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模式新业态

2023-02-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新模式新业态

新业态 新模式 新应用

5月31日—6月2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国家外国专家局、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十六届中国国际软件博览会(以下简称本届软博会),在北京展览馆成功举办。“做大做强软件产业 服务经济转型升级”成为本届博览会上政府领导、业界专家、厂商、用户及观众热切交流的主题。

“十二五”良好开局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杨学山在开幕式的致辞中表示,加快发展软件产业成为许多国家引领科技发展、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有效手段。我国当前面临的经济发展形势复杂严峻,推动工业转型升级、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实现经济稳中求进,进一步发挥软件产业的引领支撑作用意义重大。

“我国软件产业2011年实现软件业务收入超过1.84万亿元,产业规模是2005年的4.7倍,同比增长32.4%,超过‘十一五’期间平均增速4.4个百分点,实现了‘十二五’的良好开局。”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服务业司司长陈伟在高峰论坛演讲中说道:“信息技术咨询服务、数据处理和运营服务分别实现收入1864亿元和3028亿元,同比增长42.7%和42.2%。嵌入式系统软件实现收入2805亿元,同比增长30.9%。”

科学技术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王志刚致辞时说,科技部长期以来一直高度重视软件产业创新发展,多年来通过国家科技计划在核心关键技术突破、研发服务平台建设、产业化基地建设和软件技术应用推广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重大部署,取得了明显效果:我国软件研发能力不断提升,办公软件和行业应用软件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软件技术在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数字医疗、数字家庭、数字教育、数字媒体等众多领域的示范应用不断凸显,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创新了一批服务模式,培育了一批新型的服务企业;一批研发能力强、经营模式好、市场开拓广的企业正在成为软件产业的中坚力量。

北京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苟仲文在致辞时表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作为北京市重大战略性支柱产业全面渗透到了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对于北京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发挥着核心支撑和高端引领的作用。他介绍,2011年北京市提出要进一步推动科技和文化的融合,加快形成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双轮驱动的发展模式,推动首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这个模式中,软件和信息服务是支撑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的重要手段和平台,是双轮协同创新的传动轴。

国家外国专家局副局长陆明也在致辞中指出,国家外国专家局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的通知的精神, 专门设立了国家软件和集成电路人才培养专项资金,先后批准建立了15家国家软件和集成电路人才国际培养、培训基地;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知识体系、培养软件专业师资、引进国外高端人才、派遣软件人才出国培训、举办国际会议等方式,为我国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海外人才和智力支持。

跳出软件看软件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取得了重要成就。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认识到行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服务业司司长陈伟在演讲中指出,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产业存在的问题是整个产业不大、不强,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他以数据为例来说明:我国软件产业在整个电子信息产业占比不到20%,而在发达国家这一指标平均是50%~70%,美国则达到了72%。

我国还需进一步做大做强软件产业,服务经济转型升级。杨学山副部长认为,应该从以下六方面来推动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做大做强:一是抓好政策和规划落实,引导产业健康快速发展;二是加强创新体系建设,推进核心关键技术研发;三是培育龙头骨干企业,深化产业链协作;四是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产业集聚发展;五是加快培育新兴业态,不断拓宽应用市场;六是加强标准制定和市场秩序规范,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王志刚副部长表示,科技部将从三方面着手,将一如既往地支持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一是加强科技创新,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加快推进和实施包括重大科技专项、863计划等在内的计划,力争在关键技术方面实现新的突破,提升我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二是加强应用服务创新,拓展软件产业发展空间。加强对现代服务业的科技支撑,培育新兴的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拓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市场空间。王志刚强调,搞软件的应该跳出软件看软件,现代农业化、现代工业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城镇化等方面很多都会涉及甚至于核心关键还是软件、芯片等信息技术和产品,它们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三是建设创新体系、完善发展环境:加快建立产业主导创新的体制机制,强化产学研用结合,建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协调发展的机制,加快高水平、领军人才和青年人才的培养,引进海外优秀人才,支持归国留学人员回国创新创业。

对于软件产业的发展方向,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重点介绍了六方面。一是软件服务化。他认为这是今后云计算时代软件信息服务业的主流,软件即服务(SaaS)将成为云服务中最大组成部分。二是开源软件将成主导。他认为,在云计算时代,开源软件越来越向主导软件方面发展。当前,主要的云计算提供商提供的服务都是运行在开源软件上的,80%的商业软件解决方案都包含着开源软件。三是软件服务外包业将加速发展。他建议,服务外包要向高端发展,要提供包括硬件、软件、网络等在内的整体解决方案。四是保障安全须靠自主可控软件。他表示为保障信息安全必须应用自主可控软件,信息安全是基础,安全首先要抓住自主可控,只有自主才能可控。五是嵌入式软件地位将会提升。他介绍,云端设备大部分是嵌入式的系统,而嵌入式存在多种架构竞争,有利于国产核心技术和国产软件的开发和使用。六是软件开发众包(Crowdsorcing)模式即将兴起。倪光南介绍,众包也称为社区开发或者群体软件开发,在降低成本、缩短开发周期、扩大方案选择范围方面有着极大优势。他认为,软件开发模式将从内部开发、外包开发走向众包开发。

最后,倪光南院士建议在新的业态下,应加大对软件行业的支持力度。他建议,一是彻底扭转重硬轻软的观念,在信息化、云计算建设中,增加软件和服务投入比例。二是以保障信息安全为抓手,大力采用自主可控的国产软件和服务。重要信息系统要限期转换使用国产软件,鼓励中央单位带头采购国产软件和服务。三是推进科技项目管理体制改革,可以借鉴开源开发和群体开发模式,推广后资助、后付费方式。四是加强顶层设计,重视建立自主完整的软件产业体系,并与其他领域的项目密切配合,建立自主完整的电子信息产业体系,为在信息时代建设现代化强国提供支撑。

产业聚集软件名城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产业的产业聚集特征越来越突出。陈伟介绍,2011年,全国4个直辖市和15个副省级城市实现软件业务收入1.5万亿元,占全国软件业务收入的81%,其中软件业务规模超过500亿元的城市达到10个,中心城市正成为软件产业发展的主要聚集地。

北京经信委副主任姜贵平介绍,2011年北京市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产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态势,2011年实现营业收入3539亿元,同比增长了20.8%。北京现有百度、神州数码两家企业营业收入超过百亿元,七家企业人员规模超过万人,上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企业近110家,北京已经成为IBM、微软、甲骨文、黑莓等一批跨国企业在华总部的聚集区。同时,北京市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产业创新的成果在全国领先,拥有国内外申请发明专利数量为5040件,软件著作权登记量为30036件,连续六年软件著作登记量在全国居于第一。

姜贵平说,北京市也将着力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中的云计算、物联网、下一代互联网、导航与位置服务等领域的发展。以云计算为例,北京市的祥云工程已经聚集了近百家企业参与,百度的公共云、用友的管理云、华胜天成的云、中金数据的云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力。北京市已初步形成了一条从应用创新、软件开发到硬件生产的完整产业链。

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兼董事会秘书王楠在论坛上介绍,物联网发展的关键在于应用,东软将加强技术与应用的融合,寻求必需的、影响社会民生的、并能够拉动相关产业发展的应用领域,构建创新性的应用与服务;通过商业模式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从以技术为中心的商业模式,向以客户价值为中心的模式转变。北京二六三企业通信有限公司助理总裁兼市场营销部总监金亨杰也在论坛上介绍了云计算将对企业通信产生的影响。

作为首个授牌的软件名城,南京市副市长罗群在论坛上介绍说,授牌一年多来, 南京市的软件产业持续增长,尤其是2012年1-5月份,是以40%的速度增长,一些知名软件企业到南京发展,软件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软件产品的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南京通过软件产品认证的企业接近6000家,有71个中国优秀软件产品,数字居全国第二位。南京的软件产业从过去的规模较小逐步发展成为支柱产业。罗群认为,软件名城的发展方向是智慧名城、幸福名城。

智慧城市走向生态化

在工业和信息化部总经济师周子学看来,智慧城市就是用信息化的手段,对现代城市的功能、形态、布局、运行、管理等进行重新整合和改造,使它变成一个智能化的新型城市,这种城市更有利于人们在信息时代生活和工作。简单地说,智慧城市是信息化和城市化融合的结果。

他认为智慧城市应该走向生态化,把城市和农村的优点结合到一起,把城市中那些工业社会的毛病在未来的智慧城市、新型城市化的进程中予以克服。要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将城市的水网、电网、气网、路网等实现基础设施智能化,打通物流、信息流,做好城市管理,让人们的生活更加智能化。

浙大网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CTO吴庆九认为,智慧城市后台需要五大体系支撑,它们分别是协同指挥的服务体系、相关接入体系、全城追溯和查证体系、决策辅助支持体系、数据信息分析体系。

北京赛迪时代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总裁赵刚介绍了赛迪时代提出的建设智慧城市“三技一法”的方法论,即采用云计算技术、物联网技术和SOA技术,采用“梳子型”方法构建智慧城市。

中国食品信息技术部总经理助理陈庆介绍了信息化支撑中国食品从事业部制向区域制的企业战略转型的案例。在过去实施ERP和CRM的基础上,中国食品通过I506项目,将福临门油、长城酒、金帝巧克力等事业部资源整合统一到一个区域平台上,从而实现多种食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策略,支撑整个中粮集团从大宗商品业务向品牌消费业务延伸。

金蝶中间件有限公司总经理奉继承也说,目前企业IT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多数集团企业的信息化基础设施、核心业务应用信息系统和综合管理信息系统达到或接近同行业的世界先进水平,但是却没有整合,而云计算本质上是一种新的IT治理模式。

金航数码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鲁康介绍了航空制造业的信息化进程。金航数码科技的战略定位是从引领IT应用模式创新、组织IT最佳实践、实施支持IT服务三个方面服务产业。

在为期三天的软博会期间,除了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高峰论坛以外,还同期举办7场各具特色的专题论坛,开展形式多样的项目推介、信息发布、市场对接等活动。已经连续成功举办16届的软博会,对于加强业界交流、拓展市场合作、促进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作者:本报报道组

第2篇:新生态体系下的新消费、新业态、新模式

摘要: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加快形成的态势下,亟待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形成新供给新动力。消费是经济循环的终点,也是新的起点,发展壮大新型消费,以消费升级推进智慧流通新模式、新业态,以现代流通创新激发新的消费增长点,不断释放消费增长潜力,具有推进经济高效循环的作用。新消费既是消费的新引擎、新动力,也是国民经济循环的重要引领力量。疫情影响下,数字化零售、在线服务、直播电商等线上消费快速发展,我国消费市场及业态、模式面临新的变化。消费呈现出从功能型消费向享受型消费转变、从商品消费向非商品消费转变的趋势,消费者更追求优质消费体验、愿意为美好生活埋单。线下商业逻辑从坪效导向、品牌导向日益向消费者体验导向转化,线上商业进入数字化消费的3.0阶段,产业互联网蓬勃兴起,通过跨界与融合,新零售体系不断创新。我们应主动把握消费升级趋势和发展规律,构建“新消费、新业态、新模式”的消费新生态体系,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推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加快形成。

关键词:“双循环”;新消费;新业态;新模式;产业升级

基金项目: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研究基地项目“北京社区生活性服务业评价与品质提升研究”(19JDYJB016)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形成的态势下,在北京市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两区”设立的战略机遇期,加快促进新消费发展是北京商业服务业发展的着力点,也是业内关注的焦点。如何理解新消费,如何适应当前市场和产业革命变革趋势,以新业态、新模式为引领,加快构建消费新生态体系,激发新消费需求,对学界、业界均为新课题。

为此,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北京商业经济学会、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北京国际商贸中心研究基地日前联合举办京商论坛,政产学研各界专家学者就消费新生态体系构建下的新消费、新业态、新模式进行了比较全面深入的探讨。以下为重要观点综述。

一、以新消费引领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

闫立刚:新消费主要体现为消费群体、产品价值、交易场景、商业模式所发生的新变化,是人民群众满足多元化、个性化需求的消费行为。我国于2015年最早提出新消费概念①,2020年北京市政府提出新消费是促进北京经济高质量發展的重要举措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推动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我们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以新需求拉动新供给。消费是经济循环的终点也是起点,发展壮大新型消费,创新发展新型业态,形成强大国内市场,以新消费推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形成。

新消费的主要特征主要体现在从“基础消费、实物消费、大众消费、单一消费、生存型消费”向“品质消费、体验消费、个性消费、多元消费、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的迭代升级。新业态是新消费的重要载体,新模式是新消费的重要渠道,新消费引领新业态、新模式,新业态、新模式激发新的消费需求。

近年来,北京市在新消费、新业态方面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商品消费、服务消费、网络消费、夜间消费、商圈改造、新业态新模式布局六个方面:一是商品消费方面,呈现品质化、智能化、高端化发展趋势。2019年城镇居民家庭每百户分别拥有3台洗碗机、9架健身器材和41台空气净化器。2020年前8个月,北京通讯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了41.6%。2019年,北京SKP销售额同比增长13.3%,国贸商城销售额同比增长28.9%,北京奢侈品消费者数量居全国第一位,约占全国奢侈品消费者的9.7%。二是服务消费方面,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2019年,北京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占北京居民消费支出的比重达58.2%,同比增长14.5%;信息消费增长了21.9%;每万人拥有教育培训机构19.4家;共有30条院线,256座电影院,观众7 634万多人次,票房收入36.1亿元。社区便民消费更趋便捷,2020年底北京每百万人拥有连锁便利店达到280个左右,城市社区基本便民商业服务功能覆盖率达到98%左右。三是网络消费方面,线上线下融合一体化逐渐加深。2019年线上批发和零售企业的网上零售额相对于2016年增长了64.3%,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从18.6%增至27.4%。2019年医疗平台活跃用户、互联网教育平台在线学习人次、在线教育交易额分别同比增长近两成、两倍和四成。四是商圈改造方面,通过改造升级加速了实体业态融合。对传统商业企业的“一店一策”改造升级、商圈和特色街的改造升级等都已初现成效。五是夜间消费方面,北京夜间经济活跃度位居全国第二③。六是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布局。2019年有878家首店品牌落户北京,其中国际品牌占17%,2020年前8个月全市网购保税进口同比增长超过137倍。首批跨境电商线下自提店启动运营,网购保税+线下自提的模式发展迅速。北京还获批成为全国唯一的跨境电商销售医药产品的试点城市,阿里健康已经首家试水。

在疫情影响下,北京市也激发了很多新的消费现象,主要表现在数字化零售、在线服务、社交电商、直播带货四个方面:一是数字化零售激发消费新的动能,如叮当集团搭建叮当快药APP线上平台;盒马鲜生打造超市+餐饮+上门配送模式,8个月网上销售额同比增长87%。二是在线服务打造消费的新场景,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健身、互联网+旅游加速布局,如京东健康开放全科室免费问诊服务。三是社交电商成为流量的新引擎,如拼多多利用社交媒体,创新农产品服务模式,通过拼购+产地直发的方式助力扶贫助农;值得买科技通过打造集媒体、导购、社区、工具四大属性为一体的消费决策平台助力商业品牌提升。国美加速推进线下门店、国美APP和国美美店三端合一,社交类销售占比突破50%;商业各业态加速融合,如多年致力于家电行业的国美布局社区生鲜,苏宁合作家乐福开设生鲜超市店,创造了新的社区生活服务模式。四是直播带货拓宽营销新渠道,截至2020年10月,央视、北京卫视以及北京市重点企业等直播平台通过多种形式开展直播带货700场次以上,带动销售额120亿元以上。北京市王府井、三里屯等重点商圈,李宁、探路者等国货品牌,张一元等老字号都通过直播集聚了大量人气、商气,创造了亮眼的消费记录。

新消费是消费的新引擎、新动力,也是国民经济循环的重要引领力量。在北京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过程中,要以新业态、新模式点燃新消费,满足新需求,打通新消费的堵点,推进具有首都特点的新发展格局建设。今后将在六方面加快发展:一是丰富新供给,更好满足多元化、个性化的新消费需求。通过培育消费细分市场,多层次扩大优质商品和服务供给,特别要加大中高端个性化、定制化、绿色健康产品的研发、设计和生产制造。培育壮大消费新的增长点,积极发展网络消费、夜间消费、科技消费、共享消费,带动消费市场的持续繁荣。二是布局新基建,高效链接新消费供给和需求两端。挖掘消费需求,增加消费型投资,加大以消费升级为导向的基础设施和产业链相关的投资,创新重构实体消费的空间,发挥首店经济优势,把握文化及其衍生消费增长趋势,鼓励商业设施向文化功能转型。运用5G等新技术,推动数字商业街区建设和传统商场数字化转型,增强实体商业和数字商业融合。三是打造新场景,为新消费需求提供解决方案。瞄准新消费群体需求,加快新业态布局,形成线上+线下一体化、商品+服务相结合、零售+体验相融合的消费新格局。四是提质新服务,通过建立规范和标准、消费信息反馈机制、健全商业服务业统计监测体系、第三方监测评价体系等构建完善的消费配套服务体系。五是优化消费新环境,强化新消费体制机制,提升政策的覆盖面、措施的针对性、手段的创新性。六是融入新开放,优化新消费制度供给。将北京市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两区”政策与新消费发展更好地结合起来,更好地打通国内、国际流通链条,积极推动制度创新和消费创新。

*闫立刚系北京市商务局局长。

二、疫情影响下的新消费变局

王成荣:重大危机促进消费行为创新

当前人类正在经历着一个世纪以来对人类健康及全球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影响深远的重大疫情、重大危机。基于对零售革命发生规律的研究,我们看到,每当重大危机出现,都会伴生新的消费行为和新的零售业态。如1929年的经济危机催生了超级市场;2003年“非典”疫情促进了以“淘宝”为代表的电商发展;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引发了第四次零售革命,智能零售迅速崛起并快速发展。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由于全球化受阻,国际贸易规则、供应链体系和创新体系都在发生变化,人类生活模式、人生态度和生命价值取向正在发生变化。我国疫情控制得比较好,但也面临着困难和挑战,特别是面临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考验。因此,中央提出构建以内循环为主、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这对消费市场和零售业态都产生了直接影响。消费转型升级、业态变革创新是必然趋势。

消费与收入水平、收入预期紧密相关。我认为,当前新消费呈现理性化、健康化、品质化、个性化、体验化特征,海外消费回流,模仿性消费锐减,时尚消费受到一定抑制。我国疫情得到控制后,人们期待的“报复性消费”并未出现就是最好的证明。消费升级与业态创新相互推动。新消费催生新业态,新业态引领新消费。疫情期间,在新消费驱动下,商业加速了数字驱动、线上与线下的融合,出现了前置仓+零售、前置仓+即时物流、团购、直播带货等多种商业服务新场景、新物种、新模式、新业态,部分业态创新固化下来,将成为“后疫情时代”的常规业态。

*王成荣系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原校长、教授,北京商业经济学会会长,北京国际商贸中心研究基地首席专家。

颜艳春:疫情影响推动数字化重建

新冠肺炎疫情給人类带来巨大危机,但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希望。万物皆有裂缝,裂缝就是光照进来的地方。目前我国“新基建”投资规模已达48万亿元,且大比例投向数字基础设施,为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等建设带来空前机会。为战胜疫情,生命科学得到爆发式增长,数字经济群体崛起。

下一个十年,实体经济和电商经济都将面临数字移民问题。数字经济战争正在全球上演,争夺的对象不再仅仅是土地、海洋,而是进入了数字移民领域。人类的数字消费宇宙不断膨胀,不断冲破时间线、空间线和马斯洛需求线这三个维度的约束,因此我们要充分研究数字移民的商业模式和发展规律。截至2019年,我国的家庭消费仍不足中国产值的42%,这远低于世界水平,家庭的高储蓄率、低利率、薄弱的社会保障体系等问题均阻碍着消费发展,需要发展升级。同时,我国电商消费已从1.0图文电商时代、2.0社交电商时代进入3.0直播电商时代,数字经济文明已进入资本领域,数字化是发展“内循环”、提升消费的最好加速器。

*颜艳春系盛景网联高级合伙人、山丘联康董事长、富基创始人。

刘晖:我国网络零售市场凸显韧性和活力

京东大数据显示,疫情期间,我国网络零售市场显示出韧性和活力,数字经济成为经济复苏的引擎力量。2020年上半年,京东平台上销售过亿的品牌中约80%属于中国品牌,增速超过50%的品牌中中国品牌占比近90%。消费者对中国品牌的主动搜索也明显提升,2018年至2020年上半年,排名前100的搜索词中国产品牌占比由5.7%提升至19%。中国的服务市场在实物消费之外也有较快增长,如京东健康流感疫苗接种预约增长达到了20倍,在2020年“6·18”期间,京东健康的在线医疗、中药代煎代送服务等都长足发展。这说明中国的消费者越来越习惯于通过电商和线上线下融合的方式去接受服务,这也是整个行业在零售市场增长的新亮点。数据分析显示,手机、数码产品、奢侈品等单价越高的商品,消费者越注重商品的品质价值,单价较低的如服饰等商品,消费者受价格驱动的影响也越来越小。消费者对商品的选择正从价格驱动转向价格与品质“双轮驱动”,且品质超越价格日趋成为主要驱动因素。2019年美国服务消费在居民消费中的占比是69%,日本、韩国的服务消费占比均达到59%,2019年我国人均GDP突破一万美元,相对于美、日、韩人均GDP突破一万美元的时间点,目前我国服务消费占比仍相对较低,线上服务消费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总体上,从消费大数据可以看到我国消费者消费轨迹的变化:从拼价格到选服务,从兴趣消费到家庭消费,再到理性消费,进而发展到为高技术高性能埋单。这一过程中,体现出线上消费者追求优质消费体验、愿意为美好生活买单,高新技术拉动消费等特点。

在内循环大格局下,互联网企业应开放生态,促进内循环。截至2020年6月30日,京东过去12个月的活跃购买用户数达4.174亿个,3—6月单季用户数增长约0.3亿个,同比29.9%的增速创出近11个季度的新高,移动端日均活跃用户数也较上年同期大幅增长40%。研究显示,智能供应链对企业产生显著的降本增效效应,通过大数据分析平台及互联网、物联网(IOT)、人工智能(AI)和区块链技术,实现供应链的可视性。对于企业而言,可提升供应链的快速重组能力,将供应链流程转化为智能工作流程,将企业的响应能力提升到新的高度。京东作为互联网零售平台,将积极发挥平台智能供应链能力,推动上游企业提升供应链整合能力,赋能品牌成长,加速推进产业数字化。目前京东大数据能力应用客对厂(C2M)模式助力品牌精准预测、匹配消费和用户,一批品牌的定制产品加速成长,智能供应链降本增效效应凸显,也为赋能智能制造提供了基础。数据显示,70%的用户非常认可C2M商品,认为C2M商品确实能够满足自己的需求。2020年“6·18”,C2M商品增长了622%,京东希望在C2M模式下做出新品级爆品,切实帮助企业完成顺利转型,实現智能制造和精益制造。

*刘晖系京东大数据研究院首席数据官。

三、新消费环境下的市场变迁和消费转型

王耀:“突变型”发展下的消费转型

基于改革开放40年的消费数据,对中国和西方消费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显示,中西方市场差异巨大,不同于西方的“渐变型”模式,中国消费呈明显的“突变型”发展模式。表现为商品供应、市场环境和消费观念的三大变化。在商品供应上,中国40年实现了从商品短缺到极大丰富的跨越。20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总量与印度不相上下;90年代,中国经济与印度拉开差距;21世纪,中国用10年时间超过德国、日本;2020年上半年,中国经济总量是美国的64%,位居第二。从商品数量上看,从80年代商品总数50万、百货商场服装商标不到100个,到2019年仅参加天猫“双11”活动的商品数量就超过1 000万,市场上的商品总数以亿计算。在市场环境上,吃穿用占比由1992年的75.4%下降至2019年的40.1%,下降35.3个百分点;精神消费占比由1992年仅13.9%提升近20个百分点,2019年升至33.1%;恩格尔系数由1992年的52.9%下降至2019年的27.6%;基尼系数由1992年的37.6%升至2019年的46.7%,消费结构变化趋势明显。在消费观念上,由于高等教育趋于普及化(2000—2019年高校毕业生达1.1亿人)、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国门,看到国外的世界(2019年出境规模达到1.5亿人次)。科技创造新需求、新体验及媒体传播的多样化和丰富度等,使消费观念突变。改革开放40年从三驾马车贡献率来看,内需对中国经济的贡献率大部分时候高于净出口,可以说对中国经济贡献最大的是内需,消费力即生产力。

新消费环境下消费转型之势凸显。围绕生活方式,消费者从商品消费转向生活方式消费,传统业态向生活方式业态转型。从消费群体看,中国的消费群体跟国外的消费群体差异很大,中国有个特色,叫ZG群体。ZG群体是Z世代中的高收入群体,他们更多的是时尚潮流的引领者,消费模式、消费观念都是超前的。ZG群体更多追求生活方式、追求品牌,对服务、旅游、奢侈品等都有更高的品质要求。因此,ZG群体在商品价值中更多地追求象征价值和社会属性。与之相对的,是非ZG群体,他们是时尚潮流的跟随者。中产阶级是属于ZG群体与非ZG群体中间的群体,他们有可能成为ZG群体。生活方式成就了品牌,品牌诠释了生活方式,当前消费向重点城市、核心商圈聚集的特征较为明显,相较于非ZG群体,ZG群体消费力明显旺盛。

*王耀系国家发改委服务业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原主任。

荆林波:扩大消费的三个基本维度——人口、购买力、购买欲望

大家都把消费看成中国经济的压舱石,但真正的消费怎么启动,应研究三个维度、三个定量,即人口、购买力、购买欲望,我们要从这三个维度来研究扩大消费的路径。从中国人口总量的变化趋势看,整体不容乐观。研究人口因素,要通盘考虑出生率下降、男女比例失衡、全国人口的正态分布情况、老龄化及未富先老问题、城镇化率甚至结婚率离婚率比较等问题,要把人口和消费联系起来,明确不同人群的消费指向和消费瓶颈,明晰到底谁在消费,是城里人在消费还是农村人在消费,是老年人消费还是年轻人消费。关于购买力问题,应反思中产收入是怎么定义的,应对不同来源收入数据加以甄别,世界银行的数据、福布斯的数据、瑞信的数据等和我们中国人的实际生活感受都存在较大差距。应该看到我国居民户均资产总负债达76%,已严重抑制中产消费。扩大消费和挖掘消费潜力应适应不同人群的消费需求,拼多多的成功说明其抓住了特定人群的购买力,也侧面说明消费已经向三四线城市甚至五六线城镇下沉。购买欲望上,要注意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和规律,尽量设法扭转房价收入比问题、大城市问题,规避不健康的M型消费结构。

*荆林波系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闫德利:从消费互联网到产业互联网

中美互联网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均以消费互联网领先全球,囊括全球市值最高的20家公司。不同之处在于美国消费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齐头并进,中国则发展不均衡,消费互联网发展独大,产业互联网仍处于起步阶段。我国产业互联网兴起,一是由于人口红利消失,消费互联网的获客成本不断推高,竞争日益激烈,发展的天花板日益显现。在这种背景下,企业通过创新技术手段来提高企业效率,推动产业互联网的发展。二是随着我国市场主体数量迈入“亿户时代”,企业红利正在形成,“80后”“90后”数字原住民在职场中不断壮大,这一代工作群体成长于互联网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更能接受信息化的工作方式,也为产业互联网的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产业互联网和消费互联网的比较显示:在服务对象上,消费互联网的服务对象是个人(2C),产业互联网的服务对象是企事业单位、政府、社会团体等(2B),消费互联网重在改变生活方式,而产业互联网重在改变生产方式;消费互联网的市场容量是庞大的网民群体和个体消费者,而产业互联网面向1.1亿家市场主体;在消费互联网时代,互联网不断地颠覆传统产业,两者呈现出一定的此消彼长的关系,互联网企业成为市场主体,而到了产业互联网时代,传统企业的重要性更加显现,成为市场的主要载体,互联网企业成为传统企业的数字化助手,两者更多呈现出共生共赢的关系;消费互联网的竞争主要以流量为主,以消费者体验为保障,产业互联网的竞争重点在于通过对行业的洞悉帮助企业成功;消费互联网的市场结构是赢者通吃,产业互联网的市场结构则是底层基础设施通用,但应用层百花齐放,各行业均有巨大的成长机会;消费互联网呈指数增长,而产业互联网呈线性增长。

近年来我国日益重视产业互联网的发展,国家发改委和中央网信办联合发布的《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实施方案》,要求“以产业互联网平台、公共性服务平台等作为产业数字化的主要载体。”产业互联网是国民经济各行各业与互联网的融合,不仅包括工业,还包括农业、建筑业、服务业。从互联网企业角度看,更关注服务业发展。

*閆德利系腾讯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四、新消费场景下的商业发展趋势

张艳:基于跨界与融合的“新零售”体系创新

近三十年来,我国零售业飞速发展,从1992年的零售市场部分对外开放,到2004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之后全部对外开放,从独立店到连锁店到线上线下融合(O2O)再到“新零售”,对新模式的探索始终没有停止,期间涌现出众多的新模式,这个创新演进的过程可以比喻为“点→线→面”的发展态势。O2O模式出现之前,零售业态表现为清晰的两大类:一个大类是百货店、购物中心、便利店、超市等各实体零售业态;另外一个大类是网上的各零售业态,如商对商(B2B)、客对商(C2B)、商对客(B2C)、C2M等及众多新的衍生业态。O2O模式出现以后,实体零售和网络零售开始融合发展,商业模式的变革和创新更趋复杂、多元。苏宁集团2012年率先践行O2O模式,提出“网络零售的电商+零售服务商”的理念。2016年马云提出“新零售”概念,即线下的实体店+网络零售+物流配送协同发展,第一次把物流配送纳入“大零售”范畴,改良和优化了O2O模式。“新零售”相对于O2O模式的线上线下无边界而言,以三公里到五公里服务为边界,更具有目的性、可行性、可支持性、可操作性。

对阿里巴巴发展20年来商业模式演进历程的分析显示,阿里巴巴已建立跨界融合的“新零售”体系(全渠道大零售新生态体系)。分为两大部分,一大部分是主体部分,包括四个类别,一是盒马鲜生、银泰百货、三江购物、大润发等线下实体店体系;二是淘宝、天猫、聚划算、1688等线上电商体系;三是菜鸟、“四通一达”等物流与配送体系;四是饿了么、滴滴、摩拜、淘票票、高德地图等本地生活O2O体系,这是一个大零售的概念。另一大部分是辅助支撑的子系统部分,现有三个子系统,即以阿里妈妈为代表的数字营销服务、以蚂蚁金服为代表的支付与金融服务、以云计算为代表的科技与信息服务。阿里巴巴“新零售”体系的主体部分和辅助支撑部分形成了双面市场,主体部分既面向C端的客户,又面向B端的商户;辅助支撑的子系统,一方面要支持本集团“新零售”体系的高效运行,另一方面又可以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

*张艳系北京联合大学教授。

赖阳:消费转型带动商业发展逻辑质变,平台化发展催生新业态、新模式

消费创造新动力是新消费发展的重要特点,国家、北京市委市政府对此高度关注。那么动力如何产生,动力源何在?回答这一问题,必须基于对消费者行为、新消费市场、业态、模式的深入分析。

第一,从功能型消费向享受型消费变化。过去消费更看重实用性和性价比,但是现在相当多的消费正在转变为享受型消费,人们更愿意消费具有时尚个性、情趣格调的商品。以盲盒为例,作为新式潮玩,2019年上半年天猫上的盲盒销售同比增长240%,领导品牌泡泡玛特“双11”一天之内在天猫上就卖出了200万件商品,实现销售额8 200万元。

第二,商品型消费更多地转向非商品型消费。消费者不仅增加了家政服务、健康医疗、教育培训等各种服务上的消费,而且很多实体消费也有很大的变化,如为了满足撸猫、爱猫的乐趣而兴旺的猫咪俱乐部、猫咖,为学习而付费的租赁自习室的红火等,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服务类消费、体验类消费正成为新的消费热点。

第三,“云消费”时代,消费呈现“零时差、零距离、零渠道”特征,平台化成为产业发展的根本,未来一切资源均趋于平台化整合趋势。随着平台化的发展,一切信息透明之后交易成本会趋近于零,使得企业过去大企业组织化,自身一体化的进程被打破,优势不再,这是一个根本性的变化。而随着交易成本趋零化,也带来商业的众包化,并加速催化商业新业态、商业服务新模式的产生和变化。

第四,直播进入3.0时代。数字化消费1.0版是基于PC的电商,大家打开电脑就能上网购物,2.0版是移动电商,随着移动4G、5G网络快速发展,消费者用手机APP实时下单、实时购买,打破了空间地域障碍。而直播是数字化消费的3.0阶段,消费者不仅能够在直播时实时购买、实时消费,还能够跟主播有很好的交流,实现更好的消费体验。

第五,数字化消费3.0版快速增长,带动线上新业态发展。一方面是线上代运营商群体快速兴起,如美妆的代运营商“若羽臣”已经上市;另一方面是内容生产商(MCN)阵营加速成长,目前MCN已形成营销、内容、电商三大细分市场,并形成一批新锐品牌。

第六,随着平台化的发展,接近完全竞争市场,同质化产品利润趋近于零,打价格战无路可走。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迭代,通过高度智能化,企业能够追求极致的运营效率。如京东做了很多产业提升计划,智能物流系统、智能机器人、无人仓、无人机等无人配送技术在加速研发,大量已实现商用。美国亚马逊、沃尔玛都做了飞艇即智能仓库,直接连接无人机,分拣、配送,安排到无人机上,直达消费者。又如,机器人咖啡厅、智能餐厅等都已经出现,消费者在餐厅中已经体验到机器人自动送餐服务。再如企业后台的智能法务系统、智能客服机器人等,都节约了大量成本,正创造着极致的效率优化。此外,在智能决策上也有一批企业有很多前沿的研发成果和应用,如美团大脑、顺丰技术大脑等,带动整个运营体系智能化,通过智能决策系统可以顺畅高效实现智能发货、智能采购。

第七,在企业自身整合以外,供應链也实现了快速整合,制造业由此也在发生变化。从过去大规模、标准化的生产逐渐发展为柔性生产,如红领的服装、尚品宅配的家居柔性生产线,智能制造体系的发展,使得个性化独一无二的制造成为可能。进一步发展,互联网带来一切资源整合的云端化,云制造的效率一定比企业自身独家建立完整的产业体系的效率会更高,云制造是一切制造业的未来方向。云端制造将整个工业流程效率挖掘到极致,必须基于消费者愿意为独特的设计和功能付费的消费心理和趋势,通过设计和创意增加商品附加值,占据生态链发展制高点。中国李宁、安踏等品牌,在服饰类国产品牌和产品整体不景气的市场环境下逆市上扬,正是由于在设计和创意上独辟蹊径,把握了时尚潮流。

第八,零售行业在“云消费”时代应深入思考顾客到店的原因。网上可以找到一切的产品,顾客到店不再是为了购买稀缺的商品,而是追求新奇好玩的体验、品质消费的认同、族群社交的场所、家庭生活的空间和定制尊贵的享受。商业未来要以消费体验为导向,改变过去坪效导向、品牌导向的商业逻辑。实体店在变,比如品牌销售转向品牌体验与独特的形象店、独特的顾客体验,让消费者认知和认同品牌。购物中心正在变成体验中心,给消费者更多参与互动的体验,成为消费者生活的一部分。而消费者的消费过程也从过去的目的性、针对性消费转为随逛随玩随机随意的消费,因此给消费者提供消费沉浸式的场景是非常重要的。以前判断商业是否繁荣看百货店多不多,现在变成看是不是有足够的潮牌、是不是足够时尚,有没有艺术性,有没有沉浸式体验,东京银座、新加坡乌节路等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商业街均在进行这样的转型。同样,社区商业也在转型,通过品牌结构、业态功能、消费环境的持续改善,下一代的社区商业将构建一种智能化、有温度、时尚生活的社区生活新空间,带动整个社区服务体系升级,形成“零距离”“云服务”的社区服务体系。

*赖阳系北京商业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北京京商流通战略研究院院长,北京财贸职业学院研究员。

注释:

①详见国务院《关于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的指导意见》(2015年11月)。

②详见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培育壮大新业态、新模式,促进北京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2020年6月)。

③详见《阿里巴巴夜经济报告2020》。

责任编辑:林英泽

New Consumption,New Business Types and New Modes Under the New Ecosystem

HAN Ning-chun and WANG Chun-juan

(Beijing International Business Center Research Base,Beijing 101101,China)

Key words:dual circulation;new consumption;new business types;new mode;industrial upgrading

作者:韩凝春 王春娟

第3篇:“十四五”外贸新模式新业态发展的重点方向

[摘要]“十四五”时期是我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尽管当前对外贸易总体稳定,但在新冠疫情、贸易摩擦等不确定性因素的冲击下,传统外贸发展模式增长乏力,增长空间严重压缩,以跨境电商、采购貿易、保税维修等为代表的新模式新业态加速发展,正不断形成外贸增长新动力,催生外贸增长新空间。“十四五”时期,在更加强调发展质量和新模式新业态跨越式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外贸亟须通过优化结构,完善配套产业政策和监管措施,加强营商环境和风险防控体系建设,积极参与国际规则调整等举措,多管齐下增强外贸稳定向好的可持续性,以外贸高质量发展推进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设。

[关键词]“十四五”规划 对外贸易 高质量发展 外贸新模式新业态

[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对我国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影响机制及对策研究(20&ZD119)。

[作者简介] 李董林,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贸易;李娟,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贸易;李春顶,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贸易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农产品贸易与农业国际化、全球经济治理。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叠加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因素冲击,推动外贸“稳定、持续、高质量”发展成为重要任务。而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是我国外贸发展的有生力量,也是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趋势。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的意见》明确指出,“加快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有利于推动贸易高质量发展,培育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对于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商务部印发的《“十四五”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规划》将加快外贸新模式新业态发展作为“十四五”外贸建设领域重点工作,可见新模式新业态将是“十四五”时期推动我国外贸高质量发展和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的重要抓手,对实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一、外贸新模式新业态发展是畅通外循环、促进高水平开放的重要举措

当前,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因素持续增加,传统外贸增长空间有限、动力不足。因此,精准施策培育外贸新业态新模式,扩展外贸增长新空间,促进外贸规模和外贸质量稳定提升,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稳外贸、促增长”和“推进贸易高质量发展”统一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

(一)新模式新业态将形成“十四五”外贸增长新动力,扩张新时期外贸发展空间

近年来,新模式新业态的外贸增长贡献持续攀升,跨境电商、数字贸易、服务贸易、市场采购贸易等外贸新模式新业态,已经快速成长为推动我国外贸增长、带动劳动力就业、拉动产业集成发展的重要支点。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国际贸易与供应链遭遇严重冲击,但跨境电商、数字贸易、服务贸易却呈现逆势增长,成为带动经济复苏和增长的新动力。跨境电商方面,近5年来我国跨境电商贸易额增长近10倍,2021年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规模达1.98万亿元,同比增长15%,其中出口1.44万亿元,同比增长24.5%。目前依托全球2000多个海外仓和完整的物流供应链体系构建了B2B2C的全新跨境电商模式,实现了国内国外供需两端的有机融合和精准衔接,已经成为推动外贸高质量增长的新生力量。市场采购贸易方面,全国已建成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31个,2016—2021年间整体贸易规模增长5倍,出口辐射范围超过220个国家和地区,2021年出口规模同比增长32.15%,带动出口增长1.3个百分点,占同期外贸出口总值的4.3%。外贸综合服务方面,截至2021年底,全国外贸综合服务企业数量超过1500家,服务客户超过20万家。外贸新模式新业态有效缓解了海运成本攀升和新冠疫情之下禁航禁运等负面因素的冲击,一方面,新模式新业态通过与传统行业结合促进产业集成发展和外贸高速增长,另一方面,新模式新业态为中小企业参与国际供应链提供了保障,进一步带动劳动力就业。

(二)新模式新业态促进外贸高质量发展平台建设加速,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为支持外贸新模式新业态发展,以自由贸易试验区(港)、各类型产业园区、跨境电子商务试点等为载体的示范试点建设加速发展,在全国31个省市共建成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132个,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试点在全国86个城市及海南全岛铺开,跨境电商B2B出口监管试点也已经推广至全国海关;同时,已建成市场采购贸易试点31个,综合保税区155个,离岸贸易稳步发展;28个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120余项试点取得积极进展,形成16个“最佳实践案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31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和42个特色服务出口基地推动服务外包及服务出口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带动各类特色产业园区快速发展。2021年,我国综合保税区进出口增长23.8%,占我国外贸总值的15.1%,对外贸贡献率达16.5%,自贸试验区进出口增长26.4%,海南自由贸易港进出口增长57.7%,外贸新模式新业态的整体拉动作用凸显。此外,在“一带一路”沿线、RCEP成员国之间以及其他自贸协定中,跨境电商、保税维修、技术服务等得到高度重视,对拉丁美洲和非洲地区的外贸出口快速增长,新模式新业态已经逐步发展成为区域经贸合作的重要一环。一系列以推动外贸新模式新业态发展为核心目标的产业培育、政策试点、模式探索和改革试验试点平台,已经由点到面快速发展为外贸增长的新支撑和新空间。

(三)新模式新业态推动外贸服务体系建设和产业融合发展,新技术、新方案与传统外贸服务体系相结合,推动外贸服务体系数字化、智能化、便捷化

新模式新业态对外贸配套服务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政策扶持、通关便利化、物流保障服务、跨境支付结算、法律法规监督管理、平台建设等方面形成了系列创新方案。其中包括跨境电商登记查验便利化、单证审核智能化、物流配送网络化、仓储管理和货物分拣智能化数字化、信息报送“一站式”服务等诸多现代化、智能化服务举措。如国家外汇管理局先后发布了《关于优化外汇管理支持涉外业务发展的通知》和《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支持贸易新业态发展的通知》等政策文件,推动跨境支付结算便利化发展;海关总署先后发布了《关于在全国海关复制推广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对企业出口监管试点的公告》《关于全面推广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退货中心仓模式的公告》《关于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商品退货有关监管事宜的公告》和《关于全面推广跨境电子商务出口商品退货监管措施有关事宜的公告》等文件,推动跨境电商业务便利化。外贸服务体系的创新带动了外贸产业的相互融合,促进了物流、交通、通信、采购、销售等环节的深度融合,有效化解了外贸网络布局发展滞后的难题。

(四)新模式新业态政策体系创新优化制度保障

外贸新模式新业态的发展是系列配套政策创新发展的最终成果,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强调加快政策体系建设,推动外贸新模式新业态发展。相关单位围绕市场许可、财税、金融、检验检疫、市场监管、技术创新、品牌建设、法律援助等内容开展了一系列政策创新,通过先行先试模式开展试点试验,推动政策集成创新,显著改善了外贸市场环境,提升了新业态新模式发展速度和整体质量。如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的意见》《关于促进综合保税区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商务部发布的《“十四五”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规划》,商务部、生态环境部、海关总署发布的《关于发布综合保税区维修产品增列目录的公告》等,对外贸新模式新业态的发展理念、核心目标、主要方向、关键领域等进行了总体规划,对外贸新模式新业态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促进外贸新模式新业态从“野蛮生长”向“精耕细作”快速转变,全面提升外贸发展质量。

(五)新模式新业态催生外贸新场景、新消费、新服务和新渠道

区别于传统贸易业态,外贸新模式新业态不单纯依赖于自然资源规模和人力资本数量等传统资源优势,而是顺应互联网、大数据、智能制造快速发展的大趋势,更加强调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服务模式、服务理念创新,以现代物流服务网络为载体,整合现代信息技术、数字经济、各产业尖端技术、现代服务体系等优势资源,形成以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外贸产业为核心的贸易产业格局,激发市场主体创新活力,催生出一批新兴产业和新兴技术,形成经济发展新优势,推动外贸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推动资源型开放向制度型开放转变,促进新时期外贸高质量发展。

二、外贸新模式新业态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尽管“十四五”开局之年我国外贸取得了不俗成就,但国际形势复杂多变,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民族主义等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全球经济复苏基础并不稳固,波动性大、脆弱性高、结构性失衡等特征凸显,南北争端突出,外贸新模式新业态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风险。

(一)关键环节政策缺位和监管措施不完善,限制了外贸新模式新业态创新和市场主体发展活力

尽管传统贸易模式下对外贸易各环节政策体系已经相对完善,并在持续发展中得到不断补充,但面临新的贸易模式和新的外贸产业,部分传统贸易政策已经难以适应发展需要,甚至部分关键环节的政策缺位直接阻碍了新的贸易模式发展和新的外贸产业集聚。如跨境电商的小规模、零散化区别于传统贸易的大规模、批量化和集中化特点,同时交易存在“B2B”“B2C”“C2B”等多种主体关系,而跨境代购、跨境虚拟消费等进一步增加了贸易模式的多样性。因此传统贸易模式下的政策措施难以适应跨境电商的发展需求,其中包括纳税主体确认、通关政策、产品界定、发票开具等环节政策缺失,部分关键技术、关键设备和关键要素的通关审查和检验检疫苛刻标准不符合产品和技术特性,对外贸综合服务企业监管措施不适应行业特性而造成资源和时间浪费,资本额度限制和进出审批流程复杂等都是阻碍外贸新模式新业态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十四五”期间推动外贸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拦路虎”。

(二)外贸新模式新业态的统计监测制度和区域执行标准不统一,制约发展和研究

外贸新模式新业态与传统外贸模式在统计监测上存在巨大差距。传统外贸模式下进出口货物以大批量、集中式和标准化为主,全国执行统一的统计检测口径,各区域、各关口执行标准化的认定和检验检疫尺度。但在“跨境電商+”“保税+”、外贸综合服务等新模式新业态下,外贸呈现内容性质复杂、规格多样化特征,暂未完全形成全国统一的统计监测口径和信息披露标准,各地区统计数据存在重叠报送、夸大报送和数据遗漏等数据错配现象,不能真实反映传统外贸和外贸新模式新业态的实际发展情况,不利于靶向政策效应最大化。此外,各地区对新模式新业态相关产业目录的制定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导致业务或事项认定划分不一致,不利于打造最优营商环境。

(三)内部产业重复建设和区域分工结构不合理现象突出,地区竞争与区域趋同化发展并存,亟须明确协同发展方向

截至2021年底,全国现有跨境电商相关企业3.39万家,同比增长72.2%,2020年初疫情以来,跨境电商企业数量累计增加1.72万家,超过疫情前全国跨境电商相关企业总数。跨境电商市场主体的区域分布表现出明显的东强西弱特征,以2021年数据来看,广东、浙江和山东三省位列前三,总数超过1.6万家,占据全国跨境电商的半壁江山,整个东部沿海区域跨境电商企业总数则超过80%。而从城市分布来看,深圳、广州和海口则居于前三位,总数达到4525家。总体来看,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跨境电商发展相对滞后。在全国大力推行跨境电商等外贸新模式新业态的过程中,中西部地区以平台集中建设、财税政策大力扶持、人才引进和经营业绩奖励等多种形式推动外贸新模式新业态加速发展,全国范围内涌现了一大批各级政府和第三方机构运管的同质化产业平台和创新园区,“千园一面”现象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产业资源浪费,区域产业分工和产业特色被掩盖,同质化竞争下的新模式新业态容易造成“大而不强、强而不优”的局面。

(四)传统外贸风控网络已难以胜任新模式新业态下的风险防控和预警,迫切需要构建新的适应发展特色的创新型风控体系

从宏观视角来看,当前国内市场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而全球经济尽管整体复苏,但基础并不稳固,波动性大、脆弱性高、结构性失衡等特征凸显,产能结构调整、产业转型、能源危机和全球性通胀等系统性压力提升,加之大宗商品价格攀升抬高生产成本,部分关键生产要素国际流动受阻,供应链稳定性和供应效率下滑,重要产业和关键环节生产受限,叠加货币溢出效应加剧外贸风险。疫情反复和全球性的金融市场波动冲击导致市场预期持续低迷,生产链、供应链和价值链“三链”加速重构,贸易争端、疫情、通胀、灾情等引致金融市场悲观预期,谨慎性投资产生消费端、生产端连锁反应,同时企业业绩下滑引发长期累积性风险爆雷,外贸新模式新业态发展面临系统性风险。而从具体发展细节来看,外贸新模式新业态的小规模和零散化特征在通关便利化和检验检疫难度加大的情况下,容易出现走私、携带病毒、违禁品入关、洗钱等一系列违法违规行为。同时,跨境电商参与主体多样化和交易模式多样化导致外贸订单真实性核实难度加大,因此银行等金融支付机构、检验检疫部门等相关部门的审查监管压力加大。在保税维修、市场采购、技术服务等各类外贸活动中都存在不确定性风险,给我国外贸风控预警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难题。

(五)传统外贸规则变迁受国际政治经济博弈制约,而以新模式新业态为核心的系列外贸新规则框架建设成为国际竞争新领域

当前,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外贸环境不确定性增大,世界处于动荡变革期,贸易摩擦加剧,贸易规则更趋碎片化,新旧贸易规则和不同主体之间的贸易规则主导权博弈恶化。加之全球疫情持续蔓延,地缘政治冲突造成能源、粮食等重要战略物资紧张局面,产业链供应链畅通受阻并面临重塑,区域化、本土化趋势更加明显。在新的国际局势下,核心要素战略意义持续上升,传统发展模式导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达到瓶颈,外贸传统竞争优势弱化,而外贸新模式新业态框架下产业集群、技术创新、资源整合等新优势亟待培育。大国博弈和地缘政治冲突让我们清醒地意识到,在尖端科技、关键行业、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前瞻性领域的大国博弈已趋于白热化,围绕新产业、新技术、新资源的争夺相较于传统贸易模式下的竞争更趋激烈。而基于传统政治、军事和经济优势形成的贸易规则在新的贸易模式和新的贸易形态下发展受限,推动外贸新模式新业态国际规则的调整和重构,势必会造成部分传统经济强国优势地位下滑,经济影响力和控制能力衰退,国际外贸秩序的掌控权和外贸话语权发生扭转,来自传统外贸优势主体的阻力将异常突出。

三、“十四五”外贸新模式

新业态发展的重点方向

在全球经济疲软大背景下,保持外贸增速总体稳定,提高整体质量是外贸发展的根本要求,新时期要以贸易创新发展为动力,统筹贸易发展与安全,积极推动外贸新模式新业态发展,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

(一)构建并完善自主可控的新模式新业态内循环产业链和供应链,以国内大循环夯实产业基础,形成规则和制度试验场,推动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转型

国内大循环是“十四五”阶段“稳外贸、促增长”的关键,也是外贸新模式新业态发展最强大的支撑性力量。当前,外贸企业出口转内销推动经济内循环,对内循环产业链和供应链提出更高的要求。“十四五”期间,要打破内循环传统壁垒,重塑国内生产、供应和消费的大循环链条,推动内循环既有体系的升级强化。要统筹谋划、调研梳理内循环产业链和供应链发展问题,狠抓内循环薄弱环节和瓶颈节点,积极发挥产业政策的引导作用,打通堵点、连接断点、破除难点,打破外贸新模式新业态的发展束缚,构建稳定畅通的经济内循环体系,以国内经济的稳定向好应对国际时局的动荡不安,促进外贸新模式新业态的快速发展。

一是要做好传统产业向现代化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工作。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新体系推动下涌现了一系列外贸新模式新业态,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传统实体经济和关键性产业才是持续稳定发展的根基。因此,在培育外贸新模式新业态和增长新空间的同时,要激发创新动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特殊优势,宏观调控社会资源配置,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将传统产业的发展优势充分转移到现代产业体系中来,并推动在重要领域和关键性产业实现原创性、战略性、集成性和基础性的重大突破。同时,加强产业空间布局优化调整,在传统产业转型的基础上构建层次分明、结构合理、衔接有序、安全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和产業链条,形成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和更加安全可靠的国内产业结构,形成外贸新模式新业态创新发展的强大原生动力。

二是优化外贸新模式新业态的制度环境。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市场主体创新活力,尤其是推动“卡脖子”的尖端技术和关键环节自主创新,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推动实体经济做大做强。进一步完善财政、金融、人才培养与引进、成果奖励及技术转化等一揽子政策体系,加快社会资本流向技术开发领域,促进市场主体开展技术创新,提升成果转化速度和效率,打破高端产业链的国际垄断和过度依赖,提升供应链安全性和国际风险应对能力,全面推动市场经济体系优化升级。提升外贸新模式新业态的供应链保障能力。打通并构建国内现代化智能供应链系统,提升管理环节和供应链设备的智能化、绿色化和数字化水平,提高供应链便捷通畅化和安全可控性,降低供应环节成本和恶性竞争损耗,建设统一市场促进城乡循环和省际循环,提升外贸新模式新业态的供应链效率和质量。

三是拓宽外贸新模式新业态的国内市场空间。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创新,缩小区域、城乡、行业等不同群体间收入差距,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拓宽居民收入来源增加可支配收入,以完善居民医疗、教育和养老保障体系,稳定房地产市场等行之有效的消费市场改革激活有效需求,让居民能消费、愿意消费,扩大国内市场需求规模。强化外贸新模式新业态的配套产业标准,推动供需两侧结构性改革,持续强化技术标准、产品质量、市场服务、消费结构、消费水平、消费理念等供需两侧的结构调整,提升要素市场化配置水平,引导优质生产要素向关键部门和核心领域流动,促进新模式新业态与既有产业基础有效衔接。

四是加大对外贸新模式新业态相关产业政策的持续支持力度。有序推动特色型和专业型跨境电商示范基地建设,完善跨境电商公共服务平台,避免内部同质化恶性竞争,在品牌建设、通关便利化、试点建设、跨境支付、税费优惠等各环节下功夫。构建外贸新模式新业态综合服务保障体系,加强适应外贸新模式新业态发展诉求的产业规则、制度框架和法律体系建设,尤其是在数字贸易、数字金融、数据安全、专利成果保护、技术标准(5G、空天技术、生物技术、化工技术、量子技术等)、金融系统改革、市场准则、监管体系等前瞻性领域上要下大力气,对新模式新业态形成强大的政策推力,积极抢占新一轮世界经济和科技角逐的制高点,提升外贸新模式新业态发展速度。推动尽快加入《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在贸易规则、行业标准、法律制度、监管体系等方面先行先试,掌握外贸新模式新业态的市场主导地位和话语权。

(二)进一步巩固和增强新模式新业态外循环竞争力和增长势头,融入全球经贸发展新浪潮,推动海外市场基点和网络建设,培育国际外循环发展优势与综合竞争力

毫无疑问,强调内循环的关键性作用并不是要故步自封,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也离不开中国。尽管近年来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沉渣泛起,新冠疫情加速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重构,但区域经济合作、集团化抱团取暖趋势正在加强,国际市场始终会是检验外贸新模式新业态发展水平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试金石。当前贸易规则谈判呈现出由“边境”向“边境内”转移的新趋势,由以关税为核心的谈判向以国内贸易投资、市场准入等规则谈判转变,外贸新模式新业态是适应国际贸易规则谈判新趋势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科技创新、拓宽市场、利用国际资本和经营管理经验、参与贸易规则重构和表明中国立场的重要渠道。外贸新模式新业态是“十四五”阶段外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在内循环尚未完全达到预期效果前外循环仍是外贸增长的主要动力,新时期进一步加强外循环建设势在必行,尤其是以外贸新模式新业态推动高水平外循环是一条联系中国与世界的新纽带。

一是积极融入全球经贸秩序变迁浪潮,参与外贸新模式新业态相关领域的规则制定和贸易谈判。加快推进融入CPTPP和DEPA,进一步提升RCEP等已经达成的自贸协定合作深度和合作范围,加快正在研究和洽谈的贸易协定建设进程并推动达成预期效果,打破传统区域贸易壁垒,发挥区域贸易协定对外贸新模式新业态的带动作用,推动在更大范围更多领域中汇集全球资金、技术、知识、人才和信息,提升外贸新模式新业态的国际竞争力和持续发展的动力,拓展新模式新业态的市场空间。

二是有序推动海外仓、海外合作示范区等海外基点建设,扩大新模式新业态的海外示范效应,以点带面扩大区域贸易影响力,带动更多的贸易伙伴融入新模式新业态外贸体系。加强海外市场渠道建设,海外生产基地和装配基地建设,规避大量外贸原产地规则限制,将生产和销售推向前沿市场,提高管理输出、技术输出、品牌输出和资本输出水平。进一步完善中欧班列网络布局,发挥中欧班列沿线站点的贸易辐射效应,充分发挥跨境电商、采购贸易等新模式新业态的灵活性,促进与沿线地区外贸新模式新业态往来,将外贸合作关系网织得更大更紧。

(三)优化货物贸易结构,打造高质量服务贸易体系,创新服务贸易形式,推动服务贸易多样化发展

无论是传统贸易形式还是新模式新业态,外贸货物结构和服务水平仍是直接影响外贸发展水平的关键因素。在全球经济整体下行、世界局势动荡的大趋势下,外贸企业面临原材料价格攀升和市场需求萎靡不振的两头挤压困境,传统外贸货物结构下“增收不增利”现象普遍存在,同时,服务贸易增势明显但总体规模有限,服务贸易增长潜力未能得到充分释放。因此,要优化货物贸易结构,提升服务贸易占比,加强跨周期调节力度并侧重中长期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增长目标,打造新模式新业态下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协同发展的外贸新局面,推动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促进外贸高质量持续健康增长。

一方面,要以外贸新模式新业态的发展特征为参考,加快货物贸易结构优化调整。根据新模式新业态下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广泛性、多样性和多层次性特点,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提升进出口产业链整体竞争力。出口层面,以“双循环”和外贸新模式新业态为契机,培养适应国际市场需求的新产业、新技术、新产品,尤其是挖掘高端制造、数字技术、低碳技术等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出口潜力,培育技术型、创新型和绿色型产业出口优势,发挥“互联网+”和“保税+”发展优势,带动我国外贸高质量发展,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分工地位,提升整体外贸竞争力。进口层面,充分利用外贸新模式新业态发展优势,鼓励优质消费品和紧缺型产品进口,弥补国内市场空缺和消费及发展需求,尤其是针对高新技术、垄断性产品、服务贸易、金融业等有助于国内产业升级和技术突破的行业,要通过扩大进口吸引相关领域的国际高端人才、资本、技术、管理经验等要素和高端产业集聚,推动国内相关产业发展和“卡脖子”技术的突破,提升国内大循环质量和外循环竞争力。

另一方面,加快提升服务贸易规模和服务贸易质量,优化服务贸易进出口结构、推动服务外包转型升级、培育数字贸易发展潜力、完善服务贸易发展机制等。创新服务贸易模式和服务贸易内容结构,尤其是以“保税+”为代表的重点服务项目建设,打造一批高质量服务贸易主体,建成一批高水准服务贸易基地。具体而言,一是深化服务贸易领域的改革开放,持续放宽服务贸易市场准入,提升跨境服务贸易便利化水平,继续巩固既有服务贸易综合服务平台,有序推动服务贸易试点规模扩张,创新服务贸易监管形式,促进服务贸易“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二是丰富服务贸易内容形式和服务领域,拓展技术研发、金融服务、物流服务、营销服务、品牌服务等领域的系列服务形式,推动服务贸易向农业、旅游、制造、管理、教育培训等更宽泛的领域延展。三是创新服务模式和发展机制,在发挥服务贸易传统优势项目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发展区域性优势服务贸易集群,打造产业分工明确、产业链条完善的特色型服务项目,发挥国内各区域产业基础优势,促进国内服务贸易“走出去”。同时,积极探索重点领域服务贸易“引进来”,建设重点领域服务贸易引进专项,促进相关领域产业发展提速增值。四是推动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协同发展。大量服务贸易伴随货物贸易而存在,尤其是高新技术产品、高端制造产品等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最为突出,要加大相关领域的服务贸易进出口,促进产业快速发展和外贸稳定增长。

(四)推动外贸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外贸发展服务理念,深化外贸发展综合服务体系建设,推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營商环境归根结底是制度和规则环境,是影响产业发展、资本流向、市场认可度的关键性因素。良好的制度和规则环境将在吸引市场主体加大投入,吸引国际资本、国际人才、国际订单,巩固市场信心,激发市场创新创业活力,推动产业优化升级,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提高服务型政府运管能力和国家整体经济竞争力等方面形成有效支撑。加强制度和规则环境建设,提升制度体系综合保障能力,是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和外贸动能转换的重要因素。加快市场规则、行业标准、政府管理权责边界、法制体系等一系列制度和规则建设,增强营商环境国际竞争力,推动外贸新模式新业态加速发展。

一是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行“多规合一”“一网通办”“单一窗口”“一张蓝图”等审批流程简化措施,打造口径一致、制度统一、便捷高效的外贸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外贸环境自由化,创造国际一流的外贸营商环境。二是加快推进外贸新模式新业态监管体制改革创新,继续推行“轻审批、重监管”的市场准入和监管原则,外贸事项由重事前审批向重事中事后监管转变,同时加强法律制度、监管政策、知识产权等法制体系建设,尤其是加快在数据安全、知识产权、确权交易、金融科技等外贸新模式新业态领域的法律体系创新,推动外贸法治化环境建设。三是在产业发展、财税金融、贸易投资、科技创新、人员流动、信息传输等各环节各领域加强政策体系建设,完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有序扩大金融、增值电信、数据跨境流动、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对外开放,搭建专门性、特色型开放平台和试点推动体制机制改革,以开放创新促进外贸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四是有序推进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港、服务业开放试点、跨境电商试点等国内开放平台建设,推进国内改革由点到面快速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正确改革先行先试,推动在外贸法律、金融服务、人力资源、海关监管等新模式新业态相关领域的制度集成创新和环境优化。

(五)构建适应外贸新模式新业态发展特性的风控预警网络,完善系统性外贸风险防范机制,强化立体外贸风控格局,保障外贸稳定和国家安全

外贸风险具有复杂、隐蔽、冲击力大、破坏性强等多重特征,传统外贸风控预警网络侧重于国家风险、汇率风险、合同风险、金融资本风险等方面,而外贸新模式新业态的快速发展对外贸风控体系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和新准则。国家间的博弈导致外贸领域的竞争进一步加剧,外贸新模式新业态领域的斗争必然具有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多重目的,外贸风险也必然剧烈化和恶性化。建立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立体化的外贸新模式新业态风控预警系统是对传统外贸风控体系的有效补充,更是外贸新模式新业态下国家政治经济安全和外贸系统性安全的一道“护城河”。

制定系统性的外贸风险预警和防范措施,统筹新模式新业态风险防控网络体系,坚决维护我国外贸和整体经济安全,尤其是在新模式新业态下针对“卡脖子”技术、战略物资、相关的外贸安全尤为重要。要构建外贸产业风险网格化管控措施体系,形成全球监测、全国统筹、责任到岗、联动应急的外贸风险管理体系。系统性构建贸易、金融、法律、新闻、外交等外贸风险防控网络,各关键领域组建专业化的外贸风险防控队伍,开展常态化、针对性的外贸应急风险攻防演练,保障国家外贸和整体经济的可持续性和健康发展。加强国际政治经济舆论等潜在的外贸风险防控,高度警惕“黑天鹅”事件,积极防范“灰犀牛”事件,着力防范化解重大外贸舆论风险,营造经济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

(六)积极参与外贸新模式新业态国际经贸规则调整,坚持产业规则和国际规则建设协同发展,提升外贸新秩序框架中的主导地位和话语权

全球经贸格局深度调整,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乏力,新兴经济体加速发展,国际经贸争端加剧,新旧格局的转换困难重重,但变革注定是大势所趋。积极参与并推动国际经贸规则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寻求在合作中求发展,在发展中谋共赢,推动国际经贸规则朝着更加公平、更加合理的方向发展,尤其是要在外贸新模式新业态规则的变革中长远谋划、总体布局,关注新趋势、新动向、新机遇,提升在外贸新模式新业态发展浪潮中的竞争力。

当前围绕知识产权、环境保护、劳工保障、数字贸易等内容展开的新模式新业态国际经贸规则重构加速,积极开展新议题研究和谈判工作,促进外贸新模式新业态发展政策与国际经贸规则融合,是推动外贸新模式新业态创新发展的重要议题。一方面,开展外贸新模式新业态制度创新、政策制定、规则建设、体系建设等相关系统性研究,围绕外贸新模式新业态发展系列问题开展前瞻性和专门性研究,针对主要经济体在外贸新模式新业态领域的动态开展追踪,形成对外应对策略和对内政策调整的有益参考。另一方面,在RCEP、CPTPP、中欧投资协定、DEPA等超大型区域贸易协定和多双边投资协定建设及谈判过程中积极开展新模式新业态的规则建设,主动输出关于新模式新业态产业规则的“中国方案”,并可将外贸新模式新业态发展方案在“一带一路”沿线率先试验,为探索构建更大规模、更大范围和更宽领域的新模式新业态合作方案奠定基础。此外,发挥在跨境电商、采购贸易等领域的产业基础优势,带动更多国家更大范围融入以中国为主导的产业网络,发挥产业辐射效应,提升外贸市场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白光裕,王印琪,梁明.我国贸易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国际贸易,2021(9):31-37.

[2] 霍建国.“十四五”外向型经济发展:形势和任务[J].开放导报,2020(2):22-27.

[3] 韩凝春,王春娟.新生态体系下的新消费、新业态、新模式[J].中国流通经济,2021,35(3):121-128.

[4] 蓝庆新,童家琛.我国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可持续发展研究[J].国际经济合作,2022(2):50-57.

[5] 鲜祖德.加强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统计与监测?[J].调研世界,2019(3):3-6.

[6] 朱杰进,魏宇航.中国入世二十年:从艰难融入到部分引领[J].国际观察,2021(5):1-25.

The Key Direc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New Foreign Trade Models and

Formats in the 14th Five-Year Plan

Li Donglin, Li Juan, Li Chunding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Key words: the 14th Five-Year Plan; Foreign Trad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New Models and Formats of Foreign Trade

(收稿日期:2022-03-15 責任编辑:张 洁)

作者:李董林 李娟 李春顶

第4篇:XX县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情况汇报

今年以来,我县上下认真落实刘奇省长在省贯彻新理念培育新动能领导小组(扩大会议)讲话精神,围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作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坚持用新理念组织推动新产业 (一)着力改革攻坚,持续释放发展活力

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相关县领导为副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的XX县贯彻新理念培育新动能领导小组,下发了XX县人民政府关于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的意见。紧紧围绕激发机制活力抓改革、围绕盘活资源要素抓改革、围绕提升服务效能抓改革,始终把深化改革作为县域发展的第一动力,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统揽,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求突破,致力打造全省体制机制最活、办事效率最高、发展环境最优的县。

(二)着力项目建设,不断壮大发展支撑要素

紧扣项目是生产力的工作主题,坚持以项目论英雄、排座次、定奖惩,全力以赴争项目、精准施策引项目、攻坚克难促项目,全面掀起新一轮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的热潮。

(三)着力创新引领,加速提升发展能级要 强力推进“生态立县、旅游强县、绿色发展”战略,加快理念、技术、载体、模式、业态创新升级,推生态旅游主导产业高端发展、推动现代有机休闲农业提质增效、推动第三产业加快繁荣,打造结构更优、质效更高、能级更大的现代产业体系。

(四)着力开放崛起,有效拓展发展空间

高度聚焦“全域旅游”发展定位,提升融资借力的战略平台、迈出生态旅游区域合作的更大步伐,加快建设开放XX,努力实现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开放。

二、坚持绿色产业发展新导向

(一)生态旅游业扎实推进

一是全域旅游顺利推进。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总抓手,编制了《XX县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围绕“四项基本标准、八项工作重点”的创建要求,对全县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了全方位的提升,取得明显成效。XX山景区正式晋升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成为全市首个5A景区。在全省旅游产业大会上,XX县获2016年全省旅游工作先进县殊荣,XX山景区被评为全省优秀旅游景区。1-6月,全县共接待游客226.3万人次、同比增长10.8%,实现旅游总收入13.85亿元、同比增长11.6 %。二是乡村旅游全面发展。下长兴村精准扶贫项目列入全省首批智慧化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点。乌石“真相乡村”休闲旅游带、“懈逅XX”特色民宿、陈坊花海、草坪“美丽田园”、“野狼居”扎实推进。三是旅游招商成效显著。引进了总投资1亿元的大庄竹业产业园项目、总投资3亿元的XX香草花海科技产业园协议。XXXX山旅游景区开发项目纳入国家旅游局《2017年全国优选旅游项目名录》。

(二)有机休闲农业稳步发展

继续坚持市场导向,确定有机白茶、有机水稻、有机竹笋、有机果蔬、有机畜禽为支撑产业。一是稳步建基地。大力推进嵩市镇、XX山镇稳步推进全镇域有机农业,因地制宜打造有机白茶、有机大米、有机竹笋、有机果蔬、竹林鸡、苗木繁育等基地。目前,全县有机农产品种植面积已超过13.6万亩,其中有机白茶3.4万亩、有机水稻0.6万亩、有机竹笋8万亩、有机果蔬0.5万亩。二是努力壮龙头。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方式,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推动特色产业扬优成势。重点引进了“一亩农庄” “香檀山茶业”“山夫农业”等一批龙头企业。目前,全县共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30家、其中省级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450家、其中国家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1家、省级7家;家庭农场6家。三是创新示范带动。按照“一次规划、分项实施、逐年建设、滚动发展”的方式,引导乡镇分步建设集特色种养、观光休闲、养生度假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生态示范园。目前,全县已建成千亩以上集中连片示范园11个、其中万亩以上达4个,“香檀山”、“悟怡”2家白茶基地被列为“第七批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一亩茶园”茶叶基地被评为首届“全国生态茶园示范基地”,XX县被批准为“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区”。

(三)低碳发展格局初步显现

按照区域、资源等优势,以绿色发展倒逼产业集聚,打造低碳工业体系,三大工业集中区格局显现。着力打造以新云峰木业、大庄竹制品为龙头的XX竹木精深加工集中区;以XX食品、华谊食品为龙头的鹤城生态工业集中区;以及以珍展鞋业为龙头的XX(XX)机械鞋帽产业集中区。大庄项目整体搬迁已经签订搬迁意向合同,大庄的高性能竹基纤维复合材料新技术产业化项目,产品和技术已列入2017年《国家重点节能低碳技术推广目录》。同时,加大XX工业集中区清理闲置土地力度,规划建设中小企业创业园。通过调查摸底,确认了1宗闲置工业用地和3宗低效工业用地,已有3宗清理处置到位。中小企业创业园(创业大厦)设计方案已初步确定,下一步将加快建设食品加工集中区基础设施,引进食品加工企业。

(四)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

一是大力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百越民俗文化村、XX面包文化产业园建成开业,文化因素注入XX大旅游。二是健康服务项目扎实推进。狮子山养老基地完成招标即将开工建设。引进了国科健康小镇项目,全面帮扶我县人民医院升级改造的同时,整合XX生态旅游资源建设养老健康基地。三是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建成XX电子商务孵化园并投入运营。四是不断壮大金融服务业。开设小额贷款公司、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股份制银行分支机构。运用“财园信贷通”“财政惠农信贷通”等政策破解融资难题。

三、坚持项目带动新助力

今年1-6月份,我县共实施重点项目45个,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

5亿元。实施了一大批新经济新动能及设施项目, 新建自来水厂完成部分厂管网改扩建,水厂土建工程完成总工程量的60%,共完成投资2154万元,占项目年度计划投资的27%。XX县XX食品加工二期项目主要生产设备已全部安装完毕,正在进行设备调试,完成投资2960万元,占项目年度计划投资的98%。XX县御龙湾国际旅游度假区餐饮中心、水吧、客房、游客服务中心已对外试营业;儿童乐园完工,星际罗盘完成,空调全部安装完毕,完成投资3635万元,占项目年度计划投资的45%。XX山景区完成投资5230万元,占项目年度计划投资的26.2%。XX县泰伯小学主体工程及设施基本完成,完成投资4800万元,占项目年度计划投资的96%。狮子山养老基地(一期)完成项目用地的土地平整及道路路基土方开挖等工程,正式开工建设,完成投资1100万元,占项目年度计划投资的22%。

四、坚持环境保护新理念

1.加大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力度。一是深入开展农村生活垃圾专项治理,投入治理经费2000余万元,继续推行“城乡一体、直收直运、日产日清”的城乡环卫一体化处理模式。全县所有的生活垃圾全部运输到XX垃圾填埋场处理,无害化垃圾处理率达到100%。同时,强化日常考核、月度考核和季度考核,完善“一月一督查通报、一季度一通报排名”的督查调度机制,出台了《XX县农村生活垃圾县级奖补资金管理暂行办法》、《XX县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考核细则》以考核推动我县城乡环卫一体化垃圾收运处理体系正常运转。二是开展雨污分离管网设施建设。全面启动了城区、重点镇、中心村、人口聚集地的雨污分离管网设施建设,完成6个乡镇的路网、管网规划。

2.大力推进美丽宜居村庄建设。制定了《XX县“整洁美丽,和谐宜居”新农村建设行动计划(2017—2020年)》和《2017年度全县新农村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2017年安排 91个新农村建设村点(其中:省级村点54个、自建村点37个),在全县10个“十三五”贫困村、26个行政村部分村庄开展村庄整治建设,并落实挂点帮扶单位。大力推进316国道沿线和高速公路沿线环境整治工程。全县村庄环境整治共拆除空心房、危旧房、违章房3.25万平方米,清理乱堆乱放、乱搭乱建900余处。

4.大力开展“净空、净水、净土”污染防治行动。一是持续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严格落实各项措施,确保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确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二是全力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制订了《XX县2017年水污染防治工作计划》,明确目标和任务、落实重点项目和责任,按照计划开展各项工作。三是抓好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制定了《XX县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落实2017年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目标、任务、措施等。2017年,按照矿产资源规划的要求,进一步调整全县矿山布局,开展矿山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县政府制定了《XX县矿山专项整治行动实施方案》,严控新增对生态环境有破坏的采矿权和探矿权,“关停并转”已有的破坏生态环境的矿山,确保现有花岗岩开采矿山在2018年年底前全部无条件退出。

五、开创可持续发展新制度

1.开创持续优化发展环境新尝试。成立了行政审批局,进行了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主要实施了“五减五加四互通”,(“五减”是指实现减审批事项、减申报材料、减中间环节、减审批人员、减审批时间;“五加”是指实现加窗口、加手段、加管理、加监督、加服务;“四互通”是指实现与省市部门上下互通、与原有审批权的单位左右互通、审批前后一条线共享互通以及线上线下系统互通)。目前,智慧政务平台已经搭建,首批市场准入、社会综合管理两个领域的76项行政许可事项已实行集中审批试运行。

2完善绿色生态审计制度。结合《XX省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试行)》,形成《XX县领导干部履行自然资源资产责任情况考核、审计工作方案(试行)》《XX县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工作制度》。初步形成了以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为基础、领导干部履行自然资源资产责任情况为手段、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为保障的绿色生态审计制度体系。

3建立健全自然保护区自然资产监督管理制度。严格执行《XX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有关规定,与有关部门开展联合执法,加强了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资产监管,严格执行各项管理制度,严厉打击各种破坏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资产的行为。今年以来,已组织多次大型森林防火宣传活动,制作各种宣传资料10000余份、宣传手机短信4000条,在保护区内重点区域路旁制作并埋设了40块防火宣传指示牌。

4.建立健全生态环保综合执法体系。落实联席会议,建立了生态环境监管执法责任机制。制定了县生态环境保护监督执法联席会议制度,由县国土局、市管局、城管局、环保局、农业局、林业局、水利局、公安局等单位作为成员,具体负责全县生态环境保护监督执法的协调督导,调整充实县环境保护监察大队职责任务,明确县环境保护监察大队在全县生态环境监管和执法中的牵头作用。为彻底解决生态环境保护监督执法中力量分散、重复建设等问题,建立联合执法信息通报、联合办案、案件移送以及责任追究等工作制度,初步形成“分工负责、统一监管”的生态环境保护监管执法机制。同时,建立了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及环境监管日常巡查机制,组建XX县环境保护巡查工作领导小组和巡查办,网格责任人员、专职环保员和环保信息员按照职责,对辖区内生态环境、排污企业、信访案件、污染纠纷、环境安全隐患、违法建设项目、饮用水源地、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情况定期巡查和监督,及时发现和制止环境违法行为,并向上级网格或所属片区环保人员报告。

六、存大问题

主要是:转型升级压力较大,既要稳增长,又要调结构。特别是第三产业比例的提升与实际可用财力增长不成正比. 。协调发展任务繁重,主要表现在现代服务业水平不高、开放型经济发展不快,特别是县域经济实力不强。改革攻坚仍然较难,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有待进一步破解,思想观念的禁锢和利益固化的藩篱还不同程度存在,改革的力度还须加大,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还须增强。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存在薄弱环节,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优质资源供给不足,公共安全、安全生产、信访维稳等问题不容忽视,法治环境尚未完全形成。

六、下一步打算

下半年,我县将根据年度计划安排和省市工作部署,继续抓好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工程的落实。同时,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强化工作调度。进一步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制定时间进度表,实行每月一调度,每季一督查,加快贯彻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工作进程。二是强化目标考核。尽快制定我县的目标评价考核办法,加快推进贯彻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各项工作。三是强化项目保障。加大对全县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重大项目的支持力度。设立专项引导资金,建立健全有效引导和推进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财政政策,完善“政府主导、市场推进、公众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第5篇:积极培育创业服务的新业态和新模式

创业服务是为创业人员和初创企业所提供的法律、投融资、财务会计、技术、企业管理、政策与信息咨询、行业交流与培训、人才招聘、办公场所等方面的服务。完善创业服务体系,提供专业、优质的创业服务,能够增强创业人员进行创业的原始动力,促进初创企业的健康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中关村引导和支持社会化、市场化的新型创业服务组织发展,积极培育创业服务的新业态和新模式,取得了良好成效。中关村提供创业服务的经验和做法具有启示意义。

探索新型创业孵化模式

中关村创业氛围浓厚,2010年新创办企业3614家,2011年新创办企业数量突破4000家。近年来,中关村各类创业服务活动更加活跃,涌现出以创新工场、车库咖啡、常青藤创业园、亚杰商会、创业家、创业邦、创业坊、联想之星、3w coffee、36氪、IT龙门阵、创投圈等为代表的一批运作模式新、创新能力强、专业水平高的新型创业服务组织,服务范围涉及项目发现、团队构建、企业孵化、后续支撑等环节。为进一步健全中关村示范区创业服务工作体系,中关村管委会将不符合国家孵化器认定条件的创新工场、常青藤高端人才集聚区、亚杰商会、创业家和创业邦等新型创业服务组织认定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型孵化器,并纳入中关村创业服务支持体系。中关村的创业孵化服务机构积极探索新型孵化运行机制,完善创业项目孵化机制,打造从创业项目植入到转化发展的全过程服务体系,普遍采用“孵化+投资”的新型孵化模式,推动各种创新要素快速融合,孵化和培育早期项目和“专特精新”小微企业。

1.早期投资+全方位孵化服务

李开复博士于2009年9月创办了创新工场,专注于信息产业早期阶段投资,并提供商业、技术、市场、人力资源、法律、培训等全方位的服务。创新工场吸引了一批曾在谷歌、IBM、微软等全球500强企业供职的资深职业经理人,组建了一支50余人的高端专业化的创业导师团队和350余位在孵项目技术工程师,到2012年4月已投资孵化47个项目和公司。

2.创业者开放服务平台

车库咖啡创办于2011年4月,占地800平方米,是一家为早期项目创业者提供低成本、高效率、全开放式创新创业孵化服务空间的创新型孵化器。车库咖啡为创业项目提供硬件设施和餐饮服务,包括办公桌、宽带、咖啡、午餐,并为创业企业提供“开源创业”的办公环境,通过举办研讨会、餐会、拓展等交流活动,推动创业者与投资人、创业者与创业者之间的对接,为初创项目提供团队融合、商业计划完善、产品发布等多方位创业服务。车库咖啡与创新工场的不同之处在于,创新工场提供“早期投资+全方位孵化服务”,车库咖啡既不提供资金也不提供创业辅导,而是打造投资人与创业者之间交流共享的环境。车库咖啡服务常驻团队近50家,已推动百余个创业团队融合,促进百余个项目互助合作,帮助15个创业团队获得100万元以上的天使投资,有两家创业企业被并购。

3.创业培训辅导

亚杰商会、常青藤创业园、联想之星等通过创业培训辅导为创业者提供专业服务。亚杰商会开展了“摇篮计划”,邀请75位科技、商业、投资金融界的专业人士组成创业导师,146位创业者参与,采用一对一的方式,创业导师对初创企业进行战略制定、融资对接、市场拓展等方面的创业辅导。亚杰商会帮助企业获得融资数十亿美元,完美时空、海兰信、德鑫泉等三家辅导企业已分别在美国纳斯达克、我国创业板及中关村代办股份转让系统登陆或挂牌。常青藤创业园作为中关村第一家民办非盈利孵化器,借鉴以色列创业孵化模式,打造了“创业教育+创业辅导+常青藤计划”的新型运行模式。常青藤创业园与62家风险投资机构、天使投资人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入驻企业获得的天使投资额超过了8000万元。联想之星举办了创业大讲堂、创业CEO特训班,由柳传志等企业家对筛选的创业者进行公益培训辅导,培育科技创业领军人才。联想之星还设立了4亿元的天使投资基金,已投资近30个项目,帮助数十支创业团队组建公司,促成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17个。

4.创业媒体服务平台

创业家、创业邦、36氪等借助媒体的广泛传播功能为创业者提供服务,搭建了创业者与创业投资之间、创业者与知名企业之间沟通交流的创业媒体服务平台,成为中关村多元化软性虚拟孵化器的代表。

优化创业服务活动

1.实施“金种子工程”

2011年12月,中关村管委会开始实施“金种子工程”,为“金种子企业”提供全方位创业服务。“金种子企业”是指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中技术水平高、商业模式新、持续创新能力强、创业团队和治理结构完善的初创企业。中关村管委会计划每年推出100家“金种子企业”,入选“金种子企业”的初创企业可以获得纳入担保融资绿色通道等投融资服务,同时可以获得创业导师的专业指导。易美芯光、网能经纬、布丁移动等20家初创企业被认定为首批中关村“金种子企业”,薛蛮子、雷军、李开复等21位天使投资人和企业家被聘为中关村首批创业导师。“金种子工程”启动以来,金种子工程联席会在中关村管委会的指导下,陆续组织举办了金种子企业座谈会、需求落实协调会、企业参观交流会以及税务培训等活动。中关村管委会积极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组织开放实验室有针对性地以一对一或多对一的方式,为“金种子企业”提供深度服务。

2. 借助媒体、微博、沙龙、创业大赛等多种方式对重大项目和初创企业进行宣传推介

中关村新型创业服务组织借助媒体、微博、沙龙、创业大赛等多种方式,集中对一批科技水平高、市场前景好的重大项目和初创企业进行宣传推介,促进创业者与投资机构、天使投资之间的对接沟通与交流合作,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车库咖啡以微博传播的方式对项目进行推广,并组织36氪、IT龙门阵等创业媒体及10余家投资机构每周定期坐班,帮助创业者与百余家创业投资机构、天使投资人对接并完善创业规划。创业家建立了杂志、网站、微博等多元的创业媒体传播平台,对创业人物、创业商机、创业投资、创业经验等创业信息进行分享与传播,杂志读者数量超过200万人,累计发行600余万册,网站日浏览量超过20万人次。创业家组织1500余家企业参加黑马大赛活动,推出中关村高成长性的黑马企业;举办黑马成长营,邀请国内知名企业家担任导师授课,辅导企业快速成长。3w coffee开展“投资人下午茶”活动,为200多个项目的创业者提供与投资人一对一交流的机会;持续举办近300场高质量的沙龙活动,服务广大互联网从业人员。

启示与建议

1.积极培育创业服务的新业态和新模式,聚焦早期项目与初创企业

中关村树立创业服务理念,以搭建创业孵化服务平台为抓手,积极营造孵化、助推初创企业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建立了由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留学人员创业园、小微企业创业服务楼和各类协会、商会组织等100余家创业孵化服务机构组成的创业孵化服务体系。与此同时,中关村引导和支持新型创业服务组织发展,借鉴国外创业服务的先进经验,突破传统的运用物理空间的孵化模式,实现了六个方面的拓展:创业服务集群由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和留学人员创业园拓展为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留学人员创业园及新型创业服务组织互相支撑;服务空间由物理孵化器拓展为物理与虚拟孵化器并存互补;运作模式由政府引导拓展为政府引导与自我发展相结合;运营机构的性质从单一的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拓展为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协会、民办非营利等多元性质的机构共同发挥作用;盈利模式从房租收取为主拓展为以提供专业软性增值服务为主;服务对象从入驻企业拓展为早期项目、新创办企业和入驻企业。上述拓展促进了各类创业服务支持政策的无缝对接,发挥了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在中关村前期探索的基础上,建议我国各省(区、市)今后继续完善创业孵化服务体系,积极培育创业服务的新业态和新模式,聚焦早期项目与初创企业,为高层次人才和创业者提供更丰富、更优质的创业服务。

2.鼓励新型创业服务组织开展体制机制创新,支持新型创业服务组织提升专业服务能力

社会化、市场化的新型创业服务组织适合企业和市场需求,已成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促进初创企业快速成长的重要支撑。今后要鼓励新型创业服务组织开展体制机制创新,支持新型创业服务组织探索与社会资源紧密结合的工作机制,以创业服务组织为重要载体吸引集聚海内外创新创业人才,挖掘培育重点初创企业,拓展服务途径,扩大服务规模;引导和帮助新型创业服务组织提高专业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大政府部门对新型创业服务组织的工作委托和购买服务力度,充分发挥新型创业服务组织的作用,推动区域创业发展。

作者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第6篇:学习贯彻《对于以新业态新模式引领新型消费加快发展意见》心得体会1

学习 贯彻 《关于以新业态新模式引领新型消费加快发展的意见》心得 体会 1 1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发布的《关于以新业态新模式引领新型消费加快发展的意见》(下称《意见》)从五个方面部署 18 条举措,提出经过三至五年努力,促进新型消费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更加完善,到 2025 年,培育形成一批新型消费示范城市和领先企业,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显著提高,“互联网+服务”等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得到普及并趋于成熟。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今年的中国经济经受了严峻考验。在全民“战”疫的过程中,基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新型消费市场潜力得到释放,新型消费业态不断丰富,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外需不足,成为内需极具活力的增长点。新型消费在常态化疫情防控、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推动消费扩容提质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 5G 商用的不断推进,新型消费领域必然会进一步拓展,市场潜力巨大。

与此同时,一些短板也制约着新型消费的发展。《意见》精准施策,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若干举措,值得关注。

一是着力补足新型消费的信息基础设施短板。新型消费的最大魅力就是方便,随时随地可以购买商品和服务。一部手机搞定吃、穿、住、用、行,消费者不仅省时省力,交易成本也会大大降低。

让消费者越来越方便的企业,必然能够赢得消费者的青睐。然而,受信息基础设施的制约,“方便”也会遇到天花板。《意见》提出的加强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商贸流通基础设施网络、大力推动智能化技术集成创新应用等举措,着力提升新型消费基础设施,将为新型消费的“方便”提供更多方便。

二是着力补足新型消费的信息安全短板。在新型消费中,消费者非常关注信息安全。不少新型消费方式,消费者之所以不敢尝试、不敢消费,就是担心个人信息泄露,带来财产、名誉等方面的损失。对消费者的信息安全加以保护,是发展新型消费必须提供的“公共品”。针对信息安全问题,《意见》提出,“在健全安全保障体系的基础上,依法加强信息数据资源服务和监管”,“出台互联网上网服务管理政策,规范行业发展”等举措,努力让消费者没有信息安全的后顾之忧。

三是着力补足新型消费中商品和服务的质量短板。新型消费利用网络进行商品和服务的购买、消费,相对于卖方而言,消费者处于信息劣势。商品质量究竟如何,只有在收货之后才能知道;服务质量究竟如何,只能在消费之后才能明白。商品和服务质量问题也制约了新型消费量的增长。《意见》提出,“完善跨部门协同监管机制,实现线上线下协调互补、市场监管与行业监管联接互动,加大对销售假冒伪劣商品、侵犯知识产权、虚假宣传、价格欺诈、泄露隐私等行为的打击力度”,“健全市场监测、用户权益保护、重

要产品追溯等机制,提升行业发展质量和水平”等举措,有助于让用户放心大胆消费。

我认为,国家顺势而为出台《意见》,着力补足制约新型消费的三个短板,必将有效促进新型消费加快发展,而这也有利于积极构建“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

第7篇:关于支持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用地的意见

《关于支持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用地的意见》

国土资规〔2015〕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土资源、发展改革、科技、工业和信息化(通信管理)、住房和城乡建设、商务主管部门: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重大决策部署,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撑作用,推进“互联网+”行动,发展电子商务,构建众创空间等创业服务平台,支持培育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提出以下用地意见:

一、加大新供用地保障力度

(一)优先安排新产业发展用地。依据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相关服务指导目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国家鼓励发展的新产业、新业态政策要求,各地可结合地方实际,确定当地重点发展的新产业,以“先存量、后增量”的原则,优先安排用地供应。对新产业发展快、用地集约且需求大的地区,可适度增加年度新增建设用地指标。

(二)明确新产业、新业态用地类型。国家支持发展的新产业、新业态建设项目,属于产品加工制造、高端装备修理的项目,可按工业用途落实用地;属于研发设计、勘察、检验检测、技术推广、环境评估与监测的项目,可按科教用途落实用地;属于水资源循环利用与节水、新能源发电运营维护、环境保护及污染治理中的排水、供电及污水、废物收集、贮存、利用、处理以及通信设施的项目,可按公用设施用途落实用地;属于下一代信息网络产业(通信设施除外)、新型信息技术服务、电子商务服务等经营服务项目,可按商服用途落实用地。新业态项目土地用途不明确的,可经县级以上城乡规划部门会同国土资源等相关部门论证,在现有国家城市用地分类的基础上制定地方标准予以明确,向社会公开后实施。

(三)运用多种方式供应新产业用地。新产业项目用地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可以划拨供应。鼓励以租赁等多种方式向中小企业供应土地。积极推行先租后让、租让结合供应方式。出让土地依法需以招标拍卖挂牌方式供应的,在公平、公正、不排除多个市场主体竞争的前提下,可将投资和产业主管部门提出的产业类型、生产技术、产业标准、产品品质要求作为土地供应前置条件;以先租后让等方式供应土地涉及招标拍卖挂牌的,招标拍卖挂牌程序也可在租赁供应时实施,租赁期满符合条件的可转为出让土地。

(四)采取差别化用地政策支持新业态发展。光伏、风力发电等项目使用戈壁、荒漠、荒草地等未利用土地的,对不占压土地、不改变地表形态的用地部分,可按原地类认定,不改变土地用途,在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时作出标注,用地允许以租赁等方式取得,双方签订好补偿协议,用地报当地县级国土资源部门备案;对项目永久性建筑用地部分,应依法按建设用地办理手续。对建设占用农用地的,所有用地部分均应按建设用地管理。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移动通信基站等用地面积小、需多点分布的新产业配套基础设施,可采取配建方式供地。在供应其他相关建设项目用地时,将配建要求纳入土地使用条件,土地供应后,由相关权利人依法明确配套设施用地产权关系;鼓励新产业小型配套设施依法取得地役权进行建设。

二、鼓励盘活利用现有用地

(五)促进制造业迈向中高端。传统工业企业转为先进制造业企业,以及利用存量房产进行制造业与文化创意、科技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可实行继续按原用途和土地权利类型使用土地的过渡期政策。在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前提下,现有制造业企业通过提高工业用地容积率、调整用地结构增加服务型制造业务设施和经营场所,其建筑面积比例不超过原总建筑面积15%的,可继续按原用途使用土地,但不得分割转让。

(六)支持生产性、科技及高技术服务业发展。原制造业企业和科研机构整体或部分转型、转制成立独立法人实体,从事研发设计、勘察、科技成果转化转移、信息技术服务和软件研发及知识产权、综合科技、节能环保等经营服务的,可实行继续按原用途和土地权利类型使用土地的过渡期政策。

(七)鼓励建设创业创新平台。依托国家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构建的开放共享互动创新网络平台,利用现有建设用地建设的产学研结合中试基地、共性技术研发平台、产业创新中心,可继续保持土地原用途和权利类型不变。按照国家加快构建众创空间的要求,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开发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大学科技园、小企业创业基地、高校、科技院所等机构,利用存量房产兴办创客空间、创业咖啡、创新工场等众创空间的,可实行继续按原用途和土地权利类型使用土地的过渡期政策。

(八)支持“互联网+”行动计划实施。在不改变用地主体、规划条件的前提下,开发互联网信息资源,利用存量房产、土地资源发展新业态、创新商业模式、开展线上线下融合业务的,可实行继续按原用途和土地权利类型使用土地的过渡期政策。过渡期满,可根据企业发展业态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是否另行办理用地手续事宜。

(九)促进科研院所企业化转制改革。科研机构转制为产业技术研发企业,其使用的原划拨科研用地、生产性建设用地,可按国有企业改制政策进行土地资产处置,对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改制为国有独资公司、国有资本控股公司的,可采取作价出资(入股)、授权经营方式配置土地。

三、引导新产业集聚发展

(十)促进产业集聚集群发展。着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新产业在现有开发区、产业集聚区集中布局,高新区、经开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要发挥新产业集聚集群发展的引领作用。支持以产业链为纽带,集中布局相关产业生产、研发、供应、上下游产品服务项目及公共服务项目。引导生产性服务业在中心城市、制造业集中区域集聚发展。国家在重大产业关键共性技术、装备和标准研发攻关及技术改造基建专项、工业转型升级等资金安排上,对各类开发区、产业集聚区中的重点企业予以支持。

(十一)有效保障中小企业发展空间。鼓励开发区、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多层工业厂房、国家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供中小企业进行生产、研发、设计、经营多功能复合利用。标准厂房用地按工业用途管理,国家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实行只租不售、租金管制、租户审核、转让限制的,其用地可按科教用途管理。创办三年内租用经营场所的小型微型企业,投资项目属于新产业、新业态的,可给予一定比例的租金补贴。鼓励地方出台支持政策,在规划许可的前提下,积极盘活商业用房、工业厂房、企业库房、物流设施和家庭住所、租赁房等资源,为创业者提供低成本办公场所和居住条件。

(十二)引导土地用途兼容复合利用。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在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前提下,按照用途相近、功能兼容、互无干扰、基础设施共享的原则,会同发展改革、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根据当地实际,研究制定有助于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的兼容性地类和相关控制指标。经市、县国土资源会同城乡规划等部门充分论证,新产业工业项目用地,生产服务、行政办公、生活服务设施建筑面积占项目总建筑面积比例不超过15%的,可仍按工业用途管理。科教用地可兼容研发与中试、科技服务设施与项目及生活性服务设施,兼容设施建筑面积比例不得超过项目总建筑面积的15%,兼容用途的土地、房产不得分割转让。出让兼容用途的土地,按主用途确定供应方式,在现有建设用地上增加兼容的,可以协议方式办理用地手续。

(十三)推动功能混合和产城融合。单一生产功能的开发区、产业集聚区,可按照统一配套、依法供应、统筹管理的原则,在符合城乡规划的前提下,适当安排建设用地用于商品零售、住宿餐饮、商务金融、城镇住宅等建设,推动相关区域从单一生产功能向城市综合功能转型。

四、完善新产业用地监管制度

(十四)建立政策实施部门联动机制。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编制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前,应征询相关部门意见。发展改革应会同工业和信息化、科技、商务等部门及开发区管理机构,研究提出新产业和新业态项目的用地需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国土部门提出用地布局、协调土地供应和建设时序意见。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报市、县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现有建设用地过渡期支持政策以5年为限,5年期满及涉及转让需办理相关用地手续的,可按新用途、新权利类型、市场价,以协议方式办理。对需享受政策的市场主体,投资或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应向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提供项目符合条件证明文件,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登记备案后执行。加强过渡期满政策执行监管,防止以任何名目改变政策适用期。

(十五)建立共同监管机制。对于投资和产业主管等部门提出产业类型、生产技术、产业标准、产品品质要求作为土地供应条件的,在土地供应成交后,提出关联条件部门应当要求土地使用权取得人提交项目用地产业发展承诺书,作为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签订土地供应合同的前提条件。提出关联条件部门应对承诺书的履行进行监督,并适时通报国土资源主管部门。项目竣工投产达不到约定要求的,各相关部门应按职能分工依法依约进行处置。对利用现有建设用地兴办的新产业、新业态项目提出证明文件部门,应对项目经营方向进行监管。在工业、科教用地上建设或兼容的研发场所,允许转让、出租的,受让方、承租方投资项目所属产业应符合研发场所允许布局产业要求,不符合的,应按商服用途办理补缴土地出让价款手续及相关变更手续。

(十六)建立定期核验评估制度。签订、接收项目用地产业发展承诺书、土地供应合同、划拨决定书及提供项目符合用地支持政策要求证明文件的政府相关责任部门,应按法律文书约定、规定的事项,定期进行核验评估。对不符合用地支持扶持政策的,应及时终止政策执行;对需承担违约责任的,应依法依约追究责任。对符合相关规定、约定且需办理后续用地手续的,应及时办理。

本文件自下发之日起执行,有效期八年。

第8篇:“国改+新业态”驱动商业零售业估值提升

《红周刊》作者 刘晓旭

6月16日,电商巨头亚马逊收购全食超市的消息引发了商业零售行业震动。根据协议要求,亚马逊将以每股42美元的价格收购全食超市,交易价格约为137亿美元。在线零售商巨头亚马逊的线上向线下渗透行为,结合之前电商巨头阿里在国内市场投资银泰商业、三江购物、苏宁云商、联华超市等事件,可以清楚地看到,电商巨头全渠道融合模式在全球范围已成大势所趋。

作为新零售元年,2017年国内零售行业最大的变化是零售新物种、新业态的诞生。在线上商业巨头新技术、新理念与线下企业的合力探索下,我国零售百货行业有望迎来跨越式发展新契机。

零售百货企业积极转型

《红周刊》记者了解到,去年底以来,零售板块活跃度持续回升,新零售、国企改革、消费金融等主题性机会不断。一方面,实力不足的小企业被逐步淘汰;另一方面,大企业的收购兼并时有发生。无论是新零售还是传统零售,持续淘汰、并购以及跨界都将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在消费升级下,零售业将显现出两大特点:一是线上增速放缓。电商行业不断接近天花板,对实体零售的冲击将减弱。二是线下同质化明显、缺乏核心竞争力。”一位要求匿名的研究人士对记者表示,近年来,零售行业上市公司纷纷布局零售外业务的原因有很多,如宏观经济的放缓、房地产市场低迷,使得零售行业整体需求疲软;行业内竞争激烈,再加上网络电商的冲击严重,进一步使得零售企业市场份额缩减;此外,零售企业自身的成本较高、利润单薄等因素,也对零售行业的上市公司长期经营带来负面影响。

或许正如前述研究人员分析的那样,为改变自身不佳的经营局面,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零售百货业公司选择了跨界转型,试图通过双主营业务模式来扭转业绩不佳的局面。在梳理目前零售行业上市公司的经营情况时,《红周刊》记者发现二级市场中零售行业的上市公司转型金融投资、新媒体、房地产等行业的并不在少数。

其中,涉及金融行业的百货类上市公司最多。如布局“百货+金融”业务的有越秀金控、大连友谊、中百集团等;发起设立民营银行的有苏宁云商、永辉超市、红旗连锁等;设立小额贷款公司的有重庆百货、合肥百货、通程控股等;进军第三方支付的如宏图高科等。在具体公司上,越秀金控的前身广州友谊就因收购越秀金控100%股权,转战了跨度很大的金融行业,主营业务也由原先的百货转型为“百货+金融”业务。中百集团也在积极尝试金融与实业相融合。2016年底,公司与武汉东湖百瑞股权投资基金签订了《关于中百集团武汉生鲜食品加工配送有限公司之投资入股协议》,将其所持有的中百生鲜49%的股权以13279万元转让给产业基金。通过此次股权转让,公司表示这有利于通过整合内外部资源,有效分散中百生鲜的业务转型期风险和改革压力。苏宁云商在今年6月16日发布公告称,关于发起设立江苏苏宁银行已获银监会开业批复,江苏苏宁银行将以“科技驱动的O2O银行”定位,打造线上线下高度融合发展。

同样是受行业竞争压力影响,“体验”已成为百货零售企业的“救命法宝”。百货业也不再局限于满足消费者购物需求,纷纷向购物中心转型,如此也就推动了资金向商业地产开发转移。最典型的公司有豫园商城和昆百大A。其中,豫园商城是一家拥有旅游地产、旅游商业、珠宝零售、餐饮品牌、老字号品牌零售等业务的大型综合商业集团。其在2017年5月26

证券市场红周刊 2016年6月27日

日抛出了重组预案,拟向浙江复星、复地投资管理等17名对象定向发行股份,购买其持有的上海星泓、闵祥地产等28家公司的全部或部分股权。公司表示,此次收购将使得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注入新的元素,有助于实现业务的战略升级。昆百大A原主营业务为百货、家电、商业物业,随着经营压力的加大,该公司近期也发布公告称,拟以61.82亿元收购我爱我家94%的股权。对于此次收购,昆百大A表示将积极布局房地产中介服务行业,希望能分享到该行业爆发式增长的机遇。

“虽然实力强劲的百货公司都在积极转型突破,但从行业目前情况来看,百货零售行业仍未发生趋势性反转。”资深研究人士对《红周刊》记者表示。他认为,在百货零售子板块中,黄金珠宝行业是最被看好的,而超市行业的复苏则需要在下半年进一步确认。“在百货行业中,我看好全国布局的龙头企业,而区域性百货短期既无法提升估值,也无法外延扩张,相对压力较大。”该资深研究人士如是说。 “新零售”新机遇

去年底以来,新零售、国企改革、消费金融等主题性机会不断,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电商巨头布局线下以及新零售概念的提出,使得线下零售实体估值又出现了一轮明显回升,“新零售”已成为国内零售行业近年来热议的话题。

相较近日亚马逊收购全食超市事件,此前国内电商巨头阿里在国内市场的收购动作,如收购银泰商业、三江购物、苏宁云商、联华超市等公司股权,就已经在积极推动国内零售行业的融合变革了。而除了阿里的积极行动外,京东与永辉、天天果园的合作,腾讯与每日优鲜的合作等,也都融合了线上线下元素,颠覆了传统电商运营模式。特别是2016年11月11日,国务院还出台了《关于推动实体零售创新转型的意见》,此《意见》的发布,进一步推动实体零售补短板、增优势,提高了企业核心竞争力,而正是通过促进跨界融合、线上线下融合、多领域协同、内外贸一体化等多方面发展,使得我国零售行业迎来发展新格局。

“从零售行业发展的周期性角度来看,线上零售的冲击已经见顶,未来线下零售大概率迎来反扑。”申万宏源指出,网络购物的出现是一个外生变量,但是网购对实体零售形成较大的冲击则是零售行业发展过程内生的。目前零售行业处于大周期向上的底部。线上和线下的动态格局基本形成,居民消费渐趋理性,线上对线下冲击逐步趋弱。而线下零售竞争在过去几年的不景气周期将逐步趋缓,未来几年将进入行业内优质公司门店开设和业态调整的业绩释放周期。

同样是对于零售行业的未来发展,多位券商行业研究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一致表示,零售行业最大的变化是零售新物种、新业态的诞生,通过新技术、新理念与线下企业的合力探索,新零售模式有望成为我国零售行业未来跨越式发展的新契机。

在投资机会的发掘上,广发证券就提出,新零售模式的不断推进有望带来两类投资机会,即全渠道转型已取得成效的零售龙头和实体渠道的价值重估。其建议:1,电商依然是零售板块中最值得关注的领域,且其规模的持续扩张必然带动产业链相关领域的发展,代表公司有南极电商。2,线上线下融合的新零售是消费习惯变迁下的大势所趋,无论是与巨头绑定还是独立发展,核心竞争要素依然在于自身运营效率的提升。前者代表公司有与阿里深度绑定的苏宁云商、百联股份、三江购物等;后者代表公司则是自身具备变革意识和强运营能力的线下龙头公司,如永辉超市、鄂武商A、天虹股份。 混改提振,凸显龙头价值

国企改革在近年来一直是商贸板块比较重要的股价催化剂,推动了上市公司基本面的优化。一位市场分析人士指出,对于国企众多的零售板块(96家商贸零售上市公司中有48家公司具有国资背景),国改的进一步推进(通过治理结构优化和合理的激励安排),不仅有效地激

证券市场红周刊 2016年6月27日

发管理层和员工的积极性,改善了公司业绩和释放价值,更可以自身资源为依托,重塑团队、更新思维,加速迈入新零售转型的新时代。

对于涉及国改的公司,前述分析人士建议投资者关注国改速度较快区域内的龙头公司,如上海、广东、天津、重庆、山东、安徽等国企改革重点省份内百货零售业上市公司,如百联股份、老凤祥、天虹股份、广百股份、银座股份、合肥百货等,而一些具有估值低、改革预期强、改善空间大的公司,如鄂武商A、重庆百货等也同样不可轻视。与此同时,该人士进一步提出,投资者在充分理解监管层一直强调的通过并购重组盘活存量助力国企国资改革,化解过剩产能和“僵尸企业”市场出清的精神下,关注一些小市值的国企改革标的公司,如津劝业、兰生股份等具有重估机会的企业。

具体公司中,上海本地股老凤祥的第一大股东为上海黄浦区国资委,国内黄金珠宝行业龙头,目前公司估值在21倍左右,较港股周大福等有严重低估。百联股份的股价目前已经基本回调,已基本消化前期集团层面与阿里合作的事件影响,但新零售合作、混改都有重点推进,随着阿里接手联华超市18%股权,后续进一步合作值得期待。鄂武商A的第一大股东为武汉商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持股比例达21.54%。作为武汉国资委旗下的全资控股公司,武汉商联曾于2014年7月承诺在五年内解决旗下三家上市公司(鄂武商A、中百集团和武汉中商)的同业竞争问题,国企混改与整合的预期强烈。中百集团管理层原计划于今年7月份完成股权激励计划,后因公司业绩不达标而被迫延期。4月28日,中百集团再度发布公告称,由于2015年、2016年公司经营业绩预期均不能满足相应要求,大股东武汉商联集团拟变更承诺,力争5年内实施中百集团管理层股权激励计划。■

证券市场红周刊 2016年6月27日

第9篇:八大新业态助推北京乡村旅游提质升级

扩大规模,提升档次,建设品牌

北京市推广八大新业态,加快乡村旅游发展方式转变

北京世纪唐人旅游发展有限公司首席分析师 张晓军

编者按:2007年,北京市旅游局在对全市乡村旅游新业态进行全面调研、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国际驿站”、“采摘篱园”、“民俗风苑”、“养生山吧”、“休闲农庄”、“生态渔村”、“乡村酒店”、“山水人家”八种乡村旅游新业态,并委托权威机构起草了上述八种新业态的准入评定标准《乡村旅游特色业态标准及评定》。该标准作为市级地方标准,界定和明确了具有鲜明“首都特色、产业特点”的北京市乡村旅游八大新业态,在全国首次以标准化的全新产业管理和促进理念及措施,实现乡村旅游从传统民俗村(户)向现代特色化、从初级观光向高级休闲、从同质化向差异化、从单体经营向产业集群的转变,推动北京乡村旅游的升级换代。

一、北京市乡村旅游发展阶段

北京市乡村旅游业历经自发发展(1998年以前)、数量扩张阶段(1999年至2002年)、规范发展阶段(2003年至2006年)三个阶段,目前已进入品质提升阶段,呈现快速发展与品质提升并进的局面。目前,北京市乡村旅游还存在诸多问题,突出表现为四点:一是初级观光产品比重大。北京市乡村旅游产品中高端休闲旅游产品比重较小,大多数旅游活动形式仍停留在浅层面的走马观花式,未深入挖掘乡村旅游地的“地格”,缺乏参与性、休闲性、体验性强的旅游产品;二是产品开发同质化严重。北京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存在严重的同质化倾向,乡村旅游产品的特色体现不足,大多数乡村旅游地将市场竞争重点放在价格及硬件实施改造升级上,仅仅靠提高实施档次进行竞争,未从产品特色等更高层面寻求突破;三是产品布局单体化明显。北京市乡村旅游产品仍处在单打独斗的层面,产品多为单体化布局,没有形成集群和集聚,严重影响了产品体量和市场影响力,导致重复建设、同质开发,造成对乡村旅游资源的浪费和破坏;四是产品标准体系不完整。北京市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比较重视乡村旅游产品标准体系建设,但现存标准尚不能改变目前乡村旅游产品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产品开发类型趋同、产品文化特色不足、产品布局单体化等诸多问题,北京市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

仍存在经营不规范的现象。

二、产业转型呼唤特色化发展

针对以上问题,市委市政府对北京市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了科学部署,提出了全新发展思路。在2008年北京市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北京市副市长丁向阳指出,未来北京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全面树立大旅游观,积极调整旅游产业结构,转变旅游发展方式,以投资、消费双轮驱动,打造城市、郊区两个市场,坚持“一区(县)一色”、“一沟(村)一品”的特色发展道路,积极培育具有首都特色的旅游新产品、新业态,大力推动首都旅游产业优化升级,努力把旅游产业培育发展成为首都经济的支柱产业,把北京建设成为国际一流旅游城市。

北京市旅游局从提高首都市民生活幸福指数,满足多元化、休闲化市场需求,完善北京旅游产品体系,优化全市旅游产业空间布局的战略高度,对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给予了全新理解和重视。北京市旅游局张慧光局长指出:“走特色发展道路,大力促进民俗旅游向乡村度假旅游产业转型,提升郊区民俗旅游的质量和水平。各远郊区县要紧紧围绕自身资源特征,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最终形成各具特色的旅游小城镇、特色村落、特色乡村酒店、特色民俗活动和特色沟域文化的乡村旅游产业体系。并把乡村旅游发展与山区生态搬迁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以旅游发展带动郊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分管乡村旅游工作的北京市旅游局安金明副局长表示,乡村旅游新业态产品的推出是北京市旅游局在乡村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基础上,为打造第二代乡村旅游而提出的崭新概念,在国内乡村旅游领域中尚属首创,这必将改变京郊乡村旅游产品单

一、特色不突出的现状,对于构建乡村旅游的全新品牌、提升乡村旅游产业的规模和质量、促进乡村旅游产业的升级换代具有重要意义。

三、三年探索四步推出八种新业态

量变导致质变。按照产业发展规律,经历了十余年的数量增长和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发展之后,面临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双升级”客观要求的北京市乡村旅游业,进入了品质提升时期。2007年,北京市旅游局顺势而为、乘势而上,组织专业力量,对全市乡村旅游新业态的发育进行全面调研,在总结和分析的基础上,在国内首次提出了“国际驿站”、“采摘篱园”、“民俗风苑”、“养生山吧”、“休闲农庄”、“生态渔村”、“乡村酒店”、“山水人家”等八种全新的乡村旅游业

态概念。

思路决定出路。工作方式的转变是实现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制度基础。为保护、引领和规范化发展上述全国首创,充分反映首都城市特色,具有引领全国乡村产业发展示范意义的新生事物,北京市旅游局引入和实施了全新的管理和促进手段——标准化。为此,北京市旅游局委托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起草了《乡村旅游特色业态标准及评定》系列标准。该系列标准是立足于北京乡村旅游的实际管理和服务水平而设置的科学、合理的管理和技术要求,为“一区一色、一沟一品”乡村旅游发展目标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推进依据,是旅游标准化在乡村旅游发展领域的全新探索,一次性出台标准之多、密度之大、起点之高,在全国乡村旅游工作领域尚属首创。

2008年5月,市旅游局组织召开了“北京乡村旅游新型业态系列标准”中期评审会,听取了课题组对标准编写工作的中期汇报,并对该标准的进一步修改提出了建设性意见。2008年11月,市旅游局、市技监局联合召开《乡村旅游特色业态标准及评定》座谈会,对《乡村旅游特色业态标准及评定》进行了了充分讨论,并提出了修改意见。2009年1月,北京市旅游局和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共同组织召开了《乡村旅游特色业态标准及评定》地方标准审查会,该标准顺利通过了审查。

2009年9月,市旅游局会同市质监局召开了北京市乡村旅游特色业态推广发布会,发布了《关于开展乡村旅游特色业态评定工作的通知》和《乡村旅游特色业态标准及评定管理办法》。2009年11月,北京市地方标准《北京市乡村旅游特色业态标准及评定》(DB11/T652.1-2009)系列标准正式实施。 至此,相关标准的起草和制定工作圆满地画上了句号,同时也拉开了全市范围的标准宣贯工作。北京市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从而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性阶段。

2010年1月,北京市旅游局根据《乡村旅游特色业态标准及评定》的具体要求,成立了北京市乡村旅游特色业态评定机构,职责有四:一是负责指导各区县乡村旅游特色业态评定工作;二是对各区县申报的市级乡村旅游特色业态进行评审;三是督检查已评定的市级乡村旅游特色业态的工作;四是定期对市级乡村旅游特色业态进行复核。

2010年2月,经北京市乡村旅游特色业态评定委员会评定,38家乡村游接待单位入选全市首批乡村旅游新业态,包括:国际驿站1 家(怀柔慕田峪村小园餐厅)、采摘篱园5家(门头沟樱桃沟采摘园、房山北石门村、大兴大东农业观光园、大兴梨花庄园航天科技观光园、平谷鱼子山村温室大棚)、乡村酒店14家(门头沟山景苑度假村、门头沟北京腾午度假村、房山天毓山庄、房山小河人

家、昌平雪雅小庄、昌平鲜果乐园、昌平香堂国际观光园乡村酒店、昌平昌源祥温泉会馆、昌平乡居楼、平谷鱼子山村润泽园、怀柔劳模山庄、怀柔鹅和鸭农庄、密云青箐顶、延庆香龙园聚贤山庄)、养生山吧2家(房山北台民俗村、平谷玻璃台村)、休闲农庄7家(门头沟古民居爨底下、房山富恒农业观光园、大兴玛莱特红酒庄园、大兴留民营生态农场、平谷丛海逸园、延庆华坤庄园、延庆义和庄园)、生态渔家2家(密云神农乐园、密云溪鹊林度假村)、山水人家5家(门头沟古道酒家、平谷雕窝村、怀柔八宝堂村、密云圣水渔村、密云穆湖渔村)、民族风苑2家(大兴巴园子满族文化民俗村、怀柔项栅子正蓝旗村)。

四、八大新业态推动乡村旅游产业转型发展

北京市大力实施“乡村旅游促进计划”,精心培育乡村旅游新业态,不断创新乡村旅游产品,逐步完善乡村旅游标准,积极打造特色乡村旅游业态聚集区,全面推进乡村旅游产品换代,形成了内生性的产品创新机制,推动了乡村旅游产业的不断升级,这是北京市乡村旅游产业一直在全国保持先进水平的成功秘诀。2009年,在安徽黄山召开的全国发展乡村旅游工作会议上,北京市推出的八大新业态及其管理办法得到了国家旅游局领导和与会代表的一致好评。

国际驿站(International Homestead)指以家庭(户)为基本旅游接待单位,并形成一定规模的经营主体。《乡村旅游特色业态标准及评定 第2部分:国际驿站(DB11T 652.2-2009)》从环境景观与建筑、特色餐饮、乡村旅游活动、特色旅游服务、市场影响力五个方面对国际驿站做出了要求。国际驿站应当体现异域文化特色、使用多语标识、提供异国特色餐饮、增加异域文化体验活动等,并且服务对象50%以上为国际游客。国际驿站是朝阳区重点打造的新型业态,其典型代表是高碑店村国际驿站。高碑店村所接待的群体以国际游客为主,游客可亲身体验捏泥人、剪纸、布贴画、中国结、彩绘脸谱、兔爷儿等传统民间手工艺制作,可学习“唱京剧”、“演奏民乐”等文艺项目,可参与中国传统或当地传统节日及其它特色活动,获得物质和精神上的纯中国乡土旅游体验。

采摘篱园(picking gardens)是指能提供观赏和采摘特色蔬菜、果品或其他特色农作物等休闲活动的高新农业实验基地或种植基地,具有观赏、采摘、学习和科普等综合功能。《乡村旅游特色业态标准及评定 第3部分:采摘篱园(DB11T 652.3-2009)》从种植特色、科普解说与展示、采摘活动与服务、采摘品安全、节能与环境保护、市场影响力六个方面对采摘篱园做出了要求。采摘篱园在种植面积、景观效果、采摘品种、解说系统、服务设施等方面都必须达到标准规定的水平。采摘篱园是大兴区重点打造的新型业态,其典型代表是庞各庄万

亩梨园,该梨园内梨的品种繁多,让游客眼花缭乱。

乡村酒店(Rural Hotel)是指具有休闲、娱乐、求知、教育功能的综合性旅游住宿单位。是将农业景观、生态景观、田园景观与住宿、餐饮设施进行结合,能够为游客提供乡村休闲体验的经营主体。《乡村旅游特色业态标准及评定 第4部分:乡村酒店(DB11T 652.4-2009)》从环境景观与建筑、住宿设施、特色餐饮、旅游活动、市场影响力五个方面对乡村酒店做出了要求。乡村酒店应当采用乡村建筑材料、展示有乡村特色的建筑小品、提供30间(套)及以上的客房、增加乡村特色旅游活动。乡村酒店是昌平区重点打造的新业态,昌平乡村酒店聚集区,东起小汤山温泉大道,西至流村绿色走廊的百里山前暖带,涉及到12个镇40个村,分为温泉康复疗养型、特色餐饮型、体验农事型、餐饮会议型、采摘休闲型、田园风格型、拓展登山型、特殊风格建筑型等。

养生山吧 (Wellness Mountain Bar)指依托山地资源,以绿色健康、修身养生为经营理念,从事颐养身心、健康休闲、舒适度假的活动场所。《乡村旅游特色业态标准及评定 第5部分:养生山吧(DB11T 652.5-2009)》从环境景观与建筑、住宿、餐饮服务、养生设施及活动四个方面对养生山吧做出了要求。养生山吧建筑物依山而建、空气质量达到人体养生标准、室外环境凸显其养生理念、住宿设施体现养生功能、餐饮符合养生要求、养生设施齐全、养生活动丰富。养生山吧是房山区重点打造的新型业态,其典型代表是中英水北台民俗村、蒲洼养生山吧集聚区、天毓山庄、玫瑰休闲港等。

休闲农庄(Leisure Farm)是指占地100亩以上,以农业生产和乡村生活为依托,以农耕文化为核心,利用田园景观为游客提供乡村生产生活休闲体验以及住宿、餐饮等基本服务设施的经营主体。《乡村旅游特色业态标准及评定 第6部分:休闲农庄(DB11T 652.6-2009)》从环境景观与建筑、特色活动项目、住宿、特色餐饮四个方面对休闲农庄做出了要求。休闲农庄应有100亩以上的土地面积、景观营造凸显休闲特色、特色活动项目丰度上突出农业相关活动分值比例、客房数不低于20间、餐厅餐位数不低于50位。目前北京发展较好的休闲农庄有通州区禾阳休闲农庄、通州区天地和庄园、昌平区中科捷奥休闲农庄、延庆县怡情园休闲农庄等。禾阳农庄位于通州区西集镇金各庄村,游客在此可以享受到耕种、养殖、采摘、康体、美食等多种乐趣。

生态渔村(Eco Fishing Village)指依托乡村良好的自然生态、村容风貌和渔业特色产业,以“鱼、渔”和水体景观为主题旅游吸引物,可提供特色餐饮、观光游览、休闲娱乐等服务的乡村旅游接待场所。《乡村旅游特色业态标准及评定 第7部分:生态渔村(DB11T 652.7-2009)》从环境景观与建筑、住宿设施、

特色餐饮、特色旅游活动、食品安全五个方面对生态渔村做出了要求。生态渔村景观及建筑凸显渔文化和渔家风情、住宿设施体现“生态”和“渔”文化特色、餐饮具有渔家风味特色、旅游活动具有渔民生活气息、食品达到生态和安全的要求。生态渔村是密云县重点打造的新业态。密云生态渔家聚集区位于密云水库南岸溪翁庄镇域,全长5公里,内有生态渔家43户,从业人员800余人。

山水人家(Natural Village Household)指具有一定规模,以自然山水景观为资源实质、以游山玩水为代表活动,能够为游客提供集观光、娱乐、住宿、餐饮、购物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山水环境度假场所。《乡村旅游特色业态标准及评定 第8部分:山水人家(DB11T 652.81-2009)》从环境景观与建筑、住宿设施、特色餐饮、特色旅游活动四个方面对山水人家做出了要求。山水人家建筑突出山水特色、植被覆盖率和负氧离子含量等高于一般乡村农家、庭院独立、住宿设施及餐饮突出山水人家特色、山水旅游活动丰富。山水人家是延庆县重点发展的新型业态。怀柔八宝堂村的山水人家也独具特色,该村的山水人家青砖青瓦,雕梁画栋,院门悬挂的红灯笼、匾额对联极具中华传统韵味。

民族风苑(Minority Nationality Cultural Village)是指以少数民族建筑、服饰、风俗生活形式和宗教信仰与生产方式等为依托,集中展示少数民族风情,以提供少数民族风情体验为特色的旅游休闲娱乐综合接待场所。《乡村旅游特色业态标准及评定 第9部分:民族风苑(DB11T 652.9-2009)》从环境与景观、建筑与标志牌、住宿、特色餐饮、民族特色体验活动、民族文化六个方面对民族风苑做出了要求。民族风苑建筑风格和外观装饰等直接体现民族文化、标志牌采用民族文字和符号元素、住宿设施突出民族文化特色格调与氛围、餐具和菜品体现民族特色、民族体验活动丰富、民族服饰和民族技能等民族文化展示充足。民族风苑是怀柔区重点打造的新型业态,主要分布于七道梁正白旗村、项栅子正蓝旗村、怀柔区老西沟镶红旗村。怀柔孙栅子村民族风苑风情浓郁,满族民俗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文艺体育活动等满族特色得到了充分展示。

五、品质为基,北京市乡村旅游即将迎来“品牌建设”全新局面

品牌是市场竞争不二的法宝。品牌建设对于区域和产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树立可持续的比较优势具有至关重要的战略意义。对于历经了自发发展、数量扩张、规范发展并已进入品质提升阶段的北京市乡村旅游业而言,八大业态提供了创新的产品基础。从产品建设转移到产品建设与市场建设并重,从单一的国内市场依赖拓展为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并存,实现由产品到品牌的提升,满足建设世界城市的全新要求和定位,北京市乡村旅游业任重而道远。、

上一篇:教师证报考流程下一篇:七年级下学期数学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