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资源的整合 促进小学英语教学

2024-06-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信息化资源的整合 促进小学英语教学(精选8篇)

信息化资源的整合 促进小学英语教学 篇1

当信息化技术手段日益得到普及、信息化意识渗透到我们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的时候,各种媒体资源以及专门为英语教学服务的网站为各个层次的英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恰当地利用各种资源能开展有效的教学。小学英语课程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并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和创新能力。通过多年来教改的深入实践,英语教师们找到了计算机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教学整合这一有效途径,大力挖掘信息技术的潜力,使先进的教育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优化教学结构及教学进程,达到帮助学生把握重点,解决难题,提高课堂学习效果的目的。

一、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的整合的含义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宗旨是通过在各学科教学中有效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通常是一本书,一支粉笔,一盘磁带,一张挂图。面对贫乏的教育资源,教师在教学中像是被捆住了手脚,一身技艺无从施展,同时这种现状也极大地束缚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由于学生有所差异,感兴趣的就爱学,不感兴趣的就不爱学,强迫学习的效果差,记忆也不牢固。面对传统教育下枯燥无味的单纯英语语言教学,乱七八糟的英语单词和越记越乱的英语语法,太多的学生提不起爱好,造成英语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后果。在教改之后,英语教师尝试用先进的计算机信息技术来进行辅助英语教学,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计算机信息技术就是利用计算机交互地综合处理文本,图形,图像,动画,音频及视频等多种信息,并使这些信息建立逻辑关系的技术。在组织日常的英语教学活动中,英语教师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进行整合,达到生动,灵活,直观的传授英语语言知识的目的。从而激发学生们的英语学习热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小学这个特殊群体里,小学生刚刚开始接触英语。他们对英语的学习兴趣的培养全在学习初建立。因此,我们小学英语教师担任着很重要的任务。如果小学的基础打的不牢固,那么会影响他们以后的终身学习。所以,在小学英语课堂上,运用信息技术,将其与英语教学进行整合,是有很重要的意义的。

二、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体现

在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教学整合的实践中,我也大有收获。下面,我就结合我校,我班及我所教的《5B Unit9 The English Club》第一课时(PartA)谈谈我的一些认识。(一)“巧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兴趣

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对学生来说“兴趣”将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提高学生兴趣是课堂教学的前提,英语教学能否取得成效,关键在于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农村的小学由于多方面条件的制约,平时不能经常运用多媒体。而教师就根据所教的内容,适时地选择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就如我所上的这节课,我就根据所授内容:A部分的对话(并且作为第一课时),内容较多,且有一定难度,也有一些生词,所以我就选择了借助多媒体。我班学生平时接触多媒体不是非常频繁的,因此,在上课前两三分钟,我就将学生带到多媒体教室,让他们先感受这节课的不一样,学生们的兴趣立即调动了,上课时也显得与平时的不太一般。

另外,使用课件,我们可以把学生的视觉、听觉同时调动起来,使得英语这一外国语言直观、形象化,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得学生快速进入语境,从而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如在本课中,我所要新授的是关于国家、国籍和语言方面的知识。在新授对话中出现的人物时,我就运用了外国人,让学生先观察他们,然后听他们说话,最后来猜他们是哪个国家的人。顿时,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们的兴趣高涨。这样,我就很轻松地教授了对话中的新词,并让学生愉快地掌握了单词。所以我认为,教师要巧用多媒体,要根据所教内容,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运用多媒体。也许不必要太过于频繁地使用,也不必要每一环节呈现的内容都通过多媒体来出现。那样,反而让学生觉得那是基本的教学手段,从而让学生形成一种依赖。毕竟并不是每一所学校的条件都能允许我们每一节课都使用多媒体的。

(二)“善用”多媒体,激活学生的思维

现代信息技术在各科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突破了以往课堂教学空间与时间的局限,具有信息储存量大、变换速度快、反应灵敏、视听效果好等特点,能使声音和形象、视觉和听觉、语言和情景有效结合,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例如:在呈现过自我介绍:I am„I’m from „I’m „I speak„的句型之后,我先让学生自我操练,介绍自己。之后,我通过大屏幕,呈现一个中外朋友聚会的场景,让学生帮助来介绍他们当中的外国人。这样,就使得句型的操练变得灵活、生动而有趣,也让学生面对生活真实的场景,应用所学的用语。英语并不是我们的母语,孩子们在学习时会遇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农村的孩子学习的困难就更大些,因此语言环境对于学习英语是很重要的。本课中,我呈现了这一真实的场景,引生入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活跃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而不是局限于英语课堂中运用所学的英语交际用语。同时也使得句型操练不再呆板,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再如:学完本部分对话之后,我呈现了一个passage,要求学生填词。这样的练习,提取了对话中的重点信息,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总结的能力。同时,再次呈现本课的重点句型,加强巩固记忆,也避免了操练的单

一、枯燥无味。

(三)“妙用”多媒体,拓展学生的视野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主要是通过书本、图片、录音等有限的手段向学生传输信息,而信息技术的应用就改变了这一传统而单一的教学,将巨大的网络的资源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这样,不仅让教学内容得到拓展,而且能挖掘出许多教学内容以外的更多丰富的教学资源。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外国文化,让他们感觉到不出门却能在全英语氛围下的学习环境,体会到中西方国家的语言情景和文化差异。对于农村的孩子们来说,他们的视野很狭隘,获取信息的渠道有限。因此,学习西方文化的重任就落在了英语课堂中。农村的小学英语教师更要把握好教材,适时地,恰时地运用多媒体,拓展学生的思维。如:在介绍到Liu Tao 来自于中国上海时,我通过几张上海特色的图片,带领学生快速地旅游了上海。这一环节在我们农村的课堂上是很有意义,也很有必要的。可以让学生欣赏到上海的美丽,从而更加热爱咱们的祖国。

再如,在本课结束时,我就播放了一段中外国民交流的场景,让学生初步感受不同国家,及不同的语言。同时,又向学生拓展:Although we are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we are friends.对他们进行教育。这样,增加了我课堂的容量,同时也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三、信息技术的运用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对教师自身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教学观念要正确。教师对运用信息技术教学要能够正确对待,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重要的是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重在信息的获得、筛选与运用,课程整合是要在已有课程的学习活动中有机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但整合不等于混合,它强调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教师要能清楚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的优势和不足,以及学科教学的需求,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效果,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它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事,使信息技术成为一种终生受用的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工具。新生的事物固然有它的优点,但是在不断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的趋势下,不能淡化传统教学的重要作用,要能够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运用多媒体教学是为了弥补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而不是取代。要能够把信息技术辅助英语教学的应用经常化、习惯化,不只是偶尔在优质课评比或公开课中使用,更不能因为效果好就多多宜善。

(二)综合素质要提高。利用多媒体进行英语教学需要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教师,要求教师既要有较高水平的英语能力,又要有懂得现代信息技术与一定计算机基础知识,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结合多媒体和现行的特点,设计出具有多媒体特色,有助于学生参与、思考、探索的多媒体课件。

(三)应用方法要得当。计算机最具魅力,集图、文、音、像、画、照片等功能于一体,其信息量大、传递快,起着优化课堂的作用。但如果运用不当,反而会起负作用。教师应能够把握好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时机,具有与传统教学在内容、形式、方法等方面能最佳结合的能力。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能做到信息适度,内容有代表性,为学生提供的学习资源适用。因此,教师要能够以英语课程目标为最根本出发点,以改善学习者学习英语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为目的,把信息技术的应用“毫无痕迹”地融合在课程实施中,最终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将传统的接受式转变为主动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能够围绕课程目标和改善学习这个中心来实施现代化教育手段。

四、运用信息技术的创新有效完成教学任务

《英语课程标准》倡导“任务型”的教学途径,“任务”简言之就是“做事”,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语言的运用能力。根据教学内容,我给学生设置了不同的“任务”,让学生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合作等方式去完成“任务”。

学生有着主体的意识,独立的思维,他们的想象丰富,有着不可估量的创造力,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置相应的教学任务,引导学生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合作完成任务,能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创新精神以及增强合作完成任务的信心。

创设有童趣的任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的欲望。在教学colours一节中,我用电脑设计了一系列学生熟知的黑白画:白雪公主童话故事、米老鼠和唐老鸭、新年化妆舞会、庆祝圣诞节、四季图等,学生互相讨论并点击各种色块给图中人物的服饰、器官、周围的建筑、景物等上色。

Colour it white./ yellow / blue / red / black „„ Colour the bells yellow.Colour the trees green.Put on a purple hat.Paint the hall orange and white.„„

学生纷纷发挥想象去设计,尽可能把图画描绘得五彩缤纷、赏心悦目。用电脑给图画上色并能随时调整所需的颜色,他们在操作过程中不断地重复所学的颜色单词,练说一定量的句型。设计颜色是一个准真实的任务,配上小组合作的方式,在完成任务中大量地复现单词和句型,如同置身真实情境来说英语,很好地把学习与日常生活应用结合起来。利用电脑展示学生的作品,学生享受成功时欣赏别人的习作。我通过网络播放迪斯尼乐园、世界各国庆祝节日及部分著名童话故事(如丑小鸭、小红帽等)的片断,大家都喜滋滋,乐融融的欣赏,既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设计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审美情趣和艺术感受、协作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得到发展,给他们在实施中带来交流上的成就感。

五、借助网络平台自主探究学习

教学要为探究创造条件和机会,教师应引导学生以问题为中心,自主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去解决问题,学生在认知得到提高的基础上,学会上网搜索、查找资料,对信息整理加工,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学习和解决问题。

我让学生进行拓展学习,四人一组合作设计英文画报。教他们用搜索引擎中文Google或Baidu搜索关键词,学生上网搜索所需要的卡通图画、装饰纹样、英语诗歌、英语短文、英语小幽默、英语锦句名言、英语小知识、名人简介等。他们把网上找到的资料进行加工整理,筛选所需要的图案或文本,制成了一张张生趣盎然的英文画报,并给各自的画报命名《英语哈哈报》、《快乐ABC》、《小小英语报》、《My Paper》„„,还相互发e-mail传递自己小组的创作成果,互相欣赏,提出意见和建议。学生在创造画报过程中,上网主动获取所需知识,根据主题共同探讨所需内容、材料和相应的图案,提出如排版设计、颜色搭配、题材筛选等问题,共同探讨如何处理各个问题,努力尝试把画报制作得美观、大方、内容充实、有特色。充分体现他们自主探究、主动体验的精神。

学生通过网络对信息查询、收集、筛选、抽取、重组、表达与交流,培养了他们思维的批判性、灵活性和深刻性,使之有利于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协作和问题的解决。

六、运用网络技术反馈教学评价

评价是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价可以使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使教师获取英语教学的反馈信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适当的调整,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建立能激励学生学习兴趣的评价体系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传统的评价方式是以教师为主的单一评价,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计算机网络反馈教学评价,学生对自己所做的练习先做评价并按需要做适当的修改,再互相浏览他人的习作,对别人的练习进行评价,把结果反馈给同学。

如我让学生把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1、I can walk.Birds can fly.Fish can __________.2、I often _____ my hands after go to W.C.3、Sunday is the _____ day in a week.Saturday is the weekend.4、I go to school _____ bike every morning.5、What _____ do you get up ? I usually get up at seven in the morning.这类题目能训练学生灵活运用单词、巩固部分句型的固定用法,还使学生在做题时遵循了日常的生活规律和常识。还有如连词成句、句型转换、给句子找错误等类型的练习和评价中,能教会学生怎样客观评价他人,既能学会承认他人的优点,并能从中学会容忍他人的缺点,进而使自己能虚心学习。每个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都不一样,通过互评,加深对词汇句型的灵活运用,还能学习其中的语法点。教师通过网络及时浏览学生的习作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或存在的问题,结合实例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评讲,帮助学生接纳和认同评价结果,促进其不断改进,获得发展。

信息化资源的整合 促进小学英语教学 篇2

1 创设信息化环境,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小学生大都好动、好奇且耐性差, 这一年龄特点对课堂教学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尤其是对于数学这一枯燥乏味的学科更是如此。所以, 要改变这一不利因素, 我们教师就要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这一动静结合、声色兼备的信息化手段, 来充分调动孩子们眼、手、口、耳等各种感官的协调并进, 有效地创设适合于学生学习的情境, 既可以解决部分教师难以讲清、孩子们难以理解的较为抽象的数学知识, 又可以较长时间地集中孩子们的注意力, 这个时候, 我们教师无需讲述太多, 只需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 便可以有效地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这一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解决问题的兴趣。

2 利用信息化资源, 丰富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

信息化的飞速发展, 为数学教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资源。互联网中有丰裕的、并适合数学教学使用的文字信息、图片材料、动画影像、有声教材等学习资料, 部分学校更具备了与互联网相连接的校园网, 这就为我们教师备课、授课创造了更为便捷的条件。

例如, 在“角的度量”这一节内容的教学中, 为了让孩子们对量角器有一个更形象、更直观的认识, 进而逐步学会使用量角器, 笔者从学校网络资源库中找出关于“量角器的使用”这一课本内容相对应的动画演示, 并截取其中的特写详细地展示给学生, 学生在边听边看中, 具体的结构图即在头脑中清晰地呈现。在不经意间, “量角器各部分的名称及其用途”这一教学重难点即得到了有效的突破。

3 借助信息化技术, 将小学数学用于实际生活

在数学的教学中, 我们每一位教师都会有这样的发现:书本上的问题孩子们往往完成得非常顺利, 但是, 同样的题意, 一用到实际的生活当中, 孩子们往往就六神无主、束手无策了。究其原因, 教师就得反思一下教学行为了:教师在教学时往往认为“教”就是教书本知识, 忽视了文化知识与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 数学知识从生活实践中来, 又服务到生活实践中去, 数学的学习如果脱离了生活实践将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所以, 在数学的教学中, 教师要适当地通过多媒体将教学与数学知识密切相关的一些生活中实际问题展示给学生, 来刺激学生探讨数学知识的兴趣, 以达到“数学知识从生活实践来, 又服务到生活实践中去”这一学习效果。

3.1 变抽象为直观

小学生生活阅历低, 知识感知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初高中生相比还比较弱, 但其对于直观形象的事物却易于接受。所以, 恰到好处地使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既能将数学抽象性的知识有效地进行直观展示和概括, 也可以极为有效地克服学生因难以理解知识而产生的厌学情绪, 使学生在整个课堂当中始终保持兴趣, 并对知识充满渴求的心理状态。如此, 更有利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进一步优化。

3.2 化静为动

在运用信息化辅助教育教学环境之下, 将数学书本中静态的、枯燥的知识转换成为集图片、声音、影像为一体的动态教材, 为学生灵感、意识、思维、能力的创新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从而促进他们敢于发现并能够总结出新的观点和独特见解。

例如, “千米的认识”这一节内容的重难点是在学生的大脑中形成1千米的意识形态。1千米是个什么概念, 有多长?这对中低年级的孩子来说是极为抽象的, 所以, 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来构建静中有动的教学影像, 并联系生活场景把教学时说不清、道不明的知识进行讲解, 让孩子们在形象生动的画面、犹如身临其境的场景及有效的互动交流中, 逐步加深对于“1千米”的认识。

4 发挥网络化优势, 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

使用网络信息技术辅助数学教学的优势极为明显:1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数学学习,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2教师可以快速地将大量的信息资源传输给学生。教师可以将在校园网络终端存储的大量的影音、图像、文字等信息资源快速地提取出来, 并传输给网络多媒体教室的每一台计算机, 让学生快速获取并逐步掌握。

例如, 在“有趣的七巧板”这一节的教学时, 笔者就在校园终端中将“有趣的七巧板”这一计算机游戏发送到计算机里面, 让学生们从易到难地慢慢拼接, 学生们的学习兴趣随着拼接难度的不断加大而慢慢减弱。此时, 笔者鼓励学生:“同学们, 加油啊。计算机爷爷会给拼得又快又好的同学带来惊喜, 不信你们试试看。”孩子们一听, 一下子兴奋起来, 又投入到紧张的拼图中。最后, 笔者请几位学生到讲台来展示自己的成绩。对的, 计算机会发出热情洋溢的掌声, 并送出漂亮的鲜花, 鼓励道:“你真棒!”而对于拼错的, 一段轻松的音乐会自然响起, 并安慰道:“别着急, 好好再想想, 你能行。”这样, 学生既看到了自己的成功之处, 又了解到自己不足的地方, 自我激励, 从而获得了独立发现的愉快体验。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所产生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但是在恰当地运用信息资源的同时, 我们也要联系生活实际, 在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积累和运用上多下功夫。网络信息资源的使用、沿袭至今的传统授课都是极其重要的, 二者相互兼容、缺一不可。如何将这两种教学手段进行有效地整合, 以发挥数学教学的最佳优势, 还需要我们一线教育工作者在今后的工作中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和探索。

摘要: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为小学数学教学创设了一个便捷的操作平台。在数学教学中有效地整合信息资源, 可以培养新的学习理念, 促进数学教学各环节的和谐融合, 进而使信息技术能够有效地融入到数学的教学中, 从而进一步促进小学数学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关键词:整合,信息资源,学习数学

参考文献

[1]胡晓燕.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2) .

[2]黄耀霖.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方式[J].职业技术教育, 2007 (35) .

[3]陆军.关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思考[J].江苏教育研究, 2006 (8) .

信息化资源的整合 促进小学英语教学 篇3

一、课前引入整合学科,丰富教学趣味

好的序幕,能为一场演出带来更多观众。同样,好的课堂引入,能帮助教师有力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促进课程内容的教学和传输。有效课前引入的关键是知识呈现的趣味性,引入内容契合学生趣味,能够激发学生兴趣,便能带来极佳的课前引入。学科整合将各学科知识进行有机联系和融会贯通,为小学信息技术课前引入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呈现形式,能极大提升课前引入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我们在课前引入进行学科整合时,一般是采用其它学科的旧知识与信息技术的新内容进行整合,既带给学生熟悉度和亲切感,又兼具新鲜度和好奇感,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引入,为后续教学打好基础。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信息技术《复制和粘贴》这部分内容时,为了生动形象地向学生传达“复制黏贴”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掌握这一技术的欲望,笔者进行了这样的学科整合:“同学们,我们刚刚开始学汉字的时候,为了帮助大家掌握汉字,语文老师都会布置的一个作业是什么呢?”笔者首先问学生,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练字,不停地写同一个字。”“一个汉字写五遍写十遍,写得都快累死了。”另一名学生补充道。笔者笑着说:“你们当时心里一定在想,如果有一个工具能够将同一个字迅速地呈现出来,那该多好呀。”学生听了都乐,笔者继续说:“你们别笑,还真有这样一个工具,就在我们的计算机里,叫做复制粘贴,大家想不想学呀?”学生听了就来劲,能够破解曾经学习困惑的东西,学生很感兴趣,都集中注意力投入课堂。通过这样的学科整合,课前引入效果良好。

二、知识讲解整合学科,促进类比延伸

我们知道知识是千联万系的,各个学科之间的知识在某个节点上是共通的,把握住这份共通,并将之加以整合放大,将有利于学生将其它学科所掌握的知识有效运用到小学信息技术新知识的学习中,促进新知识的吸收掌握,实现知识的正迁移。我们在进行小学信息技术知识讲解时,要进行学科整合,一般采用类比延伸这一方法,具体点说就是将信息技术的知识概念置换到其它学科的知识情境中,让学生在熟悉的知识情境中更好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知识概念的特点、性质和应用条件。

在教学苏教版小学信息技术《认识计算机》这部分内容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计算机的相关术语,笔者通过整合数学学科,进行类比延伸,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概念。例如要帮助学生区分“硬件和软件”,笔者跟学生解释:“同学们,我们在进行数学算式的时候,用来写的纸和笔就是我们的硬件,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东西;而用来帮助计算的公式啊、定理啊就是软件,不是具体的物品,但却是硬件要发挥作用所必不可少的东西。”像这样通过学科整合,将硬件和软件与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有切身体会的事物结合在一起进行类比,帮助学生在脑中进行认知转化,促进学生更快更有效地理解概念,掌握知识。

三、课外实践整合学科,利于知识应用

应用性强、实践要求高是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重要特点之一,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信息技术知识必须在课后进行充分实践运用才能真正掌握。但是当前中国小学教育现状是学生被太多其它学科的学习任务所挤占,他们拥有很少的时间可以用于信息技术课程实践。基于此,利用学科整合,将小学信息技术的实践内容与其它学科的教学练习进行有机结合就显得很有必要。教师在进行课外时间学科整合时,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课外实践的整合要讲求有机融合,不可强制捆绑,给学生造成过于沉重的额外负担;二是课外实践的学科整合要谋求其它学科教师的理解和支持,积极实现共赢。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信息技术《word》这部分内容时,我们的课程要求学生由浅及深,逐步掌握word的输入、页面的设置、字体和段落的调整以及图片插入等相关内容,这些知识的熟练掌握需要学生进行充足的课后训练,于是笔者与学生的语文老师沟通,将word训练和学生的作用练习进行整合,共同作为学生的家庭作业。学科整合之后学生需要完成一篇半命题作文“我最喜欢的 ”,习作的要求为:运用word进行写作,要图文并茂,标题为黑体三号,正文为仿宋四号,段落间距为24磅,如果有小标题为楷体四号加粗。像这样,通过整合,将小学信息技术的课后实践与学生其它学科内容进行有机串联,既保证了学生进行充分的计算机运用训练,又确保不增加学生负担;同时练习方式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更易为学生所接受。

信息化资源的整合 促进小学英语教学 篇4

广东省深圳市螺岭外国语实验学校 王 莉

前不久,笔者在报纸上看到过这样的一则报道:在某所中学有一次校长与该校一位英语教师之间发生了一场关于教材使用的争议,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讨论。校长的观点是:学生对教材的掌握是硬指标,其评价标准应该是学生掌握教材中出现的单词、句型和语言点的数量及质量。而英语教师的观点是:英语学习是对语言的习得过程,单纯地以一本教材作为参照,以学生掌握多少词汇语法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是不科学,不合理的;英语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学生可以学到多少单词语法,主要还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其中包括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教师有权灵活处理教材,可以根据需要补充相关的内容。后来,学校把它当作一个主题在教师会议上进行讨论。结果是,多数人赞同此校长的观点。他们认为,教材的内容是根本,原因在于课本上的内容是必须考试的;允许教师任意调整会“乱套”,以致教学没有固定的“标准”。只有极少数教师同意这位英语教师的观点。这一争论一方面反映了部分教师开始关注教材和审视教材,并有一种较强的课程权利意识,另一方面表明了集权式的统一的课程推行模式促成了大多数教师对教材盲目的依赖和被动的忠实。

那么,教师是否只能使用学校统一规定的教材?教师应该怎样选择教材以外的教学资源?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又应该如何整合这些教学资源呢?笔者略谈几点看法,以求教于同仁。

一、英语教材的界定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教材是指英语教学中使用的教科书以及与之配套使用的练习册、活动册、故事书、自学手册、录音带、录像带、挂图、卡片、教学实物、计算机软件等等。由此可见,英语教师不应该只把规定的教科书作为唯一的教学资料和教学依据。凡是对学生在这一学习阶段适用的,符合《英语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和教学要求的教材都可以拿来使用。在满足《英语课程标准》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教材应尽可能灵活多样,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英语教学的特点之一是要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触和学习英语,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语言及语言运用。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除了合理有效地使用教科书以外,还应该积极利用其他课程资源,特别是广播影视节目、录音、录像资料、直观教具和实物、多媒体光盘资料、各种形式的网络资源、报纸杂志等等。笔者自从进入深圳螺岭外国语实验学校从教以来,深深地感受到了我们学校对英语教师使用其他教学资源的尊重和认可。学校的领导不仅在英语学科教师大会上鼓励教师们积极探询发现有利于提高我校在校学生英语听、说、读、写等几方面能力的各种教材补充资源,而且还大力提倡教师之间的资源互通及共享。

二、小学英语教师如何选择补充教学资源

笔者认为英语教师在选择其他补充教材时应该遵循以下五个方面的原则:(1)补充教材要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2)补充教材的选择应依据语言习得的客观规律,充分体现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特点及学习需要;(3)优秀的课程资源应该渗透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4)教师选择补充教材应遵循趣味性原则,越是简单易懂、生动有趣的东西,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5)不同的教师即使使用同样的补充教材也有可能得到不同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应该灵活地选择补充教材,并在教学过程中灵活应用。

我们学校作为深圳市小学英语课改的实验田,在选择补充教材方面是十分科学和谨慎的。我校在使用现在的New Parade English教材的同时,就补充进了以前作为教科书使用的两种教材──Primary English For China和New Welcome To English。同时,我们也积累了大量的与小学英语有关的数据、资料、网站和教学软件等补充教学资源。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可以直接拿来在课堂上使用,直接面对学生的。在以上五原则的指导下,我校的英语教师要坐下来对这些数据、资料、网站和教学软件进行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适合不同阶段、不同层次学生的资源归类、提炼出来,作为对英语课堂教科书之外的有益补充。同时,英语教师们在使用了以上的补充教学资源之后,会对其在课堂中或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产生的效果进行总结和分析,以便于日后其他教师的使用。

三、小学英语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如何整合教学资源

有些教师说现在教育领域最流行的一个词就是“整合”,其实整合谁不会呀,不就是以前的剪刀加浆糊,加上现在的“拷贝”加“粘贴”吗?其实不然。教材整合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不是说我在课堂上使用了教科书以外的东西就是进行了教材整合。

(一)教学资源的整合必须是有选择性的整合

就拿以上笔者提到的几种教材来说,We Love English和Primary English For China是由深圳市基础教育英语教材编写组和朗文香港教育合作编写并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和广东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的一套教材,所以很有针对性。而且,教材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深圳小学生十分熟悉的事例,地方特色强,很适合深圳的小学生。而New Welcome To English是朗文亚洲出版有限公司依据已经获得较大成功的香港小学教程Welcome to English制作的最新修订版,对于国内开设小学英语课程的学校同样适用。而且这套教材中包括“Longman Science”的部分,用英语描述讲解了自然与科学中的一些知识与信息,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此套教材配备齐全,包括教参、课本、课前预习、语法练习、读写技巧练习、任务与目标指导教师用书、总体评价等等。而New Parade English这套教材具有国外原版教材的优越性,口语地道,词汇实用,具有情景性;以活动为主,重视学科融合,强调综合能力的评价,很受学生的欢迎。基于以上几种教材的特点,我校把整合以上几种教材资源作为一项校本课程的研发任务来抓,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使其在课堂教学过程当中大放异彩。这只是一个简单的事例,但是也同样说明了教学资源的整合必须是有选择性的,有兼容性的整合。

(二)英语教学资源的整合必须为英语教学服务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教材、数据、资料、软件得来是毫不费功夫。但是怎样把这些资源有效地整合在一起呢?笔者认为必须立足于英语教学。只有在这一前提的指引下,英语教师才可以有的放矢,才可以对所补充的教材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和科学的取舍。笔者曾经上过New Parade English教材当中的一堂题为“Animal Homes”的公开课。在备课的过程当中,我首先有选择性地搜集了其他几种教材中的相近课题的资源。比如词汇、句型、歌曲,童谣,游戏,表演等等。那么如何让这些教材资源为我的英语课堂服务呢?当然,我必须以“Animal Homes”这一课题为主线,把教科书以及其他的教材资源融合在一起。我选择了一首名为“Angels Watching Over Me”的歌曲作为开篇;然后是词汇的学习,在学单词的过程中加入了童谣,来深化学生对单词的记忆;之后是句型,在这个环节中加入了其他教材中的部分句型,插入了一个“Paper,Scissor,Stone”的游戏来做句型的转换,巩固句型;之后组织了一个猜谜语的游戏;然后又戴上动物的面具进行表演,最后复习了当堂课所学知识,以“Angels Watching Over Me”这首歌结尾,提出保护动物,爱护地球,争做小天使的主题。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我做了大量的教学资源整合的工作,使得这些教学资源很好地服务了我的英语教学。

(三)教师应该对整合的结果和效果做出反思与分析

教师在进行了教材资源的整合之后,应该对整合的结果和效果进行认真分析、思考,得出经验与教训。这样在今后进行教材资源整合的过程当中,就不会再犯类似的错误。我建议最好留下笔头的资料,以便其他的英语教师借鉴。

信息化资源的整合 促进小学英语教学 篇5

康文丽

一、问题的提出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广大的数学教育工作者和数学教师,都应该“因地制宜,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发和利用各种数学课程与教学资源”。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整合优化已经成为现代国际数学教学课程改革的一大发展趋势,但从我国当前改革的现状来看,由于部分教师对教学资源的地位和作用不够重视,在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也缺乏意识和主动性,造成了许多有价值的教学资源被闲置和浪费。同时网络的日新月异,使得教学资源的不断增多,也意味着教师教学设计选择的余地加大,机会增多。这样在满足教学的多种需求的同时,也增加了教学决策的难度。很多老师拥有许多教学资源,但却疏于去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和优化,导致了出现了教学资源的滥用和低效甚至于负效的现象。可见教学资源的整合和优化以及教学资源的适切性程度势必是我们教学改革应该关注的聚焦点,研究这一课题有深远的意义和前瞻性。

二、课题提出的意义: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人们已清醒地认识到要保证新课程的成功实施,要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就必须有充足的教育资源为前提。要全面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数学教育,就必须整合数学课程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开发出更多的与数学教学紧密联系的,能够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教学资源。

首先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本身包含着教师大量的决策过程,而这个决策过程更是以一定的教学资源为支撑。其次现代科学技术以及网络共享的迅猛发展,使得教师面临的课程教学资源会飞速增长。我们必须寻求现代社会的最新信息与课堂教学方式的最佳整合点,开发出适切性的优质数学教学资源。再者富有个性的新颖教学资源可以优化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式,从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形成“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帮助教师在有限的课时内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学资源观的转变,也一定会使课程由窄变宽,由静变动;使课程不再只是学科知识的总和,而是学科知识、儿童本身以及社会生活的有机整合。让数学教学中的隐形资源,软资源,错误资源,生成资源,生活资源等充实我们的数学课堂,带动大数学的进程。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心理学依据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抽象思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要借助于生动形象的事例,这就决定了他们对现实世界中直观、生动形象且与现实生活密切相联的事物感兴趣。而生动丰富的教学资源是课程与教学内容的重要补充,它可以将一个个知识点转化为一个个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联的生动活泼的事例,为学生喜闻乐见,从而开阔学生视野,降低知识的难度,提高学生的兴趣。

2、教育学依据

现代教育学认为教学过程中的最佳组合是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它首先表现在师生心理的最佳组合。教学资源的合理使用,有助于教师灵活地处理教材,丰富教学方法,从而促成师生最有效的活动,扩大知识容量,缩短教学任务完成的进程。教学中巧妙地使用教学资源,能树立学生的创造意向,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和创造才干的发挥,使学生心理实现“想学要学”质的飞跃,使学习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

3、系统学依据

系统不是各组成部分的机械相加,而是体现各组成部分在系统中的有机结合。课堂教学包括教师、学生、教材及教学资源等要素,只有诸要素的组合结构达到优化,整个系统的功能才能优化。教学资源的恰当使用,能有效调整教学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佳状态。

四、课题研究的目的

丰富并充实现有的小学数学教学资源,对寻找需求的小学数学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优化,最终达到教学资源的增值创生以促进有效教学的行动研究,追求数学教学的“效益、效率、效果”,创造出别具特色的厚实丰盈的数学文化氛围。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我们紧扣研究目标,立足常态课堂,分散研究细目,对教学系统中各种资源进行整合优化。

1、广泛取“材”----寻找并丰富小学数学教学资源。

关注新旧苏教版教材的调整优化情况;对比国内外版本教材案例;收集各类数学阅读知识,比如背景资料、数学故事、人文轶事、童话故事、儿歌童谣等;及时跟进教案设计、片断集锦、教具与学具的选择;聚焦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错误资源、学生生活经验;研究综合练习中的基本题、变式题、综合运用、教学思考、错题举例与分析等;拓展数学实践活动中数学游戏、操作测量、社会调查、数学作文等领域的研究;自觉总结教学故事、评价与反思、教学经验、调查报告;追踪数学考试评价体系中的考试卷、试卷分析、学生评价等。建立大资源观,把我们的研究触手从细处着手,从微中见大,开发各类资源为我们教学所用。

2、合理选“材”----整合并优化小学数学教学资源。

面对大量丰富复杂的教学资源,教师要通过捕捉有效的教学资源,合理地筛选教学资源,有效整合优化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资源的适切性。批判性地借用、活用、精用、巧用、慎用教学资源,整合出适时适地适生适己的适切性教学资源,从而切实为教学活动增添情趣之花、激情之火、思维之光。

3、高效用“材”----增值和创生小学数学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整合优化后,我们可以自然地追求愉悦而富有生活情趣的数学课堂。它尊重了学生的生命,引领了学生的成长,势必能更优越地拓宽视野,提升数学素养,改变思维方式,真正达到“做数学”的境界,使教学资源增生超出数学领域的魅力。

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会发现更过可以为数学教学所用的课程资源,我们将不断的对此进行充实和完善,让我们的研究触角伸向更多的领域,让我们的课题研究更立体,丰满,系统。

六、课题研究成果

通过二年的实践研究,成绩是喜人的,提升是可贵的,进步是持续的,我们的数学教学状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理论学习的意识也更加强烈了,参与资源整合的积极性更加高涨了。

1、理论学习走向学术。首先是强化了培训力度、拓展了培训广度,提升了培训高度,其次是与学科专家的联系加强了,让专家引领,听专家诊断,和专家对话。

2、研讨范畴走向广阔。我们从只关注教材本身,教师自身的狭小状态走进现在更多的关注,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学生的认知背景、生活经验对知识理解的影响等广阔的研究领域中。确定了学生作为重中之重的教学资源地位,把学生吸纳进我们的研讨系统。时刻关注孩子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学习材料,关注学生的学习后续能力等。

3、专题研讨走向系列。每次研讨活动都突出解决小学数学教学资源中的某一问题,每次研讨活动都在研究主旨的统领下重点解决某一问题,而且都有课题成果呈现。特别是相关的反思型案例和论文的撰写都紧贴研讨的主题,通过实践研究的反思,寻求理论的支撑和智慧的重建。

4、案例研究走向娴熟。教师在认真学习、研究优秀的教学案例之后,能对教学案例进行个性化的评价、分析、批判、完善,并能主动地将精华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之中。形式主要有自选“观察点”的专题研究活动,以及观摩、研讨由教师独立设计执教的课堂教学活动。教师利用反思型案例研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领会、理解、实践、充实、升华新的教育理念的能力不断提升。课题组老师在执教市级公开课时都能找准资源整合优化的切入点,把公开课变成典型案例研究载体,以点带面进行研究辐射。

5、案例积累走向丰富。在实践中随时积累案例,及时上传网络,以研究课为脉络形成“横看成林侧成峰”的反思案例体系。网络中优秀整合实践案例和反思分两集共计几百篇,他们就是我们案例研究最好的载体。通过这些形形色色的案例,我们寻找共性,彰显个性,在困惑中解码,在行动中解码,在学习中提升,在收集中感悟。丰富的案例资源带给课题组研究充足的养分滋养,文化润泽。2012年12月吕璀璨老师撰写的《10的分与合》教学设计在“江苏省基础教育数字化优质资源评比活动”中荣获一等奖,教学设计随笔《小改动,大讲究—我上<10的分与合>》发表在2013年8月《小学教学参考》,这也是归因于她课题研究中案例积累丰富所致。

七、题研究的结论及思考

数学教学资源整合优化本质上不是一个理论难题,而是一个实践难题。由于对于课程资源的开发整合优化缺乏有效把握的经验,在实施层面上往往出现教学内容泛化的现象,人们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教材受到冷落,不少教师忽视对文本教材的阅读理解,过早过多地补充内容,海阔天空。这无疑将削弱国家课程的落实。还有些老师片面强调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为情景化而设置情景,一律到“游戏圈”去“闯关”,一些简单的数学现象也让学生上网收集信息,小题大做。这势必重复国外生活数学的老路。如何避免走入教学资源开发利用的这些误区,是我们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我们认为整合优化数学教学资源的应定位于“促进学生发展,促进有效教学提升,从而促进学校课堂文化特色的生成”这一目标上。

(一)数学教学资源的筛选要有明确的目的指向。

(1)使学生获得可持续的发展,这是教育价值观的根本转变。从“着眼于学科本身”,转向“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并服务于教育”的数学,即通过数学教学,使学生获得适应现代社会的“人”的发展。因此,学生的价值观、一般能力、情感与态度的培养,就被作为学科教学的最重要的目标,这是把握数学课程标准精髓的关键。

(2)根据多元的数学观,向教师提供“好的数学”的资源,改进教学方式。我们必须借鉴“多元的数学观”、“数学是关于模式与次序的科学”、“数学的过程观”、“数学的文化观”等等,重新认识数学本质,为教师开发和提供更好的、有意义的、有用的数学文化的材料,只有教师建立起新的数学观,才能由他们去创设新型的数学课堂文化。

(3)根据现代的新思想体系所提供的方法,处理好教材与教学参考的关系,建立新的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支持体系。教材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环境是社会与文化,因此我们必须自觉的使本教学资源与现行的实验教材思想体系保持协调一致,与时俱进,不断吸收新思想。但是,特别要注意防止形式化与简单化的处理。我们创设的具有地方色彩和学校特色的课堂文化应与国家文化具有相容性。

(二)对教学资源的利用要追求课堂教学的优化。我们的教学资源要立足包含有效课堂文化的教学,并促成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我们应当选择教学资源开发与有效教学的交叉点进行研究,使教学资源利用具有更为有效的目标,使有效教学得到教学资源的支撑和扩展,从而使教学资源利用与教学改革相互融合在一起。

小学美术信息化整合教学案例 篇6

信息化小学美术教学是时代的需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知识经济的来临,呼唤着教育必须创新和深刻的变革。现在教学是以学为中心的课堂。在美术教学应用中,将信息化应用到美术教学中去。使学生更为积极主动地去学,在实践中理解美,欣赏美,创造美。

在上《手形的联想》一课中,我在处理教材时运用信息化教育理念,利用学生的视觉冲击和故事的情感熏陶和审美情趣有机统一。使学生在情感上得以升华,并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力和想象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在这节课上尝试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有兴趣的自主性学习,改变过去美术教学中注重技能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自主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课前准备

为了能上好《手形的联想》一课,我在网上搜集了一些关于手影游戏的视频,准备了几张自己画的范画和课件,让同学们准备了蜡笔,油画棒,彩色水笔等等 教学过程:

一、欣赏与导入

通过手影故事《找不到家的小鹿》,组织学生展开讨论:

1、小鹿为什么找不到自己的家?(这一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把学生带入一个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你们认为动物的家园应该是怎么样的?通过讨论与交流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紧迫感。

介绍用描手形的方法,表现动物家园。引出课题。

二、尝试与交流

1、组织学生体验,展开联想:

一起动动手指,看看你的手形像什么?鼓励学业生相互启发,找出手形中的有趣形象。

播放一段手形游戏的视频,让学生了解,手形可以创造很多形象。

2、请学生上台做手形。(在展示台上学生进行描绘手形,让台下的同学直观的看他进行的每一步。)

3、老师示范描画手形。(教师进行示范时,一步一步的讲清每一个动作要点。)提示:线条要流畅,运笔不要过快,尽量不要把记号笔描画到自己的手上。

4、学生练习描画手形,交流感受。

三、联想与创作

1、分析、讨论手形的组合。

小结:手形的变化和组合都能创造出很美的画面。

课件展示一些手形和其他画面组合的图片。(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画面,自己创意新的东西到自己的绘画中去。)

3.色彩的表现:运用接色法产生渐变,形成丰富的效果。

4、讨论作画步骤,相互启发完成画面。

四、展示与评价

1、展示学生作业,并进行交流评价(展示台上进行)自评:说说自己的作品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互评:找找同学作品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2、评价内容:、手形的联想独特,添加有创意 画面饱满,有变化 色彩鲜艳

3、教师小结:肯定学生作业的创意性思维,和独特的表现力。课后反思

1、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一切直观的东西,都会让学生更加了解其中美的奥秘。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播放视频、图片等多种手段,让学生感受,以启发学生创造。使美术课与其他学科得以交融,延伸。素材选择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够让学生轻松参与。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形式的表现自我的机会。

2、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的多媒体课件播放《找不到家的小鹿》由于不会做FLASH动画,而是从网上找的一些视频,感觉效果不是很好。想通过学习FLASH动画后,能自己根据自己的要求做些调整,以方便使用。

整合资源,促进美术教学 篇7

一、开发信息课件,形象展示美术作品

在美术教学中, 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向学生出示大量艺术精品,从中国古代的水墨画到西方的油画,从书法作品到绘画作品,从生活中的艺术设计到建筑中的艺术造型。运用多媒体手段,可以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知艺术作品的魅力,从而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 有效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如在《苏州园林》的教学中,笔者运用多媒体手段向学生介绍苏州园林的美丽景色,并点评其中艺术设计,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的美术学习活动更具趣味性。

二、组织专题讨论,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在初中美术教学中, 广大教师一定要避免直接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注重搭建平台让学生参与其中共同讨论,从而更深刻地掌握知识、培养技能。如在《抒情与写意———中国花鸟画》一课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全面直观地欣赏中国花鸟画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 笔者在课堂上投影了不同时期、不同画家及不同特色的中国花鸟画作品,让学生分组研究,从线条、勾勒、色彩、明暗及特色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并且相互讨论。笔者还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分小组交流,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这些绘画作品进行了分析研究,笔者适时点评,帮助学生完善感知、提炼特色与特点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他们在美术学习中活跃思维、增长知识,增强参与效果,打造更生动活泼的美术课堂。这一点对有效开展美术鉴赏教学, 提高学生艺术感悟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三、动手参与操作,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在初中美术教学工作中, 教师一定要注重给予学生充分的参与机会,既要让学生在欣赏中获得知识,又要让学生在操作中激发灵感、培养能力。如在《人类的朋友》一课教学中,笔者除了向学生介绍与人类关系较为密切的小动物的趣味知识外,还带领学生一起观察动物的比例、线条变化,了解人类和动物的关系,了解线造型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团结协作的精神和细致的观察能力、用线造型的表现能力。在师生互动观察后,笔者鼓励学生走上讲台讲述自己的观察体会相互探讨比例的关系及线条的变化等, 接下来开展创作指导活动,这样的教学过程更形象、直观和有效,学生既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 同时对灵感激发和学生创造能力培养有较大帮助。由此可见,学生在美术学习中拥有更多操作平台,具有更多操作机会,对于美术综合能力的提升具有积极帮助。笔者在教学中深有体会,学生动手参与程度高,整个课堂就会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大家学习讨论热烈,动手操作兴趣盎然,整个美术教学活动就能顺利开展。

四、运用竞赛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以赛促学是许多教师乐此不疲的重要方式, 初中生竞争欲较为强烈,教师将教学活动中的一些难点、要点,以及目标任务设置为竞赛方式,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在竞赛过程中巩固相关要点。如在《装点生活》教学后,为了让学生了解被广泛应用的装饰图案、装饰风格、艺术特色,创意性地进行设计与运用,笔者组织开展了小竞赛活动,要求学生分成六人一组,在课外自主设计尝试,有创意地把装饰图案运用于生活用品的设计中,并进行分小组造纸竞赛,对设计作品的图案、色彩及协调性等方面进行评价,评选出最佳作品。在这样的竞赛氛围下,每个小组学生的兴趣都被有效激发起来,课后,大家借助常用物品的外形,富有创意地把装饰图案应用于其中,形成具有一定风格与主题的装饰作品,再在班级进行竞赛评比。这样的活动不仅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操作能力,一举两得。

五、开展兴趣活动,提高学生艺术素养

在美术教学中,课外空间的拓展是重要的资源,广大教师要注意发掘课外兴趣小组这一有效资源,让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得到满足,综合素养得到提升。一方面,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展兴趣小组活动,如色彩、素描、造型或美术欣赏等学习兴趣小组的设置,要紧密结合学生兴趣爱好,使课外兴趣小组成为学生美术课堂学习兴趣的延续与补充,同时其是学生巩固美术学习成果的有效路径。只有坚持这样的原则,才能将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和美术课堂教学紧密联系起来,发挥互补作用。另一方面,教师要针对学生在美术学习方面的特长,因材施教,将具有较高艺术天赋的学生组织起来进行专门训练,尤其是其中有志于未来从事美术事业的学生,在征得家长和学生同意的基础上,为他们量身定做培养方案,在充分兼顾文化学习和专业学习的前提下,进行美术专业方面的特长培养,这一点是美术教学的重要职能之一。在这样的环节中,一些艺术天赋较好的学生得到全面培养,为他们将来发展拓展空间。

信息化资源的整合 促进小学英语教学 篇8

策略一:深度整合教材资源

虽然教材内容不断翻新,却远远赶不上社会发展的节奏,对于小学信息技术来说尤其如此。怎样用“老套”的教材上出“新意”,是很多信息技术教师面临的问题。经过几年实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教材进行深度开发。

其一,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相比其他学习,信息技术拥有先天优势,社会快速的发展给教材“扩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师要挖掘教材资源,就必须对相关的资源进行充分整合,有时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整合,从而实现课程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比如针对《复制与粘贴》这一课,如果教师直接将“复制”与“粘贴”这两个命令单一地灌输给学生,那么其教学过程不仅抽象,而且还很乏味。学生接受会很困难,毕竞对于他们来说,兴趣才是最主要的。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兴趣,把抽象变为具体,笔者就曾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结合相应游戏,巧妙设计“组合线段”“听声音找位置”等任务,将零碎知识点集中于预设任务中。学生不仅学得轻松,而且还有效掌握了知识点。

其二,整合其他课程资源。相对而言,信息技术更多倾向于技能,具有包容性,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小学信息技术这一特征,积极发现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因素进行充分整合,从而实现资源整合的最大化、最优化。比如针对powerpoint这一单元学习,教师不仅可以结合具体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整合,还可以结合语文、数学学科进行整合,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还促进了学生对其他学科内容的理解。具体过程可以这样做,引导学生根据新授课设计研究主题,比如可以是“连环画的制作”或者“上海世博小导游”等,具体内容图片可以由教师事前放置在一个文件夹里。具体探索目标,可以引导学生在熟练掌握技能的同时,还要学会用该软件做报告、做课件等,在激发他们探索欲望的同时,促进课堂精彩生成。

策略二:主动整合学生资源

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信息技术课程属于技能型学科,因而学习的最终效果还要看学生对该技能的掌握与运用。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作用,认识到学生资源的重要性,对此进行充分整合,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其一,紧扣学生兴趣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选择资源、对学生资源进行整合时,首先须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经验,只有让他们感兴趣,才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结果才会事半功倍。所以教师要与时俱进,尤其是信息技术教师,更需要时刻关注最新信息技术,关注学生接触信息技术的热点或者兴趣点,并且对此进行充分整合,使之成为课堂有效的资源,实现学生资源开发最大化。比如针对《窗口操作》这一课,教师结合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的一段进行导入,在播放过程中,正当学生感兴趣时,教师偷偷点击一下“最小化”按钮。这时,学生注意力全被调动了,还产生疑惑,“动画片怎么没有了?”“哎,声音还有!还在放!”在学生进行猜测的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拨,告诉学生仅仅是简单点击了一下,画面就消失了,至于具体操作,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理解了窗口按钮的名字,还能学会“最大化”“最小化”操作,在愉快氛围中掌握知识要点,实现寓教于乐。某种程度上讲,这也是充分利用了学生兴趣这一要点,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然后给学生搭建平台,让他们自己动手、自己探索、自己思考、自己总结,做学习的主人,充分展示自己。

其二,挖掘学生生长点。布鲁姆曾经说过,对教学影响最大的是学生已有的知识。资源整合除了关注学生的兴趣,还要结合学生具体的认知以及经验,毕竟学生任何新知的获取都建立在旧知的基础之上。而知识生长点是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域,更是须要重点突破的关键。以《欣赏音乐》这一课为例,笔者就《喜羊羊与灰太狼》主题曲进行导人,因为现代家庭电脑已经普及,学生对百度搜索已经很熟悉,针对教材中涉及到的“搜索和下载音乐”重点引导学生自行尝试,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比赛,看哪个小组第一个完成所有的教学任务。为了更好地完成任务,各小组之间自发进行“兵教兵”,动作快的主动帮助动作慢的,所以很快就完成了任务。而教师则把教学重点放在如何甄别资源、保存位置、下载的具体操作办法、播放器的介绍等方面。当然,这里与常规课堂相比,或者与教材安排相比容量很大,但是学生兴趣很高,在自主合作探究过程中忙得不亦乐乎。因为这些都是建立在他们最近发展区域上的,都是他们最感兴趣的兴奋点。这些内容相对而言虽然有一点难度,但只要学生稍微努力就能掌握,这样他们在教学中只要“跳一跳”就能摘到“苹果”。这样围绕生长点有效组织学生资源,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本内容,还引导学生去享受学习。

策略三:及时整合生成资源

课堂是不断变化的,其教学效果则是不断生成的。教师要有变化意识、生成意识,要能够及时捕捉课堂中的各种变化,并且根据课堂教学需要,把具体生成融人到下一环节教学中。如果教师一成不变,死抠教参或者教案,忽略生成资源,必然会让课堂最终效果大打折扣。

比如针对《下载图片》这一课,笔者在课堂上让学生自主上网搜索以及下载图片,要求是下载“喜羊羊”,并保存在相应文件夹里。突然,有个学生大喊:“老师,他桌面全是大灰狼!”这一喊把很多学生都“喊”了过去,场面一度失控。对此,笔者完全可以要求他们各因各位,但是必然会影响到学生的情绪,继而影响到课堂高效的生成。笔者顺势引导,把这个学生的桌面切换到大背投上,接着让他来演示一下,怎样将下载的画面设置成桌面背景。这位学生很激动,等那个学生将下载的图片设置成桌面后,其他学生自然也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时,别人也来了精神,有个学生主动站起来说:“老师,我还有种方法!”对此,笔者心里不由得感到惊喜,感觉这课越上越“活”了,于是就主动说:“那好,你来试试!”“老师,我家里电脑上有个软件,叫做‘Acdsee,专门用来游览图片的,它有个工具菜单,可以直接把图片设置成桌面……”笔者进行高度肯定,同时又婉转地提醒学生,学校机房电脑是公共的,不是个人电脑,不能按照个人喜好修改电脑桌面,在训练中可以,不过要在下课前把桌面恢复原样。这样,笔者就把下节课中的“浏览图片”又巧妙穿插到当前教学之中。

叶澜教授曾指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这美丽的图景一旦生成,教师须要及时把握,能够有效驾驭,并且巧妙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从而让生成也成为一种资源。”相比其他资源,课堂生成资源具有随机性,不可预测性,却是课堂生活的“活水”,正因为课堂有了更多的不可预测性,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了很多想法,这些想法不仅有利于巩固与拓展新知识,还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如果教师墨守成规,固守教案或者预设,不仅让课堂失去更多精彩,还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让课堂教学真正陷入一种“停顿”状态,这是不可取的。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整合,对于广大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来说,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上面列举的,仅仅是笔者的一点实践与思考,还要进一步结合课堂实际具体探索。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洋口镇新林小学)

上一篇:我选择我喜欢初三作文下一篇:中学督导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