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等教育战略发展(精选8篇)
全方位发展民办教育,打造教育公平高地
【关键词】
【摘要】
民办义务教育规模化背景
目前,我国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于国于民,福祉不浅。但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免费的就九年义务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受教育者及其监护人的需求。由于经济全球化,因为生活的驱使、经济的需求,国民主动选择职业和生活地域,冲破户口户籍的藩篱,迁移与流动大潮,已经成为当今的勇进激流。人口大规模的迁徙是社会资源分配不公、更是民众想享受公平“用脚投票”的直接而率性的表示。事实上,人们从未停止追求公平的脚步里自然包含了子女享受教育公平的意识。应该说这是一种觉醒和进步。
人口流动大潮这一深刻历史变化,导致最直接的结果就是流动着的父母的子女的教育问题。这也是当下教育最应该关注的关乎国家未来和民生大大事。这些随迁子女处在追求教育公平、与教育资源相对优厚的“地主”子女争夺教育资源的犹豫中境地中。“留守儿童”和“随迁子女” 两个已经成为社会热点词汇是这一尴尬境地的最直接注解。一方面,作为教育资源相对瘠薄的迁出地,面临无学生可教的尴尬境地,另一方面,教育资源相对富饶的迁入地,却置于随迁子女与享受“地主”相对优厚的教育资源户籍学生的争夺场景,这是一场没有硝烟悄无声息的权利和利益争夺的战争。
“争夺战”的导火索固然由于我国户籍门槛的限制,迁入地原有有限教育资源的保护主义壁垒自然形成,“地主”子女享有优先分配当地教育资源成为特殊历史背景下的一道景观。设置门槛、提高非户籍生的择校费或录取分数等等森严壁垒、不一而足的招数,都是教育资源不足以应付迅猛来临教育变局的遮羞布,是应对变故的权宜之计,当然看起来也很弊脚。但更主要本质原因还是在于资源开发不合理,教育资源分配不公,教育投入未及撵上时代的车辇等深层次社会原因。
由于政府教育资源不足应付突如其来的巨大浪潮,在政府犹犹豫豫、半推半就和市场自然发酵的作用下,民办义务教育应运而生。或许有非因迁移而流动的受义务教育者,但至少在民办教育如雨后春笋的广东、浙江大省极为鲜见。我深信随着时代的进步,将来随迁子女辗转求学的现象逐步萎缩,起而代之的是民众可以像现在享受大学教育那样适龄子女全国选择义务教育,那应该是民办教育绽放的艳丽的花朵。但是,至少目前我要谈及的绝大部分核心内容框定在随迁子女受义务及学前教育的范围内。
实现义务教育公平之民办义务教育的政府宏观职责
民办义务教育、学前教育机构的大量诞生,有政府的推动,有是市场化的运作,更有投资人热衷教育的良心和道义,尽管不乏主要为着利益而来的老板。但毕竟他们调配了资源,提供了教育资源,被学生选择就是其存在和合理的最好证明。同时也为政府解了围。可以这样说,适时切入的民办义务教育,是化解这场硝烟的缓冲剂,是缓解阵痛的止痛片。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是这场战争的缓冲区。
诞生,是伟大的壮举,培育和养护更需要智慧。相对发达的城市和省份,民办教育正蓬勃发展,但也不必避讳,目前的民办教育机构良莠不齐,需要政府和市场共同扶持引导。首先是更开放教育市场,自觉减少办教育准入行政干扰因素,降低准入门槛,让更多的资金进入教育领域(例如对于民办教育机构应免征各种税费。相关机构义务为民办教育机构提供服务。如年检、安检、卫生等),分享教育这块蛋糕,只有让市场挂帅,才能推动民办教育的逐步规范和与时俱进。其次,政府积极引导和规范办学行为同样不可或缺,而且刻不容缓。例如对办学人及办学董事会约束、对学校设置及配置等硬件标准的细化和查验、收费标准与
教育服务质量的验收等,即对办学人的办学行为及过程予以应有制约,防止过度商业化。政府对名实不符的教育机构的纵容,就是对劣质工厂生产劣质产品的许可,教育领域监督与打假同样重要。第三,提供办学信息,如人口统计、力求准确统计适龄儿童数量,尤其是随迁适龄儿童数量,以及城市未来建设发展思路,指导办学人选准办学点,既弥补公办学校学位不足,又避免与现有学校重叠,造成资源浪费。还可减少因生源不够集中而需要大量校车接送现象,从而减少安全等诸多隐患。第四,提供给办学用地应有别于商业或其他用地,免除租借费用或土地出让金,至少与公立学校用地具有可比性。从而减少非办学开支,降低办学成本,让有限的资金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第五,提供扶持民办教育专项资金和服务机构,对民办学校进行奖励,督查、指导。第六,进一步鼓励和细化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良性互动机制,缩小差距,争取最大公平正义。如派遣优秀的骨干教师到民办学校上课、培训、讲座等。第七,建立层级培训机制,由国家对民办学校教师和各级管理者进行免费定期培训,让民办教育领域的教师享受同公立学校教师同等受教育权利并跟踪考查,尤其是校长。可定期开展民办校长评比活动,激励校长自我成长和提升,为优秀的民办校长就业提供信息和起码帮助。指导民办学校建立校内教师培训长效机制,并进行跟踪和恰当的评价。第八,政府根据发展需要,建议办学规模和层次,如形形色色的培训机构,包括文化课、艺术特长班,甚至班级和班额上限等。然后根据办学特色严格审查师资水平。第九,对师范专业类的学生给予就业扶持,特别是到民办学校就业的优秀师范类毕业生,为进一步优化师资作奠基。同时一定要帮民办教育机构严把教师资格审查关,杜绝不能为人师表的或者不具备教师资格证的教师混进“民办教育”的“菜市场里”,影响教育气氛和教育质量。第十,给予民办学校教师同等晋级机会,鼓励民办学校教师通过自我提高不断提升自己。现有的民办学校似乎根本没有晋级机会,或者是“资源有限”于公办学校。对教师职称存在地域的门户之见的现象亟需得到改善。第十一,提供资源帮助学校建立家长学校,进行家长培训,借以提高全民科学的教育观和公民素养。第十二,积极探索并建立适合民办教育实情的评价体系,包括评教评学等,促进民办教育提升,从而提供更优秀的学位,尽量实现最大可能的教育公平。第十三,发行针对民办教育的教育教学刊物,促使教师和不同层级教育管理者自觉进行教育科研,不断总结、提高教育教学实践和理论水平。第十四,尽早实现全国义务教育和学前教育阶段的适龄儿童信息的并网,便于学籍管理,减少流通环节的成本,减少流通阻碍,提高转学手续办理效率。第十五,尽可能改善迁移人口生存环境,实现环境留人、情感留人、待遇留人,从而降低随迁子女及民办教师流动率。此举既是地方发展的需要,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壮举,是国家进步的必然。
实践民办义务教育过程公平之微观师德
营造和维护教育公平,是每个教育者、每个教育机构应有之意。学校校长的教育理念、学校教育教学氛围的营造、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等直接关乎教育公平的实践。作为一线教育公平实践者,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是教育过程公平得以实践的唯一一道工序。民办教育机构的教师能否自觉实践公平的教育过程,对民办学校生存和受教育者权益的尊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社会责任感和良知的教师应该公平对待每个学生,尤其是公平教育权已经受到损害的民办学校随迁适龄儿童。
教育过程公平应该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使每个差异化的个体发展的需要,得到公平的待遇。第一,公平对待每个受教育者是维护其人权,是教师应该遵守的道德和法理规范。每个适龄儿童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这也是每个公民最基本的权利。民办学校中就读的随迁子女公平受教育权已然遭到天然和人为的损害,我们不能继续在伤口上“撒盐”。自觉维护其公平教育权,更加呵护公平教育权受到损害的群体,是一种公德心,是师德最高境界的体现。第二,自觉维护学生公平受教育是教育者的义务。教育过程公平是要“肯定每一个人都能受到适当的教育,而且这种教育的进度和方法是适合个人特点的”(联合国教科文
组织编写《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是每个人潜在的才能和能力得到充分发展,这既符合教育从根本上来说是人道主义的使命,又符合应成为教育政策指导原则的公平的需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我国2006年出版的《义务教育法》中规定:“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所以从教育者角度讲,自觉履行公平对待每个学生是教育者应尽的法律义务。第三,公平对待每个随迁子女,实施民办教育过程公平还需要必备的智慧。目前班级化教学,统一讲课、统一作业、统一讲评等模式,已经让教育者或多或少地漠视了差异性教学,尤其针对民办教育机构师资力量不足,师生比较大的局限,实施个性化教学,最大限度实现教育过程公平,比起公立学校困难更大。尽管如此,对于师德高尚且有教育智慧的教师,还是攻坚克难,探寻规律。对待每个学生不是平均用力,不是忽略其个体差异,而是发展的同质性,即每个学生发展程度均衡。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首先该注意的是师生的物理距离。这可以通过教室的形状、陈设布置、座位的部署和调换来实现均衡,其次要注意师生的心理距离,这个距离较之前一个距离更难把握。真正做到公平对待每个学生核心在于此。教师不仅要从内心重视每个学生,哪怕很多随迁子女也许因为种种原因受到的家庭和学校教育严重缺位,我们也应有十足的信心,背负教化人的道义认真对待。情感可以温暖、融化冷漠,热情与坚持可以改变人生。我们坚信随迁子女同样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再次,要善于把握效率与教育公平的关系。较多好一点的民办学校为了求生存,都是靠“高升学率”来装点门面。应试教育、追求高升学率是教育功利化的赤裸表现,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变身个性的杀手,重视了共性而淡忘了孩子的个性化发展。高分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效率,何况高分现象低能屡见不鲜?极端点说,这也可以看成是学校和教师无视教育公平的表现。一方面是追求好看的“成绩单”而高压紧迫,一方面是完全无视学生发展的完全放逐。在形形色色的重点班、实验班之后,是更多的平行班、普通班,许多学生就在浑浑噩噩中枯坐一节课,甚至一天、一个礼拜乃至几个学年,完全听不懂的学生能这样坚持一节课就毅力非凡,假使一个成年人听一个完全不感兴趣的会议至最终,心里是什么感受?
1、校长的办学理念是导向
四川领航科技教育有限公司是一家集高等非学历教育、留学咨询、中等职业教育、中长期、短期培训、科技公司为一休的综合性科技教育公司本研究的目的, 我们从领航科技教育集团目前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与困境出发, 在对其核心竞争力、内部资源、外部环境等进行系统的分析后, 找出该校现行发展战略的各种弊端, 然后制定出新的发展战略, 进行战略调整。
二、领航科技教育集团的外部行业环境分析
宏观环境是指给学校带来威胁和机会的社会力量, 它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学校的战略管理, 学校的战略制定必须要考虑所处的宏观环境这个因素。宏观环境的主要因素分为四大类:政治和法律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社会文化环境, 即PEST (political, economic, social, technological) 。
学校竞争状况, 也称为微观环境, 是指那些会直接影响教育集团发展的因素, 参考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的“五力分析”模型, 构造领航教育集团的“五力竞争模型”五力竞争模型是用来确定五种力量中哪一个是影响企业成败的关键性因素
通过发放问卷, 最后分析得出:在领航科技教育集团五种力量中, 评分值最高的是受教育者 (生源) (15.8分) , 所以生源是影响本行业的关键成功因素, 正因为如此, 领航科技教育集团管理层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实施更加有效的招生措施, 获得更多的生源。得分第二的是竞争对手, 其评分值是13分, 它是影响本行业成功的第二关键因素, 所以领航科技教育集团在争取更多生源的同时, 同时还需要注意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提高办学质量。得分第三的是用人单位 (顾客) 的评分值 (10.4) , 所以用人单位是影响本行业成功的第三关键因素, 所以, 领航科技教育集团要想获得长足的发展就需要注意尽可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 提高顾客满意度, 让家长满意。至于其他教育替代品以及潜在进入者及是由国家政策决定的, 学校是无法控制, 因此, 只需关注不必投入过多精力
三、领航科技教育集团内部资源条件分析
调查后发现, 教育集团师资队伍的责任心强, 忠诚度较高, 大部分教师都能兢兢业业, 勤勤恳恳忘我地工作, 经过近几年的各种培训, 优秀教师达到80%。然而学校的后勤人员大部分是一些老员工, 学历层次低, 同时又缺乏有效的激励, 导致他们积极性较差。因此学校的后勤管理是学校要解决的一个大问题。
从以上分析可知, 一支结构合理、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领航集团人力资源的主要优势。这都会有利于学科建设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人力资源也存在问题和劣势, 一是负责招生人员的比例较低, 并且招生员工缺乏专业的市场营销知识, 从而造成学校的招生困难;二是学校缺乏职业指导教育工作的专职教师。
四、领航科技教育集团战略选择
根据SWOT分析矩阵表的阐述, 我们队上面每一个组合详细分析, 对每一种教育集团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组合进行详细的分析得出, 教育集团可以选择的战略如下:
(一) SO战略。
这种战略模式是利用教育集团外部机会, 充分发挥教育集团内部优势。再结合教育集团的战略目标, 教育集团可以采取的战略有以下两种:一是积极开拓生源市场, 扩大招生规模, 有效增加生源:领航科技教育集团应该充分利用国家积极支持发展民办教育的政策和四川作为我国的一个教育省份不是很发达, 需要职业教育来补充的特点, 积极展开招生工作, 广泛采取各种招生手段, 扩大招生市场的占有率;二是提升教育服务品牌:加大广告宣传力度, 提升学生的就业水平, 扩大学校知名度, 创建教育集团品牌, 形成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
(二) WO战略。
这种战略是用外部市场机会来弥补内部弱点。根据SWOT矩阵分析可得, 可供教育集团选择的WO战略主要是:采用与其它教育集团横向联合办学的发展战略。如与同一层级的名牌教育集团联合, 引进先进的办学模式和办学理念、借助名牌效应。这样可以达到扩大办学规模效益, 拓展办学思路, 借助于外部优势资源, 获得具有竞争性优势的目标。
(三) ST战略。
这种战略是利用教育集团的内部优势, 规避或减轻外部威胁。根据SWOT矩阵分析可得, 可供领航科技教育集团选择的ST战略主要是:通过与政府联合办学来实现。规范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特色化的教育, 充分利用领航科技教育集团高素质的师资力量, 领航集团雄厚的资金保障及完善的基础设施与环境;与政府办学的优势是可以规避学生议价能力的影响, 开放办学。提升办学实力。减轻替代品的威胁, 还可以减轻因竞争对手实力的增强对教育集团生存产生的威胁。
(四) WT战略。
WT战略的是教育集团在面临自身劣势和环境威胁的情况下的一种战略模式。如果教育集团处于逆境状态时, 采用收缩性战略不仅可行, 而且还很必要的。因为它能够及时退却, 可减少损失, 还可以等待东山再起, 常见的收缩性战略包括放弃战略、转向战略、依附战略等, 若教育集团处于这种“四面楚歌”的状态下, 可以采用依附战略和放弃战略。由于教育集团目前处于一个比较有利的环境中, 该战略目前可以不采纳。
参考文献
[1]王粤, 丁凯.企业经营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2]李立.企业与产业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7.
[3]林广瑞, 李沛强.企业战略管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7.
关键词:河南民办高校外语教育;“一带一路”战略
一、“一带一路”的战略思想
2015 年3 月28 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下称《“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强调了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建设、以郑州为起点的“中欧班列”、郑州航空港建设等在“一带一路”战略中扮演的重要角色。2015 年12月14日—16日,上合组织成员国总理第十四次会议在河南省会郑州举行,这充分显示了河南省在“一带一路”中“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性[1]。“一带一路”周边国家政策的交流,贸易的往来,资本的流通都离不开语言,语言是沟通的重要桥梁。因此,对高质量的复合型外语人才需求迫在眉睫。然而,近些年来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民办高校因师资匮乏,课程设置单一,小语种少,公共英语课时减半等问题,不能响应“一带一路”的战略思想,因此,急需改革创新,谋求新的出路。
二、河南民办高校外语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教育中,我国的教育理念要与当今世界发展趋势相结合,那么外语教育便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我国现代化教育尚未完全成熟,正处于发展和成长的阶段。就河南民办高校而言,“一带一路”战略方针的提出,是促进外语教育发展的一个契机,同时又是提高河南民办高校文化“软实力”的一个机会,也是挑战。河南省民办高校应适应我国教育的阶段性变化,对高校已有的教育方式进行改良和精进。然而在“一带一路”的方针指导下,我国必然会需要大量的外语人才,然而根据对往年外语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分析,大部分学生没有找到心仪的工作,同时,急需高质量外语人才的企业招不到合适的员工。因此,河南民辦高校必须自省,并重视其自身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问题有以下几点:
1、一味扩招,师资和教学质量跟不上去。自我国改革开放以后,高校纷纷建立,民办高校更是如雨后春笋一般,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民办高校一方面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一方面为了谋求利益,纷纷扩招,甚至于出现一些民办高校不考虑教学基础设施不足或教学质量是否达标的客观因素条件,一味扩招,使得所招学生不能享有公平的教育资源,师生比严重失衡。以英语专业的口语课程为例,据调查,大多数民办高校都是大班授课,一个外教面对着一个班五六十个学生。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开口练习口语的机会很少甚至是没有,完全达不到口语课应有的效果。在师资质量方面,由于扩招,师资教学质量跟不上去,许多民办高校大量聘请兼职教师,或精减课时。民办高校的兼职教师往往缺少一种职业归属感和责任感,面对学生往往是应付的态度,不管不问,只要安心上了课,拿到工资就行。对于河南民办高校来说,应在满足教育基础设施齐全的条件下,进行理性扩招,加大对师资力量的投入。使得高校每位学生公平享有教学资源,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2、教师结构不合理。由于民办高校建立时间较晚,在教师福利待遇上与公办院校相差较远,使得部分有着丰富教学经验或先进教育理念的教师门纷纷涌入公办院校。根据调查,河南多数民办高校35岁以下的年轻教师占70%左右,剩下的大多是各个公办院校的离退休老教师,中间出现了严重的年龄断层。其次,河南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稳定性差。大部分民办高校兼职老师比例达到50%以上,个别学校的兼职老师比率甚至达到了70%,兼职教师普遍存在着责任心不强,随意调课,肆意请假的现象,严重破坏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影响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河南民办高校的绝大部分专职教师都是刚刚走出校园,踏上工作岗位的研究生,对本专业的教学还尚处在摸索阶段,对班级和学生的管理毫无经验可言,这对年轻教师来说是确实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河南民办高校这种师资结构严重不合理的情况不利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是必须重视的问题,需要河南民办高校与社会共同努力来应对与解决这个问题。
3、英语课程设置单一,小语种少。据统计,我省民办高校外语学院大多以英语和日语为主,只有极少数的民办高校如郑州成功财经学院开设了德语课程,而第二外语的课程设置主要以日语为主,种类较少。随着中国经济发展逐渐全面化,层次化和多元化,需要一些人才在特定的领域有着非凡的成就。所以中国的外语教育不能仅限于英语这门外语上,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或是波兰语这些小语种也有着良好的就业前景。然而因为河南民办高校资金不足,政府支持力度不够,或是应聘不到这些小语种的教师而不得不将眼光只放在英语这门学科上。另外,小语种教育的缺失,也使得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兴趣去选择自己喜欢的语种,或多或少的被迫接受以英语为代表的外语教育,不利于学生潜能激发与兴趣的发展。
三、河南民辦高校外语教育在“一带一路”战略下的发展建议
语言是人们交流最基本的方式。上海海事大学蔡永良也认为: “语言的传播意味着文化的传播,语言的交流意味着文化的交流,语言的趋同意味着文化的趋同。[2]”而中国周边语言文化创新中心主任郭风岚说: “要架好‘一带一路’这座桥梁,沟通、了解、理解特别重要,而沟通最重要的纽带就是语言。[3]”虽然这一战略是为了服务于中国经济的发展,但经贸交流少不了外语人才的参加,而“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又能帮助河南民办高校的外语教育进行改革,所以两者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即互为动力,又互为因果。在“一带一路”这样的发展战略下,河南民办高校必须从以下六个方面精进外语教育,培养出能够推动“一带一路”向前发展的优秀的外语人才。
nlc202309090234
1、成立专家小组。各民办高校应成立专家小组,先从宏观上把握“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与河南民辦高校外语教育的关系,做出大体的宏观分析,帮助民办高校确立教学目标,调整并监督目标的实施。努力解决外语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促进外语教育全方位,多样化的发展,从而确保外语教育可持续发展。河南民办高校必须打破以英语教育为主要外语教育课程的理念,开设一些重要的小语种的课程,加大师资的投入,培养出可以为“一带一路”增添助力的专业人才。
2、细分英语专业的研究方向。在“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中,我国不仅是对所经国家做经济上的交流,也要加大对政治,文化的交流。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文化是政治与经济的综合反应。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我们作为交流必须考虑的因素。这就对河南民办高校英语专业的研究方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民办高校英语专业的研究方向一般分为教育方向,经贸方向等。为了可以更好的配合“一带一路”战略的进程并从中找寻发展的契机,河南民办高校就必须细分英语专业的研究方向,做到术业有专攻。我们可以进一步把英语专业研究方向细分为旅游英语方向,会计英语方向,经贸英语方向,建筑英语方向等,让学生更加自由的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自己喜欢的领域进行学习和研究。细化英语专业既可以提高河南民办高校的综合性,也可以为录取的学生提供更多的专业选择,完善外语教育系统,从而培养出高质量的外语人才。在“一带一路”的战略下,让河南民办高校的外语教育更加国际化,规范化,全面化。
3、多多开设小语种。“一带一路”战略沿线共经60多个国家,涉及40亿左右人口,主要交流语言多达几十种[4]。我国若想与这60多个国家有着紧密的经济联系,就必须培养各种小语种的翻译人才。河南民办高校应根据自身的能力和具体情况,增设“一带一路”沿线小语种专业课程。将民办高校的教育理念与这些课程相结合,科学配置课程体系,形成具有河南民办高校外语教育特色的小语种课程。从而使河南民办高校的外语教育更加具有竞争性与综合性,更好的与沿线所经国家相对接,更好的与“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相结合
4、提高师资队伍水平。提高师资队伍水平无论在任何时候都是河南民办高校的首要任务,河南民办高校必须坚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优化师资结构才能使得本校的人才队伍不断壮大。首先,我省民办高校应多给年轻教师晋升学习的机会,鼓励青年教师多走出去参加学术会议,讲座,研讨会等,从而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另一方面,河南民办高校的教师不能只局限在自己的专业和领域,应主动涉足其他领域,努力向“双师型”教师发展,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出复合型外语人才。再者,民办高校应该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并拨专项专款,鼓励教师搞科研,用来吸引并留住人才,组建一支具有现代化教育意义的教师队伍。这对促进“一带一路”发展战略起重要作用。
5、转变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支配者,教师在课堂上所讲的都是正确的,权威的,学生在下面被动的听。然而在“一带一路”的战略指导下,民办高校的教师应该改变这种教学方式,增加教学手段,调节课堂气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另一方面,民办高校的青年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学习制作慕课,微课,利用翻转课堂等新型教育模式,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在此过程中,要紧密结合“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中提出的对人才多方面素质的要求。让外语教师有针对性的教学,使学生有针对的学习。从而从内而外的展现河南民办高校的教育水平。通过“一带一路”发展战略这个桥梁,向世界展现河南民办高校在外语教育的特点,从而提高河南民办高校的文化软实力。
6、增加校企合作。首先,学校可以聘请“一带一路”沿线知名企业的专业人员,到学校给学生讲课。因为这些专业人员都是各行业的尖端人才,具有先进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能够很好地辅助外语教学工作。其次,要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知名企业的合作,建立实习基地,给民办高校的学生提供实践检验学习的机会,使他们能更早地了解市场和企业的需求与变化,从而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的学习与能力,同样也能为企业提供了充足的后备人才。 “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对人才队伍的培养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采用校企合作方式是最直接有效的途径。
四、结语
面对“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对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挑战,河南民办高校必须做出充分的准备,特别是在外语教育方面。 我省民办高校可以通过加大对外语专业师资投入,打造优秀教师队伍,转变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等这些手段,将河南民办高校的教育特色,教育理念传向世界,为“一带一路”发展战略造就更多的专业性人才,服务于河南,服务于国家,服务于世界。
参考文献
[1] 侯巧红,祖静,刘俊娟. “一带一路”背景下河南高校外语教育新思考 [J].河南工程學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3(21).
[2] 蔡永良. 关于我国语言战略问题的几点思考[J]. 外语界,2011.
[3] 张清俐. 语言研究: 一带一路 沟通纽带 [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8(17).
[4] 黄行,许峰. 我国与周边国家跨境语言的语言规划研究 [J]. 语言文字应用,2014,2.
[5] 文 君 蒋先玲. 用系统思维创新高校“一带一路”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 [J].国际商务–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5,5.
[6] 刘光林. “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的西部高校发展机遇探析 [J].高教学刊,2016,10.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派,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48 次主任会议报告我市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以下简称《民办教育促进法》),大力发展民办教育的工作情况。请予审议。
一、我市民办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
截至2006年9月底,全市经教育行政部门、劳动保障部门审批的各类民办教育机构共有463所,在校学生80219人,比2005年新增11703人,增长17.1%。民办学校在校生占全市在校生总数的12.4%,比2005年增长3.2%。其中幼儿园296所,在园儿童31999人;小学34所,在校学生6551人;中学2所,在校学生5677人;中等职业学校(含学历教育点)10所,在校学生18302人,比2005年增加2497人,增长15.8%;文化、艺体、职业培训等其他类学校121所,在校学生17690人。从事民办教育专兼职教职人员3962人。截至2006年9月,市直民办机构有72个,其中:中等职业学校(含学历教育点)6所,各种培训机构66所。2006年,民间资金投入职业教育达4500余万元,历年累计投入达2亿多元。现已涌现出XX市民进中专、XX市机电职业技术学校、射洪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XX市中山职业技术学校等一批在校学生达2000人以上规模的民办职业学校典型。同时,我们还审批了我市第一所集学前教育、九年义务教育、高中教育为一体的民办中学——XX市安居育才中学校,该校今年秋季招生达5400余人。
二、主要工作及成效
《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颁布以来,我市按照“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坚持以“面向市场,自主发展;接纳民资,创办民校;扩大规模,做大品牌;创新机制,激发活力”为基本方略,紧紧围绕“改体制、纳民资、革旧制、调布局、求质量”五方面做文章,有效地促进了我市民办教育健康、有序发展,民办教育成效较为显著。
(一)认真学习宣传,营造发展民办教育的良好氛围。
2002年《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颁布以后,市政府积极安排部署了对《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的学习宣传工作,为顺利贯彻实施《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做好了充分准备。通过政府分管领导发表电视讲话、召开校长座谈会、组织街头宣传、散发宣传资料等方式深入学习和领会法律条文,面向全社会广泛宣传该法的深远意义和重大作用。配合市委、市政府在全市开展的发展民营经济的大讨论,积极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开展了发展民办教育的大讨论,进一步深化了社会各界对发展民办教育的认识,促进了各级党政领导高度重视,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广大群众家喻户晓,让《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的精神深入人心,全力营造发展民办教育的良好舆论氛围。
(二)加强领导,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民办教育工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经常深入各办学单位开展调查研究、现场办公。每年召开二至三次协调会议,专题研究民办教育发展问题,及时为民办学校排忧解难、保驾护航。2003年9月和11月,市委、市政府分别召开了高规格的全市职业教育工作会和民办教育工作会,提出了立足XX、面向西部,充分开发人力资源优势,将XX打造成西部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基地的发展目标。市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加快发展民办教育的决定》,从政策层面积极鼓励和支持民办教育的发展;着力发展一批规模较大、质量较高、特色突出、社会声誉良好的示范性民办学校。把民进中专校、市机电学校、电大新校区、中山职业学校新校区的建设列入了市级重点工程和为民办实事项目,每月督办,并积极协调市级有关部门在学校选址、规划设计、办理有关征地和建设手续、规费减免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和协助。
(三)落实优惠政策,支持鼓励民办教育发展。
《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颁布以后,市人民政府及时制定了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行政法规及措施,清理和废止了与《民办教育促进法》相抵触的文件政策。对民办教育用地、税收、收费、招生、升学、就业、教师聘用、评职评优等方面从政策上给予倾斜。对民办教育坚持“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鼓励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除特殊性质教育以外的各级各类民办学校。积极为出资人排忧解难,切实做好服务工作。在教育结构布局调整中,对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增量部分优先考虑发展民办教育,优先审批具有颁发学历证书资格的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多年来,我市教育行政部门、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一直坚持把民办教育作为全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增长点,与公办教育同研究、同规划、同发展。凡民间资金投资教育,新建、扩建民办学校均按公益性事业用地实行行政划拨并优先安排,享受与公办学校同样的优惠政策。民办学校水、电、气价格与公办学校实行统一价格,鼓励和支持公办教师到民办学校任教,民办学校教师业务进修、培训、职称评定、评比表彰等纳入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安排,统一管理。2004年,我市首次在全省率先开展民办学校教师职称评定工作,至今共评定中级职称41人,初级职称35人。自2003年以来,我们把民进中专、市机电职业学校、射洪理工职业学校等学校纳入春季招生分流范畴,允许民办学校自主招收公办学校学生,扶持民办学校扩大生源和办学规模。
(四)积极招商引资,为我市民办教育输入新鲜血液。
为了解决我市发展民办教育资金不足的实际困难,我们千方百计引进民间资金投资教育,着力发展一批示范性民办学校。2006年1月,市教育局与四川鼎信投资有限公司联合举办XX电大达成协议,成功引进了四川鼎信投资有限公司近期投资2000万元人民币、中长期投资5000万元人民币用于改善办学条件、扩建新校区。目前,新校区已投资近3000万元,极大地促进了XX电大的健康发展。2006年1月,安居区政府与四川卓筒实业有限公司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共同投资兴办安居育才中学,拟引资1.2亿元人民币,用地400亩,修建21万多平方米校舍的现代化学校。现已完成一期工程,总投资5800万元,占地316余亩,建筑面积6.5万平方米,首批招生达5400多人。这些措施为我市民办教育的规模化、快速化发展注入了活力。
(五)实施品牌战略,带动全市民办教育快速发展。
一是审核开办民办职业教育学历教育班(点),有力地促进了办学层次和水平的提高。针对民办职业培训学校在挂靠联办中由于联办主体学校指导监管工作滞后导致质量不高的现状,2001年以来,教育主管部门对民办职业学校开展了督导评估。对师资、专业设备、教育教学及管理等方面达到举办学历教育标准的,实行成熟一个专业审批一个专业,允许其举办中职学历教育班(点)。市教育行政部门先后审批了XX市机电职业学校、中山职业技术学校、射洪县理工职业学校等7个民办中职学历教育点。
二是加强重点民办学校建设,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头作用。2003年,在将XX中学原实验分校有偿转让给民进中专校的过程中,市委、市政府召集市级相关部门进行专题研究,形成了市政府 “关于引进民间资金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有关问题的会议纪要”,明确了价格、税费减免等转让原则,促成了民进中专校以1250万元购买XX中学原实验分校校舍,实现了由租场地办学到拥有自己完整独立的校舍的根本转变。在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引导和大力支持下,该校积极开展创建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工作,于2003年12月顺利通过了省教厅专家组验收,成为全省第一所民办省部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现已达7000余人。2004年8月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国家星火计划农民科技培训星火学校”,先后荣获省级“民办教育先进单位”、“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先进单位”等几十项荣誉。目前,市政府正在积极鼓励、扶持该校创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2005年6月,在相关政策的帮扶下,XX市机电职业技术学校引资一建筑企业联合办学,投资3900多万元征地45亩建设新校区,建筑面积2.4万余平方米,现已全部竣工并投入使用,办学规模可达4500人,目前有在校学生3300余人。省市领导多次到校调研,连续8年被省、市评为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目前,市教育局正在积极鼓励、扶持该校创建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通过强力推进重点民办学校建设,充分发挥其典型引路的作用,有力地促进了我市民办教育事业的发展。
(六)推进就业准入制度,提升民办职业教育质量。
根据《招用技术工种从业人员规定》(劳动保障部令第6号)要求,突出重点、全面落实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一是加大职业技能的培训力度,在各类民办职业培训机构中广泛推行“毕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严格职业技能鉴定。二是加大劳动监察执法力度,落实就业准入制度。除了平时检查外,每年还专门组织针对美容美发、中式烹调、汽车驾驶、汽车管理、保健按摩等行业的专项检查活动,对违规行为要求依法改正并进行了处罚。三是引导用人单位建立培训、考核与使用待遇相结合的激励机制。通过以上措施,极大提高了民办职业教育、劳动技能培训质量,为顺利解决毕(结)业生的就业和发展问题提供了有力保障。
(七)设立专项扶持、奖励基金,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
从2004年起,由市财政每年安排30万元专项资金作为民办教育发展和奖励基金,用于表彰奖励在民办学校发展和对发展民办教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组织、个人。2004年,从这一基金中用10万元对全市300多名民办教育举办者进行了为期三天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和《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的学习培训以及业务知识的培训,表彰了50名民办教育先进个人和30个民办教育先进集体,用10万元支持民进中专校购置设施设备,用5万元扶持大英县蓬莱镇社区教育培训中心,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2005年,用7.5万元(省拨经费除外)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专项经费资助了职业学校贫困生150名,确保了这些贫困生不因家庭困难而失学。省政府1月23日召开全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会议以后,我市高度重视贯彻落实工作,正确处理好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收费关系,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学校严格执行“两免一补”政策。
(八)完善规章制度,规范运作程序。
一是政府引导,部门配合,齐抓共管。教育、劳动、工商、经贸、城管、计委、建设、物价、税收、新闻媒体等相关部门认真履行职责、紧密配合,共同做好民办教育的管理工作。
二是理顺管理体制。我市按照民办教育的有关法规和政策,进一步明确了市、县(区)的审批、管理权限和职责,避免了政出多门,使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在管理上做到了退出“越位”、补足“缺位”,力求到位。
三是市教育局和相关职能部门先后制发了《XX市社会力量办学管理办法》、《XX市民办教育机构办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XX市民办教育机构招生广告管理暂行办法》和《关于实行收费成本化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的通知》等文件,规范民办学校办学行为,促使民办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师资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
四是加大行政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非法办学。2003年以来,共查处、取缔非法办学机构8个,对少数投入少、办学条件差,不按教育规律办学的民办学校采取限期整改、吊销办学许可证等行政措施,极大地规范了民办学校的办学行为,较好地维护了民办教育举办者的合法权益。
通过以上措施,民办学校异军突起,全市民办教育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十五”期间,我市民办职业教育学校新增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占全市中职学校增量的45.5%;民间资金投入职业教育基本建设1.02亿元,占全市职业教育投入的66.7%,这些增长和投入,70%是在近三年内完成的。民办学前教育也得到高速发展,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目前,全市已初步建立起了以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及各类培训为主体的较为完善和规范的民办教育体系,涌现出一大批骨干学校和优秀办学者。2003年以来,全市有多个民办学校和民办教育工作者受到国家、省、市的表彰奖励。2004、2005年教师节,我市推荐民办学校省级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表彰市级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共3名、师德标兵1人。民进中专、市机电职业技术学校在2003年全省民办教育工作会和2005年初全省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经验交流会上受到省级有关部门表彰,孟永红、刘颖等20余名民办教育举办者受到省、市表彰。全市民办学校的长足发展打破了单一由国家出钱办教育的模式,对我市教育体制改革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存在的问题
1、发展民办教育经费严重不足。民办学校融资贷款的障碍较多,金融信贷部门对民办教育的支持力度不够,不少学校资金投入不足,办学条件较差;还有不少学校租房上课,设备简陋,与学校发展不同步。
2民办教育结构不尽合理。短期文化、艺术类培训班、小型培训机构居多,学校布局也不尽合理,多数学校规模较小,有一定发展潜力和前景的中大型民办学校相对较少。
3、教师队伍不够稳定。民办教育在用人机制体制上缺乏必要的具体的社会保障措施,在吸纳优秀人才方面存在一定困难。一些民办学校专业教师多以聘任兼职教师为主,专职教师较少,教师变动很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的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4、一些民办学校管理薄弱,教学质量不高,办学效益较低,并有个别学校存在一些安全隐患。
5、对民办教育办学风险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措施和办法。民办学校设立风险基金目的在于民办学校资金链出现危机的情况下化解矛盾问题,由于对民办学校财务监管滞后,对民办学校利用回收的办学成本建立风险基金缺乏强有力的监督,民办学校抗风险能力还较弱。
四、今后的工作思路
1、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进一步放宽政策,多渠道、多形式融资,力争解决当前民办教育资金紧缺的困难。
2、进一步为民办教育正本清源,加大对民办教育师生依法享有与公办教育师生同等地位和权利的宣传力度。保证民办学校举办者、校长和师生的合法地位和权利。
3、积极探索、尝试民办教育资产的整合与重组,推进民办教育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4、加强教育部门与劳动和社会保障、民政、消防、卫生等相关职能部门 的沟通协作,共同规范民办教育的办学行为,努力营造公平合理、有序竞争的办学环境。
5、进一步建立健全民办学校用人制度和有关社会保障制度,为民办学校引进优秀人才提供应有的政策扶持与制度保障。
6、进一步建立健全教育督导和评估制度,促进民办教育的规范化、法制化和管理科学化。
7、进一步加大对民办学校的业务指导,促进民办学校抓管理、重教研、保质量,努力推动民办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
在上海,民办高校在校生已经超过10万人,占全市在校生总数的19.6%,成为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民办幼儿园、小学、中学的家底如下:截至9月,上海共有民办幼儿园562所、小学173所、中学117所,在校生人数分别占全市在校生总数的31.4%、17.5%、12.9%。
如何保证民办教育的有序发展,让其成为教育大格局中的重要成员?上海在全国率先探索,采用扶持与规范并举的方式,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
率先建立民办教育政府专项投入扶持机制。开始,上海市级财政就设立了民办教育政府专项资金,用于民办高校改善办学条件、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各类资助;市区两级财政设立专项资金扶持民办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教学内涵建设、特色学校和优质幼儿园创建等项目。
率先建立了师生同等待遇保障机制。上海市教委在制定高校学生困难资助、奖学金、医疗保险、就业指导等政策时,率先保障民办高校学生与公办高校学生享有同等待遇。上海各区建立了民办中小学的生均公用经费补贴机制,基本保障民办学校学生与公办学校学生待遇平等。
“十一五”开始,上海就将民办学校人事管理统一纳入全市教育人事管理范畴,民办学校教师在职称评定、奖励表彰、科研项目申报、教师培训等方面已完全享有与公办高校教师同等待遇。从开始,还专门实施民办高校“强师工程”,政府投入专项资金培训、提高民办学校师资队伍整体素质。
率先设立民办教育发展基金会,创新民办高校投入体制。8月诞生的民办教育发展基金会,由上海杉达学院等7所民办学校以各校办学节余经费7730万元作为原始基金设立,是全国首家由民办学校联合发起、以支持公益性民办教育发展为主要宗旨的基金会,主要功能是“一池四器”:筹集社会资源和资金的“蓄水池”;支持非营利性民办学校重大改革发展项目和特色创新项目的“助推器”;促进公益性强的优质民办教育机构健康成长的“孵化器”;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的“宣传器”和为民办学校排忧解难的“释放器”。
关于扶持我县民办教育发展的建议
县政协提案委员会
(请周主席修改审定)
目前,我县有民办中小学、幼儿园100多所,占全县学校总数的1/3以上,在校生两万多人。其中,英才中学和兴国高中在校生超过2000人。民办教育已经成为我县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在丰富教育资源供给、弥补教育投入不足、满足群众教育需求、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等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一些瓶颈的制约:
1、缺乏政府政策上的鼎力支持。民办学校虽然享有与公办学校同等待遇,但实际在办事过程中,很多部门都以政府没有出台相关文件为借口,致使民办学校在办事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相比周边地区,我县在这个方面支持力度还有待加强。例如:大冶市政府在2016年10号文件出台了《中共大冶市委、大冶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民办教育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从财政扶持、土地支持、税费优惠、选派优秀干部到民办学校任教并保留财政编制、鼓励民办学校招收优质生源等一系列措施进行支持。
2、我县民办学校融资困难,建设所需资金,大多是从民间借贷,办学成本高。
3、缺乏在省内有影响力的品牌学校。目前我县无论是高中,还是小学,和省内其它地区相比,都缺乏有影响力的民办学校。我县只有英才中学获得“湖北省五星级民办学校”称号,因此急需培育民办教育的品牌学校来引领我县民办教育的发展。
4、教师队伍稳定性差。近几年由于培训机构招收教师和各地教育主管部门招考政策,致使教师队伍流动性强,稳定性较差。
5、高中招生政策对民办学校的束缚。目前我县每年中考的前1100名优质生源,基本上被一中垄断,致使民办高中很难招到优质生源,这势必影响到其办学水平。
为此,建议县政府借鉴其它地区的做法,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对民办教育进行一系列的扶持政策。
(一)落实民办教育发展的土地、建设、财税优惠政策
县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把民办学校办学用地纳入城镇建设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民办学校改扩建用地可以采用划拔的方式征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五十条“新建、扩建民办学校,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公益事业用地及建设的有关规定给予优惠”以及《省物价局省财政厅关于进一步落实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收费优惠政策的通知》(鄂价房服【2010】19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民办学校教育教学用房建设涉及的城市建设配套费等行政性收费免收,服务性收费与公办学校同等待遇,实行减收或打包收取等;民办学校按价格主管部门批准的项目和标准收取的教育劳务收入免征营业税;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民办学校后勤服务,享受与公办学校相同的税收政策。
(二)创建民办教育资本运作体制
支持民办教育举办者进行资本运作,多渠道引进和扩大资金来源;引导支持金融机构积极为民办学校提供信贷支持,民办学校可以用非教学资产作抵押和学费收费权作质押向银行申请贷款,用于扩大和改善办学条件;鼓励企业、公民个人和社会组织为民办教育提供捐赠。
(三)形成有利于完善民办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保障机制
建议我县政府借鉴大冶市《关于教育系统编制调整的通知》的内容,对我县民办学校教师队伍建设进行扶持,先选择教师队伍流动性强的英才中学和兴国高中作为试点,每个学校给予15人的编制指标,面向全国引进优秀管理干部和各学科名师,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再进行推广。具体途径如下:
1、公开招聘优秀高校毕业生到民办学校任教。在民办学校任教期间,其财政编制保留,工龄、教龄等连续计算,按政策正常评审职称、工资晋级。基本工资和基础性绩效工资、五险一金按公办教师的相关政策发放,奖励性绩效工资及其他待遇由民办学校负担,聘任时间为三年,可以续聘。中途解聘或者未续聘的教师,可以回到公办学校任教。
2、县内在编的优秀管理干部和在编名师到民办学校支教。在支教期间,其编制、人事关系、待遇不变,工龄、教龄等连续计算,按政策正常评审职称、工资晋级。基本工资和基础性绩效工资、五险一金按原渠道发放,奖励性绩效工资及其他待遇由民办学校负担,聘任时间为三年,可以续聘。中途解聘或者未续聘的教师,回原学校工作。
3、从县外引进在编名师。由民办学校根据相关条件,提出人选,报教育局备案,并由教育局依据编制、从事管理规定将相关手续办理到公立学校后,相关人员去民办学校支教。
4、民办学校教师培训和校长岗位培训纳入全县教师培训和校长岗位培训计划,统一安排,同等对待。
(四)、招生政策支持
全球性高新技术纷至沓来, 信息时代的日新月异, 信息资源通过互联网的共享使得传统教育和教育手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也使教育国际化成了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教育国际化不仅是一种全新教育理念, 而且是一种在全球范围内开展的教育实践活动。”[1]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对于民办高校充实教学资源、改善教学环境、提升教育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因此, 各民办高校都积极尝试引入国际化教育理念, 通过开展国际合作、引入留学生等方式提高办学水平, 提高学校国际知名度。陕西作为全国民办高校的大省、强省, 应该大胆探索国际化办学路径, 让陕西的民办教育早日走向世界。
SWOT分析法是哈佛大学安德鲁斯教授中提出的。“它是一种确定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竞争劣势、机会和威胁, 从而将公司的战略与公司内部资源、外部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的一种科学的分析方法。”[2]SWOT分析法自形成以来, 广泛应用于企业的战略分析。近年来, SWOT分析法也被其他行业广泛采纳, 进行行业的自我诊断与评估。鉴于此, 本文试图将SWOT分析法引用到陕西民办高校国际化发展的战略中, 通过分析陕西民办高校国际化发展的内外环境, 优势、劣势与机遇, 以提出适应陕西民办高校国际化发展的策略。
1 陕西民办高校国际化发展SWOT分析
1.1 陕西民办高校国际化发展的优势 (Strength) 分析
(1) 民办高校办学机制灵活, 教育自主权大, 专业设置以市场为导向。
和公办学校相比, 民办高校具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 灵活的办学体制, 能及时根据市场信号的反应调整办学定位, 调整专业设置, 能以更为开放的姿态引入国际教育。为了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 提高学校的国际知名度, 民办高校会根据市场的需求, 学生的要求而设立不同的教学模式。以陕西规模最大的民办高校———西京学院为例, 西京学院为了推进国际交流, 加大国际合作力度, 同时也为了满足部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学校对英语基础很差且将来有意向出国深造或毕业后打算在外企工作的学生实行“第二外语替换英语课程”学习模式。对这类学生从入学之日起, 就要求以第二外语 (韩语、法语、德语、俄语等) 替换英语学习。学生修完规定的学分并达到毕业条件, 方可申请留学或毕业。对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 学校会为他们开设雅思培训, 英语专四、专八培训, 英语口译与辩论培训等以帮助他们在英语学习方面走得更远。这种灵活的课程设置模式,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外语的积极性, 同时也更好地促进了国际交流。
(2) 民办高校特色办学理念、特色专业促进了国际化发展。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人才培养缺乏特色。而陕西作为高等教育的大省, 如何让民办教育在众多高校中占据一席之地, 那就是走特色办学之路, 坚持学生共性和个性的均衡发展。例如:西安外事学院早在办学之初就提出“育无国界”的教育理念, 始终坚持国际化办学方针, 全球招聘校长, 广泛参与国际学术交流。[3]目前有数百名留学生来校就读, 形成鲜明的国际化办学特色。西京学院从成立之初坚持“以工科为主, 走特色办学之路”。并于2011年首批获得民办院校研究生招生资格。在教学管理方面, 西京学院施行“学院+书院”的学生管理教育模式。根据学生专业能力和对未来职业的规划将学生编入不同的书院。想要进一步提升学历的学生, 会被编入考研书院, 突出其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考研课程的专项辅导;对毕业后直接创业的学生, 学校会将他们编入创业书院, 突出其专业知识、创新技能训练;对有意向出国学习的学生, 学校会将他们编入国际交流书院, 强化外语学习, 并为他们提供各种国际交流的机会。实践证明, 这种特色办学理念, 特色教学、特色管理模式极大地了满足了学生的需求, 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同时也促进了学校的国际化发展。
1.2 陕西民办高校国际化发展的劣势 (Weakness) 分析
(1) 校领导及师生国际化意识不够。
陕西民办高校在发展过程中虽然都提出了国际化发展战略, 但落实到行动上还是微不足道。绝大多数师生们的国际化意识不够, 部分老师认为只要干好本职工作就可以了, 出国学习或访学是根本无法实现的。还有相当多的学生, 由于英语基础较差, 也从未对出国学习产生过幻想。从学校领导层面来看, 由于办学资金不足, 学校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投资甚少。另外,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依然是传统教学模式、传统课程设置。由此可见, 从教师到学生, 从管理到教学, 国际化意识较为淡薄, 更谈不上达到国际化标准。
(2) 学生自身能力不强, 教师国际化水平低。
由于历史等各方面的原因, 相对公办高校而言, 整个民办高校生源较差, 学生英语水平较低, 雅思, 托福考试通过率极低, 这就给国际交流带来很大障碍。再者, 由于民办高校起步较晚且规模发展之快, 师资队伍中具备国际教育经验的教师匮乏, 加之民办学校经费来源单一, 学校投入在教师出国培训和学习方面的经费微乎其微, 因此, 教师出国交流的机会奇缺, 能够承担双语教学的教师更是凤毛麟角。上述因素势必给国际化发展带来很大影响。
(3) 出国学习费用相对偏高。
与国内公办高校学费相比, 出国学习的费用相对较高。世界排名前100名的高校学费更高。据了解, 赴英、美国家留学每年的费用约16-18万人民币左右, 赴韩国留学, 每年费用约7-8万人民币左右。然而对于品学兼优, 家庭困难的学生来说, 如果没有学校和外界的赞助与支持, 他们只能望而却步了。然而, 对于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学生, 往往在英语学习方面, 雅思、托福考试方面又存在一定困难。
1.3 陕西民办高校国际化发展的机遇 (Opportunity) 分析
(1) “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加速了陕西民办高校国际化发展进程。
2009年6月, 国务院批准了《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该规划的发布赋予了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称号, 西安成为继北京、上海之后的第三个国际化大都市。[4]国际化大都市的建立, 需要国际化人才、国际化理念、国际化人文环境。陕西作为高等教育的大省、强省, 承担着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任。民办高校,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样也肩负着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任。因此, 陕西民办高校更要抓住这一契机, 走国际化发展道路, 培养优秀的、具有国际视野的国际化人才, 才能在与公办高校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陕西教育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2013年9月7日,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哈萨克斯坦时发表重要演讲, 倡议中亚各国与中国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陕西作为高等教育的大省, 地处我国东西两大经济区域的结合部, 连接着资源丰富的西部地区和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西安又是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核心城市, 是全国铁路六大枢纽中心之一, 也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 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桥头堡”, 在“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因此,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给陕西经济、教育、旅游等各行业发展带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陕西将凭借良好的地缘优势和绝佳的发展机遇步入外向性、国际化发展之路。
(3) 政府政策支持为陕西民办高校国际化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明确指出“各级政府要把发展民办教育作为重要的工作职责。积极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探索多种方式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5]次年12月, 陕西省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支持和规范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意见》, 该《意见》除了对民办高校提供空前的政策支持外, 还建立专项发展资金, 用于支持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政府一系列措施为陕西民办高校国际化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 带来了新的机遇。
1.4 陕西民办高校国际化发展的威胁 (Threat) 分析
(1) 社会对民办高校存在偏见, 优质生源少、留学生人数少。
民办高校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 虽然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获得了一定的社会信誉, 但是, 近几年由于生源减少, 民办高校受到很大冲击, 部分民办高校因经费紧张而导致办学不规范, 给社会带来一定负面影响, 致使社会上仍有很多人对民办高校存在偏见。很多优质生源宁可重读也不愿意选择民办高校, 另外, 由于民办高校国际化发展不明显, 学校缺乏国际影响力, 国外留学生对民办高校了解甚少, 因此, 能来民办高校留学的外国留学生更是屈指可数, 这严重阻碍民办高校国际化发展。
(2) 适龄人口下降, 生源竞争压力大。
由于适龄人口数量下降, 参加高考的人数也将随之减少, 与此同时, 随着全球国际化进程的加剧, 近几年, 部分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 会选择让子女出国留学。根据教育部最新公布的数据, “2015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达到了52.37万人, 同比增加6.39万人, 创历史新高。根据美国开放报告数据, 2014-2015年赴美读本科的中国留学生达到了124, 552人, 较前一年增长12.7%, 且首次超过同期赴美读研究生的中国留学生数量。”[6]适龄人口下降, 普通高校大力扩招, 民办高校面临着严重生源不足的压力。生源减少会直接影响到民办高校的教育收入, 更会影响到民办高校国际化发展的投入。
2 陕西民办高校国际化发展策略
基于以上对陕西民办高校国际化发展的SWOT分析, 笔者拟提出以下策略:
2.1 学校各级领导要树立教育国际化意识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产物, 是不可抵挡的世界潮流。通过高等教育国际化, 可以引入进境外高水平的人才和技术, 提高自身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可以分享境外的教育市场, 吸引各国留学生, 推动学校的发展和国家经济的发展;可以充分开放我国的教育市场和教育资源, 相互借鉴, 相互促进。因此, 越早进行国际化探索, 收益就会越多。学校各级领导要有国际化意识, 要清醒认识到国际化的重要性。学校各级领导在进行学校顶层设计或决策时, 充分考虑到国际化发展的因素, 要有国际化意识。[7]
2.2 构建国际化的管理体系
国际化是一项系统的工程, 涉及到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 民办高校应建立一个完善、有效的国际化管理体系, 及时解决国际化进程中遇到的各项问题。如:上海复旦大学特别重视从体制上为学校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保障, 2002年由校领导亲自挂帅, 成立了国际暨港澳台合作与交流委员会, 委员会成员由科研处长、教务处长、院系领导及学生事务处长组成, 委员会根据国际化进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情况, 及时地、有针对性地召开外事会议, 积极协调各部门工作, 解决国际化发展中的问题。民办高校也应该借鉴这种国际化管理体系, 首先从政策、管理方面给国际化发展提供保障与支持。
2.3 重视语言学习, 构建国际化的课程体系
民办高校要想走国际化发展道路, 重要的一点是注重学生外语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因此, 学校要适当开设双语课程, 组织雅思、托福或其他语种的培训。另外在课程设置方面, 也要与国际接轨, 适当开设涉外课程。如:在公共基础课和文化素质课中可以开设诸如国际政治、国际经济、国际贸易、跨文化交际等国际教育方面的课程, 以增强学生对国际政治形势, 外国的经济政策和文化习俗的认识与了解, 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在专业选修课程方面, 可以开设国外技能证考试替换专业选修课程学习。如:取得BEC (Business English Certificate) 证书可以替换商务英语课程学习等。
2.4 加强教育国际化的交流
(1) 加强教师之间的国际交流。
民办高校国际化发展, 离不开国际化的师资。因此, 民办高校一方面要有计划的选派教师到国外进修、访学、讲学或开展科学研究。另一方面, 民办高校还要聘请国外专家、教授到本校来讲课, 参与学术交流。教师只有通过相互交流, 才能互相促进, 共同提高。
(2) 加强学生之间的国际交流。
目前国内民办高校的学生交流形式单一, 基本上是海外短期游学、暑期带薪实习项目。而且学生交流大多数都是“单向交流”形式。即:只向国外大学输送学生, 而很少引进国外学生。因此, 民办高校在积极鼓励学生出国留学的同时, 也要制定相应的政策, 要不断改善办学条件, 提升教学水平, 提升国际知名度, 另外加大宣传力度, 让更多的留学生了解中国, 了解学校, 传播中国文化, 促进世界各国之间的友谊。同时, 招收留学生也能增加学校经济收入, 促进教育国际化的发展。
(3) 加强国际学术交流。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 各国只有不断交流, 互相取长补短, 才能不断提高。民办高校应积极鼓励师生参与高水平国际会议或举办高水平国际会议。参加国际会议, 与国际知名专家交流学习使师生更好地了解前沿学术动态, 培养师生的科学研究能力。举办国际会议, 除了能提高学校的知名度, 扩大学校的国际影响力外, 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师生们的学术素养和国际交流的能力。
2.5 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办学
与境外高水平的科研机构和院所合作, 开展合作办学不仅可以学习到国际上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 同时也能从教学、科研组织、教材建设、项目合作等各方面借鉴国际上先进经验为我所用。但是, 目前陕西多数民办高校的国际交流大多停留在考察访问、外事接待方面, 缺乏实质性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主要原因是各种学历证书在国际上有一个被认可的问题。因此, 国家主管部门在这方面应给民办高校更多的支持和鼓励。民办高校自身也要在在学分、学位证书相互承认方面做出更多努力, 取得更大的突破。
2.6 增加国际化发展的投入
民办高校要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 必须有一定的经费作保障。民办高校董事会、校长在制定学校的顶层设计时, 要按照国际化发展规划要求, 合理制定经费投入计划, 重点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提升教育水平。对于经费不足的民办院校, 还可以设立校友奖学金、校长奖学金, 广泛吸纳政府、企业、机构的赞助, 千方百计增加国际化发展的投入, 支持更多的优秀学生参与国际交流项目, 提高民办学校的国际化程度。
2.7 营造良好的国际化发展的氛围
走国际化发展道路, 还需要主动营造国际化发展的良好环境, 除了加强双语课程建设, 构建国际化的课程体系之外, 学校还要定期举办一些国际文化活动, 积极邀请外国专家、学者来校讲学;邀请留学生到校举行联谊活动, 邀请曾经参与国际交流的校友回校作报告等。另外, 还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互联网平台、标语、宣传册等资源宣传学校国际化发展动态, 营造良好的国际化氛围, 从而扩大民办高校国际影响力, 争取更多的国际合作项目。
2.8 经常开展有关国际化战略发展的研究
随着国际交流的日趋频繁, 民办高校还要结合自身国际发展情况开展专门的国际化研究, 结合国家经济发展形式, 探索适合民办高校国际化发展的路径。学校应成立专门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处, 除了负责开展国际交流项目之外, 每年要开展国际化发展专题研究, 要及时掌握国际化发展新动态;另外, 国际交流合作处还要与国外或境外合作院校积极开展国际化方面的课题研究, 探索符合我国民办院校实际的教育国际化规律, 实现国际化发展的内涵提升。
3 结语
综上所述, 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民办高校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战略时期, 陕西民办高校要清楚地认识到国际化发展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挑战。要善于抓住机遇, 以更开放的心态, 更广阔的视野, 大胆探索国际化发展道路, 努力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国际化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袁利平.关于教育国际化的真实内涵及其现实检视[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 2009 (01) .
[2] (美) 迈克尔·古尔德, 安德鲁·坎贝尔, 马库斯·亚历山大.黄一义译.公司层面战略[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4 (01) .
[3]西安外事学院官网.[EB/OL].http://www.xaiu.edu.cn/xxgk.htm.2016-7-1/2016-9-8.
[4]新华网.[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9/06/25/content_11601737.htm 2009-6-25/2016-8-25.
[5]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12年) [EB/OL].http://www.moe.edu.cn/srcsite/A01/s7048/201007/t20100729_171904.html2010-07-29/2016-8-20.
[6]中国教育在线:2016年高招调查报道[EB/OL].http://www.eol.cn/html/g/report/2016/report1.shtml#baogao1-32016-6-2/2016-8-25.
一、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
建国五十多年来,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已突破完全传统意义上的学校教育。现代的高等教育模式正向着突破传统学校教育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人们提供更多、更方便的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方向发展。因此,民办高等教育在新的形势下迅速发展,已经形成了多层次、多类别、多渠道、多形式的民办高等教育体系。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现已形成了数量多、规模大、速度快、类型多、生源广、市场适应能力强等特点。其办学模式按教育产品的系统性和稳定性,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种:即民办高等学历教育、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高等教育。其中民办高等学历教育包括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是由学生所在学校颁发国家承认的毕业证书(本、专科)。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试点校是指试点的学校组织学生有计划地进行教育和参加自学,学生学习的课程30%由学校自己组织考试,其他70%的课程由有关省市自考办组织命题和考试。参加这类试点的学校,如果学生通过了学校组织的考试和自考办组织的考试,就可以获得自考大专毕业证书,国家承认其学历。民办高等自学考试社会助学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相结合的高等教育形式。它是学校组织学生进行全日制教学,然后让学生参加国家自学考试,在通过所规定的自考科目后,由各省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与主考院校颁发本科、专科毕业证书,国家承认学历。
二、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迅速的原因
民办高等教育之所以发展很快,有以下几个原因:(1)从对民办高校来说,生源市场很有潜力。民办高校招生从总体上说仍有较大的空间。随着国家教育战略的实施,对各级、各类人才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大,这也给民办高校将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2)各级政府重视和支持民办高等教育。在政府强化指导和加强管理的前提下,加大了扶持的力度。与此同时,教育部门对民办高等学校进行评估管理,对评估不合格或招不到学生的机构实行关、停、并、转等措施。由于教育部门细致的评估和调整工作,既规范了办学,又照顾到办学者的利益,实现了对民办高等学校平稳的动态管理;(3)民办高校把握市场定位,实行全方位的经营策略。各民办高等学校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突破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改革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资源,积极向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化;(4)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高等教育资源;(5)各地种类齐全的专业教师,为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条件。
民办高校当前在我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从模式来看,大体可分为四种类型:(1)以租赁办学场所为起点,以兼职人员为主体,逐年积累,滚动发展的模式;(2)以盘活社会闲置资产为特征的发展模式;(3)以自有资金加银行贷款、硬件先行的发展模式;(4)以企业集团投资建校为特征的发展模式。从学历层次看,包括研究生、自考本科、专科、学历文凭考试、高职等多种层次。民办高校的发展,对拉动内需、刺激地方经济、盘活教育资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拉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但由于民办高校目前的地位和发展目标,结合民办高校发展的类型,我国民办高校在未来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
(一)经费不足,办学条件差。雄厚的经济实力是民办教育生存、发展的基础。民办教育发展到今天,只有高起点、高投入,才能吸引学生,也才会有大的发展。我国最早兴办的一批民办学校,有几所到今天依然存在?有多少形成了较大规模?我国二十世纪90年代发展迅速的一批民办学校,如:广州英豪学校、华美外语实验学校等都是巨额投入的学校。但我国的大多数民办学校主要还是靠自筹资金发展,毕竟资金有限,因此许多民办学校经常存在办学经费不足的问题,资金的缺乏,导致大多数民办高等教育机构的规模都比较小,资金少,无固定经费投入;很多学校面临着校舍、经费和生源短缺的困扰:多数民办高等教育机构没有自有的办学场地和校舍,全靠租用场地办学;有的学校在校人数不足100人;有的学校占地面积甚至没有其他知名院校一个操场大。尽管如此,民办学校在申请货款、得到国家资金扶持方面,远远不如公办机构。那些规模较小,依靠以学养学的民办高校处境极其困难,即使没有倒闭,也是在苦苦支撑。办学经费不足严重制约了民办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和提高水平。
(二)办学质量不高。由于高等教育连续扩招,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不断提高,致使进入民办高校的学生素质进一步下降。我们可以想象,公办高校扩招之前,如公办高校的分数线定在420分以上,那民办高校招了很多420分以下,不到420分的,扩招以后,公办高校可能是390分甚至370分了,那么民办学校只能招370分以下的学生,学生总体素质和学习能力确实有所下降;再加上民办高校招生在高考录取的最后批次,学生的入学成绩普遍低于同等层次的公办普通高校,加之生源的区域性差异致使民办高校生源基础呈现参差不齐的现象,造成民办高校生源的“先天不足”,这就给教学工作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带来一定的困难。而生源质量决定教学质量,教学质量决定社会认可程度,社会认可程度又决定生源数量,民办高校在生源问题上正陷入这样一个怪圈,难以形成良性循环发展的局面。教育的竞争也是生源的竞争,生源的竞争就是教育质量的竞争,民办教育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提高教学质量是唯一的出路。只有教学质量提高了,民办高校才能在社会上产生良好的知名度,才能吸引来更多的学生,步人民办高校的校园。
(三)教师队伍不稳定。我国民办学校的师资主要是以兼职教师为主的。兼职教师具有稳定性差、工作责任心不强等问题,直接影响民办教育教学质量。因此民办教育的师资建设已经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优秀的、稳定的师资队伍是提高和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前提,但是,组织和建设一支满意的师资队伍确是民办高校的难题之一。据原国家教委2001年对百所民办高校的调查统计,在103所被调查的学校中,没有专职教师的学校占12.6%,专职教师数不超过40人的学校占57.3%,在所调查学校中兼职教师超过40人的学校占73.8%,超过200人的学校占12.6%。从现状来看,民办高校的学科带头人和主要任课教师都是公办高校退休的老教授、公办学校停薪留职的教师、待业求职的大学生等,专职教师很少。一方面要看到这一措施的效益性,同时也要关注它的不稳定性:或年逾花甲,不可久留;或一有机会,另谋高就;或组织召回,身不由己;或事不顺心,不辞而别。由于民办高校教师的不稳定性,许多学校感到无法长期聘请高水平教师
及新专业由于缺少教师而无法开设,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民办高校的发展,阻碍了教育质量的提高。培养骨干教师,形成合理的教师队伍结构,已成为民办高校发展过程中一道必须逾越的门槛。
所以民办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就此归纳起来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1、外部原因是指教育观念、政策法规、行政管理还没能充分适应民办教育的发展,没能真正落实“十六字方针”。
(1)教育观念上的偏见。尽管党和政府大力提倡和支持发展民办教育事业,但在现实的教育观念上对民办学校是存在偏见的,严重的还有歧视倾向。在人们看来,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相比,不是“正规军”,是对公立学校的一种补充,受这种偏见的影响,加上民办高校办学条件、教学质量远不如公办高校。因而,学生首先选择的是公办普通高校,除非万不得己,才进入民办高校,因此,学校的生源质量难以保证,规模难以持续地扩大。
(2)行政管理不到位。在全国大部分省、市、地区以及县级教育行政机构中,没有独立的民办。
2、内部原因
(1)学校领导办学思想不够端正。当前一部分民办高校领导人的办学思想不够端正,急功近利,过于追求经济效益,不以教学为中心,忽视教育质量,只想一味地扩大学校的规模,认为招生招得越多越好,学校规模办得越大越好,结果办学条件、教学设施、师资力量难以满足教学要求,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超能力招生还会造成民办高校之间的无序竞争,其结果也不利于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之间的实力竞争,使本来就存在的差距拉得更大。更有甚者,个别民办高校为了多招学生,在宣传中夸大其词,弄虚作假,诱骗考生和家长,造成不良影响,有损民办高校的形象。
(2)管理体制不完善。部分学校缺乏有效的监控机制,存在严重的“家族化管理”。这种管理模式在民办学校发展初期能够有效地使用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权力机制简便灵活易于操作。但是在民办学校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就不利于形成科学的决策机制,缺乏监督,权力失去制衡,不利于调动管理人员及广大教师的积极性,阻碍着民办学校进一步发展。
(3)管理制度不健全。一所要想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生存发展的学校,如果不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管理制度,从长远来说是不可能的。在很多民办高校中,董事会制度、人事制度、分配制度不完善,随意性很大,离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学校管理制度还有很大距离。
(4)经费渠道不畅。我国的民办高校95%以上资金源自学生的学费。经费渠道单一。这里的原因大致有三:①教育是一种公益事业,公益性行为是不可能从银行取得贷款;②《促进法》出台之前民办学校的产权不明,没有规定对出资人的回报,人们投资教育的积极性不高;③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民办高校竞争异常激烈,相当一部分学校经济效益很差,社会效益不高,造成了民间资本对举办民办高校能否获利持怀疑态度。
三、结语
【民办高等教育战略发展】推荐阅读:
上海市民办普通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10-07
发展我国民办职业教育的思考06-07
民办学校的发展思考09-09
辽宁民办教育09-26
广东民办教育政策11-12
民办教育学校现状透视06-01
民办教育规范和促进06-15
云南省民办教育机构10-03
民办教育培训机构申办报告10-25
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