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资源发展与保护

2024-06-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森林资源发展与保护(精选8篇)

森林资源发展与保护 篇1

旅游发展与资源保护

2016/12/31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我国完成了从旅游短缺型国家到旅游大国的历史性跨越。2015年,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综合贡献度达到10.8%。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客源国和全球第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国。旅游业成为社会投资热点和综合性大产业。

当前,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经济现象,旅游与资源环境关系密不可分。良好的资源环境、生态环境、社会环境是旅游业得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而旅游资源与环境的关系也是旅游业能否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旅游作为产业首先出现在发达国家,这些国家往往很重视旅游目的地的非经济价值;在旅游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人们则往往更看重旅游目的地的经济价值和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而忽视了旅游产业及相关行为对旅游目的地产生的负面影响。

“十三五”期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旅游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我国旅游业将迎来新一轮黄金发展期。同时,如何解决旅游与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以及环境资源问题以适应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应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和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

北京美丽风景旅游规划设计院在多年的规划实践工作中,通过对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过程中产生的众多问题的具体剖析,力求阐明两者间的关系及实质,并从现行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的现状产生的问题着手,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使我国的旅游环境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一、旅游开发与保护的辨证关系

人类生活和生产所需的各种物质都依赖于自然环境的供给,自然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而自然环境的日益恶化已经成为当代人类所面临的最重大的全球性问题之一。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赖以发展的前提,是旅游业的基础。旅游资源主要包括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两个方面。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包括地貌,水温,气候,生物等;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包括人文景物,文化传统,民情风俗,体育娱乐等。旅游资源与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就是自然环境的一部分,保护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保护了旅游资源。

旅游业作为资源依附性很强的产业,比任何其他行业都更依赖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的质量。“十三五”期间,我国旅游业处于黄金发展期、结构调整期和矛盾凸显期,也面临不少挑战。处理好人和自然、自然和价值之间的关系应成为我国研究的重点课题。人类在喝下自己酿造的苦酒之后,一定要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价值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重新认识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从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中检讨自己的行为,吸取经验和教训,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大力治理已经破坏的自然环境,消除人类和自然之间的严重对立,在更高的水平上实现人和自然的完美的和谐统一,保证人类自身全面发展,健康的走向光明的未来。

据媒体报道,云南省著名景点玉龙雪山曾为获得更大商业价值,在景区架设多条索道,每条索道都伸入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而这些索道的建设和运营,导致大量游客涌入,使亘古冰川遭到破坏,部分冰川开始融化;高山植被和野生花卉被游客践踏、破坏;野生动物的数量急剧减少,最初规划时还存在的珍稀动物,现在已难觅踪迹。

事实上,近年来旅游业发展中类似“重开发轻保护”的现象比比皆是。敦煌莫高窟由于游人过多导致洞窟内壁画褪色、空膨;黄山过多开发建设,被世界遗产委员会警告;一些地方的古城过度商业化,如南京古城墙增设“透明观光电梯”致反对声一片;还有十三陵、清东陵被私自挖掘;长城墙体被拆;等等。

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提出旅游可持续发展指标的概念,并倡导建立科学体系对全球典型旅游地进行监测和分析,指导旅游目的地科学发展、提高旅游目的地的示范性地位、推动旅游目的地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目前,已在中国和希腊建立起监测点,对于总结当地旅游发展模式、探索未来发展道路、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很高的价值。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旅游可持续发展观测点管理与监测中心以及桂林、黄山、张家界、喀纳斯和成都等地监测点代表进行了工作报告。

二、人与自然

人本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由自然界发展而来的。自从地球上出现了人类,自然就不再是纯粹的天然的大自然了。自然界在人类的作用下已经深深的打上了人的烙印。但无论人类社会如何发展,发展到多么高的社会形态,人类都不可能超越自然而存在。人类应当爱护自然、保护自然,与大自然同呼吸、共命运,以科学的态度接受大自然的洗礼,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

人类为了满足生活和生产的需要,对可接触到的自然界进行改造,形成了人工自然。例如农田、池塘、果园、水果和庄稼等。还有通过实践手段所及从而变革了的另外部分,这些物质原来在自然界中并不存在,但是人们根据客观自然规律,利用自然条件和人类的智慧创造出来,并且继续在自然的作用下存在和发展,例如交通工具、建筑物、旅游景区等。

人们在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不断的向自然界中排放各种废弃物,形成了被废弃物污染过的人污自然。

伴随着旅游发展,人工化自然的领域总是在不断的扩大。他的每一步扩大都意味着我们的活动介入到了大自然的一个新的领域。在人工自然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充分的估计各种实践活动所导致的自然平衡的改变可能给人类的生产和发展带来的影响,从而作出趋利避害的最佳选择。

告诫大家,旅游是个筐,但不是什么都能装!

三、旅游开发不可避免地会造成资源的破坏

旅游资源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旅游业的重要基础,但事实上在世界的不少地方,由于人们对旅游资源在发展旅游业中作用片面的理解,出现了不少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方面的问题。有些地方甚至以各种手段千方百计地发掘各种旅游资源,过度的开发和消耗性利用所形成的弊端,带来了生态环境失衡或历史文化遗产的毁灭。

开发利用不合理、不科学,轻规划重开发使不少国家级风景区人工化、商业化现象泛滥,有的风景区正逐渐失去原生态。“比如,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的时候,拆旧建新,建造一个所谓全新的‘遗址’,破坏了原有的历史风味。在自然风光很美的地方大修大建,修很宽的路通往山上,山顶建索道。再比如,一些地方把旅游资源承包给出去,乱建别墅山庄,以山景别墅、海景别墅为噱头搞商业宣传。”根据中国国情,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目标是发展,基础是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关键是协调旅游业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旅游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避免旅游资源的被破坏和枯竭。我们这一代人不仅负有保护和利用好现有的环境,为开发、建设更多、更好的旅游区,发展旅游业的任务;而且更负有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更多、更好的生存、生活环境,以创造更多的旅游财富的责任。

概括性的讲,对旅游资源的破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首先是“内源性”破坏,即旅游资源遭到旅游活动本身(如旅游者、旅游建设等)的破坏,主要表现形式为: 游人在景区的超负荷活动造成对旅游资源的损害或破坏;少数游客对旅游资源的蓄意破坏;旅游资源的“破坏性建设”;

其次是“外源性”破坏,即旅游资源被周边区域的经济活动所造成的污染和破坏。主要表现为: 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造成旅游资源的毁坏;某些人为了牟取暴利,滥捕滥伐,致使许多景观植物和动物濒临灭绝;文化艺术生产活动对旅游资源的破坏;工业生产活动对旅游资源的污染及破坏等。

四、旅游开发对文化的影响

由于人文旅游资源所具有的文化性,旅游开发会带来外来文化的冲击也可能是对旅游资源的毁灭性打击。尽管旅游者与资源所在地的交流和影响以及两种文化的作用是相互的、双向的,但事实上,外来文化、外来旅游者对旅游地的冲击和影响远大于他们所受到资源地的影响。

现在旅游业发展很快,需求也很大。很多旅游景点都是人满为患,一到节假日就是看人去了,最后往往是人去得多的景点就遭殃。旅游业既要强调发展,也要强调资源的保护。无论是自然资源、还是历史文物资源,缺乏有效保护对其造成的伤害或者损害是不容低估的。而我们这些旅游景点,特别是珍贵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是不可再生的、不可重塑的,一旦受到破坏,难以恢复。因此,要正确处理促进旅游业与资源保护的关系,“在立法当中要特别强调旅游资源保护的问题,要加大这方面的力度,这样才能够使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走上良性的发展轨道。”

五、法定规划科学发展

导致旅游业“轻保护重开发”有着深刻的原因:一是旅游资源产权不明导致责权利关系不明确,实际开发者出于逐利目的破坏性地开发资源,对相关利益方造成损害;二是旅游资源多头管理,公共旅游资源部门化倾向日益严重,不同部门基于各自的部门利益,往往形成过度开发或绝对保护两种片面认识,遇到利益争先恐后、遇到问题互相推诿;三是旅游规划不具备刚性法律地位,在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重大项目规划及其他产业规划协调时处于弱势地位,对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的作用难以得到有效发挥。

针对“重开发轻保护”突出问题,新出台的旅游法在总则中明确提出,“旅游业发展应当遵循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国家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在有效保护旅游资源的前提下,依法合理利用旅游资源。”

同时,旅游法还专门设置“旅游规划和促进”一章,以法律的形式规范各地科学合理利用资源,促进旅游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根据旅游法规定,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旅游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以及旅游资源丰富的设区的市和县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要求,组织编制旅游发展规划。对跨行政区域且适宜进行整体利用的旅游资源进行利用时,应当由上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或者由相关地方人民政府协商编制统一的旅游发展规划。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对本级政府编制的旅游发展规划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并向社会公布。

在规划内容上,“旅游发展规划应当包括旅游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旅游资源保护和利用的要求和措施,以及旅游产品开发、旅游服务质量提升、旅游文化建设、旅游形象推广、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要求和促进措施等内容。”在旅游发展规划框架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编制重点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专项规划,对特定区域内的旅游项目、设施和服务功能配套提出专门要求。”

在规划衔接上,“旅游发展规划应当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以及其他自然资源和文物等人文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规划相衔接。”“各级人民政府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应当充分考虑相关旅游项目、设施的空间布局和建设用地要求。规划和建设交通、通信、供水、供电、环保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应当兼顾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对于人文资源利用上,旅游法规定“对自然资源和文物等人文资源进行旅游利用,必须严格遵守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符合资源、生态保护和文物安全的要求,尊重和维护当地传统文化和习俗,维护资源的区域整体性、文化代表性和地域特殊性,并考虑军事设施保护的需要。有关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资源保护和旅游利用状况的监督检查。”

此外,旅游法还规定,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并组织实施有利于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产业政策,推进旅游休闲体系建设,采取措施推动区域旅游合作,鼓励跨区域旅游线路和产品开发,促进旅游与工业、农业、商业、文化、卫生、体育、科教等领域的融合,扶持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边远地区和贫困地区旅游业发展。各级政府应根据实际情况安排资金,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公共服务和旅游形象推广,建立旅游公共信息和咨询免费平台,鼓励和支持发展旅游职业教育和培训,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

六、结论

森林资源发展与保护 篇2

森林资源与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 只有合理开发和保护森林资源, 才能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比如云南省, 其森林资源比较丰富, 但是区域经济发展与东部地区的省份比相对比较落后,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云南森林资源在开发、利用和保护过程中还存在不足之处, 仍需在实践中不断协调云南区域经济发展与森林资源保护之间的关系, 改进和创新区域经济发展策略。

2 森林资源保护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必要性

2.1 只有实现森林资源保护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才能满足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近年来, 我国经济迅速发展, 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随之而来的是人口数量越来越多, 森林资源的消耗量也越来越大, 从云南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 其经济发展整体水平并不高, 尽管森林资源比较丰富, 但是在开发过程中存在“杀鸡取卵”的现象, 再加上林业加工产业规模的迅速扩大, 对木材的需求量也更高, 导致云南森林资源的供给量逐年下滑, 森林资源供需矛盾越发明显, 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就必须做好森林资源的保护工作, 实现云南森林资源保护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进而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2 只有实现森林资源保护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才能满足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云南位于我国的西南部, 其森林资源十分丰富。近几年, 随着国家社会经济建设的深入推进, 云南省的社会经济结构和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人们在追求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质量提高的同时, 对森林资源的需求也更加复杂,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生态需求的增加, 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 云南森林资源遭到过度开发和利用, 自然生态面临的危机愈加明显, 每年发生水土流失、滑坡等自然灾害的数量越来越多, 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重大威胁。 (2) 经济需求增加。木材作为一种天然无污染的材料, 为人类提供了大量绿色、环保的经济产品,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涌入林业市场, 这虽然在一方面促进了云南社会经济的发展, 但是另一方面也加剧了森林资源紧缺的现状, 对云南社会的长久发展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因此, 要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协调森林资源保护与区域经济的发展。

2.3 只有实现森林资源保护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才能满足人类社会消费结构转变的需求

近年来, 我国社会的生产和消费结构发生了重大转变, 人们的消费观念也随之变化, 更加注重对高质量生活的追求, 云南省作为我国森林资源集中的区域, 承担着改善湿地生态系统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职责, 森林资源具有净化空气、吸收粉尘、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的功能, 同时还能释放负氧离子, 兼具杀菌等保健功能, 对改善人们生活环境, 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由此可见, 只有实现森林资源保护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才能满足人类社会消费结构转变的需求。

3 森林资源保护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应坚持的原则

3.1 坚持遵循国家法律法规的原则

近几年, 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森林资源的保护, 并针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 但是有些地区并没有将这些规章制度放在眼里, 一味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 大量采伐林木, 这种做法显然是不科学的, 不仅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还会导致生态环境越来越差, 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造成严重威胁。云南地区在森林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也存在一些不遵守法律法规的现象, 对此, 相关部门必须加强监管, 提高森林资源保护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 力求让所有森林资源开发者树立遵纪守法的意识。

3.2 坚持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协调发展的原则

做好森林资源的保护工作是云南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因此,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应当坚持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协调发展的原则, 正确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 对于森林资源来说, 眼前发展是一种短暂性的发展, 它是实现长远发展的必经之路, 但是如果过度重视眼前发展, 必定会影响到森林资源的长远发展, 当然, 如果只重视长远发展, 而不重视眼前发展, 也不可能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 森林资源的保护是一项整体性、复杂性的工作, 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 必须重视对森林资源的保护, 合理控制资源的开发利用度, 坚持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权利的原则。杜绝出现亡羊补牢、舍本逐末的现象。

3.3 坚持森林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同步进行的原则

长期以来,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都是坚持“先开发、后治理”的原则, 这虽然在表面上满足了保护森林资源的要求, 但事实上并不是长久之道, 长期以往, 必定会导致森林资源的破坏, 对我国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机, 云南省的森林资源储备量正呈现出逐步减少的趋势, 如果不及时采取治理和保护措施, 必定会对本省的经济发展造成影响, 因此, 在森林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 必须制定合理的计划, 既要保证实现一定的经济效益, 同时也必须保证森林资源能很快恢复, 这样才能促进社会经济与森林保护的同步、协调发展。

4 森林资源保护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4.1 建立健全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制度

要实现森林资源保护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 首先必须有完善的林业管理法律法规作为保障, 我国各级政府应当完善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制度, 利用政策引导和法律法规来约束公民对森林资源保护的意识。其次, 必须加强管理, 将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避免和减少乱砍滥伐现象的发生, 此外, 政府还必须完善与森林资源保护相关的投资和税收制度, 优化林农的利益结构, 杜绝短期投资行为的出现。

4.2 实行科学的林业建设政策

科学合理的林业建设政策应当建立在当地林业发展实际状况的基础上, 对于云南地区来说, 林业建设的科学政策应当具备二点: (1) 应限制森林资源的消耗量, 对采伐限额要有明确的限制, 尤其是在天然林木的采伐上; (2) 应当以提高森林覆盖率为基础, 将植树造林放在首位, 进一步扩大人工林的面积。

4.3 实施林业分类经营

根据云南森林资源主体功能的不同, 可将其划分为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 生态公益林的主要经营目标是实现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而商品林主要是以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为目标。对于商品林来说, 应当采取集约经营的模式, 这样才能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对于生态公益林来说, 则应当采取封山管护、杜绝采伐的管理模式, 以实现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4.4 以产业体系建设带动生态体系建设, 实现生态建设产业化, 产业建设生态化

首先, 生态建设走产业化的发展道路是林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市场是社会分工的产物。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文化、体育、生态等新兴产业不断从传统产业中分化出来, 并不断市场化, 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动力。生态建设产业化则是这一分化过程的具体结果, 它不仅从第一产业中分化出来, 而且还涵盖了第二、第三产业, 改革开放以来, 传统家庭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以家庭为单位的社会生产体系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市和其他产业转移, 这种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决定了林业建设必然要由一家一户走向联合, 走向社会化、市场化经营的发展道路。其次, 生态建设产业化, 产业建设生态化是解决“三农”问题, 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科学之路。如云南省大姚县以其特殊的地形地貌和气候的多样性, 孕育了丰富的生物资源, 境内分布有种子植物136 科, 1148种, 产野生中药材580种, 而且有不少核桃、板栗、花椒等经济林木、野生食用菌、林菜等产品, 已为林产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只有以产业建设带动生态体系建设, 切实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才能实现区域经济的发展。

5 结语

森林资源保护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客观必要性, 只有处理好两者的关系, 才能满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及消费结构转型的需求。在发展区域经济的过程中, 应当完善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制度、优化林业建设政策, 并对林业实行分类经营。从而更好更快地实现森林资源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赵晓丽.我国森林资源保护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探究[J].中华民居, 2014 (6) :133~133.

[2]桂金玉.我国森林资源保护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 2009.

[3]王天榀.浅谈森林资源保护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J].魅力中国, 2014 (20) :51~51.

森林资源保护与林业可持续发展 篇3

摘要:我国森林资源和林业发展形势严峻,要想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本文介绍了我国林业发展情况和森林资源保护的相关措施,重点阐述了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些政策,为今后森林资源保护和林业可持续发展这一研究领域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森林资源保护;林业;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S75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14-69-2

1 我国林业的发展总体情况

林业,是一种对林产品生产、木材及保护性资源经营为基础的公益事业,是森林组织经营起来的。主要包括森林保护、森林经营、森林的采伐与更新、森林抚育及城市森林的建造和管理等林事活动。我国的林业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为林业的发展初期阶段,是从建国之后到改革开放初期,这个阶段是为国家工业化的发展提供积累,大面积开采森林的过程。第二阶段是林业发展的摸索阶段,该阶段主要划定林业经营的范围,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在集体林区和私人林区制定稳定林权、山权、自留山,保证林业能够快速发展,但是由于每个地区对林业改革及目标发展认识不到位,并没有探索出一条可行有效的道路。第三阶段是林业发展正规化阶段(始于1992年),由于近年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很快,林业的发展也走向一个全新的道路,但随之带来的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加上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一些林区还分布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因此,这一过程将会十分漫长。

各地区应以科学经营为导向,坚决制止破坏性掠夺式采伐,如果不加以控制,再过几十年,我国森林资源将面临崩溃和瓦解,所以,未来我国林业的发展应该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的林业经营模式。

2 森林资源的保护措施

由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森林资源也面临着许多难题,主要表现在森林资源的总体质量不高,资源分布不平衡,林地流失严重,人均占有面积低,对森林资源的保护意识薄弱,对森林建设投入资金少,从事森林养护的人员工资薪酬低,工作环境艰苦等,这些问题严重的影响着我国林业的快速发展,因此,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指导,坚持集体主义,认真履行国家制定的一系列法规政策,解决好以上问题,才能保证我国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

保护森林资源应该做到两个方面。第一,加强依法治林,抓好森林资源管护工作。依法治国是我国大力提倡的主张,对森林资源的保护也应该遵循依法治林的原则,因此应该做好森林管护人员和林警执法人员定期抽查及培训,大力宣传《森林防火条例》、《森林法》及《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条例》等各项法律法规政策,要严格防止林区群众在山上采药材,严格惩处对林地进行破坏的人员,同时做好林地征用审批和管理制度,提高森林病虫害防治及森林防火的能力,保证国家森林资源能够持续发展。

第二,提高人民群众保护森林资源的认识。林业政府部门应该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的宣传教育,特别在林区范围内的一些群众更应该做好保护林木的教育工作,有条件的地区,可以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宣传保护森林资源的重要性。森林资源是我们每个人生活的必需品,应该受到每个人的重视,从小事做起,在我们的生活中,尽量减少一次性筷子、面巾纸等物品的使用,从根源上减少木材的使用,这样我们的森林就会得到持续发展。

3 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

3.1 林业可持续发展内涵

1992年世界环境发展大会上首次提出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概念,随后被许多国家拿来应用。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涵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经济能力,如资源、能源、效益和增长率,资金和信息使用的效率、资源储量、人均收入、资本可替代性等;第二,生态支持力,即生态自我调节力、环境资源、资源承载力、生态还原力等;第三,社会合力,即人口容量、人口素质、文化道德、生活方式、公共意识、社会稳定性、社会公平性、体制合理性等。

3.2 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

3.2.1 优化林业经济结构要想林业产业健康发展,首先需要调整优化林业经济结构,改变目前生产力布局,发展新兴产业,淘汰落后产业,改造传统产业,通过产业重组解决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第二,重新规划企业布局和资产结构,实行大公司发展战略,研发新产品、新技术,从而提高企业产品技术含量,获得市场的竞争力。第三,采取以第二产业为主导,促进第一产业为目的,带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以二促一带三”的模式。

3.2.2以科技为指导,大力发展林业科技对于林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也是解决经济和环境发展矛盾的根本的方法,因此,在林业发展过程中,应该改变传统以牺牲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获得经济利益的发展方式。应该实施科技兴林,努力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金量,这样才能促进林业又好又快发展。第一,建立以科技为核心、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的的林业科技创新体系,促进生产力。第二,把科研和生产结合起来,行成统一的有机体,让科研成果来自实践,同时还要加快林业科研成果的转化。第三,加强林业基础性研究,培育好的苗木良种,加大森林生态系统检测预报研究。

3.2.3注重林业经济和生态效益综合评价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二者之间紧密联系,缺一不可,一味的追求经济增长,忽视生态环境,尽管获得很高的经济增长,但给环境造成的危害是巨大的,因此在林业发展中,要统筹考虑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在一些地区的实践中已经开始采取一些有针对性的措施,并取得可观的收效,一是林农结合的发展模式,运用科学的生产、管理手段,以林为主,林农结合,多种经营方式并存,逐渐形成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兼顾的林业发展模式。二是造林多样化,造林多样化体现在苗木养林、林养林、林木加工养林等,这样便于提高林地产出和经济收益,达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目的。

3.3 建立健全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机制

林业可持续发展除了政策以外,还应该加强法律法规建设,这是保证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措施。目前,我国林业执法单位依靠的法律主要是森林法中规定的内容,但是随着森林工作的复杂性,这些法律条例面临着不完整、不严密的缺陷,而且在立法原则、法律责任及操作可行性上都还有遗漏,不明确之处,因此,需要加以补充和完善。

一是重新确立林业立法思路。我国林业立法较早,并没有系统全面反映生态规律的要求,因此要彻底把生态优先、保护资源的思想融入。

二是在执法方面,必须加强林地管理,严格控制林地的经营和审批,实行森林采伐限额管理,避免森林资源被过度采伐,同时严厉打击乱占林地和毁林开垦的违法犯罪行为。

三是要加强森林资源总体监测,建立健全林业状况及森林资源的综合监测体系,做好切实可行的计划措施,实现对森林资源的监测和管理。此外,建立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从而提供森林资源监测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四是要建立健全法律责任制度。我国法律中法律责任制度不健全是普遍问题,林业立法也是如此,因此要建立和完善的法律责任制度,使之能真正发挥作用,这对我国森林资源的保护和林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周东柏.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的思考 [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15:23-24.

[2] 杨慧.森林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J].农林科技,2013,35:19-20.

[3] 焦海鹏.林业可持续发展和对森林资源的保护与管理 [J].中国农业信息,2011,7:61-62.

[4] 侯伟峰,魏磊,高沛.森林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J].理论广角2013,6:262-263.

森林资源发展与保护 篇4

水是人类和地球上其他生物的生命源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着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和生态破坏四大问题。我国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之一,水资源分布不平衡、水资源污染及相应的生态环境等问题非常严重。据水利部门检测,中国现有河流近二分之一的河段受到污染,十分之一的河段污染严重至已失去使用价值。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用水量大幅度增加,城市更加需要有高质量的水作保证。本文以**县水资源管理为研究对象,针对其现状、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的水资源管理、保护评估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一、现状分析

**县位于我省东北部,属低山丘陵地区,地跨长江、淮河两大流域和澴河、滠水河、竹竿河三大水系,形成了山脉、河流、丘陵交错,岗、榜、冲、畈相织的地表形态,境内无过境客水、无丰富的地下水、无大型水利设施,多年年平均降雨量为1128.1mm。全县可利用水资源总量为7.938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量1232立方米,为全省人均占有水资

源量1695立方米的72.7%,占全国人均水资源量2630立方米的46.8%,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山区县。由于水资源总量的偏少和有效蓄水的不足,资源型缺水、工程型缺水矛盾十分突出,干旱缺水、季节性缺水是我县的典型特征。

(一)水利设施及降雨、蓄水情况

2014年1月至今,**县平均降雨量687.1mm,比历年同期平均降雨量867.5mm少20.8%。水利工程总蓄水量12875万方,占总蓄水能力44167万方的29.2%,比历年同期18968万方少蓄6093万方。全县有效蓄水8140万方,占有效蓄水能力28951万方的28.1%,比历年同期14137万方少蓄5997万方。由此可见,我县近年来持续干旱,降雨严重偏少,水利工程蓄水严重不足,水资源形势较为严峻。

(二)水资源分布不平衡,供水矛盾突出

因降雨严重偏少,我县城区的重要水源地——**水库和姚库水库蓄水严重不足,特别是**水库蓄水近年来始终在死水位以下。为保障县城区及周边乡镇20万群众每月150万方的生活用水需求,**县政府特申请**市政府协调应急从孝昌县芳畈水库调水。2013年1月26日,芳畈水库至城区应急供水工程完工并正式供水,但芳畈水库有效蓄水980万方,扣除灌区农业用水130万方,也不能长期提供水源,而其余16个乡镇,其中有4个乡镇生活用水来自中型水库,10个

乡镇生活用水来自小一型水库,2个乡镇的生活用水来自河流,特别是由小一型水库和河流提供水源的乡镇,很容易受到降雨的影响而缺水。由此可见,我县水资源分布不平衡,供水矛盾将长期存在。

(三)水资源污染状况

根据《**县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方案》的水质目标要求和**市水利局最新的水质通报,***保护区和***缓冲区的水质是达标的。而*****保留区和****保留区的水质不达标。

三、建议对策

(一)对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节约用水是水资源持续利用的长久之策,也是解决我县缺水贫水的当务之急。应推广清洁生产,节水防污;应调整用水结构,大力普及现代节水技术,提高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应利用经济杠杆,促进水源保护和节约用水;应按照流域水资源规划,实施区域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如鄂北调水工程,解决区域性缺水问题。在坚持开源与节流并举的方针上,必须把节水放在首位,坚持以保护、节约水资源为中心的水利发展战略,保护水资源,爱惜水资源;抓农业节水,保城市供水;以节水保供水,以供水促节水,城乡供水一体化,农村供水城市化。科学保护和节约用水必须依靠现代的

科学技术。国内外的经验表明,从人类的利益和生存出发,依靠现代的科学技术保护和节约用水是保护、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和缓解水危机的最现实和最有效的根本性措施。

在节约水的同时,要发挥水的综合功能,使有限的水资源发展出更大的效用,如污水再利用,废水资源化,利用天然降水,寻求水替代战略,等等。

(二)明晰产权,制定合理和水价和排放标准 建立统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将政府调控手段与经济激励手段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在市场运行的基础上兼有政府有效介人与宏观调控的农业水资源配置的准市场,同时建立科学合理的水价机制和管理机制,大力推进水资源价格合理化改革是唯一的出路。要建立科学的水价体系,实行定额管理、分类水价和阶梯式水价,加快水价体系相关问题的配套改革。

明晰产权、设定排放标准、排污收费、排污权交易、控制过量的排污对于治理其污染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排放标准,要在衡量**县河流自净容量的基础上制定限值和浓度的限值。排放标准对于所有的排污者都是一样的,不能激励排污者去开发更好的污染治理技术。对于排放标准制度,在继续执行的同时要加强研究和完善。超标排放者应受到严厉的经济或者刑事惩罚。

(三)加强水资源保护执法

要切实抓好水行政执法工作,不能只依靠一个部门或一个执法机构的自身力量。需要社会各方面的理解、重视和配合。首先要各级人民政府支持,把水行政执法工作从水行政执法部门的行为上升为各级地方人民政府的行为;其次要与公安、环保、司法机关等密切协作,形成合力来推进水资源法制化的进程,促进水资源的保护。

森林资源发展与保护 篇5

外国环境法的产生和发展 P411、环境法的产生阶段(18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

2、环境法的发展阶段(20世纪初至20世界60年代)。这是世界环境立法的特点:P44

1)由于环境问题严重化和国家加强环境管理的迫切需要,许多国家加快了环境立法的步伐,制定了大量环境保护的专门法规,从数

量上说,远远超过其他部门法。

2)除除污染防治法和大气污染防治法外,又制定了一些新的环境法规。

3、环境法的完备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现在)。这一时期的环境立法的特点:

1)为了提高国家第环境管理的地位,很多国家在宪法里增加了环境波爱护的内容,有的国家爱把环境保护规定为国家的一项基本职

能。

2)不少国家制定了综合性的环境保护基本法

3)各国环境要素和环境立法的字到思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发生了根本变化,采取了预防主、综合防治的政策和措施。

4)把环境保护从污染防治扩到对整个自然环境的保护,加强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法的立法。

5)法律“生态化”的观点在国家立法中受到重视并向其他部门渗透

6)环境立法的完备化和对环境保护这一社会关系的全面调整,使环境从传统法律部门分离出来,形成了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P481、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产生时期

1)从新中国成立到1973年全国第一次环境保护会议的召开时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兴起和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孕育和产生时期。第一时期的环境与资环保护立法,较多的是关于自然资源的保护,尤其是作为农业命脉的各种环境要素保护。

2)195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业暂行条例》,是我国第一部矿产资源保护法规。

3)1953年颁布的《国家爱建设征用土地办法》

4)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暂行纲要》

5)1956年颁布的《工厂安全卫生规程》

6)1959年颁布的《生活饮用水卫生规程》

这一时期的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最多的是关于自然资源的保护,其次是防止环境破坏,同时也注意到环境污染。总体上看,还没有 形成完整的环境保护的概念,环境与资环保护立法还比较零散。

2、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发展时期。这一阶段的发展过程。P50

1)官厅水库及北京西郊污染情况的调查和国务院关于防治城市大气污染和水污染的批示的发布。

2)1973年国务院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把环境保护提上了国家管理的议事日程。

3)1974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治沿海水域污染暂行规定》。致使我国第一个防治沿海水域的法规。

4)1978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规定,为我国的环境保护和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提供了宪法基础。

5)一些列环境标准的制定和颁布。这一时期,我国制定和颁布了一批新的环境标准,使国家的环境管理有了定量的标准

3、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完善时期。P51

1)1979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标志着我国的韩静与资源保护法体系开始建立。

2)为了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严重比例失调,1982年颁布了《关于在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加强环境保护共走的决定》。

3)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的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发展十分迅速,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称为中国法制建设中最为活跃的一个领域。

4、为了加强环境的定量管理

5、在其他一些部门法的立法中,也主要到了环境保护法的特点和管理的需要,作出了相应的有关规定。

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已经形成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的,观点已成为共识,其基本的依据和标志是:P531、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有其所调整的明确的、特定的社会关系领域

2、我国近年环境与资源波保护立法发展很快,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体系已经形成现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成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有其必然性:p541、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世界上很多国家面临的严重社会问题,以致必须由国家来承担保护盒管理环境的职能。

2、国家对环境的管理需要通过各种手段,其中特别重要的是法律手段。

保护发展森林资源自查报告 篇6

按照《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检查办法》和《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目标责任检查方案》要求,我场按要求进行全面的自查工作,我场总结为以下两大方面:

一、营林生产业务方面

(一)是狠抓调查设计质量

历年我们林场认真搞好幼林抚育、超期抚育、竹林抚育、防火线维修、“一大四小”工程等工作,以过硬的调查设计、业内资料指导营林生产,充分体现出集约经营思想,使规划设计符合客观设计。

(二)抓岗位培训

选派生产技术人员按时参加上级主管部门举办的各类专业技术培训班,认真学习营林生产技术、新标准、新要求,及时掌握营林工作发展动态,努力提高业务管理水平,以达到适应当今营林工作的需要。

(三)克服一切困难,抓有利时机完成全年营林任务 针对营林生产期间正是高温的季节,我们积极组织队伍,抓紧时间完成营林生产。特别是防火线维修,更要抓住有利时间,没有按时完成就存在严重的火灾隐患。

(四)抓检查验收

坚持生产保质保量的原则,对林场的营林生产点实行营林生产三级检查验收制度和营林生产责任追究制度。依据公司制定的营林生产技术质量标准、验收标准,公开化验收,有效地杜绝营林不正之风的发生。

二、抓营林生产任务,促林场后劲

我们深深体会到要振兴林业,使我场经济不断向前发展,开拓创新,形成良性循环,真正做到清山绿水,后继有林,就必须把培育后备资源放在工作首位。因此,我场始终不渝地把造林、抚育摆在全场工作的重要位置。

2007完成造林面积483.5亩,造林资金70305.0元;完成幼林抚育、超期抚育共计3017.5亩,抚育资金66585.0元;防火线维修420亩,资金投入8400.0元;

2008完成造林面积219.5亩,造林资金37315.0元;完成幼林抚育、超期抚育共计1745亩,抚育资金70056.0元;防火线维修420亩,资金投入8400元;

2009完成造林面积336.5亩,造林资金71520.0元;完成幼林抚育、超期抚育共计1816.0亩,抚育资金59529.0元;防火线维修420亩,资金投入21000.0元;

2010完成造林面积522.0亩,造林资金116775.0元;完成幼林抚育、超期抚育共计3177.5亩,抚育资金129335.5元;防火线维修420亩,资金投入21000.0元;

2011完成造林面积660.0亩,造林资金184800.0元;

完成幼林抚育、超期抚育共计2555.5亩,抚育资金78042.0元;防火线维修420亩,资金投入21000.0元;

以上我场近五年后备资源完成情况,虽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保质保量的完成了各项营林生产任务,但与上级的要求还有兄弟场有一定的差距,也有诸多的营林生产难题。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由于林场没有固定的营林队伍,加上营林生产单价偏低,至使营林生产任务难以完成。不管什么问题我场将以建设“生态型、经济型、科技示范型”林场为目标,狠抓后备资源培育、林政管理,发展高效林业,为保证我场青山常在、资源永续利用而不懈努力。

森林资源发展与保护 篇7

环境和发展已经成为现今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 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 是人类最艰巨的任务。人类和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从物我敌对、物我所用到物我可亲三个阶段, 如今已经走上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生态文明的建设最主要的是人类发展不威胁自然和物种的生存, 而森林资源属于生态系统中占据主要地位的资源, 林业想要保持可持续发展需要建立在一定质量和数量的森林资源的基础上才能发挥效益。这种效益的获取要保证森林资源永久利用的原则下。所以加强森林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意义十分重大。

1 四川省荣县森林资源现状

森林资源以乔木为主题, 具有改善空气质量、降低风沙危害、降低泥沙流失、调节温度和涵养水源等功能。我国森林资源种类繁多, 根据统计全球木本植物大概2万种, 我国大概有8000种, 并且我国森林资源面积大, 居世界前列。荣县位于四川省南部, 土地资源丰富, 根据对荣县的考察得知, 最近几年荣县依托天保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等项目, 并大力开展义务植树和植树造林的活动, 对荣县森林资源进行保护和发展, 成功创立省级绿化模范县, 也是市重点林业县城。并不断加大林业基础建设的力度, 加强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但是我国森林资源的保护管理方面还有不足之处, 如森林资源结构不合理, 占土地面积较大, 林业用地分布不均匀等;森林资源的管理不够严格;人工林敏极大、发展快, 但是质量不高;虽然森林资源总面积大, 但人均占有面积小;人类活动对森林资源有负面影响, 其锐减程度逐渐上升。

2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涵义

最近几年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很快, 经济快速增长就要消耗大量资源, 这就对我国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破坏, 也影响力人们的正常生活以及经济的发展。因此, 认识到生态危机的严重性之后, 我国大力提倡森林资源的发展, 实现森林资源可持续性的发展。可持续性发展主要指发展林业的过程中, 要保证后代人的需求, 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对于有限的森林资源来说, 如果无限制的使用, 那么我国的林业发展和森林资源就会陷入濒危状态, 因此为了保证森林资源能够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源, 就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3 森林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就是加强森林资源管理, 林业相关管理部门对林业宏观调控有很大作用和影响。林业行业是具有生产功能和公益功能的, 对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但根据林业特点其发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阻碍, 林业相关部门就需要通过法律对林业发展进行保护和管理。

3.1 采伐限额管理

森林资源在发展过程中, 由于对森林资源的保护管理工作的忽视, 一些乡镇会因为利益驱使而出现短期行为, 林业相关部门管理不够严格, 造成超限额的采伐情况, 这就使有林地变成疏林地, 最终变成无林地, 这对林业的发展有严重的负面影响。首先将采伐限额落实到乡镇, 对申请采伐的个人或单位所提交的采伐申请严格控制和审核, 保证森林资源采伐合理利用、强度适中, 并提交到上级林业管理部门进行审批;其次是对采伐区的设计, 采伐区的设计要严格执行, 绝对不能出现采伐以砍坏留好、砍大留小的情况出现, 采伐过程中要严格检查, 采伐后要做好验收工作, 并且采伐必须凭证采伐、凭证运输、凭证加工经营;其次要明确落实责任, 对于责任要明确落实, 建立健全的责任追究制度, 如果出现超限额采伐的情况, 对林地造成一定的毁坏, 就要追究责任人的行政责任;第三, 林业局要对低产林和疏林地进行调查病采取适当的更新措施;第四, 加大林业执法力度, 建立林地保护和利用规划, 严格按照规划执行, 采取适当的林业保护方案。对林地用途管制要严格, 根治超限额采伐和有林地逆转的情况。

3.2 木材加工店的严格监督检查

对木材经营和加工单位进行清理, 定期进行整顿, 确保木材经营加工单位经过林业局批准, 如果检查过程中发现有未经过林业局批准的单位, 须立即依法取缔, 林业局已批准的单位要严格检查木材来源。

3.3 建立森林资源监测体系

建立森林资源监测体系, 进一步提高森林资源监测的技术水平, 保证残次林更新、人工造林、征占用地林、森林采伐等调查的方法科学合理化。不断提高造林绿化的成效, 严格监督并保护森林资源。同时要对森林资源的档案进行更新, 这样能够有效控制森林资源的消耗, 更好的保护和管理森林资源。

3.4 执法队伍的建设和素质的提高

不断加强和改善执法队伍建设, 并不断提高执法队伍的综合素质。首先, 森林资源的执法人员要保证作风正派、管理规范、政治上过硬、业务精通和执法严格等;其次, 建立健全内部执法监督和约束制度, 有效对林业执法人员以权谋私、违法乱纪和执法犯法等行为严厉处理, 确保林业执法队伍的执法力度和纯洁性;再次, 对执法条件和执法经费不断改善, 确保森林资源基层执法队伍稳定性;最后, 群众要发挥监督作用, 群众对于平时发现的执法队伍违规操作的行为进行揭露并举报, 加强林政工作的良好的群众基础。

3.5 加强森林资源林政管理的改革

林政管理的改革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森林资源的保护和管理难题, 也是为了适应新时期林业发展的需求, 不断对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的办法和措施进行改善, 对森林资源能够起到很大帮助作用。例如, 可以指定森林采伐限额和管理制度、造林成活率验收办法、林地管理办法等, 这些法规的操作性比较强, 使森林资源林政管理体系效果更高、监管更严、力度更强。

4 结语

总之, 生态建设的基础是林业发展, 而森林资源是林业发展的基础, 所以, 可持续发展下的森林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已经得到人们的重视, 其地位十分重要, 对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也很大。所以人类要以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对森林资源进行保护和管理。

参考文献

[1]卢善德.浅谈我县森林资源保护与利用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J].经营管理者, 2008.

森林资源发展与保护 篇8

摘要: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对于天保地区范围内的生态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同时也能使该地区的经济和社会都产生影响,与利益相关者之间也存在一些冲突,产生冲突的因素也不是单一性的,它是复杂的。这些冲突的根源主要在于对天然林的保护理念上,其主要的制度原因则是国家造成的,强制性制度变迁产生所导致。而且,在林业管理的体制和产权交易机制也不够健全,综合起来也就产生了冲突。本文分析了天保地区在林业资源保护方面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冲突成因。

关键词:天保地区;社会经济;天然林保护;冲突

目前,天然林保护工程(简称天保工程)的实施对该地区的自然生态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并综合影响了社会经济,这些也是天保工程实施的主要障碍体现,也导致了利益者之间的冲突矛盾。所以,只有认清了这些矛盾产生的因素,制定出合理的解决措施,也就能使天保工程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相互协调,创造更大的利益。

一、天保地区的森林资源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冲突

1、与森林经营者之间产生的矛盾

天保地区的林业企业,它们主要的经营活动是在天然林中采伐木材,并进行加工和运输,建立了一套木材采伐加工和运输的完整产业链,使企业的运转更加平衡。其中,林业职工的主要工资收入也是通过对木材进行采伐和加工来获取,乡镇集体的财政支出也都是依靠采伐获取的育林基金为维持。此外,林农生活所用的燃料以及建材相关的生活自用材,也是通过天然林获取,日常生活中也从事木材采伐等相关的木材劳动获取金钱收入,这样年复一年过着稳定的生活。但是天保工程在实施之后,使得木材的采伐量严重下降,木材产业也没有像以前一样火热,遭到了严重打击,也将以木材为主要劳动收入的森林经营者没有了经济来源,企业效益下降速度非常快。还有就是,在天保工程实施之后过多的林农职工和相关的农村劳动力没有了经济来源,政府也没有有效的解决措施去安排这些劳动力,更没有相关的燃料建材等用材去代替木材产品,导致这些林区的人民生活质量没有了保障,社会经济发展也受到了严重制约。

2、与林业管理体制之间产生的矛盾

我国林业管理的体制有很大漏洞,特别是森工企业方面的管理体制,它与天然林保护之间又比较大的矛盾。首先,体现在林业企业的职工目前都是管护形式,不再是采伐,给管护人员的劳动工资也都是由天然林的保护资金来支付,和以前相比差距很大。其次,林业企业还要利用天然林的保护资金来承担相应的社会职能支付,文教生活等多方面的支出。最后,林业企业所交税务过多,承担较大的支出费用。地方设施的计划建设方面也没有包括企业非经济性支出,比如森林防火等方面,使企业承担较重的税赋。

3、与林农职工方面之间产生的矛盾

和林农方面产生的冲突主要是观念冲突,在他们根本利益都相同的时候,个体或者各个组织之间在判断和价值取向上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从而引发冲突。天保地区的干部或者林农职工方面,对这一新的变化都不能很快的适应,也就引发了天然林保护和他们之间更严重的矛盾,同时导致了天保工程和社会经济方面不协调的发展。一直以来,天保地区的林农都过着比较单一的生产生活,没有过强的生产生存能力,现在天保工程使他们的经历来源的生活来源都截断,让他们不知道该如何生存,不知道新的经历来源从哪里获得,只能将所有的希望都放在政府的身上。而且他们还觉得,他们保护了森林资源,政府就不能对他们的经历来源不管不问,这也是天保地区的体制和人们根深蒂固的观念有所偏差。

二、天保地区森林资源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冲突的成因

1、天然林保护理念的绝对化是冲突产生的根源

天然林保护政策多集中在禁伐上,各地在实施时更是将天然林保护理念绝对化,认为天然林保护等同于禁伐,如某省就下发了禁伐令,从1998年10月1日起,在全省范围内一律停止采伐天然林资源。这种将天然林保护理念的绝对化是产生冲突的根源。国外如欧洲、北美洲、澳大利亚、新西兰、菲律宾、泰国等均对天然林采取了保护措施。但是他们并没有把禁伐作为保护天然林的唯一举措,而是通过科学的经营措施和规范的管理来实现资源保护与经济利用的双重目的。瑞士、奥地利对大面积具有防护功能的森林就允许采伐利用。他们把重点放在根据科学规律设置种种限制性规定上,以减少采伐利用带来的负面效应,同时还开发了适应这些规定的机具和工艺,使森林保护和利用之间的协调成为可能。这些限制规定所造成的生产成本的提高则由政府予以补助。这种补助实际上是一种生态补偿。

2、强制性的制度变迁是冲突产生的制度原因

制度变迁是指制度的替代、转化与交易过程。制度变迁可分为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二者都有各自的比较优势,它们之间是一种互补关系而不是一种替代关系。天保工程是由政府下令执行的,属于强制性制度变迁。其优势在于,它能以最短的时间和最快的速度推进制度变迁。事实上,天然林保护自1998年试点后,使森林资源过量消耗在短期内从整体上得到了有效控制,取得了较好的宏观生态效益。但是,从实施情况看,已经对主要利益相关群体尤其是森林经营者产生了严重的影响,收益与成本之间矛盾突出,而天然林保护尤其是禁伐要依靠当地人的自觉行动,只靠强制手段是无法实现全面禁伐的。可以说,强制性的制度变迁是天保地区森林资源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冲突的制度原因。

3、林业管理体制僵化是国有天然林地区冲突产生的关键

林业管理体制是指对林业经济活动进行决策、计划、组织、监督和调节的整个体系,是推动林业经济活动进行的管理机制、管理机构和保证管理机构、管理机制发挥作用的管理制度、管理方法的统一。解放后我国将大面积森林划为国有林,并从1954年在国有林区设立了森林工业管理局,当时是针对天然林采伐而组建形成的,曾确实发揮了重要作用,为支援国家工业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随着天保工程的实施,林业管理体制僵化带来的问题也日益显现出来。

三、结束语

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体系已基本建立,政府应更多地运用经济手段来调整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属物权,任何第三者不能轻易剥夺。因此,在天保工程实施过程中,应充分考虑集体天然林区居民的权利和要求,确保他们的产权不受剥夺。保障产权是市场经济的法则,在我国集体林区,许多天然林的产权属于林农,因此国家必须给予经济补偿。

参考文献:

[1]杨立芹.天保地区森林资源保护与社会经济不协调发展的原因分析.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4

[2]邓婕.天全县天保工程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四川农业大学,2012

上一篇:05大连中考题含答案下一篇:小学业务学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