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模式(共8篇)
本学期本人担任学校生物实验室实验教学工作,以及高二(3)班生物教学工作。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开展好实验教学,是学好生物的前提条件。本学期高二的生物要完成选修1和选修3二本书的教学,教学任务重。本学期实验是量多,特别是初一和高一,还有就是高二生物技术实践课。现就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实验室工作
1.在实验教学工作中,首先要熟悉教材,了解教材常规的实验内容,掌握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与教师任课的大致进度和时间,在开学做好本学期的生物实验计划,为实验顺利进行做好准备工作。在每一个实验中, 药液的配制、选材都将预先实验,取其最佳的实验效果,达到实验的目的。根据任课教师开出实验通知单,或在特殊情况下,提前告知要做的实验(但在实验后要及时补填实验通知单),充分准备好仪器、药品,做到准、净、齐和及时,确保实验一次成功。对有些实验,实验教师应事先亲自试验,若有改进的实验或利用自制教具进行教学的,向课任教师说明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确保万无一失。在实验过程中要协同教师随堂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或者帮助任课教师进行实验课的指导。生物实验中指导年黄倩倩进行实验准备和教学。
2.实验室管理。我行了一个全面的整理维护和维修。实验室的贵重仪器特别是显微镜,进行维修;如显微镜箱体、目镜物镜污染、镜筒下滑等情况,本人利用无课的间隙对其进行修理。很多仪器藏污纳垢严重,也一并进行了清理清洗工作。实验室的仪器使用以后防锈防尘工作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较精密的显微镜等仪器,每使用后,要认真清理和擦试镜头和有关活动的部件,然后装入箱内保存,定期进行检查,发现问题立即采取措施。玻璃仪器使用完毕以后应该及时清理清洗的,玻璃仪器重新进行清洗整理和贴签,分类分规格放置,这样使用起来方便,便于管理。不能无序放置。备用的玻璃仪器不能都拿出来使用。对实验室的仪器用品,要象对待自己家的东西样爱护,仪器做到常清点,常保养,常维修,随取随用随维护,药品使用注重节约,用多少配多少,用剩的药品集中放置。玻璃器皿、玻片标本的破损给予相应的记录。熟炼地操作使用生物实验室的仪器,并介绍给课任老师使用。在学期结束前,将仪器进行全面清理和维修,做好记录,并进行盘点。做好实验室的水电管理工作和防火、防毒工作,及时排除安全隐患,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把实验室的安全工作落实到实处。按时打扫实验室卫生,确保室内外的整洁。
3.认真做好实验台帐的管理,对新进仪器的进行录入仪器帐目表中。对实验通知单,分组演示实验和仪器使用维护和维修等做好记录。对仪器柜贴签,对玻片标本盒帖签,对滴瓶帖签,对应配已配仪器录入电子文档,对仪器药品进行盘点并录入电子文档,做到购物有登记,帐目清楚,帐物卡三对应工作。
4.优质服务,提高实验效率。生物实验室更新了仪器柜,仪器的摆放既要科学合理,看上去又要使人有一种舒适美观的感觉,我开学后首先利用无课的间隙,对实验室内的仪器进一点重新安置,按照仪器的类别,分柜摆放,根据仪器大小规格,移动仪器柜内活动隔板的位置,将仪器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对仪器柜门和抽屉贴小标签,将仪器进行分门别类分层分柜。仪器、药品存放做到分类存放,定橱定位,取用方便,效率较高。实验所用仪器药品在实验结束,也应及时清洗、整理、归放。
二、高二生物教学工作
1、本学期的高二已经完成了生物已经完成学业水平考试,文理已经分科,对理科生而言生物是一门主科,新课教学内容主要是选修1和选 修3,选修内容也是高考的内容,因此必须加以足够的重视。在学期初,就制订好全学期的教学整体计划,并告诉学生,使师生紧密配合好。
2.注重新课学习,重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教学,构建知识网络。生物学基础知识教学是学业水平的基本要求,打好了基础能力才会提高。模块学习必须立足课本,以大多学生己有知识水平为教学起点,面向全体学生,并根据开始确定的临界生分层教学。教学内容要细而全,要有层次。基础知识的教学以课本基础题为水准,把深刻、精确、熟练作为教学目标。在方法上可运用概念图和图解,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分类、比较、归纳、整理和分析,构建学科知识体系,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知识结构和知识网络图。引导学生学会识记的一些方法。强化新知识的消化吸收,给学生多练的机会,如绘制概念图,绘制图解等,听写默写概念,背诵朗读基本原理等等,划出课本中重要的句子段落等。布置适当的作业。重视课前的复习巩固。进行章节复习小结。遵循学习规律,“学识习之”。利用图解和概念图有助于形象识记,动员学生的运用多个感官,如手写口读,眼看心记,克服遗忘。3.以课本为主进行,选修1 能做的实验尽量完成,给学生充分动手的空间。使学生产生兴趣。对课本中何涉及到很生僻的概念,领导学生读,学会读书是个不错的方法。引导学生从中体会到构建学科知识体系完善知识结构的重要作用,也让学生体会到“题在书外,答案在书内”。规范训练答题,注重表达能力的培养。教给学生解题方法:审题时,看准关键词语,找到解题的突破口,重视题干中的指向性条件;分析时,要突破思维定势,利
用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落实好与题目契合的知识点及其相互联系;组织答案时,要特别注意答案的科学性、精确性、逻辑性、创新性,正确使用生物学专业术语,全面考虑,答全要点,行文要简洁流畅。要规范训练和提高解答选择题的精确性,做到一次性不失误或少失误;训练学生解答简答题时,除加强解法指导、重视解题思路分析外,要注重表达能力的培养。
4.注重探究式学习和在课堂上进行有效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注重课堂内的师生互动式,强调自主、合作与探究式学习,在有效教学中,教学活动是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自主活动、主动建构学习的过程。在有效教学中,教师是以研究者的心态致力于教学的,以研究者的目光审视和分析生物学教学中的多种问题,反思教学中的自身行为,对学生中出现的多种问题进行反思,及时总结和提升已有的认识,进,使课堂教学达到“教得有效,学得愉快,考得满意”的效果。开展研究式学习,拟定研究性学习的题目,指导学生学会研究性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生物的科学素养。
5.平时我也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三人行,必有我行焉。我注意平时和其他老师交流,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学习教学方面的好的经验、方法,学习管理学生方面的好的办法,本学期取他人之长对我的帮助不小。本班在中考中取得了好的成绩,感觉非常圆满。
一、利用生物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欲望
兴趣是人们在认识世界过程中产生的心理表现,是一个人获取知识、开阔视野、认真学习的内部驱动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这在很大程度上与他的学习兴趣有关。所以,教师在生物教学中,要选择易于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手段,而生物实验本身,除了具有以上功能外,它的直观性、生动性与形象性,更能满足学生的操作愿望。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够既动手又动脑,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实验圆满结束,这种成功的喜悦又会转化成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让他们更加热爱生物这门科学。
例如,在学习“地面上的植物”一课时,内容涉及植物的叶、茎、根的知识,如果教师只凭借语言描述,学生不仅不能对这些植物的组成部分有一个清晰认识,还会因生物课堂的枯燥乏味而产生厌烦情绪。所以,我为学生设计了一个室外实验,把学生带到教室外,让他们亲自动手采集一些植物,然后在我的指导下,观察这些植物的组成。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表现出了很高的学习兴致。由于学生采集的植物各不相同,所以在学习中就会出现一些新问题,这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使其思维更加活跃。
兴趣是学生学习生物的最大动力,他们一旦对所学知识产生了兴趣,其注意力就会高度集中,思维活动也会变得异常活跃,掌握生物知识的效率也一定很高。教师要根据初中生好奇、好动的性格特点,深入研究生物教学,将生物教学作为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途径。这样,生物教学的效果才会达到最佳。
二、利用生物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
在素质教育盛行的今天,学校教育始终离不开创新,它是教育的核心,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根本。在初中生物教学中,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教师的首要任务。但进行创新并不是口头上能实现的,它需要一个新的学习氛围。生物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最佳方法,它能为学生提供新鲜而有创意的学习情境。所以,教师要重视生物实验在课堂上的作用,在实验过程中,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创新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在学习“水中的动物”一课时,我为学生设计了“观察鱼在水中生活”的实验。教师没有必要限制学生必须观察教材中的鱼类,可以让学生自由选取,挑选他们感兴趣的鱼类进行观察和研究,只要能够完成实验过程、探究出实验结果即可。我相信,学生在自己挑选的实验素材中会有更多新的发现。有的教师认为:这样的生物教学课堂纪律一定不好,会影响实验效果。其实不然,只要教师引导得当,学生的注意力一定会放在实验上。教师甚至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过程,进行创新研究,让学生在创造性活动中认识生命特征、发现生命共性,从而实现对生物知识理解的质的飞跃。
由此可见,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要有一个激发创新意识的环境。因为只有在具有创造性的活动中,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以展示与发展。所以,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创新情境的营造、创新活动的开展,激励学生敢于创新、乐于创新,让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的过程中增强创新意识,在创新的过程中巩固生物知识。
三、通过生物实验,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环境保护是世界三大问题之一,是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课题,是关系国家存亡的大事,所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是生物学科义不容辞的责任。生物实验中用到的实验材料都源于我们的生活,如何选择材料、到哪里采集、选取什么材料等,都包含着丰富的环保素材。教师要充分利用生物实验的作用,在实验课上向学生渗透环境保护知识,引发学生对周围环境的关心和重视,从而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同时,还要呼吁学生积极参与环境保护的活动,为环境保护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例如,在学习“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一课时,我为学生准备了一个调查环境污染现象的实验。这个实验可以在教室内进行,也可以在校园内开展,还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到我们的生活中进行调查。但不管你观察的范围是什么,都要写好调查报告。学生根据我的要求,将实验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有的记录了破坏班级卫生环境的现象;有的走出教室,发现了随便乱扔垃圾的情况;有的走出校园,调查了一些工厂的环境污染行为,看到了被污染的河流,等等。通过真实实验,让学生了解了当地的环境状况,认识到了环境污染对生活的危害,提高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所以,教师一定要悉心研究教材内容,深刻挖掘实验教学中的环境保护材料,让环保意识与生物实验紧密相连。但环境保护意识的渗透,还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千万不能机械地灌输。否则,不仅不会起到环保教育的目的,还会适得其反,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
四、通过生物实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在初中生物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加重要。因为解决问题需要的是方法和过程,而发现问题则需要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这就需要学生具有细腻思维和探究能力。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开始,也是学生解决问题的动力,它孕育着希望、包含着美好。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开动脑筋、踊跃思考,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生物学习中的问题,为掌握更多的生物知识打下坚实基础。
例如,在观察“根毛和根尖”的实验中,我先让学生观察四个部分的外形及其特点,我也将教材中的知识融入其中,一并讲解。当学生掌握了理论知识以后,我又要求学生再次仔细观察,分析一下这四部分有何联系。学生看得很仔细,结合相关理论知识,很快就发现了新问题:生长点在受到根冠保护的同时,还可以为伸长区和根冠提供新的细胞;伸长区的上部逐渐与生长点混同,下部则趋向于根毛区。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与发现,总结出了问题的关键。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还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师不能单纯地让学生了解实验方法与步骤,而要充分利用实验过程与设计,将教材知识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在学生理解实验过程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训练,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能力。
总之,生物实验为学生提供了学习材料与创新环境,让学生的学习欲望更加强烈。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各种生动有趣的生物实验,将一些外在信息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这不仅可以活跃生物课堂气氛,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还可以让学生掌握学习生物的科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这样的教学方式必定会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程度。
摘要: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实验是重要的教学环节。教师可以通过生物实验,帮助学生理解生物概念,获取相应的生物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洞察力,培养学生保护生物的情感,所以教师要注重实验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地位。同时,生物实验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各项基本技能,更是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兴趣,树立实事求是科学态度的最佳途径。
关键词:初中生物,生物实验,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陈小平.浅议初中生物实验教学[J].学周刊.2015(23).
[2]王桂菊.浅议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实验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J].教师.2015(16).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初中生物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使之掌握一定的知识与技能,以将来服务于社会。如何优化生物课堂,从而激发、巩固、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会学”,提高生物课堂教学实效呢?
一、优化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我们所说的教学情境,就是要创设一个悬念,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究愿望,能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热情和动力。在课堂教学中选择与学生生活相关的经验设计探究情境,让学生在鲜活的生活情境中学习、交流、合作、探究,这样才能唤起学生的探究热情,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知识的产生和获得过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获取深层次的情感体验。例如,我们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情境创设时,完全可以利用它的直观性,运用多媒体中的图形移动、定格、闪烁、解说、色彩变化等手段表达教学内容,从而使教学过程更加直观。如教学《血液循环》一节,使用Flash课件把心脏的四个腔与动脉、静脉相连的情况展现得清清楚楚,而学生难懂的体循环和肺循环,可用动画表示血液流动的路线以及流动过程中发生的气体交换、血液颜色的变化,结合定格演示,学生很快就能掌握循环途径这一难点。由此可见,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是激发学生探究热情的重要环节。
二、优化课堂提问设计,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提高课堂效果的关键。课堂提问,将教师有目的地教和学生有目标地学有机地组合在一起。课堂提问可以激活课堂气氛,引起学生关注;可深化学生已学过的知识,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与探索。提问要求避免“满堂问”。曾经的教学是“满堂灌”,新课程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于是“满堂灌”的现象少了,但我们的课堂又遭遇到了“满堂问”的尴尬。教师用一些过于琐碎的无意义的问题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虽然在形式上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但本质上没变,没有从根本上变革学生被动接受的教育模式。因而教师要优化课堂提问设计,提问要求问题有一定的价值。
例如:在上《根对水分的吸收》这堂课时,我准备好萝卜条,盐水,清水等,叫一个学生上台来,分别把同样大小的萝卜条放在盛盐水和盛清水的器皿中,等一会,学生发现了了这一现象:放在盐水的萝卜条变软缩了,放在清水的萝卜条变硬挺了。这时我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我点了一句,说这个问题涉及到我们的数学知识。学生们思考着,讨论着,纷纷谈论自己的看法。有的说得一点不沾边,我没有批评他;有的说得沾边了,我鼓励他们继续大胆思考。最后浓度二字在学生口中出现了,通过双向交流,后面的教学任务迎刃而解了。学生不但学到了知识,更是开启了智慧,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优化课堂教学形式,鼓励学生参与教学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双方必须共同参与、相互配合才能获得成功。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应该为“学”服务。学生只有全身心地参与到教学中,才能使课堂中的问题成为学生自身的问题,学生才会学得积极主动、生动活泼。正因为学生在课堂上得到的任何知识、解决的任何问题,是他们自己获得的,所以就比通过其他途径得来的更彻底地属于他们自己。但是“一刀切”“齐步走”等陈旧的教学组织形式,造成了课堂教学的少、慢、差、费的现象。教师满堂的地讲,学生毫无兴趣的听;教学内容封闭;教学信息缺少双向的交流,学生没有参与的机会;教学效果较差,优秀学生吃不饱、后进生消化不了等。
如讲述《生物的生活环境》一节时,笔者把一盆月季花放在讲台上,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要让月季花生活下去,需要同学们提供什么条件?反之呢?这说明了什么?如何把影响月季生活的因素进行分类?”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问题回答的也比较准确深刻;二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创造性。如,教学目标可由学生提出,使教学中的问题真正成为学生的问题;教学过程主要通过学生自学、讨论完成;实验先由学生设想、设计、操作,再由教师点评;各种动植物与人类的关系及其应用前景让学生畅所欲言等等。在整个教学中,学生获得的知识不是教材或教师强加给他们的,而是自己主动努力获得的丰硕成果。
四、优化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的一种主动学习,它能让学生主动尝试解决问题,模拟科学研究,发表独到的见解,谋求个体潜能的充分发挥,培养创新能力,提高生物科学素养。例如,在学习有关“工程菌”的知识时,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若要用基因工程的方法来生产人的胰岛素,可以用什么生物来构造工程菌?若要生产人的糖蛋白,可以用相同的生物来构造工程菌吗?这些问题引起了学生很大的兴趣,同时也激起了学生高昂的研讨热情。在学生研讨之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生产人的胰岛素一般用大肠杆菌来构造工程菌,利用发酵工程完成。但糖蛋白由于肽链上有共价结合的糖链,这些糖链须在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上加工完成,而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存在于真核细胞中,因此不能用大肠杆菌。至此学生的思维被引向深入,再通过讨论,师生、生生之间思维发生碰撞,结合生产实际学生会发现:用酵母菌可以实现生产糖蛋白的目的。这样的引申研究加强了学生分析问题的目的性、全面性,使学生学习生物学的过程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还培养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创新;理念;提升;成效
摘要:在当前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改革工作也呈现出百花争艳的良好态势,各种教育教学理念与创新层出不穷,为生物教学效率的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广大高中生物教师在这场教育教学改革的洪流中,要能够高瞻远瞩,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激发学生学习潜能,优化教学过程,有效提升教育教学成效。
生物教学成效的提高,首要因素表现在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创新。教师要注重结合教学要求以及学生认知实际,审视回顾自身教学工作,实现教学成效的提升。
一、改进导入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1.前后联系导入
教师在生物教学中,要对学生的认知基础具有全面的了解。有些教学内容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已经初步涉猎过,在高中生物教学新授内容教学时,可以进行前后联系,自然地过渡到新课教学。例如,在开展“生物的基本特征”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对以前所学的相关知识进行简要回顾,以使进入新课学习时缓解学生的畏难情绪,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联系生活导入
教师在教学生物时,要紧扣学科特点进行导入,生物教学内容与学生所生活的环境具有紧密的联系,教师如果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切入新课教学,也可以发挥出较好的效果。例如教学“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内容时,教师就可以结合当地环境保护面临的严峻形势导入新课,学生的学习探究欲望就会明显提升,这样有助于教师顺利开展教学活动。
3.运用媒体导入
以多媒体为主要代表的现代教学手段,为高中生物教学成效的提升提供了保障。在新课导入环节发挥多媒体的辅助作用,可以营造浓厚的教学情境,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例如在教学“光合作用”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下载专门的教学软件,将植物光合作用的整个过程直观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二、改革教学方法,优化生物教学过程
1.运用探究法开展教学
高中生物教学中,探究教学法是一种较为成功的方法。一方面,高中生已经具有了强烈的参与教学过程的欲望;另一方面,探究教学法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在探究教学法组织中,教师要将教学目标进一步细化,将其以一组探究思考题的形式展示在学生面前,布置学生分组进行思考、讨论与探究学习,主要依靠自己的努力来实现学习目标。例如教学“光合作用”时,教师对“光合作用发现过程实验的设计思想”这一重难点,可以运用探究法进行教学启发引导,帮助学生逐步深入掌握光合作用实验的原理,顺利实现了教学目标。
2.运用演示法开展教学
直观演示法有助于学生直观地理解一些抽象概念和原理,仪器演示法和多媒体模拟是通常被采用的演示方法。除了仪器演示之外,多媒体模拟可以在微观知识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实现直观演示仪器实验难以完
成的生物演变过程,提高教学形象程度。例如在“有丝分裂、减数分裂”过程演示、“染色体、染色单体、DNA行为变化”详细分析等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动画模拟方式,将细胞分裂过程以及染色体、染色单体、DNA周期性变化过程这样复杂的内容形象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加深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提高了教学成效。
3.运用辩论法开展教学
生物教学中,教师往往会遇到学生的一些不同观点。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观点与理念的交织与碰撞之中,运用正反方辩论的方式,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了生物素养。例如,在生态保护内容教学中,有教师针对学生“先发展再保护环境”和“边发展边保护环境”这样两种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观点进行引导,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三、拓展教学空间,培养学生生物素养
1.开展生物兴趣小组活动
教师可以将学有余力或是对生物学习具有强烈欲望的学生组织起来开展兴趣小组活动,让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得到满足,促进学生的差异性发展。
2.举行知识技能竞赛活动
在一段教学内容结束之后,教师要结合学校整体工作安排,相机进行一些知识竞赛或是实验技能操作竞赛等,以比赛的方式促进学生学习,营造浓厚的教学竞争氛围。
3.走进社会开展实践活动
高中生物教学内容具有广阔的实践空间,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些实践的机会,培养实践运用能力。
——如何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效率
王小奇
人类发展到今天面临的问题日趋严峻,温室效应的突现使热带面积扩大化,极端的气候肆虐全球,带来的粮食问题使几亿人食不果腹。生命科学的研究与当今世界面临的粮食、人口、环境、资源等重大问题直接相关。不论是从科学发展,还是从实际需要看,我们都必须加强生物科学教育,尤其是必须加强中学生物科学教育。中学生物科学教育的主渠道是生物课堂教学。因此,如何实现生物课堂教学的高效率就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课题。我认为要想实现生物课堂教学的高效率,生物教师必须做到:
一、向学生介绍最新生物学成果,展望生物学发展前景,激发学生求知的渴望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大的动力。学生若对某门课缺乏兴趣甚至有厌恶的情绪,那门课肯定是一塌糊涂。所以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是提高生物课堂效率的前提。我在教学中,常常搜集一些新的生物学成果介绍给学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当英国疯牛病肆虐的时候,我国采取了严密的防护措施以避免该病侵入我国。我适时给学生介绍疯牛病的最新研究成果:并非异常大脑蛋白引起该病,而是人们未知的病毒等常规感染因子造成,但不管什么引起疯牛病,它都会使人得致命脑病。学生们就会理解世界各国对此唯恐避之不及的心态了。
二、做好观察、实验,加强直观教学,上出生物课堂教学的学
科特色。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观察和实验是生物学基本的研究方法。近期使用的各种版本的中学生物教材,都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选编了大量的观察和实验内容。生物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动学生,克服困难,创造条件,搞好教材中所选编的每项观察和实验的教学。通过这些观察和实验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养成他们客观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师在安排观察、实验内容的教学时要重视和设法克服教学内容、时间与自然季节不相符的困难。必须有计划地做好观察和实验材料的采集、培植、饲养和保存等工作,否则过了适宜的季节,也就错过了最佳的教学时机。
生物教师在课堂上,合理地选择、组合和使用挂图、模型、投影、录像等直观手段,展示或再现不同的生物及其生命活动的情况,不仅可以形象、直观地向学生传授生物学知识,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能打破时空的限制,增加课堂信息容量。这些都有利于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率。
做好观察实验,加强直观教学,上出生物课堂教学的学科特色是实现生物课堂教学高效率的首要途径。
三恰当设问,巧用实例和数据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堂上恰当设问是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落实启发式教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一定要具有启
发性,鼓励学生提问和争论。不论是讲解还是做观察实验,都要设计好调动学生思维的问题,突出启发性,而不是告诉学生结论,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如,在讲新陈代谢时,教师作下列设问:(1)新陈代谢是一个什么过程?(2)新陈代谢通过哪两方面的作用来实现?它包括哪两个方面的代谢?(3)新陈代谢的本质是什么?随着上述问题的逐步解决,学生自然主动地归纳出新陈代谢的概念。
生物学知识中实例和数据比比皆是。生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巧用实例和数据,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生物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讲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时,教师引用海岛上的植物大多矮小或蔓生,岛上昆虫的翅大多退化或特别发达的实例就能形象、生动地说明岛上植物、昆虫对岛上经常刮大风的自然条件的适应。
四、练习到位,当堂检测、巩固课堂教学效果。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生物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生物教学必须越来越强调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突出科学探究活动。教师应为学生创造探究学习的条件,使他们在主动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培养研究自然所需的探究能力,形成探究未知世界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而在生物课堂中探究教学的实施主要是通过“探究性提问”的形式实现的,因此,“探究性提问”这一教学环节在生物探究 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探究性提问的特点
探究性提问是指那些为激发和维持学生主动探索学习,积极进行发散思维而提出的问题。早在1912年,美国学者对教师的提问进行系统研究后发现: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的回答大 约占去了普通学时的80%。在这众多的提问中,大多数是记忆型提问,仅要求学生根据书本做直接的口忆或对具体事实进行回答,而很少要求学生做高水平思维,也就是说,教师提问虽多,但却较少是探究性的。那么,究竟怎样的提问才具备探究性的特点,通过一年多对新教材的探索,我认为探究性提问应具有以下 四个特点。
(一)鼓励性
从形式上说,鼓励性提问应面向全体,而不是针对某个学生。许多教师常常是通过学生主动举手的办法选择答题的对象。这样虽然避 免了强行要求学生答题的弊端,但由于经常举 手的往往总是那么几个优秀生,难免使提问面 过窄,使多数学生得不到回答问题的机会,得 不到应有的锻炼。因此,教师应设法让更多的 学生参与回答问题:或把较难的问题分解,以 阶梯式提问形式出现,由易到难,照顾到多层 面的学生;或在某个学生回答之后让其他学生 发表看法,从而扩大提问参与面;或对于正处 于“起飞期”的学生,教师在课程设计中特设 一些让他们表现的机会。这样可以逐渐培养全 体学生回答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如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学习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有目的地安排 “起飞期”的学生将自己找到的生物生存方式的资料在班级里进行交流,探讨,这样使他们在自豪感中建立对生物 学的兴趣、建立学习的自信心,由汇报现成的 资料,探究自己熟悉的事物开始,逐渐参与到 教材中的探究性提问中来。因此,教师善于鼓励,这在学习生物学的入门阶段尤为重要。
(二)开放性
开放性提问允许学生作出多种可能的解释或回答,开放性提问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如果„„那么„„”“你认为接下来将发生什么”“你认为应当怎样做”“关于这个问题你还有什么看法吗”等等。例如,在“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的探究中设计探究性提问:“如果水升温消耗的热量,远少于花生的燃烧热,那么,损失的花生所含的热量哪里去了?”当教师向学生提开放性问题时,会刺激学生产生具有新意的问题,从而促进他们创造性思维及 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回答中了解学生。
实践表明,探究教学中应尽量避免那些只需用“是”或“否”来回答的问题,因为这类问题会剥夺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而探究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发展学生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多种才能,形成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教师必须明确的是,在探究教学中重要的是学生有机会动脑思考,学会思维的技能,从而增强他们开展探究的自信心。
(三)序列性
探究教学中的提问不能随意而为,这样显得杂乱无章,而应当事先经过精心设计。在探究各阶段提供给学生的问题,应当是递进式的,有节奏的,前后衔接且相互呼应,这样才能促使学生紧紧围绕某个主题,逐步深入开展探究活动。
如在学习“人类的起源和发展”一节中,没有任何铺垫而直接引出“人类是怎样进化来的”,题目太大,初中学生对问题无从下手,很可能就会采取放弃态度。教师如采用序列性提问就不同了:首先,让学生通过观察“森林 里古猿及其生活的想象图”回答“古猿的生活方式是怎样的”;其次,让学生结合地理知识分析地球古今自然面貌的改变,对比森林古猿,类人猿、人类的外形,探究提问:人与猿这种形态上的差异是怎样形成的;最后由学生总结人类进化的历程,这样的探究性提问可以使学生在积极探索活动的基础上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定性到定量,从而达到认识上质的飞跃。
(四)提示性
教师所提的问题,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要能起指导或引导作用,给学生指出探究的大致方向或应从哪个方面着手去探究,可以认为,一个具有探究倾向的教师很少直接把知识告诉学生,但却经常向学生提问。一个探究性的提问对学生来说实际上就是一个提示。例如,在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中,“在什么条件下种子发芽最好”便是一个不适合探究的问题,因为它并未提示学生从何处以及如何寻找答案。只有在设计的问题具体到足以提示出需要什么资料去回答时,才会成为一个有效的科学问题。若将其改成“种子是在有光照条件下发芽好,还是在无光照条件下发芽好”,便成为一个有提示性的问题。
二、探究性提问的基本要求
探究性提问的主要目的在于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为达此目的,在生物教学中进行探究性提问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问在有疑之处
教师提问必须在学生有疑之处,这样的问题才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而问题一旦解决,学生就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在精神上得到极大的满足,从而激起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学生的有疑之处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自知有疑的地方;另一种是自觉无疑其实有 疑的地方。学生自知有疑的地方,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将它提出来,鼓励他们大胆猜测和假设,然后通过资料的搜集和实验,把它们逐一解决。例如,在“植物叶子上气孔大多分布在下表皮”这一知识点的讲述中,教师可以进行 这样的探究设计:让学生通过对挂图、显微镜的观察,自己提出问题“在进化中叶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这个问题教材中没
有现成 的答案,要引发学生去独立思考,创造性地解 决问题。对于学生的多种看法,教师应适时加 以引导,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寻求正确答案。对于那些司空见惯、学生自觉无疑实则有疑的地方,教师要通过演示或实验设 “疑”,以激起学生探究的热情。例如,在“探 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过程中,初中学生不会知道淀粉是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从口腔开始消化的,不会理解淀粉在口腔中起了化学变化。教师要设计几组对比实验(①馒头碎屑+唾液+搅拌;②馒头碎屑+清水+搅拌;③ 馒头碎屑+唾液),通过引导学生实验,观察滴碘液后各组实验的现象,由学生从实验结果的差异中找到疑问,从而提出探究问题──“馒头在口腔中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问题难易适度
探究性问题属于高级问题,但这不是说问题要越难越好,教师提出的问题应既有一定的难度,又是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解决的。这是引起学生探究,激发学生思维的重要条件。问题过难或过易都不利于学生开展探究学习,不利于他们有效地促进智力和能力的发展。问题过于简单,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不能使学生积极思维;问题过难,又会使学生感到力所不及,不知从何做起,容易失去探究学习的兴趣。
(三)问题要具有启发性
启发性提问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启发性提问能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发展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1.启发性提问要能激发起学生的探究兴趣。
教师提出的问题,如能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就会激发起他们寻找问题答案的积极性。能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问题,从内容上看大都是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例如,在学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一节时,在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 之前,提出探究性提问“家里养花,为什么白天摆放在屋内,晚上要移到户外”,引导学生 灵活运用已学的知识(植物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产生氧等)进行探究,学生必然产生这样的疑惑: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吗?如果是,晚上我们为什么把花移到户外?这样,学生会迫不及待地往下进行探究学习,以求得到结论。因此,教师提问时要注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不要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从形式上看,问题要变化多样,形式单一的提问会使学生感到乏味。
2.启发性提问要能启发学生的思路
能启发学生思路的问题必须具体、明确、严密,不能含混不清,模棱两可。只有具体、明确、严密的问题,才能引导学生沿着一定的思路去解答。问题含混不清,会造成学生思维混乱。
3.启发性提问要能引起学生认识中的矛盾
能引起学生认识中矛盾的问题,一是在新旧知识的联系处;二是在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处;三是在低层知识与高层知识的联系处。如果教师能在这些地方恰到好处地提出问题,就会在学生的认识中引起已知与未知、理论与实践、高层次与低层次之间的矛盾,激发学生去积极探索。
4.启发性提问要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能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问题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问题的正确答案不是一个,而是多个。例如,探究提问“鸟有哪些适于飞行的特点”这个问题时,要求学生观察鸟的外部形态、剖析鸟的骨骼结构特点„„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用不同方法去解决问题,从而引起学生多角度的心理兴奋,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另一类是解答问题所用的理论是综合性的。例如,对“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在环境、社会发展中有什么作用”,它要求学生综合教材第一单元有关生物圈的知识、第四单元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第五单元有关计划生育的知识,联系实际,并把学过的知识纵向、横向交错地联系起来,进行一番加工创 造,灵活地加以运用。
(四)要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一、积极培养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
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呢?兴趣是学生力求接触和认识某种事物的意识倾向, 它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起着推动作用, 所以在教学中首先必须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
1、联系实际、激发兴趣。
对一个高中生而言, 学习兴趣的激发更多的是来自内在的需求。所以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更关键的是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内容是与他们的日常生活、现实世界紧密相连的, 所学的内容对他们是有意义的。课程标准倡导生物教学要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注重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 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概念, 更能促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生物学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从而积极主动学习。我们可以得出提高学生在讲授为主的这个课堂当中主动性的第一个策略, 就是教学内容的处理与呈现要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校园外的现实世界建立联系, 简而言之就是教学要密切联系实际。
2、加强直观教学, 发展兴趣。
兴趣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对事物本身感到需要而产生的兴趣。生物学是直观性很强的一门学科。直观教具有实物、标本、模型挂图, 直观手段包括投影、录像、DVD等。除了经常使用传统的直观教学媒体外, 各种各样的网络教学实践也被越来越多的老师所青睐。网络的信息传播容量大、速度快、范围广, 双向交互作用性强, 它在时间、地域、学习的内容、师生的交流方式、学习的方法和途径上都是开放性的。如高中选修教材《基因工程简介》这一节, 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 将生物学原理、科学方法与技术的发展历程相结合, 使学生树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正确科学思维方法, 去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善于动脑, 激发学生探索生命奥秘的兴趣。同时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 进行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化教学, 指导学生浏览相应的信息资料, 并提出相应的问题或自主探究的课题, 我设计的课题有: (1) 基因工程的概念; (2) 基因工程涉及的原理; (3) 基因操作的工具; (4) 基因工程的基本步骤; (5) 基因工程的成果与发展前景。通过学生的浏览和分析, 归纳整理相应的信息, 并对每个课题的内容进行总结;通过小组的讨论归纳, 将每个课题的内容分别在组内交流, 最后进行全体同学的交流和讨论。学生通过对基因工程的成果与发展前景的学习, 获得大量的生物学科信息, 开拓了学生的知识面, 提高了对生物学科的兴趣。
3、引入前沿知识, 突出社会责任, 不断提高兴趣。
科技前沿知识由于具有“新”和“奇”的特点, 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知识兴趣, 如“克隆技术”、“人类基因组计划”, 学生听得津津有味, 生发出许多有趣的提问。如果我们把社会责任适时地加进去, 就能更好地提高他们的兴趣。在讲“环境与生物”等内容时, 把环境与资源、人口与生活等具有突出社会背景的主题结合起来, 在教学中让学生从生物的角度去分析人类与自然、环境与社会的关系, 使学生明白保护地球、保护自然、保护环境是每个中学生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二、加强科学态度和科学品质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是生物教学中进行科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1、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实事求是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品质, 应当把对学生实事求是品质的培养渗透在生物教学中。 (1) 要求学生真实地报告和记录在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和数据, 在实验设计时提醒学生选择的实验材料要容易获得, 思路要明确, 要有对照实验, 实验完成之后要求学生实事求是写出实验报告。 (2) 通过介绍科学家的故事感染和教育学生, 如把光合作用发现史、生长素发现史等有关科学家原始经典实验过程及探究精神的内容贯穿教学中, 让学生感受科学家在科学研究过程中表现出的人格美, 如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敢于怀疑、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坚韧不拔的意志, 谦逊的品格, 合作的精神, 大胆的想像, 严谨的方法, 奇妙的灵感等。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鼓励学生收集大量的生物科技资料并汇报交流。如艾滋病病因及预防治疗的方法和进展;克隆羊——多利的培育过程;癌症、心脏病等方面的研究和进展等。这样, 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而且也激发了他们的科技创新兴趣。
3、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合作意识也是科学态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调查媒体对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的报道, 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初步学会收集和处理生物科学技术信息的方法和能力, 此课题可以独立完成, 也可以小组分工合作完成, 以小组合作完成的课题要强调团结合作的精神。学生分成了若干个小组, 有的到图书馆去查找资料和信息, 有的学生到网上查, 共收集了上百条信息。在教师的指导下, 有的学生将小组收集的信息进行分类, 有的学生负责打印, 有的学生担任汇报交流工作, 这项探究活动不仅提高学生对信息的处理能力, 而且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三、让学生掌握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技能
新课改加大了探究性学习的力度, 从根本上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生物学科的探究能力主要体现在观察、实验、分析、综合能力, 其中, 观察、实验不但是研究生物学的基本方法, 也是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重要途径。
观察方法:观察是科学认识过程中的实践环节, 是科学研究中获得感性材料所必需的, 是研究人员收集事实最常用的方法, 生物学更注重观察。在教学观察中我引导学生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要明确观察目的; (2) 要选择适当的观察对象; (3) 要采用适当的观察手段; (4) 观察完毕后要进行比较、分析和归纳。例如在观察细胞有丝分裂时, 我让学生先预习实验, 明确该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为什么选择洋葱根尖作为经典的实验材料, 观察染色体的形态变化为什么必须借助显微镜观察, 通过对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细胞进行比较和分析, 归纳总结出有丝分裂的过程和特点。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掌握了有丝分裂的过程和特点这一重点和难点知识, 在教学中, 尽量以探究性的启发代替结论性的解释, 使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进行学习, 进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实验方法:实验是生物科学中的另一种基本研究方法, 在高中生物教材中, 已由初中生物教材中观察方法占主体地位转化为实验方法占主体地位。随着现代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 研究的内容越来越广泛, 实验方法的种类也日益增多, 涉及高中生物的实验方法有探索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定性实验、对照实验、模拟实验等。生物实验的一般程序为:观察现象→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完成实验→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在教学过程中, 根据实验目的不同, 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 让学生自己安排实验, 设计实验步骤, 通过现象观察并收集资料、数据再进行分析思考、科学抽象概括或归纳出概念和结论。
参考文献
[1].《生物课程标准 (实验) 解读》主编/刘恩山汪忠
【关键词】高中生物课堂素质教学 生物课堂教学 教学模式对比 问题研究
一、素质化生物课堂教学体系的建立
现代化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体系的建立最主要的一点就是要突出信息化教学和个性化教学,所谓的信息化教学就是要结合信息化的产品和信息化知识传授的方式来突出高效率的个性化课堂教学体系,具体的实现方式要以信息产品和信息教学数据为主要依托结合学生学习的兴趣构建一个立体化的课堂。素质化课堂教学模式还要突出一个个性化教学方式,就是要结合信息教学的手段来引导学生关注生物知识,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可以制作个性化的教学ppt课件和动画视频短片的制作来完善个性化学習引导机制,根据信息多媒体集中化的个性教学方式的应用来突显视频信息教学的魅力,引导学生关注知识原理,确立高中生物的课堂教学模式。
二、生物课堂素质体系建立
要想充分提升高中生物课堂的教学质量,必须依据学生教学的特点建立素质化的课堂教学体系,满足于学生多元化学习的需要和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在素质化课堂教学体系建立的过程中,一方面是根据高中生物教学的特点建立多动协调化的课堂教学模式,一方面是建立特色化的课堂素质教育方式,根据学生课堂的学习的表现能力,选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多元化的引导。同时在素质化课堂教育体系搭建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现实的学习情况为学生制定可行的学习计划,改变传统的教学思路,打造专业素质化的课堂教学模式,认真做好每一个学生的实际调查,根据学生需求的不同为学生量身打造个性化的辅导方式,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确立每一个学生语文教学体验中的学习目标,全方位的提升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素质。
三、课堂素质教学模式打造
高中生物课堂学习质量提升全面落实于课程教育的素质教育水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知识视野的扩展。课堂教学模式提升于学生对于知识的全面热爱,在抓紧学生素质教育的同时提升学生对于学科的兴趣。在学生教育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全面落实于学生的素质教育的同时为学生提供实验性的实践思维,换言之,素质化的课堂教学方式更加注重的是学生的实践,通过学习理论知识将其转化为生产力和实践能力。在当前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具备较高的理论认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具备较高的实践能力,理论加实践进行科学探究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提升,新阶段当中的生物素质教学方式正是应运而生的一种教学方式,主要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落实学生的实践性知识认知,但是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单纯具备学科本身所倡导的形式是远远不够的,在实践认知的过程中更应该注重教学方式的应用,通关相关式的课程教育方式来提升学生对于实践知识的认识,丰满学生的知识认知结构,促进学生提升自己的实践性思维,素质课堂的教育方式要注重的是学生合作性的学习,通过同学之间彼此的共同动手配合来完成实验,结合于老师的正确指导来得出正确的实验认知结论,共同保障教育方式的质量。其教育方式的普及一方面来源于教育手段的运用,一方面来源于教育理念的提升,通过对不同教育手段的优化组合来汇聚成独特的教学模式,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来完善课堂教学体系,保障学生课堂学生学习的质量,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型总结思维。
四、课堂教学体验模式的设立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体验模式要根据每一个学生学习情况的不同,对全班的学生进行有效的层次划分,针对在课堂学生的实际变现和知识的实际接收能力,做好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计划,做好每一个学生的知识讲解工作和实际学习情况调查,为每一个学生语文知识的实际学习排忧解难。同时根据学生学习的素质水平,打造班级体的课堂体验模式,选择不同的知识讲解方法让学生来进行实际选择,选取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讲解知识,同时要根据每个学生知识接收能力的不同,选择适合于课堂的知识难点解释模式,做好学生的知识讲解工作,结合每一个学生的课堂知识体验,改变教学方式,提升班集体的素质水平。依据于信息技术手段的实现和信息,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打造智慧型语文课堂,用三维图像,知识原理分析图像和电影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认识,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结合于学生成长的需要,选择优质的内容进行课堂讲解,增强学生的感性思维能力和实际理解能力,提高学生对于课堂知识认识,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帮助学生个性化成长。
五、课堂实际教学方式研究
单纯的进行课堂实际教学是无法满足学生需要的,结合于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是注重信息操作模式的教学,在借助于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多元化教学的过程中还要注重学生的课堂教学体验,确立课堂教学宗旨,在满足于学生学习需要的同时,结合于什么样的信息操作模式,确立什么样的课堂主题,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提升学生学习的课堂兴趣。当然,在确立课堂教学主题的时候,要选取适合于学生课堂学习需要的信息感官模式来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促进学生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模式下,提高自身的知识学习认知,理解课堂知识,了解知识原理,形成科学化思维,提高知识的感官意识。同时,教师在了解课堂教学不足的情况下,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准,扩展自身的知识视野,满足于知识原理认识需要的前提下,丰富自身的眼界,结合于优质的信息教学资源,打造信息立体化科学课教学课堂。
六、结语
现代高中生物教学方式主要来源于学生课堂学习兴趣的提升和学生自我认知水平的完善,不断地结合于现代教学理念完善高中生物素质课堂教学体验,满足于学生生物知识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陈欣.浅析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08(10)
[2]黄梅,龙武安.三维教学目标的内涵关系与整合实施[J].教学与管理. 2008(13)
【生物教学模式】推荐阅读:
高中生物教学论文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06-28
生物《生物体的结构层次》教学反思12-21
生物学教学中生物的进化例说09-10
生物有效教学评价07-24
生物课堂教学:教学机智大10-03
生物教学工作反思07-01
生物化学教学谈07-18
生物必修二教学目标07-23
初三生物教学反思07-26
生物实验教学安全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