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习惯意识的培养(精选13篇)
开展合作学习,让学生在活动、探索中获得知识远比手把手教会他们“是什么”要重要。但开展合作学习之后所引起的一系列问题,更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教学场面:讨论时,学生各说各的,学生不善于独立思考,不善于互相配合,不善于尊重别人的意见,也不善于做必要的妥协。学生汇报,教师依次听取汇报,汇报完毕,活动便宣告结束。
为了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在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时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一、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合作学习是为了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给每一位学生提供展示的空间,使学生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组内的交流、探讨,使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不断的产生新的想法。但是,这一切成立的基础就是: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不是自己不用动脑筋,大家一块儿解决问题,学生应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参与小组学习,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由于学生长期受“教知识”习惯的影响,学生只能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他们不习惯也不会主动思考,不知从何想,更不知从何说,难于用语言表达。这就要求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应耐心扶助,注意解题思路、思考方法的指导,与学生一起分析思考的方向,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创设便于学生思考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动脑欲望,逐步形成动脑、动口的习惯,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敢想、敢做、敢说。
二、要培养学生分工合作的习惯
合作学习不是一种个人的学习行为,而是一种集体行为,这就需要学生有足够的团队意识。曾有一个古老的故事:“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因此,合作学习要想成功开展,建立分工合作的意识是必不可少的。
(1)分工。例如《统计》这一课时,在统计班里的同学生日在什么季节时,需要有人进行调查活动(数一数),有人记录,这时就需要学生先分工,决定谁来数,谁来记,然后才能合作。分工,就是让每个同学各司其职,可这并不容易,因为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所以分工的方式也不同,在小组建立之初这个问题尤为突出,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在小组内要建立民主协商的氛围,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办法。
(2)合作。合作意识的培养应该从合作氛围的营造开始。例如在教学《认识物体》时,每个小组有一个袋子,里面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让一个学生按小组其他同学的要求从袋中摸出一个物体。这个活动就使得他们必须合作才能完成,为合作意识的培养提供了物质环境。
三、要培养学生正确交流的习惯
在听课和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经常会出现这种现象:当一个学生发言时,其他学生并没有认真听,而是一味的举手,不住地喊“老师,我来、我来。有的学生干脆一幅“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的模样”。这样就不能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因此,培养学生的交流习惯显得尤为重要。
交流是合作学习中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交流而展现自我,探索真理。交流的过程亦即个体从狭隘走向广阔的过程,它带来视界的敞亮。交流由于具有平等性,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民主平等的精神的发展,也使得学生个体思考通过交流成为集体智慧。但如何让学生更有效的进行交流呢?
(1)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见解,就是“说”,就是将自己的观点通过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让别人理解。这种“说”的能力包括:思维的逻辑性、语言的组织能力等,这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养成的,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甚至生活中不断地为学生提供练习的机会。
(2)要培养认真倾听的习惯。合作学习中除了要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外,还应具有认真倾听他人发言的习惯。不仅要让学生肯听,更要让学生会听,能够听出别人说的重点、问题,才能重视并采纳他人意见,达到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3)要培养善于肯定别人优点,也敢于质疑的习惯。善于肯定别人的优点,敢于质疑都是良好的合作品质,这两方面有利于合作学习小组成员博采众长,取长补短,也有利于深入探究问题,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4)要培养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合作学习尽管是小组化学习,人数不多,但也必须在一定的组织纪律约束下进行,避免不必要的吵闹和争论。当然这里所指的纪律约束并不是把学生管死,不给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自由,而是通过一定的纪律要求,让学生在“合作”中活而不乱。
四、要培养学生积极实践、动手操作的习惯
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学习数学知识同样也离不开实践操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实践操作习惯。
(1)要培养学生善于动手的习惯。新教材许多数学知识都是通过分一分、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拆一拆等动手实践后理解和掌握的,小组合作学习更有利于动手操作实践,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积极动手操作实践的习惯。
(2)要培养学生把实践与思维结合起来的习惯。实践操作活动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活动,但往往会出现操作后仍不能正确解答数学问题的现象。这就是没有很好地把实践操作与思维结合起来。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筋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教师在指导操作实践时,必
须把操作与思维结合起来,使学生动手必动脑,每操作一步都要与解决的数学问题相联系。养成良好的实践习惯。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可组织学生合作分小棒,先把9根小棒平均分给三个小朋友,再把10根小棒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操作后让学生分析思考,比较两次分的结果并用语言叙述出来,接着要求用算式把分得的结果写出来:9÷3=310÷3=3剩
1。教师再揭示余数的概念,指导正确的横式、竖式书写,这样每一步操作都与思维联系起来,使动手操作促进思维的发展。
1.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合作学习时为了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给每一位学生提供展示的空间, 使学生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通过组内的交流、探讨, 使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 不断地产生新的想法。但是, 这一切成立的基础就是: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不是自己不用动脑筋, 同学一起解决问题, 学生应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参与小组学习, 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由于学生长期之处于被动状态, 不习惯主动思考, 不知从何想起, 也不知从何说起, 难于用语言表达。教师在教学中, 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 形成动脑、动口的习惯, 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敢想、敢做、敢说。
2. 培养学生分工合作的习惯
合作学习不是一种个人的学习行为, 而是一种集体行为, 需要学生有团队意识。因此, 学习要想成功开展, 建立分工合作的意识是必不可少的。
2.1 分工
分工是合作的前提。比如教学“统计”一课时, 在统计班里的同学生日在什么季节时, 需要有人进行调查活动, 有人记录, 这时就需要学生先分工, 决定谁来书, 谁来记, 然后才能合作。分工, 就是让每个同学各司其职, 因为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 所以分工的方式也不同, 在小组建立之初这个问题尤为突出,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在小组内建立民主协商的氛围, 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 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办法。
2.2 合作
合作是成功的关键。合作意识的培养应该从合作氛围的营造开始。如教学“认识物体”, 每个小组有一个袋子, 里面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让一个学生按小组其他同学的要求从袋子中摸出一个物体。这个活动就使学生必须合作才能完成, 为合作意识地培养了物质环境。
3. 培养学生正确交流的习惯
习惯是能力的体现。交流时合作学习中的重要表现形式, 通过交流而展现自我, 探索真理。交流的过程即个体从狭隘走向广阔的过程。交流具有平等性, 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主动性、创造性和民主平等的精神的发展, 也使得学生个体思考通过交流与成为集体智慧。
3.1 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
学生表达自己见解的方式就是“说”, 把自己的观点通过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 让别人理解。
3.2 培养认真倾听的习惯
学生的合作不应该仅仅是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还要认真倾听他人的发言。不仅让学生肯听, 更要会听, 能够听出别人说的重点, 优势互补, 共同提高。
3.3 培养善于肯定别人优点, 敢于质疑的习惯
合作学习的重点在于合作, 这就要求学生一方面善于肯定别人的优点, 同时又要敢于质疑。这两方面的结合有利于合作学习小组成员博采众长, 取长补短, 也有利于深入探究问题, 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3.4 培养良好的组织纪律性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合作学习时小组化, 但必须在一定的组织纪律约束下进行, 让学生在“合作”中活而不乱。
4. 培养学生积极实践, 动手操作的习惯
数学知识来源实践, 学习数学知识同样也离不开实践操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实践操作习惯。
4.1 培养学生善于动手的习惯
动手实践是最有效的方法。新教材中许多数学知识都是通过分一分、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等动手实践后理解和掌握的。
4.2 培养学生把实践与思维结合起来的习惯
理论联系实际往往是效果是明显的方法。实践操作活动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活动, 但往往会出现操作后仍不能正确解答数学问题的现象。这就是没有很好地把实践操作与思维结合起来。操作时, 让学生边演示边叙述。
关键词:合作学习技能;合作规则;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学会讨论;学会组织;学会评价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技能是完成某种任务的一种活动方式。学习活动由学习技能构成,每一种学习活动往往包含一系列的具体技能。如果不具备一定的学习技能,学习是难以进行的。要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必须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技能。
在小学数学小组活动中,让学生掌握合作规则,学会倾听,学会讨论,学会表达与交流意见,学会组织和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技能与方法,要坚持不懈地引导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并形成必要的合作学习技能。下面浅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熟练掌握合作规则
规则是合作的前提,只有按照一定的规则才能进行合作。小组合作学习也不例外。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就要做好安排,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不同的学习内容讲清合作规则,然后安排组长按照组内成员各方面优势做好人员分工,让每个学生按照一定的规则带着任务去合作,营造和谐的合作氛围,这样才能合作成功。
二、在合作中学会倾听
学会倾听别人的话,这是对人的尊重,也是一种礼貌。在开始合作时,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过短,没有耐心听别人的意见,现在的孩子多数又是独生子女,唯我独尊,表现欲特强,对于其他同学的发言更是视而不见。为此,在小组合作倾听别人说话时,告诉学生一定要眼睛看着对方,要有耐心听别人把话说完整,不插嘴,别人说过的你就不要再说了。对于同一个问题,你有不同的看法和意见,必须要等人家发言完毕,小组长同意后你才可以举手发言,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强化学生倾听方法,对那些专注力和记忆力较差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帮助。经过这样有意识的训练,学生必定会提高注意力,久而久之就会养成一种习惯。
三、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
语言表达是人与人交流的基础,合作学习需要小组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见解。为此,教师要深入到小组中,调动每个学生的参与欲望,培养他们敢说的勇气,小组长要特别注意尊重每个成员的自尊心,对于表述不清楚、不完整的成员不要嘲笑,要鼓励他们增强信心,不怕说错,大胆表达,说之前要明确自己先说什么,再说什么,在说的过程中说出自己的理由和见解。因此,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提供机会让学生多表达自己的观点,给学生提供讨论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敢说、会说。我想,经过这样长时间的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一定会逐渐提高。
四、在合作中学会讨论
讨论交流是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关键。小组的每个成员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后,会存在意见不统一、理解不一致的问题,这就需要通过讨论、争辩达成共识来解决问题。教师在指导学生讨论问题时,要按一定的步骤和方法,首先各组每人分别把自学后的收获汇报给组内同学,其他成员必须认真倾听,可以进行简短记录,以便自己发言时补充。然后,小组成员进行讨论,对于达成共识的问题归纳整理,得出正确的结论。对于小组内未能解决的问题,上交给全班同学和老师,全班同学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全班解决不了的,再由老师帮助解决。通过这样的交流讨论,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判断和表达的能力。
五、在合作中学会组织
合作是否成功,学生讨论是否有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组内的组织者,我在小组的分工上采取动态制,首先把全班学生按照性别、成绩、能力等方面进行搭配分组,力求每个小组各方面能力均衡,组内成员分工明确后,采取组内成员轮流制,每个人都有做组长的机会,这样组内会出现互动、互助、互帮、互勉的局面,使每个成员都体会到在合作学习中,作为组织者要承担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与收获。
六、在合作中学会评价
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小组合作学习评价包括学生自我评价、学生间的互评、师生间的互评等。自评时可以谈体会、谈收获、谈自我表现;互评时可以谈组内同学的优缺点,目的是相互勉励、共同提高;师生互评时,教师要有意识地表扬学生的闪光点、每一点进步的地方,要用赏识的语言进行激励表扬,让学生越来越自信、越来越优秀。
参考文献:
汪可青.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J].黄山学院学报,2003(02).
作者简介:张晓楠(1978—),女,本科,就职于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素质教育实践学校,研究方向为数学教学。
摘要:
自主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进行能动的、有选择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完善人格。我们在转变教育观念的同时,应更多地关注学生,重视培养学生专心倾听、善于提问、积极思考发言等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关键词:
自主读书 独立思考 善说能辩 活学活用
自主学习一直是教育学和心理学共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国学者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直对自主学习进行不断的研究、探索。在教育学领域,研究者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目标,重点探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教学方法。在心理学领域,研究者侧重于考察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各种因素,以及自主学习发生、发展的内在心理机制。
无论从哪个角度,他们对自主学习的认识,都存在一些共同之处,即自主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进行能动的、有选择的学习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完善人格。
课堂是新课程改革的主阵地,课堂教学则是实现课改目标和各项教育教学目标的主要途径,因此可以这样说,课堂教学的效果如何,将直接关系到各项目标的实施和落实。可是,当我们关注目前的课堂 教学的现状时,却经常听见教师抱怨学生上课不专心听讲,不能积极主动思考和发言,导致课堂教学效益不高。因此,我们在关注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的同时,还应沉下心来,更多地关注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情况,重视培养学生专心倾听、善于提问、积极思考发言等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以切实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下面,我试以《草船借箭》一课教学为例,从读、思、说和知识的运用等方面就如何培养自主学习习惯谈几点肤浅的看法。
一、以体验成功来培养自主读书的习惯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是获取知识、体验情感的主要途径,“小学生读一篇课文,要进入情境,感悟语言符号所代表的生活场景与思想感情,就需要体验或发现学习。”课堂中在保证足够的读的时间前提下,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内容和有效的读书方式去读,以激发学生读的热情、读的兴趣和读后的思考。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加深对读的内容的理解,领会作者独特的构思,感受语言表达的创新因素,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真挚情感,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成功的美好体验,促进自主读书习惯的养成。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中,我始终贯穿一个读字,通过悬念的制造、情境的创设,激起学生阅读的欲望。并在读之前向学生提出明确适度的要求(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适度地提高或降低读的要求),引导学生潜心阅读,深入思考,得出结论,体验读书乐趣。课文第二自然段描写极为精彩,教学中先从周瑜临死时说的话:“既生瑜,何生亮?!”引入,创设情境,抓住关键词句(如“就要、公事、希望”等)提出问题:
1、从这些词句中你读出了什么?
2、你对周瑜是怎么看的,依据是什么?
3、周瑜说的话妙在哪里?等问题,激起学生自主读书、理解发现的欲望。然后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对课文反复地读,自主理解:周瑜因妒贤忌能设计欲加害诸葛亮,而诸葛亮神机妙算将计就计;领悟其语言表达的精妙。学生在自主的读书中摘到了“果子”,享受到了读书带来的愉悦和成功。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让学生体验到欢乐的情绪才能学好,使学生乐学爱学,这样自主读书的习惯自然会得到加强。
二、以挑战困难来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每个学生都有独立的意向和能力,感到自己能明白的事理,就不喜欢别人反复罗嗦;相信自己能解答的问题,就不愿别人提示;认为自己会做的事,就不愿别人帮助。教学中尊重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尊重学生解决问题的方式。坚持“教师引在前,讲在后;学生听在前,想在后。”教师或是提供背景知识,或是点拨语言规律,或是交流自己收获,不一而足,充分运用启发讨论式,鼓励学生通过独特的学习活动克服学习中的障碍。将课堂设计成为如何让学生自主探究,得出结论而获得自信和乐趣的过程,打破只听不思考的定势,摆脱依靠老师学习的依赖性,让学生走向自主、自立、自强。
“诸葛亮为什么三天能顺利交箭?”这个问题是理解全文的关键。学生很难直接从文中找到答案,便会习惯地等待老师的分析讲解。此时,我并不即刻满足他们的要求,而是循序渐进地引导他们读文、思考、讨论,从诸葛亮“知天时,懂地利,识人心”三方面入手,对他 的神机妙算自主理解。而许多书上能找到答案的问题则放手让学生自主解决,以免适得其反。这样既保持和培养了独立思考的兴趣、能力,又树立了向困难挑战的信心,更激起他们向更“高峰”冲击的斗志,养成自立的习惯。
三、以畅表情怀来培养善说能辩的习惯
“口语交际是最重要的交际手段。”叶圣陶先生指出:“说”字最基本,“说”的工夫差不多了,听读写就容易办了。因此,教学中要努力创造说话交际的契机,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解除学生说话的后顾之忧,让他们想说、敢说、能说,获得轻松舒畅的情感体验,养成畅表情怀的习惯。
课堂中我设计了一系列的说话训练:讲三国故事,分角色对话,说启发谈感想,发表看法等,丰富了学生的语言,也使思维变得更加严谨。学生的说话真是丰富多彩,特别是讲课文以外的三国故事,深深地吸引了其他的学生,让学生感到“英雄有用武之地”而欣喜不已。同时也带动一批同学去积累课外的知识,展示才能。
学生光靠自读自悟往往理解不深,领会不透。开展辩论赛是促进学生消化知识、培养说话交际能力很好的手段,还能促进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一旦提出辩题,他们就会主动多渠道地去搜集资料,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求知。
本课中鲁肃是个比较有争议的人物,有的说他既然身侍吴主,就该尽全力帮助周瑜,而不该背着他为诸葛亮准备船只,这于将来吴国不利。也有的说,鲁肃为人坦坦荡荡,敦实忠厚,不像周瑜心胸狭窄,做人就得像他那样,学生的观点莫衷一是。于是,趁机组织一次辩论赛,让学生查询资料,搜集内容,充实辩题。辩论中学生兴趣浓厚,直抒胸意,充分表达自己观点,极大地丰富了语言,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养成说话中表达鲜明观点的习惯。
四、以享受知识来培养活学活用的习惯
《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任何直接经验的获得都离不开实践,语言的表达和理解能力主要是在语言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语文知识的学习,也只有和读写实践结合起来,才有现实意义——运用。课堂中努力创设语文实践的机会,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才能的舞台,实践的乐园,使语言学习运用更加丰富、生动起来。如:说见闻写感受;开展专题的读书活动;演课本剧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体验成功的愉悦,养成活学活用的习惯。
儿童活泼好动,有很强的想象力和表现欲,他们非常喜欢把课文演出来。曹禺先生对课本剧表演予以充分的肯定:“学生参加演戏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演戏里的人,就必须理解他们的思想与感情„„可以启发学生潜在的智力,使他们对听课、读书发生兴趣„„”课前,让学生组成剧组,根据内容鼓励学生自觉吸收、运用生活语言编剧本,并自导自演。课堂上让学生走上讲台,充分发挥才能,施展个性,他们演得惟妙惟肖。在这样的语文实践中,学生兴趣盎然,并表示希望今后有更多这样的机会。清朝教育家王明阳说:“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起进不能已。”长期保持这种“喜悦”,就会不自觉地运用语文知识,养成习惯,巩固所学。
黄畈中心小学:田春枝
一、实施背景
科学课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学生获取知识、进行知识创新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科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当前的新课程改革十分重视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的统一。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实验探究是一个有效的途径。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实验,来证明自己的假设,因此在学生实验时,教师不应过多限制学生,应该留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试验自己的新想法,去 提出新的问题,去交流讨论。
二、实施过程
1、理论学习与研究。(2013.1——2013.4)
2、形成经验与方法。(2013.4——2013.5)
三、实施措施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2、确定探究问题,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3、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指导验证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尚志市希望中学梁学英
在初中政治课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掌握合作规则,学会倾听,学会讨论,学会表达与交流意见,学会组织和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技能与方法,要坚持不懈地引导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并形成必要的合作学习技能。下面浅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熟练掌握合作规则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小组合作也不例外。一般情况下的小组讨论,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未等其他学生发言,就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这样一来,那些学困生相当于走了个形式,没有经过大脑思考便得到了现成的答案,结果,好的更好,差的更差。这时就需要教师事先作好安排,讲清合作规则,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合作技能:包括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在小组中如何开展讨论,如何表达自己的见解,如何纠正他人的错误,如何汲取他人的长处,如何归纳众人的意见等。
因此,可在小组合作前这样规定: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记下来,再由小组长安排,各个成员各自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的意见后由记录员将其整理出来。这样,每个人都有了思考的机会和时间。
二、在合作中学会倾听
在开始合作时,初中学生一节课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过短,对于自己的发言比较认真,不容易接纳别人的意见,而对于同学的发言,却不重视。为此,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学会三听:一是认真听每位同学的发言,眼睛看着对方,要听完整,认真思辨,不插嘴;二是要听别人的发言要点,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三是听后须作思考,并做出判断,提出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反思、评价的能力。在这样要求下训练,引导学生学会反复琢磨、体会,善于倾听同学意见,不随意打断别人发言,提供学生发表不同见解的空间,以达到相互启迪、帮助的功效,学生不但养成了专心听的习惯,调动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尊重的品质,能体会他人的情感,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
三、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
语言表达是人与人交往的基础,也是自己实际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教师重点要对不会表达的学生有意识进行示范指导,而全班汇报展示成果时,让更多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让别人听懂你的见解,不光是优生要会表达、善表达,那些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学生也要学会表达,整体提高学生的表达技能。为此,教师要深入到小组中,调动这些学生的参与欲望,培养他们敢说的勇气,把一些基础较差、思维能力弱、不善言谈的学生也有表现自我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因此,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提供机会让学生多表达自己的观点,给学生的讨论提供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敢说、会说,培养学生善于倾听、思考、判断、选择和补充别人意见的好习惯,一旦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指点,使学生逐渐学会用语言准确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四、在合作中学会讨论
讨论交流是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关键。每个成员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后,意见不统一、理解不一致时,这就需要通过讨论、争辩,达成共识,解决问题。教师指导时,按一定的步骤和方法进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逐步学会讨论交流问题的技能。合作学习中,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通过共同讨论、相互启发,从而达到合作的目的。学生讨论问题后,各组由一人汇报自学或独立思考的内容(文本助学的内容),其他成员必须认真听,并且有自己的补充和见解。最后,还应将各自遇到的问题提供给全组成员讨论,对达成共识和未能解决的问题分别归纳整理,得出正确的结论。通过这样的讨论,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判断和表达能力。
五、在合作中学会组织
听、说技能是合作学习的基本技能,组织技能就是合作学习的重要技能。组织技能是听、说技能和独立思考的前提。合作讨论的成败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组内的组织者,具体做法是:指导组织者进行组内分工、归纳组内意见、帮助别人评价等,另外,为了体现小组内的主体性,可定期培训、及时更换组织者。通过训练不但提高了合作学习的效率,而且为学生今后立足于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六 、在合作中学会评价
一、小组合作搜集资料, 培养学生学会资源共享的能力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 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学会学习这一学生基本素质的重要性, 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学会多少知识已经不是决定因素, 而如何获取知识才是至关紧要的, 因此, 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学会学习。我把全班按照“同质异组”分成六个组, 设组长、记分员、资料员各一人, 每个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 查找搜集资料, 最后看看哪个小组资料搜集的更全面, 完成任务更好。比如:Ready to Go中Unit 5的Vocabulary一课, 我就把单词中的分类介绍给学生, 然后启动学习任务, 每个小组承揽一个任务, 去搜集相关的词汇、语音、动词的用法, 相关的词组等。有的小组把所有的卧室词汇总结出来, 有的则查找所有厕所的用品单词。
在搜集资料和讲解中, 小组成员之间、组与组之间通过互动交流, 彼此实现资源共享。这种学习方式, 不仅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使学生学会了搜集自己想要的信息, 并且在交流中提升了合作意识。
二、小组合作完成任务,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
人们常说:一个苹果和一个苹果交换, 还是一个苹果, 一种思想和一种思想交流就有两种思想, 那么, 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交流也是学习方法、思维方法的交流。老师在布置任务时, 要考虑到可行性和每一个小组成员的接受能力, 把复杂的任务分解成一系列的任务链, 从简到难, 从浅到深呈现给学生。在学习语法比较级时, 我就把形容词比较级的构成的规则, 特殊形容词的构成, 到比较级的句型总结用法等任务分配下去, 为了完成任务, 小组成员各自选择自己力所能及的题目, 在完成自己任务的同时, 相互讨论、相互帮助、相互评定, 对于小组任务中不能解决的问题, 可以留给其他小组或者全班同学讨论解决。这样, 小组学习给每一个成员提供了各尽其能的机会, 又为学生间的交流提供了条件, 提高了学生的热情和自信心, 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小组合作实践,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美国哈佛大学校长普西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 是区分一流人才与三流的分水岭。教学要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中心。而创造力的培养, 有赖于学生能否在丰富的实践中得到锻炼提高, 这就要求我们抓住机会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中, 结合所学内容, 教师进行设计, 使教学任务立体化、实用化, 比如:制作本人名片、描画本地地图、编制菜谱、制作存折和分析福利津贴等, 在这些活动中, 教师充当参与者和帮助者, 学生把学到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 锻炼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事实证明, 放开学生手脚, 解放学生的头脑, 使他们在自主学习、自由探索中学会思考, 学会与人交往, 有了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体验, 这些对将来他们的生活学习都起到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 新课改 放手 自主学习 独立性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几年的高三教学经验让我发现一个不争的事实:高考中能脱颖而出的往往是那些平常会自主学习的同学。下面我谈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通过放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一、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培养自主学习意识
放手的前提是主动,怎样在传道授业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学习?我通过实践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
要激发学习兴趣,唤起求知欲望,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可以在教学中借助多种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演示、教具、实物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自己想学。如教学生椭圆的定义时,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并观察椭圆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动手动脑的兴趣。
2.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唤醒自主参与的意识。
在教学中,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的主体,教师不能机械地把知识灌输到学生的头脑中,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和实际活动,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例如:讲解“A{x|-2≤x≤5},B={x|m+1≤x≤2m-1},B?哿A,求m的取值范围”一题时,我先请两位同学板演,其余同学帮他们修改,给每人自我反省的机会,然后请所有同学思考:这道题还可以怎么变形?此时,大家畅所欲言,一位同学一旦提出新的想法,立刻就有同学就解法上指出与前者的不同之处,课堂变得活跃而和谐。最后,学生通过全体总动员,集结了六种变式和每种解法的不同及注意事项。在这种氛围中学习,学生心情愉悦,乐于接受新知,能主动探索未知,敢想、敢做,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进而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体验学习的快乐,形成独特的思维角度。
3.挖掘学生内在潜能,提高自主参与的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们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学生更是这样。他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产生疑问时,自主探索的欲望十分强烈。
例如:在講“讨论函数f(x)=x+(x>1)的单调性”一题时学生顺利解决,再将例题变式:“讨论函数f(x)=x+(x>0)的单调性。”自变量的范围的改变使学生在操作上遇上障碍,通过短时间的思考,学生心存疑虑,有了操作学习的欲望,这时再顺应学生的需求,安排4人一组进行讨论,让学生自己在小组学习中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这一系列的安排,既顺应学生心理需求,又激发了学生个人自主参与学习的动力,使学生初步掌握了合作学习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活动能力,形成了独立的活动空间.
二、让学生自主制订个人学习计划
教育学研究表明:自发的学习是最持久的,也是最深入,假如学生不能发动学习动机,就不可能真正坚持到底。放手让学生自己确定学习计划合理安排时间是自主学习的前提,有利于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有效性。学生只有在确定活动内容的基础上,才能每天有计划地、有毅力地坚持下去。我曾经带过一个理科学生,她的智商并不高。她从高二便开始做《三年高考五年模拟》,而且她给自己订的计划就是:每天在新课之后整理笔记本、错题集,《三年高考五年模拟》跟着做,一直到高三她都是这样坚持着,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高考她冲过了一本线.
心理学家马斯洛在《成长心理学》中指出:学生生来具有内发的成长潜力,不需要教师刻意指导。明天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知道如何学习的人。只有让学生学会学习,才能使学生终身受益。
三、指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有了一个好的学习计划还不够,怎样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也是至关重要的,学生应该有哪些自主学习的习惯呢?
1.保持旺盛的精力。
做到生活有规律,注意饮食营养,保证充足的睡眠,保持适量的运动和休息,能够以旺盛的精力投入工作和学习。
2.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1)合理分配学习任务和时间。
合理分配每天的学习任务,把自己的学习任务分解成每天能够完成的单元,并坚持当天任务当天完成,无论如何都不能给自己以任何借口,按照既定的时间表行事。学习时间表可以帮助学生克服惰性,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地完成学习任务。
(2)及时复习。
为了使学习能够有成效,要求学生做到及时复习,养成及时复习的习惯。如何复习呢?我认为学生可以向自己提问,不时地向自己询问“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等问题,是集中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和发现薄弱环节的好方法。也可以向他人提问,在学习中碰到疑难问题,及时向教师和同学请教,无论自己的问题是多么简单、多么微不足道,只要多向自己或别人提问,学习就能不断进步。
(3)养成做笔记的习惯。
做笔记既可以帮助学生集中精力思考和总结、归纳问题,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把学习内容中的重点记录下来,便于以后运用。
四、让学生参与对自我学习的评价
让学生参与对自我学习的评价能使学生真正明白:自己的学习怎样,有没有达到预定的目标,应该怎样努力以求上进。它是发展学习自觉性、独立性的先决条件。教师可以在课结束时这样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是我们以后要解决的?”通过建立自主评判机制,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
总之,只有大胆放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这样的学习才是自愿的、高效的,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而也只有会独立学习的学生才能在新课改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新课改中的教师们,学会放手吧,让学生自己在经历奋斗和努力后展翅飞翔。
参考文献:
[1]李玉平.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J].高师理科学刊,2009,(1).
[2]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二版,2004,(4).
[3]蔡雨.开放教育学生如何培养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2004,(10).
课题结题报告
2006年9月我校语文实验组成员以海林农场教育科研“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为依据,通过共同讨论并确定了以《语文课中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为课题进行教学研究。四年来,我们在各级领导的关怀支持下,实验组人员团结一致的不懈努力和潜心研究,达到了实验目标,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探索了教育改革的新途径。现将课题的研究情况汇报如下: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
1、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已成为各国都在关注并努力探索的问题,同时学会合作也是当今国际社会的共同心声。基础教育肩负着造就适应未来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的重任, 新一轮课程改革具有跨历史性的里程碑意义。对新课程的理念,教师能够接受,但真正落实到课堂上,许多教师仍然按照经验形成自身的教学方法,很少考虑如何调整教学策略来适应学生,学生在学习上几乎完全“依赖课堂、依赖教师、依赖书本及标准答案、依赖死记硬背。”这样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学子,自然会残缺自主性、适应性和创造性。为了能培养出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新一代人才,学校教育不但要教给学生各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培养他们学习的能力,为今后持续不断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学生发展的需要。教育的核心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立足于学生本位教育。教学改革的真实意义:“即是使每个人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潜力。”因此,我们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改革方向。众所周知,现代教育培养的应该是有主体性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活动,并为社会进步作出贡献。在教学中我们发现,许多教师以讲授结合提问、讨论、练习为特征的教学方式组织教学,虽然改变了以往的“一言堂”、“填鸭式”,但在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的还是“问答式”,在热闹的问答中完成教学任务。学生是接受多于发现,被动优于主动,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发展,能力得不到提高,“创新”的火花更是无法迸发,教师仍旧是至高无上的知识传授者。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教师目标:更新教育观念,自觉地进行教学改革的尝试,提高自己教育教学水平,与学生共同成长。在课堂教学中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空,给他们充分的自学、提问、讨论、读书、作业的时间;应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实效,积极尝试小组学习的途径,应精心组织探究性学习,合理安排探究内容,给予充分探究空间,在探究过程中落实语文实践,培养主动学习,勇于创新的精神。
2、学生目标: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改变学生过于被动的接受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主动参与到小组学习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提高学生听、说、读、写和综合性学习的能力,优化学生的学习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动机及求知欲,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
三、课题研究的策略方法
(一)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小学语文教学选用合作、探究方式符合教学改革的实际,能实现教学形式的转变:一是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师的讲授;二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三是尽可能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中学习,在“活动”中交流,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
1、注重自主性: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为接受学习,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学生接受知识的来源已由原来的单一的教师或教材转向多个方面。因此,要求学生对所接触的知识进行选择和整和。在本课题中,教师应该引导消极、被动、无条件的接受为积极、主动有选择的接受。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自主地位。
2、注重合作性:合作学习是《新大纲》所提倡的一种学习形式,《新大纲》指出“提倡在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教师应设计安排互动,尤其应针对课文的重、难点给予点拨引导。以达到师生之间的互动,从而促进语文整体素质的发展。
(二)课题的研究内容
1、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课堂教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2、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自主的环境中自由选择感兴趣的适应自己程度的学习内容,自由选择学习方法。
3、自读自悟。遇到疑难,自由寻找合作伙伴,共同探究,实现“师生互动、学生互助、个性主动”的信息流多向交互传递,并将所学方法转化为能力与习惯。
(三)课题的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我们以行动研究为主,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反思,然后在反思中改进,循环反复,以此实现研究的目标。同时辅之于经验总结,了解学生学习的基本情况,从而保证了课题开展的实效性。
2、调查法:形式有问卷式、访谈式,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对学生进行了课外阅读兴趣、学习兴趣的调查。
3、运用座谈讨论,提供观摩课等形式进行研究,以理论探讨作为辅助。
(四)课题的研究实施步骤
本课题的实验分四个阶段实施
1、准备阶段:(2006·9——2006·10)调查每个学生实验前学习状况,学习相关的理论和有关的经验,制定初步的实施方案。
2、初步实施阶段:(2006·10——2008·2)分组相对固定的合作学习小组(四人小组)一个成绩较好的学生,两个成绩一般的下上和一个成绩较差的学生,达到异质均等,在学习中,组员之间互相核对答案,并就其中的问题进行互相帮助,鼓励学生不光要得出答案,还要尽量在组内充分阐述自己的观点、看法。
3、全面铺展实施阶段:(2008·3——2010·10)在学生四人小组已经与他人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分组相对灵活多变,尽量做到使学生与自己熟悉了解的或兴趣、看法一致或相近的同学学习,便于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交往,有利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讨论与交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不同的多变的分组法,能让学生感到新鲜和有趣,能较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4、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0·3——2010·7)
在阶段性总结的基础上,按实验方案进行全面总结,撰写论文及实验报告、教科研论文,编辑科研成果,完善档案资料,并注意推广研究成果,接受教科研领导的结题验收。
四、课题的研究成果
经过我校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自主、合作、探究性教学特色不仅已初步呈现,还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课堂变了
课堂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念、学生记、老师问、学生答,老师考、学生背的教学方式在我们学校基本不见了。课堂上教师能使用最佳的教学艺术,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创造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积极营造平等、民主、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减轻学生学习上的负担,使学习成为一种乐趣,使学生的自主性得以发挥,能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潜在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大多数学生能主动思考,主动质疑了。
2、教师变了
课题的研究,促使教师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我们通过组织教师学习相关材料、理论专著,积极参加各种专题讲座,外出观摩学习,观看名家名师课堂教学录像等活动,把教师的理性和感性认识集中到“自主、合作学习课堂教学”上。广大教师的教育思想转变明显,教育观念更新了,业务素质强了,科研意识增强了,“科研兴校”的观念与氛围已逐步在学校形成。课内:教师能对学生积极主动自主、合作学习给予充分肯定,为学生今后解决类似或相关问题导向指路。让学生牢记学习方法,养成自主、合作学习的习惯。课外:教师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到社会生活中去探究学习,给学生更多读书、动脑、动手、实践的机会,培养出有思维有能力的创造型人才。
3、学生变了
(1)自主、合作学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表达与交流,使每个学生学会发表个人见解。学习优秀的学生养成了敢于质疑的习惯;学习中等的学生、性格内向的孩子不再附和别人的意见、随大流了,而是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观点;学困生有时发言出乎大家的意料,比谁说得都要好。当我们看到孩子在课堂上争先恐后、不甘示弱地表达、交流时,当我们听着孩子们那充满童真却不乏机智的回答时,我们被他们感染着。
(2)拉近了心理距离,学生乐于学习了。传统的教学活动多数只有“主--客”的单向活动,压抑了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给学生一种“距离感”,这种“距离感”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禁锢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创造性思维。我们在研究中从学生年龄特点及心理需要出发,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良好的体验情境以及适时的激励机智,缩短了师生间、生生间的心理距离。在课堂教学中,温暖和谐的氛围,学生在思维上是紧张的,但在情绪上是放松,心理上有安全感,不再感到压抑。师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好的学法受到大家的鼓励,不全面有效的学法也不会受到嘲笑和指责,而是在相互交流中互相学习、进步。学生能轻轻松松舒展自己的才能,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自主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情绪,融洽了师生关系。
(3)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在研究过程中,我们结合课堂教学,渗透学法指导,使学生学会自主、合作学习,取得了较大成效:学生能从课内预习到课外预习,从扶到放,使大部分学生学会了预习的基本方法,如查阅工具书、质疑、查阅课外阅读资料等,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已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具有了一定的质疑水平,学生懂得了质疑的一般方法(如对课题的质疑、对重点字词的质疑、对课文的空白点质疑等),训练了思维;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学生敢说、愿说,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每年都对课题进行一次经验总结,每学期至少提供一堂校性观摩课,每学期写一篇教学反思,在平时的教案编写中课课都写教学反思。
四年来,教师获奖如下:(只选取部分)
朱秀红
在“中华少年作家”文学作品大赛中指导的《捞虾.》荣获指导教师
特等奖
朱秀红
在“中华少年作家”文学作品大赛中指导的《妈妈,我想对您说》荣获指导教师一等奖
关宏杰
在“中华少年作家”文学作品大赛中指导的《迟到.》荣获指导教师
特等奖
四年来学生在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奖情况如下:(只选择部分)
魏焕松 2008年荣获“中华少年作家”文学作品大赛特等奖
杨
浩
2008年荣获“中华少年作家”文学作品大赛特等奖
张世达
2008年荣获“中华少年作家”文学作品大赛特等奖
陈宇彤
2008年荣获“中华少年作家”文学作品大赛特等奖
白雪娇
2008年荣获“中华少年作家”文学作品大赛一等奖
五、课题研究的自我评价及反思:
(一)研究取得的成绩
1、科学性:课题在研究与实验中,注意了研究的方法,讲究实事求是,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有效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2、实效性:从以上成果可以看出,课题取得了实效,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大大提高,成了有一定影响和知名度的学校,吸引了不少学生舍近求远到我校来求学。
3、发展性:广泛地开展自主探究式的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自主体验,在实践中自主探究,在实践中自主悟得,在实践中自主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几年来,我们收益颇多,但困惑也不少。其中主要有:
1、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能力的理论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2、如何建立全面评价教师的体系?
3、如何处理好课堂气氛活跃与“知识目标”落实之间的矛盾。
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将对以下问题进行重点深入的研究:
1、服务教育问题。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尤其是直面考试,提高考试水平,使课题研究的成果让教师尽快尽多地受惠。
2、资源利用问题。如何充分挖掘、发挥农村小学教育的优势资源来开展“自主、合作学习”教育。现有的教材束缚了教师的手脚,需开发一些校本课程。
3、队伍建设问题。启发教师观念上要更新,加强对课题研究的骨干教师队伍的培训工作,并且鼓励他们在教学中进一步实践,创造出结合学校现状,具有学校特色的课题研究模式。
我们将在今后的研究中,巩固成果,正视问题,深入研究,积极创新,一切都着眼于学生、教师、学校的发展,力争把海林农场小学的“自主、合作”教学特色建设提升到更高的发展阶层。
《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课题组:关宏杰
朱秀红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在课堂教学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的前提下,教师以学生学习小组为重要的教学组织手段,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最终达到使学生学会、会学、乐学的目标,进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学生这种合作的能力呢?
一、教师首先要培育学习小组,完善小组合作机制
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而结合在一起,研究、讨论、探讨,最终圆满地完成一项工作、一项任务,同时个人受益、获得满足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在数学课上,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它能够使学生相互促进、密切配合,共同完成稍有难度的学习任务。然而,引导不好,形式上的合作就会失去意义,误时、误事,徒劳无功。因此,培育学习小组,让学生学会合作。就成了小组合作学习顺利进行的前提。小学低年级学生,合作意识、合作习惯、合作能力极其有限,在培育学习小组时,我认为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组间成员水平均衡”分组的原则
在小组活动过程中,常出现这种现象:各小组的活动速度有快有慢,速度快的小组完成任务后,就不能自己,开始“乱说”、“乱动”起来。究其原因,一是低年级学生自制能力差,二是小组之间成员的基础不同,水平不一。因此,在组建3人或3人以上的多人小组时,小组间成员的水平应相对均衡搭配,他们的研讨速度、探索水平才可能大体保持一致。这样组内异智保证了组内各个成员之间在各方面的差异互补,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合作、取长补短和优势互补奠定了基础,有利于大家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而小组间成员水平相对均衡,即组间异智,又为全班各个学习小组之间在同一起点和同一水平上公平、合理的竞争创造了条件。
2、给小组成员编号的原则
各小组成员中的学识水平、智力能力、性格品质各不相同,老师可以按不同的水平,给学生编号,基础强、能力高、成绩好的同学都编为1号,成绩中等的编为2号和3号,学习有困难、能力相对较差的编为4号(这些只有老师清楚,学生不须知道)。在进行小组汇报、发言之前,教师要有目的地向全班同学表明:请每一组的某号同学代表你们组发言,请大家齐心协力帮助他整理探究的内容,为他的发言做好准备。那些不善思考的学生在小集体力量的支持、帮助下,在小组学习的氛围中不得不去思考、讨论,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使组内的每个成员都树立起集体意识,充分体现了小组合作的力量。
3、小组成员分工合作的原则
小组合作的目的是让每个小组成员都从中有所收获。如果不作任何安排,任由学生自由发挥,就会出现只是几个好学生七嘴八舌,谁也不理会谁,整个合作过程如同一盘散沙,学生从合作中得不到任何的提高。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在成立小组时指导小组成员分好工就显得十分重要。低年级特别是一年级刚入学的学生,他们头脑中没有任何学习的模式,这时两人小组比较合适。
三、四个月后,再将班上同学分成3人或4人学习小组,并给每一个小组成员作以分工:一名组长,负责组织讨论与合作;一名操作员,负责具体的操作;一名记录员,负责记录、整理本组讨论或合作的成果;还有一名汇报员,负责将小组合作的情况在全班做出汇报。每次合作时,同学就能各尽其责,不用担心谁在里面无事可做,谁在里面“唯我独行” 了。
各小组成员的分工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周期后(一个周或一个月),调换一次,让每个学生对小组中的四个角色所担任的工作都有所了解,都会做,并明白每一项工作都是缺一不可的。
二、培养学生合作的习惯与技巧,促进合作学习顺利开展
1、熟练掌握合作规则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小组合作也不例外。一般情况下的小组讨论,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未等其他学生发言,就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这样一来,那些学困生相当于走了个形式,没有经过大脑思考便得到了现成的答案,结果,好的更好,差的更差。这时就需要教师事先作好安排,讲清合作规则,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合作技能:包括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在小组中如何开展讨论,如何表达自己的见解,如何纠正他人的错误,如何汲取他人的长处,如何归纳众人的意见等。
因此,可在小组合作前这样规定: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记下来,再由小组长安排,各个成员各自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的意见后由记录员将其整理出来。这样,每个人都有了思考的机会和时间。
2、在合作中学会倾听
在开始合作时,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具有个人心理优势,一节课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过短,对于自己的发言比较认真,不容易接纳别人的意见,而对于同学的发言,却不重视。为此,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学会三听:一是认真听每位同学的发言,眼睛看着对方,要听完整,认真思辨,不插嘴;二是要听别人的发言要点,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三是听后须作思考,并做出判断,提出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反思、评价的能力。在这样要求下训练,引导学生学会反复琢磨、体会,善于倾听同学意见,不随意打断别人发言,提供学生发表不同见解的空间,以达到相互启迪、帮助的功效,学生不但养成了专心听的习惯,调动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尊重的品质,能体会他人的情感,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
3、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
语言表达是人与人交往的基础,也是自己实际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教师重点要对不会表达的学生有意识进行示范指导,而全班汇报展示成果时,让更多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让别人听懂你的见解,不光是优生要会表达、善表达,那些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学生也要学会表达,整体提高学生的表达技能。为此,教师要深入到小组中,调动这些学生的参与欲望,培养他们敢说的勇气,把一些基础较差、思维能力弱、不善言谈的学生也有表现自我和获得成功的机会。
因此,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提供机会让学生多表达自己的观点,给学生的讨论提供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敢说、会说,培养学生善于倾听、思考、判断、选择和补充别人意见的好习惯,一旦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指点,使学生逐渐学会用语言准确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4、在合作中学会讨论
讨论交流是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关键。每个成员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后,意见不统一、理解不一致时,这就需要通过讨论、争辩,达成共识,解决问题。教师指导时,按一定的步骤和方法进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逐步学会讨论交流问题的技能。合作学习中,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通过共同讨论、相互启发,从而达到合作的目的。学生讨论问题后,各组由一人汇报自学或独立思考的内容,其他成员必须认真听,并且有自己的补充和见解。最后,还应将各自遇到的问题提供给全组成员讨论,对达成共识和未能解决的问题分别归纳整理,得出正确的结论。通过这样的讨论,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判断和表达能力。
5、在合作中学会组织
听、说技能是合作学习的基本技能,组织技能就是合作学习的重要技能。组织技能是听、说技能和独立思考的前提。合作讨论的成败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组内的组织者,具体做法是:指导组织者进行组内分工、归纳组内意见、帮助别人评价等,另外,为了体现小组内的主体性,可定期更换组织者。通过训练不但提高了合作学习的效率,而且为学生今后立足于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6、在合作中学会评价
合作学习活动中评价不只是教师对学生做出的简单的评价,其中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等。评价能力的培养也很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也要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价,既要对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评价,也要对每个同学的情感表现进行评价。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师的范评引导学生互评,如让学生倾听他人发言后,用手势表示对或错,用准确流畅的语言评价,以增强评价的能力勇气、提高评价的水平。通过正确地评价让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进取心得到保护,激发了发展和创新的活力。
三、教师及时参与,给予点拨与指导。
合作学习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同时也是教师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学生的合作是否有效,同教师的参与指导是分不开的。因此,在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不应是袖手旁观、无事可做,而应该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等等,指导学生的探究,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教师还应针对学生合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高效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对不清楚任务的小组及时说明操作程序;对开展得很顺利的小组予以及时的表扬;对合作交流中偏离主题或遇到困难的小组提供及时的点拨;对完成任务的小组进行检查;对小组成员的各司其职进行监督等等。
关键词:合作学习;习惯;培养
一、“说”是合作的前提
要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学习习惯。教学中,对于那些爱探索的学生,要及时表扬:“你胆子真大”“你说得棒极了”等等。对那些怕发言的学生给予期待的眼神,增强他们的勇气和信心。当敢说者发表了自己的想法后,把复述的机会让给怕发言者,并给予鼓励。再如,课中对于那些较简单的问题,我把说话的机会也让给怕发言者,并及时鼓励:“你答得非常正确。”对于一年级刚入学的孩子来说,教师能表扬他、鼓励他,他会觉得非常开心,非常光荣。
二、“听”是合作的关键
学生的说是以听为起点的。在一年级的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特别是中差生会说,培养学生良好的听的习惯显得尤为重要。合作学习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善于听取同伴的意见,教学中要让他们听清听懂教师的要求,复述教师的要求,学生回答了问题之后,我又问道,你能把其他同学说的意思再说一次吗?要能重复叙述他人的话,自己就得听明白。
三、“指导”是合作的保证
一年级的孩子,有必要给他们讲清楚什么是合作,要讲明白合作学习的具体要求、具体步骤等。如,教师和同学对口令9可以分成5和?生答,4。要凑成10,教师说我出3,学生说我出7,师生齐说3和7凑成10。然后将教师的角色交给同桌的俩小朋友。接着让同桌模仿练习,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训练。学生练习时,教师要作为参与者、引导者,和学生一起投入合作学习。
四、“时机”讓合作发挥作用
教师要善于抓住最有利的时机组织有效的小组合作。当学生思考出现困难时、意见发生分歧时,最好及时地安排小组合作。如教学“认位置”时,在学生初步分清左右后,组织同桌合作:仔细观察书上例题,得出观察结果;本子在书的左边,书在本子的右边,接着请两位小朋友分别站在教师的左右,让小朋友说说教师的位置,这时问学生:“同样是教师为什么一会左,一会右呢?”通过讨论,使学生物体的位置是相对另一物体而言的。
五、“评析”使合作更生动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知识背景和思考方式,一年级同样如此。学生在认真审视其他同学的思维过程中作出正确判断,并对照自己的思维过程,学习他人之长处,修正自己与他人的错误,找到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这样合作会更生动。
(作者单位 重庆市潼南县双江镇小学校)
1.巧设引言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行之有效的教学引言, 可以诱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引言可以是与情趣性的设问、奇闻轶事、趣味性的故事、幽默笑话等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
例如:讲《埃及》一节时, 可用设问式引入:古代有一个国家, 国王认为死后保存完整的尸体, 灵魂就可以做阴间的统治者。 于是他们不惜劳民伤财, 为自己死后保存尸体建造陵墓, 最高的竟达146.6米。 现在, 我们把这些陵墓所在的国度称为“金字塔之国”, 那么, “金字塔之国”在哪里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
2.巧设疑问以唤起探索兴趣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学生学习欲望和兴趣的产生往往是由疑问引起的,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不失时机地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使之感到惊讶、疑惑和矛盾, 然后让学生思考;有时也可以是学生之间共同讨论, 教师从旁引导, 唤起学生思考兴趣, 对于培养兴趣都行之有效。 例如:在“日本”的教学中, 可提出日本在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大国的过程中, 是如何扬长避短利用本国地理条件的? 与日本相比美国发展经济具有优越条件, 而这些条件又是什么呢? 这些“问题情境”设置如推理小说中一个个悬念起到了抛砖引玉、引人入胜的作用, 使学生在认知兴趣的引导下, 通过自己的思考, 教师的指导, 最终不难找到问题的答案。 使之求知欲不断得到满足, 继而产生新的求知欲。
3.创设有效的情境以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
根据教学内容, 使用多种教具 (如图片、录像、多媒体等) , 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为营造教学情景, 活跃课堂气氛创造有利条件, 可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可以放映“地震过程”和 “火山爆发”等录像及褶皱、断层等录像, 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 又如讲 “长江沿江地带的生态环境问题”时, 可以播放有关1998年抗洪救灾的纪录片, 让学生重温当年的危险时刻, 引发学生积极思考, 进一步认识到长江环境问题的严峻形势。 “地球的公转”非常抽象, 对七年级学生来说, 只靠课本中的图片, 很难想象出地球运动的情况。 于是, 我从网上搜索到了“地球公转”的课件, 边演示边讲解, 学生一个个睁大了好奇的眼睛, 这样利用多媒体将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具体化, 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 采取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形式, 将知识寓于趣味中, 学生易于接受, 能引领学生走入美妙的地理学科的殿堂。
4.诱导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学习激发探究兴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要充分利用新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和“活动”等栏目, 指导学生阅读、思考与完成, 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如, 讲“世界的人口问题”时, 首先让同学们参阅人口增长表, 算一算每一节课、每一分钟的时间内, 世界上要增长多少人, 这样, 同学们头脑中一下子建立起了世界人口“ 多、 快” 这个概念; 然后请大家观看 “ 苦难的母亲” 这幅漫画图, 由学生讨论含义, 得出:人口增长过快, 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森林面积减少, 草原遭到破坏, 造成水土流失、土壤沙化等严重后果;使得社会问题增多, 医疗卫生、交通、教育、住房、就业机会等方面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 最后鼓励大家进一步分析:解决人口问题的措施和目标。
5.充分利用各种因素激发学生思维兴趣
新教材中, 图表数量多、种类多、表达形式新颖, 图文并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文中的图表, 围绕课文灵活运用。 例如, 讲述日本工业时, 先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日本主要工业原料来源示意图”和“日本主要工业原料从国外进口的百分比”示意图, 再分析课本“日本主要工业区的分布”示意图, 然后结合已学的日本位置、领土组成和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的知识, 让学生思考、分析、理解日本工业集中于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地区的原因。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读图、用图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又加强了知识的直观性。
6.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积极开展地理课外活动
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走出课堂, 走进大自然和现实社会环境中, 亲身体会地理科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的关系, 并通过已学的地理知识识别一些地理事物的形态和特性, 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 加深对地理科学重要性的认识, 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 总之, 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探究意识和合作能力的重要学习形式, 也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往的重要形式。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项重大课题, 任重而道远, 需要我们不断探索, 努力研究, 只要广大教师不懈努力, 定能使这种学习形式更完整、更合理、更有效。
参考文献
[1]卞鸿翔, 李晴.地理教学论.
[2]李红梅.考试:教研版, 2009 (12) .
[3]王巨伟.大众文艺:学术版, 2009 (18) .
[4]林崇德, 沈德立.非智力因素及培养[M].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9.
彭云静
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中有和重要的作用,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那老师的教学肯定就会事半功倍。在美术教育教学中合理适度地渗透法制教育,这不仅是培养法制精神、涵养法制文明的需要在语文、数学等某些课程的教学中,老师往往能把握好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习惯之间的关系。但是美术这一学科的灵活性较强,上课的随意性也相对其他学科更甚,那在关于课堂纪律和学习习惯的组织上难度也更大。
如何让学生在美术课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就是广大美术教师的一个难题。我们时常感到学生只把美术课作为语数英之后的一种放松课、解放课,因而在课堂上大大加大了“自由度”出现种种问题行为,虽然,这些不良习惯,可以在教师的训斥和提醒下得以稍微的控制,但却治标不治本,不能得到彻底的解决 其实美术对孩子们来说是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一种体验,我们不能说美术课很随意只能说是它相对于其他学科氛围更轻松。我们应该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到享受其中的乐趣,也要让我们的课堂之中展现行为之美。所以要求我们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和创作,这样学生才不会“无事可做”的找其他的事情做。但是也要注意课堂的纪律并不能太死板也不能太吵闹,我们可以让学生悄悄“说”让他们和自己的画来说说话、改改它,这不
能算是一种放任自流,其实恰恰相反当孩子们的思维得到了解放,当他们沉浸在自己绘画的世界中时,才是课堂中真正的“静”,同时他们自己也得到了享受,认识到了老师说的“静”下心来,才能画得好。
美术课程不仅能引导学生在具体环境和具体情景中发展自己的审美意识和爱美能力,还可使我们的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上起到良好的影响,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不自觉的提高审美品位,从而为学生的形成良好思想和品质奠定基础,我们的社会需要这样的人,在当前的法治社会中,学法、懂法,在我们的课堂中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
老师还要与学生成为朋友谈心,了解他们的生活爱好,在他们透露出的不正确的思想的时候,先不要制止要在后面慢慢的在课程中把他们的错误的思想通过法律的形式来教育传到学生,让学生多多了解法律,在社会中要怎么做一个合格的守法哦公民,不仅要守法还要懂法,要用法律的形式来保护自己。
【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习惯意识的培养】推荐阅读:
如何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能力09-23
小组合作学习的缺点11-07
武宁中学历史学科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10-20
谈中学数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方法探究10-26
小组合作学习的调查报告11-12
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与实践研究07-11
小组合作学习课题研究的意义07-21
小组合作个人学习的心得体会09-16
小组合作学习带给我的感受09-30
对小组合作学习评价体系的探究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