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
(2004年2月10日)
一、学校概况
中国农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她是我国现代农业高等教育的起源地,其历史起自于1905年成立的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历经近百年的世纪风雨,中国农业大学已经发展成为一所以农为特色和优势的综合性大学,形成了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农业与生命科学、资源与环境科学、信息与计算机科学、农业工程与自动化科学、经济管理与社会科学等学科群。学校现设13个学院,涉及农学、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医学、哲学等9大学科门类;设有研究生院和继续教育学院。
学校具备完整的高等教育体系,拥有60个本科专业,96个硕士学位授权点,61个博士学位授权点。2003年在校全日制本科生14219名,硕士研究生2517名,博士研究生1419名,成人教育学生及网络教育学生17918名。
学校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1202名专职教师,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5人,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教授273人,副教授503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6人。学校还聘请了一批国内外著名学者担任名誉教授和客座教授。
学校拥有19个国家级重点学科,2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理科基地”,1个国家“生命科学基地”,10个博士后流动站,4个国家级研究中心,一个国家级工业性试验基地。学校校园占地132公顷,建筑面积57万平方米;在校外拥有一个实验农场,两个实验站,总面积为1600公顷;在各地建立了多个校外教学实习基地。
学校重视科学技术研究和教育教学研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近十年来,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206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1989年以来取得省部级以上优秀教学成果46项,其中,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
学校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努力扩大开放、加速国际化进程、提高国际化程度。学校与美国、德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多所著名大学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校内设有多个中外合作的教育、科研机构。
面对新的形势,学校已经制定并正在实施整体发展规划,以改革和发展为主旋律,大力加强学科建设和校园建设,朝着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的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目标迈进。
二、教学改革的新举措
在教育部和北京市教委的领导下,2003年我校继续以教学质量作为教学工作的重点,进一步加强教学工作的主导地位,全面加强教学基本建设,调整学科专业体系和培养计划,努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1、建立教务长制度,促进各层次教育协调发展
在学校的教学工作中,如何处理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成人教育的关系是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为协调各层次教育的关系,整合教育资源,理顺教学管理,促进各层次教育协调发展,2003年初学校设立了教务长职位,由主 管本科教学的副校长兼任,负责协调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成人教育三方面工作。实行教务长制后,出台了多项管理制度,逐步理顺了各方面的关系。
2、制定新的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方案
2003年7月,为加快发展,学校推出了人事、财务、后勤、教学和校产五大改革工程。教学改革是各项改革中难度大、影响深刻的改革,其根本目标就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推动社会进步的高质量人才。为实现这一目标,要在教育观念、教育思想、人才培养模式、教育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深刻变革。经过连续三个月的反复研究,制定了我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综合方案,确定了 “宽口径、厚基础、个性化、研究型、学分制”的本科教学改革指导思想,在低年级实施通识教育,高年级进行宽口径的专业教育,建立研究型教育教学创新体系,进一步推进在培养方案和导师指导下的自主选课学分制。所谓“宽口径”是指本科招生和前期教育按学院或学科门类招生和组织教学,部分实行全校打通的基础课程教学和素质培养;“厚基础”是指本科前期教育的重点放在强化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和训练;“个性化”是指学生学习和成才的自由发展,在专业选择、专长形成和学生个性塑造方面提供多样化选择途径和发展空间;“研究型”是指教育教学及学习方法方面的改革,建立并实施研究型教育教学体系;“学分制”是指在教学管理制度方面积极推行学分制。同时提出了包括教学管理、条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专业调整与课程建设在内的一系列重点任务与政策。自2004年开始实行按院或学科类招生,修定教学计划,实行“三学期”制;2003年开办实验班,实行学分制,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允许学生选择专业,实行辅修制或双学位制,试行本-硕-博连读,实行研究生“三助”;加强教学基地建设;开展教学方法改革,分批建设研究型精品课程,建设教学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加强教学监督和评价等。
3、修订本科教学计划
为适应专业结构调整和推进学分制的需要,根据“宽口径、厚基础、研究型、个性化、学分制”的指导思想,对教学计划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修订。新计划采取了按学院或专业类制定基础段计划,加强通识教育,给学生一定的学习自主性;按专业或专业方向制定专业段计划,每个专业设置多个课组或一系列选修课,给学生自主选择课程的机会,增加教学计划的弹性。
4、开设生命科学实验班
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个性化教育,实施因材施教,满足优秀学生多元化选择的要求,培养精英型人才,我校决定开设生命科学实验班,以生命科学为主进行教育教学创新体系的实践与探索。经过专家组严格测试,选拔了50名学生组成首批生命科学实验班,实行精英式培养。
5、实施精品课程建设计划
根据教育部和北京市关于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精神,我校启动了“中国农业大学本科精品课程建设工程”,提出每年重点建设20门精品课程,用5年时间建设100门精品课程的计划。每年精选若干门申报北京市及国家级精品课程。
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是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全面提升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校竞争力,系统整合各类教学改革成果,加强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建设一 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原则是“加强基础,突出特色”。精品课程建设内容包括:教学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教材建设,实践教学建设等。
三、教学质量状况与质量控制
(一)专业调整与招生工作
1、进一步调整专业结构
根据学校办学目标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调整了本科专业结构。通过这次调整,解决了不同学院开办相同专业、不同学院合办一个专业的情况。近两年增设了食品质量与安全、市场营销、公共管理、资源环境科学、地理信息系统、数学与应用数学等专业,同时停招了部分生源差、就业不好的专业。每年的招生专业数控制在50个左右,专业结构逐步优化。
2、进一步提高新生质量
2003年,我校第一次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含西藏)全面实现网上录取。52个本科专业实际录取新生3488人,其中文史类141人,非文史类3347人。在承诺招收二志愿高分考生的情况下,通过拓宽招生宣传渠道,充分利用电视台、广播电台以及报刊、杂志等进行宣传。同时,加大网上宣传力度,举办网上招生宣传周和校长在线咨询活动,创造性地利用QQ进行招生宣传,确保了生源质量进一步提高。2003年第一志愿率达到95.8%,为近十年最高。录取分数比重点线平均高出48.66分,较前两年有所提高。我校录取600分以上考生125人,超过当地重点分数线100分以上的241人,超过50分以上的1870人。
3、全力抗击“非典”,保证教学秩序 2003年春,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在这一特殊时期,为保证学生安全,减轻“非典”造成的损失,根据教育部和北京市教委“三不”指示精神,即“学校不停课,学生不停学,师生不离校”,通过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改变教学方式,变通学习方式,保证了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利用校园网积极开展网络教学。组织开发了“网络课堂”,开通了农大“教学在线”,大大方便了同学们的学习。“教学在线”基本实现了师生答疑、课件共享等功能,具备了网络课堂的雏形。同学们能够从网上及时下载有关教案或讲义,可以和教师进行交流。为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学校组织了有奖征文活动,为师生交流特殊时期的学习和工作提供了阵地,受到大家的普遍欢迎。
4、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教学管理水平
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和信息需求的增加,教务管理的难度和工作量急剧增加,常规的管理手段难以适应工作需要。为搞好教学管理工作,使各部门、各学院之间的教学信息迅速准确地交流,各个教学环节规范有序地运行,2003年开始使用清华大学开发的《综合教务管理系统》,并自主开发了《教务网》、《教学工作网》等系统,使教学管理和教学活动在校园网上实施,大大方便了学生和教师,提高了学习和工作效率。同时,学校正在组织制定全面的教育技术应用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与教学改革和国家教学水平评估相结合,全面促进教学条件改善和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
5、开展教学管理干部培训,提高管理队伍素质 2003年举办了教学管理干部培训班,对职能部门和各学院的教学管理人员进行理论培训。培训班由我校主管教学的副校长谭向勇教授作了我校教学改革与发展的主题报告,还聘请了国家教学行政学院史朝教授、北京交通大学许茂祖教授、我校著名动物遗传学家吴常信院士等从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我国高等学校教学评估、新世纪生命科学的发展趋势等方面作了专题报告。通过培训提高了干部的理论水平,进一步理清了工作思路。
(二)加强教学过程管理,严肃校规校纪
1、坚持开展教学检查与教学督导
作为一项常规管理制度,在每学期开学第一周、学期中都组织教学检查。开学初重点检查教师到课和学生出勤情况,每天公布检查结果,并按照校规校纪严肃处理。其中教学检查主要检查教学进程表执行情况,实验课开设情况以及学院教学管理等,检查结果向全校公布。
为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我校从1996年起一直开展教学督导,聘请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好的退离休教师组成教学视导组,通过深入课堂、实验室等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学技能。
2、加强考试管理和学籍管理 针对部分学生学习松懈,存在考试作弊的侥幸心理,我校在加强日常教学管理的同时,重点加强各类考试的宣传、监督与管理。
学校组成了以主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为组长的考试工作领导小组。考试周前专门召开各学院主管教学、学生工作的负责人参加的会议,布置监考工作:各学院召集监考教师和班主任传达学校有关规定和要求,把考试要求传达到每个监考教师和学生;各学院成立以教学副院长为组长的考试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本院的考试工作的安排;教务处负责全校考务工作的总体安排;学生工作部负责考风、学风建设,学生诚信品德教育,在学生中开展“严谨为学、诚信为人,树立良好学风”的倡议以及“我诚实守信,独立思考,绝不抄袭和作弊”的签名承诺活动;学校组成由各学院负责人及教务处工作人员参加的巡视小组,负责对全校考场安排状况、考场环境状况和考生守纪状况进行检查,监督和检查监考人员的工作情况;各学院成立相应的考风巡视小组,负责本院学生考试的巡视工作。
考试周期间每天将当日的考试情况编辑成考试动态,及时向全校通报,对违纪者进行点名通报,做到当天信息当天上网。学校对作弊的态度一向是耐心教育,严肃处理。对于作弊行为发现一起处理一起,决不姑息。2003共处理作弊学生78人,其中勒令退学3人,留校察看10人,记过60人,警告2人,严重警告3人。同时建立必要的奖惩制度,对认真履行职责,积极与舞弊行为作斗争的有关人员给予必要奖励;对不履行监考职责,造成考场混乱者依据教学事故处理办法给予必要处罚。为鼓励学生举报,学校设立了专用的举报信箱和举报电话。学生举报对监督监考人员的工作和查处作弊学生有积极作用。
(三)教学研究与政策调控
1、深入开展教学研究
继续开展校内教学改革立项研究。2003年结合专业调整和教学计划修订,共确定教改项目80项,其中,教学计划调整20项、专业主干系列课程教材建设5 项、一类课程建设15项、英语授课5项、选修课建设28项、其他7项。
申报上级教改项目。2003年申报国家和北京市精品课程3项,其中,《兽医寄生虫学》被批准为国家级精品课程;申报教育部理科基地名牌课建设3项,批准2项;申报北京市精品教材14项;申报高教出版社农林规划教材27项,批准6项。
教改项目结题验收情况。结题教育部“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项目5项,其中优秀1项,通过4项;教育部世行贷款教改项目1项。结题校内2001年以来立项项目66项,其中多媒体课程与素材库建设28项、一类课程建设17项、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改革19项、其他2项。
2、完善教学评优和教学奖励制度
2003年在多年开展教学评优与教学奖励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名师奖的评选,将教育部、北京市、学校不同层次和本科与研究生不同系列的教学评优联合进行,统一进行表彰奖励。经过逐级评选,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刘庆昌教授当选国家级教学名师,经济管理学院杨秋林教授当选北京市教学名师,还有10名教师当选学校杰出教师,92名教师当选我校优秀教师。
3、开展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
为了激励青年教师成长,我校每两年举行一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2003年举办了第4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比赛分各学院预赛和学校决赛两个阶段。有半数的青年教师参加了各学院的预赛。各学院共推荐28名教师参加学校的决赛,决赛产生一等奖3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7名,优秀奖13名;还产生最佳教学演示奖1名,最佳教案奖1名,优秀组织奖5个单位。一等奖获得者将代表学校参加北京市的比赛。
4、加强教学评价与教学质量监控
为加强教学评价和教学质量监控,充实了视导组力量。在原来的基础上,新增14名成员,视导组规模达到了26人,覆盖了学校的各个学科。还扩大了督导范围,从课堂教学,扩展到实验教学,从一般指导到提出具体的评价结果。本学期视导组教授共听课150余门,检查实验课近50门。
经过深入细致的考察,视导组对教学效果优秀的教师和个别教学效果差的教师进行了评议,提出了评价意见,供学校职能部门参考。与此同时,继续开展了学生评价教师工作。通过专家和学生两方面的评价,提高了教师教学效果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5、连续举办“名家论坛”,提升校园文化
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2003年,我校推出了“名家论坛”,连续聘请各个领域的知名学者来学校作报告,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已经聘请的15位名人中,有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著名法学家江平教授,著名作家王蒙先生以及近年活跃在文艺、体育、军事等领域的知名人士,他们的报告既丰富了学生知识,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又提升了校园的文化品位,优化了育人环境。
(四)加强教学条件和国家基地建设
1、加强教学条件建设
为加强教学基本条件建设,学校投入1000万元专项资金添置教学设备。为 了充分发挥资金的效益,合理使用有限的资金,教务部门到各学院实地考察,与主管院长和实验室负责人进行座谈,了解和掌握学校实验室的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本科教学实验室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和近期发展的需要,提出了教学条件建设的实施方案。
在学校公共基础建设方面,建设34个多媒体教室、200多机位的公共计算机房,并对全校所有的公共教学机房进行了通风设备的改造;更新高亮度投影仪18台;新增红外视听设备31套;东区第三教学楼自习桌椅1800套、更换西区教室桌椅245套。
实验室建设方面,本着“注重条件、建设急需、改善环境、确保重点、分批建设、提高效率”的原则,通过立项、论证,确定了“生物学院中心实验室”等21个建设项目。所有项目实行严格的项目管理制度,当年建设,当年见效。2004年底完成全部项目的建设任务。
2、加强国家教学基地建设与管理
我校目前有生物学和化学两个“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简称“理科基地”),于1996年建立,分别设在生物学院和理学院,2000年通过教育部和基金委组织的中期评估。2003年,“理科基地”在实验室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新的成绩。2002年教育部批准我校设立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2003年12月进行了自评。
(五)教学质量管理成效
1、参加学科竞赛取得好成绩
学科竞赛是学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的重要途径,学校支持有关学院每年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2003年学生在全国和北京市各种学科竞赛中取得了好成绩,其中,在电子设计竞赛和物理竞赛中取得了历史最好成绩。学生参加的竞赛及取得的成绩为: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获北京赛区特等奖1人,一等奖9人,二等奖23人,三等奖46人;全国大学英语写作竞赛获北京赛区特等奖2名人,二等奖1人,三等奖1人;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北京赛区二等奖2队;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获全国二等奖并北京赛区一等奖1队,北京赛区三等奖1队。北京市大学生物理竞赛A组二等奖2人,三等奖3人 ;B组一等奖3人,二等奖4人,三等奖14人。此外,还开展了校内“机械设计”、“电子设计”和“计算机应用”竞赛。
2、毕业生就业率提高
2003年我校共有本科毕业生2157名,专科毕业生700人。本科毕业生中,585人考取研究生和第二学位,占27.1 %;79人出国学习,占3.7 %;实际就业人数为2008人。截止到2003年12月31日,我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3.09%;专科毕业生就业率为100%,全员就业率为94.78%。比2002年同期提高12%。
在学校的教育和关心下,许多毕业生响应国家号召,踊跃到西部和基层工作。2003年我校有27名同学到西部地区工作;22名毕业生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前往内蒙古进行志愿服务;24名毕业生参加北京市“大学生基层志愿服务团”,前往北京近郊进行志愿服务。
四、2004年教学工作思路与工作重点
(一)工作思路 2004年,我校的教学工作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迎接2005年百年校庆和2006年本科教学评估,教学工作将进行统一协调和组织。目前正在组织制定本科教学“双迎一改”行动计划。该计划的总体思路和指导思想是:一个主攻目标、两条建设主线、三个实施阶段、四大改建重点、五个具体落实。
一个主攻目标: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能力、评估达优秀;两条主线:一是硬件建设,一是软件建设与改革;三个阶段:2004年为重点建设与突破阶段,2005年为全面提升阶段,2006年为完善、评估阶段;四大重点:条件建设、教学管理、教学改革、师生素质;五个落实:组织落实、资金落实、人才落实、政策落实、管理落实。
(二)重点工作
1、教学条件建设
继续实施教学基本条件建设,重点是第四教学楼实验室建设;新专业基本条件建设;公共教学条件建设;专业教学实习基地建设;国家理科基地与生物技术产业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
2、教学管理
整顿教学秩序、学习纪律、考风考纪,启动外语教学改革实验班,毕业论文考核与优秀毕业论文评比,实行宽口径招生,实行按学分收费,增加实验班,完善教学计划并制定教学大纲和实验方案,研究、启动全校教学管理问责制度,开展教学管理人员培训,加强教师培训,改革课酬计算办法,加强教学检查,加强对外宣传报道,进行试卷分析与反馈指导,改革校、院教学管理体制。
3、教学改革
全面开展教学评估准备工作,实施精品课程建设计划,开展教育技术培训与示范,加强研究型课程体系建设,开展专业评估,建立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启动系列教材建设,进行外语教学模式改革试点研究,开展考试研究与改革,进行专业改革综合实验班试点,开展“两课”教学改革,推进学分制改革,进行公共课分类、分级教学改革研究,教学评估与监控保障等。
一、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时代主题
从世界范围看,高等教育质量建设问题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后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 二战后,随着高等教育民主化、 全球经济复苏和国际间竞争日益加剧,世界各国对于高等专门人才产生了强劲的需求,高等教育被看成是经济发展和竞争力的重要支撑,投资高等教育被认为是最为重要的人力资源投资。在这样的背景下,世界各国迅速扩大了高等教育发展规模。 其中,美国在20 世纪50 年代率先开启了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并在20 世纪70 年代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紧随美国之后,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也在20 世纪六七十年代相继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但是另一方面,在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持续增长的高等教育规模发展同时也带来了高等教育质量危机,这一危机突出表现在较高的辍学率、适龄青年失业率以及高等教育学术水准的持续下降。 1995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提出了高等教育的三大危机: 质量危机、财政危机、道德危机,其中高等教育的“质量危机”首当其冲[1]。1998 年10 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首届世界高等教育大会, 向全球昭告21 世纪将是更加注重质量的世纪,由数量向质量的转移,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
为了应对高等教育质量危机, 从上个世纪90 年代开始,“教育质量”和“质量保障”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普遍关注的焦点,在全世界范围掀起了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运动的热潮。例如,英国于1997 年成立了质量保障署(QAA),目的是保障英国提供的高等教育始终处于统一水准,确保英国高等教育更具有竞争力和吸引力。澳大利亚于1992 年成立了“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委员会”(CQAHE),由该组织对高等院校质量保障机制和程序进行独立审核,并依据审核结果分配奖励性财政拨款。 2000 年,澳大利亚进一步成立了大学质量委员会(AUQA),目的是确保澳大利亚高等教育质量更具有国际竞争力,从而争取到更多的海外教育市场。日本在原有完善的民间评估基础上,于1991 年成立的国家学位机构(NIAD),专门负责评估非学校教育机构的学位授予。 2000 年, 该机构又兼作大学评估,其评估计划应用于所有国立大学,并作为文部省对国立大学拨款数额的主要依据。依托于这些独立的质量保障组织,发达国家加强了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国家控制, 形成了成熟完善的外部质量保障(external quality assurance,EQA)。 它们或者通过国家的政策、法规或财政等杠杆对于本国高等教育质量加强干预;或者通过第三方认证、评估、审计或者办学准入标准,间接抬高高等教育质量标准;或者强化高等学校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透明度,如发布年度质量报告,加强高等教育主管部门与院校之间互动联系,等等。 所有这些都凸显了对高等教育质量控制的国家意志。
近十多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危机,高等教育成为各国竞争的重点领域,高等教育质量再度引起了各国普遍关注。许多发达国家开始以发布国家战略规划和教育战略规划的做法,把应对“教育质量危机”上升为建设性的教育质量国家战略。 例如美国在21 世纪初, 连续修订和发布了几个国家战略规划和教育战略规划,包括2002 年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和《2002—2007 年战略规划》,2006 年的《美国竞争力计划》,2007 年的 《2007—2012 年战略规划》。2009 年, 美国奥巴马政府也制定了一项庞大经济刺激计划———《2009 年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 在这项总额巨大的投资计划中, 超过1,000 亿美元(占12.7%) 用于资助公立学校和高等院校, 投资项目涵盖了教育领域的所有方面。 正如奥巴马2009 年3 月10 日在全美拉裔商会上所说:“在全球化经济中,一个人所拥有的最有价值的东西就是他的知识,教育已经不仅是通往机会和成功的途径,而且也是获得成功的先决条件。今天,那些在教育领域强于我们的国家,明天也必将会在全球竞争中超越我们。 ”[2]
除了国家层面制定教育规划之外,伴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关注高等教育内部质量保障(internal quality assurance, IQA) 成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又一重要趋势。例如在内部质量保障中引入企业质量监控的ISO9000,以及实施论证、审核评估等。 在世界发达国家高等学校,有关内部质量保障建设已经进入到系统化、精细化、标准化、规范化的成熟发展阶段,高校内部形成了包括课程测评(Course evaluation)、专业评估(Programme evaluation by student survey)、教学指导、 检查(Teachers’supervision)、 教学质量监测(Programme monitoring)、 学生学业评价(Assessment of students’workload)、 毕业生跟踪调查(Graduate tracer studies)、 用人单位满意度评价(Employer satisfaction surveys)、 用人单位参与(Involvement of employers in study program revisions)等一系列保障手段,这些手段通过学校整体目标整合在一起,又与外部质量保障互动,共同构成了现代意义的大学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也同样面临挑战。在一些发展中国家还面临着经费和资源短缺以及信息技术缺乏等问题,他们正迫切寻求一些既经济节约又非常有效的内部质量保障机制。为寻求解决高等教育质量危机的有效途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14年发起了一项包括中国、德国、智利、孟加拉国等8 个国家在内的高等教育质量内部保障国际案例比较研究,即“高等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优秀原则和创新实践项目(Exploring Good and Innovative Options in Internal Quality Assurance in Higher Education)”。 其研究最主要目的是了解发展中国家内部质量保障现状并提出内部质量保障原则,从而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借鉴和示范意义。
与此同时,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高等教育质量建设进入一个新阶段,即质量文化建设。 2009 年7 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举行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会上发布的《社会变革与高等教育发展新动力》公报指出:“在当代高等教育中,质量保障无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必须包括所有利益相关者。 质量的实现既要求建立各种质量保障体系, 形成多种评价模式,同时更需要在机构内部形成一种质量文化”[3]。 欧洲大学联合会也于2002—2006 年实施了题为 “质量文化课题”的研究, 研究工作涉及欧洲36 个国家的134所高校。 经过数年的研究,课题组针对高校如何培育质量文化提出八项具体“优秀原则”:(1)增强职工对学校的认同感;(2)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3)重视内部沟通并赋予教职工权力;(4)对于评估程序和标准达成一致;(5)对于关键数据做系统的定义、收集和分析;(6)吸纳各方面(教师、学生、家长、雇主等)的适当参与;(7)重视自评;(8)评估后及时跟踪研究并改进工作[4]。 与此同时,从2007 年起,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其永久性教育计划 “高等教育机构管理”(IMHE)下,专门设立“教学质量提升”(FQT)项目,旨在通过提供科学合理的质量标准框架和总结推广优秀教学实践案例,促进高校质量保障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高等教育质量建设是一个世界性命题,既有高等教育大众化内在逻辑需要, 也有激烈国际竞争的推动。 高等教育每次质量建设往往伴随着质量危机,进而从质量危机意识上升到质量国家战略,再从质量战略分解为具体的质量建设行动计划、制度框架建设及更为深层的质量文化建设。 今天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已经不再是一所大学、一个国家的质量标准,而是与国际接轨的质量标准。 显然,我国要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就必须使高等教育改革置身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潮流中,把握高等教育质量建设发展方向,这样中国高等教育质量建设才能看得准,走得远,发展得好。
二、高等教育质量建设内涵的国际视野
高等教育质量究竟是指什么?教育质量是价值选择,还是技术管理?判断教育质量高低的标准是什么?质量是否可以人为控制? 理解这些命题,需要从国际视野深刻理解高等教育质量的内涵与特征,这既是中国高等教育质量建设的前提,也是推动中国高等教育走向国际化的必经之路。
1. 高等教育质量具有明确的指向性。 高等教育质量究竟是指什么?这是讨论高等教育质量建设的前提。 2009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二次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公报 《社会变革与高等教育发展新动力》 提到:“质量标准必须反映高等教育的总体目标, 特别是学生的批判性与独立性思维、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等目标。 标准应鼓励创新和多样性。 保障高等教育质量要求我们充分认识到吸引和留住合格、专业且敬业的教学及研究人员的重要性。 ”[3]从联合国这一公报看出,高等教育质量首先是指人才培养质量,高等教育质量危机也常常是指人才培养出现了问题。如1995 年,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会由于不满研究型大学忽视本科教育,经过长达4 年的研究于1998 年发表了《重建本科教育, 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蓝图》(简称 “博耶报告”),呼吁各大学给予本科教育更多的重视并提出了10 条改革建议。 报告的发表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以哈佛大学为首的研究型大学掀起了本科教育改革的高潮。此后,针对美国研究型大学现状,陆续有不少反思大学教育的警醒力作,如《失去灵魂的卓越》《回归大学教育之道》等,这些著作均以作者亲身经历,反思了美国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育宗旨与目标,直接剑指美国最为顶级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不足和缺陷。中国近些年来由“钱学森之问”引发的对于高等教育的整体反思,其核心和焦点依然是人才培养质量。所以,就其指向而言,高等教育质量首先是人才培养质量。
2. 高等教育质量标准是多维价值判断。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一说到高等教育国际化,人们就试图去寻找国际上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 然而事实上,高等教育质量并非是一个恒定不变的标准,而是一种多维的价值判断。这种价值判断是对高等教育规律和本质的一种把握,是社会对教育活动的一种目的期待。 这种期待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综合的。 1998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一次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公报《面向二十一世纪高等教育宣言:观念与行动(草案)》就明确指出“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多角度的概念,它应包含其所有的功能和活动:教学和学术活动,研究、奖学金、队伍建设、学生、基础设施,社区服务和学术环境”。 “质量保障是当前高等教育至关重要的任务,必然涉及所有利益相关方。质量保障不仅要求建立质量保障体系和评价模式,而且要求促进机构内部质量文化的发展。 ”[5]再以欧洲博洛尼亚进程为例,多年来,欧盟一直在寻找建立统一的质量标准,但由于各国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不同,这种一体化进程推进一直是非常艰难的。 而2014 年,欧盟正式启动了“多维度全球大学排名”(U-Multirank),为不同国家高等教育质量比较找到一个可行的方法途径。 该系统是一个全新的、立足全球的多元排名工具。它以用户导向、多重维度、机构可比性、排名多层次和方法可靠性五大原则,设计了包括教学、科研、知识转化、国际化和地区参与等五大绩效维度指标, 试图为公众展示了一个多元、立体、整体和多样的高等教育质量发展维度。
高等教育质量发展的多维性告诉我们,对于高等教育质量的判断不能从单纯的某一个维度进行简单判断。 高等教育质量不仅要关注具体的技术标准,教学要素投入,以及过程监控体系建设,更应关注培养目标设计的科学性,培养模式选择的合理性,从目标设计、模式选择、过程监控和结果输出等整体考察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同时也应看到,在高等教育发展不同阶段各国出现的高等教育质量也具有其阶段特殊性,对于质量的理解和内涵也是有所侧重的。 就中国而言,在前一阶段,由于理论研究的相对滞后和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阶段性,对于质量的关注主要集中于要素投入,重点包括师资、经费、办学空间等基本办学条件。 相反,对于高等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以及质量管理的运行机制则关注相对不足。为克服这一不足,教育部评估中心提出了从五个维度来判断高等教育质量的整体标准,即高等教育质量的社会适应度、目标达到度、条件支撑度、质量保障度以及用户满意度。 可以说,这“五个度”从整体上反映和把握了中国高等教育质量的状态。 当然,教育质量多维性也不是要求在所有的维度方面平均用力,而是根据高等教育发展的具体问题有所侧重,有所为,有所不为。就当前发展任务而言,这种整体性从其切入点上说,应强调目标导向。 强调学校办学目标定位,以及为实现这一目标学校在组织架构、政策制定、资源配置、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制度设计与安排以及最终教学效果产出是否与预期目标相吻合。 这种趋向,既是世界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共同趋势,也符合审核评估所要求的 “注重以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关注学校目标的确定与实现”。
3. 高等教育质量建设导向以生为本。 质是事物内在规定性, 量则是这一规定性满足人的需要的程度。在高等教育领域,从不同利益相关者出发,对于高等教育质量存在着不同价值判断,形成对于高等教育质量的不同看法,包括:质量就是卓越;质量就是符合标准;质量就是目标适切性;质量就是达到机构既定目标的效果;质量就是用户明确需求和潜在需求的满足度[6]。 但从国外的做法看,尽管对于高等教育质量存在着多元理解,但在实践层面已经形成一个共同趋势,即对于质量关注焦点已经转向学生发展,由此产生了“以学生为中心”“基于成果导向”和“持续质量改进”等重要理念,成为新时期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重要行动指南。
以学生为中心是近年来高等质量保障的一个重要趋势。 如英国于2011 年6 月发布《把学生置于体系中心》高等教育白皮书,这是世界首次把以学生为中心理念上升为国家政策框架。 白皮书提出,要建立更透明的高等教育市场化体系,增加高校之间的良性竞争,增强为学生服务的意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切实维护学生作为高等教育消费者的合法权益[7]。 英国质量保障署的核心理念就是把学生和公众利益置于工作的中心,基于这一导向,质量保障具体措施也重点围绕学生展开。
与 “以学生为中心” 密切相关的另一重要理念———“基于成果导向”的教育质量(Outcome-based Education,OBE),这一质量理念反映了近年来高等教育质量发展的又一大转变。 这种质量发展导向遵循“以学生为中心” 的教育理念, 聚焦于学生受教育后“学到了什么”和“能做什么”。如从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基于“增值”(value added)评估方式迅速成为美国高校本科教育质量的主要方式。该评估方式关注学习成果评估(Student Learning Outcomes Assessment),注重对学生学习经历、学习投入调查。 其中较为典型的如 《全美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问卷》(National Survey of Student Engagement, NSSE)以及 《加州大学本科生就读经历调查问卷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Undergraduate Experience Survey, UCUES)。 目前基于成果导向的质量保障在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已有了多年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其理念也被以工程教育认证为代表的质量评估实践所采纳。 美国ABET认证、 加拿大CEAB认证、 欧洲EUR-ACE认证等,质量评估已经从教育投入评价转移到对教育产出(能力、成果、效果等)的评价上。 又如以经合组织(OECD)、欧盟(EU)为代表的国际组织开发出了 “ 高等教育学习成果评估”(AHELO)、“全球大学多维排名”(U-Multirank)等国际质量监测评估项目,这些项目聚焦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强调学生的满意度调查以及毕业生的学习产出。中国“五位一体”的高等教育评估制度以及“五个度”的质量标准,始终坚持“以学校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位”,致力于打造“持续改进”的质量文化,在理念和标准上体现了国际实质等效,说明了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已经与国际高等教育改革的主流方向接轨。
4. 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从经验转向科学。 大学教学质量从长远目标而言是一个追求至善的过程,是永恒的主题。 但从其阶段性任务而言,它又是一项具体的管理工作,需要明确的目标设计、要素投入、过程管理以及结果评价。 高等教育质量既是价值判断,但也是一个底线保障。特别是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高等教育系统日益复杂。在信息化、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传统经验管理模式已很难有效地把握质量的内涵。 高等教育质量管理需要从经验走向科学,需要从制度及运行机制层面建立相对科学、规范质量保障与监测机制。以美国新英格兰地区的评估标准为例,内容包括了使命与目标、计划与评价、专业与课程、教师、图书馆与信息资源、体育设施与技术资源、财务状况、学校事务公开、完整性等11 项指标内容。同过去的指标体系相比,新的评估标准的一个重要变化是评估体系完全是一个宗旨性的标准,更多是引导性的。但是所有这些宗旨性标准背后必须要有一个可靠的事实和数据支撑材料,以此证明高等教育质量与其办学目标相适应。
再从世界高等教育三大排行榜看,从市场角度对于高等教育质量监控更是完全以数据说话。 如在《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排行榜中,对高等教育质量就保留了入学率、专业保有率、毕业率等多方面的指标。以毕业率为例,根据2014 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对美国前200 名以内大学(national universities)的六年毕业率统计结果可知:排名靠前的高校其毕业率较高,排名越靠后的高校其毕业率也随之降低。 其中排名在前50 名的大学, 毕业率介于80%~98%; 排在51~100 名的大学,其毕业率介于66%~84%;排名在101~150 名的大学,其毕业率介于53%~77%;排名在151~200 名的大学,其毕业率介于42%~69%。
对比分析我国高校毕业率,则普遍偏高,而且不同办学层次的高校之间的毕业率几乎没有差异。根据对2004—2014 年的统计, 普通本专科生的毕业率一直保持在96%~98%之间。 学位授予率从87.85%不断攀升至97.79%,并在2011 年前后一直与毕业率保持一致(见图1)。 这说明,一方面毕业生质量有保障,满足了学位授予质量基本要求,另一方面,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加快,各高校对于质量管控的底线却呈现放松的迹象。 近年来国家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陆续以质量报告的形式来发布高等教育质量发展状况。 特别是教育部评估中心开发了国家数据平台,通过对人才培养质量内涵各项数据的采集,适时分析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状态,可以说为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监测找到了一条新的技术方法。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4—2014年。
三、中国高等教育质量建设的特殊性
从国际视角反观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建设,就会发现在前一阶段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建设表现出一些非常特殊的现象。 这种现象包括:从宏观上主要集中于学校师资、经费、设备等一些基本办学条件建设,而较少从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来考察人才培养质量。 从中观上看,学校内部对于教学质量的关注还局限于教学改革本身,而较少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学科建设整体综合改革来考虑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从微观看,各高校工作重心主要集中于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和完善,而较少从以学生为中心,从学习效果的角度来观察。 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主体而言,政府始终在质量保障过程中起着主导力量,学校在质量保障中的主体地位和责任意识没有完全觉醒。这种质量保障格局一方面导致政府在质量管控中过细但不到位,另一方面学校内部质量保障处于一种粗放管理,精细化、科学化以及有效性、针对性都亟待加强和提高。这些方面都说明中国高等教育质量建设还处于一种经验管理的探索阶段,其科学性和成熟度与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这种差距显然既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有关、与高等教育发展阶段性有关,也与传统历史文化有关。
从经济发展水平制约来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后发优势”在短短几十年时间内完成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任务。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绝对规模稳居世界第一,师资队伍绝对数量全球居首。 中国高等教育竞争力和吸引力不断增强, 已成为世界第三、亚洲第一的留学生接收国。这些方面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改革开放30 多年来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为高等教育发展筑牢了强大的经济基础。但同时也应清醒看到,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属于一种后发外生型模式,高等教育发展起步晚、发展快,体量大、底子薄且发展不平衡。 截至目前,我国主要劳动年龄人口(25~64岁)中每百人接受高等教育仅有4~5 人,而OECD成员国和欧盟21 国2013 年的平均水平为33.3 人。 中国普通高校生师比近五年来基本稳定在17.5∶1 左右,而OECD和欧盟国家2012 年师生比的平均水平分别是14∶1 和16∶1。自2012 年开始,中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达到了4.08%,而2011 年OECD国家和欧盟21 个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的平均水平为5.6%。 这说明,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资源短缺仍是制约中国高等教育质量建设的重要因素,持续加强高等教育投入仍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手段,这是由中国高等教育发展阶段性所决定的。
从高等教育历史惯性制约而言,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实施了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专业教育模式。尽管后来市场力量不断消解这一模式,但专业教育至今仍然带有很强的历史惯性,形成高校人才培养非常特殊的“中国模式”。 这种特殊性包括: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运行机制、资源配置等。其一,就专业设置来说, 学科专业本来只是一个知识体系分类,只具有统计的意义。 但在中国高等教育管理、学科专业成为一种资源配置体系、 以学科为基础的系科专业、学院设置导致了学科专业设置部门所有制,从根本上割裂了学科专业之间内在联系。这种割裂最终导致学生学习兴趣得不到满足、 跨学科专业交叉设置难、教学资源得不到充分共享等问题。其二,就课程设置来说,本来课程结构只是反映学生知识结构,必修课与选修课、主修课与辅修课、基础课与专业课只是根据学生的知识体系需求所做的区别。 但是,由于资源配置的部门所有制及深层利益关系,这种柔性区别成为刚性管理,从根本上割裂了知识本身的内在逻辑联系,造成了当前课程结构存在的主修与辅修、选修与必修、本科生与研究生课程完全分开,学生知识狭窄,视野狭隘,理论与实践脱节、做人与做事、动手与动脑割裂。其三,就教学模式而言,教师注重以“教”为中心、忽视学生学习效果。注重课堂教学讲授、忽视课后作业辅导。注重期末期中考试,忽视平时学习反馈;学生学习注重课堂听讲、忽视课外自主学习。 注重理论学习、轻视实践训练。 注重期末考试,忽视平时学习。其四,就教学运行机制来说,中国大学组织管理架构更多考虑与上级主管部门相对应,更多从学科专业建设需求考虑。而国外大学教学管理的组织架构更多围绕着学生和教师服务需求来设置。 例如注册中心、选课中心、教师发展中心。 其五,就资源配置来说,政府对于大学资源的配置除了经常性事业费之外,更多是带有传统计划经济留下来的思维方式,通过大大小小的各种各样的工程、计划对高校进行调控。 而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在高等教育质量管控方面更多强调管、评、办分离,更多依赖于第三方评价。 显而易见,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呈现的这些问题,是高等教育质量建设进程中无法回避的问题且已形成惯性制约。谈及中国高等教育质量建设, 就不得不面对这种惯性,并且要努力克服这种惯性带来的阻力, 打破固化思维,持续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从文化传统制约而言,中国教育历来秉承“建国君民”传统,当国家实力强大时,往往以官学为主,相反当国家力量式微时,往往私学兴盛。从这点上说,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既不会出现美国两年制社区学院,也不会出现日本短期大学模式,主要靠公办高校的改制和转型发展,民办教育力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补充。 这种发展模式与其说是中国教育市场不成熟,勿宁说文化传统的力量仍然十分强大。“学而优则仕”至今影响着社会文化心理,这不仅造成整个社会“重学轻术”, 而且也使高等教育在其发展过程中一直排斥职业技术教育。这种影响典型的例子就是过去一段时间存在的盲目“专升本”风潮,高校办学目标的趋同以及人才培养的同质化现象,这也是中国高等教育转型发展过程遇到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文化心理阻力。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高等教育是为学生未来谋生做准备,高等教育属性仍然是基于普通教育基础之上的专业教育。而不是马丁·特罗所描绘的那样,在普及教育阶段,高等教育属于终身教育的范畴,更加强调通识教育,更加强调人的自我发展,接受高等教育取决于个人的意愿追求。这些文化传统显然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阶段性所特有的,是探讨中国高等教育质量命题不可回避的文化语境。
从高等教育面临的外部环境说,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 其中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经济转型带来的挑战,二是世界科技竞争带来的挑战。从经济转型来说,党十七大报告提出,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 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党十八大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经济建设最为重要的主题,并提出了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新四化”发展思路。2014 年底,中央在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 “经济发展新常态”,“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 中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中国经济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8]这些挑战对于高等教育类型、层次、结构、人才培养模式等各个方面,都会带来前所未有的影响。 再从世界科技竞争挑战看,以创新促增长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共同趋势。 2009 年,美国制定了“创新战略:迈向持续增长和高品质就业”,提出了美国发展创新型经济的框架。 2011 年,美国把先进制造业、清洁能源、生物技术等作为国家优先发展的领域,并投入3 亿美元用于与产业界合作。 德国政府提出到2015 年科研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 教育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 为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及工业4.0 的挑战, 我国于2015 年提出中国版的工业4.0———《中国制造2025》,提出以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为基本方针,力争通过创新发展战略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不难想象,高等教育在多重严峻挑战下,不仅要解决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强烈愿望,而且要强力推动高等教育成为国家创新战略的重要驱动力。 所以,同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走过的历程相比,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承载着更多的使命和责任,这种使命和责任会使高等教育结构和职能发生一系列重大变化,甚至在某些方面可能出现变革性的裂变。这些方面显然是中国高等教育质量建设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前提和背景。
四、提高中国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建议
高等教育质量建设命题是一个非常具有国际化色彩的命题,又是中国高等教育在一定发展历史阶段呈现的特殊话题。这种国际性和特殊性的双重属性说明,解决中国高等教育质量问题,既要从国际视角主动借鉴和吸收国际高等教育的成功经验,又要立足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自身阶段特点和实际情况,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发展的“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发展”和“弯道超车”。就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而言,中国高等教育质量建设应着重解决结构调整问题、 投入保障问题、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问题、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问题、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以及国际化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结合对中国高等教育质量的研判分析,坚持调结构、保增长、促改革、转方式、国际化的总体方向,全国上下形成一揽子工程,从国家层面、地方政府以及高校找准角力,同时发力,形成合力。
1. 要重点调整优化高等教育结构, 助推中国经济转型和社会协调发展。高等教育结构包含了高等教育布局结构,类型、层次科类结构,体制结构等多方面内容。 按照马丁·特罗的理论,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后,不仅仅体现在规模数量发生变化,同时也体现在高等教育内部系统都发生了变化。 对于这种变化马丁·特罗用隧道指示牌作比喻, 从精英教育进入大众教育, 高等教育会进入一个非常不一样的发展阶段。但就中国情况而言,在过去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大背景下, 中国高等教育在短短不到20 年时间来就完成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目标任务。这种快速发展模式使中国高等教育在其前进过程中似乎来不及看到这一“指示牌”,对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解局限于“毛入学率”这一数量概念,而对其他方面的变化却没有给予过多的关注。如我国工业创造的附加值占整个国民经济已达到45%的比例, 但是我国普通本科高校无论从毕业生、在校生、还是招生方面大约只占到33%。 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农业所创造的附加值平均为9.64%,但我国普通高校的农学专业和学生数比例都相当小,长期平均不到2%的比例。 又如,随着经济一体化现象,中国经济发展出现资本、劳动力、资源等向某一区域综合汇集的特征,形成了包括长三角、珠三角、长江沿岸、海峡西岸、环渤海湾等不同的经济带和综合经济区。 但是,我国高等教育区域结构布局一般沿袭东部、中部和西部的发展思路,而较少考虑从区域经济发展来考虑高等教育区域布局和人才流动,高等教育管理行政壁垒在一定程度上又加强了人才培养的同质化现象。再如中国制造业从业人口中本专科生平均在28.5% , 但专科毕业生只占13.5% , 这说明在整个制造业中, 一线的技术工人缺口非常大。 金融业从业就业人口平均在3.3%,但是有关财经类专业的专科毕业生平均约占20.8%,明显供过于求。
以上这些方面说明,在过去一段时间内,高等教育发展重点始终是外延发展。这种发展模式在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前期阶段,确实迅速培养了大量的社会所需的专门人才,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 但是,随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新四化”发展思路以及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逐步实施这种粗放发展模式已经越来越显露其发展的瓶颈,尤其高等教育结构方面迫切需要进行及时调整。 基于这一现状,建议把调整结构作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点,从国家层面说,应着力加强顶层规划设计,根据国家发展战略需求,选择时机启动高等教育学制系统改革,引导全国各地高等教育分层分类发展。 要加快高等学校设置分类标准,引导各地方政府、各高校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根据自身优势,提高办学特色和办学水平。 从地方政府层面说,应着力于高校类型结构优化,根据地方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发展,统筹各级各类教育,推动地方高校转型,把主要办学思路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增强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 从高校自身层面说,应着力于层次结构和专业结构优化,主动结合地域特色和区域优势,科学合理定位学校的层次类型、办学定位和办学目标,全面优化内部学科专业结构,增强人才培养与社会产业结构之间的契合度,克服同质化现象。
2. 要保证高等教育投入稳定增长, 强化高校教学基础设施的内涵建设。教育经费投入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保证。 从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投入情况看,随着近年来经济增长困难,各国不同程度削减政府的公共财政投入,高等教育面临着财政紧缩压力。 而就中国情况而言,从绝对数看,过去一段时间,高等教育处在大投入大发展阶段,国家公共财政经费连续十年保持平稳增长,国家教育总经费成倍增长,高校绝对经费数量保持继续增长,生均拨款水平达到历史上最高水平。然而,从高校教育经费占全国总经费比例看,总体略有下降。 并且不同高校经费投入不平衡,很多新建本科院校的生均拨款尚未达到国家基本要求。从各类高校人才培养的基础公共设施看,生均水平普遍较低,并且不同类型高校不平衡。 其中部分指标生均水平(如固定资产总值和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近两年连续呈下滑趋势。高等教育这种投入反映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阶段基本特征, 即总量大但生均水平低。从这一意义说,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不仅不足,相反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 还要继续加大投入,把加大投入作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首要条件。
从国家层面说,建议国家把保持教育经费的持续稳定增长作为一项基本要求。要确保教育中央公共财政支出绝对量和相对量同时增长。建议国家进一步出台政策,提高学费收入用于日常性教学比例,确保高等学校专项教学改革经费以及实践实习经费。从地方层面来说,要确保地方政府在高等教育投入及比例双增长,确保生均拨款水平达到国家规定要求。 从学校层面来说,要确保教育教学经费比例逐年增长。 鉴于高等教育公共基础设施现状,建议国家继续完善专项修购的政策,引导和鼓励各高校把中央专项修购计划用于强化高校的内涵建设,防止辅张性建设。
3. 要全力强化高校师资队伍建设, 推动人才优势向人才培养优势转化。师资队伍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关键。 经过前一阶段建设,队伍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高等教育师资队伍的规模、数量实现了较大规模增长,高校教师数量稳居全球第一,相当程度上缓解了高等教育规模发展的瓶颈问题。 但是,另一方面也应看到,高校师资短缺依然严峻,高校生师比仍然偏高,高校教师队伍整体年轻化明显,中初级职务和中青年教师成为大学教师队伍主体。大学师资队伍学缘结构尽管有所改善,但吸引国际一流人才的竞争力还不足,从全球引进人才的力度还有限,大师级领军人物和学科带头人尤其缺乏,高层次人才分布总体数量不足且分布不平衡。 并且还应看到,在不合理教育评价机制引导下,高校教师重科研轻教学,重智育轻德育, 重知识传授轻思想方法启迪仍不同程度存在。根据2013 年部分高校抽样统计, 各高校给本科生上课教授数占教授总数的比例平均值为84.02%, 基本达到教育部规定的要求。 但是从总体上看,高水平教师投入到本科教学人数还十分有限,师德师风建设仍然是一个长期坚持不懈的任务。
基于师资队伍建设这一现状要求, 从国家层面说,建议进一步修订《教师法》,完善教师资格条例,提高教师的准入门槛标准。继续实施重大人才引进工程和培育工程,加大力度引进和培育一批学科领军人物和重要学术带头人。 继续实施“教学名师”工程,倡导和引领高校教师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把主要教学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上。 继续实施“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计划,引导各高校建立长效的教师教学培训机制,全面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从地方政府层面, 建议进一步加大对于国家重大人才引进工程、教学名师工程以及教学能力建设的配套支持。适应地方高校转型发展需要, 推进高校教师资格制度改革,制定教师分类管理和分类评价办法,引导高校师资队伍从单纯的“学术型”向“应用型”“双师型”和“实践型”多样发展,从源头上解决人才培养与实践脱节问题。 要改革教师聘任考核制度的行政主导倾向,推动高校、行业、学术协会共同参与教师职务晋升机制。从高校自身来说, 要进一步加大教师队伍引进力度,从根本上解决教师队伍力量不足问题。要狠抓师德师风建设, 把教授上课制度作为高校领导的一把手工程,推进学校形成常态化的校内年度审计制度。要深化高校内部综合改革,改革薪酬分配办法,实施教师工作分类考核评价体系,建立符合教学工作规律和科研工作规律的人才使用制度。要强化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建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等专门组织机构,使教师教学能力培训成为常态化机制。要进一步加强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建设,完善助教培训机制,严格教师资格准入制度。要重建基层教学组织,完善教研室、教学团队、课程组等教学制度,发扬传帮带等优良传统,在全校上下形成尊重教学、严肃教学、敬畏教学的良好教学质量文化。
4. 要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大力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从改革中要动力,从改革中寻找发展的潜力。 1998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面向二十一世纪高等教育宣言中提出,高等教育机构必须教育学生,使“他们能够批判地思考与分析问题,寻找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并承担社会责任”[5]。 同时大会还提出另一个重要观点:“培养首创精神和学会创业, 应当是高等教育主要关注点,目的是使毕业生更加容易立业。 高校毕业生不仅越来越少地被称为求职者,相反,他们将更多地成为创业者”[9]。 就中国前一阶段的改革来说,在中央一系列重大综合改革计划推动下,各高校协同育人取得了新突破, 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也有了新抓手,各大学办学目标将逐渐趋于多样化,相当程度上扭转了一段时间以来高校办学目标同质化现象,初步形成了多样化人才培养新格局,这些方面说明高校已经从规模为特征的外延发展转向以提升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发展。但是,另一方面也应看到,由于现有体制机制的制约以及历史惯性的影响,高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还存在着诸多脱节,教育过程中还存在着重视学术导向轻视职业应用导向, 重视智育轻视素质教育,课堂教学重知识传授轻思想品德养成的问题。特别是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未形成长效机制,大学生科技成果转化缺乏平台,在融资、风险、投资方、市场营销方面还没有形成企业与高校之间的对接机制。不同类型层次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平衡,特色不明显,还没有总结不同类型高校创新创业训练的规律与特点。基于这一现实,建议国家把推进产学研政相结合,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作为一项重要应对策略,引领高等教育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从国家层面说,建议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从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入手,继续强化高校从制度建设、机制保障、组织机构、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实训实践等方面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议国家进一步改革科研管理方式和科研经费资助模式,引导高校主动与行业对接,推动高校科研工作主动瞄准社会急需的科技创新关键领域、重点环节进行重点攻关。从地方层面说,建议地方政府抓紧研究制定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制定出台相应优惠等政策,带动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建议搭建创新创业平台,支持鼓励高校技术发明、转让,鼓励地方高校与企业共建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研究开发联盟等研究机构,鼓励地方高校的教师和学生参与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 加速科技成果在企业中的推广和应用。从高校层面说,建议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引领,进一步总结“卓越”教育计划、“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一批重大教学改革工程的成功经验,制定和出台政策, 鼓励和吸引各个行业部门参与高校人才培养,形成校内外联动的人才培养新机制。建议改变教师教学科研工作评价方式, 鼓励教师对接行业发展需求,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应用性与时效性。 建议从制度上改革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模式, 从学期安排、课程修课、学籍管理、项目设计、创业指导、创业培训、融资渠道、技术支持、风险管理、场地租赁等方面为大学生开展创业提供便利支持。
5. 要切实推进教育管评办分离, 转变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治理方式。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是世界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重要趋势之一。 从世界范围看,自上个世纪90 年代以来, 在一种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推动下,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纷纷设立了独立或半独立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构,形成了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第三方中间力量,持续不断对高等教育质量进行评估与监测。就我国情况而言,自《教育规划纲要》实施以来,我国政府围绕着建立政府、 学校与社会的新型关系,基本形成了政府宏观指导、学校自主管理、社会多元主体广泛参与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新格局。特别是近年来,教育部以新的理念、新标准、新的技术方法,从顶层设计 “五位一体”教学评估制度,改变 “一把尺子量不同高校”的做法,突出了“用自己的尺子量自己”,促进高校自主发展和特色建设,各高校基本建立了内部质量监测评估体系。但是,从总体上说,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总体上还是以政府为主导,政府在质量保障中的主导惯性作用还非常强大,高校作为质量的主体地位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一定程度制约高校从现代大学制度来整体系统考虑质量建设,质量保障的整体性、系统性明显不足。基于这一现状,建议国家继续深入推进“管评办”分离,把“管评办”分离作为推进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方式的一项重要推手,推进高等教育公共治理结构改革,推动高校从现代大学制度层面从顶层设计强化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从政府层面说,建议进一步简政放权,应用立法、评估、经费调控、政策指导等多种方式,增强地方政府统筹协调能力,推动高校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 建议国家加强高等教育立法工作,启动修订《高等教育法》,制定《大学组织法》,完善《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条例》等法规条例,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提供法律保障。 要进一步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切实下放权限,给予高校更多办学自主权,调动学校自主办学积极性。 要进一步扩大社会参与教育评价领域,推动高校信息公开制度,主动完善国家、省级和高校三级质量报告制度, 探索社会公众监督高校的有力机制。 要进一步健全“五位一体”评估制度,把评估作为强化质量保障的重要“抓手”,建立教学评估与生均拨款挂钩制度,进一步完善国家、省级、学校分层管理、分类评估的运行机制。要进一步完善教学状态数据库建设,依托国家数据平台,形成国家、省级和高校三级教学状态数据监测机制。 从高校层面说,要进一步理顺校院两级管理、 学术组织与行政部门之间的关系,明确各自在质量保障中的地位与责任,从制度上确保本科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环节严密、 科学合理、运行有效、执行严格。 要转变重教学科研队伍一线建设,轻管理服务队伍二线建设观念,加大力度强化质量保障队伍建设,提高教学管理的服务和水平。 要完善以学生为本,基于学生学习效果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完善质量监控手段,特别加强质量管理信息公开制度和质量信息反馈制度,广泛吸引社会用人单位参与质量监管,形成多元共治的高校质量管理新模式。
6. 要加强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 以技术变革倒逼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教育信息化特别是互联网迅速发展给教育带来革命性变革。 1998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高等教育宣言首先明确指出,“新的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快速突破,根本性地改变了知识的开发、获取和传递的方式。 高等教育必须率先利用这些技术的优势和潜能,坚持公开、公平和国际合作精神。 ”[5]同时提出,建立新的学习环境,消除距离障碍并发展高质量的大众教育体系,为社会进步和民主化服务。就中国情况而言,自《教育规划纲要》实施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应用信息化手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转变教育发展方式方面取得了不少成就。但是,也要看到,中国高等教育的信息化也存在规划不足、 投入不够、分散建设、标准不统一、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窄、教师使用不积极等问题,尤其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仍存在着相当的差距。与此同时,还应看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并且受体制和机制等方面束缚,高等教育资源无论从宏观还是微观方面考察,部门条块分割现状仍然存在,高等教育资源的紧缺与浪费同时并存。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看,各国都把教育信息化作为加速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解决高等教育资源短缺的一个有效办法。 基于这一现实,建议国家把推进信息化建设作为加速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策略,以技术变革倒逼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推进教育教学资源共建共享。
从国家层面说, 建议加强教育信息化的顶层设计,完善信息化技术标准,加强国家高等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与国家数字教育资源中心,形成数字教育资源汇聚和共享机制。从国家层面推进建立国家平台与地方、企业平台互联互通与协同服务,建设覆盖全国的数字教育资源云服务体系。 从地方层面说,建议地方政府加大教育信息化投入力度,建设地方教育资源中心和公共服务平台,建立虚拟大学校园,推进区域高等教育优质资源共享。 建议树立大校园观念,依托信息化统筹地方教育资源,建立图书信息、仪器设备、科研平台、实践基地、实验中心共享机制。 协同创新区域内高校课程资源的开发机制,形成共享互惠的管理办法,推动校际选课和学分互认。从学校层面说,建议加大信息化改革创新力度,发挥学校和师生的主体作用,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 要鼓励教师参与优质课程资源建设,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开发, 提升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的水平。 加强课程信息化建设的国际合作,引进优质的教育资源。 要依托信息化推进教育教学方法改革,推动大班授课、小班研讨、复合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学组织形式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课堂吸引力。要大力推进虚拟实验、仿真实验、模拟实验,通过信息化手段强化实验教学管理,提高实验教学效果,推进学生开展自主性探索实验。
7. 着力扩大高校对外开放力度, 加快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步伐。 国际化是实现高等教育跨越发展,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 2009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二次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公报《社会变革与高等教育发展新动力》中,明确把针对性、质量和国际化作为决定高等教育战略地位及其自身职能发展的基本行动指南[10]。 同时指出,国际合作是世界学术界的共同目标,而且还是确保高等教育机构工作质量和效果所不可缺少的条件。应当说,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实现了跨越性发展。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亚洲第一的留学生接收国,中国高等教育竞争力日益增强,学生出国留学大幅增长,境外办学能力有了突破,对外文化传播影响力日益增强,部分学科和实力在全球排名不断攀升,这些都预示着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迈出了实质性步伐。但是,我们必须清醒看到,与世界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相比,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还存在许多不足,突出表现在整体学科实力还比较弱,在顶尖学科吸引国际一流大师和一流学生的能力还较差。高等教育国际办学能力弱, 接受留学生数量还非常有限,学生出国交流机会少,受益面小,尚未全方位形成与国际对接的人才培养体系。师资队伍、课程国际化、学生国际化程度有待于进一步加强。高等教育管理改革创新还不够,高等教育质量管理还未能与国际有效接轨,国际影响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基于国际竞争对于高等教育国际化迫切需求,建议国家把高等教育国际化作为一项重大战略。
从国家层面说,建议进一步扩大留学生教育规模与数量,鼓励更多优秀人才出国留学,吸引更多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 建议改革留学教育管理体制,国家负责留学教育总体规划设计, 要从国家战略需求出发,优化出国留学学科科类结构,加快国家急需学科专业的选派工作, 以此提高高等教育的竞争力和水平。从地方层面说,建议进一步创造条件,加大支持力度,从全球范围内鼓励和吸引外国专家来华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 提高高等学校的国际化师资水平。从高校层面说,建议拓宽国际办学资源,推动国际交流从外延发展转向内涵质量提升,为学生提供更多优质满意的国际教育资源。 国家重点建设大学,从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的制高点,精选国际合作伙伴,依托高水平的科研合作推动与国际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合作培养国际化人才。 建议积极推动专业国际认证,引入国际认证标准和著名大学的课程设置,有效推动专业办学与国际接轨,从师资队伍、课程、学生等方面加强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水准,扩大国际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邬大光,等.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报告》透视(笔谈)[J].高等教育研究,2012(2)
[2]转引自王志强.《2009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教育项目解读[J].比较教育研究,2010(4).
[3]赵叶珠,游蠡.社会变革与高等教育发展新动力——2009年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公报[J].中国高等教育,2009(17).
[4]李福辉.欧洲高校与质量文化:迎接质量保证的挑战[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9(6).
[5]面向二十一世纪高等教育宣言:观念与行动(草案)[EB/OL].[2016-1-5]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236/200409/712.html.
[6]吴岩.国际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新视野[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15.
[7]英国高教改革:把学生置于体系中心[EB/OL].(2011-8-23)[2016-1-5]http://www.edu.cn/hai_wai_464/20110823/t20110823_671824.shtml.
[8]人民网.习近平提出中国经济新常态的3个特点及带来的4个机遇[EB/OL].(2014-11-9)[2016-1-5]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1109/c1024-25998809.html.
[9]王晓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世界高等教育大会的主要内容[J].世界教育信息,2000(5).
索尼新电视有沙沙电流声
事由:山东济宁的石先生反应新买的电视机索尼KLV-46EX400开机后有沙沙的电流声,把电视声音调到10以下,电流声比电视台声音更明显。在无信号状态下也有电流声,把电视按到静音下就没有声音了。
结果:中国质量万里行投诉办与索尼公司联系后,得知石先生还没联系过当地维修站检测。对方将维修站电话告诉石先生,建议他先到维修站检测。
预付费用户欠上网费还要交滞纳金?
事由:山东东营的张女士于2008年4月开通了网通包年宽带年费业务,一次性支付了600元服务费。2009年3月份,因个人原因张女士一直不在家,预付费服务到期,没有续费。前几日张女士小区要开通接入光纤上网,网通让她拿着身份证去营业厅办理手续。张女士办理手续时,被告知欠网费180多元还有100多元的滞纳金。
结果:针对张女士的投诉,中国质量万里行投诉办向中国网通公司做了详细咨询,中国网通工作人员对此的解释是:宽带包年业务到期后,如用户不及时交费,将会自动转成包月业务,3个月后仍没有续费的,将自动关闭宽带服务。以后再次开通时,需要交纳滞纳金。用户发生欠费后,网通公司会通过固定电话语音提醒交费。
诺基亚E52键盘外漏和键盘断裂
事由:张先生在上海金山苏宁电器购买了一部诺基亚E52手机,使用3天后,发现数字键3、6、9及一排的键位全部突出在固定壳外,键盘有断裂现象。张先生到福州路诺基亚售后服务处检测,一番周折后,工作人员告诉他,手机外观不能检测,只能和销售商调换。 张先生来到金山苏宁要求更换,对方说没诺基亚中心的检测报告不给换。
结果:中国质量万里行投诉办向诺基亚客户服务中心了解情况,经对方证实,没有手机外观不能检测的说法。经当地客户服务中心联络,金山苏宁已同意给张先生更换手机。
事由:3月22日,徐女士在山东济南国美购买了一部诺基亚E52手机。4月3日,她发现手机呼出键和挂机键、键盘透明部分开裂,打诺基亚400客户服务热线咨询,对方说必须去指定地点检测。当徐女士来到检测地点,工作人员又说检测不了。在徐女士的强烈要求下,工作人员为手机拍照发回总部,但仍肯定地说,“即便是在15天保修期内,手机外壳也是检测不了,基本上没有希望保修,更不可能换机。”而徐女士手中的诺基亚说明书却写明了“三包性能故障表”中明确列有“因结构或材料因素造成的外壳裂损”15天内是可以换机的。
结果:收到徐女士投诉后,中国质量万里行投诉办在第一时间与诺基亚客户服务中心取得联系,要求为用户检测手机,并兑现相关承诺。4月8日,当地客服中心已为徐女士更换了键盘。
京东商城既不发货也不给退款
事由:北京海淀区的陈先生于3月21日 ,在京东商城购买了一台三星40寸液晶电视。4天后,陈先生没有收到货,他要求退款。10多天过去了,陈先生没有收到退款。 陈先生多次与客户服务电话联系,工作人员每次都借口推托,不给解决问题。
结果:中国质量万里行投诉办就陈先生反应的问题,与京东商城进行沟通。对方答复,在陈先生要求退款时,电视机已经从库房中发出。陈先生申请退款后,先要等货物退回仓库中,京东商城才会为他办理退款手续。工作人员承诺陈先生的退款大约2~3天后到账。
事由:孙先生在京东商城订购了一款爱国者MP3,根据购买记录显示,次日就发货了,但4天后,孙先生没收到快递。更让孙先生郁闷的是他的邮箱收到京东商城邮件,说货款已收到,收货已完成。
结果:中国质量万里行投诉办与京东商城确定孙先生订单状况,对方表示货已发出。一周后,孙先生收到货物。
戴尔主板编号印刷不清不换配件
事由:河南南阳的杜先生于2009年11月购买一台戴尔1320型号笔记本电脑,售后服务承诺一年内上门免费维修。3月30日,电脑突然无法开机。3月31日,戴尔工程师上门检查说需更换主板,拆开后发现主板编号由于印刷不清无法识别,工程师以编号不清为由拒绝换主板。杜先生打电话联系戴尔公司,戴尔公司说这种情况只能付费更换配件。
结果:接到杜先生的投诉后,中国质量万里行投诉办与戴尔售后服务取得联系,对方在了解情况后,已为杜先生更换电脑主板。
惠普笔记本电脑黑屏闪屏
事由:2009年4月15日,安徽阜阳的蔡先生购买了一台惠普HP541-808PA型号笔记本电脑,使用没多久,就经常出现黑屏、自动关机、温度高等现象,最近又出现闪屏故障。
结果:中国质量万里行投诉办将蔡先生遇到的问题反应给惠普公司,经协调,蔡先生的笔记本已经修好,目前可以正常使用。
惠普V3704笔记本过热 不能正常使用
事由:辽宁锦州的李先生投诉称,他的惠普V3704笔记本因散热不好,平放桌子上不能正常工作,必须用散热架。存在闪屏、花屏、暗屏故障。曾于去年换了主板,但依然没有解决散热问题。
结果:收到投诉后,中国质量万里行投诉办工作人员立即与惠普公司联系沟通,对方回复李先生已申请换机,但因发票丢失,目前正在找购机证明。
丹尼诗路女鞋严重脱胶
事由:苏女士在北京崇文门新世界百货商场购买了一双丹尼诗路女鞋,购买后还没穿几次,就发现鞋底与鞋帮严重脱胶,鞋帮表皮磨开。丹尼诗路厂家拒绝退货,称只能修理。
苏女士认为她的鞋还在“三包”期限以内,鞋修复后会影响穿着和美观,她有权要求丹尼诗路退货。
结果:中国质量万里行投诉办也就苏女士反应的问题与丹尼诗路厂家进行沟通,在多次调解和苏女士的坚决要求下,厂家同意为苏女士办理全额退款。
广东深圳万店通便利连锁店卖出商品与标价不符
事由:广州深圳的何女士在万店通便利连锁店(店号:A207)购买了一盒210g明华绿茶蛋卷。店内标牌显示该商品价格为13.5元,但买单后何女士查看小票,发现该商品的单价竟然是15元,何女士问店员是怎么回事,店员把标价牌拿了下来,说是总部调价了,他们不知道,态度恶劣地拒绝了何女士的退货要求。当天下午,何女士到万店通总部投诉,对方说会在调查之后跟她联系,但一个星期过去了,何女士没有收到任何消息。
结果:中国质量万里行投诉办向万店通便利连锁店了解错标价额一事,万店通承认确有此事,经双方沟通后,对方已在4月7日向何女士当面道歉,并与何女士达成解决共识。
国航知音卡俱乐部不补录里程
事由:今年2月份余先生和太太乘坐星空联盟航班去国外旅行,当时太太忘了带知音卡,回国后,他们按国航知音卡俱乐部要求于2月24日发了电子邮件及凭据扫描件补录里程。3天后余先生给俱乐部服务热线4006100666打电话咨询,被告知3个工作日后答复。此后余先生又多次打电话询问,对方却说没有收到邮件。
3月11日,余先生第二次发电子邮件并至电4006100666热线,另一位电话接线员也承诺3个工作日后答复。3月19日,余先生再次至电热线,一位女士告诉余先生,在电子邮件标题上要出现知音卡号和人名,让他再发了一次。
余先生提出质疑,知音卡俱乐部是一个摆设吗?他前后至少发了3次电子邮件和凭据的扫描件,打过6次以上电话,补登里程怎么这么费劲呢?
结果:中国质量万里行投诉办与国航知音俱乐部取得联系,他们证实只收到3月11日余先生发送的电子邮件,俱乐部工作人员说补登记里程至少需要两个月时间,大概会在5月份,帮余先生补好记录。
摩托罗拉T710不能启动
事由:四川成都的唐先生购买了一款摩托罗拉 T710手机。使用1个月后手机不能启动了,他把手机送到太升南路摩托罗拉售后服务中心维修。几日后,唐先生被告知手机耳机插孔处有部分金属发霉,是进水痕迹,不能维修。
结果:收到投诉后,中国质量万里行投诉办向摩托罗拉售后服务中心联系了解情况,四川成都摩托罗拉服务中心回复,唐先生手机主板的上半部分因进水被严重腐蚀,他自己也看到了损坏情况,目前只能付费维修。
苏宁易购:产品无质量问题可以不退换
事由:江苏南京的王先生在苏宁易购购买了一台豆浆机,收到货后他发现容量有点小,想调换个大容量的,就给易购客服打电话,对方回复说不给调换。王先生又联系在线客服,对方又说需要再买一个,小的才能退。第二天,王先生又打电话询问,第3个客服人员说可以去门店自己调换。过了半天,王先生最后一次与客服确认,对方非常肯定的说不能调换。
对此,王先生提出质疑,为什么苏宁易购不能用国家规定7天调换制度对待消费者,为什么一个商品卖掉后不给调换?
结果:中国质量万里行投诉办为王先生解答了上述疑惑,国家的“三包法”第9条规定:产品自售出之日起7日内,发生性能故障,消费着可以选择退货,换货或修理。此条只使用于有质量问题的产品。而王先生购买的产品并非发生了质量问题。按照此规定,不可以退货。
福克斯1.8AT变速箱打滑
事由:四川成都杨先生的福克斯轿车行驶到5万公里时出现变速箱打滑现象,频繁出现故障提示:“TRANSMISSION MALFUNCTION”。他去成都万星福特4S店做检查,4S店建议大修变速箱,仅工时费就3500元,预计大修费用在1万元以上。
杨先生称,他的车基本都是上下班使用,路况很好,从未走过恶劣道路,保养也全部在万星4S店按厂家技术要求进行。目前里程数仅5万多公里,变速箱就出现如此严重故障。
结果:中国质量万里行投诉办就杨先生反应的问题与福特公司联系,对方在与杨先生的积极沟通后,决定更换自动变速箱,杨先生只需要承担少部分费用。
4000元的腾氏皮风衣只穿5天扣子撕裂
事由:2009年1月15日,赵女士在北京蓝岛大厦3层腾氏专柜购买了一件原价7280元,现价4000元的皮风衣。穿了不到一周,就出现皮子撕裂现象,赵女士到柜台要求送质量机构检测并退货。交涉多次后,蓝岛大厦3层值班经理与腾氏工贸发展有限公司协商后,同意更换一件同款式新衣。同年4月6日,赵女士取走新皮衣,腾氏专柜特意告诉她纽扣处为易损点,为防止再次损坏,让她在穿之前将衣服送到专柜,返厂加固。取走新衣时的天气已经回暖,随之进入夏季,皮衣一直收存未穿。
2009年11月时,赵女士将皮衣送到腾氏专柜加固纽扣, 2周后取回。取回后天气一直很冷,没有机会穿。直到2010年3月8日,赵女士才穿上了这件新皮衣。没想到,穿了不到5天,衣服后面的皮子撕裂有1寸多,赵女士找到腾氏专柜坚决要求退货。可是腾氏公司却说产品没有质量问题,并要求赵女士自己去检测,如检测报告证实有质量问题方可退货。赵女士随即与国家皮革质量检测中心联系,但对方说产品检测投诉时效在6个月内,超过6个月,检测中心就不再受理检测。
结果:收到赵女士投诉后,中国质量万里行投诉办与蓝岛大厦3层客户服务中心联系调查此事。对方了解情况后,商场负责人陪同赵女士一同到皮革质量检测中心检测。3月26日,腾氏专柜已经为赵女士退货。
LG液晶电视1年内同一问题维修6次
事由:付先生在河北邯郸苏宁电器购买了一台LG 42LG70FD型号液晶电视。收看3个月后,电视出现明显杂音。一年内,经过换主板、换机壳、紧固螺丝钉等6次维修,仍未解决问题。付先生要求换机,LG公司却以能修好为理由拒绝换机。
结果:接到投诉后,中国质量万里行投诉办与LG公司取得联系,对方在调查后证实,李先生购买的42LG70FD型号电视机已经停产,LG公司邯郸地区售后服务通知付先生到卖场更换其他型号电视机。
江苏徐州铁通2M宽带速度才几十KB
事由:刘先生是江苏徐州铁通公司宽带网的用户,他反应从2008年4月安装宽带至今,因网络不好,报修近百次。
刘先生提出,铁通公司声称宽带网速是2M,但根据网上相应数据显示,最高网速仅为1M。有时候连门户网站都打不开。而且他报修多次都没有得到解决。每次技术人员登门的解释是“电话线路被蹭断了”;“电话线路接触不良,现在给你调过了,你再试试”;“你们家的宽带是正常的,我们有什么办法”等,刘先生问客服人员网速慢怎么办,但对方的回答是:“你可以换成3M、4M,或者用10M的光纤,只要加钱就可以了。”
结果:中国质量万里行投诉办受到刘先生投诉后,与徐州铁通公司再次沟通,请工作人员上门调查,经查实后刘先生的问题已得到圆满解决。为了弥补前期的故障延误,铁通为刘先生补偿了1个月的宽带使用期。
东航误机14小时并造成人身伤害
事由: 3月5日,严女士搭乘东方航空公司(东航)MU5371上海浦东——张家界的航班,由于天气原因,飞机迫降长沙。乘客入住东航指定酒店。由于酒店设施故障,导致严女士受伤,当晚挂急诊,诊断为软组织损伤。
严女士认为在她的行程没有完成之前,东航有义务保障旅客人生安全,但东航没有征求过旅客意见就安排了住宿。
结果:中国质量万里行投诉办在向东航了解情况后得知,飞机迫降长沙后,东航将乘客安排到免费宾馆住宿。住宿期间严女士将手扭伤,受伤后,宾馆负责人已带严女士就医,并与严女士签订协议赔偿1000元。
三星LA40B550K 1F 液晶电视出现坏点
事由:周先生购买了一台三星LA40B550K 1F液晶电视,收看12日后,发现屏幕右中侧有一坏点。
周先生说商家当时送货时,没有让他当场验货,说用不着验。直到他把电视接上电脑进行测试才发现这个坏点。
结果:因周先生的电视还没超过15天退换期,中国质量万里行投诉办与厂家联系,申请换机,目前厂家已出鉴定单,周先生可拿鉴定单去商店换机。
1991品牌鞋子有严重质量问题
事由:浙江杭州的吴女士在杭州银泰西湖商场购买了一双1991品牌羊皮靴,打折后价格798元。刚穿两次就发现鞋面和鞋底没有固定,鞋面会左右晃动。吴女士把鞋拿到商场,对方称可以维修,若无法修复则同意更换同款靴子。
1个月后,吴女士拿到修理后的靴子,鞋面和鞋底仍然脱开,只靠一层薄的羊皮粘连,随即要求退货。商场工作人员承认鞋子有质量问题,建议吴女士趁“3·15”的机会做质检,吴女士同意了。
几天后,吴女士接到商场工作人员电话,对方态度180度转变,说他们又仔细看过鞋子,与专柜一致认为鞋没质量问题,强行让吴女士拿回去。
结果:中国质量万里行投诉办针对商场的态度提出质疑,商场负责人承诺会调查处理。一周后,商场为吴女士办理退款。
方太消毒柜经多次维修故障仍无法消除
事由:蒋先生在湖南耒阳方太专卖店购买了一套厨房电器。刚买不久,就发现其中的ZTD 100F -07A消毒柜在消毒程序全部完成后无法自行停机。蒋先生联系当地的销售商维修。但据蒋先生描述,维修人员上门后,根本不具备专业维修知识,一边打电话向别人请教一边摸索着换零件。
机器修好几天后,问题又出现了。此后的一年,蒋先生多次为了这一问题报修。每次维修人员态度很好,都信誓旦旦地保证决不会再出问题,可每次都让蒋先生失望。
结果:中国质量万里行投诉办接到投诉后,再次与方太公司联系,经对方调查查证后,已为蒋先生换机。
又到一年“3•15”,又是一年维权时。3C产品质量问题屡见不鲜,谁来为消费者的权益讨个说法?互联网消费调研中心ZDC在一年一度的“3•15”到来之际,针对3C产品质量问题展开了调查,意在全面了解3C产品市场的质量问题以及问题的解决情况,希望借此为消费者讨个说法,提醒品牌重视目前3C产品频发的质量问题。
参与调查者表示自己认为3C产品的质量问题比较常见并非自己臆断,在考察参与调查者是否遇到3C产品的质量问题时,79.5%的参与调查者表示曾偶遇过一两次,而14.1%的消费者遇到不止一两次,仅有6.4%的消费者表示从未出现过。
所以3C产品质量问题出现后,消费者寻求解决办法成了当务之急。
调查发现,产品出现了质量问题就需要通过一段途径去解决过程中,仅有11.0%的消费者表示“忍气吞声,自认倒霉”,而89.0%的消费者表示会通过各种手段去捍卫自己的权利,由此看来,消费者的维权意识在提高。
在提供给参与调查者的众多选项中,“到售后服务部门维修”成为了众多参与调查者不约而同的选项,其次是要求厂商或者经营者退、换货。对比互联网消费调研中心ZDC在2010年的调查结果可以发现,消费者的解决措施并未发生多大改变,首选的都是直接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维修、退换货等,而向媒体反映、到网站社区(论坛、博客等)发帖留言等措施并未被大多数人考虑,媒体对于3C产品的质量问题可以发挥的效用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对于问题的解决,单单只是厂商或经销商觉得已经解决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消费者感觉问题已经“成功解决”了,才能画上真正完满的句号。在考察消费者是否成功解决了3C产品的质量问题时,有46.3%的参与调查者表示问题已经成功的解决了,其中11.3%的消费者表示解决的“非常成功”。但我们仍应该看到有40%的参与调查者表示谈不上成功,有一定的损失,厂商和经营者仍有很多地方需要努力。
综上所述,消费者在遇到问题产品时,到厂商或者经营者、售后维修,退换货之外,消费者本身也应该提高自身购买无质量问题产品的意识。消费者网上购3C产品要选择有保障的商家,不能一味的贪图便宜,正所谓,“便宜没好货”。去商家或者厂家购买时,要具备基础的看货能力,要将买的货检验清楚了才好购买。当解决不了时,可采取以下途径:
(1)请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调解;
消费者投诉,是指消费者与经营者发生消费者权益争议后,请求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调解,保护其合法权益的行为。消费者投诉可以采取电话、信函、面谈、互联网形式进行。但无论采取哪种形式,都要讲清楚以下内容:一是投诉人基本情况。即投诉人的姓名、性别、联系地址、联系电话、邮政编码等。二是被投诉方的基本情况。即被投诉方名称、地址、电话等。三是购买商品的时间、品牌、产地、规格、数量、价格等。四是受损害的具体情况、发现问题的时间及与经营者交涉的经过等。五是购物凭证、保修卡、约定书复印件等。
(2)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述;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自收到申诉书之日起内,认为申诉不符合规定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诉人,并告知不与不受理的理由。如果申诉符合规定的予以处理,并书面通知申诉人,将申诉书副本发送被申诉人,被申诉人收到收到申诉副本后,应当在5日内提交答辩书有关证据;此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进行立案,立案应当填写申诉立案报告表,同时附上有关材料。由县级及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局局长批准,指定两名以上办案人员负责调查或者授权其派出机构调查处理。
(3)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
消费争议仲裁有七大优势:一是自愿原则。这包括选择仲裁机构、仲裁员以及仲裁地点和仲裁规则等。二是仲裁一裁终局,程序简单,省时、省力、省财。我国仲裁法规定,仲裁案件最迟四个月必须结案。三是仲裁裁决与法院判决具有相同效力。裁决一经作出就必须履行,如不履行,当事人可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四是具有独立性和公正性。仲裁活动不受行政机关等外界干预,仲裁员一般都是专业人员且为兼职,不隶属于仲裁委。仲裁员不得私自会见任何一方当事人,否则将被解聘或除名。仲裁没有级别管辖和地域管辖,当事人可在全国范围内自主选择仲裁机构。五是仲裁员都是在某一方面高水平的权威人士。六是仲裁案件不公开审理,可以保护当事人的商业秘密、信誉等权利。七是根据《承认及执行外国仲裁裁决公约》,任何一个仲裁机构的裁决在世界上一百三十多个签约国都要被无条件执行。
(4)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一、存在问题:
1、教育观念需要更新,教育教学方法有待提高。
2、班级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3、对学生关爱不够,课后辅导时间不足。
4、课堂教学管理欠缺。
5、对后进生的关注度不够。
6、工作中大胆实践、不断创新的意识还不够强。
二、原因分析
1、因本人近十年没有接触六年级数学教学,而教材的更新可能导致知识点的衔接不够系统。
2、与任课老师之间的沟通不够,家访工作做得不够。
3、总是太相信学生,总是以为学生在下面都是按自己布置在做。而有时又对学生的要求过于严格、过于苛刻,求全责备,结果适得其反。
4、自身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5、后进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差,教师没有利用好课余时间进行单独辅导。
6、是自己对自己的工作没有进行系统的规划、整理,平时思考的不够多,工作方法单一。
三、整改目标
1、狠抓教学基本功,争取尽快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政治素养,把自己培养成一名新时代合格的教师。
2、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入手,树立良好的班风和学风,培养一个健康向上的班集体。
3、合理安排和利用学习时间,步步跟踪,使学生学习真正的落实到位。
4、提高自身课堂驾驭能力,科学合理的管理班集体,向40分钟要质量。
5、努力转化后进生,杜绝学生考试不及格甚至个位分现象。
6、开拓创新,总结经验。力争本学年末所任教的数学学科在市级统测中平均分突破80分,及格率100%,优秀率35%。进入全县排名前二十名全镇前六名的好成绩。
四、整改措施
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我将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做好以下几点:
1、深入学习专业知识,彻底更新教育观念,广泛涉猎,丰富知识结构,加强业务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和素养,做到与时俱进不落伍。
2、多与科任教师沟通,深入学生家庭进行家访工作,了解学生学习动态,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既要把学生当学生,还要把学生当朋友,尊重学生人格,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不歧视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3、除了上好课以外,充分利用好学生中午和晚饭后时间对学生进行课外辅导,监督学生自觉完成作业,对学生周末回家完成的作业认真批阅。精选课堂教学例题、习题和典型作业题加强学生做题能力训练,注重效率。
4、把功夫下在课前,明确教学目标,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把质量放在课内,注重改进教育学生的方式方法,追求“润物细无声”。
5、利用好课余时间做好后进生的家访工作,充分了解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开展“一帮一、齐进步“结对子活动。课堂上多给予后进生发言表现的机会,对他们的点滴进步给予表扬和鼓励,提高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6、及时总结经验,开拓创新,广泛获取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善的知识结构,树立强烈的时间观、效率观、质量观,把变压力转化动力,在工作中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强化责任,提高效率。想学生、家长之所想、急学生、家长之所急,全心全意做好教育教学各项工作。
今天我们召开2013年度暑期学习班,受学校行政组委托,由我作“2012--2013年度教育教学质量总结”,总结过去一年来围绕教育质量的提高所做的工作、成绩、经验及存在的问题,明确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主要任务,继续坚持“以质量论英雄”为目标,以培养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转变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为核心,深化新课程改革,推动和实施“高效课堂”建设,加强教育教学工作的管理和督导,有力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升我片的教育教学质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所做的主要工作
1、突出德育的首要位置,努力提高学生道德素质。没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学生就不可能健康成长。
1)抓好德育主题教育。德育主题教育是促使学生道德品质转化的重要形式。德育主题教育有效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精神,使学生逐步确立了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2)、抓好安全和法制教育。“生命不保,何谈教育?”我校长期坚持把安全工作放在第一位,突出抓好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建立了校长责任制。一年来,学校开展了4次专项安全检查(与政府一道对全镇幼儿园检查2次,学校组织对各中小学检查2次)。多次的专项检查有力的强化了的安全意识,学校(本)坚持定期的安全教育,明德小学建立了安全责任追究制,坚持抓好学生交通安全常识教育。安全和法制教育让学生逐步形成了的安全防范意识、社会公德意识和遵纪守法的意识。一年来全片中小学幼儿园未出现任何安全责任事故,学生违法案件率为零。
3)、抓好班级管理。班级管理是学校管理的核心组成部分,没有良好的班级管理就没有成功的学校教育。为抓好班级管理,各校实行了“一日百分赛或一日管理常规”,中心学校(本)还实行了班主任到岗“十三查”的监控制度,明德小学实行了定期召开班主任会议的制度。班级管理的落实促进了班主任行为的规范,更促进了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
4)、抓好德育教育网络的构建。德育网络的构建是抓好德育教育外部环境的必要条件。在皂市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一年来中心学校坚持同皂市各村支两委和社会各界的联系,理顺了各种关系,为学校创造了良好的周边环境。中心学校(本)每期坚持一次家长会,有效促进了学校与家庭的沟通,每年暑假陈基铸校长亲自带领行政一班人深入学生家庭搞家访。明德小学建立了同家长进行经常性的联系制度,2011年底组织的联谊活动有效促进了学校、家庭、社会的联系,为学校创造了宽松的外部环境。尹家湾小学、喜宴桥小学、中心幼儿园每期坚持期初期末两次家访。尤其中心幼儿园马小平园长每年暑假坚持进村入户80多户,了解幼儿在家情况,交流幼儿在园情况,宣传幼儿教育方法,为打开我镇幼教新局面赢得了广泛的社会支持。
2、突出教学的中心地位,努力提高学生文化素质。
1)、定期调研促示范。没有学校校长和行政带头上课的示范作用,就不可能充分保障学校教学的中心地位。为此,中心学校坚持每月一次教学调研和校长例会,用会议通报形式不断促进二层以上行政充分发挥教学上的示范带头作用。为落实行政上课的示范作用,2011年下学期:中心学校(本)陈基铸副校长带头任教初三一个班物理,杨昌满副校长任教初一两班政治,教导处正副唐双权和文吉分别任教初三两班化学,办公室主任杨德斌任教初三一个班和初二一个班跨头物理;明德小学副校长李晓玲任教一年级一班数学,副校长闫友见任教四年级一班数学,教导主任严厉任教六年级一班数学;李家河完小教导主任周华任教三年级数学;尹家湾小学校长文明华任教五年级数学,教导主任杨明霞任教一年级语数,总务主任雷光富任教五年级语文,幼儿园马园长包小班教学;中学教导主任唐双全化学成绩长期名列前茅。学校校长(园长)和行政在教学中的示范作用为学校全体教师提供了榜样和航标。
2)、完善常规促规范。办学行为的规范是全面落实课程计划的保证。皂市镇中心学校于2011年6月上旬组织各校业务校长、教导主任讨论、制定并通过了《皂市镇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常规》。各个学校为落实《皂市镇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常规》,一方面组织教师加强了对《常规》的学习,一方面加强了对教师教学尤其对教师教案的督察和检查,2011年下学期,中心学校(本)进行了五次教案检查,2次通报,明德进行了三次教案检查3次通报,李家河进行了3次教案检查和通报,2次质量分析,李家河还进行了18次周查;中心学校(本)还对每位教师的课堂教学实施四查,并与奖惩挂钩。在县办学行为检查中,中心学校(本)得8分,占全县第六名,中心学校(本)和明德在规范教育行为和遵守作息两方面均为满分。教学常规的制定和贯彻有力促进了办学行为的规范。
3)、加强研究促教改。教学改革是提高教学效益的动力源泉。一年来中心学校以教学研究为杠杆,大力推行教学改革,加强高效课堂建设,不断提高教学工作效益。一是加强常规教学研究,中心学校根据学校的层次和规模的不同制订了教研活动的相关要求,各个学校能认真按要求落实好相关任务。中心学校(本)坚持较好,全年组织50多次教研活动,2011年下学期组织了30次教研活动,其中语文组8次,数学组5次,英语组7次,政史地组3次,理化生组6次,每次活动均有讲座材料,主题突出。明德小学2011年下学期共12次,其中语文6次,数学6次,李家河有8次,尹家湾4次教研活动。二是坚持教学改革,大力开展学习杜郎口高校课堂研讨活动。活动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摸索与反思。5月中下旬在中心学校组织在中心学校(本)进行课改调研和初步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4堂课),在尹学湾小学进行了以学习杜郎口模式为主的“同课异上”研讨会(2堂课)。6月上旬全镇中小学进行了教学反思和反思论文的评选。第二阶段宣传与尝试。9月中旬由中心学校(本)制定出了“高效课堂”改革方案,9月28日在中心学校(本)多媒体教室举行了“学习杜郎口高效课堂”启动仪式,并听了一堂录相课和丁晶老师的一堂数学课,初步确定了以七年级数学为主要课改学科。10月18日和10月20日,为促进“杜郎口高效课堂”模式的进一步探讨,中心学校分别在明德和中心学校(本)组织进行了小学、初中共12名青年教师教学比武,中心学校(本)杨晓春和明德小学江晓黎老师分别获一等奖。第三阶段各校开始高校课堂的校本化摸索。中心学校(本)结合学校教学实际,一是加强教学模式探讨。创立了各学科“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等不同课型的教学模式。二是打造有效课堂。学校提出“教学思想、课堂结构、教学方法、课堂人际关系、师德影响”五个优化。三是加强了反思性教学。明德小学以汤学丽老师数学课为主探讨了高效课堂,并有讲座资料,人人写有1篇以上的教学反思材料;李家河有2次高效课堂研究活动,并确定了覃莉老师为课改教师。第四阶段小结,中心学校于2011年12月27日在幼儿园组织召开了有业务校长和教导主任参加的课改总结会,会上各校汇报了各自的课改情况并上交了课改小结,中学的丁晶老师还上交了课改反思材料;同时组织了优秀教案的评选,小学评选出10本优秀教案,初中评选出13本优秀教案。通过强化教学研究,大胆推行教学改革,老师们的课改意识尤其高效课堂的建设意识得到增强。
4)、落实评价促提高。以评价为导向,不断促进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中心学校于2010年上期制订了《小学教师教学质量综合评估方案》,中心学校(本)于2009年下期制订了《初中教师教学质量评估方案》。初中坚持了学生全员参与的月考、段考和期考制度,小学由中心学校组织坚持了一月一次抽考制度和期终统一考试制度。为大力整顿考试的考纪考风,确保考试的客观、公正、公平,中心学校(本)制定了考试奖惩办法,中心学校于2010年下学期制定了《小学考试过程管理扣分办法》,自实施以来,先后对5位教师实施了扣分,通过对在考试中造成失误者实施扣分,教师的考试行为得到了极大的规范,考试中的不公正现象在逐步消失,考风的转变促进了教风的转变。通过建立《质量评估体系》、《月考抽考统考制度》和《考试过程管理扣分办法》,全镇中小学教师的教学热情得到极大提高,中小学教学质量也在不断提升。
3、突出学生全面发展,努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1)、抓好体育艺术。中心学校于2011年4月组织开展了一次中小学三独比赛,于2011年11月组织开展了一次中小学田径运动会,中心学校(本)借此组织了一次中学生体育艺术节活动。中小学体育课教学落实,学生的体育艺术水平得到明显提高,中学和明德小学学生在县体育测试中均获100分的好成绩。
2)、抓实实验教学和信息技术。中心学校(本)实验教学落实较好,理化生既指定总负责人,各科又定有负责人,每期写有实验方案和计划,学生在县实验抽测中获满分评价。明德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落实较好,受教育局好评。3)、抓好文化建设和科技创新。中心学校于2011年4月组织开展了一次中小学生习作比赛,评出一等奖44篇并送县参赛;10月组织一次中小学读书征文比赛,评出一等奖20篇并送县参赛。于2011年11月组织了一次中小学科技创新作品比赛,评出一等奖六件并送县参赛。
二、所取得的主要成绩
1、学生入学与学籍管理。中小学学生巩固率均达100%,本期小学学生增加22人,初中学生增加8人;三岁及以上幼儿入园率达100%以上。
2、教学质量
1)、学科综合:2011年度在县初中教育质量评价中,我镇位居全县第四名,并获县三等奖;在县初中考查科目抽测中,我镇获第六名的好成绩。
2)、2011年下期期考成绩第一名情况如下:小学部分
语文:一年级马少金,二年级文智淼,三年级邢协国,四年级魏翠凡,五年级覃林林,六年级邓伟。
数学:一年级马少金,二年级王德菊,三年级马少金,四年级刘慧妮,五年级汤学丽,六年级杨万次。英语:三年级王本山,四年级杨蓉,五年级杨蓉,六年级张道新。初中部分(均分)政治:七林昌年,八邓建华,九漆少春;语文:七王玲芳,八向续明,九邓建华;数学:七杨晓春,八向续中,九李宜红;英语:七梁艳,八李树珍,九云琴;物理:八覃和平,九覃和平;化学:九唐双全;历史:七付红娇,八金友群,九金友群;地理:七王玲芳,八向左平;生物:七黄庆媛,八黄庆媛。
3)、体育艺术:2011年初中乒乓球获男子团体第六名,小学书法绘画摄影获团体第四名。明德小学杨畅《灰姑娘的童话》获县三独比赛二等奖(指导老师黄 萍)。
4)、文化建设与科技创新:明德小学获县2011年度“书香校园”称号。在县组织的习作比赛中,小学有13人获奖,其中有李家河完小三年级涂丽萍《我心爱的文具盒》(指导老师胡自菊)、五年级陈泽宇《一辆自行车》(指导老师姚元义)获一等奖。初中有10人获奖,其中有八年级张萍《玉米地里的背影》(指导老师向绪明)、九年级周瑞《凝聚》(指导老师江慧慧)和九年级邢彬《流星划过天际,我错过了许愿》(指导老师梁 玲)均获一等奖。在县组织的读书征文比赛中,我镇小学(明德)有10篇作品获奖,其中明德小学低年级梁明杰的《母爱真伟大》(辅导老师向 帅)和高年级万星的《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感》(指导老师邓伟)获一等奖;我镇初中有5篇作品获奖,其中刘梦玲的《读<水浒传>有感》(指导老师杜伟丽)获一等奖。在县组织的科技创新作品比赛中,2010年与2011年,中学有5人获奖,明德有4人获奖,李家河有2人获奖。明德小学获县科技创新优秀组织奖,中心学校(本)刘梦玲的《多功能能源收集机》获一等奖,辅导老师袁建获先进个人。
三、所取得的主要经验
1、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我们提高教育质量、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2、抓好行政领导的示范带头作用是我们提高教育质量、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无声召唤!
3、加强班级管理、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质量评估体系是我们提高教育质量、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根本保证。
4、推行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打造高效课堂是我们提高教育质量、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根本出路和最佳选择。
四、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育教学质量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2、德育教育与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各校主题班会内容落实不够,部分学校班级管理存在漏洞。
3、办学行为有待进一步规范。在2011年教育局办学行为检查中,中学执行课程计划扣1分、学生综合素质扣1分;明德小学课程计划扣0.5分、学生综合素质扣1.5分(此项得0分)、招生纪律扣0.5分、学籍管理扣0.5分,小学办学行为全县排名11名。
4、学科教育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2011年小学非文化学科成绩居后(全县13名),文化科成绩也从2010年度第四名降为全县11名。5、2011年下期期考最后一名与镇平差距情况如下(小学):
一年级语文喜宴桥与镇平差38分,数学喜宴桥与镇平差30分;
二年级语文尹家湾与镇平差17分,数学尹家湾与镇平差15分;
三年级语文复罗山与镇平差16分,数学喜宴桥与镇平差22分,英语明德三(1)与镇平差9分;
四年级语文李家河与镇平差6分,数学明德四(3)与镇平差8分,英语明德四(2)与镇平差4分;
五年级语文尹家湾与镇平差1.4分,数学李家河与镇平差7分,英语尹家湾与镇平差22分;
六年级语文李家河与镇平差6分,数学明德六(2)与镇平差7分,英语明德六(2)与镇平差4分。
6、体艺等学生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县初中文体竞赛我镇为十四名,县小学文体竞赛我镇为11名(初中篮球田径,小学乒乓球田径近年均未在县获奖)。
7、教学改革--“高效课堂”建设雷声大雨点小。高效课堂校本化路程还任重道远。
五、当前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1、主要目标:继续在全县争创山区一流教育水平,通过转变教学方式,实现教育教学水平的极大提高。
2、进一步强化德育教育。抓好多种形式的德育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加强班级管理,让学生的行为在班级管理中得到进一步规范。突出抓好安全教育,实现安全事故永远为“零”的目标。
3、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各校要从“执行课程计划、遵守作息时间、重视综合素质、严肃招生纪律、规范教育行为和严格学籍管理”等六个方面着手,规范好行政与教师的办学行为。
4、进一步提升教育质量: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目标,树立学校和学生全面发展的质量观。
1)、各中小学要继续抓好田径、乒乓球、篮球等项目代表队的训练,小学项目均由明德小学组队;各校要抓好“三独”、书法绘画等项目的训练,中心学校适时组织三独比赛;各校要抓好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实验(小学科学、中学理化生)、写字与综合实践活动等学科的教学,学校每学期必须进行考试考查,要有写字与综合实践活动方案,有各科考核结果。
2)、各校要突出抓好文化学科的教学质量:初中要抓好中考,小学要抓好县抽考,本期3月份中心学校准备分别在中学和李家河小学召开初中和小学的毕业班教学研讨会。初中要继续抓好各年级月考,小学继续推行抽考制度。
3)、改革小学教学质量综合评估体系。学生以定案数为准全员参与评价(不再减除10%的学生数),取消优秀率的评价,按照巩固率5%、过程考核5%、平均分45%和合格率45%的比列对教师的学科成绩进行综合评定。中心学校(本)自信完善教学质量综合评估办法(建议在均分、合格率和优秀率分别考查基础上再实行三项综合考查)。
5、抓好教师业务考核和教学改革
1)、按教育局安排,五月底之前要完成教师业务考核,具体操作办法按中心学校方案执行(方案在拟定中)。
2)、继续抓好以“高效课堂”建设为主的教学改革。
初中在七年级全体推进的基础上,突出抓好七年级数学学科的“高效课堂”建设,从模仿走向校本化,将高效课堂理论同实际情况相结合。小学以明德小学为主,从五年级为开始,探讨高效课堂。
抓好教师业务论坛建设。论坛任务是反思上一周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此论坛可与教研活动合并进行。学校尝试每周办一期业务论坛期刊。鉴于本期有教师业务考核任务,课堂教学评价队伍的建设建议于2012年下学期逐步建立,本期加以探讨。
3)、突出抓好教师的备课和备课改革。本学期中心学校提出“要上好每节课就必须备好每节课”的教学理念,各校必须采取多项措施突出抓好每位教师的备课。同时抓好备课改革,明德小学从第三周起开始1-6年级语数备课改革,用电子教案代替过去的教案本;初中准备对七年级语文学科进行备课改革。中心学校要求改革后的备课模式必须坚持“共同研讨-分头备课-上交审核-个性插入-深刻反思”六个环节。
4)、建议中心学校建立“高效课堂”建设单独考核机制和评奖办法。
6、抓好校园文化建设,中心学校(本)争创2012年度“书香校园”称号。
7、进一步抓好幼儿教育和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
21 世纪以来, 中国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 2015 年在学总规模3647 万人 (其中普通高校本专科2625 万人) , 位居世界第一;各类高校2852 所, 位居世界第二;毛入学率40%, 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及全球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等教育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基本同步, 并适度超前。
数据显示, 中国高等教育“硬件”建设数量呈井喷式增长, 各级各类高校面貌焕然一新。与2003 年相比, 2013 年全国高校教育经费总收入增加了3.6 倍。从2010 年到2014 年底, 全国高校固定资产总值增加42.15%,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增加57%;全国高校专任教师数增加两倍多, 且过半数专任教师具有研究生学位, 45 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到专任教师总数的三分之二。
农村中学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师资,随着高校的扩招,高中教育也飞快发展,高中教师需求量大增,出现了高中从初中抽调骨干教师,重点中学从一般中学抽调骨干教师,城市中学从农村中学抽调骨干教师,使得原本师资力量薄弱的农村中学,到了无米下锅的宭迫境地。远程教育的发展将名校优秀的教学资源、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先进的教学方法、最新的教学理念同步传送到农村中学,能让偏僻的农村学校也能及时获得有效信息,解决当前农村高中师资问题的两条道路,一是从高校毕业生中录用;二是本培训在职教师。这两种方法都可以利用远程教育,开展远程合作,共享名校的优质资源。
二、课题界定
本课题的研究范围仅限于现代远程教育有效提高农村高中教育质量的案例研究,“现代远程教育”既包括各类远程教育学校提供的有偿资源,也包括各类教育电视台提供的公共教育资源,“农村高中”界定于农村普通高级中学,“教学质量”既有广义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也包括狭义的各学科成绩的水平。
三、研究综述
国内外在这方面也多有研究,但大多数是以理论研究为主,而从实践入手,以案例研究为切入点的研究很少,针对农村高中的现状进行研究的就更少了,因而我们选取这一课题进行研究,是比较符合当前农村高中现状,是有针对性提出问题,不是做无病之呻吟,而是从一个比较小的选题,解决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当前运用远程教育的农村高级中学也逐渐增多,我们所在的县已经普遍实行,开展本课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对全面提高农村高中的教育教学质量,有效促进教育公平,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四、理论依据
1.本课题以国家教育部2006年五月二十二日颁发的《关于普及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教学光盘应用工作的通知》为依据,“使优质教学资源对班级的覆盖率不断提高,使更多的学生受益;有力地缓解边远山区和贫困地区教育资源匮乏、教师不足和教育质量不高的问题”。
2.新课程教学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育必须基于学生的需要,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和谐发展、有特色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五、研究目标
1.解决远程教育中学生的管理问题。
2.解决远程模式下课堂教学的组织问题。
3.远程教学中效果的反馈问题。
4.培训一批能够运用远程教育资源进行教学的教师。
六、研究内容
1.探讨在远程教育模式下大面积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的方法。
2.探讨在远程教育模式下学生的管理方法
3.探讨在远程教育模式下如何进行师生的双边活动的方法
七、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四种研究方法:一是调查法。按课题研究目标,对本校教育工作进行现状调查、归因分析和对策研究,并组织课题组骨干成员赴湖南师大附中学习远程教育学校的先进经验。二是文献法。上网收集国内外相关的文献,并按课题研究内容,从报刊论文中选编5辑学习资料,连续分发给课题组成员。三是行动研究法。边研究,边行动,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四是个案研究法。对师大附中的优质课例、优质课程(课堂教学设计、课堂实录、课件精品、课后反思)进行分析研究,采用嫁接、再开发形成适合本校学生实际的课例。
八、研究实践成果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三年来,我校牢牢抓住教育信息化这一发展契机,明确提出了“让农村的孩子也拥有一片蓝天”的办学宗旨,并在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实现了教育装备的现代化。在硬件设施完善的同时,软件也同步跟进,与三湘名校湖南师大附中建立了合作关系。远程教育在给我们带来教育装备条件改善的同时,更带来教师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和教育教学方式的改变,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九、问题讨论
【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推荐阅读:
中国高等教育热点问题10-23
加入WTO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06-11
高等教育质量监控10-01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标准探讨论文09-30
美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模式探析论文10-20
中国质量诚信企业06-07
质量技术监督局中国质量月活动总结07-21
中国的食品行业质量安全状况分析10-30
中国教育统计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