确地认识爱情的本质,处理好恋爱关系,爱情就会给人生带来幸福。所谓爱情是一对男女基于一定的社会基础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的相互倾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一种强烈、纯真、专一的感情。
性爱、理想和责任是构成爱情的三个基本要素。性爱把爱情与人世间的其他情感明显区别开来,使爱情成为特殊的“情爱”;理想赋予爱情深刻的社会内涵,是爱情生长的内在依据;责任是对性爱和理想的升华,责任也因此成为爱情得以长久的重要保障,是坚贞爱情的“试金石”。
三个基本要素构成了爱情的有机统一整体,它们的完美结合成就了人世间美好的爱情。性爱的吸引,使得爱情打上了情爱的烙印,并把异性间的爱情与异性间的友谊根本区别开来。理想的契合,使得爱情表现着恋人们对生活的希望和对未来的憧憬,使热恋中的人们焕发出极大的热情来克服生活中的消极和颓废。责任的担当,则使得爱情不是自私地占有对方的感情,而是自觉自愿地为所挚爱的人付出感情、担当责任。
真正的爱情是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着人的自然和社会的双重需要,并通过生活而获得充实的意义。
爱情是人生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人生在具体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中展开,理解和把握爱情的真谛或本质,要考虑到具体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考虑到一定的文化传统、社会心理和风俗习惯的影响。 5.道德和法律对婚姻家庭关系调整的特点和作用是什么?
家庭美德在维系和谐美满的婚姻家庭关系中具有十分重要而独特的功能。家庭美德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夫妻、长幼、邻里之间的关系。家庭美德的基本规范是: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
婚姻家庭关系不仅需要道德来维系,也需要法律来调整。婚姻家庭法是调整婚姻和家庭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婚姻家庭法的基本原则主要有: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保护妇女、老人和儿童的合法权益;实行计划生育;夫妻互相忠实、互相尊重,家庭成员间敬老爱幼、互相帮助。
道德和法律是社会生活的两种重要调控手段,它们从不同的角度保护着婚姻家庭这个人生的港湾。树立家庭美德,遵循婚姻法律规范,是生活对人们提出的客观要求。大学生离开了养育自己的父母,开始了独立的生活,也有了对未来的憧憬,应该在成长的过程中深刻地体会对婚姻和家庭所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七.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
1.如何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孕育,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确立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不断发展的。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从法律所体现的意志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既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又具有广泛的人民性,体现了阶级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从法律的实质内容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从法律的社会作用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的有力保障。在经济建设方面、政治建设方面、社会建设方面社会主义法律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一项需要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任务有以下几项:(1)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2)提高党依法执政的水平;(3)建立社会主义法治政府;(4)健全司法体制与制度;(5)完善权力制约与监督机制;(6)培植社会主义新型法律文化。
3.联系实际,谈谈如何理解法律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
从法律的历史和实践来看,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之间存在着多方面的复杂关系。一般说来,可以把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概括为结构上的相关关系、总量上的等值关系、功能上的互补关系等三个方面:
结构上的相关关系。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是对立统一的。法律这一事物中两个分离的、相反的成分和因素,是两个互相排斥的对立面。同时,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又相互依存、相互贯通,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
总量上的等值关系。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在总量上是等值的。首先,一个社会的法律权利总量和法律义务总量是相等的。其次,在具体法律关系中,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互相包含。
功能上的互补关系。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各有其独特的、总体上又是相互补充的功能。法律义务以其强制某些积极行为发生、防范某些消极行为出现的特有约束机制而更有助于建立社会秩序;法律权利以其特有的利益导向和激励机制而更有助于实现人的自由。 4.大学生应该如何增强法制观念,维护法律的权威?
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树立,既有赖于国家的努力,也有赖于公民个人的努力。从国家角度来说,应当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消除损害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因素。从个人角度来说,应当通过各种方式努力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对于大学生来说,至少应努力树立法律信仰,积极宣传法律知识,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八.了解法律制度自觉遵守法律
1. 如何认识我国宪法的特点和原则?
宪法是法律的组成部分,具有法律的共性。但是,宪法不同于普通法律,它在法律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起统率作用,是一个国家法制的基础和核心。
特点:在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方面;在效力上,宪法的法律效力最高;在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上,宪法比其他法律更为严格。
........下面的涉及敏感词汇...我呸...
2. 如何理解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长期奋斗的重要成果,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共同愿望,在实践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优越性。
首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人民通过普遍的民主选举,产生自己的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其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利于调动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再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
最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能够保证人民群众当家作主、有效管理国家和社会的根本政治制度,也是党在国家政权中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的最好实现形式。
3. 我国有哪些实体法律制度?
实体法律制度主要是规定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或职权和职责的法律制度的总称。我国的实体法律制度,主要包括行政法律制度、民事法律制度、经济法律制度、刑事法律制度等。
行政法是调整行政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具体来说,它是调整国家行政机关在履行其职能的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以及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经济法是调整国家在监管与协调经济运行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是国家为克服市场调节的局限性、盲目性而制定的调整全局性的、社会公共性的、需要由国家监管与协调的经济关系的法律。
刑法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阶级利益和统治秩序,根据自己的意志,以国家的名义颁布的,规定犯罪、刑事责任与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简言之,刑法就是规定犯罪和刑罚的法律。
4. 举例说明依照法律程序维护合法权益的意义。
程序法是实体法所规定的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的实现的重要保障。它的主要功能在于及时、恰当地为实现权利、行使职权和履行义务提供必要的规则、方式和秩序。大学生不仅要学习实体法,了解自己在法律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而且要学习程序法,程序实施法律行为,懂得通过法定程序解决法律纠纷。
遵循正确的
电信法律法规
二、判断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贯彻政企分开和公平、公正的原则。 答案:对
2.电信资费实行以成本为基础的定价原则。 答案:对
3.无线电频率、卫星轨道位置、电信网码号等电信资源是无偿使用的。 答案:错(有偿使用)
4.电信管理机构工作人员对调查所得资料中涉及当事人隐私、商业秘密等事项有保密义务。 答案:对
5.由于电信业务经营者检修线路、设备搬迁、工程割接、网络及软件升级等可预见的原因,影响或可能影响用户使用的,应提前48小时通告所涉及的用户。 答案:错(72小时)
13.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过程中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享有依法获得双倍赔偿的权利。
答案:错(仅有销售者欺诈行为时,消费者才有双倍求偿的权利)
14.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他人财产损害的,受害人只能向产品的生产者索赔。 答案:错(可以向产品的生产者要求赔偿,也可以向产品的销售者要求赔偿)
17.经营者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而受到行政处罚,如果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处罚决定之日起30日内向上一级机关申请复议。 答案:错(15日)
18.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 答案:对
19.试用期并不包含在劳动合同期限内。 答案:错(包含)
23.用人单位可以设立劳务派遣单位向本单位或者所属单位派遣劳动者。 答案:错(不可以)
24.非全日制用工双方当事人可以约定不超过3个月的试用期。 答案:错(非全日制用工不得约定试用期)
25.在上下班途中,发生意外事故受到伤害的,应认定为工伤。
答案:错(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的,才能认定工伤)
57.用人单位的工作人员因执行工作任务造成他人损害的,由员工自己承担侵权责任。 答案:错(此种情况由用人单位承担侵权责任)
58.劳务派遣期间,被派遣的工作人员因执行工作任务造成他人损害的,由劳务派遣单位承担侵权责任。用工单位有过错的,承担相应的补充责任。
答案:错(此种情况由用工单位承担侵权责任,劳务派遣单位有过错的,承担相应补充责任。) 59. 网络服务提供者知道网络用户利用其网络服务侵害他人民事权益,未采取必要措施的,与该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 答案:对
60.公共场所的管理人或者群众性活动的组织者,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答案:对
61.甲向乙转让一房屋,双方签订合同之日起,该房屋的所有权即发生变更。 答案:错(不动产转让以登记为准)
62.动产物权的转让,自交付时发生法律效力,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答案:对
63.占用业主共有的道路或者其他场地用于停放汽车的车位,属于业主共有。 答案:对
64.抵押权是债权人因担保债权,占有债务人或第三人移交的财产,并可就其卖得的价金优先接受清偿的权利。 答案:错(此为质权的描述)
65.质权是债权人对已占有的债务人的动产,在未清偿前加以留置作为担保的权利。 答案:错(此为留置权的描述)
66.表见代理的法律效果由被代理人承担,被代理人因此而受到损失的,可以向无权代理人追偿。 答案:对
67.法人不享有任何人身权。
答案:错(法人享有的人身权包括:名称权、名誉权、荣誉权)(待确认修改?) 68.机动车的物权变动,未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 答案:对
69.根据《电信条例》,市场竞争充分的电信业务实行政府定价; 答案:错(此种情况应为市场调节价)
70.根据《电信条例》,制定政府定价和政府指导价的电信业务资费标准,可以采取听证会等形式,听取电信业务经营者、电信用户和其他有关方面的意见。 答案:错(此种情况必须听证)
71.政府定价的重要的电信业务资费标准,由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提出方案,经征求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意见,报国务院批准后公布施行。 答案:对
三、单项选择题
3.对于用户关于电信服务方面的投诉,电信业务经营者应在接到用户投诉之日起几日内答复用户? A.15日 B.30日 C.1个月 D.3个月 答案:A 4.根据《电信条例》规定,市场竞争充分的电信业务,电信资费实行的定价方式是: A.政府定价 B.政府指导价 C.市场调节价
D.政府定价和企业定价相结合 答案:C 6.由于电信业务经营者检修线路、设备搬迁、工程割接、网络及软件升级等可预见的原因,影响或可能影响用户使用的,应提前多少小时通告所涉及的用户?
A.24 B.36 C.72 D.12 答案:C 9.电信业务经营者对用户暂停或停止服务时,应在几小时前通知用户? A.12 B.24 C.36 D.72 答案:B 12.劳动法规定,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经劳动鉴定委员会确认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而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根据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年限,每满1年发给相当于几个月的工资的经济补偿金? A.1 B.3 C.6 D.12 答案:A 15.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几年的,除劳动者提出订立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外,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A.5 B.10 C.15 D.20 答案:B 23.著作权包括著作财产权和著作: A.署名权 B.出版权 C.人身权
D.传播权 答案:C 27.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用人单位应当提前多少天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方可解除合同? A.10 B.20 C.30 D.60 答案:C 28.用人单位濒临破产进行法定整顿期间或者生产经营状况发生严重困难,确需裁减人员的,应当提前多少天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听取工会或者职工的意见,经劳动部门报告后,可以裁减人员? A.30 B.40 C.50 D.60 答案:A 29.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
A.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B.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C.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 D.劳务派遣合同 答案:B 30.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提前几日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A.10 B.30 C.60 D.3 答案:D
31.用人单位经济性裁员后,在几个月内重新招用人员的,应当通知被裁减的人员,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招用被裁减的人员? A.3 B.6 C.5 D.12 答案:B 32.集体合同订立后,应当报送劳动行政部门;劳动行政部门自收到集体合同文本之日 起几日内未提出异议的,集体合同即行生效? A.15 B.20 C.30 D.10 答案:A 33.对国家规定或者经营者与消费者约定包修、包换、包退的商品,经营者应当负责修理,更换或者退货,保修期内几次修理仍不能正常使用的,经营者应当负责更换或者退货? A.一次 B.二次 C.三次 D.四次 答案:B 34.消费者协会是对商品和服务进行社会监督的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 A.行政机关 B.行业协会 C.社会团体 D.群众组织 答案:C
四、多项选择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规定,国家对以下哪些设备或产品实行进网许可制度? A.电信终端设备 B.无线电电信设备 C.互联网浏览器 D.网间互联设备 E.笔记本电脑 答案:ABD 4.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消费者享有的基本权利包括: A.知悉真情权 B.自由退货权 C.公平交易权 D.自主选择权 E.免费试用权 答案:ACD 6.不正当竞争行为包括限制竞争行为和妨碍竞争行为。其中妨碍竞争行为包括: A.侵犯他人的商业秘密 B.限制外地商品进入本地市场 C.进行商业上的贿赂 D.搭售或附加其他不合理条件 E.进行虚假广告宣传 答案:ACE 7.根据劳动法的规定,劳动者享有的权利包括: A.购物权 B.取得劳动报酬权 C.旅游权 D.休息休假权
E.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权 答案:BDE
15.当事人在订立合同过程中因下列情形之一,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A.假借订立合同,恶意进行磋商 B.故意隐瞒与订立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 C.有其他违法的行为
D.有其他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行为 E.故意提供虚假情况 答案:ABDE 18.著作权的人身权包括: A.发表权 B.署名权 C.修改权
D.保护作品完整权 E.信息网络传播权 答案:ABCD 23.下列合同中的哪些免责条款无效? A.造成对方人身伤害的 B.减轻己方赔偿责任的
C.因故意或重大过失造成对方财产损失的 D.加重对方赔偿责任的 答案:AC 27.物权,是指权利人对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包括: A.所有权 B.用益物权 C.知识产权 D.担保物权 答案:ABD
一、法律基础系:
(一)夏清瑕
1、 息讼研究
2、 古代民间调解机制研究
3、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研究
4、 大陆法系对清末和民国法制的影响
5、 论汉朝至唐的刑罚制度的发展
6、 论唐律的礼法结合
7、 “明刑弼教”思想研究
8、 清末刑事法律制度改革
9、 清末民商事法律制度的发展
10、孙中山的中西结合法律思想研究
11、宋代司法审判制度的创新研究
12、中国古代经济法律制度研究
13、中国古代特权制度研究
14、中国古代的宗教法律制度研究
15、论马锡武审判方式
(二)钱叶六
1.论犯罪的本质 2.论犯罪的基本特征 3.论不作为犯
4.关于见危不救的立法思考 5.论刑法中的“持有” 6.论情节加重犯 7.论结果加重犯
8.论刑法中的因果关系 9.论刑法中的认识错误 10.论特殊防卫权
11.论防卫过当的构成及其刑事责任 12.论犯罪中止 13.论犯罪未遂 14.论不能犯 15.论危险犯
16.论共同犯罪的成立条件 17.论间接正犯 18.论教唆犯
19.论我国刑法中共同犯罪、间接正犯以及教唆犯的关系 20.论转化犯
21.论牵连犯与吸收犯的界限 22.论死刑的限制
23.腐败犯罪死刑废止研究 24.经济犯罪死刑废止研究 25.论终身刑
26.论非监禁刑的适用现状及其立法完善 27.论资格刑的立法完善 28.论罚金刑的立法完善 29.论刑法中的时效制度 30.论前科消灭制度
31.论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32.交通肇事罪若干问题研究
33.论遗弃罪
34.婚内强奸问题研究
35.“二人以上轮奸”加重情节之认定 36.论绑架罪
37.抢劫罪的加重情节之认定 38.论盗窃罪 39.论诈骗罪 40.论敲诈勒索罪
41.腐败犯罪的刑罚配置完善研究 42.未成年人刑事诉讼相关问题研究 43.论陪审制度
44.暂缓判决制度研究
45.违法证据排除规则比较研究 47.论刑事和解 48.论恢复性司法 49.论刑事犹豫制度 50.论作证豁免权
(三)范毅
宪法与行政法方向:
1. 论人民代表大会开会制度的完善 2. 论人大常委会“特别委员”制度 3. 论我国宪法解释制度的构建
4. 论当代违宪审查模式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5. 论网络言论自由的规制
6. 宪法对弱势群体权利的保护 7. 论农民工权利现状及保护 8. 农民社会保障权现状及其思考
9. 社会转型时期群体性纠纷解决方式研究 10. 我国行政公开制度的现状及未来 11. 论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现状与完善 12. 论国家赔偿中的精神损害赔偿 13. 论我国行政赔偿法律制度的完善 14. 论引咎辞职
15. 论我国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建构 16. 行政和解制度探析
17. 论行政复议法受案范围的完善
18. 论行政复议法审理组织和结案方式的完善 19. 论行政复议法管辖制度的完善 20. 行政复议制度比较研究 21. 论行政强制的执行模式 22. 论行政诉讼法的完善 23. 论审计监督现状与完善
24. 财政预算的公开与监督研究 25. 论公共财政与权力制约
(四)林道海
1、 法的平等价值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2、 正当程序的特征与意义
3、 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的关系
4、 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的区别及对于中国法制改革的借鉴
5、 法律原则在司法中的作用
6、 经济社会文化权利与公民政治权利的关系
7、 司法判决的不确定性
8、 论“讲法治”与“讲政治”的关系
9、 论现代法律的权利本位
10、 当代中国法制改革的基本内容
11、 法治与德治的关系
(五)王保成
1、 行政强制措施理论的困境及其立法完善
2、 行政和解制度探析
3、 论先行登记制度实施中的问题及其完善
4、 行政奖励存在的问题及其法律规制
5、 行政确认存在的问题及其法律规制
6、 公证行为的法律责任评析
7、 行政程序违法的法律规制
8、 行政合同实施中的问题及其法律规制
9、 听证制度实施中的问题及其完善
10、论非常设政府机构的法律地位
(六)朱彤
1、 浅论实体正义与程序正义
2、 我国律师业发展问题研究
3、 危险犯研究
4、 未成年人刑罚制度研究
5、 我国人民检察院刑事监督的不足与完善
6、 我国取保候审制度的不足与完善
7、 刑事审判监督程序利弊研究
8、 我国法院司法独立现状与不足研究
9、 酒后驾车肇事问题研究
10、刑事被害人援助制度研究
11、人民陪审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12、被害人法律地位研究
13、检察权的滥用及其防治
14、司法工作人员犯罪的惩治与预防
15、未决羁押人员权利保护问题研究
16、侦查权的司法控制问题研究
17、我国警检关系研究
(七) 金晶
1、 刑法中的期待可能性研究
2、 金融犯罪惩治规制研究
3、 女性职务犯罪研究
4、 职务犯罪的研究和预防
5、 过失犯罪理论研究
7、 论结果加重犯
8、 论经济犯罪的概念和范围
9、 女性犯罪研究
10、未成年人犯罪的研究和预防
11、浅析受贿罪
12、浅析交通肇事罪
13、中日经济犯罪比较研究
14、老年犯罪人犯罪研究
15、论信用卡诈骗罪
16、论被害人在犯罪中所起的作用
二、国际法系:
(一)苏世芬
1、 论《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中的预期违约制度
2、 论《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中的根本违约制度
3、 论国际贸易中的货物所有权与风险转移
4、 论信用证欺诈及其防范
5、 论国际贸易支付方式的最佳选择
6、 试论关税制度在当今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
7、 海运保函的法律效力初探
8、 延迟交付若干法律问题浅析
9、 论海上保险人的代位求偿权
10、论被保险人的告知义务
11、论船舶适航在海上保险中的作用
12、论海上保险人的代位求偿权
13、海事欺诈的若干法律问题及海事司法救济研究
14、论海上货物运输中的迟延交付
15、论我国《海商法》中的承运人代理制度
16、倒签提单若干法律问题研究
17、海运货损索赔举证责任研究
18、承运人适航义务研究
19、论托运人危险货物通知义务和责任 20、承运人责任期间分析
21、海上货物运输合同订立研究
22、托运人责任研究
23、实际承运人法律问题研究
24、浅析托运人中途停运权
25、浅析国际贸易结算中信用证的法律纠纷
26、论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预期违约
27、记名提单之研究
28、FOB合同下货物的保险
29、信用证项下进口押汇法律问题研究 30、无单放货的风险及其防范
31、浅析委付的含义及法律性质
32、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所有权转移问题研究
33、论货物所有权转移的法律适用
34、国际贸易中提单与货物所有权转移关系研究
35、国际货物买卖所有权转移制度之研究
36、论海商留置权的行使
37、论提单首要条款的性质和效力
38、记名提单无单放货问题的探析
39、论倒签提单能否适用信用证欺诈例外原则
(二)刘超
1、 试析国际法的渊源层次
2、 试论中国接受国际法院管辖的可行性研究
3、 论预防性自卫权在国际法中的地位和性质
4、 试论中国海军打击海盗的国际法依据
5、 国际金融危机与国际法挑战和应对
(三)王毅琳
1. 全球金融危机引发的贸易保护和我国的涉外贸易政策的应对 2. 中国的涉外贸易法律完善和全球贸易体系的协调 3. 健全贸易法律 保护食品安全
-中外贸易中对食品安全的规制比较
4. 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5. 非关税贸易壁垒在贸易体系中的运用
6. 《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与我国《合同法》的若干比较
-可以加附标题缩小题目范围
7. 试论国际贸易术语的法律意义
8. WTO的基本原则对中国涉外贸易法律的影响 9. 试论WTO的贸易争端解决机制
10. 国际贸易保护状态中的非歧视原则和呵护民族行业的发展 11. 试论国际货物买卖合同违约责任 12. 试论国际避税和反避税
(四)李煜
(a)行政法方向:
1. 关于行政程序法的制定 2. 论行政强制执行
3. 论行政合同的法律救济
4. 论行政规范性文件的法律效力 5. 论行政赔偿制度的完善
(b)经济法方向:
1. 试论我国反垄断法的立法模式 2. 论我国反垄断法的适用除外制度 3. 对行政性公司的经济法规制 4. 行政垄断及其法律规制
(c)国际经济法方向:国际税法
1. 试论国际避税及其法律管制 2. 论国际税法中税收无差别待遇 3. 论国际税收协定的滥用与反滥用
4. WTO的基本原则与我国涉外税法的冲突和规避 5. 我国所得税制度的国际协调与合作 6. 中国涉外税收优惠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五)刘军华
1、 论国家自卫权的行使。
2、 论个人在国际法上的地位。
3、 论21世纪国际法强制力的加强。
4、 论我国对国际商事仲裁的司法监督。
5、 论联合国在解决国际争端中的作用。
6、 论WTO争端解决机制。
7、 论联合国安理会的表决机制。
8、 评析“先发制人”战略。
9、 国际法视角下的伊拉克战争。
10、论南海诸岛的领土争端问题。
11、论国际法不禁止行为责任。
12、论中日钓鱼岛争端。
(六)邹钧
1. 国际商法与国际经济法的关系简析
2. 全球化对国际经济法发展的影响 3. 中国反倾销法需要完善 4. 国际经济法的调整对象 5. 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经济法
6. WTO法律制度对国际经济法的影响 7. 试论WTO争端解决机制 8. 加入WTO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9. 试论WTO的国民待遇原则 10.试论WTO的最惠国待遇原则 11.试论WTO规则与政府体制改革
12.试论世界贸易组织《政府采购协议》与中国政府采购制度 13.《服务贸易总协定》与中国服务贸易关系研究 14.反倾销与贸易保护
15.试论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的风险转移和所有权转移的时间界限 16.试论国际贸易中的提单欺诈与防范; 17.中国对外资企业国际避税的约束 18.提单的物权效力 19.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
20.世界金融危机下的贸易保护主义 21.WTOT体制下的绿色贸易壁垒 22.ECPA的签订与两岸经贸的发展
23.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分析与评估
(七)刘昕
1、 论《鹿特丹规则》下的无单放货
2、 论《鹿特丹规则》下的海运控制权
3、 《鹿特丹规则》利弊分析
4、 论国际航空货物运输中货运代理人的地位
5、 股权出资研究
6、 论信用证业务中开证行和开证申请人之间的法律关系
7、 论独立董事在上市公司规范运作中的作用
8、 论创业板在我国资本市场中的地位及其作用
(八)张帆
1、 论我国香港区际私法
2、 论我国台湾地区的区际私法
3、 论国际民商事案件管辖权的冲突及解决方法
4、论英国上议院在司法中的地位、作用及对我国司法的借鉴
5、 试析“假外资企业”规避国内法的法律规制
6、 论我国对跨国环境污染问题的法律适用(可结合案例)
7、 涉外遗产继承法律适用问题研究(可结合案例)
8、 试析我国对离岸金融的法律适用和监管问题(可结合国际金融危机背景)
9、 论BOT项目的法律适用与监管
10、 论跨国公司“召回”产品的法律适用问题(可结合案例)
11、试析我国涉外工程承包合同的法律适用(可结合案例)
12、论独立保函在涉外工程中法律适用
13、试析涉外信托财产权的法律适用
14、论我国对国际知名商标权的法律适用(可结合案例)
15、试析我国的域外送达制度及其完善
(九)塔利莉
1、 BOT国际项目特许权协议法律问题研究
2、 服务贸易中的自然人流动研究
3、 WTO争端解决机制探析
4、 论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法律对策
5、 外商投资企业国际避税法律问题初探
6、 金融危机下遏制贸易保护主义的法律对策
7、 论国际贸易中的货物所有权与风险转移
8、 论国际经济法定义和产生
9、 国际经济法的价值分析
10、浅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法律问题
(十)陈洁
1、 离岸金融中心法律问题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
2、 内幕交易的民事赔偿问题研究
3、 从UCP600与UCP500的比较看信用证法律风险的防控
4、 揭开公司面纱规则在我国的适用
5、 浅议我国一人公司规制
6、 论公司法人人格否定制度
7、 论股东代表诉讼与中小股东权益的保护
8、 中美国际货物买卖中救济方法比较研究
9、 中美合同法对要约和承诺规定的比较研究
10、中美法律中关于赠与合同若干问题的比较研究
11、中美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成立之比较
三、民商法系:
(一)马思萍
(a)民法:
1、 物权登记的法律效力及其完善
2、 “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法律分析
3、 论业主委员会的法律地位
4、 农村改革中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法律规制
5、 “小产权房”的法律研究
6、 地役权与相邻关系的比较研究
7、 论个人隐私权与公众知情权的法律保护
8、 论我国现行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立法缺陷及完善
9、 中国用益物权体系的构建
10、物权变动中第三人保护的制度选择
11、信托财产所有权性质的法律思考
12、论个人信用体系建设中对隐私权的法律保护
(b)金融:
1、 金融危机与金融监管的法律思考
2、 中国农村合作金融制度改革的法律思考
3、 论中国民间金融的发展模式选择
4、 论证券交易中的民事赔偿制度
5、 论金融信用安全的法制保障
6、 金融契约的法律性质评析
7、 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的法律研究
8、 论信息披露制度的法律完善
9、 金融消费者权益的法律保护
10、金融控股公司风险分析与法律控制
11、金融危机与金融监管的法律思考
12、我国农村金融法律制度建设
13、我国民间金融发展的法制环境建设
14、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法制建设
15、村镇银行的法律思考
16、金融机构退出机制的建立
17、中央银行独立性的法律思考
18、巴塞尔协议国际银行有效监管原则
19、政策性银行的立法思考 20、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
21、从“次贷危机”看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
22、证券投资基金的法律规制
(二)刘洁
1. 论知识产权滥用及其法律规制 2. 论知识产权法定赔偿额的法律适用 3. 论无权处分对合同效力的影响
4. 论我国表见代理的构成要件及其完善 5. 缔约过失责任的赔偿范围研究 6. 探析商业秘密的法律保护 7. 浅谈我国公司的清算制度 8. 论侵害知识产权的民事责任 9. 浅析隐名投资引起的法律问题 10.论外资并购中的商标权保护
11.我国不安抗辩权制度的评析及完善 12.论票据法上的利益偿还请求权 13.浅析票据抗辩的限制
14.破产重整中担保债权人的法律保护 15.略论我国公司法对发起人责任的规定
(三)叶敏
1、 公司分立法律制度研究;
2、 论法人出任公司董事的可行性;
3、 论公司法上的“商业判断规则”;
4、 公司破产程序中职工利益的保护;
5、 公司实际控制人的法律规制;
6、 股票期权相关法律问题研究;
7、 论工会在民营公司中的法律地位;
8、 证券登记法律问题研究;
9、 构建我国金融控股公司法律制度——以全球金融危机为背景的讨论;
10、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的可行性与法律完善;
11、加快我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法律建议;
12、对“小产权房”的法律思考;
13、论我国住房保障法律制度的完善。
(四)汪华亮
1. 论隐私权的边界 2. 论一般人格权的内涵 3. 论法人人格否认制度 4. 论公司的司法解散 5. 论股东代表诉讼制度 6. 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研究 7. 抵押权顺位研究 8. 论占有的保护
9. 建设工程承包人优先受偿权研究 10.论情势变更原则
11.租赁抑或保管?——停车场与车主的法律关系探讨 12.买卖合同标的物风险转移研究 13.民法强制性规范研究 14.论侵权行为法上的过错 15.论共同危险行为 16.雇主责任研究
(五)王强
1、 论民事权利的失效
2、 论抗辩权
3、 论意思表示之错误
4、 论法人的民事责任能力
5、 论合伙债务的承担与清偿
6、 论表见代理
7、 关于诉讼时效最新司法解释的理解与适用
8、 论物权的区分原则
9、 论善意取得的构成要件
10、论共同共有
11、论地役权
12、论担保物权的竞合
13、论抵押人对抵押财产的处分权
14、论一般人格权
15、论侵权行为的因果关系
16、论无意思联络的数人侵权行为与责任
17、论雇主侵权责任
18、论共同危险行为
19、论体育活动中损害的责任承担 20、论律师在刑事诉讼中的权利
21、论律师的民事法律责任
22、论江苏省律师收费制度
(六)储敏
1、 对驰名商标特别保护的反思
2、 对著名商标的法律保护
3、 对商标权的合理限制
4、 山寨文化与知识产权保护
5、 对知识产权滥用的法律规制――以“专利池”纠纷为例
6、 网络服务经营者的著作权责任
7、 由停车场车辆失窃事件引发的法律思考
8、 对合同法中重大误解行为的法律分析
9、 无权处分与第三人善意取得
10、保管出租人的瑕疵担保义务
(七)董学立
1、 论民法与市民社会的关系
2、 论民法的非正式渊源
3、 主体平等原则
4、 论意思自治原则
5、 论权利保护原则
6、 论诚实信用原则
7、 论禁止权利滥用原则
8、 论公序良俗原则
9、 论民法基本原则
10、行为能力制度与宣告失踪
11、权利能力制度与宣告死亡
12、论民事行为能力的分类
13、论表见代理
14、论撤销权
15、论无效制度
16、论民事法律行为
17、论民事权利外观制度
18、论委托合同与代理权授予的关系
19、论无权处分 20、论时效制度
21、论民事权利限制制度
22、论法人的本质
23、论合同自由及其限制
24、论物权法定原则
25、论物权法的公示公信原则
26、论小区车库的归属
27、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
28、论浮动抵押制度
29、论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 30、论不动产物权登记的效力
31、论成年监护制度
32、论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之共有部分的界定
33、一房二卖的法律适用
(八)杨军
1、 试论民事权利的结构
2、 论我国人身权法律制度的完善
3、 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及完善
4、 建立我国禁止权利滥用法律制度的思考
5、 对完善我国监护法律制度的思考
6、 论物权效力的区分原则
7、 完善我国拆迁补偿法律制度的思考
8、 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缺陷及其完善
9、 论侵权责任的无过错归则原则
10、我国用益物权的体系及完善
11、论律师的言行豁免权
12、完善我国律师制度的几点思考
13、论律师职业道德
14、论律师执业风险
15、完善我国律师执业保障制度的思考
16、律师执业技巧论纲
17、论律师办理刑事案件的角色完善
18、律师职业的比较研究
19、我国弱势群体法律救济制度研究 20、知识产权客体研究
(九)黄良军
民事诉讼法、民商法方向:
1. 论民事诉讼的“一事不再理”原则 2. 论民事诉讼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3. 民事诉讼中的“陷阱取证”问题探讨
4. 论民事再审制度改革问题研究
5. 我国民事诉讼管辖权异议制度的问题及其完善 6. 民事审级制度改革探析
7. 论民事诉讼中法官的自由裁量权 8. 论电子证据
9. 民事简易程序问题探讨 10.论小额诉讼程序
11.民事诉讼调解机制的完善 12.论民事诉讼中举证责任的分配 13.中西方审级制度比较研究 14.律师权利保护研究
15.中西律师制度比较研究
16.我国人身损害赔偿的范围和标准问题探讨 17.论和谐劳动关系
18.建立企业和谐劳资关系的问题及对策 19.论征地农民的劳动权益保障 20.劳动争议司法解决机制的完善 21.就业歧视问题探讨
22.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完善 23.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 24.论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
25.我国劳务派谴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完善 26.对我国劳动合同期限制度的思考 27.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比较研究 28.中西劳动争议解决机制比较 29.论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完善 30.我国对外劳动务输出中的法律问题 31.劳动合同中的保密与竞业禁止问题研究 32.道路交通事故的诉讼问题探讨 33.民事诉讼时效问题探讨
(十)王寨华
(a)婚姻家庭继承法:
1、 论夫妻间的忠实义务
2、 同居关系问题研究
3、 非婚生子女保护制度评析
4、 人工生殖法律问题研究
5、 论共同遗嘱
6、 论被继承人债务的确定和清偿
7、 论债权、债务的继承
8、 论占有的继承
(b)民事诉讼法:
1、 重构我国民事诉讼审级制度的若干思考
2、 论我国民事上诉制度之重构
3、 完善我国反诉制度之构想
4、 我国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构建
5、 民事诉讼再审制度之重构
6、 民事诉讼证据规则的理解与适用
7、 浅析我国的人民陪审制度
8、 客观事实还是法律事实——我国证明模式之初探
9、 论民事诉讼程序选择权
10、论司法改革与我国民事证据制度之完善
11、我国缺席判决制度之检讨与重构
(十一)胡宜奎
1. 群体性纠纷解决机制研究 2. 论协议管辖 3. 适格当事人研究
4. 论民事诉讼中的证明标准 5. 举证时限制度研究 6. 举证责任倒置研究 7. 电子证据研究 8. 论法院调解
9. 论再审程序的启动
10.论我国民事简易程序存在的问题及完善 11.论仲裁协议效力的扩张 12.论仲裁的司法监督
(十二)陈红梅
(a)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学:
1. 论我国劳动法中经济补偿金的性质; 2. 论劳动法中竞业禁止; 3. 论就业歧视
4. 论农民工劳动报酬权的保护; 5. 劳动派遣相关法律问题分析; 6. 关于社会保险立法的思考; 7. 对工伤认定条件的法律思考;
(b)环境保护法: 1. 论非政府组织在环境保护法中的地位和作用; 2. 论我国的公众参与制度; 3. 论环境公益诉讼的完善; 4. 自然保护区的环境管理; 5. 论环境共同侵权; 6. 装修污染防治立法研究
四、经济法系:
(一)徐文超
1. 2. 3. 4. 5. 6. 7. 8. 经济法的概念 经济法的地位
国有企业改制的法律问题 中小企业发展促进法研究 反垄断的法律规制方法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适用范围研究 房产新政的法律问题
关于人民币升值的法律问题
(二)张颖
1、 公司资本制度改革研究
2、 论公司法人格的健全与完善
3、 公司章程法律效力研究
4、 董事忠实义务研究
5、 上市公司分立与小股东权益保护
6、 公司设立中的民事责任问题研究
7、 独立董事与中国公司治理
8、 公司设立无效比较研究
9、 中小股东利益保护若干法律问题的研究
10、论保险利益原则
11、规范公司设立若干问题探讨
12、股东出资瑕疵民事责任之探析
13、一人公司规制的法律思考
14、公司人格否认制度法律适用研究
15、我国机动车辆第三人责任强制保险的法律问题探究
16、论强制机动车保险法对受害人范围的扩张
17、论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法基本原则
(三)崔勇
1、 论税收法律关系的特殊性
2、 对现行个人所得税法的思考
3、 遗产税立法的若干思考
4、 开征遗产税与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5、 对现行流转税法的思考
6、 中外所得税法比较
7、 论税收管辖权
8、 WTO条件下的中国税制评析
(四)祝贺
1. 商业贿赂行为法律研究 2. 论垄断协议
3. 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行为研究 4. 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的法律规制 5. 搭售的不正当竞争性质及其法律规制 6. 论不正当竞争法与知识产权法的关系 7. 域名抢注的反不正当竞争法调整
8. 论我国虚假广告法律规制的不足及完善 9. 引人误解的虚假表示研究 10.论商业诋毁
11.商誉、商誉权及其法律保护 12.附赠式有奖销售的产品责任
13. 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中的一般条款及其在司法实践中的适用 14. 论新破产法的重整制度
15.论新破产法的破产管理人制度 16.论我国竞业禁止制度及其完善 17. 论公司人格否认制度 18.公司的社会责任问题
(五)李磊
1、 论经济法产生的基础(或原因)
2、 论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3、 论经济法的法律责任
4、 论经济法的价值(或理念)
5、 论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兼与民法、行政法的区别
6、 公司法若干问题探讨
7、 试论股份有限公司发起人的责任
8、 试论公司的资本制度
9、 试论“刺破公司的神秘面纱”制度
10、试论我国公司内部治理机制的完善
11、一人公司若干法律问题探讨
12、外资企业优惠政策的法学思考
13、金融危机与金融监管立法问题探讨
14、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若干问题探讨
15、我国纳税人权利的法律保护问题探讨
16、我国出口退税政策的法律分析
17、论企业合并的反垄断法之规制
18、反垄断法的实施机制探讨:公共执行与私人执行之辩证
19、论述我国反垄断法对跨国公司垄断行为的规制 20、反垄断法的域外适用问题探讨
21、论反垄断法的基本原则
22、行政垄断的成因及其法律规制
23、社会保障法若干问题探讨
24、试论商业贿赂及其法律责任
25、试论商业秘密的法律保护
(六)蒋小平
1、 完善我国民间金融法制的若干问题探讨
2、 公司资本制度改革研究
3、 经济法的价值体系
4、 经济法与民法的关系
5、 试论新公司法下少数股东的法律保护
6、 试论公司回购股份制度
7、 试论少数股东的法律保护
8、 对行政性公司的经济法规制
《法律基础》课程练习(附参考答案) [专科]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40分)
1、法是体现 意志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A、全体社会成员 B、统治阶级
C、立法机关 D、司法机关
2、国家( )和认可是国家创制法的两种基本形式。
A、拟定 B、实施 C、制定 D、颁布
3、法是一种( )规范。
A.技术 B、思想 C、行为 D、道德
4、李某17周岁,高中毕业后到南方某城市打工,以打工收入维持其生活。根据《民法通则》规定,李某( )。
A、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B、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C、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 D、为无民事行为能力
5、张某去北京出差,在南京某机场寄存相关财物,由于保管不当,遭损毁的,适用( )的诉讼时效。
A、2年 B、l年 C、6个月D、3个月
6、财产所有权,是指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 )、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A、处理 B、占有 C、变卖 D、抵押
7、姜某错把王某当成其债权人,单某而将3万元交给王某以偿还其欠姜某的债务,姜某和王某之间形成( )。
A、合同之债
B、不当得利之债
C、无因管理之债
D、侵权行为之债
8、在刑法的溯及力问题上,我国采取( )原则。
A、从新 B、从旧
C、从新兼从轻 D、从旧兼从轻
9、某村村主任汪小小醉酒后强奸了同村女青年孙某,依据我国刑法规定,汪小小( )刑事责任。
A、应当承担 B、应当免除
C、无须承担 D、可以减轻
10、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 )处罚。
A、从轻 B、减轻
C、从轻或减轻 D、减轻或免除
11、下列不属于主刑种类的是( )。
A、管制 B、拘役 C、死刑 D、罚金
12、凡年满 ( )周岁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成为抢劫罪的主体。 A、l0 B、l4 C、l6 D、18
13、在我国刑法中规定:“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这体现了( )原则。
A、罪刑法定原则
B、刑法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C、罪刑相适应原则
D、惩罚犯罪原则
14、行政复议的内容是对原具体行政行为的( )和适当性进行审查并作出决定。 A、合理性 B、合法性
C、正当性 D、时效性
15、我国治安管理处罚中最轻的一种治安处罚方法为( )。
A、警告 B、罚款 C、拘役 D、拘留
16、下列哪个原则被奉为现代合同法的最高指导原则,( )。
A、合同自由原则 B、公平原则
C、诚实信用原则 D、公序良俗原则
17、定金一般由当事人约定,其数额不得超过主合同标的额的( )。
A.、10% B、15% C、20% D、25%
18、如果当事人在合同中没有约定违约责任条款,那么违约方( )。
A、可以免除责任
B、可以减轻责任
C、仍应承担违约责任
D、因合同无效,不负违约责任
19、拍卖公告的性质为( )。
A、要约 B、要约邀请
C、承诺 D、初步协议
20、根据我国《合同法》的规定,在租赁合同中,当事人约定的租赁期不得超过( )。 A、2年 B、5年 C、l0年 D、20年
21、根据我国《担保法》的规定,质押合同应当采用( )。
A、书面形式 B、口头形式
C、其他形式 D、无形式要求
22、根据我国《合同法》的规定,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自( )生效。
A、贷款人提供借款时
B、双方当事人订立书面借款协议时
C、债务人提供担保时
D、双方第三人口头约定时
23、如果当事人对合同变更的内容约定不明确的( )。
A、视为变更
B、视为未变更
C、视为合同部分无效
D、视为合同无效
24、林某在邻居朱某外出期间,对其因暴雨损坏的房屋进行了修缮,在林某与朱某之间形成了( )之债。
A、合同 B、不当得利
C、无因管理 D、侵权行为
25、禁止重婚体现了我国婚姻法的( )原则。
A、婚姻自由 B、男女平等
C、一夫一妻 D、计划生育
26、根据我国《婚姻法》的规定,男性的法定结婚年龄不得早于( )周岁。 A、18 B、20 C、22 D、25
27、一方婚前个人所有的财产,婚后由双方共同使用、经营、管理的,房屋和其他价值较大的生产资料经过( )年,可视为夫妻共同财产。
A、6 B、7 C、8 D、9
28、我国《婚姻法》禁止结婚的近亲是直系血亲和( )代以内的旁系血亲。 A、一 B、二 C、三 D、四
29、无配偶的男性收养女性,收养人与被收养人之间的年龄应当相差( )。
A、10周岁以上 B、20周岁以上 C、30周岁以上 D、40周岁以上
30、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属于( )。
A、商业银行 B、政策性银行
C、中央银行 D、非银行金融机构
31、股份有限公司以其( )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
A、注册资本 B、全部资本
C、盈利 D、股东财产
32、根据我国法律法规的规定,乡村企业禁止招用未满( )的童工。
A、14周岁 B、16周岁
C、18周岁 D、20周岁
33、《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所称的消费者( )。
A、为自然人 B、可以是法人
C、为自然人和其他组织
D、为自然人和其他组织、团体
34、消费者享有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利是( )。
A、自主选择权 B、公平交易权
C、保障安全权 D、知悉真情权
35、公告送达自发出公告之日起经过( )天,视为送达。
A、30 B、60 C、90 D、120
36、我国民事诉讼法对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规内应当在( )内审结。
A、1年 B、9个月
C、6个月 D、3个月
37、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法律另有规定外,属于( )。
A、集体所有 B、国家所有
C、个人所有 D、集体和国家共同所有
38、外国人犯罪的一审刑事案件由( )管辖。
A、基层人民法院
B、中级人民法院
C、高级人民法院
D、最高人民法院
39、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划定的基本农田应当占本行政区域耕地的( )以上。 A、50% B、60%
C、70% D、80%
40、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本村( )有选举权的村民联名,可以要求罢免村民委员会成员。
A、10% B、20%
C、25% D、30%
二、简答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41、简述要约的撤回与撤销的区别。
42、简述取得法人资格的条件。
43、简述一般收养人的条件。
44、简述正当防卫的构成要件。
45、简述耕地保护的法律规定。
三、论述题(10分)
46、论述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四、案例分析(每小题10分,共30分)
47、被告人黄埔1991年3月14日出生,某市中学初二年级学生。2004年4月5日下午,黄埔去校途中,见同学王某骑车驶来。黄埔想与王某开一玩笑,就趁王某骑到身边之时,将一树枝扔进王某自行车的后轮,结果由于车轮被缠绕,王某翻车倒地,头部撞上坚硬的石块,当即昏迷。黄埔立即打电话给120,将王某送往一医院求救,后王某因抢救无效死亡。
问:黄埔是否应承担刑事责任﹖为什么﹖
48、现年15周岁的胡某初中毕业后,在家帮助父母干农活。后想做生意赚钱而欲购小货车一辆,听说同村杨某有一小货车欲出售,遂前往商议,议定为9000元价格,遂回家取自己私有钱财买之。回家后被其父发现,经检查,该车价格偏高且使用年限将至,所以找到杨某要求退货,杨某不答应,胡父起诉至法院。
问:(1)胡某与杨某间的合同效力如何﹖为什么﹖
(2)本案应如何处理﹖
49、单某生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单
三、单五和单花。单三有一子一女;单五生有一女单甲,后又收养单乙;单花患麻风病而未结婚。单某的妻子已经去世,单某在儿子单五病世后也去世,留下房屋九间和九万元人民币。
问:本案中的九间房与九万元人民币由谁继承?如何分配?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40分)
1—5BCCAB 6—10BBDAC
11—15DBABA 16—20CCCBD
21—25ABBCC 26—30CCCDB
31—35BBACB 36—40CABDC
二、简答题(共20分)
41、答:(1)两者发生的时间不同。撤回发生要约生效之前,撤销发生在要约生效之后(2分);(2)撤回针对尚未生效的要约而言,而撤销是针对已生效的要约(2分)。
42、答:(1)依法成立(1分);(2)有必要的财产或者经费(1分);(3)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或场所(1分);(4)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1分)。
43、(1)无子女(1分);(2)有抚养教育被收养人的能力(1分);(3)未患有在
医学上认为不应收养子女的疾病(1分);(4)年满30周岁(1分)。
44、答:(1)正当防卫必须是针对不法侵害行为(1分);⑵正当防卫必须是针对实际发生而又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1分);(3)正当防卫必须是针对实施不法侵害本人,而不能针对未参与不法侵害的其他人(1分);(4)正当防卫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1分)。
45、答:(1)首次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目标写进法律,并明确了省级政府耕地保护的责任;(1分)(2)确立了耕地占补平衡制度;(1分)(3)将基本农田保护制度上升为法律;(1分)(4)突出了土地整理作为补充耕地的重要手段(1分)。
三、论述题(共10分)
46、答:1、保障和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2分)
2、保障和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分)
3、保障和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2分)
4、保障和推进对外开放,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2分)
视考生的论述与分析,酌情给分。(2分)
四、案件分析(共3题,每题10分,共30分)
47、答:黄埔不承担刑事责任(5分)。因为黄埔因过失行为致王同学死亡,而其年龄只有13周岁。根据我国刑法规定,不满14周岁的人,一律不负刑事责任(5分)。
48、答:(1)胡某与杨某间的合同效力待定。因为胡某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胡某所签订的合同效力待定,须等法定代理人事后追认才使合同有效。(5分)
(2)既然作为胡某法定代理人的胡父对该合同不予追认,则该合同为无效合同,双方应返还所得的财产。(5分)
49、答:由单
三、单花继承及单甲和单乙代位继承。(5分)单三与单花各得3间与三万元,单甲和单乙各得1.5间和1.5万元(5分)。
推荐阅读:
高等教育法律建设论文06-07
关于高等教育法规论文10-29
电大高等数学基础试题06-26
高等教育改革政策06-28
高等教育独立院校09-24
高等职业教育制度06-02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06-16
江苏省高等教育06-23
高等教育质量监控10-01
民办高等教育战略发展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