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新教学模式

2024-06-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中历史新教学模式(精选8篇)

高中历史新教学模式 篇1

高中课程改革在不断深入推进,关于如何上好历史课,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标准不一而足。结合自己将近一年的对于历史新教材的高中历史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目标明确可行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教育和教学的重大目标是培养人格健全、知识丰富、自立精神强烈的未来社会建设者。

对应到我们的历史教学,“人格健全”需要明确历史教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有机渗透做人处世的品德教育;“知识丰富”需要明确历史教学“知识”目标,有序传授真实可信的历史知识;“自立精神强烈”则需要确定历史教学的“能力”目标,有效培养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则贯穿其中。

要制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我们必须要做到两点:

第一,了解学生情况。即了解学生不同阶段的现有知识、能力水平,预测其未来发展状况等,从而确定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如必修二专题二的第一课《近代中华民族工业的兴起》中,在高一新授时,由于学生知识水平和能力的限制,我们的目标应定位于认识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简述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基本史实和体会民族工业代表人物的创业品质。高三复习时目标就要进一步探讨其在近代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体会民族工业的代表人物所表现的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

第二,分析教学内容。历史学科的课程资源主要是教材,分析教材必须结合历史课程标准,因为教材可以有不同的版本,但课程标准是唯一的,它是教材编写、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考试评价的纲领性文件。只有在充分分析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才能确定课堂教学的基本目标。就我们江苏地区而言,无论选用人民版的还是人教版的教材,都要注意研读课标的前提下,研究、对比两种版本教材的表述方式其教学要求,以明确课堂教学的目标。如必修一的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第一课,人民版和人教版的内容各有不同表述,但我们可以依据课程标准确定本节课的知识目标是“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能力目标是“概括、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是“结合今天中国人的思乡情结、祭祖行为体会宗法制对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的影响。”

目标的预设和确定之后,和教学方式一样,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围绕大目标,还要注意随时适当的微调,针对不同的班级的学生,甚至同一个班级内部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要有适当的生成,这样才能促进所有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课堂形式思辨灵活

关于历史课的课堂教学,是这次新课改的重点。我向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请教,采取传统型的教学模式:课堂上充分准备(备课),依次完成对历史原因、过程、结果的分析(中间穿插师生谈话与一问一答),再以不同的形式对历史的因果发展来个小结,注重挖掘教材和历史知识结构教学。课堂教学中我力图循序渐进、完美地分析教材。结果当我把教材分析完毕后,总失望地发现历史所蕴含的乐趣和学生天生的兴趣早已消退得荡然无存。另一方面,课时内容容量大是新课程的一大特色。尽管课堂上尽量压缩了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可是由于课堂教学中教师追求面面俱到,以至于课堂教学尚未成功下课铃声已经“革命”的事件常常发生,并且形成一种恶性的循环。

长时间里我都无法理清课堂教学的头绪,急切地想要改革,可是又不知道到底该何去何从,直至后来参加了一次市里的高中历史新课程研讨活动。我学习这次活动中的公开课经验,完全放弃传统课堂教学的模式,彻头彻尾地进行问题教学模式:课堂上基本不讲教材,以创设问题情景为重心,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从而使学生认识历史事物,在问题设计上以拓展型的问题为主。这种课堂教学模式的初衷是想把课堂完全放手给学生,目的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但是学生在初中阶段习得的历史知识毕竟有限,而且是处于亟待梳理中。这样全面放弃传统、完全不搭建知识结构的教学显然不适应“国情”,学生难以适从,而且就考试的效果来看也不是很好。

艰难的摸索过程让我明白:历史新课程下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不能照搬,每一位历史教师都应该在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去探索完善新课程下的新模式。

三、关于自身的问题与思考

问题所在:

1、教学知识点的处理还不够顺手,因为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变化很大,哪些知识该补哪些不补,尺度上很难把握。

2、教学深度处理还难于把握,基于新课改刚开始,无前人可鉴,无高考可寻,教学应教到哪一个深度,很难把握。过于理论的话,学生上课兴趣不过,而过于简单的话,又担心知识讲解不到位。

3、学生的历史兴趣调动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很难找到一个度。到底关注基础较好的学生,还是促进每位学生的发展,这其中很难把握。

4、新课程理念的贯彻不是很到位,尤其教材中容量大、学术性、思辩性强的章节,往往不尽人意,有时过于注重细小知识的分析,造成课时紧迫和教学难度增大,或把握不住主线作蜻蜓点水式处。

我的反思:

1、继续深入地研究新课程标准,以新课标指导教学工作,处理教学内容,把握教学尺度和积极推入新课程改革。

2、继续以调动学生的历史兴趣为主,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积极性,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历史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学生个性。

3、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进度以课标为指导,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主体,积极稳定地处理历史教学问题。

高中历史新教学模式 篇2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方案,独立自主

不同的教学方案会交叉刺激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 让学生耳闻目睹、身临其境、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这不但有助于向学生传授知识, 而且还能够拓宽学生获得知识的信息渠道, 使课堂教学轻松愉快、生动活泼,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自主合作探究法

自主合作探究性教学, 强调教学是多边活动, 提倡师生、生生间的多边互助合作, 充分调动教学中各种动态因素间的密切合作。它与接受式教学的根本区别就是改变了学生在学习中的被动地位,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发展区, 使学生向会学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其具体教学方式如下:

1. 课前充分预习教材, 消化教材。

高中历史教材更注重理论和分析阐明, 要求学生在课前对教材进行合作讨论, 做到: (1) 划出重要知识点; (2) 在有疑难的地方标记一下并且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3) 做好读书笔记, 和同学相互交流。

2. 课堂上, 让老师的讲解与学生课堂讨论、合作解决难题相结合。

教师要精讲, 侧重基础知识, 重点、难点和疑点并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科学地设计疑问, 这些疑问必须是教师、教材、学生三者的连接点和学生的兴奋点:它既要概括教材的知识点, 更要切中教材的重点、难点, 能唤起学生学习知识、应用知识的兴趣;在课堂中, 教师要舍得把课堂教学阵地更多地给于学生, 去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 放手让学生们去合作、来解决问题。教师只须引导即可。

3. 学生独立的思考和老师的讲授方法相互结合。

课堂教学是通过教师“教”从而带动学生的“学”。学生用头脑去获取知识, 求得结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尽量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尝试探究等自主活动。让学生在未知的知识海洋中去自由的遨游。笔者主要采用的是问题-方法-结论这一模式。有一些问题在讲清基本概念和观点之后, 教师就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候可提出问题, 介绍必要的材料, 让学生自己去寻求结论;有时指定与某一内容相关的参考资料, 让学生自己去找问题、觅方法、得结论, 教师只需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辅导与质疑。在教师的指导下, 他们努力做了, 并经过独立思考、探寻、讨论, 的确能极大地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并且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这种教学, 学生掌握到了学习历史, 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

4. 课后合作思考、探索未知。

历史课堂教学限课时, 教材上的许多问题不能作深入广泛地探讨, 更不能使学生了解到教材外众多的新史料和新观点, 导致对问题的分析和认识不全面。因此, 鼓励学生课后广泛浏览历史书籍, 多掌握史实, 多了解理论。

二、知识串联法

所谓知识串联法, 就是抓住历史线索。这知识的线索就像网之纲, 能够纲举目张, 基本知识就会很容易的一网而尽。历史知识一般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几个基本要素构成, 上历史课必须把这些基本要素讲清楚, 这是历史课与其他课程的最大区别。这些要素又能够演化成为历史的基本线索, 并且以这些基本线索把一些相关历史知识串联起来, 好像用线串珠子一样。例如, 以时间的推移作为线索, 逐步列出大事的年表;以空间的转移作为线索, 按一定的地点、区域或者国别范围来讲授历史;以人物的活动作为线索, 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 (无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 , 常常贯穿了一个时代, 如中国民主革命史与孙中山、毛泽东的名字几乎密不可分;利用历史事件的发展作为线索, 讲清历史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就可以知道每一段历史现象的兴衰过程。可见, 历史教学抓线索是十分重要的。课堂的教学线索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思路。教学思路又是由教学对象、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条件来决定的。一个成熟的教师, 他的课堂教学思路必然是非常清楚的、有条不紊的, 是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维方式的, 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要采用不同的思路来组织教学。

三、抽签提问法

课堂提问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 但如何提问, 则要讲究艺术性。我采用的是抽签提问法, 具体做法可分为五个步骤:第一步, 设疑, 即提出问题, 制造悬念;第二步, 阅读, 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和思考, 寻找答案;第三步, 抽签提问, 让几个学生回答, 列出不同意见;第四步, 讨论, 自由发言, 分析问题;第五步, 老师归纳总结。为了引起学生的重视, 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及答题水平, 每次提问都打分 (不公布) , 记入平时成绩。

四、课堂讨论法

课堂讨论法是在商讨和辩论中互相启发, 从而研究和探求真理的教学模式。在师生关系上, 要改变教师单纯地教授的传统方式, 将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学习知识, 并引导学生去研究和探求真理。在学生与教学内容的关系中, 改变学生机械地接受知识的观念, 让学生多问“为什么”。讨论时, 教师要善于启发和诱思。当出现沉默时, 老师要拨开话题, 打破沉默, 启发学生发言;当讨论进入高潮, 特别是出现争论时, 教师要因势利导, 紧扣主题, 将讨论引向纵深, 最后做好总结。总结时, 要表扬发言质量较高和积极性高、进步快的学生。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 教师必须打破封闭式的教学模式, 不断探索, 积极开展教学实验, 探索提高教学质量的规律和方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奇妙的想象之花自由绽放, 并且在历史教学中享受快乐, 促进学生拓宽思维, 使学生奠定扎实的写作基础, 有效引导学生全面开发和培养各种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凤.浅谈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J].才智, 2011, (10) .

[2]徐为章.关于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中学历史教学, 2007, (4-5) .

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策略 篇3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教学观念

一、全面落实历史课程的“三维”目标

历史课程的“三维”教学目标是历史课程的根本所在,是历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在“三维”目标中,“知识与能力”强调的是历史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过程与方法”强调的是历史认识的过程和方法,要求学生参与历史学习的过程,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培养科学素养、科学方法以及实践能力,是课程目标的一个闪光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以及由此升华的自豪感、责任感和人生理想;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精神和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健全人格,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和态度、国际视野、全球文明和开放意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三维”目标的核心与灵魂,也是教学过程中最有创新潜力的领域。

新课程三维目标是相互关系、不可分割的整体。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完整、准确地把握历史教学的总目标,不偏废、不落入套路,不流于形式。强调改革就是要打破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模式,使以往单一的教学过程成为一个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过程,建立起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注重能力与方法培养的现代教学模式。作为一门人文属性极强的课程,历史课程还必须注重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教师应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师的角色,逐步实现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要合理地、创造性地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资源,积极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在教学设计中,要善于从学生实际出发,营造教学情境、设计教学问题,并引发学生探究、解决问题;要注意师生互动方式;要设计两三种针对不同群体学生的教学安排。应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在履行组织、指导、示范和传授知识的同时,应高度重视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启发、指导和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二、正确处理新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

新课程标准是民族意志的体现,是课改的纲领性文件。历史教材是历史教学的重要材料,它是历史课程标准的灵魂。教师应转变思想,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指导学生建立知识网络;根据课程标准,把握重难点,结合学生的实现学习水平,确定探索性教学的亮点。当然,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取舍或调整不能影响教材的完整性,更不能一味地为了某种考试的需要,而应使主题更加鲜明,更有利于师生的探究学习和成长。

三、课堂教学设计的三个步骤

1.设计准备。(1)分析课程标准、教科书和教学参考资料。(2)分析学生的情况。(3)确定教学目标。(4)确定教学重难点。(5)设计教学方式。(6)设计教学环境和教学用具。

2.教学过程设计。(1)课前探究设计,设计引导学生进行课前准备和探究的问题与方案。(2)地理新课导入设计,设计每节新课的教学导语。(3)教学结构设计,依据教材内容设计教学结构,是整个教学设计的主体部分,要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4)课堂小结设计,要对教材内容做全面的回顾和剖析,使学生正确掌握历史知识。

3.课后总结。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和要求。(1)评价教学效果,针对自己的教学设计方案和课堂教学实施结果,课后及时做出自我评价,并写出教学反思。(2)修改教学设计方案。

参考文献:

[1]王宏志.历史教材的改革与实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曹大为,赵世瑜.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长沙:岳麓书社,2004.

高中历史开辟新航路教学教案 篇4

《开辟新航路》是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第五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历史:东方的诱惑(即原因和条件),新航路的开辟(即经过),走向会合的世界(即影响)。由于新航路的开辟和“新大陆”的发现,打破了世界各地之间相对隔绝的状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创造了重要条件,世界各族的历史逐渐融合为一部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的人类历史。因此,让学生充分了解这一历史事件具有重大的意义。

本课安排1·5课时完成。

教学目标分析

知 识 与 能 力: 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客观条件;达?伽马开辟直通印度 的新航路;哥伦布开辟通往美洲的新航路;麦哲伦船队 完成了第一次环球航行;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各地的影 响。

过 程 与 方 法: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立足当今社会,密切联系现实,充 分调动学生参与,进行讨论式教学。采用情境设置、设 题引思、探究互研、体验感受的模式。引导学生分组讨 论、自主探究,由浅入深,由易而难,步步推进。从广 度、高度和深度上开拓学生的思维,也有助于学生形成 完整的知识体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的分析,使学生认识新 航路的开辟有深刻的经济根源、社会根源和客观条件。 尤其是中国的罗盘针广泛应用于欧洲航海,为航海家开 辟新航路和远洋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将爱国主义教育 渗透于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通过对新航路开辟过程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勇于探索的 航海家为世界大部分地区之间的联系做出了重要贡献,使 人类开始走向整体世界。并要学习他们不畏艰险,积极进 取的精神;

通过对新航路开辟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新航路的开 辟对人类历史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促进了欧洲资本原始 积累。但随之开始的殖民活动也造成了殖民地的落后和贫 困,从而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课教学的对象是高一学生,对于本节课学生在初中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但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形成体系,对历史现象和问题的认识分析还缺乏深度和广度。因此,在教学中应用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针对学生的特征,采用历史情境教学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情境设题、质疑互动、启发对比等教学手段,发挥老师在课堂中的引导作用。

学生通过课外自学和课堂学习,深入的探究、自主的合作、广泛的参与,完成学习目标,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搜集相关历史资料,分析教材,设计制作或选用相关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运用类比的方法,通过设问中国明朝时期的“郑和下西洋”,导入本课。

问题1:请同学们想一想,在世界航海史上最早的大规模的远洋航行应该是那一事件?(学生回答后,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

【显示字幕】中国明朝时期的郑和下西洋。

【展示图片】郑和的头像和郑和远洋航行时的大海船。

从14到1433年,郑和先后七次远洋航行,访问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地区。其规模之大、历时之久、航行之远,在世界航海史上是空前的,比欧洲航海家的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

问题2:那么,欧洲航海家最早的远洋航行大约出现在什么时候呢?(引导学生计算时间并回答)大约在15世纪中后期,西欧人也开始了大规模的远洋航海活动,出现了对人类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新航路的开辟。

、新课教学

第一目:新航路开辟的含义

出示葡萄牙里斯本的地理大发现纪念碑图片,阐述新航路的开辟的概念: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又称“地理大发现”,它指从西欧穿过大西洋到美洲,进而横渡太平洋完成环球航行和从西欧沿非洲西海岸南下绕过好望角,到达东方的路线。

看到课题,大家心中是否疑惑,为什么叫新航路?关键在于“新”字,顾名思义,这种提法是相对旧航路而言,那么哪些航线被称为旧航路呢?大家先了解一下史实。

“旧航路”指传统的欧洲与亚洲之间的航路。15世纪以前,从东方到欧洲主要有3条交通要道:陆路一条,从陆上丝绸之路经中亚沿里海、黑海到小亚细亚,由意大利商人转运到欧洲;其余两条海陆并用,一条由海上丝绸之路到波斯湾,通过阿拉伯商人转运到地中海,再由意大利商人转运到西欧;另一条由海上丝绸之路抵达红海,再穿越苏伊士运河前往埃及的亚历山大入地中海,再由意大利商人转运到西欧。三条传统航路都要经过地中海东岸,再转运欧洲。新航路则是十五、十六世纪之交,西欧各国经过一系列航海探险和对外扩张活动,开辟了通往印度和美洲等世界各地的航路,实现不经过地中海而是绕过非洲南端或是直接向西航行通往东方的航路。

师:既然有传统商路,西欧各国为什么还要开辟新航路?选择的方向是要去东方,那么,能去东方当时具备了哪些条件?

大家知道,学习历史,还原历史现象,需要弄清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常用方法需要了解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经过,结果和产生的后果,在分析思考的过程中离不开考察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面,我们学习开辟新航路的背景,首先需要同学们掌握新航路开辟的原因?请同学们阅读课本进行归纳要点。

生:略

师:透过幻灯片的史料总结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材料1:“15世纪以后,西欧各国商品经济发展起来,对铸造货币的黄金需求量日益大增”。“新兴的资产阶级要用黄金来扩充资本”“社会上层用于奢华的生活享受”······

——恩格斯

材料2:“葡萄牙人在非洲海岸、印度和整个远东寻找的是黄金;黄金一词是驱使西班牙人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语;黄金是一个白人刚踏上一个新发现的海岸时所需要的第一件东西。”

——恩格斯

“黄金是一个令人惊叹的东西!谁有了它,谁就能支配他所想要的一切。有了黄金,要把灵魂送到天堂,是可以做到的。” ——哥伦布

师:材料2描写了当时西欧社会的什么共同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材料形象反映出西欧人无限地追求黄金的共同现象;原因可以在材料1中找到答案——西欧各国的商品经济发展迅速起来,对铸造货币的黄金需求量日益增大。

材料3:“东方是金瓦盖顶,金砖铺地,门窗都是黄金装饰,连河道里都有滚动的矿石,东方简直是一个灿烂辉煌的黄金世界,冒险家的乐园。”

——马可·波罗

师:分析:(结合材料1、2)15世纪以后,西欧各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导致自然经济日趋解体,作为普遍交换和支付手段的货币(商品经济),不仅取代土地(自然经济)为社会财富的主要象征,而且也日益成为衡量社会地位和权力的重要标志。因此社会各阶层人士无不醉心于搜寻黄金和财富。商人和新兴资产阶级需要黄金来扩充资本,社会上层需要增加收入,以购买更多的奢侈品。货币和黄金的需求量急增,但西欧贵金属产量本来就不高,在与东方贸易中出现的巨额逆差使白银大量外流,加剧了西欧市场货币的普遍短缺。这就导致了欧洲人寻金的渴望。而自《马可·波罗行纪》在欧洲流传以来,欧洲人一直把东方,包括中国看成是遍地黄金的“人间天堂”, 这番渲染为苦于黄金匮乏,因此到东方寻金成为探索通往东方新航路的主要动力。

由此可知,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是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欧洲人对黄金的贪婪追求,从本质上反映了他们对于掠夺财富和加速资本原始积累的迫切要求。

第二目: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板书)

1.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根本原因

2.寻金热:欧洲人对黄金的渴求—《马可· 波罗行纪》

师:刚才我们从经济因素分析了开辟新航路的根本原因,那促使这一行动的直接原因又是什么呢?

师:分析:长期以来,许多东方商品如丝绸、茶叶和香料等在西欧市场都很畅销,是上流社会的生活必须品,东方自给经济却不需要西方的产品,这样的经济关系导致了东西方贸易失衡,而东方商品经济的发展使欧洲社会更强烈需求扩大东西方之间的贸易,中世纪原有的商道便远远不能满足其需求了,到了15世纪传统商道出现新的问题,引发了商业危机:十五世纪中叶后,奥斯曼帝国势力强大,占领地中海东部广大地区,传统的东西方贸易虽然没有完全中断,但土耳其人的横征暴敛和长期战争使正常的商业秩序遭到破坏,从此东方运到欧洲的商品数量急剧减少,价格却迅猛上涨,欧洲上流社会不惜高价采购,导致贸易严重入超,贵金属大量外流,财政不堪负担。因此东西方商路受阻成为新航路开辟的直接原因。

3.商业危机:东西方贸易商路受阻——直接原因

主要表现: ①意大利人和阿拉伯商人居间垄断贸易

②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传统商路

材料4:“到世界各地去将福音传播给每一个人”。

“为上帝和陛下服务,将光明带给那些尚处于黑暗中的人们”

上述材料中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师:漫长的中世纪时代是一个什么统治的时期?(神权统治)。西欧社会热衷于传播哪种宗教?(天主教)。宗教思想深入人们的生活,材料反映出的是宗教现象,说明了开辟新航路也是为了传播天主教。

4.宗教因素:传播天主教

从思想根源来说,14、15世纪欧洲兴起的文艺复兴运动,其主流思潮是人文主义,重视人的价值,崇尚人性,反对中世纪神学世界观,鼓励人们敢于冒险、勇于开拓进取去挑战并征服自然,大胆追求财富并实现个人价值。正是在这样的思想指引下欧洲才出现了一批向茫茫大海挑战的探险者。

5.思想因素:人文主义提倡冒险进取精神。

师:有了开辟新航路的强烈动机,还需要具备实现的条件,才能使开辟新航路成为可能。假如同学们生活在当时的欧洲,要组织一次海洋远航,需要具备了哪些条件呢?

高中历史新教学模式 篇5

摘要:历史上,技术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能施展它的魔力,如此迅速而广泛地改变着社会。以计算机和通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似乎缩短了“未来”与“现实”的距离。而从2006年秋季开始,浙江省全面实施新课程标准,新课程提出了全新的教学理念。时代要求我们重新考虑现代教育技术与历史教学的关系。本文拟就高中历史新课程环境下如何有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进行探讨。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思考现代教育技术(信息技术)

近年来计算机技术得到长足的发展,计算机普及程度迅速提高,Internet以惊人的速度走近民众,一场信息技术革命正给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影响,它极大地改变了人类思考问题的方式和知识获取的途径,在传统的文化教育中引发了一场巨大的革命。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不仅为学习者提供了各种可供选择的资源,还将导致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课程内容、教育模式、教学方法、教育手段等全方位的变革。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通过历史必修课,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弘扬民族精神,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历史学科历史文化璀璨夺目、人文特点突出,对于实现这样的课程目标有着重要的作用,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又为这一切的实现提供了可能。因此,抓住这一机遇,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从传统的知识记忆型向能力发展型转变,掌握收集、组织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掌握用系统、整体的观念处理复杂问题的方法,这一点在高中历史学科课程的改革中也应该体现出来。

在新课程环境下现代教育技术如何运用的问题上,当前的历史教育面临着两大课题。其一是现代教育技术对历史教学改革能发挥哪些作用,在新技术的支持下能否创设更理想的历史教育,以克服传统教育难以解决的某些困难?其二是信息革命对历史与历史教育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或者说历史教育应该进行哪些改造才能满足信息社会的需要?

下面,本人就这两个方面并结合自己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方面的实践谈谈感想。

一、现代教育技术在历史课程中的作用

就其功能看,历史课程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将历史课程的教学内容涉及到的事物、情境、过程全部或部分再现于课堂。让学生通过事物固有的信息,通过事物的形、声、色、变化和发展等去获取知识,认识世界,而不是通过信息的抽象、事物的符号去获取知识。它能再现和创设新的历史情景,能提供替代的经验,使抽象的概念半具体化,具体事物半抽象化,从而使教学、学习变得较容易,既容易转向具体化、形象化,也容易转向抽象概念化。

就其作用来看,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激励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德育方面,正确运用现代教学媒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有效地帮助学生分辩是非,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意志。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充分挖掘教材资源,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中华民族文化熏陶下,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使人文素养得到提高。如,在讲必修一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时,用影像显示中国人民抗战的场景和民族英雄如邓世昌、杨靖宇等英勇抗击外来侵略的事迹,使学生在具体的形象中感受到蕴藏其中的民族精神,从而上升到理性认识,激发其民族自豪感,爱国之心,报国之志。在讲授司马迁、范缜、李时珍、曹雪芹、林则徐等历史人物相关的内容时,我们通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或充满激情地把司马迁忍辱负重写就史学巨篇《史记》,范缜为坚持真理,不畏权贵著《神灭论》,1

李时珍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二十七个春秋完成《本草纲目》,曹雪芹在贫病饥寒交加中创作文学巨著《红楼梦》等坚强的意志,以及林则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人格魅力等等,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形成坚强的意志,养成高贵的品质,树立以民族、国家的繁荣富强为己任的远大理想。通过媒体手段,可以直观的将历史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逐步而自然地进入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的培养。

智育方面,正确运用现代教学技术辅助教学可以提高学生掌握知识和能力的质量,因为现代媒体生动形象,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而且现代教育技术也能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活动。素质教育还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学生利用现代网络资源进行资料搜集,然后通过对其的整理、分析、判断、运用,培养学生认识问题、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意文化的传承,更要注重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实现对文化的不断超越。在CAI软件中我们不应将知识目标放在首位,而是应该强调创造性素质目标,如学生的创造能力、创造精神和创造性人格。因此在软件中我除了尽量搜集一些原始的图、声、像等资料外,更多的是设定了一些情感教育目标,能力培养目标和人格塑造目标等。从而着重培养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在探究过程中的创造能力,引导学生实践知识的迁移,培养他们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其优点是多方面的,只要运用合理,必将给新课程注入新的生机。

但是在新课程实施的半年多中,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历史教学以实现新课程目标的过程中也碰到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引发了我对一些问题的思考,具体如下:

二、对现代教育技术在历史课程运用中产生的问题的思考

1、对创设历史情境的思考

历史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感,而历史感会强化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民族自豪感,这是一种十分可贵的素质。

但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客观存在。过去性是其特点之一。学生要认识、理解那些远距现实生活的知识有一定的难度。而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历史情境就可以较好的解决这个问题。运用多媒体使历史情境化,再现具体时间和空间条件下活动着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再现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引导学生回溯历史,畅游历史长河。学生只有充分感知了历史,才能充分地理解。

创设历史情境可以用录象、图片、音乐等来完成。如,在讲必修一专题二第一节《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这一内容时,因为这是一段屈辱的历史,沉重的历史。因此我是这样创设情境的:页面配以暗黑色的底纹,加上有裂痕的仿宋字体,配之以低音鼓或大提琴等低沉浑厚乐器的乐曲,再配合战争影像的放映,从而创设出一种沉重的氛围,表达出悲愤的感情,使学生融入到这段历史的情境和基调中去,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情感体验,引起学生的共鸣。

无论用什么方法创设历史情境,其功用均在于激活学生的形象思维,使之打破时空界限,感知“历史的真实”,形成历史表象,掌握历史知识。从这个角度讲,历史情境的创设和再现是认识、把握历史的起点,也是历史概念形成的基础,更是教学效果提高的有效手段。

2、对教育观念转变的思考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经存在几百年了。从17世纪30年代捷克的夸美纽斯发表《大教学论》,提出班级授课制度,开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来,经过历代众多教育学家、教育心理学家的努力,使这一领域的实践探索不断深入,理论研究成果层出不穷。而基于“人——机”关系或“人——机——人”关系的新教学模式还缺乏比较成熟的、可操

作性强的理论和成功而又具普遍意义的示范。所以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担心现代教育技术会削弱师生之间的直接交流,重视了学生的智商而忽视了情商。

这样的环境这样的问题,我想要改变首先应该是对自身教育观念进行转变。

现代教育的思想、理论、观点,都是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适应社会对人才需要的变化,在教育改革上提出的更高要求。一般书架型、工匠型的人才已经不适应知识快速更新的信息社会的发展需要,而素质全面,接受继续教育能力强,智能型,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则更适应时代的激烈竞争。所以教育家们提出要促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教育方式转变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强化个体实践为中心、以信息交流为中心,变被动教育为主动教育,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变知识教育为智能教育。这一类的观点以往很难在教学中得以实现,而先进的技术则可以促进先进思想的实现。有了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许多新的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便可以应运而生。所以,教育家对教育改革提出的更高要求,是进行多媒体教学应用研究的基本思路、主要途径和重点,也是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创新点和突破口,我们应据此来发挥多媒体技术的特性。

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的发展是必然的,关键是我们如何处理新旧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对于旧的传统的教学要继续借鉴其经验与长处,同时,必须改革那些陈旧的、不符合时代要求的方式、方法,要转变观念,用现代教育观念武装自己。

3、对主体确定的思考

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潜能,培养创新意识。教育应以学生为本,一切的教育或教学活动都是以学生为前提的,注重的是学生的发展,因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时也应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着重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体现学生的思维方式,而不是老师的思维方式。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毕竟只是“辅助教学”,它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的全过程做成多媒体的一统天下,要给学生尽可能多的观察的机会、联想的空间、质疑的余地、发言的权利,帮助学生增强和发展其主体性,教师的讲应该更多地由学生的积极参与活动所替代。

4、对多媒体运用度的思考

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所起的积极作用是勿庸置疑的,应提倡使用。但要讲究“度”的原则,并非越多越好,要根据内容合理安排。像欧洲殖民扩张一节,奴隶贸易中的三角贸易较难理解,这就可以用多媒体课件来演示一下,其它部分则不是很必要。而有的内容本来就是要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如果再用多媒体课件使它变得十分直观那就适得其反了。所以在使用它时应该充分遵循教学规律,注意适时、适当、适度的原则。

适时,就是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时,要确立最佳的切入点,把握最佳时机。当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解释抽象的疑难问题、传递一定的情感时,运用多媒体手段就会使学生对学习材料和解决教学难点产生兴趣,并使教师的教学情感和学生的情感产生巨大的共鸣。如,上课开始,学生情绪尚未稳定时,课堂中,学生对有些知识感到枯燥时,课将结束时,学时开始疲劳,使用多媒体,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

适当,这包括教师运用多媒体要适当,教材内容通过多媒体表现要适当。首先,教师要明确,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需要通过多媒体教学来实现。如那些简单易懂的概念、原理,通过多媒体手段反而会浪费时间,降低效率。其次,可以用黑板讲清内容,就没有必要兴师动众,小题大做。多媒体技术虽然具有集成性特点,能将图文、声音和视频并用以产生最佳的教学效果,但教师能否把教材的内容通过多媒体适当地表现出来,这还需要教师在多媒体教学实践中探索和不断提高。

适度,干任何事都要辩证地分析,要有一个“度”。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过”与“不

及”都是不可取的。一堂课,如果多媒体表现种类用的过多,时间过长反而会有负效应。如一节课时,投影、录相、录音、电影„„纷纷登场,教师有条不紊,学生却眼花缭乱,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冲散了教学重点。课后回忆教学内容,除了精彩的画面,优美的音乐外,实在的语言文字内容大概没有多少痕迹。所以,把握运用多媒体的“度”也非常重要。

5、对CAI软件交互性运用的思考

交互性是现代教育技术独一无二的最具特色和优势的根本特性-,它使多媒体技术其它特性的优势更突出,功能更强大。一个多媒体教材的应用价值,是否能被其它媒体所替代,是否是高层次高水平、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教材,也取决于它是否具有较强的交互性功能。目前,相当比例的历史多媒体教材,对交互性开发应用的不够,或者说,只是广泛意义和简单意义上的交互性。交互性不仅表现在信息的控制、组织、传递,更重要的是能对信息内容和形式进行分解、加工、改造、转换、新建,创造出一种新的信息内容和形式,并从这些变化中获得新的知识或验证知识。这是其它媒体难以做到的。其核心意义是可改造可新建的可变性。与信息的灵活呈现,简单的判别等有着根本性的不同,而且交互性起到的作用,也不仅仅是节省学时,减轻教师劳动,丰富信息量和表现力等一般的意义。

运用发挥多媒体人机交互性强的特性,对于在教学改革中进行学生的素质教育、技能训练,乃至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的意义。在运用计算机课件时,传统教学中的师生对话和情感交流务必要坚持,同时要注意设计良好的人机对话,使课件具有较强的互动性。

高中历史新课改教学反思之我见 篇6

一、新课程改革的特点

“普通高中教育的根本功能是育人,是促进青年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作为知识内容丰富、人文气息浓厚、思辨方法突出的历史教育应该在此过程中肩负起重大的社会责任。经过本人的教学实践,把新旧课程进行深入对比,感受到高中课程新的特色:①课程目标能力化;②课程结构合理化;③学习知识广泛化;④实践活动针对化

可见,新课改更加具体、明确,有针对性,更体现了充分的开放性,为教师的教学活动安排留有足够的空间和弹性来把持知识的外延。那么教师该如何把握这些特征,更好地投身于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便成为每位教师深思审度的重点。

二、新课改中的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教师会经常思考什么是“有效的历史教育”?“有效的历史教育应当给人以思想,给人以眼界,给人以胸怀,给人以情感,给人以„文化‟……”[2]要做到有效的历史教育,教师必须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自我反思。

1.教学理念的反思

传统的教学理念认为教学应以讲授为主,而新的课程改革让教师认识到学习本质上是一种对话交流和分享兴趣和经验的过程,是以教师为主导的相互促进学习的过程。所以,历史教师应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应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应由居高临下的师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这就对教师有了全新的要求:①知识储备要充足;②课前准备要充分;③课堂引导要有序;④讲授技巧要精准。

如岳麓版的高中历史必修(Ⅲ)文化发展历程中《孔子与老子》的授课。传统的教学是讲授的过程中穿插提问和总结,但学习了新的教学理念后,教师便采用了创设情境和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通过图片展示,创设了“孔子精神”的情境,指出2500多年的历史风尘使孔子的面目变得复杂神秘,请同学们查找资料,选择适当的角度和适合自己的思考及研究方法,通过分组合作探究,恢复孔子的本来面目,并总结孔子精神对中国及世界的影响。这需要课前教师对学生的学情状况进行认真的调查,常言道:“功夫在诗外。”其实新的教学理念中让教师的许多功夫也应下在课外。

2.教学实践的反思

更新了自己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该如何的恰倒好处的应用,是值得深思的。“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的观念已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新课程中的历史教师要成为奔淌的河流,成为专家型教师。在备教材之外,更应该在上课前“备理念、备资源、备目标、备教法、备延伸”。由于新课程改革中的学生主体参与程度的增强,使课堂教学的不定因素大大增加,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必须随之提高,才能真正实现新

课程目标。在教学实践中,要做到:①总结成功经验;②查找不足原因;③记录学生情况;④改进教学失误。

如岳麓版的高中历史必修(Ⅲ)文化发展历程《宋明理学》的授课。备课时准备了很多资料,也确定了本课的三维目标,但在实践中却有了不尽人意之处。就拿知识与能力目标来说: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理解思想家主要的学术观点。但不论程朱理学还是陆王心学,哪一个不是思想博大精深?至于“三教合一”更是三言两语无法说清楚。朱陆之辩,原本要从世界观的不同切入,但没有学习哲学的学生根本不太明白什么是世界观,更别说什么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了。所以课后自我反思,感觉到了三维目标的确定容易,但要重在落实。这就要求必须在设计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上让学生便于破解难题,必须在知识积累、学科素养、教学资源上拥有更丰富的积累。

3.教学方法的反思

传统的“灌注式”“填鸭式”教学方法,学生听课被动,师生缺乏主动交流。这种教学没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起来,学生仅是“在学习”,没有“会学习”。而新课程改革使教师认识到真正的课堂应该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能动性,突出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创设宽松和谐氛围的民主性。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才能最大限度的“传道、授业、解惑”。

如岳麓版的高中历史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的授课。本课的教学内容是课改前四课内容的合并,而且理论性较强,内容枯燥。为了使学生能很好的把握课堂内容并吸收消化,要求教师精心设置具有特色的问题并将全课内容高效整合,使教学内容条理清晰,要点分明。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教师要懂得如何设计问题,更要努力让学生的思想火花迸发出来,那么教师在引导学生时,就该注意问题的指向,问题教学的根本目的,“应该是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通过解决问题来锻炼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科认知水平”[3]

4.教学过程的反思

在实施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先培训后上岗,边学习边教学,难免会遇到种种意想不到的困难。①新教材,取舍左右为难。由于历史的教材编写现采用了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历史知识专题编写体例,而学生凭借自己的初中历史学习水平难以与新课程的高中历史学习相衔接,教学跨度和课时容量明显加大。以便出现粗讲不放心,精讲没时间,取舍时左右为难的窘境。②新课时,上课举步维艰。由于高一未分文理科,历史学科每周两课时,如按照《新课程标准》中的教学进度要求,就很难完成教学任务。如果为了完成新课程所要求的教学任务,那么每堂课的容量就会增加,不仅无法实施新课改中的新的教学方法,更增添了学生们的学业压力。③新任务,学生不堪重负。就历史学科而言,每课课后习题都有“解析探究”,但课堂之外还会给学生留有研究性学习,学生会感觉到学业负担的加重。

这些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疑惑和迷茫,还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逐渐的改进和完善。“新生事物在刚产生时,并不都是十全十美,但总是不断发展壮大,最终是要取代旧事物的。”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过程中教师应该如何做得更好,教师在思考中前行。

三、新课程中的教学建议

1.树立全新教学观念

“必须全面实施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4]从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作为教师,我们要转变观念,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生存。

2.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教师要适应新角色,要精心营造民主和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不仅是新课程的实施者,也是新课程的参与者;不仅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也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自觉获取新知识。

3.建议教学形式多样

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在历史教学中尽量运用参与式教学,把学生调动到历史教学活动中去。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去参与实践,去感悟历史,去体验历史。

4.加强知识思想整合教学过程中多借鉴历史发展和人类生活的成败得失,帮助学生体会人与社会和谐共处的真谛,激发学生了解历史的热情,充分发掘课程内容的思想情感教育内涵,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熏陶。

瓦解:高中历史教学新语境 篇7

一、瓦解不正确的认识,告诉学生真实的历史,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很多一线教师都在诟病我们当前的历史教科书,而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观点的片面与落后。很多的例子可以说明这个问题:教科书讲近代史上帝国主义百般压制中国的发展,防止中国壮大,阻碍中国革新,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否也应该告诉学生美国等国家退还给中国部分《辛丑条约》赔款用于中国发展教育事业,并且由此产生了清华学堂?而三批庚款留美学生的派遣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中国近代科学发展中的许多新学科的创建者大多来自这些留美学生。讲到抗战,我们只看到中共的中流砥柱,但是国民党的浴血奋战也是需要大书特书的。孟良崮中的张灵甫将军,不光是个“反共反人民的内战分子”,他也是抗日英雄!课本讲了美国内战,但是最精华的部分———联邦政府对战败的南方政权的处理———这个最能体现 现代政治 智慧的事情应该让学生知道。

告诉学生真实的中国,是每个历史教师的责任和良心。在我们宣传用7%的土地养活22%的人口时,东瀛那个“邪恶的国家”用 占世界0.2% 的土地面 积,在从1968年到2010年的四十多年内一直保持着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告诉学生当我们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在经济所占的分量还是没达到清朝中期的水平,那时候中国的GDP占世界的 五分之一。让 学生知道,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现在不是骄傲的时候。让学生认识到很多西方国家对我们的夸奖式的报道很可能就是“糖衣炮弹”,我们对自己要有清醒的认识,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央的很多政策,网络上才能少很多“愤青”,我们这个民族的心态才能平和。

二、瓦解不理性的认识,培养 学 生 的 理 性 意 识 和 法制精神

美籍华人作家林达说:“历史教育的目的,是带来一个健康的社会,让新的一代有幸福的生活、健康的心态。他们应该是幽默、睿智、快乐、自尊、富有想象力的一代,而不是一代悲壮的愤怒青年。”2012年9月由于日本政府“购买钓鱼岛”的闹剧导致中日关系紧张,中国政府和人民都坚决反对日本的单方面行动,表达对日本的强烈不满。就在这个时候,一些不理性的甚至是犯罪的行动出现了。在暴力和仇恨的浪潮中,相比于那个拿着“日系车请回”牌子的西安男孩,广东高举“不要打砸”标语的女孩就显得势单力薄了。当爱国的热情被仇恨和暴力裹挟,当狭隘民族主义成为社会思潮时,作为历史教师的我们,是否应该 反思:这里面有 没有我们 的责任?我们在课堂上是否渗透了暴力思想、丛林法则?当我们在讲解《五四运动》还依靠“打死卖国贼”来挑动学生的兴奋点时;当我们还在极力通过处死查理一世来说明革命成功时;当我们让学生感觉只有把对手打死才能解决问题时;当我们赋予巴黎公社社会主义革命的启蒙者的地位,而忽视了法律和政治途径解决问题更温和、更具保护性的特点时;当我们讲解抗战历史时所流露出的无法掩饰的暴力报复意识时……我们离真正的历史教育越来越远了。

三、瓦解不人性的认识,重塑学生的价值观,为公民社会的到来尽一份力

我们的先辈是从西 方的“理性”开 始学起的。“理性”固然很重要,也是我们要培养的学生必备素质,但是“人性”更重要。在我们的历史教育中,很多地方欠缺人性的关照,比如:当我们在认真给学生分析1946-1949年的国共战争三大战役中共产党消灭了多少国民党军队时,我不知道那个冰冷的伤亡数字有没有刺痛过学生的内心,那都是中国人,都是普普通通的劳苦大众的儿子啊!从人性的角度来看,这些都是民族之觞,是民族之痛。我们应该抛弃夸耀的成分,引导学生产生拒绝内战、争取和平统一 的思想,在这个基 础上,让学生体 会“一国两制”的政治智慧。

“人性关怀”最基本的是对人的生命和尊严的尊重,任何高尚的借口和冠冕堂皇的理由都不能超越这一界限。学校教育特别是历史科的人文关怀,我们欠缺得太多了。长期以来,历史课就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变得只有知识点和考点,而人性关怀生生被忽视和边缘化了。阶级斗争和英雄史 观充斥着 我们的教 材,只见群体 不见“人”,而关照历史中的“人”是人性关怀的最基本体现。

历史课堂必须承担起思想教育的使命,重塑学生的价值观体系刻不容缓。历史教师们:到了该思考新语境下的历史课堂如何设计的时候了!

摘要:历史课要完成对学生价值观的修正、对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就必须:瓦解不正确认识,告诉学生真实的历史,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瓦解不理性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理性意识和法制精神;瓦解不人性的认识,重塑学生的价值观,为公民社会的到来尽一份力。

新课改中高中历史教学的思考 篇8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历史教学;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8-173-01

新课改的推进是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适应不断变化着的思想理念、文化环境的要求。在新的教学方针指导下,我们必须从新的视角、新的格局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把握。高中历史课程是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下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寻求历原因,进而把握历史进程中的一般规律,旨在丰富学生的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而在浙江省的新课改中,文科综合也将实行自主命题。面对这一系列的新问题,在新课改的进程中,历史的课堂教学、以及我们日常的课程编排和设计都将有所调整和转变。

一、关于新课改背景下历史教学课程的设计

历史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和特点就是尊重历史、尊重真实,汲取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优秀文化和优秀成果。在通过对历史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深入的走进历史、了解历史、思考历史。增强历史意识,总结过去,面向未来。我国古代重要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就说过:“告君之诸往而知来者”也就是说,学习历史是为了更好的认清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般规律,理智且富有战略性的思考和面对未来。所以,在高中的历史教学课程设计中,必须要在坚持基础性的同时,紧密的结合时代特征和时代进程,联系社会发展和现实生活。更要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这也是新课改中关于历史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那么,在把握这一理念的基础上,如何在实际的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有效的课程设计,达到新课改的目标和要求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应对: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要在对基础知识把握的前提下,体现和突出多维度、多视角、多层次以及多类型。这样不仅体现出历史知识的丰富性,更能进一步的引导和启迪学生全方位的去思考历史。

2.课程的设计过程中应当减少教师单纯讲解历史知识的比重,增加互动和讨论等环节的比重。历史教学不单单是被动的知识传播、甚至灌输,更重要的是一种自我学习、自我认知并进行交流的过程。

3.课程设计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能力。学习历史知识不仅是对历史知识的再现,与此同时也是信息再加工的一个过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对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进行分门别类,建立历史体系。从而才能宏观的把握历史,贯通历史。

4.要注重传导正确的价值观和情感取向,历史教学的过程不仅仅体现知识的再认识和史学方法的了解和应用,同时也是关于价值取向和情感态度的一次体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史学观,才能明确方向,切中要点。

二、新课改背景下对于历史教师的相关要求

教师是推进新课改的重要因素,起着关键性作用。教师是教学任务的主要承担者,有效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方法的运用直接从教师身上体现。而针对高中历史教学,高中历史教师必须注意以下方面的要求:

1.实施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师必须领会其中的精神要义,进行新的教学任务和教学方式、教学方法规划,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形成新的教师观、课程观、教材观、学生观、课堂观。

2.高中历史新课程将“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教学的目标之一,并且突出强调发展学生的探究式学习方式。历史教师一定要重新的对自己进行定位,引导学生体验历史学习过程、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3.完善知识结构,全方位的确定整合信息源,以应对新课改的要求。高中历史新课程采取中外历史合编和专题化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不仅把中外历史结合起来,而且几乎所有的模块都涉及多学科的知识。因此,作为高中历史教师,一方面要加深历史专业学识,另一方面也掌握一定的相关学科、交叉学科的知识,使自己“一专多能”

4.反思性学习是高中历史新课程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面对高中历史新课程下学生的反思性学习,教师必须参与其中。而教师的反思应包括教学理念的差异,教学手段的高低以及学生的反馈,只有通过反思才能发现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寻求解决对策,进而改进教学方法,寻找出有效的知识传播途径。

上一篇:优秀社团评比申请书下一篇:写幸福是什么的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