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保险市场发展现状

2022-11-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我国保险市场发展现状

我国保险市场现状初探

摘要:我国的保险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同时也暴露了其不足和缺点。从目前我国保险业的发展来看,保险公司的数量有所增加但质量仍需改善,保费及其相关指标增长较快但地区分布不够平衡,保险业对人才的需求旺盛,而外资对我国保险业的冲击和贡献并存。为促进保险业的健康稳健发展,应该在客户和保险行业两个层面共同树立理性的观念,确立供需双方的平等地位,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倡导诚信的社会风气,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和业务素质,以促进保险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保险机构;保费费率;人才支持;对外开放

保险的思想古而有之,我国历代施行的赈济制度就是古代保险的萌芽。现代意义上的保险是西方从14世纪出现的海上保险开始的,并于19世纪初传入我国。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全国性的保险机构——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此后,人保一直在保险市场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自1958年起,由于各种原因,国内的保险业停办了20多年,直到1979年底才恢复经营。自1980年恢复保险业以来,我国保险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立足国情、面向世界,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保险业经历了质的飞跃,这其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误的教训。总体而言,我国保险业作为金融业的一大支柱,虽然经过20多年的高速发展,但由于其底子薄,基础差,与银行、证券等行业相比,仍然显得“势单力薄”。作为朝阳产业,保险业必须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发挥自己的优势,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保险业的发展现状

(一)保险机构

从保险机构来看,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保险业经历了艰难的发展历程,直至改革开放,保险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就目前的经营主体而言,保险公司的数量持续增加。1980年恢复国内保险以前,大陆只有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一枝独秀;1986年,新疆兵团保险公司和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分割了国内的保险市场。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到了2005年大陆拥有各类保险公司82家,2006年又跃升到107家,这其中包括集团公司7家,再保险公司5家,外资与合资公司41家,中资保险公司50家。但是,与发达国家甚至是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我国的保险公司数量仍然偏低,保险公司的资本实力更是远远无法与世界级的保险巨头相比。国内98家公司的资本总额比不上国外一家中等保险公司的资本,这足以证明我国的保险公司离世界领先水平还有很长一段距离。与此同时,国内保险市场一家独大的寡头垄断局面并没有得到改变。多年以来,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平安保险公司、太平洋保险公司、联合保险公司等几家大公司分割了国内市场80%以上的业务。寡头竞争的局面不利于小公司的成长,而卖方市场也同样有损消费者的利益,使得我国投保人所缴纳的保费费率远远高于发达国家。

(二)保费

从保费来看,20多年来我国的保费增长速度一直远远高于同期GDP的增长速度。1980年以来,我国保费收入以年均34%的速度增长,2006年全年保费总收入达5640亿元,是1980年的1200多倍,这个数字足以让很多行业相形见绌。但由于其基础薄弱,客观上使得其在GDP中的比重只有0.38%(2006年数据),远低于国际平均3%的水平和发达国家10%的水平。与此同时,我国保费收入在地区分布上极不平衡。据统计,2006年我国保费收入中,位居前六位分别是江苏、广东、北京、上海、山东、浙江,他们得保费总收入占道全国的43.15%,占据了全国保费的半壁江山。而排名末四位的宁夏、海南、青海、西藏一共只占到0.84%。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在短期内很难改观,保险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也将在今后一段时期继续存在。常用的衡量保险业发展状况的指标是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保险深度是指保费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它是反映一个国家的保险业在其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的一个重要指标;保险密度是指按照一个国家的全国人口计算的人均保费收入,它反映了一个国家保险的普及程度和保险业的发展水平。2005年,我国保险深度为2.7%,保险密度为380元。而2003年世界平均保险深度已达8.06%,平均保险密度已达469.6美元。以上的统计是基于账面上的保费收入,却忽视了这其中很大的一块是应收保费。我国保险公司的应收保费远远高于警戒线,近年来更是呈现上升趋势。由此,保险公司所承担的财务风险逐年积累,如果不能妥善化解,极易造成偿付能力不足的局面。

(三)人才支持

从人才支持来看,产业的发展需要有人才的支持。保险业发展20多年来吸收了一大批从业人员。据统计,2007年保险公司在岗人数达到50余万人,他们为活跃市场、促进保险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从量的方面看,由于保险业的迅猛发展,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旺盛,人才总量不足成为其发展的一大桎梏。从总体看,保险业人才供需比达到1∶4,仅北京市就缺乏保险业专业人才10万人。人才的缺乏使得各公司互相挖墙脚的现象十分普遍,很多保险从业人员集体跳槽,人才流动无序的状况十分严重。从质的方面看,我国保险业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不高,高层次人才比例偏低。在所有保险业从业人员中,本科学历以上的比例小于30%,而硕士研究生以上的比例更是只有2.1%。此外,从人才结构看,保险精算、保费投资及保险理赔等方面的人才十分缺乏。同时,保险业从业人员也集中在东部市场较为发达的省市,而急需拓展保险市场的内陆省份则人才稀少,这些都不利于我国保险业的健康发展。

二、保险业的发展方向

“入世”6年多来,我国保险市场的开放程度甚大,未来将有更多的外资保险公司进入我国内地,保险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习外国同行的经验、壮大自身的能力、争取在激烈的竞争中分享更大份额的“蛋糕”,应是当务之急。

(一)保险业在我国发展的时间较短,民众对其还未形成一个理性的认识

不论保险产品如何创新,保险形式如何变化,其基本的功能都应该是风险保障。而目前,很多人购买保险都是出于投机目的。从几年前投资连结保险和分红类保险的热卖就可见一斑。由于银行利率的下调和股市的低迷,投资连结类的寿险得到了很多民众的青睐。而上一轮牛市行情使得此类险种的销售明显不如以前。而保险公司在宣传此类险种时,也将重点放在了其投机收益上,而忽视了保险最基础的功能应该是合理地转移风险。因此,要促进市场的长远健康发展,不论是对于消费者还是保险机构,都必须树立理性的态度。保险公司要以稳健、理性的经营让被保险人实实在在感到保险在生活中的作用,从而帮助被保险人树立理性科学的态度。

(二)保险公司服务质量不高,但收取得保费费率是国外同行的数倍,这也是消费者拒绝保险的原因所在

从保费费率上看,我国的保费费率的确要比发达国际高。历年的统计结果显示(如图1),保险业的赔付率约占总保费收入的40-50%左右,这就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保险业在直接业务上是有很大让利空间的。当然也不能一概而论,国外的保险公司之所以能厘定较低的费率,是因为金融市场的成熟和保险业的监管相对宽松,这给了保险公司很大的自由和空间将保费用于多样化的投资,以投资的收益来弥补直接业务的亏损。然而,在我国由于金融市场不够成熟,金融监管也相对严格,目前很难做到在间接业务上游刃有余。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混业经营的趋势,保险公司依靠间接业务盈利应该是大势所趋。从保险业的服务水平看,保险公司“跑马圈地”的增长模式以及营销人员专业化程度不够都对其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要解决此类问题,首先应该期待一个公平市场,不仅指各保险公司之间的竞争是公平的,更是指保险的供应者和需求者之间的地位是公平的。保险公司对于业务的熟悉程度要远远高于被保险人,更应该做到在经营时正确履行自己的义务,帮助被保险人了解业务常识,这其中包括:避免保单晦涩难懂,合理宣传保险的保障功能,展业和理赔时都做到热情周到,出险时积极履行理赔的义务而不是无理拒赔、惜赔或少赔。

(三)倡导社会诚信风气,提高保险业自身业务素质

在我国的保险业务中,骗保的现象十分严重。以汽车保险为例,大约有20%的案件属于骗保。骗保的发生,给保险公司的财务状况带来了极大的风险,不利于其稳健经营。要防范此类风险的发生,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保险公司自身要提高业务素质,尤其是在核保方面要严格把关,提高承保业务的质量。同时,由于保险代理人的行为就代表保险人的行为,因此保险代理人,尤其是个人保险代理人,一定要做到尽职尽责,绝不能为了多收佣金而承保不合格的业务,是保险人遭遇不必要的损失。

(四)充分发挥对外开放的优势,在竞争中促进自我成长

由于我国保险市场潜力巨大,外资纷纷进入大陆保险市场,其经营理念、经营模式对我国保险业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在保护贸易理论中,有幼稚产业保护论一说。但在保险业,外资的纷纷涌入并没有出现人们预期所想的“狼来了”的局面。相反,外资公司先进的营销模式、管理理念和产品创新为我国保险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中资公司也在不断地学习借鉴过程中得到了发展壮大。最生动的莫过于友邦保险的例子。1992年,友邦保险在上海建立分公司,率先引入寿险代理人制度,开拓个人寿险业务,当年就占有上海个人寿险市场100%。1995年上海各家保险公司新售的77万张个人寿险保单中,仅美国友邦公司就售出70万张,占91%。但这种局面很快就得到扭转,在上海市场根基深厚的中资公司迅速做出反应。以后,其他保险公司学习友邦公司纷纷开办这一险种,引进代理人制度。1996年中保人寿和平安保险分别占个人寿险业务的20%和35%,友邦降至38%,1997年友邦的份额进一步降低。

(五)在分业经营的限制中找到发展专长

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我国于1994年以来实行严格的金融业分业经营制度,它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但其与生俱来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过分地强调银行、证券、保险业分业经营,使我国的保险业发展相当缓慢,缺乏应有的规模,经济效应和国际竞争力,而且降低了资金的配置和使用效率。在保险业内部,也有分业经营的规定,即保险活动中将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分别营销的制度。1995年的《保险法》中的这项规定与国际上出现的兼业经营或混业经营的趋势大相径庭。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保险业分业经营是保险业客观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只有在专业保险业务领域的经营趋向成熟,才能有条件实施混业经营,世界上有不少发达国家都是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分业经营之后才过渡到混业经营的,因此分业经营的原则在现阶段不宜动摇,并且除了产险和寿险分业经营外还可考虑根据业务发展需要,成立更为专业的保险公司,如责任保险公司、健康医疗保险公司等。

参考文献:

1、黄达主.金融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王力南.我国保险市场的发展趋势[J].经济导刊,2004(6).

3、姚海明.我国保险业的市场结构现状分析及发展趋势[J].经济评论,2002(2).

4、张洪涛,郑功成.保险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5、朱捷.中国保险业的现状与未来[J].人民论坛,2000(6).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

作者:张 捷

第2篇:我国保险市场的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保险业正处于大变革的前夕,保险公司将在竞争大潮中优胜劣汰,分化组合,保险业市场结构也正在重新”洗牌“并逐渐向着合理化方向演变,驱使这种变革的主要力量是:保险市场国际化和保险制度市场化,保险市场结构合理化,保险市场主体多元化。

国际化带来有效率的结构调整

未来三至五年,更多的国外大公司将进入中国,与中资公司同场较量,与中国争夺市场份额。由于竞争的“鲶鱼效应”,中资公司必将励精图治,奋力拼搏,提高自己的经济绩效。例如,1995年上海各家保险公司新售的77万张个人寿险保单中,仅美国友邦公司就售出70万张,占91%。但这种局面很快就得到扭转,在上海市场根基深厚的中资公司迅速做出反应,1996年中保人寿和平安保险分别占个人寿险业务的20%和35%,友邦降至38%,1997年友邦的份额进一步降低。

外资公司还会以与中资公司合资经营或与中资公司建立战略联盟的方式进入中国市场。由于合资经营或战略联盟的“干中学效应”,中资公司能获得较为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从多方面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所以,尽管保险国际化过程中,中资公司暂时失去了部分市场份额,外资公司增加了部分市场份额,但由于中国保险市场的深度和密度都很低,在未来的保险业竞争和经济的稳定发展中,保险业务的“蛋糕“将做大,中资公司的业务的绝对量仍会上升。

经历激烈的竞争生存下来的中资公司将变得更有效率,并将带来有效率的结构调整。

保险制度市场化带来竞争之路

由于目前保险市场超额利润的存在,将吸引更多的资本进入,而政府也会顺势而为地放松市场准入,供给主体将增加。为应对加入WTO的挑战,我国政府已在1999和2000年分别组建一批全国性中资保险公司。从长期来看,大量保险公司的进入,保险供给增加,保险价格将逐步下降。各保险公司在政府有效监管的环境下,将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展开竞争,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发展战略和竞争策略,其结果是促进保险公司行为市场化和经营高效化。

在保险市场国际化和保险制度市场化背景下,保险市场必然出现资本的积聚和集中,发生在发达国家的保险公司间的兼并与收购、保险公司与其他经济组织如银行的竞争与联合的“大戏”必将在我国上演。

保险市场结构合理化

保险业是一种特殊的行业,是经营投保人转嫁过来的风险,它一方面为了获取一定的利润,但更重要的功能是促进整个社会生产、生活的顺利进行,保障了广大被保险人的利益。如果采取完全竞争的市场模式,保险企业逐利润而居,保险业利润率下降时则采取各种方法退出,利润率高时则一窝蜂拥进保险行业,势必造成过度竞争。虽然在短时间内保险费率将下降,但伴随保险费率下降而来的利润率的降低则会导致保险企业偿付能力的不足,最终损害被保险人的利益。因此我认为将来我国的保险业的发展趋势只能是既有垄断又有竞争的市场①。

垄断竞争型市场并不排斥竞争。在国外成熟的保险市场中,几乎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垄断,占绝大部分市场份额的均是几家大的保险公司。而市场上的中小保险公司因其专业性强,经营灵活,而一直活跃于保险市场中。大型保险集团应是在竞争中逐步扩大自己的市场占有率,否则依靠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圈地份额将在以后的市场竞争中被别人所吞食。

保险市场主体多元化

现有保险市场的主体格局将被调整

中资保险公司的数量将会大幅增加。据统计,目前国内外资公司的数量超过内资保险公司的情况,不适应保险市场发展的需要,保险市场的开放,首先应该是对内的开放。

对中资保险公司组织形式的限制应该放宽。按照现行《保险法》的规定,保险公司的组织形式只能是两种:国有独资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这种规定未来保险业发展的需要。目前,国际上通用的保险公司形式很多,除国有独资保险公司及股份有限保险公司外,还有相互保险公司①、保险合作社和个人保险等,虽然股份有限保险公司是国际保险市场上最主要的保险公司的组织形式,但是相互保险公司在日本、美国和英国的保险市场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如果组织形式的限制不能放宽,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保险市场的发展。

现有中资保险公司的体制将会发生变化。

首先,国有保险公司将进行股份制改造。通过鼓励国有保险公司与国内大型产业集团、大型金融集团实行交叉持股的方式,提高国有保险公司的实力。逐步建立大型保险公司、大型产业集团、大型金融集团之间相互持股的保险经济体制。

其次,少数几个中资保险公司,将成为能够主导国内保险市场,抗衡外资保险公司的大型保险集团。这种大型保险集团具有较高的管理水平,可以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国经营。

最后,中、小型保险公司具有专业性强、经营灵活的特点。未来世界保险市场竞争呈现的趋势是“大鱼吃小鱼”、“快鱼吃慢鱼”和“活鱼吃死鱼”。这种情况为中、小保险公司的发展留下了发展空间,加之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保险市场的需求也参差不齐,因此更需要中、小保险公司的适度发展。

保险中介市场将会进一步发展

发展兼职保险代理人市场。 中国在规范专业代理人行为的同时,应利用目前的行业管理优势,以大型行业为重点,建立一批兼职保险代理人,如航空系统、铁路系统、水运系统、公路系统、医疗系统、邮电系统等。可以利用其规模效应来降低营销成本,又便于较快占领市场,有着比较大的发展空间。

保险经纪人、保险公估人市场将蓬勃发展。 保险公估人业务是最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是指以第三者的身份,公正的立场,从事保险标的的评估、勘验、鉴定、估损、理算等业务的保险中介人。公估人迎合了保险公司为客户提供主动、专业、迅速、公正的保险服务的要求,提高了行业的服务质量,也有利于扩大保险市场的容量。目前,西方保险公司委托保险公估人处理理赔事项的情况较为普遍,中国保监会已根据《保险公估人管理规定(试行)》,于2000年12月23日举行了中国第一次保险公估人考试。

建立专属自保公司。 建立专属自保公司,是增加保险市场供给主体的现实选择。自保公司是隶属于一个本身并不从事保险业务的公司或集团公司、主要为其母公司提供保险服务的保险机构。自保公司可以直接对其母公司承保或通过母公司或子公司所在地的直接保险公司办理再保险的形式为母公司承保。因此,自保公司通常行使的是再保险公司的职能。自保公司一般不和母公司在同一地注册,而是在相对管制较松、税率较低的地区注册。目前,全世界约有4000家自保公司,保费总收入约占全球商业保险市场份额的6%,大约为210亿美元。我国有比较好的建立专属自保公司的条件,可以在条件比较成熟的行业或大型企业集团进行试点,比如航空、铁路、邮电、航运、石化集团、粮油系统等,待取得经验后再推广开来。

作者:王力南

第3篇:我国责任保险市场发展现状研究

摘 要:文章以《中国统计年鉴2012》为资料来源,通过相关性分析剖析了责任保险和财产保险的关系,并以实际数据为证,阐述了我国责任保险的发展现状:责任保险发展迅速,但程度较低;地区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不断发展责任保险,应加大宣传力度;因地制宜发展责任保险;提高赔付比率;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开发新品种。

关键词:责任保险;现状;问题;对策

一、责任保险概述

责任保险是指承保致害人(被保险人)对受害人(第三者)依法应承担的损害赔偿责任,也就是说,当被保险人依照法律需要对第三者负损害赔偿责任时,由保险人代其赔偿责任损失的一类保险。

我国的责任保险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当时的险种主要是汽车公众责任保险业务,几年后停止,现阶段的责任保险是从1979年逐步发展起来的。我国《保险法》第五十五条第二款对责任保险做了如下定义:“责任保险是指以被保险人为第三者依法应负的赔偿责任为保险物的保险。”意即企业、团体、家庭或个人,在进行生产行为时对他人造成的损害,依据法律或契约对受害人承担的经济赔偿责任,在投保责任保险之后,由保险公司赔偿损失。现阶段,我国的责任保险的险种主要有公众责任保险、产品责任保险、雇主责任保险、职业责任保险以及其他责任保险。

二、我国责任保险市场发展情况分析

(一)我国责任保险与财产保险的相关性分析。(1)责任保险保费收入与财产保险保费收入的存在较强的相关性。表1显示了从2000年至2011年我国财产保险和责任保险保费收入的变化情况,两者一直呈现不断增长的态势,为了研究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本文将对两者进行相关性分析,探讨他们之间存在的联系。以《中国统计年鉴2012》为数据来源,本文对财产保险保费收入和责任保险保费收入进行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其中

CCX表示财产保险保费收入,ZRX表示责任保险保费收入

表1 我国历年财产保险和责任保险保费收入情况

(1)相关性检验。通过对2000年至2011年责任保险和财产保险的保费收入进行相关性检验,结果如下所示:责任保险保费收入和财产保险保费收入的相关性系数为0.992843,相关性极强。

图1 财产保险保费收入和责任保险保费收入相关性散点图

从散点图可以看出,这些点大致分布在一条直线的附近,变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做是线性的,即责任保险保费收入的增长与财产保险保费收入的增长之间存在线性相关关系。但这些点与直线存在一定的偏离,说明责任保险保费收入的增减影响着财产保险保费收入的增减,但不是唯一的影响因素。

(2)回归性分析。从回归分析中可以得出我国责任保险保费收入与财产保险保费收入模型的公式为:

■= 33.57232*ZRX -239.8491 t=(26.28937)(-2.549954)

R2=0.985737 =0.984311 F=691.1308 S.E=116.3542

DW=2.068505

这个估计结果表明,责任保险保费收入每增长1亿元,财产保险保费收入增长33.57232亿元,这意味着责任保险的发展对财产保险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责任保险保费收入持续增长,但所占比重低。近年来,我国财产保险发展迅速,财产保费收入增长较快,平均每年增长16.6%。相应的,责任保险发展也较快,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16.3%。2011年我国的财险保费收入达到4610.9亿元,与上年度同期相比增长15.5%,责任保险保费收入达到148.0亿元,同比增长21.7%,但责任保险保费收入占财产保险保费收入为3.2%,相比发达国家比重仍然偏低。

表2 2000-2010年我国责任保险和财产保险收入情况

从表中还可以看出,我国责任保险是在波动中不断发展的,保费收入在03、04年有所下降,但整体呈上升趋势,并在2010年首次突破100亿元。突然下降的原因是由于意外伤害险的推出,加之社会工伤保险制度的推广,雇主责任险的需求有所下降,导致雇主责任险保费收入下降,05年政府大力发展责任保险,使其保费收入迅速增长。但是历年来责任险比重从未超过5%,处于较低水平,并且波动比较大, 00年为3.2%, 02年上升到最高值4.7%,然后又急速下降,04年跌到谷底,接着缓慢上升,期间仍有波动,但幅度不大,从折线的走向可知责任险比重在09年微弱下降后持缓慢上升趋势。

三、责任保险相比其他财产保险业务发展较慢

从2011年财产保险各业务的保费收入情况中可以看出责任保险在财产保险整个业务中的比重仅高于信用保险,所占份额非常小,仅为3%,远远低于机动车辆保险,甚至低于农业保险。责任保险比重是指责任保险保费收入占财产保险保费收入的比重,能够反映责任保险在财产保险整个业务中的地位以及贡献程度,世界平均水平为15%,一般发达国家该比重达到30%左右,而美国在40%~50%之间,相比之下,我国的责任保险发展相对滞后,责任险比重偏低。

(二)我国责任保险的市场分割现状。(1)责任保险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我国责任保险的发展存在地区性的差异,总体性的特征是东部发达地区发展较快,所占市场份额大,而中西部地区发展较慢,所占市场份额较小,产品也比较单一。2009年北京市责任保险保费收入为615.83百万元;南部沿海省份广东高达1164.59百万元;上海为1081.64百万元。而在湖南湖北中部省份,其分别为255.77百万元和244.74百万元,西部省份宁夏为24.89万元,青海在和西藏为 39.68百万元和26.42百万元。仔细比较不难发现地区之间的差异跟人口密度没有必然联系,但跟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2)主要财产保险公司占据大部分市场。2011年,按照“政府推动、政策引导、市场运作、立法强制”的原则,推动行业在环境责任保险、医疗责任保险、旅游责任保险、安全生产责任保险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和突破。截至2011年末,我国财产保险行业共有公司59家,其中中资财险公司38家,外资财险公司21家,财产保险公司共有分支机构30861家。从经营范围来看,有专业保险公司6家,其中农险公司4家,汽车保险公司1家,责任保险公司1家。

但是各财产保险公司市场份额悬殊,主要财产保险公司占领大部分市场,但从单个财产公司来说,责任险业务保费收入少、比重低。在市场份额占比中,2011年,人保财险为44%,占据市场份额的一般以上,太保产险和平安产险分别为13%和12%,美亚占到2%,中资财产保险公司以绝对的优势占据大部分市场。但外资公司责任保险发展的程度之高不容忽视,值得中资财产保险公司借鉴。

2011年,人保财险责任保险保费收入达64.4亿元,排名第一,远远超过其他公司,太保产险和平安产险分别以19.6亿元和17.9亿元分居第二、第三,在我国责任保险保费收入排名前10的公司中只有一家外资公司——美亚财产保险有限公司,其责任保险保费收入为3.3亿元,位居第七位,相比07年的第四名有所下降,但是外资公司只在少数大中城市开展业务,可见其发展程度之高。在责任险占比中,中资财产保险公司的比率低于4%,而美亚高达31.1%,由此可见,我国财产保险公司的责任保险业务发展比较落后,在整个公司业务中的占比很小,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四、不断推动我国责任保险的发展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责任保险总体上来说得到了不断发展,保费收入不断增加,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在财产保险中所占的比重偏低;在区域上,也呈现出较大的差异,经济发达地区发展程度大大高于经济相对滞后的区域;与其他国家相比存在比重低、赔付率低,从业人员学历较低等问题。鉴于责任保险在财产保险中的重要地位以及重要作用,应该采取多种措施不断发展责任保险。扩大保险宣传,普及保险知识;因地制宜发展责任保险;提高赔付比率,刺激购买需求;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不断开发新险种。

参考文献:

[1]郑功成,许飞琼《财产保险》[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第四版

[2] 张洪涛. 责任保险理论、实务与案例[M ].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3] 孙成聚. 大力发展责任保险,服务构建和谐社会[ J ]. 中国保险,2007 (12) .

[4]张洋.我国责任保险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5(6)

[5]中国保险年鉴2012.资料来源:http://ishare.iask.sina.com.cn/f/34669025.html

作者:郑海燕

第4篇:我国保险业市场营销管理现状、问题及对策

我国保险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杨 应 强

摘 要 :

目前,我国保险市场正在由买方市场向卖方市场转变,这带来了消费者行为和动机的较大变化,消费动机与行为更加趋于理性和实效。这些变化无疑对当前我国保险市场营销更高的要求。针对市场转型带来的消费行为的变化和金融一体化进程,当前我国保险市场的营销模式呈现出的诸如顾客导向不明确、市场细分不充分、缺乏科学的营销策划、没有完整的市场营销战略等问题,难以适应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竞争日益加剧的保险市场。为此,本文对我国保险市场营销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然后探讨解决上述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保险 营销 现状 问题 对策

一、我国保险业市场营销管理现状

(一)保险业市场营销管理概述

保险公司是以经营风险、提供相关服务为主要业务,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主要经营目标的金融企业。保险市场营销是保险人为了充分满足保险市场上存在的风险保险需求和欲望而开展的总体性活动,具体地讲,包括保险市场的调查和预测、营销环境分析、投保人的行为研究、新险种的开发、费率的厘定、保险营销渠道的选择、保险产品的推销以及售后服务等一系列活动。

1.当前我国保险业仍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从服务经济角度来看,我国尚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前期阶段,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并重,新型工业化正在积极推进中,达到后工业和服务与信息经济社会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2.虽然近年来保险业有很大发展,但相比其它一些行业在服务业的比重来看。保险业在服务业中的比重总体水平不高。

3.从银行业与保险业分别在国民经济的重要性来看,银行业的M2占GDP的比重,远高于保险业保险费占GDP的比重。

4.保险业微观主体的改革还不完善,服务水平不高;保险市场消费者开始变得觉悟,但是对于广大地区和人们来说保险意识还较低、保险消费者还不成熟。

5.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保险业在国际上的保险密度与保险深度不高。保险在资本市场上的作用还不大;此外,与发达国家的保险业在管理水平、管理经 1

验和调控手段等相比,我国保险业尚有差距。

二、我国保险业在市场营销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保险业存在的问题 1.我国保险行业保险供给方的问题 (1)险种单一,保险产品同构现象严重

目前,保险市场运行的许多险种针对性和适用性差,条款设计缺乏严密性,不能很好地满足投保人多方面的需要。因此,许多保险公司的经营都集中在数量有限的一些险种上。例如:在寿险中,各大公司都在拼命争夺、抢占少儿险的市场;在产险上,各公司的竞争也主要集中在财产、车辆、货物运输等少数几个大险种上。此外,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各保险公司险种结构相似率达90%以上。这种状况导致了保险公司的“重复建设”、过度竞争。

(2)竞争加剧、违规经营现象相当严重

首先,擅自提高或降低费率、扩大承保责任,增加无赔款返还。在一些主要险种中,甚至出现一些破坏性、掠夺性的竞争行为。

其次,超规定比例支付保险代理手续费。以航空人身意外险为例,多家寿险公司竞争这一业务,手续费竞争攀升,甚至高达70%以上。

第三,未经人民银行批准,擅自开办新险种。这些不正当竞争、违规经营的行为严重破坏了市场公平竞争,加剧了保险机构自身的经营风险,使某些险种隐藏了严重的支付危机。

(3)内部管理混乱,会计核算,账户管理有漏洞,内部控制薄弱。

首先,重要单证管理和使用混乱。

其次,账户管理不严格。一些基层保险公司为便于操作,没有按规定在开户银行设立责任准备金存款户,造成保险资金不合理占用,保险财务收益减少,支付能力降低,形成潜在风险。

第三,会计核算不真实。有的基层保险公司为完成偏高的任务指标,在会计核算中的未决赔款上做文章。有的为增加利润而增加应收保费,减少未决赔款;有的以贷揽保、发放好处费承保,做假保单搞假理赔。

第四,缺乏必要的风险管理制度,对承保、理赔、资金运用等一些重要业务环节的风险防范和控制能力很弱。

(4)资金运用方式单一,影响其支付能力

我国的《保险法》规定:保险资金运用只限于在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资金运用形式。保险资金运用方式单

一、渠道狭窄,保值增值能力弱,同时又存在贬值的危险,使得保险公司不得不靠降低赔付率来实现利润,提高经营效益。

2.我国保险行业保险需求方的问题

(1)公众风险意识较弱,投保意愿不高

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对国有部门的职工实行几乎“从生到死”的全方位保障。目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承担风险的主体逐渐由政府转移到企业和个人。但由于在1959—1980年,国内商业保险停办时间长达20年之久,中国人的风险、保险意识必然滞后。据有关资料统计,1997年对部分城市居民的调查表明:对保险“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的人分别只有1.7%和18.6%,而44.6%的人还处于“不太了解”状态,另有8.2%的人对保险一无所知。 (2)保险有效需求不足

由于保险广告宣传不够深入,居民对保险并非“家喻户晓”。保险公司普遍存在重保费、轻理赔的思想,偿付工作效率低,服务质量不高,使得许多投保人对理赔服务产生抱怨,限制了消费者投保行为的产生。

(3)不了解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区别

许多参加了社会保险的公民,就认为不需要再到保险公司进行投保了,从而降低了公从对商业保险的需求。

(二)我国保险行业保险代理方的问题 1.保险代理机构存在的问题

首先,仍然有不少保险公司设置代理机构不向人民银行办理登记、审批手续。

其次,代理机构违规签发保单和越权批单的现象时有发生。

第三,保险公司对代理机构业务管理和风险控制没有制度可循,潜在隐患较大。

最后,代理机构的组织形式、用工制度、产权关系、法律关系等都很模糊。这些问题给保险业的发展带来了障碍。 2.保险代理人员素质不高,影响了保险业务的发展

由于代理人员从业前大多是社会富余劳力和待业人员,保险知识不足,责任心不强,往往在推销保险时出现误导陈述、恶心招揽等违规现象。再加上代理人员敬业观念淡薄,缺乏职业道德,以至于某些人趁财务管理混乱之机,截留、挪用甚至贪污代收保险费、赔款等等,形成了保险从业人员的道德风险,给保险公司拓展业务带来了不利影响。

三、培育我国保险公司市场营销理念的策略选择

(一)针对我国保险业存在的问题提出的策略 1.牢固树立以顾客为中心的发展核心 (1)以客户为中心开发创新保险产品

保险公司是以所提供的保险产品来满足客户需求的,其产品的开发与创新是否以客户的需求和发展变化趋势为导向,是保险公司是否真正树立了市场营销理念的首要标志。以客户需求为中心,开发、设计保险产品,一方面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的现实需求,另一方面要挖掘客户的潜在需求,引导客户需求顺应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趋势,为保险公司的业务发展开拓更广阔的空间。

(2)以客户为中心完善保险服务方式

保险公司要通过提供优质、高效、准确、快捷和个性化、贴身化的特色服务,使客户满意,并积极地培养“忠诚客户”和“黄金客户”,进而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客户网络。为此,保险公司必须要改变“等客上门”的传统服务方式,不仅要以良好的服务环境和先进的服务设施赢得客户的满意,而且要积极主动地派出营销人员深入目标客户群中,开展保险宣传、咨询服务等活动,使客户切身体会到保险公司服务的便捷,进而起到扩大和稳定客户群的作用。

(3)以客户为中心制定质量标准

保险公司要在准确研究和掌握客户需求的前提下,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的质量标准,如在服务功能方向,保险公司要实现由单一服务型向多功能综合型转化;在营销管理方面,实现由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转化;在业务操作方面,实现由繁琐、复杂、随意向简便、快捷、正规转化。

2.加强保险业人才培养

首先,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要在现代竞争中胜出,关键是抓住客户的需求。因此,在保险产品研发过程中,首先需要保险营销一线业务人员更深入地了解潜 4

在投保人的需求和需求动向,并把客户的需求信息及时反馈到产品研发部门,使保险产品真正作到按需定制、投客户之所好,那么后一工序为投保,核保才会顺利实现那“惊险的一跃”。

其次,向同行(竞争对手)学习。飞速发展的中国保险业使本来就十分稀缺的保险人才分散到众多的公司,单家保险公司难有充分的精力和人才投入全方位精准周到的产品设计,尤其在中国保险产品日趋个性化的今天,需各公司放下盲目的“自尊”,虚心向同行、向竞争对手学习,取其精华,扬长避短,,可以更快地推动中国保险与国际接轨,催化中国保险业的成熟,提升本土保险业的综合竞争力。

3.打造保险业拳头品牌

强化品牌意识,就是以品牌与客户建立长期的亲密关系,形成自已的长期“回头”客户群。对于保险公司和保险中介人公司品牌建设,一是寻找区隔概念,即找出一个概念,把自已与竞争对手区别开,解决目前保险、保险中介人公司之间只是名称不同而已的问题。二是品质卓越,即产品质量充分符合顾客的要求,达到顾客满意,并争取给顾客超值服务,带给顾客意外的惊喜。三是品牌建设离不开广告,但决不可陷于广告即品牌之误区。广告可提高知名度,但不能逻辑的形成认知度(它的核心在于“认”即认可,而知名度的核心在”知”即知道)和忠诚度。认可度和忠诚度须以保险产品的合适与服务的周到,靠保险人及保险中介人长期励精图治,靠市场的口碑方可在顾客中站住脚。

(二)创新保险营销的策略

中国保险的营销创新,有三个前提:一是政府重视并予以支持,二是保险主管部门的理解和帮助,三是社会、客户认同。一切营销方式的创新都必须立足于提高公司一个或几个方面的竞争力来展开,本文认为目前中国的保险、保险中介公司重点应在如何提升运营效率和亲密顾客关系上多下些功夫。

1.一对一深度营销

“一对一营销”核心的实质是以“顾客份额”为中心,与顾客互动以及定制化。即通过与顾客深入的对话交流,更精确、细致地分析、掌握客户的需求并以此引导保险产品的定制,从而为同一顾客提供更多服务。

深度营销就是保险人及保险中介人通过长期人文关怀,使客户对本公司形成 5

长期的品牌忠诚,认同公司利益与客户利益的双赢原则,在关心满足客户的显性需求后进而关心其隐性需求,不断开发新的服务机会。 2.保险与理财联动营销

保险营销人员在充分满足客户投保需求的基础上,以更专业的素质为投保人提供系列化的理财服务。尤其是正寻觅多种投资出路的中产阶层以上的家庭和企业投保人,保险与理财联动,可以保险进门,在理财中赚钱。

3.依靠保险中介营销

保险公司逐步从保险业务中专业化分离出来,集中于市场调研与精算,产品设计,售后跟踪与理赔服务,品牌建设等,而将目前花费大量人力、精力的产品营销交给专门化的保险代理人、经纪人公司,这是保险发达国家的共同规律.专业化可以提高经营的集约程度,降低各个经营环节的成本,更容易形成自已的核心竞争力,打造保险公司、保险中介公司自已的经营品牌。

4.增强团队合作

资讯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个人英雄主义独闯天下已无市场。因而无论是保险公司的直销部门,还是保险代理公司,保险经纪公司,必须扭转目前保险靠营销员个体作战的流行工作方式,将一个公司的业务资源、技术资源、性格特征作充分的整合,形成一个分工协作优良的团队,获取1+1>2的协作合力。 【结论】

随着国内保险市场竞争的日益白热化,保险企业的市场营销面临更多的不确定因素,营销模式的竞争已经逐渐成为市场竞争的焦点,多元化的营销模式已经形成。如何从整体上提高保险市场营销的运行效率,降低营销成本,为客户提供更丰富的、更全面的保险产品和保障服务,实现客户价值和企业价值增值,推动市场的繁荣和企业的发展,是保险企业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但国内保险业务恢复经营时间不到30年时间,在保险营销渠道及营销渠道整合方面的实践经验不多,对保险营销渠道整合策略的研究较少,因此,可提供本论文借鉴的研究经验和资料不多,本论文的论点、论据和论述等方面都难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我将在今后的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深入学习和研究、不断改进和完善,也更加希望我国的保险业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发展壮大。 【致谢】

我要感谢所有接触过的老师,是他们的教育和关心使我从一个惜懂少年渐渐长大成熟起来。尤其要感谢我的毕业论文指导老师。老师对待学术严谨认真,对待学生关怀备至。在论

文写作的几个月中,老师在选题、开题、大纲确定、研究设计、数据收集和论文撰写每个步骤中都给予我大量的指导和支持。他的教导让我明白了脚踏实地的治学态度对于从事研究工作的重要性,更让我领悟到明确的发展方向对于个人发展的指导作用,这些也将影响我今后的人生。 【参考文献】

[1]孙祁祥,张楠楠,论金融一体化对金融监管提出的挑战[J],保险研究,2003,(08) [2]林江,论进入壁垒与中国保险业竞争力[J],金融与保险,2004,(11) [3]钱红,论入世后中资保险公司核心竞争能力的培育[J],保险研究,2002,(10) [4]代炎华,发展保险电子商务的现实课题,国研网,2003 [5]法尼,保险企业管理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第三版),2002 [6]李芒环,略论中资保险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构建[J],开发研究,2004,(03) [7]李芒环,我国保险营销人员素质刍议[J],洛阳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3) [8]武晓斐,银行保险产品—商业银行与保险公司的发展战略方向,浙江金融,2004,(03) [9]洪洁,论我国银保合作的现状、问题和发展途径,上海金融,2004,(09) [10]李扬,中国金融论坛,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2011年8月30日

第5篇:2010年我国财产保险市场综述

规范经营和价值经营理念深入人心

2010年,监管部门通过加大监管力度,在继续抓实70号文件确立的“四项重点工作”基础上,通过宣导与处罚并重的原则,力求在公司治理结构的平台上实现内生和根本性的改善。

一是通过偿付能力监管等手段,推动董事会监督制衡机制的落实,充分发挥资本刚性约束的力量。2010年是行业增资和发债的高峰年,平安财险、国寿财险、华泰财险、永安财险、安诚财险等公司大幅增资。人保财险、平安财险和阳光等公司则通过发行次级债的方式补充偿付能力。

二是将关注重点从微观操作层面上升到宏观治理层面。通过监管谈话等方式,强化对总公司的约束,推动体制机制的变革,解决科学发展的环境问题。

三是从对基层的处罚转向对总公司的处罚。频频向总公司发出监管函,从对机构的约束转向对人,特别是高管的约束,监管部门开出的“罚单”是前所未有的,包括责令撤换高管,列入不良记录名单。

四是各地保监局纷纷将财产保险业作为监管的重点。围绕行业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当地实际,开展协同行动,出台了一系列的举措,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五是进一步加强行业规范经营基础建设。除了继续加大对中介行业的监管力度外,全面规范保险产品的报批管理,通过《纯风险费率表》、非车险“见费出单”、理赔信息和保单信息自主查询机制、车险信息平台建设等项目,为行业的健康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与此同时,保险公司更加关注合规经营和价值经营,“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和效益良好”这一现代金融企业的基本要求,逐渐成为行业经营管理的共识和目标,观念的转变推动了市场秩序的向好,推动了公司经营管理方式的转变。

具体表现为:一是保险公司认识到如果单纯靠“铺摊子、甩费率、砸点数”搞发展,是难以持续健康发展的,最终是要付出代价的。二是保险公司开始将“效益第一”的理念从简单的宣导,逐步地反映和固化到考核评价体系之中,并成为用人导向的核心指标。三是行业开始关注并加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建设,提升行业内涵式发展和可持续价值增长的能力。四是行业的协同效应逐步显现,行业的环境、形象和利益需要共同维护的认识逐步转化为协同行动。从“见费出单”到“规范手续费”,从“纯风险费率”到“行业数据平台”,均体现出了行业的成长与成熟。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2010年,我国财产保险业呈现出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全年保费收入达到3894亿元,与“十一五”开局时的1580亿元相比,净增加了2.5倍,平均增速高于行业水平,业务占比稳步回升。最为可喜的是,在经营效益方面,70号文件的“支点效应”开始显现,通过多管齐下的“组合拳”策略,在强化监管的大背景下,行业经营的历史性拐点出现,经营指标“两降两升”,即:费用率和赔付率下降,经营效益和保费充足率上升,其中,综合赔付率下降了4.2个百分点,综合费用率下降了3.9个百分点。截至2010年11月,行业实现盈利180.5亿元,其中承保盈利为89.6亿元,同比增加188.3亿元。

行业推动和创新模式成为发展方式转变亮点

财产保险业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和转型,这是由经济发展规律决定的,也是由我国财产保险业发展历史决定的,是一种历史的必然。问题的关键是我们是否认识到转型的必要和必然,如何思考、实践和推动转型,这将是决定公司和行业未来的关键。认识到转型问题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解决如何转型问题。解决如何转型的关键,是解决发展方式和盈利模式这两大课题。2010年,我国的财产保险公司在解决两大课题方面开展了积极的实践与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在发展方式方面,突出表现在新业务和新渠道两个重点。行业推动是新业务的重要动力,而创新则是新渠道的核心内涵。在行业协同效应的推动下,行业与旅游业开展旅行社责任保险全国统保示范项目,这个项目已经不再是一个传统和简单的保险产品,它从体制、机制、技术、信息平台等方面提供了一个旅游风险的综合解决方案,同时,针对理赔和服务两大焦点,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案,设立了“旅行社责任保险调解处理中心”,并建立了鉴定委员会等配套制度,成为保险行业参与社会风险管理的一个有益实践和成功案例。目前,已有1万多家的旅行社参与了示范项目,提供了数百亿元的保障。

另外,在中国保监会和交通运输部的共同推动下,经过了多年的努力,全面启动了无船承运业务经营者保证金责任险试点。这一业务不仅为我国货物运输业的专业和规范经营提供了一个基础性制度保障,更重要的是,通过“等效替代”为企业和社会释放了大量的金融资源,根据粗略估计,释放的保证金将超过30亿元。

此外,在相关部委的支持和配合下,中国保监会全力推动了环境责任保险、科技保险、小额贷款保险、贸易信用保险和文化产业保险等方面的工作,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将成为未来业务发展的新亮点。

除了行业的协同行动外,各家公司在弥补和发现需求、创新产品和服务方面均开展了一系列积极和有益的尝试,如人保财险的世博会和亚运会专项保险计划,信保公司新推“信用保险E计划”,中银财险依托股东优势推出“环球守护留学保险卡”,信达财险推出了我国首个著作权保险,大地财险研发矿山安全生产事故隐患预警管理系统。

在创新方面,渠道创新和发展是2010年行业发展的一个亮点。其中,电话营销无疑是值得浓墨重彩的一笔,早年电话营销仅仅是局限在几家大公司,而且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渠道的补充,并不能成为一种主流。2010年,除了平安财险、人保财险和大地公司在这个领域继续加大投入和强势发力外,一大批中小公司均加入到电话营销的行列,保险电销广告攻势异常。2010年,行业的电话营销保费规模将达到200亿元左右,占保费收入的5%,预计2011年将突破400亿元。

在电子商务领域,网络销售也受到了“战略性青睐”,平安和人保财险设立了专门的机构,平安公司在淘宝网开设了旗舰店,全力推动网络销售。保险公司正逐步成为搜索引擎和比价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同时,手机,特别是智能手机的普及,也为保险销售提供了创新渠道的新机遇,一些保险公司也开始了探索与尝试,如人保财险和平安财险均开通了手机WAP网站。可以预见,未来基于新技术创新应用的新渠道,将在财产保险业务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车险盈利模式的成功转型成为行业示范

在盈利模式方面,突出表现在车险经营。具体落实在“入口”和“出口”两个方面,基本思路是通过多管齐下,综合治理解决“跑冒滴漏”问题。就“入口”而言,导致行业经营亏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保费充足率严重不足,市场表现为保费折扣率和销售费用率失控。近年来,通过“见费出单”和行业自律等手段,较好地解决了保费充足率问题,就商业车险而言,2010年整体保费充足率提高约15%,这为经营和服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选择风险和差异化经营成为2010年车险经营的主基调,通过对数据的分析,进行风险分类,根据不同的风险程度,制定相应的定价策略,并匹配相应的销售费用,确保了保费与风险的匹配,业务质量与销售费用的匹配,这种模式对改进风险的实际暴露和销售精细化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北京保监局还积极推动了费率体系改革,其核心是通过保费与风险的匹配问题,确保定价体系更加科学。

除了关注“入口”外,“出口”也是车险经营亏损的一个黑洞。针对存在的问题,重点从四个方面着手解决:

一是行业进一步提高专业化和精细化管理的能力。特别是通过集中管控模式,确保风控和效率。

二是强化送修管理。重点是解决4S店的管理,一些地区行业集体对一些不良的4S店说“不”,同时,严格了授权管理,加大回访力度,形成了有效的监督制衡。

三是与公检法部门合作。积极开展打击保险欺诈工作。

四是建立了行业保险信息查询系统。通过被保险人的监督,形成一种对保险公司、中介机构和维修行业的倒逼机制。通过强化理赔管理,虚假赔案问题得到了较好的遏制,行业出现了在承保数量快速增长的同时,赔案数量却呈现同比减少的趋势,特别是车损险出险率同比下降了33个百分点,相当于减少虚假赔款近百亿元,为行业的整体盈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从“十一五”的发展情况看,“一险独大”仍是我国财产保险业存在的突出问题,即我国财产保险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车险的快速发展,而车险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拉动,包括了汽车产销量的激增和开办交强险的因素。2006年,我国的汽车产销量为720万辆,而2010年则达到了1800万辆,增长了2.5倍。

近年来,车险保费在财产保险业务中占比持续走高,总体上已超过了70%,在局部地区和个别公司甚至超过了80%。车险快速发展本身并没有错,但从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角度看,“一险独大”是我们需要深刻思考的问题。

我们不可能长期依靠汽车的增量来拉动行业的发展,更何况从科学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角度看,汽车产业的发展问题也面临着思想认识和现实制约的挑战,北京的“治堵”新政无疑将给我国的大中城市起到示范作用。因此,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汽车的增长都将面临一个“极限”的挑战,这是我国财产保险,特别是车险发展不得不思考的“远虑”。因此,“调结构”不应只是一个务虚层面的口号,而是行业生存和发展的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只有认识到了这一点,“调结构”才能够真正成为行业的自觉行动,和谐利用资源才能够真正“落地”。

责任保险更好地担当“调结构”的重任

认识到“调结构”的意义也许并不难,但难的是回答如何调,更难的是如何将理想变为现实。在“调结构”的过程中,责任保险往往是“首当其冲”的,客观讲,我国的责任保险“自己跟自己比”,这些年有了长足的发展。

2006年,保费收入仅56.4亿元,而2010年则突破了百亿元大关,况且,这还是在险种内部调结构的基础上实现的。但与国外同业相比,与整个行业的发展情况相比,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比,仍然存在巨大的差距,特别是其在财产保险整体业务占比一直徘徊在3.5%左右,远低于16%的国际平均水平,且从总体趋势看,还存在逐步下降的风险。

在业务快速发展的同时,经营效益的风险日益凸显,特别是在一些统保项目上,竞争导致的保费充足率不高,承保条件失控,这些均揭示着我国的责任保险发展进入了一个瓶颈期。就责任保险未来的发展而言,“两条腿走路”仍然是“中国特色”之路。

一方面,要利用政府管理职能转型的历史机遇。通过“总对总”的模式,继续推动交通运输、旅游、医疗、教育、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行业责任保险的系统统保工作,通过扮演好社会风险管理者的角色,成为政府社会管理的“助手”和“接手”。

另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责任保险的持续健康发展还是要靠基础性和制度性的解决,靠行业自身能力的提升。2010年7月实施的我国《侵权责任法》,解决了我国民事活动领域的“权利空白”问题,长期以来,在我国责任保险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个突出困扰就是侵权法的缺位,没有侵权基本法,侵权责任就没有法律依据,责任保险就没有了经营的基础。但如何把这种有利的外部环境转变为行业发展的现实,特别是能够满足广大企业和个人在《侵权责任法》实施后对责任风险转移的巨大需求,则需要行业认真的思考和研究,充分的准备和配合。

企财险和家财险是行业发展转型的关键

作为我国财产保险的第二大险种的企业财产保险,一直以来发展的情况总是不尽人意,面临着发展和盈利的双重压力。从发展情况看,一方面,是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却是企业财产保险的发展乏力,其中一个重要标志是业务占比持续下降,2005年为12.17%,2009年则滑落到了5.63%,个别年份的增长速度甚至不及GDP,已面临着被农业保险“追平”的风险。

企业财产保险发展乏力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就目前而言,恶性竞争是导致费率水平下降的重要因素,而这个因素还导致了由于保费充足率的严重不足产生的经营亏损。

近年来,在中国保监会的推动下,行业开始“理性回归之旅”,制定出台了大型商业风险的《纯风险费率表》,为科学和理性经营,规范市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一些保险公司和保险经纪公司开始了从“事后损失补偿”向“事前风险管理”经营模式的转型,通过提供专业化的风险管理服务,努力摆脱低层次的经营和竞争,这无疑将成为我国企业财产保险未来发展的方向和希望。

2010年11月15日,上海一幢28层教师公寓的发生火灾,在震惊国人的同时,也唤醒了人们的安全和保险意识,人们真切地体会到,即使是身居现代化城市的现代化大楼里,其实也不是万无一失的,人们开始担心自己集一生心血换来的最大财产,其实也无时无刻地暴露在风险之中。这次大火的保险总赔偿不足1000万元,主要由两个部分构成:一是各类人身保险,二是社区综合保险,其中社区综合保险的“低保费,低保障”问题凸显。

长期以来,我国的家庭财产保险一直处于“鸡肋”的境遇,虽然社会有需求,但赔付率相对较低,发展情况一直不理想,近年来始终徘徊在15亿元左右,在财产保险业务中的占比不足1%。应当讲,2010年的这场大火是一次契机,使城市居民、政府和保险行业重新思考家财险的发展问题。

其中环境、产品、营销和经营是四个重点环节。环境的关键是解决制度、理念、政策方面的问题;产品的核心是解决满足核心和基本需求问题,其中地震问题再次成为焦点。2010年,作为金融十五大课题之一的“巨灾保险”为地震保险的破题奠定了理论基础;营销的重点是解决效率问题,即单均保费相对较低下营销积极性问题。上海的统保模式无疑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同时,电子商务也有望成为家财险销售的新渠道。

经营的根本是通过体制创新解决资源配置和核算问题,不仅要解决好“想做”,还要解决“能做”和“愿做”的问题,从根本上改变家财险“好业务,没人做”的困境。更为重要的是,行业应当站在服务和谐社会的高度,去看待发展家财险的社会责任和行业使命,努力为逐步富裕起来的人们提供保障。

努力打造行业发展的合规经营模式

我国财产保险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始终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规范经营。2010年,无论是从行业和企业内部监督,还是从外部检查的情况看,均表明行业发展中积累的深层次问题和矛盾在逐步显现,表明行业规范经营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透过这些现象,给人们几点启示:

一是行业内外部监督的工作在加强,并取得了实质性成效。因为,问题是客观存在的,问题的暴露往往是加大监督检查结果。

二是行业已经进入矛盾和问题的凸显期。规范与发展、规模与效益等矛盾,已经成为行业和企业绕不过去、必须面对的问题。

三是一些问题的长期和普遍存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行业经营环境的共性问题,问题的解决需要系统思考、综合治理和协同行动。

四是个别保险公司集体“抗法”。在接受监督检查过程中,采用粗暴手段,公然集体“抗法”事件,反映了行业规范经营的艰巨性,也是监管面临的新课题。

当我们对行业违规现象做进一步的归因分析,不难发现这些问题背后存在一个复杂动因体系,涉及合规经营的基础性问题,因此,解决问题也应当遵循系统思维和综合治理的路径。应当充分认识到:行业的健康发展不仅需要一个好的发展模式和盈利模式,更需要一个合规模式。这个合规模式就是要通过体制机制、文化建设、问责机制、监督保障四大基础领域的治理和完善,建立一个有效约束、自我改善的良性循环体系。

体制机制领域

从宏观层面是要解决好市场准入、承保能力供给和价格管制等方面的问题。同时,行业经营的基础制度,包括销售费用、薪酬管理和税收政策等,需要根据行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进行调整和完善,确保行业有一个规范经营的基础制度环境。

从中观层面是要解决好保险公司与中介之间的关系,保监会《关于加强保险公司中介业务管理的通知》,将通过“规范数据统计”和“集中费用支付”双管齐下,彻底解决“走账”和“抬费”问题。

从微观层面是要解决好企业内部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回归经营的基本逻辑,求真务实地解决好机构与机构、机构与个人这两对基础性关系,特别是销售费用的列支问题。

合规文化领域

行业的合规文化存在淡化和虚化问题,而文化却能够实实在在影响人的行为规范。解决合规问题,一是全面导入《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基本准则》,树立依法合规理念,培育合规经营文化。二是通过各种形式的宣导和培训,进一步加强从业人员,特别是各级管理者的合规意识。三是通过高管人员档案制度,强化管理人员的任职资格管理,继而强化从业人员的职业意识。更为重要的是,强化“职业经理人”的合规价值意识,把握好企业职务与个人职业之间的关系。

问责机制领域

2010年实施的《保险机构案件责任追究指导意见》,已成为我国保险行业规范和问责的基础制度,“权责明晰”和“向上追责”是问责机制的核心,目的就是要建立“有责必问,问责必严”的文化。保监会已明确2011年将加大问责力度,特别是对高管人员的问责,从根本上解决“违规在下面,根子在上面”的问题。

监督保障领域

“透明”和“分类”将成为2011年监管的关键词,根据《保险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所有保险公司均应在2011年4月公开披露其财务、风险、产品和偿付能力信息,这无异于是一场行业的大考,成绩将由社会各界“评头论足”,透明和外部监督的作用将得到充分发挥。同时,根据《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分类监管暂行办法》,各地保监局将对所辖的所有保险机构进行系统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进行差异化监管。两个办法将从“总分”两个层面通过规范信息披露和分类监管实现“扶优限劣”,推动行业整体升级。

站在“十一五”和“十二五”的交点上,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是一种理性;锐意进取,开创未来则是一种责任。2011年,无疑要承担起更多的历史使命,它需要对过去的5年历程和成就进行认真总结和反思,更需要去面对和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破解难题。同时,它还需要去思考和规划未来,而这种思考和规划更多的是基于一种危机意识,基于一种理性分析,基于科学发展观的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保险公司更加关注合规经营和价值经营,“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和效益良好”这一现代金融企业的基本要求,逐渐成为行业经营管理的共识和目标。

行业的健康发展不仅需要一个好的发展模式和盈利模式,更需要一个合规模式。“透明”和“分类”,将成为2011年监管的关键词。

在发展方式方面,突出表现在新业务和新渠道两个重点,行业推动是新业务的重要动力,而创新则是新渠道的核心内涵。

企业财产保险发展乏力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就目前而言,恶性竞争是导致费率水平下降的重要因素,而这个因素还导致了由于保费充足率的严重不足产生的经营亏损。

选择风险和差异化经营成为2010年车险经营的主基调。“调结构”不应只是一个务虚层面的口号,而是行业生存和发展的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

责任保险未来的发展,“两条腿走路”仍然是“中国特色”之路。如何把有利的外部环境转变为行业发展的现实,则需要行业认真的思考和研究,充分的准备和配合。

第6篇:对我国保险市场诚信建设的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对我国保险市场诚信建设的思考

作者:雷 豪 刘沐言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10期

[摘 要]保险业诚信建设被看作主业之本,发展之基。文章从诚信缺失的现象入手,分析其原因,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社会信用制度;诚信文化;信用评级

[中图分类号]F840.681;B822.1

[文献标识码]A

第7篇:我国医疗保险现状

(一)我国社会医疗保险的现状

我国现行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包括公费制度和劳保医疗制度,然而在1994年4月,针对其本身存在的一些弊端,《关于职工医疗制度改革试点意见》出台,经过试点不断扩大,积累了相当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又于1998年12月发布《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正式将建立“低水平、广覆盖、共同负担、统帐结合、多层次”的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确立为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目前,我国的医疗保险的现状是多种改革模式并存。

国家和企业对医疗费用负担过于沉重,同时管理体系也尚待成熟,亟待更有效的控制机制,以减轻此过程中的浪费造成的损失。根据我国现在生产力有待发展的基本情况,“低水平、广覆盖”仍然是一段时间内的趋势,而它存在的深度和广度上的不足,还要依靠商业医疗保险来补足。

(二)商业医疗保险市场的潜力

我国的商业医疗保险发展慢、规模小,但其潜力巨大,前景广阔,具体体现在:社会医疗保险给商业医疗保险留下了巨大的空间;城乡居民对医疗保险需求旺盛。事实上,受人口老龄化、环境污染、工作压力、疾病改变及医疗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影响,世界范围都出现了医疗费用上涨的趋势。

近年来,我国商业医疗保险的发展速度很快,年均增幅高达52%,保费占寿险的比重逐年提高,产品不断丰富。据测算,2001年,我国的健康保险保费为60.27亿元,增幅达117.65%,远高于同期42.6%的人身保险保费增长率;健康险占人身保险总保费的份额由2000年的2.77%上升到了4.24%。根据卫生部的统计资料,2000年,我国卫生总费用已经达到4700多亿元,其中居民个人支出将近2900亿元。随着中国社会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商业医疗保险将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由此可见商业医疗保险市场潜力之大。

(三)商业医疗保险发展障碍

我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给商业医疗保险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各家保险公司早就注意到了医疗险广阔的潜在市场。但由于医疗改革不到位,相关的法律法规不配套,经营此类保险风险较大,谁也不敢贸然行事。

商业医疗保险行业存在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医疗保险需求与保险市场有效供给严重不足之间的供求矛盾,面临市场增长潜力与市场风险较大的矛盾,并且尚缺乏完善的政策与法律支持,产品体系单薄,业务结构不合理。

另外,技术难度大、运作成本高、产品的市场价格接受程度、税收不减免、外部环境配合不好等也制约了医疗险的发展。

(四)社会医疗保险与商业医疗保险的关系

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同属社会保障体系的范畴,但由于它们性质不同,因而决定了它们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尽相同。社会医疗保险是基础,商业医疗保险是重要补充,两者优势互补、缺一不可。

商业医疗保险是社会保险的重要补充,一方面商业医疗保险是社会医疗保险未保障部分的补充保险,即对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中的个人自费部分和超过封顶线以上的部分医疗费用给予补充。此外,对非基本医疗项目的检查、治疗、用药都有限制,如某些先进的治疗技术和药品、某些特需治疗的疾病则需职工自付费用。这就需要商业医疗保险来满足城镇职工高层次、特殊的医疗保障的需要。

另一方面商业医疗保险是社会保险未保障人群的补充保险。由于当前的社会医疗保险覆盖范围有限,其保障的对象仅包括城镇职工,而自由职业者、职工家属及子女、乡镇企业职工、学生及长期在城镇务工经商的流动人口等其他类型的城镇劳动群体均未被纳入进来。这也需要通过商业保险来解决对这部分群体的医疗保险。因此,我国必须要加快商业医疗保险的发展,与社会医疗保险相互配合,尽快建立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多层次医疗保险体系,满足不同人群的医疗保障要求。

(五)有关医疗保险发展的对策及意见

1.优化医疗资源的配置,提高使用效率。要对定点医疗机构建立实施真正的竞争准入机制和“退出”机制。对高档医疗设备,国家应该统一配置和管理。而针对大型医院相对过剩社区医疗服务相对不足的情况,应该倒入真正的竞争机制,按照市场法则优胜劣汰,政府则不宜保护过度! 2.要保证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使用效率,减少患者不必要的费用支出和负担。应充分利用 现代 信息技术成果,大力推进医疗保险化进程:在中心城市建立数据库,通过网络扫描等方式对各统筹地区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使用进行监控和预测: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建立医药价格数据库,瞬时向所有 计算 机联网 2 的医疗单位发送价格信息,并公布国家收费标准。这对于降低医保费用无疑是大有好处的!

3.还应探索建立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妥善解决有关人员的医疗待遇;积极探索社会医疗救助途径和办法,妥善解决特困人群有关医疗问题。医疗保险制度应该是多层次的医疗保障系统。除了政府保障的基本医疗水平之外,还应该有补充医疗保险,商业性医疗保险,医疗救助系统。儿童、失业者、社会贫穷阶层应该被纳入医疗救助系统。

4.以高效运转为目标,规范医疗保险基金管理,按照“以收定支”原则,加强医疗保险基金管理,提高基金使用效率,使有限的统筹基金的实际效用最大化。一是合理控制医疗保险基金结余。医疗保险基金多年来的结余积累,为抵御金融危机风险、保证医疗保险制度持续健康运行、提高保障水平发挥出了重要作用。同时建立基金有效使用和风险防范机制,加强对医疗保险经办、基金管理和使用等环节的监管,通过预留风险储备金等形式,确保基金安全运行。二是强化定点医疗服务监管。通过完善定点医疗服务协议、建立社会监督体系、健全信息化监管方式等途径,规范定点医疗服务行为,确保合理用药、合理检查、合理收费。全面实行定点医疗机构信用等级评定办法,评定结果向全体参保人员公开,促进定点医疗机构自律管理并提供诚信服务。三是发挥医保社会监督机制和举报奖励机制,强化医疗卫生服务行为与质量监管,鼓励社会各行业协会对医保、医药机构和相关体系的监督,加强行业自律机制建设。

第8篇:我国身保险的现状

【摘要】我国的人身保险自1982年恢复以来,在过去的20多年里发展很快,但也存在制约其发展的各种因素,本文首先分析了制约我国人身保险发展的各种因素,然后针对这些因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几点建设,最后分析我国人身保险发展趋势。

【关键词】人身保险制约因素发展策略发展前景

一、制约我国人身保险业务发展的因素

1、险种结构不太合理。

中国地大物博,人口分布广泛,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地区对人身保险险种需求千差万别。比如,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在购买人身保险时更倾向于选择保障水平较高的、具有较大风险防范能力的险种,而西部内陆一些经济落后地区的居民则更需要物美价廉、立足于基础保险的险种。缺乏多样性、结构合理性的险种,势必影响我国人身保险的发展。

2、保险金额偏低,保险责任范围偏窄。

居民投保人身保险的目的是通过获得保险赔付实现经济保障,而保障的大小取决于保险金额和保险责任范围。目前人身保险险种普遍存在着保险金额低、责任范围窄的特点,尤其突出的是医疗险和意外险。同当今物价水平不相称的保险赔付额使得越来越理性化的消费者觉得,即使投保也不能获得所需的经济保障,况且需要保险的一些风险又被划在了保险责任范围以外。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我国人身保险业的发展。

3、人身保险营销环节薄弱。虽然我国的人身保险从1992年开始就采取了个人代理人营销制度,专门负责营销环节。但是,但在2004年对北京的一项抽样调查显示,对人寿、医疗这两类险“非常了解”的人为零,“比较了解”的人分别占被调查人数的1.3%、3.7%。由此可见,我国人身保险营销环节薄弱。我国居民自古都习惯、偏好以个人储蓄的方式积累生活保障基金,对于保险这种特殊的无形商品,要让人们信任并接受它,必须从营销宣传上下大力气。而目前人身保险中的营销员普遍存在缺乏上岗培训、业务素质不高的问题,这样的从业人员在进行产品销售时,往往让人感到不够专业,不被客户所信任,因而顾客也不积极购买人身保险。

4、人身保险业务开展中存在“重城轻农,重东轻西”的经营策略问题。目前各保险公司几乎都将人身保险业务发展重点放在大中城市,而对农村地区业务的发展很不重视。我国70%的人口分布在农村,但他们都享受不到任何社会保障体系的群体,更需要商业性人身保险介入。保险公司重城市、轻农村的经营策略,使人身保险的潜在市场得不到开发利用,极大限制了保险公司业务的发展。另外,由于我国地域经济上存在东富西贫的特点,保险公司在东部沿海地区因保费高而赢利多,在西部内陆地区因保费低而赢利少甚至亏损,由此,引起东、西部人身保险业务发展不平衡,不利于我国寿险市场的开发与成熟。

针对人身保险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定人身保险发展对策极为重要。

二、我国人身保险发展的对策

1、开发适销对路的新险种,优化险种结构。人身保险发展的生命力,关键在于险种的创新,保险公司应审时度势,根据居民保险需求的变化与差异,加快开发人身保险新险种的步伐,同时要努力调整优化险种结构,以满足居民的不同需求。针对我国人身保险现状,建议加强以下方面险种的完善和开发:(1)完善具有储

蓄功能的人身保险。我国多数居民认为,如果投保寿险而在保险期内未出险,保费便白交了。但如果到期还本,还能返还利息,居民往往较容易接受。(2)加强对医疗市场的开发。对大多数居民来说,就医看病所需要的开支还是比较高昂的。医疗费用居高不下,居民自然而然会寻求医疗保险作为保障。目前,我国医疗保险开发很不完善,尤其是65岁以上的居民医疗保险,在所有的寿险公司中基本都是一片空白,可小规模探索或试办。(3)团体寿险应加强有储蓄性质的终身险开发。目前的团体寿险除团体养老保险外,几乎没有终身保险的险种,而人们往往更关心退休以后的保障问题。

2、适度提高保险金额,拓宽保险责任范围。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以及保险公司经营实力的增强,居民愿意获得的保障水平、保障范围都大为提高和增加,应顺应形势,适度提高保险金额,如灾害性人身保险的保险金额就应增加。拓宽保险责任范围,特别是意外伤害保险和医疗保险的责任范围。

3、重视和加强人身保险营销,加大保险知识的普及和推广力度,提高居民的保险意识。人身保险的需求弹性大,保险营销相当重要。保险公司应立足于市场分析的基础上,制订、实施多样化的营销策略,建立现代的保险营销制度和营销体系,建立规范的人身保险代理制度和代理体系,提高保险代理人业务素质和文化程度。将人身保险营销工作深入到居民中去,让居民了解人身保险知识,提高居民的保险倾向。通过强化人身保险的营销工作,增强其服务功能,使居民切身感受到人身保险的重要性。

4、保险公司应适时调节经营战略。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积极的财政政策,为国有寿险公司的业务拓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保险公司应抓住机遇,积极稳妥地开发农村和西部内陆地区业务。在对原来的乡镇保险办事处(站)和营业所进行改造与更新的基础上,采取新的营销体制,抢先占领农村市场,赢得先机。1999年,中国的寿险保险深度为1.02%,位居世界第60位;保险密度为8.3美元,世界排62位,次于很多发展中国家。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各大寿险公司均忽视了中国农村这上潜在市场。在抓牢东部大中市场的同时,涉足广阔的西部及广阔的农村客户,不但是国内人身保险公司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更是我国人身保险市场完善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我国人身保险特别是人寿保险的发展趋势

1、寿险市场的国际化。

20世纪90年代开始,各国金融机构和业务的国际化进程继续加快。中国于2001年12月11日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根据中国与美国欧盟等国家达成的协议,中国将逐步放开保险市场,在谨慎原则下,将在5年内从企业设立形式、地域、业务范围等方面对外开放。外国寿险公司的涌入中国保险市场,带进大量的先进寿险技术和管理方法,中资公司可以作为借鉴。国内寿险公司在积极加强国际交流,掌握国际寿险业发展动态,加速与国际接轨的同时,将加快开拓国外市场的步伐,分享国际寿险资源,借鉴先进的技术和经验,促进中国寿险业的快速发展,所有这些都将有利于中国寿险业的国际化进程。

2、寿险产品功能的扩展和寿险产品的多元化。保险产品功能已经由原来的单一保障功能扩展到储蓄和投资功能,出现了集保障、储蓄、投资于一体的寿险产品。 寿险产品功能的扩展是寿险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金融服务一体化的要求。由于人寿保险是长期储蓄业务,在计算保费时就必需考虑利息因素。寿险公司必须有

效地运用资金才能保证给付,如果寿险公司资金运用的收益率高,还可以通过保单分红使投保人获得更大的利益。投保人投保人寿保险,主要是为了获得保障。获得收益是其附带目的之一。寿险公司把提高投资收益率,多给保户分红作为吸收客户的手段之一,寿险产品的功能在未来将得到更充分的发挥。人们既可以把人寿保险单看作一项个人资产,又可以把投保人寿保险当作一项投资手段。因此人寿保险未来发展趋势之一就是投资功能不断强化。

寿险产品功能的扩展必然带来寿险产品的多元化和险种结构的多层次化。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和医疗保健服务水平的提高,目前,在发达国家年金保险和健康保险发展速度很快,在人身保险中,年金保险和健康保险所占的比例将超过死亡保险和两全保险。在死亡保险、两全保险中,普通保障型寿险仍会稳步增长,简易寿险会因其业务琐碎管理费用较高,保单失效率较大保险成本提高和免体检造成较高死亡率等原因会加速萎缩,最终退出人身保险的舞台。在发展中国家,死亡保险、两全保险仍将占较大的比重。作为生存保险特殊形式的年金保险的发展速度会略快于死亡保险、两全保险,健康保险的发展速度缓慢。此外由于社会保险的不足,不仅个人需要投保人身保险,企业也有必要为职工投保人身保险。所以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团体寿险、团体年金保险的增长速度会超过个人寿险和个人年金保险。此外,为了满足人们个性化需求,寿险产品种类必将进一步增长。不仅长期人寿保险如此,短期的意外伤害保险也有长期化、投资化的趋势。例如我国在1986年开办的意外伤害期满还本保险,投保人只要交纳一笔保险储金,保险期限可以长达5年、8年,以保险储金所生利息作为保险费,保险期满时,无论是否发生过赔款,保险人都把储金返还给投保人。

3、寿险营销方式的现代化。

保险营销不是指保险单的出售或保险推销。具体而言,保险营销是对保险商品的构思、开发、设计、费率厘订、分销、售后服务等进行计划与实施,以满足消费者的保险需求,实现保险公司利润目标的交换过程。

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保险公司进行市场宣传和推广的概念、方式、和手段。信息化、电子化时代的到来,一种可以用于保险营销的新的形式----网络营销已经在国际保险营销市场上出现。例如,美国最大的一家网络保险服务公司(LNSWEB)目前提供28家保险商的费率咨询,1998年用户就已达到300万。1997年美国网上保险营销的保费收达到3.97亿美元,2001年增长到11亿美元。又如,2001年上半年,英国最大的寿险公司保诚裁员2000人,并解雇该公司在英国的全体营销队伍,集中精力网络和电话销售。在保诚的业务中,直接来自营销员的销售额比例一直在下降,2000年,这比例只占团体保险营销的6%,1999年这一比例是12%。保诚负责英国业务的首席执行官约翰·艾尔布恩说,保诚90%以上的客户都已经通过电话和信函与公司打交道,客户对更透明的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所以对保诚来说,维持大规模的营销队伍已经不划算了。这次结构调整需要花费1.1亿英镑,但它将为保诚每年节约成本1.35亿英镑。

在我国,网络保险虽然起步晚,但近年来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1997年11月28日,我国保险信息网已经面向公众开通,这标志着我国保险业已开始迈进网络之门,而1997年12月新华人寿保险公司完成了第一份网上保险单的签订,更是标志着我国的保险业已经搭上了网络快车。我国平安保险公司投资设立的PA新概念、泰康人寿保险公司开通的“泰康在线”以及其它各国保险公司和国内保险市场各网站的纷纷亮相充分证明网上保险已越来越受到国内保险公司的重视。

4、保险经营的集约化。中国人寿保险业是在过去的10年里急速发展起来的,由于粗放型经营方式和政策性等原因,严重影响了中国寿险市场的健康发展,实现由粗放型方式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化是中国寿险业的必然选择。在未来发展过程中,保险公司的兼并重组,保险集团成长,保险业的创新,包括产品的创新、营销方式的创新和管理方式的创新等方面将有新的局面。加速国内保险公司人才培养,完善保险经营的外部环境是实现保险集约化经营的重要内容。

寿险资金运用渠道的拓展与规模的增长将伴随着保险经营的集约化转变。随着保险产品由传统型向创新型的转变,目前投资方式的单一性和投资结构的同质性,使保险企业积累了大量的保险风险日益显现,建立科学、系统的资金运用管理体系是促进保险公司健康发展的关键。我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将给我国保险业带来多方面的影响。我国保险资金运用只限于在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国务院规定的其它资金运用形式。保险公司的资金不得用于设立证券经营机构,不得用于设立保险业以外的企业。相对于国外保险资金运用范围来看,我国资金运用能力有限,造成保险产品价格较高,因此,保险资金运用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国内保险公司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从国内保险市场分析,我国保险产品开发战略正由传统的储蓄保险型产品向投资分红型产品转变,保监会于2004年10月25日批准了600亿保险资金直接投资股市,保险和证券以及资本市场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没有完善、科学的资金运用体系将无法完成这一转变。

5、保险管理的科学化。

中国保险监督委员会于1998年11月18日的成立,经过了6年多的发展,我国已逐步形成了以国家监管、保险行业自律和保险公司自我管控的保险管理体系。各种保险相关法规的相继出台,例如,2005年1月保监会出台的《保险保障基金管理办法》,使我国的保险法律法规制度更加完善,逐步形成了以保险法为核心,以保险法实施细则和各种保险法规相配套的保险法律法规体系,逐步与国际保险法律法规体系接轨。这有利于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和市场行为的监管,加强保险公司的管理。将逐步建立中国统一的行业自律组织,包括保险行业协会(或公会)、保险代理人协会(或公会)、保险经纪人协会(或公会)、保险公估人协会(或会会),制定保险行业自律组织的各种章程和制度,充分发挥保险同为现代戏会的作用有利于对从事中介服务的保险公司、保险中介人(代理人、经纪人、公估人)的监管,使保险市场更加规范,充分发挥中介的作用。逐步完善保险公司的内控制度,保证保险公司的合法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机制的形成,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如财务制度、员工制度、培训制度等。应增强保险公司的竞争力,督促保险公司建立一套完整、有效、合理内部控制体系。

综上所述,通过对制约我国人身保险发展的各种因素以及其发展的趋势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人身保险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但其发展前景是光明的。

参考文献:

《中国寿险业的发展与监管 》陈文辉,中国金融出版社

《人身保险》刘冬姣 ,中国金融出版社

《中国人身保险制度研究》张洪涛,中国金融出版社

第9篇:我国人身保险发展现状及分析

论文摘要:纵观我国人身保险业20多年的发展,我国人身保险市场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一定差距。与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内在需求相

比,我国人身保险市场的发展也显滞后。作为朝阳行业,我国人身保险业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就我国人身保险业的现状、发展和前景作出分析,以期为我国人身保险市场发展提供有益的建议。

关键词:人身保险保费人身保险营销保险责任范围

人身保险业在我国发展的时间并不长,但是发展速度惊人。作为朝阳行业,

我国保险业处于快速成长期,业务扩张非常快,加上国外保险公司的涌入,行业

的繁荣,市场主体的增加,随着人口红利期的到来,投资理财观念的更新,保险

业也将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近年以来,我国人身保险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在发展中也还存在不少问题。

这些问题包括人身保险的发展水平低且发展不稳定、在保险市场中所占份额偏低

且不稳定、承保率低以及在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等,这些问题的存在既有供给

方面的原因,也有需求方面的原因,因此应针对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的原因采取增

加保险经营主体,开放国内保险市场,增加险种,提高保额,拓宽保险责任范围,调

整经营战略,改进理赔制度,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以及提高居民的保险倾向等措施

来促进我国人身保险的发展。

一.我国人身保险发展的现状:

1982年,我国人身保险公司重新开办了人身保险业务。自此,人身保险经过

多年的时间,已经取得较大的发展,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身保险保费增长速度快。1982--1996年,人身保险保费收入年均增长速

度为97.26%,而同期家庭财产保险保费收入年均增长速度为82.15%,农业保险保

费收入年均增长速度为74.85%,货物运盘保险保费收入年均增长速度为68.18%,

运盘工具及责任保险保费收入年均增长速度为63.65%,企业财产保险保费收入

年均增长速度为21.6%,人身保险保费收入增长速度名列各险种之首,高出国内

商业保险总保费收入年均增长速度(38.54)58.72个百分点。

(二)人身保险的发展水平低且不稳定。

(1)虽然人身保险保费总额1996年已达到214.8亿,但人均保费仅为7.55

元,低于世界绝大多数国家。

(2)人身保险发展很不稳定。人身保险保费收入增长速度在各年份之间很不平衡,起伏波动很大。撇开80年代的情况不论,在90年代,人身保险保费收入的

增长仍很不平衡。1992年增长速度达47.74%,但1993年却出现了负增长,1994

年增长速度高达66.52%,但1995年却降至12.42%,90年代增长率最大落差(增长率最高值减增长率最低值)高达74.95个百分点。

(3)人身保险在保险市场中所占份额仍然偏低,且不稳定。在工业化国家,人身

保险在保险市场中所占份额都超过50%,有些国家甚至超过了70%,而且险人身保

险的市场份额还在进一步提高。然而在我国,尽管人身保险的市场份额有了很大

提高,但即使最高年份也未超过。不仅如此,我国人身保险所占的市场份额很不稳

定,1986就增达26.77%,但1996年也只有25.62%,比1985年还低1.15个百分

点,1988年其市场份额为36.14%,但在1989—1996年的8个年份中仅有1个年份

超过36.14%。

(4)人身保险的承保率低。虽然人身保险已开办了1年多,但投保人身保险的居

民还不多,大多数居民都仍未投保任何人身保险。估计人身保险的投保率不会超

过20%,这意味着大多数居民不想从保险公司那里获得保险金额来保障老年生活

或灾后生活。

(5)人身保险的发展在地区间很不平衡。目前的格局是城市地区,经济发达地区

人身保险发展较快,保险密度和深度较大,承保率也较高。而在农村地区,经济

落后地区,人身保险发展比较缓慢,保险密度和深度很小,承保率也很低。人身保

险市场仍然是“东热西冷”

(三)人身保险已达到一定规模。1982年,人身保险费收入只有159万元,1990

年增至49.0797亿元,1996年则达到21.481亿元。1982年是1996年13510倍。

1982—1996年,人身保险保费收入年均达到61.6781亿元。

(四)人身保险在我国保险行业已占较大份额。1982年我国人身保险保费在国

内保险保费收入中所占比重仅为0.21%,而到1996年达到25.62%,上升了25.41

个百分点,1982年到1996年,人身保险保费收入在国内保险市场所占份额平均

为24.07%。

(五) 人身保险在养老和居民灾后生活保障中已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通过投保

人身保险, 一些居民获得了养老金给付,一些居民获得了残废金给付、死亡给付、

医疗保险给付等。人身保险赔付额1982年只有21万元,但到1996年已达到

101.6682亿元,这意味着有一部分居民的晚年生活或灾后生活得到了完全或部

分保障。人身保险的发展业绩是必须予以肯定的。不过我们也不能忽视在人身保

险的发展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二.制约我国人身保险进一步发展的问题:

(一)人身保险险种结构不太完善合理。我国人身保险业务起步较晚,缺乏精算,

在设计险种时虽依据了一定的精算数理基础,但缺乏相关的险种设计经验。人

身保险条款的内容和包装均落后于国际水平,产品质量普遍欠佳,没有完全照

顾到居民对保险的需求。中国地大物博,人口分布广泛,不同的人群,不同的

地区对人身保险险种需求千差万别。比如,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在购买人身

保险时更倾向于选择保障水平较高的、具有较大风险防范能力的险种,而西部

内陆一些经济落后地区的居民则更需要物美价廉、立足于基础保险的险种。缺

乏多样化、结构合理的险种,势必影响我国人身保险的发展。

(二)保险金额低以及保险责任范围小。目前,我国保险行业普遍存在着保险金

额低、责任范围小的问题,尤其突出的是医疗险和意外险。同当今物价水平不相

称的保险赔付额使得越来越理性化的消费者觉得,即使投保也不能获得所需的经济保障,况且需要保险的一些项目又被划在了保险责任范围以外。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我国保险业的发展。

(三)人身保险营销环节薄弱。虽然我国从1992年就出现了人身保险的个人代理人,专门负责营销环节。但是,对北京的一项抽样调查显示,对人寿、医疗这两类保险“非常了解”的人为零,“比较了解”的人分别占被调查人数的1.3%、

3.7%。由此可见,我国人身保险营销环节薄弱。我国居民自古都习惯、偏好以个人储蓄的方式积累生活保障基金,对于保险这种泊来品,要让人们信任并接受它,必须从营销宣传上下大力气。而目前人身保险中的营销员普遍存在缺乏上岗培训、业务素质不高的问题,这样的从业人员在进行产品销售时,往往让人感到不够专业,不被客户所信任,因而顾客也不积极购买人身保险。

(四)人身保险业务开展中存在重城轻农,重东轻西的经营策略问题。目前各保险公司几乎都将人身保险业务发展重点放在大中城市,而对农村地区业务的发展很不重视。我国70%的人口分布在农村,他们又都是享受不到任何社会保障体系的群体,更需要商业性人身保险介入。保险公司重城市、轻农村的经营策略,使人身保险的潜在市场得不到开发利用,极大限制了保险公司业务的发展。另外,由于我国地域经济上存在东富西贫的特点,保险公司在东部沿海地区因保费高而盈利多,在西部内陆地区因保费低而盈利少甚至亏损。由此,引起东、西部人身保险业务发展不平衡,不利于我国人身保险市场的开发与成熟。

三.针对上述问题的建议:

(一)大力开发适销对路的新险种,优化险种结构。人身保险发展的生命力,关键在于险种的生命力。保险公司应审时度势,根据居民保险需求的变化与差异,加快开发人身保险新险种的步伐,同时要努力调整优化险种结构,以满足居民的不同需求。针对我国人身保险现状,建议加强以下方面险种的完善和开发:(1)完善具有储蓄功能的人身保险。我国居民多数认为,如果投保寿险而在保险期内未出险,保费便白交了。但如果到期还本,还能返还较高的利息,居民往往较容易接受,这需要保险资金收益率的支持。(2)加强对医疗市场的开发。对大多数居民来说,就医看病所需要的开支还是比较高昂的。医疗费用居高不下,居民自然而然会寻求医疗保险作为保障。目前,我国医疗保险开发很不完善,尤其是65岁以上的居民医疗保险,在所有的寿险公司中基本都是一片空白,可尝试小规模探索或试办。(3)团体寿险应加强有储蓄性质的终身险开发。目前的团体寿险除团体养老保险外,几乎没有终身保险的险种,而人们往往更关心退休以后的保障问题。

(二)适度提高保险金额,拓宽保险责任范围。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以及保险公司经营实力的增强,居民愿意获得的保障水平、保障范围都大为提高和增加,应顺应形势,适度提高保险金额,如灾害性人身保险的保险金额就应增加。拓宽保险责任范围,特别是意外伤害保险和医疗保险的责任范围。

(三)重视和加强人身保险营销,加强保险知识的普及和推广,提高居民的保险倾向。人身保险的需求弹性大,保险营销相当重要。保险公司应立足于市场分析的基础上,制订、实施多样化的营销策略,建立现代的保险营销制度和营销体系,建立规范的人身保险代理制度和代理体系,提高保险代理人业务素质和文化程度。将人身保险营销工作深入到居民中去,让居民了解人身保险知识,提高居民的保险倾向。通过强化人身保险的营销工作,增强其服务功能,使居民切身感受到人身保险是“大树底下好乘凉”。

(四)保险公司应适时调节经营战略。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积极的财政政策,为国有寿险公司的业务拓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保险公司应抓住机遇积极稳妥地开发农村和西部内陆地区业务。在对原来的乡镇保险办事处(站)和营业所进行改造与更新的基础上,采取新的营销体制,抢先占领农村市场,赢得先机。1999年,中国的保险深度中寿险保费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1.02%,位居世界第60位;保险密度中寿险人均保费仅为8.3美元,世界排62位,次于很多发展中国家。究其原因,都是因为各大寿险公司均忽视了中国农村这一块处女地。在抓牢东部大中城市客源的同时,涉足广阔的西部及广阔的农村客户,不但是国内人身保险公司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更是我国人身保险市场完善和发展的必经之路。

(五)进一步增加保险经营主体和开放国内保险市场,提高人身保险市场的竞争性。要消除和减弱供给方面的制约因素对人身保险发展的限制,最根本的是要增加保险经营主体、提高保险市场的竞争性。当前,一方面是要增加区域性保险经营主体,另一方面要渐进有序地向国外保险公司开放国内人身保险市场,只要保险经营主体有较大的增加,人身保险市场的竞争性就会提高。只要人身保险市场具有了高度的竞争性,保险公司就不得不努力开发新险种、提高保险金额、拓宽保险责任范围、提高理赔效率,就不得不去开发农村人身保险市场,加强人身保险营销。

参考文献:[1]《我国人身保险发展的现状制约因素与对策》,曾国安,经济问题,2000年3月

[2]《论人身保险中的道德风险》,黄英,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4年6月

[3]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人身保险的发展》, 张效琪,新疆农

垦经济,1999年4月

[4]刘冬姣《人身保险》,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年

上一篇:让爱的阳光照亮童心下一篇:江苏省地税局网上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