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比较分析

2024-06-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模式比较分析(精选8篇)

模式比较分析 篇1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金融一体化、全球化浪潮的冲击,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合作也日趋紧密。作为金融机构之间合作的典范,银行保险在过去的二十几年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本文从银行保险合作的各种模式出发,着重分析每种模式的特点与优缺点,并比较各国的模式选择,最后简要论述我国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 银保合作 模式选择 金融控股公司

一.银行保险经营模式的比较

银行保险(bancassurance)起源于法国,现在已与团险、个险营销一起成为保险公司保费来源的三大支柱之一。银行保险指的是由银行或保险公司以整合方式迈向金融服务市场的策略。(瑞士再,1992)国内普遍接受的定义将银行保险视为保险公司和银行采用的一种相互渗透和融合的战略,是将银行和保险等多种金融服务联系在一起,并通过客户资源的整合与销售渠道的共享,提供与保险有关的金融产品服务,以一体化的经营形式来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张洪涛,2003)这两种观点都是对银行保险相对宽泛的定义,更能囊括保险公司与银行合作的多样性。而这种多样性又具体体现在银保合作的模式上。

目前国际上普遍认可的银行与保险公司的合作模式可分为以下四种。

1.分销协议(distributional agreements)指的是银行以获取手续费为目的,通过自身的渠道为一家或多家保险公司独立销售或与银行产品捆绑销售保险产品。这是银保合作的最初级阶段,也是目前我国银行保险所采取的主要模式。其具体特点有:(1)银行主要获得手续费收入;(2)客户资源的共享程度低;(3)银行与保险公司合作的“多对多”模式,不具有排他性;(4)银行只负责销售,对保险产品的开发很少或没有介入。

2.战略联盟(strategic alliances)是一中企业经营的新理念,最早由美国DEC公司总裁简・霍普兰德(J.Hopland)和管理学家罗杰・奈杰尔(R.Nigle)提出,对于战略联盟的定义,学术界存在着很大的分歧.一般认为,战略联盟是公司之间为了共同的战略目标而达成的长期合作安排,是一个通过各种协议而结成的优势互补、风险共担的松散型组织。其主要特点有:(1)比分销协议更稳定的合作形式;(2)具有一定的排他性;(3)银行和保险公司产品一定程度上的整合;(4)共享或部分共享客户信息资源;(5)在销售渠道和信息系统上共同投资风险共担。

3.合资公司模式(Joint ventures)是指银行与保险公司共同建立合资公司,共同开发和销售保险产品、渠道、服务、系统和利润。随着一体化程度的加深,合资公司模式已经被许多国家银保合作所采用。其具体特点为:(1)银保业务共同投资、共担风险、共享利润;(2)银行与保险公司可以共享客户资源期;(3)在企业内部实现银行与保险的融合;(4)需要双方建立起长期、较强的合作关系。

4.金融服务集团模式(Financial service Group)以子公司的形式直接进入或通过M&A的形式进入,使之成为金融服务(控股)集团的一个组成部分, 完全整合产品、产品、渠道、服务、系统,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做为银保合作一体化程度最高的模式选择,金融服务集团的特点主要表现为:(1)产品与服务体系的高度整合,并实行内部专业化分工合作;(2)充分利用银行现有资源及服务渠道;(3)一站式金融服务;(4)可以研发出更为综合的产品。现阶段,成立金融服务集团是银保一体化过程中银行与保险公司融合程度最高的模式选择。正如专家学者在杂志中的论述,“银行保险最终是要实现在一个集团或控股公司架构下将保险公司和银行机构置于一体,并实施统一的发展战略。”

二.各国银行保险的经营模式

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金融体系的特殊性,从而在银行保险经营模式的选择上也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金融业最为发达的美国是分销协议模式的主要代表,以分销聪盟为主要渠道。目前,美国有4000多家银行着手销售保险产品,在资产超过100亿美元的大银行中有84%参与分销活动中。银行销售的保险产品多为个人年金和信用保险。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美国银行与保险业均从中得以获利。2002年,美国寿险业的销售增长中有11%都是得益于银行销售的增长。同时,随着保险业务的迅猛发展,银行也保证了可观的中间收入。欧洲主要是以股权为纽带的一体化经营模式,目前500家大银行中,有46%的银行已拥有专门从事保险业务的附属机构。在英国和葡萄牙,银保合作模式大多采用的是设立保险公司、收购保险公司,以及组建合资公司。法国是银行保险整合得最彻底的国家之一,近几十年来,其银行在寿险市场上所占的份额增长惊人,并逐渐向非寿险领域扩展。在经营模式方面,银行或通过与保险公司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及合资,或成立自己的保险子公司开展银行保险。在德国,由于银行业在整个金融体系中占据的重要地位,以及几家全能银行的存在,银行保险多为银行自己组建保险公司(例如,德意志银行),或以相互持股的形式与保险公司进行分销联盟(例如,德累斯顿银行与安联集团)。亚洲各国家地区的银行保险业务与欧美国家相比起步较晚,故大多采取的是分销协议、战略联盟等初级模式,同时由于受到一些监督限制,使得合资公司、控股公司等形式也不同程度的发展。其中印度和新加坡的银行保险的发展较具代表性。在印度相应的监管法律规定,外资只能通过与国内公司合资才能进入本国保险市场,但外资持有的股份不能超过26%,因此在印度除分销协议模式外合资公司也占较大的比较。而在新加坡银保合作采取的主要模式为银行与保险公司合作保险业务,或者银行将其保险业务出售给保险公司,签订排他性分销协议。由于亚洲银行与保险经营环境相似性非常强,使得其发展经验较欧美对我国的银行保险发展更具有借鉴意义。

三、我国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银行与保险公司的合作还处在初级阶段,以销售协议为主要模式。虽然现在几家大型保险公司已经倾向于采用战略联盟模式,但其中多为外资公司。国内保险公司与银行所形成的战略联盟更多的还只是停留于形式上,银行并没有或是很少参与银行保险产品的开发及设计当中,银行与保险公司的合作主要还是体现在保险公司利用银行渠道销售保险产品上,且双方协议以短期居多,缺乏稳定性。从2004年后,我国银行保险的发展一度放缓,并于保险公司之间出现了以降低手续费为主的恶意竞争,导致保险公司的低利润或无利润运行,于是一些保险公司例如中国人寿及平安均大幅度削减银行保险,银行保险的增幅较小,进入缓慢发展阶段,这也使得更多的人反思银行保险以销售协议及战略联盟这两种松散的合作模式并不能有效地整合双方资源,使得银行保险的低成本优势很难体现,从而制约了我国银行保险的发展。

综上所述,只有资本的融合才能保证银行保险能够从产品的生产到销售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同时也有利于保证保险公司的话语权及稳定的合作关系。受制于我国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体制,银行与保险公司之间的股权交叉相对有限。但在全球金融混业趋势的大背景下,通过集团控股实现银保合作今后也势必将在我国得到长足的发展。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金融服务集团模式中的金融控股公司是我国实现银行保险混业经营的最合适的地方。2006年6月下发的《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提出,“支持具备条件的保险公司通过重组、并购等方式,发展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保险控股(集团)公司”,这也为我国全能型金融集团的建立及发展奠定了基础。现阶段如以光大银行为核心的光大集团,以平安保险为核心的平安集团都已向着金融集团的形式发展的。然而在这些集团运作的过程中,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如何使集团内部的银行和保险业务实现完全的融合,为顾客提供全方位、“一站式”金融服务,从而更有效地利用银行业与保险业的优势,发挥规模经济及范围经济效应。这将是我国在未来发展银行保险一体化业务过程中值得探索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胡浩主编:银行保险[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2]尧金仁著:银行保险:一种新的金融制度安排[M].2003

[3]Scott E.Harrington著:陈秉正等译:风险管理与保险(第二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4]张洪涛:对中国保险业发展银行保险的思考[J].武汉金融,2003年第10期

模式比较分析 篇2

关键词:教育模式,法学教育模式,比较分析

一、法学教育模式的涵义

(一) 相关概念的梳理

1、教育模式。

“模式”一词是现代科学研究中普遍采用的一个术语。《现代汉语词典》中“模式”的解释是:“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们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对教育模式概念内涵的探讨, 是研究法学本科教育模式首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广义的定义如:“人才培养模式可以认为是为实现一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整个管理活动的组织建构方式。”狭义的观点如:“培养模式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资源、教学管理体制、教学环境等方面按一定规律有机结合的一种整体教学活动, 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形成的教育本质的反映。”有的观点认为培养模式是一种“系统结构”, 如“培养模式是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把与之有关的若干要素加以有机组合而成的一种系统结构。”有的观点则认为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方针的指导下, 各级各类教育根据不同的教育任务, 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组织形式及运行机制。”需要说明的是, 本文研究的教育模式, 其与人才培养模式在内涵上并无严格区分。

2、法学本科教育模式。

本科教育从属于高等教育, 是高等教育中间层次的教育。一般认为, 高等教育内部可分三个层次, 即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 而本科教育是其主要部分。我国《高等教育法》第十六条规定:高等学历教育分为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法学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我国的法学教育包括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其中, 高等法学教育也分为三个层次:法学专科教育、法学本科教育、法学研究生教育, 而高等教育中的法学本科教育是我国法学教育的基本形式。

综上所述, 我们以为, 法学本科教育模式

□文/张晓红

是指在一定的法学教育思想和法学教育理论指导下, 为实现法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而形成的法学本科教育过程的诸要素构成的系统结构与运行方式。

(二) 教育模式的构成要素。根据教育模式内涵的界定, 笔者认为教育模式的构成要素应包括以下几个:

1、培养目标。

所谓培养目标, 是指“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约束条件, 对教育活动的预期结果, 即学生的预期发展状态所作的规定”。它是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过程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的对象是具有主体性的人, 是把人塑造成什么样的人的一种预期和规定。它具有三大功能:定向功能、调控功能和评价功能。定向功能指对教育的发展方向和人的发展方向所起的一种制约作用。调控功能则是指对教育活动起着支配、调节和控制作用。评价功能指将培养目标作为最基本的价值标准去评估、检验教育质量及对人们关于本科教育的思想观念、实践活动进行价值判断。培养目标受一定的教育价值观影响。有什么样的教育价值观也就有什么样的教育目标或培养目标。而当教育价值观发生变化时, 教育目标或培养目标也随之发生变化, 或废除或调整改革。培养目标可以理解为一种教育理念。因为这个目标中体现着一系列思想观念, 它规定着教育活动的性质和方向, 且贯穿于整个教育活动过程的始终, 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而培养目标又分为三个层次:国家层次、学校层次和专业层次。

国家层次的本科教育培养目标是宏观性的培养目标。它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教育方针、社会需求和本科教育特点规定本科教育人才的基本规格要求和质量标准。学校层次的本科教育培养目标是中观性的培养目标。它依据国家层次的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基本规格要求和质量标准、学校的科类性质、在整个高等学校系统中的地位 (层次) 、所在经济区域、办学传统和条件等, 制定学校层次的本科教育培养目标, 提出进一步的规格要求和质量标准。是国家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专业层次的本科教育培养目标是微观性的培养目标它既要依据国家层次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基本规格要求和质量标准, 又要依据学校层次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一般规格要求和质量标准以及专业性质等作进一步的具体规定。

所以, 人才培养目标在教育模式中起着导向作用, 并制约着其余要素。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 制定主体应考虑以下四个层面的内容:首先, 培养目标应符合时代背景与社会发展需求;其次, 应符合我国教育方针对各类教育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第三, 还应符合教育法规对教育的一般要求, 即学生应当掌握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第四, 与学校的自身特点、办学定位相一致。故高等学校在制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时, 应根据培养学术型人才抑或应用型人才, 明确本科教育与其他类别教育的差异, 在高等教育法的指导下, 结合自身的特色或优势, 使学生在规定的修业年限结束后掌握必备的知识和技能。高校培养目标最终又是以专业培养目标体现出来的。本文所讲培养目标即是指法学专业层次的培养目标。

2、课程设置。

所谓课程, 即是教学内容按一定的程序组织起来的系统, 是教学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课程设置历来被视为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 决定着接受教育者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课程结构往往由若干个模块组成。我国高校本科课程一般分为公共课程、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四大模块, 每一模块包含一系列学科。目前, 大学课程结构与学科设置均比较重视基础课或普通教育课, 越来越重视多学科相互渗透和跨学科课程的设置。

3、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教育模式的执行要素, 在教育模式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培养目标能否实现,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运作质量。1972年美国学者乔伊斯和韦尔出版了《教学模式》一书, 他们在对当时流行的各种教学模式深入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 概括出了教学实践中常用的23种教学模式, 并把它们分成四大类, 典型的教学模式类型主要有“传递———接受式”、“探究式”、“范例式”、“发现式”等等。乔伊斯和韦尔认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作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式或计划”。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通常包括五个基本构成要素, 分别是理论依据、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以及教学评价。教学模式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发挥着中介作用, 它为各科教学提供一定理论依据的模式化的教学法体系, 使教师摆脱只凭经验和感觉, 在实践中从头摸索进行教学的状况, 搭起了一座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教学模式的这种中介作用, 是和它既来源于实践, 又是某种理论的简化形式的特点分不开的。一方面教学模式来源于实践, 是对具体教学活动方式进行优选、概括、加工的结果, 是为某一类教学及其所涉及的各种因素和它们之间的关系提供一种相对稳定的操作框架, 这种框架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的理论依据, 已经具备了理论层面的意义;另一方面教学模式又是某种理论的简化表现方式, 它可以通过简明扼要的象征性的符号、图式和关系的解释, 来反映它所依据的教学理论的基本特征, 使人们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比抽象理论具体得多的教学程序性的实施程序。教学模式是抽象理论得以发挥其实践功能的中间环节, 是教学理论得以具体指导教学, 并在实践中运用的中介。

4、评价机制。

评价机制在本文指依据一定的原则建立的与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培养过程相适应的评价方法与标准, 以保障专业培养目标的落实、完成。评价的实质是对教育教学活动的价值进行判断, 以此来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教育评价是教育活动中的最终环节, 也是衡量和评判教育活动成败优劣的环节, 同时还是影响下一次人才培养活动的重要环节。在教育模式中, 一方面评价机制可以衡量和判断人才培养活动是否成功, 是否达到了预期的人才培养目标;另一方面通过人才评价机制我们可以有效地监控人才培养活动过程, 及时发现并纠正偏差行为, 进而保证人才培养活动能够按照预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评价机制有内外两种评价:一种是学校内部的评价尺度;另一种是学校外部的评价尺度, 即社会的评价尺度。

二、两大法系法学教育模式比较分析

(一) 大陆法系

1、德国的法学教育模式。

德国法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为法律精英;在教学方式上, 大学基础教育以讲授抽象的法学理论知识为主, 同时训练学生分析解决具体案件的能力。在从业人员考核上, 将宽进严出的思想贯彻到对即将从事法律工作人员的考核上, 所有的法律工作者都必须取得法官职务资格后才能进入法律职业。在教学管理上, 法学教育有严格的法律保障和制度保障, 由州立大学承担法学教育的任务, 各高校对法学教育严格依法管理。

2、日本的法学教育模式。

日本法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通才, 办学层次是高中后的本科教育, 教育性质是学科教育。在日本, 高中毕业生就有权选择进入法律院系, 学制为四年。入学后, 学生先统一在教养学部学习一年半至两年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外语等基础知识, 然后转入法部学习法律专业知识, 在法律专业知识的教学方式上又采用了与德国相近的传统式教学方法, 即以教师讲授基本知识为主, 学生讨论为辅。本科毕业后若要从事法律职业, 需要通过司法考试。

(二) 英美法系

1、美国的法学教育模式。

美国法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律师, 因而其教育性质是职业教育而非通识教育。在入学条件上, 要求学生在进入法学院之前必须拥有一个非法律专业的本科以上的学位。在主要教学方法上, 主要是进行苏格拉底式的问答式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 也就是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不单纯以教师或者学生为中心, 而是以学生和老师的互动为其终极目标, 主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内容上, 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基本法律知识、法律技巧;二是基本法律思维能力;三是运用法律资源的能力。

2、英国的法学教育模式。

英国法学教育模式的培养目标是职业性的法律从业者, 教育性质是职业教育, 教育层次定位是本科教育。在主要教学方法上, 同美国相类似的以判例讨论为主。在教学内容上, 注重教育的实践性, 课程设置以实用性为主, 律师学院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保留了许多学徒式、经验式的教学方法。在教育管理上, 有完善的教育评估体系, 从制度上保障了法学院的教学水平。

(三) 两大法系法学教育模式简要分析。

英美法系法学教育模式是以判例法的法律结构为依据的, 其运行依靠的是法律运用主体的区别技术。而这种法律技术则更多地与具体案件处理过程, 即司法程序联合在一起。因而, “法学院所促成的一个倾向是将眼前的一切事情与以往发生者相类比;另一个倾向是所谓‘案例脑筋’。人们首先关注的是法律的内容是什么以及依从或违背司法裁判的代价如何。”判例讨论法只适合于对判例的学习, 而对于系统的理论学习和理性思辨是远远不够的。

大陆法系根植于罗马法的精细术语和严谨的形式理性, 形成了一种以建构内在逻辑严密的法典为趋向的法系特征, 通过法律法典化, 试图对各种特殊而细微的实情开列出各种具体的、实际的解决方法, 它的最终目的是想有效地为法官提供一个完整的办案依据, 以使法官在审理案件时能够得心应手地引经据典, 同时又禁止法官对法律作任何解释, 这就决定了大陆法系的法律教育注重法律原理, 相对忽视法律技能的培植。

需要指出的是, 教育模式的划分并不是绝对的, 由于各种因素的交叉作用, 各个模式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会产生各种融化与异化现象:英美法系判例法的绝对地位已经发生动摇, 制定法的地位逐步确定。而大陆法系虽然不承认判例法是法律的一种渊源, 但事实上由于存在上诉制度, 下级法院进行判决时不能不考虑上级法院对类似案件的判决。近年来, 有的大陆法系国家在某些方面也采用判例法或承认判例法的拘束力。因此, 我们不难想象, 随着两大法系的法律结构与法律技术特征的融合与变化, 两大法系法律教育模式之间相互借鉴也将成为必然。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1.

[2]陈世瑛, 张达明.工程本科生培养模式的研究[J].江苏高等教育, 1997.1.

[3]刘红梅.21世纪高教人才培养模式基本原则探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2.5.

模式比较分析 篇3

关键词:网络会计;模式;会计目标

The traditional accounting mode and network mode

GuoQingQi

Hebei TangYin tangshan iron and steel co. LTD. 063000

Pick to: network times changed the whole social and economic structure and employment structure of production, to break the traditional mode of enterprise management and accounting, therefore, change the form of standard accounting practice, also sway the framework of traditional accounting theory, a new accounting model - network mode arises at the historic moment. This paper starting from the comparison of the traditional accounting and network mode,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accounting mode under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change.

Keywords: network accounting; Mode; Accounting goal

1.1网络经济发展背景

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就有不少学者开始研究经济的发展对于传统的会计理论与方法提出了挑战,众多学者开始对于新的经济环境下的会计理论与方法的改革进行研究。关于现代会计信息系统主要有以下变革:

美国著名会计学家阿妮塔 S霍兰得(A.S.Hollander)、埃里克L德纳(Eric L.Denna和J欧文彻林顿(J.Owen Cherrington等人在《Account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and Business Solutions》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提出了与以往不同的设计、使用和评价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他们提出:建立一个将组织中的生产、会计、财务、人力资源等职能领域联系起来的业务过程以及业务事件,并引入一种识别业务事件和过程的模型——资源(Resource)、事件(Even)、参与者(Agent)和地点(Location)即业务过程 REAL在分析传统会计体系结构及其计算模式的基础上,研究了一个可供选择的改进传统体系结构的方案;以业务过程/事件的概念模型为基础,规划和建立支持业务过程和管理活动的 IT体系结构;考察会计系统性质上的变化对识别和控制业务、信息过程风险造成的影响以及对控制设计的影响。

阿妮塔S霍兰德等人的事件驱动会计事项法为建立崭新的会计信息系统提供了具体的思想、方法和框架,在世界上有着相当大的影响。

而一段时间以来国内研究现状及动态分析对未来会计也有着相当程度的认识对于在网络环境下的会计本质的认识有两种观点。

(1)“网络财务”论。“网络财务”这一概念是中国最大的财务软件厂商用友集团于1999年底率先提出来的。这一概念一经提出即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关于“网络财务”的概念及其含义,目前在学术界和企业界尚没有一个统一的、规范的定义。

北京大学姚国章教授在《电子商务与企业管理》一书中指出,“网络财务”与传统财务相比有以下六个特征:一是与现代信息技术高度融合;二是数据传输方式无纸化、网络化;三是财务、业务高度协同;四是高效集中式管理;五是高度实时动态管理;六是支持强大的远程处理。章教授指出网络财务应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按照财务信息处理的要求,对企业的财务工作方式、方法、业务流程进行重新构建,以适应现代企业瞬息万变的管理要求。网络财务并非传统的手工会计的“模拟系统”,而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同21世纪社会、信息和技术环境相适应的、崭新的财务管理模式。网络财务这一称谓是从“会计工具论”的角度来考察未来会计的,“网络财务”提法是否科学,这些特征描述的是否全面、准确还需要进一步思考。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网络信息技术正在一步步走入经济生活。其迅猛的发展在改变了整个社会经济的生产结构和劳动结构的同时,也打破了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随着企业经营管理的相应改变,不可避免的动摇了传统会计理论的框架,会计传统内容也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于是网络会计模式便应运而生。

1.2网络会计的概念

所谓网络会计是指在互联网环境下对各种交易和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披露的会计活动。它是建立在网络环境基础上的会计信息系统,以财务管理为核心,实现了业务管理与财务管理一体化, 是计算机网络化的会计系统,所需处理的各种数据越来越多地以电子形式直接存储于计算机网络之中,对各种交易中的会计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披露的会计活动是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会计实现了各种远程操作和事中动态会计核算与在线财务管理,是能够处理电子单据和进行电子货币计算的一种全新财务管理模式。网络会计自诞生伊始就呈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和传统会计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1.3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特点:

(1)在线反馈。网络技术的应用,使企业每一项变动都可以实时予以反映,当业务事项发生时,会计信息系统可以通过企业内部网、企业外部网以及互联网直接采集有关的数据信息,实现会计和业务一体化处理。凭借计算机的强大处理能力和网络的传输能力,信息使用者只要点击鼠标即可生成所需的会计信息。

(2)全面反映。通过在线访问,信息需求者可以直接从网上获取所有企业开放的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满足企业多方面的需要。

(3)实时分析比较。网络环境下,在线数据库包括网上所有企业的信息,企业内部财务人员可在此基础上得到同行业其他企业的有关财务指标,并进行分析比较,正确预测企业今后的发展方向。

2、传统会计模式与网络会计模式会计目标的比较及评价

2.1会计目标的概念比较

“会计目标作为会计实践活动(会计工作)所期望达到的结果或境界,离不开特定环境的影响。”是指会计信息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应有一定方向和目的或是应达到的境地和标准,会计目标是会计职能的具体化。会计的目标只能使使用者初步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无法传递和满足投资者实时需要和特殊需求的信息。网络信息时代的特征是信息传播速度的快捷,提供会计信息成本的低廉化,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对于会计信息需求多样化的需要。在网络信息环境下,内、外部信息使用者需求产生了相当大的变化变化,根据这些变化定义网络信息时代下的会计目标。

2.2网络会计目标的优势

财务会计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与其决策相关在网络技术下会计数据的处理相当及时,业务一旦发生,经确认后即存入相应的服务器并主动送到会计信息系统随即检测,时效性显著增强,用户只要打开电脑就可以查询到所需要的内涵明确、能直接看懂和不需要进行再加工的信息,作出正确的决策。网络会计目标主要包括信息供给、信息鉴证和信息消费三个方面的内容。

2.2.1信息供给

(1)会计信息的使用者

传统会计目标仅注重现有投资者是其一大缺陷,因为资本市场的发展将使企业的股东结构日趋多元化,这就要求企业不但要考虑现有股东获得信息的便利,更重要的是将企业推向潜在的投资者,吸引潜在股东的注意,以扩大企业的资本规模,增强其发展潜力。网络的应用使得潜在股东从企业获得信息成为比较简单的事,他们只需直接登录公司网页或到相关搜索引擎进行搜索,即可查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而不象在传统形式下,必须找到公司财务报告和某些重要的申明等书面资料才能获取信息。因此潜在投资者必将成为网络时代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群体。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在2000年4月30日首次成功地实现了当时959家上市公司上年度的年报网上披露,上网浏览1999年报的投资者达9000万人次,累计下载年报共565万份,平均没加年报下载了5000次,现实出资本世上极大的潜力和强大的潜在投资者。

(2)提供的会计信息

由于潜在投资者的增多,会计信息使用者更需要的是能为其提供决策依据的信息,进而来决定是否采取某一行动或决策,所以网络时代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具备以下特征:

①决策相关性。在网络时代,由于集成化的优势,企业采集和处理的信息日趋细微化(细到各部门各岗位各事件),所以可提供给使用者进行决策所需的详细信息;公允价值的确认与计量相对简单,公允价值作为一种新的计量属性被广泛使用后将提高信息的决策相关性。②面向未来。企业利用网络及财务分析软件可全面分析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经营发展情况和趋势,向使用者充分披露企业有关未来发展前景、盈利预测、现金流量的信息以回答公司外部利害关系人最关心的问题。③实时信息。有了网络,用户可随时进入公司网页或在有关搜索引擎上搜索当日、当时企业的情况,因为企业已将信息集成为一个管理信息系统,可随时向外提供信息。④非财务信息。非财务信息的披露可以帮助信息使用者更全面地理解企业的经营思想,在对信息质量和数量的要求日益提高的网络时代,非财务信息将给使用者许多新的信息以弥补财务信息的不足。

参考文献:

[1]吴革。成本与管理会计。中信出版社。2008.7.

模式比较分析 篇4

SHENGYI BUSINESS市场研究 创业咨询 政府资金申报

中国文化企业上市融资分析及模式比较

一、引言

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是人类生活的两个重要层面,前者主要提供有形的生存保障,后者则相对无形、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服务于人们的生活,是衡量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精神生活的重要性愈发突显,而发展文化产业就是传承文化、充实人们精神生活的一条重要途径。同时,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具有经济上的重要意义,其“绿色产业”的特点有助于推动我国的产业升级,而其对文化的“亲民性”传播也对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提升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国家统计局制定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中,将文化及相关产业概念界定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

受改革开放前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的文化产业具有特殊性。朱建纲(2006)认为,我国的文化产业不仅具有产业属性,而且具有强烈的政治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文化产品也具有商品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的双重属性。

这种双重属性对文化企业的资本运作产生了特殊影响。谭震(2003)认为,现行文化经济政策在总体上尚未跳出“事业”框架,文化被作为纯粹的公益和消费部门而由政府财政全包,这种体制使得投资渠道过于单

一、狭窄,只讲投入不讲产出;且文化产业法规体系还不完善,风险成本高。董龙训(2010)认为,文化产业市场化程度相对较低,导致文化企业融资模式不够健全;而文化企业抵押品匮乏与价值评估难问题并存,再加上收入的不稳定性制约了银行信贷投放。

文化产业要想发展,解决文化企业自主融资难的问题迫在眉睫。企业通常的融资方式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种。以银行贷款为主的间接融资是我国大多数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实际上,截至2009年7月,我国只有7家文化企业通过首次公开发行的方式在A股市场上市,6家通过借壳方式上市,另有少数在境外资本市场上市融资。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推进、我国资本市场的逐步成熟,尤其是2009年7月创业板的推出,为文化企业进行上市直接融资提供了更大的可

能性和便利性。

二、文化企业上市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1、上市的必要性

(1)促进文化企业自身体制改革。中国的文化企业根植于计划经济体制,带有很强的“体制内”特征:如产权不明晰、多种经营目标相互冲突、资源分配无效率、激励机制不合理等。上市能够促进文化企业从由政府大包大揽的“国有企业”向信息公开、权责分明的“公众企业”转变。通过推动文化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一方面给予企业更大的自主权,使得他们能够切实从自身利益的角度出发更有效地配置资源;另一方面将文化企业置于了更广泛的公众监督之下,有利于增强其经营管理的规范性和责任意识,提升公司治理水平。

根据我们对典型已上市文化企业的案例分析,歌华有线、华谊兄弟、盛大游戏、新东方教育集团等在境内外成功上市的文化企业均经历了企业改制的历程,在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的过程中逐步获得了自主经营权,建立了规范的财务制度和管理制度,获得了海内外投资者的认可。

(2)拓宽融资渠道。对于很多文化企业来说,发展的桎梏往往是资金的限制,虽然有着好的创意,面对着充满机会的市场和快速扩张的消费者群体,但是仅依靠企业自身的资本积累很难支撑企业的快速扩张。上市作为一种能够帮助企业在较短时间内以较为公平的条件和成本筹集大量资金的融资方式,为国内外很多颇具规模的文化企业所青睐。以广电企业为例,资本筹集对其发展非常关键。一方面,借助资本市场才能将广电企业做大做强。通过上市可以提升企业知名度;同时目前我国各省重点发展的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和省网一体化整合工作需要大规模的资本支持。另一方面,资本的筹集有助于广电企业实现规模化,而企业规模又是其是否能在目前正在进行的“三网融合”中取得有利地位的关键决定因素。只有扩大发展规模,才能克服区域分割、产业链不成熟、业务单

一、市场集中度低等发展屏障,促进网络整合,提升业务创收能力。

此外,很多国内文化企业的上市经历也显示了上市融资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曾经的国内媒体巨头分众传媒于2005年7月13日成功在纳斯达克上市,首次公开募股就融资1.72亿美元,支撑其不断并购扩张、建立覆盖全国的多元广告网络。华谊兄弟于2009年10月30日在创业板成功上市,募集的资金为其下

一步的业务发展和扩张提供了强大支持。

2、上市的可行性。

通过对证监会相关负责人的走访了解到,证监会对于文化企业上市并没有与非文化企业不同的特殊限制,只需在上报证监会审批之前先上报中宣部和国务院主管部门审批即可。但在访谈文化企业相关负责人的过程中,他们提出了一些文化企业在真正上市操作过程中遇到的不同于非文化企业的困难,主要有:

(1)文化企业的产品较难“物化”。文化企业所生产的产品与通常的耐用消费品不同,大多周期性短、实时性强。比如一场演出只能持续几个小时,演出持续期也只有几个月,很少有演出几十年不衰的经典名著。同时,文化产品大多并非生活必需品,消费量受到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的影响很大,具有较强的变动性。另外,文化企业所拥有的资产大多为无形资产,如创意、知识等,而有形资产很少,较难估计未来盈利的前景。以上特点造成文化企业的现金流较难估算。据歌华有线运营总监罗小布所言:“评估商业模型时强调的是持续现金流,市盈率要基本稳定,资产负债要有一定的合理性”。如果不能将产品转化为可见的现金流,就很难进行公司估值,很难让投资者认同公司的价值。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让文化企业真正形成一个“产业”,建立商业运作模式,促成稳定、可保持现金流的产生,使得产品可以被“物化”。以新东方教育集团为例,作为我国规模最大的私营教育培训机构之一,其上市的资产大多为无形资产--教育的内容。但新东方通过将教育做成一种产业,建立了稳定运营的商业模式,使得通过教育内容产生的预期未来现金流能够被折现并加以计算,即实现了“物化”。

(2)文化产业进行体制改革的困难。如前文所述,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的文化企业主要以文化事业的形式存在,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拨款,若有盈利也要上交国家,因此大多没有成本和价格的概念。这一问题被罗小布概括为“管办不分,政企不分,事企不分,政资不分”。但若想通过上市的方式取得融资,就必须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建立成本核算体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文化产业的市场机制。

首先是建立成本核算体系,这是合理定价、获取利润的基础。企业经营者需要建立成本意识,建立对股东、债权人的责任感。上市前,很多国有文化企业的管理层缺乏这种责任感,因为很多管理层的经营目标并不是利润最大化,并且有

预算软约束的存在。其次是建立符合微观经济学要求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把文化企业推向上市需要自主经营、参与市场竞争,而不是等、靠国家的帮助。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下,明确企业内各主体的职责、规范企业管理是企业真正参与市场竞争、实现企业价值增殖的基础。第三是宏观经济环境的束缚。要实现企业的正规化,还需要合理的监管制度、完善的行业协会等的配合,这些都是我国需要加强的方面。

三、文化企业境内外上市比较

结合文化企业的特性和境内外资本市场的不同,我们认为文化企业在选择上市模式时主要面临以下差异。

1、意识形态的差异。

中国社会与西方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存在较大差异。而传统的文化产业,比如新闻、出版、广电,又是政府控制人民意识形态的一种主要手段,在我国政治体制改革还未全面展开的现在,对于意识形态的控制不能过快放开。这一特性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国文化企业不易进行境外上市融资的现实。

调查显示,已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文化企业基本都是民营企业,如盛大游戏、航美传媒等,不会对人们的意识形态造成很大影响。我们认为这一方面由于我国政府不会批准国内的主流媒体,如CCTV、人民日报,向国外投资者披露过多信息,或被国外投资者的意见所左右;另一方面,外国政府也不会允许其国民有更多的途径了解我国的主流媒体,比如据陈晓宁所言,“美国法律规定外国人不得在国内投资有线电视”。

2、文化观念的差异

除意识形态外,境外上市可能还会遇到文化观念层面的难题。上市公司的集资不仅取决于公司本身的经营状况、财务实力,还和投资者对公司所在的领域、尤其是公司的产品和服务的认可度有很大关系。

文化产业提供的产品恰恰是容易在东西方观念中产生分歧的,例如一些中国的影视节目由于翻译、习俗因素无法被西方观众理解,有些传媒传播的中国传统文化甚至和西方人的价值体系完全背离。这些无法实现全球化的产品很可能会影响投资者的投资意愿。即使投资者从财务分析的角度认可企业的经营管理,但企

业的产品和服务却和其个人的行为处事方式相悖。在这种情况下,上市的成功概率就会大打折扣,即使成功也无法筹集到预期的数额。相反,文化企业在境内就较少遇到这方面的阻碍。当企业的产品主要在国内被消费时,还可能因文化共鸣吸引到更多的境内投资者。当然,如果企业的产品具有全球化的潜力,那么在境外上市也会相对顺利。

3、信息不对称程度的差异

根据我们对境内外代表性已上市文化企业年报的分析,公司的年报以财务报表为主体,各大券商对相关公司的投资分析也以财务报表的信息为主要出发点。但财务报表并不能反映公司全面的经营状况,在一个弱有效市场中,必然有一些未公开的重要信息,更能影响投资者的决策。

境内投资者在获取这些信息上具有很大优势。一方面,境内投资者,尤其是机构投资者可以花费较少的成本、通过较便捷的途径获得一些非公开的信息,比如私人关系等,但境外投资者这样做的途径较少、成本较大,且存在信息传播的时滞。另一方面,境内投资者更有激励和能力去了解文化企业的非公开信息,他们更了解国内的企业文化、知晓获取信息的相关途径,而境外投资者如果有更好的投资选择,很少有激励去探索异国文化产品和企业内部信息,即使这个企业确实有投资价值;这种情况下会发生逆向选择的问题,最终导致境外资本市场对我国文化企业的吸引力下降。

四、结论

上文的分析表明,文化企业的特性使得其上市过程中存在产品较难“物化”、体制改革较为困难等问题,但是上市过程对于文化体制改革的促进作用和对于文化企业融资的极大帮助又显示了文化企业进行上市的必要性。我们认为无论从国家对于文化产业发展、社会主义精神神明建设的引导方向出发,还是从文化企业自身利益出发,其上市的积极意义远大于消极影响,应该成为未来成熟的文化企业获取资本的主要途径。当然,也不可忽视上市可能对于意识形态引导、价值观塑造、公司信息安全等方面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应采取积极的措施而非消极的躲避去应对。

对于境内境外上市方式选择的问题,我们认为现阶段我国的文化企业应

以境内资本市场上市为主。由于我国与大多数境外国家意识形态的差异、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存在,多数我国文化企业不适合到境外上市。同时境内资本市场正在不断的发展完善中,创业板的开立为更多中小企业提供了融资之所。因此我们认为境内资本市场应为我国文化企业上市融资的首选。

盛壹丨商务让问题简单化

010-58613319

.cn

模式比较分析 篇5

长三角地区两种人口流动模式比较分析

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存在着流动人口输入型和输出型两种相反的人口流动模式.文章以江苏人口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为样本,分别分析了两种人口流动模式的形成原因、经济效应和联系与区别.

作 者:丁宪浩  作者单位:中共南通市委党校,江苏,南通,226007 刊 名:华东经济管理  CSSCI英文刊名:EAST CHINA ECONOMIC MANAGEMENT 年,卷(期): 17(6) 分类号:F061.5 关键词:人口输入型流动模式   人口输出型流动模式   流动影响因素   经济效应   待决问题  

模式比较分析 篇6

[摘 要]本文比较了成都农家乐与北京民俗村的发展历程、发展模式与政府规制办法,指出乡村性是乡村旅游的核心,乡村旅游的标准管理、规模经营与经营者的“飞地化”导致乡村性的消失,主张乡村旅游应从主题、地格与氛围三方面塑造与维系乡村性,应该强化特色分类管理、合理规划、坚持“本地化”与改进土地政策以保持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乡村旅游;农家乐;民俗村;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5)03-0063-06 我国的乡村旅游主要有三种类型:农村依托型(以农村聚落、农民生活为依托);农田依托型(以农田、苗圃、茶园、花园、果园、林园等为依托);农园依托型(以“三高”农业园为依托)。乡村旅游发展比较成功的地方多在经济发达的大都市郊区,成都的农家乐与北京的民俗村是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代表。

一、乡村旅游的理论与实践(一)乡村旅游的理论回顾

乡村旅游占所有旅游活动的10%~25%(欧洲参数EuroBarometer,1998)。它是发生在乡村地区以乡村性(rurality)为依托的旅游活动。德诺伊(Dernoi,1991)指出:乡村旅游是发生在有与土地密切相关的经济活动(基本上是农业活动)的、存在永久居民的非城市地域的旅游活动。他还鲜明地指出:永久性居民的存在是乡村旅游的必要条件。瑞切尔(Reichel)、罗文格特(Lowengart)和米尔曼(Milman)就指出:乡村旅游就是位于农村区域的旅游。世界经济合作组织强调乡村性(rurality)是乡村旅游的中心和独特的卖点。保持乡村性的关键是:小规模经营、本地人所有、社区参与、文化与环境可持续(布罗曼Brohman,1996)。

乡村旅游是传统农业的后续产业或替代产业。在欧洲持续一个世纪以及美洲近80多年的乡村地区衰退使乡村旅游的作用日显重要。乡村旅游为农民提供了第二个收入来源,带来更多的就业,减少了人口的流失,带来了城市新观念。它给城市人体验乡村生活的机会,提升了他们对乡村问题的认识。它促进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尤其是手工艺,有利于基础设施改造(德诺伊Dernoi,1991)。乡村旅游者以有小孩的家庭、老年人、追求不同体验的城市人、教育水平中等偏上者为主体。本地人所有、本地人管理的小型家庭旅馆在乡村旅游中扮演重要角色,因为它们更多使用本地劳动力与本地的建筑材料,从外面买进的食品也不多。由于国内旅游更多使用本地的劳动力与资源因此它比国际旅游对乡村旅游的贡献大(阿奇尔Archer,1978)。肖普纳(Schoppner)研究了乡村旅游的经营规律,指出乡村B&B每年至少要出租80~100夜,公寓每年出租100~120夜才能赢利(欧普曼Oppermann,1996)。

朗格和兰恩(Long&Lane,2000)指出乡村旅游进入了第二阶段,扩张、兼并、差异化与理解(understanding)是主要特点。夏普利(Sharpley,2003)指出,可持续发展与环境问题是未来乡村旅游发展的核心,而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就是本地化(Localization),即开发的目的主要是满足本地社区发展的需要,建设本地产品供应链,鼓励地方工艺品生产,保证收益最大程度地保留在本地,确保开发力度在环境与社会承载力之内。

(二)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扶持与规制

多数国家把乡村旅游作为政治任务或公益事业来发展,把社会效益(比如扶贫、增加就业等)放在经济效益之上。政府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角色从原来的管制(government)转变为现在的治理(governance)(古德温Goodwin,1998)。前者是由地方政府强制管理,后者则是地区内外的相关机构合作引导。治理更强调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共同合作。流行于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政府干预以及之后的新自由市场(neo liberalfreemarket)方法逐步被“第三条道路”所替代,即把政府的再分配(state sponsoredredistribution)与市场经济(marketledeconomy)整合起来发展乡村旅游(夏普利Sharpley,2003)。

许多国家实施了一系列计划支持乡村旅游的发展,如法国的“假期绿色居所计划(StationsVertesdeVancances)”与“欢迎到农场来(Bienvenuealaferme)”,奥地利的“农场假期(FarmHolidayinAustria)”项目,意大利的Toscana乡村节庆与Ecosert计划,波兰的“波兰绿肺”项目,以及泰国的Umphang社区旅游项目等。按照政府对乡村旅游的干预程度,可分为:①高度干预:希腊、爱尔兰和葡萄牙等国,政府参与规划、经营、管理与推销;②少量干预:法国、意大利、比利时等,政府参与规划,提供制度保障与财政支持;③很少干预:英国、德国等,只对自然生态保护方面进行干预。政府在乡村旅游发生危机时总是起主导作用,英国口蹄疫(FMD)危机时政府对受到沉重打击的乡村旅游提供了包括宣传、促销、减息减税、培训等支持。意大利要求乡村旅游是在农业基础上开发其旅游功能,规定旅游收入不得超过农业总收入的1 3,否则将提高税收比率。

非营利组织对乡村旅游有重要作用,1992年美国出台正式的关于乡村旅游与小商业发展的国家政策,并建立非盈利组织———国家乡村旅游基金(NRTF),从事项目规划、募集和发放资助、提供宣传。任务是鼓励可持续的乡村旅游发展;提高农村生活质量,提高联邦旅游和休闲场所的知名度;实行游客分流;缓解现有旅游场所的压力。主要业绩有:提供网络信息服务,执行州旅游合作计划,推广国际旅游项目,开发全美森林服务项目。加拿大的乡村旅游形式有度假农庄和土著旅游,协会是主要管理者,他们分别于1977年成立乡村度假农庄协会(CVA),1990年成立加拿大土著旅游协会(CNATA)。在我国台湾,协会在发展乡村旅游中起重大作用:大力发展网站;倡导分工合作,强调同一地区的联合;鼓励奇观(spectacle)、氛围(aura)、风景(landscape)和主题(themes)等“情境消费”产品的开发;制定《台湾休闲农业辅导办法》,保证产业有序发展(高贤伟等,2001)。

二、成都农家乐发展模式(一)演变历程

以“吃农家饭、品农家菜、住农家院、干农家活、娱农家乐、购农家品”为特色的成都农家乐直接从业人员3 6万人,间接从业人员18万人,农家乐年收入10亿元。成都的农家乐经历了三个阶段:萌芽阶段(1987~1991):位于成都市郫县的友爱民俗旅游村是全国农家乐的发源地之一,依托其传统的盆景苗圃优势,发展民俗旅游。农家乐作为传统农业的结构调整的产物,传统农业的后续产业或替代产业而出现;发展阶段(1992~2002):省委领导题名农家乐,并确立“先发展后规范”的指导思想;规范阶段(2002~):对农家乐实行规范管理,升级上档,塑造形象、打造品牌。许多农家乐分别被评为“国家生态示范点”、“省级文明村”、“省级卫生村”、“国家工农业旅游示范点”,被誉为“没有围墙的农民公园”。

(二)经营特色类型

成都农家乐的特色类型包括:①农家园林型:以郫县友爱乡农科村为代表。依托花卉、盆景、苗木、桩头生产基地,这是农家乐的发源地。②观光果园型:以龙泉驿的书房村为代表。以水蜜桃、枇杷、梨子为依托,发展以春观桃(梨)花、夏赏鲜果的花果观光旅游,使旅游收入已经大大超过果品收入。③景区旅舍型:以远郊区都江堰的青城后山等自然风景区为代表。在景区附近的低档次农家旅舍受到中低收入游客的欢迎。④花园客栈型:以新都县农场改建的泥巴沱风景区等为代表。把农业生产组织转变成为旅游企业,在农业用地上通过绿化美化,使之成为园林式建筑。此外还有养殖科普型、农事体验型、川西民居型等(刘娜、胡华,2001)。

(三)政府扶持与规制办法

政府扶持:政府对农家乐不收管理费,经营1~2年不收税费,对中低收入的农户免收各种证照费,土地承包30年不变,买地50年不变。还组织专业户到全国以及东南亚国家考察。龙泉驿区政府每年拿出近100万元举办“桃花节”,又策划宣传了“赏果节”。政府对经营户实行“三证”管理和实行统一收费标准,指导农民增设旅游项目并对其进行培训。

星级管理:成都实施了《成都市农家乐服务质量管理办法》,制定了《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及评定》,2004年首次公布了59家星级农家乐单位,其中四星级20家、三星级29家、二星级9家、一星级1家。这59家单位作为“十一”黄金周期间的重点农家乐旅游产品向市民和游客推出。

卫生环保整顿:成都市工商、卫生、旅游、环保四部门阶段性对农家乐进行专项整治。重点检查“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排污许可证”、从业人员“健康证”;检查卫生设施、客房、娱乐场所等安全是否达标。龙泉驿区针对农家乐水污染较为严重的实际情况,区环保局提出了“两池一证”的整治目标,要求景区农家乐必须修建化粪池、隔油池等污水处理设施,禁止随意排放,同时经验收后取得《排污许可证》。推进规模、打造品牌:为了推进规模,塑造现象,实施整体打造、局部统一规划的策略,通过政府补助一点、业主出一点与有关部门免收一点的方法解决了农家乐房屋统一建筑风格、统一改造问题。

三、北京民俗村发展模式

2004年北京市已有11个区县50多个乡镇的331个村开展了乡村民俗旅游接待工作,从事乡村民俗旅游接待服务工作的农业人口约4万人。民俗旅游接待游客人数达893 9万人次,郊区乡村民俗旅游收入7 57亿元,见表1。它能“零距离就业,足不出户挣钱”。如平谷黄松峪乡雕窝村发展民俗旅游之前,人均收入不足千元,现在全村90%以上的民俗接待户,年平均收入在1 5万元以上。民俗旅游发展使上访村转变为专业村。海淀、门头沟、顺义等地的樱桃游客采摘价格高出市场销售价格近5倍。

北京市民俗村的发展历程与发展方式

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昌平十三陵首次出现了观光桃园之后,京郊民俗旅游经历了:①农家乐时期(1994年以前)。郊区农村观光、学生体验农村生活和农家乐等活动是当时北京郊区农村旅游的主要形式。②民俗旅游接待专业户时期(1995~2000年)。1995年北京世妇会之后,大量宾馆饭店和旅游区(点)在郊区崛起,郊区民俗旅游户、民俗旅游村,以吃农家饭、住农家院、体验传统生活习俗、采摘果品菜蔬、垂钓等丰富的民俗旅游活动为特点,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旅游者。③规模经营阶段(2001~)。黄金周长线旅游过热产生消极后果后,郊区民俗旅游作为一种理性旅游消费的最佳选择,也是新颖的休闲度假方式。“非典”后的“休闲潮”推动了民俗村的规模经营。

北京民俗村的发展模式有三种模式:以遥桥峪为代表的“自发型”、以雕窝为代表的“领头雁”、以曹家路为代表的“好书记”模式,见表2。经营方式有以十渡为代表的“合作社”形式以及以遥桥峪为代表的“个体户”形式(邹统钎,2004)。

民俗旅游产品特色

北京市民俗村形成了许多特色:①10个以地域文化、建筑文化、民族文化、养生文化、休闲文化、果品文化、餐饮文化等为特色的民俗旅游村。②6种特色的民俗体验活动。即:延庆的“乡下有我一分田”,大兴的满族婚丧嫁娶习俗活动,怀柔的“京郊满族”风情园,房山西庄村的“巧姑靓嫂”基地,虹鳟鱼养殖“一条沟”,以琉璃庙沿线为主的鲟鱼养殖“一条川”。③10个不同季节的果品采摘品种。即:海淀区的白杏、昌平区的樱桃、平谷区的蟠桃、大兴区的西瓜、门头沟的京白梨、怀柔的板栗、顺义的枣、密云的核桃、延庆的苹果、房山的柿子。④12种特色民俗餐饮、纪念品。即:平谷区雕窝村的烤全羊、海子村的炖鱼头、熊儿寨的侗家菜、黄草洼村的野菠菜;延庆县柳沟村的“火盆锅”、小河屯村的妫川传统婚宴“八八席”、传统米酒;怀柔的虹鳟鱼烧烤;昌平区羊台子村的手工编织;延庆县珍珠泉村的鞋垫、岔道城村的印染、辛栅子村的烫花葫芦等(顾晓园,2004)。

政府的扶持与引导

制定行业标准:目前建立了区县、旅游主管部门、乡镇、民俗旅游村四级管理体系。市农委会同市旅游局出台了《北京市郊区民俗旅游接待户评定标准》(试行)和《北京市郊区民俗旅游村评定标准》(试行)。《北京市郊区民俗旅游接待户评定标准》(试行)从2002年开始试行,并评定出全市首批4166个市级挂牌民俗旅游接待户。《北京市郊区民俗旅游村评定标准》(试行)从2003年开始试行,并评定出全市首批35个市级挂牌民俗旅游村。

改善基础设施:昌平区组织开展了以“户洁、街净、村美”为标准的村容村貌和环境治理整顿工作;以南口镇羊台子村等4个示范样板村为典型,带动全区民俗旅游村的整顿与规范达标工作的开展。平谷、昌平、房山、大兴区注重民俗旅游村道路和环境建设。对进入民俗村的道路进行了整治、绿化和美化,并加强民俗旅游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兴建停车场,修建星级厕所,为道路安装路灯。

资金、培训与促销服务:2003年各区县在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整治美化、服务设施改善等方面,投入资金约1 26亿元。昌平、延庆、平谷、房山、门头沟、大兴等区县政府每年还拨出100万元至上千万元作为民俗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同时各区县旅游局也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对民俗旅游村(户)从业人员进行了以餐饮、礼仪、安全、外语为主要内容的培训,发放旅游刊物、光盘到各个民俗户家里。

四、两种模式的比较、问题与对策(一)发展模式的比较与发展的问题

经过比较,北京和成都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存在惊人的相似,市场的季节性与政府的乡村发展(尤其是扶贫)政策对乡村旅游发展起了决定性作用。乡村旅游经营成功的关键因素:①有景点依托;②亲情服务,“家”的感觉;③垄断客源分配的行政权力;④良好的区位:在距离市中心1~2个小时车程的地带乡村旅游的成功概率最高。

经营方式的灵活性:由于市场需求的季节分明,因此在经营上:①采用季节差价与人数差价。一般吃住一天消费为成都40~50元,北京70~80元,因季节价格上下浮动10%~20%。保持最低价,不打价格战是他们的“共同纲领”。②客源分流机制。互相推荐、共同致富是他们的“行业规矩”。农家乐之间相互介绍无法接待的游客,适当收取一定的介绍费。

经营者的两栖性:同样也是由于季节性的影响,农家乐经营一般都带有“副业”性质,农户除经营农家乐外,还有土地经营作为其生活的基本保证。农家乐一般是夫妻经营或父子(女)、母子(女)等直系亲属经营,家庭经营色彩浓厚。雇佣的服务员也多为亲戚,季节性经营的农家乐更是如此。每到“桃花会”期间,亲帮亲、邻帮邻的现象普遍。北京的民俗村经营主体以中青年农妇为中心。有典型的非专门化的“两栖型”特点,家庭旅馆并不是家庭的唯一收入来源,如种植果树、外出做工等为农户提供了其他的收入。

政府先扶持后规制:政府往往把乡村旅游作为扶贫与促进乡村发展的手段来发展,前期在资金、手续、税费、宣传、基础设施建设、培训方面普遍采取扶持政策。然后采取标准管理逐步规制。随着乡村旅游行业协会成立,行业自律行为也逐步产生作用。共同的问题:乡村旅游发展呈现出“大规模扩张,低水平发展”的状态,缺乏特色、商业化与环境污染是乡村旅游的主要问题。

(二)发展对策 总体发展战略:分工出特色,乡情筑家园

乡村旅游发展的总的指导思想是:突出特色,塑造“家园”。成都农家乐的发展方向是:由大众化向特色化发展;由一般建筑风格向川西民居风格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化发展;由个体开发向联户成片发展;由单户经营向公司经营发展。要在“农”、“家”、“乐”上做文章,即经营风格要有农家特色,要给游客“家”的感觉,要提供可参与的特色娱乐活动;在硬件上,追求“外部民俗古朴、内部装修现代化”。北京民俗村的发展大战略是:实行以民俗村为中心的“分”、“家”战略。与成都的规模经营出特色的做法相反,北京强调“分”出特色。“分”即地区分工、产品分类、顾客分层、服务分级。分出特色、分出市场、分出规模。在产品上分出家庭旅馆(家院)、特色餐饮(家饭)、观光农园(家田)、观光果园(家园)、休闲渔场(家池)、民俗节庆(家庆)等在内的多种形式。“家”即把民俗村建设成为北京市民的“第二个家(secondhome)”。其特征是:硬件上,干净、卫生与舒适;服务上,重视人文关怀、亲情与乡情。强化分类特色管理,防止标准化、商业化与城市化对乡村性的侵蚀

随着乡村旅游经营的商业化、建筑的城市化与设施的标准化,乡村性中淳朴的民风与低廉的价格等受到严重挑战。这个问题实质上就是如何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中继续保持“乡村性”和“乡村意象(RuralImage)”。乡村性的塑造主要通过三方面来实现:①主题(Theme):以差异与特色确立主题;②地格(SenseofPlaceorPlaceality):体现地方的风俗民情与建筑风格;③氛围(Atmosphere):倡导地方居民的友好、热情、淳朴与真实的态度。让都市市民把民俗村与农家乐当成自己的“第二个家”。政府可以在建筑风格改造、公共厕所、停车场、垃圾处理、清洁能源等方面提供支持,把民俗村与农家乐变成真正的“市民家园”。

成都的农家乐星级标准与北京的民俗村标准都是一种标准化管理,容易导致产品与服务趋同。政府与协会应该推行特色分类管理:形成餐饮、采摘、歌舞、杂艺、农业、节庆等特殊类型的乡村旅游,建设一批特色精品民俗村。“家家达标准,村村有特色”是乡村旅游发展的目标,在村内应该推广标准化管理,推进土地、接待设施的适度集中与规模化,培养一批土生土长的专业化的乡村旅游经营者。政府部门应该制定乡村旅游定性定量规划,确定某一具体地域旅游特色,鼓励区域分工,反对模仿。坚持“本地化”、“两栖性”,防止“飞地化

”乡村旅游的最大特点是经营者“农游合一”的“两栖性”,体现了本地居民参与(communityinvolvement)的原则,经营者的本地化最大限度地保证了乡村性。“飞地化”是对乡村性的最大威胁。所谓的“飞地化”,是指城里人占据了乡村旅游业中的经营者地位,在乡村旅游目的地形成了城里人的“飞地”。四川德阳市罗江县蟠龙镇在报纸上打“招募‘非转农’壮士”广告,蟠龙镇计划出租一万亩土地、引进100户“庄园主”,准许他们在租的土地上修房子,开发农家乐。在成都出现一批职业高手专做农家乐,比如龙泉驿枇杷节,枇杷沟吸引了一群多年从事餐饮娱乐业、经验丰富的职业农家乐经营者,他们以月租4万租1座农家院。这些职业农家乐经营者租的不仅是农家院子的使用权,而且拥有后园的枇杷树在节日期间结出的所有枇杷。在北京雕窝村,“非典”之后出现了7家从城里来的人租用农村的土地建房开展食宿接待的情况。“外来户”的优势是:经济实力雄厚,能够在区电视台作广告;与区里、市里有比较广泛的人际关系;最了解城市旅游者的口味。乡村旅游经营者与劳动力本地化是乡村旅游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在北京的民俗村中外来户与本地户业务分工互补,和平共处。外来户主要经营高投资的餐饮与娱乐,本地户主要经营经济实惠的家庭旅馆与农家饭菜。规模经营、“第二个家”(secondhome)与土地政策的配套

成片联户开发与规模经营已经成为必然趋势。要形成特色,尤其是以田园风光(如农田、果园、茶园等)为特色的乡村旅游,必须有一定的规模才能形成景观,因此部分乡村旅游项目需要适度的规模经营,目前许多农民开始自行交换土地使用权,推进土地的集中。

第二个家将是乡村旅游未来发展的一个大趋势。20世纪80年代,欧洲人第二个家拥有率从最高的瑞典人达22%到最低的英国人达2%(莎克史密斯Shucksmith,1983)。在大都市,大多数“第二个家”就是周末之家(weekendhome),作为城市住所的补充。目前城里人到风景优美的乡村购买住宅的情况越来越多。在北京遥桥峪,已经有城里的人来购买农家院,全村有六七户将院子卖掉然后搬到镇里或县城居住。在曹家路,有20多户农家把院子卖给城里人。这些院子都是农户因为有多余的宅基地修建新房子之后空闲下来的,购买农家院的城里人有部队里的、电影制片厂的、事业单位退休的等等,都是将其作为自己的第二个家,并且由镇政府正式办理房产证。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法规,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转机制,方便土地的适度集中;对于在乡村发展“第二个家”,政府也应有相应的土地配套政策。品牌经营与品牌保护

美日企业融资模式比较分析 篇7

经济学家通常以外源融资方式为特征, 将企业融资模式分为两类: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导向型融资模式和以日本为代表的银行导向型融资模式。从美日企业的融资结构来看, 二者都是以内源融资为主, 注重企业留存收益的积累。但在外源融资上, 美国企业主要依靠证券市场, 而日本企业则主要依靠银行。

许多经济学家通过研究发现, 美国企业融资基本上遵循“啄食顺序理论”, 即内部积累占主导, 其次是债务, 最后是发行新股。而日本则是政府主导型经济国家, 在战后很长时间内, 日本企业都离不开银行的支持。从股权结构上看, 美国企业奉行股东利益至上原则, 企业股权高度分散, 股权流动性强。日本企业所有权结构表现为以较高比重的法人资本和以较低比重的个人资本相结合的特征:企业股权高度集中, 法人相互持股, 股权流动性差且股权结构相对稳定。

二、美日企业融资模式的比较

企业融资模式和融资结构, 受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金融体系、文化法律环境、税收体制、经济发展战略等因素的制约, 同时也深刻影响着企业的所有权结构、治理模式、破产重组方式等。以下从制度环境、模式风险以及经济绩效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找出美日企业融资模式的差异和共性。

1. 企业融资结构形成的制度因素比较。

(1) 文化和法律环境。美国实行普通法系, 注重力量的制衡和权力的分散, 推行以私有财产为基础的产权制度, 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是美国主流的、核心的价值观, 因此美国企业的股东大多是个人股东, 企业股权高度分散。日本是集权制国家, 实行大陆法系, 对于产权的界定较为模糊, 崇尚集体主义, 强调忠诚和服从, 企业股东多为机构法人, 实行终身雇佣、年功序列等企业制度, 从而既确保了企业的长期稳定, 也为实现法人控股提供了重要的微观基础。

(2) 税收制度。美日都实行以所得税为核心税种、以直接税为主的税收制度。美国针对企业利润和个人收入实行双重征税, 从而诱导企业将利润更多地用于追加投资和弥补折旧。日本政府对股息的课税较高, 但对股东的资本利得部分是免税的, 使得企业倾向于扩大投资规模, 加速了折旧和技术进步。所以说, 美日的税收制度使得两国的公司都倾向于将税前利润用于追加投资, 这也是美日企业融资结构中内源融资占据较大比重的主要原因。

(3) 融资体制。格林斯潘将资本市场与商业银行视为具有互补关系的宏观金融调控手段:当直接或间接金融当中一种失灵时, 另一种可以担负起稳定金融系统的责任。美国的金融体系长期实行分业经营模式, 《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规定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业务分离, 商业银行禁止从事股票交易活动, 企业所需的外部资金只能通过证券市场融通, 这也促进了美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日本银行业发达, 商业银行既是企业的债权人也是企业的大股东。银行向企业提供商业资本的同时, 承销公司证券的发行工作。

(4) 市场秩序建立的基础。美国是市场导向型经济体制, 日本是政府主导型经济体制, 这就决定了两国降低交易不确定性的方式是不同的, 从而对企业融资模式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为降低机会主义行为的发生, 美国实施明确契约市场交易机制, 即契约的实施依靠第三方所强加的明确惩罚来约束。比如美国产权法规的执行非常严格, 市场违约成本很高, 法律条款所覆盖的内容非常广泛, 各项规章相互弥补, 有利于保障投资者的利益。日本的市场交易机制是一种隐含契约方式, 既没有明确的书面规定, 也没有监督契约实施的第三方权威机构, 违约方不会受到第三方的强制性惩罚。日本的银企关系就是建立在长期合作的基础之上。

2. 融资模式的风险比较。

(1) 流动性风险。美国的资本市场具有很高的流动性, 发达的信息技术和丰富的网络资源为资本市场的高流动性提供了便利快捷的条件。为防止外国资本的进入, 日本实行的法人相互持股制度, 造成了日本股市的流动性很差, 企业不能在证券市场筹资, 又不得不转向银行贷款。这显然违背了股市作为企业控制权市场的功能的发挥。

(2) 价格波动风险。美国资本市场的高流动性必将伴随着大规模的投机行为, 经常出现股价的大幅波动。而日本股市的低流动性极大地降低了投机行为发生的概率, 企业股价较稳定, 但日本企业是典型的高负债经营模式, 银行风险无法分散, 造成了金融体系风险高, 泡沫成分大, 特别是90年代经济泡沫破灭之后, 银行积累了大量的不良债权, 资本市场也不能发挥“后备军”的作用。

(3) 委托———代理风险。尽管美国拥有严格的信息披露、会计核准、限制关联交易等法律约束条款, 但资本市场仍然存在信息不对称, 对于企业的行为不能完全掌控。日本银企间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银行对企业的真实信息非常了解。所以单就模式本身而言, 在代理风险上日本模式要低于美国模式, 但日本由于股东权力的架空, 导致了经理人权力过大, 反而增加了委托-代理风险。

3. 融资模式的经济绩效比较。

(1) 融资模式对企业治理的影响。融资结构不但是对融资契约的选择, 其实质是通过产权主体相互依存、共生互动的制衡机制而形成的企业治理结构。

1) 股权治理。法人相互持股造成了日本企业的股权结构非常稳定, 法人企业间形成了“命运共同体”, 法人股东不会抛售所持的股票, 从而造成了股市的流动性差, 股权治理机制失效。美国企业的股权高度分散, 中小股东在股东大会的投票权限很小, 不能对公司决策产生影响, 所以只能采取“用脚投票”的方法行使投票权, 使企业经常面临“敌意接管”的市场约束。

2) 债权治理。债权融资契约有效性的前提是债权契约能够被履行, 企业债务如不能按期偿还, 那么企业的信用等级就会下降。美国企业债权契约的履行建立在声誉机制基础上, 美国的破产法规非常严格, 偿债信用等级十分明晰, 拥有权威的信用评估机构。日本主银行对企业采取相机治理模式, 正常情况下, 主银行不干预企业的行为, 同时通过为企业提供短期信贷和开立账户、与企业高层沟通等方式监控企业的经营状况;当企业业绩非常差时, 主银行会通过更换管理层、破产接管等方式, 对企业行使控制权。因此说日本主银行对企业的债权约束力较小。

3) 对经营者的激励与约束。对经营者的监督可分为董事会监督与市场监督。美国企业董事会中外部独立董事所占比重较高, 外部董事通常会得到股息分红、股票期权等物质激励。董事会通常包括执行委员会、审计委员会、薪酬委员会等。在日本企业董事会中外部董事的比例远低于内部董事, 而且外部董事大都来自企业集团中相互持股的公司、银行, 所以说日本企业实际上掌握在内部董事手中。董事成员一般会获得事业型激励, 如职务晋升等。股票期权等物质激励也是有缺陷的, 2002年安然财务丑闻, 就是因为管理层人为地提高股票行权价格, 隐瞒了企业的真实信息, 从而扭曲了股票期权的激励机制;相比之下, 日本企业实施以年功序列制为基础的激励机制, 更有利于经理人员忠诚度的培养。

美国有效的外部市场治理机制对经理人的行为和决策具有很强的约束力, 一旦企业被收购, 管理层将面临被更换的风险;另一方面, 经理人市场的存在使得经营者不得不以良好的表现来维护自身的声誉。由于存在着“债券软约束”、法人股东监督流于形式以及外部市场治理机制的失效等问题, 日本企业内部经理人控制问题严重。

(2) 融资模式与金融市场效率。

1) 资源配置效率。在高效的信息披露制度的基础上, 美国的证券发行实行核准制度, 发行主体自我承担风险、自我约束。日本资本配置权的非市场化使得资本的使用效率大大下降, 利率被人为地限制, 资金需求大于资金供给, 形成了“超借”、“超贷”局面。

2) 金融市场监控效率。美国和日本的金融市场对企业资金使用效率的监控机制是不同的。美国的监控体系是分离的、相互独立的, 事前监控主要基于有效的信息披露、独立审计等制度, 通过证券评估机构完成的;事中监控是股东以“用脚投票”方式对经理层进行监控;事后监控则是靠有效的外部接管市场和严格的破产法规实现的。相比之下, 日本对企业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监控任务全部由主银行承担, 三个阶段统一于主银行对企业的治理中, 主银行通过相互持股、派遣董事与企业建立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 从而准确地了解企业的真实信息。此外企业集团的成员也会相互监督。

3) 企业退出效率。美国和日本对企业破产所作出的反应是不同的。在美国如果银行对企业施以同情心, 那么它将失去破产程序中的优先索赔权, 所以银行会争相对企业逼债, 加速企业破产进程。相反日本主银行通常会接手企业的不良债务, 分担企业的风险对企业进行救助。所以, 美国模式使企业时刻充满危机感, 有利于激发企业创新。而日本的模式则有利于企业长期稳定发展, 但企业创新动力不足。

(3) 融资模式对宏观经济的影响。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 美国进入了“新经济”时期, 以信息技术、高科技服务、生物制药、海洋技术、新能源等优势产业取得了飞速发展, 成为股市飙升的主力军, 企业表现出强大的竞争力。美国发达的证券市场 (包括NASDAQ在内) 、经理人市场使得资本和人才等关键要素的流动性非常高, 价格机制确保资源向优势产业、朝阳产业配置, 从而为美国经济实现长达120个月的增长提供了保障。

日本在战后实行的银行主导型企业融资模式, 为日本经济在短时间内恢复和飞跃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但自80年代中后期开始, 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投资收益的良好预期和日元的升值, 日本聚集了大量的国际财富, 日本企业将土地、股票等投机性很强的资产作为抵押, 商业银行也放松了对项目风险的评估, 争相把资金借给企业投入股市和房地产市场, 于是形成了放贷-泡沫膨胀-放贷的恶性循环, 银行资产直接受到了股市波动的影响。泡沫经济的破灭最终使日本银行业背上了巨额不良债权的沉重包袱, 使日本陷入了十多年的“复合萧条”。

三、结论与启示

美日企业融资模式从不同的角度看各具优势, 不能概括得出孰优孰劣的结论。因为一国企业融资模式和金融体系归根到底是服务于经济发展, 通常与一国的经济制度、法律文化环境、经济发展战略、税收制度、企业制度和组织结构相联系。对于我国来说, 内源融资在任何时候都应该是企业的首选, 此外应培育多元化的外源融资模式, 加速推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建设, 完善商业银行的治理机制, 协调各融资主体间的关系, 充分发挥两种融资模式的优势互补效应。

参考文献

[1]李向阳.美日德企业资本结构比较[J].世界经济.1995 (9) .

[2]刁薇薇.美日企业融资模式比较研究[J].吉林大学学报.2006, 22.

[3]王玉荣.中国上市公司融资与公司绩效[J].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79.

[4]于潇.美日公司治理结构比较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255.

税务会计模式的国际比较分析 篇8

关键词:税务会计模式;国际比较

1 税务会计概述

1.1 税务会计的概念

税务会计是以财务会计为基础,以国家现行税收法律、法规为依据,运用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连续、系统、全面、综合纳税主体税款的形成、调整、计算和缴纳,及纳税主体涉税事项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一门专门会计。

1.2 税务会计的特点

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相比较,具有以下特点:

(1)税务会计的法律性。

(2)税务会计的特殊性。

(3)税务会计的广泛性。

2 税务会计模式的划分

(1)财税分离的税务会计模式,这种模式以美国最典型。美国的税务会计完全脱离公认会计原则,其税务会计界在国家税务总署的支持下,已经建立起一整套税务会计的理论框架,与财务会计理论框架相并立,这也充分体现了美国税务会计的特征。(2)财税协调的税务会计模式,这种模式以日本为代表。在日本有商法、证券交易法、税法及会计准则对会计进行管理。日本的税务会计根据税法规则对商法和证券交易法要求的财务会计进行协调,是一种没有完整理论框架指导的纳税调整会计方法体系。(3)财税合一的税务会计模式,法国是这种模式的代表。法国的经济体制是有计划的市场经济,政府对经济发展干预性较强。法国的会计核算规范管理属于行政型,全国制定有统一的方案,法国现行体制中,纳税申报必须与提供给股东的财务报表一致。因此法国的这种模式体现了财务会计于税务会计高度统一的特征。

我们以美国、日本、法国为例,通过对这三个国家税务会计模式的比较,把三种模式区分开来。

3 美法日会计模式的形成环境比较

在本章中,我们就是要对美国、日本、法国税务会计模式形成环境进行比较区别。

首先,我们作表1对美、日、法三国税务会计模式形成环境作一下简单区分。

正是由于美国、日本、法国在经济体制、法律制度、企业组织形式、主要融资渠道、会计职业团体力量上的差异,造成了三国选择不同的税务会计模式。

4 美日税务会计模式理论比较

4.1 美国税务会计模式理论框架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及之前,人们对税务会计的认识和研究仅仅集中于应确认收入和费用的范围上。后来的持续滞涨使人们注意到收入和费用确认时间的重要性,开始引入货币时间价值理论研究纳税筹划中的最轻税负原则和推迟纳税原则。面对越来越多的企业纳税筹划行为,美国政府和税收机关意识到税务会计问题关系到数额渐大的财税收入,于是决定加强研究,以便改革税收法规。随后,从1984年到1987年间,美国国会推动专家学者们在税务会计领域开展深入研究,并于1987年推出全新的《收入法案》。此法案从税务会计的目标开始,层次分明地阐述了税务会计的各个概念,通篇以确认收入和费用的会计方法为基础,构筑起了一个结构完整的税务会计理

论框架(如图1):

美国联邦税务会计理论框架的内容概述如下:(1)税务会计的目的。税务会计的目的是由所得税法的目的,即财政收入目的和调控经济和社会公平目的所决定的。(2)税务会计假设或基本前提。为达到上述目的,税务会计需采用一系列技术方法,而这些技术方法的采用是建立在一定的环境假设或基本前提之上的。美国会计理论的假设或基本前提包括三项:第一,应纳税年度;第二,货币时间价值;第三,年度会计核算。(3)税务会计方法。税务会计方法是税务会计理论框架中的一个核心问题。美国的《收入法案》对会计方法的采用做出了规范性要求,其基本原则是:第一,税务会计方法必须与日常簿记方法相一致;第二,必须清晰地反映纳税人的所得;第三,除非获得批准,纳税人必须一贯地采用某种方法,不得变更。税务会计方法又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一般性会计方法,包括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第二层次是特定项目会计方法,包括分期收款销售的会计方法、存货处理的会计处理方法等。对于美国联邦税务会计的理论框架,还要联系起美国的会计环境进行全面的分析。值得强调的一点是美国税法规定之详细和以所得税为主的税种结构奠定了美国税务会计理论框架的主要内容。美国联邦税务会计理论框架的建立,开创了各国税务会计理论建设的先河,同时也为美国的税务会计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

4.2 日本税务会计模式协调理论

日本税务会计理论还不够完善,只能说是一套纳税调整的理论。该系统和商法会计和证券交易法会计相关。商法会计基于净资产增加说的所得概念和资本主理论的资本概念,所确定的利润是一个会计年度的净资产增加额,它可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经营收益,另一部分是资本利得。证券交易法会计基于所得源泉说的所得概念和企业主体论概念,所确定的利润是企业一年内当期收入与其相匹配的费用相减的差

额,体现为企业的业绩。对于证券交易法会计来说,资本利得是所有者权益,不是构成利润的项目。税务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协调关系如图2日本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协调图。

图2 日本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协调图

从日本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协调关系中可以得到,整个协调过程中会出现三次调整过程。第一次是依据保护所有者利益的证券交易法将利润经过调整系统调整为证券交易法会计利润,即以保护所有者利益为目的的利润。第二次是依据保护债权人利益的商法将得到的商法会计利润经调整系统调整为以保护所有者利益为目的的利润。第三次是依据税法将保护债权人利益的商法会计利润经过申报,调整系统调整为应税所得。可见,税法和商法的利润概念是一致的,在计税中,按计税技术观点和国家政策观点加以修正,得出税务会计特有的利润即应税所得。由于日本税务会计协调理论并没有完整系统地涉及税务会计的理论内容,所以说它还不构成一套理论,但其中仍然有对建立我国税务会计理论体系值得吸取和借鉴的经验。

4.3 美日理论比较

(1)理论体系完善程度不同。美国的税务会计有明确而完整的理论指南—1987年出台的《收入法案》,美国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结构完整的税务会计理论框架。而日本不同,日本的税务会计与商法会计和证券交易法会计相关,税务会计理论是一套纳税调整理论,到目前为止,还不完善。其中有关税务会计目标、假设、原则、方法,国内还没有完整而成熟的理论。

(2)应税所的核算原则不同。由于美国是财税分离的税务会计模式,其税务会计理论比较完善,应税所的独立与会计利润以及其他形式的利润,它有明确而完整的核算方法。而日本的应税所得与会计利润以及予以保护债权人为目的的商法会计利润有着紧密的联系,呈现出十分明显的“调整”特征,整个协调过程中出现了三次调整过程。

(3)理论的国际影响力不同。美国凭借其自由的市场经济体制,发达的证券市场,良好的法律环境等因素,创建了完整的税务会计理论。不仅为美国自身税务会计发展指明了方向,也开创了各国税务会计理论建设的先河。而日本由于没有完善的税务会计理论,因此,国际影响力就小了很多,但并不是说,其理论中无可学习之处。实际上,其协调理论中还是有值得吸取和借鉴之处的。

上一篇:内科学习九不准心得下一篇:秋天里的小故事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