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海洋能发展现状(精选8篇)
摘要:近年来东海、南海局势不断升温,尤其是近一个月来黄岩岛对峙事件的发生,这无不牵绕着中华儿女那颗滚烫的爱国心,常言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作为中华儿女的一份子,我们有义务了解我国的海洋国土现状及为我们伟大的祖国献出自己一份微薄之力,本文主要讲解我国海洋国土的现状及本人对于这些现状的小小思考。希望能够为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做出自己的贡献。
关键词:海洋 国土争端 南海 现状 思考
正文:我国是个陆地大国,又是个海洋大国。从拥有海洋资源的绝对数量来看,的确可以这样说:我国海岸线长度为1.8万公里,居世界第四位;大陆架面积位居世界第五,200海里专属经济区面积为世界第十。但我国又是个海洋小国,从单位陆地面积平均拥有的海岸线长度来看,中国只占世界第94位。至于人均海洋面积,世界沿海国家平均为0.026平方公里,而中国只有0.0029平方公里,只是世界平均数字的十分之一,而与我国相邻的海洋国家的平均数都超过中国的10倍以上。可见,我国海洋现状不容乐观,我们要切实保护好我国的每一寸海洋国土,不愧对祖先,不给后人留下麻烦。
我国的海洋国土由黄海、渤海、东海和南海组成,领海总面积约300万平方千米,除渤海属于内水不存在争议外,其他3个海区都需要按1982年制定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与邻国合理划分。
渤海是中国的内海。三面环陆,在辽宁、河北、山东、天津三省一市之间。辽东半岛南端老铁三角与山东半岛北岸 蓬莱遥相对峙,像一双巨臂把渤海环抱起来,岸线所围的形态好似一个葫芦。渤海通过渤海海峡与黄海相通。渤海海峡口宽59 海里,有30多个岛屿,其中较大的有南长山岛、砣矶岛、钦岛和皇城岛等,总称庙岛群岛或庙岛列岛。渤海由北部辽东湾、西部渤海湾、南部莱州湾、中央浅海盆地和渤海海峡五部分组成。
黄海,是太平洋西部的一个边缘海,位于中国大陆与朝鲜半岛之间。黄海平均水深44米,海底平缓,为东亚大陆架的一部分。注入黄海的主要河流有鸭绿江、大同江、汉江、淮河等,主要沿海城市有大连、丹东、天津、汉城、青岛、烟台、连云港等。在黄海,总面积38万平方公里的海域中应划归我国管辖的有25万平方公里。可是在海域划界问题上,韩国主张等距线为界,如果按此划分,朝、韩可以多划18万平方公里。也就是说,我国与朝鲜和韩国存在着18万平方公里的争议海区。
东海,中国三大边缘海之一,是中国岛屿最多的海域。亦称东中国海,是指中国东部长江的长江口外的大片海域,南接台湾海峡,北临黄海,东临太平洋,以琉球群岛为界。濒临中国的沪、浙、闽、台4省市。东海的面积大约是70余万平方公里,平均水深在1000余米,多为水深200米以内的大陆架。最深处接近冲绳岛西侧(中琉界沟),约为2700米。在东海,我国固有领土钓鱼列岛被日本非法占领;东海大陆架是我国陆地的自然延伸,因此,面积77万平方公里的海区中应归我管辖的为54万平方公里,但是日本却提出中日两国是共架国,要求按中间线划分海域。按日本的无理要求,日本与我国有16万平方公里的争议地区
南海是亚洲三大边缘海之一,北接中国广东、广西,属中国海南省管辖。南缘曾母暗沙,为中国领土的最南端。东面和南面分别隔菲律宾群岛和大巽他群岛,与太平洋、印度洋为邻,西临中南半岛和马来半岛,为面积350万平方公里(1,351,350平方哩)的深海盆。约等于我国的渤海、黄海和东海总面积的3倍,仅次于南太平洋的珊瑚海和印度洋的阿拉伯海,居世界第三位。南海的平均深度是1212米,但最深处却有5567米。这里是中国海洋渔业最大的热带鱼场,更重要的,石油储量约为350
亿吨,号称第二个波斯湾。其次,南沙海域是黄金通道。南海素有“亚洲地中海”之称,处于越南金兰湾和菲律宾苏比克湾两大海军基地之间,控制太平洋至印度洋海上交通要道,是东亚通往南亚、中东、非洲、欧洲必经的国际重要航道。再次,战略价值。南沙群岛扼两洋、制八方,军事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目前南海诸岛的情况是,越南占了29个,占据最多;菲律宾占了8个,占据最早;马来西亚占了5个,占据得最肥。还有印尼和文莱分别占了2个和1个。中国实际控制9个,大陆8个,台湾1个。现在看来此地已被掠夺得支离破碎,海域被分割,岛礁被侵占,资源被掠夺的情况非常普遍,中国版图上传统疆界九段线已名存实亡。
从地图上看,这些岛都很小,但根据国际法,有了这个小岛,就可以控制12
海里的领海,再占据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当下,各国不断开拓新的极限领域,在天上不断争夺制高点,直到太空;在水下不断下潜,直到洋底。对于就在眼前的这一块宝地,巨大的石油利益、重要的地理位置,以及借助南沙、台湾、钓鱼岛等形成的第一岛链,从而达到控制中国的战略企图,各国当然打破了头也要一争到底。
针对这些强盗的无礼行为,我认为中国政府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统一我国的海上执法队伍,建设一支强有力的海上执法力量,这是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当务之急。要阻止领海的侵权行为,最好以非军人的警察出面,这样就不用担心动用海军时纠纷演化为武装冲突。
2.加大加快对南海诸多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岛屿的开发建设例如建设港口、小型机场、雷达站、哨所等设施。以确保南海稳定,同时也巩固了南海各岛屿之间的联系,也搭建起了多个军事平台。必要时可以从这些建设的军事基地给与侵犯我国主权的顽固分子以打击。
3.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优先发展海权,把中国建设成海洋强国, 这是和平解决南海问题的根本保证。从长远来看中国要实现海洋领土完整,维护自己的海洋权益,必须加强国内的经济建设,提高我国的经济国力,实现科技水平和军事现代化质的飞跃,使自己有海洋大国变为海洋强国,建设一支与我国经济发展和维护海洋权益相适应的海上武装力量, 提高远洋控制和作战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御敌于国门之外,决胜于举手之间。
爱好和平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但面对主权问题,我们应该义无反顾,坚决斗争到底,向国际社会表达出自己的坚定立场.我们在坚持和平崛起的同时,也要坚持“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基本方针,唯有如此,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时之言,一人之言。/以上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了望东方周刊》
我国海洋能利用的项目有很多, 海洋能研究方面的课题很深, 涉及领域也极为广泛。我们下面要论述的是几种海洋能利用的形式, 通过这些能量利用的介绍, 力求使庞大、枯燥的海洋能研究课题变得有趣而具体, 最大限度地接近基层读者的品味, 从而引起共鸣, 达到科学普及的目的。下面我们将通过海洋能利用项目的论述, 回答如下几个问题, 即浩瀚的海洋蕴藏着怎样的能量;海洋能常用的利用形式有哪些;海洋能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1 海水渗透发电技术有望成为新的环保能源
海水渗透发电技术的原理是:利用液体的渗透性发电, 即利用浓溶液扩散到稀溶液所释放出来的能量发电。这种新能源既不产生垃圾, 也没用二氧化碳排放, 更不受天气左右, 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人们可以在河流的入海口处修建这样的发电站, 而在盐分浓度更高的水域中, 渗透发电站的发电效果会更好。当河流奔腾入海时, 由于河水与海水所含盐分浓度的不同, 会促使“河流淡水”与“海洋咸水”发生低浓度的液体流向高浓度的液体物理渗透反应, 从而产生巨大的海水渗透压, 用其产生的这种压力推动涡轮机进行大功率发电。我国大海与陆地河口交界水域的盐度差所潜藏的巨大能量一直是科学家理想的发电场所。我国的盐差能蕴藏量理论上估计为3.9×1015KJ, 主要集中在各大江河的入海处, 同时, 我国青海省等地还有不少内陆盐湖也可以利用。
从物理学角度来说, 淡水与海水之间有着很大的渗透压力差, 一般海水含盐度为3%-3.5%时, 其和河水之间的化学电位差有相当于240m水头差的能量密度, 如果这个压力差能利用起来, 从河流流入海中的每立方英尺的淡水可发0.65kw·h的电。这种水位差可以利用半透膜在盐水和淡水交接处实现。如果在这一过程中盐度不降低的话, 产生的渗透压力足可以将盐水水面提高240m, 利用这一水位差就可以推动水轮发电机发电。我国目前海水渗透发电技术正处于起步阶段, 普及该技术所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发电站的建造成本过高, 并且缺乏高效廉价的薄膜, 对盐差能这种新能源的研究还处于实验室实验水平。
2 潮汐能发电
潮汐是由于太阳和月球对地球各处引力的不同所引起的海水有规律的、周期性的涨落现象。潮汐导致海水平面周期性地升降, 因海水涨落及潮水流动所产生的能量称为潮汐能。潮汐能的能量与潮量和潮差成正比, 其利用原理和水力发电相似。潮汐能是以势能形态出现的海洋能, 是指海水潮涨和潮落形成的水的势能与动能。它包括潮汐和潮流两种运动方式所包含的能量, 潮水在涨落中蕴藏着巨大能量, 这种能量是永恒的、无污染的能量, 而且不受洪水或枯水影响、是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能源。
我国有海岸线总长3.2万千米, 漫长的海岸线蕴藏着十分丰富的潮汐能资源。在涨潮的过程中, 汹涌而来的海水具有很大的动能, 而随着海水水位的升高, 就把海水的巨大动能转化为势能;在落潮的过程中, 海水奔腾而去, 水位逐渐降低, 势能又转化为动能。一般来说潮差不小于3米, 就会产生发电的经济效益, 就有实际应用价值。潮汐能是因地而异的, 不同的地区常常有不同的潮汐系统, 潮汐能利用的主要方式是发电, 在海洋各种能源中, 潮汐能的开发利用最为现实、最为简便。中国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开始利用潮汐能, 在这一方面是世界上起步较早的国家, 我国虽有丰富的潮汐能资源, 但开发存在较大的困难, 需着重解决设备、技术和成本问题。
3 波浪能 (wave power) 发电
波浪能发电是通过波浪能装置 (见图一) , 是将波浪能首先转换为机械能, 然后再转换成电能的过程。波浪能来源于风和海面的相互作用, 是风的一部分能量传给了海水。波浪能是以机械能形式存在的, 是海洋能中品位最高的能量。具有能量密度高、分布面广等优点。它是一种取之不竭的可再生清洁能源。近年来, 随着科技进步和化石能源短缺的加剧, 波浪能这种清洁绿色的能源的开发利用已初具商业化趋势。小功率的波浪能发电, 已在导航浮标、灯塔等获得推广应用。我国有广阔的海洋资源, 波浪能的理论存储量为7000万千瓦左右, 沿海波浪能能流密度大约为每米2-7千瓦。在能流密度高的地方, 每1米海岸线外波浪的能流就足以为20个家庭提供照明。波浪能开发潜力巨大。
我国是波浪能开发最早的国家之一, 从1980年以来研究技术获得突破性发展。波浪能资源最丰富的省份是台湾省, 以429万千瓦的发电功率占全国波浪能资源总量的1/3, 其次是浙江、广东、福建、山东等省沿海地区, 160万-250万千瓦之间发电量为706万千瓦, 占波浪能总量的55%。我国海域辽阔, 漫长的海岸线, 为波浪能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了广阔的发展机遇。目前我国在发电研究的基础上, 运用成熟的机械制造及发电技术进行有效的组合, 将广阔海岸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波浪能低成本地转化为电能, 为改善中国东部沿海地区能源短缺和环境改善开辟一条新的途径。
4 海流能发电
海流能是指海水流动的动能, 主要是指海底水道和海峡中较为稳定的流动以及由于潮汐导致的有规律的海水流动。所产生的能量进行持续发电的项目具有安全、高效、无污染等特点。海流能的能量与流速的平方和流量成正比。相对波浪能而言, 海流能的变化要平稳且有规律得多。海流能的利用方式主要是发电, 其原理和风力发电相似, 几乎任何一个风力发电装置都可以改造成为海流发电装置。但由于海水的密度约为空气的1000倍, 且装置必须放于水下。故海流发电存在一系列的关键技术问题, 包括安装维护、电力输送、防腐、海洋环境中的载荷与安全性能等。
我国沿岸潮流资源根据对130个水道的计算统计, 理论平均功率为13948.52万kW。这些资源在全国沿岸的分布, 以浙江为最多, 有37个水道, 理论平均功率为7090万kW, 约占全国的海流能资源的1/2以上。其次是台湾、福建、辽宁等省份的沿岸也较多, 约占上述的42%, 其它省区较少。国内第一个海流能发电项目2011年花落荣成, 这项技术有一定的发展前景。
5 海洋温差发电
海洋温差能主要用于发电 (见图二) , 原理是:首先利用表层海水蒸发工质 (工质———实现热能和机械能相互转化的媒介物质, 如氨、丙烷或氟利昂) , 使海水汽化推动汽轮发电机发电, 然后利用深层冷海水冷却工质成液态, 再反复使用。海水温差发电涉及到机械、热能、流体等多个交叉学科, 因此也存在着包括热交换器、冷却管、汽轮机及海洋工程技术在内的一系列有待解决的难题。目前海洋温差发电主要采用开式和闭式以及综合两者优点的混合式循环三种方式。
海水温度呈现垂直分布, 随深度增加而降低。海水深度在1000米以下的地方温度为2-6度, 2000米以下海水温度约为2度, 几乎恒定不变。利用海水温差可以实现热力循环并发电, 按现有技术条件, 发电温差为18度以上。我国海域辽阔, 特别是南海, 夏季平均气温在36度以上, 具有利用海水温差发电的有利条件和广阔前景。我国从80年代起, 在广州、青岛、天津等地开展温差发电研究,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成本都较高。我国在海水温差发电方面, 应不断吸取国外先进技术, 力争在海洋温差能发电上有所突破。
6 结束语
海洋被公认为地球上最后的资源宝库, 也被称为能量之海。海洋中蕴藏着巨大的能量, 清洁无污染,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海洋能的开发与利用标志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 是人类用绿色能源替代化石能源从而改变能源利用结构的迫切需求。但由于成本和技术问题, 我国在海洋能利用上还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经济效益, 总体存在于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海洋能发电站项目会使几百千米内的沿海潮差受影响;由于共振原因, 会使局部海平面上升, 海岸线内退, 引发环境问题;各种海洋能发电造成泥沙淤积, 使海洋动植物、鱼类和鸟类栖息的生态环境发生变化, 还能造成航运受阻;海洋中用于发电的巨大涡轮会将鱼类等海洋生物划伤、甚至被吸入轮中, 使渔业生产蒙受损失;河口地区的鱼类由于发电设施影响, 有可能不能正常产卵等等。
二是:海洋是一个水深、缺氧、高压的世界, 开发海洋能技术难度大。对发电材料和设备要求比较高。海洋能发电装置无论是叶片、结构还是锚泊点都要有较大的强度, 必须抗腐蚀、抗冲击;发电时随时会有泥沙进入装置可能会毁损轴承;海水腐蚀和海洋生物附着会降低水轮机的效率从而影响其寿命;海洋能发电设备维护成本较高等。目前海洋能生产成本较火电来讲还比较大, 有社会效益, 无经济竞争能力。海洋能发展的负面影响和技术问题还有待提高。
我国开展可再生海洋能资源的开发已经有50年, 尽管规模上与火电相比还微不足道, 但却符合我国能源长远发展的需求。在化石能源逐渐枯竭和其利用中产生的严重环境污染的情况下, 海洋能的开发与利用有其存在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从长远社会效益来看, 这一新兴产业还可以增加新的就业岗位, 并创造越来越高的经济效益。近年来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 给新能源的开发一定的倾斜政策。从发展的角度看, 每一种类型的海洋能资源都超过全国装机容量的几倍, 具有远大的发展前景, 海洋能必然会成为我国沿海地区重要的能源之一。相信不久的将来, 我国海洋能发展会有重大突破, 使这一清洁可再生能源为我国电力事业做出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朱永强.新能源与分布式发电技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9月第一版.
一、我国海洋石油国际工程的发展现状
近十年来我国的原油产量缓慢平稳的上升,年均增长1.7%,而石油的年均消费增长为5.6%,我国自1993年开始,原油供应无法满足市场需求。此后,原油和成品油的进口逐渐递增,出口保持稳定,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和石油净进口国。因此,为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走出去”战略的指导下,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石油合作,开拓国际市场,海洋石油国际工程行业获得巨大的发展机遇。
(一)海洋石油国际工程的投资规模略有缩减,我国成油气市场企业并购主力
随着海洋油气开发迈向深海,国际油气合作项目不断增多。我国三大石油公司起步比较晚,与众多发达国家拥有技术先进、资金雄厚、管理体系完善的综合一体化石油公司相比,在技术、合作模式选择、议价能力、应对风险方面还有一定的距离。目前,海洋石油的开发受采购设备、技术、资金、风险要素制约,再加上经济全球化发展导致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劳动力成本优势被削减,我国大型国际油气项目投资成本严重超支。实际上,由于跨国经营面对的不确定因素增加,海洋钻采的技术受到限制,工程的原油产量增加不明显,各方面共同促使我国参与国际合作的石油企业严格控制投资规模。油气资源的消费重心在近几年开始转向新兴市场,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石油资源消费增加,我国尚处于通过海外跨越式扩张来提升油气资源储量的阶段。2015年,我国的海外油气并购金额累计达400亿美元,成为全球油气市场的并购主力,跨国战略联盟合作模式增加迅速。
(二)海洋石油工程装备部分实现国产化,钻井平台建造技术逐渐成熟
海洋石油工程装备主要是钻井平台、导管架、油轮、钻井船等设备设施。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海洋石油装备的研制,到80年代,突破较大的是半潜式钻井装备的研制,海洋石油转向深海后,各大石油公司均制定出各自的深水钻井装备计划。目前,具有“整装”服务能力的公司只有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旗下的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海油),几乎全部承担了国内固定式采油平台的设计,负责80%的海洋石油工程。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对石油资源的需求极大地促进了海洋石油工程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加大了海洋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及石油钻采装备的更新力度,中海油目前已经拥有3000米级深水铺管起重船——“海洋石油201”和投资17.5亿元的世界第一单吊7500吨起重船“蓝鲸”,海洋装备技术有了较快发展,投资建设的两艘3000米深水多功能船海洋石油286和海洋石油291于2014年正式“服役”,标志着我国深海水下施工装备能力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海洋石油工程的“深海舰队”也初具雏形。目前,深海钻采平台集中于半潜式平台、张力腿平台和单柱式平台技术的研制,部分装备零件实现了国产化,技术逐渐成熟,拥有固定平台65座、自升式平台9座、半潜式平台3座,还拥有5万吨半潜式自航船和3000米级多功能水下工程船,已经可以满足7000m以内海洋石油钻井开发生产需求,定远可达140人,实现了较高效益建设工程的目标。但与掌握高精尖核心装备技术的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专业化程度不够,仍存在一定差距。
(三)中东地区的业务不断拓展,在重点市场已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
2015年海洋石油国际工程在近海、深水和海外勘探方面都取得了新的突破,业务不断拓展,全年中海油同步运行30个工程,完成了12座导管架陆上建造,在海外勘探领域取得6个新发现,但总体上海洋石油的开采在我国仍属于起步阶段。目前,中东是世界海洋工程的重要市场,该地区的石油探明储量为1020亿吨,占全球总储量的59.8%,其世界油气勘探开发中心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我国的海洋石油国际工程在中东的项目逐年增加,能勘探开发规模较大和项目周期较长的油田,在工程中自升式钻井平台和浮式钻井平台利用率达到了85%。核心的海外业务市场集中在阿联酋市场、沙特市场和卡塔尔市场。阿联酋市场的项目多在阿布扎比及附近海域,项目水深普遍是20-30米,多为常规工程范围,和国际海洋石油公司相比,我国在该市场的工程具有一定的优势。在沙特市场,海工的大项目不断涌现,与当地有知名度的hadihaman,XENEL等公司合作,分包项目的海上安装或陆地建造,加强了在该市场的大型生产平台租赁商合作,承接了更多的浮式生产平台订单。同时,我国的海洋石油国际工程在新兴市场也取得了显著成绩,在卡塔尔市场的基地拥有8000m码头,在也门、巴林、科威特、阿曼等地非常规及常规小项目也比较多,总体上,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提升了在海外市场的整体竞争力。
(四)国际油价持续低迷,海洋石油国际工程总体利润下降
国际油价的走势与我国的石油价格走势基本相同,但我国的原油价格由于定价机制的调整,整体的波动幅度要小一些。自2014年下半年开始,国际油价大幅下跌,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石油供应增加导致的产能过剩对我国石油工程的发展有较大影响。海外石油投资面临的亏损风险增大,在资本市场的权重增加,业绩的下滑连带股票市场的股价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跌。此外,石油国际工程面临政局不稳、政策多变、国际信誉问题等政治性风险,经济风险方面的外汇风险、延迟付款和分包风险也给工程项目带来了不利影响。在国际原油价格持续低迷的外部环境下,中海油实现油价为51.27美元/桶,同比下降46.6%。油气销售收入同比下降32.8%,至人民币1,466亿元,在降本增效的措施下,桶油成本同比下降5.9%,为39.82美元/桶油当量,实现连续两年下降。总体上,2015年中海油利用市场机制有效降低作业成本,通过技术创新引领未来发展,建立了成本优化的长效机制。面临复杂严峻的生产经营形势,各项海外业务稳步推进,但净利润为人民币202.5亿元,同比下降66.4%,还是受到了国际油价剧烈波动的影响。
二、海洋石油国际工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工程设备的关键设计建造技术不成熟,对精细零件的进口依赖程度大
海洋石油行业的整个生产链,包括了上游的勘探与开采、中游的油气储运、下游的精炼与销售,对工程的装备要求很高。主体装备用于上游的开发,包括钻井平台、生产平台和潜水作业船等。全球海洋石油装备建造商中,占据领先地位的是西方发达国家,其在研发和建造深水海洋平台装备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美国N0V公司每年用于装备研发的金额高达10亿美元,许多顶尖装备公司对石油勘探开发的关键配套零件制造投入大量精力,长期以来进行垄断经营。我国主要是制造低端的装备产品,海洋石油工程目前虽然已能独立建造大型的海洋石油工程制造基地,但对承包项目配套装备的关键技术掌握不够成熟,精细零件的80%仍然依靠进口。同时,我国的石油装备企业公司的技术科研投入较少,研发单位主要是上海708所、上海交通大学和中国石油大学,导致自主的知识产权成果较少。在重点市场由于石油勘探开采装备造价的约束,实施的低成本战略在对技术的认可和评估要求较高的中东地区并不受欢迎。总的来说,我国的自主知识产权成果有待增加。
(二)国际工程项目面临多种风险,我国的风险规避机制不够完善
海洋石油工程项目建设周期长,工期大多超过3个月,有些甚至长达三四年,工程中使用的设备和系统的设计寿命一般为20年以上,对技术要求高,对场地投入大,具有高风险的特征。至2015年,我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代表国家共与外商签定的石油合作开发合同超过了200个,现在继续执行的仅41个,占比约为20%。与中国进行合作的石油公司达78家,但能勘探开发具有商业价值的油田仅18家,占23%。在资本国际化和油价全球化的背景下,整个项目承包期的经济、社会、文化、国内国际政治局势可能发生变化,项目建设的自然条件和灾害难以估计,面临多种风险。比如石油资源丰富的海湾地区往往政局不稳定,经济状态不佳导致的金融危机对资本的沉没很大,我国每年用于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的沉没资本占30%以上。为减少潜在损失,近年来,我国在风险防范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加强了风险识别和定量分析,但最大的问题是缺少法制化和规范化。特别是建设单位和施工企业不重视施工中的项目质量控制,如设备供应方的质量管理、关键工序的检验、设计样图及文件的审核、大型设备的采购等方面,都没有科学合理的风险处理方案。
(三)本地市场竞争激烈,勘探开发的相关技术人才培养落后
工程信息化发展下,我国海洋工程项目管理的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面较落后。海洋石油公司用于优化项目质量、物流配置管理、安全管理的网络建设需要数据支持,数字化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也要引进国际国内的优秀人才,而我国的海洋石油国际工程项目在人才培养方面还有欠缺。尤其是在中东市场,本地市场竞争者发展较快,与熟悉当地规则又掌握良好项目管理及技术水平的公司竞标,由于相关人才的缺失,暴露了投标不足的缺点。另外,工程的投标人员及投标质量与市场开发不相适应,投标团队经验不足、语言障碍、标书表达不清楚等原因,容易给业主造成经验不足的印象。例如在Nasr项目投标中,虽然封闭了分公司人员,但是与合作伙伴的效果相比,确实存在一定差距。目前,具有科学和工程方面综合素质的专业人才在公司比较欠缺,多数掌握完备理论知识的人才,不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灵活变通能力。且由于当地大型船舶资源和分包资源的短缺,技术人员一时很难找到合适的代替资源,从国内动员的成本又相对较大,导致项目成本难以下降,都显露出技术人才的培养落后问题。因此,国家需要培养海洋油气设计方面能解决国际工程中重大科技难题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以适应石油工业的发展需要。
(四)项目监管法律法规不健全,在海洋环境方面对维护公众利益不够重视
我国的项目监管起步较晚,海洋石油勘探开发工程的项目监管管理范围划分不清楚,监管主体不明确。许多监管法律法规不健全,有关执法机关执法不严。比如蓬莱油田作为中海油海上最大的油田,在渤海油田蓬莱19-3上曾发生溢油事故,工程建设和油气输送阶段的工业垃圾和含油污水共同排放在海洋中,对海洋生物造成严重影响。事故发生时,整个项目并没有相关的工程监督服务进行处理,行政处罚水平也过低,随意性很大。在国际工程的海上钻井平台建设相关污染方面,也体现了制度不健全的问题。我国的海洋石油工程环境污染保护的原则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减少对海洋生态环境的损害,但海洋环境法律责任体系不完善。我国在2006年和2008年先后发布了《国家海洋局海洋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核准程序(暂行)办法》和《海洋工程环境影响管理规定》,对突发性的环境污染事故处理主要是行政处罚,并通报批评相关的监督管理部门,但并没有细分各部门的权责,也没有明确的制度规定。在海洋工程船舶油污损害环境法律责任的问题上,对维护公众利益上也不够重视。
(五)海洋石油工程项目管理模式需要创新
我国海洋石油工程项目管理正处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阶段,传统的项目管理模式整体效率较低,资源浪费和人力资源耗费严重。对技术复杂、投资额度大、工期长的海洋石油国际项目,目前多数工程实施的是EPCI总承包模式,该模式包括设计、采办、建造、安装,需要建立自主的项目管理队伍。EPCI总承包近年来成为了衡量海洋石油公司竞争力强弱的重要标准,特别是在转型期间,亟需结合项目自身实际情况,借鉴国际先进的运作方式,对整个项目的进度、质量、施工安全等方面负责,以提高综合管理水平为目的寻找一种适合的项目管理模式的应用。科学的项目管理比先进的技术水平推动力更大,尽管行业整体竞争能力在近年来的发展中得到了很大提升,但我国的海洋工程仍然需要在项目管理模式上创新。
三、促进海洋石油工程发展的对策
(一)成立专业研究机构,全面提升装备制造能力
新形势下海洋石油工程装备需求不断增加,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需要积极采取措施,立足自主研发,加快海洋石油公司勘探开发配套设备的国产化进程,实现装备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在研发条件的改善方面,应成立专业研究机构,大力支持科研人员加强专项技术研究,政府有必要进行一定的财政补助和奖励。各单位的研究部门,应向规模化发展,在关键设备研发上进行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强化自主研究能力,并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努力创新和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制造技术。同时,在深海钻采平台安装方面,要提高装置的抗风浪能力、安全性能和耐腐性,注重开发多样化的平台类型,加大对高端领域装备的智能技术的研究力度。
(二)合理回避项目风险,建立完善的风险应急机制
我国海洋石油项目的风险控制以风险回避为主,辅以风险预防和风险化解,特别是在国际合作项目中,市场环境复杂,政治风险和经济风险加大,要考虑加强海外沟通,采用本币结算减少波动风险等方式合理回避风险。招标阶段的风险规避措施,可以提前进行定量的风险分析,对可能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事故,通过经济手段如交纳保费从保险公司获得补偿;投标负责人和设计负责人也应全盘了解招标文件所有内容,并随时将相关补充信息发给相关责任人,避免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投标损失。同时,海洋石油公司还需要采取措施来降低海洋石油工程由于地域限制而导致成本增加的经济风险,可以提前安排合适的船舶驻守,在常规水域建设海上石油智能钻井平台,还可以通过合同转移和担保转移的方式分摊项目实施的风险。另外,加强公司制度化管理,建立完善的风险应急机制,提高项目实施中各环节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推行项目经理负责制,实现责、权、利的高度统一,合理回避海洋石油工国际工程中的项目风险。
(三)改革用人制度,引进高端技术人才,组建有经验的投标队伍
根据目前国际合作的特点,除积极引进高端技术人才外,还特别重视在海洋石油项目投标工作中的人才培养,应根据团队积累的经验开展投标工作,培养新人参与投标,组建一支有经验的投标队伍,甄选对投标负责且具有项目管理、技术把关、商务水平高的人来整体把控投标。尤其要对当地石油公司的作业标准和规范进行深入地了解,在投标初期就要引入高水平项目管理人员;在项目执行阶段也需要锻炼出一批项目管理人才,设计上要利用国际上实力较强的海洋石油公司如Worleyparsons、Fluor、Aker等,通过加强合作和互派员工参与项目来进行交流学习,弥补海工在技术上的差距。投标中的各个板块应设置重量级人物把关,有必要时请外籍人员坐镇,提高标书水平。建立投标责任机制及激励机制,调动投标队伍积极性,真正地提高工程质量,提高投标的竞争性。
(四)加强工程的项目质量监督,创新项目管理模式
在海洋石油工程项目实施的质量控制上,要安排相关技术人员驻扎当地,在质量监督和设计的进度控制管理上,慎重筛选工程施工人员,并通过培训提高施工队伍的整体素质。要完善对施工中的项目质量控制,还要做好包括设备供应方的质量管理、关键工序的检验、设计样图及文件的审核、大型设备的采购等,要在技术水平、HSE、QAQC等方面获得业主认可。特别是在中东市场,竞争与合作并存,因此,中国公司在进入初期要虚心学习,搞好与当地国际知名工程公司的关系,在大项目上留有合作的空间,还可以从他们已有项目中分包一些项目(海上安装或陆地建造)。在具体项目投资中,则需要对一些重点优势项目投标加大力度,认真审评设计合同,搜集项目竞争对手信息,并充分考虑项目特点和要求,组建综合素质全面的设计团队确定工程建设方案,分类实施不同级别的控制。
参考文献:
[1] 孟霁昆.浅谈海洋石油工程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J].管理创新,2014,05.
[2] 王立忠.论我国海洋石油工程技术的现状与发展[J].中国海洋平台,2006,04.
[3] 秦保华.对提升石油工程项目管理水平的若干认识[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09.
我国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近年来,随着我国渔业经济结构的合理调整和渔业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渔业生产、流通等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但这种高速发展,是依赖于增加要素投入的粗放式的发展,是过度利用渔业资源的掠夺性的发展.目前,这种传统的发展模式已经显露出其负面影响,带来了诸如渔业资源衰竭、生态环境破坏、渔业新技术引入不力等问题,这些问题又直接关系到渔业的生存和持续发展.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农业乃至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作 者:王淼 权锡鉴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青岛,266071 刊 名:农业经济 PKU英文刊名:AGRICULTURAL ECONOMY 年,卷(期):2003 “”(1) 分类号:F3 关键词: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海洋牧场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统筹规划和基础研究不足、示范引领和体制机制建设不够等问题,制约了海洋牧场综合效益的发挥,与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和海洋渔业转型升级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
一是缺乏统筹规划,科学布局有待加强。海洋牧场是一项科学的系统工程,建设前需要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做出科学规划。一些海洋牧场的规划布局、礁区选址、建设规模及人工鱼礁工程设计等方面缺乏科学论证和统筹规划,建设布局不够合理;海洋牧场缺少明确的功能定位,过于强调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生态效益,这些都制约了海洋牧场整体功能和效益的发挥。
二是区域发展不平衡,资金投入总体不足。由于各地区重视程度和资金支持存在较大差异,目前全国海洋牧场发展并不平衡。海洋牧场建设财政资金投入普遍不足,难以形成有效规模,导致我国海洋牧场建设虽然数量多但规模偏小,特别是以生态保护为主要目标的养护型海洋牧场发展受到制约;加上海洋牧场运行和管理缺乏配套资金,导致海洋牧场的综合效益难以充分、持续发挥,严重影响了海洋牧场的实际效果。三是法律法规不完善,体制机制不健全。海洋牧场的建设和运营涉及政府、企业、渔民等多方利益主体,需要全面统筹、综合管理。由于缺少专门的规章制度,一些海洋牧场建设、经营和监管责任主体不明确,海洋牧场产权不清晰,导致管理混乱;一些地区对海洋牧场征收海域使用金标准过高,忽视其生态修复和资源养护功能,加之海域批准使用年限过短,都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海洋牧场建设的积极性;一些地区还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现象,后续监测和管理监督不到位,管理目标发生偏差,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与短期利益,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海洋牧场综合效益的发挥。
四是科研基础薄弱,科技支撑落后于发展需求。海洋牧场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海洋物理、海洋化学、海洋地质、海洋生物、海洋生态、海洋信息、海洋管理及建筑工程等多个学科和领域。目前,我国从事海洋牧场研究的机构和专业人才缺乏,对海洋牧场缺乏系统性的研究;海洋牧场配套技术、环境优化技术研究的力度明显不够;海底构造、生境营造、海湾环境、鱼类行为观测及管控等方面的研究亟待加强,海洋牧场基础研究的滞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海洋牧场科学发展。
二、海洋牧场建设面临的形势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并做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部署。党的十九大将生态文明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的重要组成,明确了推进绿色发展等重点任务。在新形势下发展现代海洋渔业,必须坚持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相协调,秉承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实现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海洋牧场作为一种全新的产业综合体,注重环境修复、资源养护、生态养殖、合理产出,既是海洋渔业资源自然再生产的场所,也是涉渔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平台,不仅能够提供更多优质安全的海水产品,满足城乡居民消费升级的需要,还可以推动养殖升级、捕捞转型、加工提升,带动休闲旅游业,有效延伸产业链条,提高海洋渔业附加值。海洋牧场在产出优质海水产品的同时,还能起到固碳除氮的作用,从而达到净化水质、防止赤潮等生态灾害的目的,推动海洋渔业向绿色、协调、可持续方向发展。
三、海洋牧场发展的主要任务
下一步,海洋牧场发展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深化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总动力,深入挖掘海洋牧场在生态富民方面的作用,着力解决海洋渔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要坚持生态优先、开发和保护并重,加强规划引导、科技支撑、投入支持和制度保障,大力推进以海洋牧场为主要形式的渔业资源生态修复和区域性渔业综合开发,健全完善现代海洋渔业产业体系,创新经营管理机制,提高海洋牧场建设的科学化、信息化、规范化和现代化水平,不断增强海洋渔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2018年将计划重点开展以下工作:
一是举办海洋牧场总结交流和宣传展示活动。以海洋牧场现场会为抓手,继续加强海洋牧场宣传,交流、总结海洋牧场建设经验。推动开展海洋牧场博览会等论坛展会活动,加快海洋牧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二是深入开展海洋牧场示范区创建。落实《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规划》,新创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20个以上。加快推进海洋牧场装备化、信息化及智能化建设,支持海洋牧场观测网和海上平台建设,提升海洋牧场监测管理水平。
三是着力强化海洋牧场示范区监管。发布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评价办法和指标,建立健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评估机制,启动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评价。加强人工鱼礁建设项目监督管理,组织开展绩效评价和专项检查。通过以上工作开展,不断规范海洋牧场建设和管理,提升我国海洋牧场发展的整体规模、层次和水平。
一、全面理解海洋权益内涵
何谓海洋权益?一般的理解是国家在认识和利用海洋活动中应当享有的权利和利益。例如,毗连区管制权、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主权权利和管辖权、在他国管辖海域的航行权利、行使公海六大自由的权利以及分享国际海底区域人类共同继承财产利益等。严格来说,海洋岛屿主权及领海主权在性质上高于一般的海洋权益。但依据“陆地统领海洋”的原则,海洋岛屿主权是主张岛屿领海等管辖海域及其相关权利的基础。因此,维护岛屿主权一般也被视为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重要任务。
以1982年《联合国海洋公约》为基干的现代海洋法规定了各国在不同海洋区域的权利和义务,是各国主张海洋权益和维护海洋权益的重要依据。但是《联合国海洋公约》本身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它并不排斥、否定一国依据其他国际法享有的权利和利益,如历史性权利。
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并不仅限于维护我岛礁主权和我管辖海域的权益,在其他海域,如他国管辖海域、公海和国际海底区域,我国也享有相关的海洋权益。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依法享有在这些海域通航、资源开发、海洋科学研究、维护海上安全等权利和利益,是完全合法的、正当的。
二、正确认识海洋维权形势
岛屿主权和海洋划界争端,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海洋资源开发争端,在国际海洋事务中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世界上存在60多处海洋岛屿主权争端,多数岛屿主权争端均已存在至少数十年。世界上约需划定的海洋边界约400条,目前已经划定的还不到一半。在我周边国家中,没有任何国家完全解决了海上边界问题。从这个角度说,解决岛礁主权、海洋划界和资源开发争端,并非中国独有的问题。
但是,在世界各大国中,我国维护海洋权益的形势最严峻,维权任务最繁重。在我周边海域中,南海是世界上海洋权益争端最复杂的海域。近年来,我国岛礁被侵占、海域被瓜分、资源被掠夺、通道受控制的形势越来越严峻。2012年以来,我国周边海上热点问题此伏彼起。对此,中国采取了系列措施,坚决维护我岛礁主权和海洋权益,国外有人惊呼中国之强硬“超乎预期”,有人将此作为“中国威胁”的新证据。
是中国采取了强硬的立场和措施才导致海洋权益争端加剧、乃至升级吗?不明真相的善意者或罔顾事实的别有用心者似乎觉得这有点道理。但任何站在客观理性立场的公正者都会认识到:中国采取的系列维权措施,基本上是被动反应性的,是对相关国家侵犯我海洋权益的必要的回应和反制。中国从未主动挑起争端,并无意于将争端升级。中国提出并坚持“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主张已有40余年,但中国的诚意并未得到某些国家的积极回应。在主张和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方面,中国长期以来一直比较克制,并未倚强凌弱。相反,倒是某些国家误判形势,视中国的忍让为软弱,不断加大侵犯我海洋权益的力度。
近年来,中国周边海洋权益争端加剧,这是与某些大国的介入分不开的。域外某些大国的所谓“重返亚洲”,或者“再平衡”战略,让中国周边某些国家似乎看到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在域外某些大国似真似假的承诺下,在其或强或弱的支持下,周边某些国家加快了争夺海洋权益的步伐。
三、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
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任务。海洋权益争端的产生和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历史缘由、法律发展、国内政治、经济发展、军事力量、双边关系和国际形势等交织在一起,而且各因素本身也存在程度不等的模糊性和不可预见性。这就决定了应对和处理海洋争端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任何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都是不切实际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依据形势发展不断优化相关决策机制和执行机制,使我们的政策和措施兼顾到局部与整体、当前与长远。我们既要关注我国近海、我国管辖海域的维权问题,也要放眼全球,关注我国在公海、大洋、南北极和其他国家管辖海域的权益问题。除了解决当前的迫切问题,也要有长期的规划,不能头疼医头、脚痛医脚,疲于被动应付。
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必须“理”与“力”相结合。和平解决海洋争端也必然是一个“说理”的过程。我们必须进行全面的深入的研究,提出系统的历史证据和法理依据,以证明我权利主张的合法性、合理性,赢得国内外的广泛支持。但是,有理并不能自动产生有利的结果,忍让、克制和善意也并不一定能赢得相应的回报。维护国家海洋权益还需要不断加强海上力量建设,采取必要的、有力的、有效的反制措施。
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不是一场完全的零和博弈。中国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不是谋求不正当的海洋霸权,而是充分尊重各国符合国际法原则的正当海洋权益。在岛礁主权和海域划界争议解决前,中国仍需继续推动落实“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政策,共同开发油气资源,合作开发与保护渔业和其他海洋资源。中国与周边国家仍需加强在海洋科学研究、海洋防灾减灾、海洋环境保护、航行安全、海上生命安全和海上信任措施建立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如何认识和应对中国海洋安全形势
当今世界,海洋已经成为各国联系的纽带,是友好交往和国际安全合作的重要舞台,同时也是重要的利益交织点,海洋安全成为国际关系的一个突出焦点。
受当今时代潮流、世界力量消长、大国战略调整等全球因素影响,我国面临着较为复杂的海洋安全形势,如何构建有效的海洋安全体系,确保我国海洋安全,已成为十分迫切的问题。当前,我国正处于海洋利益持续拓展期、国际海洋秩序深入发展期和海洋利益磨合期“三期叠加”的关键时期,妥善处理海洋问题关系我国主权、安全和发展战略机遇期,任务艰巨,使命重大。
我国在海洋上拥有30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包括南海的120多万平方公里。除了在北部湾南口和越南达成协定,解决了北部湾的划界。在海洋上,从北到南,从黄海、东海到南海,我国目前在海洋上面临着空前的挑战和压力。具体有:第一,海域被瓜分。传统的海域,比如黄海,我们传统渔场被瓜分。第二,岛礁被占领。如南海的岛礁被占领。比如东海的苏岩礁,南海则更多。第三,资源被掠夺。特别是南海地区,1986年后越南凭借从南海攫取的油气资源一举成为石油出口国。包括现在的钓鱼岛争端也是如此,据探测,由于钓鱼岛拥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且是良好渔场,所以背后包含着资源的掠夺。第四,安全受到了威胁。周边国家从海洋挤压中国,包括调整军事部署和把先进作战兵器投放到我国对面,比如在关岛和冲绳岛.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国近海海上安全形势严峻,海洋安全对国家的影响会越来越来大,尤其对国家的军事安全、经济安全的影响越来越深。过去这几年在海洋方面,我国无论是南海和东海的近海海上安全形势非常严峻和复杂。“只能说我们是海洋大国,而不是海洋强国”,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这也说明我国对这方面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
十八大报告“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章节提出,高度关注海洋、太空、网络空间安全,积极运筹和平时期军事力量运用,不断拓展和深化军事斗争准备,提高以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能力为核心的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首度将海洋安全提升至国家发展战略和安全战略层级。
对于我国近海安全形势,也有专家称我国近海安全形势严峻,增海洋话语权需先布局。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副院长王逸舟认为,要增加中国在海洋问题上的话语权,软实力就是要主动规划、谋略和设计,要有先手布局。当然软实力布局还应有硬实力做后盾,与国家经济发展的速度与规模匹配,应该清晰的力行国家海洋战略和力量建设。近年来,中国海监频繁出海护渔和维权、中国海军亚丁湾定期护航,以及中国第一艘航母入列,深海载入技术不断突破,令国人在自豪的同时也多了一份安心。
21世纪是 “海洋世纪”,毋庸置疑,海洋计量体系作为国家计量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在迅猛发展的海洋经济、海洋科技调查、海洋军事外交等各领域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1我国海洋计量体系建设的历史沿革与现状
体系建设涉及方方面面,海洋计量体系建设同样也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如法规体系建设、 机制体系建设、业务体系建设、文化体系建设等,业务体系建设又有许多内部体系建设等等, 不一而足。本文仅就法规体系、机制体系和业务体系三个主要体系进行研究和探讨。
1.1体制建设
我国的海洋计量工作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与当时我国在近海海域开展的海洋水文、 海洋气象调查工作同步,随着工作开展逐步引进了相关检定设备和装置,建立了相关实验室, 调集了一批专业技术人员开展计量检定测试校准工作。至20世纪80年代已经逐步独立开展海洋水文、气象专业计量工作。
1984年,原国家计量局和国家海洋局联合批准成立了国家海洋计量站及青岛、上海、广州3个海区计量分站,组成了海洋行业的国家级法定计量检定机构,代表国务院计量行政主管部门在全国及海区范围内开展海洋计量工作。
1989年在海洋计量站的基础上,中编办批准成立了国家海洋标准计量中心(国家海洋计量站)及北海标准计量中心(青岛分站)、东海标准计量中心(上海分站)、南海标准计量中心(广州分站)。确定主要职能是负责全国海洋标准化、计量、质量技术监督工作,为海洋经济、 海洋管理、海洋科技、海洋安全及公益服务提供技术支撑和保障。
1.2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为了加强海洋计量监督管理,保障海洋行政管理、海洋调查、监测、海洋科学研究和海洋开发活动中计量单位制统一和量值准确可靠, 促进海洋事业协调发展,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及相关法规,国家海洋局于2001年印发了 《国家海洋局计量工作管理暂行规定》, 该规定成为有史以来海洋计量工作依据的第一个规范性文件,对规范海洋计量器具管理、海洋计量监督、海洋计量认证、海洋计量人员管理等海洋计量工作的多个方面都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随着国家计量法律法规的修订完善和经济社会的日益发展,经过反复修改完善,2008年国家海洋局印发了 《海洋计量工作管理规定》。 新规定符合国家现行的计量法律法规要求,顺应了当前海洋计量工作的发展现状和要求,更加有效地促进了海洋计量工作的健康有序,促进了海洋事业的和谐发展。
1.3业务体系建设
海洋计量业务体系建设开始仅限于为海洋近海调查研究服务,在很窄的业务范围内提供纯技术的支持,随着海洋经济迅猛发展,海洋管理、海洋开发、海洋科研、海洋维权、海洋军事外交等的需求迅速增加,计量技术业务体系建设,也由纯技术体系的建设向管理、科研、 维权等领域扩展。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海洋计量国际合作与交流活动也变得日益普遍和必需。为适应新的海洋形势的发展,海洋计量业务体系建设出现了更加精细化的分工,如为海洋管理服务的计量监督业务体系、为海洋基础调查科研服务的计量技术服务体系、为国家重大专项保驾护航的计量质量保障体系等等。
现有计量业务体系的建设和运行,极大程度地促进和保障了海洋各业的发展需求,为海洋经济、 国防、 外交、 环保管理、 资源开发、 科研调查等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2我国海洋计量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虽然海洋计量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其贡献在海洋各领域日益凸显。但是由于海洋计量体系建设起步较晚,作为国家计量体系的一个分支,受重视程度较低, 兼之投入较少, 所以在体系建设方面存在差距和不足。现阶段海洋计量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2.1体制建设方面
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计量体系进一步发挥技术基础和保障作用,但现行海洋计量体系尚不能完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海洋事业蓬勃发展的需求。
2.1.1机构设置空间分布不合理
目前,全国专门从事海洋计量管理和运行的单位仅有4家,分别是位于天津的国家海洋计量站,以及青岛分站、上海分站和广州分站。 这种空间上的分布与我国11个沿海省、市、自治区的广袤腹地、18 000km的绵长海岸线以及300万km2的管辖海域极不相称。
2.1.2层级设置不合理
海洋计量体系作为国家的一个相对独立的体系,只有单层设计,即国家级的4个站和分站,没有省级海洋计量机构,更没有市级县级海洋计量机构的设置。在当前海洋开发如火如荼、海洋经济产值占我国GDP总量的10%、国际海洋形势日益复杂、海洋权益斗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这种单一结构设置已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海洋形势的需求。
2.1.3人员编制极少
目前,4个站共有职工169人,其中直接从事计量工作的仅有78人。但是他们却承担着全国11个沿海省、市、自治区的海洋计量工作, 同时又要保障国家海洋科研、海洋调查、海洋防灾减灾、海洋维权等庞杂的计量任务,想要做好的确力所不能及。
2.1.4机构设置不统一
4个海洋计量站,国家海洋计量站原挂靠在国家海洋技术中心,于近年刚刚独立;广州分站目前挂靠于南海环境监测中心;上海分站原与东海预报中心合并,目前与东海技术中心合署办公;唯有青岛分站自成立以来一直独立运行。这种混乱局面,既不利于在全国统一开展工作,又不利于区域内独立工作。
2.2法制体系建设方面
2.2.1海洋计量行政法规体系建设薄弱
海洋计量法制体系建设滞后于海洋发展形势的需求,目前,除在计量法的基础上制定的 《海洋计量工作管理规定》外,海洋计量法规体系建设尚显薄弱。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计量法》 《计量法实施细则 》 以及 《海洋计量管理规定》 中有些内容需不断补充完善。
海洋领域涉及面广, 高新前沿学科众多, 发展变化日新月异,与之相适应的法规和部门规章没有形成完整体系,不能有效覆盖现有海洋业务体系。
2.2.2海洋技术法规体系滞后
作为与行政法规并行的海洋计量技术法规体系建设缓慢,海洋计量工作作为国家海洋局履行海洋科研调查、海洋环境监测、海洋观测预报和防灾减灾、海洋科学研究、 行政管理、 执法监察、海洋维权等的基础技术保障,要求计量法规体系在涉海各领域都需出台相关的计量法规、规章和标准体系来加以保障。而作为行政法规的补充,技术法规所包括的技术规程和标准体系等建设底子薄、起步晚,其完善和健全尚需时日。
2.2.3海洋计量业务体系建设方面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不断进步对计量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如远洋调查技术、深海大洋调查技术、极地调查技术、 航空遥感技术、 航天遥感技术等新技术的发展对海洋计量业务体系的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和全方位的要求。
3海洋计量体系建设的发展展望
要解决好目前海洋计量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须在以下几方面开展切实有效的工作。1推动我国海洋计量机构和人员队伍建设,实现职能优化,科学布局。既要实现职能科学设置,又要实现人员队伍的规模化建设; 既要实现在海洋空间上的有效覆盖,又要实现从国家到地方的层级建设目标。尽快形成国家、 省、市海洋计量工作的有效机制,建立一支与当前海洋事业发展规模相当、职能清晰、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海洋计量队伍体系。2加强海洋计量法规体系建设,完善海洋计量法律体系,健全海洋计量规章制度,以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为基础,大力完善配套法规体系建设,维护计量法律法规的严肃、协调、统一和完整,逐步形成以计量法为核心,行政法规相配套、部门规章为支撑的海洋计量法律体系。 把计量监管纳入依法、规范、有序、高效的轨道,真正做到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不断提高科学管理和依法管理的水平。3强化海洋计量业务体系的建设,一方面要满足经济全球化对海洋计量工作的需求,满足提高海洋科技创新水平、推进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维护海洋权益、加强国际合作交流、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目的。另一方面又要满足国内海洋开发和海洋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对海洋计量工作的需求,加强海洋计量监督管理体系建设,加强海洋计量服务业务体系建设,在海洋开发管理、 海洋科研调查、 海洋防灾减灾、海洋仪器产业发展与应用等方面建立科学统筹可持续发展的业务体系,全面满足国家海洋事业对海洋计量工作的需求。
关键词: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法律
近年来,海洋渔业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与此同时,海洋渔业的发展也越来越受资源、环境的影响和限制。例如,过度捕捞导致鱼类资源紧缺,养殖水域环境遭受严重破坏,捕捞成本和养殖成本显著提高等等,从而導致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制约,这就需要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建立合理有序的海洋渔业法律体系。
1 我国海洋渔业资源的现状
海洋渔业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海洋”层面,海洋渔业的发展一定离不开海洋环境,海洋环境是其发展的基础。二是“渔业层面”,海洋渔业是渔业的一部分,两者是紧密相关的。我国海域的海洋生物资源约有20 278种,其中近海生物约有10 000多种,包括鱼类1 500种。据统计,我国近海和外海渔业最大捕获量是735万t。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共同组成了我国近海海域渔业区,同时,四个海区及其海岸带区域是我国重要的石油、港口、水产、盐业和旅游经济区。随着我国对海产品的需求和捕捞强度的加大,近海渔业资源已不能满足我国的消费需求,我国的远洋渔业有效地弥补了这一“漏洞”。从1985年赴西非捕鱼,我国远洋渔业也面临着各方面的多重压力[1]。
我国渔业资源(是指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鱼、蟹、贝,藻和海兽类等经济动植物的总体。又称,水产资源,分为内陆水域渔业资源和海洋渔业资源两大类。)日益衰退,造成的原因有许多,其中盲目开发、违法捕捞是资源衰退的主要原因之一。
1.1 海洋渔业资源
过度的海洋捕捞造成海产品资源紧缺,主要表现:第一,中、上层优质鱼类,如大黄鱼、小黄鱼的数量急剧减少,已经形不成渔汛,随之更多鱼群呈现出小龄化的趋势;第二,过度的捕捞也造成鱼类的产卵地和栖息地加速缩小,因此导致渔业资源整体退化。往昔的“出海撒渔网,归来鱼满仓”的场景已不复存在了,渔民不得不冒着生命危险到远处捕鱼,导致出现与邻国渔民争抢、被邻国处罚甚至扣押的事件。另外,海洋环境污染的严重程度,随之也加快了海洋渔业资源的衰退。我国超标排污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河流的入海口处的沿海经济城市,为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其代价就是严重影响了渔业资源的再生能力。
1.2 水产养殖资源
水产养殖业衰退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养殖水域生态环境的破坏。生活废水、工业污水的无经处理,无节制地排放到河流,从而导致水体环境恶化,养殖成本增加;同时,水产养殖业的发展片面地追求效益,缺乏科学合理的布局,造成病毒、细菌的增加,水质变差,出现“养什么,死什么”的现象。环境污染的问题在我国渔业方面危害很大,我国人口众多的地区水域大都呈现出富营养化的状况,全国有水质监测的河流1 200多条,受污染的有850多条,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水域就发生过范围大、毒性强的赤潮,尤其是大、中城市郊区的水域养殖受损更加严重。
2 我国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海洋渔业基础设施薄弱
渔船装备差、渔港建设滞后是渔业基础设施薄弱方面的主要体现,这一薄弱环节严重制约着渔业的开发与利用。
以我国海南省为例,多旧小渔船,抗风能力差。据有关数据表明,海南省共有2万多艘渔船,大中型能够到外海捕捞的渔船仅占总数的6%,多数是旧小木质渔船,占总数的81.4%。这些旧小渔船在近海作业,捕鱼量较小,如果去外海捕捞则存在极大的安全风险。此外,据统计,2013年环渤海地区的四个省市沿海渔港共37个,占全国渔港总数的四分之一,这与其超过全国一半的海洋渔业增长值不相协调。另外,渔港防灾能力较差,2013年辽宁省、山东省受风暴潮、海冰等灾害的影响,导致渔港等沿海工程设施毁坏,水产养殖受灾经济损失巨大。
2.2 海洋渔业发展空间受到限制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有越来越多的商业区、工业区进行扩建,挤占海洋及渔业发展空间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例如,在沿海地区的城市,在用地需求猛增、土地价格猛涨的利益驱使下,填海造地1用于建设楼房、机场、港口工程等等,这些建筑不仅破坏了沿海地区海域的生态环境,还引发塌陷、海平面上升等极大的安全隐患。大型的施工运输车风尘仆仆地从远处的山头运来成吨成吨的石料,送到海边的施工现场,然后把它们扔入大海,来挡住波涛汹涌的海水,在珠江三角洲的海边施工地,这是随处可见填海造地的场景。据国家海洋局的资料显示,2002年我国围海造地为2 033 hm2,2007年达到13 425 hm2,五年间增加了六倍多。2008年由于《海域使用管理法》的实施,以及在国家海洋等主管部门的努力下,围海造地的势头得到了有效遏制。近期,媒体曝光了在深圳填海区出现了地面沉降现象,记者在深圳填海区建造的某些小区调查发现,这里楼盘的地面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沉降现象,可以清晰地看见楼面底部的裂缝。这些潜在的危险时时刻刻都在提醒着我们,要适度利用海洋空间资源,才能有利于缓解土地供求关系和破坏沿海海洋资源之间的矛盾。因此,要保护海洋渔业资源,为其留出长远发展的空间。
2.3 过度捕捞阻碍渔业可持续发展
渔业权包括养殖权和捕捞权,《物权法》第123条规定,“依法取得的探矿权、采矿权、取水权和使用水域、滩涂从事养殖、捕捞的权利受法律保护”,这是民事基本法对养殖权、捕捞权予以确认。《渔业法》中对这两类权利做了较详细的规定。鉴于海洋渔业属公共资源,大多数捕捞渔民肆无忌惮地使用拖网、刺网,甚至电鱼、毒鱼等掠夺性作业方式,尤其是海底拖网捕鱼,把海底一定大小尺寸范围内的生物一网打尽,对海洋生态系统的损害最大,致使海洋渔业资源遭到毁灭性的破坏。近海的捕捞能力远远大于可捕捞量,在毁坏渔业再生能力的同时也大大地影响了自身的健康持续发展。
捕捞强度大是目前困扰我国海洋渔业的主要问题,过度捕捞就是捕捞超过系统能够承担的数量的鱼,让它们的数量不足以繁衍和补充种群数量,使整个系统退化。例如我国海洋捕捞的传统优质品种带鱼,由1990年的49.8万t增长到2004年的140.3万t达到巅峰,但之后产量下降,2011年产量降到了111.8万t。而大黄鱼到2010年产量已由19.7万t下降到6.3万t[2]。如今,我国近海渔场依然处于超负荷运作,过度捕捞已持续多年,巨大的捕捞量是依靠捕捞幼鱼资源和经济价值低的劣质鱼种来实现的。
2.4 我国渔业生产经营能力不足
我国大多数沿海地区的渔民从事渔业捕捞,但是,由于他们缺少专业的渔业知识,经营的意识较弱,不清楚市场的需求,导致出现“增产不增收”的现象。如在舟山市的捕捞渔民中50岁占了24.28%,30岁以下的只占了12.8%,小学以下学历将近一半,高中以上学历的只有2%左右[3]。同时,渔民的总人数也在逐年下降,主要原因是渔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远远低于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海洋渔业从业人员急剧减少。2012年海洋渔业从业人员减少近百万,专业人员减少近一半,尤其是专业从业人员严重短缺,已无法满足我国现阶段海洋渔业经济发展水平的要求[4]。另外,渔业企业规模小、生产设备落后、保鲜技术较差、产品流通不畅等原因都导致渔业经济效益下降,限制渔民增加收入。
2.5 渔业方面的科技力量薄弱
增强渔业科技力量,进行有关渔业技术的专项研究,达到科技提高利润,减少成本的目的,是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我国渔业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还远远不够,例如,美国、日本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已建立了海洋渔业生物资源数据库、环境数据库、灾病害防护数据库等,这些国家还建立了海洋渔船船位检测系统,收集渔船作业和航行动态消息,有利于加强管理。21世纪是信息时代,对于提高渔业科学技术的建设是良好的机遇也是严峻的挑战。根据渔业管理和生产发展的需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我国传统渔业,必须重视渔业技术的革新,推进渔业科技体制的完善,促進渔业产业升级,加快渔业现代化进程。同时,要科学合理地发展海洋渔业,加快向增殖渔业、远洋渔业和休闲渔业的转型。
渔业资源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有着各种各样的渔业资源。威胁渔业可持续发展除了上述的几大类因素外,还有人类过度开发造成的渔业资源短缺和渔业环境污染,海洋渔业产业发展比较单一等等,由于我国渔业面临着巨大的需求,同时渔业生产水平普遍较低,因此,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关乎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命脉。
3 法律路径是海洋渔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面对如此多的挑战,我国的海洋渔业要持续良好的发展,应当结合我国国情,制定和完善海洋渔业法律体系。我国既有的海洋渔业法律体系形成了两大部分:一是国内法体系,《渔业法》是渔业方面的基本法,其与 《渔业法实施细则》、《渔业行政处罚规定》、《渔业捕捞许可管理规定》等共同构成渔业法律法规体系;二是国际法体系,《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及我国缔结或参加的国际渔业公约和签订的双边渔业协定[5]。
3.1 通过立法保障渔业发展,建立渔业保险保障体系
完善资金、保险等扶助政策,建立渔业互助保险立法。在我国,渔业发展成本大,风险高,往往投入大部分的财力、物力和人力,到最后经常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我国渔业属于农业,农业保险立法比较落后。全国第一个有关渔业互助保险的立法——《宁波市渔业互助保险管理办法》才于2014年11月1日起实施,它对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职责、享有财政补贴互保险种及补贴比例的确定、互保组织内部治理、互保组织及投保人的权利义务、互保理赔时限、互保资产的使用及监督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规定,也是今后渔业互保组织开展活动的法律依据。另外,我国应当根据渔业的生产特点,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完善渔业保险支持政策,弥补疫病、资源破坏、环境污染、工程建设等对渔业造成的损害。同时,国家要从政策、资金上给予支持,将渔业纳入用水、用电、用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之中,保障渔业发展。
3.2 加强保护渔业水域、周边环境如滩涂等方面立法,确保渔业发展空间
加强渔业立法,促进保护渔业资源提高到法制管理层面。进一步落实有关渔业方面的法律,法规,如征收、征用渔业水域、滩涂,要严格按照《土地管理法》、《物权法》、《海域使用管理法》等相关规定给予补偿。随着我国沿海地区的快速发展,如航道、港口建设等挤压和占用渔业水域、养殖滩涂,水域被污染,渔业资源赖以生产的发展空间显著缩小。对此,我们应该加大对渔业资源环境养护、病害防治、安全监管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制定渔业保护救助政策,打击非法占用渔业用地行为,从而有效地管理和养护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
3.3 完善渔业相关捕捞管理制度,保护渔业资源
《物权法》中指出,捕捞权属于渔业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法律上并没有对渔业捕捞权作出明确的解释。2013年6月25日,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中表明,要完善捕捞业准入制度,严控近海捕捞强度。严厉查处“三无”(无捕捞许可证、无船舶登记证书、无船舶检验证书),“大机小标”(实际功率大于铭牌标定功率)等违法行为。因此,要明确海洋渔业捕捞权,实行渔业管理体制的改革,从根本上保护渔业资源健康可持续发展。
3.4 构建海洋渔业保护与开发的对外合作机制,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我国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加入国,遵守其规则进行海洋渔业作业,秉承认真积极的态度履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的义务[6],同时,我国也与周边国家如日本、韩国签订了中日、中韩渔业协定,这为维护我国渔业合法利益,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加强与周边国家的沟通与合作,保护共有的渔业资源合理开发利用,除此之外,我国应当不仅加快研究世界主要渔业大国和邻国的渔业政策、目标和实施策略,还要积极主动地与相邻国家进行协商,避免与他国产生渔业纠纷甚至是争端。与他国进行友好合作,承担起与其他国家共同建立世界渔业新秩序的责任,促进渔业发展,推动我国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4 结语
我国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着来自各个方面的挑战,国际海洋法律制度的改革和相邻国家强烈的海洋意识,自身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使我国不得不加强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为海洋渔业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7]。同时,要求政府采取各项措施,加强渔业执法队伍建设,维持渔业正常生产秩序,提高全社会对海洋渔业的认识水平,树立节约海洋渔业资源和保护海洋渔业环境的理念,拓展渔业发展空间,尊重渔业从业人员的劳动成果,促进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田其云.关于海洋资源法义务本位的思考——以权力、权利、义务为视角[J].海洋法苑 2005,(3):19-24
[2] 闫海,刘若冰.论海洋渔业捕捞权的法律构造[J].法学园地 2013(10):30-32
[3] 王建友. 中国海洋渔区“三渔”问题的突围之途[J].中国渔业经济2013(5):5-12
[4] 王建友. 中国海洋渔区“三渔”问题的突围之途[J].中国渔业经济2013(5):5-12
[5] 宋旭明,李良才.我国海洋渔业资源养护与管理的法律对策[J].企业家天地,2009(3):263-264
[6] 薛桂芳.关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对世界与我国渔业影响的探讨[J].海洋湖沼通报,2000(4):83-89
【我国海洋能发展现状】推荐阅读:
关于加强我国海洋文化建设的一些思考06-03
广东珠海:发展海洋经济 大有可为07-01
辽宁海洋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的论文07-06
我国跨国经营发展现状07-07
我国货代企业发展现状09-16
我国外交的发展06-12
我国农药使用现状06-19
我国酒店发展趋势07-09
我国军事发展趋势10-21
我国红枣产业发展现状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