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电视新闻(精选7篇)
答:电视新闻具有图像与声音信息共同出现的特点,因此,好的电视新闻一定是画面与语言的完美结合体。
首先画面应当准确到位、生动充实,靠画面展示出主要的新闻信息,感染观众。镜头要能抓住观众的心理,达到他急于想看到的你适时就给了他的效果。构图取景用光等要相得益彰,让人认为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不能因为技术运用不到位影响观众的收看情绪。
同时文字稿件要精练优美。电视新闻中,文字稿件直白新闻的视觉和观点,具有完善画面语言的功能。因此,文字稿件要通过好的标题、好的导语、好的内容打动观众,在画面语言基础上进一步反映新闻的思想性、艺术系和新闻价值。
二、电视新闻解说词和画面从专业角度讲有什么要求,如何完美组合?
在电视新闻中,解说词与电视画面就像人的两只手,同等重要。
电视画面从技术角度讲要平稳清晰、色温准确、用光恰当、时间足够;从艺术角度看要讲究构图、讲究视觉冲击力,讲究特写、近景、中景、远景、空镜头等景别的搭配以及同期声的运用。
要做出一件好的电视新闻作品,除了注重电视画面的拍摄,更要注重解说词也就是文字稿件的处理。电视新闻文字稿首先要谋篇布局,选准角度,从一个最有价值、最能引人入胜的方面入手,反映新闻事件。其次是要做好导语,使短短几句话能够达到吸引观众注意力、准确概括或引领文章内容的作用,接下来要有良好的文章内容,通过有分量的事实解释,达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的效果。其中也要注意背景的交代和结尾的处理。电视语言文字要力求多用新闻事实说话,明确实在.听觉鲜明,通过阐述细节来说明新闻事实,加深观众的视听印象,尽量减少抽象、笼统、概括性的语言文字。
在电视新闻中,解说词和画面互为依存,只有有机结合,才能相得益彰。有的时候要声画合一,有什么画面,有什么解说,声画同步。解说词结合画面,畅述画面中蕴涵的更多信息。有的时候要声画对位。如报道先进人物时,解说词介绍人物的事迹,画面表现的是人物现在的工作。声音和画面按照各自的表达方式形成对位关系,达到丰富内容、深化主题的目的。
一、处理好素材准备与稿件写作之间的关系
县级广播电视台作为基层广播电视台, 由于服务区域有限, 在媒体收入方面主要靠财政投入, 采编播设备都赶不上大台, 但还是基本上实现了数字化, 在素材的质量参数上可以与大台对接, 但是画面采编人员缺乏专门的培训, 经常出现“画不对稿”的情况, 由此导致图像编辑处理困难, 偶尔几个画面还行, 多了就会失真, 甚至导致观众认为在造假, 因为画面上出现的和稿件里提到的内容严重不符。比如, 报道某领导到企业检查指导工作, 拍出来的画面抖动太大, 或者画面稳定但分不清楚谁是主体、谁是陪同, 导致图像编辑制作时无从下手;又如, 讲到某村产业结构调整时重点发展养殖业, 结果画面上全是满山的葡萄;再比如, 稿件里提到某村冬天大搞农田水利建设, 结果画面是一群领导在田地里开会。因此, 电视稿件和画面之间要达到两者基本吻合。
要避免画面与稿件严重脱节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外采人员在拍素材时一定要有前期编辑意识, 也就是要站在编辑的角度上拍素材。换句话说, 要根据人的自然视觉规律做到“稳”、“准”、“狠”:稳就是拍画面的时候机器一定要稳, 画面一定要稳;“准”就是要拍摄主题突出, 观众一看就知道重点是什么;“狠”就是一定要狠下心来, 寻找最关键的画面, 不要乱拍一通, 结果什么都用不上。
二、处理好网络借鉴与稿件写作之间的关系
网络已经成为县级广播电视台最基本的办公工具, 传图像、发送邮件、信息沟通, 都无法离开网络。因此, 正确运用网络资源已经成为采编人员最基本的素质体现, 但是也要做到利用网络但完全不依靠网络, 借鉴网络但不完全照抄网络。
总的来讲, 县级电视采编人员从事的大多是综合性、粗放型的采访工作, 主要为时政新闻、民生新闻。时政新闻的类别, 一是上级领导和行业主管部门前来调研, 二是本地区本部门领导下基层调研, 三是会议报道。这三类新闻总的来讲就是领导活动, 在新闻报道中处于中心地位, 做得好可以有效传递县委政府的声音, 让听众和观众更好地了解当前一段时间的主要工作和政策导向, 做得不好将会受到领导和观众的批评。领导活动稿件可以借鉴, 但切忌照抄别人的稿件, 曾经有一名记者采访一位到县里调研的省级分管政法的领导, 在场时没有认真听领导的讲话, 回来以后不知道怎么写, 只能去网上下载一篇公安工作会议的稿件来交差, 甚至连原文中的“公安”两个字都没有改为“政法”, 文字编辑也居然没有发现, 一路放行, 到了制作阶段后才发现。这样的情况不止一次。
其次是民生新闻。民生新闻由于贴近群众生活, 深受群众喜爱, 占据了大量的收视率。相对来说, 其稿件内容要灵活些, 但是一定要实事求是, 不炒作, 不虚夸, 写法可以借鉴网络, 但是内容不能雷同, 需要自己多提炼, 才能写出令人感动的稿件。
上述两种情况在借鉴时都有一个前提, 就是要通过网络学习对应的稿件写作知识、画面拍摄知识, 借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从而更好地指导工作。
三、处理好对内宣传与对外宣传之间的关系
县级广播电视台由于处于整个媒体组织的底层, 基本没有媒体优势, 加上各地区和各单位都重视外宣工作, 常常会出台一些激励机制, 引导采编人员向中央省市媒体推荐稿件, 于是有的编辑记者为了出名和获得丰厚的奖励, 对常规报道敷衍了事, 甚至推脱、放弃常规采访报道, 一心要上市台、省台和中央台, 整天就是“挖空心思、天天向上”, 甚至未经他人允许而盗用别人的素材, 从而引起别人的反感。因此采编人员要本着诚实守信的原则, 正确处理好内宣和外宣之间的关系。
怎样才算协调好内宣和外宣关系呢?笔者认为, 首先, 采编人员要搞清自己的位置, 自己是本级电视台的一名员工, 而不是上一级电视台在本地分支机构的派驻人员, 自己的工作是做好县级广播电视台的采访报道, 为本级媒体服务, 在做好常规报道的基础上争取多上外宣稿件, 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 树立自己和本级广播电视台的形象;其次, 基层电视台在制定考评机制时, 也要充分考虑这一因素, 用制度来引导采编人员的对外宣传行为。
四、处理好稿件的统筹和编排关系
县级广播电视台规模小, 采编人员严重不足, 为了完工作任务, 总是一人担当几个角色, 就像凤凰卫视新闻总监吕宁思所说的那样, “上台就播报下去就编辑, 出门就采访进门就写稿”, 经常既当编辑又当记者和播音员, 因此做好内部稿件的统筹和编排很重要。稿件的统筹与编排是一个宽泛的概念, 既包括一篇稿件的统筹, 也包括整档新闻稿件的统筹。
首先是稿件内部统筹。采编人员外出采访时, 总是会得到很多信息, 有关与无关的、重要的和不重要的、关键的和不关键的。从什么角度写稿就显得非常关键, 这是第一步, 信息统筹。第二步, 稿件结构统筹, 什么内容放在什么位置, 什么内容应该强调, 什么内容应该略写甚至不写都要统筹, 因为提供给受众的都将是权威信息, 一定要谨慎行事。
其次是节目编排统筹。一个节目总是由几篇或者十几篇稿件共同构成, 因此节目内容的编排就显得很重要, 什么稿件应该排在前面, 什么稿件应该排在后面都是很有讲究的。笔者认为, 常规编排可以按照正常顺序进行, 但是当一个时期的舆论宣传方向发生改变时, 要紧急跟上。例如当前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刚刚过去, 党的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活动正在陆续展开, 各项改革正在酝酿和逐步拉开, 因此涉及这些内容的稿件应排在整档节目的前面, 以突出本地本部门对这些问题的重视。
再次是画面编辑统筹。画面编辑就一句话, “不求更好, 只求最好”。时政新闻要选择最能突出主体的, 民生新闻要选择最具视觉冲击力的, 但是要注意不能出现令受众反感的画面, 同时要注意遵循画面剪辑和视觉感官规律。
最后是稿件和画面质量之间的统筹。如果一篇稿件写得不错, 但是画面太差, 就应该沟通后拿下重排。
五、处理好内部工作与外部响应之间的关系
采编人员面临着工作的不确定性, 常规采访已经疲于奔命, 但是突发事件发生时, 必须立刻行动赶往一线采访。因此采编人员一定要能够正确处理内部工作与外部响应的关系, 在关键时刻能出征、能战斗。
在采访实践中, 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紧急情况, 一是重大自然灾害, 二是急需处置的社会突发事件, 三是临时通知的各种领导活动。在这三类紧急情况中, 最难以处理的是社会突发事件, 因为这类事件情况复杂, 牵涉面广, 采编人员难以掌握报道方向, 工作非常被动常常错过了最好的报道时机。对于这一类新闻, 要求采编人员要具有敏锐的政治嗅觉和新闻敏感性, 牢牢把握住宣传的难点, 多问、多请示、多汇报, 确保在最短的时间获取报道主动权。至于自然灾害和临时通知的领导活动, 这两类情况基本上都是按部就班, 政治风险不大, 处理起来较为容易。
那么, 如何才能处理好内部工作和外部响应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关键是要从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是采编人员要时刻有突发事件发生的思想准备, 要时刻有冲锋陷阵的心理准备, 只有这样才能处事不惊;二是采编人员要有完善的装备, 记者外出时需要带的设备和生活用品, 平时就打包装好, 一旦需要出发带上就行;三是采编人员在行进中要边走边了解情况, 一旦赶到目的地即可开展工作;四是采编人员要将到现场的情况及时反馈后方, 以便领导做出决定是否需要增援。
六、处理好记者与通讯员之间的关系
采访的功夫要做到位
新闻线索在于发现,新闻价值在于挖掘。要让一条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变成好的新闻事件,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做好深入采访工作。一篇新闻作品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记者的采访功夫下了多少。
一.“脚板下出新闻”,只有深入才能化腐朽为神奇
要写出好新闻,仅仅身到现场是不够的,还得深入到新闻事件中去。通讯《让草原雄鹰展翅——白云铁矿2008年创新机制搭建平台锤炼队伍纪实》的采写就是这样一个成功的例子。
在每年年初,报纸上会有大量回顾成绩的通讯。对于这类文章,往往要依据采访单位的年终总结,受到的条条框框限制多,很少能谈上什么生动的人和事。白云铁矿作为包钢重点生产单位,很多同行多年来在采访方法和技巧上进行了广泛的探索。为了把稿件写得准确、生动,笔者在前期采访中花费了很大的心血。先后参加了两个专题座谈会,与党政主要领导进行沟通,并深入到多个采场与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普通职工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为后期写作积累了2万多字的素材。在后期写作中,经过反复思考,写出了一篇2000余字的通讯。文章见报后,受到了老编辑们的一致好评,认为文章没有充斥大量枯燥的措施和做法,而是见人见物见精神,可以成为报纸今后通讯的示范之作。
二.“功夫在诗外”,只有用心才能促成新闻线索向新闻作品的蜕变
“梗概性、片段性和不确定性”是新闻线索的几个特征。这几个特征的存在,对我们能否变片段为具体、化点滴为完整和转不确定性为确定性有着很大的制约。在实现新闻线索向新闻事件的转变中,应该针对新闻线索的特性,多下一些功夫。
新闻线索一般没有过程,没有细节,只是一个片断或一鳞半爪;从新闻要素来看,更是残缺不全。片段性这一特点启示我们,一鳞半爪虽不是全龙,但不能轻易放弃,而是要进一步去发现、了解全部新闻事件。曾在一次采访中,笔者掌握了一些信息:包钢陆续与7个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共建10个联合实验室。由于时效性已经过去,很遗憾没能撰写成文;“稀土化学与材料联合实验室”揭牌和双方签约项目的启动,使之新闻时效性立刻体现了出来。笔者抓住时机,写出了《包钢11个产学研联合实验室进入实施阶段》这条被大量转载的好新闻。
精心构思才能写出好新闻
对记者来说,最期盼的是抓到好的新闻事件,最可惜的是不能把好的新闻素材写成好的新闻作品。要写出上乘的新闻作品,还需要记者在平时加以注意和训练,掌握更多的写作技巧和手法,一旦遇到好线索,就能写出值得骄傲的好作品。
一.突出典型细节,确保新闻有故事吸引人
一篇新闻故事能否打动人,细节是关键。新闻没有细节不行,细节过多过滥也不行,新闻表现的最佳境界应是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里,快速看到想了解的内容,快速明白信息的内容,快速得到因新闻带来的感受。这样,就要求新闻的细节要典型,有代表性,能通过典型的细节,最明白最动人地说明新闻的主题。
以《让草原雄鹰展翅》这个例子来说。作为一篇常规通讯报道,要写出彩,必须抓住这个单位的工作特点,选取典型的事件和人物。这篇文章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文章选取的典型人物让人读后印象深刻。“80后”的中层干部、自治区人大代表李振华,这个人物非常有代表性,一个人才济济的大型矿山,能够给资历尚浅的“80后”脱颖而出的机会,有力地说明了白云铁矿创新人才机制的成效。文章引用的一些人物语言也非常有说服力,比如引用白云铁矿领导班子中的一句名言:设备设施相对陈旧,但用人机制不能陈旧。讲到2008年有49名大学生扎根矿山时,引用了单身职工陆雪莉的话:“这里是家,这里有家的温馨。”这些语言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可信度,使抽象的工作成绩变得具体真实。
二.化专业为通俗,就能写出生动的作品
作为企业报新闻记者、作为工业企业的宣传工作者,每天接触的是硬邦邦的专业生产线和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在这样的环境下,如何把专业术语变成生动的新闻事实,是作为新闻工作者必须要掌握的一门基本功。
笔者曾采写的通讯《小发明催生大“革命”——选矿厂赵金刚和他发明的多功能管材放样划线器》发表后引起很大反响,不仅被本地报刊广泛转载,而且被新华社采用。报社领导认为,文章的成功之处就是用通俗化的手法,淋漓尽致地叙述清了新闻事件本身的价值。文章讲述的发明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问题,如何让读者一下子明白这个发明的特点和意义,对笔者本人也是一个考验。笔者曾经写过《破茧化蝶获新生——稀奥科镍氢动力电池设备改造工程纪实》的通讯。虽然这篇通讯获得了当月的好新闻,也频繁被各大网站转载,但是好新闻点评中的一句话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专业术语多而晦涩难懂。从那以后,笔者就开始有意识地尝试把专业的术语通俗表述。在《小发明催生大“革命”》这篇通讯中,努力用亲身体验、举例、对比等方法,在力求通俗地表达这一发明上下了很大功夫,做到了化专业为通俗。
在我们的校园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默默的坚守在自己的岗位,无论风吹雨打,从不抱怨。在校园篮球场的某个小角落,我们发现了这样一个老大爷。你在这里工作了十几年了?我在这里工作十几年了,我觉得不辛苦,我觉得待在家里还不好些,在外面看看报纸也就好一些。你如果不读书不看报,有句老话,人不学就变笨,刀不磨就变钝。对于老大爷这种行为,我们同学们有什么看法呢? 反正我挺喜欢读书的。这个老大爷虽然是为了生存才在那里卖水,可能为了打发时间才读点报读点书来充实自己的生活,我挺赞同这种想法能够排除外部的干扰得到心灵的慰藉。对于拥有优越读书环境的大学生还不好好珍惜这种资源你怎么看因为我从踏入大学的第一步开始,我就觉得大学生是来生活学习的不是来享受的,所以我觉得他们还没长大吧。我觉得老大爷很有情调。为什么会这样说呢?一般老人看书看报的还是比较少,至少说明他热爱生活,这个年龄段的生活还是可以的,有心情坐下来晒太阳看书看报。老大爷没有好的读书条件,但是他却没有放弃这种读书思考的机会,这给我们有优越读书条件的大学生带来很多思考。
教学目的与要求:
课程性质:属广播电视专业教学课程,必修课.基本内容:本课程专为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学员,在学过《》,《电视摄像》等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前提下,增设的有关电视的专业课程.内容涉及电视的特点,原理,方式方法等,包括熟练掌握镜头前访问,突
击采访,现场报道,人物专访,记者招待会采访,电视深度报道等方面的方法与技巧.基本要求:本课程旨在使学生认识到电视新闻记者,除了要有报刊文字记者的素养外,还要懂得电视的特点和特性,且能掌握现代电子摄录设备摄录新闻事实的基本技能,并能熟练地将多种传播符号采集,有机组合起来,以便将来能胜任电视台记者的采访工作.教学方式:除讲课外,采用精讲多练(以采访校园新闻为主),习作讲评,作品分析,课堂讨论等多种形式,理论联系实际,力求提高实践能力.参考教材:
张骏德主编《当代广播电视新闻学》有关录音采访与摄像采访部分,2001年3月版
刘海贵著《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版
艾丰著《采访方法论》,人民日报出版社1996年1月版
教学内容:
电视的特点与方式
电视必然要求现场采访
严格受时间空间条件限制
综合传播符号的采集
记者出镜头的形象问题
受众往往参与及信息反馈即时
电视新闻传播符号
电视新闻传播符号包括声音符号,图像造型符号,字幕符号
声音符号包括播音语言,现场语言,现场音响,音乐符号
造型符号包括形体符号,表情符号,服饰符号,色彩符号,空间符号,图表符号,照片符号,节奏符号,等等
字幕符号分四种:标题,插入式简讯,同步注释,整屏文字等
电视新闻的声画关系
声画同位
声画对位
两者有机结合镜头前访问一一提问与引导的技巧
镜头前访问的特点
访问成功的各种条件分析
如何提高提问的质量
提问的方法
引导的技巧
实习之一------采访校园新闻
突击采访与现场报道
突发性事件采访与非事件性的不同
突发性事件采访的方法
电视现场报道的特点
记者的事先准备与临场应变能力
现场观察的技能
现场观察的涵义
只有观察到才能拍摄到----现场观察对电视记者的重要意义
现场观察的类型
现场观察的方法
人物专访
人物专访的特点
抓住访问契机,采集重要信息
采集人物事迹,体现人文精神
兼顾现场,人物,记者三要素,熔现场情景,人物言行,记者感情于一炉
(九)实习之二------采访新闻人扬
(十)习作讲评
(十一)全感采访与采访心理
1.全感采访的涵义与作用
2全感采访的要领
3.采访中的心理感应规律及其运用
(十二)电视深度报道
电视深度报道的涵义与类型
电视深度报道采访的特点
电视深度报道采访的方法
(十三)记者招待会采访(实习之三)
记者招待会采访的特点
记者招待会采访的提问
记者招待会采访材料的整理
(十四)各种类型采访总结
事件性新闻人物
非事件性新闻人物
人物专访
深度报道
记者招待会采访
(十五)十条基本采访方法(上)
点面结合三个阶段:横,纵,变
两面挖掘
寻找“镜子”
5.抓取特点
(十六)十条基本采访方法(下)
6.抓关节点
7.协同作战
体验感受
“短仗长打”
常备不懈
电视新闻,是电视新闻报道主体—记者根据报道信息的价值,运用现代电子技术手段将自己对客观信息的感受、理解和认识,用电视信息符号外化出的电视节目组合形态。
第一章
电视新闻记者及其基本素质
思想素质—要制作出优秀的电视新闻作品。首先在于记者思想认识和知识积淀,它构成了记者思考和报道的“背景”,决定了报道的质量。
1.政治素质(1)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武装头脑
(2)坚持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正确的舆论导向
2.责任意识
3.职业精神与职业道德
业务素质—1.理论知识
(1)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知识
(2)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
(3)电视新闻理论知识
(4)和具体报道领域、选题相关的专业知识
2.新闻敏感—是记者对客观事实中新闻价值的发现与识别的判断能力,是记者对社会现象的洞察能力,对事物发展变化的反应能力,对新闻线索的辨别能力以及对新闻事实的分析能力的集中
体现。
3.专业技能—电视技术技能,电视表达能力。
身心素质
全感采访(应用题)--就是记者深入现场,用眼耳鼻舌身的全部感官,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对新闻事件、场景、人物进行全面的了解。全感采访实质上就是全感思维在新闻工作中的体现。
1.体验现场 2.展示过程 3.突出细节。
当代电视新闻观念
1.平等意识--(1)关注百姓生活,贴近群众情感,寻找百姓话题。
(2)平视采访对象
(3)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2.竞争意识--(1)时间空间的突前意识
(2)报道手法的创新意识
(3)观众意思
3.法律意识—(1)新闻外的法律意识-体现在采访报道行为中的法律意识
(2)新闻内的法律意识-渗透于新闻报道中的法律意识
第二章
电视新闻采访的特征
1. 采集手法的先进性--(1)ENC采集方式
(2)EFP采集方式
(3)SNG采集方式
(4)多媒体数字采集方式
2.表现内容的现实性--(1)表现内容来自现实
(2)时空的同步性
3.信息形态的多样性--(1)画(2)文字(3)声音
4.采访方式的人本性--(1)人本采访本质上是一种人际交流
(2)记者是人际交流的组织者或主导者
(3)人际交流成为大众传播的手段和形态
电视新闻采访的类型
1.确定性采访
(1)确定性采访的内涵(应用&概念)--是指电视新闻记者为确定和掌握新闻事件的必要信息而进行的采访。
(2)确定性采访的特点
(3)案例分析
2.信息性采访
(1)信息性采访的内涵(应用&概念)--带有探寻性采集信息目的的采访形式,是对新闻实践中的不确定因素的探
寻或对确定性新闻事件中新信息的挖掘。
(2)信息性采访的内容特点—A 新闻延伸性B信息与观点分离C内容的丰富性
(3)案例分析
3.解说性采访
(1)解说性采访的内涵—是指在电视新闻采访过程中。表明对于新闻事件的态度或者进行解释的采访形式。
(2)解说性采访的特点—A表明态度的明确性B解说主体的多元化C解说内容的专业性
(3)案例分析
4.探讨性采访
(1)探讨性采访的内涵—是以揭示新闻事件的本质。即事实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可以被掩盖的真相是什么为目的的采访类型。
(2)探讨性采访的特点—A探讨性采访具有深入性B采访与探讨结合一体,具有良好的互动性C探讨性采访善于
综合多方信息源,提供更多选择。
(3)案例分析
5.情绪性采访
(1)情绪化采访的内涵—也叫个性化采访,采访内容主要是新闻人物内心世界的解释,将感情性的经历、感受与观众分享。
(2)情绪化采访的特点—A感性化B随意化C敏感化
(3)案例分析
第三章
采访线索的特征
1.电视新闻线索的真实性
2.电视新闻线索的片段性
3.电视新闻线索的突现性
4.电视新闻线索的模糊性
5.电视新闻线索的可视性
第四章
电视新闻采访策划—是指电视记者为了迅速准确的采访到新闻事实。围绕一定的主题或目标对采访过程进行实现的谋
划或筹划。直到采访活动的有效展开,保证以最佳方式取得第一手的新闻素材,达到最好的传播
效果。新闻采访的策划是先于正式采访活动而实施的,是为了更好地使用新闻资源,从而获得更
好的传播效果。
(会考 结合自己拍摄的新闻来答题)
采访策划的内容
1. 确定选题--(1)新闻价值与报道思维的辩证统一
(2)社会需求与传媒定位的辩证统一
(3)正面宣传与批评报道相结合2.论证选题--(1)论证选题的时候要结合具体的节目、具体的栏目来具体分析
(2)论证选题时需要对选题的边际进行限定
(3)相关因素的考虑
3.集合信息--(1)公开渠道—专题调查 公开征集 随机捕捉
(2)隐蔽渠道—在法律和道德许可的范围内 辗转托人搜集 乔装调查
4.策划现场--(1)策划记者的采访行为
(2)策划记者的镜头存在方式
(3)策划现场声画的采集
5.补救措施--(1)备份策划案
(2)补救措施—A通过改换报道角度进行补救B通过告诉观众采访失败的原因进行补救C通过利用一
些已有的素材来补救对新闻信息的不足
第五章
采访的问题设计— 1.基本目标和总体设计—A层次分明 重点突出B问题的范围适度C问题与新闻的类型相适应D问
题有新意 与画面相呼应
2.向可以回答的人提问—A与新闻事实直接相关的当事人 事件参与者和目击者B并非与新闻事实
直接相关 却是了解有关情况的知情者和能够发表见解的权威人士 代表
人物
3.提可以得到回答的问题—A不要提笼统 空洞的问题B不要提政治上过于敏感的问题C不要提伤
及人自尊的问题D不要提太隐私的问题
4.什么回答是足以支撑报道的要点—A新闻事件的核心信息B对悬疑和疑点的解释与澄清C相关联的其他有价值的新闻信息
5.提问要让受采访者和观众听懂、理解—A提问要简洁 让受访者和观众一听就明白B用语要简单C
必要的解释
如何使用GOSS公式(看)
美国新闻学教授 拉吕吉尔兰提出
Goal—个人或组织制造新闻事件总是出于某种目标
Obstacles—实现其目标会面临障碍
Solutions—存在可能额解决方案
Start—回到事件的开端。追问这一目标是在和时由何人的意见而开始的。
采访中的观察
观察的意义—1.有助于记者辨别真伪
2.有助于记者发现问题。捕捉到有价值的细节
3.有助于记者深入采访,拍摄到真实反应现场气氛的画面
第七章
五要素
什么时候 when 哪里 where 谁 who 是什么 what 为什么 why
空镜头的运用(应用题)
1.新闻常用空镜头来交代新闻发生的地点及环境特征
2.空镜头对升华主题和配合解说词也具有一定的作用
标题的分类—实题:以叙事为主 和虚题 以说理为主。(分类题)
导语—是以简单的语句,突出最主要最新鲜或者最富有个性特点的事实,揭示新闻要旨。吸引受众的新闻开头部分。(分类题)
导语的分类—1.叙述性导语—用方式直截了当的用事实说话,真正准确的抓住新闻中最重要的新鲜事实。
2.议论性导语—也称评述式导语,在叙述新闻事实的同时对报道的人物或事件进行分析或解释,或进行评
论,开篇就揭示事实所蕴含的现实意义的导语。
3.描写性导语—在导语当中采用描写的凡事对人物,现场或个性化的细节进行简洁而又特点的描绘,再现
生动的事实或现场气氛、情景,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结尾(分类题)1.电视新闻结尾的形式—(1)演播室结尾(2)节目自然结尾
2.电视新闻结尾的类型—(1)总结式结尾(2)悬念式结尾(3)展望式结尾(4)自然式结尾(5)抒
情式结尾(6)含蓄式结尾(7)呼吁式结尾
第八章
消息类电视新闻的写作要求
1.口语化(应用题)
(1)少用书面语,专业术语(2)少用同音异义词,单音词(3)合理重复,少用代词(4)少用长句和倒装句
2.简练
3.准确
(1)多用精确度高的语言(2)新闻语言要避免片面化和绝对化
电视调查性报道的4个特点
(1)独立的记者调查(2)无偏见的记者(3)深入的独家发现(4)用过程展示过程
评论类电视新闻—是指运用视听结合的电视语言作出的电视评论,是对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或重要社
会问题发表意见,作出分析判断或评书的一种报道形式。
评论类电视新闻的写作(新闻评论稿)
1.评论中的两种判断:事实判断 价值判断
2.评论要有分寸
3.评论要有新意:观点新,事实新,论证新。
第十二章
结构的形式
1.以时间为线索--(1)顺序(2)倒叙(3)插叙
2.以时空为线索
(1)以空间位置的转移来安排结构,反映不同空间,不同地点发生的事件和与之相关的认识和评价。
(2)以拍摄地点,拍摄位置,拍摄角度的变化来安排结构,即以记者的视点变化。记者的行踪为线索,让观众跟随观众置身新闻事件之中,仿佛与记者亲临现场。
3.时空交叉式
(1)表现同一时间不同空间所发生的多个事件,多条线索,交替出现,交叉推进
(2)表现同一空间不同时间的线索。
第十三章
不断挖掘新的角度
1.换一个角度看待新闻事件
2.发挥想象力,寻找新闻的第二落点
3.新闻组合出新意
除了法律法规有统一标准外, 不同性质、不同类型的媒体或节目对其余各标准的认定、轻重程度是千差万别的。那么, 中国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在新闻选择的过程中, 对各标准又该如何认定和把握?如何在新闻选择时既遵循普遍标准, 又体现自身所特有的新闻理念?对照标准, 当前的实践是否存在误区, 如何规避?这些问题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新闻定义标准的运用
新闻选择所指向的对象是“新闻”, 因此新闻定义标准是新闻选择的首要标准, 一条事实首先必须是新闻才有可能进入下一步的筛选。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根据这一定义, 选择的事实必须真实、新鲜, 为此, 要淘汰下列事实:1.虚假的“事实”;2.陈旧的事实 (当做背景用另当别论) ;3.人们司空见惯的事实;4.空话连篇的“事实”。新闻选择通过新闻定义这一标准的筛选, 去掉假的、旧的、空的事实, 留下真的、新的事实。
中国电视民生新闻虽然强调贴近百姓生活, 为百姓服务, 但其本质仍是新闻节目, 在新闻选择的时候, 首先必须保证事实信息具有新闻的属性。根据新闻定义标准的要求, 结合当前中国电视民生新闻的实践, 虚假新闻问题和投诉服务类信息的新闻性问题值得我们反思。
新闻价值标准的运用
新闻选择的第二道关就是新闻价值标准。新闻价值是事实本身包含的引起受众共同兴趣的各种素质, 这种素质是事实固有的、客观的。然而在新闻选择过程中, 媒体运用新闻价值标准来过滤新闻事实, 媒体对于这种客观素质的衡量, 却是带有主观色彩的, 这主要取决于媒体所持的新闻价值取向。新闻价值取向也就是媒体对于新闻价值的认识, 即对“具备哪些素质的新闻才会引起公众兴趣”这一问题的回答, 不同的认识导致了不同的新闻价值取向。中国电视民生新闻在新闻选择过程中要科学地运用新闻价值标准, 首先必须树立正确的新闻价值取向。
第一, 将负面信息传播和舆论监督结合起来。中国电视民生新闻对负面信息的选择要提升到舆论监督的层面上来, 不要津津乐道于琐碎的家庭纠纷、市井丑闻, 要切实对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严重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现象和人物进行揭露、提出批评, 促进现实问题的解决。
第二, 对负面新闻进行数量上的控制。现实生活中毕竟真、善、美占据主流, 媒介世界里应该正确展现这一主流, 控制负面信息的报道量。而且, 负面信息的过多、过滥会事与愿违, 甚至误导受众。
第三, 对负面新闻的报道应尽量客观, 避免感情用事的“媒体审判”。特别是在进行揭露性报道的时候, 应全面地看待问题, 客观地分析问题, 避免以意气、感情或个人标准来左右报道。
第四, 在负面报道的微观层面上, 对暴力、血腥、悲伤等细节不宜渲染, 应彰显人文关怀。对悲剧和暴力的展览是对受害者的一种不尊重, 同时也是对具有健康审美观的受众的一种侵犯, 还有可能诱使某些心理不健康者模仿。中国电视民生新闻应用人文关怀展示负面事件中的人性光辉, 并对事件进行理性的反思。
坚持民本主义的新闻价值取向
民本主义即“以民为本”的理念。民本主义的新闻价值取向, 也就是在判断一则新闻的新闻价值时, 以平民、大众的立场为出发点和归宿。上文已指出, 一则新闻的新闻价值虽然是客观的, 但对新闻价值的判断却因人、因时、因地而异。传统的电视新闻体现的实际上是领导干部、社会精英的新闻价值取向, 新闻的重要性被放在了绝对突出的位置, 贴近性、趣味性等则长期被忽视。然而, 普通百姓构成了社会的主体, 民主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政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主旋律, 中央领导也发出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用”的声音, 我们的新闻价值取向也应该与时俱进, 应该从“领导、精英取向”转变为“民本取向”。
关于各要素的界定——时新性:时新性主要有两层含义, 一是时间新近;二是内容新鲜, 为社会大众所未知。事件发生离报道、公开的时间越短, 则新闻价值越高。电视民生新闻在这一要素上基本也是遵循这两点。重要性:是指事件和当前社会生活, 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关系密切程度。在传统电视新闻的新闻价值系统中, 这一要素是最重要的, 而且“重要”所指向的是宏观层面上的社会生活和受众, 主要是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内的。根据对“重要性”的这种界定, 传统电视新闻认为重要性大的事件主要有以下几种:国家领导人的动向、政治决策、战争、重大经济信息、天气的显著变化、重大的灾害和疫病、当前国际政治经济的新动向, 等等。
在中国电视民生新闻的新闻价值系统中, “重要性”仍然占据着突出的位置, 但是“重要”所参照的对象是其传播区域内的普通大众 (而非领导干部) 及其日常生活。对于一档特定的中国电视民生新闻节目而言, 与其辐射地域内大多数百姓的生命、生存、发展紧密相关的事件就属于该节目须重点报道的重大事件。对于中国电视民生新闻而言, 一个事件的重要性大小, 体现的正是该事件“民生价值”的大小。在传播区域内, 一个事件受影响的百姓人数越多, 与他们的生命、生存、发展联系越紧密, 则该事件所具有的民生价值越大, 重要性越高。
当然, 中国电视民生新闻的“重要性”与传统新闻相比也是有交叉的。交叉之处在于, 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重大政策变动、政治经济新动向等如果会对本地百姓产生重要的影响, 那对民生新闻来说也是“重要”的。比如新婚姻法颁布、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调整等全围范围内的重大政策变动, 传统新闻和民生新闻同样关注, 只是两者的着眼点不同, 民生新闻应将此类新闻的落脚点放在结合当地实际情况, 为百姓释疑解惑, 突出新政策对当地群众切切实实的影响上来。
有人认为, 中国电视民生新闻既然是以平民的视角来选择新闻, 满足广大受众的需求, 就不应该讲宣传价值, 按照新闻规律, 即新闻定义、新闻价值标准来取舍就足够了。导致这种观点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对宣传价值的理解较为片面。长期以来, 我们对“注重宣传价值”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加强政治宣传的层面上, 因而居高临下、形式生硬、手法单一, 不能为广大群众所接受。其实, 宣传价值指的是“事实本身所包含的有利于传播者, 能够证明和说明传播者主张的素质”, 这种素质的外延远远不只政治倾向方面。从一定意义上讲, 任何主流媒体播发的绝大多数新闻都不是简单地记叙事实, 都有自己的立场、观点, 都有其在社会活动中思考问题、评判事物、引导受众、传递思想的出发点, 而有利于满足这些立场、观点的素质都具有宣传价值。二是对中国电视民生新闻的定位和功能的认识比较肤浅。在新闻选择的过程中, 新闻定义标准、新闻价值标准所解决的是新闻满足公众兴趣的问题, 现实地讲, 就是解决阅读率、视听率的问题, 而新闻传播的社会效果问题则主要通过宣传价值标准来解决。中国电视民生新闻的效应绝不应仅仅止于提高收视率、群众喜闻乐见的层面上, 而应以优化百姓生存状态、提升百姓精神境界为终极目标, 以提供公共交流空间、体恤百姓情感、构建区域社会主流文化、推进区域认同等为主要功能, 这些目标和功能的实现必须依靠媒体以先进的价值观和正确的立场观点来过滤新闻, 把握新闻的导向, 从而达到良好的社会效果。
【好的电视新闻】推荐阅读:
广播电视新闻作业07-02
中国新闻电视台07-06
电视专题新闻稿范例09-26
广播电视新闻报道10-07
电视台采访新闻稿06-02
试析电视新闻的真实性09-06
电视新闻稿的写作特点10-05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12-06
广播电视新闻学期末试题10-28
广播电视新闻学教学大纲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