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高等教育心理学(精选8篇)
心理学在我脑中的定位一直是一门很高深很神秘的学科,当个心理医生也曾经是我孩童时的梦想。进大学的第一个学期,我第一次接触到了心理学这门学科,可是到了学期结束,我只有一个感觉,就是只记住了一些结论而已,并不清楚这些结论成立的条件是什么,它是如何得来的。毕竟抽象的理论和短短几节课是不可能让我们对心理学有
太深刻的理解的,也就谈不上在今后的学习中将它与教育技术联系在一起,融会贯通。
现在的教育技术专业的师资力量和招收的学生大多数都是理工科出身的,当然我不是说理工科出身的人就搞不好教育技术,我只是想说如果只有理工科出身的人,那么会造成教育技术研究的范式相对单一,这样是不利于教育技术的发展的。
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发展目的是为了“促进学习”。那么,首先我们应该了解学习是怎么发生的,应该怎样去学习,这就是用到了认知心理学的知识。只有理解学习的发生和发展规律,我们才能够改进它。可现在我看不到心理学在教育技术中受到应有的重视,更看不到心理学研究和教育技术研究交叉的迹象,相反的心理学的研究主体总是有意无意的和教育技术研究划清界限,据很多资料考证,现在国内教育技术领域稍微有点名气的专家中没有一个是心理学专业出身的,甚至连教育学专业出身的人也少的可怜。而美国一些出名的教育技术专家,比如刚刚去世的加涅,都是一些杰出的心理学家。其实我认为只要是研究学习的,都可以称之为教育技术专家,比如桑代克。现在我学习的教育技术里面的种种名目繁多的学习理论都被抽象成一条一条的原则,干瘪的像个七八十岁的老太太,我们都被束缚在这些条条框框中,出不去。
我们暂且不管教育技术的专家们到底是不是教育出身还是心理出身,如果他们能够意识到教育学、心理学在教育技术中的基础地位并且付诸于实践,我认为也就够了,因为教育技术必竟是应用学科,究其根本就是一门技术层面的学科,这里的技术并不仅仅是指导计算机、幻灯之类的,而是指物质形态的技术和观念形态的方法,教育技术的核心理论——教学设计也并没有强调一定用计算机之类的技术,用教育、心理学原理来指导教学的实践,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才是教育技术的根本。然而现状让我们不安。谁都说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有教育学、心理学等等,可看看教育技术专业的必修课绝大部分偏重于物质形态的技术,一些教育技术领域的项目也偏重于技术,于是我们学的课、做的项目都偏重于技术。事实上技术也学的不怎么样。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基础知识也只是表皮而已。这样的教育、心理基础,怎么才能用来开发符合教育规律的系统、课程?所以我经常是一谈起教育就心虚。技术的发展是一日千里,所以教育技术专业的人就要忙着去学习那些变化着的技术。忙于学会技术,忙于把新技术用于教育中,这样就出现了一堆不成熟的产品,教育技术专业的学术研究就更玄了,脑袋一拍一个结论、一个模式就出来了,查查文献就出一个系统模型推广,闭门一两个月就出来一篇博士、硕士论文,这就怪不得搞教育、心理研究的人瞧不起搞教育技术的!瞧瞧教育、心理的研究,出来一个结论要经历多少!
我的老师从我入学起向我们谈论技术的时候就总是强调技术对教育的促进作用,比如网络实现了学习的资源共享,为学习者之间的协作提供了可能,但是我们没有谈到网络一方面为学习者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增加了资源的可选择性,有利于个别化的学习,另一方面它也不可避免的增加了学习者选择信息的难度。“技术”就是适用于某种目的的方法和手段,它无所谓好,也无所谓坏,关键看你怎么去使用它,这一点在教育技术中也是适用的。片面的追求技术上的先进性或者是狂热的迷恋技术,认为技术无所不能,殊不知教育的对象是人——活生生的人!用技术去改造人?然后我们在另一边宣称教育技术可以促进素质教育,更有甚者,说教育技术可以实现人的主体性。
有人说教育的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与此相对应就产生了两种对立的教育观:科学主义的和人文主义的教育观。而我们最经常的听到的一种论调是教育既是科学又是艺术,这种看似天衣无缝的论点实际上是一个毫无意义的命题。在实践上毫无意义,科学和艺术并不是总是合而为一的。在教育中更是如此。如果我们把教育看成是科学,那么毫无疑问,教育被作为一种工具来看待——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等等;在这种工具主义情景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必然的也会成为一种工具。教育的异化导致了人的异化,在现时的条件下异化以人的物化的形式表现出来,人的主体性开始变的遥不可及,所有的关于人的终极关怀的价值也将最终得到背弃;如果我们认为教育是艺术,那么艺术从本质上来讲是非理性的,而教育技术作为科学的衍生物毫无疑问也是理性的,面对非理性的艺术的教育,教育技术何以自处?
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那就是教育技术可以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但是它不可能自然而然的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教育技术在解决具体的教学问题
时无能为力。感性的认知是不能被理性的结论所代替的。当然抱怨、发牢骚不是解决之道,一个学科缺乏思考只能说明这个学科还十分幼稚。对于我等教育技术专业的小鱼小虾,静下心来看看书、做点实事才是求学、为人之根本。
教育技术本身是偏应用的学科或专业,但是除了技术外,教育心理以及教育学、甚至社会学的重要性应该突出来,现在的技术不总是强调系
统理论吗?认识社会、认识人同样是一个系统理论的作用。不要等到自己搞了一辈子才有些“悟性”的东西。作为人的学习过程来讲,无论国外与国内,人的认识过程是有相同的规律可遵循,为什么我们会觉得国外的东西会比较好,最重要的一点,他们设计系统时,比较考虑人的心理活动的特点。我们国家对心理学理论的认识有了普及化的趋势是近些年的事情,而且,以前的心理学教材让人学起来实在没什么兴趣,人的心理是通过行为表现出来的,我们学理论而不去分析人的行为心理的特点,使心理学系的学生毕业后马上运用的能力又不强,这就更会让人怀疑心理学的科学性。
随着科技的不断向前发展,现代教育与信息已经无法分开,这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各种技术(包括视音频、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对支持和提高教与学的效果是肯定无疑的。在一些有条件的学校中,投影仪、幻灯机、多媒体等电教设备实施已经进入了课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正确合理的使用这些电教器材,才能够真正发挥他们的作用,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此外,认真研究学生的认知结构,结合认知学习理论,潜心钻研教学教法,进行教学设计,同样能够优化教学。由此可见,将认知学习理论与教育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曾经说过:“儿童是个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支配,一切有成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作为内驱动程序系统中积极活跃的心理因素,对于学习起着催化剂的作用。所以说,激发和维持学生内在学习动机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动机是指向学习活动的动机类型,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认知内驱力是指一种掌握知识,技能和阐明、解决学业问题的需要,即一种指向学习任务的动机,求知的欲望。认知内驱力既与学习的目的性有关,也与认知兴趣有关。因为当一个人清晰的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与意义,并以它来推动自己的学习时,这种学习的目的就会成为一种有力的动机。而具有认知兴趣或求知欲的人常常会废寝忘食、津津有味的学习,并从中获得很大的满足。所以认知心理学家指出,教育的主要职责之一是要让学生对获得有用的知识本身发生兴趣。在缺乏交互式学习的传统听说课堂上,学生以听为主,处在被动的信息接受的地位,可以使学生由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积极接受者和知识运用者。各种多媒体软件可以提供许多非语言素材,如时代的背景、形象及心理活动等,图文并茂,动静结合,视听并用,这种全信息表达为教学提供逼真的表现效果,同时提供了图形、声音和语音等交互界面和窗口,使学习者灵活方便的操作控制学习,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心理学表明,感知越具体,表象形成就越清晰、深刻,越有利于促进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化,从而建立概念,培养能力。认知心理学认为创设感知意境就是在讲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间制造出一种“不协调”,将学生引入一种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中去。多媒体教学所创造的美妙的教学情境,适时适度地为学生提供直观刺激变抽象为具体,可集中显现出时空变换的流动美,视听兼备的立体美,景色物体的色彩美,师生的和谐美。这种情境能把学习的内容在大和小、动和静、远和近,快和慢,局部整体,外表和内显之间相互转化,打破了时间、空间、宏观、微观给学生在视、听、思等方面带来的局限,学生的视野可在瞬间内完成时空的大跳跃。这就加大了教学的密度,极大的节省了教学时间,尤其是教学信息传递的增值率扩大,多次反复重现和化抽象为具体的特点。是教学内容鲜明生动,富于感染力,减轻了学生的负荷,优化了教学效果。
认知心理学家沃特海默依据自己对在校生的实验,宣称儿童普遍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而传统的教育制度往往被传统逻辑和联想心理学理论所支配,应对阻碍儿童创造思维能力发展负责,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它具有的色彩、形象生动的画面以及富有情趣的解说会使学生处于惊奇探索的学习氛围中,既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又有利于学生创造精神的激发,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的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的思维是很活跃的,对同一个问题往往有不同的见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造一种民主的氛围,鼓励学生能够大胆地各抒己见,往往可以使他们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增强其思维能力。
认知学习理论可以促进教育技术的发展,而教育技术的广乏应用又实现了教育的优化,因此如何将认知学习理论与教育技术相结合,成了教育技术领域广乏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以学习者为中心,这是基于认知心理学的教育技术的本质特征,也是形成学习者自己的认知结构的前提。在传统的教学环境中,是由教师控制教学,这意味着教师把学习任务、目标和策略强加与学习者,使得学习者不会思考,变得懒惰。而基于认知心理学的多媒体教学中,是由学习者自己控制自己的学习,学习者有着较高的学习动机,学习者会积极思考,积极与环境交互,可以对信息进行有意义和创造性的加工,有利于形成正确的认知结构。
认知策略是“学习者用以支配自己的心智加工过程的同部组织起来的技能”,是处理内部世界的能力。在教育技术中计算机的运用不再像以前一样,只是作为教学传递的工具传递知识或训练及技能,现在更多的是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注重发展和培养学生的认知策略。为此,教学软件的类型也变得多样化,除了过去大量开发的练习型、辅导型、游戏型、模拟型软件外,问题解决型软件开发有了很大的进展。这类软件除了传递有关的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提出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不是简单的了解有关知识就可以完成,而是需要学习者参与到其中去,运用发现法进行学习。强调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它的特点是关心学习过程甚于关心学习结果,要求学习者主动参与到知识形成过程中。发现学习有利与策略性知识的掌握,有利于合理知识结构的形成。
当前,认知心理学在心理学研究中占主导地位,研究结果层出不穷,对教育技术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教材一方面要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而改变教学方式,还必须研究和应用不断发展的教育理论特别是教育心理学的认知学习理论,来指导我们的教与学,从而达到在教育技术条件下的教学最优化。因此,探讨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和研究方向,研究教育技术的观念更新,把握课堂教学的未来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于“喜新不厌旧”的教育技术来说,对新思路、新方法有着天生的敏感,不时地把这些新的思想和方法融入自己的研究之中。认知心理学、行为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学科共同为现代教育学提供了新鲜血液,教育技术又从教育学的母体中自然而然地吸收到自己的体系中来。
鉴于教育技术是心理学、教学理论和应用技术紧密结合的产物,教育技术学要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我认为首先应该搞懂教育技术学的研究方法,她不是纯理论的思辩,也不是纯技术的盲目发展,应该把客观——实验模式和主观——经验模式相结合。
教育心理学、教育技术学、教育学、教育哲学本身都是教育科学的分支体系,本是同根生的学科,当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构建一个树型的体系:教育技术是主干,心理学和教育学是两个分支,而这两个分支又分为许多小分支,包括教育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教学论、德育论,但是任何一个分支都是与其它分支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参考文献]
[1]张庆林主编,《当代认知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如何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和思维》,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10月
[2]吴红骏,赵洁,《运用认知学习理论改革远程开放教育的教与学》,2000年
[3]皮连生主编,《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一、以书法文化作引领,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诱发少儿学书动机
好奇心是注意力之母。少儿学书伊始, 基本掌握了硬笔书法的基础, 但对软笔书法工具“文房四宝”的了解不多。所以, 教师有必要为他们介绍代表中国古代优秀文化的“文房四宝” (讲一些有关于笔、墨、纸、砚的故事、传说和历史, 并演示如何磨墨、如何执笔、如何运笔和如何控制水份等, 以及让学生观赏一些古今书画名家的优秀作品) 。这样做容易引发少儿强烈的好奇心, 让其有意识地注意将要学的新知识和使用的方法。从而让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形成摹仿意识, 然后, 让他们通过初步的亲身尝试, 培养学生的直接的近景性动机。
二、以校园文化为导向, 营造良好学书环境, 培养少儿学书兴趣
歌德说:“哪里没有兴趣, 哪里就没有记忆。”所以为了在教学中取得好的效果, 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书环境。所谓良好的学书环境:其一, 需要有一间较宁静、宽敞的书法室, 从而减少外来因素的干扰。使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 专心学书。其二, 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书氛围, 在书法室的墙上张贴优秀学生书作, 对学书态度认真、学书方法正确的学生, 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学生学书在“环境浸化”的作用下, 就会逐渐地形成竟争意识, 从而在学书过程中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 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其学书浓厚的兴趣。此外, 还要注意少儿正确学书习惯的养成 (如执笔、坐姿、爱护书写用具、注意室内清洁等习惯养成) 。
三、以书法教育为契机, 挖掘书法教育功能, 因材施教张扬个性
学生的个性特点, 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到其学书的态度与方法。例如:文静的孩子, 头脑清醒, 善于思考, 勇于质疑, 专心致志, 学习有较强的条理性;粗心的孩子, 粗枝大叶, 三心二意, 不够持恒等。教师对于不同类型的孩子应施用不同的方法教学:对前者应及时加以肯定, 并指出努力的目标, 对于后者则要花更多的时间为他们讲明学书的意义和重要性, 耐心地为其指出不足之处, 并做示范讲解。
在教学中, 教师还十分有必要及时地纠正一部分学生的学书不良心理倾向:
(1) 有的少儿在学书过程中, 心烦意乱, 焦躁不安, 原因是急于求成。
(2) 有的少儿在学书过程中, 思想呆滞, 动作迟缓, 原因是学书没有明确的计划和目标, 且缺乏动力。
(3) 有的少儿在学书过程中, 潦潦草草, 马虎了事, 原因是不明白学书的意义, 学习态度不够端正, 以为学书只是为了交作业。
(4) 还有的少儿在学书过程中, 盲目抄帖, 不求方法, 原因是曲解了“用功”的含义。殊不知“用功”也要讲究方法, 才可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外对于有较好书法基础的学生还有以下五种不良的学习心态:
(1) 急于求成, 忽视基本功训练。
(2) 追求时尚, 抛弃传统。
(3) 满足现状, 不思进取。
(4) 强调客观因素, 不讲主观努力。
(5) 见异思迁, 不能专一。
上述种种不良心态, 犹如学书道路上的一块块绊脚石。教师十分有必要及时地发现并有针对性给予指导, 帮助他们走上练习书法的正轨。这样做, 学生才可以在纠正自己学书缺点的过程中增加学书的自信心。
四、以书法轶事为资源, 形象感悟教育学生, 提高学书的自觉性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在崇高的目的支持下, 不停地工作, 即使慢, 也一定会获得成功。”书法的学习也同样存在着这样一种勤奋、持恒与成功的关系。
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古人优秀书作的同时, 也有必要为他们讲述古人勤奋学书的故事。例如:张伯英“临池学书, 池水尽墨”;钟繇“卧划被穿过表, 如厕终日忘归”;怀素“书之再三, 盘板皆穿”;赵构“凡五十年间, 非大利害相仿, 未尝一日舍笔墨。”以至于“笔冢”“铁门限”……从而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成功并非偶然, 它与勤学苦练、持之以恒有着紧密的关系, 在生动而感人的故事激励下, 学生的学书自觉性就会明显地提高。
五、以继承传统作导向, 加深对书帖的感知, 强化学书相应训练
少儿书法教学既要重视直观教学, 又要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前者是引导学生对书帖的认识:首先是全局性地欣赏, 在艺术美的感染作用下引发学生的浓厚兴趣, 有助于增强其感知的积极性。然而学生获得的感性知识往往不完善, 这时教师可以进一步对书帖中文字的笔画和结构进行详细地分析。方法很多:例如, 可进行不同字帖字体结构的比较;也可以在同一字帖中对同一名称笔画在不同字的安排中的不同变化进行比较;或是以双勾法的形式, 讲解字体笔画和差异。后者是训练学生一种字体 (颜、柳、欧、赵) 文字的表现能力。这一点就需要有一个较严格的系统训练过程: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要做同步、相应的教学示范, 即由基本笔画入手, 由浅入深, 由简到繁, 一点一滴、一步步地学, 并做经常性的练习, 以求得到巩固。
六、以历代书家作典范, 持恒苦练基本技能, 培养自信精神风貌
在少儿学书过程中, 许多内在与外在的干扰因素, 会使得他们产生一种“急于求成”想在短期内获得成功的侥幸心理倾向。他们盲目地追求捷径, 一日练数体;或者, 练习不求质量, 只求数量等然而, 他们一旦遇到挫折时, 就会极大地挫伤学书的积极性。这时, 教师应为这些学生排除这一不良的心理障碍, 为其指出:书法的学习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历程, 取得成功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但是只要勤奋, 加上持之以恒, 再按正确的方法训练, 就一定会有“功到自然成”的那一天。正如音乐大师贝多芬说:“涓滴之水终可磨损大石, 不是由于它的力量强大, 而是由于尽夜不舍的滴坠。只有勤奋不懈的努力才能获得那些技巧”。所以, 在学生日常学书过程中, 就要引导他们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态, 平心静气地练好基本功。
七、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基, 深入分析学生对艺术美的创造性, 着重培养具有艺术灵气的少儿, 让他们迈入书法艺术的殿堂
这是相对于有较好书法基础的少儿而言的。在艺术的领域里, 个性的创造力与表现力犹为重要, 可以说:“没有个性就没有艺术。”所以我们在少儿书法教学中对于学生的个性及学生对艺术美的感应、吸收和表现, 也都值得我们去重视和研究。少儿书法创造力的培养, 既要求少儿具备有较好的书法基本功, 又要启发少儿将自己个性中独有的对于自然、自我的认识以书法的艺术美的形式表达出来 (即书法的线条美和结构美等) 。在我们的书法课题研究中, 湖南省宁乡金海实验小学、广东省惠州市英华学校都做过这方面的大胆尝试, 天骄艺术学校詹老师曾对两位个性不同的学生做了这方面的对比实验, 效果明显。
一位是十三岁的小女生曹雨轩, 自幼苦练欧体, 十一岁时就曾获全国楷书比赛少儿组一等奖。其个性特点:内慧秀中、善于开动脑筋、学书一丝不苟。她已可以从帖中“集字”做初步的“创作”, 却可以做到“神似”。在平时训练中, 教师更加着重于培养她对古代字帖中行文章法的体味与分析, 让其明白书法作者的艺术表现受到当时社会的影响和制约, 只有通过书家自身的品行气质、修养才学大胆表露、才能成为独具风格的一代大师并告诉她这就是:“字外功夫……”从而使之更加深刻地体味到欧书的峻峭之中有秀润停蓄的意态, 结体窄长严谨而无寒俭之色……然后让她再继续训练, 一年之后, 让她再离帖尝试创作一幅书作, 其效果十分可喜:在这幅书作中可以看出欧体字的风韵, 同时又有一种清纯宜人的秀丽之态显露出来, 可以说, 这位女生在这幅作品中已融入自己的情感体味, 值得庆贺。
另一位是十四岁的男生余欣洛, 自幼苦练柳体, 也曾在全国性的书赛中获奖, 其个性特点:聪颖好动、思维十分敏捷, 在教学中, 教师则侧重于对他介绍柳公权这位多才多艺的书家———柳公权的书法风格是:“清”“淡”的精神境界, 以骨力来表现。柳公权“笔谏”的故事对这位学生的启发良多, 并将“心正则笔正, 乃可为法。”这句话当成自己学书做人的座右铭。慢慢地他终于明白:“心正, 才会有笔正, 要是思想上不契入字理, 只取其状, 不合其意, 怎能写出柳体的神韵呢?可见只有心手合一, 才能写出合于神理的笔画, 才能使写出的字达到骨力洞达、爽爽有神的境地。”最近他终于也创作出一幅具有自己风貌的书作, 亦不失柳书艺术的神气清健之风……
八、以生活体验作基础, 拓展学生艺术视野, 感悟“字外功夫”的玄妙。继承发扬书法文化的教育功能
在教学中有必要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 让他们观赏历代碑帖, 以至于悬崖石壁上的铭文 (可以从电视、录像或图片中获得, 如有条件的话, 也可以实地到风景名胜参观、考察) 和古代钟鼓器具上的文字等, 使学生在博览之中长见识。同时, 注意引导学生热爱生活, 培养学生有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 特别是对文学、中国画、篆刻学、历史学等其他学科也可以引导他们深入学习。这样可以丰富学生的内在素养以保存他们纯真活泼的艺术创造思维, 更加丰富了他们的艺术表现力。许多具有天赋的少儿, 由此迈入了书法艺术的殿堂。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教育实践;运用方式
积极心理学作为最新的心理研究方式,主要是以培养积极的个性特征、积极的价值观、积极的生理健康为目的。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充分的根据学生所处阶段的发展特点,给予积极的价值取向指导,引导学生以积极的眼光看待事物,克服缺点、正确的解决心理问题,营造积极的学习和生活氛围,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一、积极心理学的内涵
积极心理学是以由美国心理学家赛里格曼为首的诸多社会科学家共同提出的全新理论,相较于之前的心理学来说,积极心理学更加关注人类的道德素养、社会责任感等积极向上的品质,并研究人类的积极情绪感悟、积极认知过程、积极的性格特征等方面。不同于以往心理学偏向心理疾病和障碍的研究,而是将研究关注点放在心理健康以及积极的心理状态方面,是一门旨在全面促进个人、群体和社会相互促进发展并趋于完善的科学。
二、积极心理学在教育实践中的运用
1.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发挥学生个性优势
世界著名成功学家拿破仑·希尔曾经说过一句话“积极地心态决定人的一生”,而积极的心态主要是指自信、进取、诚实、创新、谦逊、自我调节以及抗压能力等。而在当今这个社会,随着应试教育的不断推进,家长们都有着一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这就间接导致学生的升学压力和就业压力都比较的大,同时,由于学习压力的存在,使得许多学生的个性优势被压迫。因此,我们必须正视学生们的心理健康,并且在教师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过程之中,还必须要注意培养学生积极的心态。例如,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专门开设心理课程,在心理课程上,教师向学生传输一些积极乐观的信息,并向学生简述“张海迪”“海伦凯勒”的故事,告诉学生,无论面对怎样的困境,都不要畏惧失败,只有积极向上的面对人生,才能够成长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2.增强技能训练,提高心理抗挫能力
虽然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素质拓展活动等都在一定程度上重视到了学生耐挫力的培养和积极处理事情的方式等方面的能力培养,但是对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的投入是大大没有达到相应的要求的,特别是心理训练活动方面,往往将学生的情绪和体验置于忽视的地位。要知道,积极的情绪体验能够大大的增加人们的满足感,而满足感的增加又将会提高人们的积极性和活动力。对于学生来说,激发其积极的情绪体验不仅能提高相应的教育教学质量,丰富科学文化知识,更能促进他们的积极人格的养成与完善,磨砺出能够自如应对其面对困难时的人生态度。在这个物欲横流、压力巨大的社会中,只有内心的强大,心态的积极,才能够不被消极的因素影响,才能够以最本真的自我继续的奋斗。例如,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专门安排心理专业的教师来进行对学生的心理调节技能培训,教导学生如何调节自己的心情,排解自己的压力,以积极向上的心态迎接未来的挑战。
3.运用积极心理学,培养积极的道德人格
积极的道德人格是指人们为追求某一道德规范原则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积极向上,而要想培养积极的道德人格,就需要将积极心理学贯彻其中,因为积极的道德人格的形成与积极心理学是密不可分的。为了培养学生积极的道德人格,首先,需要向学生灌输自身的尊严、价值等,并要求学生能够自觉地履行道德责任,并按道德规范继续进行生活和学习;其次,矫正学生扭曲的道德价值观,因为社会的物欲横流,使得一些学生的道德价值观开始扭曲甚至变形,因此,必须要运用积极心理学来矫正学生的道德价值观,但是仅仅教授学生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必须要利用情景,让学生换位思考;最后,增强学生的道德判断力,要想不迷失,不再一次的犯错,就必须要增强学生对于道德的判断力,因此,必须要向学生灌输正确的道德标准,并就学生们常见的道德问题进行讨论探究,以解开学生的道德困惑。
4.师生共同努力,提升积极心理学教学效果
积极心理学价值取向可以充分的挖掘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并促使学生和教师携手共建和谐校园。教师、学生乃至家长都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参与者,也是心理健康教育不可缺乏的客体,通过正确的引导,使得他们能够充分意识到自己的潜能和作用,就能形成最有效的资源。在塞里格曼等人看来,心理健康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能力。无论个体的心理状态和社会化程度存在的差异有多明显,建构心理健康的能力是每一个青少年所共同拥有的。所以,灵活的掌握积极心理学能够使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与家庭乃至社会融合,从而使得学生接受的教育能够更好的符合社会及人类的发展需要。
综上所述,积极心理学是人类追求幸福生活、和谐生活的指路明灯,它不但能够时刻的警醒人们,还能够为人们指引正确的道路,为人们提供一个更加广阔的视角和维度。因此,将积极心理学引入课堂教学中就显得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林潇骁.积极心理学团体辅导对小学生抑郁症状的干预效果[D].首都师范大学.2014年
[2]丁翠翠.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小学生问题行为转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3]乾润梅.积极心理学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运用[J].华中师范大学.2006-05-01
[4]刘洁.积极心理学及其在大学生教育和管理中的运用[J].高校辅导员.2009-05-18
一、行为主义教学方式的反思与探讨
通过近年来无数教育工作者的实践与探索,我们可以发现行为主义教学理念程式化、数据化的执行标准,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受学对象和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教育教学活动陷入了还原论和机械论的深渊。一方面教师的教学过程被程序化、公式化,解释世界的方式方法被单一化,教学方式被反复总结和提炼,形成固有模式;另一方面教育对象不可避免地被置于封闭式教育体系中,被动地、盲目地接受知识、认知世界,教科书式的答案成为评判对错的唯一标准,其发展与成长被量化、数据化。整个教育教学工作在很长一段时间停滞不前,无法获得创新与优化。
但是彻底否定、摒弃行为主义教学理论体系,笔者认为又有些矫枉过正了。在这里,笔者经过自身教育实践,针对学前儿童,尤其是3~6岁的幼儿,浅谈一些行为主意教学方式的优势。
3~6岁的幼儿,其行为阶段处于前逻辑阶段,缺乏完整的逻辑思维能力,认知世界往往以表象为主,无法将外在表征和内在认知统一在一起。至关重要的是,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其行为开始向具体逻辑阶段转变,如何正确地加以引导,促使两个认知阶段的顺利衔接,帮助幼儿逐渐形成逻辑思维,促进其心智发运,这是值得我们每个幼教工作者思考的。在此背景下,笔者认为适当地行为主义教学体系中的一些教学手段,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强化是非观念、促进身心发育。下文将主要通过五种教学技巧讨论行为主义教学理论的运用。
(一)强化的运用
强化的理论基础在于“刺激-反应”过程后,良好的结果对幼儿的再次刺激,譬如说幼儿在午休后在老师的提醒下自己穿好衣物,整理好被子,获得了老师口头的表扬、或是赞赏的眼神,从而在精神上得到愉悦感,这种愉悦感刺激幼儿在第二天午休后,在不需要老师提醒下主动穿好衣物、叠好被子,以期能再次获得老师的赞扬,甚至在此基础上,这种对被老师表扬的渴望促使幼儿良好表现的行为衍生到打扫卫生、完成手工等其它方面,都可以认为是一种强化。在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之前,强化的运用是十分重要的,尽管批评同样能带来强化的效果,但是实践证明消极的强化容易造成幼儿对学习过程的抵制,这就要求我们幼教老师要善于发现幼儿的长处和进步,积极加强“刺激-反应-良好结果的再刺激”过程,直到幼儿形成条件反射,获得良好的习惯养成。
(二)系统脱敏疗法的运用
系统脱敏疗法主要针对冲突对立的两种情绪和行为,其理论基础是经由条件学习而获得的结果,可以通过反条件的方式让学习解除。譬如幼儿面对新事物紧张情绪的克服,可以按其紧张程度进行排序,如一个人在老师面前唱歌、在几个小朋友面前唱歌、直到在全班同学面前唱歌,先从紧张感最低的情况开始实施,直到幼儿感到紧张无法完成即停止,重复这一过程,循序渐进地诱导幼儿克服紧张情绪,锻炼其表达能力。
(三)塑造的运用
塑造,在某种意义上和强化是一致的,其区别在于强化针对的是一个行为,而塑造是通过一系列的行为强化达到最后的目标,例如在上课的时候,往往会出现幼儿“坐不住”在教室里玩闹的情况,此时有经验的老师不会在第一时间进行批评制止,而是在幼儿玩累了以后,回到座位上时加以表扬,然后逐渐提高难度,在幼儿在座位上坐的时间变长后再给与奖励,直到幼儿能够专心听课。
(四)模仿与预演的运用
观察和模仿是最简单的学习方式,也是该年龄段下幼儿的主要学习方式,我们往往发现幼儿存在滞后模仿的行为,在模仿客体消失后幼儿按照主观想象对其进行模仿,比如模仿大人打电话的手势和内容,将洋娃娃当做小孩加以照顾等。我们老师可以根据这一现象,利用观看录像、扮演各种职业等方式,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模仿对象与环境,帮助其完成学习过程。
(五)代币制的运用
严格意义上讲代币制并不能算是一种教育方式而是教育辅助工具,比如发给表现良好的幼儿颜色鲜艳的卡通贴纸等,在幼儿获得精神奖励时辅以物质奖励,可以简单有效地加强对幼儿的刺激作用。
二、小结与展望
心理健康教育随着现代化教育理念的不断升级而越来越受到重视,通过学生心理层面的干预与调整,可以有效改善学生不良心理问题,提升学习效率与优化师生、同学之间的人际交往状态,促进学生对自身与社会有更为积极健康的认识,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
一、当下小学班级管理中常见的学生心理问题
(一)缺乏自我控制力
小学生相较于其他年龄阶段人群而言,其自控能力相对更弱,这种情况与学生自身智力与生理发育尚未成熟,社会经验缺乏有密切联系。该年龄段的学生在意识层面上还缺乏完善健全的逻辑思维能力,无法有效的对自身的表达与行为进行有效的管控,自身在心理调控上也缺乏应有的理性状态,更多情况下会受到感性认识与模仿他人来展开自身的外在行为表现,没有自主性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容易受到他人影响与干扰,性格冲动缺乏冷静,不能很好的管理自身的情绪与行为。在学校生活中,学生在与老师与同学的日常交往中会不可避免产生的矛盾与摩擦,甚至会引发相关心理问题,例如情绪躁动、孤独、孤僻等,如果不能有效的干预纠正,甚至因此形成不利于学生日后生活发展的负面心理问题。
(二)心理承受日益增大的学习压力
在当下的小学教育中,家属与社会对小学生学习附加了较多的压力。学校教育在试图展开减负性教学,但是家属会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安排更多的学习内容,学生承受着较大的学习压力,甚至因此而出现焦虑、厌学、躁动、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压力过大会不仅会影响学生学习成绩,同时也会导致学生不健康心理的出现。面对较大的学习压力,小学生自身在心理层面上难以有效承受,缺乏较好的心理调适能力,应对学习任务的学习能力相对较弱,进而导致不良的心理问题。
(三)缺乏对自我的合理认识
小学生在自我认识上缺乏理性全面的把控能力,更多的情况下是在模仿他人来形成自身的意识形态。对于自我的认识缺乏客观理性的评价与自我督促管理,甚至引发自卑、自负、孤僻与小团体意识,如果不能有效的干预纠正,会形成不良的心理状态。
二、小学班级管理中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
小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可以有效的提升学习效率,构建和谐的师生与同学人际交往关系,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学生今后性格的形成做好基础构建,能够有效的避开心理误区,促进学生整体心理与生理的健康发展。对于教师而言,可以有效的提升班级管理效率,避免不良的班级不良事件,减少学生与师生间的不良摩擦,有效的做好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小学班级管理中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一)注重学生心理特点的心理引导
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上,要充分的掌握学生心理特点情况,而后针对具体情况做对应的心理引导。心理健康教育一般通过语言、行为等方式做有效的示范与引导,要了解学生认知水平能力,投其所好的运用趣味生动的方式以及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同年龄、不同性格、不同家庭状况、不同学习状态的学生,要采用针对性的心理引导处理办法,对于心理问题要有充分的预见性,能够及时将不良问题抑制在萌芽状态。对于心理偏差问题较为突出的学生,要做好重点性的关注,尽可能的降低学生的心理压力,从而有效的避免不良心理问题的滋生。
(二)提供心理健康辅导渠道
要积极的展开心理健康辅导的实用性渠道,例如可以展开定期的心理辅导性的主题班会,依据班级突出的心理问题做合理主题讨论,让学生能够充分的表达自己与发泄压力,同时针对学生实际情况,教师做出专业性的心理引导。也可以积极展开学生之间的心理沟通问题,让班级学生干部做好对应的学生心理为状态反馈工作,而后由教师做一对一性的心理沟通,或者由教师与家属做对应网络社交平台沟通或者面对面沟通,让家属配合教师展开相关工作。要积极的开展班级娱乐活动,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和谐的人际交往乐趣与愉悦的生活学习环境,减轻心理压力,有效融入到集体生活与他人交往中。
(三)多样性体验性心理成长活动
可以依据不同学生情况做一定体验性的心理成长活动,例如每天安排一名学生做值日生,让值日生学生体验班级管理与各项事务的操作,有效的融入与他人的人际交往沟通中,让每个学生能够有与他人沟通交流的机会,同时体会他人的难处,能够达到学生之间的互相体谅。不仅仅可以让值日生做每天的轮换,其他班级干部也可以定期做轮换,让学生有更多的生活体验,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状态的培养。不同的体验可以让学生做好日记的记录,学会文字表达也是培养良好心理状态的有效途径,通过书写可以有效的排解学生的心理压力,鼓励学生将自身的心理想法有效的表达处理,这样才能有效释放压力,同时也让教师更好的了解学生实际心理状态与生活状态,从而提供更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方式。结语小学班级管理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在一定规划、方法下开展,要对日常学校生活做一定的渗透性心理教育工作,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从而培养心理更为健全的学生。
参考文献:
[1]曲坤.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5,11.
[2]马宝云.试论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14,03.
一、因材施教。
中职院校的学生群体有其特殊性,班主任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年龄、性格、学习、专业特点,做到有的放矢。中职学生的年龄在15——20岁,根据我国心理学家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划分,中职学生处于青少年时期。中职学生具有青少年的共同特点:活泼好动、个性张扬,属于“90后”“00后”,大多是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思想前卫,乐于接受新鲜事物。中职学生又有其突出特点:大多数学生经历了中考、高考失利,总体表现出自尊心强,又有自卑心理,渴望得到尊重的特点。
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较差,生源构成有:初三分流、初中毕业、中专毕业、高中毕业的学生。不同专业的学生有其突出特点。例如,旅游乘务专业的学生形象靓丽,思维活跃,善于表现;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学生有经济头脑,善于积累学习中的经验;物流管理与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勤勉认真,不善表现。班主任首先要带领班级同学进行正确的归因,使学生认识到中考、高考失利的原因是自己努力不够,在职业院校只要通过努力,就一定能够取得好的成绩,能够掌握技能,找到理想的工作,与大学生相媲美,使学生重拾自信。
在此基础上,班主任要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开展工作,例如,针对物流管理与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不善表现的特点,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社团、文娱活动,锻炼自己的能力。
二、小组竞争。
在班级合理开展竞争,灵活运用奖惩措施,有效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新生入学时,以入学成绩为主,结合学生的不同特点,把全班同学分成小组,形成组内合作、组外竞争的局面。小组之间在学习、卫生、纪律、内务、课外活动等方面展开激烈的竞争;小组内部结成“一帮一”的对子,共同进步。例如,有位学生学习较差,但在内务整理上较为出色,她主动与另外一名学习好、内务差的学生结成对子,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两位学生在学习、内务上都取得了进步。每周班会,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总结,评出优胜小组,给予加分、等奖励;对于排名末位的小组,除了批评教育外,还要给予打扫教室卫生等“处罚”。
三、习惯养成。
习惯的养成大约需要21天。在学生入学之初,进行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通过民主决策制定班级的规章制度,由学生毛遂自荐并结合之前的表现承担各项检查监督任务。例如,为了养成良好的物品摆放习惯,学校要求学生书桌的物品摆放要左边放书、右边放本、中间放文具,开始时很多同学会忘记,负责检查的学生每天都会检查记录,并对其进行温馨提示。经过21天,大多数同学都养成了良好的物品摆放习惯。
四、赏识教育。
当学生犯错时,应该进行批评教育,但是要先夸奖,找到学生的优点进行表扬,使其认识到自己是一个好学生,只是偶尔犯错。这就是教育心理学中的强化正面教育。
学生违纪时,要求每扣一分写20条表扬自己的话,让学生全面搜索自身的优点,重拾在中学阶段失掉的自信,进而促使学生朝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借此发现班级学生的优点,当班级组织活动,例如,创建文化长廊时,充分发挥学生的绘画、书写、组织策划特长,把学生的优点发挥到极致。
五、人人有责。
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每位同学都要承担班级的一项工作,并不局限于担任班委,做到班级工作人人有责。召开“我很重要”主题班会,每位同学上台发言,讲述自己在班级的重要性。例如,有位男生发言:“我每天早上都要叫另外一位男生起床,督促他整理内务。虽然我不是班委,但是我能帮助别人,所以我很重要。”
当每位同学都参与班级工作,都认识到自己在班级中不可或缺,都想尽办法为班级做贡献时,整个班级就会形成强大的凝聚力。
六、宽严相济。
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发自内心地关爱。有个学生特别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班级利益,例如,运动会期间,所有同学都在操场观看比赛,这位学生以怕晒为由要请假回家,当班主任不准许时,该学生不依不饶,班主任坚持原则,指出无故请假会扣考勤,为此该学生对班主任耿耿于怀。
有天上午,该生到办公室说自己感冒了,要吃药,没水没杯子。班主任把自己的杯子借给她并让她在办公室接热水。中午,该生又到办公室接热水,此时很多教师已进入午休,刚好没有热水了。班主任让她先回教室,然后本能地烧好热水送到教室,班主任的行为深深打动了这名学生。她感动得热泪盈眶,对老师所解的误会都烟消云散。
班主任的言谈举止会深深地影响学生,教师必须公开、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个同学,不因为违反纪律而冷落,也不因他表现良好而纵容,这样才能赢得全体同学的信任,才有利于班级各项工作的开展。
七、团队合作。
学校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每个班级划定一片卫生区。刚入学打扫卫生时,有些学生偷懒,不爱打扫,班主任每次打扫卫生都参与其中,除了自己打扫外还指导同学们怎样打扫才快捷有效,并表扬那些表现较好的学生。
在一次打扫卫生时,一位平常偷懒的学生跟班主任说:“老师,不是我不干,您看这油漆墙上的泥点擦不掉。”班主任从她手中接过了抹布,用力擦,泥点很快就清理干净了,后来这位学生说:“老师还是我来擦吧。”接着,其他爱偷懒的同学也都努力地打扫卫生,干得热火朝天。
班主任适时召开“我参与,我快乐”主题班会,先表扬全班同学共同参与清扫卫生的热情。接着带领大家观看《爸爸去哪儿》亲子节目,重点观看王诗龄、田雨橙、郭子睿三个小朋友组成一组到老乡家里寻找食材。当孩子们提着装满蔬菜的篮子返程时,王诗龄噘着小嘴放下篮子不走了,田雨橙说:“没关系,妹妹我来帮你。”她先把自己的篮子提到前面放下,然后跑回去再提另外一个篮子,如此往复的行动感染了郭子睿,他说:“妹妹,我来帮你。”他也加入了帮忙提篮子的行列,最后,王诗龄被深深地感染了,提上了自己的篮子。整个过程没有抱怨,没有斤斤计较,只有付出,只有无怨无悔。小孩子都很单纯,只是累了,提着篮子走不动了,而其他孩子勇于担当,整个过程都传递着正能量。班主任最后总结:做一个乐于帮助别人的人,因为给予是一件让人快乐的事,至少证明给予者是有能力的,只有共同参与,才能在劳动中收获快乐、收获友情。
八、树立目标。
延迟满足指为了长远的、更大的利益而自愿延缓或者放弃目前的、较小的满足。在学期初,首先为班级树立集体目标——创建优良学风班级。学校对优良学风班级通报表扬,并给予150元的物质奖励。班主任承诺如果能够成功创建优良学风班级,将组织全班出游。然后引导学生树立个人目标——争取获得奖学金。让每位学生上台发言,树立个人所要达到的学习、生活目标,全班监督实行,并形成书面材料。带领全班学生为了集体目标和个人目标共同奋斗,不贪玩、不懒惰,树立积极向上的班风,为学生成为德技兼备的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2]刘坚新。班主任工作的55个“鬼点子”[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一、声乐心理学的含义
所谓声乐心理学, 其实就是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声乐心理学重在研究声乐系统中的心理构成因素, 例如, 在某场声乐演奏活动中, 演唱者在演奏活动中所表现出的动作、情感、思维、感官等, 都可以作为声乐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此外, 声乐演唱者在从事声乐演唱的长期过程中所形成的的个性心理, 也应该被做为研究的重要成分。
声乐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组成部分, 它的本质就是要将心理学理论应用到社会各项实践活动中。声乐心理学的出现, 不仅给长期从事声乐活动的人们以心灵上的指导, 更为奋斗在声乐教育工作第一线的教育者们, 提供了教育教学活动的指引。相信在未来, 会有更多的教育工作者们看到应用心理学的重要作用, 并积极利用, 帮助受教育者们在自身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就。
二、声乐教育中运用声乐心理学理论的实际意义
(一) 声乐心理学与声乐艺术活动密不可分
声乐表演是依靠人体腹腔、口、舌等器官发声, 并运用气息产生音调上的高低、音频上的变化, 进而产生优美的音乐, 从此种视角可以将声乐艺术视为物理活动。然而, 声乐活动是受演唱者的心理活动变化而影响的, 演唱者的情绪一旦发生了变化, 也会让音乐发生变化, 而且, 演唱者的感官、动作以及想象等都会影响演唱者的演唱, 从这一角度来看, 声乐艺术也应该是受人的心理活动而影响的。随着应用心理学的广泛应用, 声乐演唱者们也越来越重视心理学在艺术活动中的影响, 因此, 可以说, 声乐心理学与声乐艺术活动是密不可分的。
(二) 声乐教育系统中对声乐心理学的重视
随着声乐心理学在声乐教育中的角色越来越重要, 各地的教育系统中也逐渐开始增设这门课程, 让学习者从心理层面了解自身对声乐艺术的认识, 先从心理活动中树立对正确认识, 进而建立身体对音乐上的感官、记忆、想象的能动作用, 帮助学习者建立对于声乐艺术生理和心理上的相互促进机制, 帮助自己提高声乐艺术的能力。
(三) 声乐心理学对于后续声乐人才建设的意义重大
在新的教育理念下, 促进人才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尤为重要。简言之, 学习声乐的人, 不仅要懂表演声乐, 还应该明白创新和延续。因此, 要从学习者的基本诉求出发, 帮助学习者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心理问题, 提升他们对声乐学习的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
三、声乐心理学在声乐教育中的运用
(一) 声乐教师首先应具备优秀的心理素质
优秀的声乐教育离不开好的引导者, 因此, 有一个好的声乐教师非常重要。在声乐教育活动中, 必须要重视教师人才队伍的培养, 特别是应该要加强声乐教师的心理素质培养。首先, 声乐教师应具备优秀的心理品质。声乐教师应该对自身的有一个充分的认识, 要明确自己的情感发展, 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 清楚自身的能力, 只有对自身有把握后, 教师才能将自身丰富的情感和心理活动应用在声乐表演和教育教学中。其实, 对于声乐教育事业, 教师还应该具备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声乐教师应认识到这样一个问题:教师是声乐艺术的传播者, 对待学生, 对待教育事业, 教师以慈母之心关爱学生, 关注学生在声乐学习中的困难, 并利用自身的丰富知识和经验为学生答疑解惑, 帮助学生在声乐学习中成长。
(二) 把握学生的心理安排教学活动
声乐教学是声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心理活动来安排声乐教学活动。新时代的学生们的心理活动复杂多变, 他们要求的课堂模式往往要求更生动活泼。声乐课堂不同于一般的普通课堂教学, 教师也应该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 可以通过意见征集、面对面沟通、投票等形式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课堂教学教学形式和教学活动。
此外, 教师在声乐教学中, 还应该多重视学生的课上行为, 观察学生的情绪、感官等, 在学生遇到困难的地方应该进行重复教学和练习。例如:在花腔女高音的教学中, 花腔女高音有着如百灵鸟一般轻巧灵活的感染力和渗透力, 然而,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 却发现花腔女高音的音区跨度大, 旋律也是跌宕起伏, 初学者极不容易掌握, 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就需要帮助学生从气息、跳音等技巧方面掌握演唱的技巧, 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和学习, 让他们尽快掌握花腔女高音的演唱技巧。
(三) 声乐教师应实施差异化教育
在声乐教学中, 由于学生的心理、年龄、性别、智力等多方面的差异, 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吸收的成果不一, 声乐教学尤是如此。即使是同一腔调, 同样都是女同学, 但由于声音的音区不一样, 学生演唱出来的效果就不一样, 因此, 声乐教师应该重视学生之间的差异, 实现差异化教育。首先, 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在智力上的差异。智力差异存在于各种心理差异中, 与实际教育最密切联系的就是认知方面的个体差异。有的学生接受能力强, 老师教的声乐技巧一听就懂, 一学就会, 而有的学生往往要教师重复好几遍才能理解, 其训练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师在进行声乐教学的过程中, 必须要重视学生在智力上的差异, 对于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 应加强学前和学后的训练和指导, 并帮助他们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 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而对于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 还应适当增加他们学习上的难度, 让他们了解更多的风格, 拓宽他们的视野, 帮助他们提高声乐学习质量。
其次, 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性别上的差异。男女性别上的差异是学生对个体认知的重要内容, 男学生和女学生无论是在语言能力、表现能力还是数学能力上都有重大的差异, 而社会文化对男学生和女学生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 这同样拉大了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差异。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 应引导学生认识性别之间的差异, 适应男女性别差异所产生的影响, 并帮助学生摆脱社会性别偏见和歧视, 进一步帮助他们积极发展自己的个性, 并对未来做出进一步规划。
此外, 教师还应该重视学生的人格因素差异, 增强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的综合认知能力, 如动机、情感、意志和个性特征, 教师通过对学生个人人格差异的了解, 激发学生学习声乐的热情, 同时, 还应帮助学生多了解声乐中的知识, 让他们保持学习声乐的兴趣, 帮助学生保持在声乐学习中的热情。同时, 还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声乐学习的自制力和意志力, 让学生在困难面前不退却、自我鼓励、自我监督、自我超越, 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品质, 以充分应对声乐学习中的种种困难。
(四) 营造轻松愉悦的声乐课堂环境
融洽和谐的课堂环境能够让教学成果事半功倍。在声乐教学工作中, 教师需要对课堂教学有一个重新的认识, 用教育新理念对现有课堂模式进行改革。首先, 教师在讲授声乐技巧的过程中, 应尽量运用活泼的语气为学生讲授声乐知识, 用感染力强、征服力强的音乐作品吸引学生的关注, 从而引入课堂教学。其次, 教师应转变教学中的角色和地位, 让学生担当课堂中的主要角色, 激发他们在声乐学生中的创造性, 帮助学生掌握声乐教学中的各项技能, 提升他们的艺术修养, 同时也能增进师生间的互动。再次, 声乐教学也应适应新的教学理念, 丰富课堂环境, 让学生更全面的了解声乐教学中的内容。在我的课堂中, 我经常会让学生进行角色表演, 通过这样的形式, 学生可以设身处地, 了解声乐的背景和内涵, 帮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掌握声乐的各项技能。
(五) 实施有效的课堂评价机制
完善的课堂教育离不开课堂评价, 声乐课堂亦是如此。在声乐教育过程中, 应建立行之有效的课堂评价系统。一方面, 教师应建立课堂评价机制和学生评价机制, 对声乐教学课程安排、课堂活动进行评价和反思, 同时也应对学生在声乐课堂中的表现活动进行点评, 对特别突出的学生还应进行私下沟通交流, 帮助学生知不足, 补不足。另一方面, 学生也应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评分, 让教师进一步了解声乐教学活动中的不足。通过建立完善的课堂评价机制, 增强师生间的互动性, 促进声乐教学活动的实施。在进行高声区的教学活动后, 我曾经制作了一批评分表, 先是进行自我评分, 回忆自身教学活动中的每一个细节, 包括自身对课堂节奏的把握, 以及学生听课时的反应等, 每一个细节我都做了详细的记录, 并进行了反思。同时, 我也鼓励学生给自己写“小纸条”, 鼓励他们把自己听课的感受写给我, 或者有不懂得问题, 也让他们课下找我沟通、学习。学习声乐需要我们不断总结经验, 只有双方共同努力才能完成。
四、结语
作为一名教育者, 我将声乐教育看做是一件高尚的事情, 一件优雅的事情。在我的教育生涯中, 我秉承为学生服务这一鉴定的信念, 主动与学生交朋友, 打交道, 让他们在心理上接受我, 认可我。做好这一切的工作后, 我又主动与学生交流, 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课堂学习活动, 同时, 为了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入了解, 我们在课堂中还会进行角色表演等, 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更深的情感, 进而帮助他们提高声乐心理素养, 带动他们学习声乐的积极性。最后, 我还建立了完善的课堂评价机制, 让自己和学生在沟通中学习, 互相促进, 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高晶.浅谈声乐心理学在实践中的作用[J].音乐时空, 2015.
[2]王南竹.声乐教学中歌唱艺术情感表现的研究[J].民族音乐, 2011, 02.
[3]林颖.谁能创造奇迹?——声乐教学圈里的那点事[J].内蒙古艺术, 2011, 01.
[4]张震.浅谈高校声乐教学中如何提升课堂教学质量[J].赤峰学院学报, 2012, 10.
[5]于艳.高校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大众文艺, 2015, 09.
[6]刘喜梅.探析高校声乐教学的现状和发展途径[J].大舞台, 2012, 08.
[7]郑健.当前高校声乐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艺术研究, 2014, 03.
[8]李丽.高校声乐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艺术科技, 2013, 03.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压力;应对策略
近些年来,积极心理学在大学校园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应用,其主要是从全新的视角去解决心理问题,通过挖掘大学生自身的力量,继而达到维护心理健康的目的。大学生承担着的巨大的就业、心理以及精神压力,如不及时排解将会对其身心健康造成巨大的影响,积极心理学教育理念由于自身的优势特点在治愈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发挥极为关键的作用,促使他们以最佳的状态迎接挑战。
1 积极心理教育理念应对大学生压力的实施意义
积极心理学来源于西方国家,属于新的研究方向,通过实验操作验证人类潜在的积极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是新的心理学思潮,上述心理学主要是以人性的美德与善端,或是潜在建设意识,运用相对积极的态度是剖析人的心理,激发潜在积极力量,或是优秀品质,与传统心理学相比实现了新的突破,帮助人类通过发现自身的优势燃起对生活的希望,从而促使人类获得健康的人格。积极心理学在大学校园的推广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通过全新的视角解读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以发掘其潜在建设力量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克服心理障碍,从而有效应对挫折,掌握缓解压力的技巧以及对策。积极心理学在应对大学生压力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维护其心理健康系统,促使大学生在面对压力或是挫折时,他们可以利用自身的积极资源,灵活应对压力,甚至是消除压力,确保大学生可以保持心理健康。
2 积极心理学应对大学生压力的具体策略
2.1 培养乐观的人格
所谓积极心理学,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就是要培养良好的性格,乐观的心态,而乐观个性多半是后天形成的,主要是指个人对外界事物的一种积极的心态。人一旦具备乐观特质,他们在面对困难时一般会将因素归结为外因,无论是遇到什么样的艰难困阻他们都能积极面对,而不是怨天尤人,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乐观人格的培养是非常关键的,这不仅可以使其保持健康心理状态,而且还能使他们在面挫折时有效应对,从某种程度而言,乐观属于有利的资源,让大学生对未来生活充满希望。
2.2 明确生活方向
大学生需要明确自身未来发展方向,是他们努力学习的动力,这不仅体现在外在方面,而且还体现在内在上。积极心理学指引学生明确目标,自己掌控未来,对于未来的职业或是生活有一定的规划,并且要落实到具体行动上,这样他们在某一阶段规划自己的人生,充实的生活会让他们感受到幸福。大学心理教学中,必须开设相应的积极心理学教学,可以通过课堂或是课下活动形式让学生制定自己未来的目标,即使在遇到困难或是阻碍时都能游刃有余的应对,积极战胜各种困难。
2.3 社会支持系统
社会支持系统对积极心理学的应对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这也属于一种资源,主要涵盖三个方面,分别是物质支持、情感支持、信息支持,上述资源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起到了辅助功效,可以帮助他们更好缓解压力,降低由此带来的伤害。社会支持是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有利资源,这样可以使其应用更多的积极方式应对不良心理,更好的解决心理问题。针对当代大学生来说,他们需要面对的是适应社会变化,适应由变化而产生的困扰,这是现阶段他们急需克服的问题。其他社会资源团体需要给予大学生相应的社会支持,这可以帮助大学生在面临困境时时刻保持积极的应对状态,心理教育课程应更注重学生理解社会支持的意义及使用的重要性。
3 应对策略培养模式
3.1 培养压力认知
基于积极学角度分析,需要对个体压力给予合理的解释,并能够从中获得积极体验,同时也是大学生缓解压力的主要策略。积极心理教育需要培养学生具备积极认知评估,这也是当前较为普遍的改变认知方式。从某种程度而言,认知评估属于一个完整的过程,主要是基于应激源合理解释,同时对其进行评估的过程,属于压力的调节变量。在实际生活中,很多学生在面对压力时通常都是以消极的心态去应对,这种认知习惯及暗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比如:他们经常会存在我不行、我无能为力的状态,这些因素长期累积会对学生心理健康造成不利的影响,在日常的教育中,高校要重视学生乐观积极心态的培养,使其具备认知以及应对压力,这有利于形成积极体验,帮助大学生能够拥有健康的心理。
3.2 增进积极经验
积极心理学生主要是增进学生积极的体验,这种积极体验不仅体现在回忆过去上,更体现幸福感受现在,并且对未来充满希望的积极体验,这种心理状态是大学生需要具备的心理状态,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可以分为两种,其一是感官愉悦,其二是心理享受,在构建大学生压力应对策略中,积极情绪以及体验是非常关键。基于拓展建构理论来说,大学生自身具备相对离散积极情绪,比如高兴、兴趣、满足、自豪等等,这些都可以称之为个人资源,帮助他们在面对压力时以积极的心态及策略面对,通过积极经验累积提高自我肯定体验。高校教育中,必须重视大学生积极情绪及因素的培养,比如创造性、胜任感、自我超越等等,除此之外,和谐的人际关系也是非常重要的,促使大学生能够增进更多的积极经验,形成内在动机。
3.3 锻炼问题处理模式
有研究显示,当前大学生存在巨大的精神、就业以及心理压力,而他们应对压力的方式也相对比较统一,通常情况下是以积极心理调节为主,而消极自我防御出现较少,但是很多大学生在遇到压力或是困难时,也会采取消极应对模式,如逃避、抱怨、沉迷于幻想、极端行为等等。上述消极应对模式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非常不利的,可以借助情境训练,亦或是其他形式加以调节克服,运用积极的压力应对,由此解决实际心理阻碍。当大学生面临学习压力时,教师可以通过优化教学方法的形式让学生更好地接受;而当前面对交往压力时,可以运用沟通技巧的方式消除,降低压力强度;当学生存在就业压力时,可以通过挖掘自身积极建设力量,让自己处于积极应对状态,形成积极的处理模式,继而促进大学生在面对各种压力时都能够以积极的应对策略解决。
4 结语
运用积极心理教育构建大学生压力应对策略是非常必要的,这不仅可以使学生形成积极应对情绪,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在面临困境或是压力时,采取积极的应对情绪,从而促使大学生具备最佳的心理状态。
参考文献:
[1]王佳利.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缓解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的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03).
[2]刘桂芬.积极心理学视域下贫困大学生心理弹性问题研究[J].学术论坛,2011(04).
[3]李义安,李清.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学业不良大学生心理韧性的提升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1(10).
[4]周炎根.独立学院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基于积极心理学的思考[J].现代预防医学,2010(17).
[5]秦安兰.运用积极心理学理念拓展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10(04).
【运用高等教育心理学】推荐阅读:
运用心理学知识11-24
新闻心理学的运用06-21
运用认知心理规律进行体育教学设计06-20
完形心理学理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论文10-17
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06-05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07-10
现代教育技术在《自然》课中的运用07-27
数学课堂语言运用浅谈教育论文09-20
高等教育心理学论文07-28
信息技术手段在特殊教育中的运用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