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建立国有资产管理新模式

2024-05-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建立国有资产管理新模式(精选9篇)

论建立国有资产管理新模式 篇1

文章标题:论建立国有资产管理新模式

中共十六大报告提出,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继续探索有效的国有资产经营体制和方式。随即,国务院成立了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并进一步制订和发布了《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这一切表明我国国有资产管理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该阶段的核心任务就是建立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代表与分类监管、企业分层自主经营的国有资产管理新模式。这种目标模式可以概括为“分级代表、分层运营,分类监管”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一、“分级代表”:新国有资产管理模式的核心内容

在新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下,国有资产统一由国家所有,国家实行分别由中央政府和省、市(地)两级

地方政府设立国有资产管理机构来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这种“分级代表”的架构是新国有资产管理的核心,它明确了国有资产管理主体及其地位,确定了不同层次出资人的出资范围。根据《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国务院代表国家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大型国有企业,重要基础设施和重要自然资源等领域的国有资产及国有企业,履行出资人职责。国务院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企业,由国务院确定、公布。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设区的市、自治州级人民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对由国务院履行出资人职责以外的国有企业,履行出资人职责。其中,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国有企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公布,并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备案,其他由设区的市,自治州级人民政府履行

出资人职责的国有企业,由设区的市、自治州级人民政府确定、公布,并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备案。LocALhoSt

这种“分级代表”既区别于以前的“分级监管”,又区别于“分级所有”。

与“分级监管”的关键区别在于“分级代表”是根据谁投资、谁管理、谁收益的市场经济原则,通过国有资产管理法律确定地方政府对相应所属国有资产的出资人的代表权,而“分级监管”体系下地方政府对相应所属国有资产的监管权则来自于中央政府的授权。《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规定,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是代表国务院履行出资人职责、负责监督管理企业国有资产的直属特设机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设区的市、自治州级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是代表本级政府履行出资人职责、负责监督管理企业国有资产的直属特设机构。不同级别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的关系

为工作指导和监督关系。

与“分级所有,:的关键区别在于,在“分级代表”框架下,国有资产统一由国家所有,无论哪级政府单独投资的企业,都属于国有企业,而“分级所有’体制下,国有资产是各级政府所有,各级政府单独投资以及联合投资形成的企业不应该通称为国有企业,而是公共企业。从理论上说,政府“分级代表”的框架能够在保持国家统一所有的大前提下,有利于实现国有企业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有利于解决国有企业所有者缺位问题,减少各级政府之间的扯皮现象,使各级政府的责任更加明确。政府“分级代表”还有利于各级政府的投资关系,较好地调动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

二、“分层运营”:新国有资产管理模式的效率基础

从理论上讲,国有资产的真正所有者(最终所有者),即全国人民,难以直接有效发挥所有者的功能,是一个“消极”的所有者。因此,政府作为国有资产的产权代表管理国有资产就成为世界各国的通

行做法。但是,政府作为国有资产所有权代表,如果直接实施对国有资产的控制,往往就会形成政企不分难题,造成国有企业运行的低效率。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国外市场经济国家管理国有资产的基本经验是,建立一个“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国有控股公司——具体国有企业”三层运营体系,或者“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授权经营的企业集团”两层运营体系。其中,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与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之间是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代表的政府机构与国有资产经营机构的关系,具体体现为国有资产授权与被授权关系,而资产经营公司和生产经营企业之间是投资和被投资或者是国有资产使用权的出让和受让人关系。这种“分层运营”的体系在保证“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代表国家真正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的前提下,不直接干涉国有企业的具体经营活动,为提高国有企业的运行效率奠定了制度基础。

从我国情况看,新国有资产管理模式下

这种“分层运营”的结构也正在显现出来。这主要表现在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设立,及其对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结构的职责规定上。根据《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不履行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的职责主要包括: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等法律、法规,对所出资企业履行出资人职责,维护所有者权益,指导推进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改革和重组,依照规定向所出资企业派出监事会,依照法定程序对所出资企业的企业负责人进行任免、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对其进行奖惩;通过统计、稽核等方式对企业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情况进行监管:制定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规章、制度,等等。这一方面界定了国有资产管理监督机构与企业的关系是资产经营与管理的关系,不再具有行政管理关系,该机构只能依据法律履行其出资人职责,而不能随心所欲地干预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另一

方面国资监督管理机构是独立于政府行政部门的,不能与其他政府管理职能部门一样具有制定和影响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权力,从而避免可能产生的国有制企业和非国有制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具有不平等机会和地位的问题。

从我国现阶段改革进展看,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与一般企业的出资与受资关系已经得到确定。虽然国有资产在企业中的存在形式已呈多样化,既有国有独资企业,也有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国家控股、参股企业。但《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确定的

新国有资产管理模式,是以现代企业制度为基础的,无论哪类型企业,都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经济主体。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与企业的关系是通过国有资产的经营连接起来的。在《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中,虽然没有具体指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一定要授权国有资产投资经营机构具体从事国有资产的经营,但在第二十七条

指出:“国有独资企业、国有独资公司经国务院批准,可以作为国务院规定的投资公司、控股公司,享有公司法第十二条规定的权利:可以作为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享有公司法第二十条规定的权利”。这为新的国有资产经营机构的发展和“分层运营’体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三、“分类监管”:新国有资产管理模式的基本前提

所谓“分类监管”就是针对国有资产的类型和目标进行分类,采用不同的法律和管理制度。从“分类监管”体系具体设计要求而言,应该在对国有资产经营性和非经营性大分类基础上,将经营性国有资产分为服务于社会目标和经济效率目标两类企业,全

国人大应该针对这两类国有企业分别立法,国务院或者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也应该分设两个部门、在组织机构上分别管理。.1.服务于社会目标的国有企业,主要集中于国家安全领域、公共产品领域、自然垄断领域和国民经济支柱、主导产业领域,其社会目标居

于优先地位,盈利目标处于次要地位。根据其各自特点单独立法,由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委员设专门部门统一管理,具体运营可能更多的是采用“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具体专门部门)——授权经营的企业集团”两层运营体系。

2.服务于经济效率目标的国有企业,主要集中于竞争性领域,如一般工商业领域,其盈利目标和资产安全居首要地位,主要以股权多元化的公司制形式存在,应按照现代公司制企业要求去运作。我国现有的绝大多数国有企业将改为这类公司制企业。全国人大可以针对这些企业统一立法,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设专门部门(如竞争领域部)行使所有者职权,这类企业的多数可通过“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国有控股公司——具体国有企业”三层运营体系进行管理。应该说明的是,这两类企业的分类应该是动态的,服务社会目标的企业会由于环境变化而逐渐转为竞争领域中,成为服务经济效率目标。而且,未来国家不应该在竞争

领域中设立新的国有企业,只能根据社会需要建立服务于社会目标的国有企业。

从我国的现阶段状况看,我国国有资产分三大类,一是资源性资产:二是行政事业单位占用的国有资产,三是经营性国有资产,这部分国有资产基本分布在企业,由企业占有与使用。现在出台《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中的国有资产仅限于非金融机构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国有参股企业中的国有资产。对于某些垄断性企业占有的国有资产,例如电力、铁路等,其国有资产虽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但按条例的字面理解已经包含其中。这个范围既包括由中央管理的,也包括地方监管企业的国有资产。这部分国有资产,从大范围来讲约达11万亿元,占全部经营性国有资产的近70%。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的监管范围是中央所属企业(不含金融类企业用国有资产,目前直接监管的企业共有196家,截止2002年底拥有资产总额万亿元,所有者权益

万亿元。对于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而言,如何区分各类企业的性质和目标,进行分类监管,是未来工作的重点。

四、现阶段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应注意的问题

要建立上述“三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新模式,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现阶段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要尽快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国有资产管理基本法律体系和具体管理办法。在法律体系方面,具体包括界定中央和地方政府如何分级代表国有资产行使所有权职权的法律、国有资产管理机构设立方面的立法、国有资本产权交易和处置方面的法律、针对特殊性质的国有企业的单独立法,等等。在具体立法过程中,要注意这些新的有关国有资产立法与其他已有法律的协调,这具体包括与《宪法》、《公司法》、《森林法》、《海洋法》、《土地法》等相关法律的协调。在管理制度方面,尤其是要建立和完善针对国有控股公司运行的具体管理办法。国有控股公司作为国有资产

管理委员会和国有企业的中间层,它如何运行关系到整个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有效性。要通过具体的管理办法和制度确定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和国有控股公司的关系,要明确国有控股公司与其控股和参股的国有企业之间的法律关系以及应该遵循的规定。另外,应该在全国人大设立国有资产管理专业委员会,专门负责国有资产管理立法和对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的监督指导。

2.要避免出现国资委过度集权的问题。在建立国有资产管理新体制过程中,由于强调国资委是作为国有资产“管人、管事、管资产”相统一的所有者代表,因而很容易走向过于集权。国资委过于集权,一是容易导致对国有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的过度干涉,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权;二是面对数万亿之巨的庞大的国有资产,过于集权造成国资委管理幅度过宽,影响管理效率。为此,一方面在“分级代表”的框架下,除了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大型国有企

业、基础设施和重要自然资源等由中央政府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外,其他国有资产都要由地方履行出资人职责,另一方面,在建立“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国有控股公司——具体国有企业”三层运营体系,或者“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授权经营的企业集团”两层运营体系时,要充分考虑对“中间层”(包括控股公司和授权经营的企业集团)进行有效授权。而《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在这方面的具体规定内容较少。

3.一定要进行“分类监管”。国有企业数量众多,情况十分复杂,目标也多种多样。分类监管就十分必要和重要。迄今为止,人们在论及建立国有资产管理新体制时,过多地强调国资委的“管人、管事、管资产”相统一的所有者代表职能,忽视了国有企业的目标和行业的差别问题,很少提及分类监管问题。一般认为,国有企业不令人满意的是效率低下。其实准确地应该说,令人不满意的是,由于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的双重目标存在,国有企业牺

牲了高昂的经济目标却仅获得了有限的社会目标。市场经济国家管理国有资产的经验也表明,必须进行分类监管。在美国,国会对国有企业进行直接监管,甚至每成立一家政府企业,国会就要通过一个专门法律,政府有关部门要根据国会决议设置的专门委员会对相应的国有企业实行监管。我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目前直接监管的企业共有196家的行业分布看,几乎涉及各类基础产业、各类制造业、贸易、高新技术、军工等众多行业,既有竞争性领域,也有自然垄断性领域。要提高监管效率,分类监管十分必要。

4.在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国资流动和交易过程中要注意公平。推进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监督规范国有产权交易是国资委的一项重要职能。有关国有股的****,必须明确相应的包括价格计算方法、交易方式等具体的运作规则,从而保证国有资产产权交易过程公开、公平、公正。这里值得

强调的是,在国有股****时,无论是外资收购,还是民营资本收购,或者经营者团队或内部员工收购,都要使各类收购方具有平等的竞争地位。国有企业从国有独资变为股权多元化的股份制企业过程中,国有股可以****的非国有对象大致包括两类,一是企业内部员工和经营管理者,二是包括外资背景在内的企业外部法人和自然人。第一类****被称之为引入“内部型股份”过程,而第二类则被称之为引入“外部型股份”过程。现在有些学者认为,引入“内部型股份”的过程由于难以公开、公正可能会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因而建议将大中型国企中的国有股****给境外的大型战略投资者,应该成为下一步国企改制的重点。然而,国有企业股权****过程是否公正、公开,实际上并不取决于卖给谁和引入什么类型的非国有股份,而关键决定于谁来卖和如何卖。即是否制定了规范统一的产权交易规则和代表国有股权行使权力的所有者是否具有责任心。在推进

外资参与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必须把外资与民营资本一样同等对待,外资只能是国企股权多元化过程中的“一元”,不应该作为“重点”而享受“超国民待遇”(在流通业中已经出现对外资过度开放问题)。不要把外资作为国企改制的“救世主”。

论建立国有资产管理新模式 篇2

(1) 建章立制。立足本市实际, 我们先后制定了办公用房管理、固定资产配置标准、公务用车管理、公物仓管理和对外投资管理等办法, 涵盖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全方位、全过程, 对加强和规范行政事业性资产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

(2) 升级系统。为保证资产管理的有效性, 准确性, 实现动态管理, 提高管理效率, 对原有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升级改造, 提升资产管理信息技术支撑。市直343家行政事业单位78.5亿资产全部纳入信息系统管理, 配置、使用、处置、查询分析、资产报表等功能模块全面上线, 实现准确及时地查询、统计和分析行政事业资产的总量、结构、分布等情况, 形成国有资产监管进口到出口的全程化、动态化管理。

(3) 流程再造。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业务面广事杂难度大, 为了更进一步推进资产管理, 结合本市实际, 简化环节, 便捷服务, 优化流程设计, 我们对资产管理业务进行全面梳理, 明晰职责, 对资产配置、资产使用、资产处置、资产调剂、资产评估和公物仓管理等六大类十六项业务进行流程再造。

二、创新手段, 推进国有资产绩效管理

1. 加强国有资产配置管理, 把好入口关

根据财政部和安徽省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办公设备家具配置标准的相关规定, 参照我市近年通用资产政府采购结果, 结合当前市场主流产品行情、技术参数和单位实际需求, 制定《合肥市市本级机关事业单位办公家具和办公设备配置标准》, 分低配和标配两档制定价格标准和相应参数, 并将价格标准和参数内嵌至资产配置功能模块中, 严把入口关, 提高资产配置的科学性, 强化资产预算管理精细化水平。

2. 加强国有资产使用管理, 把好绩效关

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管理, 通过统一粘贴条形码, 依托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相关模块, 确保行政事业单位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 建立资产调剂共享机制, 发挥国有资产使用效率。

(1) 加强房产和权证监管。全面收缴行政事业单位房产两证和租赁合同1500余份, 累计整合、调剂使用办公用房18万平方米以上, 充分地盘活了存量房产, 极大地节约了财政资金;划转市直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房产6万余平方米, 规范出租房管理, 杜绝部门滋生腐败的土壤, 更好的提升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

(2) 严格公务用车管理。自2008年起采取一清、两控、三鼓励的办法, 建立了逐步淘汰公务用车机制, 连续六年实现了市级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零增长。淘汰和报废车辆, 统一交市财政公开处置, 处置收入全额上交财政;2013年收缴全市党政机关超标超编车50辆, 其中15辆超标车进行了拍卖, 实现收入325.9万元。

(3) 开展对外投资专项清理。完成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对外投资专项整改, 对不符合对外投资条件和经营亏损的项目进行清算关闭或收回投资, 同时对符合投资条件、经营性状况良好的项目重新履行申报审批手续, 规范管理, 累计清理整改44家市直行政事业单位111个对外投资项目。通过专项整改, 有效解决了对外投资未履行内部决策程序、投资单位在被投资项目列支费用、股权关系不明晰等问题, 规范了对外投资行为, 有效的降低了投资风险。

(4) 盘活存量资产。依托资产管理信息系统, 着力探索对行政事业单位长期闲置、低效率运转和超标准配置资产的调剂机制, 促进行政事业资产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提高行政事业存量资产使用效益。2012年以来, 调剂公务用车近900辆, 调剂其他固定资产6000余件。

3. 加强国有资产处置管理, 把好出口关

根据《合肥市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使用和处置管理暂行办法》和《合肥市市级政府公物仓管理暂行办法》的相关规定, 突出处置确认功能, 增强资产处置透明度。加强对资产处置和报损 (废) 、盘亏资产核销的审批管理, 重点关注处置资产实物流失问题。所有资产处置事项, 必须通过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公物仓的处置确认, 形成资产管理的闭环, 实现资产账、卡、物相符, 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4. 规范国有资产收入管理, 把好效益关

强化资产处置、房产出租、对外投资等国有资产收益监管, 取得的收入全部缴入国有资产收益专户, 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变部门收入为政府收入, 有效降低政府运行成本, 杜绝部门私设小金库行为。

三、建立政府电子公物仓推进资产管理新突破

政府电子公物仓是借助现代化电子信息技术, 对闲置、处置、超标准配置的资产以及临时机构的资产和执法执纪单位罚没物品、收归国有的涉案物品等资产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调配、统一处置的运作平台。

今年, 本市着力依托资产管理信息系统, 在资产全面清查、推行条形码管理的基础上, 以资产配置预算和资产处置确认为节点和抓手, 建成配置合理、使用有效、处置规范、管理科学的政府新型电子公物仓管理模式, 构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从进口到出口各环节的网络动态管理闭环。

1. 全面开展资产清查, 盘清存量底数

从2014年1月份开始启动市直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全面清查工作。清查步骤:采取单位自查、主管部门复查、财政核查相结合;清查目的:核实财务固定资产账、固定资产实物、资产信息系统数据, 做到固定资产总账、明细账金额一致, 固定资产账与资产信息系统金额一致, 固定资产实物与资产信息系统数量、名称相符。开展清查后的损溢认定和核销处理, 按程序报批后, 完善资产账务处理和资产管理系统数据信息, 对查出的问题进行全面总结和分析, 提出整改措施, 并督促落实。

2. 推行条形码管理, 加强在用资产控制

结合资产清查, 在单位自查、完善卡片信息的同时, 对全市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全面启动粘贴条码工作, 实行资产身份证管理, 加强在用资产控制。

所有纳入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的固定资产, 粘贴条形码后, 财政、主管部门和单位可以随时扫描条形码, 通过扫描结果与资产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比对, 可以控制资产家底不实、使用责任不明、盘盈盘亏频繁等现象。

3. 对接资产配置采购执行数据, 打通增量资产入口

通过资产管理信息系统, 运用电子信息技术, 对接资产配置采购执行数据, 打通增量资产入口, 并对数据进行提炼分析, 作为后续资产配置的参考依据。

年度资产配置预算批复后, 电子公物仓将根据实际批复数量和参数, 自动获取数据并形成虚拟卡片, 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由单位根据实际采购情况对虚拟卡片进行修改确认后, 形成正式卡片。

年度预算执行中, 单位因工作需要或临时任务需追加购置固定资产的, 通过资产管理信息系统进行追加申报、审批, 并由电子公物仓生成虚拟卡片。单位根据实际采购情况确认后, 形成正式卡片后纳入电子公物仓监管。

对接资产配置采购执行数据, 可随时掌握新增资产情况, 实现资产一个入口管理, 在确保新增资产及时纳入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的同时, 也保证了增量资产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4. 统一处置确认程序, 严格资产出口控制

自今年始, 所有资产处置事项 (含财政备案和审批) , 自审批完成后, 全部转入电子公物仓, 由电子公物仓分类进行处置确认。

其中, 属于电子产品的, 需根据电子公物仓指令, 交指定的物资回收公司, 进行无害化处理;属于车辆的, 需根据电子公物仓指令, 将车辆上交公物仓进行公开处置或强制报废, 取得的收入上缴财政;属于办公家具等回收价值较低、搬运成本较高的, 由公物仓和主管部门监督, 进行简单公开处置, 处置收入由单位上交并经电子公物仓确认。通过电子公物仓处置确认, 形成资产管理的闭环, 在规范资产处置的同时, 也保证了处置收入全部、及时上交。

5. 强化罚没、涉案、闲置、超标、超编及一次性活动和临时机构资产管理

(1) 罚没、涉案物品管理.在全面清理登记的基础上, 将执法执纪罚没物品、收归国有涉案物品全部移交政府公物仓, 并由公物仓逐一核实、生成卡片, 进行电子化管理。

移交给公物仓的罚没和收归国有的涉案物品, 可调剂使用的, 由公物仓根据单位申请进行调剂;对不能或不适合调剂使用的, 由公物仓委托评估后交合肥招标投标中心进行公开处置, 处置收入全部缴入国库。

(2) 闲置、超标、超编及一次性活动和临时机构资产管理。通过电子公物仓着力对长期闲置、超标准配置和临时机构资产进行统管统配, 促进行政事业资产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提高行政事业存量资产使用效益。

一是统配临时机构资产。对大型活动和临时机构的资产, 公物仓资产能满足需要的, 由使用单位向公物仓借用;如需购置的, 由牵头部门申请, 公物仓审核后进行采购, 临时机构撤销和大型活动结束后, 资产统一上缴公物仓。

拜耳:建立知识产权管理新模式 篇3

是史无前例的做法,而拜耳早在近两年前就已实现了该模式创新。

2012年 4月,拜耳在德国成立了这家独立的知识产权公司——拜耳知识产权有限责任公司。公司分别设立在孟海姆、柏林附近的S ch.nefeld,以及法兰克福南部的E schborn。这家涵盖了拜耳所有知识产权业务的公司目前已拥有195名员工,其中仅负责专利的律师就有95人,而对比拜耳集团在全球的数据——超过380名负责知识产权工作的员工及包含在内的180名负责专利和商标律师,这家独立的知识产权公司几乎集中了拜耳全球近一半的知识产权人力资源。

经过近两年的探索和运营,曾经备受担忧的拜耳知识产权有限公司终于走进公众的视野。为此,记者专门采访了拜耳知识产权有限责任公司总裁J oerg Thomaier博士,他表示:将拜耳的知识产权回归到一个更为精简高效的组织,无论从总体战略或是个人发展的角度来看,这样的模式对于拜耳集团公司是非常有利的。

更为精简高效的组织

拜耳是一家在医药保健、作物科学、高科技材料三大业务领域拥有核心竞争力的全球性企业,单独的知识产权公司成立以前,知识产权部门的员工就分散在这三大业务集团的各个子业务单元里。Joerg Thomaier博士告诉记者,事实上,这种原有组织架构存在诸多缺陷:“比如,知识产权律师在各个业务单元内都是独立发展的,没有整体策略性的发展思路;考虑到每个子业务单元有各自的目标收益,这些单元之间不可避免会发生冲突,此时很难找到对集团公司最有利的解决方案;从人才发展角度来说,这些员工通常在完成一项任务后就会被转到另一项任务中,整体缺乏策略性,对员工的培训和教育也难以集中进行。”

“我们把2012年4月份以前拜耳的所有专利和商标全部集中在这样一个单独公司内进行系统管理,通过精简机构,优化流程,从而调整和平衡各个业务单元之间的工作负荷,使原来分散的业务组之间更好的实现了协同配合。同时,行政开支也削减了三分之一左右。”J o e r g T h o m a i er博士说,“知识产权集中化管理,更有利于我们保持集团知识产权战略的一致性,而不是过分顾及某个子业务集团的利益。”

记者发现,该知识产权公司在欧洲的三大办公地点,均靠近拜耳的研发中心。比如,孟海姆附近有拜耳作物研发中心、医药保健研发中心,勒沃库森有聚合物研发中心,而柏林有拜耳的医药公司,研发中心的地点似乎是拜耳知识产权公司最首要的区位选择。Joerg Thomaier博士也告诉记者,“在拜耳有一个原则,当出现工作量大、事务比较重要的时候,公司就会成立一个专门的知识产权团队,而这个团队最好要靠近我们的研发中心。”

论建立国有资产管理新模式 篇4

固定资产是我院办学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条件,是社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其管理不仅是我院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建设节约型校园的需要,在党中央号召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今天,搞好其管理更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我院固定资产管理的现状

1.1我院基本上成立了专门机构,实行了专职管理

根据国家教委发布的《关于国有资产管理的通知》,我院固定资产管理基本上设置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如后勤管理处等,并配备了相应的管理人员,专职从事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虽然其名称和职能有所不同,但基本都包括了固定资产管理的职能。

1.2加强了制度建设,建立了部分规章制度

近年来,我院建立了固定资产管理的部分规章制度,如固定资产管理办法、物资设备采购供应规程等,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学院的固定资产管理。

1.3采取了措施,加强了固定资产的常规管理

我院基本上发挥了固定资产专职管理部门的作用,在固定资产的论证、购置、验收、管理、使用、维修、报废和清产核资等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采取了许多措施加强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使浪费现象得到了有效控制。

2我院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管理机构分散

我院目前虽然建立了固定资产管理的专门机构,但是,还相当分散。从管理部门看:固定资产的管理部门主要有财务处、教育信息中心、后勤管理处、车班、学生工作部、图书馆等;从隶属关系看:有教学管理系列、后勤管理系列、学生管理系列等。管理分散,不便于有效地提高固定资产的利用率,发挥固定资产的最大效益,因此,已成为我院固定资产管理的重大阻碍。

2.2管理体制不合理

2.2.1学院固定资产管理条块分割

我院虽然设有固定资产管理的专职机构,但却没有一个统一的归口管理单位,通常是教育信息中心或教务处管理电子设备和教学仪器设备,后勤管理处管理房屋、建筑物、家具用具等,图书馆管理图书杂志,学院财务部门负责学院投入经费,购置固定资产的价值记录和核算。从表面上看,教育信息中心或教务、后勤、财务、图书馆都在管理,但没有一个部门统筹,如果资产管理部门在建资产账的时候不能处理好财务部门和使用部门的关系,就将会给对账工作带来很大影响。

2.2.2缺乏有效的资产预算管理体制

一般来说,我院对经费预算的安排是比较重视的,但是对如何集中管理已经形成的固定资产,如调剂余缺、物尽其用、资源共享等问题则考虑得不多,固定资产购置缺乏统筹规划和科学论证,各部门、各系(部)有争设备现象,造成设备的重复购置、闲置和低效使用,甚至出现有的设备买来以后,使用部门几年未打开包装的现象。

2.3政策措施不合理

2.3.1对固定资产的界定很困难

一是概念较模糊。仔细分析我院的机构设置及职责和权限划分情况,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多数人对固定资产、实物资产、电子设备、教学仪器设备等概念是不清晰的,因此,管理面临困难。

二是软件及网络产品的处理没有统一规定。因为软件始终是依附在一定的物体上,例如可以保存在光盘上,也可以保存在计算机硬盘上,还可以进行无限的复制和升级,而且价格很高。因此,软件具有很强的固定资产特性,应该列为固定资产进行管理,但在固定资产分类中查不到它的编码。此外,网络产品更具有特殊性,如网络实验室,有设备、耗材、房物装修、家具;有大量的科技投入,如培训、软件等。如果以单件办理固定资产,那么只能将设备和个别够标准的家具列入固定资产,其价值可能只有整个实验室的一半左右,大量的投入无法形成学院的资产,只能作为费用列支,但如果以一个实验室为单位,那么情况就不一样了。因此,在目前形势下如何界定固定资产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2.3.2对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没有具体的考核指标

这也是个共性的问题,从固定资产管理的主管部门到各个学校,从上级领导到学校领导,几乎都在要求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但大都体现在文字条款之中,缺乏具体的可操作的考核指标,我院也不列外。

2.4与固定资产管理需要不相符的人员素质

近年来,我院规模不断扩大,财政专项投入也在不断加大,学院的建设和教学水平评估要求也在提高,我院设备的数量和价值都在迅速增长,但师资队伍建设没有跟上。主要体现在:一是实验室教师队伍欠缺,导致实验设备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能;二是资产管理队伍,大多数人员都是半路出家,专业化程度不高,加之管理手段的落后,整个管理队伍都跟不上新形势的要求。

3加强我院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

3.1健全和理顺领导体制及管理体制

我院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制度,有待健全和完善,在我们走访调查的多个学院中,成都学院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较健全,多达18个,与之相比,我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我院应本着“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原则,健全、完善和理顺学院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领导体制和管理体制,确保学院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和正常运行。学院应该成立以分管院长为组长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以学院国有资产管理专职管理部门为主要职能管理机构,财务处、院办、教育信息中心、电子商务系、教务处、图书馆等归口管理部门和其他系部处室为资产使用部门的分工负责,职责明确,权责结合的管理体制。各部门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要认识到位、思想统一、步调一致,管理工作保障有力。在此基础上,制定颁发《四川财经职业学院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形成既管人、又管物、还管流程的较为健全的制度体系,保障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有序运行和健康发展。

3.2健全固定资产管理机构

我院应大胆进行制度创新,在机构的设置上应突破常规,建立财务与资产管理的一体化制度,可设置专职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下设预算部、资产部和资金部,将资金和资产纳入一个部门集中管理,有利于国有资产的预算统筹,克服“重钱轻物”的现象。这样才能迅速解决我院管理部门分散、管理系列分散的问题。才能建立严密的核算体系:即财务部门建立固定资产总账和明细账,登记价值和数量;资产管理部门亦应该建立与财务部门一致的固定资产总账和明细账,登记其价值和数量;固定资产使用部门建立固定资产卡片和固定资产使用明细账,以形成完整有效的固定资产核算体系,以便于相互核对,定期清查,确保其账账相符、账实相符。

3.3抓好日常管理,规范基础工作

抓好日常管理,规范基础工作是做好固定资产管理的重中之重。第一,资产管理部门须加强与财务部门的沟通,在账户的设置上须协调一致。处理好资产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两者之间的对账关系,确保各部门的金额相符。第二,认真做好对账工作,这是固定资产管理的关键环节。这项工作说起来很简单,但是许多学校的固定资产管理问题就出在这里。在这个环节要注意以下几点:财务部门和资产管理部门必须定期核对;保证每个部门每年至少有一次对账的机会,确保固定资产账账相符。

4高素质的管理人员队伍是关键

高素质的管理人员队伍是提升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水平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学院应该建立一支素质较高的资产管理员队伍,形成财务审核管理员、归口部门资产审核管理员、使用单位资产管理员三级管理员队伍。但我院现有的人才是无法满足固定资产管理的需要,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实施人才培养工程,通过引进、培养、培训等方式,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抓紧培养专业化的固定资产管理人才队伍,以适应我院在新形势下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要求。

5扎实开展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工作

我院在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中应十分注重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在基本条件配置、固定资产清查、信息数据建设、系统安全管理、基本业务规范等方面进行卓有成效的工作。特别是对人员、部门、地点(到房间)等基本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并且全面开展资产清查工作,取得准确的固定资产结存信息,保证其信息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准确性。以便将所有固定资产全部纳入信息化管理,实现固定资产管理的一体化。

5.1以校园网为依托,建立实时运行的“学院固定资产管理系统”

为了建立高效的固定资产管理体制,我院须以校园网为依托,采用自行开发或者购置的方式,建立我院“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并配备该系统所必需的物质装备,包括专用服务器等该管理系统运行工作必需的物质装备条件。建立完善的网络应用管理终端系统。根据我院目前的实际情况,应按使用和审核部门设系统终端至少20个左右,其中财务审核终端1个,系统管理员终端1个,归口管理审核终端至少设5个;设立固定资产使用单位终端10个左右,并按照部门配备专职兼职资产管理员,并进行专业化训练,以适应工作的需要。

5.2建立规范的“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基本信息数据库

按照“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应用的规范要求,至少应该系统、全面、规范地建立以下信息系统数据库:

(1)使用部门数据库。资产使用部门数据库依据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办法的规定,院内各部门不论在哪个地方,凡部门资产归学院所有的,一律应该纳入学院固定资产管理范围进行管理。

(2)使用保管人员数据库。资产使用人员数据库应以学院工资名录为准进行建设,将各部门资产清查或购置增加的固定资产全部逐件落实到资产使用人。

(3)存放地点数据库。对全院所有房屋建筑物按房间进行全面普查,以此为依据建立存放地点基本信息数据库,地点落实到房间号。

(4)建立规范的固定资产账、表、卡、条形码,使之按规范打印、归集、张贴,并达到账、卡、物相符。

(5)建立网上查询系统,为实施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和有效使用提供条件。

(6)针对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可通过网络问题解答等方式,实行实时的应用指导工作。

5.3进行全面、彻底、认真的资产清查工作

学院应配合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的建立,组织进行全院范围的固定资产清理清查工作,以确保该系统应用的质量和效果。

5.4注重基础业务管理工作,做到高效、规范、有序

(1)固定资产管理范围、计价标准严格依照规定办理,对低价大宗设备物资进行政策性界定,杜绝资产漏记、错记现象的发生。

(2)严格依照规定要求设置固定资产证、账、表、卡,并认真进行固定资产证、账、表、卡等基本业务资料的输出与管理,确保其真实、完整、及时、全面。特别是对归口管理部门、使用部门、使用人的固定资产账、表、卡的管理进行经常性检查指导,保证了固定资产账、表、卡等业务资料的真实性和时效性。

(3)固定资产的购置、变动、处置以及日常管理工作中应该严格贯彻执行规章制度,实行规范管理。相关部门要分工协作,各级管理人员要业务熟练,岗位职责明确。

5.5建立加强固定资产工作的长效管理机制

论建立国有资产管理新模式 篇5

【发布日期】2017-12-30 【生效日期】2017-12-30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中国政府网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国务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制度的意见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加强人大国有资产监督职能的部署要求,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和治理,根据宪法和法律有关规定,现就建立国务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制度提出以下意见。

一、重要意义

国有资产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是全体人民共同的宝贵财富,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依据宪法和法律,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国有资产所有权并负有管理职责,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负有国有资产监督职责。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国有资产管理情况是国务院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全国人大常委会依法履行监督职责的重要手段。

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国务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全国人大常委会加强国有资产立法和监督,企业国有资产法颁布实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国有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制度初步建立,全国人大常委会多次就国有资产管理听取国务院专项工作报告,人大国有资产监督职能有所加强。国务院不断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国有资产产权日益明晰,国有资产管理机制逐步理顺,会计统计等基础工作显著加强。但也要看到,这项工作程序不够规范,内容覆盖不够完整,人大国有资产监督职能发挥还不够充分,有待从制度上加以完善。

建立国务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制度,是党中央加强人大国有资产监督职能的重要决策部署,是党和国家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和治理的重要基础工作,符合宪法和法律有关规定,符合人民群众期待,对于增加国有资产管理公开透明度、提升国有资产管理公信力,对于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管好人民共同财富、加强人大依法履职等,具有重要意义。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建立健全全面规范的国务院报告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制度,加强人大和全社会对国有资产的监督,推进国有资产管理公开透明,为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和治理体系建设奠定坚实基础,使国有资产更好服务发展、造福人民。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全面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认真落实党中央关于国有资产的重大决策部署。

——坚持依法治国。贯彻实施宪法和监督法、预算法、企业国有资产法等法律法规,坚持依法报告、依法监督,严格依照法定权限,遵循法定程序,实现正确监督、有效监督。

——坚持问题导向。从制度建设和技术创新入手,着力解决国有资产底数不够清楚、管理不够公开透明、人大监督所需信息不够充分和监督不够有力等突出问题。

——坚持稳步推进。以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监督有力为目标,坚持从实际出发,先易后难,分类施策,区分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不同情况,逐步扩大报告范围、充实报告内容,实现全口径、全覆盖,不断提高监督实效,确保国有资产安全。

三、报告方式和重点

国务院每年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国有资产管理情况,依法由国务院负责同志进行报告,也可以委托有关部门负责同志报告。

(一)明确报告方式。国务院关于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报告采取综合报告和专项报告相结合的方式。综合报告全面反映各类国有资产基本情况,专项报告分别反映企业国有资产(不含金融企业)、金融企业国有资产、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国有自然资源等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各类国有资产报告要汇总反映全国情况。企业国有资产(不含金融企业)、金融企业国有资产报告以中央本级情况为重点。在每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任期内,届末年份国务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书面综合报告并口头报告;其他年份在提交书面综合报告的同时就1个专项情况进行口头报告。

(二)突出报告重点。根据各类国有资产性质和管理目标,确定各类国有资产管理情况报告重点。企业国有资产(不含金融企业)、金融企业国有资产报告重点是:总体资产负债,国有资本投向、布局和风险控制,国有企业改革,国有资产监管,国有资产处置和收益分配,境外投资形成的资产,企业高级管理人员薪酬等情况。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报告重点是:资产负债总量,相关管理制度建立和实施,资产配置、使用、处置和效益,推进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等情况。国有自然资源报告重点是:自然资源总量,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相关重大制度建设,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等情况。

(三)提高报告质量。国务院要采取有力措施,科学、准确、及时掌握境内外国有资产基本情况,切实摸清家底。要建立健全全国各类国有资产管理报告制度,依法明确和规范报告范围、分类、标准。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应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时间、要求,将本地区国有资产管理情况报国务院汇总,国务院编写并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中央和地方国有资产管理情况。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范国有资产会计处理,制定完善相关统计制度,确保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的国有资产报告结果完整、真实、可靠、可核查。加快编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和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组织开展国有资产清查核实和评估确认,统一方法、统一要求,建立全口径国有资产数据库。建立全口径国有资产信息共享平台,实现相关部门单位互联互通,全面完整反映各类国有资产配置、使用、处置和效益等基本情况。

四、审议程序和重点

全国人大常委会依照监督法、预算法、企业国有资产法等有关法律规定,把国务院关于国有资产管理情况报告纳入监督工作计划,精心组织审议,推进公开透明,实行全方位监督。

(一)审议程序。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报告前,组织开展视察或者专题调研,并由全国人大有关专门委员会或者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关工作机构收集整理各方面意见和建议,交由国务院研究并在报告中作出回应。国务院的报告应按规定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举行20日前提交全国人大有关专门委员会或者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关工作机构征求意见,在会议举行10日前将修改后报告送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报告时,国务院相关部门负责人到会听取意见、回答询问。审议报告后,全国人大常委会组织将审议意见送国务院研究处理。国务院要坚持问题导向,将审议意见分解细化到相关部门研究处理和整改,要健全问责机制,加大问责力度,对涉嫌违纪违法的依法依规严肃处理,并在6个月内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研究处理情况以及存在问题整改和问责情况。全国人大常委会视情况需要可以综合运用专题询问、质询和特定问题调查等方式,必要时可依法作出决议。国务院应当在决议规定期限内,将执行决议情况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

(二)审议重点。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审议国务院关于国有资产管理情况报告,开展国有资产监督时,应侧重以下方面:(1)贯彻落实党中央有关国有资产重大决策部署和方针政策情况;(2)有关法律实施情况;(3)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关审议意见和决议落实情况;(4)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落实党中央有关国有资产和国有企业改革方案情况;(5)国有资本服务国家战略目标,提供公共服务、发展重要前瞻性战略性产业、保护生态环境、支撑科技进步、保障国家安全等情况;(6)国有资本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国有企业兼并重组、破产清算等国有资产处置以及国有资产收益分配情况;(7)推进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情况;(8)有关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9)其他与国有资产管理有关的重要情况。

(三)推进公开透明。全国人大常委会按照监督法等法律规定,及时将国有资产管理情况报告及审议意见,国务院对审议意见研究处理情况或者执行决议情况的报告,向全国人大代表通报并向社会公布(保密法律法规规定不宜公开的内容除外)。审议报告和有关视察、调研等活动,可以邀请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参加,并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回应社会关切。

(四)建立健全人大国有资产报告监督机制。全国人大常委会加强国有资产监督,听取和审议国务院关于国有资产管理情况报告工作,要与预算决算审查监督紧密衔接,特别是要与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决算、部门预算决算审查监督相结合,条件具备时与对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监督工作相结合,建立起多层次多角度、既相互分工又有机衔接的人大国有资产报告和监督机制。全国人大常委会要加强对地方人大国有资产监督工作的指导。县级以上地方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建立政府向本级人大常委会报告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制度。

五、组织保障

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要明确分工,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不断推进国有资产管理情况报告的规范化程序化。

(一)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国务院根据报告需要确定综合报告和专项报告起草负责部门。其他相关部门单位按照有关要求及时、准确、完整提供其管理的国有资产现状及管理情况。全国人大常委会要健全组织制度和工作制度,加强队伍能力建设,依照法定程序组织全国人大有关专门委员会和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关工作机构做好相关工作。

(二)建立沟通协调机制。全国人大有关专门委员会和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关工作机构按职责分工,负责与国务院相关部门就国有资产管理情况报告的具体工作进行沟通协调,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加强国有资产监督提供服务保障。国务院相关部门及时向全国人大常委会相关工作机构提供有关文件和资料。

(三)及时总结完善。在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基础上,结合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进展情况,不断健全国务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制度。

论建立国有资产管理新模式 篇6

1 现行医养结合模式的特点及局限性

目前,各地推广比较成功的医养结合模式有“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养老服务”、“养老机构增设医疗服务资质”、“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协议合作”、“医养结合进社区和进家庭”等4 种模式,前3 种养老模式均由专门机构承办,配置相对固定的服务和医务人员,床位有限,周转较慢,且老人离开了熟悉的生活圈,生活满意度及幸福度有所下降 ;而最后1 种模式,即“居家养老”、“没有围墙的养老院”的居家医养结合模式,在不改变老人生活环境和习惯的情况下,由医疗机构向老人提供家庭医疗服务,解决了绝大多数老人的医疗需求,是政府目前大力推广的养老模式之一。

论建立国有资产管理新模式 篇7

一、政府公物仓概述

1. 政府公物仓概念

到目前为止, 理论界对政府公物仓的概念尚无统一定义。笔者认为, 仓狭义上的政府公物指存放公共物品的仓库;广义上指把公共资产集中起来实行统一管理的专门机构。其管理资产范围应当涵盖行政事业单位办公物资、政府及部门接受的实物捐赠、政府举办大型活动购置的物资、临时机构在阶段性使用后闲置的物资、机构撤并后剩余的办公物资、执法执纪部门的各类罚没物品等。

2. 政府公物仓的理论基础

国有资产管理在竞争性领域追求的是“保值增值”, 而在公共需要领域则以效率和公平为目标。有限的资源不能满足无节制的分配要求, 在公共财政框架下, 行政事业国有资产管理应基于成本—效益分析方法, 从购置、使用、调配到处置都要制定详细计划, 区分轻重缓急, 确定优先顺序, 以期提高资产使用效率, 提升政府利用公共资源的能力。实行政府公物仓管理模式是推动预算法治和民主财政的有效举措。

3. 政府公物仓现状

(1) 国外的做法。各国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模式不尽相同, 但是在资产取得方式上总体趋向市场化。资产管理机构负责政府资产的集中采购, 并按统一标准统一调配资产以满足各使用部门的需要, 而使用部门不需要为此付费, 相当于财政直接拨付使用。对于大额的固定资产和不动产, 资产管理机构负责统一采购, 使用单位经申请可以使用, 同时使用者必须向资产管理机构付租金。

(2) 我国的情况。在我国, 较早建立的公物仓一般都是用于集中存放罚没物资。2005年无锡市在国内率先出台《无锡市财政公物仓管理暂行办法》, 规定凡使用财政性专项资金一次性安排的大型会议、展览、典礼、突击性工作等所添置的公物;被撤销的单位、政府临时性机构撤消后的所有资产;合并单位的多余资产;行政事业单位闲置的固定资产以及有关罚没财物均必须纳入共享管理范围。政府公物仓管理制度由此发端, 并在实施中取得良好效果。

2012年底, 笔者赴济南市学习考察公物仓管理制度, 实地感受公物仓建设和使用情况。济南市政府公物仓位于奥体中心地下停车场B区, 面积约10000平方米, 共分为8个功能区域, 分别为办公家具区、办公设备区、公务用车停放区、贵重物品存放区、罚没物资存放区、办公家具整理区、办公设备整理区和备用区。共接收管理资产90000件、价值约3200万元。

今年初, 安徽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省级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的意见》 (皖政办[2013]3号) , 明确指出要“建立资产调剂整合工作机制, 推行‘公物仓’管理, 杜绝重复采购、损失浪费”。合肥市已于2012年在省内率先出台市级政府公物仓管理暂行办法。

二、建立政府公物仓的必要性

1. 我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基本情况

截至2011年底, 市直行政事业资产总额582078万元。从资产类型看, 流动资产228982万元, 占39.34%;固定资产336710万元, 占57.85%;对外投资6751万元, 占1.16%;其他资产9635万元, 占1.65%。

我市启动深化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改革四年来, 已经把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占有的国有房地产、经营性国有资产产权进行集中统一管理。尤其是2011年实施政府投融资管理体制改革后, 集中统管资产的产权效益得到充分发掘, 为充实壮大市本级融资平台实力、筹措大建设资金、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2. 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目前实行的是分级、分部门、分单位、分散化管理体制, 利益格局错综复杂, 条块分割、多元并存、各自为政积习已久, 资产共享共用观念淡薄。一些部门还制定各种对单位考核、评级、达标的资产配置要求, 造成大量平行配置、重复配置, 效率低下、浪费惊人。政府在资产配置、调剂、处置等方面的调控能力薄弱。重购置、轻管理的现象较为突出。近三年来, 市本级行政事业单位办公设备、专用设备、交通工具、信息化建设装备购置年均支出达1.8亿元, 但几乎没有对闲置物资进行过调剂使用, 公开处置资产量亦很少。

以某省级示范高中为例, 由于资产处置手续繁琐且对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等电子类设备处置没有明确规定, 其历年更新淘汰的电脑、办公设备、实验设备、桌椅板凳堆满了一个200平方米的大教室, 校方表示闲置下来的资产即占据办学空间, 又造成浪费, 迫切需要找到资产出口。

3. 建立政府公物仓的重要意义

(1) 建立政府公物仓是提高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的必然要求。2009年, 安徽省政府印发《关于加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指导意见》 (皖政[2009]93号) , 明确提出全面实行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绩效评价“四位一体”的财政管理模式, 强调要“着力精细化, 提高财政管理的有效性……大力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 推进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有机结合”。公共财政领域的各项改革, 为进一步推动资产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打下了坚实基础, 同时也迫切要求资产管理跟上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脚步, 推动建立政府公物仓, 充分体现效率性、集约性、规范性、效益性, 促进财政整体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

(2) 建立政府公物仓是提高财政资金和资产使用效率的必要手段。公物仓把资产由分散化使用变为集约化集中使用, 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高效率和效益。把好公物仓的入口, 即抓好资产的配置, 可以避免重复购置;把好公物仓的出口, 即抓好资产的处置, 可以物尽其用, 避免浪费。在满足行政事业单位使用需求的基础上, 还可以向社会敞开调剂, 最大限度地发挥资产的使用效益, 创造社会效益。

(3) 建立政府公物仓是加强资产绩效管理、节约社会资源的必须途径。财政部于2011年印发《关于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指导意见》 (财预[2011]416号) , 明确指出将“加强国有资产管理, 促进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有机结合”作为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内容。同年, 安徽省政府印发《关于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 (皖政[2011]115号) , 指出建立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的目的是“改进预算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控制节约成本、提高公共产品质量和公共服务水平”。公物仓机制, 顺应、契合绩效管理的要求, 打破部门、单位之间的资产管理壁垒, 实现国有资产共享共用, 将大幅提高资产配置、使用、处置全过程的效率和效益。

三、政府公物仓的运行模式

政府公物仓由财政部门代表政府设立和管理, 具体实施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购置、调配、调剂和处置工作。坚持统一购置、统一调配、调剂余缺、循环使用、厉行节约、规范处置、公开透明的原则, 把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紧密结合起来。

1. 公物仓管理的资产

(1) 办公物资。主要是指为满足行政事业单位履行职责需要配备的固定资产, 包括办公与业务用房、公务车辆、办公设备、办公家具、教学科研器材和大型文体设备等。

(2) 淘汰资产。主要包括闲置资产、经论证确需报废的资产、已超过使用年限无法使用的资产等。

(3) 超标准配置的资产。超过规定配置标准, 应上缴或处置的资产。

(4) 执法执纪单位罚没物品、涉案物品等。

(5) 行政事业单位 (临时机构) 撤销后的资产。

(6) 由财政负担经费举办的大型会议、展览、典礼、普查、调查等活动购置的资产。

(7) 政府及部门接受捐赠的资产。

2. 公物仓资产配置

公物仓资产配置应当遵循科学合理、勤俭节约的原则。行政事业单位提出资产使用申请, 财政部门根据公物仓库存情况, 能通过调剂解决的, 不重新购置;库存不能满足需要, 确需购置的, 申请单位提出需用资产的品目、数量, 经财政部门审批后, 由公物仓统一采购, 调配给所需单位使用。购置资产的验收、登记、记账等工作由公物仓统一处理。

3. 公物仓资产使用

行政事业单位是资产使用主体, 根据相关规定和工作需要提出使用公物仓资产的申请, 办理本部门本单位上缴、借用和归还公物仓资产等有关手续, 负责本部门本单位借用公物仓资产使用期间的日常保养和维护工作, 确保公物仓资产在使用期间安全和完整。公物仓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库存资产的管理和维护, 定期清查盘点, 做到家底清楚, 账、卡、实相符, 充分发挥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益, 做到物尽其用。

4. 公物仓资产处置

不需要对仓储资产, 采取公开拍卖、竞争性谈判等方式处置, 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对闲置的仓储资产进行出租、出借, 予以盘活。

RFID带来IT资产管理新模式 篇8

大企业的IT数据中心通常拥有成千上万的IT资产,对数据中心而言,跟踪和管理这些移动资产是日常工作之外的一项艰巨的任务。为了进行常规维护、修理和升级,企业除了需要常规性地将服务器、硬盘和外部媒体从数据中心搬进搬出,还需要将备份磁带从磁带库运进运出,公司为员工配备的笔记本电脑和移动数据终端等终端设备也常在室内或户外交替使用,这些企业资产都需要准确管理;同样重要的是,资产跟踪是一项强制性工作,政府监管部门要求企业跟踪其IT资产,以遵守税务法规和保护客户私人数据的法规。

RFID技术在这方面大显身手,从资产开始使用到报废,RFID技术可以进行实时跟踪、精确管理。并且,RFID与条码扫描不同, 这一技术不要求无障碍视距,能同时读取多个标签,并且无需人为介入。

IT资产贴上RFID标签以后,位于读取范围内的RFID标签中的所有信息都能被RFID读取器自动采集到。高准确性的实时IT资产可视化管理取代容易出错的手写程序(包括完整的审计跟踪),确保了企业能够遵守政府和行业规定,避免因丢失客户个人数据和知识产权而遭受破坏性影响。此类信息与员工身份信息相结合,还能够极大地提高问责性和安全性,并对盗窃行为起到巨大的威慑作用。通过跟踪RFID员工卡,安检处的RFID读取器就能自动获取正在被移动的资产,以及移动该资产的员工信息。

那么RFID如何部署呢?只需将RFID固定读取器(比如摩托罗拉XR系列)安装在各厂区进出口,附有RFID标签的IT资产就能被自动跟踪。而当员工进出工作场所时,他们携带的移动设备也能被跟踪,包括笔记本电脑、手持数据终端、便携式打印机及其他设备。粒度跟踪数据能够被自动过滤和分析,以识别任何潜在的安全问题,防止产生安全漏洞。例如,在将一台服务器运往实验室进行常规维护的途中,如果该设备未在指定时间内到达地点,有关人员就会收到警报。主管人员可以查找到服务器在何时被何人搬走,并立即开始精确定位查找。企业将具备提高IT资产安全性所需的实时可视化能力,大大降低其资产损失或数据失窃的风险。

与人工盘点程序相比,RFID技术能在最短的时间以最高的准确率实现快速资产盘点。IT人员只需推着一辆配备了移动读取器(如摩托罗拉RD5000)的推车从数据中心的走廊经过,就能自动获取每项资产上RFID标签中的信息。由于RFID技术不要求无障碍视距,员工无需再爬梯子去审计放置在机架和储存柜顶端的服务器和其他库存。对庞大数据中心进行完整准确的盘点,过去通常要花费数周时间,而有了RFID解决方案的自动化功能,这一任务仅需一人便可在数小时内完成。

除了盘点和实时跟踪外, RFID解决方案还能对特定资产进行迅速定位。在没有RFID的情况下,对资产进行常规定位通常要花费几个小时乃至数天的时间。但使用RFID手持读取器,如摩托罗拉MC9090-G RFID或摩托罗拉RD5000等便携式读取器,在庞大的媒体库,仅需几分钟就能找到丢失的磁带,或对某一特定服务器或硬盘迅速定位,既省力又省钱。

论建立国有资产管理新模式 篇9

大部分高校已经建立由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国有资产管理专职管理部门、各类资产分管职能部门、实际使用单位组成的资产管理体系,教育部财政部也出台了多项资产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甚至具体到资产使用、处置要申报哪些材料都进行了规范。但从实际管理效果分析,高校资产管理中还存在着“小事抓得紧、流失管不住”的现象。本文梳理了高校资产管理的现状,总结了三种业务模式,并探讨业务模式改进思路。

一、当下高校资产管理现状分析

(一)机构设置

国有资产管理需要校内各级管理部门组成的系统共同完成。目前该管理系统中管理机构主要包括四类机构:

1、校级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简称校国资委);

2、校级国有资产专职管理部门(简称校国资办);

3、房产、设备、基建、后勤等各类资产分管职能部门(简称分管部门);

4、使用部门。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由表1分析,这20所部属高校都按照财政部、教育部的要求建立了校级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及其执行机构。其中,大部分国资办与房产、设备或后勤类实务管理部门合署办公,少部分挂靠在财务处等非实务管理部门。

(二)业务模式

根据专职管理部门所在机构是否进行实务管理这一条件,现有国资管理业务模式主要分为三种。

1.分级监管模式

分级监管模式指国资办挂靠在非实务管理部门(如财务部门)中,与分管部门构成不同级别的管理机构,国资办所在部门不参与具体业务管理。本模式以浙江大学、中山大学为代表,华南理工大学校内资产资源处不具有直接管理资产的职能,也归为分级监管模式。

2.合并监管模式

合并监管模式是指国资办作为实务资产管理部门的一个科室,与其共同构成一个级别的管理机构,机构内部划分监管、管理权限,部分科室参与具体业务管理。本模式以上海交通大学、吉林大学为代表。

3.综合监管模式

综合监管模式指学校设立统一的财务资产部门,对包括流动资金银行存款等非实务资产和房产设备等实务资产一并监管,其他实务资产管理部门按照业务分工,结合日常管理工作实行归口管理,本模式以中国矿业大学为代表。无论哪种业务模式,都需要划分国资办与具体分管部门的职权范围,以资产的管理制度是否健全、资产处置方式是否合规、资产使用是否效益良好等为目标,从授权审批、归口管理、财产保护、会计控制、信息公开等环节入手完善监管。

二、高校国资管理模式探讨

(一)高校国资业务的特点

1.业务类别多样

高校国有资产类别多样,除现金和银行存款外,还包括房产、设备、档案、图书等流动资产;房产等固定资产;专利、商标、校名校誉等各类无形资产;各类对外投资等。因各类资产特性各异,所以学校按照归口管理的原则设立了多个分管部门,对其进行专门管理。

2.业务管理关键环节突出

资产管理流程按使用顺序包括资产配置、资产使用、资产处置三大部分。资产采购、资产转让、资产出租等环节作为共通的关键环节,对各类资产管理绩效均有重大影响,因此在资产管理制度设计中,需要抓住这些关键环节,进行统一监管。3.专业分管部门众多收入规模较大的高校资产存在种类多、数量多、财务管理复杂的特点,无法直接由一个“巨无霸式”的单位管理,管理体制中各分管部门“归口管理、各管一摊”的情况,就是适应高校资产类别多样的特点产生的。各类分管部门在本专业范围内实行从进口到出口的全流程管理,是国资管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高校国资管理内控建设原则探讨

1.归口管理原则

在资产管理四类机构中,校级国资委作为顶层机构,对重大事项做出决策,管理职责比较固定;资产使用部门作为基层执行机构,遵守各类管理规范,协助做好资产保管,管理职责也比较明确。处于中间层次的校国资办和各分管部门,则需要面临管理责任的分摊。对资产的价值形态进行监管属于财务部门的职责,对资产的实物形态进行监管属于各分管部门的职责。校国资办需要找准自身定位,划分好于各分管部门的职权,这是校内国有资产管理体系良性运转的基础条件。

2.用信息系统固化流程

资产管理涉及多个层级多个部门,系统内每个部门是否按照规定的权限进行审核,是否在规定的期限内进行审核,使用部门的请求是否符合约束条件等,都可以通过系统固定下来,进而全程可追溯。信息化手段的应用对减少行政成本、信息公开、提高管理透明度发挥了重要作用。

3.发挥审计监督作用

对高校的资金、资产、资源管理进行审计监管,是审计部门职责所在。审计部门在对资产管理的进行审计的过程中,对其管理体制、风险因素都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通过梳理资产管理部门职责、查找资产管理问题等方式,审计部门作为外生监督力量对资产管理体系的促进作用可以更好地发挥。

(三)高校国资业务模式探讨

理顺各层级机构的职责,建立各自的分管范围,建立各机构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才能让国有资产整体管理系统运行顺畅有效。这就需要整个各个层级的机构划分好职责范围,各司其职,做好衔接,共同提升资产管理水平。

1.校国资委——决策重大事项的首要层级

校级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应是学校国有资产管理的最高领导机构,负责审批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确定各级管理机构职能,对资产管理领域重要事项进行决策,这一机构决定了国资管理机构的框架,是整个系统的灵魂。

2.校国资办——抓关键环节统一监管的核心管理机构

校国资办作为国资委的执行机构,处于监管中的核心位置。国资办要做到承上启下主动监管、抓住资产管理中的关键环节,推行平台化监管思维,与专职管理部门划分好各自的职责。校国资办可以推进的领域包括资产采购招标管理、使用绩效指标考核各类资产使用收益、核实各类资产信息的完整性,用信息化手段固定管理流程等方面,维护高校资产管理的健康环境。

3.资产分管部门——在风险导向下专注具体管理

各资产分管部门一直承担着各领域资产的归口管理工作,与各基层单位联系密切,处于管理的重心位置。分管部门要参与资产进入到资产处置的全流程,对于风险级别较高的房产土地等资产的出租转让、专利商标权的运用等,要关注资产的安全、完整和使用收益,特别要提高对资产完整性的重视程度,不能只停留在基层单位上报的数据和沿用原有数据的层面,把本部门应该管理哪些资产搞清,把本领域的管理做实做细。

4.基层使用单位——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发现问题完善内控体系

各基层使用单位处于整体管理的底层,既要遵循各项管理制度,也要与上级部门进行正向反馈。日常管理涉及到具体的人、财、物,有机会接触和发现管理中的盲点和痛点,承担着信息收集反馈的作用。这一层级信息传递的完整鲜活,也代表着整体管理体系的扎实可信。不同高校资产规模不同,管理体制不同,具体制度设计可以有所区别,总体思路应该都是建立责权明确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各部门协调配合,共同做好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上一篇:投资融资项目流程下一篇:学科教师在家长会上的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