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人文关怀”的探索

2022-09-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人文关怀”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 (以下简称“基础课”) 的本质要求, 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目标和切实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的迫切需要, 是培育学生积极、自尊、向上、理性的阳光心态, 促进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在新时代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一招。

一、“基础课”教育教学中注重“人文关怀”的意义

(一) “人文关怀”是大学生发展自我的需要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类的需求从高到底划分为五个层次, 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在满足了基本的物质需求后, 人会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世界的满足。“人文关怀”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切, 核心在于肯定人的价值, 彰显了对人的生命、本性、尊严、品格、道德和发展的关切与追求, 是作为人的基本需要。“基础课”教育教学需要关注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命的发展, 肯定他们的人生价值, 引导大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 对激励学生带着充沛的情感投入到自由、全面的发展中和塑造理想的人格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 “人文关怀”是“基础课”教育教学的内在需求

“基础课”是一门兼具政治性、社会性和人文性的综合性课程, 旨在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崇高的理想信念、思想道德素养和法律意识, 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基础课”是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魅力的重要载体, 其最终目标与高校教育“立德树人”的主旋律是一致的, 然而学生普遍认为“基础课”的教学内容过于理想化, 如同“高岭之花”般遥不可及, 没有考虑到学生的需要和他们亟需解决的困惑, 所以难以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和认同, 甚至还会引起抵触情绪。因此, “基础课”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迫切地呼唤“人文关怀”, 关注大学生的生命生存、情感需要和主体地位, 帮助大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 积极追求真善美, 使学生通过“基础课”教学收获更好的“获得感”。

(三) “人文关怀”是应对价值观多元冲击的需要

信息技术的飞速进步和融媒体时代的到来, 赋予了生活便利的同时, 传统的主流价值观也在承受着多元思潮的冲击, 大量碎片化的信息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普世价值”“拜金主义”等西方政治价值观念冲击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 迷茫、无助、徘徊、“佛系”甚至成为了当前一些人的现状, 这些都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大学是人生中最特殊和重要的阶段, 在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角色转变的过程中, 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处于塑造阶段, 心智未臻成熟, 容易受到片面和消极信息的干扰, 在“基础课”教学中植入更多的“人文关怀”内容, 倡导人际交往中投入更多的真实情感和心灵沟通, 引导学生尊重人的价值和本性, 坚守道德的底线, 有助于提高是非、对错的判断能力, 避免产生价值观混乱和陷入思想的误区, 在面对多方面困惑的时候能够做出合理、正确的选择。

(四) “人文关怀”是高职高专院校的育人需要

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普遍有着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意识, 认同自己社会主人翁的身份, 道德标准和人生价值取向基本正确, 但是同本科生相比, 同样处于三观形塑阶段的高职高专学生, 会更早的接触社会, 也更迫切的需要完成“社会人”的角色转变, 但其自律意识和自控力方面却稍显逊色, 所以更容易受到消极信息的误导。其次, 高职高专类院校的学生更注重自身的发展, 所追求的目标和理想更务实, 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对就业前景持不容乐观的态度。在普通高校的学生面前, 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就业前景带来的普遍自卑感和心理失衡, 也需要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和适当的心理疏导, 所以高职高专院校的“基础课”教师培育学生的积极处事心态, 自信心和自尊心, 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 提升其“人文关怀”精神更为迫切和更加艰巨。

二、“基础课”教育教学中“人文关怀”的优化路径

(一) 提升“基础课”教师的人格魅力、专业素养和综合素养, 为学生树立先进榜样

首先, 学生对授课教师的喜爱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效果的达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先具备积极向上、平和理性的人格修养、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强烈的爱国情感, 以及崇高的道德情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精神等方面的践履能力, 不能让学生觉得“老师台上台下两个样”“说一套做一套”。其次, “基础课”教师要有深厚的专业功底, 有将理论知识深入浅出的能力, 升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 提升课堂的吸引力, 做让学生广泛信服和喜爱的老师。同时, 还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素养。“基础课”的政治性、社会性和人文性要求教师以敏锐的社会观察力解读时下的热点问题, 指引学生拨开迷雾, 正确认识问题, 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以“青春之我”投入到“青春之国”的追求与奋斗中, 成就自己出彩的人生之旅。

(二) 尊重学生的个性和课堂的主体地位, 提升课堂感染力

(1) “人文关怀”注入“基础课”的课堂教学能够拉近教师和学生的“距离”, 这就要求教师多与学生接触, 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深入了解他们内心真实的想法、承认学生的个性和人格的差异, 因材施教。生命没有轻重贵贱, 每一个个体生命皆值得尊重, 而每一位学生都需要来自外界的关怀。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既是学生人生道路的指路人, 也是学生人生困惑的解答人, 要用自己的耐心、细心、关心、爱心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 张扬个体的生命和尊严, 以更好的姿态为祖国的发展建设注入青春能量。

(2) “人文关怀”呼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改变传统课堂“填鸭式”“灌水式”的教学方法, 通过讨论式、模拟案例、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 激发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 引导他们自觉参与学习和讨论, 主动探索知识、寻求真理。树立新型的民主课堂关系, 在实现学生主体和教师主体的双向互动中塑造创造性思维, 并能够带着乐观向上、感恩向善的生活态度投入到社会实践中。

(三) 挖掘教材和生活中的“人文关怀”精神, 优化教学内容

“基础课”担负着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时代精神, 提高学生甄别信息对错, 消除消极信息的影响, 塑造学生和谐的人际关系, 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以及崇高的理想信念的使命。传统课堂照本宣科、流于形式的模式已经远去, 新时代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应立足“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 深挖教材和生活中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 使理论更贴近学生、贴近实际, 使“基础课”更具有“人情味”。讲爱国精神章节可以寻求历史长河中感人肺腑的爱国故事, 也可以从当代英雄人物的身上寻找闪光点, 如用执着和信念守望玉麦乡的桑杰曲巴, 展示中国负责人大国形象的亚丁湾护航;讲时代精神和道德章节可以引导学生从时代楷模的身上汲取道德养分、进行道德内省, 如经历190次失败后仍不放弃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 隐姓埋名三十年的“核潜艇之父”黄旭华, 为梦想而穷极一生的“天眼之父”南仁东, 少年时立下报国之志的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通过弘扬社会正能量, 使“基础课”教学真正走进每一位学生的心里, 在循循善诱中升华他们的人生境界, 指引人生价值, 使学生能够离开专注自我发展的“狭小天地”, 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结合起来, 在追逐梦想中勇敢奔跑, 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勇担时代责任, 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 改进校园文化, 优化育人环境

人创造环境, 反之亦如此, 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成长和成才。大学校园的基础设施建设是传播大学文化和人文精神的物质载体, 高雅整洁的建筑物和校园环境能在潜移默化中滋养着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和精神世界, 熏陶他们的人文涵养, 能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而文明校园建设中的实践活动对塑造大学生的人文精神也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学生在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接触到健康的思想、优秀的文化, 有利于培养他们追求更有品味、更有朝气的生活, 也能使他们认识到自己是集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自信心的提升有利于学生塑造完善的人格、坚定责任感和使命感, 自觉怀揣实现中国梦的信心、科学的理想信念投入到社会践履中。

(五) 弘扬社会正能量, 营造崇德向善的社会环境

在当今价值多元和信仰多元的社会大环境下, 抵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价值理念需要构建主流价值观, 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风向标。处于三观形塑阶段的大学生需要整个社会弘扬正能量, 让积极向上、乐观理性、崇德向善的思潮占据主流, 才能为高校营造“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提供更好的育人环境。

【相关链接】

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这两个新名词透露了中共"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变化"。以前思想政治工作是教育人, 现在提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体现了执政党对人的关怀、社会对人的关爱, 严肃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始关心人内心的感受, 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 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这拉近了执政党与人民的距离。党员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需要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 尊重人的理性思考, 关怀人的精神生活等。在思想政治工作视野中, 人文关怀是指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 关心人丰富多样的个体需求, 激发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具体来说, 包括层层递进又密切相关的几层涵义:1、承认人不仅作为一种物质生命的存在, 更是一种精神、文化的存在。2、承认人无论是在推动社会发展还是实现自身发展方面都居于核心地位或支配地位。3、承认人的价值, 追求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统一、作为手段和目的的统一。4、尊重人的主体性。人不仅是物质生活的主体, 也是政治生活、精神生活乃至整个社会生活的主体, 因而也是改善人的生活、提高人的生活品质的主体。5、关心人的多方面、多层次的需要。不仅关心人物质层面的需要, 更关心人精神文化层面的需要;不仅创造条件满足人的生存需要、享受需要, 更着力于人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需要的满足。6、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摘要:“人文关怀”强调“以人为本”, 将传统课堂转变为师生、生生之间情感沟通的桥梁, 切实发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以下简称“基础课”) 课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本文在阐述了“基础课”植入“人文关怀”的必要性后, 从提升教师的人格魅力、专业素养和综合素养, 提升课堂感染力、改进教学内容、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弘扬社会正能量五个方面提出了“人文关怀”在“基础课”教育教学中的优化路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 丁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 2011.

[2] 王万江.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注重人文关怀的途径探析[J].教育与教学研究, 2009, 23 (12) :44-45.

上一篇: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竞争策略研究下一篇:魏建军:打造国际"爆款"做有价值的全球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