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策略论文

2024-07-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策略论文(共10篇)

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策略论文 篇1

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过程中在认知层面和实践层面存在的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和用人单位对专业认同感不强部分高校在专业设置、能力培养上与市场需求错位,导致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所学专业的认识不充分这种方式、定位不准确,往往将某些专业的毕业生拒之门外;有些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不够重视,分配给他们的都是琐碎的重复性工作,不能发挥学生的专业特长。

(二)学生的就业技能薄弱就业技能是一种综合的技能,不仅反映在专业技能,还包括面试技能、自我调适技能等。

用人单位普遍反映高校教育对社会的关注不够,高校未能及时保持和相关单位的有效沟通,不了解社会对于毕业生就业能力的评价标准,较少反馈社会需求;学生学习的知识过时、知识面过窄、社会实习经验较少、专业技能不扎实;学生能力与用人单位所需工作能力产生不小的差距。

比如,目前高校师范生只要在校期间修读教育学、心理学以及普通话并成绩合格都可以在毕业之前获得教师资格证,而实际上锻炼师范生技能的微格教学训练的时间很少,教育实习也只是流于形式,很多师范生的教学技能根本无法满足教学要求;有些高校则在毕业学年才开始强调就业准备和技能训练,重视搜集岗位信息、召开校园招聘、求职技巧辅导等,而与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就业心理辅导、生涯规划教育等相关技能则不受重视。

(三)学生的个人特质需要加强个人特质指对实现自我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实践自身价值的判断能力,主要体现在职业目标是否明确、知识技能是否扎实、就业心态是否端正、是否适应岗位的实践能力上,主要表现为自我意识和自我效能两方面。

众多个案表明,职业目标不明确、缺乏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期望过高等,是导致毕业生学习动机不强、职业素质不高、就业竞争力不强的主要因素。

学生缺乏自我性格与兴趣的探索,大学期间职业目标模糊,部分毕业生面对就业选择时表现出自信心不足,为逃避就业而盲目跟风考研或出国进修,为追求铁饭碗和高福利而盲目加入公务员考试大军。

(四)学生的学习意识和创新能力缺失部分毕业生缺少元认知能力,学习意识薄弱,不会活学活用,不懂得通过技能锻炼和实践培训锻炼自身素养。

长达十几年的应试教育使毕业生养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自我规划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下降,对于课堂之外的新知识、新技术学习意识不够。

另外创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

目前在高校中,创业意识已经相当活跃,越来越多的学生准备毕业后自主创业。

但是由于大学生对于创业的认识程度不够以及社会和家庭环境限制等原因,大学生自主创业仍然举步维艰。

二、基于USEM模型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策略

结合USEM模型,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科建设要结合社会需求,加强专业的社会认可度大学必须面对社会环境和经济发展,学科专业建设要考虑社会需求,适当调整办学理念,合理规划专业设置,完善培养方案,增强课程体系性。

在学科专业设置上,应基于科学的需求预测,通过与用人单位的持续沟通,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专业知识方面,应注重培养学生对专业和课程学习中的核心知识和核心技能的理解力及其运用能力,提高学生掌握和运用科学研究方法的能力,同时加大力度把知识和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融合在一起,针对不同专业不同爱好的学生采取不同的举措。

另外,学校和学院应大力宣传所开设的专业,找到一条“社会认可、学生受用、学校擅长”的产学研相结合的三赢路线。

(二)加大校企合作力度,提高学生实践应用技能加大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合作力度,加强学生专业技能的锻炼,才能最大程度地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

学校应主动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关注企业员工的培训要求,重视企业人力资源和实习基地的利用;企业可以派遣人员作为学校的就业培训师,为学生提供就业常识的普及和就业技能的训练,提前为企业培训储备人才。

通过校企共建,学校可及时优化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学生可及时弥补专业和能力的不足,提前掌握社会技能;企业可及时了解毕业生的综合能力,适当改善聘用要求。

(三)构建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引导学生合理规划职业生涯学校应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开展不同的就业指导,积极为学生搭建就业能力开发平台。

大一为探索期:以适应性教育为重点,结合入学教育、思政教育和形势政策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唤醒学生的职业生涯意识位;大二为定向期:学校应拓展职业生涯教育和就业服务的渠道,指导学生系统学习就业知识,借助职业测评和就业咨询,了解自己的职业特质以及适合自己的职业类型;

三为准备期:经过两年的自我认识和社会认知,学生基本形成了初步就业意向,这时应为学生增加社会实践活动和到实习基地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发现自身素质与职业素质之间的差距,及时制定就业提升规划;大四为冲刺期:通过开展简历优化培训、模拟面试大赛和面试技巧培训等系列活动,为学生提供锻炼就业技能的机会,帮助学生更好地展示自我、宣传自我,实现就业能力质的提升。

(四)关注学生自我发展,重视学生就业综合能力就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包括组织协调能力,吸收转化信息能力,处理与周围关系的人际交往能力,务实、诚信、职业规划和责任感在内的发展能力,自制力,问题解决能力,抗挫折力和执行力在内的自适应能力,创新意识和自主能力在内的创新能力。

既然是综合能力,就需要各部门通力合作开发多种途径,注重就业能力提升过程的科学性和发展性,真正使就业能力的提升落到实处。

三、结语

大学生就业能力就是学生各种能力素质中最具特色、最强有力的部分,是使学生长时间内在竞争环境中取得主动权的综合技能,是学生在就业市场中站稳脚跟的前提条件。

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政府的宏观调控、高校的深化改革、用人单位的支持改进以及学生本人的积极努力都是必不可少的因素。

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策略论文 篇2

1. 大学生就业能力分析

能力作为一种心理要素, 指的是人们完成某种事情所必须具备的心理能量和行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则包含了大学生选择职业的稳定性、对职业的认识、所具备的职业技能以及职业素质和找到与自己相匹配的职业的方法四个方面。然而大多数大学生对自己未来从事的职业都缺乏系统的了解, 并且他们的职业技能水平有限, 从总体看来, 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不足的, 必须对其进行培养。

2. 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策略

2.1 优化课程以培养大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

大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始终是他们在能够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的“王牌”, 高校对学生进行就业能力培养的第一步, 是使专业知识水平这一王牌更加响亮。因此, 对大学课程进行优化并且进一步加深对学生专业知识水平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然而, 课程优化并不单纯是对课堂的优化, 还包括就教学资源及教师的优化。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 优化课程可以从教师进修开始, 高校应有计划地派教师外出进修, 到全国有名的计算机软硬件公司实践, 丰富教师的阅历和经验, 不断提高教师的实践水平和实践能力。同时, 也可以聘请国内外具备较高理论素养、实践经验的专家到学校做兼职教师或客座教授, 通过他们的教学拓展学生的视野;优化课程还应该包括教学方法的改进, 例如, 使用项目教学法进行课堂实训, 将理论知识的讲授与实践视为一个整体, 为学生设计结构性的实践内容, 将课堂转化为工作环境, 使课堂角色由“教师和学生”转化为“职场工作人员”, 通过设计让学生必须通过实际考察和研究才能完成的学习任务, 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整理将知识融会贯通, 发现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的必然联系。

2.2 提供校内外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的职业技能

大学生就业能力弱的关键原因在于大学生在职业技能发展方面的缺失, 大学教育将重点放在理论知识上, 按照科研发展路线培养人才, 而导致大量学生在社会职业技能方面有缺失。高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解决这一问题, 校企合作是高校和社会经济组织进行深度合作的一种形式, 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另一方面, 也能够使高校获得一部分发展资金。仍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 首先, 学校应投入资金进行校内实践基地建设, 这个基地建设不仅能够为本校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 还能够成为区域内其他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实践基地, 在学生放假期间, 实践基地可以对外开放, 以此形成经济效益, 不仅能够解决学校本身的实践需求, 还能够帮助社会培养更多的专业人员;其次, 高校可以利用校企合作的优势为学生争取固定的顶岗实习企业, 通过“交换实习基地”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在实习企业中轮岗实习, 进行与职业相关的各种实践, 以此作为校企间互相交流和培养人才的方式, 如能建立稳定的交换实习基地, 则不仅学生的顶岗实习环境能够有所发展, 学生的就业也会更加容易, 集团产业在人才储备方面也更具优势。

2.3 进行心理发展教育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质

前文所示, 就业能力不仅包括学历、职业能力, 还包括个体为了适应工作岗位所必需的心理素质, 如团队协作精神、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创新思维等。大学生在校内接受了相应的知识技能教育, 却往往因为心理素质不强而不能应对就业竞争, 这与大学生心理发展有极重要的关系, 高校有必要从心理发展教育方面去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对学生进行心理发展教育并不单纯是将心理健康教育课作为公共课要求全校学生必修就能够完成的, 因为心理发展与学生面对的日常生活事件有关, 这个发展过程以及很多优秀品质的获得不能从书本或课堂上直接得到, 而是需要体验才能完成, 因此, 建议高校组织学生参与拓展训练, 有目标、有计划地帮助学生培养与职业相关的软实力并使之提高。例如, 在体育课的教学中设计一组集体跳绳的游戏项目, 对参与体育课的学生进行多人分组, 每组至少10人, 活动的目标是每组学生在1分钟内共同完成50个以上的圈数。在游戏刚开始时, 学生们会因为相互之间配合不默契或个别人身体素质太差而无法完成任务, 但是在教师引导下, 学生们会意识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也意识到个人体能对团队顺利完成任务的影响。体能不足的学生和技巧不足的学生会自觉加紧练习, 通过反复练习和相互鼓励, 每组学生最终都能够完成这项任务。这个拓展训练活动不仅能够使学生感悟到个人力量与集体力量之间的联系, 也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增强自己的体能和素质, 这实际上就是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 也是职业素质养成的过程。

2.4 提供职业指导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

职业指导是由提供指导一方根据需要指导的一方的个人与职业相关的背景, 围绕其本人提出的具体问题, 进行诊断、分析、评估、判断, 为其提供职业咨询、职业辅导、职场导航等服务, 共同做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很多高校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教育, 但就业指导仅能解决学生在就业当下的困扰, 有时候, 学生所选择的职业只是为了应对要面对的就业问题, 而并非发自内心地想从事某一职业, 这样的就业是不成功的, 学生在职业发展道路上必定会遇到挫折, 反馈到学校教育中, 就成为“就业能力不强”的写照, 因此, 要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就必须提供全方位的职业指导以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首先, 职业指导应重视学生职业态度的培养, 即在实习期间, 指导教师重视在实习前加强对学生的职业心理辅导, 在实习期间做到帮助学生适应工作环境、处理工作管理, 在实习后指导学生撰写实习报告并互相分享实习的收获。进行有意义的、充满成就感的实习会使学生对将来要从事的职业形成积极的认知, 作为他们认同专业并坚定他们的职业信心的主要因素;其次, 应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职业信息以供参考, 职业指导教师应该带领学生深入剖析职业的行业特性和岗位特性, 使学生了解到不同的行业会影响职业角色的发展;对职业所在行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深入了解, 如人力资源需求、平均工资状况等;发现不同的职业岗位具有不同的岗位特性对就职者的能力素质有不同的要求等;最后, 应指导学生形成客观的自我认识, 即在职业指导的过程当中教会学生从客观、实际的角度去分析自己在职场中的价值和位置, 以职业要求来测评自己的专业成绩、专业水平和各种能力, 考察自己的社交圈子与生活方式, 确定自己将来发展实力等;帮助学生对自身所处的环境的经济发展状况有所了解, 进而对职业发展的可能性进行推理。这样, 大学生就能够在就业之初形成对未来职业的全面、清楚的认识;能够更客观地分析自己的职业能力从而找到更合适自己的职位。

3. 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时应注意的问题

就业能力作为一种在社会上生存和立足所必备的能力, 是学生在接受大学教育期间必须掌握的, 这也是大学教育的重点内容之一。现代教育以学生为教育的主体, 因此, 对学生进行就业能力培养, 也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以学生对职业和专业的主动、自愿选择为中心开展就业能力培养;另外, 学校所采用的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方案应符合学校的办学实际, 使学校的资源能够被合理利用, 而并不是使就业能力培养成为学校发展的负担。

结语

综上所述, 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需要从专业知识水平提高、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提高以及如何实现高质量就业四个方面入手, 在进行就业能力培养的同时, 学校应始终以学生作为主体并选择那些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培养方案。相信在高校不断努力下, 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会稳步提高, 学生的就业问题终究会得以解决。

参考文献

[1]刘婷.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视域下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4 (3) :10-12

[2]邓润生.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实现考量与培养策略[J].大学教育, 2014 (3) :101-102

[3]秦淑平.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与培养[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 (3) :115-118

[4]刘娜.如何加强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J].新闻研究导刊, 2014 (5) :228-230

[5]范艳华.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及培养策略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 2014 (2) :214-216

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策略论文 篇3

大学生就业问题正成为当前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699万人,比2012年增加了19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一年。2014年5月,国家提出高等教育改革方向,确定600多所即50%的本科高校将转向职教,本次高校改革调整的重点是1999年大学扩招后“专升本”的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即新升本科院校将率先转作职业教育,这将极大缓解我国目前的大学生就业困境,即一方面大学生过剩另一方面技工严重缺乏的失衡现象。新形势下,新升本科院校尽快转变思想,帮助大学生如何提高自身就业能力成为崭新的课题,也对解决新升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难、提高就业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升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现状分析

(一)人才培养模式定位不准

新升本科院校虽已“升本”多年,但依然套用学术型科研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专注于培养大学生为研究型人才,而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非但学生成为研究型人才的机会较少,而且连技术型人才也非常少。大学生毕业后在研究能力方面与研究生相比差距很大,而在技术能力方面则与很多技校学生相比差距也很大。其实,社会需要各类具备不同特长与能力的工作者,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直接导致了当前大学毕业生能力水平与社会需求的脱节,造成大学生就业能力水平不高、无法准确定位自己的就业需求,进而无法找到心仪的工作岗位等问题。

(二)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新升本科院校学生入学前普遍存在基础知识差底子薄等特点,部分学生与家长依然存在“学习无用论”的观点,认为在学校学习的知识是与社会脱节的、过时的,工作后用不上。导致学生对于学习產生消极怠工的情绪,致使学生专业知识学习兴趣不高,专业技能差,甚至不能基本满足其所应聘岗位的要求等现象。当今,已是信息化时代,知识更替日新月异,大学生仅仅依靠在课堂学习到的基础知识已很难达到社会的要求,自主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就更无法追赶知识的更新速度,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开发。由此可见,大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亟待提高。

实践能力主要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包括遇到问题的心态、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大学生一般在学校注重的是理论知识的学习,学校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难免流于形式。而用人单位在选择高校毕业生时,最为看重的是学生的实际能力与社会经验,而这两项能力也正是时下新升本科院校大学生所欠缺的。

二、新升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策略

(一)转变办学思想,建立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

新升本科院校人才观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应以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为目标的办学理念,通过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培养出具有较高就业技能和能力的毕业生。应以培养专业化、复合型、个性化、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为目标。除了基本的课堂教学,应加强研究型、讨论型、实践型以及自主学习型课程建设,要充分体现行业性、实践性和社会性的特点,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教学过程,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还可以进一步探索社会需要在各专业课程中的渗透,促进就业能力培养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1]通过一系列教学改革建立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实行院系资源共享,跨专业互选、师生互选;允许学生跨专业;实行弹性学年灵活学分制等模式。

(二)激发自主学习热情,注重实践能力培养

国家《2010-2020中长期教育改革计划纲要》中指出:人才培养是高校教育工作的中心内容,在教育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们的执着信念、丰富知识以及优良的品德和较高的综合素质。在教育过程中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增强诚信意识,养成良好学风。

当前,新升本科院校的就业率是评价学校办学理念先进性的重要指标。新升本科院校应继续发挥思想观念转变快的优势,及时改革课程设置,针对当前的需要去掉一些不适应当前形势的专业课门类,增设适当的选修课程,让学生们灵活选择,充分调动学生们自由选择各专业课程的积极性,充分体现对学生的个性化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向工程型、技术型、技能型转变,不断调整教学计划,改变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减少课堂时间,鼓励学生通过各种兴趣小组、实践团队,将自己所学的知识付诸实践,并在这个过程中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实践能力。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案例教学法、模拟训练法、专业实习法、表达能力训练法等多种互动式的教学方法,注重师生间的有效交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挖掘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在教学实践上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自我培养自我发展的能力、自我教育能力。[2]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合理配置师资力量,同时依据上述原则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就业能力培养,进而提高其就业意识与就业能力。

(三)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在社团活动中培养优良的品格

学生参与社团活动,可以使学生的表达能力、交际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这也正是学生适应社会与就业急需提升的素质。解除学生对就业市场不了解,对职业岗位不适应的困难,可以充分利用大学生社团活动,以社团活动为平台,为大学生就业实践提供广阔的发挥空间。在学生社团活动中更多地融入就业实践,让大学生得到更多的机会锻炼自身素质。大学生社团的开放性与自主性,为学生就业的实践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社团活动内容可以按照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有目的的进行相关素质提升,提高其就业水平。

大学生就业求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是对学生专业水平和非专业素质的综合检验,并受到人才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根据学生社团的自主性,着力拓展其开放性,创造性地吸引大学生就业实践的同时,得到学生社团的认可。要注重社团就业实践的连续性,为从大一学生到大四学生设计层次不同的就业实践活动,从以基本能力培养为主逐步过渡到以专业就业前景、具体就业岗位推荐为主,通过不间断的就业能力培养活动,不仅让大学生始终绷紧就业指导学业的弦,同时也尽可能地让学生正确认识就业,实现从学业到就业的零障碍。从宏观上来看,新升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还需要学校、政府、用人单位和大学生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

参考文献:

[1]王连森,周庆华.“两级三域四块”体系: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拓展[J].国大学教学,2011( 8) :33-36.

[2]荣誉.“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提高途径研究”[J].理论前沿,2014(4):23-26.

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策略论文 篇4

学校首先要建立一个部门两个系统;

一个部门:就业能力的开发与提升不单单是就业指导部门的事情,更涉及到学生培养的整个系统。因此,在高校校园内开发就业能力方面,要任命高级管理者,并设立专门的机构,就全校范围内具有战略意义、全局性的就业能力开发事宜承担起领导、协调和管理的责任,起到牵头抓总的作用,又要推动各个院系和教学、学生管理等部门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通力协作,共同开发和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两个系统:(1)高校要建立人才市场信息收集系统,学校要与政府、用人单位、人才中介机构等保持密切的联系和沟通,组织就业调查,在全国采集数据,了解就业市场的需求状况,分析各行各业的需求形势和不同职业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2)高校建立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统计监测预警系统和对就业市场的预测系统,与市场信息收集系统结合随时反馈市场信息,对我国经济现状及走势。对就业态势做出科学的分析和预测。

3.2 制定并实施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方案

学校把上述信息和预测结果通过网络或发行出版物方式反馈给学生,使学生了解就业市场形势,对自己进行职业定位,学校可设置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等课程,指导学生认识和分析自我,确立大学期间学习目标自我培养方案,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学校要科学决策,配置资源实施培养计划:首先,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专门机构要就全校范围内进行有战略意义、全局性的就业能力开发,该机构不但要承担起领导、协调和管理的责任,还要与有关各部门进行信息共享以及时有效的市场信息之为依据,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和科学的专业设置,制定合理的就业政策和开展有效的就业指导,推动各个院系和教学、学生管理等部门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通力协作,共同开发和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再次,学校建构科学的就业能力开发系统。对学生入学、学习、实习、毕业等整个教育过程中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进行职业意识和就业能力的教育与指导,针对不同阶段、不同专业、不同情况的学生的特点,开展不同内容和不同层次的能力开发活动,第三,积极进行课程改革,要积极推动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的转变,提升教学人员培养和开发学生就业能力的水平,在学科渗透中强化学生就业能力。重视实践环节,强化高校学生的实习、见习环节,增加学生的工作经验和实践机会,通过开展以提升和拓展就业能力为主题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学校把上述信息和预测结果通过网络或发行出版物方式反馈给学生,使学生了解就业市场形势,对自己进行职业定位。学校可设置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等课程,指导学生认识和分析自我,确立大学期间学习目标自我培养方案,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3.3 方案实施过程的检测与控制

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策略论文 篇5

班级:数学102班学号:1020151243姓名:张娟萍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且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学会生存,在当前形势下对大学毕业生来说至关重要。生存需要生存能力,大学生要生存,就必须具备就业能力,而具备一定的人际关系是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人际关系可以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社会化进程。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社会化进程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的。从进入大学,在形成的宿舍关系、同学关系、师生关系、老乡关系等人际关系中,要对与室友、同学、老师、老乡、用人单位等个体和集体的沟通与交流,接受他们的影响,以使自己的行为时候周围的环境。如大学生大多来自不同的地方,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兴趣爱好都不尽相同甚至相差巨大,室友之间只有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同时自身做出改变和适应才能和谐地生活在同一宿舍里。大学生在与这些个体或集体的交往过程中国,逐渐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学会与他人相处和竞争,不断积累与深化社会生活经验,学习社会生活所必须的知识、专业技能、态度、伦理道德规范等,这些经验和技能都属于就业能力范畴。

人际关系可以促进大学生对自身就业能力认识的深化。大学生对于自身的就业能力,如语言表达能力、接人待物、专业技能、个人特长等还处于一种主管理解,并不全面。而心理学家库里指出:别人对自己评价是自我评价的一面镜子。大学里这些特定人际关系里的个体或集体会对大学生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专业技能、个人特长等给予清晰的反馈,从而使他们对自己增加了解。所以,需要通过与他人进行交流、比较,把自己的就业能力清晰地反射出来加以认识。如果离开了一定的人际关系,这些都无法实现。因此,有必要进行多方位、多层次的人际交往,从而能准确认识自身就业能力的情况。

人际关系可以维持个人身心健康,从而增强就业能力。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时间和空间越大,人的精神生活就越丰富,得到支持和帮助的机会就越多,就越能保持心理平衡。如果人际交往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会使人有挫败感,引发内心矛盾与冲突,情感上的孤寂与空虚现象也会经常出现,从而带来一系列不良的情绪反应,从而导致心理障碍。所以,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培养良好就业能力的前提,有助于其个人基础能力的积累、专业能力的学习,对自身个性、创造力、创新性等差异性能力的形成也是一种促进。

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策略论文 篇6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定义

就业能力是根据大学生就业竞争, 提出的获得和保持工作能力并使人才在应聘中通过就业机会来实现自我潜能发挥, 是大学生在学校期间, 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素质的开发获得了工作思想, 在满足社会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中来实现自身价值。就业能力既包括学校的成绩, 还应该包括适应能力、工作能力和人际协调能力等。大学生就业能力, 指大学生目前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基础, 在学习和实践中加以锻炼, 并把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熟练运用到现实工作, 并能在不断学习中, 把自身各项技能进行提高, 因此大学生就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问题

目前很多学生都在抱怨找不到好工作但很多企业也在抱怨找不到满意的员工, 此种情况原因是学校设立的专业和企业的需求严重脱节了, 还有高校对就业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缺乏专业的培训, 从而导致大学生的素质不够高, 从而不符合现代的用人单位的需求具体体现如下:

(一) 实践能力缺乏。实践能力作为就业能力的根本, 在应聘的过程中, 实践能力强的学生更容易找到工作。但大学生缺乏实践经验且动手能力不够是普遍现象, 满足不了用人单位的需求。

(二) 创新能力缺乏。随着经济的发展, 市场的竞争也日益的激烈, 创新型的人才也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亲睐, 然而, 现在的大学生却缺乏创新能力, 根据有关的资料显示, 我国每年受理的专利中只有0.05% 是大学生申请的, 而美国的这一项比例则占到了23%。

(三) 大学生应聘能力缺乏。知识拓展能力, 指在未知的领域里知识的积累过程, 而大学生所突破的专业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应聘能力在大学生就业环节意义重大, 用人单位也很重视毕业生所表现出来的各方面的能力, 作为依据做最后判断的数据。

三、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措施

高校毕业生, 目前的就业形势出现大学毕业生找不到适合工作的情况, 同时企业也出现找不到适合的人才局面。要想解决关键是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

(一) 创新实践教学环节。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最基本的就是实践能力的体现, 实践能力是在日益竞争的社会中最直接的表现。高校应该把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并加强对学生的培养, 要创建完善的实践能力培养体制。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机制要建立健全, 完善各类机构和组织, 在校内, 可以建立可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各个部门。学校可以喝校外的一些相关的单位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 使之成为学生的实践学习阵地, 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完整的内容系统, 需要增添一些应用技术比较强、能够很好的增强学生时间能力的课程, 组织形式多样的社会时间活动, 从而使得实践的内容充实, 具有多样性, 对实习基地要进一步进行完善, 基地的建设是有利的渠道, 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因为积极的实践活动, 可以给学生带来成就感, 并能将成果及时反馈。

(二) 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如果大学生能创业, 既能够很好的解决就业的问题, 还将会创作出更多的就业机会解决很多社会就业压力, 还能给创业者带来更多的财富, 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意识的培训非常重要。大学生创业培训首先要启发其创业意识, 激发其创业的欲望。

(三) 对大学生应聘能力的培养。要想完善我国高校的学生就业体系就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 (1) 加强学生的职业教育:如职业指导和生涯辅导等工作。建立的就业服务体系要有有针对性和多样性。努力做好服务工作想促进就业的意识就要加强用服务。 (2) 利用现代网络资源的优势对就业体系的建设进行完善。 (3) 建立就业市场调查体系, 对大学生就业的实际情况随时关注, 高校的就业指导部门要对市场的情况进行深入观察分析, 从而向社会纵向渗透。

总之, 我们应该抓住机遇、与时俱进, 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 运用多样的举措来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策略, 使得每一位学生都能学有所用、学有所成, 从而在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同样, 这也应该是每一个高校应该去做的一件不容忽视的事情, 应该把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作为高校一个重要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自主就业、主动就业, 培养学生对于工作的兴趣爱好, 把兴趣爱好与专业相结、与实践相结合, 实事求是, 一切从工作实际出发, 为社会培养新一代创新的就业人才, 这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有着重大的贡献。

摘要:大学生就业能力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 如果帮助大学生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是目前高校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文就目前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的现状进行分析, 得出其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找提出培养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能力,问题,培养策略

参考文献

[1]赖德胜.缓解大学生就业困境的政府职责[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11.

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策略研究 篇7

一、调查的总体描述

为提高问卷真实性,本次调查采用匿名填写的方式,在高校就业指导中心配合下,随机发放问卷3000份,回收有效问卷2233份,回收率为74.3%。其中,一、二、三、四年级学生分别是554人、428人、638人、613人,分别占总人数的24.8%、19.2%、28.6%和27.5%;男生1251人,占56%,女生982人,占44%。调查问卷由基本信息、自身现状、职业认知三大部分组成。基本信息部分包括年级、专业、性别、生源地区等;自身现状部分包括生涯规划准备、就业形势了解、压力因素分析、专业学习状况等;职业认知部分包括职业意识培养、就业期望了解、市场需求分析、择业观念选择、就业能力提升、学生自主创业等。

二、大学生就业意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缺少职业发展目标是困扰大学生发展的首要因素

统计分析发现,从一年级到四年级,大学生的学习压力递减,人际关系方面的压力也呈下降趋势,而就业的压力却呈递增之势(表1)。

调查发现,近七成的人因缺少职业目标而产生困惑,职业发展目标不清困扰大学生持续发展的首要因素(表2)。

面对困惑,大学生解决的途径不尽相同。45.1%选择了通过朋友同学的帮助来解决,26.9%选择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17.5%选择通过亲属帮助解决,5.4%选择求助老师,1.7%找专家咨询,3.4%选择其他方式。这说明,当学生承受压力产生困惑时,最希望通过得到和自己思想相近的朋友同学的理解、支持和帮助。学生在回答“是否为自己做过职业生涯规划”时,61.8%的学生表示没有,38.2%的学生表示自己做过职业规划并在不断努力中;有66%的学生没有做过职业测评,85%的学生对当前就业形势缺少了解,83%的学生很少关注招聘信息。多于2/3的学生缺乏职业发展目标,不了解自己想从事何种职业,如何准备。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缺失和职业发展目标不清制约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

2.不清楚专业发展方向造成学习动力不足

被调查的学生不到四成对所学专业非常了解,仅17.7%表示很喜欢自己的专业,6%对所学专业根本不了解,14.4%明确表示不喜欢所学专业。在“是否满意所学专业课程设置”问题上,仅有7.7%的学生选择了“非常满意”,有31.3%的学生明确选择了“不满意”(表3)。

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大部分学生对考哪所大学和选择什么专业却考虑甚少,大都由家长决定,还有部分学生是调剂录取,没有选择专业的权利。对所学专业缺乏了解,对专业未来发展方向模糊不清,导致对所学专业喜好程度降低,更无法理解专业课程设置,直接影响到学习动力。

3.多数学生就业预期有调整

对于“你对第一份工作薪酬期望是多少”,83.7%的学生定位在2000元上下,3.1%的学生选择1000元左右。在问到“能否接受零工资”时,77.6%的学生表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为积累工作经验而接受。持续的就业压力,促使大学生对自己的就业预期进行调整,而“零工资”问题的出现也折射出大学生对发展机会的极度渴望,对自己能力和职业前途的复杂心态。

对于就业地点,67.2%的学生把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和东部发达地区作为首选,6.9%的学生觉得西部发展空间大,25.9%的学生选择中小城市和基层就业。在单位性质的选择上,外资企业仍是首选,国有企业紧随其后,公务员招考也日渐火热,还有8.6%的学生也有了创业的准备。按性别统计,女生选择外资企业的比例明显高于男学生,而在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自主创业的选择上,又明显偏低(表4)。传统认知中进入外资企业就成为白领阶层,因而得到了大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的青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企业实力极大增强,工作环境和薪酬待遇得到了极大改善和提高,日渐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去向。选择基层就业、支援西部建设、自主创业人数的增多,反映出大学生择业观念逐渐多元化。

4.提升情商能力的需求最强烈

大学生认为择业凭借的要素依次是学习能力(30.9%)、与人交往能力(30.2%)、专业知识(28%)、英语能力(4.3%)、学校专业名气(4.2%)、其他方面能力(2.3%)。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最看重的要素依次是专业知识(36.3%)、学习能力(27.5%)、为人处事能力(20.9%)、学校专业名气(12.4%)、其他能力(3.0%)等,所以好多学生关心学习成绩较多,了解职场环境和关注职业远景规划较少。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追求最多的是个人发展空间,依次是符合自己兴趣、舒适的工作环境、发挥专业特长、先工作再说,突显了当今大学毕业生追求个人理想、注重持续发展的主流就业理念,也是当前“先就业后择业”和“先择业后就业”的两种就业观念的体现。

为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大学生采取多种途径积极准备,其中,34.3%参加实习积累工作经验,33.2%参加相关技能培训,16.2%增加选修课程完善知识结构,10.2%看书学习拓展知识面。大学生希望提升自身情商能力、职业意识、求职技巧以及职场礼仪知识等(图1),情商能力成为大学生们需求最强烈的就业能力。

三、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对策

1.加大力度改善政策环境和资源环境,吸引大学生到基层就业

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中西部地区就业,有利于促进毕业生就业,培养具有坚定信念和奉献精神、对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后备人才,优化基层人才队伍结构。但由于社会资源在城市和上层过度集中,市场相对失衡、发育滞后,基层的创业环境、成长机会、政策待遇等都未能取得与制度鼓励相当的优先条件,使原本应该成为最大就业领域的基层单位,反倒成为退居其次的就业选择。

从和谐发展来看,改善基层工作环境和资源状况,从户籍制度、档案管理、人事关系、社会保险、福利待遇以及权益保障等方面形成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社会环境,才能真正吸引大学生到基层。例如,刚刚施行的取消大学生落户限制的政策,就为大学生基层就业打开了通道。

2.积极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引导大学生实现持续发展

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目的是引导大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成长,自我实现。它需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着眼点,在不同阶段制定相应的教育目标,选择恰当的教育方式,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生涯教育体系。对一年级学生,要以自我认知为重点,引入科学的评估方法,发现自己的兴趣、特长、能力、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为生涯规划奠定基础;对二年级学生,要围绕发现教育展开,开展专业引导教育,激励学生选修、辅修相关课程,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开设生涯规划理论课程,让他们思考自己的发展方向;对三年级学生,要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渗透职业指导内容,帮助学生设立生涯目标,实施生涯规划;对四年级学生,要将重点放在适应社会能力的培养和创业创新观念的培育方面,充分利用毕业实习机会,协助学生发现并弥补知识和能力的不足,适时开展大学生求职技巧、就业信息、考研辅导等方面的指导,从而为大学生生涯策略的执行和调整提供信息。通过全程化生涯教育,逐步解决大学生职业发展目标不清的问题,大力促进大学生充分、满意就业。

3.大力加强情商培养,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

著名成人教育家卡内基认为,一个人事业的成功,85%取决于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丹尼尔·戈尔曼认为,人的成功要素,80%受情商的影响。大量的事实和研究表明,情商才是一个人成功、成才的决定因素。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已认识到情商发展重要性。情商包含自我识别、自我管理、自我激励、识别他人情感及人际关系等多方面内容。培养大学生情商,需要社会、学校的高度重视和学生的坚持不懈。首先,学校要营造氛围,树立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均衡发展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机、兴趣、意志、情感等非智力因素;逐步树立以能力考核为主的评价机制,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开拓创新能力;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满足大学生的精神和心理需求,促进其情感智力培养;加强挫折教育,引导大学生在逆境中成长,认识、控制和激励自己的情感。其次,大学生要提高情感认知和情绪控制能力;要管理和激励自我情绪,理解他人情感,融洽人际关系;要通过第二课堂、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就业实习等提高情商水平。通过系统的情商教育和训练,帮助大学生提高情商。

4.努力开展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以创业带动就业是实施扩大就业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在大学生中开展创业教育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新时期实施积极就业政策的重要任务。

首先要建设校园人文环境。用民主、开放、进取的环境来培育人,建设健康向上的、宽松和谐的校园文化,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在教育中有机融入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创业素质和创业技能的教育。要活跃学术氛围,加强师德建设和教师培训,建设团结拼搏、奋发向上的治学环境,开展大学生创新计划和科学研究训练计划,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培养严谨的治学精神,提高科学研究能力,激发创造潜能。要完善知识结构,积极适应科学技术广泛交叉、既高度分化又趋于综合的发展趋势,全面推行选课制度,给大学生自主权,允许跨学科、跨年级选课,加入边缘课程教育,增加前沿知识和现代科学技术内容,丰富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宽科技视野。其次,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建立健全政策咨询、开业指导、创业培训等支持创业的服务体系,要借助创新计划、创业大赛等,为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愿的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通过鼓励大学生创业,解决他们自身的就业问题并带动更多人就业,帮助他们发挥潜能,实现自身价值。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的策略分析 篇8

高阳县宏润小学 闫小俊 张文霞

古往今来,让学生质疑问难一直受到教育者的重视,我国古代就有“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的精辟论述。质疑是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培养的开始,它能逐步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从而实现阅读的个性化。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培养质疑兴趣,使学生“爱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小学生的质疑能力,必须先从培养学生的质疑兴趣入手。而激发学生的质疑兴趣,则应从平时的一点一滴入手。

1、努力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注意改变课堂角色,把学习的主体真正还原给学生。在现实中,我们往往不自觉的把自己的思想意识强加给学生。学生则把教师当作了权威,学生个性随之受到了压制,思维受到了束缚,因为害怕和教师不一致,学生不敢主动的质疑问难,久而久之,造成了课堂气氛沉闷,学习效率低下。这是每位教师都不希望发生的。因此,激发学生质疑兴趣必须先从创设民主的课堂入手,从教师这个角度来讲,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应转向扮演引路人的角色,把课堂的学习主体还原给学生,教师不应只关注自己怎样“教”,应把更多的视野投向学生的“学”,努力打破“一言堂”的尴尬局面。

和谐民主的课堂,要求教师融入到学生群体中,不仅要充分的了解教材,更要充分的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心理,以朋友的身份带领学生一道前进。

2、把赏识激励的语言送给每一位学生。

好学生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夸出来的。人的一生,归结到底,都是在追求赏识和尊重。激发学生的质疑兴趣,离不开对学生的赏识激励。在引导学生质疑的初始阶段,很多学生不敢提问,生怕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引来同学的嘲笑。这时,我便点名请一位学生提问,当学生提完问题后,我便根据学生提问的情况大力表扬。这样几轮下来,学生的顾虑被打消了,有几个学生主动举起了小手。

对学生的赏识激励,会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而采用赏识激励策略,应成为我们长期坚持的习惯,这种赏识激励不是违心的,而是一种发自于内心深处对学生的认可。可以这样说,赏识激励策略是培养质疑兴趣的催化剂,它能使学生把“要我问”变成“我爱问”。

3、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质疑兴趣。

培养学生敢于质疑,仅仅依靠和谐民主的课堂、赏识激励策略是行不通的,创设学习情

境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例如,教学《詹天佑》,如果仅仅从文本引导学生进行质疑,不仅会让学生茫然,甚至会对文本出现误读。在教学这一课时,我先和学生搜集了大量材料,然后利用多媒体把搜集来的材料进行了展示,詹天佑的形象在学生眼前鲜活起来,学生从当时的重重困难中解读到了詹天佑的伟大,从情感深处对詹天佑充满了钦佩。

创设情境分为多种形式,利用多媒体等电子设备创设情境只是其中之一。还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在个体头脑中创设情境;也可以通过小品、课本剧等形式创设情境;还可以借助摄像机、DVD等电子设备创设呈现情境。我们创设情境的根本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质疑兴趣,从而学有所得,学有所思。

二、传授质疑方法,使学生“会问”。

作为教师,我们不仅需要通过培养学生的质疑兴趣,使学生“爱问”,我们还应该通过各种途径教给学生质疑方法,使学生“会问”。针对高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质疑:

1、从课题质疑。课题往往是一篇文章的眼睛,引导学生从课题展开思考,并把自己的思考与文本对照,找出差距,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例如在教学《白杨》一课时,出示了题目,我便引导学生就课题展开质疑: 师:同学们,看了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 生1:白杨是什么? 生2:白杨生活在哪? 生3:这种树有什么特点?

2、从插图处质疑。引导学生图文对照,质疑问难,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丰碑》一课时,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并请学生把插图和文章内容对照,学生很快就发现了问题:文中说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可我看到插图中的军需处长并不像一座丰碑。

3、从语句重复处质疑。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进行质疑,在质疑的过程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体会。

例如,在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一课时,我引导学生这样思考:

师:文中有一个词,反复出现了四次,你能找到吗?看到这样的现象,你是不是有什么疑问呢?

生1:作者为什么要反复使用这个词语,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生2:作者反复使用这个词语,不觉得单调吗?

4、从自己认为不懂、奇怪的地方质疑。例如,在教学《草船借箭》这一课时,就有学生提出

了很多类似的问题:周瑜明明知道水上交战用弓箭最好,为什么还要找诸葛亮商议?周瑜妒忌诸葛亮,要陷害他,为什么还要摆酒席招待他?

5、从作者留白处质疑。

例如,在教学《白杨》一课时,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我便引导学生思考:

师:那么,他们不知道的是什么呢?

生1: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要来新疆工作;

生2:他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生3:他们不知道新疆到底是个怎样的地方。

然后我继续引导学生思考:他们不知道的这些问题,你们知道吗?通过解决这几个问题,学生深刻体会到了边疆建设者身上的崇高品质。

质疑的方法不胜枚举,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地有意识地渗透、引导与小结,让学生掌握质疑的方法。但由于学生间存在个体差异,在质疑问难时,往往不能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此时,教师应有意识地与学生互换角色,提出重点问题,同时发挥小组协作精神,让学生自由讨论,尝试解答。久而久之,学生的质疑能力会有质的飞越。

三、利用质疑预习表,使学生“问起来”。

1、预习表内容

本张预习表包括了四个板块:题目质疑、字词质疑、句子质疑、部分解疑。(1)题目质疑:

对于题目的质疑可以在第一眼看到题目时质疑,如:《桥》一课,同学们在第一眼看到课题后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桥?这座桥位于哪?这座桥什么样?也可以在预习完课文之后或是学完整篇课文之后,再次针对题目来质疑,如学生预习完课文之后,就又对题目进行了质疑。这时他们提出的问题肯定和他们第一眼看到题目时提出的问题不一样了。他们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课文并不是写的桥,而是写的人,为什么作者却用《桥》作为题目呢?我们这张预习表,是要求学生在第一眼看到题目时质疑。(2)字词质疑:

所有与字词有关的问题都可以放在这里。如学生们遇到一些读音不容易把握的字时就可以这样写:“和着琴音”一句中的“和”字应读哪个音?再比如,学生遇到不理解的词,也可以一一列举在这里。还有关于词语用法的疑问都可以写在这里:如“楚王仗着自己国势强盛,想乘机侮辱晏子。”中的“乘机”可不可以换成“趁机”?因为很多关于字词的疑问,学生大多能自己解决,所以这一板块,我们还设计了字词释疑一项,要求学生能通过自学,或利用工具书解决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解决不了的可以做上标记。(3)句子质疑:

所有和句子有关的问题都可以写在句子质疑一栏中,但是我要说明的是学生提出的有关句子的问题,如果通过预习自己解决了,就不用写下来了。学生在预习课文后,仍不能解决的问题,才需要记录在这里,留待课上解决。(4)部分解疑:

因为我们这张预习表是要求学生在第一眼看到题目时质疑,这时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比较简单,很多问题在学生们预习课文时能找到答案,所以要求学生先自己解疑。

2、预习表的使用

一般情况下,我会要求学生在课上完成预习表,以保证学生有足够的读书时间、思考时间,尽量保证预习的效果。

学生完成预习表后,我会逐份检查,认真分析,因为这张表格能给我们提供很多信息。通过分析预习表中学生们提出的问题,我们会发现学生中存在的比较共性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是需要老师引导学生解决的,因为这样的问题不仅出现频率高,而且肯定是真问题。如《桥》一课,我在检查完学生的预习表后,发现全班44位同学,有14位同学提出的问题涉及到了文章的表达方式,比如:为什么说文中的老汉像一座山?为什么说山洪咆哮,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为什么说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呻吟是人具有的特点,木桥怎么会呻吟?既然有这么多的孩子提出这样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非常有价值,(这些问题是针对文章的表达方法提出的,而体会文章表达上的特点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所以,一上课,我就把这18位同学提出的问题展示在大屏幕上。我先选了一个比较热门的问题:“为什么说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因为这个问题出现的频率最高了。)我首先引导学生明白这是作者在用拟人的方法突出木桥摇摇欲坠,即将坍塌的危险情况,并引导学生体会这样写使语言生动形象更有表现力。接下来,我就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来体会其它的几个句子在表达上的好处。这样,学生的一些共性问题就解决了。最后我还明确地告诉学生们,他们这是在就文章的表达方法提出疑问,这样的问题很有价值,以后我们在学习其它文章时,也可以就文章的表达方法多问几个为什么。

通过预习表,我们还能及时了解学生在质疑上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老师就可以及时引导。比如初始阶段,学生根本不会提问题,而且提出的问题不够明确,根本看不出学生的疑惑在哪里。于是,课堂上,我们便结合阅读教学,教给学生一些质疑方法。如可以在关键词

语处质疑,可以在重点句段处质疑,可以在文中矛盾处质疑,还可以在标点符号、课文留白处质疑。我们还教给学生怎样清晰表达自己的疑惑,让学生把自己的疑惑写明白。现在,再看同学们的预习表,我们发现,同学们敢提问题了,也会提问题了,但提出的问题往往多而杂,提不出很有价值的问题。那么,接下了,老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学习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我们老师首先查找了一些资料,了解了一些方法,接下来,我们将会在课堂上一步一步教方法,力争使学生的质疑水平再上一个台阶。

培养小学生作文创新能力新策略 篇9

澄海区莲下中心小学

许素媛

一、拓宽训练时空,是作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

一说起作文,学生们叫苦连天,老师愁眉不展。从我校目前的作文教学现状来看,教师给学生的思维时间和创新空间都很有限。为了改变这个现状,我认为必须创造条件,拓宽训练的时空,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广阔的智力背景。

1.从训练时间上来看,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克服为文而文的倾向。学生的习作是他们对日常生活感悟后的产物。这样的习作往往有着鲜明的个性色彩,并体现着表现自我的创造性,它没有时间的限制。学生的习作冲动绝不会只等到作文课时才产生。如果把学生的习作都框定在作文课上,学生也许因为缺乏兴趣而走上为文而文的歧途。因此,我认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作文的时间放在平时,让学生有了感触就及时地记录下来.作文课上,教师要指导学生将观察到的素材进行加工、润色和提炼,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2.从训练的空间上来看,教师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拓宽习作训练的渠道。(1)开放学生的多种器官,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①绘画。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写想象作文时,可先出示“小桥、花卉、动物、游人、天空„„”等词语,让学生根据这些词语借助想象画成图画,然后要求将这些图画剪下来拼成一幅完整的、自己喜爱的图画,最后让学生把这幅图画的内容写下来。这种训练使文字与形象配合,画面与习作互补,从而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②实验。教师可先布置学生运用自然课或课外阅读中学到的某一科学知识自己做一个科学小实验,然后让他们把实验的过程写下来。

③制作。有的课文在学习之后,可让学生完成一个小制作,如学了《琥珀》,才让学生制作一个琥珀,并让学生把制作的过程、感受和新的发现写下来。

④操练。小语课文中安排了不少说明文,在学习了这类课文后,我们不妨让学生亲自实践操作一下,并让他们把操作后的感受写下来。

⑤表演。好动、好表演是小学生的天性。小语教材中有不少课文有很强的故事性,非常适合学生表演,学生表演的过程也是对教材语言进行再创造的过程。因此,要提供学生表演的机会,在表演中提高创新能力,在表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表演后的感受和发现写下来。

(2)充分挖掘课文中的习作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文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可供学生进行创新习作的资源,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结合课文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习作的主要形式有:①情节扩展式。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有这样两句话:“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不动。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地熄灭。”教学时,教师可启发学生结合课文插图,由邱少云的外表,推想邱少云的内心活动,把这两句话扩写成一段内容具体的话。②文尾续写式。如,根据《穷人》一课的结尾,让学生续写《桑娜拉开帐子以后》;根据《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的结尾,让学生续写《卖火柴的小女孩子真的来到了天堂》;根据《凡卡》一课的结尾,让学生结写了《凡卡梦见了爷爷》。③多向改写式。根据课文内容,有的可以改变人称;有的可以改变叙述的顺序;还有的可以改变体裁。④图文转换式。语文教材中不少课文配有插图,教学时,可启发学生在独立观察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写出与课文不

同的文章。⑤相关迁移式。这种形式或是抓住课文的原型特征,调动已储备的表象,把思维的触角由甲迁移到相关或相似的乙上来。例如:学了《“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让学生写《爸爸妈妈对我的爱》;学了《凡卡》,让学生写《我和凡卡比童年》。(3)在学校或班级的板报上开辟“自由谈”“小评论家”“心里话”“新发现”等栏目,引导学生将班级、学校以及社会上出现的好人好事或一些带倾向性的问题发表议论,这种写作形式可以不拘一格,对某一问题发表三言两语的看法也可以,其目的是为了向学生提供一块说理的园地。

(4)不断丰富班队活动内容,为学生提供写作机会。班队活动内容越丰富,学生动笔的机会和创新机会也就越多。如,小队之间的挑应战、摆台赛;班级开展的参观、游览活动;班级举行的智力竞赛活动、文娱表演活动等。教师应抓住这些机会让学生进行习作练习。

(5)结合课外阅读、看电影和电视,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评论电影(或电视)中的人物等等。

二、强化创新思维训练,是作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创新思维具有三个特性,就其思维的广度而言,具有发散性;就其思维的灵活性程度而言,具有变通性;就其思维的个性而言,具有独特性。因此,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应根据创新思维的这三个特征来安排系统的作文训练。

1.冲破定势,训练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学生作文为什么会出现众多的雷同现象?这与学生作文时的思维定势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习作时,要引导学生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把作文训练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有机结合起来。所谓发散性思维,是指以某一事物为触发点,多角度、全方位引出问题,展开思路,提炼创意的一种思维方式。发散性思维的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1)同一题目多角度选材。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在作文指导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围绕同一题目多种角度选择材料。例如,写《我的妈妈》,教师可以启发学生从妈妈的性格、脾气、品德、才能、爱好、在家庭和社会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选材。学生一旦学会了发散思维,就会从“山重水复”走向“柳暗花明”,觉得有写不完的材料。(2)同一中心多种选材。有些作文题由于限制了文章的中心,学生在习作时更容易出现雷同。这更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写出各具特色的习作来。例如:《“活雷锋”》这个作文题,中心应该歌颂助人为乐的精神。如果不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很有可能出现前面所讲的“五子登科”的情况。教师在指导学生写这一类习作时,可启发学生思考:①可采用对比的手法,选取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材料来表现中心;②打破只写一个健全人的思维定势,可以写一个身残志坚的活雷锋;③可采用一群人的材料来表现中心;④可通过写一个人的变化来反映这个中心。

(3)同一材料多种立意。为了克服学生习作思维的单一,不善于变通的弊病,教师在指导学生写同一材料的习作时,要引导学生挖掘同一材料的多义性。

例如:在指导学生写《登山》这篇习作时,可启发学生从这样几个角度去立意:①通过记叙登山途中看到的赏心悦目的美丽景色,把中心写为“对大自然的热爱,或对家乡美好的赞美”;②受《挑山工》一课的启发,通过写登山途中的感受,把中心定为“做任何事,要想获得成功,必须脚踏实地地去努力”;③通过写登山远眺的感受,把中心定为“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4)同一材料多种体裁。学生的思维是多侧面的,有的善于逻辑思维,有的擅长形象思维,还有的直觉思维见长。因此,我们要根据学生不同的思维特点和写作兴趣,引 导学生进行同一材料多种体裁的训练。例如:围绕“学校”这个材料,可设计这样一组

题目。《美丽的校园》(侧重于叙事抒情)、《我们的学校》(侧重于说明)、《我爱我的学校》(侧重于议论)、《我们学校的未来》(侧重于假想)。

2.充分展示个性,训练思维的独特性。

创新思维必定是个性思维。在作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个性化思维,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换角度”思考,运用“批判的眼光”思考,让学生获得与众不同的思维方法。从选材来看,异向思维就是一个新路子。例如:写《我的一家》,大多数学生都可能会写家庭的和睦幸福、尊老爱幼、互敬互爱等。如果反向写家庭父母之间,妈妈和奶奶之间的“摩擦”,希望自己的家庭和谐起来,这将会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又如:写《我们的学校》,中心是通过对学校人事、景物的具体描写来反映学校的美。大多数学生只会写校园的景色美、校园里的好人好事层出不穷、教师工作认真负责等等。如果采取“反弹琵琶”的思维方式,写教师住在简陋破旧的教工宿舍楼里,而工作的热情却那么高,两者对比,歌颂老师的奉献精神,既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又体会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独特个性。

从立意来看,可通过审美立意的途径来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和深刻性。有一位老师在指导学生写《生日》这篇习作时,先让学生自选材料,结果发现大多数学生写自己过生日时,长辈、同学给自己祝贺生日,感到很快乐,显然,这样的立意缺乏“美”。后来经老师指导,学生有的写为长辈过生日,有的写为同学、老师过生日,还有的写为孤寡老人、残疾朋友、失去亲人的同学过生日,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将这些立意进行“比美”,通过比较,学生发现立意从“我”→家庭→社会,一个比一个美丽,一个比一个深刻。那么,立意深刻是否可以写自己和家庭呢?为避免学生产生立意深刻只能写大事不能写小事的错觉,老师在指导时强调:写自己过生日,通过写礼品的丰富、亲人的欢聚,可以反映党的富民政策给千家万户带来了欢乐,这样的立意同样是深刻的。这样可以启发学生从凡人小事中发现“美”的素材,使学生个性化思维得到发展。

三、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模式体系

目前,那种封闭的、僵化的“教师讲──学生写”的作文教学模式依旧存在,这严重妨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我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模式体系: 营造氛围,诱发创新热情→放胆表达,拓展创新思维的空间→交流合作,激活创新思维的火花→评优激励,激发新的创新动机。

(1)营造氛围,诱发创新的热情。创造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必须要有良好的氛围环境。为此,教师应采取生活再现、表演展示、实物演示、音乐渲染等手段。并用充满情感的教学语言,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诱发学生创新的热情,让所有的学生进入“我要写”的精神状态。

(2)放胆表达,拓展创新思维动空间。所谓放胆表达,就是教师提供一种或几种习作的范围,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命题,自己选材立意,不限体裁,不规定字数、时间,学生爱写什么就写什么,爱怎么写就怎么写,让学生的习作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这时,学生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就会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值得一提的是,我们鼓励学生放胆表达,不是说就可以不需要教师进行习作方法的指导,而是说学生刚进入习作状态,教师不宜用太多的框框束缚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习作时考虑较多的不是写作的方法,而是学生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情感,自己的生活。至于教师的写法指导应在学生完成习作初稿之后,指导时要做到有的放矢。只有这样,学生的习作才会有真情实感。

(3)交流合作,激活创新思维的火花。交流合作就是让学生之间的信息和情感通过交流产生思维碰撞,从而激活他们创新思维的火花。合作的形式通常有小组合作和全班合作两种形式。小组合作的成员构成,可以按学生的作文程度搭配成组,也可以采取自 愿组合的形式。这里指的交流合作,是指在学生习作初稿完成的基础上所进行的互评互

改。

(4)评优激励,激发创新动机。在作文教学中,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习作产生畏惧心理,这与教师在批改和评语中惯用的“纠谬法”──只罗列学生习作中的不足,不肯定学生习作中闪光点有很大的关系。据心理学家分析,缺乏肯定与鼓励的批评,会使人的情绪低落,而情绪会直接影响人的行为。一个人的情绪越低,所投注到所要从事的事情上的注意力就越少,任务也就完成得越糟糕,进而陷入更为低落的情绪中。如果这时有一句鼓励的话,便会使人重新估计自己的能力与信心,重新审视、注意所要完成的任务,情绪状态就会提升,从而促进自己更好地完成任务。因此,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变“纠谬法”为“评优法”。“评优法”的实质就是激励。就作文教学而言,激励应贯穿在习作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而在作文的批改和讲评环节尤其需要激励,通过高分、给予鼓励性评语、提供“发表”机会等激励形式,让学生树立“我能写”“我能写好”的自信心,从而激发学生新的创新动机,使作文教学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与开发研究 篇10

就业能力的概念界定

能力在英文中原义是指拥有做某事的素质、技能或才智。1982年,美国管理学家Boyatzis在Competence Management一书中提出,能力是个体产生优异工作绩效的潜在特征,包含动机、特质、自我概念、知识、技能等。本文中,能力是指个体顺利完成某一活动所具备的潜在特征。这种特征是较为持久的个人行为特征,且与活动绩效有密切关系,能够把表现优秀者与普通者区别开来。就业能力一词来源于英文employability,也有研究者将其翻译为可雇佣能力、可雇佣性、就业竞争力、就业力等。本文中,就业能力是指大学生确认并获得就业机会的能力,是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所表现出的适应就业环节、工作环境和岗位要求的若干要素的集合,包含就业观念、自我概念、动机、拥有的知识和技能以及个人特质等内容的总和。

研究设计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高等教育是大学生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方式。本文以在北京大学举行招聘会的128家用人单位为调研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收集用人单位对招聘人才的专业学历需求、能力素质要求以及选拔招聘方式,在此基础上提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与开发策略,以便为改进高校的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提供参考和依据。参与本次调查的用人单位性质涵盖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学校、科研机构和军队,其中党政机关占2.3%;事业单位占8.6%;企业占79.7%;学校、科研机构占7.8%;军队占0.8%。调研单位的地域分布较为广泛,其中京津地区占63.5%,内地省会城市、长三角地区及珠三角地区分别占13.3%、9.4%和7.8%。调研单位的行业分布较为均衡,其中文化教育行业占21.1%、互联网IT业占18.8%、工业制造业与商业服务业均占11.7%,其余还涉及房地产、医药卫生、金融证券、银行、能源、法律以及新闻出版行业。

调研结论与分析

1.硕士研究生和本科毕业生是用人单位的主要招聘对象

从目前用人单位在校园招聘的主体需求来看,硕士研究生和本科毕业生是最主要的群体。本次调研中,分别有78.9%和68%的用人单位选择了硕士研究生和本科毕业生作为他们拟聘人员的主要学历要求,有25.8%的用人单位选择博士研究生作为其主要招聘对象,仅有0.8%的用人单位选择专科毕业生。用人单位对招聘人员的学历要求与单位的性质类型密切相关,本次调研中文化教育、互联网IT行业所占比例接近40%,此外还有金融证券、医药卫生、法律和新闻出版行业。这些行业多为智力密集型行业,对从业人员的学历要求整体比较高;同时这些行业也是当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行业,因而可以基本反映用人单位的整体需求情况。

2.经管、营销、计算机类专业持续走热,文史哲等长线专业需求回暖

在调查用人单位对专业的需求时,58.6%的用人单位选择了经管、营销类专业,37.5%的用人单位选择了计算机专业,另有29.7%的用人单位选择了文史哲等基础长线专业。其余需求则主要分布在电子通讯、数理化、法律等专业。这反映出专业对口仍是用人单位的招聘首选,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认识到文史哲、数理化等基础长线专业在人才培养上具有功底扎实、后劲十足的优势。本次调研中,有18%的用人单位选择了文、理、工、医等大类专业。这说明,用人单位在选人用人方面倾向于粗略划分专业,在大类专业符合需求的情况下,他们更看重毕业生个体的综合素质。

3.道德品质、责任感、敬业精神是用人单位最为看重的因素

本次调研中,道德品质、责任感、敬业精神、忠诚等品德因素成为用人单位招聘大学毕业生时最为看重的因素,学习能力、执行力、主动性等因素紧随其后。从调研结果来看,全体用人单位的均值和企业单位的均值差异不大,这说明了用人单位在整体的选人标准方面还是较为一致的。本次调研中性别成为最不被看重的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用人单位更注重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而非性别、经历等因素。

4.所学专业、专业能力与毕业学校是简历中最核心的内容

调查显示,六成以上的用人单位在每份简历的筛选上用时不到1分钟,25.8%的用人单位会花费1分钟~3分钟,仅有10.2%的用人单位会花费3分钟以上的时间。这说明,双向选择给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带来了更多的选择空间和机会,但同时招聘成本和求职成本大为增加,使得用人单位只能通过“走马观花”的快速浏览方式来迅速决定一份简历的去留。筛选简历时,用人单位最为关注的是毕业生所学的专业、专业能力以及毕业学校,而这也是快速选人时最易于识别和把握的标准,从总体上也符合人力资本理论的假设。

5.一对一、多对一是最主要的面试形式

本次调研中,绝大多数用人单位采用的是一(考官)对一(学生)或多(考官)对一(学生)的面试形式,焦点聚焦于被面试者,从而给被面试者提出了更高的临场表现要求。无领导小组讨论方式因其能全面考察应聘者的能力素质以及较为省时,而成为新兴的面试形式,但这种方式对面试官的专业水平要求也比较高,否则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在紧张激烈的面试中,毕业生的责任意识、团队合作精神、品德是面试官最主要考察的素质,沟通能力、专业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则是用人单位最主要考察的能力。

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与开发策略

1.实行按大类招生和“宽口径”培养方式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在招生和专业设置上与市场需求脱节,部分高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为此,高校应进一步推广实行按大类招生和“宽口径”培养的方式,在选修、辅修和转专业方面提供更宽松的环境和政策;鼓励高年级本科生接触本专业的学术研究,提高其专业领悟力;指导研究生关注和了解本专业的前沿发展,提高其专业驾驭力和专业敏锐度;重视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培养大学生的学习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2.加强职业辅导

受我国高等教育选拔机制和功利心态的影响,很多学生并不能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专业,导致他们进入大学后对本专业的认同度较低,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效果欠佳。此外,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对职业定位不清晰、职业目标模糊,导致他们求职时的迷茫和低效。为此,高校应在课程设计中加入对本学科应用领域的介绍,树立学以致用的思想;指导大学生了解本专业主要就业岗位的任职资格、能力素质要求、工作内容与职业发展情况;指导大学生在“知己知彼”的情况下,进行科学的职业定位,树立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

3.加强职业素质和品德教育

随着我国就业市场的逐步成熟,用人单位在选人用人上更加注重品德因素。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品德教育,指导他们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培养责任感和敬业精神,不仅对于求职就业有帮助,而且更重要的是能为他们日后在人生发展方面奠定基础和把握方向。针对当前大学生比较浮躁、功利的心态,特别要对其加强诚信、踏实、敬业、勤奋等方面的教育培养。在实践中,可以通过校友座谈、用人单位访谈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对良好职业素质和品德的认同感,促使他们自觉自愿自主地约束自己的行为,提高职业素质和品德修养。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

上一篇:温州小吃的说明文下一篇:市年轻干部队伍建设经验交流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