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热点问题(精选8篇)
摘要:经济增长与物价上涨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本文通过分析隐性通胀压力、供求关系、经济增长与物价上涨的本质联系,得出无通胀压力的经济高增长是不太可能的,关键是要保持经济的适度与可持续增长。
关键词:经济增长 物价上涨 石油社会热点问题之调查
1.1“物价上涨”问题
在我国经济高增长的同时,出现了物价上涨的明显压力问题。这一问题在2008年变得更加显著,也促使了笔者试图从经济增长与物价上涨之间的关系分析,来梳理为什么当前我国经济会面临通胀压力。
物价,已成为当前社会上的热门话题。我国的价格改革由来已久,理顺了一些不合理的商品价格和比价关系,通过改革,促进了生产,活跃了流通,繁荣了市场经济,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这是主流。但是在旧的价格治理体制打破的同时,亦带来了市场物价总水平的较大幅度的上升。尤其是近几年来,国家调价项目不多,却出现了物价水平上涨面广,幅度大的状况。
物价上涨最显著特征--食品价格上涨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反映居民消费商品和服务价格水平的变化趋势,以及变动幅度的统计指标,国际上通常将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作为反映通货膨胀程度的指标。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7年我国食品价格上涨12.3%,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4.0个百分点。受春节和雪灾等因素影响,今年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
7.1%,创1997年以来月度新高。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8.7%。生产资料价格大涨
从当前情况看,推动2007年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一些基本因素仍将在一段时期内发挥作用。其中,最主要的推动因素是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需求仍保持增长。从国内情况看,经济在惯性作用下,今年仍将保持较高增速。2008年,奥运场馆、轨道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任务依然较重,新农村建设也在稳步推进中,加上去年企业利润明显增加对投资扩张的推动等,投资增速也不会有大的回落。初步预计,国内钢材消费量将增加到4.9亿吨左右,钢材表观消费量将增长10%以上。有关专家猜测,今年电力、钢铁、建材、化工4个主要行业耗煤需求增量合计为
2.25亿吨左右,煤炭需求保持旺盛态势。石化类化工产品以及纯碱、烧碱等无机化工产品的表观消费量也将继续较快增长。
今年非凡需要关注的是企业成本的上升对生产资料价格的影响。
随着国家淘汰落后产能、推进节能减排等工作的推进,以及资源价格改革的逐步进行,企业成本会不断增加。粗略测算,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资源补偿费、探矿权和采矿价款、安全费用提取、以及“两津一贴“等已使煤炭生产成本每吨增加70-80元。非凡是有色金属、铁矿石等严重依靠国外资源的原材料价格的提高,更会直接推动企业成本增加。2007年,由于海运费大幅上涨,年底铁矿石进口到岸价比年初上涨63%;国内铁精粉价格也累计上涨1.09倍。预计2008年铁矿石价格的上涨趋势仍将继续。目前,国内成品油价格仍处在较低水平,随着国际原油价格的高位运行,价格上涨压力将继续增加。另外,去年前三季度全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劳动酬比上年同期增长22%,对企业成本增加也形成支撑。劳动成本上涨压力增大
目前,下游企业消化成本上涨的压力明显增大,企业利润增长出现减慢的趋势,企业破产兼并开始增加,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过剩生产能力会得到消化;工资偏低已经导致一些地区出现“民工荒“,工资上涨的压力开始显现。因此,一旦加工工业生产能力得到压缩,工资增加,上游产品价格上涨就会顺畅传导到下游产品,带来物价全面上涨。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从微观机制到宏观调控能力,中国抵御通货膨胀的能力已大大增强。中国目前的物价上涨属于暖和的、结构性的,物价上涨尚在可承受范围内,但价格调控中的问题值得关注,应密切关注物价运行的态势,控制物价调整的力度和时机。
其他公共服务类调整性涨价
各地调整服务价格的意愿很强。从2004年6月开始,各地上调公共服务价格的措施有所增加,带动了服务价格的上涨,许多城市继续出台提高水价、煤气价格、电价的措施。调整资源性价格是通过价格杠杆解决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生产方式的根本举措,是树立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但假如政策性调价措施出台较多,新涨价因素增大,将使物价回落面临不小的阻力。
国际大环境影响
国际石油价格变动有一定的不确定性。石油价格变动可通过三个主要途径影响物价变化,并对经济产生影响。其一,石油价格直接推动中国物价上涨,这是输入性通货膨胀;其二,生产环节成本随之提高,产生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第三,物价上涨带动工资、利率、租金等上涨,生产成本提高,引发产品价格全面上涨。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07年以来的物价上升过快,主要是食品因数导致,这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两次食品价格上涨,导致通货膨胀情况类似。1988年物价上涨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即不仅食品价格持续居高不下,而且长期比较稳定的日用工业品价格也竟相提价,“搭车“涨价、相互攀比涨价等现象突出,推
动了物价全面上涨。物价涨势之猛,调价面之宽都是建国以来少有的,远远超过了城乡居民在思想上和经济上的承受能力。全国各地相继出现了抢购风潮,引起了社会的严重不安。物价上涨的态势如此发展下去,国家、企业和人民群众都是难以承受的,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从我国经济发展来看,体制最终难以束缚市场,物价上涨与经济增长的本质联系难以改变。本轮物价上涨的环境与以往几次已有很大不同,包括经济主体的市场地位、市场环境、开放条件等。因此,在新的市场背景下,目前控制供求总量或许可以暂时抑制物价水平,但市场能量最终是难以束缚的。
从某种意义上讲,压抑的时间越长,最终释放的能量就会越大。因此,表面上的结构型通胀压力最终还是要反映到物价水平上面。
因此,我们不能出于善良的愿望,希望有无通胀压力的经济高增长,而是更要注重如何保持经济的适度与可持续增长。
参考文献:
关键词:经济政策,养老模式,劳动力就业,进出口结构
1 发行货币用在什么项目上乘数最小
西方经济学认为政府财政支出具有乘数效应, 但是它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让人们误以为只要是财政赤字多了, 必然会产生通货膨胀, 但是它把财政支出一概而论, 我这里有一个不同的解读, 那就是财政支出项目不同, 其乘数效应并不同, 事实上用于事业单位工资性支出及转移支付, 由于其不像其它政府支出一样 (政府性投资) 需要企业参与, 因此事业单位工资性支出及转移支付用途在个人消费、个人投资、储蓄方面不需要企业参与, 因此在乘数效应方面减少了企业之间的乘数效应, 因其乘数效应较政府性投资小得多, 所以财政赤字用于事业单位工资性支出及转移支付, 只要数量不要过大, 是不会引发通货膨胀的。
经本人多年研究, 财政资金投资方向不同, 它的乘数效应也不同, 那么投资在什么方向乘数最小呢, 就是投资不要经过企业, 一方面减少企业投资乘数, 另一方面加大了投资分散度, 投资在养老医疗保险、弱势群体的转移支付、还有事业单位的工资总额增加上 (即增加事业单位人员编制, 投入到公益服务方面) , 这样一方面减少了货币流通中企业的乘数效应, 另一方面可以达到均贫富的目的, 同时由于增加了服务业的编制, 对服务业占国民经济比重增加有益但不增加服务业的价格。用通俗的话来说, 就是国家可以发行货币用于养老医疗保险、弱势群体的补贴, 还有增加公共服务业的编制 (包括增加学术及贮备科技研究人员的数量) 。
2 国家将来的养老模式观点
人超过65岁各种机能都已褪化, 各种老年性疾病接踵而至, 如何让老年人安享晚年, 成了人们共同关注的公共性问题, 我们在不久的未来, 应将老年事业半福利化, 也就是老年人住宿免费, 享受的服务均等免费, 社会建立老年人服务护士职业, 护士工资及奖金由国家财政负担, 一个护士服务3-5个老人, 这由于社会进步导致发展型失业现象就会得到解决, 而且减轻了社会大众的负担, 是一项利国又利民的举措。
我国目前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 各地老年人处境各不相同, 但是面临着一个重要的问题是独生子女, 一个家庭赡养四个老人, 也有些老年人自己一人独居, 这些情况的出现与我国建设和谐社会不相符, 俗话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我们应该把老年人当做需要公益性服务群体对待, 制订一个老年人享用养老服务的费用标准, 如果收入不够标准, 费用由国家补贴, 也就是说让老年人享用像学生餐厅服务一样, 食堂不以盈利为目的, 总的来说让老年人的衣食住行都享受到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服务, 我们要对服务人员采取打分制, 让他们的工资与分数挂钩, 切实做到像对待自家老人一样服务。当然老年人是全托, 包括有病住院全部由养老机构承担。我们有财力及能力让老年人享受这样的服务, 愿老年人享受均等优良的公共服务早日实现。
3 解决劳动力就业的办法
现在社会机械排挤工人, 发达国家面临着失业率居高不下的局面, 如何解决失业问题成了世界性难题, 这里有一种也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就是各国设立学术研究所, 山西省有119个县区, 一个县区成立一个研究所, 一个研究所能容纳3万人就业, 山西省119个县区可容纳就业357万人。
经过本人多年研究, 财政资金投资方向不同, 它的乘数效应也不同, 那么投资在什么方向乘数最小呢, 就是投资不要经过企业, 一方面减少企业投资乘数, 另一方面加大了投资分散度, 投资在养老医疗保险、弱势群体的转移支付、还有事业单位的工资总额增加上 (即增加事业单位人员编制, 投入到公益服务方面) , 这样一方面减少了货币流通中企业的乘数效应, 另一方面可以达到均贫富的目的, 同时由于增加了服务业的编制, 对服务业占国民经济比重增加有益但并不增加服务业的价格。用通俗的话来说, 就是国家可以发行货币用于养老医疗保险、弱势群体的补贴, 还有增加公共服务业的编制 (包括增加学术及贮备科技研究人员的数量) 。
4 如何保持农产品价格稳定
农业作为基础性行业至关重要, 如何提高农民收入成了一个课题。农产品价格增长, 这种增长效应, 一方面提高了农民收入, 另一方面伤害了生活在低水平线上劳动者的利益, 因此我们不能把提高农产品价格的手段应用在提高农民收入的方法上, 我们应该按每户农民种植的面积数, 提高每亩补贴的办法, 而不是提高农产品收购价的办法增加农民收入, 这样可以保持农产品价格基本稳定, 而农民的收入也稳定增加。
5 中国商品房的政策底线
现阶段房地产业普遍较冷场, 是由于富人已经有了住房, 中间阶层住房也基本饱和, 另一方面人们仍有观望思想, 我们不能由于暂时的市场冷却, 作为放宽住宅鼓励形式的买卖, 更不能鼓励富人购买二套、三套住房。俗话说,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当前的形式是有一部分根本买不起住房, 或者有一部分人为买住房, 成为啃老族。有一项政策还未进入人们的理念, 就是国家对保障性住房的投入还远远不能满足低层人士的需求, 建议国家采用住房抵押货款方式, 采购一部分保障性住房, 一方面可以缓解房地产企业还贷款不到位的情况, 另一方面满足了生活在底层家庭的需求, 我们应该把政策底线放在政府采购上, 而不是扶持有购买能力的人购置房产。这样通过资金置换方式使银行与房产开发商及建筑企业产业群得到整体性解脱, 我们知道, 如果房产没法卖出, 不仅伤害到房产企业, 而且会波及承揽开发任务的建筑企业产业群, 在关键时期, 我们应该考虑政府采购这一底线, 以发放建筑产业群货币的流动性。
6 高校福利
大学作为教书育人场所, 是非盈利公益性的社会机构, 担负着培养人的职责, 但是大学花费是一项不小的支出, 作为未工作的成年人, 其没有能力养活自己, 还得从父母那里得到人民币交给国家工作人员, 以抵减学校费用支出的不足, 岂不知这样做削弱了国家公共服务的主体责任。后果是大学生无故地消费了一些本不该自己负担的费用, 人是国家的人, 毕业之后也是为社会服务, 大学属公益性质再简明不过了。而我们国家为与世界接轨, 不惜牺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接受西方教育模式, 这大大的不符合财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道理, 也不符合经济学理论 (变相提高人民平均收入) , 更与和谐社会建设相违背。建议减免大学学费并对学生食堂进行财政补贴, 这样人民群众供养子女上学的学费就可以用来进行提高总体生活水平, 以缓解高房租对老百姓带来的压力, 体现公益社会的和谐性调。
7 城市交通模式
由于现阶段人们收入都有提高, 加上小型汽车成本下降, 致使城市交通拥堵现象严重, 导致上下班时间由于车流众多, 交通硬件改善的速度远远跟不上小汽车均加的速度, 为此对小型非运输车辆进入城市加征交通拥堵税, 提高驾车出行的门槛, 让人们自然而然地选择公共交通作为上下班的工具。要让公共交通作为人们的主要选择的前提是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增加公共交通的线路与公交车辆的数目。其次, 我们要对小型非运输汽车加征奢侈品消费税, 提高新增车辆车牌费, 加征污染排放税等措施, 确实做到让有钱人才能享用小型汽车, 而中间及以下群体大部分人选择公共交通作为出行的工具。这样做不仅能减少道路拥堵现象, 而且能节约大量汽油, 为我国建立节约型社会做出具体贡献。
8 建立蔬菜贮备基地
农民种植土地, 多为一季种植, 如玉米为春天耕种秋天收获, 如何利用好秋收以后至春耕时分的土地, 还没有人关注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利用土地闲置期, 大力种植大棚蔬菜, 并建立蔬菜贮备基地, 像收购农民余粮一样, 采取保护价收购, 这样既能增加农民收入, 又能缓解反季节蔬菜供不应求, 或者价格过高的局面。我们可以有计划地种植一些便于存贮的种类, 进行分类存贮, 并按蔬菜供应情况, 选择上市时间, 确定上市的数量, 如果供大于求, 我们可以将其低价转卖给养畜专业户。同时我们为保证正常种植户的利益, 我们要测定并掌握种植成本, 利用保护价收购, 确保正常及兼营种植户都能获得稳定的利润。中间流通环节的费用由国营运销总公司经营, 如因运输费用而使得蔬菜价格过高时, 国家采取补贴政策。由国家推出一批限价蔬菜品种, 供群众购买, 当然得保证该种蔬菜供给大于需求, 这样广大群众吃到限价品种蔬菜就得到了保障。目前的情况是人们收入不均等, 我们推出一部分限价蔬菜, 有利于变相补贴弱势群体, 使他们能买得起吃得起, 诚然这样做有些麻烦, 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 我们可以依靠部队, 在各地做出示范项目, 逐步过渡到全面保障供给。为了不影响实体经济我们可以将保温帐篷材料由地方供给转为进口外国产品, 并建立存贮基地, 这样既不影响实体经济, 又能搞好保温帐篷的供应, 为我国进出口平衡也能做出贡献。
9 分类统计方案的实施
9.1统计数字准确与否至关重要, 如果一项统计数据基于调查性质, 显然不能保证其准确度, 我的观点是统计数字从财务报表中往外分离数据, 做到数据准确与否, 可以监督审核。本人从事统计工作多年, 深知如果一味强调大而全, 而不监督审核统计数据, 其准确性值得大大的商榷, 我的观点是建议从改革会计入手, 通过电算化的方式从会计中分离出统计数据, 这样才能做到统计有据可依, 有底可查, 切实做到统计报表为经济平稳运行做出正确反映。
9.2当今计算机已经普及, 计算机功能相当强大, 我们可以建立月度材料库, 按凭证输入进入材料, 可以按日输入, 按名称与规格多关键词汇总, 然后打印出来, 再输入编号, 其加大的工作量很小, 很适用于分类统计工作。
所谓分类统计是按人财物, 进行实物量统计, 跟现有统计不同, 其中人是按其人随档案走, 企业随工商注册走、土地按土地轮转证走, 国家培训一批实物量统计师, 对各行业实物量进行分类统计, 这样不仅细化统计到可以调控的程度, 而且增加了企业实物量统计师职位, 其社会与经济效益是巨大的。愿我国早日进入分类统计时期, 这样国民经济就会更加健康有序地发展。如果一个企业至少增加一名实物量统计师, 那么3000万个企业, 就可以至少增加3000万个工作岗位。我们可以先从一个行业增加分类统计, 逐步过渡到各行各业都实行分类统计制度。
1 0 建立公益性污水处理设施
现代企业排污大多是直接排向河流, 这样不仅影响水质, 而且会给生态带来很大冲击, 我们有必要在污水排放企业附近建立公益性质的污水处理设施, 以净化水质, 工业污水经过净化以后再排入河流, 这不仅缓解水质污染, 而且能解决部分就业问题, 是社会利益与经济利益双盈的选择。
1 1 平稳清偿地方融资平台债务
至2012年地方债务达10万亿人民币, 如何平稳清偿地方融资平台债务, 成了人们日益关心的课题, 那么如何平稳清偿呢?建议国家发行新币, 同时了解地方债务清偿的去向, 合理收紧债务清偿金融机构的流动性, 即应用存贷款准备金率收紧流动性, 这样既可以轻松解决地方债务问题, 又不会使货币流动性过于宽松。
1 2 建议国家调整进出口结构
国家为了解决就业问题, 到了饥不择食的地步, 中国现在已经成为资源型出口大国, 这与欧美日的发展是不同的, 欧美日发展是借用他国的资源发展自己, 而中国是出口资源性产品来发展制造业, 结果是制造能力过剩, 进出口贸易不平衡, 浪费自己国家有限的资源而换取外汇贮备, 这种情况不仅不健康, 而且不可持续。事实上中国钢铁产业、铝制品产业、稀土产业都属于资源性出口, 为了改变这种资源性出口型国家的现状, 要求我们淘汰一部分产能, 转产到技术性出口的产业, 这就要求我们制订产业发展战略, 从根本上改变出口产品结构, 在稀土产业方面国家采用贮备部分贵金属的办法, 来改良未来可能会发展到我们向美国或其他国家采购高价贵金属, 另一方面为国家采用贵金属做抵押, 获取国际贷款支持, 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 有较高的偿债能力。
1 3 建议国家发展贮备科技政策, 解决就业压力大的问题
众所周知, 中国由于资源供需矛盾发展必须减缓, 那么在发现这个问题后, 中国将怎么走呢?首先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如何做呢, 就是在科技法律法规方面, 派遣科技部人员下到省里, 清理有关科技发展地方性法律法规, 我把它称为“治疗脚气”。其次, 就是发展贮备科技, 如何发展呢, 为了不让省里发现有关奥妙, 先成立贮备科技的研究机构, 然后再将机构合并到院校、医院, 做为院校、医院的附属研究机构。这样不通过省级部门就在无形迹中完成了贮备科技研究的机构设置。然后各研究机构研究成果, 直接上报科技部, 而不进行成果转换。再次, 就是在冶金领域, 减少钢铁出口数量, 利用淘汰剩余产能的办法, 将钢铁生产企业兼并重组, 转产军工。另外, 中国还将启用备用军工厂的方式, 一方面吸收劳动力, 另一方面, 为将来大量制造军工设备做硬件贮备。此外, 中国还将在生命科学、基因科学领域设立专门研究基地。还有, 中国将在统计领域进行分类统计改革, 将有关统计数字细化到通过量的分析, 解决资源供需平衡问题。如果一个院校吸收5万研究者, 那么100所院校就是500万, 发展潜力是巨大的。如果一家医院吸收5万研究人员, 那么100家医院就是500万人。
1 4 应对国际游资的办法
国家金融领域开放以来, 国外投资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起到了很大作用, 但是随着国际金融动荡, 一部分短期游资也进入了国内市场, 国家应就国际游资管理建立起管理机制, 比如资本流入国内市场, 进行项目登记, 资本进入国内市场应有具体接收法人单位, 并对游资进行数量统计, 以防止流动性过剩或者游资短期进入冲出国内市场, 专门将国际资本进行分类统计, 做到资本处处有监测, 以考虑长远利益起见, 防患于未然。
1 5 建立铁路为主交通运输体系
现阶段公路里程不断加大, 但仍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汽车行驶的要求, 中心城市交通堵塞已成通病, 而公路里程的增长是以占用农业用土地面积为代价的, 中国人口众多, 公路里程不可能无限延长, 为了缓解公路交通运输的压力, 必须从长远着手, 着力解决汽车过多的局面, 这就要求我们适当提高个人用小汽车的成本, 从源头抓起做出具体安排, 着力发展以铁路、空中、海上运输为中心的交通体系。
16可以共产的公共服务产品
物业管理作为人人都享用的服务, 其实质就是一项公共服务产品, 因此可以把这项服务列为公共服务产品, 也就是说国家支出及管理物业服务, 在当今世界收入不均, 工资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下, 提高收入固然重要, 国家发展的同时, 产生发展中的贫穷群体, 而物业管理作为一项大家都享用服务的产品, 与其说让大家都上缴服务费不如由国家承担该项费用, 这样能有效地缓解贫富不均的局面。另外采暖、有线电视收看费用作为公共享用产品, 也可列为公共服务产品, 养老服务做为一项人人都离不开的服务产品, 也可列为公共服务产品。
参考文献
[1]吉利斯.发展经济学.
[2]朱新蓉.货币金融学.
[3]张平, 王树华.产业结构理论与政策.
关键词:经济增长;经济结构;通货膨胀;CPI指数;中国
中图分类号:F127;F0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39(2008)03—0001—02
当前中国经济的热点问题很多,这里主要讲两个问题:一是当前中国的经济增长,尤其是其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二是通货膨胀问题。
一、当前中国的经济增长
(一)GDP增长
中国2000-2007年的GDP增长率分别为8.4%、8.3%、9.1%、10%、10.1%、10.4、11.6%和11.9%。我们看到,从2003年以后连续5年经济增长达到10%及以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这种情况在全世界也仅有四次发生,其中在中国发生两次。
第一次发生在日本。20世纪60年代,日本召开了冬奥会,并实行了“经济倍增计划”,从而产生了连续5年经济增长达到10%以上的增长奇迹,为后来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奠定了基础。
第二次发生在新加坡。20世纪70年代,新加坡经济增长连续5年达到10%以上,使其成为“亚洲四小龙”。以前的新坡的经济并不突出,新加坡成为独立的国家后,第一任政治领导人为李光耀,增长奇迹出现了。
第三次发生在中国。1992—1996年,中国连续5年经济增长达到10%以上,但是这段时间GDP的高增长率面临两个危险:高通货膨胀(1993和1994年达到24.1%)和经济增长呈现下降趋势。原因是国家为了控制经济过热实行了宏观调控。
第四次也发生在中国。2003--2007年,中国经济增长均达到10%及以上,并且不存在上述1992—1996年高GDP增长率所面临的两种问题。因此,可以预测:如果不发生大范围的自然灾害、台海局势稳定、美国的次贷危机不对中国产生太大的影响,2008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将达到10%,甚至10.5%以上,开创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新纪录。
(二)经济增长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
现在通过三次产业年度增长的情况进行说明。从2000到2007年,第一产业的增长率依次为2.4%、2.8%、2.9%、2.5%、6.3%、5.2%、5.0%、3.7%;第二产业的增长率依次为9.4%、8.4%、9.8%、12.7%、11.1%、11.7%、12.5%、13.5%;第三产业的增长率依次为9.7%、10.2%、10.4%、9.5%、10%、10.5%、10.3%、11.2%。
1如何保持农业持续增产、农民持续增收是当前很重要的一个问题
通过以上数据,我们发现第二产业增长速度最快,第三产业居中,第一产业最低。仔细观察,我们又发现农业增长率在2003和2004年有一个很大的跳跃,从2.5%直升为6.3%。2003年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特别是21世纪以来最特殊的一年。这一年上半年全国部分地区爆发“非典”疫情,下半年出现投资增长过猛引起某些部门增长过快的经济过热现象。2003年经济过热的第一个信号是北京街头的烧饼涨价,也就意味着粮食和食品涨价了。究其原因,是粮食产量与需求之间的缺口过大,导致粮食的供求紧张,从而引起食品价格上涨。中央开始意识到不应该忽视农业,认识到宏观调控的着力点应该是加强农业生产。因而中央出台了三个农业政策来刺激农业生产:(1)取消农业税;(2)设立粮食最低收购保护价;(3)对种粮农民给予直接经济补贴。这些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了农业生产,导致2003年和2004年农业的高跨度增长。但是,自2004年以后,农业增长却又呈现下降趋势,说明政策激励的空间是有限的。
2008年温家宝总理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题讨论2008年的粮食增产问题。会议提出:进一步提高粮食的最低收购保护价;种粮直接补贴扩大范围,从粮食的主产区扩大到非主产区。当前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很多,但最严重、最迫切需要解决,也是最难解决的一点还是如何实现农业持续增长、农民持续增收。
2工业增长速度比服务业快的问题
目前,工业增长速度比服务业快会产生一系列问题。其中突出的是使我们的产业结构升级出现问题。2008年是“十一五”规划的第三年,其中的一些定量指标实现比较困难。而关于节能减排,当前只认识到两个指标:单位GDP能耗下降20%和主要污染物的排放下降10%;忽略了另一个重要指标:增加服务业比重(即提高服务业占GDP的比重3个百分点,提高服务业就业劳动力占总就业劳动力的比重4个百分点)。这一标准与现代社会的产业结构升级密切相关。发达国家的服务业所占比重为60%以上,甚至超过80%;中国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但要实现“十一五”规划中的服务业增长这个目标也很难。因为它要求服务业增长速度不能低于工业,而过去中国一直是工业增长速度高于服务业,从而中国服务业比重不是增长,反而是下降了1.3个百分点。关于节能减排的前两个指标,我们的方向是对的,但是力度不够,需要加强力度;而关于增加服务业比重,我们甚至连发展方向都还没有找到,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
二、通货膨胀问题
2000-2007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依次为0.4、0.7、0.8、1.2、3.9、1.8、1.5和4.8。2007年CPI指数过高并不是猪瘟(蓝耳病)造成的,主要是因为以前积累的价格上涨因素。因此,2007年CPI指数过高有一定的必然性。
经济学中讲到通货膨胀主要有两种: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和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2007年高CPI的原因有五个:(1)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包括原材料成本、资金成本和劳动力成本。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和原材料价格明显上涨;资金价格,即利率持续增长;关于劳动力成本,其典型案例是广东发生“民工荒”,因为接受低工资的民工越来越少了,即劳动力成本提高了。(2)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其中最典型的是流动性过剩,表现为居民收入增长大于工业品出厂价格增长。(3)经济增长速度,特别是投资增长速度过快。(4)节能减排任务的落实,当期增加的一些节能设备也会导致价格上涨。(5)国际市场上的一些重要商品价格上涨,比如:石油、铁矿石、粮食、牛奶等。
可以预测,2008年及未来几年价格将保持相对稳定的趋势,但仍保持较高的水平,因为有四个问
题不能在短期内解决:
1农业问题。农业增长速度连续四年减慢,未来所面临的粮食压力将更大。
2劳动力成本问题。过去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可以不用考虑,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中国劳动力成本在逐年上升。而当前由于投资与消费的比例过大,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提高劳动人民的收入以刺激消费。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工资的提高受劳动生产率的限制。若工资的提高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必然导致通货膨胀,这是当前建设和谐社会和现代化过程中必须要经历的过程,也是必须要付出的代价。
3国际市场对我们的影响。随着中国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中国已无法与世界经济隔离,所以必然受到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价格影响。比如:美国的石油只探不采,石油储备不用;而在国际上石油是以美元计价,美元贬值必然导致全球性的石油价格上涨。
4流动性过剩问题。流动性过剩的产生,究其根源是国际收支存在问题,包括进出口差额和外汇储备。一方面,我国多数年份都是贸易顺差,2007年甚至超过2600亿,对内说明国内有效需求不足,并且由于外贸依存度过大而面临更大的风险;对外将面临越来越严重的贸易摩擦,并且面临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越来越大。另一方面,我国外汇储备增长过快,2007年达到16000亿美元,改革开放30年以来增长了10000倍。由于人民币升值,外汇储备贬值很快,这对我们是一个很大的打击。
因此,以上问题的存在将导致2008年中国CPI不可能回复到以前,仍将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2008年为4%到8%之间,根据目前的情况最多将达到6%。经济学中对通货膨胀的分类是:3%为正常的波动(欧洲是2%),5%为温和的价格上涨,超过5%为需要密切关注的通货膨胀,超过10%则是恶性的通货膨胀。因此,中国2007年仍处于温和的价格上涨之列;2008年如果为6%,甚至更高,也顶多处于需要密切关注的范围之内。而当前中央对此非常重视,主要是因为目前我国社会结构发生很大变化,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社会不公平元素增加,从而使通货膨胀产生更严重的问题。比如,猪肉价格的上涨对各个不同阶层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容易引起社会不稳定,因而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2018国家公务员面试热点问题:健康中国战略
2018国家公务员笔试已经落幕,考生们即将进入下一个重要环节:面试,要想在面试中一举成“公”,必须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云南中公教育专家在此特推出2018国考天天练栏目,本栏目将给大家呈现时下的热点事件和问题,希望考生们2018国家公务员面试备考之旅日日“高升”!【理论背景】
健康中国,是指2016年8月,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内容,提出“健康中国”的概念,也谈到人们常把健康比作1,事业、家庭、名誉、财富等就是1后面的0,人生圆满全系于1的稳固。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考题预测】
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已上升至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对此,你怎么看? 【参考答案】
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发布,建设健康中国至此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位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实现“健康梦”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根基。
更多公职类考试信息和资料 yn.offcn.com
健康本身就是生产力。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表明决策层已经清楚地意识到,保障国民健康不仅是增加群众改革获得感的重要途径,更和经济发展相辅相成、紧密互动。对健康的投入有着实实在在的回报,其中最重要的产出就是国民健康生命年的延长,以及疾病负担的降低。同时,促进健康还会使与大健康相关的产业进入蓬勃发展期,成为未来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实施国民健康战略不仅会带动药品与医疗器械的生产研发企业、医疗服务业、健康保险业、养老产业及互联网医疗等行业的兴起,也在涉及环保、食品安全等与健康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孕育了新的市场机会。
法律法规不健全、资金投入不足、社会关注不够、政府监管不到位,以及缺乏有效的部门协调机制等,都会成为健康促进策略和措施难以落实到位的原因。健康中国成为国家战略后,政府卫生投入和医疗保障水平将进一步提高,这要求我们首先,健康优先。把健康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立足国情,将促进健康的理念融入公共政策制定实施的全过程,加快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实现健康与经济社会良性协调发展。其次,改革创新。坚持政府主导,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快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冲破思想观念束缚,破除利益固化藩篱,清除体制机制障碍,发挥科技创新和信息化的引领支撑作用,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促进全民健康的制度体系。再次,科学发展。把握健康领域发展规律,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转变服务模式,构建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动健康服务从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发展转变到质量效益提升的绿色
更多公职类考试信息和资料 yn.offcn.com
集约式发展,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提升健康服务水平。
最后,公平公正。以农村和基层为重点,推动健康领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维护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益性,逐步缩小城乡、地区、人群间基本健康服务和健康水平的差异,实现全民健康覆盖,促进社会公平。
更多国家公务员考试信息关注云南中公教育信息
关注小学数学教育热点,强调数学思维与小学数学教学
郑毓信教授围绕“小学数学教育热点问题透视”与“数学思维与小学数学教学”进行了专题讲座。小学数学教育热点问题透视主要讲了以下几点:⑴教材与课堂教学。新教材的共同特点;教材与课堂教学的关系;教师要吃透教材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等。⑵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如何进行情境设计;合作学习应满足的基本要求(互动与规范、分工与共享、认知与身份);教师发挥指导作用的主要手段(启发性的问题、适当的案例、多样化与优化等);教学中提倡学生动手实践等。⑶课堂教学与教学研究。问题应当被看成教师教学研究的直接出发点,教学中要积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新增内容的教学、探究活动等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的热点问题等。数学思维与小学数学教学表达了这样的观点:小学数学教学应当很好地体现数学思维,从而帮助学生初步地学会数学的思维方式。
根据郑毓信的报告,结合小学的教学现状,今后小学数学教学教研工作中要关注以下问题:
1、加强数学思维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两个特别重要的问题:第一,如何在教学中很好地体现数学思维,从而帮助学生初步地学会数学的思维方式;第二,深入了解学生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的真实思维活动,从而为教学活动的设计奠定科学的基础。因此,教师在日常的小学数学教学
中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⑴明确数学思维的含义。一是什么是数学思维。数学思维是一个由数学思维材料、数学思维方法、数学思维方式、数学思维观念组成的一个立体结构。二是数学思维的基本形式——凝聚。凝聚,即由“过程”向“对象”的转化构成了算术以及代数思维的基本形式。“凝聚”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阶段:内化、压缩、客体化。其中,“内化”和“压缩”可视为必要的准备。前者是指用思维去把握原先的视觉性程序,后者则是指将相应的过程压缩成更小的单元,从而就可从整体上对所说的过程作出描述或进行反思。“客体化”则代表了质的变化,即用一种新的视角去看一件熟悉的事物:原先的过程现在变成了一个静止的对象。因此,在教学中,应积极提倡学生的动手实践,但又不应停留于“实际操作”,而应十分重视“活动的内化”。否则,就不可能形成任何真正的数学思维。三是数学思维的重要特征:互补与整合、知识的不断重组或重构。“重组”或“重构”往往包含有某种质的变化,或是认识的飞跃。如对于图形性质的认识由“局部”发展到了“整体”,即由对于各个图形具体性质的认识发展到了对于所说的各个具体性质、乃至各个图形之间相互关系的认识。⑵教会学生数学思维的方式和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数学思维的方式: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数学思维方法:观察与实验,比较、分类与系统化,归纳演绎与数学归纳法,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一般化与特殊化,模型化与具体化,类比与映射、联想与猜想等。⑶用数学方法论指导数学教学,真正做到“教活”、“教懂”、“教深”。在教学中要注意两点:第一,清楚地认识思维发展的阶段性或不连续性。第二,新的更高层次上的数学思维要是以较低层次的思维活动作为直接对象。如“动手实践”或“直观经验”很重要,在教学中就不应予以忽视。
2、正确处理课堂教学生活味(情境设置)与数学味(数学知识)之间的关系。
数学课堂教学需要必要的“生活味”,需要让孩子在生活场景中理解数学、应用数学。我们常说,数学教学要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生活化”应与“数学化”结合起来。而且“生活化”情境也应是有选择的,应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应有浓浓的“数学味”,应避免虚幻和幼稚化倾向。
新课程特别倡导用具体的、有趣味的、富有挑战性的素材引导学生投入数学活动。“情境设置”所应满足的基本要求:就相关内容的教学而言,特定情境的设置不应仅仅起到“敲门砖”的作用,也即仅仅有益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还应当在课程的进一步开展中自始至终发挥一定的导向作用。就当前而言,关于“情境设置”的考虑显然又直接关系到了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另一重要指导思想,即是应当“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上数学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
3、课堂教学要合理安排合作交流、小组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现在,我们在数学课堂上看到几乎都是小组学习形式,这似乎成为
了一种时尚,尤其是在公开课、观摩课教学中。小组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能有效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众多有差异学生的教学不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从数学知识的特点来看,并不是所有知识都适合小组学习,也不是一节课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小组合作。就“小组学习”这一教学形式的应用而言,我们显然也应提出如下的一些问题:什么是采用小组学习这一教学形式的恰当时机?我们又应如何去组织小组学习?我们应当如何去处理小组学习时所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我们又应如何将小组学习、全班教学与个人自学这几种教学形式很好地结合起来?等等。
在教学中,我们实行小组学习(合作学习)可采用如下方法:⑴不能搞大量浅层次、低水平操作,例如,不要动辄搞小组讨论,有些问题可以马上由学生回答的就无需进行小组讨论。⑵合作交流必须建立在明确分工、互助性学习的基础上,组织工作要落实到位,不能搞形式上的合作。否则,形式上分组,几个同学围在一起„„,给人以表面的积极性和一切顺利的假象,造成新的两极分化。⑶合作交流必须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没有经过个体精思而匆忙展开的讨论如无源之水,表达的见解既不成熟,也不具备深度,更谈不上个性和创见。⑷要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⑸教师要对学生活动进行有效监控和及时引导。在数学课堂进程中适合采用小组学习的时机一般有:个体操作条件不充分需要帮忙时,独立探索有困难需要相互启发时,形成不同意见有分歧需要交换时,学生争着发言教师不能满足其表现欲时等。
4、适当安排数学活动,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里所指的“数学活动”应是指数学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问题解决等实践和思维活动。很多教师把这句话片面理解为“数学教学是活动的教学”,甚至有的教师以为课堂上活动越多越好。在设计数学活动时要注意:首先应明确活动目标。数学活动要促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即通过活动达到“数学化”的目的。其次应明确活动内容。数学活动主要是围绕数量关系、空间与图形、数据与可能性等方面展开,要在活动中发现和思考数学问题。第三应明确活动方式。多采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问题解决等实践和思维活动,即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经历过程、体验数学、探索数学。同时,在数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有效地对活动进行调控,不能只图活动的次数多和活动的形式热闹,而应在启发学生展开数学思维上做文章,因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
为了切实发挥“动手实践”对于学生数学学习的促进作用,教师不应满足于表面上的热热闹闹,即是满足于看到学生似乎都已积极地投入到活动之中,而应更加关注学生究竟在做什么?通过这样的活动可能产生什么样的效果?这样做究竟又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
另外,相对于学生“动手实践”的片面强调而言,我们又应清楚地认识“内化”的重要性,因为,如果我们始终停留于实际操作的层面,而未能很好地实现活动的‘内化’,包括思维中的必要重构,则就根
本不可能发展起任何真正的数学思维。
5、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法要恰当。
报告人:黄 勇教授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竞争法中心主任 主持人:强 力教授 西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 院长
点评人:王兴运教授 西北政法大学反不正当竞争法研究中心主任
参会人:梅丽鹏副局长 陕西省工商局反垄断与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局 副局长 张爱国老师 西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 教师
2011级经济法学院研究生,2010级经济法学院学生 记录人:李靚、梁燕青(2011级经济法学院研究生)时间:2012年5月30日星期三 7:30—9:30 地点:西北政法大学长安校区1号教学楼AJ21教室
强力教授:各位老师、同学们,晚上好!今天是第七十二期长安经济法论坛。本期我们非常荣幸请到了我国著名的法学家、反垄断法专家黄勇教授。首先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对黄老师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掌声)黄勇教授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教授,经济法系主任竞争法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法学博士,同时兼任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专家咨询组副组长,中国经济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市法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民建中央法制委员会副主任,民建北京市委常委,民建北京市法制委员会主任;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市人大常委会财经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员;国家质量监督检疫总局法律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保险法律事务咨询专家,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特邀监督员。
黄勇教授在校主要讲授竞争法、经济法、社会保障法、宏观调控法等课程;在国内外SSCI、CSSCI及核心中文期刊等知名杂志报刊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并承担了教育部、司法部、商务部、工信部、国家工商总局、国务院法制办等部委以及欧盟、亚行等国际组织多项科研课题。
黄勇教授作为我国知名的竞争法学者,在《反垄断法》起草阶段被聘为国务院反垄断法立法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和全国人大法工委反垄断法立法专家,全程参加了中国《反垄断法》的制定和修改工作。现为唯一一位同时被发改委、商务部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三部门聘为反垄断法专家的学者。此外,黄勇教授还是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项目”入选者,曾获北京市“高校教书育人先进教师”、北京市“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等荣誉称号。
本次黄教授是应陕西省工商行政管理局之邀,专程来陕为陕西工商管理系统干部进行反垄断法培训。今晚将给我们带来有关于反垄断法实施的热点问题的讲座。
同时我们也欢迎我校校友,陕西反垄断局副局长梅丽鹏博士的到来。(掌声)同时对经济法学院教授,著名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专家王兴运教授以及知识产权法学院的张爱国老师、经济法学院的各位老师和学生的到来一并表示欢迎。
现在有请黄教授为我们讲座。(掌声)
—1—
黄勇教授:各位同学晚上好。感谢强力教授对我的推荐。今天在座的除了老师,还有研究生和本科生,大家对反垄断法都有一定的接触。而我之所以研究反垄断法,与我的性格有关。我一向崇尚自由、向往自由、最求自由。我在清华大学(此处要核实一下,是否应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讲授经济法的过程中发现,反垄断法在西方国家的管制法中处于领衔位置,所以西方称其为“经济宪法”或“企业自由大宪章”。反垄断法既有公法的规范,又和私法、私权利最紧密相连的法律。此法源自于西方一百多年前,无论是美国的希尔曼法还是德国的反卡特尔法,其共同的基础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市场经济的灵魂就是竞争,崇尚自由,将市场竞争发挥极致来保护权利,使自由竞争产生效力,使整体福利得以提高。
首先我来谈一下我国反垄断产生的经济背景。
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是要保证自由、民主。而要保证自由、民主,就要限制公权力,防止公权力滥用,建立三权分立制度。法律制度是这种政治制度的贯彻和落实。在法律制度中,行政法律的根本价值观在于限制公权力和保障自由权利的发挥,使得自由权利最大化。这种自由权利就是我们研究的民商事法律。但是,自由是有代价的。过度的自由会产生集中、规模化的经营,出现各种各样不正当竞争的行为。此时紧靠民商法是不够的。这样一来,便诞生了经济法领域中的反垄断法律制度。大家要注意反垄断法是在管制的同时,充分保护自由的法律,通过管制达到市场秩序的自由竞争,保证自由平等的权利。也就是我国法律中的公平竞争,最终是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权利。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保护不同于消费者权利保护法的保护,是消费者整体权利的保护。
中国反垄断法诞生的过程与西方国家的轨迹差异很大。西方是建立自由的民主的市场经济体系,在无法保证自由时,运用强有力的公权力来矫正市场、矫正企业和私人的行为,使其继续自由。而中国是首先建立了高度管制的全面计划经济体制,其轨迹是管制。改革开放以后,管制放松,逐步奠定和培育市场,最终在1993年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西方国家的自由经济彻底接轨,从法律制度和目标上也达到了一致。特别要强调的是,我国在放松市场30年后,出台反垄断法实际上市再次管制经济。我们需要明白反垄断法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的,先有市场经济体制,才有反垄断法。因为如果是计划经济,那么反垄断法反的就是计划,是对自己的否定。同时我们的政治制度也是高度垄断的,这点上与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是有本质区别的。其基础是市场经济和民主社会,权力制约的社会,明白这点,就可以探讨我国现有的焦点、热点、难点问题。
其次,来谈一下我国反垄断法的基本目标。
西方国家的反垄断法的目标是矫正、纠正,即在处理案件时,会考虑公权力的实行,不能阻碍市场本应形成的自由权利,而产生负面影响,矫枉过正甚至替代。如行政部门不能轻易的否定新兴网络经济创造的商业模式。所以反垄断为什么要用合理原则?原因就在此。反垄断包括垄断协议(卡特尔)、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经营者集中三个核心内容,是任何国家反垄断的核心,且中国包含行政垄断。举个发生在经营者集中的例子。如在并购反垄断当局就要评价该并购对竞争是否会发生影响。如何评价,通常的方式是评估。在评估过程中,如发现对竞争有影响,则会附加条件通过或禁止。在附加条件中,往往是由并购双方提出条件,由审查部门审查。这样的做法,既可避免行政部门由于对行业缺乏了解而带来的无端,又可消除其他竞争者的竞争疑虑。但是,并非任何时候都需要对所有并购事项进行审查,如并购两方达成的协议涉及五项产品和服务,并已经剥离了四项。那么,协议交由竞争当局审查时,审查当局仅对对两项业务进行审查,也仅对这两项附加条件。这是因为竞争当局关注的是相关市场中是否存在竞争,而对竞争的好坏在所不问。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西方国家的反垄断法理念在于矫正,且从专业角度出发并尊重当事人的意见。而我国是政府主导型政府,政府的出发点永远是良好的。但是,在反垄
—2— 断中多进行限制性规定,并由政府替代企业,总是表现出“我能”的态度。这样长此以往,我们很容易惯性犯错,即出现问题时就像其他管制法律一样,往往用禁止、限制的做法来判断企业的商业行为。因此在立法时,我提出的观点是不要因反垄断法的出台,阻碍市场的发展,而给真正创新的企业带来麻烦。这个简单的例子,让我们了解到根本理念所在。
接下来,我谈谈反垄断法的几个焦点问题。
第一,原告举证责任的减轻问题。《关于审理垄断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的问题。5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关于审理垄断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的司法解释。最重要的观点是:(1)原告的举证责任减轻了;(2)同时起诉取消了工商局、发改委行政复议前置程序;(3)对涉嫌公用设施垄断的企业的判断方法采用推定办法,变得更加容易。
初看司法解释似乎原告减轻了证明的责任,但是,(1)原告仍然需要依照《民诉法》第168条起诉,《民诉法》没有修改,原告举证责任是否能够真正的减轻呢?大家可以考虑;(2)如果像媒体所说,原告举证责任倒置,那么只要下载网页上的资料作为原告证据,而其他无法获取的资料倒置给被告。那么被诉企业的法务无论几十人、上百人都是不够应对的,所以,从这一点我们也可以考虑一下原告举证责任是否这的减轻了。
第二,反垄断案件审理中的专家介入和专业审理问题。
如今反垄断法律,在法院中最有名,涉案金额最大的就是广东法院正在审理的腾讯和360的案件。第一轮开庭,我个人认为非常理性,引入了专业和理性的审理,这是值得肯定的。所以同学们作为未来的法学家、律师,需要踏实的学习和应用法律。司法解释便是大家要关注的最新问题。刚才讲到三部委作为三个执法机构,都有各自的实施细则和部门规章,大家也需要仔细研读。而且目前已经出台的一些案例,特别是商务部的公告案例,大家要运用法律知识仔细研究。在此给大家推荐一个学习的方法,通过网络查询对行业进行调研,了解产品的用途、技术、市场份额、国际分布以及涉案公司的地位,这些可以帮助我们明白简单文字背后的技术性问题。最近大家比较关注的是中国电信和联通的案件,以及腾讯和360的诉讼之案,这些都是影响力最大的案件,需要大家持续关注。
第三,竞争政策与产业政策问题。
中国《反垄断法》于2008年8月1日实施。如今,地球成为地球村,大家前所未有的普遍关注经济,关注中国经济、希腊经济等等。可以看出市场出现了问题,而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反垄断法》出台实施,让我感到生不逢时,一直影响到现在。政府的关注点在于如何刺激经济,如何保障经济发展,如何促进GDP增长。而此时反垄断法为什么发挥不了太大作用?美国人认为,不管是否为经济危机或经济处于何种阶段,反垄断法依然不能放松。欧盟亦然。其理念在于信奉市场经济,政府只是管多管少怎么管的问题。而中国是政策协调问题,其中最大问题是产业政策。我国政府惯于使用产业政策,认为是计划经济转型过程中见效最快的手段。西方国家的形式,中心是竞争政策,周围涉及到一系列的金融政策、财政政策、贸易政策。我希望中国未来是这样,并将产业政策降低。西方不太明白产业政策,他们在市场成熟后,竞争政策是官方的主导政策。为什么西方国家的主导政策不外乎财政、金融、贸易、竞争?而发展中国家,尤其是转型国家,其主导政策往往是在财政、金融、贸易政策不
—3— 变的情况下,增加了产业政策。日本战后也是如此。
我认为,我国目前的问题是把竞争政策应当放在官方主导政策的何种位置。竞争政策,就是以市场为中心的发展形式,信奉市场,而并非产业政策是临时的、一段时间内由政府主导的,有一定教育的政策。所以在中央、地方经济实施四万亿投资时,曾希望这四万亿的投资利用市场经济模式应用,也就是从竞争政策的角度去考虑这个问题。未来中国的发展模式应当是以竞争为主导,而反垄断法就是竞争政策的先行工具,包括市场准入,如现今各部委都努力发放各市场,实现民营企业进入各行业领域。
我个人还是对市场很有信心的,只要有市场空间,市场依然开发,竞争政策一定可以成为官方主导政策之一。第四.民营企业参与竞争的问题。
中国未来的发展,与全球相通,必然要走向竞争,我们需使其一步步规范的走向竞争。在竞争中,我们应当十分注意、关注和保护民营企业的竞争问题。比如我国四万亿的投入,需要招投标,但是更多的倾向于国有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显失公平,使民营企业难以进入更难以退出。关于民营企业投资,有一个形象的是:“玻璃门”,看得见进不去;“水晶鞋”,走不动;“弹簧门”,进去而弹出。在我国目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尽管有各种阻碍,但是民营企业家依然在创造财富,这就是市场的力量。
最后,我来谈一下目前遇到的一些问题。
反垄断法无论在经济法领域还是整个法律体系中,被称为“经济宪法”,但其目前远远没有达到宪法的地位,没有成为经济制度中的根本大法,其中的实施制度、细则都还很欠缺。我们应当十分注意这些问题的研究。
第一,企业合规问题。反垄断法是一个涉及面很广的法律,如未来公司法务的合规。举个例子,未来市场更加成熟时,会依靠行业的交流,其中最重要的是行业协会。行业协会是提供交流和增长的机会,为企业服务,并与政府沟通,促进企业间的沟通,国内外沟通等等的专业机构。国外公司基本上都有企业合规,合规手册设章程专门规定“派员参加行业协会会议须知”。而我国国有企业没有合规手册,更没有反垄断合规手册。我们将来做律师或公司法务,必须要制定合规手册。国外企业合规中的很多做法我们可以借鉴和效仿。比如关于在行业协会中坚决不能谈价格,且与价格有关的事项需要避开的规定。举例来讲,比如销售人员去行业协会开会,其他人员表示各种原材料价格的增长,准备调整价格,而此时应该如何应对?首先应制止,明示记录人会议记录;然后起立禁止谈论此类话题,并离会后向法务即时如实报告且进行记录。这是每一个经营者都会遇到的问题。在为企业制定合规手册时,要落实到具体细节,包括工商局审查时应该如何应答配合等等。
第二,专业人士的引入问题。反垄断法是利用公权对企业私权利的直接干预,它有专门的行政执法机构。在西方的市场理念中政府是小政府。如在美国,行政执法机构不像中国,只有海关、IPI(药品质检部门)、反垄断执法机构。因此,虽然处于经济危机之中,但美国反垄断部门开支并未减少,因为他们太担心公权力被滥用,因而派遣专业人士运作,谨慎考虑每一个行为对市场的影响。专业人士的引入问题,我们应当认真研究。
第三,反垄断的审查技术问题。并购的反垄断审查是一种常态,大型并购必然会有反垄断审查,必然有操作标准,这就需要技术。因此,我们应当重视反垄断审查技术问题的研究。
第四,知识产权领域的反垄断问题。未来最难的案件是滥用知识产权的反垄断案件。这方面的案件难度很大,跨领域、跨专业,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和重视。
第五,知识的拓展问题。同学们今后学习经济法,一定要拓展知识面,学习经济学,掌握行业知识和财经知识。就我个人而言,很多启发来自于相关学科而非法学。我认为反垄断法是很好的工具,因为要了解行业,而非单纯的从法理到法理,从操作到操作。
以上就是我今天所讲的内容,希望能够带给大家启发,欢迎大家提出问题并进行交流,谢谢各位!(掌声)强力教授:黄老师为大家带来了非常精彩的演讲,结合了他多年来参与立法和司法的实践经验,介绍了很多理念。我个人感到,黄老师跟我们分享实践和理念,没有介绍具体制度,因为具体制度在书本上和案例中都会涉及,但是理念、思想、技巧在书本上是找不到的。我个人受益匪浅,我相信各位也是如此。让我们再次对黄老师辛勤的劳动表示感谢。(掌声)下面有请王兴运教授点评。(掌声)
—4—
王兴运教授:黄勇教授不远千里、不辞辛苦来到西法大,并为我们带来了精彩的演讲,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表示感谢(掌声)。
大家都知道,竞争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源动力和基本模式,同时也知道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也就是说竞争与市场,竞争与法治是天生的一对。所以,我们今天谈谈竞争与法制的问题是非常必要的。我听了黄勇教授精彩的演讲之后,有这样一个问题向您和大家提出。即反垄断法有很多重点问题和热点问题,为什么您选择的是反垄断法实施中的热点问题?
黄勇教授:问题很好。因为已经有了立法,只有更好的实施,才能更好的完善立法。而现在的立法中缺乏实施细则和实施指南,在制订制度中会有各种困难,因为没有实践。所以我选择实施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制度中的难点问题我已经谈到了。在中国更多的是经济政策和政治体制的问题,还有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层次问题。而在实施过程中的热点和难点,更深层次的问题是中国的政治体制如何改革,并如何影响中国的经济和经济法律的发展。
王兴运教授:感谢黄勇教授的精彩作答。在竞争法的实施中,有一点可以肯定,即反不正当竞争法是对已经违法、已经妨害竞争的行为进行规制,对其进行执法。而反垄断法规制的对象与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制的对象有什么不同和特点呢?请您比较一下反垄断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实施有何实质上的不同。
黄勇教授:我补充一点。反不正当竞争法正如王教授所言,而反垄断法规制的对象实质上是两类,一类是对已经发生的、违法的、造成实际损害和市场弊害的行为进行审查,一类是对可能造成实际损害和市场弊害的行为,如企业并购中就是要审查是对未来的竞争的影响是什么。正是鉴于这样的原因,在反垄断法中,我们才经常运用的是合理分析原则,分析对社会、对竞争的影响。而我发现在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执法当中,许多行为也必须运用这样的原则,如假冒伪劣和商业贿赂,构成要件和形式对社会的影响,以及商业模式的区别和界限。其通过各种各样营销模式和手段进行,究竟是否为违法行为或者为什么其是违法行为,这个界限需要明确。
王兴运教授:刚才黄勇教授谈到,无论学习经济法还是竞争法都需要经济学的基础。但是,我认为,在经济法和竞争法的学习过程中,同样需要政治学的基础。政治对竞争的影响很大。请黄老师为同学解释下政治对竞争的影响问题。
黄勇教授:在谈到反垄断法时,政治模式是非常重要的,无法回避的。政治与反垄断法的关系十分密切,反垄断法的精髓在于保障经济民主的权利,而经济民主需要政治民主的保障,二者是并存的。
王兴运教授:刚才您谈到整个竞争政策中,最为重要的是产业政策。在中国,目前开放了很多市场,允许民营企业进入并进行竞争。但是,实际中很难做到。依我来看,这种开放是对民营企业的再次蹂躏,其民营企业要么难以进入,要么难以退出,要么退出时已经是遍体鳞伤。请问,您怎样看待这样的开放制度?
黄勇教授:我个人的观点是经济要有规则,而规则表现为法治。如果法治没有真正实现,这些问题都有实施困难。再者,我重申我的观点,尽管民营企业很艰难但是依然在创造财富,因为还有市场。而且市场的开放,使包括政府、国有企业在内的企业的管理和经营模式都在发生变化,这依然是市场的力量。
王兴运教授:请问您对划分同一领域、不同层次的竞争格局有何看法?这样能否避免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的尴尬?
黄勇教授:我认为很难实现。因为人为的划分,并非市场经济的模式和规律。如果按照功能划分,可能会有
—5— 一定的道理,比如欧洲的公用事业企业都是国有企业,不仅有监管部门的监管,还拥有完备的法律,而且国有企业的利润和收入十分丰厚,所以他们完成的很好。中国的问题可能更复杂,但是分层次、分领域我认为是不可取的。
王兴运教授:我非常同意您的观点。因为我国目前是行政的、人为的政府主导,民营企业很难参与其中。再次感谢您的精彩作答。
下面是互动时间,请在座的各位抓紧时间与黄勇教授进行交流与沟通。
张爱国老师:很感谢黄教授为我们带来的讲座。我提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个是理论方面上的问题,即知识产权反垄断审查有无特殊性?为什么?第二个是制度方面的问题,即涉及知识产权方面反垄断审查最需要、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第三个是学科方面的问题,您提到需要学习财经方面知识,那么在学习方面您有何建议?而且反垄断问题会涉及相关知识产权的界定,那么反垄断是经济学问题还是法律问题?
黄勇教授:我简单作答,下来咱们可以继续交流。第一,关于特殊性问题。我认为从原则上来讲,没有特殊性。涉及到反垄断的知识产权方面的问题,要用反垄断法中的方法和理念去界定,所以在这点上是没有特殊性的。如果说存在特殊性,那么是在其技术方面存在特殊性。
第二,关于最迫切和最急需的问题。滥用知识产权排除或限制竞争的案件,在中国至今尚未出现,但是这个问题必然会出现。目前工商信息管理总局,已经开始起草“知识产权与反垄断法指南”,这个指南类似于美国。在知识产权反垄断案件中,有两个问题十分关键,一是反垄断法和知识产权法如何平衡?谁高谁低?我个人认为知识产权法依然最高,因为国策中创新是关键词。二是技术方面的问题,我倾向于知识产权滥用反垄断的案件中,首先要有知识产权,才会有滥用,所以我们的研究方法是先研究知识产权案件,再利用反垄断法原则。
同学:黄老师您好,国有企业进入房地产行业是否会给其他企业带来影响?如何审查?
黄勇教授:中国的问题十分复杂,行业既开放又不开放;既管制又不管制。国有企业是在一种复杂的模式下存在与发展的,有理由进入其他领域。但是,从市场的设计来讲不能如此,而且对房地产的影响并非市场份额的影响,而是对贷款公平与否,运营公平与否的问题。
强力教授:谢谢黄老师百忙之中为我们带来的精彩演讲,让我们对他的敬业精神和学术理念再次表示感谢。王兴运教授以他多年在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领域内的教学经验和实务经验为我们进行了精彩的点评。两位同台演讲的创新形式让我们耳目一新,受益良多。感谢各位的精道提问,受到了黄老师的褒奖,希望各位以此为激励,继续努力学习、奋发向上,使我国的法治事业得以繁荣发展。谢谢各位!(掌声)
汪劲松, 1956年出生, 特级教师, 现任蓟县一中校长、党总支书记, 天津市化学学会常务理事, 天津市教研室咨询委员, 天津教育学会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2008年荣获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 被评为天津市优秀教育工作者。
张振兵, 1966年出生, 现任蓟县马伸桥中学校长、党支部副书记。参加了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举办的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省样本校校长专题培训班。被评为天津市优秀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者、蓟县优秀教育工作者。
刘树武, 1962年出生, 现任蓟县杨家楼中学校长。荣获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 获得天津市最具创新精神校长、天津市新长征突击手、天津市普教系统优秀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者等多项荣誉称号。
陈忠, 1963年出生, 现任蓟县下营中学校长兼党支部书记。荣获天津市“九五”立功奖章, 获得天津市优秀教师、天津市新长征突击手、天津市杰出德育校长等多项荣誉称号。
李武, 1959年出生, 现任蓟县邦均中学校长。荣获天津市“七五”立功奖章, 获得天津市优秀教师、天津市优秀德育工作者等多项荣誉称号。
问题一:不久前, 我国有39所中学获得了“校长实名制推荐上北大”的资格, 而这些学校大都是近年来在高考成绩卓越、被北大录取的学生人数较多的学校。如何看待高中校长推荐权问题?
汪劲松:北大实施校长实名推荐的做法有炒作之嫌。北大实施校长实名推荐, 关键是选拔学生的标准问题。如果是为了招收综合能力较强的学生, 那么和高考的衡量标准并无本质的不同;如果是为了选拔某一方面有特长的“偏才”、“怪才”, 那就应该制订相应的标准, 将推荐指标留给这些特长学生。这样的话才有利于中学切实推进素质教育, 中学才会关注有特长的学生, 这样的学生才能有进入大学继续发展的机会。
张振兵:从“高考成绩降30分录取”来看, 并没有脱离以分数作为衡量标准的选拔方式, 选拔的仍然是各学科全面发展的学生。推荐制应该有, 但是现在北大采取的推荐方式并不可取。老百姓会认为推荐指标多的学校就是好学校, 从而造成教育的新的不均衡。
刘树武:这是中国传统大学招生制度的一大突破。社会需要不同类型的人才, 学校就应不拘一格培养人才, 中学阶段培养的个性人才, 要有好的发展, 就应有大学让其深造。然而过去的招生制度, 使很多独特人才止步, 关键是大学想通过推荐招什么样的学生, 如果是招学习成绩很出色的学生, 那就没必要推荐;如果想招有发展、有个性特长的学生, 推荐就是一个好办法。至于校长实名推荐, 应理解为这是一种责任, 而不应认为是炒作。关键看实施。做得好有利于学校发展, 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 有利于教育在社会中形象的树立。学生的发展是有潜伏期的, 校长推荐可以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多加考虑, 这有利于出好人才。做不好, 将助长腐败, 让百姓怨声载道, 因此, 作为校长既应当为自己负责, 也应当对教育负责。
张怀君:实际上是国家改革“一考定终身”招生制度、建立多元渠道选拔高校学生的一项新探索, 笔试环节初衷是为不同类型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提供机制保障。这种尝试自主招生的改革, 用校长实名推荐方式取代自主招生的笔试环节, 有一定积极意义。一是冲破高校录取学生“唯考试成绩”定律, 为有“天才”或特殊才能的学生提供进入好的高校的机会, 有利于人才的培养;二是对于建立教育诚信体系是一种有益尝试, 对构建社会诚信保障体系有积极的意义;三是对基础教育推进素质教育有积极的影响, 对营造学生特长发展的环境会起到推动作用。虽说“实名推荐”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但还不能使像吴晗那样的学科特长突出的人才进入被选拔的队伍。一是因为在全国统考中只有下延30分的浮动;二是因为学校迫于社会的压力, 不愿承担社会风险。因此, 我认为完善与推荐目标相一致的标准, 对“综合素质优秀”和“学科特长突出”等标准再作具体规定, 并建立确认特长的评估机制, 对符合推荐条件的学生, 其高考成绩下延的范围还应再扩大, 要在试点的基础上增加实名推荐的学生名额。
问题二:COSPLAY、影评、校园红人、校服PK……这些听起来让家长很难接受的“雷人”文化, 却在校园里很受欢迎。高中生谈爱情、谈明星, 就是不谈学习, 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张振兵:高中生谈爱情、谈明星不谈学习, 我觉得还是学生的需求问题, “高中生谈爱情、谈明星”说明有这方面的需求, “不谈学习”说明没有这方面的需求。我国的教育体制是小学培养兴趣、初中培养方法、高中培养能力。可是学生在小学就背上了学习负担, 学习兴趣减弱, 到了高中, 学生发展能力有些困难, 在这个阶段还应该继续激发学生的兴趣, 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的需求。教育的本意是希腊文“闲暇”, 在闲暇的时候才能去学习、去创造。如果没有“闲暇”的时间, 就不能很好地学习和创造, 学生必然会把兴趣转移到其他方面, 产生“高中生谈爱情、谈明星, 就是不谈学习”的现象也就不难理解了。
刘树武:我认为高中生谈爱情、谈明星, 可以, 但有不务正业之嫌。人生几十年, 各个年龄段都有其主要发展方向和目标, 违背这一规律, 就会误入歧途。婴儿6个月至3周岁, 应是语言模仿和肢体动作模仿时期。小学至高中毕业应是知识积累、认知、思维、想象力、创造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时期。22岁至30岁应是择业、恋爱阶段。30岁以后应是事业逐渐成功阶段。谈爱情应是22岁以后做的事情, 高中阶段不适宜, 不应提倡, 但应做到堵疏结合, 巧妙引导, 切不可盲目地管、卡、压, 也不可不加思索地任由学生胡来。当然, 在学生中出现上述状况有多方面的原因, 其中厌学是其根本原因。形成厌学的因素很多, 学校、家庭、社会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总体讲, 功利思想严重, 做事违背规律是主要原因。
李武:应该说, 现在的高中生乐观向上、不悲天悯人、有创新意识、追求时尚、敢于表达自己思想, 主流是好的。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 心理上发展得还不成熟, 再加上学习压力大和社会上新“读书无用论”的影响, 学生很容易分散精力, 这时候产生“高中生谈爱情、谈明星, 就是不谈学习”的现象也是正常的, 关键是如何引导。我们学校采取“人性+严格”的方式, 既要讲严格, 又要讲人性, 进而达到和谐。一方面, 我们重点加强平安和谐校园建设, 努力将学校打造成学生的精神家园, 让学校对学生有吸引力。另一方面, 我们加强对学生的正确引导, 通过邀请心理健康教师给学生进行讲解和指导、召开主题班会等方式,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陈忠:这反映出当前中学生的思想状况, 比如追赶潮流、崇尚个性、反对说教、追求自我等, 我认为这与当前欧美文化、日韩文化以及一些“快餐”文化的影响密不可分, 我们的传统文化受到冲击, 也反映了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青少年是最容易受到潮流冲击的群体, 同时也是推动潮流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思想状况应该被社会尤其是教育工作者所重视。对他们的思想现状, 我们应该给予适当的引导。扎实有效地推进素质教育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而改革招考制度和各种评价机制又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作为教师, 也要在工作中强化对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培养, 让学生各方面素质, 尤其是心理素质、人格素质、道德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汪劲松: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复杂, 我认为解决的关键是切实推进素质教育, 首先是弄清什么是人的基本素质, 然后才能谈怎样进行素质教育。
我认为, 一个人要想生存、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并有所发展, 有所成就, 应该具备三个方面的基本素质。其一, 生存素质, 即必须有健康的身体。包括良好的生理状态、健康的生活方式, 认同并经常实践至少一种健体方式, 还必须有健康的心理, 包括积极、乐观、阳光的心态, 不急、不躁、不沉沦, 能与人和睦相处, 能正确评价自己等。其二, 人文素质。包括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等, 还必须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和生活习惯。道德有社会通识标准和个人心目中坚守的标准, 两者必须合一或最大程度合一;生活习惯能体现出个人修养、能影响团队亲合力和与人合作的程度。一个人的发展除了上述两种基本素质之外, 还必须具备科学素质。科学素质应包括知识的占有面和层次, 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科学精神、严密的思维逻辑、严格的负责精神等。
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 首先, 学校应该给学生提供休闲的时间和空间。玩是人的天性, 既然是天性, 就有利于人的健康成长。玩可以锻炼身体, 强健体魄;玩可以放松压力, 缓解疲惫, 愉悦身心。当然休闲也应该是高雅的, 学校应该有计划地开发使学生身体健康成长的“休闲”课程, 除了必要的体育、文艺活动以外, 可以结合学校实际情况, 开设桥牌、棋类、摄影、旅游常识等课程。其次, 学校还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人生观、价值观是生活的向导, 是影响生命质量的最重要因素, 一个人活着不做一些于他人于社会有意义的事, 如同行尸走肉, 做了危害社会、危害他人的事, 更如狼虫瘟疫。因此, 学校教育必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这种教育不能离开学生成长的过程太远。过去我们对学生进行大公无私、先人后己、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教育, 而现在学生的成长过程显然离这个要求相差太远。因而就目前来讲, 对学生进行“有我利他”教育, 更容易被学生和社会接受。“有我的利他观”不排斥个人价值的实现, 但这种实现应该是在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过程中完成。“有我的利他观”引导学生要从大处着眼, 有豁达的胸怀和端正的操守, 同时也应从小处着手, 遵守公共道德和公共规则, 正确处理我与他人、我与集体、我与社会的关系。教育学生坚守的底线应该是利己不损人。最后, 学校还要加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的起点应该是让学生快乐学习, 让学生感到学习就在生活中, 知识就在运用中。
问题三:我国自2009年1月1日起, 首先在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分配政策, 是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又一重大举措, 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 对于依法保障教师收入水平, 激发广大教师积极投身教书育人事业, 吸引和鼓励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具有重大意义。高中阶段实施绩效工资该不该与成绩挂钩?如何实施绩效工资?
汪劲松:应该挂钩, 不和教学成绩挂钩不利于教师积极性的生成。不考核不行。分配原则发生变化:公平优选, 兼顾效益。效益的比例不能太小, 否则不足以吸引教师在教学效益上下工夫。一百多元比例太小, 至于多大比例合适, 我觉得最好在五六百元以上。
张振兵:我的观点也是应该挂钩。原因在于素质教育对学生的评价是多元的, 对教师的评价也是多元的, 上级主管部门对学校的评价也是多元的, 但在多元的评价中不能抛开教学成绩。高中是基础教育的最终阶段, 而这一阶段是要看成绩的, 要看教育教学成绩。如果实施绩效工资不和成绩挂钩, 素质教育对学生的评价、素质教育对教师的评价、上级主管部门对学校的评价、社会对学校的评价就不成一个系列。所以我赞成挂钩, 但教育占多少, 教学占多少, 过程占多少, 结果占多少, 其具体的比例还应该进一步探讨。
刘树武:我认为实行绩效工资表达了四层意思, 一是党中央对教师关怀的具体体现, 二是督促各级政府落实《教师法》的又一举措, 三是“多劳多得, 优劳优酬”的原则为今后工资改革定了调, 四是从蓟县的操作情况看也充分体现了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主流意识。绩效工资不单要和教学挂钩, 还要和教育挂钩。绩效工资分为基础性绩效工资和奖励性绩效工资。基础性绩效工资按月发放, 奖励性绩效工资按年度或季度发放。我个人理解, 基础性绩效工资, 应依据岗位发放, 俗话说干什么活拿什么钱, 体现“多劳多得”原则。奖励性绩效工资, 就应与教育教学质量挂钩, 否则就谈不上奖励, 就不利于调动积极性, 就与“优劳优酬”的原则相悖。很多人认为, 教学成绩好衡量, 而教育效果不好衡量, 但是不好衡量并不是不能衡量, 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研究教师的教育过程和教育方法, 对教师教育过程的理性评价, 就是最好的衡量。不要一说素质教育, 就不敢谈应试, 事实上应试本身也是素质。不要认为一说成绩就是违背素质教育, 事实上文化成绩的提高与综合素质的提高应和谐发展, 这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陈忠:许多教师不同意绩效工资与成绩挂钩, 他们认为, 教学工作以外的教育、管理等工作, 无法用分数衡量, 可操作性不强。我的观点是, 绩效工资应与成绩挂钩。既然是绩效工资, 就应该考虑工作实效, 应反映教育、教学、管理的效果, 应建立多元的评价体系, 对所从事的工作效果予以评价。“绩效”意为成绩和效果, 对于教师来说, 应包含教育和教学两方面。教师的工作是相对特殊的工作, 当然不可能过分强调结果, 过程相对更重要, 但是又不可能不看结果。如果不问结果, 过程也势必受到影响, 只有同时看重过程与结果, 并在评价机制上找到一个很好的平衡点, 才会起到激励作用, 才能体现“多劳多得, 优劳优酬”的分配原则。其次, 从可操作性角度来看, “过程”往往是不太好把握的, 教师的敬业精神、师德水平、工作态度、工作能力等只有与教育教学成绩结合起来才具有说服力, 评价时也更具有可操作性, 从而实现公平性。
张怀君:实施绩效工资制度是国家工资制度的改革。绩效工资发放的基础是绩效考核, 因此, 教师绩效工资是否与考试成绩挂钩, 实质上是考试成绩该不该纳入绩效考核的问题。我认为, 绩效考核应该和考试成绩挂钩, 关键是怎么挂、挂什么的问题。考试成绩纳入绩效考核是必要的, 应完善各学科成绩的评价办法, 使所有学科成绩纳入绩效考核, 形成对关注所有学科质量的机制支持, 防止只与考试学科挂钩、不与考查学科挂钩的现象。既要重视与考试成绩的挂钩, 又要重视与教师思想工作过程情况的挂钩, 防止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现象;既要重视学生考试成绩, 又要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进步, 防止只看成绩不看成长的现象。
实施绩效工资制度需要重点关注七个问题。第一, 要引导教师正确理解绩效工资制度。绩效工资制度是一种新的分配制度, 而不是等同于涨工资。对此教师理解得不够, 以为实施绩效工资就是涨工资。对此, 教育行政部门和相关单位一定要加以宣传和正确引导, 使其认识到这是一种新的分配制度, 它既改革了工资结构, 也改变了分配方式, 改变了工作绩效的考核。第二, 要关注实施绩效工资的两个核心要素:绩效考核制度和分配制度。绩效考核是实施绩效工资的基础。绩效考核做得不好, 就不能进行合理分配。所以, 必须要重视绩效考核制度的建立。分配制度上应重视分配差异程度, 把握“公平优先, 兼顾效益”的原则。第三, 在实施过程中要处理和把握好绩效工资制度的初衷。在实施绩效工资制度过程中, 要瞄准发展, 充分保护和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 避免出现不和谐现象。第四, 实施绩效工资政策制定权要适度下放, 处理好地区之间、学校之间的教育公平问题。实施绩效工资制度本应缩小地区之间、学校之间教师的收入差异, 讲求教育公平, 真正体现“多劳多得, 优劳优酬”的原则。第五, 绩效考核一定要考虑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 要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推进和人才的培养。第六, 必须建立与时俱进的绩效考核制度。制订制度的时候要以人为本, 从学校的发展出发, 从人的发展出发;在执行制度过程中一定要严格, 该坚持的要坚持;在推行制度过程中, 要不断发展制度, 用发展的制度促进教育的发展。第七, 必须建立一个以激励为主、激励与约束相一致的制度。现在我国的教师工资按不低于公务员工资的水平来执行, 这有利于提高教师地位, 优化教师队伍, 应在实施绩效工资的同时, 尽快健全和完善教育行业的用工进入、退出和教育行业人员的奖罚升降制度。
关键词1:教育公平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促进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公平发展,公平发展与优先发展并提,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尚属首次,体现了本届政府对教育公平的高度重视。“两会”上,围绕这一社会关注度极高的问题,代表委员纷纷建言献策。
全国人大代表、南开大学校长龚克:公平的实质在于让更多人获得优质教育
发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种发展应该是以人为本的科学的发展,这是被历史证明了的硬道理。这个道理也适用于解决教育公平问题,因为公平的实质在于让更多的人能够获得优质的教育。我们面临的基本矛盾,是人民群众快速增长的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与供给严重不足的矛盾。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紧密相连
教育公平是和教育质量紧密连在一起的,没有质量的公平,老百姓是不满意的。我们的教育事业发展这么快,一些老百姓对教育仍然不满意。这反映出教育的一个主要矛盾,就是优质教育资源短缺,好学校太少,满足不了老百姓的需求和社会的需求。解决这个问题,只有拓展优质教育资源,把好学校办得多一些。
全国政协委员、南开大学副校长许京军:让更多农村学生上重点大学关键在提升农村义务教育水平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要再增长10%以上,使更多农家子弟有升学机会。10%这个数字肯定有打通社会上升通道的作用。但高等教育毕竟只是整个教育历程中的一段,想要让社会向上流动的通道更加通畅,除了增加农村贫困地区学生上大学的机会,还应该从义务教育等方面共同发力,提升农村贫困地区义务教育水平。
全国政协委员、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俞敏洪:让民办大学和公立大学有同样发展机会
目前中国的民办大学非常弱,对教育的发展是不利的。许多国家在教育建设时都是两条腿走路,第一条腿,就是公立大学对于普及性教育起作用,第二条腿就是私立大学对精英性的教育起作用。而中国目前是公立大学独霸天下,导致中国的教学质量和教育创新都出现了问题。
关键词2:立德树人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当下,价值观的多元化、社会的迅速变化、信息的海量化,让德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为孩子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形成德育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成为“两会”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
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大学党委书记韩进:高校要把立德树人与专业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高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方面,要注重知行统一,注重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要把立德树人与专业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和各环节。
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副校长蔡达峰:“复旦投毒案”敲响学生人格培养警钟
即使不发生这一事件,我们也能看到目前教育存在的问题。高校偏重知识的传播,比较少关注对学生人格的培养。然而培养人格是教育的基本任务,任何知识的学习最终都是培养一个完整的人,高校不要忘记学生人格的培养。
全国人大代表、辽阳市第一高级中学教师王家娟:把法制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
建议把法制教育引入中小学课程体系。希望教育部门组织专家编写普法教材,中小学应有专职法律教师,要像重视语数外那样,把法制教育设置在课时计划内,每周能有一两节法律课。同时,建立法制教育教学评价考核体系,甚至可以考虑把法律纳入高考科目。
关键词3:管办评分离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在放权的同时,政府该如何创新管理方式?学校在扩大办学自主权的同时,如何完善内部治理结构?第三方评价机构如何培育?代表委员对这些问题积极建言。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刘川生:用好自主权考验高校智慧
进一步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实际上是在为学校发展松绑,关键在学校会不会用、怎么用。比如,用好专业设置权、自主招生权、教师招聘权等,这些都考验着高校的智慧和水平。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书记胡凌云:管办评分离要一步步走才能稳
教育改革是渐进式改革,不能有大起大落,更不可用“休克疗法”,管办评分离要一步步走才能稳。要推进管办评分离、实现职能转变,不是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不是什么都放权不管。简政放权的改革要有试验。
全国政协常委、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陈群:扩大办学自主权对高校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既是大学发展的机遇,也是大学在一段时间内面临的一项挑战。当外部指挥棒消失之后,应该如何办学、应该朝什么方向努力、如何真正按照教育规律办学,成为高校必须好好研究和思考的问题。现阶段,要实现让行政的归行政、学术的归学术,需要特别关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制度设计让学术委员会等学术组织在学术事务中充分发挥作用,二是理顺行政与学术的关系,避免行政对学术事务的不恰当干预。
全国政协委员、安徽大学党委书记黄德宽:兼顾政府放权、学校自律、社会监督
在政府放权的同时,高校必须要建立一个自我约束的机制,要坚守办学方向,要尊重教育规律。为了避免“一放就乱”,在顶层设计上,需要同时考虑政府放权、学校自律、社会监督三个层面。应该是政府放权在先,只有政府放权了,才能要求学校自律,在放权、自律的同时,社会监督也就自然形成了。
全国政协委员、广西大学校长赵艳林:把握好政府和学校的权力边界
政府抓宏观管理,管拨款、规划、信息服务等政策导向。学校内部的事务应由学校自主管好,比如课程设置、人员任用、国际交流等。学校扩大办学自主权后,就可以更加灵活地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最大限度激发学校内部的活力,同时也能更好地促进高校建立起自我约束机制,真正把办学自主权用好。
关键词4: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是十分复杂且具全局性的问题,其中利害涉及社会方方面面。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一系列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弊端的举措,为高考改革指明了方向,这些举措成为“两会”代表委员持续关注的热点。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洪宇:一年多考不会增加学生负担
当前高考改革的方向,是在长期的实践、调研基础上形成和确定下来的,符合时代精神、符合实际情况,总体上是合理的。很多改革举措,例如减少考试科目、英语实行社会化考试和一年多考等,并不是心血来潮,而是经过充分论证和思考的,也不会像社会上想象的那样,会增加学生的负担。西方很多国家考试制度都是社会化、一年多考。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理工大学党委书记郭大成:一考定终身将成过去式
一考定终身问题将成为过去式,教育部现在已经出台一些方案,像北京市准备试点会考、高考,加上特别的选择性题目。会考是第一块,高考是第二块,第三块是选择性考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数学好就选数学,这个分也纳入学分。这三块合起来成为招生的标准。至于改革预期,我认为,任何方案都不能说绝对好,都需要试验,新的道路也可以走走看。
全国政协委员、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马敏:高考改革关键在于改内容
高考改革,不在于改形式,关键在于改内容,以真正实现减负、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高考改革在具体操作上要慎重,多听不同意见,进行更合理的顶层设计。
全国人大代表、湘潭大学教授罗和安:就近入学还需标本兼治
对就近入学政策的期待和对政策实施结果的担忧,实际上反映了百姓对教育资源分配的强烈关注。要推进教育公平的实现,不仅要求政策在执行层面透明公开、不偏不倚,更需从本质上研究解决教育资源均衡发展问题。
关键词5: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职业教育已经进入以全面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的改革发展新阶段。因此,加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成为当务之急,引发代表委员热议。
全国政协常委、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发展职业教育是对国家人力资本进行投资的重要方面
发展职业教育实际上是对这个国家人力资本进行投资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现在,我们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比较快,但是高级技工的培训是相对落后的。要加强职业教育,实际上更多的是要培养高级技工。除了政府需要进行投入以及体制改革之外,还需要全民有一个观念上的转变,通过职业教育,成为有资质的高级技工,对社会的贡献、自己的收入,都是不低的。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协常委饶子和:部分本科应向职教转型
目前我国有本科院校840所,其中300所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当转型。这些本科院校的培养规格及类型目标,与高职教育最为接近,若将其转型为高职本科,可以大大节约高职办学成本,又能尽快满足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
还有一个选择是,鼓励知名大学举办高职本科教育。这不仅为本科院校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而且对提升高职教育的社会地位,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湖州市政协副主席沈琪芳:现代职教体系需更多融通
建立现代职教体系要打通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目前,中高职衔接有多种形式,如“五年一贯制”和“3+2”的形式,但这两种形式还不够,应该更多地进行融通。
全国人大代表、黄河科技学院院长杨雪梅: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解决就业用工两难
【中国高等教育热点问题】推荐阅读:
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10-29
加入WTO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06-11
中国教育的现状与问题05-24
中国经济热点分析09-12
中国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现状与问题06-15
高等数学易错问题总结10-02
高等数学教学模式问题与创新09-25
河北省の日本语高等教育の现状と问题09-14
当代中国人口问题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