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学习能力的结构及培养

2024-09-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学生学习能力的结构及培养(共8篇)

中学生学习能力的结构及培养 篇1

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迫切要求学校教育既要培养学生具有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又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学习和敏于创新的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学习能力是学生适应学习活动、完成学习任务、获得学习效果的能力。它是一种综合能力,既包括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技能,又包含形成自主内化知识和把知识转化为才智的能力。所谓内化知识,是指学习者把习得的新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系统和认知结构之中,使新、老知识相融合产生新的知识系统认知结构。所谓把知识转化为才智,是指学习者把掌握的知识转化为能在新的情境或客观实际中灵活、机智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至进行创造的智慧和才能。

学习能力和内容非常丰富,结构十分严谨。就中学生而言,它主要包括组织学习活动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伴随学习过程而发生手观察、记忆、思维等智力技能。

1、组织学习活动的能力。教育情境中的组织学习活动能力是指学生在课内外的知识学习、动作技能学习、心智技能学习和社会生活规范学习的活动中,组织本人或集体进行学习的能力。它包括确定学习任务、制定学习计划的能力,选择适宜学习方法的能力和自我考核、自我评价以及自我调节的能力。组织学习活动的能力是学习能力的先导。

2、获取知识的能力。它是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能很好的理解、消化、吸收所学知识,善于通过有效方法和途径寻找有关知识,不断完善自己认知结构的能力。它是学习能力的重点和关键。获取知识的能力包括阅读能力、听记能力和搜集资料的能力。

3、运用知识的能力。掌握知识的目的全在于应用。运用知识的能力就是学生会把掌握的知识在学习上、日常生活中以至在今后工作中加以灵活、有效运用的能力。它是学习能力的升华和归宿。运用知识的能力包括表达能力、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智力技能。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其认知发展的过程。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伴随着智力活动。关于智力的概念,众说纷纷。我过新理学界大多认为智力是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它包含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思维力、想象力。但由于注意力与其他各种认知能力同时发生,想象力与思维力关系密切,有时甚至难以分辨,故有的心理学家注重于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的研究。认为观察是基础,记忆是桥梁,思维是核心。对于学习能力来说,观察、记忆、思维是它的智力技能。智力技能是学习能力的灵魂。

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到教育的各个方面,它贯彻

于学生的整个中学学习阶段。中学教育工作者,特别是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认识中学生学习能力的结构和发展规律,掌握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主动权,从而事半功倍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关于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我们主要从培养原则、培养措施和培养途径等方面进行探讨。

1、培养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原则。这主要有五条:一是实践性原则。学生的学习能力,主要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在有意识的学习实践中不断形成和发展的。离开实践的能力是不存在的。因此学习能力的培养要同课堂教学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同步进行,要同课内外学习实践相结合,要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开始,逐步让方法自动化为习惯,让习惯上升为能力。二是主体性原则。学习能力的形成,学生本身的努力是内因,教师的指导是外因。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已有学习能力与现实学习需要的矛盾,以强化学生努力提高学习能力的内因;同时教师在教学中适时而科学地进行学法指导和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能力发展中更好地发挥主体作用。三是理论指导原则。知为行之始。要避免学生学习能力发展的盲目性和简单经验总结的狭隘性,就要对学生学习能力发展进行理论指导,例如对学生进行有关学习能力知识的传授和学习能力培养方法的指导。四是层次性原则。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是一个心理发展的渐进过程,是一个由量变积累到质变飞跃的过程。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是要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规律,既要按不同年纪提出该年龄段的共性要求,又按不同个体的个性特点进行个别指导,因此要制定分学段、分年级的学习能力培养目标体系、方法体系和考核体系,以便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培养。五是渗透性原则。由于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知识技能的掌握,离不开实践经验的丰富,所以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方法上要注意渗透性,要在各科的教学中,在班级、团队的活动中,在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中,从各学科,各活动的特点和学习实际出发,进行学习能力的渗透教育,寓隐形的学习能力发展于有形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

2、培养中学生学习能力的措施。从宏观上讲,主要有三条:一是加强“中学生学习能力”的理论研究,各年级教育科研机构和教育理论研究人员可从理论上对中小学生学习能力的地位、内涵、外延、结构、发展规律、培养策略等方面,多学科地进行综合、系统的研究,逐步形成一个完整的中小学生学习能力的教育体系,以至建立一个新兴的实用性边缘教育科学--《学习能力教育学》,从而为中学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二是制定学习能力大纲。教育行政部门可根据中学教育的特点、培养目标和我国教育实践,组织有关人员制定《中学生学习能力大纲》,编写相应教材,对中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任务、原则、内容、方法和考核等作出明确的规定,以便各中学贯彻实施。三是组织实验研究。教育行政部门或教育科研单位可以选择适当类型的、条件具备的学校进行学生学习能力的教育实验,探索规律,总结经验,以便逐步向广大中小学推广。例如上海实验学校和杭州天长小学关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教育实验已进行多年,且成效显著。

从微观上讲,培养中学生学习能力的措施也有三条:一是教师培训。用适当形式组织教师学习心理学、教育学、学习论等与中学生学习能力知识有关的教育科学,学习《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等有关教育方针政策,学习国内外有关教育改革信息,提高教师理论和业务水平,提高教师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自觉性。二是制定相应教学计划。各中学应对本校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目标、方法、考核等做出切实可行的具体规定和安排,并由点到面地逐步实施、推行,对执行计划情况定期进行总结、表彰,推广成功经验。三是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使学校管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质量评估等有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3、培养中学生学习能力的途径。这主要有四条:一是各科教学。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和中介。学生学习能力是在掌握各科知识技能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各科教学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基本途径和主要渠道。各科教学必须把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作为一项使学生终生受益的任务来完成。其具体方法有:第一,树立目标,即根据学科的特点和要求,制定本学科学习能力培养目标,使每个年级、每学期以至每节课的教学都有机地渗透培养学习能力和内容;第二,激发动机,即在教学中调动学生求知、求思、求解和讲究学法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有意识探索学法、培养学习能力的强烈愿望;第三,典型示范,教师在教学中,或者自己对学习能力的有关方面进行示范,或者向学生介绍培养学习能力的典型材料,或者由学习能力发展较好的学生向本班介绍经验,使学生得以借鉴、学习;第四,创设情境,使教师在教学中给学生创设组织学习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发展智力技能的情境,使学生得到更多的有效锻炼的机会;第五,引导点化,即教师对学生在知识掌握或能力发展上出现困难时,即使地排除障碍,点明关键,指引思路,使学生在学习和发展的关键时刻迈过难关,步入坦途。二是开设专课或讲座,专门传授有关知识,进行专项能力训练很有必要。一般在起始年级开设专课或讲座较好,若能各年级都开,则效果更佳。三是班集体建设。班级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是学生成长最直接、最重要的环境之一。良好的班风,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起积极的熏陶、促进作用。在班集体建设中,首先要培养勤奋好学、求思上进、你追我赶的良好学风,其次经常开展有利于学习能力发展的集体活动,如进行学习方法经验交流等;再次建立有利于养成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优秀学习品质的班级管理制度。四是第二课堂活动。这是学生发展能力、特长的广阔天地,应有计划地灵活地开发利用。例如组织读书会、报告会、演讲会、信息交流会等对提高学生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都大有好处;组织学生竞赛、制作、操作、文艺等活动,对发展学生特长,提高学生的智力和实践能力都有裨益。同时,组织第二课堂活动本身,就是对学生组织学习活动能力的实际锻炼。除以上四条外,象家庭学习、社会实践活动等也是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可缺少的途径。

中学生学习能力的结构及培养 篇2

一、习作教学的问题背景

(一) 学生的困惑

小学生对习作缺乏兴趣和习作能力得不到显著提高, 困惑主要有三个方面。

1. 小学生看教科书只知做什么, 而不知从中学什么和怎样学, 也不知道写好一篇习作一般需要怎样的过程, 有哪些注意事项, 致使课上感到迷茫。

大多数学生怕习作, 一是不会有意识、多角度地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和反思生活, 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并与习作相联系;更不会有意识地发现和明辨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二是不知道习作究竟需要哪些能力, 尽管在课堂上学过一些表达方式和方法, 但因形成的习作能力有限, 不是因为找不到新鲜有趣或自己印象深刻的素材, 就是因为不能形成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正确认识, 结果仍不能写出一篇像样的作文。

2. 在习作课上, 教师不能正确指出学生应该怎样学更有效, 学生习作有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 下笔有困难不能得到有效引导。

有些教师不能根据实际需要有目标、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我们经常见到的情况是, 教师在上习作指导课时, 仅仅依据教科书要求创设一个情境, 引出一个话题, 就让学生练习写, 基本上不明白这次习作究竟应该培养学生哪些习作能力, 怎样使学生获得这些习作能力;有的教师还规定不许模仿课文中的思路和词句, 说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们知道, 任何学习都是从模仿开始的, 培养模仿能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虽然文贵出新, 但只有先通过模仿使习作“入格”, 才谈得上使习作“创格”, 从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放弃模仿, 最终不仅创新能力没有培养出来, 而且连一篇完整的习作也写不出来。

3. 应试教育导致恶果。

素质教育虽然实施多年, 但许多学校的习作教学还走不出应试教育的阴影, 只以考试成绩为最终目的的现象仍不少见。由于习作是语文考试中分数比例最高的一项, 为了考出好成绩, 不少教师只好默许学生“背抄”别人代写的文章, 这已经不是秘密了。为了应付自如, 有的教师要求学生把写人、记事的范文先各“背”几篇, 然后指导学生如何改头换面地套用, 以便“一文多用”。这样不仅不利于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 更重要的是扼杀了学生对习作的兴趣和积极性。但是考试在即, 困惑也罢, “违规”也罢, 对于不会写作文的学生来说, 他们还有其他选择吗?这种仅仅瞄准考试成绩, 忽略学生生活积累和习作基础能力培养的做法必须摈弃。

(二) 教师的困惑

调查表明, 由于习作教学研究成果不多, 可供借鉴的样板课更少, 很多教师不知道一节合乎规范的习作课是什么样, 也从未上过一节合乎规范的习作课。对于大部分语文教师来讲, 习作教学中最大的困惑是:每一节课究竟应该教什么内容?到底怎样教才是正确、高效、管用的?对于一个特定年级的评价标准来说, 好作文究竟应该什么样?什么样的习作才算优秀?很少有一线教师能够说得清楚。

我们认为, 教师的困惑主要来源于以下三个方面。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以下称《课程标准》) 和语文教科书对习作教学目标的描述语言模糊。

《课程标准》在习作教学方面提出了许多先进的理念, 但遗憾的是没有对各年级的习作提出更明确具体的要求, 没有系统、可测的习作能力培养目标。因而,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各年级各学期写话或习作练习安排与习作能力培养之间还缺乏内容与形式的有机联系。

和其他教学一样, 循序渐进是习作教学的基本规律。习作教学同样需要用系统的方法进行有序的指导, 学生习作能力的形成也需要一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而现行的小学语文教科书, 习作练习项目分散且隐藏于不同阶段的主题性阅读单元之后, 线索隐隐约约, 时断时续, 习作教学内容基本无“序”可循。由于缺少系统、科学的习作教学与训练体系, 致使习作教学长期处于无序低效的状态。竟有学生说:“在教师催交作文时, 连自杀的心都有。”学生勉强上交的习作, 其质量可想而知。

2. 学校和教师对习作教学的具体目标难以说清。

由于《课程标准》没有关于年段作文能力的明确、具体的培养目标, 如第三学段要求中最为具体的一条是:“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 内容具体, 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 分段表述。”多数教师仍不知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是什么标准, 还是不好把握教学的方向, 学生的习作中出现主题千篇一律, 内容千人一面, 少有对生活、对人生、对成长的真实反映与思考, 依然难以运用习作目标来调控和改善习作教学。这不仅难以培养学生真正的习作能力, 而且也影响到学生思维品质、个性特长、健全人格、道德修养的形成和发展。许多学校和教师都觉得应该对作文教学做通盘考虑, 每一学年大致可达到什么程度, 应有一个更切合本校学生实际的明确、具体、可操作的标准, 而且这个标准要让学生明白, 一般习作能力的达标过程也要让学生明白。如同我们乘车到某地, 不仅要明确目的地在何处, 还应知道途经的各站点及其之间的距离, 才不至于走过多的弯路。但是关于这一点, 仅靠学校和教师的力量是难以做到的。

3.《课程标准》对习作能力结构及培养序列的阐述模糊。

《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 让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 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热爱生活, 表达真情实感。”还提出“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 不说假话, 空话、套话。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 “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 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这一部分内容所涉及的习作能力就至少有“观察、想象、取材、运思、表现、起草、加工、评价”八个方面。还有没有其他不可或缺的习作能力培养环节, 每一环节是否都有一项需要着重培养的习作能力?这些能力可否形成一个稳定的结构?其培养序列应该是怎样的?是文本所排列的顺序吗?

上述习作教学中这些绕不开的问题, 《课程标准》没有给予准确说明, 而这些都是习作教学急需解决的。

二、习作研究的现状分析

(一) 国内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

1988年, 朱作仁、李志强等著名学者把国内关于写作能力结构的观点划分成两大类, 一类把写作看作感知、观察、表象、思维、想象和言语能力的表现, 是智力因素和语文特殊能力的揉和、叠加。另一类则把写作看作是积累、构思、表达、修改能力的表现, 属特殊能力。

他们依照后一种观点, 概括有代表性的观点, 将习作能力结构归纳为以下方面。一是审题能力。审清题目的范围、要求、重点、体裁等, 或者自拟题目。二是立意能力。把握中心, 确定文章要表达的观点。三是搜集材料的能力。根据需要积累材料, 围绕中心搜集材料。四是选材和组材 (或称布局谋篇) 的能力。对材料加以分析、归类, 确定表达程序。五是语言表达的能力。借助文字交流思想、表情达意。六是修改文章的能力。改写、修饰文章的内容, 结构以及文字。

10年后, 人们开始重视创意写作与传意写作。如林孝聪 (1998年) 研究认为, 对小学生进行创意写作是可行的, 学生写作表现出了创造性。谢锡金、祝新华 (2002年) 研究认为,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已具有基本的传意能力。传意能力主要表现为, 明确作者身份、读者意识、传意达标 (实效) 、传意讯息等。

近年, 祝新华、石玉珍等人在《小学生写作能力评价研究与实验报告》中指出:习作能力指综合性地、创造性地应用语文知识、技能反映客观现实、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习作能力是把从客观现实汲取的感性材料、通过头脑加工制作、再运用文字符号表达出来的能力。小学生的习作, 一般从写话开始学习, 到小学毕业时, 要求会写简单的记叙文、常见的应用文。他们在分析小学生的写作能力时, 注意了以下一些能力:确立中心的能力、组材的能力、选材的能力、词句的能力、修辞的能力、传意的能力。几乎同一时期, 在中学作文研究领域较有影响的, 是扬州师范学院编写的《中学作文教学设计》中建构的写作训练体系, 他们将习作能力训练的排序表述为:立意、选材、结构、布局、表达、修改和思维能力。

(二) 我们的分析与认识

我们认为, 上述三个时期研究的最终成果表述有所不同, 但是都存在两大缺憾。

第一大缺憾是, 这些习作能力的结构排序基本上是应试能力的序, 因为都将搜集材料的能力排在立意能力之后, 这种主题先行的思想是不符合学生一般习作实践过程的实际的。“围绕中心搜集材料”或先立意后选材, 主要是应试作文时的情况。这种理念与《课程标准》中“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 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和“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 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 积累习作素材”的明确要求相左。

一般情况下, 对于学生的习作来说, 是根据生活中发现的“新奇有趣的, 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来确定中心的, 也就是说, 学生的习作应该是先有生活发现和生活体验而后有感悟, 先有素材价值判断和习作动机而后才有立意。我们可以“根据表达的中心, 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 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 丰富表达的内容”, 而不是根据事先定好的中心去搜集材料。

第二大缺憾是, 这些习作能力尚缺少概念诠释和操作依据。审题能力是什么能力?怎样形成审题能力?诸如此类的问题还留有许多空白。

我们主张, “中小学生习作能力结构及培养序列的研究”这个课题, 本身即可视为一个“中小学生习作能力结构”与“培养序列”二者相融的宏观“连续系统”。它是开放的, 又是有序的。我们在吸收、借鉴国内外已有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提出:至少包含六个以习作素材为前提的开放、有序、综合的能力可视为一个习作“中观连续系统”。

1. 发现生活中新奇有趣、印象深刻或引发感动的细节的能力。“发现生活中的新情况、引发出新感想和发现新细节”是作文的基础能力, 即通过观察寻材和通过回顾比较选材的能力。

2. 通过比较选定生活中自己感兴趣的人、事、景、物、理等作文素材后, 使记忆结构化、影像化和雏形化, 以便随时提取所记素材的能力, 并进行深入感知、想象的能力, 即思材的能力。

3. 联系身边生活与读写经验, 通过追因和反思, 孕育自己独特感悟的能力, 继而进行立意创意和拟题的立材能力。

4. 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 围绕习作核心目的, 巧妙安排表达顺序, 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地进行分段表述的组材能力和精心选择表达方式, 着眼用词贴切、文通句顺或运用新鲜词句进行细节刻画的呈材能力。以上涉及的习作能力属于前习作能力, 即在课上正式进行习作之前即应具备的能力。

5. 在修改自己的习作时, 恰当使用和出色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及标点符号, 自觉揣摩其表达效果的雕材能力 (含语言创新与评价能力) 。这属于后习作能力。

6. 根据习作题目定位习作内容范围、思考主题、确定重点、明析要求, 培养阅读审题能力;或根据对生活感悟选取素材、思考主题、自拟题目, 培养思辨与切题的语文综合能力。

尽管在习作教学中审题的环节在前, 尽管习作教学常常离不开明辨习作命题范围、要求、重点、体裁的审题能力培养, 但是就习作能力的形成来说, 审题能力说到底应该属于一种重要的语文综合能力。鲁迅写《一件小事》用审题吗?冰心写《小橘灯》用审题吗?朱自清写《背影》用审题吗?我们“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按照《课程标准》要求自由习作用审题吗?回答都应该是否定的, 说明审题能力并不是习作不可或缺的能力。

我们采取“整体—部分—整合”的系统运筹方法设计作文教学过程, 出发点和落脚点皆着眼于整体, 注重事物之间密切的、显性的或隐性的联系, 在实践中注意避免片面性和顾此失彼现象的发生, 这样才能使作文教学更有效。

上述习作能力的“中观连续系统”中任何一项虽然都是可以独立实施的, 但无疑在统筹安排这些“连续系统”时的效益应大于五个分散环节和十种独立能力之和。

我们再用习作“中观连续系统”的目光看待小学生习作能力结构及培养序列研究的实证, 其教学活动也可以安排成一个开放、有序、综合的习作教学环节“中观连续系统”。我采用行动研究法在实验前测阶段 (检查评估学生试写情况) 和教学实践中也证明了这一点。我最近用半年左右的时间, 发现前三个环节完全可以课前创设情境, 给学生具体的习作任务, 利用课下时间引导他们自己学习和提高, 上课时重温。这样不仅为习作教学节省了时间, 也为课上的习作指导、进行后两个环节的能力培养奠定基础。

三、研究目标的原则依据

(一) 研究目标

1. 理论目标。

一是在实验前测的基础上, 探索规律, 建立“小学生习作能力结构”模型, 以及培养序列所需的环境与条件, 制定有效培养习作能力的具体办法。二是构建基于“连续系统”思维的“连续系统”习作教学法, 构建一套完整、有序、科学的作文指导体系。三是运用“猜想—证实—证伪—猜想—再证实”的科学研究模式不断完善“小学生习作能力结构及培养序列”的模型。

2. 实践目标。

形成一系列新课型和新课例, 形成一整套小学生习作能力级别测查评估系统, 用于课题的后测对比、总结和推广。

(二) 课题研究的原则

实验原则是活动、行为的指导思想、基本准则。实验原则是从有效组织实验活动的规律中引申出来的对活动过程的根本要求。执行这些要求能保证活动过程具有必要的效率。“小学生习作能力结构与培养序列的研究”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有以下几点。

1. 紧扣教学、适应需求。课堂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主阵地, 习作教学是学校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教师怎样教习作和学生怎样学习作应作为习作教学研究的主旋律。因此, 本课题改革主攻方向必然要紧扣习作教学并适应习作教学的迫切需要。

2. 尊重规律, 重视方法。发现规律, 巧用方法, 是解决任何问题的门径。虽教无定法, 但毕竟有规律可循。此外, 教学是艺术, 又要提倡在探索规律的前提下百花争艳, 展示教学艺术的个性美, 教师必须先进入习作教学的“操作车间”, “教学得法”后才能逐步进入教学创新的“艺术殿堂”, 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真正成为思考型的课改探索者。

3. 珍惜经验, 继承创新。成功的教学经验是教育宝库中的珍宝, 继承和借鉴成功的教学经验和优秀的传统方法是我们的责任。但时代在前进, 如何在继承优秀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逐步创新, 实实在在地与时俱进, 使继承与创新和谐统一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严肃课题。热爱小学语文教育事业的教师们不仅应该有责任感, 还要有紧迫感。这不仅是原则, 更是课题探究的核心。

(三)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 小学生习作能力结构及培养序列研究的理论价值, 在于破解多年习作教学难题, 进行教学理论创新和学生习作能力结构及培养序列的完善与创新。

我们在此课题研究中引入“连续系统”的概念后, 无论把它作为一种复杂的、关联的和相对的存在状态来认识, 还是作为一种具有综合性、兼容性的思维方式来把握, 对于小学生习作能力结构及培养序列的研究,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学生习作能力结构及培养序列研究的“连续系统”理论表现有两大特点:一是环节依存, 缺一不可, 动态发展;二是整体着眼, 部分和谐, 协调统筹。其中整体着眼是环节依存的前提。只有努力从整体着眼, 如不忽视寻材、选材、思材和记材来如实传意两大环节的重要性和联系性, 才能最终实现所有要素之间、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协调统筹。

2. 在人脑研究方面做出杰出贡献的生理学家弗朗西斯·克里克说:“现在已经到了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意识’问题的时候了。”

我们借鉴和初步利用脑象图理论发现, 脑象图中至少有24个点位与作文有关。

当然, 这需要我们在今后的研究与实践中不断验证、考察和证伪。

作文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认知与技能的统一, 课内与课外的统一, 也是生活实践与生命感悟的统一, 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习作中事、言、情、意的统一。“文贵以真”, 只有让学生用自己的笔写自己的事、言、情、意, 说真话, 诉真情, 以童言写童心, 他们才能乐于追求并表达生活中的“真、善、美”。我们若仅把习作能力结构看作是一种单纯形式结构, 只谋求习作“技能”与结构的序列化训练, 而不顾及学生生活和心理需求, 这种训练必将成为无源之水, 我们的作文教学也不可能真正实现高效。

四、课题实施的方法步骤

(一) 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所谓行动研究法, 是指研究的参与者基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 与专家合作, 将问题发展成科研主题进行系统的研究, 并灵活使用多种实验方法的一种综合性的研究方法。具体行动路径:发现问题 (观察、思考、归类) —鉴定问题 (细化、推敲、选定) —整理文献 (寻找、挖掘、探讨) —确立假设 (预测、求证、推理) —拟定计划 (要点、步骤、措施) —收集资料 (问卷、实验、检测) —实施计划 (行动、反馈、完善) —评价成果 (定性、定量、意义) 。

(二) 实施步骤

整个课题研究分为前、中、后三期:前期为2008年11月至2009年5月;中期为2009年6月至2009年12月;后期为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

前期研究的主要内容为:明晰课题, 细化目标;确定方案, 制订细则;组织培训, 开展实验。

为进一步“明晰课题, 细化目标”, 我们设计了子课题指南。

中期研究的主要内容为:分项推进, 深入研究;探索规律, 总结课型;中期反思, 整改推进。

后期研究的主要内容为:量化成果, 自评实效;推广经验, 展示成果;邀请专家, 评估课题。

实验研究结束, 怎样来检测这项研究的有效性及研究的步骤, 是个十分复杂的研究内容。

五、习作研究的难点突破

我们认为, 大凡优秀的作文, 应该都能展现出一个学生“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五方面的语文素养。《课程标准》提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并在一、二年级提出28项学段目标, 三、四年级提出30项学段目标, 五、六年级提出31项学段目标, 七至九年级提出40项学段目标。毫不夸张地说, 在这总共129项具体的语文学段目标中, 没有一项与作文无关, 更没有哪一项不能转化为作文所需要的基础能力, 并通过作文的形式展示出来。

但是, 对于大部分语文教师来讲, 习作教学中最大的困惑是:每一节课究竟应该教什么?到底怎样教才合乎规律、高效管用?很少有人能说得清楚。

那么, 习作教学这个难点究竟应该怎样突破呢?

为减轻学生及其家长的心理负担并满足教师习作教学的迫切需要, 我们力邀本市几十所实验学校和数十位习作名师加盟, 将此课题的初步研究成果陆续编写成一套合乎习作规律、着眼高效管用、富于创新精神的系列教学设计案。编写目的有三:一是为学生习作提供实用而有价值的借鉴参考, 使其不再害怕习作, 能够循路而学;二是帮助教师以这些教学设计为依托, 更好地把握高效管用的习作新思路、新方法, 切实提高学生的习作质量;三是为吸引更多语文教师参与到“小学生习作能力结构及培养序列的研究”课题中来, 以期取得更加丰硕的研究成果。

这套习作系列教学设计和本市使用的语文教科书的教学进度同步, 并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各学段习作要求编写。每个教学设计均分八个常规教学环节, 内含学生六大习作能力培养目标。具体操作中应把握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激趣导入创情境。即用故事导入、谜语导入、图片导入、笑话导入、游戏导入、成语接龙竞赛导入、新闻事件导入等不同方式“暖课”, 并自然巧妙地引入本次习作情境, 激发学生对习作的兴趣和信心 (师生教与学首要目标:增趣入境) 。

第二个环节:展学评导析要点。学习根据题目定位习作内容范围、思考主题、确定重点、明析要求, 培养审题能力;或根据对生活的感悟确定素材范围、思考主题、确定重点和自拟题目, 培养自学能力 (即师生习作能力课上培养序列第一步——审题与拟题) 。

这一步通常是对通过口头或书面交流所获得的事实、名称、规则和标准等作简单的分项默记即可完成的。这一步的学习原理是:学生只要通过有意注意, 明确了具体学习任务并准备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就会更有效。

第三个环节:回顾生活广联系。学习定位阅读中或生活中自己感兴趣的人、事、景、物目标, 联想生活中“新奇有趣、印象深刻或最受感动的”事件, 回忆通过想象使记忆“结构化、图像化或镜头化的细节”, 具体培养如何“深入感知、想象的能力”, 即思材的能力 (即师生习作能力课上培养序列第二步——忆材与外化) 。这一步骤下又提供了四点提示:想一想形状、态势 (个性化) ;想一想色彩 (如服装的颜色、景致的颜色等) 、声音 (人声、物声) ;想一想动作、过程;想一想变化、感受。

这四个小步骤其实是回忆“记忆立桩法”中的四个记忆“桩”, 是阅读范文时联系生活实际、记忆生活实景时用的, 可以根据情况增减记忆“桩”。总之是要引导学生将生活图景转换成为心中图景, 再借鉴范文中的写法将心中图景转换为笔下“图景”的“图景连续”, 核心是如何初步学会随时感性化、图示化地“记”牢素材, 提取素材。

我们在发现了某个让自己动心的习作素材或希望获得的知识之后, 抓住其特有信息进行联想和描述, 揭示出此事物与彼事物之间很有意思的一种联系, 就会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一步的学习原理是:学生只要通过分析、联想和立“桩”记忆, 明确了学习对象与周围事物之间的联系, 学习就会更有效。

第四个环节:范例引路精选材。学习发现生活中新奇有趣、印象最深或最受感动的见闻与细节特点, 培养联想、想象、反思及随记能力 (即师生习作能力课上培养序列第三步——选材与想象) 。其中“选确实存在的、选有陌生细节的、选深受感动的和有深感悟的”是这一步骤的四个重要选材原则, 可简化为下面四个要点:是否真实可信?是否非同寻常?是否真的感动?是否深有感触?

作文的过程是学生感受和总结点滴生活的过程, 也是对点滴生活的联想和想象的过程。小学生的生活世界是丰富多彩的, 为什么他们常常觉得没有新内容可写呢?主要是他们不知道精选和“晾晒”自己素材需要哪些规则。所以我们不仅应该指导学生将平时发现和积累的素材应用于新的习作情境, 而且需要强调上述用于选材的四个基本规则。这一步的学习原理是:学生只要通过展示与比较, 明确并掌握了学习的若干基本规则, 学习就会更有效。

第五个环节:构思草稿巧立意。学习联系生活感悟与读写经验, 凸显自己的独特感受, 进行有创意的思考 (即师生习作能力课上培养序列第四步——炼意与创新) 。这一步骤又归纳为下面四个思考点:哪一角度新颖?哪一环节最出人意料?哪一个结果最能启发人?哪一细节最能映照主题?

我们在习作教学研究中, 将依据对生活的感悟确立习作中心的过程称为“深悟与立意”。这一步的学习原理是:学生只要围绕一个立意不断强化学习任务与生活的关系, 学习就会更有效。

第六个环节:评议交流赛表达。学习选定并围绕一个中心组织相关材料和生动有序地表达 (即师生习作能力课上培养序列第五步——组材与表达) 。下面有四个具体环节的要求:题眼凤头寻亮色;见三反一始创新;中间有序善摹状;豹尾雕龙巧点睛。

我们则将其视为一种新的迁移或创造性的运用。这一步的学习原理是:学生只要学会围绕一个中心组织相关材料, 生动有序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发展自己的语言, 学习就会更有效。

第七个环节:同桌互改细推敲。学习修改、润饰自己的习作, 正确使用词语及标点符号, 经同桌互评互改后, 再自觉揣摩其表达效果 (即师生习作能力课上培养序列第六步——揣摩与修改) 。下面再设六个小步骤:读一读文字通不通;辨一辨句子精不精;看一看描写真不真;品一品语言美不美;想一想思路明不明;查一查行款对不对。

我们将根据作文要求, 对习作中所体现出来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全面把关。这一步的学习原理是:学生只要注意锤炼自己的语言与思想, 学会对学习的结果进行全面的价值评估与修订, 学习就会更有效。

第八个环节:查验总结再定向。即引导学生在练笔中巩固和发扬自己的长处, 也发现自己的不足, 拟定今后改进和提高习作水平的具体目标 (师生教与学课尾目标:反思) 。

这套习作教学设计首创了一个全新六步骤的习作能力结构化的培养序列, 这是全国所有作文实验教科书或辅导书中所未见的, 应该是一套以全新步骤培养习作核心能力的好教参, 一套能体现“生学师帮”先进理念的导学案。构建小学生习作能力结构化的培养序列, 本是世界性习作教学难题, 用六步骤构建小学生六大习作能力结构化培养序列, 更是史无前例。作文能力具有极复杂的个性心理特征, 它是学生在习作探索中逐渐形成的, 并与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同步。这全新的六步骤也与学生在某一事件中所经历的生命成长过程同步——这也是我们将本套习作教学设计取名为“习作与成长——导学案”的原因。“习作与成长——导学案”倡导“成长性习作”, 因为习作是学生成长的精彩记录, 学生成长中的真切体验和独特感受又是习作的丰富资源。

优化课堂结构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 篇3

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认为,人的发展要经历8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需要解决的任务,假如此阶段的任务不能得到解决,将会影响人一生的发展。而6—12岁儿童的阶段性任务是在学校接受教育,“发展出面对不同任务的胜任感,尤其是学习上;否则儿童会认为自己没有能力,不可能成功”。要使学生对学习任务有“胜任感”,就必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我们从学生入学起,全面启动了合作课堂教学模式。

我们知道,学生在学校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独学与在团队中合作学习同步发展的过程。只有当学生被引入与教师、同学和科目的关系中时,“真正的学习”才会发生;一旦教师帮助学生在班级中建立起了一个个学习型团队,学生的合作学习就会更加深入和良好。自2012年引进合作课堂教学模式后,为让学生的学习更加深入和良好,我把班里的54名学生分成了9个学习小组,并指导各学习小组起好组名、制作组牌、制定本组契约。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们的小组建设不断深化,如今,每个孩子都已经能够把组里的任务当成自己的义务。在课堂中,我们严格按照“预习(包含“预习”和“预习交流”)、展示、教师精讲点拨、当堂测评”的合作课堂教学模式组织教学,不断优化课堂结构,努力在细节中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一、大胆放手,在预习阶段综合培养学生独立钻研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不论哪门课程,学生均应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师都应充分地相信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学习,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看、去想、去悟,并确保安排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主预习、预习交流,让学生在独立学习的预习阶段,提高综合学习的能力,包括分析问题能力、巩固知识能力、新旧知识的衔接与转化能力等,并在预习交流阶段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我们认为,这些能力必须经过长期的训练才能得到有效的培养。

当然,这种大胆放手,必须在教师安排的框架之内;这个框架,便是我们老师自行编写的合作课堂教学模式下给学生使用的导学案。这份导学案是经过了备课组教师由“独自备课—集体备课—再次修改—最后定案”锤炼出来的,是一份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案,它融知识梳理、能力提升、思维拓展与练习巩固为一体,具有“导读、导思、导练”的功能,以学生为本,以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的达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份导学案,通过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科学有效的训练,以达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有了这份导学案,我们教师便可以大胆地放手,让学生沿着老师们画好的“线路图”去独学、对学、群学,进而实现自我理解力、思维力、语言表达力、动手操作力的全面提升,实现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指导学生独学、对学、群学,这是一门教育的艺术,必须用大量的实践经验去积累,而且要循序渐进,有足够的耐心。我通常是这样做的:对于一个知识点的学习,我会鼓励学生自己去积极思考,各尽其才,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在学生经过充分的独立思考仍不能求解的情况下,再让学生在小组内或组间进行合作探究、生生互动,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在导学案中,我们通常都会设定一两个需要学生合作探究的问题。设置此类问题需要掌握这样一个原则:会的决不讨论,讨论的问题应是有价值的,共性的知识难点。也就是说,我们设置问题引导探究的目的,是为突破教学难点,激活学生思维,而且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合作的重要,以增强学生的凝聚力。在课堂上,当学生进行组内合作探究时,教师要微笑着行走在各个小组之间,对各组的讨论情况适时点拨,将学生对问题的探究不断引向更深层次。这样一来,学生的心里有底,老师的心里有数,探究学习便不会流于形式,长此以往,学生独立钻研、合作探究的能力一定会不断提高,学习的自信也会慢慢培养起来。

如教学《绿叶的梦》这篇课文,需要教会学生“汇、岗、戒、章、早、枣、刺、陈、毒、忆”等生字。我把课前写好的导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按照导学案上的指导方法和要求去独立学习,并告诉学生:“老师相信你们能够按照导学案上的要求和提示去独自学习这些生字。不过,老师有个要求,一定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学会这些生字的字音、字形和字义。”老师再给学生一个“温馨提示”:如果在独自学习中遇到了困难,可以请求同桌的帮助;同桌帮助不了的,可以请求本学习小组内同学的帮助;如果本组同学也解决不了,还可以寻求班里友好小组的帮助……我这样一提醒,学生们学习的劲头更足了,他们很享受这种随时有人可问、随时可以自己当小老师的学习情境。纵观学生的预习过程,那是一个令人欣喜的场面:需要帮助的同学得到帮助后的满足感溢于言表,给予别人帮助的同学也在为自己的能干而沾沾自喜。事实证明,合作课堂模式下让学生运用导学案进行自主预习和预习交流,课堂中80%的知识点学生能自己学会,而且学生能在请求帮助和给予帮助的学习过程中提高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享受合作学习的快乐。

二、让学生充分展示,培养学生的出声思维能力

老师上课讲得过多过细,有许多弊端。举一个通俗的例子,我们现在的饮食,讲究五谷杂粮均衡,如果食用的面粉是精粉,营养就会过于单一。老师在课堂上要多留出一些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回味,将知识充分消化和吸收。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凡是缺乏教育机智的人,都信奉长篇说教的作用。那样的教学是缺乏教育机智的,是培养不出学生的独立钻研能力的,而是在培养一批‘机器人’。”

长期从事一线教学的老师都知道,想不如做,做不如说,说一遍胜过做十遍,这也是我们老师经常进行说课训练的主要原因。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有些学生在笔试答题时能力很强,但让他把自己解题的思路用言语表达出来时,往往是吭哧半天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为此,我们决定对学生进行出声思维训练。那么,什么是出声思维呢?所谓出声思维,就是将解决问题或推理的思路用言语表达出来。合作课堂教学模式中的合作学习、组内交流导学案、全班展示等环节都是在不断地训练、培养和强化学生的出声思维能力。

nlc202309041106

还是以《绿叶的梦》一课为例。在每个学生充分自学完以上生字后,我把组内交流学习的任务小纸条发到各个小组,让学生根据小纸条的要求在组内以“开火车”的方式展示这些生字。组内每个人都有1—2个生字的展示任务,每个人也都有做“小老师”的任务,负责教授组内其他学生1—2个生字的读音、音序、部首、组词和用词说话。这样,学生对于学习任务的责任感大大提升,责任感使每个学生都感到自己在组内“不可或缺”,并因此而能积极地投入到“任务”中去,参与到与他人的交流中去,从而使学习“真正地发生”。如果说“组内展示”是一个学生通过独自学习后对所学的内容在组内进行展示的过程,那么在“全班展示”过程中,学生对于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过程和方法的思考,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感受,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因此,每节课的“全班展示”通常都是课堂的高潮部分。在这个环节,每个小组或自由选择在全班展示的任务,或接受教师安排的展示任务,然后小组通力合作做好展示准备。在精彩展示时间,每个小组的代表从容地走上讲台,或是思路清晰地解说,或是栩栩如生地表演,或是边说边潇洒地板书,或是声情并茂地朗诵……展示者与倾听者自然而然地互动,课堂上的高潮一浪接一浪,灵动、富有生命的课堂就这样产生了。

三、教师的精讲点拨把握得当,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当然,课堂再精彩也需要教师的引导。比如每节课的重难点、知识点、易考点、易错点,必须靠教师去把握、引导,并精讲点拨。但是,在合作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的精讲点拨时间顶多只能占整节课的四分之一。因此,教师的“点拨”,必须点中“要害”: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点评,肯定好的,指出问题;对学生模糊不清的疑难,给出搭桥性的帮助或作出明确的答复。教师的“精讲”必须是针对重难点问题进行点拨讲解,归纳方法和规律;针对展示组的展示情况及个人表现予以科学的评价;等等。总之,教师的“精讲”必须语言简练、直奔主题、点深点透。

为此,合作课堂教学模式下的备课显得非常重要,教师在课前要下的功夫很深:除了用心编写导学案,精心编写教案设计,还要备足与每个内容相关联的知识,以备在课堂教学时抓住时机,在学生积极思考仍想不通的情况下及时予以启发;当学生经过思考已有所悟却又不是十分明确、不能流畅表达时,要及时予以点拨。正如我们看电视连续剧或听评书、看小说时那样,让课堂在最吸引人的地方戛然而止,“且听下回分解”,会充分地调动起学生浓浓的听课兴趣,这也是讲解教学难点的最佳时机,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在课堂上突破教学难点,时间不宜过长,要点到即止。因为,经过学生的预习、独立钻研、小组交流、精彩展示和互动之后,老师的精确点拨能起到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作用。这样的精讲点拨,学生学得有味,教师教得轻松,还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品质。

四、培养学生养成反思的习惯

在合作课堂教学模式下,我们设计的每一份导学案后面都有一个板块是“学习反思”,学生对这个环节“爱不释手”,认为是促进他们成长的最佳途径。通常我每上一节课,在准备结束时都会给学生留出3分钟时间,让学生作学习反思。反思的内容不限,可以是学习收获,也可以是小组的学习情况总结,还可以是自己对这节课的感悟、体验等。一般我会给每个学习小组30秒的时间阐述本组的反思,而且要求每个小组不许说重复的内容。每到这个环节,学生们总是很活跃,也很会抓紧时间,争先恐后地发言。如执教《金奖章》一课,在学习反思环节,飞翔组的代表说:“学了《金奖章》这篇课文,我们组知道了荣誉不是挣来的,更不是抢来的。”奋进组的代表说:“以前我们都不喜欢乌鸦,学了这篇课文,我们开始喜欢乌鸦了。以后我们再也不以貌取人了。”快乐组代表说:“今天的学习我很快乐,因为今天组长和组员给了我很大帮助,所以我才展示得特别好,我想对他们说声‘谢谢’!”智慧组的代表说:“很感谢快乐组的同学,今天他们帮我们组解决了难题。”……学生作学习反思总是很顺畅,我也觉得这样的做法非常有意义,相信坚持不懈地反思下去,我们的学生一定能更加健康地成长。

我们正在进入一个丰富多彩的时代,课改花样翻新,教师教法多样,但是,笔者以为,不断优化课堂结构、注重细节优化,应是我们每一位教师一生的追求。我们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都应清醒地认识到:如今的课堂,应是学生的课堂;在课堂上,学生的精彩才是真正的精彩,让学生会学、主动学才是我们追求的教育真谛。

(责编 白聪敏)

中学生学习能力的结构及培养 篇4

在学校教育中,我们常看到,有的学生尽管智力很好,但是由于对学习不感兴趣,或是没有好的学习习惯,结果成绩平平,甚至是中下等生。而有的学生虽然是智力并不是很好,但是勤学好问,刻苦认真,学习成绩很好,甚至名列前茅。因此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教育过程中的关键一环。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来自四个方面,一是由于有正确的学习目的,而产生的一种理智的积极性;二是由于通过学习对数学的内容、方法、技巧产生深厚的兴趣,从而酷爱学习,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感性的积极性;三是由强烈的进取心,而产生的积极性,如为了考试取得高分,为了班级荣誉,为了成为班上的姣姣者或为了得到教师与家长的表扬而努力学习等等;四是被逼无耐的积极性,如怕老师、家长批评、怕不及格、不能开学等等,种种不同的积极性,老师都应给予重视,因为它们都对学生有促进作用,只不过对每一个学生来说,各类积极性所占比重不同,结果学习态度不同、效果不同。前面讲过,正确的学习目的对于学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对学生加强学习目的教育,强化理性的积极性,而出于对数学深厚兴趣产生的感性积极性也是十分重要的,很多数学竞赛的优胜者,当别人问他们为什么数学学得这么好,几乎都异口同声地说,我喜欢学数学。可是对数学有深厚的兴趣是学习数学的强大的持久动力。而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深厚的学习兴趣。由强烈的进取心引起的积极性,也是重要的,进取心强的学生往往对自己要求比较严格,有较强的自制力和毅力,取得较好的成绩,被逼无耐的积极性在短期内对学生也起作用,不能一概否定,教师应积极引导,使之转化为前三类积极性,这样学生才能有积极持久的求学劲头。

如何培养学生深厚学习兴趣可从以下几方面探索。

1、教材要力争具有兴趣性

现行中学教材精练完善,但是总板着面孔以至数学内容纯而又纯,使学生只见结果不见过程,只见定理不见分析,缺少趣味性,而新编九年义务教育中学课本上很好体现了数学的趣味性。如书中有思一思栏目,其中一些„„将-

4、-

3、-

2、-1、0、1、2、3、4这9个数分别填入下图方阵,九个空格中使得横、竖、斜对角的所有3个数相加为零。

这类题目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以后的学习有了强大的动力。

2、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弥补教学中的缺陷,具体做法是:把数学问题与实际问题结合起来阐述,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学起。

如2是多大的数,学生不大关心,江苏省特级教师马时为了使学生对此数感兴趣,在课堂上这样提问: “用一张报纸对折五十次,你们想想大概是多厚?” 学生:“怕有几尺厚吧。”

教师:“差远了你往更厚的地方想。” 学生:“能有见丈吗?” 教师:“再大胆些。” 学生:“能有几百米高哩。”

教师:“你对折五十次以后的这叠纸放在地面上,另一头远远超过月球了。也就是说,今天晚上你们可以顺着会爬上月球了。

学生哄堂大笑,谁也不相信这个结论,他们坚强地进行对数运算,结果算出这叠纸的高度远远超过月球好几万倍。(引自《马时数学教育论文集》)。

3、以数学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兴趣

在一门课的结论课及一节课的开始以引人胜的语气介绍所学内容的广泛应用,引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

如讲勾股定理一节,可介绍勾股定理是平面几何中最重要的定理之一。学生听了后,就感到必须掌握这一定理。在小学学生学过简单的过程,到中学学生再接触方程时,是要系统地学习方程的理论。如果在开始时,通过解一道有趣的题目来引入课题,以展示方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巨大应用作用,则将引起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如有的老师开场白是这样的“前天有位同学问了我一道题:野鸡、兔共三十六只,共有一百只足,问有多少只鸡?多少只兔?今天我们就学习这类问题的方法。”学生一下子就被问题吸引,对后面的学习兴趣盎然。

4、以数学发展史培养学习兴趣

结合教学,介绍中外数学家的有关事迹,介绍数学理论产生发展的历史,激励学生。

5、以数学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6、以成功的喜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功理解为:解答出较为困难的问题,学习成绩有了提高,教师成绩有了提高,教师给予表扬和鼓励等等,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进步特别是对落后和中等生的进步及时给予表扬。学生受到教师的赞扬会增加自信心和兴趣,使它们乐于进一步认真学习,取得好成绩,形成良性循环。

但要注意教育学生在成功时切记戒骄戒躁,否则,有些学生会沾沾自喜,飘飘然,结果成绩反而下降。

一年级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及方法 篇5

2、 培养正确的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

3、 养成不认识的字主动查字典的习惯。

二、 阅读

双基培养目标

1、用普通话诵读课文,回答问题,进行简单的口语交际。

2、认识文中出现的常用的标点符号同,并能体会标点表述的不同语气。

3、积累并背诵文中的好词好句。

创新能力培养

1、开展想像把课文中的故事接着往下编,培养想象能力。

中学生学习能力的结构及培养 篇6

杨大祝

【摘要】:新课程标准对培养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本文结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惑以及自己的教学实践, 针对我校自主学习的现状,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思考:

一、指导学生预习,为自主学习提供条件;

二、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自主学习氛围;

四、注重学生质疑,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精神;

五、搭建成功舞台,享受乐趣。

【关键词】:语文教学;自主学习;学习兴趣;培养能力。

我校自今年三月份就开展了“实现自主学习,构建高效课堂”的活动,学校的很多老师都在自己的课堂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从老师们的课堂上我们看到了学生的改变,老师的改变,课堂的改变。自主学习已经潜移默化的深入到我们的课堂中来。但在我们自主学习探索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的困惑,现就我校“实现自主学习,构建高效课堂”的现状分析如下:

“实现自主学习,构建高效课堂”的现状

1.从课堂实践看,教师的教育观念离现代教学设计的理念尚有一定的差距。教师讲得仍然太多,某种程度上压制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因此还要加强教育理论学习,提升教师教学的理论水平。

2.学生合作学习还没有真正起到作用,大多数流于形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调动得不够。在预习方面老师缺乏指导和落实。

3、课堂纪律松懈。爱动、爱说是小学生的天性。过去有一段时间在理论界提倡在课堂上越放越好,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爱怎么回答就怎么说,老师评价也是一律的赞扬、鼓励。学生可以在课堂上随便插嘴,喜欢怎样坐就怎样坐,有的专家甚至主张上课时学生可以自由走动。特别是在分小组合作学习的流程中,学生可以满课堂去寻找自己喜欢的伙伴。课堂气氛自始至终十分活跃,学生的学习显得轻松、愉快、自由。这样做,小学生的天性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发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习的深入,年级的升高,这样的教育方法毫不留情地留给我们的困惑是:学生自由散漫,课堂纪律松懈。

4、两极分化严重。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的成果不断凸现出来。我们清楚地看到许多小学生正沐浴着新课程改革的阳光雨露茁壮成长。以我们学校的情况为例,一部分学生不光具有一定的特长,学习成绩也门门出众。以语文学科为例,他们读起课文来朗朗上口,课堂上辩论时滔滔不绝;课外阅读能力强,语感好,悟性强。语文素质得到了全面提高,几乎可以渐入“不用教”的佳境,像这样的学生不足学生总数的二十分之一,还有一部分学生从来没有完整地把一篇课文读完过,老师坐在旁边督促他读,读起来也疙疙瘩瘩;作业潦草,字写得龙飞凤舞;再简单的作业也偷工减料甚至拖拉不做;学习习惯越来越坏,成绩越来越差。班级中两极分化的情况非常严重。

针对以上我校自主学习的现状,我结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困惑及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思考:

一、指导学生预习,为自主学习提供条件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有一条鲜明的教学理论:以学定教,教学过程是从学生的自学开始的,教师则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施教,有学有教,不学则不教。因此,安排学生课前预习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布置预习后,学生往往无所适从,充其量只是读一遍课文,第二遍课文就没有兴趣;或者教师提出一个要求,学生就读一遍课文。不提要求就不知道读的目标,更没有读的方法。学得被动,读得无力、无味。文章上没有留下任何预习的痕迹,说形象一点:人走过去了,没有留下足迹,这样不仅达不到预习的目的,甚至会养成做事草率的坏习惯。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前预习已被实践证明是一种良好有效的学习习惯。它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良性行为,又增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自主学习强调的是自由、自主创新。课堂是学生展现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这一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精神,从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入手,把课堂还给学生。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那么,怎样教给学生预习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规定了预习五步法:

第一步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基本内容并划出不懂的字、词并查字典。第二步找找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如作者的生平、写过的作品及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材料等。

第三步再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第四步三读课文。画出文中你觉得重要或优美的词语和句子,把自己的感受或理解写在旁边。

第五步四读课文。找出课文中不懂的问题。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在预习中不仅要动口、动脑,还要动手。他们要通过默读或朗读来了解课文内容,要自己动脑筋完成预习提示或教师所提出的具体要求。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培养。然而,我们的预习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布置预习作业之后,检查学生落实情况这一环节不够到位。我认为,检查学生预习,不仅仅是检查学生做了没有,更重要的是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交流。学生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获得了学习的成果,非常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赞赏和肯定,课堂交流,给了学生一个展示自己劳动成果的空间,使他们的成就感得到满足,更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原动力。预习的指 导要遵循由扶到放的原则,从指导预习到独立预习。

二、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习惯是一种自动化的行为,也是人主动性发挥的反映。作为一名教师,应当在教学中,通过具体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体会学习方法,培养认真读书的习惯。认真,就是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要求学生在读书的时候,要看清楚,读准确,不漏不添;要边读书边思考字、词、句、段的意思,为什么这样写;要边读边画,在文中圈、点、勾、画、批、注,用不同的符号将自己认为主要的或不懂的记下来,将自己感兴趣的,最有感受的记下来,并将感受三言两语简记在旁边;还要训练学生在别人汇报时做些记录,快速把握对方说话要领,判断对方发言的正误之处,并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听力,又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主体主动的积极的思维和情感融合的认知与感悟的活动。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自主学习氛围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原动力。兴趣是催化剂,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学生自学思维的形式,而且,学生能在一个轻松、愉快,充满知识魅力的氛围中获取更多知识,掌握听、说、读、写等方面的技能。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应大胆地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特别是对学生的一些独特看法,更应该赞扬,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学生的兴趣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诱导和激发,因此,教师要把握学生的心理,点燃火花,想方设法增强他们学习的“心理优势”。激发兴趣的方法很多,如讲故事、创设情境、适时鼓励、开展竞赛,设置悬念等。

例如,我在教学《花钟》一课时,出示题目,问:看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学生有的问:“什么是花钟?有的问:花钟实干什么的?花钟是什么样

子的?„„顿时,教室里沸腾起来,大家议论纷纷,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和动机就一下子激发了起来,参与探索的意识也随之增强了。只要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使学生忘掉疲劳,驱散懒散,使学生奋发。从而把学习看作是自己的事情,是最快乐的事情。

四、注重学生质疑,培养自主探究精神

古人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问,才有学习的主动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不能启发学生提问,学生不会质疑,不会问为什么,不会解疑,即使教学手段再先进,形式再新颖,也难免走入灌输式的老路。即如孔子所调的“学而不思则惘。”因此,要启发学生多思善问,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要以亲切的微笑、温和的语气、和善的目光,使学生消除疑虑,要以激励的语言、明白的手势、适时的点羊,使学生放开胆子,要以及时的表扬、随机的赞叹,灵活的竞赛,使学生放开喉咙,要以情境的创设,优生的引路,后进生的亮相,使学生坚定信心,要求全体参与,全面参与,始终参与。学生问对了,要大加赞扬,赞扬他们不仅有胆量而且有能力,学生问错了,也要加以鼓励,告诉他们有胆量提问题就了不起。这样,整个学习过程就会成为学生质疑问难,探究创造的过程。

五、搭建成功舞台,享受乐趣

好奇心和满足感是人的天性,求知欲是在两者的驱使下在探究活动中经过培养而发展起来的,它是兴趣赖以产生和形成的内部基础。因此,激发并极大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是发展学生的兴趣的核心。我们在教学中应为每个学生提供展示才能的机会,及时表扬和鼓励,让学生享受成功的乐趣。

例如我在教学《盘古开天地》一课时,就是采取游戏和竞赛的形式,学生在较好地复述出故事时,就给他所在的小组加分。一节课下来,学生的情绪始终处于高涨的状态,他们时刻作好准备,准备接受挑战,准备去摘取那丰硕的果实。可想而知,学生在这节课中是多么的投入,真正地从“要我学”上升到“我要学”的境界。

中学生学习能力的结构及培养 篇7

1 物流管理人才的角色定位与专业培养目标

毋庸置疑, 物流业的发展状况与前景既取决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和国家的行业政策, 更取决于物流管理人才队伍的规模和素质。而就物流管理来说, 流程管理、物流技术和物流人才可说是开展高绩效物流管理与服务的三大要素。在物流管理过程中, 流程、技术、人才已经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不难理解, 流程、技术的发展又都取决于有没有高素质的物流管理人才。那么, 物流行业需要什么样的管理人才呢?这一问题与物流管理人才的角色定位与专业培养目标直接相关。

笔者认为, 现代物流管理人才必须是面向和立足“物流企业” (或“企业物流”) , 掌握和理解国家的物流政策, 熟悉物流产业布局, 懂得物流技术, 在物流管理方面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这既是物流管理人才的角色定位, 也是物流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格要求。

不言而喻, 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对管理人才的素质和能力要求很高, 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人, 不但要能够在宏观上把握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而且要能够在微观上解决物流运行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据此, 高等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应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现代意识,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 具有扎实的企业经营、市场营销、企业财务、生产运营理论和知识、较强的法律、计算机应用等综合素质, 掌握现代工商企业管理理论、知识、方法及其运用能力, 能够从事现代化物流产业中信息处理与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物流专业的毕业生不仅必须掌握国际经贸的基本原理、知识、方法和技能, 而且更重要的是应该具有分析和处理实际业务问题的能力。这就特别要求学生在专业方面, 系统学习现代物流管理理论与方法、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流通技术与方法、连锁经营与配送等专门知识, 并且学习和掌握物流过程各环节的功能、技术实践, 具有实际应用能力, 最好能够取得物流师系列职业资格证书。

总之, 物流管理人才应该是素质高、能力强、知识面宽的应用型、国际化、高层次专门人才。

2 物流管理人才的素质和能力要求

素质和能力要求是与人才定位与专业培养目标密不可分的, 毫无疑问, 物流管理人才的角色定位与专业培养目标, 决定了物流管理人才的素质要求和能力结构。根据物流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和有关专家的研究成果, 我们认为, 物流管理人才一要具有国际视野、合作意识、集体精神、诚信道德等综合素质, 这些是从事物流行业工作的个人品质保证;二要具有宽广的知识面, 包括丰富的社会知识、人文知识和科学技术知识, 这些是提高社会适应性的保证;三要具有很强的专业能力, 如物流信息获取能力、供应链各环节的统筹能力、对物流技术的运用能力, 等等。这些是必备的专业素养。值得指出的是, 物流管理人才的知识、素质和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 彼此不可分割, 但是为了分析其具体结构, 下面我们分别述之。

2.1 物流管理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

(1) 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 (如团队精神、诚信品质等) ;

(2) 具有开阔的国际眼光;

(3) 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 (体格健康、心理正常等) ;

(4) 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 (热爱物流事业、懂得行业规范等) ;

(5) 具有先进的企业经营理念、系统工程观念、成本效益意识、技术创新及制度创新思想;

(6) 具有较好的人文素养和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基本素养。

2.2 物流管理人才的基本知识要求

(1) 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运筹学、系统论等现代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 熟悉我国物流企业管理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以及国际行业管理惯例与规则;

(3) 能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要求, 掌握物流管理专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

(4) 具有进行市场策划、生产管理、质量控制、数据收集和处理、统计分析的基本知识和能力;

(5) 具有财务管理和金融知识, 能够进行成本核算和效益管理;

(6) 较熟练掌握一到两门外语, 具有较好的听、说、读、写能力, 能够开展对外物流;

(7) 熟悉物流行业的发展动态。

2.3 物流管理人才的基本能力要求

(1) 具有制定物流发展规划和具体工作计划的能力;

(2) 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灵活应变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

(3) 能够熟练使用物流设备和物流技术, 具有解决物流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

(4) 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 具有较强的知识获取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5) 掌握企业管理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 并能够应用计算机手段来处理实际经营管理问题的能力。

3 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思路与方式探讨

培养具有强烈现代意识、过硬专业技能和较高综合素质的物流管理专业专门人才, 必须围绕“实际能力”这个中心, 创新教育理念, 拓宽教育思路, 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优化课程体系, 改革专业教育方式, 强化实践教学, 并且运用现代化教育教学方法等。具体而言, 应该注意思考和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3.1 把握和顺应物流管理专业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

我们通过研究和分析认为, 未来我国的物流管理专业教育发展趋势将表现在三大方面:

(1) 物流专业培养目标的综合化趋势。物流业发展形势的变化必然要求物流教育思想的转变。21世纪的物流教育必然与经济社会一起迅速发展, 为了适应现代化社会对人才多方面能力的要求, 将来的物流教育将侧重于对学生进行包括自学能力、为人处世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整个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安排上将向综合化发展, 课程体系要求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避免相互割裂或重复, 课程内容将依据不同的能力要求而设置。换言之, 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必然趋向综合化, 教学内容的整体性也必然得到加强。

(2) 物流专业教育取向的国际化趋势。未来的物流业竞争是全球性竞争, 物流市场也必然是世界一体化。中国的物流业要想在全球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不仅要勇敢面对大量进入的外国物流企业的冲击, 而且还必须走出去与国外的物流企业竞争, 这种国际化的竞争趋势要求未来我国物流教育必须注重与国际接轨。同时, 随着国际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广泛普及, 在现代物流管理中, 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使物流活动同数量化分析方法结合得十分密切, 物流业务管理和综合评价都离不开数量分析, 这也是经济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因此, 我国未来的物流教育必然要强化定量分析, 即会加强数理知识尤其是统计知识的教育。

(3) 物流专业教学内容的实用化趋势。未来物流教育必须要突出能力导向, 具体体现就是要使学生掌握物流管理的实用性技能, 提高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的操作能力, 增强其岗位的适应性。未来的物流教育一定会着力解决物流管理专业学习与人才实际需求相脱钩的矛盾, 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

3.2 借鉴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 构建物流专业教育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第一, 由于现代物流管理起源于经济发达国家, 物流专业教育也首创于西方世界, 因此我们有必要借鉴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 并且需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物流专业教育体系, 使物流管理专业在最大程度上与国际先进的办学模式接轨, 体现专业的国际化特征。

第二, 应该紧紧围绕培养应用型物流专业人才 (突出能力中心) , 构建主题式、多层次、系统性的教学模块, 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学生素质、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要求。我们设计的教学模块如下页图所示。

这里需要说明两点:其一, 按照培养目标对国际化物流人才在素质、知识、能力的基本要求, 国际化物流专业教育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体系模块、专业基础课程体系模块、专业方向课程体系模块。三大课程体系模块分别体现“应用型、能力型、国际化”的专业定位和人才特色。其二, 课程体系直接反映专业的教学思想, 决定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规格和质量, 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因此, 必须明确课程体系在物流专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3.3 创新物流专业教育的教学方法

为了适应现代物流专业教育的发展要求, 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强化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意识, 提高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把交互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等教学方法融入到教学实践中去。同时, 还要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加速物流知识的传播和更新, 使物流教育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 给学生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自主学习空间。

(1) 模拟教学法。又称情境教学法, 它以企业经营模拟实验室为平台, 让学生担任企业中的虚拟角色, 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企业运作的复杂性和应变性。传统的教学方法, 教师主要是传授给学生物流知识, 如运输与采购、配送管理、ERP原理、供应链管理、物流成本管理、第三方物流管理等。尽管内容丰富, 体系性好, 但是学生普遍感觉枯燥无味, 他们对于怎样与客户开展实际业务, 怎样进行实际操作仍然不甚清楚。而模拟教学法, 能够使学生设身处地地进行模拟操作, 生动性和可感知性很强, 因此广受学生欢迎。

(2) 案例教学法。也可叫“解剖麻雀法”, 它借鉴MBA教育教学经验, 让学生在典型案例或真实案件的“诊疗”过程中, 提高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方法生动、具体, 趣味性和实用性强, 也很受学生欢迎。

(3) 辩论教学法。教师作为辩论的主持者、组织者和总结者, 将学生分成不同的组别, 让他们分别从自己的视角对问题进行分析, 拿出独特的方案或意见, 然后开展辩论, 从而达到开阔思路和得出最优解的目的。

(4) 主题讨论教学法。由教师针对物流管理理论或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事先准备资料、确定主题或发言题目, 而后在课堂上随机抽查学生做主题发言。这种教学方法能够调动学生自我学习的潜能与积极能动性。

3.4 建设物流专业教育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物流管理是一个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 为适应专业教学需要, 突出教育特色, 物流管理专业需要一批具有高学历并有企业管理经历的“双师型”人才作为教师。对于没有企业工作经历或学历层次较低的年轻教师, 应该安排他们到企业挂职锻炼, 或者选派他们到内地高校或国外大学进行专业深造、教学交流和开展科研合作。这些是保证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和一定的管理实践经验, 同时保证物流专业教育的特色和质量的必要措施。

3.5 加强与物流企业的合作, 建设专业教育实验室和实践基地

重视和加强教学实践环节是保证应用型人才教育质量的关键之一。首先, 要建设物流软件实验室, 如仓储管理实验室、供应链管理实验室、物流仿真系统实验室等。其次, 要加强与企业的联合, 建立稳固的校外实践基地, 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物流企业参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 争取毕业论文“真题真做”, 解决物流企业存在的现实问题, 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社会适应性和实际工作能力。与此同时, 采取“请进来”的方式, 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管理人才来学校担任兼职教师 (教授) , 给学生授课。

3.6 加强校际交流与合作

加强全国高校物流专业之间的交流与协作, 彼此沟通信息、取长补短, 相互学习和借鉴教育经验和办学模式, 在共享办学资源、提高专业教学质量、培养优秀特色人才等方面加强合作。

参考文献

[1]孙卫, 梁巧转, 肖红.管理类本科生实践教学体系的重构[J].中国大学教学, 2005 (6) .

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结构及培养模式 篇8

增强教师的信息意识,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用信息化带动中小学教育快速、跨越式发展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战略决策。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应用领域的日益扩大,信息技术正进入中小学教育教学领域。人们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能力与传统的读、写、算能力变得同样重要。目前中小学教师在掌握计算机知识及应用方面发展很不平衡,多数教师对计算机基本技术缺乏了解或者掌握程度偏低,还不能或不擅长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教学工作之中,限制了计算机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广泛应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观念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革新的步伐。因此,探索培养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模式,加快教师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已成为当前一个非常重要和迫切的任务。

二、信息技术能力结构分析

信息技术能力是指利用掌握信息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了解信息的本质以及其多样化形式,熟悉獲取信息的方法,并具备评价、解释、组织及综合信息的能力,具备操作信息检索、处理传播工具与系统的能力,包括计算机、媒体系统和网络的基本能力等。

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主要包括:

掌握信息知识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分析信息的能力、有效使用信息的能力、传播信息的能力、利用信息进行教学设计的能力。

三、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养模式设计

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养模式应以日常培养为主、短期培训为辅,根据“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相结合”的原则,因校制宜,学用结合,有针对性地设计培训内容,积极营造教师学习与应用信息技术的环境。

1加强理论培训,转变教师观念。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了课堂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引起了教师角色的转换。事实证明,教师观念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信息技术教育的实施。许多教师虽然意识到不学现代教育技术不行,但在驾轻就熟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被动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或学而不用,就会造成许多“无用功”。因此必须对教师加强学习现代教育理论,转变教育观念。其培训的方式可采用组织教师观摩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秀光盘课、示范课、研讨课,听报告、学文件、写论文以及运用现代教育理论说课、上课、评课等,让老师们意识到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性,充分地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用先进的理念来指导教学实践。

2加强技术培训,提高运用能力。信息技术教育的实施依赖于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因此必须加强对教师的信息技术的培训,提高其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运用能力。其培训的方式可采用短期培训、能力竞赛、开设讲座、座谈经验交流、鼓励信息技术专业的学历进修等。

短期培训其培训模式,一般是指以办班的形式按照培训教学计划要求集中培养和训练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根据当前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现状,由于培训目标与组织者不同,培训又可分为政策性培训、随机性培训、讲座性培训等。

(1)政策性培训。政策性培训是指在上级主管部门文件精神的要求下必须进行的培训。

(2)随机性培训。随机性培训意指区域教育主管部门根据本地区信息技术推进的需要所进行的某项技术的培训,即具有针对性的培训。

(3)讲座性培训。讲座性培训意指在学校范围内,校领导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而进行的培训。

3加强日常自我培训,同教学工作密切结合。日常自我培养是在学校创设良好的信息技术氛围的条件下,以日常工作任务作为驱动的一种培养方式。将信息技术能力培养与教师的教学工作密切结合起来,从而使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在工作中自然提高。

(1)在教务管理上要求教师上交的材料一定要是电子文档;通过计算机进行学生成绩录入;制作简单的课件;进行多媒体课程建设;规定一学期必须在多媒体教室上课的次数等等。在任务的驱动下,将会形成学习信息技术与应用信息技术的良好氛围,并且教师学习与应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将从开始的被动变为主动,将从开始的与己无关变为对信息技术手段的依赖。

(2)我们还可以利用固定时间或虚拟空间进行网络学习。如通过网络学习网上的信息技术课程,还可以在网上进行注册学习。网上的专题讲座和研讨会可打破地域限制,和面对面的一些芥蒂,使得交流能够更加丰富多彩,更加深刻。

上一篇:八十岁寿宴主持人台词下一篇:撒谎的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