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双创”教育研究

2022-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口号提出以来, “双创”一词由此吹遍神州大地。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 他们的成长与“双创”的发展有着相辅相成的推动作用。高职学生在我国大学生中占有较大比重, 但对“双创”的学习、理解及推动, 但与庞大的高职学生数量相比是不匹配的。我国绝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开展了“双创”教育课程或相关比赛活动。但是由于起步较晚, “双创”教育没有取得明显成效[1]。

一、我国高职院校“双创”教育的现状

当前全国都在大力推行“双创”模式, 高职院校也在加紧推行“双创”教育。就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而言, 要创业就必须以创新为基础, 而创新的基础是要有出众的技能。高职的“双创”教育是在职业技能、创新意识教育的基础上开展的。下面就从高职学院、教师、学生三个层面对“双创”教育加以论述。

(一) 重形式轻内涵

从2015年开始, 国家大力推行大学生“双创”教育, 启动了“KAB创业教育 (中国) 项目”等项目的建设, 并相继举办了“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系列比赛, 高校借助比赛提升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高职院校也紧随潮流, 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 研究相关政策, 并将“双创”教育内容规划到课程体系当中。也纷纷举办校级的学生“双创”比赛, 也邀请创业成功人士进校传授创新创业经验。但在一片风风火火的热闹背后, 暴露出这些院校的存在的问题, “双创”教育搞得太过于“功利化”, 他们只是把它当作一项常规任务去做, 形式大于内容, 并没有从内涵上研究去深入研究。因为在学校的考核方面, 就业率是高职院校更关心的问题。所以院校在“双创”内涵建设缺乏动力, 这样的发展会导致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 “双创”教育的成效也必然差强人意。

(二) 重理论缺实践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双创”教育教学内容主要以理论讲授方式为主, 实践课寥寥无几。因为“双创”教育理念是新生概念, 教师本身缺乏创业经历, 无实践经验, 教学能力水平不足, 也造成教学方式、方法单调, 内容缺乏吸引力, 教学效果必然难以令人满意。当前, 高职院校“双创”课程的授课大部分是由思政教育教师、辅导员或行政兼课老师担当, 而这些教师本身就缺少“双创”教育成熟理的理论培训, 实践经验更是谈不上, 教学的内容或案例只能从教材或网络上搜索, 而这些教材的作者大部分也没有实践经验, 内容以胡编乱造、互相抄袭, 教师使用这些教材授课, 教授的是脱离实际的空理论。学校“双创”教学效果不明显, 学生们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没有得到有效地提升[2]。

(三) 高职学生积极性高但缺乏意识、能力

根据相关部门提供的数据来看, 高职学生的创业积极性远远高于本科院校, 创业率大概是普通本科院校的两倍。但是从创业成功率和质量来看, 高职层次的学生表现低于本科层次学生。高职院校在加大“双创”教育工作的力度, 学生们对创新创业也抱有兴趣, 但学生们缺乏“双创”的内涵认识, 实践经验不足, 其能力也不能满足创新创业的需要。

二、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困局

“双创”理念已经在各职业院校开始普及并推广, 大部分职业院校在推进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事业的发展。但是各学校在提升“双创”教育水平和质量上, 仍然欠缺比较多, 还面临较高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 学校层面缺乏“双创”教育的明确目标

由于高职院校缺乏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认识, 就存在目标上的局限性。首先, 高职院校领导层面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度和关注度。当前, 院校的领导和教师对“双创”教育的认识还不足, 相关理念还需转变, 对创新创业的教育认知还停留在表面上, 传授的内容以理论知识为主, 而且老师缺乏实践经验, 从而影响了“双创”教育应有的效果[3]。目前上级教育部门主要以就业率来考核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和水平, 因此院校领导层重点关注就业率, 投入到“双创”教育的精力和资源都受到限制。其次, 高职学生要深入学习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作为创新创业的主体, 学生要理解和把握创新创业的机遇和风险, 深入学习相关理论和知识, 才能在创新创业路上有所成就。

(二) “双创”教育的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双创”课程开设严重不足。而且不同的专业、学科课程关联性很小, 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缺乏必要联系。在已开设的课程内容在文理方面也没有大的区别, “互联网+”时代科学技术应用没有得到充分地体现。在设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 没有兼顾到理论课、公选课程以及实践课的合理性, 实践学时设置太少, 学生跨学科知识结构相对薄弱[4]。这也造成大部分理工科学生创业项目没有实践经验, 不能构建良好的商业运作模式, 创业项目的生存、扩张与盈利能力较低, 有很大的创业风险。

(三) 教育模式的局限

教育模式决定了教育的效果。我国当前的职业院校在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上稍显落后, 对社会的人才需求缺乏充足的调研, 很多情况下是以老师的喜好来设置课程, 教育模式从根本上没有改变。由于各职业院校的资源整合能力有限, 因此在规划、设计“双创”教育体系时遇到很大的困难。高职院校教育模式的落后, 阻碍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创新创业培养进程, 模式改革势在必行。

(四) 技术创新与融资方案设计经验不足

高职学生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创新创业不是发明创造型的, 而是将已有的技术、技能等进行创新性应用, 没有更深层次的技术、技能创新。同行或者竞争者借助其自身优势, 或者去山寨模仿, 市场被对手抢先占领;抑或自己辛苦创业的项目被低价收购, 创业者失去对成果的控制权[5]。高职学生白手起家创业, 缺乏资金, 银行一般不愿给与贷款, 会通过融资驱动获得帮助, 还需要融资方的客户、人才等资源。由于创业团队缺乏经验, 方案设计能力欠佳, 也难以获得投资方的青睐。

三、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对策

(一) 学校转变对“双创”教育的认识

对高职学生“双创”教育认识的转变, 学校层面和学生个人在意识上都要有转变。学校领导及教师都要认识到创新创业是社会的需要, 是学生发挥特长的途径, 是我国经济转型及稳步发展的重要动力, 当然, 这也决非是仅靠一朝一夕的努力就能达到良好效果。不能希望于仅凭开设1-2门“双创”相关的理论课程, 组织几次“双创”实践活动或比赛就能取得成效的想法。高职院校“双创”教育不应该成为学校的“面子工程”而存在, 要根据当代高职学生的能力水平和个人实际, 发挥高校教育职责。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观念, 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意义和风险, 以创业者思维解决现实问题。

(二) 完善课程体系

要想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教学有成效, 就要在课程体系架构上改革创新。要注重课程内容设置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因此建议首先在经贸类专业的低年级学生群体中, 开设至少两门创新创业的基础理论课程, 主要涉及创新创业的内涵、创新思维开发及商业机会与风险识别、专业团队和优化资源配置等基本知识[6]。而高年级的学生, 课程内容要偏向实践方面。增强“双创”教育实践活动, 是当前“双创”教育的重中之重。拓宽实践的活动范围, 充分发挥校外实习基地的作用, 是真正做到实习基地服务于教学, 在实践中找到问题, 再回归课堂找寻答案, 这是目前高职院校开展“双创”教育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 健全培养模式

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是有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必由之路。以就业率来衡量人才培养成效的教育模式严重阻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需要建立和完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当代青年有自己的个性化追求和兴趣爱好, 也有较强的自我意识, 勇于实现自我价值和追求。因此, 高职院校在进行“双创”教育过程中, 真正以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为目标, 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 尊重学生意愿, 为其提供个性化教育和指导, 成为有创业思维的人才。

(四) 增强技术环境支撑

“互联网+”背景下, 高职院校要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创新教学模式, 充分使用信息化网络平台, 提供先进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和案例, 让学生有便捷地获取知识途径。从理论知识到项目实践, 从知识培养到成果转化等, 打造全新的资源平台, 使大学生们享受到个性化、知识化、系统化的支持服务, 真正体现职业教育优势。

四、结语

“双创”教育在我国高职院校尚处于萌芽阶段。“双创”教育的发展进程不会立竿见影, 其成效也不会马上显现。高职院校要清醒地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必然趋势和艰巨性。要积极推动“双创”教育内涵建设, 营造“双创”文化氛围。教师对课程设计和课堂教学等都要结合学生的特点, 将创新创业意识融入整个课程体系中, 让学生用“双创”的视角来思考、探索、发现和实践, 不断提升自身“双创”能力, 从而让“双创”教育真正在高职院校里蓬勃发展。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在“互联网+”背景下, 我国高职教育快速进入新时代, 创新创业教育发展需要新的模式。本文在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在内涵建设、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师资等方面所面对的困境基础上, 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完善教学理念、改革课程设置、强化校企合作成效、健全培养模式、增强技术环境支撑等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互联网+”,双创教育

参考文献

[1] 尹邵君;周祖才.高职“双创”教育现状分析及影响因素研究[J].无线互联科技, 2018 (8) :106-107.

[2] 赵薇.“双创”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困局及破解[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8 (2) :178-179.

[3] 汪洋.高职院校“互联网+双创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发展路径[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8 (9) :112-113.

[4] 陈玉伟.高职“双创”教育发展现状及面临挑战[J].教育教学论坛, 2018 (6) :257-258.

[5] 宋傅天.大学生参与“双创”的现状、问题与建议[J].宏观经济管理, 2018 (1) :67-71.

[6] 赵俊仙.“双创”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2018 (2) :74-79.

上一篇: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症防治下一篇:加快渝北临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