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2022-09-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培养提高学生“听、说、读、写、思”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根本, “听、读”是对语言的吸收和理解, 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基本途径;“说、写”是对语言的表达和运用;“思”贯彻于“听、说、读、写”的整个过程。“听、说、读、写、思”是一个整体, 缺少任何一个主体都会使这个整体变成行尸走肉, 它们不能分割也无法分割。没有吸收和理解, 就谈不上表达和运用, 学生只有通过听和读, 学习了别人是如何运用语言来表情达意的, 才有可能自己去驾驭语言。

“读”是为了学生更好地掌握全文, 不至于断章取义。怎么“读”, “读”什么很重要。有的老师, 因担心课堂讲解的时间不够, 把学生阅读课文的时间全部挤到课外, 这不仅增加了学生的课外负担, 其效果也不理想, 到上课时连课本还未问津的学生大有人在。有的老师在课堂上虽然也给学生读的时间, 但时间太少, 多数学生还没读完, 便开始讨论。究其原因, 是生怕课堂气氛沉闷。这是对读的误解。殊不知读的过程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内在的口头语言的过程, 学生边读边思考, 有利于对课文的感知、理解、鉴赏和吸收, 何惧气氛不热烈?还有的老师在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时喋喋不休, 这其实是在干扰学生阅读, 当然也收不到好的读的效果。

对于优美的段落词句, 老师不仅仅要让学生熟读, 还要让学生背诵。背诵是在读的基础上强化记忆, 积累语言材料。这对促进学生深入领会课文、培养记忆能力、提高表达能力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过, 我这里说的背诵不是简单地死记硬背, 而是要熟记并理解内容, 分清主次, 把握整体与部分间的区别与联系, 理清篇段的结构层次, 找出行文的线索, 捕捉重点词语和关键句子并明白其作用等。学生通过读, 能增强语感, 再现意境, 加深对课文的感知理解, 培养听说的能力, 发展思维能力。老师还可以通过学生朗读的信息反馈, 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进而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 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书读不好, 话说得也结结巴巴, 语无伦次, 表达能力很差, 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是没有正确使用朗读方法甚至忽视朗读教学的严重后果。

既然“读”这么重要, 那我们让学生读什么呢?我认为光读课本是远远不够的, 除了课本以外, 中外古今的名著, 流行的有助于陶冶情操的杂志, 报纸网文等都可以涉猎。我建议学生对同一题材的文章要多读多比较、多问多探讨, 并自己挑选几篇喜欢的文章熟读成诵。

“听”是为了解惑, 是为了发展学生的“读、写、说、思”的能力。老师讲, 学生听是我们最常见的一种培养“听”教学。但怎么讲、怎么听才是我们最应该关注的问题。无论是讲文体结构、段落大意还是讲解题切入点, 不同的讲法, 其收到的效果也截然不同。对于“讲”, 我所推崇的方法是“手中无纲, 心中有纲”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时, 老师不必拘泥于大纲的要求, 死板的去完成它们规定的任务而不言其它。这个时候老师只要记住整个教学结束后, 而不是某篇课文学习结束后要完成的教学任务, 便可以抛开这些大纲, 放心大胆的去教去讲, 让每篇课文都没有重点突出的知识点。但这并不等于说老师对课文都是“泛泛而谈”, 而是让老师抛开束缚, 在讲课的过程中遇到那个知识点就讲哪个知识点, 让每篇课文既是新学也是巩固。

这种情况下学生应该怎么听呢?我要求我的学生不用“认真”做笔记, “写”跟不上“听、说”的速度, 写下了这点, 往往会丢掉更多点, 而且写下的这点也常常记不住。这就是认真做课堂笔记带来的恶果。不“认真”记笔记, 可以不做笔记, 只要不是左耳进右耳出, 而且学生的理解能力强, 学生大可以放心大胆的更保险的把知识点放在脑子里而非纸上。当然对于理解能力弱的学生, 也可以不“认真”记笔记, 我只要求他们在听的过程中, 随手记下他们认为重要的内容——这些内容往往也是他们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 然后在课下整理消化, 并时常把整理后的内容拿出来回味咀嚼。时间久了, 学生记的笔记越来越薄, 但学生的知识越来越厚, 成绩越来越好。

课堂上, 老师讲是讲, 学生说也是讲。在每堂课上老师都可以抽出一部分时间或整堂课的时间让学生自己讲, 自己说, 阐述自己的观点, 提出自己的疑问。这既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 也锻炼了学生的勇气, 更重要的是这也培养了学生“说”的能力。我们都知道现在的学生课堂上不爱说, 老师提问也懒于回答或不敢回答。究其原因就是学生不懂这些知识点等或怕自己说出了错误的答案而遭受嘲笑或老师的批评。所以为了培养学生“说”的能力, 首先老师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提出自己的观点。老师还要设法阻止其他同学嘲笑那些说了错误答案或提出了简单问题的学生。如此久而久之, 学生“说”的能力提高了, 课堂也不再是老师一个人的讲台, 而是变成了全班师生的大讲堂!

经过了前面的“听、说、读”, 现在我们把焦点落到“写”上。写什么?上到天文, 下到地理, 大到世界, 小到芝麻, 什么都可以写。怎么写?古文也好, 现代文也罢, 议论文可以, 散文也行, 只要不是胡编乱造, 不是恶意堆砌, 是文字我们都欢迎它们跃然纸上。要写出优美的文章, 就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联想力等能力。事物都有多面性, 同样的事物在不同的心情里、不同人的眼里也会被赋予不同的意义。所以要让学生从多个角度观察事物, 欣赏别人的文章时也要把自己的感情放在作者的环境中去理解和吸收。下笔时, 要有“吟安一个字, 捻断数根须”的精神和毅力。什么时候写?我从来不规定我的学生什么时候写作文, 我只要求在他们有感悟, 有灵感的时候去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感悟和思想, 述说自己的灵感和心情。我也不要求他们一定要写多少字, 随心而文, 随性而至才是我对他们的要求。学生对“写”的能力的培养和坚持是比较难的, 为了提高大家的积极性和兴趣, 更为了提高学生的能力, 每隔一段时间, 我们都会把大家在这段时间中写的文字拿出来一起讨论。

“思”是贯穿于“听、说、读、写”之中的, 读而有思, 思有所问, 思有所答, 思有所悟, 思有所写。“听、说、读、写”促进了学生“思”的提高, “思”也让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了培养。在教学中, 老师对“听、说、读、写、思”不可偏废任一, 但对不同的学生要有所侧重, 不可一概而论, 否则会使学生的能力良莠不齐、发展受限。这样通过“听、说、读、写、思”的训练, 不仅更能充分的利用了课堂时间, 也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能力, 使学生更能适应时代和社会的要求。

摘要:“听、说、读、写、思”是学习语文的基本技能, 也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本文以课堂教学为切入点, 结合笔者多年的实践经验, 提出了提高学生阅读课文时间, 转换师生课堂角色等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方式方法, 并从学生和老师两个角度进行了简单说明。

关键词:听,说,读,写,思

上一篇:论对非婚生子女权利的规制下一篇:建筑装饰的环境形式和艺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