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系统

2022-11-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系统

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与信息资源建设

21世纪图书馆进入信息时代的全新标志,具体展示了以原子(atom)形式存储的传统方式向以比特(bit)形式存储的电子方式转变的一般趋势。信息资源管理的诞生和发展处于十分独特而重要的地位,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全球化,开创了图书馆资源共享的全新局面,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起着某种崭新范式的作用。国内图书学界对信息资源这一课题研究正方兴未艾。信息资源的数字化使信息资源的概念发生了明显变化,人们在对信息本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信息管理学的发展培植起了一种区别于传统的实体思维和能量思维的信息思维方式。正是信息资源共享的认同感使得人们逐渐认识到信息资源管理的提法似乎不能适应文献资源数字化的需要,且缺乏对信息资源共享这一概念的解释力,于是人们在20世纪80年代又提出了信息资源建设的概念。作为一种理论思想,信息资源建设是管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管理重心从管理信息资源到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的变化过程。在图书情报界,人们对于两者的认识有些模糊,甚至有人认为两者是同一事物,相互混淆使用。但笔者认为两者还是有区别的。本文旨在对信息资源管理与信息资源建设的概念做些理性的思考,期望能对今后图书情报界信息资源管理与信息资源建设理论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1. 关于“信息资源管理”概念的源起与理解. 什么是信息资源管理?目前还很难找到一种统一的定义,但是从国内近十年发表的相关文献中,我们可发现有如下几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信息资源管理其核心是信息系统的开发、管理和计算机资源管理的展开。第二种观点认为,信息资源管理实际上是研究在给定的信息资源状态下,如何对现有组织机构或社会的信息资源进行科学的管理以供有效利用的问题。第三种观点认为,信息资源管理是为了确保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对信息资源实施计划、预算、组织、指挥、控制、协调的一种人类管理活动。基于上述观点,我们认为信息资源管理是以如何提高生产率与增值服务这一目的为出发点的。在英语中,作为单数的resource意为信息内容本身,作为复数的resources意为信息财产,既包括任何媒体上的信息内容,也包括信息设备和处理此信息的工作者。信息是一种具有生命周期的资源,而信息资源管理就是基于信息生命周期的一种人类管理活动。信息资源管理是不同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发展的产物,它既包括信息技术的管理也包括信息内容的管理。

2. 关于信息资源建设概念的由来与发展 .如前所述,信息资源管理起始于西方国家,我国学者于20世纪90年代在积极吸收西方学者有关信息资源管理的基础上提出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这一颇具中国特色的概念。根据(草案,1987年)《国家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规划》中的定义;“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集、处理、传递和使用信息资源,提高信息资源的可获得性、适应性和有效性,提高其数字化、数据库化、网络化和商品化的水平,实现高度共享,为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快速健康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服务。”直到2000年底,一些作者对这一新的理论概念展开讨论,其中高波,吴慰慈在《从文献资源建设到信息资源建设》一文中专题论述了文献资源建设与信息资源建设的关系,并认为信息资源建设应包括文献资源建设、数据库建设和网络信息资源建设。该文对信息资源建设的定义为:“是人类对处于无序状态的各种媒介的信息进行有机集合、开发、组织的活动。信息资源建设的结果形成信息资源。”这个定义表明,信息资源建设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活动,信息资源建设的目的就是形成信息资源 。

最近,肖希明先生在“信息资源建设:概念、内容体系”一文中,阐述了信息资源建设的内容,体系规划,开发利用与共建共享,馆藏资源数字化与数据库建设。确切地说,该文所界定的信息资源建设内容均来自“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概念。本文在分析不同学者所作信息资源建设定义的基础上,以及参考1997年《国家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规则》相关文件认为,图书馆界有关信息资源建设的提出是在科技情报领域关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理论基础上展开的。科技情报领域关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理论探索为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图书馆文献资源的数字化、数字图书馆的形成以及方兴之势为其奠定了实践基础。换句话说,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资源的价值功能研究带来了图书馆信息的综合应用阶段。根据信息资源的定义,信息资源是经过人类开发与组织的信息的集合。凡是未被组织开发的信息都不是信息资源。我们认为,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正是信息资源建设的本质所在。两者为同义词,也是对等物。

3. 信息资源建设的理据分析 .信息资源建设的目的是形成可资利用的信息资源体系。众所周知,信息不等于资源,只有当信息成为社会活动中的生产要素,同时产生劳动价值才被称为信息资源。这是从价值意义上讲的。生活中存在着过时的信息,不真实的信息,失去控制和无组织的信息,在社会中不在构成资源,相反,它构成垃圾信息,信息污染。从信息可利用的角度讲,信息要成为资源必须通过重组,二次开发,即要对信息进行挑选、分类、组织、编码、存储、传递、分析、积累、识别,才能使其具有在新的信息环境中,使之成为可以利用的资源。也就是说,信息必须经过人类的管理与建设开发才能成为有用的资源。信息资源建设除了具有在新的信息环境中,使信息形成可资利用的特征外,还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可建设性。信息资源同无序状态存在的信息并不相同,它更大的程度上是人们创造的再生性信息产品,虽然它的生产和分布是一种客观现象,但其生成更取决于科学技术和人类的主观努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可建设性”是信息资源建设概念的逻辑起点,信息资源建设的本质实际上是将信息集合化、资源化的过程。

第二,可共享性。同自然资源不可复用的特征相比,信息资源是可以同时使用、异地使用、反复使用的共享资源。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根据需要随时对信息资源进行复制、转录、缩微等加工和开发,而不会影响信息价值。这是由于信息资源具有使用整体性,效益的间接性和利用效果的社会性所决定的。

4. 信息资源建设与信息资源管理的内在联系.毋庸置疑,管理不等于建设。建设的目的是使信息获得可增值效用,提高资源的可利用性。在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条件下,信息资源建设可以提高物质资源与能量资源的利用效率,节省自然资源。没有建设,即不开发信息资源,信息资源的增值服务乃至有效利用就无从谈起。信息资源建设倚重于信息资源管理是不言而喻的。信息资源建设依赖于良好的信息资源管理。从内涵上看,信息资源管理是指为了完成机构的使命而管理信息资源的过程,即包括信息本身,也包括诸如人员、设备、资金和技术之类的相关资源。而信息资源建设主要是利用信息技术对信息本身的开发利用。从性质上看,信息资源管理是一种系统的管理手段,更多的是针对某一机构组织本身。同时,突出标准化和规范化与信息的保存,信息资源建设则更像是一种策略或称行为方案,更注重对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活动进行规范和指导。从侧重点上看,信息资源管理侧重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相关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投入,强调其管理职能。而信息资源建设的焦点在于利用自动化,网络化手段获得更多馆藏资源为用户提供更加便利的信息存取服务。

当然,它们的联系也是十分紧密的,两者之间存在着基础与应用的关系,信息资源建设方案的有效实施和最终实现,需要选择与之相匹配的信息资源管理模式。从而确保信息资源建设的外部环境与未来变化相一致。而信息资源建设的深化会进一步促进信息资源管理水平的提高。从这个意义上讲,信息资源的有效管理与信息资源建设相互依存,彼此协调发展。

作者:赵向峰

第2篇:地理信息系统在森林资源管理方面的应用分析

摘 要 我国工业的发展在带来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的同时,造成了对森林资源的高速消耗。通过对森林资源的高效管理,能够有效监测森林资源的发展状态,进一步做好森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控工作。因此,有必要将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于森林资源管理,并对其实际应用进行深入研究,以促进我国森林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 地理信息系统;森林资源管理;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控

通过在森林资源管理系统中应用地理信息系统,能够进一步提升对森林资源的管理效率。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森林管理的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

1 地理信息系统简介

通过对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能够有效对地球地表信息进行采集、存储。它是一种先进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可以将多种技术有效融合在一起,成为汇集多种学科的边缘学内容。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是20个世纪60年代被提出来的,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各种自然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和规划。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该技术的推广应用速度加快,各种专业性应用软件越来越多[1]。地理信息系统在林业保护、景观生态、军事和旅游中的应用越来越多,自身的功能性也在不断完善,并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新语言,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 地理信息系统的具体应用分析

2.1 加强对森林资源档案的管理

森林资源档案管理在森林资源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应用地理信息系统,能够给森林资源提供有效的管理模式,进一步对森林资源中各种庞大的信息分类,并采用合理有效的管理方式。此外,它能对森林资源信息进行空间分析和规划,进一步提升森林资源的利用率。当前,在森林资源地理信息管理系统应用过程中,主要采用地表模型和森林资源矢量数据叠加方式,能够直观显示地理信息模型,及时更新各种森林资源数据,进一步做好对森林资源的动态管理,直观反映森林资源的变化情况,从而及时制定针对性的措施,保证森林资源的管理效果。

2.2 有效查询各种信息

通过地理信息系统,能够将森林资源信息、森林面积、森立蓄积、森林类型、林种分布、树种结构、林龄结构和相关变动信息,以图像和数字的方式在数字地图上显示,通过先进的计算机查询系统,高效、快捷地实现对这些数据的查询。例如,可以直接通过地理位置信息查询相关的森林资源属性,如林班号、林种、树种以及土壤等情况,还能掌握森林资源的大体分布情况。

2.3 及时更新森林资源信息

通过将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到森林资源管理中,能够进一步做好对地理空间信息的管理和分析工作,让空间图形和属性保持联动关系。如果地理空间状态发生变化,与森林资源的空间信息也会及时更新和显示,使空间图形和空间属性保持一致。例如,在对森林资源图斑的调整过程中,面积会及时发生变化[2]。

2.4 有利于调整森林资源结构

有利于调整森林资源结构,如及时调整树种和林种。通过应用地理信息系统,能够对自然保护区域、防护林以及防火隔离带进行合理划分,以更加形象的图形方式显示,让森林区域布置情况一目了然。此外,在通过地理信息系统掌握森林资源的分布状况后,可合理优化调整水源涵养植物、经济树木和生态防护林的布局。

2.5 合理调整树龄结构

应该根据森林资源树木生长时间、森林生产经济效益、森林自然情况和相应的管理技术,合理优化树木年龄层次。通过森林资源不同年龄层次植物的相互搭配,可以根据森林资源发展的实际情况,认真做好相关的绿化工作,避免出现荒地现象,从而为树木的生长创造有利条件,保证树木年龄的合理性,充分发挥森林资源的价值。

2.6 有效管理森林资源的政策

通过应用地理信息系统,能够实现对森林资源的信息化管理,进一步做好森林作业报批、树木生产计划实施等工作。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综合管理系统,在森林资源管理中的优势明显,可以在森林资源管理政策的制定中发挥巨大作用。通过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可以方便地开展森林资源计算工作,更加具体形象地展示地理信息,同时能够及时解决森林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2.7 在森林资源经营管理中的应用

2.7.1 有效管理树木的开采情况,避免森林资源出现大量毁坏

通过应用地理信息系统,能够根据地域特点、林种优势等信息,认真做好森林资源采伐方面的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采伐计划,合理确定采伐树木的面积、范围、树种、方式、采伐地点和采伐面积。

2.7.2 造林规划

为了保证森林资源的长期稳定发展,需要认真做好森林栽种工作,通过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掌握森林各处的实际情况,认真结合森林的地理特征、气候特征和繁育情况,合理选择森林生长树种,保证森林树种健康生长。

2.8 做好对森林灾害的防控工作

森林火灾和森林病虫害的出现,会对森林资源造成破坏,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做好对森林火灾和病虫害的防控工作。为了能够对这些情况进行及时管理和控制,可以对森林资源采取网格化信息管理。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以将森林资源分为多个看护责任区,每个森林看护区设置一个森林管护人员。看护森林资源的过程中,可以及时利用各种信息通信方式,及时反映、报告看护区域内的火情、火警以及森林病虫害情况。相关人员收到这些报告后,需及时采取措施。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及时反映灾害发生的位置和灾害情况,方便林业部门第一时间采取措施,避免对森林资源造成更大伤害。

2.9 在森林防火中的应用

在林业生产过程中,森林防火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一旦該工作没有做到位,易导致森林火灾发生,结果非常惨重。通过应用现代计算机网络,能够进一步拓宽森林防火的使用方式。近年来,对森林防火技术的研究不断深入,有效建立了各种大范围系统,应用了各种先进的图像处理技术[3]。例如,通过将智能算法应用于图像处理,能够进一步提取图像中的相关信息,及时发现当地的火灾信息,并通过Web信息发布技术,将这些信息传输到森林防火监控系统,使森林消防监控人员及时发现各种火灾信息,从而果断采取措施,避免出现森林火灾扩大现象。

2.10 对林业资源进行动态化管理

林业资源的主要内容包括森林面积、类型、树木种类以及树木表现结构等森林资源信息。在传统森林资源信息统计过程中,经常采用文字表格形式,难以直接反映各种空间变化数据。通过应用GIS系统,能够按照流程完成对各种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处理,大大提高了对这些信息的管理效率,且信息查询非常方便。

3 结语

时代的不断发展,对森林资源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针对当前森林资源管理现状,应该有清醒认识,将先进的地理信息系统积极应用于森林资源管理过程,有效提升对森林资源管理的信息化程度,从而不断提升对森林资源管理的效率。

参考文献:

[1] 安向明,李萍,张建峰.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森林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8(5):22-23.

[2] 王斌.森林资源管理中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运用[J].花卉,2018(10):37-38.

[3] 冉芳.论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森林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花卉,2018(10):55-56.

(责任编辑:赵中正)

作者:徐穗青

第3篇:信息系统资源、信息系统能力与持续竞争优势

[摘 要] 本文应用资源观分析范式识别了企业稀缺的、难以模仿和难以替代的、能够创造价值的信息系统资源类型与信息系统能力类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信息系统资源类型、信息系统能力类型、企业持续竞争优势三者之间的匹配关系,并通过案例分析证明了这些观点。

[关键词] 信息系统资源;信息系统能力;资源观;持续竞争优势

一、引 言

对信息系统(Information Systems,IS)能否帮助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这个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研究普遍呈乐观态度。这些研究应用“结构—行为—绩效”分析范式,认为IS改变了产业结构,为企业带来了持续竞争优势。然而,资源观分析范式的出现否定了这种乐观态度,在开放的技术市场中,IS本身虽具价值创造性,但因易为竞争对手模仿应用而不具有异质性,难以为企业带来持续竞争优势。对企业来说,一方面IS本身不能成为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但另一方面,IS又是参与市场竞争的必需。那么,企业IS投资的出路在哪里呢?基于资源观理论,本文识别了具有异质性的IS资源类型与IS能力类型,在此基础上剖析了IS资源、IS能力、持续竞争优势之间的匹配关系,丰富相关理论成果,并为企业实践提供指导。

二、文献综述

与“结构—行为—绩效”分析范式不同,资源观把企业看作是“一系列资源的集合”,并认为异质性资源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异质性资源具有价值创造性、稀缺性、难以模仿性、难以替代性,能够因其形成过程具有独特历史条件、因果模糊性、社会复杂性、路径依赖性等特征而形成“隔离机制”,从而能为企业带来持续竞争优势。

1990年代以来,一些学者陆续应用资源观探讨IS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本质。其中一些学者从资源层面揭示了IS资源组合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例如,Barney指出当IS嵌入正式或非正式的管理决策流程中能够为企业带来持续竞争优势;Benjamin 和Levinson发现企业绩效依赖于IS如何与组织、技术以及业务资源进行集成;Ross 等认为IS、人力资源和关系资源的结合使用有助于企业提高绩效。

还有一些学者从能力层面揭示了IS能力组合对企业持续竞争优势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例如,Feeny和Willcocks指出成功应用IS的企业需要具有IS结合业务能力、IS服务传递能力与IS基础架构能力;Peppard和Ward指出企业需要具有业务战略表述能力、IS贡献定义能力、IT能力定义能力、IS开发能力、IS解决方案传递能力与IS供应能力来支持IS战略与企业战略协同。

从上述研究可以看出,将资源观分析范式引入IS研究领域是重要的,不但揭示了IS获取竞争优势的本质,而且为企业提供了一种对IS特征和角色进行系统思考和理解的视角:IS应用不仅是技术本身的应用,也包括其他资源和能力的应用;IS扮演着的不仅是被依赖的角色,也包括依赖其他资源和能力的角色。但上述研究也存在一定问题,突出表现在忽视了IS资源、IS能力与持续竞争优势三者之间匹配关系的系统研究。

三、概念模型

IS资源、IS能力、持续竞争优势三者匹配模型如图1

所示。

1. IS资源及其构成要素

IS资源是指企业拥有的或控制的IS技术资源及其互补资源的集合,包括IS人力资源、IS关系资源、IS技术资源与IS使能流程(也即IS的作用对象—业务流程)四要素。从资源观来看,一些IS技术资产,如数据库、业务系统等,由于很容易在要素市场中购买到,所以很难产生租金。然而结合硬件与软件所形成的具有个性化的复杂IS技术资源组合却难以被模仿。具有技术技能、管理技能与业务技能的IS人力资源,IS部门与用户部门之间以及企业与外部技术供应商之间的关系,与潜在IS使能流程都是企业有效结合IS与业务、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必需。由于互补性的存在,当集成应用IS技术资源、IS人力资源、IS关系资源与IS使能流程时,每种资源可能创造的价值都被显著增强了。此外,互补性也强化了由它们所组成的资源集合的独特历史条件、因果模糊性、社会复杂性、路径依赖性等形成特征,使得资源集合更具异质性。

2. IS能力及其构成要素

IS能力是指企业通过整合、利用组织过程来处置IS资源达到预想目标的本领,分为IS职能能力和IS支持能力。IS职能能力是指提供IS服务的能力,一般嵌入在IS活动中。根据Cummings和 Guynes的IS活动分类,可以将其分为IS规划能力、IS获取能力、IS操作能力、IS控制能力4类,这种分类不仅符合能力分类原则,也与先前的研究保持一致。IS支持能力是指IS服务本身的能力,一般指IS变革业务流程的能力。根据Earl业务流程分类,IS支持能力可以分为IS支持核心流程能力、IS支持流程能力、IS支持业务网络流程能力与IS支持管理流程能力;之所以强调IS支持能力是指IS变革业务流程的能力,是因为业务流程是认识企业资源和能力竞争潜力的途径,并在研究中得到了足够的重视。

3. IS资源与IS能力匹配关系

IS人力资源、IS关系资源对IS职能能力产生正向作用。IS规划需要评估IS现状与机会,也需要评估流程现状与需求,这就需要相关人员具备熟练的IS技能。在当前企业主要以合作开发、委托开发与外购方式获取IS的情况下,与外部供应商良好的关系是低成本、高质量获取IS的保证。操作效率的提高不仅需要操作人员具备一定的技术技能,也需要IS部门与用户部门之间良好的关系来推动、保证IS维护与培训等服务的传递。此外,IS项目的评价控制离不开IS管理技能的支持。

IS技术资源、IS使能流程对IS支持能力产生正向作用。IS本身功能为业务流程提供潜在支持能力,但要转化成现实,IS支持能力还需要业务流程变革,即IS作用不是体现在对现有业务流程的支持,而是体现在对变革后流程的支持,这也是学者们强调集成IS应用与业务流程变革的重要原因。

4. IS能力与持续竞争优势匹配关系

与竞争对手相比,企业业务流程中有些可能具有优势,有些可能相差无几,有些可能处于劣势,因此,这些流程的总位势有可能改善企业绩效,也可能恶化企业绩效。IS不仅能对业务流程变革提供技术支持,并且能够优化、改进现有流程,甚至于抛开现有流程的框架创造性地设计全新的流程,从而改变企业流程的竞争位势。因此,可以看出主要作用体现为支持业务流程变革的IS支持能力对持续竞争优势具有积极的作用。

Feeny和Willcocks认为发挥IS作用需要克服三大挑战,分别为IS如何与业务战略结合;低成本、高质量地从技术市场获得IS服务;支持IS运行的技术结构的设计、操作与控制。可以看出这三大挑战与IS职能能力的内容与目的具有一致性。基于此,IS职能能力能够建立、整合、重构IS支持能力。这也意味着,IS职能能力能够增强IS支持能力对持续竞争优势的正向作用。

四、实证案例

回首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娃哈哈)发展历程,信息化一直随着企业发展而不断深入。娃哈哈之所以能够形成信息化优势,并将这种优势转变成竞争优势,是因为积累了丰富的IS资源集合,并从这些资源中析出了超强的IS能力集合。

1. 娃哈哈的IS资源构成

在IS人力资源方面,娃哈哈形成了一支具备丰富经验的集系统分析、开发设计、软件实施、操作应用、品质管理的科技队伍,专门成立了拥有30位大学以上专业技术人员的信息中心,并具有分布在各个业务部门的200名经过系统培训并持有IS操作上岗证的最终用户。

在IS技术资源方面,截止2005年,娃哈哈已投资1.3亿元建设业务系统,拥有CAD、MIS、ERP、SCM、SYBASE数据库等的计算机系统及相关设备1 800多台套,拥有电脑1 200多台,管理人员电脑使用率已超过98%,采用宽带网技术实现了总部与全国生产基地、广大销售客户间的高速互联。

在IS关系资源方面,娃哈哈与IS技术供应商保持了良好的关系,遇到不能解决的紧急问题,可以随时在线联系供应商进行咨询,供应商在24小时内回答解决客户的问题;与此同时,各业务部门也可以在24小时之内得到信息中心服务的响应。

娃哈哈认为IS所支持的不是现有流程,而是变革后的流程,即IS应用与业务流程变革同步集成进行。所以在业务流程方面,娃哈哈通过对企业核心流程、支持流程、业务网络流程、管理流程的变革,共整理、优化内容涵盖销售、生产、采购供应、运输和财务共120多个业务流程。

2. 娃哈哈的IS能力构成

在IS职能能力方面,娃哈哈能够有效集成IS人力资源与IS关系资源发展出IS规划能力、IS获取能力、IS操作能力与IS控制能力,并对IS支持能力产生积极影响。公司总经理以及各部门主管人员、业务骨干都能够积极参与,并以实事求是、重点解决企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和根本性问题来指导公司的年度和中期的IS规划制订。在长期的合作过程中,公司与德国SAP等软件供应商形成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不仅能够低成本地进行系统配置,还能借助他们的平台开发增强功能。信息中心不仅通过培训增强用户的操作能力,而且还制定了面向用户的服务标准和质量评价机制来保证用户能够熟练应用IS。此外,公司能够定期通过专门的评价工具和流程对项目开发进度和质量以及项目经济绩效进行客观考评,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并纠正问题。

在IS支持能力方面,娃哈哈能够有效集成IS与业务流程,基本实现了从原辅材料采购到生产、销售全过程的物流与资金流的高水平管理。流程高效性、可控性、集成性与信息准确性、共享性程度越来越高。如财务流程可以对每天的产品成本进行核算,通过与产品标准成本比较可以及时发现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控制了产品成本;客户响应流程能够高度集成订单处理流程、物料采购准备流程、生产流程、产品装运配送流程等,使得整个客户的平均响应时间减少到1天;销售流程、生产流程与采购流程的无缝连接程度大大提高,从而降低了公司产成品存货和原辅材料库存,每年能为公司降低存货成本上千万元。

五、结论与启示

一些学者开始应用资源观分析范式代替结构观分析范式研究IS与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关系,但忽视了IS资源、IS能力与持续竞争优势三者匹配关系研究。本文首先应用资源观分析范式识别了具有异质性的IS资源与IS能力,其中IS资源包括IS人力资源、IS关系资源、IS技术资源与IS使能流程,IS能力包括IS职能能力与IS支持能力。进一步,本文提出了IS资源、IS能力、持续竞争优势三者之间的匹配关系,即IS人力资源、IS关系资源是IS职能能力的来源,IS技术资源、IS使能流程是IS支持能力来源,IS支持能力是持续竞争优势的直接来源,IS职能能力通过正向调节IS支持能力与持续竞争优势的关系而构成了后者的间接来源。对于企业来说,本文研究结果不仅揭示了其应用IS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本质问题,而且集成资源选择机制和能力培养机制为其提供了应用IS获取竞争优势的路径。

主要参考文献

[1] J B Barney. 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J]. Journal of Management,1991,17(1):99-120.

[2] R I Benjamin,E Levinson A Framework for Managing IT-enabled Change[J]. Sloan Management Review,1993,34(4):23-33.

[3] A S Bharadwaj. A Resource-based Perspective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apability and Firm Performance: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 MIS Quarterly,2000,24(1):169-196.

[4] M L Cummings,J L Guynes. Information System Activities in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A Comparison of U.S. and non-U.S. Subsidiaries[J]. Journal of Glob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1994,12(1):12-26.

[5] D F Feeny,L P Willcocks. Core IS Capabilities for Exploit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J]. Sloan Management Review,1998,39(3):9-21.

[6] J Peppard,J Ward. Beyond 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s:Towards an IS Capability[J]. Journal of 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s,2004,13(2):167-194.

[7] G Ray,J B Barney,W A Muhanna. Capabilities,Business Processes,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Choosing the Dependent Variable in Empirical Tests of the Resource-based View[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4,25(1):23-37.

[8]J W Ross,C M Beath,D L Goodhue. Develop Long-term Competitiveness through IT Assets[J]. Sloan Management Review,1996,38(1):31-42.

作者:胡保亮

第4篇:森林管理信息系统

• 森林管理信息系统 • 前言

• 为什么要学习? • 信息时代的要求 • 信息化社会大背景 • 信息技术应用

• 1992年,国家林业局设立信息中心

• 2010年的目标,建成统一的信息通信网络系统 • 前言

目前已建立的全国性的林业信息系统:

• 全国森林资源和灾害管理信息系统 • 全国荒漠化监测信息系统 • 全国林火监测信息系统

• 全国生态林业工程管理信息系统 • 国家林业局综合服务信息系统 • 全国山区综合开发管理信息系统

• 全国森林资源和林政管理信息网络及生物多样性信息系统 • 前言 课程意义:

一、现代林业建设的基本要求

• 现代林业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 要求更精准、翔实的林业基础信息作支撑 • 提升森林管理水平、创新、方法手段 • 前言

二、依法行政和强化管理的根本保障

• 信息化管理,避免信息混乱,弄虚作假 • 标准化软件,数据不实,管理不规范

• 及时更新,动态反映,解决时效性差的不足 • 前言

三、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的迫切需要

• 缺乏科学有效管理手段,信息化水平低,信息难共享,极大浪费 • 措施:信息化建设、统一技术标准、大大提高数据权威性和影响力 • 前言

四、完善森林资源监测体系的必然选择

• 监测是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的基础和核心工作,需要信息化技术的有力支撑 •

五、推动科技进步和人才建设的重要的举措 • 推动林业科技水平提高

• 推动整个行业人才成长和队伍素质提高 •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数字林业和林业信息化 •

一、数字林业

• 信息化的林业,包括林业大部分要素数字化、网络化、可视化、智能化的全过程,在数字地球大框架指导下,应用遥感、计算机、数字化、网络、智能术和可视化等技术,把地球上的各种林业信息用地理坐标确定与连接起来,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的采集与更新数据,实现数据充分享用的过程。 •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数字林业和林业信息化 • 两方面含义:

• 一是基于“3S”技术的林业信息数字化;

• 二是对这些数字信息的储存分析处理和应用。

(一)数字林业的体系结构

体系结构:系统各部件的构成及相互关系 应用层 核心层 基础数据层

•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数字林业和林业信息化 •

(二)数字林业建设现状

• 数字林业是数字地球技术在林业行业中的具体应用对林业及森林生态环境静态、动态和分析决策等特征的统一和数字化与认识,从全国出发,为林业构造一个统一的信息集成系统。

• 林业数字化数据为依托

• 林业多信息源分布或网络数据库为基础

• 以”3S”技术、智能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为特征 • 具有三维显示和无缝多级数据共享的开放系统 •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数字林业和林业信息化 • 具体内容: • 静态特征 • 动态特征 • 分析决策特征

• 20世纪50年代,林业部分开始利用航空像片进行大面积森林资源调查。 • 80-90年代,建立森林资源数据处理系统(DPS)、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MIS)、森林资源决策支持系统(DDS)、林木良种管理信息系统和主要经济树种在线查询系统

•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数字林业和林业信息化

• 林业部门建立了多方面的森林资源信息和林业工程信息数据库 • 涉及从事、财务、物资、政策和法规等方面。

• 目前档案数字化工程基本完成,3万卷纸质文字档案资料已经数字化, •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数字林业和林业信息化 • 目前存在问题: • 标准与规范不统一 • 缺乏有效信息平台 • 缺乏统一规则

• 缺乏持续性和有效性 • 数据更新手段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缺乏综合性的智能化决策支持分析能力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数字林业和林业信息化

(三)数字林业建设存在问题

1.缺乏整体规划,存在信息化建设各自为政的情况

2.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资金投缺乏入长期保证

3.各地信息化发展不均衡,数字林业技术标准不完善,区域标准不统一 4.可视化手段单一,缺乏模拟和仿真及智能化的决策支持分析能力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数字林业和林业信息化

(四)我国数字林业应用前景 1.生物多样性保护

2.动态监测、分析评价、预测预报 3.生态旅游设计 4.优化林业投资决策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数字林业和林业信息化

二、林业信息化概况 信息化 信息化主体 信息化时域 信息化空域 信息化手段 信息化途径 信息化目标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数字林业和林业信息化

(一)国处林业信息化研究现状 美国:

1993年,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行动计划 1994年,全球信息基础设施行动计划

1999年,21世纪信息技术:对美国未来的一项大胆投资 2004年,拨款13.7亿美元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数字林业和林业信息化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林务局在资源、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推广GIS、RS和GPS及计算机等先进手段,对有关数据信息处理集成资源数据的项目进行研究,目的是将遥感及其相关技术用于GIS数据库的建立。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数字林业和林业信息化 NSDI-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 联邦地理数据委员会(FGDC) 地理空间信息一站式服务(GOS) 国家地图(TNM)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NBII-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数字林业和林业信息化 GIS和RS应用: 美国、加拿大 奥地利

葡萄牙-热带森林保护

土耳其-森林道路选择利用GIS的网络分析 德国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数字林业和林业信息化 GIS和RS应用: 法国 芬兰 瑞典 泰国 委内瑞拉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数字林业和林业信息化

(二)国内林业信息化研究现状 21世纪议程-林业行动计划

20世纪60年代,计算机应用于林业 1.我国林业信息化研究现状

长期以来未受到重视,但是信息化背景提供基础 数字林业的提出,引起重视

冯仲科、方晓勤提出中国数字林业设想,并指出数字林业的功能和应用: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数字林业和林业信息化

(二)国内林业信息化研究现状 1.我国林业信息化研究现状

冯仲科、方晓勤提出中国数字林业设想,并指出数字林业的功能和应用: 历史档案功能 现势展示功能 前景预测功能 分析决策功能 精细林业功能

(二)国内林业信息化研究现状 1.我国林业信息化研究现状

2001年初提出“数字林业建设方案” 2003年2月11日,“数字林业标准与规范”通过专家论证

2003年,李增元、张怀清、陆元昌提出“数字林业”基础层、技术层、数据层和系统层四层建设体系

王静、张百顺提出三大要素和六大原则 第一章 绪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一节 数字林业和林业信息化

(二)国内林业信息化研究现状 2.我国林业信息化发展历程 1987年,步入正轨

1995年,加强林业信息工作

1997年,明确林业信息化是一个过程,涵盖信息系统建设、电子信息技术在林业中应用等内容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研究现状 森林资源 森林资源管理 森林资源信息 森林资源信息管理 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一)美国森林植被模型(forest vegetation simulator, FVS) 美国农业部林务局主持 广泛用于评价林分现况

便于用户对各种数据的获取和利用 模型介绍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森林健康监测系统

主要任务:确定变化;提供信息;报告状况和变化。 主要内容:察看监测;评价监测;立地生态系统监测。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三)森林调查中的应用 德国 美国

“精确林业”:在林业生产过程中运用视觉传感器、卫星定位等高新技术,实时测知工作对象所需工作的质、量和时机等数据,通过对环境因素的时空差异分析,判别林木长势,提出科学处方。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四)国家森林信息系统

加拿大国家森林信息系统(NFIS) 德国森林资源动态监测系统

(五)森林保护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俄罗斯 加拿大 美国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六)森林工业

加拿大国家林业信息系统 葡萄牙森林清查管理信息系统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20世纪60年代,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林业;

70年代末80年代初,系统的应用研究和实践开始:一方面遥感图像处理和科学计算的实验研究;另一方面在森林资源调查规划系统中引进计算机技术。 80年代中期,研制出一批面向森林资源管理的信息系统 90年代,引进GIS、多媒体、网络技术、模型、模拟方法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一)森林经理调查

1982年,在PELJXC-52上开发建立森林资源数据库系统 1983年开始,各地调查规划设计院引进微机

2002年,聂祥永提出工作全程信息化的方案和策略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二)森林资源管理

1988年,我国第一个“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Dbase、FoxBase建立面向不同层次的森林资源数据库管理系统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森林保护

应用在森林火灾、病虫害的预警系统及防御系统。 国家林火管理信息系统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四)资源统计、预估、评价 野生动物调查统计软件

森林资源动态预估模型系统软件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研究现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三、国外林业信息化先进经验

(一)3S技术 GIS GPS RS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研究现状

三、国外林业信息化先进经验

(二)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技术 数字地球

林业基础空间信息数据库

国家基本自然资源与环境时空数据库

数据挖掘:从大量的、不完全 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 的过程。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研究现状

三、国外林业信息化先进经验

(二)雷达等新型传感器技术 激光雷达数据反演林木参数的算法 雷达数据在多种传感器中精度最高

高光谱遥感应用在森林制图、森林资源调查、森林面积测算、生物化学和物理因子估测。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研究现状

三、国外林业信息化先进经验

(四)网格与Web服务技术

真正成为一种具有信息基础设施潜力的资源共享框架与解决

只要与网格开放性的基本思想不抵触,就可以应用 在应用网格之中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研究现状

三、国外林业信息化先进经验

(五)可视化与虚拟现实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利用各种先进的硬件技术及软件工具,设计出合理的硬件、软件及交互手段,使参与都能交互式的观察和操纵系统生成的虚拟世界,获得身临其境的感觉。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研究现状

三、国外林业信息化先进经验

(六)摄影测量技术

已由遥感卫星或数字摄影获得的影像代替

(七)可变量控制技术

根据不同位置及要求自动改变施用比率的技术。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研究现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四、我国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研究与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与观念不能适应新的需求

非信息共享和3S技术,非硬件、软件网络 是信息化技术在各个专业层面的系统应用 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的目的是信息公开、透明

信息来源和信息发布都应该是分布式的,即多尺度、多层次、多部门、多手段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研究现状

四、我国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研究与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二)森林资源管理主要业务流程并未实现信息化,工作效率低

新数字林业体系一定是嵌入在具体专业业务领域、分布式、全流程信息流动形态的 不是几个集中式的、信息隔绝的、表面上大而全、实际上很难维护和发挥应有作用的系统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研究现状

四、我国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研究与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三)系统功能分割、共享性差

系统缺乏弹性,可扩充性差,各信息用户界面风格不一 借鉴国外跨部门一体化和信息共享的成功经验 建立标准化、规范化的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避免大量信息的重复采集,共享降低成本,高效 扩大系统维护资金投入渠道,增强宏观决策作用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研究现状

四、我国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研究与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四)限于条件制约,网络化程度不高

林业系统尚未建立自己网络,大多是单机系统, 网络应用软件水平不高

没有按照软件开发原则和数据库设计原则来开发管理信息系统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研究现状

四、我国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研究与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五)系统软件单项开发,集成化程度不高 单项开发,就事论事,不长远 无数据交换接口,集成化程度差

集成数据库系统、模型库系统、图形库系统等为高层决策者所使用的管理信息系统处于起步阶段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研究现状

四、我国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研究与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六)系统建设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数据交换和共享困难 信息孤岛

管理相互保密,互不交流

没有一个平台,各系统与森林资源管理系统关联差,难以发挥系统潜力 各地所建系统采用自己标准,无法全国统计和对比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研究现状

四、我国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研究与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

(七)轻视用户需求分析,偏重科研,实用性不强 • 忽视软件需求分析的重要性

• 界面友好、可视化交互、扩大应用方面尚待提高 • 成果形式多样化和公开化

• 形式单调,缺乏图表和客观分析 •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研究现状

四、我国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研究与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

(八)组织管理机构不健全,人才队伍缺乏

• 国家和地方欠缺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机构,不能有效组织实施信息化建设、运行和维护;

• 国家和省级少懂专业和信息化的人才,基层单位少信息化专业人员 •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研究现状

四、我国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研究与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

(九)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 网络基础设施落后和网络的安全问题是信息化建设的首要问题 •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研究现状 •

五、对策建议

(一)国家统一领导,成立专职的信息化管理部门 防止出现部门各自为政、重复投资和低水平应用问题

要求各省参照建立省级信息中心,形成上下畅通的信息化建设、管理、宣传和交流渠道,信息部门形成定期交流机制

•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研究现状 •

五、对策建议

(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管理,实现统筹 国家要统一领导、统筹规划 统一规划 统一标准 统一管理

•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研究现状 •

五、对策建议

(三)理顺各级林业管理部门之间在信息化工作中的各类关系,实现部门之间、管理层次之间的协同

(1)统一规划、中央和地方分工负责

(2)业务部门是业务系统应用的主体,在需求分析方面负起责任。

• 第一章 绪论 • • 第二节 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研究现状 •

五、对策建议

(四)建立有效的资金保障机制,多方面拓展资金渠道 争取经费,多方面投入资金

鼓励地方信息化建设、投资和应用的政策、林业公用基础资源共享授权政策、系统运行维护保障政策

•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研究现状 •

五、对策建议

(五)以骨干工程为旗帜,分期建设,先行试点

以骨干工程为旗帜,统领、号召全国行业信息化建设 先试点,再组织开展工程项目前期、人员技术培训等工作

•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研究现状 •

五、对策建议

(六)要以应用牵头,建设中要重点突出,推进中要加强行政执行力度 应用为主导

工程重点放在基础、核心业务中 建用并举,适时并轨

•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研究现状 •

五、对策建议

(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筑电子政务运行平台 基础设施是高速运行的电子政务基础

高度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全国上下通畅的信息高速公路

•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研究现状 •

五、对策建议

(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筑电子政务运行平台 基础设施是高速运行的电子政务基础

高度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全国上下通畅的信息高速公路

•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研究现状 •

五、对策建议

(八)建立和稳定人才队伍,普及培训教育

林业信息化建设集高新技术于一体,技术含量高、建设难度大,需要林业专业知识和信息技术为一体的复合型人才

要普及信息技术知识,提高工作人员素质。 Chaper2 第二章

森林管理信息系统数据获取

• 第二章 森林管理信息系统数据获取

信息系统离不开数据

森林数据是森林管理信息系统的血液,系统运行的主体 最终目的:给各级决策部门提供有用的数据

GIS概念说明FMIS即围绕空间数据的采集、管理、处理、分析、建模和显示 第一个环节,核心任务之一

• 第二章 森林管理信息系统数据获取

数据获取途径:野外测量、遥感、现场调查和已有资料

数据获取来源:野外测量、图件扫描矢量化、航空摄影测量和遥感、GPS、综合统计属性数据录入和原有系统数据二次挖掘和利用

• 2.1 数据获取特点分析 数据获取具有多种特点:

获取来源的种类多样性、获取来源的海量性和异质性、获取来源的分布性、获取来源的集成性

2.1.1获取来源的种类多样性

种类可从表现形式、业务处理类别、数据表达方式和数据类别划分

数据表达方式:数字线划数据、影像数据、数字高程模型、林地属性数据 数字线划数据原理:直线表达折线

• 2.1 数据获取特点分析 2.1.1获取来源的种类多样性 影像数据: 卫星遥感影像 航空影像

• 2.1 数据获取特点分析 2.1.1获取来源的种类多样性 影像数据: 卫星遥感影像 航空影像

• 2.1 数据获取特点分析 2.1.1获取来源的种类多样性 影像数据:

卫星遥感影像和航空影像

特点:信息丰富;生产效率高;直观详细记录地表自然现象 数字高程模型:地表物体的高程信息,特殊 属性数据是FMIS重要特征:

第一类属性:实体是什么,有什么样的特性,划分为哪类 第二类属性:实体详细信息,树龄,树高等参数

• 2.1 数据获取特点分析 2.1.1获取来源的种类多样性 数据库存储的内容划分:

空间数据:遥感监测背景影像数据、林地利用变化专题信息专题空间数据、基础地理信息空间数据、相关的林地利用规划、基础农田保护、等

关系型属性数据:林地利用变化专题的属性数据及其他专题的属性数据 非关系型数据:各种文件、法律法规等文本信息

• 2.1 数据获取特点分析 2.1.1获取来源的种类多样性 获取数据的表现形式划分: 图形数据、表格数据、文本数据 按照业务处理类别划分:

地籍管理数据、林地利用规划数据、林业市场数据等

• 2.1 数据获取特点分析 2.1.2获取来源的海量性和异质性

由于建成的系统或数据库中包含众多历史数据,信息丰富、数据量大,--数据海洋

异质性在许多领域中都存在,大多由于技术区别引起,如硬件不同、操作系统不同、通信协议不同,

以上已不在阻碍数据的互操作

空间数据异质性主要体现在不同获取源,各类FMIS之间数据格式不一样,数据共享一个瓶颈,增加获取来源难度

• 2.1 数据获取特点分析 2.1.3获取来源的分布性

系统建设深入开展和空间数据量的膨胀,数据集中在一个大的数据库中进行管理的传统方式不能满足用户需求,特殊数据的拥有都会失去对数据的控制权; 数据存储结构难以动态改变以适应不同用户的需求; 庞大数据量在单个数据库中管理困难,运行效率低; 业务扩大,跨地域的发展,数据集中管理困难。

网络和分布式数据库技术发展,异地存储,分布管理,同时集成系统,各系统之间可互操作

• 2.1 数据获取特点分析 2.1.4获取来源的集成性

数据获取来源一定程度并不单一,具有一定的集成性 为保证数据精度和质量,缩短数据获取周期,通常采用野外测量和遥感结合方式提高信息数据精度

因此,有一定集成性

• 2.2 数据获取方式和手段 获取主要有三种方式:

原始数据采集:基于数字全站仪、电子经纬仪和电磁波测距仪等地面仪器的野外数据采集;基于卫星遥感和数字摄影测量等先进技术的数据采集 地图数据采集:地图数字化,手扶跟踪数字化仪 综合数据处理:综合处理各种土地统计和属性数据,对原有系统历史数据进行二次利用和挖掘。

• 2.2 数据获取方式和手段 2.2.1原始数据采集 两种形式:

平板仪模式-野外先得到线划图,室内数字化仪线划图采集森林信息数据 全站仪和经纬仪配合测距仪测记-电子手簿记录点的三维坐标和编码,测量同时记录点的属性信息和编码信息,室内将测量数据直接录入计算机

第二种模式,要克服编码不易记忆,如何提高数据采集速度,质量和现场图形显示,编辑及数据处理功能

• 2.2 数据获取方式和手段 2.2.2 摄影测量与遥感 (1)航空摄影测量 普遍用于通用地图制作 立体解析测图仪的光学电子仪器,可直接在航空照片上读取坐标,传输到计算机中 首先对林区进行航空摄影 然后进行野外调查与测量

最后将处理好的数据存到数据库

优点:范围大、成本低、速度快和劳动强度小

• 2.2 数据获取方式和手段 2.2.2 摄影测量与遥感 (2)CCD数字摄影测量 擅长于城市数据快速采集

数据采集系统VISAT:GPS、惯性导航系统(INS)和CCD成像技术 装备有该系统的测量车负责野外数据采集,计算机负责建立数据库

当测量车以50-70km/h速度行驶时,摄影距离在50cm范围内的物体绝对精度可达30cm,绝对精度10cm。思考:林地监测如何改良?

• 2.2 数据获取方式和手段 2.2.2 摄影测量与遥感 (3)遥感技术应用

特点:覆盖面广、宏观性强、多时相、实时性强、信息量丰富

遥感技术应用已从单一遥感资料向多时相、多数据融合发展,从静态向动态监测发展,从定性到定量

A在森林资源调查中的应用 B林地利用遥感动态监测 C林地质量的遥感监测与评价 D林地退化的遥感监测

• 2.2 数据获取方式和手段 2.2.3 GPS 三维的定位、独立、迅速、精确 优点:

不要求测站间通视,按需布点,省去建造站成本;

控制网的几何图形不是决定精度的重要因素,点之间距离可自由布设; 短时间内少人力完成外业工作,不受天气影响;

接收仪器高度自动化,内外业紧密结合,软件系统日益完善,测量成果提交迅速; 精度高。

• 2.2 数据获取方式和手段

2.2.4 各类森林数据库和林地信息系统历史数据

目前,全国完成各类比例尺的土地利用数据库、地籍数据库和林地利用规划数据库 及基于以上数据库的森林管理信息系统等 历史数据是一个宝贵的数据源 2.2.5各类统计和属性数据

林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和纸质地籍统计数据可为FMIS的有效数据源,获取手段为建立属性数据库

2.2.6各类电子地图或者专题地图 格式类型多样

• 2.3 数据获取发展趋势分析

1.加速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网络的建立,并将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网络的建设纳入国家计划

2.逐步壮大现代化基础地理数据获取与更新的产业化队伍 3.大力开发基础地理数据采集实用化技术 4.建立数据更新的技术保障体系 5.增加数据采集的维度

• 2.3 数据获取发展趋势分析

6.实时数据获取和更新,动态获取和更新数据方法

(1)手扶跟踪化输入方式或扫描数字化输入方式,根据矢量格式连续坐标相关原理,用计算机量算

(2)利用计算机图形原理或GIS技术,制定数字化方案和要求,制作各种土地利用图件 (3)根据摄影测量原理,利用计算机处理技术,误差改正,实现航片自动转绘,自动生成线划图和正射影像

(4)遥感监测数据对林地利用动态监测变化面积

• 2.4 森林资源数据库数据采集规范

数据是科学研究的基础,科研成果正确与数据密切相关。 数据获取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不同地区和系统之间数据传输、数据互操作,需要标准化 数据规范:

制定标准,统一要求; 调查收集严格标准操作; 按标准检查、核准数据

• 2.4 森林资源数据库数据采集规范

森林资源数据是国家制定、规划,为实现森林资源合理经营、科学管理、可持续发展、发挥森林资源多种功能提供客观依据。

森林资源管理工作是林业各项工作的核心,

森林资源数据采集规范是森林资源管理工作的基础

数据包括:基础地理数据,卫星遥感影像数据,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数据,作业设计调查数据,社会经济及林业企事业单位信息,标准、规程、技术规定及管理办法

• 2.4 森林资源数据库数据采集规范

一、相关概念 1.信息与数据

信息:文字、数字、符号、语言、图像等介质来表示事件、事物、现象等的内容、数量或特征,从而向人们提供关于现实世界新的事实和知识,作为生产、建设、经营、管理、分析和决策的依据。

信息具有客观性、适用性、传输性和共享性

数据:一种物理符号序列,记录事物的情况,用类型和值来表征,不同数据类型记录事物性质是不一样的,信息是经过加工的数据,有用的数据

• 2.4 森林资源数据库数据采集规范

一、相关概念 1.信息与数据

二者概念区别:所有信息均为数据,提炼和抽象后有价值的数据才成为信息。加工后的信息以数据形式出现,数据是信息载体,是认识信息的媒介

数据是一种未加工的原始资料。数字、文字、符号、图像;数据是客观对象的表示,信息是数据内涵的意义,数据的内容和解释。例如:调查得到专门信息;测量得到形状、大小和位置信息;遥感中得到

• 2.4 森林资源数据库数据采集规范

一、相关概念 1.信息与数据 数据处理:

林业信息(数据):林业工作中一切与土地、森林和自然环境的地理空间分布和经营管理有关的要素及其关系的表达、经营管理信息以及要素间逻辑或空间关系信息的总称。

• 2.4 森林资源数据库数据采集规范

一、相关概念 2.要素

要素:存在于真实世界中与土地、森林和自然环境的地理分布和经营管理有关的、具有共同特征和关系的一组现象或一个确定的实体及其目标的表示。如:林分是一个实体,林木生长是实体的一种现象,用材林是反映实体的一个经营目标。 要素的属性信息:目标或实体的特定质量或数量特征;赋予每个目标或实体的这种质量或数量称之为属性值 。如:林分面积、树种组成、生长量等

• 2.4 森林资源数据库数据采集规范

一、相关概念 2.要素

要素的图形信息:以数字形式表示的存在地理空间实体的位置和形状,按几何特征可以抽象地分为点、线、面和体 要素的空间关系:各个实体或目标之间在空间上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包括位置关系、几何关系、拓扑关系、逻辑关系。例如:林相图是一个特定区域内多种林分空间关系的图形信息。

• 2.4 森林资源数据库数据采集规范

二、森林资源数据库数据采集规范体系框架 1.制定数据采集规范的原则

(1)针对性:针对森林资源数据采集的内容

(2)全面性:涵盖所有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中将要存放的数据,为数据库系统中数据提供标准依据

(3)可行性:不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科技水平差异,各级政府和部门基础不尽相同,制定规范时,应考虑以上因素

• 2.4 森林资源数据库数据采集规范

二、森林资源数据库数据采集规范体系框架 2.数据采集规范的主要内容

(1)1:10000、1:25000、1:50000和1:100000地形图扫描图制作技术规定。

(2) 1:10000、1:25000、1:50000和1:100000基础地理信息矢量图制作技术规定。 (3)数字高程模型制作技术规定 (4)林相图矢量图制作技术规定

(5)森林采伐作业设计和检查验收图矢量化技术规定

• 2.4 森林资源数据库数据采集规范

二、森林资源数据库数据采集规范体系框架 3.数据采集的技术流程

• 2.4 森林资源数据库数据采集规范

二、森林资源数据库数据采集规范体系框架 3.数据采集的技术流程

• 2.5 森林资源信息编码规范 意义:

保证信息表述的唯一性、可靠性和可比性

人们对信息的理解、收集、存储、处理、传输和显示实现自动化管理 最大限度避免对信息的命名、描述、分类和编码不一致造成误解和歧异 信息结构合理性和信息系统有序化程度提高,信息系统获得最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技术保证

• 2.5 森林资源信息编码规范

一、相关概念 基础信息:数字林业体系中提供最基本的森林资源和地理空间及遥感影像的信息,具有统一性、精确性和基础性的特点。

统一性:主管部门集中统一采集,建立数据库 精确性:精度满足林业各层次各用户需求 基础性:基础信息是数字林业系统数据库最基本内容,基础信息数据库是数字林业技术系统基础设施

• 2.5 森林资源信息编码规范

一、相关概念

专题信息:各重点林业生态建设项目和各类专业领域的专题信息。 专业性是相对基础信息统一性而言,内容和范围都有一定的特殊性

这类包括目前六大林业生态建设工程的数字林业与系统的专题数据库及林业信息及数字林业体系建设自身的层次结构及数据库设计等方面的基本规则和标准信息。

• 2.5 森林资源信息编码规范

一、相关概念

统计信息:前两类信息基础上按特定的约束条件、采用一定的统计方法和模式进行统计、汇总的信息。

林业社会经济、营林及工业生产、人员及就业、资产及投资、教育及科研等方面的加工提炼和汇总分析信息。 可借助基础信息定位,进行空间分析,此基础上进一步确定与不同专题信息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关系

• 2.5 森林资源信息编码规范

一、相关概念

信息分类编码:客观世界复杂,认识客观世界,必须采用有效的信息采集和分析方法,从客观实体和现象进行分类编码是其中最基础和有效的方法。

信息分类: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方法进行区分和归类,建立分类系统和排列顺序,用一种易于被计算机和人识别的符号体系表示出来。

• 2.5 森林资源信息编码规范

一、相关概念

分类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工具,客观对象按照一定概念组织起来,成为一个有条理、便于理解的系统

编码是对分类结果进行比较标识,便于计算机识别

任何信息系统必须有信息分类与编码体系,信息存、管、析、输出与交换必须以分类和编码为前提和标准 • 2.5 森林资源信息编码规范

二、森林资源信息的特性及存储方式

(一)从大的门类上,数字林业的信息内容可分为三大类 (1)基础信息 (2)专题信息 (3)统计信息

• 2.5 森林资源信息编码规范

二、森林资源信息的特性及存储方式

(二)按照森林资源信息的特性分三类

(1)关于森林生长状况等方面的信息采集及描述困难。地形图、专题地图、卫片和GPS数据可获得森林资源的空间分布及其动态变化,但生长状况的信息采集及描述困难

(2)获取全国或大范围森林资源信息的时间周期长、调查范围广、调查专业面广,涉及学科多。

(3)难成统一标准。信息量大、内容广、数据形式多样:空间与属性、矢量与栅格

• 2.5 森林资源信息编码规范

二、森林资源信息的特性及存储方式

(三)不同形式数据的存储管理方式

(1)矢量数据:森林分布图、林相图。节点表、弧段表

(2)栅格数据:植物形态图、卫星影像等,扫描图像格式存储,对每行,表示属性值和相应长度,减少栅格数据的数据量 (3)属性数据:森林资源数据库 (4)文本数据:林业法律法规

• 2.5 森林资源信息编码规范

三、森林资源信息分类 1.分类的意义

为数字林业的信息分类、数据格式、处理流程、设备配置等工作制定的一系列规范化文件,包括各种内涵及范畴的界定,名称、术语及代码的约定及操作规范和规程等技术文件。

• 2.5 森林资源信息编码规范

三、森林资源信息分类 1.分类的意义

种类繁多、内容丰富,涉及诸多领域,只有规范化,才能满足各种应用需求

防止由于定义、概念、单位、分级等方面的差别而出现歧义,导致数据库完全失去使用价值 分类与编码是数据管理的整体界定、规划和设计,是数字林业标准与规范的首要工作

• 2.5 森林资源信息编码规范

三、森林资源信息分类 2.分类的原则

(1)科学性:适合现代计算机、GIS和数据库技术对数据进行处理、管理和应用为目标,根据林业专业信息特征和计算机信息处理的软硬件技术特征进行严密的科学分类。 选择森林资源信息最稳定的本质属性或特征作为分类的基础和依据。

• 2.5 森林资源信息编码规范

三、森林资源信息分类 2.分类的原则

(2)系统性:按合理顺序排列,形成有机整体,各类目既反映区别又反映联系;将森林资源信息属性或特征按一定排列顺序系统化,形成一个合理的科学分类体系 (3)稳定性:以我国使用多年的基础林业信息和各种专题信息常规分类为基础;以各要素最稳定的属性或特征为依据制定出的方案,长时间不变

• 2.5 森林资源信息编码规范

三、森林资源信息分类 2.分类的原则

(4)兼容性:与各标准成果最大限度地兼容和协调一致;新旧标准之间应有转换规则和方法

(5)完整性和可扩展性:应有很大的概括性和包容性,容纳林业、地理、遥感等各专业领域中现有和将来可能产生的所有信息。分类既要反映属性也要反映联系,具有完整性;编码应留有余地,必要时可扩充;设置森林资源信息可能收容类目,不至于扰乱已建立好的分类体系,同时为下级延拓细化创造条件

• 2.5 森林资源信息编码规范

三、森林资源信息分类 2.分类的原则

(6)实用性:沿用专业已有习惯;尽可能简短和便于记忆;整体考虑,分类体系最优化。 (7)灵活性:考虑到实际工作方便可行,不必强求采用统一的标准分类与编码;致力于开发新旧体系转换规则和软件

• 2.5 森林资源信息编码规范

三、森林资源信息分类 3.分类的方法

信息分类是将具有不同属性或特征的信息区别开来的过程,是编码的基础。线、面和混合分类法:

(1)线分类法:层级分类法,按所选定的若干个属性或特征,作为分类划分基础,逐次地分成相应的若干层级类目,排成一个有层次的、逐级展开的分类体系。表现形式:大类、中类、小类。同位类类目之间是并列关系;下位类与上位类存在隶属关系;同位类不重复,不交叉。

• 2.5 森林资源信息编码规范

三、森林资源信息分类 3.分类的方法 (1)线分类法 原则:

上位类划分出的下位类类目总范围与上位类范围相等; 一个上位类类目划分成若干下位类类目时,选择一个标准; 同位类之间不交叉,不重复,只对应唯一上位类; 依次进行,无空层或加层;

• 2.5 森林资源信息编码规范

三、森林资源信息分类 3.分类的方法 (1)线分类法 优点:

层次性好,较好反映类目之间逻辑关系;

使用方便,符合手工处理信息的传统习惯,又便于电子计算机处理信息 缺点:

结构弹性差,一旦确定,不易改动;效率低,分类层次多时,代码位数长 • 2.5 森林资源信息编码规范

三、森林资源信息分类 3.分类的方法 (2)面分类法

把给定的分类对象,依据本身固有的各种属性,分成相互之间隶属关系的面,每个面中都包含了一组类目。

基本原则:选择分类对象本质属性或特征作为各个“面”;不同“面”内的类目不应相互交叉,不能重复出现;每个“面”有严格的固定位置;“面”的选择及位置的确定,根据需要而定。

• 2.5 森林资源信息编码规范

三、森林资源信息分类 3.分类的方法 (2)面分类法

优点:较大弹性,一个“面”内类目改变,不影响其他“面”;适应性强,可视需要组成任何类目,易于添加和修改类目

缺点:不能充分利用容量,可组配的类目多,有时实际应用的类目不多;难于手工处理信息 (3)混合分类法:综合运用以上二法

• 2.5 森林资源信息编码规范

三、森林资源信息分类 4.森林资源信息类别

根据以上分类法、全国建设要求、用户需求,结合数据特点和技术规定,将森林资源信息分为基础类、监测类、管理类、文档类、其他类

• 2.5 森林资源信息编码规范

三、森林资源 信息分类 4.森林资源 信息类别

• 2.5 森林资源信息编码规范

三、森林资源 信息分类 4.森林资源 信息类别

• 2.5 森林资源信息编码规范

三、森林资源 信息分类 4.森林资源 信息类别

• 2.5 森林资源信息编码规范

四、森林资源信息代码设计方法 1.代码

主要用于对数据进行存储、管理、检索和交换。 可利用代码作为专题数据类型的标识,可用作用户标识码进行输入数据,用于检查数据的精度和完成性,对数据进行修改或重新组织。

还可用于数据检索,各种查询语句使用;进行数据交换与集成分析,实现应用系统内部和不同系统之间数据共享。

• 2.5 森林资源信息编码规范

四、森林资源信息代码设计方法 1.代码 两大类:

无含义代码:代码本身无实际含义,只作为唯一标识,替代信息名称作用,不提供任何有关信息

有含义代码:本身有实际含义,不仅作为唯一标识,还提供信息,便于记忆和操作

• 2.5 森林资源信息编码规范

四、森林资源信息代码设计方法 2.代码结构

指构成代码的符号集、代码长度和符号排列规则。 不同符号集:数字、字母或二者兼用,如车牌

代码长度和符号排列规则是结构的关键属性,不同长度代表不同信息量 代码越长,信息量越大,太长不利于记忆、理解和数据处理 符号排列规则是信息表达的核心

• 2.5 森林资源信息编码规范

四、森林资源信息代码设计方法 3.代码空间的分配

可能编码的范围,构成代码的符号集大小,10~99 信息具有多个属性类型,需要作合理分配 划分不当,会造成各类信息代码长度相关太大 预留空间可应对调查对象特征和要求的变化

• 2.5 森林资源信息编码规范

五、森林资源编码原则及方法 数据编码又称数据字典,将表示数据的某种符号体系转化成便于计算机或人识别和处理的另一种符号体系,是数据处理人员在数据库设计、实施、运行、维护及扩充等阶段中控制并管理有关数据信息的工具。

系统实现有效管理的重要依据,建立属性数据库的一个重要内容。

统一编码,有利于数据信息的计算、录入、存储、传输和操作,有利于数据间的交换和共享 目的:对数据进行组织、建库,便于数据的集成分析与数据共享利用

• 2.5 森林资源信息编码规范

五、森林资源编码原则及方法 1.编码原则

采用线分类法与面分类法

(1)科学性、系统性。适应现代计算机和信息管理数据库为目标,科学分类,形成分类体系

(2)一致性。参考与之相关的国家标准,尽可能一致或兼容。

(3)简单性。代码结构应尽量简短,节省机器存储空间和减少代码差错率,提高机器效率。 (4)唯一性。每个代码唯一代表一类、一级或一要素,一一对应关系。

• 2.5 森林资源信息编码规范

五、森林资源编码原则及方法 1.编码原则

(5)可扩充性。编码数应留有余地,随系统发展增建或减少,不破坏原有代码。 (6)合理性。编码体系的结构与信息分类体系适应,反映客观系统的层次、机理及相关联系的特性。

(7)规范性。结构、类型及编写格式同一。便于检索和调用

(8)适用性。尽可能反映分类对象的特点,易识别,便于记忆,便于填写。同时,代码结构与分类体系适应,兼顾制图与GIS空间分析

• 2.5 森林资源信息编码规范

五、森林资源编码原则及方法 2.属性数据编码方法

结构定为3段:类标识码、要素类码、要素码 (1)类型编码 是数据的标识码 ,一个类型编 码唯一确定一 类数据,在存 储、查询和 处理操作中 有着重要的 作用。

• 2.5 森林资源信息编码规范

五、森林资源编码原则及方法 2.属性数据编码方法

结构定为3段:类标识码、要素类码、要素码 (1)类型编码 地类

01 XX XXXX 01011110 01表示“地类”因子标识码,

3、4位01标示子要素“地类”代码, 后四位“1110”表示要素“乔林林”代码

• 2.5 森林资源信息编码规范

五、森林资源编码原则及方法 2.属性数据编码方法 (1)类型编码 森林分类 02 XX XXXX 0201115 02表示“森林分类”因子标识码,

3、4位01标示子要素“林种分类”代码, 后四位“115”表示要素“护岸林”代码

• 2.5 森林资源信息编码规范

五、森林资源编码原则及方法 2.属性数据编码方法

结构定为3段:类标识码、要素类码、要素码 (2)类型扩展编码 为实现数据共享,兼顾多元数据整合的要求,必须在类型和特征编码的基础上增加反映信息安全、级别及以数据结构、格式等信息的编码。

用一个4位数的代码表示,其中信息级别、安全特征等项各占1位。 还要考虑时态特征,采用采集或处理时间表示 一般只在数据库和数据集级别上使用

• 2.5 森林资源信息编码规范

五、森林资源编码原则及方法 3.空间数据编码方法 (1)现有标准扩展

森林资源空间数据主要来源于中比例尺地形图。 GB/T13923-2006 大类:8 中类:46 六位组成

X X XX XX 大类码 中类码 小类码 子类码

• 2.5 森林资源信息编码规范

五、森林资源编码原则及方法 3.空间数据编码方法 (2)空间附加编码

在地形要素分类扩展的基础上增加空间附加代码

林业基础地理信息分类由地形要素分类码和地形要素实体代码构成 实体分类码主要用于区别图形实体的类型和主次结构

• 2.5 森林资源信息编码规范

五、森林资源编码原则及方法 3.空间数据编码方法 (2)空间附加编码

在地形要素分类扩展的基础上增加空间附加代码

林业基础地理信息分类由地形要素分类码和地形要素实体代码构成 实体分类码主要用于区别图形实体的类型和主次结构

• 2.5 森林资源信息编码规范

五、森林资源编码原则及方法 3.空间数据编码方法 (2)空间附加编码

在地形要素分类扩展的基础上增加空间附加代码

林业基础地理信息分类由地形要素分类码和地形要素实体代码构成 实体分类码主要用于区别图形实体的类型和主次结构

• 2.5 森林资源信息编码规范

五、森林资源编码原则及方法 3.空间数据编码方法 (2)空间附加编码

在地形要素分类扩展的基础上增加空间附加代码

林业基础地理信息分类由地形要素分类码和地形要素实体代码构成 实体分类码主要用于区别图形实体的类型和主次结构 • 2.6 森林资源数据术语定义规范 1.编码:数据转变为系统代码

2.编码规则:可标识的规则集合。用于数据结构中信息实例转换为数据实例的编码过程,其规定了用于产生数据结构的句法、代码及封装。 3.代码:依照特定模式的符号表示。

4.要素类型:带有共同特性的要素的类别。 5.属性:一个目标或实体的某种特性。

• 2.6 森林资源数据术语定义规范

6.数据类型:允许对域内的值进行操作的值域说明。[ISO 19103 地理信息 概念模式语言]例如,整型、实型、布尔型、字符串、日期型。

• 2.6 森林资源数据术语定义规范

7.数据集:可以识别的数据集合。通过诸如空间范围或要素类型的限制,数据集在物理上可以是更大数据集较小的部分。从理论上讲,数据集可以小到更大数据集内的单个要素或要素属性。一张硬拷贝地图或图表均可以被认为是一个数据集。

8.元数据:关于数据的数据,即数据的标识、覆盖范围、质量、时空模型、空间参照系和分发等信息

• 2.6 森林资源数据术语定义规范

9.元数据元素:元数据的基本单位。元数据实体中唯一;与UML术语中的属性同义。

10.元数据实体:一组说明数据相同特性的元数据元素。可以包括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元数据实体;与UML术语中的类同义。

11.元数据子集:元数据的子集合,由相关的元数据实体和元素组成。与UML术语中的包同义。

• 2.6 森林资源数据术语定义规范

12.栅格:数字化地理信息的一种组织形式,由一层或多层栅格数据覆盖叠加而成的地理空间数据。

13.栅格单元:栅格数据中不可分的二维拓扑对象,它是组成栅格数据的最小单元。 14.像素:二维图像中最小的不可分的数字化图像元素

• 2.6 森林资源数据术语定义规范

15.数字正射影像图:利用数字高程模型对扫描数字化的航空像片,经数字微分校正、数字镶嵌,再根据图幅范围剪切生成的影像数据集,是我国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16.数字高程模型:定义在XY域(经纬度域)离散点(矩形或三角形)上以高程表达地面起伏形态的数据集,是我国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常用的是规则格网的DEM • 2.6 森林资源数据术语定义规范

17.数字栅格地图:栅格数据格式存放的地图图形数据集,是我国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栅格地图在内容、几何精度和规格、色彩等方面与地形图基本保持一致。产品可由模拟地图经扫描、几何纠正及色彩归化等处理后形成,也可由矢量数据格式的地图图形数据转换而成,是我国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 2.6 森林资源数据术语定义规范

18.大地坐标:大地测量中以参考椭球面为基准面的坐标,通常以大地经度、大地纬度和大地高表示。

19.大地基准:大地坐标系的基本参照依据,包括参考椭球参数和定位参数以及大地坐标的起算数据。 20.1954北京坐标系:根据苏联1943年普尔科沃坐标系(采用克拉索夫斯基椭球),以1956年黄海高程为高程基准,通过联测和天文大地网局部平差所建立的大地坐标系。

• 2.6 森林资源数据术语定义规范

21.1980西安坐标系:采用1975国际椭球,以JYD1968.0系统为椭球定向基准,选用陕西省泾阳县永乐镇为大地原点所在地,采用多点定位所建立的大地坐标系

22.1985国家高程标准:采用青岛水准原点和根据由青岛验潮站,1952-1979年的验潮数据确定的黄海平均海水面所定义的高程标准。

• 2.6 森林资源数据术语定义规范 23.高斯-克吕格投影

等角横切椭圆柱投影。德国数学家、天文学家高斯拟订,大地测量学家克吕格补充而成。

• 2.6 森林资源数据术语定义规范 24.高程:地面点至高程基准面的垂直距离

25.控制点:以一定的精度测得几何、重力数据,为进一步测量和其他科学技术工作提供依据、控制精度的固定点。

26.几何校正:为消除图像的几何畸变而进行投影变换和不同波段图像的套合等校正工作。 27.残差:测量值的估值与测量值之差。指观测值与预测值(拟合值)之间的差,即是实际观察值与回归估计值的差。

• 2.6 森林资源数据术语定义规范

28.中误差:在等精度观测时,取各次观测值真误差平方的平均值再开方。

29.要素:真实世界现象的抽象,即特征。一个要素可以是一个类型或一个实例的形式存在,要素类型或要素实例只是在具有实际意义时才应当被使用。

30.矢量:用XY坐标表示地图图形或地理实体的位置和形状的数据。 31.属性值:对一个要素属性赋予的值。

• 2.6 森林资源数据术语定义规范

32.拓扑:对相连或相邻的点、线、面之间关系的科学阐述,特指那种在连续映射变换下保持不变的对象性质。

• 2.6 森林资源数据术语定义规范

32.拓扑:对相连或相邻的点、线、面之间关系的科学阐述,特指那种在连续映射变换下保持不变的对象性质。

33.数据字典:存储“关于数据项的数据”,记录有关数据的来源、说明、与其他数据的关系、用途和格式等信息

• 2.6 森林资源数据术语定义规范

34.接边:为使相邻图幅数字化数据连接组成连续统一的图幅数据体,以便加入大型数据库或输出 拼接后的图形,而对图幅边缘对应实体的数据进行匹配处理的过程或方法 35.工作底图:用于数字化作业的地形图 36.真误差:观测值与真值之差

• 2.6 森林资源数据术语定义规范 37.等高距:地图上相邻等高线的高程差。

38.等高线:地图上地面高程相等的相邻点所连成的曲线在平面上的投影。

• 2.6 森林资源数据术语定义规范

39.限差:一定测量条件下规定的测量误差绝对值的限值

40.像片纠正:通过投影转换,将倾斜像片变换成规定比例尺水平像片的作业过程

41.像片镶嵌:将有重叠影像的多张像片经过纠正,根据控制点或同名影像进行拼接,切去重叠部分的边条,将中央部分拼接和粘贴在图板上的作业过程。 原理同美图秀秀

• 2.6 森林资源数据术语定义规范

42.正射影像地图:附有等高线的正射影像图 43.采样间隔:采样的空间间隔

44.数据交换:数据传送、数据接受和解释的过程 45.矢量数据:由几何元素所表示的数据

• 2.6 森林资源数据术语定义规范 46.地貌:地球表面起伏形态的统称

47.地物:地球表面上的各种固定性物体,可分自然地物和人工地物 48.地形:地貌和地物的总称。

• 2.6 森林资源数据术语定义规范 49.图名:赋予每幅地图的名称。

50.图廓:分幅地图的实际和整饰范围线。

51.图例:图上适当位置印出图内所使用的图式符号及说明。

• 2.6 森林资源数据术语定义规范

52.卫星像片:装载在卫星上的遥感器获取的像片。

53.卫星像片图:用经处理的卫星像片,按一定的几何精度要求,镶嵌成大片地区的影像镶嵌图。

第5篇: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复习资料

第一章

1、名词解释。

森林:由树木为主体所组成的地表生物群落。

森林资源:包括林木、林地及所在空间范围内一切植物、动物、微生物,以及这些生命体赖以生存并对其有重要影响的自然环境在内的总称。

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能为人类利用的一切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总称。

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是国家层面的森林资源调查,是对森林资源进行定期定方法定点的连续重复调查,以获得森林资源的动态变化,为国家的产业政策制定、产业投入提供科学依据。

每五年进行一次,按公里网格定点进行测定和调查,设置固定样地和临时样地两类样地,由国家林业局进行统一的数据处理和发布。

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以一个县(林业局)为单位进行的森林资源调查,一般十年进行一次,以确定县境界内森林资源的量和质为主要目标。由各县林业主管部门进行组织实施,由省级林业主管部门进行质量检查和验收。

作业设计调查:针对具体的小班或地块进行的以某种作业设计为目的的现地调查,如采伐作业设计、造林作业设计间伐作业设计等调查。

森林资源管理:在可持续发展的指引下,为取得森林多种效益,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对同一地域内的森林资源及相关因素进行筹划和控制的过程,是人们为了达到某一共同目标有意识、有组织、不断进行的协调活动。

森林资源信息管理:森林资源信息社会实践活动过程的管理,它是利用各种方法与手段、运用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和协调的管理职能,对信息进行收集、存储和处理并提供服务的过程,以有效地利用人财物,控制森林资源按预定目标发展的活动。

现代森林资源信息管理:在应用角度上是以可持续发展和“数字林业”为指导思想,以人为中心,面向森林资源管理决策者及各类专家和社会公众,在技术角度上是以MIS 与 GIS 结合为核心,通过时空数据集成统一格式,集成各种可选用的信息技术,具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实现系统的网络化和组件化,最终实现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的智能化。

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是管理信息系统在森林资源经营管理中的应用,也是林业管理信息系统和环境与资源信息系统按职能分解的一个子系统,本身又可以划分若干个子系统。FRMIS和森林资源管理机构、森林资源管理对象共同作用完成森林资源的管理工作。

数字林业:数字林业就是信息化的林业,包括了林业大部分要素数字化、网络化、可视化、智能化的全过程,即在数字地球大框架的指导下,应用遥感、计算机、数字化、网络、智能技术和可视化等技术,把地球上的各种林业信息用地理坐标确定与连接起来,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的采集与更新数据,实现数据的充分利用的过程。

林业信息化:指在林业各个领域应用信息技术,采集、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促进生态建设、林业产业、生态文化和政务管理科学发展,带动林业实现现代化的过程。

2、森林资源应该包括哪两大类型,并简要说明。

从广义的角度,森林资源应该包括直接的实物资源和间接资源。 直接资源包括:

林地资源:包括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苗圃地、无立木林地(分为采伐迹地、火烧迹地和其它无立木林地)、宜林地(分为宜林荒山荒地、宜林沙荒地和其它宜林地)以及辅助生产林地等六大类。

林木资源:包括林分、四旁树、散生木等活立木以及枯立木、倒木。

林中其它植物资源:多指林下的木本及草本植物和攀缘植物、低等植物的苔藓、地衣等。 林中野生动物资源:鸟、兽、鱼、昆虫以及微生物等空间、地面、地下资源的总称。

林中的非生物资源:水体、岩石、矿物等以及除林地、林木、野生动植物之外的有形和无形的资源(森林环境)。

间接资源:主要是由于森林的存在而产生的环境、气候、观赏、旅游、森林文化等资源。

1

3、森林保护的主要内容有哪些?采取的方针是什么?

答:主要内容包括预防和消除森林火灾、林木病虫害、林木鸟兽害以及灾害性天气对森林的损害。 森林保护应采取预防为主的方针;在灾害发生后,应积极除治。森林保护的十六字方针:“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

4、我国森林资源更新的方针是什么?

答:以人工更新为主、人工和天然更新结合的森林更新方针。

5、森林更新从实施方式上主要有哪几种,各有什么优缺点? 答:按实施方法,可分为天然更新和人工更新。 天然更新:可充分利用原有林木的种子及幼苗幼树,节约人力和物力;且更新树种均为乡土树种,适应力强,一般多形成混交或多层的林分,不易遭受病虫害。但是林木结实有大、小年,不能保证年年有足够的种源,更新苗木稀密不匀,通常需要5~10年或更长时间,才能使迹地达到符合要求的数量。

人工更新:用人工植苗、直播、插条或移植地下茎等方式恢复森林的过程(见栽植造林、播种造林、分殖造林)。在雨量充沛、人力不足的地方,如中国的长江上游、西南高山、亚热带山地的某些地区,可用飞机播种更新。

6、数字林业的系统层次结构包括哪几个层次? 答:基础数据层、核心层、应用层。

7、现阶段数字林业主要应用在哪些方面?

答:1生物多样性保护2动态监测、分析评价及预测预报3生态旅游设计4优化林业投资决策。

8、如何理解森林的保护与利用?

答:森林保护是指预防和消除森林的各种破坏和灾害的措施,保证树木健康生长,避免或减少森林资源损失的重要措施。森林保护是营林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其主要内容:包括预防和消除森林火灾、林木病虫害、林木鸟兽害以及灾害性天气对森林的损害。

森林利用学是专门研究森林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即关于木竹材与其它林副特产的收获、加工、利用的基本理论,生产工艺与作业方法的一门应用学科。

第二章

1、名词解释。

数据:数据是未加工的原始资料,是客观对象的表示。

信息:信息是用文字、数字、符号、语言、图像等介质来表示事件、事物、现象等的内容、数量或特征,从而向人们(或系统)提供关于现实世界新的事实和知识,作为生产、建设、经营、管理、分析和决策的依据。

知识:人的主观世界对于客观世界的慨括和反映,是人们通过实践对自然和社会运动形态和规律的认识和掌握,是人们对其在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感性认识、经验材料进行概括、总结和升华的结果。 情报:具有特定利用价值的动态知识,产生于特定的领域。

信息资源:在社会发展中可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达到一定数量的信息集合,是各种社会活动中产生和积累具有潜在或现实价值的有序化信息及相关要素的集合。 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有关信息活动的一切处理技术。

信息管理:信息管理是指对信息的收集、整理、存储、传播和利用的过程。

信息编码:为了方便信息的存储、检索和使用,在进行信息处理时赋予信息元素以代码的过程。即用不同的代码与各种信息中的基本单位组成部分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

信息系统:通过信息的收集、处理、贮存、传递和交流而实现的信息从信息源到信息用户的职能系统 。 信息系统管理:主要指一种过程管理,涵盖了信息系统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运用计划、控制、维护和评价等管理技术和方法,对信息系统开发和应用活动进行科学的管理。

2、如何信息、知识和情报的关系?

答:信息的范围最大,知识次之,情报的范围最小。

3、信息技术的特征是什么?

2

答:一般特征。a人机共生性。技术与人相伴而生,相辅而存,相融互补。信息技术辅人性,信息技术拟人性,努力实现二者的和谐统一与共同发展。b能动发展性。在农业时代、工业时代、信息时代是不同的。 技术特征。

a数字化:在信息的处理和传递中,采用二进制编码,将信息转换为用计算机设备可以存储和处理的载体介质。

b网络化:构筑现代信息网络平台,实现各种信息资源,包括硬件、软件和信息系统等的全面共享。 c高速化:信息处理和信息传递的速度越来越快,容量越来越大,性能越来越强,效益越来越高。

d智能化:智能通信网、智能信息系统、自然语言交互系统等研究开发成为信息技术发展的主要内容。 e个性化:借助基于以个人为目标的通信方式,辅之以多样化、定制化的信息服务技术,实现信息交流的可移动性和全球性。

4、如何理解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层次性结构的体系? 答: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层次性结构的整体化体系:

信息基础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新器件的开发或制造技术,是整个信息技术的基础,主要包括微电子技术、光子技术、光电子技术和分子电子技术。

信息系统技术:即有关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和控制的设备和系统的技术。信息技术中感测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与智能技术和控制技术是其核心或主题支撑技术。主要包括信息获取技术(如传感技术、遥测技术、遥感技术等);信息处理技术(如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技术);信息传输技术(如光纤通信技术、卫星通信技术);信息控制技术(如导弹控制系统技术等)。

信息应用技术:即针对特定的实用性目的,如信息管理、信息控制、信息决策等发展起来的具体的技术群类,如工厂自动化、办公自动化、人工智能和互联通信网络技术等。

5、现代信息技术的组成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答:微电子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和核心。

计算机技术:其中计算机的应用可归纳为科学计算(数值计算)、数据处理、过程控制(适时控制)、计算机辅助工程和计算机人工智能五个方面。

通信技术:现代通信技术主要包括数字通信、卫星通信、微波通信、光纤通信等。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相结合,使信息处理和信息传递逐渐走向一体化的发展方向。

传感技术:是当今世界上发展最快速的高新技术之一。传感技术是测量技术、半导体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微电子技术、光学、声学、精密机械、仿生学、材料科学等众多学科相互交叉的综合性高新技术。

6、信息系统的基本(一般)结构包括哪些方面?

答:系统输入:信息输入、物质输入、能量输入;系统组织:信息组织、物质组织、能量组织;系统输出:信息输出、物质输出、能量输出;系统控制:信息控制、物质控制、能量控制。

7、信息系统的层次结构和基本功能是什么?

答:信息系统的层次结构:金字塔形的结构。从下到上分别为信息平台、事务信息处理、业务信息处理、战术信息处理、战略信息处理。信息系统的结构体现了信息系统的功能。

基本功能:信息的输入、处理、存储、管理、检索查询、管理、输出、传递等。

8、信息系统开发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经济基础原则(建立过程、目标实现经济可行性);渐进开发原则;有效协调原则(信息形式的标准化、传递的规范化、流程的秩序化等);确保效用原则(系统目标为中心)。

9、信息系统开发方式主要有哪些?开发方法主要有哪些?

答:开发方式主要有:委托开发、自主开发、联合开发、购买软件包二次开发等方式。 开发方法: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原型法、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计算机辅助开发方法。

10、信息系统开发的结构模式主要有哪些? 答:目前最为广泛的有C/S和B/S两种模式。

11、信息系统管理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答:主要包括项目管理、运行管理、质量管理和安全管理。

3

第三章

1、名词解释。

标准: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所做的统一规定。它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经有关方面协商一致,由主管机构批准,以特定形式发布,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

标准化:在经济、技术、科学及管理等社会实践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

国际标准: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所制定的标准,以及国际标准化组织公布的国际组织所制定的某些标准,如美国标准学会(ANSI)、欧洲电工标准化委员会、泛美标准化委员会等公共标准机构制定的标准。

标准体系:一定范围内按其内在联系形成的科学的有机的整体。

标准体系表:一定范围内的标准体系内的标准按一定形式排列起来的图表。

标准体系框架: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表现为一种标准分类方法,用来对标准进行粗线条的分类,通过它可以把大量的已制定的无序的标准映射为有序子体系,划清各部分的界限,并能发现标准制定的空白区域,提出需要加强的方面。

推荐性标准:生产、交换、使用等方面,通过经济手段或市场调节而自愿采用的一类标准。 地方标准:一个国家的地方一级行政机构(省、州或加盟共和国)制定的标准。

行业标准:由我国各主管部、委(局)批准发布,在相应行业范围内统一使用的标准。 基础标准:在一定范围内作为其他标准的基础并普遍使用,具有广泛指导意义的标准。

林业标准化:指与林业有关的标准化活动,是运用标准化原理对林业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全过程,通过制定和实施标准,使生产过程规范化、系统化,从而取得最佳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综合标准化:用系统分析方法针对具体的标准化对象及其相关要素所形成的系统进行整体标准化的方法。 林业标准化体系框架:要在林业范围内,从信息建设的角度定义标准体系的基本架构,揭示体系中各标准之间的内在联系,并通过一定的标引方法把无序的标准初步组织为有序的结合。

2、标准体系表主要分为哪几种结构形式?

答:层次结构形式、序列结构形式、综合结构形式。

3、综合标准化的主要目的和实质是什么?

答:主要目的是综合地解决提高产品质量的问题。

它是现代科技迅速发展的产物,是现代标准化的重要特征和基本形式之一,是在现代条件下保证原料、材料、配套产品和成品标准化整体协调一致性的重要标准化方法。

综合标准化的实质在于使那些能够保证产品达到最佳技术水平和质量水平的所有相关要素保持完整的系统性和最佳关系。

4、我国林业标准化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答:a与国外差距大;b标准体系建设不完善,缺少整体规划;c林业标准数量少,标准种类不全;d对林业标准化的宣传不够,推广实施力度不大;e缺少林业和森林相关的空间信息标准。

5、标准化的基本原理有哪几个?

答:标准化的基本原理通常是指统一原理、简化原理、协调原理和最优化原理。

6、标准化的理论基础有哪些? 答:(1)可持续发展理论;(2)系统科学(System Science) 理论;(3)信息学;(4)管理学;(5)经济学;(6)管理信息系统。

7、标准化的技术基础有哪些? 答:(1)3S技术;(2)通讯和网络安全技术;(3)数据库技术;(4)虚拟仿真技术;(5)数学方法。

8、林业标准化体系框架构建应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答:完整性、系统性、兼容性、预见性、可扩充性。

9、标准制定的阶段分为哪几个阶段? 答:研制、试用、试行、验收和质量保证

4

10、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规范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答: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规范主要包括森林资源数据采集规范、森林资源编码规范、森林资源数据库建设规范、元数据规范、森林资源数据传输规范、森林资源信息产品规范。

11、数据采集规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1)1:1000、1:25000、1:50000、1:100000地形图扫描图制作技术规定; (2)1:1000、1:25000、1:50000、1:100000基本地理信息矢量图制作技术规定; (3)数字高程模型制作技术规定; (4)林相图矢量图制作技术规定;

(5)森林采伐作业设计和检查验收图矢量化技术规定。

15、请你画现森林属性数据采集的技术流程图。

16、请你画现森林空间数据采集的技术流程。

16、请你画现森林空间数据采集的技术流程。

17、数字林业的信息可以分为哪几类,并简要说明。

答:森林资源信息包括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空间信息是反映森林资源空间地理分布结构及其规律的一切数据,揭示了森林资源和环境固有的数量、质量和分布特征及其联系和规律。属性信息反映森林资源本身具有的各种性质,如年生长量、群落类型、土壤类型等以及森林资源的时间变化或数据采集的时间等。

a基础信息是数字林业体系中提供最基本的森林资源和地理空间及遥感影像的信息,具有统一性、精确性

5

和基础性的特点。

b专域的专题信息。专业性是相对于基础信息的统一性而言的,即专题信息无论是内容还是应用范围,都有一定的特殊性。

c统计信息是在前两类信息基础上按特定的约束条件、采用一定的统计方法和模式进行统计、汇总的信息。包括林业社会经济、营林及工业生产、人员及就业、资产及投资、教育及科研等方面的加工提炼和汇总分析信息。

18、森林资源数据主要有哪几种形式,其存贮管理方式是什么? 答:(1)矢量数据,如森林分布图、林相图等图形数据,以网络模型进行数据组织,按文件管理,文件内主要包含节点表和弧段表,节点存储坐标串信息。

(2)栅格数据,如植物形态图、卫星影像等图像数据,以扫描图像格式存贮,对于每一个扫描行,表示其属性值和相应的长度,减少栅格数据的数据量。

(3)属性数据,如森林资源数据库,存贮在关系数据库中,由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管理。 (4)文本数据,如林业法律法规,一般制作成静态超文本链接标记语言(HTML)文件存贮管理。

19、森林资源信息分类的原则是什么,并简要说明。 答:(1)科学性。选择森林资源信息最稳定的本质属性或特征作为分类的基础和依据。

(2)系统性。将选定的森林资源信息的属性或特征按一定排列顺序予以系统化,并形成一个合理的科学分类体系。

(3)完整性和可扩展性。设置森林资源信息可能收容类目,以便保证增加新的森林资源信息时,不至于打乱已建立的分类体系,同时,还应为下级信息管理系统在本分类体系的基础上进行延拓细化创造条件。 (4)兼容性。与有关标准包括国际标准、林业行业标准、林业专业标准、林业相关规程、技术规定等协调一致。

(5)实用性。森林资源信息分类要从整体角度考虑,把局部问题放在整体中处理,达到分类体系最优,尽量满足各有关林业单位的实际需要。

(6)稳定性。数字林业信息分类应以我国使用多年的基础林业信息和各种专题信息常规分类为基础。以各要素最稳定的属性或特征为依据制定出的分类方案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编码方案,应在较长时间里不发生重大变更。

(7)灵活性。致力于开发新旧体系间代码转换规则和相应软件,使这些地方系统与其他系统交换数据或向上传递数据时,能够将信息转换成标准规定的分类和代码。而新设计开发的地方信息系统则应该使用标准方案。

20、森林资源信息分类的方法有哪三类?各有什么优缺点? 答:森林资源信息分类采用线、面以及混合分类的方法。 (1)线分类法(层级分类法)。

优点:层次性好,能较好地反映类目之间的逻辑关系;使用方便,既符合手工处理信息的传统习惯,又便于电子计算机处理信息。

缺点:结构弹性较差,分类结构一经确定,不易改动;效率较低,当分类层次较多时,代码位数较长。 (2)面分类法。

优点:有较大弹性,一个“面”内类目改变,不影响其它“面”;适应性强,可视需要组成任何类目;易于添加和修改类目。

缺点:不能充分利用容量,可组配的类目很多,但有时实际应用的类目不多;难于手工处理信息。 (3)混和分类法。

线分类法和面分类法各有其优、缺点,因而在对森林资源信息分类时主要采用线分类法和面分类法结合的方法。这种混合分类方法,在管理信息系统编码体系中应用很广。

21、森林资源信息类别有哪五大类,18小类?

答:森林资源信息分为基础类、监测类、管理类、文档类、其它类5个基本类型,并在基本类型的基础上划分成18小类。

A基础类,分为遥感影像、数字栅格地图、数字高程模型、数字线划图。

6

B监测类,分为森林资源连续清查、规划设计调查、作业设计调查、调查、专项调查。 C管理类,分为林地林权、资源利用、综合。 D文档类,分为标准和制度,公文和报告。

E其它类,分为多媒体、社会经济、林业企事业单位。

22、森林资源信息代码有哪几类?

答:代码有2大类:无含义代码和有含义代码。

23、森林资源信息分类编码的目的是什么?

答:用于对森林资源数据进行组织、建库,以便于数据的集成分析与数据共享利用。

24、森林资源属性数据编码的包括哪些内容,其结构是什么?

答:代码结构为:森林资源属性数据编码 = 类标识码 + 要素类码 + 要素码。

25、我国森林资源属性数据类别编码共分为多少类别? 答:24个。

26、森林资源属性数据的扩展类别编码一般用几位数表示? 答:4位数,其中信息级别、安全特征等项各占1位见表。

27、森林资源空间数据编码是什么?各包括多少位?

答:森林资源空间数据编码分为现有标准扩展和空间附加编码,编码方法为:大类、中类、小类和子类码。代码结构由六位数字码组成。

28、森林资源空间数据编码共包括多少大类,多少中类?

答:8大类46中类。 8大类为:定位基础、水系、居民地及设施、交通、管线、境界与政区、地貌、土地与植被。

29、林业基础地理信息分类编码结构是什么,各部分是几位数?

答:林业基础地理信息分类编码(6位)=地形要素分类码(4位)+地形要素实体代码(2位)。 30、森林资源数据库主要有哪些部分?

答:森林资源数据库包括:基础数据、监测类数据、管理类数据、林业基本情况数据、利用监管类、标准类数据等。

31、森林资源数据库设计纵向分哪三个层次? 答:国家级、省级、县级。

32、森林资源数据库建设规范制定的主要内容哪些?

答:a元数据库b数据库结构规范c数据库图层管理规范d数据库图像库规范e矢量图库建设规范f数据库管理规范。

33、数据库管理规范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a数据管理机构b数据管理质量c信息查询与数据表示d计算机硬软件管理、网络设备管理、数据分级保密管理。

34、森林资源元数据的基本意思是什么?分为哪两个级别? 答:森林资源元数据分为两级:核心元数据和全集元数据。

35、森林资源核心元数据规范主要包括哪些?

答:标识信息、数据质量信息、空间参考信息、空间数据表示信息、空间发布信息、数据参考信息。

36、森林资源数据传输规范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数据传输格式、数据交换格式、数据管理方式和方法。

37、森林资源数据传输规范对数据管理方式和方法是什么?

答:分级管理、分类管理、用户管理、产权管理、数据的安全管理。

38、森林资源资源信息产品规范制定的内容包括哪些?

答:森林资源制图专用线型和符号规范;基本图、林相图、森林分布图;森林资源统计表格式。

第四章

7

1、县级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原则是什么? 答:应坚持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分步实施的原则,

2、县级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环境分析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并简要说明。 答:(1)技术环境:现有的信息技术手段能否给予支持,其安全性如何等。 (2)管理环境:指管理体制与习惯,信息系统是为管理而服务的。

(3)社会环境:组织外部与本组织有业务联系和信息交流的机构、部门、人员等。

5、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用户包括哪些类型?他们使用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用用途是什么? 答:系统使用的用户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县林业局内部进行森林资源管理的人员,系统为他们提供各种进行森林资源管理的信息化手段和技术支持;另一类是上级林业部门的管理人员,系统为他们提供一定的森林资源信息查询和处理的功能;还有一类是社会公众等其他人员,系统主要为他们提供林业资源相关信息查询,林业政策、法律宣传,林业科普宣传以及研究与讨论场所。

6、信息系统的规划主要有哪些方法?

答:信息系统的规划主要有:关键成功因素法、战略目标集转化法和业务系统规划法。

7、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可行性分析主要包括哪三个方面? 答: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可行性三方面。

8、系统设计回答的中心问题是什么,主要包括哪些? 答:系统设计回答的中心问题是系统“怎么做”。(1)县级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的整体逻辑模式;(2)县级数据处理系统数据流程;(3)县级林业数据集及所有属性数据的定义;(4)数字林业体系数据基本成熟流程图等。

9、系统设计遵循的原则有哪些?

答:系统性原则、经济性原则、可靠性原则、简单性原则、灵活性原则。

10、县级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结构模式设计主要有哪些?

答:可选用C/S三层结构或C/S与B/S混合结构模式。

11、县级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的设计包括哪两类? 答:物理设计和逻辑设计。

12、根据县级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的实际业务需要,可将资源数据库的内容分为哪些内容?各类主要包括哪些数据?

答:根据县级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的实际业务需要,可将资源数据库的内容细分:属性数据库、空间数据库、派生数据库、文档数据库、参数库、代码库等若干类:

(1)属性数据库:主要有森林资源调查中的小班调查数据、各种样地数据、专业调查数据、验收数据等; (2)空间数据库:主要包括地形图、林相图、营林作业设计图、固定样地位置以及样地树木位置图;

(3)派生数据库:派生数据是指由原始数据(例如小班数据、样地数据)产生的资源统计、生产计划等数据。派生数据由经营生产管理子系统、统计报表子系统、资源更新子系统产生,是森林资源数据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4)文档数据库:文档数据包括森林经理调查规程、营林作业设计规程、森林资源调查报告、专项研究成果等;

(5)参数库:包括模型参数、系统参数等。模型参数库主要是为资源数据的更新以及计算样地有关林分因子服务的;

(6)代码库:森林资源二类调查中用到的所有代码。

18、栅格数据库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答:包括遥感影像、数字高程模型、坡度坡向图等,数据量较大。

19、森林资源数据库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答:包括一类森林资源清查数据、二类森林资源调查数据,森林资源档案数据,森林分布图、林相图、森林土壤类型发布图等数据。数据具有动态性,属性数据较为复杂。

20、县级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的小班属性数据管理功能主要有哪些方面? 答:(1)输入/插入;(2)删除/修改;(3)排序;(4)检索;(5)提交;(6)刷新;(7)逻辑检查;(8)

第6篇:森林公安管理信息系统

森林公安管理信息系统作为森林公安工作的信息平台,主要发挥业务信息交流和辅助管理的作用,促进公安工作的信息化、正规化。

文献管理:进行文献的提交发布和查询浏览,可以根据关键字对文献进行全文检索。

公安报表:主要完成公安报表的上报、浏览、查询及统计功能,实现各部门可以通过浏览器直接上报本部门报表,系统自动汇总报表并生 成新的报表,以减少相关业务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 警籍警衔管理:主要完成警员名单登记、警员名单查询、晋升警员查询、晋升报表制作等功能,对警员的登记查询都具有一定的权限限制,所有用户只能浏览他有权查阅的信息。

法规案例:针对公安工作中经常大量参照引用有关法律法规的情况,为了方便用户使用,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根据用户的使用要求,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分类管理。同时根据公安工作的特性,对工作中的重大案例进行汇集、管理。 收文管理:对来文进行登记和督办管理。包括公文二维条码管理。 信息专递:为系统内部邮件,另外包括通告管理功能。

案件管理:对森林和野生动物刑事案件、行政案件和治安案件进行管理。

装备管理:对警用车辆及其他警用设备进行管理。

被服管理:主要实现对警员警服的管理,包括警员的基本服装信息登记,警服发放情况统计。

枪支管理:主要实现对枪支的基本信息的管理以及警员配枪情况的管理。

第7篇:信息资源管理

第一章:信息资源管理基础

1.阐述信息化的基本内涵及其影响。

答:信息化的基本内涵:信息化特质一个具体组织实体(政府部门、事业单位或企业)应用信息技术提高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效率的过程与活动。

影响有三点:首先,在信息化的进程中,信息化与工业化、农业化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社会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其次,随着社会信息化的深入,社会经济形态和就业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传统的工业经济形态逐步被新的信息经济(或知识形态)所改变。最后,信息化对社会组织和个人行为方式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2.什么是信息资源?信息资源有哪些类型?

答:狭义信息资源指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经过加工处理并大量积累的有用信息的集合。即霍顿所说的单数意义下的信息资源。广义信息资源包括信息及其生产者、信息技术的集合。包括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经过加工处理有序化并大量积累的有用信息的集合,为某种目的而生产的有用信息的信息生产者的集合,加工、处理和传递有用信息的信息技术集合。即霍顿所说的复数意义下的信息资源。

分类:按社会组织属性的不同划分,信息资源被分为政府信息资源、企业信息资源和公共信息资源。按增值状况划分,信息资源被分为基础性信息资源和增值性信息资源。按可利用范围的不同划分,信息资源可分为共有信息资源、专有信息资源和个人信息资源。

3.全面(多角度)阐述信息资源管理的内涵。

答: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对信息及其生产者和支持工具进行规划、组织、开发、利用和控制的过程,其目的是有效的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为社会发展服务。

(1)从管理对象上看,信息资源管理队信息过程中的所有信息要素----信息、人员、信息技术等进行管理。

(2)从管理过程内容看,信息资源管理队信息资源进行规划、组织、开发、利用和控制。

(3)从管理手段看,信息资源管理手段包括技术手段、经济手段、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四大类。

(4)从管理层次看,信息资源管理可以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宏观信息资源管理主要解决国际、国家、地区等信息资源管理活动所面临的具有普不安和战略意义问题。微观信息资源管理则指一个社会组织(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的开发利用内外部信息资源,为其事业发展所开展的管理活动。

(5)从管理应用领域看,信息资源管理呗分为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和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等。

实践能力考核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信息的概念、信息资源以及信息资源管理的内涵与意义,并能够在现实生活中举出应用信息资源管理解决问题的实例。

实践能力考核选例

根据本章学习的内容,利用信息资源管理的观点,系统地考察一般社会组织(如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的信息化内涵和过程。

答:政府信息化包括三方面的基本任务:统一的网络平台建设、统一的数据环境建设、建设重点业务系统,其中最艰巨、最复杂的是统一的数据环境建设。政府信息化,从理论上说,就是工业时代的政府(即传统政府)向信息理,来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决策质量、调控能力、廉洁程度、节约政府开支,改进政府的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和工作方式,全方位地向社会民众提供超越时间、空间与部门分隔的限制的优质、规范、透明、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和服务。政府信息化主要包括这样几个方面:

1.政府间的电子政务(GtoG); GtoG是各级各地政府、不同政府部门之间的电子政务。

(1)电子法规政策系统。对所有政府部门和工作人员提供相关的现行有效的各项法律、法规、规章、行政命令和政策规范,使所有政府机关和工作人员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2)电子公文系统。在保证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在政府上下级、部门之间传送有关的政府公文,使政务信息十分快捷地在政府间和政府内流转,提高政府公文处理速度。

(3)电子司法档案系统。在政府司法机关之间共享司法信息,通过共享信息改善司法工效率和提高司法人员综合能力。

(4)电子财政管理系统。向各级国家权力机关、审计部门和相关机构提供分级、分部门历年的政府财政预算及其执行情况,包括从明细到汇总的财政收入、开支、拨付款数据以及相关的文字说明和图表,便于有关领导和部门及时掌握和监控财政状况。 (5)电子办公系统。通过电子网络完成机关工作人员的许多事务性的工作,节约时间和费用,提高工作效率,如下载政府机关经常使用的各种表格,报销出差费用等。

(6)电子培训系统。对政府工作人员提供各种综合性和专业性的网络教育课程,加强对员工的专业培训,员工可以通过网络随时随地注册参加培训课程、接受培训,参加考试等。

(7)业绩评价系统。按照设定的任务目标、工作标准和完成情况对政府各部门业绩进行科学的测量和评估,等等。

2.政府对企业的电子政务(GtoB);

GtoB是指政府通过电子网络系统进行电子采购与招标,精简管理业务流程,提高办事效率,方便快捷地为企业提供各种信息服务,减轻企业负担,促进企业发展。

(1)电子采购与招标。[4]通过网络公布政府采购与招标信息,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参与政府采购提供必要的帮助,向他们提供政府采购的有关政策和程序,使政府采购成为阳光作业,减少徇私舞弊和暗箱操作,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节约政府采购支出。

(2)电子税务。使企业通过政府税务网络系统,在家里或企业办公室就能完成税务登记、税务申报、税款划拨、查询税收公报、了解税收政策等业务,既方便企业,也减少政府的开支。

(3)电子证照办理。让企业通过因特网申请办理各种证件和执照,缩短办证周期,减轻企业负担,如企业营业执照的申请、受理、审核、发放、年检、登记项目变更、核销,统计证、土地和房产证、建筑许可证、环境评估报告等证件、执照和审批事项的办理。

(4)信息咨询服务。政府将拥有的各种数据库信息对企业开放,方便企业利用。如法律法规规章政策数据库,政府经济白皮书,国际贸易统计资料等信息。

(5)中小企业电子服务。政府利用宏观管理优势和集合优势,为提高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和知名度提供各种帮助。包括为中小企业提供统一的政府网站入口,帮助中小企业同电子商务供应商争取有利的能够负担的电子商务应用解决方案等。

3.政府对公民的电子政务(GtoC)。

政府对公民的电子政务,是指政府通过电子网络系统为公民提供的各种服务。 (1)教育培训服务。建立全国性的教育平台,并资助所有的学校和图书馆接入互联网和政府教育平台;政府出资购买教育资源然后对学校和学生提供;重点加强对信息技术能力的教育和培训,以适应信息时代的挑战。

(2)就业服务。如开设网上人才市场或劳动力市场,提供工作职位缺口数据库和求职数据库信息;在就业管理部门所在地或其他公共场所建立网站入口,为没有计算机的公民提供接入互联网寻找工作职位的机会;为求职者提供网上就业培训,分析就业形势,指导就业方向。

(3)电子医疗服务。通过政府网站提供医疗保险政策信息、医药信息、执业医生信息,为公民提供全面的医疗服务,公民可通过网络查询自己的医疗保险个人账户余额和当地公共医疗账户的情况;查询国家新审批的药品的成分、功效、试验数据、使用方法及其他详细数据,提高自我保健的能力;查询当地医院的级别和执业医生的资格情况,选择合适的医生和医院。

(4)社会保险网络服务。通过电子网络建立覆盖地区甚至全国的社会保险网络,使公民通过网络及时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养老、失业、工伤、医疗等社会保险账户的明细情况;通过网络公布最低收入家庭补助;还可以通过网络直接办理有关的社会保险理赔手续。

(5)公民信息服务。使公民得以方便、容易、费用低廉地接入政府法律法规规章数据库;通过网络提供被选举人背景资料,促进公民对被选举人的了解;通过在线评论和意见反馈了解公民对政府工作的意见,改进政府工作。

(6)交通管理服务。通过建立电子交通网站提供对交通工具和司机的管理与服务。 (7)公民电子税务。公民个人通

过电子报税系统申报个人所得税、财产税等个人税务。

(8)电子证件服务。居民通过网络办理结婚证、离婚证、出生证、死亡证明等有关证书。如建立电子身份证与居民这册信息系统,可以帮助政府对每个居民实行不分地区、不分单位的高效管理,以解决由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城市人口流动性增加所引起的原来户籍管理制度与新形式之间的矛盾。

第二章:信息化规划与组织

1.什么是组织战略?它的意义是什么?

答:组织战略是组织达到目标、完成使命的综合计划。具体来讲,组织战略是组织为

了在外部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在总结历史经验、调查现状和预测未来的基础上,所做出的长远的、全局性的谋划和方案。

审时度势、科学规划的战略对于组织发展具有激励和引导的作用。

2.信息化战略规划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答:主要有战略目标集转化法、价值链分析法、关键成功因素法

3.阐述信息资源规划的重点工作。

答:信息资源规划及方方面面的活动,其中,重点工作是业务分析,主题数据库与数据标

准化。

业务分析是信息资源规划的重点工作之一。为了系统、本质、概括地把握组织的功能结构,进而清晰地把握所需要规划和管理的信息资源,需要开展业务分析工作,也就是从“职能域—业务过程—业务活动”的角度描述组织的业务。主题数据库是一种集约的数据库环境,构成组织独立于具体应用的数据资源。主题数据库是根据业务主题建库的,而不是按业务报表原样建库的;数据标准化包括数据元素标准化和信息分类编码标准化。数据元素是最小的不可再分的信息单位,是数据对象的抽象。信息分类编码决定着信息自动化处理、检索和传输的质量与效率。

实践能力考核要求

要求考生掌握信息化规划的主要步骤和方法,并应用到信息资源管理实践中去。

实践能力考核选例

根据本章学习的内容,结合一个组织的具体情况,说明其信息化战略规划的内涵、作用、架构和步骤。

第三章:信息系统资源管理

1.信息系统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把信息系统资源管理的时间属性和空间分布性结合起来考虑,就构成了信息系统

资源管理的全部内容,包含了开发阶段和运行维护阶段对人、硬件、软件、数据和处理规程的所有管理。

2.信息系统维护包括哪几方面?

答:信息系统维护是为了使信息系统处开合用状态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目的是纠正

错误和改进功能,保证信息系统正常工作。 内容包括程序的维护,数据的维护,代码的维护,设备的维护。

3.信息系统评价分为几个方面?

答:管理方面(对企业的管理水平)、技术方面(系统的性能)、经济方面(系统的成本与效益)

实践能力考核要求

要求考生掌握信息系统运行与维护管理所涉及的人员管理、数据管理、维护管理、文档管理、IT服务管理等内容和方法,并能灵活运用。

实践能力考核选例

根据本章学习的内容,结合某个信息系统成功的案例,从信息资源管理的角度,总结其成功的原因和具体实施的管理措施有哪些。

第四章:信息资源内容管理

1.信息存储的主要技术包括什么?

答:传统的信息存储技术主要是指纸张印刷存储技术,现代信息存储技术主要包括缩微存储技术、声像存储技术、计算机存储技术、光盘存储技术、网络存储技术,它们具有存储容量大、密度高、成本低、存取迅速等优点,所以获得了广泛应用

2.信息分类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答:信息分类的具体方法包括:地区分类法、时间分类法、内容分类法、主题分类法、综合分类法

3.什么是知识管理?组织知识管理有哪些内容?组织知识管理涉及哪些技术?

答:知识管理是指一个组织整体上对知识的获取、存储、学习、共享、创新的管理过程,目的是提高组织中知识工作者的生产力,提高组织的应变能力和反应速度,创新商业模式,增强核心竞争力。

组织知识管理包括几个方面工作:建立知识库;促进员工的知识交流;建立尊重知识的内部环境;把知识作为资产来管理。

组织知识管理涉及的技术有:文档管理、知识门户、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搜索引擎、智能检索技术、专家系统、电子会议、在线学习以及群件等。

实践能力考核要求

要求考生掌握主要的信息采集方法和信息采集途径,并能灵活运用。

实践能力考核选例

根据本章学习的内容,将信息采集、存储与检索、加工与分析、传递和共享等所涉及的方法、技术综合地应用到组织的信息化实际中,分析和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第五章:信息资源管理的标准与法规

1.简述信息资源管理标准化的意义和作用。

答:标准的制定和执行是工程技术和管理的基础和尺度,是企业和组织进行生产技术

活动和经营管理工作的依据,并以获得最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及最佳社会秩序为主要目标。为了发挥信息资源管理的巨大能量,使之充分地为社会生产和生活服务,并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必须开展信息资源管理的标准化工作。

信息资源管理的标准化涉及社会生产、人民生活的很多领域和方面。它不仅是信息技术监督工作的科学技术基础,而且也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技术基础,对促进信息产业技术进步,加强信息产业现代化管理,提高企业素质,提高信息产品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充分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有:保证信息产品开发与使用各个环节的技术衔接和协调;改进、保证和提高信息资源产品的质量;合理发展产品品种;促进科研成果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便于信息资源的使用和维护;缩短信息资源的开发周期,提高劳动生产率;保护用户和消费者利益。

2.简述信息资源管理标准化的内容。

答:标准化技术、标准化设施、标准化术语、标准化管理过程,其中标准化技术是最重要的部分.3.简述ISO 9000系列标准的构成。

答:从概念体系上讲,ISO9000系列原则上由5个标准构成:外部质量保证,设计--售后服务(ISO9001),生产、安装(ISO9002),最终检验、试验(ISO9003),内部质量管理(ISO900

4、ISO8402)

实践能力考核要求

要求考生掌握制定与实施信息资源管理标准的过程与基本方法,并能灵活运用。

实践能力考核选例

根据本章学习的内容,结合实际,考察信息资源管理标准的制定与实施过程;针对具体的信息资源管理问题(如知识产权问题),考察相关信息法规的制定与实施。

第六章:信息资源安全管理

1.阐述信息资源安全管理的主要任务。

答:信息资源安全管理的主要任务是:采取技术和管理措施,保证信息资源可用,即

使信息和信息系统在任何时候可被合理用户使用;采用数据加密技术,使信息在其处理过程中,内容不被非法者获得;建立有效的责任机制,防止用户否认其行为;建立可审查的机制,实现责任追究性。

2.概述信息系统安全层次模型—层次及其内容。

答:第7层:数据信息安全第6层:软件系统安全第5层:通信网络安全 第4层:硬件系统安全第3层:物理实体安全第2层:管理制度措施 第1层:法规道德纪律其中

1、2层是行为规范,

3、4层是实体安全,

5、

6、6层是技术安全(核心)

3.数据库管理系统中包括哪些主要安全技术措施。

答:用户及其权限管理、访问控制、数据加密、日志与审计、数据备份等

实践能力考核要求

要求考生掌握数据加密技术的基本原理,并能灵活运用。

实践能力考核选例

根据本章学习的内容,利用信息系统安全模型,系统地分析一个组织的信息资源安全管理问题;利用成熟的安全技术和方法(如安全协议、CA等)实现信息资源安全管理。

第七章:企业与政府信息资源管理

1.阐述企业经营管理系统及其环境。

答:企业通过其生产运作向市场提供自己的产品或服务,以期在满足公益(消费者需求和国家税收)的同时,也得到最大的收益。持续经营和利润最大化是企业追求的永恒目标。能否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取决于消费者需求情况、同质性企业竟争情况、供给情况(含宏观经济环境)、政府的法规、政策与服务和企业自身条件(生产能力)等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因素。

2.说明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一般过程。

答: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是以企业战略为指导,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对企业信息

及其生产者和支持工具进行规划、组织、开发、利用和控制的过程,其目的是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企业信息资源,提高企业各种业务和管理活动效率,实现企业可持续经营和最大化的目标。它是一项典型的组织系统工程,具体地需要完成如下工作:信息化规划,信息化组织建设,信息化项目实施,信息系统应用。

3.阐述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成功因素。

答:制定较为完善的促进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各种法律;成立各种领导和促进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机构、委员会和工作级,并由政府高级官员负责;制定明确的政府信息管理政策,并制定信息管理框架、责任框架,以及各种标准和指南;政府在信息资源及其基础设施的建设上,投入大量人力和财力;定期召开各种研讨会;统一电子工作平台并进行相关的培训

实践能力考核要求

要求考生了解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和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内涵及特点,能够通过案例具体而系统地考察企业和政府的信息化内涵和过程。

实践能力考核选例

根据本章学习的内容,利用信息资源管理的观点和方法,具体而系统地考察企业和政府的信息化内涵和过程。

第8篇:作业1.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文献搜索

[1]胡刘学,牛淑贤,薛柏桥. 地理信息系统(GIS)与森林资源管理[J]. 陕西林业科技,2010,(2):61-65.

[2]苏蕻,谭贵发,闫晓旺. 地理信息系统在森林资源档案管理中的应用[J]. 吉林林业科技,2010,39(2):45-49.

[3]高宏伟, 安慧, 高振叶, 张韬, 陈云飞.地理信息系统在森林资源监测和管理中的应[J]. 陕西林业科技,2009,(2):130-132.

[4]庆元县人民政府. 创建“林权IC卡”破解林业五大难[J]. 浙江林业,2010,(8):24-25.

[5]赵海根,杨燕琼,苏引江,梁耀. 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J].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10,29(4):19-24,29.

[6]杨明龙. 基于3S技术的林业信息系统设计[J]. 西部林业科学,2010,39(3):85-88.

[7]郭旭,刘兆刚. 基于ArcGISEngine帽儿山森林多资源管理系统的研建与实现[J]. 森林工程,2011,(3):23-27.

[8]武国华,文益君,周璀. 基于ArcGIS的森林防火应急资源管理系统设计[J]. 林业调查规划,2010,35(1):23-27.

[9]汪璀,吴保国. 县级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系统中数据更新方法的探讨[J]. 农业网络信息,2010,(8):38-40,54.

[10]沈维智,马兴义,李滢. 试论森林资源管理系统在旬阳县林业工作中的应用[J]. 陕西林业,2011,(22):22-22.

[11]罗书发,赵顺民. 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在林业工作中的应用 [J]. 现代园艺,2011,(15):117-118.

[12]李春艳,杨存建,周其林,补志强,王琴. 森林防火减灾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J]. 陕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0,12(5):695-698.

[13]高宏伟, 安慧, 高振叶, 张韬, 陈云飞.地理信息系统在森林资源监测和管理中的应[J]. 陕西林业科技,2009,(2):130-132.

[14]谢小魁,苏东凯,代力民,周莉,于大炮,欧阳锴. 森林经营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及在采伐中的应用[J]. 生态学杂志,2011,30(10):2381-2388.

[15]陈家. 林业资源监管信息系统应用研究[J]. 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6):93-94. [16]陆小辉,马岩鹤,景淼,李宁,周定辉,熊静,刘姝颖. 基于WebGIS的辽宁省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系统[J].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0,33(5):93-895.

[17]魏安世,李伟,杨志刚,丁胜,黄宁辉,陈鑫. 基于RS、G IS的森林资源监测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J]. 广东林业科技,2010,26(1):44-50.

[18]刘永宽,姚绍文.基于J2EE的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J]. 西部林业科学,2010,39(1):21-30.

[19]李章. 基于GIS的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技术[J]. 山东林业科技,2011,(2):94-97.

[20]周定辉,马岩鹤,刘立国,穆喜东. 基于ArcIMS的辽宁省森林资源基础信息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 林业调查规划,2011,36(2):1-3.

第9篇:信息资源管理论文

论题:我国信息市场管理方面的政策法规建设及其启示 摘要:立足实践, 重视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政策法规理论研究。 关键词: 网络; 信息资源; 信息资源管理; 政策法规

正文: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 网络信息资源成为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基本要素, 并对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和人们生活水平产生着不可估量的影响。为了加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我们应该重视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政策法规的建设。以下是我就我国网络信息资源政策法规建设现状, 对其呈现出的特点与趋势进行的分析与总结, 就其对我国信息资源管理政策法规建设给予的启示, 提出了一点自己的浅解。

我国信息资源管理政策法规以及建设的特点与趋势,近年来,我国信息产业市场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势头,自主知识产权战略和标准战略也取得新进展,但同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摩擦将对行业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去年信息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政策环境会进一步趋好,从供需状况看,电信市场、主要电子信息产品市场、软件及信息服务市场仍将处于扩张期,但市场竞争会日益深入。在新的发展阶段,建议适时进行战略目标的调整,加快行业协会的建设步伐,尽快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

信息政策与法规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 60年代后逐步发展并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 成为政府、学术界与产业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20世纪90年代, 随着美国“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与“全球信息基础设施” 相继提出与实施, 因特网在世界各国迅猛发展。网络为人们的生活学习带来了方便,但也带来了诸多问题, 网络信息安全、信息污染、信息犯罪、个人信息安全、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各国府高度重视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政策法规建设, 并呈现出以下特点与趋势: 1.重视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政策法规基础理论研究为了保证政策法规的科学性、预见性和有效性, 各国政府纷纷加强对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政策法规的基础研究,探讨信息政策与法规在网络环境下发挥作用的途径, 研究政策法规体系的构建与内容, 预测影响政策法规发展的技术、经济和其他的社会因素, 调研立法、执法与司法现状, 为制定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政策法规提出建议。在美国, 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政策法规基础理论研究内容十分广泛, 包括网络版权、数据传输及合理使用, 网络环境下的垄断、网络隐私、网络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

2.重视对网络信息技术的引导与发展由于信息技术, 如网格技术、知识仓库技术、知识发现技术在网络信息资源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因此, 国家重大网络信息政策法规、重要研究报告和学术论著, 都注重对网络信息技术发展的引导与“催化”。 3.构建完整的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政策法规体系随着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新的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政策法规不断出现, 如何整合、协调新旧政策法规, 构建系统完整的网络信息政策法规体系, 促进信息活动的健康发展, 成为各国网络信息政策法规建设的重心。

4.高度重视信息安全政策法规的建设信息安全政策法规主要包括信息系统安全、数据安全、国家信息主权与个人隐私保护等方面。信息化社会使信息安全问题更为复杂和尖锐, 而信息安全又与一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息息相关, 因此, 各国政府纷纷从国家高度研究并制定网络信息安全政策法规。

20世纪90年代以来,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我国一系列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政策法规相继出台, 内容涉及域名管理、网络信息安全、计算机软件、电子商务等方面, 这表明我国政府已经重视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政策与法规建设, 但是还是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未来比较明显的趋势是宽带业务和各种移动终端的普及,如可照相手机越来越多,实际上这对网络带宽和频谱产生了巨大的需求。整个宽带的建设和应用将进一步推动网络的整体发展。IPv6和网格等下一代互联网技术的研发和建设将在今后取得比较明显的进展。另一方面,从去年我们组织“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的过程中看到,中国互联网的制造业在网络设备方面的研发已经取得了很多突破,包括现在在高、中、低端路同器产品方面都已经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出现。我们现在有许多邮件服务商、技术提供商在网络标准方面进行积极的研究和开发。这个方面是我们在国际方面要加强的内容。另一方面是互联网和传统产业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这种结合随着电子政务的普及、随着相关法律措施的完善,象前一段时间通过的电子签名法,逐步使得电子商务真正能够在建立了社会信用机制的基础之上开展起来。大量电子社区的出现也使互联网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互联网经营和生存的模式也将更加丰富。互联网产业的从业者以今后的发展具有坚定的信息。国外信息资源管理政策法规建设与发展无疑对我国有很好的启示,有以下几点:一丶加强立足国情的网络信息政策法规基础理论研究。二丶加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政策法规对信息技术的引导。三丶建立完整的与国际接轨的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政策与法律体系。四丶将网络信息安全政策法规建设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

结论:综上所述, 立足本国实践, 重视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政策法规的理论研究, 重视政策法规对信息技术的开发、指引作用, 重视网络信息管理政策法规体系本身的建设, 突出网络信息安全政策法规建设的战略意义, 是国外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政策法规建设给我们最大的启示。

上一篇:小班卫生保健工作总结下一篇:公司财务制度及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