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电视媒体评论的群众化趋势

2022-12-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直以来, 传媒对评论都十分重视, 特别是在这样的信息化时代, 人们不仅需要新闻, 更需要对新闻的解读。因此新闻评论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变迁而不断发展。电视新闻评论就像是电视台的灵魂和旗帜, 在引导社会舆论, 社会沟通等方面显示出越来越强的优势。其发展最主要的一个趋势就是群众化趋势, 这个发展趋势适应了时代、社会、群众的需要。媒体是一个重要的窗口, 新闻评论是一面清晰的镜子, 反映事态百千, 各个传媒的新闻评论必然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在这个过程中, 电视新闻评论的群众化趋势是很自然的。

本土化趋势:既是现实发展的需要, 也有其深层的理论支撑。追求最大目标的本地观众方言新闻节目在地方电视台火爆, 它是电视新闻节目改革的产物, 是地方电视台实现自身发展的自觉选择, 也是电视媒介和受众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电视节目本土化”是地方电视台对抗中央电视台和省级卫星台的强势话语权和资源优势, 谋求自我生存、发展之路所做出的有效的探索。不同于央视放眼世界、面向全国的气势, 也迥异于省级卫视抢占全国收视份额的野心, 地方电视台在技术上无法覆盖更多的地区, 所以它们争取的最大目标是本地观众, 所以节目的本土化、本地化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而对于非方言区的观众来讲, 在方言文本的观看中通过视听符号的畸变产生新鲜、刺激、惊奇、趣味, 同样可以产生出另类快感。根据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论, 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化, 其中艺术陌生化的前提是语言的陌生化, 通过语言的扭曲和变型, 增加审美快感。

小众化趋势:立足“窄播”投受众所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 小众化, 即窄播已经成为各种传播媒介必然选择的立足之策。从电视台、广播电台的频道专业化和精细划分, 到都市类报纸、女性类报纸等纷纷问世, 都昭示着小众化传播时代的到来。将方言新闻节目的兴盛这一现象放在中国电视发展的大气候下看, 实际上也是中国电视小众化发展在地方台的具体表现。小众化绝不等同于受众数量的小, 相反, 大多数的电视节目都在市场和收视率的压力之下, 选择在小众化传播理念指导下赢得最大数量的受众。方言新闻节目受覆盖率的影响, 一方面根据独特的播报形式--方言将受众划定为本地的观众。在本地受众中, 又根据其受教育程度和社会地位的差异, 将观众划定在与精英新闻对立的草根阶层。

平民化趋势:从精英明星回归大众。从新闻学发展的大视角来说, 方言新闻的兴盛仍旧属于“以平民视角关注平民生活”的民生新闻改革浪潮。从本质上讲, 方言新闻节目与民生新闻并无区别, 它们的差异仅在于播报形式的不同。它们最大的相似点就在于, 都是以普通民众作为主要的收视群体。所以, 无论从节目内容还是节目的形态和包装, 方言新闻节目都沿袭了民生新闻“平民化”的风格。在方言新闻节目中, 新闻的主角是平民, 素材几乎都是源自老百姓日常生活和体验的原生事件。另一方面, 节目在主持人选择上大多是去明星化的。他们大多是三四十岁的中年男性, 长相普通, 但感觉非常亲切, 在语言上幽默、诙谐, 就像是街头巷陌有些贫嘴的普通邻居。节目演播室的设置也是非常平民化的, 演播室大多被设置成说书场的形式, 这样更容易拉近和观众的距离。这些做法都能够增加平民化色彩和亲和力, 引起普通民众的共鸣, 得到群众的支持。

中央电视台的《社会记录》就是一档有着很强民生评论特征的节目。节目最大的特点就是用百姓的视角来解读新闻事件中人的命运, 用故事化的手段让观众饶有兴趣地看完节目后, 还有着一种深层面的发问和提升。《说实在的》是吉林电视台都市频道独立制作的一档方言类新闻栏目。播出至今, 其高居不下的收视率一时间成为电视新闻节目中的一大亮点。这种新的新闻节目形式, 不仅延续了民生新闻“新闻的主角是平民、新闻的视点是平民”的成功关键和精髓所在, 更胜在精确的受众分析和定位。方言新闻节目摒弃了争取所有受众的策略, 转而锁定特定的受众, 用方言这种古老的地域文化, 消解电视媒体和观众之间的距离, 将节目观众定位在本土化、小众化、平民化, 从而成为媒介传播中的“黑马”, 也诠释了电视媒体评论的群众化趋势越来越顺应媒体发展需要。

上一篇:探讨加大减税降费以促实体经济发展的措施下一篇:女性小便失禁的中医二维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