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的好处

2024-06-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社交媒体的好处(通用8篇)

社交媒体的好处 篇1

A social network is a social structure made up of individuals called “nodes”, which are tied by one or more specific types of interdependency, such as friendship, kinship, common interest, financial exchange, dislike, sexual relationships, or relationships of beliefs, knowledge or prestige.

Social Networks are groups of people who share interests and who interact in a variety of ways via software on websites. These include file-sharing, chatting, messaging, exchanging photos/video etc. Social network sites are usually free to join. Include Myspace,Facebook,Bebo,Orkut,LinkedIn and so on.

We define social network sites as web-based services that allow individuals to construct a public or semi-public profile within a bounded system, articulate a list of other users with whom they share a connection, and view and traverse their list of connections and those made by others within the system. The nature and nomenclature of these connections may vary from site to site.

The Importance of Social Networking:Social networking can help a business gain contacts, clients, and increased public awareness.Even entrepreneurs who run small businesses from their homes can take advantage of this resource to set up a global presence.

To make the most of social networking, its important to fully understand the concept of social networking and how it can be applied in ways that will help you grow your business.

Social networking is making its mark in history these days. In fact, it is progressing so fast, it is leaving the news media in the dust. Everyday people are reporting news faster than a whole news team.

【译文】

社交网络是一种社会结构由个人组成的,称为“节点”,它是由一个或多个相互依存的具体类型并列,比如友情,亲情,共同的利益,金融交易,厌恶,性关系,或关系的信念、知识或声望。

社交网络是一群通过软件在网站上分享兴趣和互动的人。这些包括文件共享,聊天,消息,交换照片/视频等社交网站通常免费加入。包括聚友网、脸谱网、桑塔纳,Orkut,LinkedIn等等。

我们定义了社交网站为网络服务,允许个人在一个固定的系统构建公共或半公共的轮廓,清晰的列表中的其他用户和他们共享一个连接,并查看和线连接和其他系统内的列表。这些连接的性质和名称可能会有所不同,从现场到现场。

社交网络的..重要性:社交网络可以帮助企业获得联系,客户,并提高公众意识,即使企业家谁经营小企业从他们的家可以利用这个资源,建立一个全球性的存在。

要充分利用社交网络,重要的是要充分了解社交网络的概念,以及如何将它应用于帮助你发展业务的方式。

社交媒体的好处 篇2

2015年发生的巴黎恐怖袭击事件的社交媒体现象正是社交媒体对于国际新闻报道影响的最典型例证,通过分析几家主流社交媒体在该事件中的传播表现能够摸索出一些社交媒体在国际新闻报道中产生的作用,对今后相关领域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1 对于社交媒体在国际新闻报道中作用的现有的研究

目前对于社交媒体在国际新闻报道中的作用相关的研究主要分以下几个层次。

1.1 国际新闻报道的定义

对于国际新闻的定义学术界没有具体条目,中国传媒大学的刘笑盈教授认为:所谓国际新闻是超越了国家界线并具有跨文化性的新闻,或者说国际新闻是新闻在国际间的流动。此外,笔者在CNKI数据库中找到了一篇学位论文提到:国际新闻报道主要被分成三类,分别是国外新闻向本国报道、国内新闻对外报道、国外新闻面向国际报道。由此看出,对于国际新闻报道的定义主要的决定性因素就是国家界限,突破了国家界限的新闻即可定义为国际新闻。因此,国际新闻在新闻传播领域占有很大的比重。

1.2 社交媒体对于国际新闻传播的影响

《社交媒体传播新闻的特点与趋势》与《社交媒体新闻传播中受众与信息的交互性》两篇论文不约而同地对于社交媒体对于新闻传播的影响做出了归纳,这对于国际新闻的影响也同样适用。

1.2.1 符合新闻发布内容的时效性要求

社交媒体是有成百上千的自媒体人构成的一张巨大的信息交流网络,且覆盖的信息源涉及面非常广,因此,社交媒体对于信息的敏感度非常高,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是由于其信息自发病毒性传播的特性,社交媒体中传播的新闻时效性很强。

1.2.2 新闻在社交媒体中传播具有良好的交互性

社交媒体最大的特性就是交互性,因此,在社交媒体中传播的新闻也具有明显的交互性质。这相对于传统媒体所做的OGC(Occupationally-generated Content,职业生产内容)来说,社交媒体引进了PGC(Professionallygenerated Content,专业生产内容,也称PPC,Professionally-produced Content)和UGC(Usergenerated Content,用户生产内容,也称UCC,User-created Content)概念,对于新闻内容的多样性以及信息量的扩充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1.2.3 新闻文本的碎片化

正是由于社交媒体多数信息都是来自于非官方自媒体,所以对于信息的整理和总结能力并不是非常高,信息多为碎片化的信息点。对于当下网络用户碎片化的接受信息的时间来说,这样的信息状态暂时可以被接受,但是,笔者认为:从长远来看,过于碎片化的信息对于新闻传播并不是一件好事。

1.3 社交媒体对于国际新闻的负面影响

上文已提到了社交媒体上的新闻都过于碎片化,容易产生一些片段的误读或者是信息缺失而导致的传播问题等。此外,《社交媒体时代新闻生产实践的失范与纠偏》一文中客观地指出了社交媒体自身的某些特性为新闻传播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如新闻伦理问题,新闻从业者行为失范等。

2 巴黎恐怖袭击事件中的社交媒体现象

2015年11月13日晚,在法国巴黎市发生一系列恐怖袭击事件,造成至少132人死亡。在事件发生后不久,Facebook、Twitter及Periscope等社交媒体作为代表发起了不同的社交功能,一时产生了一场社交媒体现象级事件。

2.1 初步具备国际新闻报道的特性——“安全信使”及“开门”运动

2.1.1 Facebook开启安全信使功能

Facebook作为当下用户量最大的社交媒体为国际新闻传播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传播平台。在巴黎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不久,它就开启了一个名为“安全信使”的签到功能。用户可以通过Facebook的平台向所有的好友发送自己当时的位置以及安全情况。也可以通过该平台了解当地好友的情况。

此外,笔者还通过查阅资料发现,此次“安全信使”的开启并不是Facebook第一次开启这样的功能平台。自2014年10月推出“安全信使”这样的安全检查功能以来,Facebook的这项功能已被激活过5次。同年4月25日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大地震发生之后,Facebook首次启用了安全检查功能。此前,超过700万该地区的人被标准为安全,并向超过1.5亿与他们联系的亲朋好友发送了通知。在9月智力发生大地震之后,Facebook再次启动该项功能。2015年10月,Facebook分别在墨西哥帕特丽夏飓风(Hurricane Patricia)和阿富汗、巴基斯坦及周边发生地震后启动了安全检查功能。

2.1.2 Twitter发起“开门”(#Porte Ouverte)运动

除了在Facebook开放“安全信使”功能之外,Twitter也在事发后发起了“开门”运动(#Porte Ouverte)。#Porte Ouverte是法语打开家门的意思。该活动就是鼓励恐袭发生地附近的居民打开家门,让受伤或者暂时无法回家的人进去。实际上“开门”运动类似于我们国内微博中的“热点”,用户在更新自己的状态的时候可以添加该热点为后缀,这样,所有有关这个热点的信息将会被汇集到一个页面中,人们可以通过搜索该热点看到相关消息。用户也是通过这样的办法来告知需要帮助的人来到自己的家里。

从国际新闻角度来分析这两个社交媒体事件,首先,信息的传递突破了国家的界限,符合国际新闻的特性之一。用户通过“安全信使”和“开门”热点可以上传收取用户的信息,社交媒体终端也可以收取到当地用户及时的状况大数据,对于该事件及时状况有一个较为客观具体的了解。然而,对于一条新闻来说其信息量是极其有限的,若将其称之为国际新闻还有一些欠妥,但是不可否认是对于社交软件信息传递来说,这将成为社交软件进入国际新闻报道传播的一个里程碑。

由此观之,Facebook和Twitter作为社交媒体的两大代表已经向类似国际新闻报道的信息传递领域跨出了一步,也标志着社交媒体具备着一定的新闻媒体功能,其具备的国际影响力注定对于国际新闻报道具有深远的影响。

2.2 社交媒体具备国际新闻报道专业要素——Periscope掀起自媒体直播新闻潮流

直播是新闻最具魅力的一种传播形式,其具有的真实性、时效性以及现场感染力是其他传播新型无法替代的,因此,它也一直是传统媒体引以为豪的专业技术。然而,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直播已经不仅仅是传统媒体所特有的了。现在只要拥有一个能连上网络的智能移动终端就可以做直播。Periscope是一家隶属于Twitter的流媒体服务商。其开发的同名App为其用户提供了视频直播即时回放的功能在此次袭击事件中产生了巨大的反响。事发当时,该软件服务器收到了大量的由用户拍摄而成反映事发地实施情况的视频,甚至以时间导致其服务器宕机。

由此可见,在某些突发事件中,社交媒体尤其是具有视频功能的媒体会承担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已远远不只是一个记录我们生活点点滴滴并与人分享的平台,更是一个记录事件,传递新闻信息的最快路径。这也标志着,社交媒体开始打破了传统媒体对于国际新闻报道的垄断地位,我们甚至可以看到大量的传统媒体报道中会用到通过社交媒体制作并传播的信息,它已成为制作、传播国际新闻报道的工具。

3 社交媒体发展对国际新闻报道的影响

截至2012年6月,全球互联网用户已达到了24亿,占全球人口的34%。从2000年到2012年之间,互联网用户数目有了近566%的增长。国际电信联盟(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全球移动电话户口量已高达68亿,几乎同于人口数量,这个数目已经远远超过固定电话户口量(约12亿)。由此看出,互联网的传播是今后国际新闻传播的主要舞台,同时移动终端会成为最大的用户使用途径。因此,社交媒体对于国际新闻报道影响很大,甚至前者会直接引导后者未来的发展方向。

3.1 平衡资源配置

资源配置(resource allocation)是指对相对稀缺的资源在各种不同用途上加以比较做出的选择。社交媒体是由众多“自媒体”组成的网络媒体,信息传播普遍具有自发性,因此,社交媒体对于新闻素材的抓取取舍是根据“自媒体”对于新闻的敏感点来决定的,前文中笔者已经介绍了社交媒体具有交互性以及引进了PGC、UGC等内容生产概念,可以说一定程度上摆脱了自上而下宏观的信息传播导向力量,一定程度上整合了信息资源、传播渠道、受众,自发式的平衡了资源配置。

无论是在Facebook的“安全信使”,Twitter的“开门”运动,还是periscope视频流的案例中都显示出了由“自媒体”发起的信息传播有的放矢地平衡了各方面信息资源,让最具有影响力和吸引力的信息内容得到了最大的扩展,从而得到了巨大的社会反馈,甚至一时间超过了传统媒体的影响力,甚至是吸引传统媒体也加入其中。在巴黎袭击事件发生后不久,就有专业媒体人用Periscope移动终端来直播他们在一线工作的状况,吸引了大量的观众来观看,这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3.2 提高信息传播效率

网络是目前信息传播最快的媒介,而社交媒体就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媒介上的媒体,其传播速度不言而喻。同时,由社交媒体引起的群体性传播概念也开始逐渐改变人们对于信息传播的理解。社交媒体利用人际传播的原理,无形中将受众分为了众多群体,而每一个群体之中受众与受众之间的关系相对比较紧密,他们可能具有相同的爱好、相同的生活圈、相同的交际圈等,这样的传播也会避免一些浪费传播资源的问题,因此,在群体之中传播的效率会比较高。

我们可以发现,Facebook的“平安信使”和Twitter的“开门”运动中信息的流动是双向的,即用户可以发出自己的安全信息,也可以去查询好友的信息,同时它的信息流动式建立在人际关系之上,这两种因素让整个信息交流的网络变得更加紧密和稳固,有利于信息传播效率的提高。

3.3 丰富新闻内容

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告诉我们,信息形式本身就具有信息量。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让社交媒体的信息表现形式更加的丰富多彩,国际新闻的内容由原来的报纸简单文字图片信息,变成了现在网络上的全媒体报道形式。美国的媒介理论家保罗·莱文森提出的“补偿性媒介”理论指出人在媒介演化过程中进行着理性选择:任何一种后继的媒介都是一种补救措施,都是对过去的某一种先天不足的功能的补救和补偿。简而言之,新媒体环境下更多的信息形势会不断出现,我们的技术会越来越趋向于完美。

除了新闻内容形式会越来越丰富之外,内容的来源广泛也是社交媒体的又一特点。“自媒体”遍布世界各地,他们关注的内容也各不相同,这就让社交媒体成了一个巨大的“熔炉”,囊括了众多新闻题材,而网络突破了国界,也给国际新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展现平台。

3.4 增加新闻核查难度

社交媒体对于信息传播的资源、效率和内容等方面确实有着不小的积极影响,但是也正是因为这些影响,给国际新闻环境造成了很多不良因素,导致新闻真实性的危机出现。在巴黎危机发生过后不久,各种社交媒介上都出现了一些有关当地受害者的求救信息,其中微信上出现的中国在法人员发朋友圈求救的信息被广为转发,一度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但最后事实证明这一消息是假的。这不禁让人深思,过度自由、过度快速的信息传播空间对于新闻核查的问题考虑的还是很不够。

网络公共空间是一个相对自由开放的空间,在让网民们自由发表言论传播信息的同时,也为很多不安定分子提供了干扰社会的平台,而由于网络平台具有巨大的辐射面,自上而下式的管理是具有非常大的难度的。因此,新闻核查的难度不断加大。

4 结论

通过对于社交网络的发展状况研究,以及结合Facebook和Periscope两个社交媒体在国际新闻中做出的反映分析来看,社交媒体已经逐渐跻身于媒体行业的领先位置,成为传统媒体最大的竞争对手以及合作伙伴。它已经不仅仅是一个联络工具,更是国际新闻制造和传播的平台。然而,就在社交媒体蓬勃发展的今天,其本身仍然具有很多不足,需要不断改进,如增强自发性的信息管理以及信息核查功能的建设等。

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社交媒体会掀起一场又一场的国际新闻革命,不仅会改变国际新闻的信息源配置,还会改变国际新闻传播的形式、渠道以及受众,不断增强国际新闻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

摘要:社交媒体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网络将信息国界弱化之后,国际新闻报道成为我们生活中接触的最常见的新闻类型之一。文章结合巴黎恐怖袭击发生前后Facebook、Twitter与Periscope两个社交媒体的媒体行为以及新闻相关领域的理论,从社交媒体传播信息的多重角度来探究国际新闻今后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社交媒体,国际新闻

参考文献

[1]刘笑盈.传播全球化时代的国际新闻.现代视听[J].2007(12):10.

[2]叶小鸥.我国国际新闻传播的发展战略思考[D].重庆:重庆大学,2006.

[3]李强.社交媒体传播新闻的特点与趋势[J].传媒,2015(5):74-75.

[4]李颖异.社交媒体新闻传播中受众与信息的交互性[J].青年记者,2015(5):70-71.

[5]黄月琴.社交媒体时代新闻生产实践的失范与纠偏[J].湖北大学学报,2014,41(12):87-91.

[6]洪俊浩.传播学新趋势[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社交消失于社交媒体 篇3

这个由谢利图克通过对各个年龄层近百人的调查得出的观点,恐怕很多人不会认同,因为我们享受社交网络带给我们的乐趣;但是也会有同样多的人与谢利图克一样感同身受,与我的家人、朋友的交流越来越少,甚至寥寥数语都嫌费力。这种差异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每个人对这种生活方式上的改变的接受程度,如果往遗传学上说,这或许是 “进化”的一环。

正负可能都不是你所要

这有很多现实依据做支撑,比如相比面对面的交流我们更愿意线上交流,随着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的流行,“低头族”越来越多,无论是家庭聚会还是朋友同事间的聚会,我们似乎都越来越容易陷入无话可说的尴尬境地。而持续不断的线上活动,让人们缺少了独处的机会。

但是很难否认,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从互联网诞生之日起,正面负面两种声音一直都存在,过于依赖网络,侵占了学习时间、工作时间,这些都招致过很多负面声音,甚至还有“戒网瘾学校”出现。其实这类负面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家庭教育和心理的问题。但是在互联网化的今天,互联网带来的便利以及对各行业变革的促进,没人可以否认并且被大力推行。事实就是这样,如果100个人赞你,10个人毁你,此时负面的声音就会很响亮,但是当100万个人赞你,这10甚至100个毁你的声音就会被淹没了,所以当局部因果为负面,而在整体因果为正面且越来越正面时,负面观点就会被社会变革的浪潮所抛弃,因“不合时宜”而惨遭淘汰。

不是洪水猛兽哪里来的毁灭?

那么回到社交媒体是否会毁掉社交这一疑问上,能够得出会毁掉结果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人们沉溺于线上社交的时间过长或者说无时不在;其二则是线下沟通的不顺畅以及线下沟通减少。沉溺时间过长这一现象产生主要是由于,目前中青年人因工作占用时间较多,除去就餐睡觉休息等时间,剩余时间基本呈碎片化状态,移动设备满足了用户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的需求,自然而然就造成了在这些碎片化的时间内,我们大多在玩手机、平板等等,而其中社交自然是占有一定席位的,但是并不是首位。

BBDO以及AOL的研究人员经过长期观察发现,智能手机使用时间当中,大部分是花在因个人兴趣引发的行为上,比如看看娱乐八卦,浏览搞笑视频等等,让自己获得精神上的放松,而观点中所提到的在社交媒体上的活动是次于“个人时间”的。也就是说,其实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每个人在这些碎片化时间内基本上都是想安安静静的做自己。

关于线下沟通不顺畅也就是不善于社交,将这归结于社交媒体这显然过于牵强。社交能力本身受很多个人性格因素的影响,如果本身不善于社交的人,就算没有这些社交媒体,他可能依然不善于社交,除非在教育、工作生活中对其本身性格进行改造,不过这与社交媒体似乎也很难做必然的联系。那么与熟悉的人之间因年龄代沟导致话题变少或者与朋友间因价值观、人生观的不同而导致我们并没有太多话题可谈,这取决于我们是否愿意花心思了解我们在乎的人在想些什么,社交媒体在其中反而可以成为助力,你可以看到各个年龄层的人在关注什么,想要了解什么。这似乎更不能将“无话可说”归咎于社交媒体。

应该说,不能给社交媒体戴上太多社交的高帽子

谢利图克还表示了社交媒体的蓬勃发展这对于青少年的正常的社交观建设与社交能力的养成会产生一些阻碍作用。是否真的是这样呢。我们在成长过程中,与人沟通是非常重要的技能,而这种技能的养成,除去先天因素外,个人的教育经历,周围人交流沟通的方式都会对青少年在三观未完善的阶段产生一些影响,而社交媒体帮助青少年接触更广范围的人,对其三观的形成有好有坏,这是人生当中必须接受的考验,这种考验就和在电视上看新闻、看综艺节目给人带来的影响一样——有好亦有坏。但是现在你会说电视毁了你的社交吗?

前面谈到“沉溺”一词,这里面和目前人们的心理需求息息相关。线下社交,大部分是属于现代人带着面具生活的写照,做别人眼中的自己,努力完成职业目标而去迎合你的领导、你的客户以及你家人对你的期望,为了能够融入一个小团体而去参加一些自己并不感兴趣的活动,简单一句话我们对线下带有“虚伪”色彩的社交感到疲惫和厌倦。

然而在相对比较自由的线上社交媒体上,我们可以借助各种工具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当然其中有很多不理性或者偏激的,不负责的言论,这是需要我们注意的,但无疑,社交媒体在某种程度上让我们的思想更加自由,在社交媒体上逐渐形成了我们的心理舒适区。另外一点,那就是每个人都渴望被认同、被理解的需求,我们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生活的点滴,天马行空的想法,有意思的见解或者仅仅是某一刻的心情,都会很快找到共鸣,并得到分享的快乐。

还有我们需要关注的是,社交网络这个行业的竞争十分激烈,各种社交网站、平台、应用层出不穷,甚至1到2年就可以淘汰掉一批社交媒体,而留下来的社交媒体寥寥可数。而使用者往往促成了这种淘汰机制,经过一个峰值之后,用户可能就不会再碰这些社交应用了。所以何必为社交媒体烙印上沉重的标签,其作为一种工具只是体现人们选择的趋向性罢了。

“工具”不是导致结果的主要原因,用工具的人决定着未来

归根结底,社交本身就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一定方式或者利用某种工具实现思想交流的活动,而社交媒体只是这其中的一种工具,一种非常高效的工具,就像谢利图克所说,我们目前处于的是与这些新科技“热恋”的阶段,有人说“爱情”可以成就一个人,同样也可以轻易毁掉一个人,这种“高温”的互动,对于社交网络来说是处在1的阶段,而对于人本身,没错,到了0.5阶段,人们站在了十字路口,而选择权掌握在每个人手里。

但无需紧张,就像我们通过书信沟通对生活的体悟,通过电话听到想念的人的声音,如今我们借助互联网表达情感,殊途同归,“工具”不是导致结果的主要原因,用工具的人决定着未来。所以说社交将会消失于社交媒体本身可能是个伪命题,因为人类对表达,对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需求只会增加不会减少,一个眼神的交流、一句线上的问候同样可以让我们感受到温暖。至于那些负面的影响,无论是什么样的社交形式不是都会存在吗?

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好处 篇4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成果,已经走进了社会的各个 领域,语文教学作为社会的一个领域,当然也不例外的享受着这一成果带来的喜悦。多媒体应用于语文教学中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想象力,扩大课堂教学 的信息量,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弥补教师自身的不足,完善课堂结构。关键词:多媒体 语文教学 应用 学科特点

“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语文教学方式为我们每一个人所熟知的,它条理清楚,便于学生记忆和复习;绘声绘色的讲解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不可否认,它为我们培 养学生语文素养,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方面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这种单调的教 学方式也有它的弊端,如:缺少生动形象的直观性,学生易感到枯燥乏味,不感兴趣。而多媒体技术恰恰能弥补这一不足,它集声、文、图、形于一体,具有直观形象、活 泼生动、信息量大的特点。确切地说,多媒体教学是以多媒体计算机、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投影仪等硬件设备为平台,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课件)开展课堂教学的一种 计算机辅助教学形式。可以说,多媒体介入语文课堂教学,给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新 的活力,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一定程 度上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可以激发学生兴趣

传统语文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单一,全靠教师“一支粉笔,一张嘴”,有时难免显得有 些单调乏味,很难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了学生的 兴趣,学生们才会乐于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正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多媒体 教学手段新颖,创设情景氛围,帮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新气息,多媒体利用现代科技将文字、声音、图像、视频、动画等多种传播媒介灵活的组合在 一起,多方位、多角度、多途径地向学生传递信息,提供给学生灵活多样、丰富多彩 的学习环境,使原本可能枯燥的课堂环境变得活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课堂积 极性。

我在教学《小桥流水人家》时,就是利用多媒体(课件)来再现课文中的画面,教学 时,学生从屏幕上见到“家乡的杨柳”那“长长的柔软的柳枝”舞出了“婀娜的舞姿 ”;见到“家乡的小溪”是那样的“清澈见底”;“水鸟婉转的叫声与哗哗的流水声 相唱和着”。很自然地学生不仅如同身临其境,沉浸于作者所描绘的画面中,而且能 从中领悟到作者的思想感情,受到美的熏陶。

2、可以启发学生的现象力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当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十分强调教学设计的完整性和预期性。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一般是:要求学生理解文章的词语意思,概括段意,把握主旨,领会作者意图,辨别文体和做出问题的答案。在这样的思路指导下,学生的想象力很 难发挥出来。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适当运用多媒体,可以激发学生的灵感。在进行作文时,运用多媒体启发学生想象力,从而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情。如:教学作文《二十年后回故乡》时,学生对于二十年后的故乡很难把握,于是我就 利用多媒体播放《回乡偶书》的生活情景:“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儿 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唯有门前 镜湖水,春风不识旧时波。”这样学生在轻松的画面中了解到:诗人在数十年后回到 家乡,家乡已经没有多少人认识他了,当他在家乡住下了之后,发现因为离家这么多 年,家乡的一切都变了,已经找不到儿时的那一切了,唯有家乡的镜湖没有多大的变 化。然后我对孩子们说,也许二十年后,你们都已身在他乡,功成名就了,但有一个 地方也许永远会珍藏在你心中的某个地方,那就是你的家乡。今天我们就把你们想象 的翅膀张开来,以《二十年后回故乡》为题,写一篇习作。由于有了前面的情形做铺 垫,孩子们好快就写出了这篇作文,并且有好多同学的作文写得不错。

3、可以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

语文本身就是一门知识容量大的课程,尤其是在语文复习课上,大容量的知识体系很 难让那些成绩处于中低层面的学生把握得住,有时他们会有一种眼花缭乱的感觉,一 节课下来,他们除了晕就是糊涂,这样严重影响学习效果。而如果运用多媒体就可以 解决这一难题,多媒体能把一些分散的基础知识,形成系统揭示给学生,让不同层次 的学生,可以视自己的不同需求获得认知的满足。在复习课上,利用多媒体可以化整 为零,把文章结构、各部分的关系集中在多媒体投影上揭示给学生,形成整体认知。这样就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信息。

4、可以弥补教师自身的不足,完善课堂结构

语文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丰富多彩的,课文中有大量的小说、戏曲,若靠教师 一人在台上讲解,有时即使是使出了浑身解数,却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因为教师毕 竟不是演员,很难完全将情感表达出来,因而影响学习效果。而现在由于多媒体的介 入,解决了这一难题,多媒体的直观性,图文并茂,兼有声音的感染,瞬间就能吸引 住孩子的注意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理解课文内容,接受知识。

总之,运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既是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又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 完美和补充。

多媒体教学在小学语文中的好处 篇5

黑龙江省农垦北安管理局逊克农场学校 王红艳

现代多媒体教育技术给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应用多媒体辅助小学语文教学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下面,本人就来谈谈小学语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所带来的好处。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释疑解难;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学习提供全面的感性材料,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能通过情境画面,以情激趣,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全方位地调动小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多角度地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兴趣。

如我在上《观潮》这一课时,过去总是拘泥于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述来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而教师的讲述对于从未见过钱塘江更未见过钱塘江涨潮的乡村孩子来说,要达到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是不可能的。现在,我们在上这一课时,可以通过电脑对有关钱塘江图片及钱塘江涨潮、退潮的情形进行剪辑,然后在课堂上择机为学生放送,这样一来,多媒体形式的钱塘江潮水,能使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融入教学内容之中。诸如此类的教学,都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以愉快的心情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使教学产生更大的效益。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形象、直观的效果,可以创设新颖的情境,有利于突破重点、难点。

多媒体技术在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像等方面具有高超的能力,它可摆脱时空的限制,可使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知识具体化、实物化,变成直观、生动活泼的视觉信息,化枯燥为生动,从而化难为易。

如学习《美丽的西双版纳》,这篇课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课文的`重点不仅要让学生学会优美的语言文字,同时还要感受西双版纳的美丽。但是学生没有亲身去过西双版纳,对西双版纳没有直接感受,存在思维跨度和理解难度,由于课堂条件有限,如此丰富的信息仅凭口头讲解是不易表达完整透彻的。为了平缓教学坡度,突破这个难点,更好地激活学生的学习气氛,我在教学时,有意识地运用多媒体课件这一电教媒体,播放西双版纳的植物和动物的有关资料,通过图、文、声、像,动、静、快、慢构造出直观性、情感性为一体的富有感染力的境界,并辅之以解说,活生生的画面使学生身临其境,进一步感受西双版纳既是植物的王国,又是动物的王国,真切地体味西双版纳的美丽与神奇。这样,既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又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的任务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使学生通过学习而趋于独立,最终摆脱教师的依赖,成为在学习上独立自主的人。

多媒体技术能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给予学生最充分的动眼、动脑、动口、动手的时间和空间,促使学生手脑并用,思维集中,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力地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的运用和提高,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图、文、声并茂,可以提高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在语文课教学时结合课文,恰当地采用电教媒体,启发学生由眼前的景象,联系生活想象可能发生的变化,从而加深对眼前事物的认识,丰富观察的感受。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技术,给学生以视觉、听觉上形成冲击力,学生的感官被最大限度的调动起来,从而拨动起兴趣的心弦,兴趣盎然地投入语文学习,在“视”中感受形象美,在“听”中感受音韵美,在“想”中感受意境美。既陶冶情操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及分析能力,从而促进了多方面素质的提高。

再如上《春》这篇课文,课文语句优美,用词精确,有一种超然的意境之美。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一切呢?我上课时用多媒体分别展示了五幅图片: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春人图,展现了风轻轻、草青青、花灿灿、雨绵绵的画面。让学生欣赏图片时,配有音乐的课文朗读同时出现,文字根据朗读速度滚动,图片随着朗读速度切换。音乐优美动听,朗读声情并茂,画面清晰逼真,它直观形象地展现了课文的艺术形象美、意境美、语言美,让学生感受“春色满园”“春意盎然”的同时,感叹“春”的美丽,唤起美的情趣,拨动美的心弦,得到美的熏陶。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

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也就是对语言信息输入(听、读)和输出(读、写)的能力。传统的教学手段比较单一,一块黑板,一枝粉笔,一本教科书。情景单一,老师授课的基本方式是讲解。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狭窄,视野必然受到影响。听读的机会少了,读写的能力也受到一定的限制。而多媒体技术能贮存大量的信息资料,能根据需要及时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感性材料,快速呈现,快速反馈。学生听的看的多了,就必然有利于说和写能力的提高。

社交媒体的好处 篇6

摘 要:多媒体教学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培养创新意识,解决学生思维困惑。

关键词:多媒体 数学教学 激发求知欲 突破重难点 培养创新意识 解决思维困惑

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投入到小学中使用,为学校教学工作带来极为良好的效应,多媒体已经作为常规教学的辅助手段,越来越受到小学数学教师信赖与重视,这与它能拓宽学生的认知力,优化课堂教学的积极作用是分不开的。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要对学习内容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学习过程对他们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我们的多媒体课件大多由影视图像或图片剪辑而成,它可以使学生置身于一种无彩斑斓,声像同步,动静结合的教学环境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这一课时,考虑到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全面,我首先让学生将自己知道的有关年、月、日的知识讲给大家听,然后让学生从多媒体课件中了解基本的天文知识,多媒体演示出:茫茫的宇宙中有无数的星座和天体在运行,地球围绕着太阳旋转同时自身也在旋转。多媒体课件演示的同时我配上解说,学生耳闻目睹,很容易就明白了地球在围绕太阳转的同时自身也在转,分别称为地球的公转和自转,于是就有了平年和闰年之分,也就有了一个特殊的二月份。多媒体课件形、声、色、光等相互结合,生动形象,使学生观看到了奇异的天文现象,对学习《年、月、日》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深刻理解了这一知识。这样教学,能使学生从心理上避免单纯听课易造成的疲劳和紧张感,获得了轻松、舒适、怡然的心情,在和谐、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气氛中快乐地学习。

二、多媒体教学有助于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

数学教学中的许多知识点,光凭教师的讲解很难让学生理解其中的重难点,而利用多媒体课件能够模拟、演绎的特点,将学生带进形象、生动、色彩缤纷的数学学习情境之中,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减轻了学生的认知难度。

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这个内容很抽象,教学的重、难点都是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圆面积公式的推导,如果运用传统方式教学,学生很难理解“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形”这个道理。如果改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把一个圆2等分,用红绿表示两个

半圆,再把两个半圆平均分成8个小扇形,将小扇形一个一个从半圆中移出排成红绿两队,又把两队合并成近似长方形并闪烁显示,然后依次进行16、32等分的割补、拼合,让学生直观地感知当等分的份数越来越多时,圆面变换后的图形越来越接近长方形。学生的思维就会由模糊变得清晰,能够想象到无限分割的情形,理解圆是可以转换成一个和它等积的长方形。一个复杂的化圆为方,化曲为直的问题在有限的时空内让学生得到认知感知,学会了推导圆面积的计算公式,且有机地向学生渗透了极限的思想。

三、运用多媒体课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创设情境,鼓励求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如果教师能抓住教材中所蕴含的创造性因素,激起学生学习情感,创设富有变化、能激发新异感的学习情境,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去研究问题,学生的创新意识会孕育而生。

营造氛围,激活思维。每个人都有自我表现的要求,小学生成长尤为突出,当表现成功时,越发激起再表现的欲望。教学时,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的氛围,把学生的自主权真正交给学生,打破常规思维束缚,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从不同途径、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主动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创新精神。例如,某操场长80 米,宽65米,为满足学生活动需要,操场的长增加40米,宽增加25米,求操场的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学生在解题时容易出现这样错误解法:40×25=1000(平方米),如果我们按题意在屏幕上先出示长80米,宽65米长方形,再延长长方形的长和宽,成为扩大后的长方形,并把面积扩大的部分涂色。从图上直观地看出长40米、宽25米的长方形不是操场所增加的面积,再让学生看图思考:增加的面积应该怎样求?在可视图形的帮助下,学生可以用多种方法解答。

四、运用多媒体解决学生思维困惑

教师如能在学生思维困惑时介入电教媒体,既有利于及时点拨和调控,也利于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解题能力的培养。

如:教学长方体、正方体体积之后,出示这样一题:把一个棱长为3厘米的正方体表面全部涂上红色,然后将此红色正方体切割成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小块,一共可切多少块?其中一面、两面、三面有红色的各为几块?还有几块一面红色也没有的?由于学生缺乏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解答起来还是比较困难的。这时,通过多媒体课件在屏幕上呈现“切割”、“ 旋转”、“提取”等动态过程,使学生一目了然,这其间既发展了学生的想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

社交媒体的好处 篇7

作为国家主流媒体的中央电视台,“两微一端”虽然较早就起步建成了, 但现在它也不可避免地被纳入媒体融合和战略转型的重要规划之中。 那么,在中央提出媒体融合一年后的今天, 社交媒体在何种程度上推动了主流媒体的融合转型? 我们以“央视新闻” 为例来探讨社交媒体在传统主流媒体的融合转型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发挥的作用。 “央视新闻”是中央电视台近年来为顺应新媒体发展而建立的适用于移动和社交端的公众号,以“两微一端”的形式出现。在中央电视台所建立的上百个公众账号中,“央视新闻”是影响力最大的一个公众账号,也是在中国主流媒体的社会媒体化过程中排名最为靠前的社交媒体, 能够较典型地反映出社交媒体在融合转型中的作用和局限。

一、“央视新闻”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早在2012 年下半年,中央电视台就开始顺应新媒体发展趋势,制定并实施了新媒体发展“三步走”战略,以“央视新闻”为品牌,相继推出微博、微信和客户端三个媒体平台, 占据了最有影响力的三个新媒体传播阵地,形成微博、微信和新闻客户端三位一体、差异化呈现的新媒体发展格局。 其成长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开通官方微博。 2012 年11 月,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官方微博“央视新闻”正式上线,它不仅报道热点事件,发表深度评论,对精彩节目做出预测和回顾,同时也展开调查、征集等网络互动。 当年年末,用户数便达到500 万;2013 年末,用户数飙升到4500 多万;2014 年末, 用户数达到1.07 亿。2015 年6 月,央视新闻微博总用户数达到1.6 亿,截至2015 年11 月1 日, 央视新闻用户数达到1.8 亿;而2015 年12 月30 日,这个数据达到2.1368 亿。①

微博稿件来源主要有三种:一是记者供稿。 央视要求在重大事件和突发事件发生时,记者要首先向新媒体供稿,保证微博优先于电视屏幕首发。 形式上主要以图片和文字为主。 二是屏幕来源,从电视屏幕选取优质内容,以独家视频、热点调查、重点专题节目为主,凸显视频优势。 三是热点新闻向记者约稿或者核实。 对于其他媒体爆出的热点新闻,编辑主动与记者联系核实和发稿, 保证信息准确、有独家内容。

微博的一个特点是“首发”。 为了保证“首发”,央视将新媒体发稿纳入新闻采编、制作、评价的全流程中,明确要求新闻中心的本部、驻国内31 个记者站和各海外分台、中心站的近千名记者“变身”全媒体记者。 微博首发时政新闻也成为央视时政新闻报道的常态。 以微博方式实时报道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大活动, 不仅是中央电视台新闻传播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国新媒体发展中的一件大事。 由于“央视新闻” 微博在发博过程中较好地利用了新媒体的特点,不仅做到了声、画、影俱全,同时将微博作为一个双向的传播平台,开通大量的互动讨论话题、重视网民评论,很大程度上放下了传统媒体的身段,从语言表达到内容形式上大走亲民路线, 将传统优势与新媒体有机结合。 “硬媒体”的“软着陆”有效拉近了它和网民之间的距离,网民评价其报道“既像央视的新闻又不像央视的新闻”。 这是中央电视台的新闻在屏幕外改文风、转作风的一种自觉践行和努力,也有效提升了它的影响力。

第二阶段:2013 年4 月推出“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 2013 年7 月,央视新闻微信好友数突破70 万;2015 年3 月9 日,“央视新闻” 微信公众号用户数持续上涨,已突破400 万,稳居资讯类公众号首位;截至2015 年12 月30 日,公众号突破535.5 万。

微信的特点在于向订户推送频道优质资源。 比如, 针对某一个具体的事件, 订户在发送关键词以后,它会为订户推出四条信息,包括一条重大新闻、一条央视的独家报道、一条民生信息、一条网络热点信息。 现在,微信公众号已经形成了“早晚推送精选新闻图文专题,随时推送重大突发新闻独家资源,以图文素材为主,注重多媒体搭配”的推送模式。 与微博互动的留言板效果不同, 在微信平台上的互动更加私密,微信网友的回复质量更高。 2013 年7 月底,微信公众号推出的一项“新政”广泛吸引了网民的眼球,在微信公众号每篇推送文章的标题下方、发布日期的右侧,可以看到实时阅读数,而在文章末尾,则可以看到点赞次数。 从此之后,在活跃度和粉丝数量上“造假”的公众号将无所遁形。 很多人表示,这是微信公众号政策迈出的一大步。

在2015 年3 月“中国微信500 强”榜单中,“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排名位列主流媒体第一。 排名数据综合了 “发布”“总阅读数”“最高”“头条”“平均”“点赞”等各项指标测量结果。

第三阶段:2013 年5 月和7 月分别推出搜狐客户端和独立客户端,并为其独立客户端起名为“看得见的新闻”。 基于中央电视台遍布全球的记者资源及雄厚的视频制作力量,该客户端24 小时滚动更新向用户提供新闻, 成为央视移动互联网内容发布的主要平台。 截至2015 年12 月30 日,央视新闻独立客户端用户数达到3151.8 万, 位列主流媒体客户端排名第一。

2014 年8 月,党中央提出“媒体融合”理念之后,为进一步深化融合,“央视新闻” 新媒体部也进行了一些改进。 一是将新媒体发稿纳入新闻采编评价全流程,推动记者的多媒体转型,同时确保重大新闻新媒体首发。 这实际上是为搭建新闻采编流程的“中央厨房”奠定了基础。 二是新闻中心和央视网共同组建网络新闻部,实现内容优势和传播优势的有机结合。这为台网深度一体化融合奠定了基础。 三是强化独家策划,将内容做到极致,做成精品。 从这几个方面来看,更新媒体融合理念以后,“央视新闻”正在呈现从量化到质化的改变。

二、“央视新闻”在融合转型中的意义

“央视新闻”自诞生以来,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央电视台在融合和转型方面的发展,那么,它作为移动社交平台在推动媒体融合方面究竟有什么重要作用? 本文采取对“央视新闻”微博、微信、客户端进行持续一个月的内容跟踪,以及对“央视新闻”相关负责人进行深入调研的研究方法,将结论归纳如下:

1.在传播内容方面,淡化了时政报道意识形态,丰富了报道内容和报道形态

中央电视台作为国家主流媒体, 承担着国家宣传的任务,另外,时政报道偏多也使节目面孔显得较为生硬。 如何能让央视的新闻报道容易被观众接受一直是一个很大的课题, 而社交平台的出现有效地解决了这些问题。 社交媒体的互动性和发布便捷性使一些在电视新闻中无法播出的内容可以在社交平台上播出, 从而使内容更接地气。 例如在2013 年2月7 日,“央视新闻” 将李克强总理在内蒙古棚户区看望群众,随机走入一户人家,却被主人家的5 岁光屁股小孩抢镜的内容发布在微博上。 此微博获得了转发21376 次,评论5969 条,并被人民网、新华网、新浪网等多家知名网站在首页转载。 这是央视新闻首次将新闻联播未播出的素材放在微博上的一次成功的尝试。 2014 年11 月APEC会议期间,奥巴马在雁栖湖居住几日的细节, 虽然不适合在电视频道播出,但在微博中报道却获得了很好的反响。 其中一个标题为《奥巴马为雁栖湖点赞》的博文转发量过亿。再比如,习大大在庆丰包子铺自己排队买包子,习大大考察南锣鼓巷等新闻都是通过社交平台首发的。这些内容丰富了时政报道的内容, 折射了国家领导人的亲民形象, 也为主流媒体增添了影响力和公信力,获得了网民的高度赞扬。

以多种形态弥补了电视新闻中无法呈现的信息。 电视新闻的特点决定了荧屏上的新闻内容可能比较注重新闻事实本身的呈现和报道, 而在互联网的社交平台上, 电视新闻就可以充分利用其互动性强的特点,采用征集、调查、话题等方式增加事件报道中的互动交流,全方位地阐释报道,让观众获得全方位的信息。 与此同时,微博主打“首发”、微信注重“互动”、客户端发布 “视频”的三管齐下的格局也有效地补充了电视节目中单一的报道形式。 例如在2015 年9 月3 日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 周年阅兵期间,除电视的直播报道外,央视新闻客户端从各个角度发布了视频,有“大阅兵就在你我身边,看看网友怎么拍”“大数据告诉你, 阅兵火了哪些词”“一张动图掌握大阅兵空中梯队机型”等直观的视频;在其微信公众号中,精选了一些优秀的图片、文章和视频;央视新闻微博则发起话题“9·3 胜利日大阅兵”系列,有“阅兵式上,哪个瞬间让你激动落泪? ”“受阅装备颜值爆表: 你最喜欢哪一个? ”“我身边的受阅官兵”等,激起了民众对阅兵中各个话题的讨论。 这些话题很好地激发了百姓心目中的问题, 使阅兵接地气、暖人心,微博制造迎合百姓的话题、客户端精选优秀视频、公众号推送优质文章,三者合力打造了理想的传播效果,给用户带来全方位的感受。

(二)在传播渠道方面,通过微博、微信和公众号三管齐下,共同发力,打造了不同于电视新闻的新媒体端口,有效地辅助实现了“一云多屏”传播体系的构建

中央电视台是世界上最大的电视节目的制作机构和播出机构之一, 每天播出的频道有40 余个,年播出的节目总量超过26 万小时,平均每天700 多个小时,自制节目的比例达到75%。 依托于这样强大的内容生产优势,建设电脑屏、手机屏、pad屏、电视屏、户外屏与全球网络视频分发体系形成合力的 “一云多屏、全球传播”体系,将有助于央视在全球传播影响力的扩大。 而微博、微信及客户端由于依托手机、pad等移动媒体, 它的广泛使用能够增强用户黏性,更加推进多渠道传播体系的完善与建构, 有效扩大央视在全球的影响力。

(三) 在组织机构方面, 促使新闻制作向一体化方向转型,实现台网融合

“一体化发展”成为一个热词,是在党中央提出“媒体融合”的理念之后。 媒体融合中的“一体化”,指的是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组织机构中战略上结合在一起,在平台、内容、技术、人员、管理、营销等各个方面共同运筹、共同发展。 它被看作“媒体融合”的重要途径。 现在,为了使传统电视新闻与社交媒体的新闻能够一体化发展, 央视新闻中心专门筹建了网络新闻编辑部, 参与新闻中心的日常策划和重大报道的统筹会议。 它使得微博、微信和客户端能够和新闻中心实现资源共享, 结合重点选题自主策划原创内容并调度全媒体记者前往采访。 这样的紧密结合使移动社交媒体获得了和电视新闻编辑部门同样的采编资源和权限, 实现了电视新闻和社交媒体新闻的一体化采编播。 央视新闻中心前副主任梁建增认为,“两微一端” 已经有效促进了新闻制作的一体化运营。

三、“央视新闻”在实践探索中的局限

作为社交媒体,“央视新闻” 近年来的摸索和实践无疑已经为央视的媒体融合向前推进了重要的一步,从目前看来,它至少在内容的融合和渠道的融合方面起到了推进作用。 但它的发展也存在着不少局限,从笔者的调研和跟踪来看,“央视新闻”目前至少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 新媒体发展速度过快, 但人财物的配置与其发展速度不相匹配, 没有形成成熟的管理运行体制

据央视相关负责人介绍, 央视与国际一流媒体在新媒体运营方面的投入比较还有较大差距,CNN新媒体部门有2000 人,他们建立了自己在各个业务领域的制作团队, 比如短视频团队、 外派记者团队等,有专门的制片人来管理和负责这些团队,并有专业和熟练的流程, 可以随时生产与在传统媒体上报道完全不一样的内容。 BBC新媒体部门人数达到1800 人, 仅一个APP客户端一年就有1700 万英镑的运营经费。②而到目前为止,“央视新闻”整个团队尚没有固定的员工数目, 大部分员工兼职于微博和微信平台, 他们的工作状态是每天从获取的新闻素材中看到适合于微博、微信或者客户端的内容,根据自己的经验并结合“首发”“互动”和“视频”的特点加工成适合微博、 微信和客户端的内容, 分别发到微博、微信和客户端上,并且实时跟踪粉丝的反馈再一条一条追发。 他们的工作没有相对固定的机制和分工。③从我们对央视英语频道“CCTV-NEWS”等几家大的账号的调研情况来看,央视新媒体在人力、财力方面的明显不足和缺乏成熟的工作机制是一种普遍状态。 从新媒体本身的发展来说,无论是源源不断的新技术的开发还是各种平台的维护和运营都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财力。 因此,央视新媒体要甩开手脚往前走,必须有足够的财力的支持。

(二)缺乏一体化思维模式

学者们一致指出,媒体融合需要一体化的运营。一体化包括新闻采编流程的一体化、 技术平台整合的一体化、组织机构管理的一体化、营销战略的一体化等。 而一体化的运营来自一个对于融合发展媒体的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 在前文中我们提到过,目前央视新闻与新闻中心的电视节目播出已经基本实现了一体化运营。 但从整个宏观层面来看,央视与新媒体还缺乏清晰的规划。 例如,央视所有的移动社交账号已达100 多个,仅APP客户端就达50 多个,其中来自体育频道的APP就有三个, 这些散落在频道各个角落的微博、微信、客户端由不同的群体开发,功能重复,造成资源浪费。 另外,同是作为新媒体的央视网和 “央视新闻” 移动社交客户端之间也各自为政,缺乏一个成熟的平台将其规划整合统一起来,不利于真正的组织融合。

(三) 平台建设还有待提升, 缺乏将观众变成用户的设计

互联网思维是近年提出来的新概念, 它强调开放、协作、分享,是一种“用户至上”的思维方式。 在这种思维方式的影响下, 主流媒体不再是单纯发布信息的平台,更成为用户共享资源的平台。 媒体所生产的并不是在舞台上播放的“节目”,而是能够直接到达观众或者带来盈利的产品; 传统的观众也不仅仅是观众,而是对媒体内容进行消费的“用户”。 因此,“将观众变成用户”已经是一些传统媒体的共识和追求。 但是,在一些传统主流媒体的转型中,这一点还比较欠缺。 一些学者认为,传统媒体的新媒体战略逻辑不外乎渠道扩张与内容推送, 本质是在互联网空间做传统媒体的业务, 没有把建设互联网世界的用户关系服务平台作为重点。 “新媒体平台本质是用户关系而非播出平台”[2]。 “央视新闻”也存在这样的问题,综观我们的微博、微信和客户端,大部分内容仍然是主流媒体内容的推送, 虽然有用户评价和相关衍生业务,但相比别的媒体还是比较少。 比如,“央视新闻”的APP平台上就缺乏用户反馈、评价的平台和一键分享的功能,对“央视新闻”微博的反馈和评价,后台也有比较严格的审核机制,因此,央视与其用户较其他媒体更难以达到轻松和深入的关系。 不过,现在“央视新闻”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正在探索采用Eye-on cloud的方式搭建用户上传信道,让用户能够通过央视平台上传文件和图片, 让用户成为微博微信的客户,就像CNN的I Report平台一样,让用户成为新闻的发布者。 通过这样的平台,将来能够实现与用户的深度合作。

(四)缺乏清晰的盈利模式

盈利模式并不仅仅是央视社交媒体所缺乏的内容, 也是目前所有传统媒体走向新媒体过程中的通病。 对于移动社交媒体来说,可以通过APP逐步开展收费下载和付费阅读等盈利模式, 这在目前国际一流媒体的APP中已经普遍出现。 但在短期内,我国媒体的移动客户端通过收费下载和付费阅读等途径获得收入的可能性不大, 广告可能会继续成为媒体移动客户端的主要盈利模式。 从整个电视台的情况来看,媒体融合要达到真正的融合,需要在资本层面进行深入的整合,需要通过融资、跨界并购等方式吸引资本,进行不同组织形态的整合。 据央视新闻中心策划部负责人介绍,“央视新闻” 正在开创新的盈利模式,不过,这还需要较长的时间去摸索。

四、结语

“央视新闻”成立短短三年多用户已过亿,近一年来, 它也确实在推进媒体融合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它离真正的媒体融合还有一定的距离。 《中国媒体融合发展报告2015》 指出:“目前传统媒体在技术和渠道方面的融合已经能够实现, 但业态和商业模式的融合还需要经历一个过程。 未来的趋势是要构建自己的应用平台和数据库, 提供除新闻信息产品之外的多种服务, 并实现盈利模式的电商化转型。 ”除此之外,笔者认为,传统媒体面临的最紧迫任务还有队伍建设和人才问题。 只有通过深化体制改革、进行股权激励、提高人员待遇等举措,才能在体制机制方面与新型媒体真正接轨, 实现深层次的媒体融合。 对于中央电视台来说,要做到真正的融合转型,还须强化互联网思维、从顶层设计上制定台网融合的规划。 但由于央视承载着国家的宣传任务,加上其自身体制的陈旧和体量的庞大, 其转型过程显得格外艰难。 尽管如此,央视还是已经开始着手这方面的工作,希望在未来的五年中,能够实现内容、渠道、技术、营销及组织等各方面的深度融合,朝着新型主流媒体集团的目标迈进。

参考文献

[1]祁博.媒体融合一年,细数五大亮点.新华网,2015-8-13.

多媒体技术给现代教学带来的好处 篇8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 激发兴趣 突破难点 丰富多彩

一、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教学注重知识的灌输,在教学手段上比较单调、缺少新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极易产生疲劳,学习兴趣自然会受到一定影响。而多媒体技术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这种状况,通过声音、色彩、图像、动画等各种手段直接作用与学生的感官,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静为动,把平时老师说不清道不明,学生不易掌握和理解的知识一目了然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多媒体画面不断切换、信息量不断增加,学生的情绪会始终处于一种亢奋状态,学习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享受学习的过程。

二、体验知识形成过程,突破教学

重点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但又是具体的;是静止的,但又是动态的。教师呈现的空间是有限的,但知识反映的内涵是无限的。而体会知识的具体与抽象,静态与动态,有限与无限往往是数学课的重点和难点。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完备的声、像、动画等网络资源突破难点,突出重点。

1、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

乐学”

小学数学由于学科自身严密的逻辑性和高度的概括性,使得知识自身缺少小学生比较感兴趣因素。在教学中应结合教学内容的具体特点,合理选用或制作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融知识与趣味为一体,增强知识的感染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面对枯燥的数学,我充分挖掘教材的兴趣因素,运用多媒体具有图象直观、色彩鲜艳、动静结合等特点,制作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产生一种乐学的情感,从而自觉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

2、运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易学”概念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难点,难在不少概念的推导过程学生不易理解,尤其是数学思维方法和思路,易导致学生死记硬背。如“循环小数”一课的教学,要领自身有的尽是抽象,难理解的术语,概念出现的“依次、不断、重复”等这些术语对于学生来说都是第一次接触,如果这节课用传统的教学手段,一上课就出示例题让学生作除法,然后观察除法算式进行概括,学生会学的吃力、无味,而且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探索能力的创新精神的发展,而这里如果根据循环小数中存在的“循环现象”这一特点,把生活中的循环现象用多媒体特殊的呈现方式引进课堂,赋知识于情趣,效果则大不相同。

一开课就用电脑演示“春、夏、秋、冬”四季风景,配话外音并连续重复进行播放,并告诉学生这种现象叫循环现象,在数学知识中也存在着这种有趣循环现象,从而导入新课“循环小数。”学生在欣赏风景的同时借助于身边的事对后面概念里将要用到的“循环”现象有所感悟和理解,并对循环现象会产生好奇感,这时再出示除法式题,让学生去试除、去观察、去发现,归结循小数的规律。这样不但分散了教学难点,而且使学生对循环小数产生了奥妙之感,主动去探索发现循环小数的特点和规律。电教媒体在此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化静为动、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既节省时间,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所起的作用是其他教学方式无法替代的。

3、运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会学”

小学数学教学,以从知识本位、能动本位,转到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轨道上来。因此,课堂教学不仅仅是教学生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学习、善于学习。如在教小学数学第一册“9加几”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凑十法的计算方法,我制作了动态演示凑十法的多媒体课件。屏幕上首先了现十个格子的盒子里装了9只乒乓球,盒子外面4只乒乓球,先让学生看图列算式,然后电脑示从4只乒乓球里拿出1只装进盒子里,提问:“把4只乒乓球分成几只和几只?”紧接着提问:“盒子里现在有几只乒乓球,你是怎么知道的?”最后还可以借助投影仪让学生摆小棒来演示凑十法的运算过程。这样,学生轻而易举地学会了用凑十法来计算9加几,并且在充分的掌握了算理之后,为今后举一反三学习8加几、7加几等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信息技术素养

多媒体课件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信息技术知识,而且能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会学生通过分析、综合、概括、判断、推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信息技术素养。在多媒体教学中,它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全面的动手动脑本领。例如:利用多媒体的动画模拟、过程演示,使静止图成为动态图,从中观察到整个变化过程,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讨论,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正确的信息技术有关概念,促进思维向纵深发展,使信息技术素养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四、多媒体教学可以弥补教师自身不足,完善课堂教学结构

上一篇:教师队伍建设的做法和体会下一篇:发给挚友的五一劳动节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