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市场(精选8篇)
产业协调员/汪江涛
专业支持/康典(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绪瑾(北京工商大学保险学系教授)、陈慎(天相投资顾问有限公司研究员)在经历2012年的阵痛之后,寿险行业是否依然会低迷如前,保险企业保费收益又是否还会停止不前?2013年的中国保险市场将步向何方?
对于2013年的保险行业,多位保险行业的专家、企业家均持较乐观的态度。
整体经济环境的变化,降息预期,政策红利等多种因素,正推动着保险市场走向2013年。
明年复苏
对于2013年的保险行业,业内人士多表示乐观。
“明年保险市场必然反弹。”北京工商大学保险学系教授王绪瑾认为2013年保险业将会走出低谷。他向理财周报表示,2012年的保险业是过去几年来最为低迷的一年,市场已经处于相当低的境地。而
宏观经济则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与保险联系最为紧密的资本市场也已在反弹,保险行业可能还要快一些。
天相投资顾问有限公司研究员陈慎认为,国内保险行业已经处于历史底部,不管从基本面,还是从估值上均是如此,由此也相对安全,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在保持产险成本率继续发展的同时,寿险业也有望走出低谷。
他预计,2013年货币政策仍存在1-2次的降息空间。由此,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将继续下降,相对而言,寿险保单吸引力也获得提升,银保渠道保费收入降幅有望收窄,行业整体保费收入或将反弹。而中信建投保险行业研究员缴文超的看法却有所不同,他认为2013年保费增速将在底部徘徊。他分析,保费低迷的根本原因在经济层面,整体经济不明朗导致有效购买力不足,从而使保险产品在销售层面面临问题。
保险产品的另一大功能是投资。缴文超认为保险产品难比5 年定存正是由于投资收益下降。目前,寿险行业中,分红险依然一支独大,短期内难以改变,而又缺乏政策支持产品创新。
而寿险产品渠道扩张还相对粗放,正遭遇瓶颈,未来代理人团队和银行网点或将出现萎缩趋势。
与此同时,保险产品投资也有望见底。天相投顾策略组预计,2013年全部A股净利润增速在-5%~10%之间,股市运行区间为
[1800,2500],股市在明年或可反弹;而债券市场随着明年总体流动性相对偏松,则或将保持平稳。股债双市则是保险投资的大头。新政将完成落地
让不少业内人士对2013年保险行业乐观的,还在于政策红利影响。
2012年6月11-12日,保险投资改革创新闭门讨论会在大连召开,13项保险投资新政(征求意见稿)面世。今年,保监会13条“新政”陆续开始落地,还有3条尚未施行。
王绪瑾向理财周报表示,其余3条保险政策将会在今年陆续施行,而去年推出的政策则将于明年继续发酵。“这对保险行业的刺激作用较为明显”。
陈慎认为,保险新政在2013年陆续落地之后,保险行业低迷的现状将会转变。新政推出之后,险企将获得更多的投资自主权。他分析称,险企投资配置自主性的提高将增强险企投资稳定性,减少波动。“税延养老金明年明年应该会推进落实。”王绪瑾表示。而此举将有助于改变寿险行业今年持续低迷的局面,从而提升保险企业的保费收入。
王绪瑾还认为,保险市场利率市场化改革明年肯定会推行,主要是推动预定利率逐步市场化。
康典:转型把握均衡,不走极端
2012年,中国寿险行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庆幸的是,严峻的形势并未动摇新华保险(行情 股吧 买卖点)(601336)转型的决心,我们按照既定的战略继续推进转型。
“我们在2010年底就全面启动了”以客户为中心“的战略转型,我们提出:坚持现有业务持续稳定增长,坚持变革创新,坚持价值和回归保险本原,希望把新华打造成为中国最优秀的以全方位寿险业务为核心的金融服务集团。”
“推进战略转型之路固然艰辛,但新华又是幸运的,因为我们面临非常重大的历史机遇,即城镇化和老龄化。这种趋势将极大推动中国居民对健康、养老保险的消费需求。我们要去捕捉这种历史性的机遇,一方面改革和提升现有业务,巩固和加强新华在中国寿险市场的领先地位,促进高质量业务的增长;另一方面,致力于开发寿险产业核心价值链,进军并拓展包括养老产业和健康产业在内的寿险相关的新领域和新渠道。”康典介绍。
“很多人问我,你在转型过程中更看重规模还是价值?我的回答是:把握均衡,不走极端。我们现在正朝着价值占比越来越重的方向去做,但这个过程不会一蹴而就。队伍、产品、运营、IT部门的支持等等
在我国对保险业实施监督管理是保险监管部门, 保险监管的好与坏直接关系着保险市场的健康发展, 从而可以有效地预防保险市场中由于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监管手段的不完善是保险市场非对称信息问题存在的原因之一,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投保人的选择, 投保人的利益因此处于不确定性之中, 有可能因为信息的缺乏而受到损害。
但是目前保监会的职责只是在条款费率审批、手续费标准等方面进行管理, 而对保险公司财务方面的偿付能力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还未加以严格监管和控制, 预警系统难以建立, 有关管理措施无法及时到位, 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目前“以保费论英雄”的促销管理模式。这是我国保险市场的监管目前最为缺乏的一点。
一、保险监管的作用
监管的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在合同完备时, 保证合同的可强制执行性;在合同不完备时, 填补不完备合同留下的空白。
我们可以用博弈论来说明保险监管可以有效地抑制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在没有监管的情况下保险市场上保险人和投保人在交易的过程中存在两种选择:诚信或欺诈。如果两者均选择诚信的话, 那么生意顺利成交、双方利益共享, 各获得的效用为8。如果有一方选择欺诈而另一方选择诚信的话, 诚信因被欺诈而损失的效用为4, 欺诈者获得的收益为14。如果双方均选择欺一诈的话, 那么大家互不信任, 交易终止。但虽然交易终止, 在前期已经花费了精力及相关费用的情况下, 双方各自付出的代价均为2。保险监管最根本的作用之一是保证保险合同的可强制履行性。 (见表1)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到在双方的博弈过程中, 如果没有监管部门的干预, 当欺诈行为不会被发现, 不会受到惩罚, 其各自都会做出使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选择。对保险人和被保险人而言, 不管对方采取何种战略, 其采用欺诈战略的收益总是最大的。这样, 保险市场就出现了保险人和投保人的道德风险。
如果有保险监管机构的市场监督和惩罚行为的介入, 保险人的欺诈将受到惩处, 使企业的欺诈成本上升, 预期效用降为负值, 将有如下情形。 (见表2)
在此种情况下, 如果保险人和被保险人双方有一方选择欺诈, 它都将会有10个单位的损失, 如果双方都选择欺诈则双方都会受到10个单位的惩罚。可见, 由于欺诈成本的升高, 两者进行博弈的最优化战略变为诚信。由此可见, 保险监管机构惩戒机制的介入将有力地促使保险市场诚信机制的形成。
二、对保险人的监管
2009年10月18日, 中国保监会主席吴定富在保监会三季度监管工作会议上指出, 四季度要继续按照全保会和监管会的要求和部署, 增强规范市场秩序, 加强法人机构和高管人员监管, 加强透明度监管。具体措施有以下几种:
(一) 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强化和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可以降低成本, 减少交易费用, 减少交易费用, 保障投保人的利益, 同时也有利于保监会及时发现保险企业的经营风险, 尽早采取措施以规避由于保险人逆向选择所带来的风险。首先要加强对保险公司的信息披露, 加大对偿付能力不达标保险公司的监管力度, 其次要加强对保险产品的信息披露, 要求保险公司应当如实、全面、准确的向投保人告知保险产品的各种性质和特征。再次加强对保险合同中的信息披露, 保险人如实向投保人提供充分、全面地订立合同所需的信息;最后加强对保险公司从业人员信用信息的披露, 要建立保险从业人员的信息库, 使其经营行为记录和信用信息能够为社会查询和在业内共享。
(二) 建立保险公司的信用评级制度
全球的信用评级制度发展已有20多年的历史, 而我国的信用评级制度几乎是空白, 因此要建立既立足于国际标准又要符合我国国情和保险业现状的保险信用评级制度和评级机构。信用评级制度的建立可以减少保险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行为, 提高保险市场各参与者的利益, 通过信息服务, 降低投保人的信息劣势, 从而提高保险市场的透明度, 提高监管效率。
(三) 对保险人的道德风险的监管
信誉是保险业的生命线, 保险人必须要建立信誉机制的产权基础。保险人道德风险的控制需要健全的法律机制作保障。
下面我们用博弈论来解决保险人的道德风险:
总所周知:一次性博弈会导致双方的道德风险, 而重复博弈是当事人守信的基础, 也是有效解决保险人道德风险的方法。如表3
在重复博弈中, 假设投保人选择的策略是先信任保险人, 如果没有受到欺骗, 投保人就会一直信任保险人, 那么博弈就会继续下去, 一旦保险人有欺骗行为, 投保人将不再信任保险人。这时保险人有两种选择:不守信将得到的利益是一次性的为18;守信得到的利益是长远的, 其长远利益为181+182+……+18n
从上面看, 保险人只有守信才可以获得长期利益, 同时也解决了保险人的道德风险。
二、对投保人的监管
相比对保险人的监管而言, 对投保人的监管难度会更大。
(一) 加强对投保人的逆向选择的监管
对投保人的监管通过信号传递和信息甄别两种方法。来设计不同的方案以供投保人进行选择选择, 鼓励风险类型不同的个人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风险种类的合同。保险企业可以通过对不同风险类型的投保人设计不同的费率, 并对低风险的投保人设定保额限制, 从而使高风险投保人无法以从低风险型费率中获取的好处来弥补其高风险事故发生概率所带来的期望损失, 最终达到自然控制逆向选择的目的。
(二) 投保人的道德风险的监管
明确了在投保人如实告知义务的履行上, 保险人必须先行询问, 即"询问告知"原则。同时, 对于投保人因故意或因重大过失未履行如实告知义务、足以影响保险人决定是否同意承保或者提高保险费率的, 保险人虽可以解除合同, 但该解除权自保险人知道解除事由起30日内必须行使。更重要的是, 针对如实告知义务的问题, 规定了两年的不可抗辩条款:自合同成立之日起超过两年的, 保险人不得解除合同。
( (三) 建立和完善信用评级制度
保险监管部门制定的法律、法规不仅要约束保险人的行为规范, 同时还要约束投保人的行为规范。要加大力度培育信用中介机构的建立, 完善个人的信用评级制度。通过保险公估、会计、审计等这些服务中介机构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信用服务。通过信用中介服务机构建立一个公开的社会诚信信息网络, 通过有效的征集和整合个人、与企业等市场交易主体的信息、信用资料, 把孤立、分散的信用资料前面汇集起来, 以便交易各方获取各自有用的信息, 减少交易费用, 增加市场透明度, 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后果。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 (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王国军.保险经济学 (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7
[3]、张绪风.减少保险市场信息不对称需强化信息披露.中国证券报.2006
关键字:变额年金保险;保险业;影响;中国保险市场
变额年金保险与普通的保险产品不同,保险公司会将收取保费的一部分转入投资账户用于公开交易。这样保险的价值就会随着投资效益的好坏而波动。而另一方面又提供保底收益,使得投资者的权益得到最基本的保障。
此次变额年金保险产品登陆中国有其必然原因。中国保险业历经20余年发展,积攒了宝贵的经验。由于变额年金类产品在管理上要远远复杂与普通保险产品,而且历史上也有无数案例是由于保险公司过分乐观承保变额年金导致巨额亏损,考虑到这些,此次保监会着手准备推出变额年金并不会是无稽之谈。所以说此次变额年金的保险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我国保险业走向成熟。而与世界水平相比,我国保险业则呈现出很多不足,如我国保险市场的垄断性很强,导致保险市场结构不均从而造成发展水平较低,实际上变额年金虽早已是国际上主流的保险产品,却迟迟没有登陆过中国市场,所以我国保险业需要进行诸多改进谋求与世界接轨。此次变额年金产品的引入,无疑为中国的保险行业注入新鲜的血液,通过引进新产品,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制度的完善,形成以点带面的效果,因此待保监会通过《变额年金保险管理暂行办法》之后,势必会影响整个中国保险业。其具体影响可以从保险人和被保险人两个方面来分析:
一方面,对于每一个买保险人而言,他们最担心的就是退休后,或是将来遇到不测的时候没有足够的资金来应对。引起这种忧虑最主要的原因是通货膨胀,即因通货膨胀使得购买力下降,间接增加退休后的成本,导致退休财源不足。在提供人寿保险时,其任何时刻的价值是根据其投资基金在当时的投资表现来决定的。而由投连险催生出来的变额年金则更是在此只是为客户提供了保底利益。因为在投连险的方式下,资金全部注入投资的账户,虽然利润空间很大,但是出现亏损时需要由客户自己来承担。与传统投连险由投保人承担全部风险相比,变额年金险承诺一定的保本比例,投资风险的一部分改由保险公司承担。而且目前市场上投连险产品节节败退,导致了分红险形成近乎垄断的态势,因此可以说这样的环境也正促使着变额年金保险尽快登陆市场。另一方面,相对于普通年金保险相比,变额年金的投资方式更加广泛。而且并没受普通年金权益类投资不得超过20%的限制,这样看来,变额年金将会有更高的收益空间。
然而变额年金方案的实施,也要求保险公司对风险的控制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因为其操作上更为繁琐更易受市场不确定性影响,一旦有疏忽则有可能酿成巨额损失,所以对企业在产品设计、财务分析及企业战略管理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历史上,保险公司由于对自己的业务过分自信最终陷入经营困境的例子也不计其数。正所谓计划赶不上变化,计划的再完美,也有可能在关键问题上出错,所以制定应对风险的机制是十分关键的。目前比较流行的做法是保险公司将客户投保的用于购买期权或期货来对冲这部分风险。但是,中国资本市场并不成熟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并没有达到国际上的要求,多呈混乱态势,将资金投放于这样的市场来寻求保底利益,可谓是难上加难的,所以保险公司也许会采取更加保守的做法如购买国债这种几乎无风险的资产,或是与再保险公司合作但这无疑会降低资产收益率,规避了风险的同时,变相的增加了资金成本,还可能存在需要买入国债时却无法在市场上买到的情况因此风险不可能绝对的避免。这对于近乎没有接触过变额年金的中国保险业来说,充满未知,也许在初期会出现仅有少部分几家保险公司从事变额年金相关业务,且承诺的收益达不到顾客的预期。如果初期的市场没有打好,势必会左右中国未来保险业的发展,阻碍与国际保险市场的接轨。
不过变额年金保险市场仍有很大的可能性在中国广泛展开,原因有:
第一,变额年金保险适合于那些对中国未来的资本市场有信心,有投连险的保险需求,同时还是为养老做准备的消费者相对于其它年金产品更高的收益空间及提供保底利益的措施势必会吸引客户的目光。这种优势会促使相当数量的客户进行小规模试探性的投资,而由于只有少部分公司会在初期开设这项业务,他们也就很可能融资到大量的资金从而较顺利的开展业务。
第二,变额年金会与企业年金制度形成很好的互补效果。企业为了在国家的标准之上为职工提供更优质的养老服务,可以选择投资变额年金。就算单个消费者不愿投资,公司也办成中介人的身份投资变额年金,从而使之有了更广阔的市场。
第三,长期持续的通货膨胀以及CPI指数的居高不下而存款的利率少之又少,造成长期储蓄投资的实际收益下降,导致保障程度下降。变额年金的资金运用,在求稳的基础上,保证了长期获益的可能性,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职工退休的压力。
第四,退休金往往与在职期间所能拿到的薪金水平相比差距很大,即将面临退休问题的人们会更多的趋向于既能提供一定投资收益又能有最低保障的保险产品,加之我国老龄化问题的显现,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为他们退休以后的生活着想。
第五,由于变额年金保险产品早已在国际市场上流行开来,所以对于正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来说可以先效仿国际上的惯例,相对于去探索完全的未知来说,有章可循的前提会将不确定性弱化,让中国的变额年金产品在一开始就踏上一条平稳迅速发展的道路,等到积累足够的经验之后,方可针对我国保险市场特色推广个性化的保险产品。
参考文献:
[1]李苏娟,郭永姗,刘芳芳.浅析国内外变额年金保险的发展[N].中国保险报,2010.
一个行业的发展必然要经历从量的积累到质的改变的发展过程。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在经历了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各种行业的发展成熟之后,现在,作为金融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保险行业也正面临着变革的挑战。
比照欧美市场的发展经验,保险市场在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整个行业大体上要经历从单纯追求保费收入规模、到追求实际利润、再到实现个性化服务的三个阶段。从当前保险市场运行的基本特征来看,中国保险市场自1980年恢复重建以来,在经历了近30年的发展以后,目前整体上正处于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过度的转型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作为市场主体的保险企业在制定经营战略时,除了在竞争中保障市场份额,更重要的是必须集中力量优化业务结构,最终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从而不断提高经营绩效。
北京华凯智博完成第四次全国保险市场调研后做出结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源于企业经营战略的差异化定位。所谓的差异化就是在同一个市场中,不同的竞争主体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面向不同的细分市场,满足市场中的多层次和多样性需求。可见,从现在开始,进入第二阶段发展的中国保险市场的一个基本特征和前提就是市场细分。
市场细分的概念是美国市场学家温德尔·史密斯(Wendell R.Smith)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最早提出来的。它是企业根据消费者需求的不同,把整个市场划分为不同高端消费者群的国策。其客观基础是:消费者需求的一致性。进行市场细分的主要依据是异质市场需求一致的顾客群,是指就是异质市场中求同质。
在北京华凯智博完成的《2009~2010年度中国居民人身保险市场调研城市总报告》中认为,保险市场细分的基本标准包括不同区域、不同险种类型、不同营销渠道和不同特征的人群等,人群的特征又可分为人口统计特征、行为心理特征和生活形态特征,简单的市场细分可以依据其中的某一个标准进行,优点是可以比较容易地对细分市场进行识别,但是,通过单一变量得到的市场细分结果往往无法精确反映各细分市场之间的需求差异和勾画不同消费者群体的综合特征。特别是对于具体的保险企业来说,任何一个简单的标准都无法代表其目标客户的特征,即与竞争对手客户之间的差异性。也就是说,理想的市场细分应当是综合分析保险市场消费者的行为、心理、人口统计等多种因素,从而将整个市场划分为几个具有典型意义的细分市场类型。
保险行业作为向特定人群提供风险保障和理财服务的金融服务性行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差异直接体现在各自服务于不同特征的核心客户群。保险企业在成立之初,通常采取扩张性的经营策略,以迅速占领市场份额,获得生存空间。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客户群,但是,他们之间往往没有显著的共同点,同时与竞争对手的客户相比也没有明显的不同,也就是说保险企业无法轻易的从已有的客户那里找到的潜在的更大的市场在哪里。尽管如此,保险企业在制定发展战略和进行业务定位的过程中仍然必须也只能以现有的市场为基础,找到属于自己的那部分忠实客户,并通过分析他们的共同特征找到潜在的目标客户,进而开发相应的产品,制定并执行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
摘要 我国再保险市场尚属初级阶段,表现为中资再保险企业缺乏竞争力、市场主体少、商业分保严重依赖国际市场等问题。自2006年,法定分保已经全面取消,中资再保险企业面临市场化经营。新形势下完善我国再保险市场的对策有:中资再保险企业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力;培养多元化市场主体;完善再保险业的监督和管理等等。
关键词 再保险市场 竞争力 多元化市场主体 再保险监管
一、引言再保险也称分保,是保险人在原保险合同的基础上,通过签订合同,将其所承保的部分风险和责任向其他保险人进行保险的行为。再保险作为“保险的保险”,对于分散保险经营风险,控制保险责任,扩大保险公司承保能力,稳定保险市场乃至整个国民经济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个完善、有效率的再保险市场不仅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分散风险、转移风险的方式,更能通过参与承保、咨询、培训、信息服务等方式为保险公司提供广泛而全面的风险管理技术。并且,再保险市场作为风险分散转移的二级市场,它也规范、制约着直接保险市场主体对风险的选择与定价,从而加速直接保险市场的发展与成熟。长期以来我国再保险市场主体少,商业化程度低,以法定分保为主,中资再保险企业市场竞争力不强。从2006年1月1日起,根据我国加入WTO时所作的承诺,20%的法定分保已经完全取消,这对我们以法定分保为主的再保险业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因此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再保险市场已经是大势所趋。
二、我国再保险市场发展状况目前我国共有专业再保险公司八家,其中中资公司两家,即中国财产再保险公司、中国人寿再保险公司;外资专业再保险公司六家,其中包括世界前三大再保险公司在华分公司,即慕尼黑再保险公司、瑞士再保险公司、科隆再保险公司。此外,还有几十家保险公司经营再保险业务。在1997年和1999年,我国各产险公司分别成立了航天险承保联合体和核保险承保共同体。可见,我国再保险市场上除了专业的再保险公司外,还有各直接保险公司以及特殊风险联合体;不仅有中资再保险企业,也有世界上著名再保险集团,已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综合性的再保险服务体系。我国再保险市场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主要表现在中资再保险企业缺乏市场竞争力,体现在资本金不足、产品服务水平远远落后于国际水平、缺乏具备扎实专业知识和实务经验的专业人员、市场主体偏少且组织形式单
一、缺乏再保险中介、再保险监管制度落后、信息网络构建滞后等。
三、我国再保险市场发展对策
(一)中资再保险企业应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力 1.多种形式吸纳资本金,扩大承保能力我国商业分保大部分流向国外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中资再保险企业的承保能力不足。扩大承保能力核心就是提高资本金。提高资本金可以考虑在国家控股的前提下,首先通过各保险公司参股、入股,然后通过与国内大型金融集团、大型产业集团的交叉参股、入股,在适当的时候可以上市融资。通过以上的股改方案不仅可以实现资本金的飞跃,还可以在国内保险业中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有利于优化产权结构、建立规范的以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在公司内部建立起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授权经营和制衡关系,有利于竞争能力和经营效益的提高。2.树立全面金融服务的经营理念中国再保险经营主体要充分了解和研究国外新产品的功能和运作技术,扬长避短,发挥本土企业的优势,根据中国保险市场的实际情况,开发适合中国国情的再保险产品,丰富再保险产品,引导再保险消费。国际上著名的再保险集团无不把金融服务作为一项重要的扩展业务。比如瑞士再保险公司的业务中心除了财产险/责任险、人寿险/健康险两个部分外,还有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金融服务部。金融服务部又分为资产管理、金融咨询/资本市场、信用管理、风险管理四个方面。
我国再保险公司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1)为客户提供金融理财服务,如财务再保险、未决赔款责任转移再保险、保险资产证券化等。(2)利用掌握的数据优势为社会各界提供风险咨询、决策服务。这不仅为专业再保险公司开辟了新的服务领域,带来了新的利润来源点,而且达到了控制风险、减少社会财富损失的目的,具有正的外部性。3.加紧培养和引进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再保险专业人才,一方面要加强对现有员工的培训和提高,瑞士再保险公司经常在国内举办不同险种的专题讲座和研讨会,例如财产险、工程险和风险管理等,同时也组织安排国内保险公司的员工赴瑞士再保险公司总部的保险培训中心(SITC)进行学习。中资保险企业要利用好这种机会,通过与瑞士再保险公司等国际上著名公司加 强合作,派遣人员去参加相关专业课的学习。另一方面可以适当引进国外的专业人才并且培养后备人才。储备人才的培养可以通过与开办保险专业的院校合作,提供实习机会,利用高校理论资源,培养理论和实务知识扎实的专业人才。4.提高自身的风险识别能力再保险公司要想长远发展必须具有很强的风险识别能力,因为保险公司对价值增值的利益追求,导致再保险规划必然是自留高质量的业务而分出低质量的业务;自留一般风险的业务而分出高风险的业务,并且,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甚至可能出现一定的逆选择。一般再保险人不会与原保险的投保人或被保险人以及保险标的发生直接联系,其关于业务的几乎所有信息都源自直接保险公司。直接保险公司在正常经营中已经存在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逆选择和道德风险。绝大部分再保险业务是以合同再保险或者预约再保险方式办理的,再保险人的业务信息来源渠道主要是直接保险公司的账单和统计资料。因此,除了少部分临时分保业务之外,再保险人对具体标的的信息几乎完全不了解,总体而言,其对业务信息的了解只能是统计上的。这使得再保险人在进行承保决策时信息的不完备和非对称性进一步上升,出现逆选择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直接保险公司利润最大化的内在动力和其与再保险接受人之间较高程度的信息非对称还有可能刺激他们违背最大诚信原则。再保险合同对最大诚信原则的要求更高。在2003年之前,保险公司将其承保的每笔业务的20%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再保险。由于是每笔业务都必须按比例分出,基本不会出现逆选择行为。中资再保险企业长期以来以法定分保作为主要业务,严重缺乏商业分保的经验。为了尽量减少分出公司在分出业务时逆选择的发生,首先应明确要求分出公司及时提交再保险业务方面的明细表,包括再保险明细表、确定业务明细表、业务变动明细表等,并且对这些明细表仔细查验,从中洞察各项业务的实际信息。其次可以组织专业的团队或者通过再保险经纪人,对以合同再保险及预约再保险办理的业务进行抽样查勘,给分出公司施加压力。
(二)培育多元化的市场主体多元化、数量适宜的市场经营主体可以推动我国再保险市场的发育。再保险市场上主体越多、竞争越充分,所传递的再保险价格就越准确,就越有助于推动各再保险经营主体的制度创新、服务创新和技术创新,形成良性循环,从而使整个市场趋向成熟。首先,在坚持数量适宜,避免恶性竞争原则的前提下,允许各保险公司出资建立商业性的股份制专业再保险公司。这不但有利于满足不断增长的再保险需求,而且有利于满足打破中国再保险公司独家垄断的局面,适当引入竞争机制,提高服务质量,促进再保险业的良性竞争与发展。其次,适当引进资本雄厚的外资再保险企业,鼓励建立中外合资再保险企业。合资企业有利于学习国际先进的承保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并且利用这些著名再保险公司的声誉,减少国内分保保费外流和吸引国外分保保费流入。再次,鼓励直接保险公司大力发展兼业经营再保险业务,组建国内再保险联合体。再保险联合体的建立可以降低对外部市场的依赖.解决目前市场容量问题并减少保费外流,可以团结国内保险、再保险市场的所有技术力量,有利于我国保险、再保险市场尽快走向成熟。在优先满足国内市场需要的前提下,国家为他们打造一个在国内外自由经营商业再保险的宽松空间。1997年成立的航天保险联合体和1999年成立的核共保联合体就是中国再保险业走合作之路的典范。
(三)建立专业的再保险经纪人队伍根据我国缺少再保险经纪人的现实状况,建立专业的再保险经纪人队伍的具体途径可以有:1.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建立国际的再保险信息网,为再保险经纪人及时了解市场动态提供必要条件。2.请国外有实力的保险公司或经验丰富的经纪人来介绍国际市场的动态。3.派遣再保险经纪人到发达国家的主要保险公司进行业务的学习与信息的收集。4.利用国内保险公司在海外设立的分支机构,为国内经纪人提供全面、及时的信息。5.逐步建立再保险经纪人制度、引进相关的资格认证考试,规范再保险经纪人各项经济行为。培养专业的再保险经纪人队伍,是中国再保险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只有形成了再保险经纪人机制,并真正拥有在国内外保险市场上有影响力的再保险经纪人,才能减少对外国再保险经纪人技术上的依赖,摆脱他们的操纵和控制,扩大国内再保险公司对市场份额的占有。
(四)完善再保险业的监督和管理保险监管机构应结合我国再保险业的发展现状,加强对国际再保险市场趋势的研究,在遵循国际惯例的基础上对中国开放再保险市场以后如何与国际接轨、规范再保险公司和再保险经纪人的行为进行法律界定,制定出相应的规章制度,使再保险监管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完善的具体内容有:1.完善再保险合同的监管。分保业务的合同监管一方面要加强对新型的再保险合同方式的监管,如财务再保险、承担性再保险。这些新型的再保险合同方式目的在于便于业务处理或者避开法令,极有可能被滥用,从而扰乱市场秩序。另一方面是关于再保险合同内容,再保险因为有自己一套独特的运行方式,合同中也包含了一些特殊的条款,如失去偿付能力条款、抵消条款、中止条款等。这些条款易出现争议且在保证再保险债权的顺利实现起了关键的作用。因此,对再保险合同的监管中有必要对这些特殊条款进行特别的强调。2.加强对再保险主体的监管,完善准入与退出机制。准入的监管可以通过详尽的营业许可制度来实现。退出机制的完善是建立在对再保险主体偿付能力监管的基础上。偿付能力的监管需要根据各公司的信用评级以及产品的风险复杂性,确定自留额上限和责任准备金的提取。对再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进行监管后,发现了现金支付困难或者是偿付能力严重不足的情况,就可以限制或者是干预再保险主体的经营,严重的要对再保险公司进行清算。3.建立再保险中介制度并且重视再保险中介的监管。再保险中介的监管一方面是要加紧研究相关的再保险中介制度。另一方面要打击非法、违规从事再保险中介业务,扰乱再保险和保险市场秩序的个人或组织。此外,考虑到再保险监管的专业技术要求比保险监管要高,我们需要在现有保监会人员的基础上,加快人才培养,建立一支拥有精通国际再保险业务和再保险法规的专业人才队伍,适应中国加入WTO 的需要,真正实施对再保险业的有效监管。
(五)构造完善的再保险市场信息运营体系 再保险具有很强的国际性,再保险交易双方往往处在不同的国家,建立一个公平有序且高效的市场环境可以促进再保险交易,并保证再保险交易的公平、合法。国外一些主要的再保险市场如伦敦再保险市场和欧洲再保险市场早就建立了先进的信息网络体系。一九九四年,伦敦保险市场开始应用电子分保系统(ESP),使业务流转速度大为提高;慕尼黑再保险公司牵头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再保险行业的电脑增值服务网(PINET),该网络致力于全球再保险交易的自动化,目前参加这一系统的成员公司已逾百家,并且还在迅速增加。根据目前中国再保险业的技术水平和业务规模,可以先建立一个无形的再保险交易中心,主要通过网络达成再保险交易,一旦时间条件允许的话可以建立再保险交易所,提供更为便捷的再保险交易平台。为达到再保险交易的高效率和低成本,应尽快建立网上再保险交易中心,交易中心的资本金可以由保险和再保险公司自愿参股,网上再保险交易中心通过对保险公司提供有偿信息服务来维持运行。
四、结语从各国的经验来看,一个发达的保险市场是离不开完 善的再保险市场的,一国再保险市场的发育程度反映着该国保险的发展程度,因此,完善我国的再保险市场是势在必行。自八十年代我国恢复保险业务以来,保险业以平均每年约30%的速度飞速发展,保险市场逐渐走向成熟,监管部门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更高要求以及各公司稳健经营的内在需要,进一步扩大了再保险的需求。同时再保险作为风险分散的二级市场,对直接保险公司的规范制衡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尽管我国的再保险市场目前尚不完善,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困难,只要我们认真思考和研究当前再保险市场的问题,同时,学习、借鉴、引进国外行之有效的技术和经验,提高中资再保险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培育多元化市场主体,建立专业再保险经纪人队伍,加强监管,构造再保险市场信息运营体系,建立国家巨灾保险保障机制,凭借我国蒸蒸日上的强大综合国力,我国再保险市场的前景必定是光明的,我国再保险企业也将驰骋世界。
周晓庆
金融1314班
【摘要】正确分析和认识中国保险市场状况及其走势,对规范中国保险市场、促进保险业的发展,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基于此,本文在分析中国保险市场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挖掘中国保险市场潜力的对策。
【关键词】保险市场发展现状 未来发展 对策分析
一、我国保险市场发展的现状第一,中国保险市场基本上还处于一种寡头垄断。从中国目前保险市场情况分析,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中国平安保险公司、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四大保险公司已经占有目前中国保险市场份额的96%。而其中,国有独资的人保、中国人寿则几乎占去保险市场份额的70%。中国人寿占去了寿险市场份额的77%,人保占去了产险市场的78%。而机动车险市场中仅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一家就占82%。这就是说,中国保险市场虽然初步形成了竞争的格局,但这种以国有独资保险公司高度垄断市场的局面,特别是以少数几家保险公司寡头垄断市场的局面,就是目前中国保险市场的特点之一。
第二,中国保险业的发展还处于一个低水平。按照保险业发展的规律,保费收入一般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3-5%。从目前西方发达国家而论,年保费收入一般都占本国国内生产总值的8-10%左右,而我国1998年保费总收入约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5%,在世界排名70位左右。按人均保费计算,仅为100元人民币,虽然较恢复保险业务初期的人均不到10元人民币已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仍在世界排名第80位左右。当然,我们要达到西方发达国家人均保费2000多美元的水平还有距离。因为,从总体上来说,我们的经济还不发达,人均收入水平较低,但同时又说明在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过程中,中国居民的保险意识与投资意识还要有一个提高过程。
第三,中国保险市场结构分布不均衡。从目前中国保险公司机构的分布而论,30家中外保险公司的总部基本上都设置在北京和中国沿海城市。保险公司分支机构虽然在大陆已普遍设立,但多数又集中在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地区和城市,这就造成了保险市场发育不均衡性。
第四,中国保险业的专业经营水平还不高。粗放式经营与销售方式单一,产品结构简单与供给不足,以及缺乏专业人才是经营水平较低的显著特点。目前,各家保险公司已经开发和销售的产品寿险产品品种并不少,但产品结构雷同和保险责任不足,是业内人士的普遍呼声。中国保险从业人员中真正受过系统保险专业教育又有保险专业水平的保险专业人才不到30%,其中既了解国际保险市场又懂得精算和计算机技术的高级人才更是毛凤鳞角。这都表明了当前中国保险经营水平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为进一步完善市场法制化的建设,使外资公司进入市场更加有法可依,保监会也努力提高保险市场的专业化监管水平,也按照世贸组织透明化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了保险法的制订和监管工作透明度,加强了监管工作的程序化和规模化的建设。这两年来外资保险公司在中国推进的速度明显快速化,大批外资机构人员和资金的介入让中国的保险业更加快地走向国际化。
市场是很大的,当我们在成长的时候,同样目前国内的保险公司也同样在迅速成长,国内的保险公司现在水准也很迅速地在提高。
二、中国保险市场面临的主要问题
1.有效供给不足。有效供给不足主要表现在:供给主体少、垄断程度高;保险商品少,且不对路。目前中国拥有保险公司仅仅28家,而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和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占中国保险市场份额的70%以上,其余公司的份额仅仅20%多,这说明中国保险市场属于垄断型保险市场。由于垄断程度高、缺乏竞争,带来险种少,服务质量受限制。一方面有些保险商品供不应求;另一方面,有些保险商品过剩。
同时,从保险中介市场看,保险中介入发展非常缓慢。保险代理公司和保险经纪公司均较少,目前经保险监管部门批准设立保险代理公司和经纪人公司分别为9家和3家,经中国保监会批准的保险公估公司尚无一家。这些均限制了保险业的发展。
2.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不足主要源于国民保险意识较淡薄、收入水平较低和保险费率偏高。
(1)国民保险意识相对较淡薄。国民保险意识的淡薄原因在于:一是由于历史原因,在观念上习惯于养儿防老,采用风险自留的方法;二是由于在过去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人们在观念上仍然存在对财政的依赖;三是国内保险业务恢复不久,有些国民对保险既不了解,也不想了解;四是有些保险公司或代理人在经营上尚欠规范,外加有些舆论不适当传播,导致了国民对保险的不信任。显然,国民在观念上的偏见以及对保险不了解、不信任、也不想了解的原因,导致国民保险意识较淡薄。
(2)收入水平较低,财务支付能力受限。保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由于居民收入有限,相对减少了保险需求。
(3)保险价格偏高。保险价格的高低直接会影响保险产品的需求。而中国保险公司由于经验不足、专业人员缺乏,加之成本较高、费率灵活性小、税收负担较重等原因,使费率普遍略高于国际保险市场的费率。根据需求理论,保险商品的需求量也相对会减少。
3.寿险业面临较严重的利差损、财产保险业务增速减缓。自1996年5月到1999年6月,中国先后7次下调了银行存款利率,银行存款年利率从过去的10.98%下降到
2.25%左右(1年期),而保险公司大部分资金用于银行存款,导致保险公司实际利率大大降低,而此前所销售的寿险预定利率较高,如在1997年以前的预定利率为8.8%,这是根据当时银行存款利率10.98%确定的,而此后银行存款利率多次下调,直至目前的2.25%(1年期)。自1998年以来先后对资金运用方面允许同业拆借、购买经过中国保监会批准的买卖中央企业债券、保险资金间接入市,虽然在一定程度增加了投资收益,但由于过去的预定利率较高,同时资金运用方式仍然有限,实际利率较低,从而导致了较大的利差损,增加了寿险公司偿付能力风险。业务的85.44%、全部保费业务的40%,而且低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8.8%的水平,并且正在逐步转入低速增长阶段;1998年、1999年分别为2,8%、2.9%,不仅低于同期人身保险业务的24.21%、15%,而且远远低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7.8%、7.1%的速度。这有其经济发展阶段性的原因。
4.保险业的地区发展不平衡。由于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带来了保险业发展也不平衡:上海、深圳、广东为代表的经济发达地区,市场供给主体多、需求量大,竞争也激烈;而中西部地区,保险需求量小、保险意识淡薄,其保险业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因而政府一方面加快东部发展,另一方面扶持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开发保源。据统计:1997年中国保费收入中,广东的市场份额为第一位(8.32%),其余依次为北京(8.09%)、江苏(7.65%)、山东(7.12%)、上海(7.07%),最低的为西藏(0.04%)。其中,人身保险最为发达的为北京,市场份额为第一位(9.79%),其次为广东(9.63%);财产保险最为发达的为山东,为8.16%,其次为江苏(6.92%)和广东(6.71%)。不过,自1998、1999年,广东的财产保险业务均为第一,其市场份额为8%以上。据统计,1997年保险业最为
发达地区的5省市保费收入的市场份额为38.25%,而保险业落后的贵州、海南、青海、宁夏、西藏5省区保费收入的市场份额仅仅为2.19%,不及中部地区一个中等省的份额。
5.保险法规尚需完善。保险法规尚需完善。1995年颁布了《保险法》,其后公布了《保险代理人管理规定》、《保险纪纪人管理规定》、《保险公司管理规定》,但仍然未形成保险法律法规体系:没有保险法实施细则;管理规定不完备;原有的《保险法》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内容陈旧,从而使保险法律法规体系的不完善,不利于规范保险行为。
6.保险监管有待加强。自中国保监会以来,一方面逐步完善了保险监管组织;另一方面颁布了有关保险监管法规。但仍然存在以下问题:保险监管派出机构和人员偏少;机构人员的经验尚待进一步积累;监管制度尤其是信息披露制度尚欠完善;在监管内容上注重市场行为监管过多,对偿付能力监管上尚缺乏完整的考评体系。
7.保险公司素质存在一定问题。主要表现在有些保险公司内部管理不严、竞争力不强。
自1997年至1999年,中国的财产保险业务增长明显减速,从1996年的15.82%降为1997年的6.28%,不仅低于人身保险
二、我国保险业发展对策
1.深化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我国保险业改革和发展的主要思路是继续深化保险业的企业改革,继续落实各项改变措施,将改革不断引入深化,鼓励股份制保险公司,通过吸收外资和社会资金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支持符合条件的股份制公司在境内外上市,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现代保险企业。继续培育多层次的保险服务体系,继续培育和发展国际的大型保险集团,允许保险公司根据市场地位和业务发展需要整合内部资源,成为主业突出优势互补的企业集团。完善保险市场的准入机制,增加市场主体,为保险市场注入活力。积极培育再保险市场,支持保险公司和其他各
类投资主体参股设立保险公司,增强我国再保险市场的整体承保能力。规范发展保险中介市场,鼓励和促进专业保险中介机构创新经营模式,发挥专业经营优势,逐步建立同意、开放、有序竞争具有中国特色的保险市场体系。
2.提高监管水平,防范风险
要提高保险业监管水平,加强国际保险监督合作。一是加强偿付能力监管的制度建设,加大对违法违规机构的处罚力度,切实保护投保人的利益。二是加强保险资金运用监管,积极探索与保险资金运用渠道相适应的监管方式和手段,及建立动态的保险资金运用风险监控模式。三是加强与国际保险监督管理协会的合作。继续深入、广泛地学习国际保险业监管的先进经验,加快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步伐,逐步实现保险业监管的国际化。中国保险市场是世界上最大的潜在市场,是世界保险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保险业必将在开放中获得更大的发展。
三、我国保险业发展趋势
据瑞士再保险公司首席执行官约翰•库博预测,从2003年到2012年的十年间,中国保险市场年增长率将超过10%。其中,他预测中国寿险的年增长率将达到12%,而非寿险业务则在9.6%左右。去年是我国保险市场发展最快的一年,全国保费收入3053.1亿元,增长幅度达到44.7%,其中,财产险增长13.6%,人身险增长59.8%。瑞士再保险公司亚洲太平洋地区首席经济师黄硕辉分析说,尽管去年中国保险市场的增长幅度惊人,但从长期来看,不可能持续这样高的增长速度。而且,前几年中国寿险保费收入的大幅增长中,很大部分是个别险种特别是有投资功能的保险产品的热销造成的,而随着市场的成熟和消费观念的趋于理性,单一险种搅热整个市场的现象将很难再出现。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我国保险业与国际接轨是必由之路,随着我国加入WTO后,我国在加快保险市场对外开放步伐接受外资保险公司资本投入的同时,中资保险公司也会到国外设立分支机构,开展业务或者购买外国保险公司的股份,甚至收购一些外国的保险企业。在险种开拓上,积极发展核能、卫星发射、石油开发等高科技险种,在业务经营上,通过再保险分入分出或国内外公司相互代理等形式加强与国际保险(再保险)市场的技术合作和业务合作,积极开展国际保险业务。
参考文献:
(一) 法制环境不健全。
责任险的发展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得以实现, 特别是通过立法规范和推动实施, 而我国责任险与其他国家相比发展程度不高, 与法律先天不足有着直接的关系。我国现行法律中有四部法律规定了相关的强制责任保险:一是《海洋环境保护法》第28条规定要强制实施油污染民事责任保险;二是《煤炭法》第44条规定要强制实施井下职工意外伤害保险;三是《建筑法》第48条规定要强制实施危险作业职工意外伤害保险;四是《道路交通安全法》第17条规定要强制实施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在煤炭和建筑这些高危行业, 《行业法》规定强制实施意外伤害保险, 而现实中各地又出台了许多规定要求强制实施雇主责任险。贵州地方性法规也只有2004年贵阳市人大颁布的《贵阳市中小学生意外伤害条例》中有要求所有学校为在校学生投保校方责任保险的规定。但是, 由于各部损害赔偿法规都只是针对不同领域做出的特殊规定, 而《民事通则》本身对民事责任方面的规定相当概括, 以“过错责任原则”为主的归责原则难以实现对社会公众的有效保护, 社会生活的许多领域还没有相关立法, 这造成实际生活中许多损害责任认定不清, 损害赔偿难以落实到位。加之民事案件尤其容易受到利益集团的影响, 行政干预司法的案件时有发生;与此同时, 由于各地经济状况不同, 同类案件也会出现不同的赔偿结果, 甚至同一地区的一审和二审法院之间因法官对法律认识不同, 判决也有大相径庭的现象出现。
(二) 责任险投保比例低, 社会管理功能缺失。
在西方发达国家, 责任保险费收入一般占财产保险保费收入的30%左右, 其中美国高达45%以上。在我国这一比例为4%左右, 而在贵州责任险所占的比例仅为2%左右。有数据显示:2001~2003年, 贵州全省四家财产保险公司共实现责任险保费收入6, 677.28万元, 仅占3年财产险总保费的2.4%。贵州省城镇单位在岗从业人员188万人中只有不到7, 000人享受雇主责任保险保障, 占比仅为0.3%。2003年贵州省医疗责任保险保费收入仅13万元, 中介市场如律师责任险等则基本处于空白, 使责任保险的社会管理功能处于缺失状态。
(三) 市场主体认识不到位, 维权成本高。
由于保险在我国起步较晚, 人们认知程度较低, 特别是责任保险, 了解的人更少。2008年笔者在贵州贵阳市随机对58名企业员工进行调查, 其中了解责任保险的只占被调查对象的5%;还有62%的被调查对象因为认为出事故自己有责任, 有24%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单位没有赔偿责任而不要求赔偿。同时, 14%的被调查对象直接是因为要求赔偿的难度大而放弃要求赔偿;62%的被调查对象因为损失小而放弃赔偿, 这说明索赔程序复杂或索赔的成本高, 阻碍了人们对责任保险的需求。
(四) 保险公司经营难度大, 产品及服务有缺陷。
在现有的购买者市场上, 由于基本上都是统保性质, 保险公司为达到规模效应, 不惜以降低费率、调剂使用保额、提高手续费等手段争取保费, 使得保险公司之间竞争白热化, 导致近年来该险种的利润直线下降。以贵州人保为例, 2005年赔款金额957万元, 增速0.26%;2006年赔款1, 641万元, 增速71.44%;截止2007年5月, 赔款支出809万元, 未决赔款2, 353万元, 该险种利润率已接近0。
(五) 企业逃避责任, 减少成本支出。
在责任保险发展中, 社会法律环境以及公众对企业没有形成有效的监督约束, 使得在当前安全生产领域的一个突出矛盾, 是私营小企业事故频发。贵州乃至全国发生的重特大事故, 大部分发生在私营小企业。不少私营业主安全生产法律意识淡漠, 对安全生产工作不重视, 不愿在安全保护上增加投入;个别业主以牺牲工人的安全和健康来换取超额利润。一旦发生重特大事故, 由于企业规模小, 家底薄, 业主往往躲避逃匿, 把抢险救灾和事故善后推给地方政府承担。这样就使公共灾害事故多由政府独家承担, 导致处理成本过高, 财政负担过重, 风险过于集中, 形成“业主发财, 政府发丧”的状况。
二、加快发展我国责任保险对策建议
(一)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并切实加以贯彻落实。
目前, 我国除《民法通则》外, 已陆续出台了《劳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食品卫生法》、《注册会计师法》、《律师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道路交通安全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的解释》等几十部关于损害赔偿的法律规范, 为责任保险的健康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制度保证。但是, 民事法律法规还不健全, 特别是有关民事赔偿责任的规定缺乏力度。建议监管部门和有关政府部门, 在各种法律的研究制定当中, 充分考虑这些问题, 为责任保险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国家立法机关和有关政府部门应尽快对保护社会公众利益的法律予以细化, 建立和完善民事责任赔偿机制, 尤其应建立健全保护民事责任受害方合法权益的相关法律制度、明确民事赔偿责任的法律界定、加大责任方的侵权过失成本、保护受害者的合法权益, 为责任险的发展奠定基础;还要加大行政执法力度, 使法律法规得以有效贯彻落实, 对有困难的受害者提供一定的法律援助, 更好地维护当事人权益, 以推动责任保险业务发展。加快建立和健全各项法律和法规, 还要明确责任人的法律责任。加强专业培训, 提高各执法部门及工作人员的执法水平, 加大执法力度, 切实保证民事法律责任的贯彻实行, 维护法律的权威性。借助各种舆论工具, 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加强普法工作和责任保险的宣传工作, 重点是宣传民事侵权责任的依法处理和责任保险的作用, 提高国民的法治意识和保险意识, 使人们充分意识到责任保险的重要性, 提高责任保险的社会影响力。
(二) 加大责任保险的宣传, 扩大责任保险的影响, 实现责任保险的社会功能。
责任保险之所以发展缓慢, 很重要的是社会认知程度低, 参保意识差。要使责任保险这种积极的风险管理手段渗透到社会生活中, 需要一个宣传和引导的过程。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以及媒体机构等独立于保险公司的第三人, 其做的宣传更容易被公众接受。因此, 这些机构应将责任保险知识的普及作为保险行业的一项长期工程来抓。通过对责任保险宣传进行统筹规划、精心组织、创新形式, 来扩大责任保险宣传的覆盖面, 不断提高企业及个人的保险意识。策划好媒体上的广告式宣传、大型保险主体式活动宣传、体育赛事或演唱会等业务承保式宣传、巨灾保险赔付新闻发布会式宣传以及我们营销人员走户串门式销售、可散发或领取保险知识小册子等。要立足以最小成本达到最广泛的人群获知责任保险, 不断提高社会公众的维权意识, 特别是要全面提高公众对责任保险功能和作用的认识, 努力培育适合责任保险发展的社会大环境。
(三) 引导保险公司加强风险管理, 提高专业技术含量。
责任保险市场风险比较大, 保险公司必须加强风险管理。在日本, 保险公司都是通过风险管理子公司去做风险管理工作, 他们会针对不同的客户、不同产品的不同特性提出风险问题并提供确切建议。我国也可以参照这种做法。
保险监管部门也可以统一协调责任险的风险分散, 避免风险单位的集中, 降低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这样, 不但可以鼓励建立行业责任险共保体, 提高责任险的整体承保能力;而且可以加大再保险公司对责任险的参与程度, 拓宽责任险的分保渠道;政府还可以考虑加大对保险公司发展责任险的财政补贴, 分散保险公司的部分风险和经营压力, 提高保险公司经营责任险的积极性。对于新推出的责任险种, 由于费率制定比较困难, 可以参考类似产品中有相同风险的数据, 也可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保险公司可以将免赔额提高, 免除责任订得多些。
同时, 保险公司要加强电子信息数据管理, 通过对承保、理赔方面分险种、分阶段的历史数据采集、分析, 为进一步完善核保核赔体系提供数据支持, 为科学准确制订营销方案提供依据。坚持一手抓发展, 一手抓管理, 控制经营风险。新的责任险开办时间比较短, 控制风险的经验不足。因此, 保险公司在强调拓展业务的同时, 要强化管理, 科学控制风险对运行一个或两个承保周期后被认定为质量较差的业务, 进行改良或停办。公司各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 团结协作促进业务的健康发展。各保险公司还应加强信息的采集, 及时了解本地其他公司和外埠地区责任险业务发展的方向及特点, 同时加强各保险公司之间的责任险信息流通, 及时推广成功经验。整合客户需求, 强化对公司核心客户的服务。责任险对大多数客户来说, 仍是陌生业务, 因此为客户分析风险的同时, 应针对其风险状况, 提供菜单式保险建议书。
(四) 加大责任保险创新力度。
打造责任险的品牌险种是在责任险市场上竞争取胜的关键。各保险公司要整合产品优势, 以创新险种为动力源, 积极探索新的业务领域, 实施营销组合策略;积极开辟新的业务渠道, 应对竞争挑战。通过险种组合、包装, 推出适合营销展业, 具有优势的保险产品, 并应结合形势, 采取措施应对各种法规政策对各险种业务的影响。如新《物业管理条例》的颁布, 对物业责任保险会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故应加大物业管理责任保险业务的推广工作。各保险公司还要根据客户的不同需求, 分类别、分步骤开发责任保险产品。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公众对保险认识程度的差别等原因, 决定了责任保险的开发不可能完全统一, 所以保险公司必须根据不同的客户, 有针对性地开发各类责任险产品。比如, 开发产品责任保险, 可以从出口产品的公司入手;开发公众责任保险, 可以从涉外公司入手;开发雇主责任保险, 可以从外资、合资公司入手;开发职业责任保险, 可以从对外交往比较多、了解国际惯例的职业入手。原因是这些领域对责任保险的接受程度较高, 推广起来相对容易。
(五) 推行部分责任保险强制保险制度。
我国对待责任保险的态度与其他财产保险一样, 坚持自愿原则, 这是与我国《保险法》相吻合的。根据我国《保险法》的规定:除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必须保险的以外, 保险公司和其他单位不得强制他人订立保险合同。责任保险如果依然在这一传统的模式中运作, 业主、经营管理者、公共活动组织者基于成本因素和侥幸心理不愿意投保相关责任保险的情况十分普遍。一旦事故发生, 自己承担巨额赔付款不说, 更主要的是对受损害人会造成权益维护的不及时、不到位。从这个角度讲, 责任保险的投保已经不单单是一个人、一个机构自身的事情, 更是全社会的事情。所以, 当自愿原则不但没有达到利益维护目的, 反而可能造成更大的损害时, 加以改变就毋庸置疑了。有必要对自由、权利进行限制, 由国家公力介入, 变责任保险自愿原则为强制原则, 即实行强制责任保险。真正实现仅以投保人个人利益的小损失换回自己、他人乃至社会大权益的维护。
摘要:责任保险具有辅助社会管理、促进安全生产的重要作用, 责任保险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国或地区财产保险发展、甚至是保险业发展的重要标志。本文以贵州为例, 从实证研究的角度分析我国责任保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责任保险,法制环境,保险市场
参考文献
[1]徐福金, 李铁军.发展责任保险构建和谐社会.鞍山社会科学, 2006.2.
[2]刘冬娇, 阎石.责任保险的社会功能及其实现.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5.1.
“中国人寿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简称‘养老保险公司’)是中国人寿旗下2007年新成立的一家公司,由于业务发展非常快,我们渐渐认识到,业务的发展如果没有系统的支撑,就不能及时对业务进行具体了解和分析,也就无法为领导层的决策提供有利的数据支持。”11月23日,中国人寿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信息技术部开发处高级经理沈斌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商业智能(BI)已经成为IT部门“必须上马的项目”。
实际上,不仅是在保险行业,在零售、金融、通信等众多行业,商业智能早已经成为CIO最关注的技术。所谓商业智能,就是用现有的数据进行分析,从中找到非常有用的、能帮助和指引企业道路的数据,并得出结论,根据结论来帮助企业更好地营销。据Gartner统计数据显示,从2006年起,商业智能就已经超过安全等其他技术,成为CIO眼中最重要的技术之一。
“这是因为,越来越多的CIO已经意识到,在竞争中,BI不仅关系一个企业是否能更好地运营,更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微软商业智能专家朱宁女士说。
中国有句古话叫“有钱难买早知道”,在朱宁看来,BI的价值,就是帮助企业“早知道”。“BI不仅可以帮企业发现一些潜在的商机,而且可以帮助他们及时采取措施,增加销售,增加客户满意度。”
朱宁告诉记者,微软BI有四大优势。
第一,微软BI不只是做一些报表,它还可以像PC一样,为大众所用。
第二,端到端的整合。朱宁介绍,微软在BI的发展史中也是不断并购,但每次并购都会将新产品消化,与微软的产品融为一体。
第三,微软在分析服务上具有很大优势。它根据不同的数据原理抽取数据,进行转换,建成多维分析,再到前端的展现,最后到Excel,变成用户每个人都非常熟悉的工具。
【保险市场】推荐阅读:
保险市场发展11-28
保险中介市场报告11-14
中国保险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10-12
汽车保险市场调查报告11-22
现代保险服务营销管理的市场分析论文12-12
农业保险保险税09-29
生育保险全解读!如何领取生育保险金?06-20
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的待遇一样么?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