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资本市场问题

2024-09-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我国资本市场问题(精选8篇)

我国资本市场问题 篇1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我国外向型经济受到了巨大的冲击。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消失以及资源环境的约束,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模式难以为继,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经济运行进入新常态。新常态下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经济结构调整,所以目前我们面临的迫切任务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使我国经济向创新经济、低碳经济转型。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美国在高科技领域一枝独秀,全世界几乎所有的高新技术产业都源于美国、或在美国发展壮大,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技术创新与资本的密切结合。以华尔街和硅谷为代表,美国已经形成了资本市场与高新技术产业联动,从项目发现到筛选以及后期培育等一整套体系。也可以说,美国的资本市场推动了美国乃至全世界的产业结构升级与演进。

功能强大,结构完善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始终推动着美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也是美国最重要的国家竞争力之一。

不仅仅是美国,欧洲等国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广义资本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了一批新兴产业的迅速成长,为其产业升级创造了条件,其资本市场发展水平直接决定了新兴产业的发展规模和成长速度,从而决定着产业结构升级的成败。当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也正处于这个历史机遇期。

经过近二十年来的改革和发展,我国的资本市场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的作用也日益增强,对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优化资源配置效率以及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新常态下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资本市场不完善的弊端也逐渐暴露出来。因此,能否抓住这个战略机遇期,进一步完善我国的资本市场体系,使之在促进我国产业升级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体制能否顺利转型,以及国民经济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的大局。

二、文献综述

1.国外文献综述

Rostow(1988)将宏观经济增长与主导产业联系在一起,提出:一国的经济增长是由“主导部门”带动的,经济成长阶段的更替就表现为“主导部门”的变化。然后他进一步论证了一国主导产业的发展,最大的瓶颈就是资金支持,资本对于主导产业发展所起的作用至关重要,所以一个完善的资本市场就显得尤为重要。McKinnon(1997)针对金融抑制不利于经济发展的现实,提出金融市场化和自由化的观点。他指出,投资就必须积累货币,而完善的金融体制可以将储蓄有效的引导到生产性投资领域,进而促进产业成长,推动产业升级。Rajan &Zingales(1998)以 42 个国家的 36 个产业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面板数据作为样本,构建金融发展水平与产业成长关系的模型,经过实证研究发现,金融市场的发展有效地降低了外源融资成本。最后得出结论:金融发展程度较好的国家,市场运行效率往往也较高,产业成长也较快。这表明从行业层面来看,国内资本市场的发展对行业的成长具有促进作用,可以有力地推动产业升级。Carlota Perez(2002)结合历史上出现的五次科技革命,指出科技金融是一种创新的技术经济范式,而金融活动则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技术创新产生新的产业,新产业的巨大盈利性,可以吸引大量风险投资者迅速投资于此领域,从而加快技术成果产业化的速度,进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2.国内文献综述

孙莉娜(2003)认为金融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路径为:金融通过影响资本的投向,进而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要素向生产力更高的领域集中,从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她提出经济发展不应该仅仅表现为量上的增长,而是应当更多的体现为经济结构的升级。因为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就是各种资源不断优化配置的过程,而资源的优化配置正是金融市场的基本功能之一,所以一个完善的资本市场能够有效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赵蕊(2006)认为,随着科技与经济的发展,科技创新的步伐越来越快,这就需要越来越多的资金投入,使得科技创新成果实现产业化。但是,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的不完善,阻碍了科技创新成果的产业化,企业的发展需求也得不到满足。所以她提出我国迫切需要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来适应新形势下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发展的需要。涂人猛(2011)认为资本市场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具有的融资和优化资源配置等功能为新兴产业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资源和场所,从而为产业结构升级奠定了基础。具体来说,新兴产业具有创新性、高科技、低消耗以及高收益与高风险并存等特点,这不仅代表了我国产业发展的方向,同时也可以有力地促进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但新兴产业要发展就会面临很多问题,诸如发展初期的融资难问题,则需要资本市场提供有力的保障。因此,只有加快资本市场的多层次体系建设,才能充分发挥其促进新兴产业成长的功能,进而为产业结构升级提供重要保障。顾海峰(2011)认为产业升级的过程就是资金向优质产业聚集的过程,而其中资本市场的资金导向机制至关重要。具体来说,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要依赖于科技创新的主体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而高新技术上市企业主要分布于中小企业板、创业板和新三板市场。所以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可以使高新技术企业募集到更多的资金,进而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优化产业结构。祁斌(2013)认为资本市场是中国产业结构转型的支点。因为一国产业结构能否实现升级,取决于其资源配置效率的高低。而资本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重要场所,其对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认为无论是对于存量经济、传统产业重组,还是对于增量经济、新兴产业的发展,资本市场都较政府更具优势。而通过合理布局市场和政府的调控,更多地依靠资本市场的作用来自发地盘活存量、发展增量,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3.国内外研究述评

通过梳理相关的文献,笔者发现研究资本市场促进经济增长的文献很多,但集中于研究资本市场促进产业结构升级问题的文献则相对较少,而且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各家说法不一。同时很多研究集中于资本市场较为发达的国家,但如我国这样资本市场初具规模、产业结构正处于不断调整升级过程中的发展中国家,相关理论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尤其是在我国经济运行进入新常态,“三期叠加”给资本市场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更需要相关研究进行补充。

例如我国对股票市场的研究大多集中于 2006 年以前,但2006 年我国股票市场实行了股权分置改革,随后又经历了 2007年的大牛市,以及 2015 年的大震荡。总之 2006 年以后,我国的股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包括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市场在内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初步建立,上市公司的数量和融资额大幅增长,产业结构分布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资本市场对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转型的作用日益重要,所存在的问题和新常态下资本市场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研究研究的重点已和从前大不相同。所以梳理美国资本市场发展史,借鉴其利用资本市场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有益经验,进而为我国的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

三、美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和经验借鉴

1.美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历程

美国是当今世界公认的资本市场最发达且分层最完善的国家。在美国崛起的过程中,资本市场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一战前后,纽约股票交易所一举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交易所,美国也在这个时候超越英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

二战以后,美国经济进入了一个长期的繁荣发展时期,整个 60 年代 GDP平均增幅达到了 4.45%.但进入 70 年代以后,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而通货膨胀率则一路走高。美国经济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在于两次石油危机,物价和工业成本上升,致使美国的传统产业缺乏支撑,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出现全面衰退。但与此同时,以信息技术和现代通讯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则正在发展壮大,它们的最大特点就是高增长和低耗能。面对这种产业结构的变化,以及日本、德国等经济体在传统产业方面的步步紧追,美国政府推出了以“里根经济学”为理论基础的一系列政策措施,顺利实现了美国的产业结构升级。

这一系列政策的核心就是大力推进以信息技术和现代通讯业等为代表的新兴行业的发展,具体政策措施包括建立中小企业局、消除垄断并减税等,特别是大力发展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纳斯达克市场,为新兴产业提供了重要的融资渠道,为这些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初始资本,这其中的许多企业在20 多年后逐步成长壮大为支撑美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企业,成为美国全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上述事实充分说明,发达而完善的资本市场对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总结借鉴美国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的经验,对于我国在新常态下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使之为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提供支撑,是十分必要的。

2.美国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的经验借鉴

第一,分层次的交易制度。证券交易制度可以分为两种,竞价交易制度和做市商制度。纽约证券交易所因其具有悠久的历史、较高的信誉和充足的投资者,所以采用效率较高的竞价交易制度。NASDAQ 和 OTCBB 在发展初期,由于存在市场规模小、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容易出现市场交易不活跃的现象。因此对于流动性较弱的 NASDAQ 和 OTCBB,更适合采用做市商交易制度。美国的资本市场根据不同的层次以及各个板块的特点,分别设置更加符合其内在规律的交易制度,从而保证了证券均衡价格的实现,这是维护资本市场稳定运行和发展壮大的重要制度安排,也更好地促进了不同层次市场上企业的发展,进而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

第二,灵活的转板机制和严格的退市制度。美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中不同层次的市场之间存在灵活而科学的转板机制,上1板交易。同时,根据上市公司自身条件的变化,市场设置了严格的退市制度。灵活的转板机制和严格的退市制度使得美国资本市场通过科学合理的筛选方式保证了不同层次资本市场的有效衔接和融合。

第三,分层次的上市标准和监管制度。美国不同层次的资本市场分别遵循不同的上市标准和监管制度。第一层是美国证券交易所和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标准和监管制度较为严格。第二层是 NASDAQ市场,主要为新兴产业和具有高成长性的公司提供融资服务,上市标准低于纽约证券交易所。第三层为场外交易市场,由 OTCBB、粉红单市场等构成。场外交易市场主要针对不符合主板或创业板上市条件的中小企业,上市标准最低。

不同的市场准入制度形成了对企业的筛选机制,使得每个层次都能吸引到适应该层次要求、符合该层次条件的企业。同时,各层次市场之间由于转板机制的存在,既相互竞争又相互依存,共同完善着美国的资本市场体系,有力地推动了美国经济的创新与增长,为其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小结

通过简要梳理美国发展资本市场的历史,能够明显地发现其发展和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措施对于促进其本国产业结构升级发挥的巨大作用。这也使得美国成功完成了经济转型,保持了国家核心竞争力。其中最值得我们借鉴的就是其不同层次的资本市场之间,层次分明,功能明确,却又有效衔接。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最重要和紧迫的问题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转型升级。这在某种程度上与当时的美国类似,面对相似的问题,解决的突破口都在于发展新兴产业、大力推进产业结构升级。而资本市场特有的优化资本配置功能,对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借鉴美国发展资本市场的经验,对于建设我国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进而充分发挥其功能是很有必要的。

四、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现状

我国的资本市场从 1990 年上海股票交易所、深圳股票交易所创立以来,已经初步形成了具有主板市场、中小板市场、创业板市场和新三板市场等多种股票交易平台的多层次资本市场雏形。我国资本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 1978-1992 年。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其他的各个领域也逐渐开始改革,其中就包括金融领域,资本市场在此时有了发展的萌芽。萌芽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发展的自发性和区域性,市场缺乏监管和规范。

第二阶段是从 1993-1999 年。这个阶段以国务院证券管理委员会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为标志,可以称之为资本市场的形成阶段。在形成阶段,资本市场开始纳入市场监管体系,范围逐渐扩展到全国,全国性的资本市场就此形成。

第三阶段是从 1999-2005 年。这个阶段以 《证券法》 的实施和修订为起点,标志着我国资本市场进一步走向规范化、法治化道路,可以称之为资本市场的发展阶段。在发展阶段,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包括国有和民营的各经济主体不断进入资本市场。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融资需要,我国开始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第四阶段是从 2005 年至今。其中 2005 年的股权分置改革,以及 2009 年创业板的正式上市,使得我国资本市场获得了突破性的发展。中小板、创业板的开通和新三板的形成,标志着我国形成了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雏形。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的资本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其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日益增强,对于提高我国资本配置效率、改善企业投融资结构以及推动企业建立现代公司制度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以确定的是,在我国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的过程中,资本市场必定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我国资本市场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已经具有了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雏形,但与美国发达的多层次资本市场相比,还是存在一些比较明显的问题。

第一,资本市场各主体缺乏组织性和规范性。

(1)上市公司资质参差不齐。上市公司的质量决定了资本市场的稳定性和发展性。目前我国的上市公司在公司治理结构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例如,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是从国企转化而来,虽然名义上已经是遵循现代企业制度的股份公司,但其经营、决策、管理、激励等机制仍未完全市场化。

(2)投资者结构不合理。投资主体多元化是调节资本市场内部机制、控制资本市场波动的有效手段。尤其是在创业板、新三板等层次较低的资本市场上,由于其本身存在的高风险,一般只有机构投资者才能承受。所以,数量众多的以获取长期稳定收益为目的的机构投资者,是抑制资本市场过度投资、平抑资本市场波动的关键。但是在我国,尽管机构投资者的数量增长很快,但目前市场上仍以散户为主。所以很多情况下,庄家操纵市场、散户盲目跟随、投机气氛浓厚,导致市场秩序混乱。这也是我国 2015 年下半年以来,股市大幅波动的一大原因。资本市场上市主体缺乏规范性和合理性,使得资本市场本身就缺乏活力、创新能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更难以在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方面发挥作用。

第二,市场结构不合理,缺乏对冲和转板机制。我国企业的融资方式,长期以来一直是重间接融资、轻直接融资;重银行融资、轻债券融资,这种融资模式导致了我国整个社会资金分配运用上的低效率,严重影响到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市场风险的分散,也不利于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完善。目前我国证券市场中的交易产品主要以股票、债券、基金为主;支持的产品主要有上证指数、深证成指和深证综指等,缺少具有价值发现功能以及平衡风险功能的各种金融衍生工具。多层次资本市场要为各类市场供需主体提供适合自己的交易场所和交易机制,就必须要有相应的金融产品对其提供支撑。由于金融衍生品的缺乏,不仅导致投资者的投资渠道狭窄,企业发展难以获得需要的资金,还使我国资本市场的定价机制扭曲,尤其是由于缺乏风险对冲机制,致使资本市场的系统性风险不能得到有效的释放。转板机制的缺乏也使得上市公司无法按照自身的发展情况在不同层次的资本市场之间进行转换,资本市场不同层次之间也难以形成有效的衔接,进而阻碍了资本市场在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方面发挥作用。

第三,相关的法律与监管不完善。目前我国有关监管资本市场的相关法律,主要是 《公司法》 和 《证券法》。但里面有些规定已经不适合目前我国的发展阶段,应当进行调整。比如,与欧洲和美国对于股份公司成立的最低资本金要求相比,我国的最低要求仍然相对较高,且存在严格的行政管制等。这就使得资本市场无法发挥对有发展前途的中小企业提供初始资金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新兴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正如前文所说,许多参与筹资的公司大部分是由国有企业转制而来的,它们往往把重点放在资本市场的融资上,而企业改制则往往被忽略。这就使得资本市场成为大企业融资的工具,但在企业改制提升效率方面发挥的作用有限。对于监管而言,我国目前也尚未建立起与多层次资本市场相对应的分层次监管体系。这不仅加大了资本市场的风险,也降低了资本市场的融资效率。以上这些问题都极大地阻碍了我国资本市场在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方面发挥作用。

五、完善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政策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借鉴美国发展和完善资本市场的经验,进一步构建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使之能够在新常态下更好地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完善符合市场化要求的上市公司筛选制度

上市公司的筛选制度主要包括退市制度和兼并重组制度。所以,首先要建立完善的退市制度,使得落后的产业和企业能够及时退出,新生的产业和企业能够及时上市。其次要完善科学合理的退市标准体系,即针对不同层次的市场有不同的退市标准。最后要建立切实有效的赔偿机制,有效保障退市公司投资者及相关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以上几点措施可以充分发挥股票市场提升资源配置的效率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

上市公司之间的兼并重组是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途径和方式。但目前我国现行的制度使得兼并重组成本巨大,阻碍了其有效进行。因此,要进一步完善公司并购重组法律法规体系、形成有效的外部约束机制,一方面促进上市公司做大做强,另一方面完善市场化的优胜劣汰机制。

2.减少行政干预,健全股票市场制度

首先,深化发行制度改革,提高资本市场的产业配置效率。我国资本市场在资源产业间缺乏配置效率的根本原因在于股票发行制度还处于行政计划阶段,致使市场机制无法发挥作用。在西方国家完善的资本市场上,股票发行大都采用注册制,这样的发行程序更具效率。所以,我国资本市场的发行制度应由核准制改为注册制,这样更有利于发挥资本市场促进产业升级的作用。其次,完善股票市场的交易制度,降低市场交易成本。我国股票市场在产业间配置资源效率较低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交易市场缺乏价格的发现功能。相比于其他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的印花税等交易费相对较高,降低这些费用有助于提高资本市场的效率。

再次,健全股市分红制度和转板制度。我国股票市场产业间配置缺乏效率的另一个原因在于我国股票市场缺乏分红制度。重融资、轻回报是当前我国股市面临的一大问题,这极大地助长了二级市场的短期盲目炒作行为,降低了市场引导长期投资资金进入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和行业的效率,一方面阻碍了产业结构升级,另一方面也容易造成股市动荡。所以建立合理有效的分红制度,可以有效地降低市场风险,规范市场行为,更有利于资本市场发挥作用。建立健全不同层次资本市场之间的转板制度,使得上市公司可以根据自身具体情况,在不同层次的市场之间实现转板交易,让优质企业得到进一步发展,落后企业得以逐步淘汰,这样可以充分发挥资本市场调节产业结构的作用。

3.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强资本市场监管,稳步推进资本市场对外开放

首先,借鉴发达国家发展资本市场的经验,进一步加强股票市场的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在制度规范与监管层面尽快与国际市场接轨。其次,着力提高中介机构服务的规范化,在风险可控的条件下加强券商等金融中介机构的业务创新能力,加大金融衍生品的研发力度,着力培养机构投资者的投资能力。再次,加大我国机构投资者与国外同行业的合作力度,例如通过成立中外合资机构等逐步实现既可投资国外资本市场又可吸引国外投资者投资我国资本市场的渠道。最后,加快建立国际板,推动境外企业在境内证券交易所上市,使我国证券交易所逐步面向全球企业开放,提升我国资本市场的全球竞争力,进而利用全球资源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我国资本市场问题 篇2

关键词:资本市场,资本形成机制,资本市场形成机制

一、制度基础问题

1.法律制度问题。法律制度问题, 指资本市场运行过程的法律体系、执法体系和法制制度环境建设等问题。目前, 我国资本市场的法律体系构架已初步确立, 正在逐步拓展、细化和完善之中, 如反垄断法已经制定并实施, 证券法已作调整, 银行法还需完善, 金融服务法尚需制订, 配套法规急需健全。执法体系还不健全, 执法环节比较薄弱, 特别是严格执法、公平执法、公正执法还需长期强化, 对监督监管者执法更显重要。法制制度环境还不完善, 从而决定了资本市场的系列制度性缺陷, 障碍了资本市场形成机制的建立。应遵循集中统一性法律制度——自律性法律制度——混合性法律制度建设的思路, 加大司法监督制度和一线监管法制制度建设, 约束政府部门的监管权限, 强化依法监管的责任性、有限性、公正性、效率性。

2. 运行制度问题。

运行制度问题, 包括制度构架、运作规制、制度效率等问题。制度构架是指建立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模式, 这个体制模式成熟与否取决于其自身的完善程度, 而不取决于是否符合国外市场经济体制模式及标准。运作规制是资本市场制度规范的总和, 蕴含市场游戏规则的一切主要方面, 而目前缺失的或是游戏规则不完善或是不遵守游戏规则, 成为资本市场紊乱的根源之一。制度效率包括资本的配置效率、投融资效率、机制效率、社会效率等。资本市场的运行制度决定了资本市场的属性、机理和发展趋势, 成为评价资本市场效果的基本标准。目前, 我国资本市场的主要缺失就是运行制度不规范和制度效率不高, 制度管理重叠, 协调成本增大, 缺乏平稳性、协调性、灵活性, 亟需深化制度改革与创新。

3. 制度文化问题。

无论从生成还是发展视角考察, 我国资本市场均缺乏较深层次的制度文化及氛围, 由此导致种种逐利行为、欺诈行为、背弃行为、侵权行为, 成为障碍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顽症, 制度文化建设已成为重中之重, 越来越显得必要和紧迫。正如专家指出的, 我国资本市场与发达国家资本市场的差距, 不在于量, 而在于质, 在于观念上和认识上的差距。资本文化中的股权文化及实质, 是拿了别人的钱要给回报, 债权文化的核心, 是借了钱必须还本付息。但很多情况则相反。如此根深蒂固的与资本文化相悖的观念, 必须予以有效约制及引导, 加速构建资本文化及行为方式, 以有效支撑我国资本市场的持续发展。

显然, 在我国制度基础建设问题是一个正在生成中的动态结构, 如执法及法制环境建设还较为滞后;市场结构单一, 功能不完善;监管体系固化和监管机制重叠;资本文化缺失, 诚信意识淡薄, 投机行为严重;缺乏有技术、懂规则、善管理、国际化的高层次资本市场人才等。急需推进规范的依法运营制度、主体资质认证制度、信息披露制度、违法违规惩处制度、风险提示制度和系统征信制度建设。

二、组织结构问题

1. 市场供求主体问题。

供求主体是资本市场供求关系的主要参与者, 即投资人和发行人。其执业能力、行为操守、操作规则、诚信水准、运营效率如何, 直接决定我国资本市场组织结构规范确立的程度、水平。目前, 我国资本市场供求主体中的国内机构投资者和发行人的数量仍然较少, 其执业规范、经营质量和诚信意识亟待提高。境外战略投资者 (Qf II) 具有系统的投资理念和操作技巧, 正在快速进入国内资本市场, 供求主体结构明显改善, 但需要设定合理的游戏规则, 依法规范其投资行为。而供求主体中的国内个人投资者是一个弱势群体, 其素质有待提高, 合法权益需要保护。因此, 对前两者应明示严格的依法运作规制, 对后者应实施有效的依法保护制度。确立平等竞争机制, 谋求市场供求主体间的公平竞争与发展。

2. 市场服务主体问题。

服务主体是我国资本市场正在形成中的新兴主体。诚信是资本市场服务主体生存与发展的基础, 其系统服务层次、水平, 将成为判断资本市场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服务主体的依法建立与完善, 依法运营与服务, 是我国资本市场组织结构系统形成的要件。这方面遇到的问题更困难更复杂, 如虚假信息、关联交易、暗箱操作、欺诈合谋等现象, 需要重点治理, 强化监管, 运用多种组合拳重力约制、打击。然而, 仅有一时重拳约制和打击还是不够的, 需要建立以法律调整为基础的市场服务主体从业资质、行为约束、风险评估、事故问责、民事或刑事责任追究等机制链, 需要法制、体制、文化等深层次的持续建设。

3. 市场组织主体问题。

组织主体既是资本市场运营的组织者, 为参与者提供交易服务, 推动市场健康发展, 又是资本市场秩序的管理者, 承担维护市场秩序的监管职能, 促进市场规范发展。资本市场监管中的参与者资格核准、发行监管、交易监管、风险监管、资金监管、违规监管、退出监管等职能, 应由市场组织机构承担, 更符合市场化的特定要求。资本市场监管中的参与者行业规制、道德规范、诚信教育、执业操守、业务考核、竞争提示等职能, 应由市场自律机构担当, 更符合规范化的相应要求。市场组织主体问题是资本市场组织结构的核心, 其功能日益凸显, 但目前两个方面市场组织主体的职能定位及权责并不明晰, 而且时常被政府监管部门的无限监管权所替代, 难于发挥应有的功能, 辅助监管和被动监管的特征十分明显。问题的关键, 在于政府要明晰市场监管定位, 把微观监管权交给市场组织主体, 走市场化混合监管和协调监管之路。

市场供求主体、服务主体、组织主体 (含监管主体) 构成我国资本市场组织结构的要素主体。组织结构整合问题, 即是要素主体的相互联系、制约、统一问题, 是发展和规范同步进行的过程, 可形成专业技术分工基础上的有机联结、传导的调节机制, 构成资本市场形成机制的基因。目前, 我国资本市场供求主体数量单一, 规模较小, 缺乏长期的可持续性, 需要结构性的调整与创新;市场服务主体理念及服务资信不高, 缺乏系统的依法规范性, 需要观念性的改革与创新;市场组织主体权责模糊, 功能弱化, 缺乏能动的积极创造性, 需要体制性的重组与创新。

三、调控方式问题

1. 适时适度调控问题。

一是运用相对独立的货币政策及其工具, 包括监测支付结算系统、宏观审慎分析、紧急流动性援助、危机协调管理等工具, 适时适度调控, 稳定资本市场。二是运用审慎管制与审慎监管等手段, 提高监管标准, 保证支付清算系统的安全性和高效性;建立审慎会计制度、财务制度和透明的信息披露制度, 微观审慎分析与宏观审慎分析相互协调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实现稳健经营和可持续发展;改革分业监管体制, 建立各监管机构间的制度性协调机制, 确立信息共享与稳定协调机制和危机协调管理机制。

2. 风险防范机制问题。

首先, 要加强对市场主体职业操守的教育, 提高其执业道德水平。其次, 要完善市场监管的配套体系, 实现由静态监管向动态监管的转变, 关注、控制、防范和化解各类风险。再次, 要加强区域或国际间市场监管的交流与合作, 疏通监管体制瓶颈, 激励监管创新, 切实防范各类风险的相互传递、渗透和扩大。最后, 要加强打击各种金融欺诈活动, 形成内部控制体系, 对各类交易活动依法全程审查、监督, 做到交易记录完整, 审核规范, 细节翔实, 安全保存, 及时防范各类风险。

3. 征信体系建设问题。

一要加强征信法制建设, 包括征信业管理法规和关于政务、企业信息披露及个人隐私保护法规, 前者调整的对象是征信机构和社会征信活动;后者调整的对象是政府部门、企业和个人。二要促进征信机构发展, 通过特许经营、商务运作、专业服务等方式, 促进征信机构发展。三要加快信用信息数据库建设, 除央行建立企业和个人基础信用信息数据库之外, 还要建立资本市场信用档案, 建立信用信息共享平台, 形成全国基础信用信息查询网络。四要依法监管征信市场, 建立全国性信用管理协会, 成为征信体系建设的基本环节。

我国资本市场的调控方式, 应是宏观调控与中观调控、微观调控的有机结合。此种调控方式是依托市场调节, 反映市场规律, 既是借鉴式的调控, 注意汲取外国的成功经验, 又是探索式的调控, 紧密结合实际的经验总结, 具有新兴市场国家制度转轨与发展的一般特点和规律。此种调控方式也应是以诚信文化为背景的正向选择性调控, 并在微观层面凸显信用管理组织的专业性调控功能, 已成为中国资本市场形成机制的主要动因。

四、资本机制问题

1. 资本机制内涵问题。

根据当代资本理论, 资本机制包含资本形成机制和资本市场形成机制两方面之意。资本形成机制主要包括资本供给要素的形成;资本需求要素的形成;资本供需交易体系、关系的形成。显然, 资本市场形成机制以资本形成机制为基础, 资本形成机制是就资本机制的要素关系而言的, 资本市场形成机制是就资本机制的功能态势而言的。在我国资本机制的三个基本要素都不成熟, 存在诸多问题。就供给要素而言, 单一的银行储、贷、汇成为目前主要的资本供给形式, 其他渠道如股票、债券等都不完善, 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对资本的多样化需求。就需求要素而言, 资本需求形式多样, 资本需求总体上大于供给, 而单一的资本供给形式严重制约了需求要素的生长。就交易体系和关系而言, 供需要素悖离, 难以形成灵活有效的配置机制, 在运行过程中经常出现交易体系失控、交易信息失真、交易行为失范、交易安全无法保障等现象。资本形成机制的有效建立更为关键, 直接影响、制约资本市场形成机制的有效建立。

2. 资本机制多样性问题。

一是多层次资本市场机制问题。除主板市场之外, 我国还建立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二板市场, 分步推进创业板市场建设, 尝试建立区域性小额资本市场等, 但仍存在信息不对称, 市场配置层次、水平低等问题。二是资本所有权转化机制问题。是我国长期以来最缺乏、贫乏的领域, 并且存在诸多棘手问题。三是国际资本转化机制问题。包括国内资本转化为国际投资的机制、国际资本转化为国内投资的机制、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建立国际金融中心等。

我国资本市场形成机制的基本问题, 是资本市场供求关系及其开放问题。这是一个连锁问题, 形成系列层次的问题链。市场化的汇率制度和汇率水平的系统建立, 将有利于我国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实质性对接, 有利于资本项目的开放, 是资本形成机制的前提条件。资本机制的核心, 是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流动性机制的建立, 发挥资本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而制度基础、组织结构、调控方式的日益完善及其系统链接是我国资本市场形成机制的根本原理和深层要件。

二元经济决定二元市场, 解决二元市场问题的钥匙存在于解决二元经济的问题之中。从这个角度看, 资本形成机制, 用纯粹理论式推论行不通, 如构建理论模式或数量模型等;用市场经济国家已有路经及经验简单类比也行不通, 如模仿发达国家的一些做法;必须是符合我国实际状况及需要的创新性探索, 开创性实践, 才能行得通。由此便可以解析为什么我国资本市场如此迥异, 尤其是股市中的种种现象, 都是渐进的市场取向改革过程的产物, 因为你无法要求中国股市初始阶段就进入理性的规范状态, 无法企盼参与者的活动行为和诚信素质均非常高, 更无法诉求机构或个人会始终自觉坚持长期投资, 而不是短期炒作, 也无法从速形成股市兼具投融资和资源配置的系统功能。因为我国资本市场要素初生, 供需信号微弱、滞后或失真, 成熟的市场供需关系尚未形成。

参考文献

[1]赵凤岐: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战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12

[2]石英华:资本市场:热点与案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4.7

[3]中国资本市场缺乏制度支持[N.解放日报, 2004-03-22

[4]周小川刘明康:谈金融改革和监管[N].上海金融报, 2004-03-13

[5]刘小敏:资本市场创新“组合拳”开打[N].上海金融报, 2005-7-26

[6]刘毅:金融监管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277

[7]沈坤荣:中国资本市场开放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5.300

[8]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N].解放日报, 2004-2-2

[9]冯娟:中国提升反洗钱组织分量[N].上海金融报, 2005-4-15

[10]赵晓强:担保和征信体系亟待跟进[N].经济日报, 2005-1-7

[11]王益:资本形成机制与金融创新[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3.24

我国资本市场问题 篇3

关键词:证券市场;问题;原因

一、我国证券市场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很多人都炒股,有的人赔了有的人赚了,有的人见好就收,有的人敢于冒险,还有的人在股市摸爬滚打很多年后黯然离场,也有人功成名就。我国的证券市场还不够完善,加上体制上的因素,很多现象用西方成熟的资本市场理论是没有办法解释的。不管是监管部门还是投资者,都在不断的探索,逐步完善我国的证券市场。

中国的资本市场文化是缺乏经验的,很多人到资本市场不是投资而是去投机,用很具有中国特色的一个词来形容就是“炒”,在中国什么东西都可以拿来“炒”,明星炒出绯闻,房地产超出泡沫,资本市场炒预期,总是有盲目的人跟风。这种“交易,而不是持有”的我国投资者的方法,正是我们需要改变的。股票以短期持有套利为主要目的,长线价值投资被嗤之以鼻。庄家在这种短期的套利活动中获得巨大利益,而不明真相的小散户很多都被套在了股市里。

这是一个病态的中国股市,股票与市场脱离严重,价值投资得不到重视,参与者以投机的心态进入,就像赌博一样。

那么中国股市为什么会存在着这种问题呢?下面将进行简要分析。

二、我国证券市场重短期套利的原因

中国股市的特殊性和目前的状况决定其缺少必要的投资价值,相对应的是中国股市也不存在真正值得长线投资的上市公司,投机是中国股市的主旋律。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1、股权结构体系的历史问题

西方国家的股票市场大多是由于经济和市场的发展而逐步产生和发展的,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发展起来的股票市场符合大多数的市场规律,并且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体制逐步完善,投资者有规律可循。而我国的资本市场起步较晚,并且是在国家的扶持下发展起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的股票市场被国有企业以政治而非经济的理由控制着。我国的股票市场上,变现比较好的公司大多是国有企业或者带有国有色彩的企业,这些企业很大程度上控制着股票市场的走向。我国股市的一大特色是股权割裂的多元结构体系。股权结构割裂为流通和非流通两部分以及A、B股之间的差异,造成市场上对同一公司存在不同的价格信号和不同的评价机制,由此造成市场功能的错位和对公司价值评估的不确定性。而特殊的股权结构更是导致了定量分析的困难,使得价值投资者无法准确计算出公司的投资价值,这严重影响投资理念的运行。

经过股权分置改革,我国的股票市场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发展,但还有相当一部分的资本不是用来交易的,国家对于股票市场还保留着很大的控制权。这种控制权的存在一方面可以用来调控国民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极大的阻碍了股票市场的资本的流通和市场化。股票市场在很大程度上被用于支持国家产业政策,用于补助国有企业重建,而不是用于个人和企业筹集资金,进行投资。

2、公司普遍质量低下

还是前面提到的问题,我国上市公司以国有企业为主。这些企业能否上市并不取决于其经营状况和实际需要,在很大程度上是地区、部门利益平衡的结果。因此很多企业为了上市,勾结会计师事务所、保荐人甚至是监管部门,包装企业业绩,进行财务信息的虚假披露,掩盖企业真实经营状况。这些企业上市后由于外在约束不能达到改制的目的,因为上市的结果除了圈钱以外,并无其他意义。导致上市公司质量低下。更糟糕的是,一些企业本来还不错,但上市后圈到大量的钱后出现投资膨胀冲动,将资金盲目投入房地产、保健品等行业,美其名曰“转型”或“多元化”,结果上市后反而导致大量亏损,本来可以良性发展的企业,在进入股票市场后却每况愈下,让投资者很难在众多的上市公司中挑选出有长期投资价值的企业。

3、财务造假现象严重

通常认为上市公司带给投资者的一个好处就是,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比较透明,财务经营信息在相应的监管和制度的约束下会比较真实,这是投资者在利用上市公司财务和经营信息进行投资决策时的基本假设。而近年来的诸多案例却在不断的否定这一基本假设。绿大地、银广夏、万福生科,近年来因为财务造假而被大众所熟悉的企业不在少数,企业或与注册会计师勾结、或有意进行舞弊对财务报表进行粉饰。

这种财务信息造假的行为被发现后,损失最严重的当属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一方面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使得对造假者及相关方并不严厉,从而使造假者有恃无恐;另一方面,在处理这种案件时,缺乏对股东的保护,股东的利益被忽视,在处罚中没有考虑股东遭受的损失。从而使得很多投资者为了规避这种投资失败的风险,转而进行短期投资而不是价值投资。

4、企业吝于发放红利

投资者进行投资的目的是为了得到收益。股票投资的收益一方面来源于企业的分红,一方面来源于出售时的资本利得。上市公司不分配红利,投资者没有现金流回报,这就使得贴现现金流模型这一价值投资的重要理论模型失去了应用的基础。投资者为了获取收益,只得放弃价值投资转而进行投资获取买卖差价。企业分红较少的状况可能有以下几点:①企业可能存在现金流不足的问题,难以支付股东股利。②企业吝于分红可能是企业还处于成长期,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而且前期的投资还没有收回或者还没有出现收益,对于这种情况若企业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可以考虑长期持有。③企业发展趋于稳定或者处于瓶颈,业绩平稳,每年的分红较少但可能比较稳定,这样的企业也不具有价值投资的意义。

综上所述,一般情况下吝于分红的企业不具备价值投资的资质。而这种“铁公鸡”式的企业在中国的股票市场上却是大量存在的。

5、资本市场不完善

我国股市缺乏适应市场需求的多层次市场体系,之前只有主板市场,后来在开辟了中小板市场和创业板市场,但仍然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资本市场投资品种十分有限,目前只有股票、基金、国债、公司债券、可转换债券等几个品种,结构性缺陷明显。我国股市没有做空机制,而我国投资者对金融产品又有很大的需求,这就使得投机更有市场,而价值投资却不被重视。

6、证券监管体系不完善

证券监管起步不久,受制于证券市场发展大环境的影响,存在诸多问题。首先,我国的监管带有浓重的行政色彩,手段直接,忽视市场公平、高效、透明的客观要求。其次是监管体制尚未健全,行业自律作用未能充分发挥。现行监管体制主张集中统一监管由政府监管机构进行统一管理。而市场变化的复杂性和先天性的监管机构的监管缺陷不能保证证券市场健康运行。最后从权限授予来看,证监会是“运动员”与“裁判员”兼于一身,权限的过度集中与垄断从而可能导致腐败。

我国资本市场问题 篇4

□作者:徐州工程学院张广凤

内容摘要:西方国家成熟资本市场中企业外部融资首选债务融资,其次才是股权融资,而我国上市公司却偏好股权融资,这不仅受企业内部因素的影响,更取决于我国特殊的资本市场融资条件。本文以此为基础来分析我国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的行为,以优化上市公司融资结构。关

键词:融资行为资本市场条件

1958年moligiani和miller提出mm理论,认为在理想的资本市场条件下,企业的价值与资本结构无关。但现实的资本市场并非处于理想状态,关于企业融资行为和资本市场结构的研究不断有新的发展,其中包括myers的优序融资理论(peckingorderprinci好范文版权所有ple)。myers对美国企业的研究发现企业的外部融资会优先考虑债务融资,然后才是股权融资。然而我国的上市公司却表现出相反的融资顺序。自我国成立证券交易所后,我国上市公司在股权、债务融资结构的选择中,股权融资比重不断上升并逐渐呈绝对的偏向。

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上市公司呈现出明显的股权融资偏好,而在成熟的资本市场上债券融资所占的比例基本上为80左右,股票融资份额仅占大约20。

股权融资偏好的原因分析

对我国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传统的观点是从成本——收益角度分析的。认为企业在进行融资决策时,主要依据股权融资与债务融资成本的比较。(黄少安,张岗2001)债务融资到期必须还本付息,对企业经理人有着极强的“硬约束”;而股权融资的成本只是股息支付,且在我国股利分不分配,分配多少,以何种方式分配均由企业自主决定,具有“软约束”特性。本文认为我国上市公司呈现出强劲的股权融资偏好,有别于西方发达国家成熟资本市场中的企业外部融资首选债券融资的现象,最重要的是两者的资本市场融资条件不同,我国的资本市场有其特殊性。

资本市场发展不平衡

资本市场是企业筹资的场所,企业筹资方式的选择很大程度受资本市场条件的限制。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发展存在着严重的失衡。股票市场和国债市场规模较大,发展速度较快;企业债券市场规模过小,发展滞后。这主要是由于当局对企业债券发行限制较多(对发行规模、额度、利率、时间等方面都实施限制),企业感到通过发行债券筹资难度大,金额少,风险高。限制条款过多致使企业缺乏发行债券积极性,企业债券市场规模偏小,投资者也缺乏对企业债券市场参与的热情和动力。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滞后、规模小、交易不活跃导致了企业债券融资渠道不畅。

资本市场监管不足

我国上市公司在融资时首选配股或增发。虽然证监会多次颁发上市公司融资监管政策以限制上市公司的过度股权融资行为。但这些政策不尽完善,存在监管不足之处。在配股方面,政策要求上市公司一次配股发行总数一般不得超过该公司前一次发行并募足股份后其普通股股份的30。实际上,大多数的上市公司常采用“先送股后配股”的策略,扩大股本基数来多筹集资金。在支付股利方面,监管政策虽然做出规定必须分配股利,但就以何种方式支付股利,分配额度最低为多少,分配的时间间隔最长为多久,如果企业在股利分配方面没有符合规定会受到怎样的处罚等没有做出确切详细的规定,使得上市公司利用股权资本时有可乘之机。在增发新股方面,监管缺少对净资产收益率标准,发行时间间隔和融资规模数量的限制。与配股相比上市公司增发更为便利,动辄筹资数十亿元的增发举措并不少见。一些达到发行和再融资监管条件的企业可能并不真正需要股权融资,但通过编制投资项目而获得股权融资,配股、增发获得的资金却不合理利用,大部分资金被投入证券市场、存入银行获利,或挪作他用的现象比比皆是。

投资者的投资理念非理性

根据信号理论,在有效的资本市场条件下,企业通过发行股票融资时会被市场误解,投资者会把发行新股当作是企业质量恶化的信号。因为新股发行总会使股价下跌,所以投资者相应地会低估它们的价值。因此,在西方成熟的资本市场上企业优先选择债券融资,其次才为股权融资。我国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原因之一是我国缺乏以投资为目的的理性投资者。

企业信用意识淡薄

企业债券市场发行规模小、流通不畅,一方面受限于政府的政策,另一方面与企业的信用密切相关。信誉是企业获得发展的基石。我国企业的诚信意识淡薄,这从我国银行业多年来存在着大量的呆坏帐即可豹窥一斑。上市公司信用意识淡薄、信用建设滞后削弱了投资者对企业债券市场参与的信心与热情,阻碍了债券融资渠道的畅通。

优化融资结构的途径

大力发展企业债券市场

国家应大力发展和完善企业债券市场,减少对债券市场不必要的行政干预以提高企业发行债券积极性,扩大企业债券的发行规模;制定

和完善企业债券发行、交易、信息披露、信用评级等规章制度;建立健全资产抵押、信用担保等偿债保障机制;加快企业债券中介机构的发展,解决企业债券的流通问题。

在严格控制风险的基础上,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筹资资金,以此改变上市公司债券融资发展相对滞后的状况,优化上市公司融资结构。

优化监管政策

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对上市公司配股、增发融资的市场监管,规范上市公司融资行为。对于融资资格,可以考虑用资产收益率作为主要考核指标,将目前审批的单指数考核扩展为多指标考核,转变股权融资资格的确认方式,增加上市公司配股、增发的难度。鉴于我国上市公司配股、增发所获资金使用上存在不当行为,可以对上市公司实施全过程动态监管,紧密跟踪审查融资资金流向,是否专款专用,收益是否符合预期等,并把跟踪审查的结论作为公司再融资的首要条件,提高募集资金的使用效益。对于股利支付,就上市公司可以何种方式支付股利,分配额度最低为多少,分配的时间间隔最长为多久,如果企业在股利分配方面没有符合规定会受怎样的处罚等方面应做出具体确切的规定,强化股权融资的约束硬度。

转变投资者投资理念

西方成熟资本市场上的投资者把公司发行新股筹集资金作为一种“坏信号”,而把发行债券融资作为“好信号”,促使上市公司减少股权融资,增加债务融资,除提高证券市场反映信息的效率,提高证券市场对信息的客观、及时、准确的反映速度外,在我国目前的资本市场条件下,优化投资主体结构,培育理性投资理念成为关键的因素。可以引入更多的机构投资者,转变投资者的投资理念,使他们走上理性化的投资道路,使投资者更注重所投资企业的经营状况、收益分配状况,促进投资者理性看待上市公司的融资决策。随着投资者投资行为的逐步理性化,市场约束力的逐渐增强,上市公司过度依靠股权融资将是不可能的,上市公司必须充分利用各种融资方式优化资金结构。

加强企业信用建设

市场经济是契约经济,企业融资的过程既是市场的过程也是信用的过程。企业利用债券市场融资的难易,除制度和环境等外部因素外,根本上取决于发债企业自身的偿还能力和信用级别。因此,我国企业应加强信用制度建设,凭借自身优良的信誉和完善的信用结构赢得市场。同时,政府也应建立可靠的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加强企业债券评级,增强投资者对企业债券的信任度,实行企业债券发行利率与企业信用级别挂钩,让企业依靠自身的信用和经营来获得投资者的青睐,让资本市场通过严格的信用权责约束机制配置资源。好范文版权所有

参考文献:

1.黄少安,张岗.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分析.经济研究,2001

我国资本市场问题 篇5

关键词:资本市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经济发展我国资本市场的现状与不足

2007年是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跨越之年,特别是股市在经历了2005年的政策破冰和2006年的牛市运转之后,2007年上证综合指数全年上涨96.66%,深圳成指上涨166.29%。截止到2007年底,沪深两市的总市值超过了32万亿元,流通市值超过了9万亿元,投资者账户总数已经达到了1.39亿户。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成长,中国的金融资产特别是证券化金融资产,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成长和发展膨胀时期,市值由过去的3万亿元发展到今天的30多万亿元。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资本市场已经进入了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时期。但是目前我国的证券市场形成的是高度集中的以沪、深交易所并存发展的模式,银行长期抵押放款市场仅服务于安全性高、风险较小的国有企业和大型集体企业,造成大多数民营企业特别是风险大的高科技创业型企业和中小企业不能通过银行借款获得资金。且从证券市场的发行主体来看,上市公司为获得证券发行资格,虚报会计报表,信息披露不规范,存在严重的“内部人控制”现象;部分持股大户常常采取不正当的手段操纵资本市场,造成严重侵犯中小投资者利益的现象发生。我国资本市场有其不足之处:

(1)资本市场发展不平衡。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的资本市场已初具规模,但资本市场的现状不能满足经济可持续性发展过程中各种类型企业的资金需求。第一,债券市场存在发展不平衡问题。我国债券市场的发展相对于股票市场一直是“跛足”,债券市场规模小、市场化程度低、发行和交易市场割裂,尤其是公司债券,相对于国债和金融债,更是发展缓慢,直到2006年,我国企业债发行规模才达到1008亿元,为历年发行总规模的近一半。根据央行的统计数据,2006年贷款融资占国内非金融部门融资的比重依然高达82%,间接融资比重远高于直接融资。截至2006年底,我国债券市场余额为57455亿元(不包括央行票据),与GDP的比例为27.44%,远远低于发达国家163.11%的水平,远低于我国股票市值与GDP的比例42.70%;我国债券市场中国债、金融债、企业债分别占50.56%、44.19%、5.0%。企业债余额仅为2831亿元,与GDP的比例仅为1.35%,远远低于亚洲金融危机国家30%的水平。第三,股票市场也存在着不平衡发展问题。一是虽然2007年沪深总市值已经超过我国内地GDP总量,与发达国家的比例相当,但因流通市值无论绝对量还是占比都相对较小,沪深股市总流通市值约9万亿元,仅占两市总市值的30%左右,股市结构亟待完善;二是股市的进入和退出机制发展不平衡,削弱了证券高效率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

(2)我国单一层次的证券市场规定了严格的上市条件,阻碍了中小企业通过证券资本市场获得资金。公司公开发行的股票和债券进入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须受到严格的上市条件限制(包括公司规模、盈利性等),大多数企业不能满足这些条件。沪、深市场的大一统、高门槛,致使高成长性的科技创业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由于风险太大和公司的盈利性等原因得不到资本市场的支持。这一切造成中小企业和科技创业型企业在我国融资困难,阻碍了中小企业和风险投资事业的发

展。

(3)我国证券资本市场关于上市公司退出机制存在着不足之处,我国只有单一层次的主板市场,二板市场尚未建立,沪、深主板市场门槛太高,企业往往由于一时经营不善或其他原因就有可能被暂停上市或终止上市。根据《证券法》规定,上市公司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决定暂停其股票上市: ①公司的股本总额、股权分布发生变化,不具备上市条件; ②公司不按规定公开其财务状况,或者对财务会计报告作虚假记载; ③公司有重大违法行为; ④公司最近三年连续亏损。有暂停情形第(1)项、第(4)项所列情形之一,经查实后果严重的,终止其股票上市。上市公司一旦被终止上市,容易造成资本市场动荡,打击投资者的投资积极性,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4)过多的行政干预不能体现证券市场的高度市场化的特征。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前10年主要是用行政手段管理,公司上市需要由自上而下的指标下达与自下而上的推荐相结合。这种管理方法与证券市场高度市场化的特点非常不适应,因此,今后公司的上市制度应该有所改革,凡符合条件的,可由企业自己申请上市,能否成功由市场决定,这样能通过资本市场的激烈竞争实现优胜劣汰。资本市场在经济中的作用

(1)资本市场能够有效地行使资源配置功能。

资本市场的首要功能就是资源配置。一个国家的经济结构一般由四个部门组成,即企业、政府、家庭和国外部门。家庭部门一般来说是收支盈余部门,企业和政府一般是收支差额部门。盈余部门一般要将其剩余资金进行储蓄,而收支差额部门要对盈余部门举债,收支盈余部门将其剩余资金转移到收支差额部门之中去(雷蒙得·W·戈德史密斯,1994)。在现代社会中,要完成这种转化,曾经有过两种基本的资源配置方式:即由计划经济性质决定的中央计划配置方式和由市场经济决定的资本市场配置方式。在发达市场经济中,资本市场是长期资金的主要配置形式,并且实践证明效率是比较高的。

(2)资本市场还起到资本资产风险定价的功能。

资本资产风险定价功能是资本市场最重要的功能之一,资本市场也正是在这一功能的基础上来指导增量资本资源的积累与存量资本资源的调整。风险定价具体是指对风险资产的价格确定,它所反映的是资本资产所带来的预期收益与风险之间的一种函数关系,这正是现代资本市场理论的核心问题。资本市场的风险定价功能在资本资源的积累和配置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3)资本市场还为资本资产的流动提供服务。

资本市场的另外一个功能就是提供资本资产的流动性功能。投资者在资本市场购买了金融工具以后,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出售所持有的金融工具,这种出售的可能性或便利性,称为资本市场的流动性功能。流动性越高的资本市场,投资者的积极性就越高。流动性的高低,往往成为检验资本市场效率高低的一项重要指标。

(4)资本市场具有风险分散和信息积累功能。

从微观经济学的观点来看,资本市场在经济发展中还起到的两个作用是风险分散和信息积累。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非充分有效的资本市场常常会变成经济发展的瓶颈。资本市场的信息积累作用有助于避免“有限制理性”而引起的投资决策上的偏差,从而使社会资源达到最佳配置。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企业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同时还有来自国外厂商的威胁。为了在这种竞争环境中生存、发展,我国企业必须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然而,这个过程不可避免地需要大量资金。而且伴随着复杂的技术和大量的资本投入,投资者的投资风险程度更高、范围更广。因此,投资者对这种项目往往采取非常保守的态度。为了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技术、资本密集型项目,资本市场的“风险分散和共担” 功能变得越来越重要。在一个有效的资本市场上,投资者可以通过证券组合来分散其投资风险。(5)高效的资本市场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从理论上说,有效率的资本市场可以加强储蓄动员能力,优化配置资本要素,提高资本边际生产率。经济发展是伴随经济结构变化的经济总量扩张的过程。为了促进经济发展,资本的形成与扩张至关重要。美国经济历史学家恩格思·麦迪逊教授在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进步和政策》一书中,系统地考察和分析了1950~1965年间22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情况,最后得出结论,在这22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35%,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55%,资源配置效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10%。因此说,在发展中国家,资本形成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是影响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资本来源于投资,投资取决于储蓄的规模及转化效率。扩大储蓄的源泉,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增加储蓄,有效地消除或减轻投资的储蓄约束,加快资本形成与扩张的速度与步伐,并正确处理好国内消费与储蓄的关系,使之有一个合理的比例,对经济发展是必须的。因此,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是完善我国经济体制的关键环节,也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的基础条件。完善资本市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由于资本市场对经济具有重要的作用,鉴于我国资本市场所存在的上述问题,我们必须重视资本市场发展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加快资本市场发展,以促进我国经济的顺利增长。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完善资本市场结构。推动我国风险投资市场的发展,规范法律框架,完善交易规则,整合现有产权交易市场;推进创业板市场建设,促进资本市场与风险投资市场良性互动;不断扩大股市和债市的市场规模,丰富金融产品,最大限度地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

(2)必须积极推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基础性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实现股市的“经济晴雨表”功能。当前我国资本市场的表现与我国经济发展形势背离,这并非否定了股市作为国民经济重要反映的“晴雨表”这一命题。出现这种背离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的市场本身存在着诸多的制度不健全和功能不完善之处,使我国资本市场在运行过程中潜在着很多深层次和结构性的矛盾,当前中国资本市场的根本症结在于股权分置问题。

(3)要重视直接融资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进一步提高我国资本市场的广度和深度。着力推进公司债市场的发展。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进必须依托于中国的资本市场。提高市场深度的基础还在于全方位开展中国资本市场以效率为导向的创新改革,包括建立合理的多层次的市场结构,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的发行上市以及股指期货等具有不同功能的金融衍生品的设计和推出,继续提高市场投资者中机构投资者的比重,不断深化发行制度改革,规范市场主体行为,进一步加强市场约束,切实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等等。总之,创新是增强市场

活力的源泉。

(4)顺应国际化趋势,循序渐进地推动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放。国际间的资本流动对于一国资本市场的价值形成、流动性的提高、制度的完善等多个方面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要努力提升我国资本市场的国际竞争力;努力深化监管体制改革,进一步促进融资方式向市场化方向迈进;完善公司治理,加强信息披露,增进投资者信心;逐步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提升我国资本市场和金融机构的国际竞争力。对于我国来说,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必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魏巍,甘茂智.东亚资本市场在经济起飞时期的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金融,2006,(5).

[2]赵晓雷.发展资本市场完善市场经济体制[N].文汇报,2004-2-16.[3]张留禄.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互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

[4]谢林涛,徐恒峰.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促进经济快速发展[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8).

我国资本市场问题 篇6

环保融投资须与资本市场发展相适应-关于环保融投资体制问题调查和发展对策思考

本文针对在建立和完善环保资本市场中环保融投资出现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从环保投资的机构形式、资金来源、经营方略和发展方向等方面提出相应可操作性对策.

作 者:张新国 ZHANG Xin-guo  作者单位:山东省潍坊市环境保护局,山东,潍坊,261041 刊 名:中国环保产业 英文刊名:CHINA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DUSTRY 年,卷(期):2002 “”(4) 分类号:F8 关键词:环保融投资   投资体制   资本市场   规范运作   经济规律  

我国资本市场问题 篇7

一、国际化对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影响

在世界经济逐步趋于一体化的今天, 资本市场的国际化也成为必然的趋势, 而其国际化的进程无疑将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及我国经济运行产生重大的作用, 主要表现在:

1.1提高金融市场效率

资本市场国际化引致金融创新所创造的金融商品, 对整体金融市场的效率提高有显著的效果, 金融创新能够提高全体金融市场的效率, 其中包括整体结构及分配的效率。就整体结构而言, 金融市场及金融机构能够提供不同到期日、风险、报酬率及流通性的金融商品, 而金融服务能够因金融商品的不同, 而更具竞争性。就分配效率而言, 国际化使得金融市场的效率得以获得更大的发挥, 同时投资人也获得了更多的投资渠道和投资对象。

1.2推行金融体制改革

随着我国经济的对外开放和资本市场国际化的进程, 国外资金的进入以及外商对中国企业发行的金融工具都将对我国金融体制造成一定的外部冲击, 这一切将使我国金融体制不得不面临改革的压力, 上市公司及资本市场监管、运作的透明度不高等种种问题都会得到强行的矫正。从这一点上说没, 资本市场国际化将会使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得到强行推进。

1.3弥补我国的资金缺口

从我国目前的金融环境来看, 存在着股权融资不足, 而债务融资过度的问题。国内银行的不良贷款比率较高, 企业和银行均不堪重负。同时, 为了增强抗风险能力, 公司倾向于拥有较多的自有资本, 而中国一些成长迅速的公司对资本的要求超过了国内资本的供应能力。通过国际化筹资来弥补我国的资金解决了我国企业的资金需求,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二、我国资本市场国际化存在的问题

自1979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 在积极培育和发展国内资本市场的同时, 我国开始采取渐进式的方式推进资本市场的国际化。中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化满足了部分我国国内所需的建设资金, 促进了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完善, 缩短了我国国有企业向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过程, 积累了不少经验。虽然在资本市场国际化取得了一些成就并有所发展, 但在其国际化进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 主要表现在:2.1从国家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来看

一国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一国资本市场的最基本因素, 决定了一国资本市场国际化发展的程度和速度。一国经济发展水平越高, 市场化程度和对外开放程度越高, 其社会融资量就越大, 资本市场对外国投资者和筹资者的吸引力就越强, 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紧密、越广泛、其商品、资本、技术和人才与外界的交流数量和频率就越大, 这些都构筑了资本市场国际化的基础。反之, 一国经济发展水平低、市场化程度和开放程度有限, 那么, 国际资本、技术、人才等资源向国内渗透的机会就少, 渗透的速度就慢, 资本市场也就失去了吸引力。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 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适应资本市场全方位开放, 不宜过早地进行全方位资本市场国际化。

2.2从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来看

资本市场国际化是建立在国内资本市场高度发达、高度规范的基础之上的。没有规范化的证券发行和证券交易市场, 没有规范、高效的市场监管体系, 国际化建设就没有坚实可靠的基础, 甚至会埋下金融危机的隐患。如果一国金融业越发达, 融资工具和融资手段越多, 金融体系越完善, 银行业对外开放程度越高, 那么, 其国际化就具备了有利的条件, 其进程就会比较顺利。我国资本市场规模较小, 其资本市场与世界先进国家的资本市场相比, 无论从结构、规模、数量还是从市场成熟、监管力度上都很弱小。驾驭外国资本的能力还很差。若此时放松外汇管制急于国际化, 只能给那些瞄准中国资本市场宽松政策的游资以可乘之机。

2.3从外汇管制程度来看

资本市场的国际化是资本以证券形式在国际间的流动, 这必然涉及到不同币种的兑换和对货币出入国境的限制等问题。所以, 从资本市场发展的角度来看, 一国资本市场国际化的进程也是一国外汇管制不断放松以至取消的过程。我国实行外汇管制, 人民币不可自由兑换, 外汇管制较严。虽然实行了汇率并轨, 但中外合资基金的资金进出我国有关市场仍有困难。首先, 汇率风险不可避免, 由于人民币尚不是国际货币, 缺乏相关的外汇交易避险工具, 即使基金能够获得较好的收益, 也可能由于汇率风险的因素而不同程度抵消掉;其次, 由于外汇管制的存在, 境外投资者的基金利得的汇出如何解决, 从基金渠道的外汇流失如何加以阻止;再者, 大量外资通过中外合资基金涌入国内, 将需要大量人民币配套资金, 对货币政策的实施有一定难度。因此, 我国资本市场国际化一般应位于汇率市场化、经常项目国际化之后。

2.4从国家政策、法规、制度的完善程度来看

如果一国证券立法比较完善, 那么, 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的速度就快, 资本市场国际化就能顺利发展, 障碍也较少。反之, 国际化发展就困难重重, 步履艰难。我国政策、法规、制度还不够健全。一方面, 由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长期影响, 政府仍习惯沿用计划经济体制管理模式管理资本市场, 主要以政策而不是以法制规范资本市场, 并且我国现有的公司、证券管理条例与国外或境外的法规体系内容差别较大, 难免发生冲突, 如果此时盲目地进行国际化, 不利于资本市场的长期发展;另一方面, 目前我国股份制还不太规范, 法律环境、会计制度、资产评估、税收政策等方面与国际资本市场不配套, 这也是我国资本市场不能急于国际化的原因之一。

2.5从金融风险来看

就国际金融环境, 从1994年至1995年的巴西、墨西哥金融危机到1997年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韩国的东南亚金融危机都已说明了过早开放金融市场及金融管制松散的危险性。金融动荡的传递与放大的破坏性作用, 使众多国家都吸取了深刻的教训, 在制定宏观政策时, 都把经济与金融的稳定发展放在更为突出的位置。中国正处在经济转变的特殊历史时期, 资本市场运做和发展中存在着如下风险: (1) 任何国家资本市场运作和发展都难以避免的一般经济风险; (2) 发展中国家资本市场由于规范化不足或资本市场制度残缺而经常出现的风险; (3) 我国资本市场由于经济转型而特有的风险。

2.6入世后, 贸易自由化与我国资本市场

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逐渐融合。中国有着巨大的市场, 加上中国的入世和实行更加开放的政策, 这都将对国际资本产生极大的吸引力。90年代以来中国已经连续数年成为吸收外国投资 (特别是直接投资) 最多的发展中国家, 在所有的国家中也仅次于美国。目前, 全球几乎所有的大型跨国企业都已在中国投资建厂, 其中有许多公司还把其总部搬到了中国, 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加工厂”。在加入WTO之后, 随着中国市场的进一步开放, 世贸组织的其他成员也会对中国逐步开放其市场, 提供贸易投资便利, 这将为促进中国企业“走出去”开展跨国经营提供有利的条件。

反全球化和WTO贸易自由化的主力不是来自发展中国家, 而是源自发达国家内部的劳联、产联、行业工会以及右翼保守力量, 其中某些非政府组织在扮演主角。事实上, 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制造业投资的外流以及来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低成本优势产品的竞争等等因素影响下, 发达国家内部中下层的既有利益受到损害, 因而日益形成了反全球化的心理、言论并逐步发展为有组织、有计划的反全球化势力集团。这也从侧面说明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并不像正统观点所说的那样, 日益成为全球化的牺牲品以及没有从全球化中分享到利益。仅从中国开放的实践和外向型经济发展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现实来看, 能说明这点。

三、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走势

同西方国家发达的资本市场相比较, 我国资本市场尚处于初级水平。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和扩大, 以及世界经济一体化和金融一体化浪潮的猛烈冲击, 中国的资本市场必将发展成为规范的、开发型的国际性资本市场。从总体上判断, 中国资本市场的未来发展将出现三大趋势。

3.1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股票市场地位加重

我国各类证券直接融资的地位与作用已日益明显, 在未来一段时间内, 证券发行规模将日益扩大。国债发行市场若不发生重大规模政策调整, 每年的国债券发行规模将迅速扩大, 未来两年可能形成高潮。最后, 股票市场规模也将不断扩大。债券一直是资本市场的主要融资工具, 基于目前的政策导向和国有企业所面临的深层困难, 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债券市场仍将不断发展, 但债券市场内部结构将发生变化, 即国债市场的份额将相对减少, 企业债券市场比重将相对提升。同时, 股票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其在资本市场的地位会日益加重。

3.2分层次的证券交易市场将形成

全国性证券交易所、地方性证券交易所与场外市场并存, 证券市场将进一步系统化、整体化。全国性的证券交易所是国债最大型和优秀企业上市场所, 电脑化场外或屏幕自动交易市场是中小型企业和新兴企业上市交易所。这样, 证券市场的效率和规范性将大大提高。

3.3资本市场逐步对外开放, 进一步向国际化趋势迈进

国际化是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根本趋势。但客观地讲, 一国资本市场能否国际化不仅要看其市场规则是否符合国际惯例, 更有赖于其资本市场的成熟程度、金融体系承受能力和冲击能力以及经济运行的内在需求等复杂因素。物质生产力发达和科技进步的贸易大国操纵国际经贸规则制定主导权的现象依然存在。贸易大国按其经济发展需要, 试图把社会问题全球化、把国内问题国际化、把超经济因素经济化。

无论是WTO协议的实施, 还是当前全球范围内区域经济合作的迅猛发展, 均预示了国际经济管理与协调的触角正在发生变化。这种状况表现为工作重点正在从边境措施转向国内市场壁垒, 从货物贸易扩展至服务贸易和智力贸易, 从货物市场准入扩展至投资市场准入, 从整体贸易自由化转向部门优先自由化, 从政策法规壁垒转向科技壁垒, 从货物自由化转向贸易便利化、贸易公平化和实行竞争政策。这些转向既说明WTO主导的未来贸易自由化的纵深发展, 也昭示了全球化的经济越来越需要全球化的管理。

尽管目前我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化程度还很低, 但其扩展趋势已开始显现, 这表现在有限地向外国投资者和中介开放中国资本市场, 拉开了资本市场国际化的序幕, 资本市场国际化将是我们今后几年甚至更长时间必须面临的问题。

摘要:世界已经并将继续走向贸易自由化, 这是大势所趋, 是国际贸易发展的主流, 在走向贸易自由化的进程中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我国经济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 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国际化已迅速成为我国经济快速、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关键。一方面, 资本市场的国际化必须与国内市场的不断开放同步, 为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提供基础;另一方面, 资本市场的国际化进程受到诸多方面条件和因素的制约, 要求多个层面、领域一系列改革和发展的支持, 否则可能对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产生负面影响。本文通过贸易自由化过程中国际化对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影响, 以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现状和当前国际化水平为基础, 探讨在我国现今宏观环境为背景下的我国资本市场国际化存在的问题, 并浅析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走势情况。

关键词:国际化,资本市场,贸易自由化,金融体制,资金缺口

参考文献

[1]、曹远征:《顺应全球化潮流发展资本市场》, 《经济导刊》, 2008年第3期

[2]、吴兴南、林善炜:《全球化与未来中国》,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年版

[3]、蔡天任、段菊英:《试论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 《商业研究》, 2000年第2期

[4]、吴晓求:《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现在才刚刚开始》, 《新金融》, 2007年第11期

[5]、祁斌:《全球视野下的资本市场与大国金融博弈》, 《经济导刊》, 2008年第3期

[6]、冯玉梅:《现代资本市场理论:发展、演变及最新发展趋势》,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年第6期

我国出版资本市场的PE投资初探 篇8

[关键词] 出版 资本市场 PE投资

[中图分类号] G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5) 03-0065-05

On PE Investment in Chins’s Publishing Capital Market

Sun Xiaocui Zhang Meijuan

(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

[Abstract] This paper embarks from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PE investment’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during the publishing transition period, proposes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PE investment in the publishing capital market. Then, it summarizes its characteristics and existing problems. At last, the article induces four kinds of revelations about the capital market investment management for publishing companies in China. They are the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investment, choose the suitable investors, the necessary preparations before the financing and the choice of the financing modes.

[Key words] Publishing Capital market PE investment

PE投资来源于美国,经过30多年的发展,在国际上已经成为仅次于银行贷款和IPO的主要融资手段。迄今为止,全球已有数千家PE投资机构,其资金来源广泛,投资行业多样。我国本土的PE投资发展起源于1986年由国家科委和财政部等共同投资成立的中国创业风险投资公司,如今已成为一个“全民PE”的时代。据统计,2008—2013年间,中国PE市场投资规模总计1313.62亿美元,投资案例数量2027个,投资行业集中在制造业、IT、互联网、房地产、医疗健康、文化传媒等行业[1]。

新闻出版产业作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涉及领域广、产业链条长、投入少、产出大、发展潜力好的“朝阳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特别是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出版业产生了数字出版、电子书、开放存取等发展势头良好的新业态,赢得了包括PE投资在内的资本市场的青睐。

1 当前转型中的出版业发展运用PE投资的意义

1.1 有关PE投资及其运作机制

PE投资是私募股权基金(Private Equity)投资的简称,是指社会特定对象,如有风险辨别和承受能力的机构或个人募集资金,投资于非上市股权或者上市公司非公开交易股权的一种投资方式[3]。作为一种相对新式的资本市场融资方式,PE投资在整合社会资本及其他资源的平台功能上,发挥着不可忽略的作用。PE投资的这一作用实现,与其规律性的运作机制十分相关。

PE投资的运作机制涵盖了影响投资效益的各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等,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对整个投资活动的顺利进行发挥着重要作用。只有建立一套协调、灵活、高效的运作机制,才能保证PE投资的目标实现。

(1)PE投资的要素构成。资金、人才、信息、策略、效益和市场机会等是PE投资的重要因素。资金是PE投资的首要资源,通过向相关结构或个人募集,来源比较广泛。人才是PE投资的主体,通常是一个具有不同职能的团队。PE 基金作为一种企业形态,对它的好与坏的判断依赖于它的方方面面的信息[4]。策略是使PE投资利益最大化的工具和手段,比如“回赎”“反稀释保护”等。效益是投资的最终目的,任何PE投资都是冲着资金效益最大化而去的。市场机会的有效把握,有利于投资者选择合适的投资项目和目标企业,进而进行高效、完美的投资策划。

(2)PE投资的运作流程。一个完整的PE投资的运作流程包含四个方面,即融资(募资)、项目选择、投资管理和退出机制。融资即募资,这是PE投资首要步骤,资金来源具有多样性和固定性。项目选择,只有经过严格的审查和财务评估等环节,才能最终确定所选项目。投资管理,PE投资不同于纯粹的金融管理者,而是参与企业上市等长远规划的战略投资者。退出机制是多样性的,包括公开上市、股权交易、企业并购、股权回购、清算等。其中公开上市是最理想的退出方式。企业并购虽不是最佳的退出方案,但“境外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退出方式就以并购为主”[5]。

1.2 PE投资的主要特征

1.2.1 运作成本低

PE投资基金有专门的募资渠道,不在公开场合进行销售,也不委托银行或其他证券机构进行管理和代销等,同时也不需要在国家监管部门等注册登记,这些优势使得PE投资相对于其他投资方式,运作的时间、财力、人力等成本较低。适合在初创期的未上市企业,且有较高的成长性,一般多为具有技术创新的企业。

nlc202309012323

1.2.2 增值服务多

PE投资不仅给投资企业带来资金,还有可能帮助企业改善经营管理、筹备首次公开上市的相关事宜,以及其他的增值服务。作为“他山之石”,通过汲取其经验和教训来指导公司的投资管理实践,通过学习制定可重复、可持续的策略让公司在长期内更有价值[6]。

1.2.3 投资回报高

PE投资属于周期性的投资活动,投资者的目的是在5—10年的时间内,牺牲资本的短期流动性来换取目标公司的部分股权,以追求更长期、更高的资本收益。一般情况下,PE投资者都是朝着支持目标公司上市以实现股票市场套现或通过并购、股权转让等方式的退出,赚取高额的差价收益。

1.2.4 融资风险低

原为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旗下的全资子公司的《第一财经》,于2010年得到大众资本、成柏投资和联新资本等PE基金的投资,为实现上市准备快速实现了股份制改造[7]。这一融资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国有企业的融资风险,有利于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

1.3 当前出版业发展积极应用PE投资的积极意义

作为实体性的文化产业,出版业是我国文化的基础产业和重要的传播行业,在国家软实力和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在当今经济金融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大环境下,通过PE投资的资本手段发展处于转型期的出版业意义重大。

(1)当前我国出版业正处于转型升级期,制度改革、经营机制转型、数字化升级等新业态方兴未艾。数字化出版项目等新业态因缺乏明确的政策、市场准入原则,且盈利模式、平台技术标准等还处于摸索期,这种不确定性极大地增强了投资的高风险。但因受计算机、互联网和通讯技术等相关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媒介受众和广告主等的强烈数字化需求,数字出版又具有较高的投资回报率。面对这种前所未有的大变革时代和战略转型期,出版业需要在资本市场上进行融资方式的突破和创新。

(2)PE投资的投资对象一般为具有高成长性的未上市企业,且运作成本低、增值服务多、融资风险低,追求的是高额的投资回报率。作为具有“朝阳产业”性质的出版业,目前正处于转型升级期,在资本市场上的发展潜力巨大,需要PE投资带来的资金、管理经验等优势资源。特别是一些中小型的民营出版工作室,在将具有潜力的技术创新和产品构想转换成产品或者效益之前,还需要资金和管理技术等辅助资源。而这点正好是PE投资者所拥有的优势资源。

(3)传统的融资渠道,例如IPO、银行借贷和一些影子银行体系等,在给出版企业带来所需资源之外,存在很大的不足。IPO投资限制较多,且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时间成本,不是每个出版企业都能承受的。银行借贷需要资产评估、担保物等条件,在无形资产居多的出版企业,特别是一些高新技术为主的出版中小企业,可能性不大。以信托和民间集资等为代表的影子银行体系,监管制度缺乏、信息披露不透明,容易导致系统性的风险。为了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平台,引进资金和管理技术,出版企业需吸收和运用PE投资的优势,实现战略性的可持续发展。

2 当前我国出版PE投资的基本状况分析

通过对出版资本市场上PE投资的发展状况进行一系列分析,总结其特点和存在问题,有利于我们清楚地了解PE投资对于出版业和出版资本市场的推动作用,进一步探讨PE投资和出版业的互动关系。

2.1 PE投资在出版资本市场的发展概况

出版资本市场的PE投资自新世纪以来一直在逐步发展。特别是近几年,随着出版业转企改制和国家对出版资本市场的利好政策,极大地激发了资本的逐利本质,导致PE投资基金越来越多地渗入出版业的方方面面。笔者通过不完全统计,梳理新世纪以来我国出版资本市场上PE投资的投资案例。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2000—2014年PE投资机构在出版业的投资项目

续表1 2000—2014年PE投资机构在出版业的投资项目

数据来源:格上理财网、IT桔子与其他网站数据整理所得。

2.2 近年来出版PE投资发展的主要特点

经过对上表的分析以及笔者对其他资料的统计整理,总结出新世纪以来我国出版资本市场上PE投资活动的四个发展特点。

2.2.1 投资规模越来越大

PE投资在出版资本市场的发展,近几年从项目数量和投资金额上均取得很大的发展。以表1所示2011年为例,仅一年时间就发生7起出版资本市场的PE投资案例,打破了以往的记录。

2.2.2 投资类型偏向民营出版企业

在笔者统计的28起出版PE投资案例中,民营企业占据19起,比例为67.86%。与国营出版企业相比,投资民营出版企业可以相对减少政策性(比如管理者任期等)的投资风险,且民营企业对资金和管理经验的需求更强烈。

2.2.3 投资阶段多为初创期

企业初创期缺乏资金和管理经验,在常态融资市场上很难通过银行去贷款,或者发行股票、债券等方式筹资很困难,PE投资解决了这一困境。PE投资在出版资本市场的目标企业多为一些刚创立不久的出版工作室等。

2.2.4 投资领域多为数字出版和在线教育出版

数字出版和在线教育出版等领域属于带有一定高新技术的出版新业态,PE投资者看好这块“蛋糕”,源于其丰厚的利润回报率。例如,据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14年上半年年报统计数据得出,旗下软件开发、教育培训等业务毛利润为78.06%。这是PE投资者最看重的因素。

2.3 当前我国出版PE投资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2.3.1 政策法律缺失

自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首次将创业投资概念纳入法律条款,到2014年2月《私募投资基金管理人登记和基金备案办法(试行)》的颁布,有关PE投资的政策法规有多条,但针对出版资本市场的政策法规仍然很缺失。特别是PE投资者青睐的民营出版企业和数字出版等,因为政策法规缺失的原因使得民营出版企业不能进入出版核心的编辑业务,数字出版的标准、准入门槛等不确定因素很多,导致PE投资的政策风险加强。

上一篇:小学六年级复习计划下一篇:餐饮连锁运营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