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新授课的一般教学模式(精选13篇)
邵原一中
刘倩
经过近两周的课堂现场观摩,结合我们数学学科的特点,我们数学组的老师在一起切磋了一番,初步定下了数学新授课的一般教学流程。大致上分为六个环节:知识回顾;呈现目标;学生自学;交流质疑;点评解惑;达标检测。下面我逐个解释每个环节的具体操作过程。
1、知识回顾(5分钟)【意义】
因为数学是一门前后知识联系性比较强的一门学科,不管讲哪一节知识,都与上节课或前面的知识从某一程度上存在一定的联系。所以在讲新授课之前,很有必要来回顾与这节课有联系的知识。这样做不仅能让学生对前面的知识加以复习,而且也为本节课的学习做铺垫,因此建议这一环节缺一不可。2.呈现目标(1分钟)【意义】
在一节课的学习中,只有让学生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才能有目的地进行学习。所以我们教师在一节课的一开始必须让学生明确这节课要完成的学习目标,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呈现学习目标这一步。但要注意的是目标的设置不能太大、太空、太多,一定要具体一点,语言简洁明了,让学生一看就明白,而且要切合学生的实际和教材的重点等。在目标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
一节课就围绕一两个目标进行,也可以采用多个小目标循环式进行教学,这一点因教材内容而定。
3、学生自学(10分钟)【意义】
在数学课的学习中,一定要给学生自己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老师不能用讲来剥夺学生自学的时间,这一点老师们一定要明确。在明确了学生自学的重要性之后,我要提醒大家几点:
1、在让学生自学之前,把自己要强调的学习习惯等事先告诉学生,不能在学生自学中间想着一句插一句。
2、在自学之前一定要给学生讲清楚这节课需要自学的内容、自学的时间。
3、还要强调边自学边独立完成老师出示的自学指导题目。对于教师出示的自学指导,一定要紧扣重点,最好以问题的形式出现,可以以填空形式展现,可以以基本题目考查知识点形式出现,也可以以问题的设置出现。在自学指导的最后,要设计好相应的基本题组,让学生通过自学可以自己解答的为宜。
4、交流质疑(5分钟)【意义】
这一环节由小组合作来完成。在小组内学生要交流合作完成下面内容,1、必须是交流自学指导上的题目。
2、交流在自学过程中,产生疑问的、不会的、看不懂的。
3、有新看法的可以进行质疑。老师在这期间巡视指导。
5、点评解惑(9分钟)
【意义】
这一环节主要由教师来完成。教师点评什么呢?主要点评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或教师巡视过程中发现的共性问题。另外,在一节课中,老师该讲的内容还必须讲,该强调的内容还必须得强调,注意学生都会的老师坚决不要再重复讲解。
6、达标检测(15分钟)【意义】
对于数学课的教学,真正的目的在于学生是否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那么怎样来达到这一目的呢?主要是练习巩固,通过学生做题来检验,学生做学生评或教师点评或师生共同点评,也就是说没有练习的一节数学课不管上得再成功,都是不完美的。不过我建议,在练习巩固这一环节中,主张七八年级学生以展示为主,让学生多讲多评,因为学生会讲一道题远比会做一道题的价值大。另外让学生多讲,学生的思维敏捷度也会不由自主的提高,从各方面都能提升学生的素质。
关键词:农村小学,小学数学教学,新授课,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所谓新授课, 顾名思义, 就是指在教学课堂中传授新的知识、新的理念、新的方法、新的思路等, 它有利于小学生的数学能力以及水平的提高,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此外, 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运用新授课教学模式还有利于培养学生比较、分析与推理的能力, 这些能力对学生日后学习与生活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那么, 教师如何在农村小学教学课堂中运用新授课教学模式呢?在本文中, 笔者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谈谈新授课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教学者要接受新的教学理念
小学生的年龄偏小, 其心理正处于发展之中, 因此, 教学者在教学过程中起到着主导的作用, 其言行举止都将影响到学生们的行为活动。此外, 新的教学理念并没有深入到农村的教师们的心中, 所以, 要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新授课的教学模式, 一方面教师要接受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思想, 另一方面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接受新的教学理念并用新的数学思维来思考数学问题, 进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二、更新教学手段, 采用新的教学方法
在农村传统教学模式中, 教师采用的教学法一般是满堂讲, 即教师从上课的第一分钟讲到最后一分钟。在这样的教学课堂中, 教师讲得疲惫, 学生听得也很厌烦, 教学质量、教学效率都不高, 同时, 因为这种讲课模式给予学生们独立思考的时间少之又少, 所以这种教学法也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以及创新能力的提高。
新授课教学模式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新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再滔滔不绝地讲个不停, 而是适时为学生们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 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 让学生们的创造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例如, 在讲解经典的“鸡兔同笼”的问题时, 笔者并未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通过加减乘除运算得到答案, 而是引导学生转换思维。我先问学生有没有看过训练有素的警犬, 并让学生形容那些警犬有什么特点。听完问题之后, 一位男生立即站起来说:“我在电视里看过警犬, 他们都是一听口哨就会坐下或者摇尾, 特别有灵性。”“那我也假设我们要求的鸡和兔也像警犬一样训练有素, 听到一声哨声就抬一条腿, 再一声就又抬一条腿, 这样不就很快解决了这个问题吗?”我引导他们顺着这种新思路思考, 果然, 教学效果更为理想。
三、增设教学实践内容
数学教学既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 也应当注重实践能力的提高, 而在传统数学课堂中, 教师却忽略了这个问题, 从而导致学生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新授课教学模式不仅要求要有新知识与新思维的引入, 还注重学生们实践能力的提升, 这与新的教学理念相符合。
在农村, 教学上的硬件设施并不完善, 最大的教学资源就是学生们的生活体验, 因此, 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这些独特的教学资源, 让小学生以数学的眼光来看待生活, 从而增强他们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例如, 在教一年级的学生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时恰逢秋天, 笔者就带领学生们到已收割的田地里, 用干枯的秸秆来进行实地演习, 即将学生分好组, 每人手里拿几根秸秆, 每组成员之间互相数对方手中的秸秆数, 然后将自己手中的秸秆分四根到对方手里, 接着再互相数一数对方手中的秸秆数, 并大声说给对方听。这样一个小活动, 既充分利用了农村现有的教学资源, 又让学生们学到了数学知识点, 一举两得。
四、诱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心
小学生对新鲜事物都有会有一颗好奇的心。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想成功引入新授课的教学模式并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必然要先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点的兴趣, 让其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主动去学习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等, 这也是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因此,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来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点的兴趣, 从而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 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新的意识。
在农村小学数学中, 新授课教学模式的实施就是试图将新的教学理念引入到农村教学课堂中, 让农村小学生的个性得以发展、创造性思维得以开拓、综合素养得以提高, 因此, 教师要将新授课的教学模式落实到每一节课堂中, 努力培养出更为杰出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吴俊平.小学数学开放型课堂教学模式探索[J].学周刊, 2011, (3) .
【关键词】新视角;新授课;导入;投入;应用
在大数据时代的当下社会,小学生获取知识与技能的途径远远超过我们想象和预设,学生已有的前概念和技能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快速巨大的变化。教师的经验型教学和教材的升级无法满足信息时代发展的更新现状,面对这样的新视角,新授课的教学活动应该注重以下三个教学环节的侧重,以此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促使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并服务于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再提升。
第一、多元策略打造精品新课导入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面对小学生这一特殊的学生群体,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投入到我们的新授课的课堂中,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着他们对新、奇、特等事或物存在强烈的兴趣,对他们已经了解或深知的事与物并不感兴趣,这种心理特征在低年级学段表现的更为明显。对于这种情况,我们打造精品高效的新课导入迫在眉睫,其中多元化创设导入氛围是最为重要的,以下简单介绍几种:
1.情境导入。创设符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兴趣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的体验过程中,不经意的身临其境,感受情境中的问题存在并参与其中的问题和问题思考之中。比如:在《剪一剪》的教学中,教师预先让学生在课前剪出自己喜欢的图案,在课堂一开始就让学生进行交流和展示,并选出最佳作品,获奖学生上来展示作品的同时并进行制作介绍。在这一系列的交流、评选、展示的活动情境中,每个学生的兴趣都会被这一情境无意吸引。
2.游戏导入。游戏是小学生最喜欢的活动,如果在新授课中创设一个游戏的话,学生的兴趣会大大提升,如果在游戏中渗透教学内容,就可以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比如在平均分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就让学生去做一个分糖果的游戏,让学生在平分物品的过程中,无形之中建立对平均分的兴趣和学习。
3.视听导入。多媒体的视听效果能很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点,如果视听效果中再结合学生喜欢的动画人物等,效果会更好。
其实导入方法还有很多,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结合我们的教学资源采多元的导入策略,打造精品导入策略。
第二、问题驱动引领学生投入深度
兴趣是至关重要的,而学生在课堂中的思维也是必须的。为了进一步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我们借助导入环节中的良好效果,借助导入的兴趣继续深入教学,让学生不仅把注意力转移到我们的教学中,还要把思维点转移到活动的问题之中。此时,教师的问题驱动引领至关重要。教师要用问题来引领学生对现象的观察,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引导学生借助问题的引领达成对知识与技能的构建和完善。比如学生在学习《垂直和平行》的过程中,教师在黑板上呈现多副图形,其中有一部分其实是平行的,一部分是不平行的。教师通过下面的问题来引领学生的思考:
师:你能对投影上的图线进行分类吗?(教师请学生上来分类,下面学生参与思考和评价)
师:你能告诉我们你这么分类的依据吗?
生:一类是可以相交的,一类是不能相交的。
教师在投影中把不能相交的线呈现在一起。
师:我们把这样两根不相交的线称之为平行线。大家再对这类平行线进行观察和测量,你能发现平行线之间有什么特征吗?(学生开始观察、分析、动手画画、测测……)
生1:平行线是不能相交的。
生2:平行线延长以后也不能相交的。
师:仅仅是不相交吗?还有什么发现,它们两条线之间的距离有什么特点?(有些学生蠢蠢欲动、有些学生开始交流、讨论、动手测量)
生3:两平行线之间的距离是一样的。
教师通过情境下的问题驱动,促使学生的参与深度的提升,促使学生在数学思维训练中的提升,能真正通过问题的引领达成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升。
第三、实际应用提升课堂反馈效率
学以致用亦是我们新视角下课堂的升华环节,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只有让教学内容得到实实在在的应用才能体现数学教学的价值,才能激发学生思维再应用和再提升。所以,教师无论在什么样的新授课中,我们都要通过实际应用来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发反馈学生对相应内容的掌握情况,还能实现数学的内在价值,激发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兴趣再生长。比如,我们在《认识人民币》教学中,我们在课堂中进行分、角、元的认知,还对生活中流通的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进行认知,而最为关键的是走出教室,走向社会,让学生学会使用人民币,我们可以利用社团课程,让学生预先带好不同面值的小额人民币若干,如一元、五元、十元,在正副班主任、数学老师的分组带领下,带学生去走进超市,引导学生去使用,让学生真正学会使用人民币,达成对人民币的真正认识。类似的实验在我们的小学数学的教学中还有很多,最为关键的是需要教师的创设,小到题目中创设生活情境,大到外出实践。各种实际应用能让学生深入知识与应用之中,提升学科价值,服务学生再提升。
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直接导致小学生生活经验和智力水平的发展和变化,而这些发展和变化对教师的教学活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教师必须通过我们的专业智慧把控好课堂的每个环节,才能让我们新授课充满生机、充满智慧,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满足时代对人才的需要。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尤其是数学,在自主学习中,更多的是靠学生的觉悟和反思。当一个人只有觉醒了,才能真正的自主。而反思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活动,它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
例如在《乘法的认识》教学中,教师提出“你会把全班40个小朋友手指都加起来吗?这个算式该怎么列?”当看到学生在用加法算式而不是用想象的思维方式思考时,教师用语言“暗示”:“你能不能想一个简单的方法表示?”;又如在《倒数》教学中,教师提出“真分数的倒数是假分数,那假分数的倒数就是……”学生在清楚又响亮地回答“真分数”时,教师则通过“一声不吭”来提示学生的“反思”。 可见在课堂上,教师的言语、行为、教态以及各种手段的使用,包括一些师生的互动(如提问、小组活动等)都应该让学生“觉醒”和“反思”。
强化问题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每一个人与生俱来都有探究和获得新体验的需要。求知欲往往是从“?”开始的。一个好的数学问题能引发学生极大的兴趣和探究热情,从而使其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如在《倒数的认识》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创设氛围,引出课题。大屏幕出示:写两个数的乘法算式。
一、创设情境,提出数学问题
1、情境创设的内容及形式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课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课堂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原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富有现实意义和挑战性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情境的内容可以是学生身边的人和事、现代社会发展现实、现代科技最新成果、现代社会的热点、焦点问题、重大节日、纪念日等。
情境的呈现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真实的情景,一种是“虚拟”的情景。真实的情景就是实实在在的、学生亲身感受的客观情景。“虚拟”情景就是从客观情景中抽象出来的情景。
(1)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悬念;(2)创设操作情境,激发兴趣;
(3)创设生活情境,产生联想;(4)创设故事情境,进入角色;
(5)创设竞争情境,活跃思维;(6)创设“障碍”情境,激化认识冲突。
当然,我们并是不要求每一节课都必须创设一个什麽情境,开门见山也不都是消极的,从实质上讲,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师生关系和谐、教学融为一体的,知、情、意相统一的课堂教学环境,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2、在情景中提出数学问题
(1)理解情景的意义
对于呈现的情景,让学生根据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结构,独立思考,理解情景的意义,找出情景中所隐含的数学问题,然后与同伴交流、讨论。
(2)提出数学问题
在具体情景中,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会提出很多问题,有些问题与数学有关,有些问题与数学无关,有些问题甚至是离奇古怪、荒诞不经的。教师不能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置之不理,放任自由,要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表扬激励学生,引导学生从众多问题中筛选出与数学有关的问题,然后再从有关的数学问题中找出本节课学习的数学内容。
(3)用数学语言描述数学问题
在具体情景中,开始的时候,学生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些语言可能很不规范,也不准确,教师要因势利导,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运用数学语言来表述自己发现的问题,然后再进一步引导学生用准确、简练的数学语言来描述数学问题。
二、自主探索,建立数学模型
建立摸型是指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探索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模式。《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在情境中提出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建立数学模型。
1、自主探索
小学生灵活采用各种方法对新问题进行独立探究,多向思索,如阅读、操作、尝试等。
2、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师根据学生在情境中提出的数学问题,组织学习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探索知识的形成规律,从而建立数学模型。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设计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地进行观察、操作、实验、猜测和交流等数学活动,建立数学模型。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由于低段小朋友缺少组织能力,教师要向学生明确动手实践的详细步骤及方法,若需要分工合作的应给组内成员进行合理分工,明确各自的职责。
3、小组讨论
学生经过自主探索,形成学生自己的想法后,对探索结果进行交流,教师深入倾听或参与讨论,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自由表达各自的想法,然后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评价,逐步达成大致统一的意见,建立起数学模型。开展小组讨论的目的是为全体学生提供更多的课堂参与机会,培养群体意识和活动能力。
4、组织汇报
小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引导各小组提出不同想法,鼓励发散思维。
5、集体归纳
学生自由发言,对全班已有各种意见进行归纳。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恰当氛围,让学生自由地、开放地归纳总结。
6、充分验证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验证结论,培养思维的严密性和科学求实的态度。
在实施探究性学习模式要遵循以下七个原则:(1)独立性原则;(2)主动性原则;(3)活动性原则;(4)合作性原则;(5)开放性原则;(6)创造性原则;(7)激励性原则。
三、巩固练习,解释与应用
新授课的练习侧重于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过程,习题的选择偏向于基础性、专项性。教学中要选取最新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采用多种练习形式,巩固所学的知识,引导学生在自我评价、他人评价中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展自我。
四、师生合作总结,完善知识结构
1、师生合作总结:全课总结是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归纳和概括的过程,是帮助学生将零碎的、分散的知识整理成条理的、系统的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将所学的新知识内化,与原有知识融合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的过程。教师要帮助、引导学生及时将所学的新知识进行整理、内化,形成新的知识结构,以迎接下一步的学习。
2、质疑问疑:引导学生引申、推广所学的教学问题,把问题的探索和解决的过程延续到课外和后继学习之中。
陈永芳
在新授课中,应用“参与探究型”课堂结构能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形成知识的过程中,以发现和发展学生思维为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体现了现代教学思想,对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具有较好的教学效果。“参与探究型”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模式是:问题----探究----概括----答疑----练习。下面就结合“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的教学,谈谈“参与探究型”教学的程序。
导入新课,提出问题,激疑诱趣。数学科系统性强,知识内在联系密切,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引伸发展的。讲授新课之前要紧扣与新知识学习最密切的旧知识加以回忆和复习整理,为新知识找准生长点。本节课从复习长(正)方形的特征和求积公式入手,先复习近平行四边形的主要特征,找出底和相对应的高,这样能抓准本节课新知识的基本生长点,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正确的认知停靠点。
接着教师提出:我们已学过了长(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请同学们思考,怎样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个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为主动参与探求新知识提供了良好的心理环境。
师生共同参与探究。激发了学生求知欲望后,教师就应及时地将新课的内容有计划、有层次,由浅入深地展示给学生,并让学生参与新知识建立的过程,促使学生对新知识加以理解和掌握。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显示“怎样思考”的信息,提高思维能力。在引导学生观察用数格子的方法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让学生说出是怎样数的,并思考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面积有什么关系,这些问题是新、旧知识的结合点,教师应帮助学生理解新知,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提出最近发展区之间的问题,以实现知识迁移。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打开思路去想问题。本阶段,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加以分析解答,调动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学习过程,参与探索知识的过程。
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在师生共同参与探究,初步完成新知“内化”过程后,教师就应引导学生自己总结方法、规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同时也检验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本质规律,从而将对新知识的感性的认识真正提高到理性认识。教师可结合新授的例题,引导学生根据割补后长方形与原平行四边形间的关系,判断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长方形的宽。根据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学生很快会说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这样学习新知识中的难点迎刃而解,实现了新知的迁移和内化。
质疑问难,答疑解惑。学贵知疑,要使学生多思善思,必须先会多问善问。
根据学生的质疑,教师可以把握大量的反馈信息,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疏导、释疑、解惑,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尤其要鼓励低差学生质疑,耐心地给予解答,及时表扬鼓励,这样有利于兼顾“两头”,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这需要教师长期不厌其烦的指导、鼓励,使学生养成提问题的习惯,从而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学习习惯,不断提高思维水平。
分层练习、反馈矫正。学生理解了新知识后,还需要通过练习加深理解,使知识转化成技能,并通过练习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练习设计要有计划、有目的、有层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注意面向全体,及时反馈及时矫正,及时奖励及时强化,加强指导,最后变式提高。
教的活动、学的活动和教学内容是教学的三个基本因素。课堂教学结构虽有其比较稳定的活动程序,但决不是固定的,要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调整,并有机地结合起来。优化教学过程,就要全面考虑教学过程的各因素,使每节课安排的程序成为一个科学有序的组合,每一个环节都成为这个整体的有机组成部
一、情境探究
情境可以理解为促使学生产生学习行为、从事学习活动的环境和背景, 它是提供给学生思考空间的智力背景, 能产生某种情感体验并诱发学生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的一种刺激事件或信息材料。教材中首先呈现一个有背景的问题, 并以由浅入深排列的问题串形式出现, 问题的素材大多取自学生熟悉的生活现实。主要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力图引起学生的思考、讨论, 二是通过解决问题将话题引到要学习的数学对象上。
(1) 创设故事情境, 让学生学知识、学做人。数学情境的设置, 不仅仅有益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还应当在课程的进一步开展中自始至终发挥一定的导向作用。数学故事中蕴涵着数学知识、数学思想, 同时也会教给学生一些做人的道理,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陶冶学生的情操。
(2) 创设过程情境, 让学生探索数学。教师要创设浅显的、过程式的情境,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证明, 让学生去探索数学规律、发现数学规律, 以合乎学生的认知心理。在整个问题解决过程中, 学生发现定理, 获得知识, 形成技能, 发展能力。
(3) 创设活动情境, 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与趣。例如椭圆的定义及性质讲解中, 可以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椭圆来学习思考定义和性质。
(4) 创设生活情境, 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数学教学要尽可能地接近学生的现实和社会生活, 让学生认识到生活处处有数学, 数学中处处有生活。
(5) 挖掘数学史料创设情境, 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
二、思考交流
在教材中提出了一些有一定深度的问题, 要求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同伴交流, 以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再次深化对所学数学对象的理解。这些问题中通常会含有“开放性问题”, 如要求提供符合概念、定义的实例, 运用所学原理、法则解决问题等。该项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表达自己对前面相关知识的理解、相关材料的细节补充、举出例子, 进行推论, 或者使之与其他观念形成联想, 以达到长期保持的目的。
(1)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考的策略。数学课堂应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核心, 引导学生去思考, 教会学生怎样思考。在职业学校, 很多学生已经快“忘了”思考是怎么回事了, 所以, 对职校的数学老师来说, 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江苏无锡●韩莺红
所以, 教师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 做好五个方面的引导。包括:激发动机, 引起兴趣;揭示目标、引导方向;激起疑问、引发思维;指导方法、授以技能;引导反馈、及时矫正。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给学生以鼓励和肯定, 加强学生的自信心。 (3) 提出有梯度的问题, 让学生进行思考。 (4) 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空间。 (5)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保护”他们的思维成果。 (6) 教会学生思考的方式方法,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7) 建立平等和谐、师生互动的教学气氛。
(2)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数学交流的策略。 (1) 激发学生的数学交流意识。教师应该让学生认识到, 每个人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都不同, 通过思维的交流, 大家把自己的思考方向、方法都说出来, 这样可以相互补充、对比等等, 碰撞出创新的火花, 所以数学交流是很有必要的。当学生在交流过程中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和情感, 哪怕只是一小步的进步, 都要及时地给予正面评价, 不“吝啬”鼓励表扬, 尤其是那些学习态度不够端正、数学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 这样会让他们建立起自信心:“我也能得到数学老师的表扬”。这极大地唤起学生参与交流的热情, 成为开展富有成效的交流的动力, 时间长了, 还能强化学生的交流意识。学生有了充分的交流时间和空间后, 会得到越来越多的成功体验, 久而久之, 交流意识变强了, 数学交流也就变成了他们的一种自觉行为。 (2) 创设良好的数学交流环境。教学民主化, 营造交流氛围。要激发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出现最佳的活跃状态, 需要有一个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关系, 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设置合作小组, 搭建交流平台, 形成宽松的交流氛围, 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交流的可能;创新教学设计, 提供交流空间, 留给学生相应的时间, 大胆猜测、相互交流、思维碰撞、动手操作、积极探索, 让学生亲身去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 (3) 拓宽数学交流的方式。在数学交流中, 师生都是交流的主题, 师生、书生、生生、生群、群群之间都可以产生互动、产生交流;数学交流的内容应该包括数学知识与技能的理解掌握、学习过程及学习方法以及情感交流;学生在自己动手参与中开展交流, 也可以通过前后内容的对比、类比 (如类比等差数列的定义得出等比数列的定义) , 让学生在讨论中开展比较式交流, 还可以在学生易混淆或错误的地方展开反思式交流……
三、引导学生进行问题解决的教学策略
这里的问题解决是应用知识阶段, 是在新旧知识相互作用, 产生新的数学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开始的, 在经过例题讲解、练习的基本应用后, 通过深化的问题解决促进新的数学认知结构的形成, 是对知识的再创设、再生成、再延伸, 达到螺旋上升的目的。教材的这一编排方式很大程度上就是希望通过“问题解决”的环节, 让学生对新知产生更深的本质的理解, 达到知识的深化、内化、升华。其操作程序为:
教师活动:创设问题情境→启发探求思路→联系新知识→指导具体解答;
教学程序:提出问题→问题表征→迁移创新, 拓展新知→解决问题→归纳小结;
学生活动:接受挑战发现问题→探究、思考→从新知识角度思考→完成解答。
引导学生进行问题解决的教学策略如下。
(1) 创设虚拟数学情境。新版的中职教材中, 基本上针对每一个新授的知识点都提供了一些需要借助刚刚建立的数学学习对象来解决的问题 (通常是有实际背景的问题) 。这些问题和我们通常所说的数学习题是不一样的, 不是仅仅通过“模仿性活动”就能够解决的, 大多需要经历分析、尝试、猜测、演算和论证等思考模式, 来加深对前面新知识的内化、掌握, 进而学会灵活应用。
(2) 引导学生正确表征数学问题, 把生活问题数学化。问题表征是问题解决的核心环节, 就是对问题及问题结构的理解, 对问题中包含信息的提取、组织、加工和表达。对问题做出什么样的表征, 这种表征是否适宜, 直接影响到问题解决的难易和快慢。作为数学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表征数学问题, 如绘制图表、图片、草图、列表等方法, 从而简化问题, 把问题数学化。
(3) 引导学生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深入内化新知。这一环节是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类似问题或新型问题, 巩固所学知识的环节, 是学生发散探究、迁移创新的过程。 (1) 在情境问题的引入中, 重点是对概念内涵、外延的“挖掘”。教师要强化学生对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理解, 突出概念的本质特征。 (2) 在分析问题中, 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深入“思辨”, 理解概念的本质, 而不只是停留在概念的外壳上。 (3) 在推出结论的过程中, 要着重引导, 帮助学生抽象、概括、提炼,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它阐述出来。因为概念学习的整个过程, 体现了很多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这些思想方法在对概念探究的过程中往往是一种朴素的运用, 学生并没有意识到, 而通过这一环节的点拨、分析、总结、提高, 学生对这些数学思想方法的作用以及它在解决问题时是怎样运用的, 都会有重新的认识和感悟。
摘要:针对江苏省新出版的江苏省职业学校文化课教材《数学》的内容编排, 教师要明白数学新授课的课堂教学结构:情境探究——思考交流——问题解决, 并了解三个环节的具体操作策略方法。
关键词:情境探究,思考,问题解决
参考文献
[1]董凤杰.创新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与探索[J].当代教育科学, 2004 (22) .
[2]张广祥.数学中的问题探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上好新授课的关键是突出“新”,即突出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最大限度地让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主动获取新知,当堂解决新问题。
经过5年多的新课程教学实践,我校数学组教师充分发挥群体优势,借鉴名校课改经验,运用创新技法来创新和改进数学课堂教学,取得了较大成果,本文将介绍在初中数学新课课堂教学的教学创新和方法改进方面的实践经验和体会。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课内新知自学和互助解疑
1. 创设情境。巧妙地创设情境,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要创设好问题情境,必须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从知识的形成过程出发,要贴近学生生活,要带有激励性和挑战性。只有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使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统一起来。
2. 新知自学——学案引领,自主学习。学生在学案问题的引领下,自学教材或实验探究,不准讨论。自学教材的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对教材内容的体会和感悟,画出重点并进行必要的记忆或理解,同时用特殊符号标注出疑难问题,防止对照教材找学案问题答案的倾向。实验操作的过程中,注意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自学情况,将部分存在自学困难的学生以及相应的问题做记录(限时完成)。
3. 互助解疑——接龙解疑,完善学案。自学过程结束后,老师提出第一个问题,指定某一个学生回答,而后由该学生另寻学生回答,如此接龙,这样,教师既在课堂上面向了全体学生,又会让学生感知接下来的一秒到底会发生什么变化,既有悬念,又充满未知,学生既感新奇,又能集中精力释疑,当然,过程中要尽量多鼓励或激励,采取不同的方式、有效的措施使参与的每位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喜悦,还要将课本新知融入其中,让学生不知不觉地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激情展示
1. 自主探究。在此过程中,教师给出新学知识的引申和实际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主动思考。适当地组织引导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解决设定的问题。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是否有走神、打瞌睡、精力不集中,或者假学、伪学现象。
2. 合作交流。将设定的问题解决之后,要求学生在小组组内进行平等、民主、有序的交流,形成统一或多维的正确的结论,获得成效。小组之间互相交流、评价,达到教学互动、互促,形成比、学、赶、帮的学习氛围,从而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考的过程和结果,体会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感受获得成功的喜悦。
3. 激情展示。各小组推荐代表展示本小组的学习成果,该过程中可适当借助一些工具如展示板,将小组集体的成果用展板展示出来,并由小组代表对集体交流讨论的结果向全体学生予以解释,其他小组同学进行全方位的点评,使问题得到深化和纠正,如有必要,教师最后进行总结。
三、当堂检测
1. 自测。教师要提前设计好涵盖本节知识点、含有各种题型和解题规律、技巧、方法的题目,要有梯度,分层次,学生独立限时完成,在有限时间内对学生进行当堂达标。
2. 交互订正。自测过程结束后,教师公布正确答案,小组内交换批阅,组内评价。
3. 生生互助释疑。交互订正后,举手统计集中出错的题目,学生自纠后将集中出错的题目通过师徒结对释疑或分配到各小组,从读题、审题、解题方法、解题思路、错因分析等方面集体研讨后展示。实行兵教兵、兵练兵、兵正兵,过程中教师要积极推动弱生参与表现,达到气氛浓厚,人人踊跃。
一、引入新课
说明:教师要精心设计新课的引入,力求简明得体、富有情趣,以引起学生的注意,促使学生以良好的心态、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欲望进入学习。
二、预习检测
1、利用全体小测、教师抽测、组内互测等方式检查课前预习的情况,主要内容是文学常识或者生字词的音、形、义。
2、初步感知
学生以随笔的方式写出自己读完文章之后的认识。根据学情引导学生从内容、写法、感受等方面选择一个或几个方面,形成自己独到的认识和体验。起始年级可以设计成问题,例“课文哪里打动了你?”、“你了解到了什么信息?”等。
说明:为保证预习效果,教师可利用一节课的剩余时间或自习、早读等时间安排课上预习,待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后再留预习作业。
三、整体感知
1、自主阅读
出示读文要求,学生阅读、思考(根据文章长短安排阅读任务)。
说明:读文要求包括阅读方式的选择和关于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问题。例如,记叙文中把握线索、概括事件、梳理情节等,说明文中的把握说明对象、特征、理清说明顺序等,议论文中的论题、论点、论据等,根据文体特点灵活设计。主要目的是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即“文章写了什么”。
2、交流展示
说明:根据学生自学情况教师决定交流展示方式。
四、精读细品
1、自主阅读 ① 出示思考题。
说明:思考题要少而精,必须针对本课的重难点,且不贪多,每篇课文抓住一两点即可。问题的形式可以是几个提纲挈领的“主问题”,也可以是一系列层层
深入的“小问题”。主要目的是把握文章写法、主旨等,即“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
② 学生自读。
学生细读文本,独立完成思考问题。
说明:此环节要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圈点批注的阅读习惯。教师巡回指导、掌握学情。
2、合作探究
组长带领全组同学在组内进行交流。
说明: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小组交流,切忌把“合作”变成组长的“独角戏”。
3、展示交流
教师具体明确各组展示任务,小组代表按照任务要求展示本组探究结果。其他小组同学认真倾听,并进行互动:问难、纠错、补充。
说明:此环节中,教师要注意评价标准的设定、交流方向的把握,促进各小组之间的良性竞争,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4、精讲点拨
在小组展示的基础上,教师围绕学习中的疑点、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进行更高层次的点拨,深入揣摩、品味文章的语言,深刻感悟文章的主题。
说明:以谈话法、讲授法为主,并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把“读”作为主要的学习手段,在读中感悟、品析,提升学生对文本的认识,把学生个体自学、合作学习中形成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五、归纳总结
以师生、生生互动的方式,归纳、整理文章主旨以及在内容或写法等方面的特点,使学生形成对文本的整体印象,把握学习重点。
说明:小结主要针对本课学习重难点,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六、质疑问难
学生提出在学习活动中尚不明确的疑难问题,师生互助解决疑难。
说明:通过此环节,引导学生确立“堂堂清”的学习意识,避免知识掌握的模棱两可、一知半解。同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七、巩固运用
练习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设定,有层次、有梯度,突出重点,击破难点。同时要注意基础巩固与能力提升、课内学习与课外拓展、阅读练习与写作训练的结合。
说明:巩固练习根据每节课的课时容量而定,可在当堂以检测的形式完成,也可以留作课外练习作业。
要点提示:
1、此流程的使用:此教学流程为阅读课流程,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文体进行灵活的增删。
2、教学目标:“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教师在设计教学流程时,一定要首先做到心中有目标,并选择精要的教学目标。
3、小组学习:高效课堂要充分发挥小组长的作用,让小组长做“老师”。小组学习策略即人为地把大班授课制变成“小班”化教学,小组长即“小班”的老师,要让小组长在学习小组内行使教师职责。
4、多媒体的作用:要把多媒体作为语文教学的辅助,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为达成教学目标而服务。不能为了“使用”而使用。
——寓教于乐,激发兴趣
南羊中学物理教研组:吕红梅、邱小平、李梅、李晶、杨鸿、李红梅、张永彪
【摘要】本文从物理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入手,渗透了全程学法指导,坚持“以教学目标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变式训练为主线,反馈矫正为手段,及时评价为保证,自主自结能力发展为主旨,以学科能力相互迁移为方向”的素质教育教学思想。采用“先复习铺垫,再激发兴趣引入新课。然后顺其自然进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最后梳理新知、纳入结构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各环节的学法要求进行具体阐述。
【关键词】教学模式扫除障碍激发兴趣自主探究发展创新
【正文】
一、初中物理“寓教于乐,激发兴趣”教学模式提出的背景
二十一世纪已经到来,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世界各国都意识到培养信息社会所需人才的重要性。打破长期以来统治各级各类学校课堂的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主要靠教师向学生灌输,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被动状态,其主动性、积极性难以发挥,既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即不利于创造型人材的成长。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推进我国教育的深化改革,以利于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人材的成长,必须明确认清教学过程的本质,在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把改变传统的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作为当前各级各类学校深化学科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新教材渴望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新课改理念促使我们教学方式的改变。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教材的突破口和重点。
二、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的学习方法是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
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知识源于行动”和“认识发生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观点,认为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是教育的最高原则。只有自己具体地和自发地参与各种活动,才能形成自己的假设,并给予相对合理的证实或否定,才能获得真实的知识。
由此可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必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获得有效的认知,学习始于学习者的注意,而影响注意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兴趣,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某些事物或进行某些活动的倾向。一个精妙的问题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注意。
三.功能与目标
此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学程序,它来源于物理教学实际,指导于日常物理教学实践。在整个课堂教学进程中,教师以教学目标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确定了学生主体参与地位,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热情及主动进行知识重组和意义构建,把“以物理教学目标为中心,目标导学为核心,反馈矫正为手段,变式训练为主线,自主能力发展为主旨,先学后教为方法”的教学指导思想贯穿于物理课堂教学始终,本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要学习形式,以小组合作学习为补充,同时强调学法与教法并重,它是一个教法与学法相统一且两者结合相对较为科学、有效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我们想通过这一教学模式在初中物理教学活动中的实践、认识和发现,尝试探索学生在物理学习中的自主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中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目的在于唤醒、发掘与提升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期待通过这一教学模式的研究,让学生养成自主性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好习惯。同时也让我们教师掌握新教材的教法。并通过这一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推动已经实施的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真正达到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最终目的,我们确定了“寓教于乐,激发兴趣”的教学模式,并使之深入课堂教学,以期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
四.教学模式的实施阶段
第一阶段:铺——复习旧知,做好铺垫心理学研究表明:知觉有赖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人们在感知事物时,与该事物有关的知识经验越丰富,感知就越迅速,越全面。物理教学法把讲授新课之前的复习解释为对上一节课或新近所学知识和技能的检查和复习。认知心理学的同化理论也认为:学生原有认知
结构中起固定作用的观念,教者可以把它当成连接新旧知识的纽带和桥梁。通过复习,既能诊断学情,又能唤起全体学生特别是差生的主动学习的意识,调整学生本人心理状态,树立学习信心。让认知缺乏的学生提前得到了前置知识和情感的补偿,这将会明显减少学生错误知识及失误学习的累积,也就是说,使学生在学习新的知识目标之前获得后续学习所需必备的知识以及应具备的技能、情感、态度、信心、学习习惯等方面特性时,进行预期诊断,并针对缺陷进行及时补偿,从而会有效扫除学生在新授课前认知领域的障碍。在复习中应注意:首先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围绕这个“点”设计有针对性的复习内容,以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其次在复习时,要注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做到复习旧知的同时,孕伏新知的内容,为新知的教学打好基础。第三,为使学生能在最佳心态中进行新知的学习,复习的时间要短,一般控制在5分钟左右。
第二阶段:引——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爱因斯坦把兴趣称为“最好的老师”。布鲁纳认为“按照理想,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积极学习与思考的倾向,使学生产生好奇心,求知欲,以此推动学生自觉积极探索知识并形成带有情感体验色彩的内心需求。兴趣能使人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全神贯注的学习,不以学习为负担,而以学习为享受,人们在浓厚兴趣下所学的一切常会掌握得迅速而又牢固。因此在新课引入时,我们通常采用多媒体视频、演示实验、名人轶事等教学手段活跃学生思维,创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引导学生愉快地参与学习。
如九年级物理第十四章第一节《变阻器》一节的新课引入,教师用小实验出示一个精美的小舞台,演示舞台灯光由暗变亮,再由亮变暗。在学生惊讶的目光中引导学生应用学过的知识推出在电压不变的情况下,灯泡亮暗的变化是由于电路中的电阻发生改变。那么又怎么改变电阻呢?便将学生带入问题所设计的物理情景中。这样给学生设置悬念,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的思维和注意力很快调节到最佳状态,达到启发性和趣味性相结合之目的。
第三阶段: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是学生学习物理、理解物理的一种重要方式。学生通过这些物理活动了解物理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加深
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获得运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尤其是在教学中,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学生提供合作操作、合作实践的机会,让学生从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他人交流和探究的本领。学生为发现问题而高兴,为解决问题而激动。这种学习活动能使学生在相互的学习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为培养自主创新的精神创造了条件,有助于形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良好学习氛围。
如《变阻器》一节的教学中,让学生在实验中共同探讨改变电阻的方法。实验时,在电路中接入一根变阻线让学生考虑,怎样才能改变电阻线接入电路的电阻呢?学生在相互交流探讨的过程中互相弥补,很快就能找到改变电阻线连入电路的长度来改变连入电路的电阻。结果,发现灯泡的明暗变化随着阻线连入电路的长度的变化而变化,进而说明只要对滑线变阻器加以改进就成了滑动变阻器。这样,由感性到理性,学生深刻地领会到滑动变阻器的原理是通过改变连入的电阻线的长度来实现变阻的,轻松自如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并让学生体会到“发现”与“战胜困难获得成功”的喜悦,可谓事半功倍。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轻而易举的就解决了问题。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掌握了学习方法,还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第四阶段:梳——梳理新知,纳入结构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课所学的知识及其与其他物理知识或其他学科知识之间的关系,使本节课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以便在更广泛的知识领域里促进知识的横向迁移,并总结相关内容的学习方法。这一环节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认识物理知识结构的有序化,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内容特征灵活选用,不宜千篇一律地使用同一种教学形式。一般地说,实现梳理可以由学生个体单独完成,也可以由学生间的交流合作或教师的点拨和调节来完成。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其方法也要多样话。板书、图表或对比的方法都可让学生直观的对知识进行再认与重现,能使学生保持较长时间的记忆,利于内化并形成自身认知结构。
如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三节《连接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一节中,我采用了下面的图表对比的方法来进行知识的梳理
这样教师据此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简短归纳,促进和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体会与理解,强化大脑中对所学材料形成的整合。
第五阶段:放——运用规律,发展创新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源泉,失去了创新,社会将停止不前,因此,任何一个国家,无不把创新当作一项重要的工作来对待。而创新能力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敢于对书本上的知识产生质疑,在深入理解、领会前人智慧精髓的基础上,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有小制作、小发明的念头,敢于尝试,敢于实践。对于学生来说,就是善于进行创造性地学习、运用知识,善于对已知知识进行“重新组织”或“转换”,从而萌发新的构想。
初中物理教学内容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乃是初中物理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说明现象,分析和解决问题,这就是把学到的知识变成实际行动的过程,即是认识上的第二个飞跃。在学生通过归纳总结实验得出结果,将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的同时,放手让学生讨论一些有针对性的习题和分析解决实际生活中一些类似的问题,学以致用,可以使学到的知识从应用中得到加深和巩固;另外,在应用中还可以发现新的规律和知识,进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
如《变阻器》一节的教学,可以设计一些有关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的应用及连线方法的习题,让学生讨论解决;了解生活中的油量表、地磅其实就是滑动变阻器在生活中的应用,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物理走入生活。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总之,课堂教学模式既非固定模式,也非一成不变,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遵循课堂教学规律的前提下,依据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及教学环境不同,教师要有正确的教育理念,具有电化教学的能力,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学会正确的学习方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宜良县中小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2009年
2.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课堂教学行动策略,中国人事出版社,3.乔际平主编:《物理学习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
4.张璞扬:《中学物理教学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
5.刘力:《中学物理教学法》,东北工学院出版社,1988年。
6.黄廷基:《物理教学论》,云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
关键词:数学 新授课
新授课是教学全过程中最重要的课型,是学生全面系统掌握知识的关键。搞好新知授课的教学,不但可以使学生获得扎实的基础知识,同时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奠定了基础。它的具体模式分为下面几个环节。
一、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
预习,是指在讲课之前先阅读、粗知要学新课内容的学习活动,是课堂教学的预备性学习,是一种尝试性的自主学习,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首先,通过预习,要使学生明确经过独立思考仍然不明白与解决不了的问题,以增强课堂学习的期待感与目标意识,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并让学生熟悉新知内容,尝试解决一些简易问题,为掌握新知扫除障碍。
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预习的基本过程与方法。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基础水平、发展需求与时间,力求完成以下预习程序并回答相关问题。
1.默读新知内容,概括本节课所要掌握的主要内容,尝试解答思考练习中的问题,想想有何新发现。
2.用浏览法搜索新知内容中需要弄懂而还有疑难、困惑的问题,并把它画出来,然后从中找出自己认为是最重要的问题用彩笔标示出来。
3.借助工具书与教材提供的注释或有关背景材料,能独立研读或与同伴商讨解决自己感兴趣的或认为是重点的问题。
4.合上课本,回想预习过程与行为,回答“自己最大的收获体会是什么?”
最后,在预习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认定学习目标。通过预习,学生要能简要说出预习的主要内容,弄懂了哪些新知识、独立解决了什么问题,有何新发现;在课堂学习中想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领悟说出新知预习的情趣体验。
二、培养学生课堂观察学习能力
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也是学生获取知识和能力的主要渠道。教师要鼓励学生发现数学的规律和问题解决的途径,使他们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课堂观察学习能力。课堂观察学习和班杜拉所解释的有所不同,课堂中的观察学习,不仅学会观察而且要学会学习。观察是新知讲授课最为基本的一项环节,通过教师的讲授进行接受式观察学习,要突出学会看、听、思、记的技能。(看,即为看教师演示、看同学操作、看动作神情、看课件。听,即为听教师讲解、听同学答问、听交流争辩、听教师点评。思、记,即在教师讲授的过程中,要集中注意力、边听边思考,注意判断分析、归纳要点,要抓住重点、要点及时做好课堂笔记,逐步养成听记技能。)
学习又分为个人学习和互动学习。个人学习是常规的学习方法,即指在教师讲授过程中积极主动思考,配合认真听讲,控制自己不走思。互动学习是新知讲授课中的互动,一般是围绕新知的理解展开的,以互动交流与分享为主的接受式学习。互动方法主要有小组讨论和交流、师生答问点评。互动有如下几点要求。
1.积极主动。要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和发言,及时将自己的想法、认识或与众不同的见解表述出来,在互动交流中争取尽可能多地得到教师的指点与同学的帮助。
2.要积极应对。对教师的提问、同学的争辩,要积极思考、积极应答、应对;即使没有应对发言的机会,也要主动想一想,假如给我发言的机会,我会怎样说、如何评;我的应对表达可能会得到什么反应与评价,从而进一步预想、修正自我。
3.认真完成小组互动角色,学会多元化交流学习。要注意学习当好小组成员、组长、记录、小组汇报代表、补充修正、点评等六种互动角色,每一种互动角度都能使你有不一样的收获。学会多种互动角色的交流与分享,才是全方位的高效互动学习。
4.积极进行课堂互动的自我反思与评价。在评价别人与自我评价中反思自我、调控自我、完善自我、激励自我,促进个体内外信息的互动整理,合理有序地储存信息,有效提升互动学习的内化效率。
三、转化练习
1.新知内容中有些概念公式定理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及时形成记忆技能。
2.一些新知内容需要通过课堂典型练习规范做题的步骤与方法,转化成基本的操作技能。
3.有的知识需要通过练习题组限定时间有效转化成为自动化的熟练技能。
4.有许多知识的掌握需要通过变式题形式的作业题,以形成灵活准确的应用技能。
5.作业题中有部分练习题需要运用学科前后新旧知识、横向相近水平的其他知识以及相应技能综合解决某些实践问题,形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学会寻找与认识新知讲授课各种练习的目标与特点,才能有效实现技能转化,逐步提高练习转化的水平。
四、对学生进行测评调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评价,既要重视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又要重视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转变;既要重视学生学习水平的甄别,又要重视其学习过程中能动性的发挥,既要重视定量的认识,又要重视定性的分析;既要重视教育者对学生的评价,又要重视学生的自评互评。进行课堂学习测评,首先应有一个明确的测评目的和预期效果。一般来说,课堂学习测评的具体目的有:检测学生对当堂学习内容掌握的情况;检测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检测学生对学习过程的自我监控情况;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总之,课堂教学评估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以便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以往的课堂学习测评中,更多强调的是教师对学生的测评,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自我测评与学生间的相互测评。在课堂学习测评中,应提倡学习测评主体的多元化,不仅教师是课堂学习测评的主体,学生本人、学习同伴也应成为学习测评的主体。把学生本人纳入测评主体的范畴,这种身份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和责任感,培养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和学习能力。学习同伴不仅可以通过协作化交流、协商和合作进行思想的碰撞,而且能在彼此之间的交流中了解对方,从而客观地测评对方。课堂学习测评主体的多元化,更能使课堂学习测评及时、有效地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学习质量与效率的提高。
五、帮助学生进行梳理反思学习
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也是数学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在教学中,只有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反思习惯,才能做到“授之以渔”。梳理反思是一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梳理即为梳理课堂笔记,一节课过程中大多时间都在听课,思考,讨论,课尾需要作一比较全面的课堂笔记梳理,将多种知识学习、方式方法与技能学习等资源进行归纳整理,如果课堂上没有留出梳理课堂笔记的时间,最好能利用自习或课余时间补上。学生要对照教师提供的教学目标与课堂学习整个过程进行达标反思。概括本节课都学到了什么,学到什么程度,预习过程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是否全部得到解决,还有何差距;是采用哪些步骤方法学到的;自己感到最有价值的收获与最深的体会是什么。
以上就是新知讲授课教学模式对学生“学”的要求,五个环节相辅相成,不可或缺,只要严格按照这五个环节进行,那么新知讲授课就不再是师生教与学的难题,新知识就会让学生接受起来容易,记忆起来深刻。具体的操作步骤,还需要大家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不断琢磨和完善。
一、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
预习, 是指在讲课之前先阅读、粗知要学新课内容的学习活动, 是课堂教学的预备性学习, 是一种尝试性的自主学习, 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首先, 通过预习, 要使学生明确经过独立思考仍然不明白与解决不了的问题, 以增强课堂学习的期待感与目标意识, 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并让学生熟悉新知内容, 尝试解决一些简易问题, 为掌握新知扫除障碍。
其次, 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预习的基本过程与方法。 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基础水平、发展需求与时间, 力求完成以下预习程序并回答相关问题。
1.默读新知内容, 概括本节课所要掌握的主要内容, 尝试解答思考练习中的问题, 想想有何新发现。
2. 用浏览法搜索新知内容中需要弄懂而还有疑难、困惑的问题, 并把它画出来, 然后从中找出自己认为是最重要的问题用彩笔标示出来。
3. 借助工具书与教材提供的注释或有关背景材料, 能独立研读或与同伴商讨解决自己感兴趣的或认为是重点的问题。
4. 合上课本, 回想预习过程与行为, 回答“自己最大的收获体会是什么? ”
最后, 在预习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认定学习目标。 通过预习, 学生要能简要说出预习的主要内容, 弄懂了哪些新知识、独立解决了什么问题, 有何新发现;在课堂学习中想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领悟说出新知预习的情趣体验。
二、培养学生课堂观察学习能力
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 也是学生获取知识和能力的主要渠道。 教师要鼓励学生发现数学的规律和问题解决的途径, 使他们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培养学生的课堂观察学习能力。 课堂观察学习和班杜拉所解释的有所不同, 课堂中的观察学习, 不仅学会观察而且要学会学习。 观察是新知讲授课最为基本的一项环节, 通过教师的讲授进行接受式观察学习, 要突出学会看、听、思、记的技能。 (看, 即为看教师演示、看同学操作、看动作神情、看课件。听, 即为听教师讲解、听同学答问、听交流争辩、听教师点评。 思、记, 即在教师讲授的过程中, 要集中注意力、边听边思考, 注意判断分析、归纳要点, 要抓住重点、要点及时做好课堂笔记, 逐步养成听记技能。 )
学习又分为个人学习和互动学习。个人学习是常规的学习方法, 即指在教师讲授过程中积极主动思考, 配合认真听讲, 控制自己不走思。 互动学习是新知讲授课中的互动, 一般是围绕新知的理解展开的, 以互动交流与分享为主的接受式学习。 互动方法主要有小组讨论和交流、师生答问点评。 互动有如下几点要求。
1. 积极主动。 要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和发言, 及时将自己的想法、认识或与众不同的见解表述出来, 在互动交流中争取尽可能多地得到教师的指点与同学的帮助。
2.要积极应对。 对教师的提问、同学的争辩, 要积极思考、积极应答、应对;即使没有应对发言的机会, 也要主动想一想, 假如给我发言的机会, 我会怎样说、如何评;我的应对表达可能会得到什么反应与评价, 从而进一步预想、修正自我。
3.认真完成小组互动角色, 学会多元化交流学习。 要注意学习当好小组成员、 组长、记录、小组汇报代表、补充修正、点评等六种互动角色, 每一种互动角度都能使你有不一样的收获。 学会多种互动角色的交流与分享, 才是全方位的高效互动学习。
4.积极进行课堂互动的自我反思与评价。在评价别人与自我评价中反思自我、 调控自我、完善自我、激励自我, 促进个体内外信息的互动整理, 合理有序地储存信息, 有效提升互动学习的内化效率。
三、转化练习
1. 新知内容中有些概念公式定理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及时形成记忆技能。
2. 一些新知内容需要通过课堂典型练习规范做题的步骤与方法, 转化成基本的操作技能。
3. 有的知识需要通过练习题组限定时间有效转化成为自动化的熟练技能。
4. 有许多知识的掌握需要通过变式题形式的作业题, 以形成灵活准确的应用技能。
5. 作业题中有部分练习题需要运用学科前后新旧知识、横向相近水平的其他知识以及相应技能综合解决某些实践问题, 形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只有学会寻找与认识新知讲授课各种练习的目标与特点, 才能有效实现技能转化, 逐步提高练习转化的水平。
四、对学生进行测评调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评价, 既要重视学生知识、 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 又要重视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转变;既要重视学生学习水平的甄别, 又要重视其学习过程中能动性的发挥, 既要重视定量的认识, 又要重视定性的分析;既要重视教育者对学生的评价, 又要重视学生的自评互评。 进行课堂学习测评, 首先应有一个明确的测评目的和预期效果。 一般来说, 课堂学习测评的具体目的有:检测学生对当堂学习内容掌握的情况;检测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检测学生对学习过程的自我监控情况;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总之, 课堂教学评估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 以便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活动, 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以往的课堂学习测评中, 更多强调的是教师对学生的测评, 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自我测评与学生间的相互测评。 在课堂学习测评中, 应提倡学习测评主体的多元化, 不仅教师是课堂学习测评的主体, 学生本人、学习同伴也应成为学习测评的主体。 把学生本人纳入测评主体的范畴, 这种身份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和责任感, 培养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和学习能力。 学习同伴不仅可以通过协作化交流、协商和合作进行思想的碰撞, 而且能在彼此之间的交流中了解对方, 从而客观地测评对方。 课堂学习测评主体的多元化, 更能使课堂学习测评及时、有效地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促进学习质量与效率的提高。
五、帮助学生进行梳理反思学习
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 也是数学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 在教学中, 只有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反思习惯, 才能做到“授之以渔”。 梳理反思是一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 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梳理即为梳理课堂笔记, 一节课过程中大多时间都在听课, 思考, 讨论, 课尾需要作一比较全面的课堂笔记梳理, 将多种知识学习、方式方法与技能学习等资源进行归纳整理, 如果课堂上没有留出梳理课堂笔记的时间, 最好能利用自习或课余时间补上。 学生要对照教师提供的教学目标与课堂学习整个过程进行达标反思。 概括本节课都学到了什么, 学到什么程度, 预习过程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是否全部得到解决, 还有何差距;是采用哪些步骤方法学到的;自己感到最有价值的收获与最深的体会是什么。
(修订稿)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语作为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导语的作用至关重要,其作用主要有两个:一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是与学习的内容进行链接。可以利用故事引入,谜语揭题,质疑课题,谈话导入,情绪渲染、直奔主题等形式,无论哪种方式,目的是设疑激趣、启迪思维、创设情境、活跃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主动走入课堂奠定基础。导入要根据学生的生活感受、知识储备等具体情况而定,因此,要求教师不但要认真研读文本,更要了解学生。
注意的问题:
1、导入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是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但是在导入新课时,多以教师的主体活动,如:朗读激情、实验激趣、故事明理等作为载体,其间虽然也有学生的部分活动,但往往只是作为承上启下的必要手段。这一阶段,学生的学习心态多处于被调动的状态,对学习活动的参与也多属于被动参与的性质。要真正进入积极参与的状态,中间要花费不少的时间。因此导入时要考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环境,提供合适的参与机会,给予足够的参与时间,促使学生主体积极参与,使学生一开始就能进入一种良好的状态。
2、导入要具备简洁性。著名的语言大师莎士比亚说:“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冗长是肤浅的藻饰。”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巧妙的组织语言,精心设计导语,把学生与书本的距离拉近,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本上来。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学生根据学习提纲在自读自悟中发现问题。(预习题纲不一定是印发的,形式多样)在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后,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学生在自己初步预习的基础上,掌握了部分知识,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但学生也会提出一些五花八门的问题,甚至是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面对学生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应和学生一道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找出有价值的真问题,去除假问题,在确定有必要解决的几个主要问题后,着重展开小组讨论,以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此环节可以侧重学生根据学习提纲课下完成,课上整理思路最多3分钟。
三、合作探究、品味感悟
合作探究的问题要侧重揭示文章中心。为了突出课文中心,这一环节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由内容到中心合作探究的重点问题,注意问题的层次性。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展示出来,这一过程不仅仅是追求问题的答案,更要对体现问题的语段进行品味感悟。品味感悟就是要学生在读懂全篇的基础上,抓住课文精华之处深入地读。课文精华即绝妙之笔,或一段,或一节,或一词一句。教师在这一过程要把时间充分地交给学生去读,去谈:读的方式有很多,如带着理解声情并茂地读,带着表演分角色有滋有味地读,带着问题不出声音慢慢地品读。谈的内容可以是对字句本身的理解,可以是从读中悟出的情。在学生反复地读和反复地交流中,彼此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最终达到与作者产生思想的共鸣,知晓文章表达的方式方法。
注意的问题:
1、要注重阅读的个性化。做到这一点,需要教师有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也要教师充分的研读教材,把握内容,以童心童趣融入课堂。学生的阅读水平受家庭环境、知识水平、智力因素等影响,不可能千篇一律,因此要照顾到个别差异。
2、要给学生足够的阅读、思考时间。重点环节要不惜时间,让学生充分阅读与思考,不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
3、要重视合作探究问题的设置。有价值的问题是引发学生合作探究的关键。
四、展示交流、点拨升华
学生借助各种合作方式进行交流、思考、发表意见,如: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同桌合作学习,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主要针对找出的有价值的真问题,采用自由交谈、主动发言、教师协调配合的方式进行,鼓励学生有个性化的见解。采用的步骤是先小组内交流,后班内集体交流。这个环节要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和习惯,凡是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互助能够自我解决的问题,教师无须多讲多说,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而当学生经过思考、合作、讨论、交流后仍处于困惑之中,教师再给予必要的提示、点拨、讲解。经过交流与汇报,学生已对教学内容基本掌握,此时,教师再帮助梳理思路,并对有争议的问题重点讲解,便使学生及时地将整篇课文融汇贯通。在学生交流这一过程中要及时鼓励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注意的问题:
1、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关注生活,关注身边的社会热点。探究的内容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
2、要重视过程和体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望。教师仅仅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营造一种宽松、民主、自由、激励的氛围,给予学生的是尊重和鼓励。
五、强化巩固、拓展延伸
这一环节主要是基础训练、拓展练习。要设置一定的课堂练习,例如阅读精彩的段落、基础方面的习题等,起到巩固所学的作用。延伸注重将课内知识和课外知识结合起来,使知识向能力迁移,阅读向社会延伸,课内向课外延伸。可以从培养学生善写作、善读书、善观察、善交流等方面入手。注意的问题:
1、在练习设计上要注重实效性、注意趣味性。要精选代表性强的练习题,不要为练习而练习。
【数学新授课的一般教学模式】推荐阅读:
例谈数学新授课中的概念教学06-25
新授课 六环节教学模式07-14
高中化学新授课教学流程10-30
新授课教案10-04
新干部授课12-11
授课计划教学资源07-02
外教小班授课的好处11-05
专家授课的邀请函07-26
授课老师简介07-25
授课课件模板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