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

2022-05-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是现代素质教育提倡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模式。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的深入,小组合作学习越来越受到重视。基于这种情况,本文笔者将结合小学语文的教学特点,浅述小组合作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并提出相应的一些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以期能够帮助读者,使小学语文课堂更加的丰富多彩,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促使学生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合作学习;教学方法

目前,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着教学新课程改革非常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孔子就说过:“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这句话说明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与人之间的协作显得越来越重要,在语文学习领域我们也积极倡导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进行合作学习。对小学生而言,合作学习既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又是小学生健康心理的表现。小组合作学习是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是为了有利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它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给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目的是培养学生团体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交往与审美能力,强调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小组合作学习”也在目前各地的教学中被开始重视和应用。

笔者在教学小学语文过程中,对小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做了一定的探索。在此,笔者就小学语文课堂中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在教学中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

目前,农村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仍然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教学,教师在课堂上根据教参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滔滔不觉把自己的观点灌输给学生,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即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是课堂活动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有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即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自主学习,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阅读,阅读是一个再认识再创造的过程,是个体情感体验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阅读,教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使他们能够发挥想象,在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充分体验,进行再创造。让他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他们的创新思维就得到培养,创新能力就会不断提高。例如,在《只有一个地球》的教学活动中,采用自主合作学习的方法,学生在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反复诵读,揣摩领会品读运用,以语感体验为重点,让学生多听,多说,多读,多写。并分组讨论。课堂教学很好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实践性。通过合作与交流,使学生真正领悟到地球在茫茫宇宙中的渺小,地球上的资源的有限,如果人们随意毁坏生态环境,人类再无去处,从而学生发出“只有一个地球,爱护地球母亲吧!”的呼声。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倡首创精神,大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多鼓励学生创造性思考,让学生自我体验,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思考的习惯,激发阅读的兴趣,学生的思维能力就不断得到提高,创新能力也就得到培养。

二、科学组建合作学习小组

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基本单位进行教学活动的,构建合作学习小组是进行合作学习活动的组织前提。因此,分好学习小组,是合作学习的基础。分组之前,教师对全班学生的学习情况要进行全面了解与分析。要了解他们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以及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等,调查了解的方法,可采用问卷、测验、谈话、看学习档案等形式,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组,并分别提出适当的教学目标。如果是一个全新的集体,教师对学生以及学生之间还缺乏基本的了解时,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自我评述或者用以前的成绩作参照进行初步分组。经过一定时间的了解之后,根据小组协作的不同阶段重新分组。

应根据学生的认识基础、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进行综合评定,按照“互补互助、协调和谐”的原则,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常见的分组形式有以下三种:(1)差异组合式,即异质分组。教师可以先确定一项关键属性作为分组依据,将性质不同的学生混合编组,常见的是依照学生成绩的好与坏进行分组。由于每个小组都是异质的,所以就连带产生了全班各小组间的同质性,这就是合作学习的分组原则——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组内异质为小组成员内部互相帮助提供了可能,有利于小组内学生互相影响,相互带动,共同提高,有利于合作精神的培养;而组间同质又缩小了小组间差别,为全班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从而真正实现在合作基础上的竞争。(2)就近分层式,即同质分组:选择一项关键属性作分组依据,将性质相近的学生放在同一组。同质分组一般来说适合于个别化教学管理模式,性质相近的学生接受同样的学习任务,有助于老师开展分层教学。但是,长期同质分组容易养成成绩优秀学生盲目自信的心理和学习困难学生过度自卑的心理。(3)自由组合式。由学生自由组合学习小组,这样小组里的成员大多兴趣、爱好相投,感情相融,有利于开展共同学习。

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的材料的兴趣”。实践证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自主发展的原动力。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的为学生 创设一种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习,密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加强反馈与调控,是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有利条件。1.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2.巧设悬念,激发学生探求知的迫切欲望。3.创设情境,使学生自然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动。例如:教低年级课《找春天》时教师说:“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到课外去找春天,你们仔细观察,找出春天的特征好吗?”这样,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老师指导学生带到了校园,指导学生观察,给学生提出一个个实际问题。“春天来了,树木,花草长得怎样?”“空气,温度有什么变化?”“小鸟,人们有什么感觉?”你们感觉春天怎么样,喜欢春天吗?由于教师把学生带到课堂外,进行实地观察,从而激发了学生主动发言的兴趣,使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得到发展。

四、作好合作学习指导,培养方法和技巧

4.1 确定组长,加强培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单靠教师组织教学,不能保证各小组学习的质量和数量,需要有几个得力的助手,要在各小组中指定一个学习成绩较好,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的学生担任组长,并加强对组长的培训。教他们如何组织本组同学开展合作学习,怎样处理组员们不同的意见、观点,即时归纳整理本组的学习情况。

4.2 根据目标,确定学习方法和步骤。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不仅要明确学习目标,更重要的是知道用什么方法去完成目标任务。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初期,大多学生由于没有合作学习的经验和方法,不知道学什么,怎么学,这时需要教师帮助学生确定小组学习的方法和步骤。只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步骤,才能保证各小组合作学习的速度、质量。

4.3 给学生足够的学习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时间,让学生进行充分的阅读、思考、讨论、交流,保证学生能按时按质按量的完成学习任务。不要二、三分钟就让学生草草收场,汇报结果。对于篇幅较长的课文,仅二、三分钟的时间,书都不能完整的读上一次,哪有时间进行思考、讨论、交流,更谈不上汇报学习结果,最终只能是过眼云烟、烟消云散,根本达不到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因此、教师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一定要给学生足够的学习时间,至于多少为宜,要依学而定,灵活把握,也不能造成时间上的浪费。

五、引进竞争,巩固合作

研讨过程是着眼于“发现”新知识的全过程。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敢于相信并尊重学生的能力,设计教学方案要把握“尽量放手”的原则,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主动探究的精神。凡学生能做的,教师绝不包办代替。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精心设计几道有思想价值、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同时提供与之相匹配的学习材料,营造学习氛围,鼓励学生超越现有的知识范畴,发现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变学生被动学习为积极求知、主动参与。让学生通过小组内交流重点、质疑、解疑,我问你答,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获得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交流中让学生充分发现自我,交换独立思考、操作、尝试的所得,体验独立思考的乐趣。学生合作研讨时,教师以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研讨和如何思维为目标,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教师重在授法,学生贵在得法,学法渗透于教法之中。教师深入其中训练学生:(1)动手操作、语言表达、合作交流的能力;(2)学会善于倾听、理解他人的发言,并能进行及时点评的能力;(3)敢于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的能力。

如在教《田忌赛马》时,在学生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同学们已初步理清课文的脉络,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一边读一边加上动作,试演比赛的过程。让同学们以旁观者的身份来对课文中的人物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实践告诉我们,学生的潜力很大,我们一旦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他们就能开动脑筋,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第六,注重合作评价,激励合作学习兴趣

语文合作学习在一定程度上为每个学生发挥特长、潜能创造了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集体意识和合作的精神。但如果失去了评价的制约,合作学习也将大打折扣,难以有效落实。因此评价就成了合作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比如认读生字词,比比哪组在一分钟内快而准;朗读课文看哪一组通顺流利。这样成绩好的学生就会感到,为了小组的荣誉不能只顾自己学会,应该帮助组内成员。差一点的学生呢,来自集体的荣誉感就会使他们觉得不能拖小组后腿,应该主动学习。小组内就易产生互帮互学的好作风。当然,更重要的是教师评价要针对每个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不同表现、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评价角度和评价标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只要在小组学习中学生有所进步、有所收获,都要给予肯定,让学生尝到合作的甜头,享受学习的快乐。

总之,有效的合作学习,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它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把个人自学、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教师指点等有机结合起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挖掘个体学习潜能,使他们在互补促进中共同提高。教师在新的课程理念下,重新审视合作学习的价值,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讲究合作学习的策略,优化合作学习的小组,积极营造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氛围,时刻把握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根主线,我们的教学就能不断焕发出生命活力。

作者:吴世强

第2篇:培养小学学生合作能力的研究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标还对合作学习的重要作用作了说明: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学生合作学习培养了团体的合作和竞争意识。教师在实践中根据实践组织小组学习,参与到学习中去,引导正确的学习方式。

一、合作学习的概念研究

1.合作学习的含义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斯莱文教授认为:合作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活动,也是一种教学技术。学生在彼此固定的学习小组内合作完成相同的学习内容,教师要依据小组内全部成员的表现评判成绩,各学习小组参照成绩获得不同的奖励与评价。我国学者盛群力认为的合作学习是基于传统课堂教学提出来的,将4~6名学生按照性别、能力、个性特点等混合编组,形成一个异质的学习团体,每个人在这个小组内互取所长,共同发展。

合作能力是合作学习在能力方面的体现,是指在学习、生活中,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享受共同活动带来的快乐,或为了加深彼此的关系,而表现的以一种协调的方式一起行动的心身能量。小学生的合作能力就是在学习、游戏、生活中为了确保活动顺利进行表现出的能力主动配合、分工合作、协商解决问题、协调关系的能力。

2.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

合作是人类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永恒动力。合作,作为一种新时代学习、生活方式和需要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意识并正在积极运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国际教育大会更是将“学会合作”确立为主要议题,认为未来公民应具备合作能力是将来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条件,“学会合作”俨然已经成为面对全球化的一种学习需要。

二、合作学习好处

1.通过合作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现阶段在校的学生大都是“独苗苗”,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家人围着这些“小太阳”转,从而滋生了学生娇生惯养的习气,只会索取而不知道付出。很多学生有孤僻、自私、不合群等不良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他们融入集体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在集体中得到成功的喜悦,渐渐形成开朗、勇敢的良好心理素质。

2.通过合作形成集体的凝聚力

凝聚力的大小是衡量一个集体的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一个不会合作的集体,往往松松散散,矛盾众多,认为班里的一切与自己无关,形同一盘散沙,这就是缺乏凝聚力的表現。反之,同学们能互相合作,为班级共同的目标共同努力,齐心协力完成共同的活动与任务。

三、合作学习能力的途径与方法

1.合作学习、合作能力的本质

我国学者盛群力认为的合作学习是基于传统课堂教学提出来的,将4~6名学生按照性别、能力、个性特点等混合编组,形成一个异质的学习团体,每个人在这个小组内互取所长,共同发展。

2.合作学习、能力方法的研究

《合作学习导论》一书中针对“合作”这一中心,提出国内外成功的四种合作学习策略,变原来单一的师生互助为多层次的小组互助,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使学生能够生动、活泼的得到发展。

(1)成绩分工法。这种方法是教师为主导,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性别、个性、能力等特质,将学生分组,多以4~8人为一组。通过教师对知识的讲授,学生在小组内分别进行学习、探讨相互考核,再通过组与组的竞争加强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比较适用当下班级教学。

(2)切块拼接法。这种方法是将所学内容为单位,组内每一成员负责一部分的学习内容,这种对学习的要求相当高,但是却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乐于思考的能力,再通过合作达到优势互补,也是合作学习能力培养的目的之一。这种学习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实施起来比较困难。

(3)小组游戏竞赛法。这是一种巧妙的能力培养方法,既可以合作学习同时也锻炼学生竞争、集体意识,为了集体利益而焕发出更大的能力,获得荣誉的成就感。这种合作学习能力比较适用于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对同学、老师的评价与肯定有主观意识的期望,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更好地调动学习积极性。

(4)共学式。这种方法是教师规定学习任务,每个成员发挥自己能力,合作完成一项作业,并且依据一份作业的成绩共同接受表扬与批评。这种方式在合作学习同时提高学生集体的意识。

3.结合教学实践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课堂教学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场所,更是发展学生各项能力的阵地。教师在围绕教学内容,教师与学生共同合作,彼此间互相启发提示,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这是师生间的合作。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学习地位形式,让学生在学习中发散思维,通过小组探究学习交流,可以逐步达成共识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合作能力是当前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一个热点,被誉为当代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影响最大成果最多的领域之一。这种能力的培养能发挥认知与情意功能,又能促进个性与共性发展,还能提高教学效率和改善人际关系,从而引起我国教育界许多学者的兴趣和关注。合作能力的培养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在合作情境中学生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和关注,增强自信心,提高自尊心;合作能力也是富有成效的教学方式,在一般学科教学中应用合作学习要比应用竞争学习和个体学习能有更大的成效,形成更积极的人际关系和更好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李力,李光先.“开放教育中的实践教学管理模式”课题研究报告[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02).

[2]胡玮玮.初中语文教学思想中思维能力培养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3.

[3]王文彦,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徐林祥.语文教育研究方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5]李峰.语文教学新论[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6]李艳秋.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策略研究[J].小作家选刊,2015(34).

[7]王鑫,白树勤.从理念到实践:合作学习能力培养模式的建构[J].中国高教研究,2014(06).

作者:回雪冰

第3篇:大学生合作能力培养研究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细化,社会对大学生合作能力的要求逐漸增加,大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显得至关重要。本文立足于大学生合作能力的提升,对福建农林大学学生的合作能力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调查、分析,进一步提出个人、学校、家庭、社会四个主体是构成大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模式以及相关的对策建议,为大学生合作能力的提高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 合作能力 培养

注: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资助项目编号:091038930

十七大报告提到:“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合作可以增强个体或组织之间的凝聚力,提高个体或组织的效率,合作能力是评价个体和组织凝聚力的重要指标,具体来说合作能力是指人们在共同完成活动的过程中,各尽所能、互补互助以发挥最大效率的一种能力。合作能力既是影响团队合作的核心要素,也是个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作为社会未来的高层次人才,合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显得至关重要。本文以福建农林大学本科学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合作能力培养中的现状和问题,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大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模式和相关对策建议,为大学生合作能力的提高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福建农林大学本科合作能力培养现状与问题

本研究以福建农林大学本科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为主,深入访谈和文献资料法为辅的调查方式,对福建农林大学本科合作能力培养情况展开了调查。本研究按照分层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选取样本,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97份,其中有效问卷295份。在问卷调研的基础上,对相关的教师以及十余个学生团队进行了深度访谈。

(一)福建农林大学本科学生合作能力培养现状

福建农林大学秉承明德、诚智、博学、创新的办学理念培养学生,在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方面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和支持。该校在教学过程中将把科研训练引入教学的全过程,为大学生学术团队、创业团队等提供资金和项目等支持并给予指导,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在2005年、2009年全国挑战杯中两度获得“优胜杯”。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目前学生培养自身的合作能力有多种,学生可通过参加学校以及社会的各类团队、组织、平台使自身合作能力得到锻炼。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学生参与各种社团、协会所占比例最大,为71.53%;其次是课堂学习小组、兴趣小组,比例为52.88%;再次是社会公益性组织,比例为32.88;学生创业团队、学生学术研究团队、社会商业性组织和虚拟组织比例分别为16.95%、14.58%、13.22%和9.15%。

(二)福建农林大学本科生合作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对于合作能力培养的意识有待加强

合作能力培养的意识反映了大学生对于合作能力培养重要性的认识,是合作能力培养活动开展的重要基础。从调查中我们发现(见表1),有2.37%的同学从来没有意识到对自身合作能力的培养;有26.10%的同学偶尔意识到但并未有意去提高合作能力,还有38.31%的同学虽然重视合作能力的培养却未找到提高的途径;只有33.22%的同学重视并在合作活动中有意识提高自身的合作能力。由此可以看来,大学生合作能力培养的意识有待加强,应进一步认识到合作能力对于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重要性,主动去寻求合作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在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一些学生对活动的参与意识不够,不愿参加集体组织的活动,喜欢单打独斗,不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现象较为普遍。

2、学校对于大学生合作能力培养的重视度不够

学校是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重要平台,学校对于大学生合作能力培养的重视和支持尤为重要。调查中我们发现(见表2),对于学校对于合作能力培养的重视度程度,54.24%的学生认为一般,27.46%的学生认为比较重视,11.53%的学生认为较不重视,4.07%的学生认为重视,绝大部分的学生认为学校对合作能力培养的重视度有待提升。此外,调查进一步了解到(见表4),64.07%的学生认为培养效果一般,11.19%的学生认为培养效果不怎么好,只有21.69%的学生认为培养效果比较好。由此可见,学校对于大学生合作能力培养的重视度还有待提高。在调查中进一步了解到(见表4),学校在学生合作能力培养途径方面,以理论教学和意识引导方面的较多,而为大学生实践搭建平台和桥梁还比较薄弱;其中为学生提供相关信息的占40.68%,开设相关的选修课程的占64.07%,组织学生参与相关培训的占35.59%,为学生团队提供资金和项目等支持并给予指导的占28.81%、开展旨在提高大学生合作能力的比赛竞赛等活动的占48.81%、为学生到相关机构学习实践搭建平台和桥梁的占17.97%,由此看来学校对于大学生合作能力培养的重视和支持有待加强,应进一步丰富培养方式,特别是实践方面的培养方式。

3、家庭对大学生合作能力培养的支持有待加强

家长是子女的启蒙老师,家庭教育在培养大学生合作能力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见表5),对于家庭对大学生合作能力培养效果的评价,31.86%的学生认为培养效果比较好,有49.15%的学生认为培养效果一般,还有11.19%的学生认为培养效果不怎么好。总体看来,大学生对于家庭培养的效果不是很满意,家庭培养方面还有待加强。具体在家庭培养方式上(见表6),有44.41%的家长通过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的方式来潜移默化子女的合作意识;42.71%的家长有意识地引导和教育子女;38.31%的家长让子女广泛参加社会交往活动来培养子女合作能力;还有23.73%的家长不重视子女合作能力的培养。在调查中进一步了解到,家长对于子女合作能力培养的重视度还有待提高,部分家长往往只重视和强调子女的个人荣誉,而忽视对其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的培养。

4、社会在培养大学生合作能力方面的作用没有有效发挥

社会是大学生未来真正施展合作能力的平台,是大学生合作能力培养的环境保障。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见表7 ),对于社会对大学生合作能力培养效果的评价, 62.37%认为培养效果一般,10.51%认为培养效果不怎么好,只有24.41%认为培养效果比较好,总体看来社会对大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效果有待进一步提升以满足大学生对合作能力培养的需求。具体在社会培养途径上(见表8),大部分学生通过广泛与亲朋好友进行社会交往、广泛参与社会公益性活动以及参与满足个人兴趣需求的社会团体来培养自身的合作能力,只有22.71%的学生通过在企事业单位参加兼职、实习活动培养合作能力,而接受相关培训机构培训的学生只有9.15%。由此看来,学生通过社会活动培养合作能力的途径相对比较单一,主要通过公益性活动和社会团体活动,在兼职、实习方面的机会较少,通过接受培训机构的培训的途径也比较有限。总体看来,职业化、专业化的合作能力培养途径比较少,不利于大学生的合作能力的综合提升。

二、福建农林大学本科生合作能力培养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大学生个体角度分析

从大学生个性心理特征角度来看,大学生的个性心理发展还未成熟,处于过渡和完善的时期,因而容易在与他人交往合作的过程中出现障碍,不利于合作能力的培养。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比较严重,理解、包容、接纳他人方面的意识不足。再者,由于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尚不稳定,受信息全球化的趋势和各种文化的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多元化的特征,特别是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影响,部分大学生群体的价值目标功利化、短期化、世俗化。

(二)家庭角度分析

由于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其成长环境相对封闭,家庭教育模式使其依赖性较强。父母在期盼他们成才的同时,过分溺爱他们,容易使其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特点。再者,家长从小较注重子女的学习成绩和所获得的个人荣誉是获取,片面强调竞争,忽视对子女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的培养,在如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方面重视程度不够。进入高校后,容易在与他人合作过程中产生问题。

(三)学校角度分析

大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前,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残酷的升学竞争进一步强化了大学生的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在合作意识方面的培养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合作能力的培养被长期忽视。在大学阶段,一些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脱离学生思想实际,以纯粹的社会主义精神来建构学生的主流价值观,导致大学生对集体主义教育产生抵触情绪,从而造成不利于形成团队强势竞争力的状况。[1] 在教学方式上,一些高校的课堂依然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在教学的过程中忽视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忽视学生与学生间的沟通合作,这样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生合作交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社会角度分析

社会变迁过程中消极的外来文化,对大学生合作意识有一定的影响,尤其是极端个人主义,极端利己主义观点造成很大冲击,这些消极的外来文化片面强调竞争和利己,使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受到扭曲,严重影响大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的培养。此外,严峻的就业形势,导致竞争意识在大学生中得到强化。大学生面对激烈的就业形势,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担心自己被社会淘汰。优胜劣汰的思想强化了大学生的竞争意识,甚至有些大学生为了达到所追求的目标,不惜牺牲他人利益,甚至做出违法乱纪之事。

三、大学生合作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其成长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要实现合作能力的提高,需要多方面的共同教育和引导。在对大学生合作能力培养的现状调查以及问题原因分析基础上,笔者认为应该在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基础上来构建合作能力的培养模式,该模式由个人、学校、家庭、社会四个主体构成,其中个人是合作能力培养的内在基础,学校、家庭、社会是个人合作能力培养的外围环境,通过与内在基础和外在环境的结合,来全方位培养大学生的合作能力。如图1所示:

图1: 大学生合作能力培养模式

在这个模式中,个人是学生合作能力培养的内在基础和核心,也是模式构建所要培养的对象,任何措施都要从个人角度考虑,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家庭是大学生合作能力培养的外在基础,是学生在成长初期主要影响因素,家庭的和谐度、家庭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大学生性格、价值观、习惯等各方面的形成,所以家庭层面起到基石的作用。学校对于大学生合作能力培养起到关键作用,是开展培养活动的主体,良好的校园环境、正确的教学引导可以促使学生提高学生合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社会是大学生合作能力培养的环境保障,也是未来大学生真正施展合作能力的平台,社会对大学生合作能力的影响是多维性的,而且是长期性的。因而,社会、学校、家庭、个人这四方面应相互协调,形成相互发展局面,共同支持大学生个人合作能力的真正提高。

四、推进大学生合作能力培养的建议

(一)加强大学生合作能力培养的主动意识,增强参加团队活动的积极性

要推进大学生合作能力培养,应当从大学生自身出发。首先,要引导大学生认识到合作能力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性,自觉树立合作意识。其次,引导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培养主动与他人交往,与他人分享知识、信息、文化的习惯,使其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不断提高合作能力。最后,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需求积极参与学校和社会组织的各种团队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合作能力。

(二)转变家庭教育方式,发挥好家庭在大学生合作能力培养中的支持作用

家庭是个人成长环境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发挥家庭对于大学生合作能力培养中的支持尤为重要。首先,家长必须转变过分注重成绩和强调竞争的思想,应该让子女认识到合作和竞争同等重要,合作素质的提升对自身发展的作用是长远性的。其次,家长应当从小教导子女学会与他人合作和分享成果,并应当起桥梁作用,积极为子女向外搭建平台,鼓励子女广泛参与社会活动,例如:引导子女与邻里亲戚之间的友好往来,鼓励子女参与一些社会团体实践活动,比如暑期夏令营、户外体育比赛、社会志愿者活动等。让子女在与人交往、与人合作的过程中体会到合作的乐趣,同时也在实践的过程中磨砺和提高自身的合作能力。

(三)高校要重视大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为大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搭建平台

高校对于大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发挥着极其关键的作用。王选院士在北京大學演讲中倡导“年轻人要树立一种团队精神”,因此,高校首先要重视对大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可以从课堂的正面教育来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例如:在课堂上采取小组学习的形式来增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间的互动交流,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树立合作意识。其次,高校应当设立合作能力评价机制,将合作能力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考察的一部分,使得教师和学生在评价机制下进一步加强对合作能力的重视和培养。再次,高校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各种团队活动,可以通过发挥各类比赛、竞赛活动,如创业计划大赛、学生作品大赛、职业生涯大赛、辩论赛、体育比赛等集体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也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相关的培训,如素质拓展培训、团队拓展训练等,使学生合作能力得到专门的训练和提升。最后,高校应当为学生向外搭建平台,为学生到社会上实习培训,实践考察,创造更多的机会。高校可以与一些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为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提供实习培训的机会,让大学生在实践中考察自身的不足,努力提升自身的合作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四)发挥社会对大学生合作能力培养的环境保障作用,营造良好的合作氛围

社会作是大学生合作能力提高的外在环境,应该充分发挥好其支撑保障作用。社会对于大学生合作能力培养的过程是综合性的过程。首先,学生在就学期间自身要主动走向社会,通过兼职、实践、实习等各种方式主动融入到社会活动中来。其次,父母应积极为子女向外搭建平台,鼓励和支持子女融入社会锻炼自身合作能力。再次,学校应做好学生与社会机构与对接的中介作用,使社会能够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培养和锻炼的平台。在上述三者角色共同作用的基础上,社会应当建立规范的合作竞争机制和社会评价导向机制,让人们正确认识合作与竞争之间的关系,意识到合作对于当代社会的重要性,为大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提供一个良好的氛围。

参考文献:

【1】崔昌华,李海朋. 高校大学生团队精神培养的现状及思考[J].科技创业,2009,6.

【2】詹星. 论当代大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6(4).

【3】宋琳.大学生合作能力培养的新路径——“小组合作专题研究教学模式”微探[J].教育发展与研究,2008

【4】张金山,康兴华.论大学生团队精神的培育[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0(3):110-112.

作者简介:

杜慧琴(1989-)、女,福建宁德,福建农林大学学生,在读本科,主要从事教育管理研究。

黄凤稀(1988-)、女,福建宁德,福建农林大学学生,在读本科,主要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曾梦岚(1989-)、女,福建宁德,福建农林大学学生,在读本科,主要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作者:黄凤稀 杜慧琴 曾梦岚

第4篇:如何培养学生主动合作学习

一、设计有趣的教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做好任何事情的内在动力,所以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应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入手。例如,教学《丰碑》时,我针对文中“将军见„老战士‟被冻死时”这一内容,让学生熟读课文,并设计课本剧。这样,学生通过读,编,演,体会到了文中的感人场面和“军需处长”的高尚品质。又如,教学《迷人的张家界》时,我针对文章的特点,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先让学生熟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景点并围绕课文发挥想象编写一段“导游词”,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导游实习竞赛”。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交际能力,而且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获得了知识。

二、培养学生主动合作学习

新课标明确指出: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要改革以往的那种“接受式”“填鸭式”的学习方式,应在课堂中多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在“培养学生主动合作学习”时做法如下。 1.科学合理地分组。

首先,我对全班学生进行了全面分析,并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合理搭配,四人为一小组。

2.科学合理地分工。

让组织能力强的学生当小组长,负责组织小组的学习活动。除小组长外,还要选出一个记录员、一个汇报员、一个督促员,以组成一个“小学习团”。

3.加强对学习小组成员的培养。

培训小组成员时,教师应采取以下措施:(1)组织小组成员制订适合自己小组的学习制度;(2)教师对小组成员有计划地进行培训,如对小组长,应教会他们怎样组织学习活动,怎样协调同学之间的关系,怎样去鼓励同学,培养他们“领头羊”的能力等;(3)以班级为单位,每周评一个优秀合作小组并授予“优秀合作小组”的荣誉等,以示鼓励。这样,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多元化评价

鼓励性评价是培养人“自信”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多运用鼓励性评价。评价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如采取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学生互评等。鼓励的方式也可以多样化,如采取物质奖励、精神奖励等。

总之,教师要采用形式多样的鼓励性评价激发小组合作学习的主动性。

第5篇:培养学生良好合作学习习惯(模版)

《培养学生良好合作学习习惯》的研究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之一,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当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合作学习的意识、能力、方法都十分有限,对他们开展富有成效的合作学习有一定难度,但并不能因此而放弃合作学习在教学中的运用。为了使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必须从低年级起就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是值得每位小学教师深思和探究的问题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理论建构

心理学理论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不同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的提高。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能在课堂上积极交往的机会,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在交往中促进学生三种不同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是有极大帮助的。学习交往理论认为,思维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受课堂教学气氛的影响,多项交往的组织形式,信息交流量大,交流渠道多,有利于形成积极的课堂气氛,有利于课内信息的沟通,有利于学生间互帮互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而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通过自主研究、民主探索、平等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相互启发、共同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增加学习质量和个体素质,形成一种生动活泼、潜力无穷、人人参与、主动积极学习的活动形式。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知识的获得是一种主动的认识活动,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小组合作学习正是为学生提供了这样一种参与实践活动的可能,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孩子们这种与生俱来的天性,充分挖掘这种极难得的宝贵的教育资源。

(二)、研究目的

1、探索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合作学习习惯的方法和途径。

2、探索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师生角色的转变。合作学习要协调师生、学生同伴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学习,从而为未来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点。

3、建构科学、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策略,增强学生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本课题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

学生如何参与合作学习;教师和学生之间如何互动;小组成员之间如何分担责任;在学生合作过程中如何进行有效管理;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之间的关系怎样;学生需要什么合作技巧„„。

四、课题研究涉及的范围、对象:

范围:小学各科教材。

对象:任课教师及学生。

五、研究的方法和措施:

(一)研究方法:

1、调查法:了解我校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与能力情况。

2、问卷法:了解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态度、需求,研究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真实所想、所需。

3、行动研究法:根据本课题,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运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采用相应的措施,不断的观察,反思,总结经验。

4、研讨法:针对实验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研讨、分析,借以不断完善操作方法,提高实验操作水平。

5、经验总结法:收集资料,分析整理,得出结论。

(二)研究措施:

1、合理的使用合作学习形式,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1)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去发展自己合作学习的个性思维,去倾听别人的想法,去学会进行交流,以增强整体合作意识,那么如何让学生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呢?平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特点,设计一些适合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并通过激励性的评价,使学生体会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每个人的长处都能在集体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2)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让合作学习走进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应用实践的能力,是现代课堂教学的必然趋势。因此,教师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组织一些合作参与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合作,并让学生在生动、活泼、有趣的教学活动中体会到合作的作用、合作的乐趣。

2、训练合作技能,培养合作能力。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主要是通过讨论、争辩、表达、倾听及参与实践等形式来展开的。为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必须重视合作技能的培养。

(1)学会倾听

在小组讨论过程中,要求1人先说,其他人必须认真听并且不能打断别人的发言,要能听出别人发言的重点,对别人的发言做出判断,有自己的补充或独到见解,在这样要求下训练,学生不但养成了专心听的习惯,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尊重的品质,这种品质的功能也能延续到学生的一生。

(2)学会讨论

合作学习中,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通过共同讨论、相互启发,从而达到合作的目的。为了提高讨论的质量,教师要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各组由一人汇报自学或独立思考的内容,其它成员必须认真听,并且有自己的补充和见解,最后,还应将各自遇到的问题提供给全组成员讨论,对达成共识和未能解决的问题分别归纳整理,准备发言。

(3)学会表达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友好交流和自我表达都离不开语言的表述,为了达到训练目标,首先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讨论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敢说、会说,培养学生善于倾听、思考、判断、选择和补充别人意见的好习惯。其次要求小组成员人人都说,而且要能大胆完整地说,要鼓励礼貌用语。如对某一问题有不同看法时,起来补充或纠正时可以这样说:“我对第X小组XXX同学的意见有补充或有不同看法。”

听、说技能是合作学习的基本技能,它是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和探索形成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相互帮助,相互启发,实现了学习互补,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4)学会组织

合作讨论的成败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内的组织者,具体做法是:指导组织者进行组内分工、归纳组内意见、帮助别人评价等,另外,为了体现小组内的主体性,可定期培训、及时更换组织者。通过训练不但提高了合作学习的效率,而且为学生今后立足于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学会评价

合作学习活动中评价不只是教师对学生做出的简单的评价,其中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等。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师的范评引导学生互评,如让学生倾听他人发言后,用手势表示对或错,用准确流畅的语言评价,以增强评价的能力勇气、提高评价的水平。

3、选择恰当的合作时机,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俗话说:“好钢还要用在刀刃上”,有的问题很浅显,答案直白得一眼就可以看出来,再合作学习就没有必要。讨论要在真正需要的时候用,讨论的问题应

该有思考价值,而且不宜过多。对于年级的学生来说,问题如果过多,往往他们连问题都记不住,还合作学习什么?这里需要讲究一个时机。其一,当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举手如林时教师不能满足每一位学生发言的需要,可以让学生相互说说,满足学生倾诉的欲望。其二,当遇到了大家都希望解决的问题时,靠个体的力量不能解决,就需要合作完成。其三,当形成了不同意见需要交换时,让学生在小组内去讨论去争议。其四,当出现了多种解题方法需要交流共享时,通过在小组内交流,展示不同的算法,让每个学生都发表自己的不同观点。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个体合作需要基础上的,在学生个体解决某个问题遇到障碍,苦思而不得其解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价值,才有成效。

4、定位教师的课堂角色,发挥教师的能动作用。

小组合作学习提倡教师当好“导演”,学生当好“演员”,而不再像传统教学所强调的那样,教师为了保持所谓的权威,教师既“导”且“演”,结果是“导”不明,“演”不精,事倍功半,苦不堪言。因此,教师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时刻要变换自己的身份,时而是一个促进者,时而是一个帮助者,时而是一个激励者。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充当“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旨在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使学生的旧知与新知之间的矛盾得到解决,教师与学生的关系逐渐变成了“指导一参与”的关系。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的重点是如何精心设计合作学习,从学生的分析、目标的设置、任务的选择、策略的匹配、教学过程展开与评估等全程把握。但是,要使合作学习能始终卓有成效,仅靠教师的事先的设计是远远不够的。在开展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随时都有意外的问题发生,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往往会阻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因此,除了事先宣布的合作规则外,在很多的情况下,教师必须对各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比如说:

(1)小组活动开展的非常顺利时,教师应给予及时的表扬。

(2)对小组的任务还不清时,教师要有耐心,向学生反复的说明任务的内

容及操作程序。

(3)小组讨论声音过大,教师可以抽取小组中的一人做噪音监督员,或让

这组学生的位置互相移近些,如果小组讨论的声音小了,教师应及时

返回去表扬。

(4)小组活动出现问题时,教师及时的进行干预和指导。

(5)小组提前完成任务时,教师应检验他们是否正确的完成了任务。

(6)小组讨论偏离主题或讨论一时受阻时,教师应及时发现,及时制止,

或为小组提供及时的点拨,使小组讨论顺利开展。

5、确立小组的合作规则,养成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一般情况下的小组讨论,学习好的小朋友不会等其他学生发言,而是首先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老是有人抢着说,可是这样一来,那些思维慢的学生相当于走了个形式,并没有经过大脑思考便得到了现成的答案,结果,好的更好,差的更差。这时就需要我们这些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事先作好安排,讲清合作规则: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记下来,再由小组长安排,各个成员各自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的意见后整理出来。最后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强化这些规则,使学生能逐步按规则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这样每个人都有了思考的机会和时间。

我们相信:在小学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能够让学生进行主动思考,发表意见,使课堂上的学习气氛轻松愉快,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充分发挥;而且能够使学生之间的知识技能互补,达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目的。只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实践,小组合作学习教学将不断发展、日趋完善,从而更有效地提高小学课堂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六、课题的分析阶段研究计划: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8年9月~2008年10月)

1、成立课题组,建立健全研究班子。

2、分析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做好前测工作。

3、广泛收集资料学习有关小组合作学习等方面的文献资料。

4、拟定课题实施操作方案。

第二阶段:初步实施阶段(2008年10月~2008年11月)

1、课题组按照操作方案初步实施研究。采取边实验边思考,边学习边总结的方法,不断完善课题研究的方案。

2、定期开展研究活动,研究课堂教育中实施合作学习的途径、方法,着力研究课内合作教学的操作方法。

3、请有经验的教师指导,规划本课题的研究。

第三阶段:正式实施阶段(2008年12月~2009年5月)

1、按照研究方案具体实施研究。

2、每学期定期开展专题性的研究。

3、课题组积累资料。

4、请专家指导。

第四阶段:总结鉴定阶段(2009年5月~2009年7月)

1、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研究工作报告以及有关论文。

2、收集资料,健全资料台帐。

3、邀请专家予以鉴定。

第6篇: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中语二班 丁小云

试谈语文教学中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滩头中学

丁小云

随着教育的飞速发展,各种教育理念层出不穷,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成为了当前教育的重点。《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是现代以来国际上诸多心理学派和教育学派所共同认识并大力提倡的学习方式,它同时也对许多教学模式产生过巨大影响并成为其理论内核。在国内,随着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但是,在各种研究中,人们对其理论研究比较多,而对其与学科特点和课堂教学紧密结合的研究还太少。如果我们不把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理论迁移运用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去,那么再先进的理念也只能是一种空话。因此,研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具体操作方法已经成为当务之急。针对这点,我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做法有:

一、重视自主行为的培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主体性教育理论认为,学生的主体性具体表现在选择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自主性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个人对于自己的活动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力和能力。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自主性,首先表现在他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自觉积吸的学习态度,能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独立地感知教材、学习教材深入地理解教材,把书本上的科学知识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并能够运用于实践;其次,学生还能够把自己看作是教育对象,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控制,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主动地去认识、学习和接受教育影响,积吸向老师质疑、请教,以达到自己所预期的学习目标。

从这一点出发,我先从道理上帮助学生转变观念,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参与的过程”,更注重的是为他们创造机会,让他们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在教学中给学生自学的机会,把课堂还给学生。注重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让自己成为学生的朋友,允许学生提出不同见解,允许保留意见,对学生多给与鼓励和肯定。给学生看的条件,给学生想的时间,给学生说的机会,给学生创的空间,让学生能够主动地去学习。只要学生能够读懂的就不再去讲,只要学生能够领悟的就不再去分析,培养学生自己动脑解决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例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学习的程度确定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可以利用课本上的单元提示、预习提示、课后练习等理解课文,甚至有权选择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比如在学习《紫藤萝瀑布》一文时,学生根据提示确定了学习目标,并选择了每己喜欢的段落作重点学习、赏析,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畅所欲言,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效果比老师讲给他们要好许多倍。在教学过程中,

我还注重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其才能的机会。例如,每节课坚持课前五分钟演讲制度,利用课前五分钟,以广阔的社会生活和学生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为主要素材,提高学生的素养,设置了“海阔天空”“课文质疑”“开心一刻”“佳作赏析”“心灵寄语”等内容,学生轮流来讲。

二、开展以小组合作学习为特色的教学组织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而且也是一个交流与合作的过程。集体教学虽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但小组活动作为一种补充,对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具有显著的优势。每个学生由于发展水平、个人家庭背景及兴趣爱好不同,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理解。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可以彼此取长补短。同时,小组交流与合作也为学生提供了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惧怕说错的心理压力大大减轻,更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在教学过程中,将全班学生按照学业水平、能力、性别、个性特征等分成学习小组,每组四人。为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交往、合作学习、公平竞争创造了条件。小组合作学习的一般程序为:首先是任务定向,教师设计适合于小组合作学习的作业内容,学生加以选择、接纳;其次是组内交往,先个体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再小组内发言交往,教师对小组学习作必要的指导和调控;最后全班交流,小组代表综合汇报学习结果,教师小结评价。为了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特别注意以下几点: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有一定的难度,问题有一定的挑战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小组学习活动的激情,处理好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分配,一般情况下,一节课中有一定难度任务的小组合作学习不宜过多:小组合作学习要有民主性,要充分尊重与众不同的思路和独到的见解,吸纳不同的观点:适时引进竞争机制及激励性评价,通过竞争得到共同提高,分享成功快乐。

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我经常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学生利用手中不同版本的参考资料,结合提示、注释、练习展开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如有疑难问题,还可以全班交流,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加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有时,也开展小组之间的竞赛活动,如在学习《中国石拱桥》一文时,以小组为单位比赛收集”桥“的资料,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分工合作,收集的资料大大增加了,丰富了同学们的知识。对于一个问题的不同理解,还可以开展小组之间的辩论赛活动,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

三、巧妙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著名教育家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学习的主要目的不是要记住教师和教科书上所讲的内容,而是要学生参与建立该学科的知识体系的过程。所以,布鲁纳强调的是,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的探究者。心理学家也研究表明,人生来具有一种好奇的倾向,这种本能的倾向会使人们在面对陌生的现象时尽力找出其发生的原因。当他遇到困惑或矛盾的情况时,这种心理倾向会更强烈。少年儿童具有自然而又旺盛的探索精神和强烈的求知欲,会本能的对一切新奇事物感兴趣,他们会想方设法弄清楚这些新奇事物的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这是一种进行科学研究的可贵的动力和心理资源。教师可以利用这个机会指导他们如何提问、如何收集资料、教给他们发现事物变化规律的一般思维方式,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和形成善于听取各种不

同建议以及随时发现新事物的习惯。

结合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堂中进行探究式学习。在这个活动中,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宽松的提问氛围,让学生把自己对课文的感受、疑难和设想提出来。要知道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如果没有参与意识,没有积极的思考,很难想象能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当然,对于初中的孩子来说,自己去探究文章并提出问题还有难度,这就需要教师的帮助。教师在提问时,要注意到示范性,给学生以“方法的示范”“思维的示范”设问注意环环相扣,先后有序,体现教学环节。如教学《背影》一课,我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1)文中几处写到背影?(2)其中写得最详细的是哪一次?找出这一段,并体会其语言表达。(3)文中没提到背影的段落写了什么?(4)如果把

2、

3、4节去掉如何?这样,运用这些问题体现出了本文响教学环节,教师由一个知识传授者变成了学习的示范者。以小组讨论的形式组织自主式的创新学习时,也可以引寻学生对教材进行以下探索:欣赏课文的一个最佳处,提出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引入与此文写法相同(或相反)的文章进行比较,看看文章中有哪些空白是可以展开想象的,此文所用材料可否增一个或减一个、换一个等等。我们还可以结合传统教法,自己设计一些问题和环节让学生多想、多说、多交流,这也是很好的探究。如《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中,阿长为“我”买书的过程文中没有提及,给学生留下了更多想像空间。我让学生分组交流对买书过程的看法,并推荐学生表演"阿长买书"的过程。于是不识字的阿长在学生的想象中活了起来,学生更好地理解了买书的艰辛过程,更加深了对阿长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

当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具体方法有很多,还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当我们真正把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理论与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的时候,语文教学一定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一定会呈现出鲜活生动、扎实高效的喜人局面。

第7篇:篮球教学中大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

[摘要]当今大学生应具备团队合作的能力,文章分析了大学篮球教学的特点,并设计了在教学实践中团队合作的培养方案,目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大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团队合作的能力。

[关键词]篮球教学 大学生 团队合作 能力培养

[作者简介]王宝平(1963- ),男,天津人,天津工程师范学院体育教学部,副教授,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学校体育学与社会体育学。(天津 300222)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12-0189-02

一、问题的提出

在国际化的社会中,具备团队合作能力是非常重要的。Stephen P.Robbim曾提到:“工作团队通过其成员的共同努力能产生积极协同的作用,其团队成员努力的结果使团队的绩效水平远大于个体成员绩效水平之和。”卡曾巴赫和史密斯也说过:“工作群体的绩效主要依赖于成员的个人贡献,而团队的绩效则基于每个人的不同角色和能力大小而产生的乘数效应。”构成团队的要素包括目标、人、定位、权限、计划。对这五个因素施加影响,可以促进团队合作的开展,目的是提升团队的绩效。

篮球的教学活动、比赛方式都与“团队合作”密切相关,篮球教学和比赛中的关键因素包括位置、分工、配合等,可见篮球教学应充分体现团队合作。与其他学科相比,篮球教学内容更能使学生学会团队合作,因此,在篮球教学中对大学生进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是切实可行的。而在大学篮球教学中实施的“合作式”教学就是依据团队合作的理念,通过篮球教学进行渗透式教育,使大学生学会运用团队的构成要素,培养其团队合作能力。

二、篮球教学中实施“小组式合作”的培养方案

(一)准备阶段

1.合作小组的划分。(1)组内异质划分。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固定的合作伙伴,选择时应注意:首先,合作伙伴应与自己配合较默契且彼此能够较好地沟通;其次,为形成互补优势,应选择篮球基础水平和综合身体素质等方面都优于自己的;再次,为了取长补短,教师应调整那些整体水平相对较弱,或组员个性不合的小组。(2)组间同质划分。篮球教学可以采用分层教学模式,其最大的优点是将篮球基础水平大体相同的学生分到同一层次,符合因材施教原则,能够提高学习效率与教学效率。在此前提下,再基于学生的意愿,将全班学生按照其个性、交流能力、课堂表现搭配分组,一般以6~8人为一组,并保证每组都有能力强的学生。这样可以确保每组的总体水平大体相同,便于开展公平的小组竞争,并按统一的标准进行评价和整体控制。

2.小组队员角色选定与轮换。(1)组长角色选定。以自我推荐为主,组长应具有自信心、责任感、篮球基础水平中等并有一定的领导力和感染力,他的任务是保证小组顺利完成任务,对本小组工作进行监督、协调,组织小组成员商议制定本组计划、策略和实施步骤。(2)队员角色确定。组内队员各司其职,可采用由组内几个队员共同负责一项任务,而其他队员负责另一项任务的方式。例如,一个小组成员为6人,对于“双人传接球”这样的简单任务,需要由两个角色完成,可采用由三个队员担任“传接球”的角色A、角色B和独自角色C,另三位队员则为“记录员”,注意查找错误。而在“传切”这样的复杂任务中,组内队员分别为传球者、切入队员,其角色扮演各不一样,他们要在完成各自的子任务后再组合完成小组总任务。(3)角色的轮换。组长扮演两个角色,他负责整体控制小组的任务,同时扮演着普通角色,如传球员、记录员等,组长扮演的普通角色也应经常轮换。角色轮换目的是让所有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培养他们的责任感,锻炼他们的换位思考和沟通能力,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表现的舞台。

3.制定团队的规范。团队的规范应包括篮球课堂纪律,组长、组员职责和任务以及奖惩制度。在教学中应本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根据大学生生理、心理的特点,在充分信任与尊重学生的基础上,经各组讨论后,形成一整套团队的规范。

4.创造和谐的合作氛围。(1)教师的鼓励。根据学生不同的水平、特点,鼓励所有学生积极参与发言。如在教学环节,让小组中水平较差或者较内向的学生完成简单的练习任务,使学生体会成功完成任务的快感,增强学生的信心。(2)教师的表扬。教师对学生要以表扬为主,少批评或不批评,纠正错误的态度要和蔼。(3)学生间的相互帮助。组内能力强的学生要带动全体学生积极营造和谐的合作氛围。教师也可以在活动中加入任意一组,扮演普通小组队员角色参与活动,并进行交流指导。

(二)实施阶段

1.小组合作目标、内容的确定。(1)确定合作目标。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目标,并突出合作性。例如,在进行“传切”配合教学时,教学目标可分为以下两个并列的子目标:第一,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传切配合概念(学术目标)。通过教师示范完整的战术要领,讲解配合行动要领,建立正确的传切配合概念。这部分是新单元导入练习,目的是通过练习使学生了解本单元的内容。第二,学习掌握传切基础配合(合作能力培养目标)。这部分是通过学生的观察、练习、讨论,培养学生的交流技巧,包括倾听他人意见和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角色扮演能力。(2)小组合作的内容。第一,建立正确的传切配合概念,再根据教师的示范进行小组学练,如无防守的传切配合、两人传切配合、三人空切配合等。第二,合作探究。小组成员通过观察和请教师示范,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共同讨论,改进练习方法,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小组合作方式的选择。小组合作方式的选择应根据教学任务难易程度以及学生水平来决定。以下是选择小组合作方式的三个实例:

例1,在原地持球突破超越技术教学中,可两人组成一组,一人防守,一人持球突破,独立完成后再相互交换。在“角色扮演”环节既可以继续两人一组(防守人变为持球突破者,持球突破者变为防守人),也可以让小组内更多成员参与(如3~4人),进行更生动的练习。

例2,以进攻基础配合教学的“传切”配合学习为例,这是一个合作性很强的任务,宜采用合作性冲突法进行。(1)明确“传切”任务,把小组分为进攻方与防守方,并且确定组内各自位置分工,如进攻队员、防守队员、记录员、总结员等,然后开始练习、研讨并做好记录。(2)练习、研讨结束由双方队员各自发表本方观点并做好记录。(3)双方交换角色,并进行练习、研讨、记录。(4)进攻方与防守方双方总结。

例3,对于“半场人盯人防守战术”的教学,采用的是将总目标任务分为几个子任务,再将子任务分配给每个小组,最后,子任务完成后再组合完成任务。操作方法如下:(1)确定总目标,安排总任务。教师宣布每组总任务,包括脚步移动的掌握、正确选择防守位置、防有球队员的投篮和传球、堵截运球突破、防守无球队员的接球路线,能深刻理解半场人盯人防守内容,并进行扩展性的角色扮演。(2)分割总任务。教师将总任务分成4个子任务,即防守无球队员的接球路线学习;防有球队员的投篮、传球,堵截有球队员的运球突破的学习;结合进攻与防守转换,练习半场人盯人防守;与队员合作商讨角色扮演。(3)建立专家小组。各小组接受相同任务的队员要成立“专家小组”,相互交流与探讨,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各自的子任务。(4)组合子任务,完成总目标。此时撤销专家小组,回到原始组,小组成员相互交流经验,最后组合子任务,完成总任务。

(三)反馈阶段

团队合作的审核、评价更应注重促进学生改进掌握篮球知识技能的过程和合作方法。团队合作的评价方法包括:小组内队员的个人评价与小组内队员的互相评价、不同小组的队员互相评价、合作经验分享评价、合作意识评价、教师评价、优秀成果评价等。在团队合作反馈阶段,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对正确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多给予学生鼓励、支持,使学生充分体会团队合作的成功,充分调动与发挥学生团队合作的积极性。

三、团队合作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体育教师在不同阶段扮演的角色不同,并在每个阶段担任多重角色,这就要求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例如在开始阶段,教师要设计培养方案和布置任务,科学地进行合作小组的划分与调整(小组队员角色定位与轮换),制定团队的规范,创建和谐的合作氛围等;在实施阶段,教师要监督、控制方案的实施过程,及时解答团队出现的疑难问题,指导、参与各个团队的教学活动;在反馈阶段,教师要收集信息并给予反馈和评价。因此,教师在团队合作学习中的主导作用体现在保证了团队合作学习的目标明确,领导学生发挥团队合作功能来学习篮球知识、技术技能。

(二)注重团队利益,尊重个人特点

篮球教学比赛是需要团队合作完成的。在准备阶段,一方面,由5名队员组成一个团队,以团队的整体利益为基础,每个队员在本队中负责前锋、中锋、后卫位置;另一方面,根据队员的特点,注重他们的个体差异,如组织能力强的担任后卫,高大队员担任中锋,投篮能力强的担任前锋等。在实施阶段,第一要务是获得比赛的胜利,发挥团队的配合;在评价阶段,应根据个人表现与团队表现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评价,尤其是团队的合作应占较大比例,充分地调动小组队员团队合作的积极性。

(三)培养人际沟通能力

篮球教学选修课打破了年级、班级、男女生的界线,实行自主选课。篮球教学班的团队队员来自不同的学院、班级和专业,他们的个性、爱好不同。小组的划分、组长的选定、队员角色定位与轮换、方案的商讨都需要小组成员相互沟通。在这一过程中,互相尊重是第一位的,其次是团队利益,才能使团队队员在团队合作中取长补短、共同协作,实现最佳的团队合作效率。

(四)保证充足的空间与实践,注重实效性

在篮球课堂上,对教学内容的设置应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在小组讨论中,更应该重视合作的意义,不应出现只求场面而不求实质的情况。教师要留给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观察、发现、解决问题,还要教会学生合作学习的技巧和方法。这样才能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能保证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交流与合作的时间。

(五)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大学生责任感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对自我、他人、家庭、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日趋淡化。在篮球教学中强调团队合作学习可以使学生意识到不仅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更要对团队的利益负责,从而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提高其团队合作能力。

(六)加强合作的过程评价

评价的目的不完全是检查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而更应注重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和方法。在篮球教学活动中的评价方式有个人评价、同伴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评价等,其中,学习过程中的评价是最重要的,对大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最有益。

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要通过教育者正确的引导、学生个人人文素养的提高、社会舆论的影响以及各方面的合作来实现。文章从篮球教学的角度阐述了团队合作能力的渗透式教育方式,我们还需要在教学方式上进行改革,引入更多的团队合作实践项目,丰富的校园团队合作活动,加强对学生的评议机制。总之,在篮球教学中,体育教师要善于创造合作学习的氛围和条件,使大学生在篮球课的学习中,掌握体育的知识、技能,并在愉快的团队氛围中陶冶情操,提高大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参考文献]

[1]盛群力,郑淑贞.合作学习设计[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

[2]刘念,李茵莱.论大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28(4).

[3]毛振明.探索成功的体育教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4]孙民治.篮球运动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

第8篇:《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结题报告

莘县樱桃园镇中心初中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1、当今社会处于信息化时代,人类的知识增长迅速,更新周期变短,仅靠有限的学校学习获得的知识,已远远不能达到当今社会的要求,人们提出了终身学习的概念。终身学习,是对学生在校学习的一种延伸,它更强调学习者在没有教师指导下的学习。因此,它需要的学习者的自主性学习,即自主自愿地、积极科学地学习。

一方面,“知识爆炸”出现使得仅靠“灌输”的方式来传递有限知识受到严重挑战。学习者如何更多更有效地获取知识,必然要以调动学习者的自主性学习为基础。另一方面,当今社会一项科研成果的取得,往往需要几十人甚至几百人的紧密合作才能成功。当今社会是一个合作的社会,而现在的孩子多数是独生子女,缺乏与他人沟通合作的能力,这与当今社会的要求是不相符的。

因此,在当前学习自主性与合作能力是不可或缺的。

在我国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区域性经济发展活力,加速现代化进程。这些都给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挑战和优待探索的新课题。

2、现在的教师多为“辛苦型”教师,学生为“辛苦型”学生,本课题将力图“解放”教师,还教师以指导者、合作者。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培养学生的各种地理能力,并使之向其他学科迁移,藉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 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领域研究的现状与趋势分析,西方国家进行“问题解决教育”“个别化教育”。“个别化学习”适应学生个体差异,发展学生个性,实现了“主导”和“主体”的统一。注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注重与学生“会学”“善思”,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的有机结合;通过网络搜索,国内江苏省有部分学校在进行类似的研究,尚未发现本省内有同类课题的研究。根据国内外课堂教学改革的发展形式,自主发展主体参与,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4. (1)有上级业务部门的关心、指导,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

(2)有国内外的经验可以借鉴

(3)本课题组的研究成员年富力强、有多年教学实践,经验丰富,创新能力强;热衷于教学方法、教学方式的研究。

(4)学校从2000年以后逐渐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校园网络。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人类有机体有一种自我主动学习的天然倾向。”所以他主张“人的学习应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潜能发挥为基础。”

(二)认识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建构自己认知结构的过程。建构广义学习理论的先驱皮亚杰把儿童看成一个“独立的变量”,反对传统上把儿童看成是一个依赖的变量。一再强调认识是一种主动积极而不断建构的活动,儿童并不只是受教育于成人,他们自己也能独立进行学习。儿童是主动的学习者,真正的学习并不是由教师传授给儿童,而是出自儿童本身,要让儿童自发地、主动地进行学习。

(三)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活动中的两个基本要素,学生是受教育者,但不完全是被动接受教育,具有主观能动性,一切教育的影响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积极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实施素质教育要求学校教育要着眼于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夯实学习“终身学习”的基础。

(四)建构主义认为:“人的认识不是对客观现实的被动反映,而是主体以已知经验为

依托所进行的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是学习活动的认知主体,是建构活动的行为主体。学生作为主体的作用体现在认知活动中参与功能,没有主动参与的任何传授是毫无意义的。”因此学生要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作为教师,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体现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一)对自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界定

所谓“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实现自主性发展。教师的科学指导是前提条件和主导,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学习的主体;学生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中心,是教育的基本方式和途径;实现自主性发展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目的,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是新课程改革实施中重要的学习手段。这是指狭义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广义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是指人们通过多种手段和途径,进行有目的有选择的学习活动,从而实现自主性发展。

(二)课题实验研究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本课题经莘县教育局教育科学研究所批准立项为重点课题,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主要有: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习惯和能力,教会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教学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内在动力,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和帮助学生逐步学会自主学习与创新,不断培养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大胆地质疑,丰富地想象,合作地解疑,从而为新世纪培养会学习、会思考、会创造的合格人才。

1.实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即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遵循新课程的“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关注每一个学生,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体,注重培养和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切实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主体能力;教师不再仅仅是课程的执行者,更是课程的设计者、建设者,教师创设了民主、开放、科学、独具特色的课堂,自觉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教师把教学真正定位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逐步形成了对话意识,以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教学方式,不断促进教师从知识的拥有者、传授者、灌输者转向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帮助者、合作者;不断促进教师从权威者、训导者、管理者转向引导者、激发者、服务者。在教学中,教师行为表现为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励学生产生学习的动机,培养学习兴趣;为学生学习提供各种便利、服务;建立一个接纳、宽容的课堂;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成功与快乐。教师不包办代替,而是放开手脚让学生自己去实践,老师为学生提供信息、进行指导与评价。老师做到善于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勇于质疑。并且重视学生间的交流合作、重视课程与学生生活、社会实践的联系。做到敢于创新,敢破敢立。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在实验教师的引导下,提高了参与实验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表现在:能够自主、主动、独立地学习,学生能主动参与、独立思考、亲身实践、合作探究,改变了以往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学生不再指望完全依赖教师,不迷信权威,敢于对教材和教师质疑,初步具有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和创新精神;能大胆实践,能提出的问题。能够主动处理与学习有关的实际生活问题,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

与合作的能力。

2.探索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的基本策略和模式,逐步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教学模式。

(1)对实验教师的培训,采取集中培训与自学相结合、培训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形式。

(2)课堂教学开放活动。学校每学期积极开展课堂教学开放活动。有骨干教师引路课、汇报课、教学研讨、合作论坛、评估、论证等多种形式。活动在不同范围、不同层面上进行,但均以自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内容。学习、交流实验教师的经验成果,促进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

(3)课题组的经验、成果。在理论培训的基础上,各学科选择不同的切入点组成制定了研究的课题,按照已定的课题研究进程,分阶段地进行子课题的研究与实施,现将课题组的实施成果做简单汇总。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策略:①指导预习过程,培养预习能力。 ②操作引探式。其操作程序为:“问题-操作-发现-结论”。它的最大特点是让学生在操作中发现,在活动中感悟;③活动体验式。其操作程序为:“问题-实践-交流-拓展”。它的最大特点是运用知识直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实践中充分体验,在充分体验中经历“做数学”的过程;

4、猜想验证式。其操作程序为:“问题-猜想-检验-结论”。

3.通过课堂实践活动,探索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的主要实施途径,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学生主体发展的最佳环境。

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情境。教师在使用教材时,注意教材设计的各个栏目的内容和目标,做到心中有数,有备而教。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产生问题的空间、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空间、实践创新的空间;为学生提供亲自尝试和实践的机会,将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的内容标准尽可能地渗透到各处主题的教学活动中;引导并挖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内容。课堂教学中,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的选择上,教师要做到既凭借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教师可从不同方面去引导学生如何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落实小组学习任务。教学中无论是什么方式的培养都必须以学生扎扎实实的独立学习为基础,而不是以少数尖子生为主、多数学生做听众。在活动中做到小组成员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个体深入思考的独立学习基础上,进行组内交流。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倾听其他组员的发言,相互补充修正、集思广益;巧妙点拨、激活课堂。教师的首席作用相当重要,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勿须追求形式,并非越热闹越好,搞无限制的开放,而是要有一定的目标,当学生遇到问题、偏离方向时,教师应及时示意、因势利导、巧妙点拨,把握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方向。对于有创新的学生应及时给予鼓励性评价,以激活更多学生的思维,从而激活课堂;发挥评价的正面导向作用。适当合理的评价会给学生以激励,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思维的火花。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意识到评价的积极作用,合理运用评价,既能激励学生又可活跃课堂。

②组织教师的合作论坛。全校有2/3的教师结合学科及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作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突破口,采用合作论坛的形式,及时解决教学中所发生的问题、存在的问题,满足学生的需要,既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又延续了学生兴奋点,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究顺利、有效地开展奠定了基础。

③参加社会实践。通过社会调查、专题考察与实践等形式,来开阔学生视野、密切学生与社会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丰富学生的生活,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探索意识和创造才能。

4.积极探索并形成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评价体系。体现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全员参与的教学原则,注重形成性评价,使评价和指导紧密结合。

教学评价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根本目的是通过评价手段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以往的教学评价只来自教师的单一方面,新课程改革后的教学评价不仅教师可评价学生,学生也可以评价教师,学生也可进行互评;不仅评价学习结果,更注重评价学习过程;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同时也关注学生的个性特长,使评价更为全面科学。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一)课题研究的方法

该课题主要采用以比较研究法为主,辅以历史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理论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课题实施的方法原则

1、 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2、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

3、适应学生身心年龄特征的原则。教师应根据现代认知理论的成果指导自己的教学,根据不同年级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认知特征,选取适当的科技内容和方法或方式。

4、实践性原则。注重实践探究的重要性,理论联系实际。

5、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

(二)课题研究的情况

1.2007年9月----2007年10月为准备阶段。制定课题方案,开展调查分析,进行理论研讨和论证;培训实验教师,做好基本情况的调查摸底。

2.2007年10月----2009年10月为实验阶段。全方位实施研究内容,控制实验过程,并适当调整实验方案;积累过程资料,做好阶段性总结;及时推广成功经验。

3.2009年10月----2009年12月为总结阶段。系统整理实验资料,形成实验报告,工作报告;形成课堂教学模式、评价体系;总结交流、推广研究成果;召开总结现场会,请专家鉴定、验收。

五、课题研究的成果

我们5位教师参与了课题研究的实验。无论是校长还是实验教师,都能高度重视并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课题的研究工作,使教学工作发生了本质上的变化。

1.教师方面。连续几年来,被评为我县教育科研先进校。有3名教师被评为县级学科带头人,1名县级骨干教师,1名镇级骨干教师,教学教研先进个人。并有多位教师在各类竞赛中获教师指导奖。

2.学生方面。设计能力的提高:表现为各学科的手抄报、校园文化角的设计等方面的水平越来越高;动手能力的增强:能创造性地自教具、模型等;搜集信息的渠道拓宽;采用网络、书籍、参观、访谈等不同形式。

六、课题研究的价值与尚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三年来的研究实践证明,本课题的研究,立足于教育发展的自身规律,立足于学校发展的实际,其宗旨是明确的,研究方案果可行的,方法是得当的。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了发展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激发;师生间的心灵沟通得以加强;学习气氛更加宽松和谐。学生自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究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也提高了学校的科研能力、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可见,我校的学生自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究课题已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因此,本课题研究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我校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虽已结题,但尚有一些问题需要深入进行研究。主要有:教师在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究的认识上有待于提高;研

究的成果能否被所有的任课教师在所有班级推广应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如何在原有的基础上,向素质教育的深层次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我们将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第9篇: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习惯意识的培养

走进中小学课堂,合作学习似乎成为一种时尚。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它有力的挑战了教师的“一言堂”的专制,同时也首次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团体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学生的交往与审美能力。但调查发现,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的较多。

开展合作学习,让学生在活动、探索中获得知识远比手把手教会他们“是什么”要重要。但开展合作学习之后所引起的一系列问题,更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教学场面:讨论时,学生各说各的,学生不善于独立思考,不善于互相配合,不善于尊重别人的意见,也不善于做必要的妥协。学生汇报,教师依次听取汇报,汇报完毕,活动便宣告结束。

为了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在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时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一、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合作学习是为了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给每一位学生提供展示的空间,使学生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组内的交流、探讨,使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不断的产生新的想法。但是,这一切成立的基础就是: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不是自己不用动脑筋,大家一块儿解决问题,学生应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参与小组学习,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由于学生长期受“教知识”习惯的影响,学生只能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他们不习惯也不会主动思考,不知从何想,更不知从何说,难于用语言表达。这就要求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应耐心扶助,注意解题思路、思考方法的指导,与学生一起分析思考的方向,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创设便于学生思考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动脑欲望,逐步形成动脑、动口的习惯,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敢想、敢做、敢说。

二、要培养学生分工合作的习惯

合作学习不是一种个人的学习行为,而是一种集体行为,这就需要学生有足够的团队意识。曾有一个古老的故事:“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因此,合作学习要想成功开展,建立分工合作的意识是必不可少的。

(1)分工。例如《统计》这一课时,在统计班里的同学生日在什么季节时,需要有人进行调查活动(数一数),有人记录,这时就需要学生先分工,决定谁来数,谁来记,然后才能合作。分工,就是让每个同学各司其职,可这并不容易,因为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所以分工的方式也不同,在小组建立之初这个问题尤为突出,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在小组内要建立民主协商的氛围,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办法。

(2)合作。合作意识的培养应该从合作氛围的营造开始。例如在教学《认识物体》时,每个小组有一个袋子,里面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让一个学生按小组其他同学的要求从袋中摸出一个物体。这个活动就使得他们必须合作才能完成,为合作意识的培养提供了物质环境。

三、要培养学生正确交流的习惯

在听课和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经常会出现这种现象:当一个学生发言时,其他学生并没有认真听,而是一味的举手,不住地喊“老师,我来、我来。有的学生干脆一幅“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的模样”。这样就不能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因此,培养学生的交流习惯显得尤为重要。

交流是合作学习中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交流而展现自我,探索真理。交流的过程亦即个体从狭隘走向广阔的过程,它带来视界的敞亮。交流由于具有平等性,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民主平等的精神的发展,也使得学生个体思考通过交流成为集体智慧。但如何让学生更有效的进行交流呢?

(1)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见解,就是“说”,就是将自己的观点通过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让别人理解。这种“说”的能力包括:思维的逻辑性、语言的组织能力等,这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养成的,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甚至生活中不断地为学生提供练习的机会。

(2)要培养认真倾听的习惯。合作学习中除了要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外,还应具有认真倾听他人发言的习惯。不仅要让学生肯听,更要让学生会听,能够听出别人说的重点、问题,才能重视并采纳他人意见,达到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3)要培养善于肯定别人优点,也敢于质疑的习惯。善于肯定别人的优点,敢于质疑都是良好的合作品质,这两方面有利于合作学习小组成员博采众长,取长补短,也有利于深入探究问题,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4)要培养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合作学习尽管是小组化学习,人数不多,但也必须在一定的组织纪律约束下进行,避免不必要的吵闹和争论。当然这里所指的纪律约束并不是把学生管死,不给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自由,而是通过一定的纪律要求,让学生在“合作”中活而不乱。

四、要培养学生积极实践、动手操作的习惯

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学习数学知识同样也离不开实践操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实践操作习惯。

(1)要培养学生善于动手的习惯。新教材许多数学知识都是通过分一分、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拆一拆等动手实践后理解和掌握的,小组合作学习更有利于动手操作实践,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积极动手操作实践的习惯。

(2)要培养学生把实践与思维结合起来的习惯。实践操作活动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活动,但往往会出现操作后仍不能正确解答数学问题的现象。这就是没有很好地把实践操作与思维结合起来。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筋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教师在指导操作实践时,必须把操作与思维结合起来,使学生动手必动脑,每操作一步都要与解决的数学问题相联系。养成良好的实践习惯。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可组织学生合作分小棒,先把9根小棒平均分给三个小朋友,再把10根小棒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操作后让学生分析思考,比较两次分的结果并用语言叙述出来,接着要求用算式把分得的结果写出来:9÷3=3

10÷3=3剩1。教师再揭示余数的概念,指导正确的横式、竖式书写,这样每一步操作都与思维联系起来,使动手操作促进思维的发展。

2 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习惯意识的培养

走进中小学课堂,合作学习似乎成为一种时尚。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它有力的挑战了教师的“一言堂”的专制,同时也首次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团体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学生的交往与审美能力。但调查发现,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的较多。

开展合作学习,让学生在活动、探索中获得知识远比手把手教会他们“是什么”要重要。但开展合作学习之后所引起的一系列问题,更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教学场面:讨论时,学生各说各的,学生不善于独立思考,不善于互相配合,不善于尊重别人的意见,也不善于做必要的妥协。学生汇报,教师依次听取汇报,汇报完毕,活动便宣告结束。

为了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在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时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一、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合作学习是为了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给每一位学生提供展示的空间,使学生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组内的交流、探讨,使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不断的产生新的想法。但是,这一切成立的基础就是: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不是自己不用动脑筋,大家一块儿解决问题,学生应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参与小组学习,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由于学生长期受“教知识”习惯的影响,学生只能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他们不习惯也不会主动思考,不知从何想,更不知从何说,难于用语言表达。这就要求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应耐心扶助,注意解题思路、思考方法的指导,与学生一起分析思考的方向,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创设便于学生思考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动脑欲望,逐步形成动脑、动口的习惯,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敢想、敢做、敢说。

二、要培养学生分工合作的习惯

合作学习不是一种个人的学习行为,而是一种集体行为,这就需要学生有足够的团队意识。曾有一个古老的故事:“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因此,合作学习要想成功开展,建立分工合作的意识是必不可少的。

(1)分工。例如《统计》这一课时,在统计班里的同学生日在什么季节时,需要有人进行调查活动(数一数),有人记录,这时就需要学生先分工,决定谁来数,谁来记,然后才能合作。分工,就是让每个同学各司其职,可这并不容易,因为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所以分工的方式也不同,在小组建立之初这个问题尤为突出,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在小组内要建立民主协商的氛围,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办法。

(2)合作。合作意识的培养应该从合作氛围的营造开始。例如在教学《认识物体》时,每个小组有一个袋子,里面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让一个学生按小组其他同学的要求从袋中摸出一个物体。这个活动就使得他们必须合作才能完成,为合作意识的培养提供了物质环境。

三、要培养学生正确交流的习惯

在听课和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经常会出现这种现象:当一个学生发言时,其他学生并没有认真听,而是一味的举手,不住地喊“老师,我来、我来。有的学生干脆一幅“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的模样”。这样就不能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因此,培养学生的交流习惯显得尤为重要。

交流是合作学习中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交流而展现自我,探索真理。交流的过程亦即个体从狭隘走向广阔的过程,它带来视界的敞亮。交流由于具有平等性,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民主平等的精神的发展,也使得学生个体思考通过交流成为集体智慧。但如何让学生更有效的进行交流呢?

3 (1)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见解,就是“说”,就是将自己的观点通过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让别人理解。这种“说”的能力包括:思维的逻辑性、语言的组织能力等,这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养成的,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甚至生活中不断地为学生提供练习的机会。

(2)要培养认真倾听的习惯。合作学习中除了要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外,还应具有认真倾听他人发言的习惯。不仅要让学生肯听,更要让学生会听,能够听出别人说的重点、问题,才能重视并采纳他人意见,达到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3)要培养善于肯定别人优点,也敢于质疑的习惯。善于肯定别人的优点,敢于质疑都是良好的合作品质,这两方面有利于合作学习小组成员博采众长,取长补短,也有利于深入探究问题,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4)要培养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合作学习尽管是小组化学习,人数不多,但也必须在一定的组织纪律约束下进行,避免不必要的吵闹和争论。当然这里所指的纪律约束并不是把学生管死,不给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自由,而是通过一定的纪律要求,让学生在“合作”中活而不乱。

四、要培养学生积极实践、动手操作的习惯

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学习数学知识同样也离不开实践操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实践操作习惯。

(1)要培养学生善于动手的习惯。新教材许多数学知识都是通过分一分、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拆一拆等动手实践后理解和掌握的,小组合作学习更有利于动手操作实践,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积极动手操作实践的习惯。

(2)要培养学生把实践与思维结合起来的习惯。实践操作活动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活动,但往往会出现操作后仍不能正确解答数学问题的现象。这就是没有很好地把实践操作与思维结合起来。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筋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教师在指导操作实践时,必须把操作与思维结合起来,使学生动手必动脑,每操作一步都要与解决的数学问题相联系。养成良好的实践习惯。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可组织学生合作分小棒,先把9根小棒平均分给三个小朋友,再把10根小棒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操作后让学生分析思考,比较两次分的结果并用语言叙述出来,接着要求用算式把分得的结果写出来:9÷3=3 10÷3=3剩1。教师再揭示余数的概念,指导正确的横式、竖式书写,这样每一步操作都与思维联系起来,使动手操作促进思维的发展。

如何培养团队精神

团队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依赖的、承诺共同的规则、具有共同愿望、愿意为共同的目标而 努力的互补技能成员组成的群体,通过相互的沟通、信任、合作和承担责任,产生群体的协作效 应,从而获得比个体成员绩效总和大得多的团队绩效。一位畅游南美洲的游客曾见过一种奇观: 游客们点燃干燥的原始草丛,把一群黑压压的蚂蚁围在当中,火借风势,逐渐蔓延,蚂蚁开始混 乱, 逐渐便变得有序, 迅速扭成一团, 像雪球一样朝外滚动突围。 外层的蚂蚁被烧得“噼啪”直响, 死伤无数,但蚁球仍然勇猛向外滚动,终于突出火圈。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团队精神。这种团队精 神如何培养呢?这是人力资源管理中重要内容。

一、 团队精神培养取决于团队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作为团队的组织者,首先要健全一种有效监督和约束机制,营造一种团结干事的工作氛围。工 作默契,干部职工“心有灵犀一点通”;其次,消除不必要的工作界限。培养干部职工整体配合的 协作精神,形成“分工不分家”,“互相支持和努力”的工作习惯;再次,相信每一位成员。让每位 成员都能拥有自我发挥的空间,但要破除个人主义,唯我才行、夜郎自大的傲慢心理,把团队成 员的力量凝聚到同心协力的行动上和甘苦荣辱的感受上,树立团队集体主义观念;第三,尊重每 一位成员。 4 让每一位成员都学会包容、欣赏、尊重其他成员的个别差异性,使全体员工产生团结 感,树立共同目标,共创未来。今年开始,临沧地区宣传意识形态各部门开展的“学习型队伍、 服务型机关、创新型班子”创建活动,所培养的就是一种团队力量和团队精神,旨在提高宣传思 想工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二、团队精神的培养取决于组成团队每一个成员 作为团队成员,要培养团队精神。必须注重以下能力和品质的培养。

(一)、培养表达与沟通的能力。表达与沟通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不论你做出了多么优秀的工 作, 不会表达, 不能让更多的人去理解和分享, 那就几乎等于白做。 比如公务员考试录用面试时, 每个人的时间也就 10 分钟,如果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好好推销自我,可能就与一个好机会擦肩 而过了。“行胜于言”,主要是强调做人应该多做少说。但现代社会是个开放的社会,好想法、好 建议要尽快让别人了解、让上级采纳,为团队作贡献。所以要抓住一切机会锻炼表达能力,积极 表达自己对各种事物的看法和意见,并掌握与人交流和沟通的艺术。

(二) 、培养主动做事的品格。每一个人都有成功的渴望,但是成功不是等来的,而是靠努力 做出来的。 任何一个单位都不喜欢只知道听差的人, 我们不能被动地等待别人告诉你应该做什么, 而应该主动去了解社会需要我们做什么,自己想要做什么,然后进行周密规划,并全力以赴地去 完成。

(三) 、培养敬业的品格。几乎所有的团队都要求成员具有敬业的品质。有敬业精神,才能把 团队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 有责任心, 才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个人的命运是与所在的团队、 集体联在一起的。要有意识地多参与集体活动,并且想方设法认真完成好个人承担的任务,养成 不论学习还是干什么事都认真对待的好习惯。有才能但不敬业的人,想用也没人敢用。

(四) 、培养宽容与合作的品质。今天的事业是集体的事业,今天的竞争是集体的竞争,一个 人的价值只有在集体中才能得到体现。 成功的潜在危机是忽视了与人合作或不会与人合作。 有些 人的动手能力强,点子也不错,但当他的想法与别人的不一致时,就是固执己见,不知如何求同 存异;有的团队成员谈到自己的同事时,对同事很挑剔,缺乏客观看待事情的品质;有的团队成 员,在家里都是被照顾、被包容的珍宝,特别有一些家庭环境比较好的,由于有优越感,更不容 易做到宽容待人和与人合作;有的团队成员家庭有问题,对周围的人缺少信任,使人无法与其沟 通、合作;有的团队成员,在团队中是业务骨干、技术能手,而高高在上,对其他成员不屑一顾, 不懂得尊重和迁就别人。实际上,团队中的每个人各有长处和不足,关键是成员之间以怎样的态 度去看待,能够在平常之中发现对方的美,而不是挑他的毛病,培养自己求同存异的素质,对培 养团队精神尤其重要。这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良好的与人相处的心态,并在日常生活中

运用。这不仅是培养团队精神的需要,而且也是获得人生快乐的重要方面。

(五) 、培养全局意识、大局观念。团队精神不反对个性张扬,但个性必须与团队的行动一致, 要有整体意识、全局观念,考虑团队的需要。团队成员要互相帮助,互相照顾,互相配合,为集 体的目标而共同努力。曾经有这样两个大学生:他们共同承担一个项目,但各有分工。其中一位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遇到了技术上的难题, 此时他只会自己冥思苦想乱翻书, 却不屑于向坐在旁 边的高手教。而这位高手此时不是把他当做是共荣共辱的合作伙伴,而是坐在旁边等着看笑话。 他们共同承担的项目其结果可想而知这是我们应该吸取的教训。 所以在工作中, 有意识地培养全 局观念极为重要。比如要建设一个优秀班组,就不能只考虑自

小学生课堂自主学习习惯 培养策略初探

洪洞县大槐树镇西街小学

刘海红 【内容提要】:

5 成功教育从习惯养成开始。教育的核心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学会做人。习惯是一个人存放在神经系统的资本,一个人养成好的习惯,一辈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则是小学教育中的一项基本要求。课堂是新课程改革的主阵地,课堂教学则是实现课改目标和各项教育教学目标的主要途径。我们在关注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的同时,还应沉下心来,更多地关注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情况,重视培养学生专心倾听、善于提问、积极思考发言等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以切实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关键词】

自主学习

课堂教学

习惯培养

自主学习习惯

策略 方法

理念

课标

课程改革

技能

技巧

有效课堂

小学生 【正

文】

健全人格的发展离不开良好习惯的培养。最近,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专家孙云晓指出:“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如果是好习惯,将会终身受益,孩子小时侯是培养习惯的最佳时期,有一个公式:早期教育花一公斤的气力=后期教育花一吨的气力。说明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如:几年前,当几十位诺贝尔奖得主聚会时,记者问其中一位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请问您在哪所大学学到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这位科学家平静的说:“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了什么。”“学到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做错事要道歉,仔细的观察事物。”这位科学家出人意料的回答,直接说明了儿时养成的良好习惯对人一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当然,学习习惯的养成也是如此。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指出,简单地说,教育就是要养成习惯。我国古代就有“少年若天性,习惯如自然”的说法;英国教育家洛克说:一切教育都可归结于养成儿童良好的习惯,因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则是小学教育中的一项基本要求。课堂是新课程改革的主阵地,课堂教学则是实现课改目标和各项教育教学目标的主要途径,因此可以这样说,课堂教学的效果如何,将直接关系到各项目标的实施和落实。可是,当我们关注目前的课堂教学的现状时,却经常听见教师抱怨学生上课不专心听讲,不能积极主动思考和发言,导致课堂教学效益不高。因此,我们在关注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的同时,还应沉下心来,更多地关注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情况,重视培养学生专心倾听、善于提问、积极思考发言等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以切实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一、小学生心理特点分析及课堂自主学习习惯现状调查

1、

小学生心理特征分析

小学生大脑的兴奋功能逐渐减少而抑制功能逐渐增强,大脑功能的自控能力也渐完成。儿童时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口语和书面表达能力在小学阶段都有明显提高。从口语到书面语掌握的过程,要老师讲解、指导,才能认识、阅读和书写,掌握书面语表达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阅读、拼写的技能如果在学习中不能正确掌握,则容易表现为相应的学习技能障碍,从而影响学习成绩。小学生思维的基本特征是从以具体形象思为主要形式过渡为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往往学习语文比学习数学要容易得多。高年级儿童对抽象的材料理解力加强,可运用简单抽象的逻辑思维去推理、判断。小学期间,学生随意注意和不随意注意都有很大的发展,随意注意的时间和注意范围渐长、渐宽,注意的转移也逐渐灵活。注意的保持时间与老师所讲内容、教学方式是否生动,有否吸引力、学生的兴趣等密切相关。随着年龄的增长,情堵反应向集体荣誉感、责任心、友谊感等高级情感活动发展。小学时期学生的个性特质越来越固定,个性倾向越来越明显。心理专家认为,小学期间是形成自信或自卑的关键时期。

2、课堂习惯现状调查

根据小学阶段各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课堂教学情况,我校课题组对学生的课堂学习习惯进行了问卷调查,各年级抽取了100名学生参与,并将调查情况进行了分析:

自主学习习惯

专心听讲

倾听的习惯

积极回答问题

积累习惯

课堂笔记习惯 观察习惯

写作习惯(写话、日记等)

合作学习习惯 预习、复习、整理材料习惯

长期以来,教师偏重于“满堂灌”教学,“保姆式”教学,总是搀扶着学生“摘果子”,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消极的地位。在课堂教学中,总是重知轻能、重教轻学,使得课堂教学出现高耗低效的局面。近年来,随着课堂教学的改革,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如何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使学生长此以往形成自主的学习习惯,已经成为很多家长和老师共同关注的问题。可由于认识上的局限,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在对小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培养上往往是零碎的,不成系统,随意性很大。年级之间缺少必要的衔接和过渡,自主学习习惯的年级特征不明显,没有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提出更高的要求,没有进行更严格的训练,没有把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与学生的人格形成联系起来。自主学习习惯的研究有很强的现实必要性

二、小学生课堂自主学习习惯培养内容分析 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深刻的体会:课堂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多么的重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自主的学习习惯,应是我们重要的努力方向。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入人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越来越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尤其是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掌握学习的方法与技能,做到“会学”、“善学”,长此以往,形成稳定的学习习惯,这是新课程所积极倡导的 . 结合我校课堂实际,我们制定出小学=学生课堂急需培养的十种学习习惯:

1、课前积极预习的习惯

预习能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以及重、难点,带着疑问上课,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2、专心“听”的习惯

上课专心听讲,集中注意力,这是学生听懂一节课的前提。所以,教师首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专心听课的良好环境,让学生能专心听讲。其次,学生应主动积极的学会听课,听老师讲课的思路引导,听同学回答问题的独特之处。

3、敢于“说”的习惯。 上课积极回答问题,大胆发言既可培养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在学生回答问题时,首先要求语言要完整,不要语无伦次。但是,如果学生回答错了或回答的不完整,我们老师应多鼓励学生,表扬他敢于“说”的勇敢的精神,不要让学生觉得回答问题是种压力而不敢说,不肯说。

4、正确“读”的习惯

从终身学习的角度来看,阅读习惯跟随并影响人的一生。阅读不仅仅指阅读教材,更多地是指阅读课外读物,如童话、寓言、小说、诗歌等。阅读又可分默读、朗读、背诵等。默读是学生自主性学习方式中最主要的方式,它主要是眼脑手协调一致,注意力高度集中;朗读是学生自主学习教材的最主要的方式之一,需眼脑口手协调一致,注意力集中;背诵是强化记忆和理解的一种学习的方式。

5、规范“写”的习惯

从终身学习的角度来看,书写习惯人生必备习惯之一。书写不仅指正确规范地书写汉字,还包括具有一定的写作和表达水平,能按要求写出具有一定水平的文章。

6、善于“思”的习惯

思考是人类学习知识和认识事物的主要形式。只有经过思考的东西,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思考是人生进步的阶梯。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低年级学生主要掌握形象思维技能,高年级则还需学会初步的抽象思维技能。孩子爱问“为什么”是好事,说明孩子在思考,在主动地动脑筋。对爱提问的孩子,教师应鼓励并积极帮其解答疑问。如果孩子不爱提问,教师就要多问孩子,由此,慢慢地转为孩子自己主动开口提问。

7、强化“记”的习惯

具有一定的记忆能力是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识记能力是学习水平的重要指标,人获取的知识百分之七十来源于记忆。自主性学习方式形成过程中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习惯,必须培养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识记一定的内容。有一定的记忆速度,有良好的记忆能力。

8、课后及时复习的习惯

按照大脑遗忘规律的表现,只有及时复习,把平日所学的零散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弥补学生知识的缺陷,才能巩固所学知识。

9、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

要让孩子养成独立作业的习惯。家长不要充当“伴写”的角色,孩子一边作业,家长还得一边指点,最好是孩子独立做完,检查错误后,家长再去点拨,检查,让学生有思考的空间,以免增强了孩子的依赖心理和惰性,变“我来学”为“帮我学”,使孩子失去了勤于动脑的好习惯,遇事就依赖家长。

10、总结的习惯

要让学生根据自己实际,通过考试和讲评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吃一堑,长一智。积极总结经验教训,掌握好的学习方法。

三、小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培养的方法及对策

1、培养方法

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本能。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而且有利于自学能力的培养。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是小学阶段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成功教育从习惯养成开始。孙云晓教授的公式是培养好习惯用加法;克服坏习惯用减法。 那怎么说培养好习惯用加法呢?如培养孩子爱画画的习惯,今天叫他画一只小兔子,明天画小兔在吃青草,增加画青草或草地,后天在草地上画几朵花,再后天在天上画白云太阳。这样一天一天的增加,画画的好习惯就自然的养成了。 克服坏习惯怎么用减法呢?如孩子坐不住板凳是正常现象。一位细心的妈妈观察写作业的儿子,一会喝水,一会撒尿,不到一小时出来四五次。这位妈妈看在眼里却没有急于求成,而是在第二天孩子写作业前给孩子提了个建议:坐下前把该办的事办好,我看你写作业时出来3次完全可以。孩子在妈妈的鼓励下果真少出去一次;过几天妈妈又提议再减少一次,孩子又轻松做到了。父母的要求依次递减,直到孩子可以集中精力把作业写完,既帮孩子克服了不良习惯,更重要的是保护了孩子的自信心。好习惯的养成不在一朝一夕,贵在长久坚持。

(一)、培养学习兴趣

孩子兴趣的产生往往是在小时候。不同的年龄段,由于各自不同的素质,孩子的兴趣往往有自已的独特性。孩子兴趣的发展和表现,往往是他天赋和素质的先兆。教师要经常问一问孩子的兴趣是什么,要引导孩子不断发展兴趣。

(二) 、有效的注意力训练

8 良好的注意力是伴随儿童成长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儿童时期养成良好的注意力,是长大成人后成就一番事业的基础,但儿童的天性就是好动、好玩、很难专心致志地去做某一件事情。因此,在“集中注意力”的针对性训练中,一定要创造出“层层递进,出人意料”的梯度感,让孩子的心神不会焕散。

(三) 、养成读书的习惯

书对孩子的影响实在不可低估,书不仅教给他知识,带他认识世界,还对他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理解能力、性格发展都有正面影响。良好的读书习惯,将使他终身、受益。培养一个爱好阅读的孩子是有法可循的

(四) 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多鼓励孩子主动探索,不要太多不必要的“不准”;在孩子专心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要干扰他,尽可能不要催促他,更不要跟在孩子身边不断提醒他不可以这样、不可以那样;在孩子解决问题遇到困难时,不要急于帮助他,可以多给他提些建议;不要急于把结果告诉孩子,要给孩子充分的时间自己去发现。

(五) 培养孩子的记忆力

记忆是知识的宝库,有了记忆,智力才能不断发展,知识才能不断积累。

一般说来,习惯可以在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中形成,也可以在无意识状态中形成。而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在有意识的训练中来形成,不允许也不可能在无意识中自发地形成,这是学习习惯与一般习惯的根本区别。因为,相对于其它习惯而言,不良学习习惯形成以后,要改变它将是十分困难的,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 事实表明,习惯左右了成败,习惯改变人的一生

上一篇:核酸检测实验室设计下一篇:林业基层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