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法基础理论

2022-06-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社会保障法基础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保障法的基础理论探析

摘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时期是我国社会保障法律体系完善的重要机遇期,社会保障法律体系的完善首先需要解决的是社会保障法基础理论问题。生存权和发展权思想、公平思想和平等思想、社会合作思想应是社会保障法的基础理论。

关键词:依法治国;社会保障法;基础理论

当前,改革已经进入了“深水区”,随着利益冲突、阶层分化等问题愈发复杂,社会管理难度逐渐加大,社会治理已经成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国家课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坚持依法治理,加强法治保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又提出“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社会保障作为一项制度安排,关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其对应的社会保障法必然成为法治建设的重点。我国的社会保障由作为市场经济改革的配套措施到现在成为党和国家积极关注的重要领域,虽然其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实际过程中的运行呈现较分散的状况,立法的脚步慢于其推广和发展的速度,造成了社会保障发展的碎片化和不规范。在当前依法治国全面推进的时期,社会保障法将迎来关键的发展机遇期。社会保障的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一系列的过程都是相互关联的,在这诸多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厘清的是社会保障法的基础理论问题,只有弄清了社会保障法的理论渊源,才能很好推行后续的工作。中国的社会保障发展服务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走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发展道路,应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引下,遵循我国现实的发展规律,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一、生存权和发展权思想

生存权和发展权是首要的人权,这一观点在国内已基本达成共识。社会保障的产生和发展始终与人权的思想紧密相连,人权思想为社会保障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社会保障的实践反过来也促进了人权内涵的稳固和丰富。我国历来重视人权问题,而且将生存权和发展权定位为首要的人权,邓小平曾多次用生存权和发展权解释社会主义。面临十几亿人口的生存问题,邓小平指出“贫困不是社会主义”,表明对生存权的重视。同时,指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1]。个人需求的不断满足是个人发展的重要方面,而且将社会主义发展与人民的发展权结合。随着改革开放地推进,江泽民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人权的思想进行丰富和发展,首次提出了中国的人权最基本的是生存权和发展权,而且生存权是基础。随着经济建设发展,胡锦涛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保障人民的各项权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进一步确定了个人的发展权。到了当前深化改革的阶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深化改革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说明发展权不仅是个人的发展,而且包括对发展成果的共享,对个人发展权起到强化的作用。

社会保障作为国民生活的保障系统和解除人民后顾之忧的制度安排,不仅是生存权的维护,更是发展权的保障。关于生存权是社会保障法的理论依据已经在许多书籍论文中得到论证。生存权在国外出现较早,逐渐为各个国家所接受,恩格斯也曾对生存权有过论述,“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的事实:人民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2](P776)。但是关于发展权的争议却比较大,由于西方某些国家设置重重障碍阻挠发展权在全球的实现,甚至否认发展权的人权性质和人权地位,致使发展权问题成为当代国际人权理论和实践中一个存在严重分歧和尖锐对立的焦点问题。[3]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的发展丰富,我国不仅重视生存权而且极力倡导发展权。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经济发展落后、人口众多、生存问题严重,生存权得到重视和呼吁。改革开放后,经济水平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这时发展权又成为了重要的人权,特别是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思想表明了我国对个人发展权的追求和保障。同时,共产主义是我们发展的方向,人的全面而自由地发展是共产主义的重要特征,所以发展权也是不可或缺的基础理论。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道路必须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相符合,生存权和发展权是首要的人权,必定也是中国社会保障法的基础理论。

生存权和发展权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的。很多关于社会保障法的法理学研究只提到了生存权思想,而忽略了发展权的思想,这样既不符合社会保障本身的发展规律,也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相矛盾。完善的社会救助、社会保险已经可以解决生存问题,可以保障人民的生存权,随着社会福利增多、保障水平提升等,社会保障显然不仅是保障生存权的问题,还有满足和实现人民发展权的作用,而且个人全面而自由地发展是我们追求的目标。社会保障法也需要与时俱进,生存权在经济发展水平低、社会保障水平低的情况下非常重要,但是随着城乡一体化推进和社会保障深化改革,社会保障的水平逐步提高,将会成为满足个人发展权的重要保障。所以,生存权和发展权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保障法的基础理论之一,并且生存权是基础,发展权是目的。

二、社会公平思想和平等思想

现代的社会保障制度作为国民生活的保障系统,属于分配和再分配的范畴,是关于利益不平衡的修正机制。社会保障基于公平的理念实现财富由富有者向贫困者的转移,缩小个体之间的差异,实现个体的平等。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而平等是社会主义追求的理想目标,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特色社会保障法必然秉承公平和平等的思想。

关于平等和公平的讨论在西方具有悠久的历史,从古希腊的早期哲学家到启蒙运动的思想家,到马克思恩格斯的批判分析,再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对公平和平等的解释,都有大量的思想储备。通过总结已有的文献可以发现,公平大多是作为一种准则或者原则,平等是一种社会关系的理想状态,是人类追求的永恒目标。马克思和恩格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对平等进行说明,只有在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和人实现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才拥有真正的平等。随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我国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平和平等理论。邓小平的平等观是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4]。同时,平等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之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孜孜追求的目标。公平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解释,受到不同利益的影响而呈现不同的内涵。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什么是‘公平的’分配呢?难道资产者不是断言今天的分配是‘公平的’吗?”[2](P302)“难道各种社会主义宗派分子关于‘公平的’分配不是也有各种极不相同的观念吗?”[2](P302)社会公平是具体的历史的,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公平的基本思想。平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之一,反映了国家和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平等的追求和渴望。在目前生产力水平有限的情况下平等是有限度的,罗尔斯从正义的原则阐述过平等的状况,“第一个原则:每个人对于其他人所拥有的最广泛的基本自由体系相容的类似自由体系都应有一种平等的权利。第二个原则:社会的和经济的不平等都应这样安排,使他们被合理地期望适合于每一个人的利益;并且依系于地位和职务向所有人开放”[5]。虽然罗尔斯积极探寻社会正义实施的方式,但也可以看出平等在一定的条件下并不是绝对的平均。

我国的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在法律层面上,有学者认为平等是一种权利,也有人认为平等是一种原则。并且对平等包括的内容也存在不同的意见,部分观点认为是法律适用的平等,还有的认为应该在立法上平等。[6]这些都表明平等是一种高层次的追求目标。公平具有相对性,是在某种生产水平和生产方式下的公平,人们评价的公平往往是与其他的制度进行比较,或者根据主观已定的偏好进行判断。在认识和评价是否公平的问题上,人们总是从特定的目的出发,评价的标准和尺度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和极大差异性。当然科学的公平观必须符合历史规律性,必须与历史的客观事实相一致,并随着历史发展而发展。[7]而平等却不同,往往不受生产力或者生产关系的影响,对平等的追求是永恒的。对于社会保障法而言,公平应作为一种原则,贯穿于社会保障法的各个领域;平等是一种追求的目标,是对公平的升华。

三、社会合作思想

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合作的开展,再激烈的竞争也会以某种合作的方式来结尾,整个人类历史就是一部合作发展史。“在人的共同行动中,是一直包含着合作的内容的。不过,如果对合作进行分析的话,则可以发现其有着不同的形式和不同的境界,有一个从互助到协作再到合作的进化过程。互助是一种较为原始的合作方式,具有感性的特征。而协作则是互助的进化,是从属于工具理性的,具有科学化、技术化的特征。至于合作,则是一种高于协作的共同行动模式。”[8]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为了抵抗自然的灾害和获得生存的食物而群居在一起,在劳动的过程和食物的分配上都是合作进行,只有集聚一起才能弥补自身能力的不足而获得集体生存的可能。由于生产资料的集体占有,个体必须依附于所在的集体才能获得生存的保障,而且个体能力的薄弱也迫使个体不得不团结起来。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人类逐渐进入了农业社会,人们进入了农业生产为主的时代,虽然生产活动以家为单位,但是也存在各种各样的互助活动,但是这时的互助活动具有临时性、不确定性的特点。到了工业社会时期,由于生产方式的转变,虽然竞争异常的激烈,为了共同的利益人们不得不开展合作。有些学者认为现在处于后工业时代,“后工业社会的中心是服务——人的服务、职业和技术的服务。它的主要目标是处理人际关系——其中的原则是合作与互惠”[9]。合作一直是贯穿整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只是由于时代的差异表现出不同的方式和特征。

马克思认为,人是社会的人,社会合作能够促进人类更好地生存与发展,推动历史的车轮进入文明时代,是人类进步的衡量尺度和重要标志。[10]当前,我国各主体的利益诉求多样化,公共事务的复杂性增大,风险无处不在,以往的单一主体的管制已经不能有效解决问题,社会的治理必然走向合作治理道路。哈耶克把公共事务的本质归结为公共秩序,认为公共事务的解决应该需要建立在合作的基础之上。其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就正式提出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又一次提出健全这一格局。新一届的领导集体根据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提出社会治理的概念,明确提出“政府的归政府、市场的归市场”,改变政府独揽公共事务的局面,同时积极培育社会组织,为社会合作推进创造条件。社会各种力量能够合作最根本是由于各主体有着共同的利益或者各种利益有着共同的实现方式。社会主义建设是各种力量汇聚在一起的结合点,各利益主体都可以在维护公共利益的前提下实现自身的正当利益。我国社会保障的利益主体在不断增加,政府、个人、企业、非营利组织等都不断结合在一起,形成多元主体合作的模式。当我们观察近代国外的社会保障发展历程时,也会发现这一特点。政府的能力是有限的,需要政府、市场、个人的合作,福利多元主义理论的出现便是很好的证明。社会合作强调社会行动主体的平等参与和社会事实的建构性,反对自由主义的个人主义,追求自我利益的集团与个人可以和谐共存于一个社会有机体之中,是对现代社会治理所强调的多元、平等、协商、共生等理念的完美诠释。[11]

社会保障法以社会利益为本位,社会利益的合理公平的配置并不是某个主体或者某几个主体根据自己的立场进行的分配,而是社会利益的相关主体在平等协商基础之上的分配,多元主体合作协商才是可取的方式。社会合作的思想应该体现在社会保障法的立法、执法、守法等各个环节,因为社会保障涉及每个公民的切身利益,各主体又会有不同的利益追求,基于各主体的合作才能形成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另外,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是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和谐社会是我们建设的目标,和谐社会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社会各系统、各阶层之间的和谐也为社会合作提供方向。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28.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汪习根.发展权法理探析[J].法学研究,1999(4):14-22.

[4]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0-111.

[5]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60-61.

[6]焦洪昌.关于“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再认识[J].中国法学,2002(6):15-17.

[7]洋龙.平等与公平、正义、公正之比较[J].文史哲,2004(4):145-151.

[8]张康之.从协作走向合作的理论证明[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3(1):95-106.

[9]侯琦,魏子扬.合作治理——中国社会管理的发展方向[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2(1):27-30.

[10]张静,郭平.科学认识马克思的社会合作思想[N].光明日报,2012-02-05.

[11]王道勇.从社会整合到社会合作:社会矛盾应对模式的转向[J].教学与研究,2014(7):14-19.

Key words: the rule of law; social security law; basic theory

作者:雷咸胜

第2篇:论作为社会保障法基础的社会连带

摘 要:社会连带是社会保障法的基础,它不仅作为一种观念已渗透进社会保障法的合作互助理念和社会权理念;而且,它也作为一种原则体现于法律文件的明确规定和具体制度构建中。不同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类型依托不同的社会连带结构,蕴涵不同的社会连带精神。随着社会的演进,社会连带的性质、结构已经或正在发生转型,这也会相应地促进社会保障法的变迁。

关键词:社会连带; 社会保障; 理念; 结构

文献标识码:A

一、社会连带的界说

“社会连带”在法语、英语中的对应词分别为solidarité和solidarity,这两个词在汉语中又被译为社会团结、社会关联、相互关联性等。社会连带是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的状态。没有连带,人类生活的共同体就无法形成和维持;连带的粘结度低时,人类社会的稳定性就差。

社会连带曾是涂尔干等社会学家关心的主题;在涂尔干等人思想的基础上,狄骥构建了社会连带主义法学。涂尔干把社会连带分为机械连带和有机连带。机械连带建立在个人相似性的基础上,集体人格完全吸收了个人人格;有机连带建立在分工和个人相互差别的基础上,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行动范围,都有自己的人格,都能够自臻其境[1]。社会成员的共同的观念及倾向与成员自身的观念及倾向之间的强弱对比决定着社会连带的类型,前者在数量和强度上超过了后者,则为机械连带;反之,则为有机连带[1]90。机械连带通过集体意识把个体连接在一起,任何触犯了强烈而又明确的集体意识的行为皆被视为犯罪,因而,机械连带依靠作为压制法的刑事法来维护[1]42,70;以民法、商业法、诉讼法、行政法和宪法为代表的恢复性法是维护有机连带的主要手段[1]32,73。不同的社会形态里社会连带的构成不同,越是上溯历史,社会就会有越多的同质性;越是接近高等社会形态,劳动分工就越发达[1]98;所以,随着历史从古至今的演进,机械连带的比重越来越小,有机连带的比重越来越大。狄骥重申了涂尔干的观点,即社会相互关联性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建立于相似性上的相互关联性;二是建立于劳动分工上的相互关联性。他还指出,随着社会的进步,建立于劳动分工上的相互关联性越来越强,而建立于相似性基础上的相互关联性则越来越弱[2]。狄骥还认为,社会连带的表现形式千变万化,法律规则的实施方式也是多样的[2]12。

中国学者陈劲松把社会关联(连带)分为巫术或神性关联、伦理关联和契约关联。神性关联是指依靠神秘性力量把人们连接在一起的社会关联形式;伦理关联则是指通过宗法的、亲情的伦理维系的社会关联;契约关联是指依赖于明文规定的、具有法律效应的规则或人与人之间的契约维系的社会关联。传统的中国社会是一个伦理关联占主导地位的社会。这种伦理社会关联的维系手段或集体意识的修复方式是儒学社会的儒家伦理法[3]。

中西学者对社会连带的分析虽有不同,但都揭示了它的一些共同特性和功能。首先,社会连带是一种基本的社会现象。人类社会的形成与演变离不开人类个体间的结合,无论是思想方面的一致还是物质方面的关联,都为人类共同体的整合提供了基础。奠基于传统社会的机械连带或神性连带、伦理连带和奠基于近现代社会的有机连带或契约连带都是根源于人的生存与发展需求,分工的发达与否并不能掩盖各个时期人类个体与群体求存和求进的同样渴求;所以,社会连带存在于人类社会的所有阶段及同一阶段的不同类型社会之中。其次,连带关系中的任何一个个体都离不开连带链条中的其他个体,因连带关系而形成的人的群体是个体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在社会关联中,个人必须融入集体,具有集体意识,从而能够互相协作,以维护集体的权威,增强集体的力量。第三,社会连带的形式因时代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不同历史阶段的生产水平存有差异,人类相应的谋生方式必然有所不同,与人类存续密切相关的社会连带也理所当然会有所变化。狄骥所说的涂尔干的建立于相似性基础之上的社会连带、陈劲松言及的神性连带和伦理连带,皆存在于古代社会及现代社会中生产水平不高的国家和地区;相反,建立于劳动分工基础上的连带和契约连带则是社会进化程度较高的近现代多数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关联形式。因此,与社会文明由低到高的演进相伴随的是社会连带方式的转型。第四,社会连带类型的结构与变化制约着法律制度的构建。有效的制度安排不能忽视和脱离相应的社会背景,法律规则也不例外。社会连带的类型与结构与一定的社会状况相联系,所以,法律制度的设计必然反映社会连带的变化。对此,通过实证性研究,涂尔干认为,随着社会由低级向高级阶段的发展,社会团结中的机械团结的优势地位逐渐被有机团结所替代,压制刑法在数量和作用上也渐次让位于恢复性法[1]93-107。我们也可以说,所有人类社会中人们的行为规则都应遵从相互关联性,法学家的任务正是确定适应特定社会结构的法律规则[2]12。

二、社会连带观对社会保障法理念的渗透

社会连带思想在社会保障法中的地位首先体现在其对法理念的形成所产生的渗透性作用上。其中,在社会保障法的制度建构中发挥着重要影响的合作共济理念、社会权理念与社会连带思想的关系最为密切。

首先,社会连带观体现在社会保障法的合作共济理念之中。

合作共济主要体现在作为社会保障法主要组成部分的社会保险法中。社会保险是指通过强制性规范建立基金(主要由受保人、雇主的缴费形成),以应对个人难以独自承担的因老年、疾病、工伤、失业等原因产生的生活风险的收入关联性制度。虽然大部分国家的社会保险并非由受保人单独出资,但受保人的出资往往构成主要部分,起着主导作用。这种制度设计是帮贫济困的人类传统的延续和发展,它利用了合作机制和人类的互助精神。

人们之所以能够进行合作,原因有两个:其一,大家处于一个生活共同体,即同一连带网络,有共同的利益基础,从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处在这种关系中的人们必须相互合作,否则就无法生存。特别是,社会保险中的受保人不仅不是实力强大的社会组织,而且多是个体人之中的弱势者,他们之间的互济协作有利于改善自己的不利处境,增强自己的生存能力,增加自己的发展机会。对此,狄骥曾总结说:“人们相互有连带关系,即他们有共同需要,只能共同地加以满足;他们有不同的才能和需要,只有通过相互服务才能使自己得到满足。因而,人们如果想要生存,就必须遵循连带关系的社会法则。连带关系并不是行为规则,它是一个事实,一切人类社会的基本事实。”[4]其二,社会连带关系蕴含一种有利于人们团结一致的机制。这种机制支配着人们的精神,要求人们尽可能地开展活动,并尊重别人的活动,否则就会影响其他的人;它要求人们为自己和他人谋幸福和减少痛苦,否则,一个人的苦难会波及其他的人。即在连带关系中,一个人的不幸影响所有的人,一个人的幸福使所有的人受惠[4]252;所以,社会保障法的合作共济理念根源于社会连带思想,是社会连带思想在社会保障法领域的具体体现。

其次,社会连带观也反映在社会保障法的社会权理念之中。

社会权与自由权相对。自由权认为,人的发展与完善主要依靠自我努力和自由竞争。自由权既排除国家对自律性领域的干预[5],也反对任何非国家性组织的不当介入与干预。自由权得以存续的法律基础主要为民商法,传统的所有权绝对、契约自由和过错责任原则是其典型表现。在这种制度下,权利主体主要作为孤立的个体而存在,个体之间的关联较少。然而,对集体性的忽视不仅使越来越多的个体的权益难以得到保障,而且也进而威胁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社会权就是因弥补突出个体性、弱化集体性的自由权的局限性而出现的,是对自由权的反动。社会权是指依托体现集体性力量的国家组织、社会团体等公共机构的积极作为才能实现的个人权利。自由权的实现要求国家、社会负担消极作为义务;而社会权的实现则需国家、社会承担积极作为义务。

在社会保障法中,社会权主要体现为社会保障权。社会保障权是指在社会成员因年老、疾病、失业、工伤等因素而影响其生活水平的维持、提高时,可请求国家、社会予以援助的权利。现代社会保障法的设计者不仅重视国家在制度中的基础性作用,而且也越来越关注雇主团体、雇员团体、专业自治团体等社会领域中的非营利性组织的功能;因此,在社会保障法领域,各类组织广泛存在并发挥着作用。这些组织可分为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和准政府组织。其中,政府组织是那些直接承担政府管理职能的公权力机构,如中国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民政部及其各级地方对应机构;非政府组织可区分为雇主组织、雇员组织(领薪劳动者组织)、自雇者组织(非领薪劳动者组织);准政府组织的性质介于上述两种组织之间,它既没有完全摆脱政府组织的重要属性,同时也有一些类似于非政府组织的特征与功能,如中国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法律向这些组织施加了担保公民社会保险权实现的义务,同时也赋予了公民要求这些组织依法履行职责的权利。公民所享有的这种依托政府等公共机构的积极作为才能实现的权利就是社会权。

社会保障法中的社会权理念在社会连带中也可找到其渊源。社会成员欲实现其生活的基本保障,有自立救济和他力救济两种方式。而他力救济又可区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一是依托社会成员间的直接的相互援助实现;二是通过以社会组织为中介的间接互助实现。后者就是社会保障法采用的他力救济方式,它也是以社会权理念为基础的。该互助方式仍以合作共济理念为基础,只不过是利用了具有相对独立意志的社会组织作中介而已;这种互助方式并没有割断社会成员间的关联,相反,中介组织反而使社会成员间的关联更广泛、深入和稳固。以社会组织为中介的连带扩大了社会成员团结互助的范围,即,使更大范围内的人们在生活保障的目标下团结了起来;规模性也使得成员间的合作获得了可靠的依托。而社会成员间的直接互助只能在相对小的社会范围内实现,而且力度小,随意性强。因此,社会保障法中的社会权理念是社会连带强化了的结果,它具有优于自由权形态下的社会连带之处。

综上,合作共济中的连带是受保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和作用,是个体与个体的直接关联,可称之为横向的连带,它在社会保障法中是一种基础性的关联,体现的是自由权思想;这种社会关联的自发性使其无法充分有效地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与此相对应的以社会组织为中介的社会成员间的间接互助,是不同层级间人们的依存和作用关系,是个体对群体、成员对所属组织的要求的反应,体现的是社会权思想,不仅具有横向连带的特性,而且含有纵向连带的因素;这种社会连带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自由权赖以依存的横向社会连带的不足。

三、社会连带与社会保障法的建构

(一)社会保障法中的社会连带类型

基于社会保障法的视角,可把社会连带区分为不同的类型。按照主体的不同,社会连带可区分为有薪者连带、无薪者连带和家庭连带等。其中,有薪者连带是指从事有报酬工作的人们之间建立的关联;无薪者连带指有工作但无报酬者、无工作者之间构成的关联;家庭连带则是通过婚姻、血缘、收养关系及产生于此的伦理观念来维系的人与人之间的依存关系。根据赖以存续的机制的不同,社会连带可划分为合作性连带、强制性连带和竞争性连带。其中,合作性连带是指人们在平等、互助的基础上建立的关联;强制性连带是指以命令、服从为基础在人们之间构筑的关联;竞争性连带是指以市场机制为基础而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依存关系。依照范围的不同,社会连带可区分为全国性连带(又称为国民连带)、地方性连带和行业性连带等。全国性连带是指在一国公民之间发生的关联;地方性连带则是指在一定地区范围内的社会成员之间形成的社会关联;行业连带则是在某一行业内部形成的社会成员间的关联。根据主体间关系的不同,社会连带还可区分为横向连带和纵向连带。横向连带是存在于平等主体间的连带;纵向连带则是发生于具有隶属性关系的主体间的连带。在社会保障法律制度中,上述社会连带形式皆存在,并发挥着重要影响;而且,不同国家和不同时期的社会保障法的理念和制度都打上了相应的社会连带思想的烙印。同时,由于上述类型的区分是因标准的不同而产生的,所以,不同的社会连带之间可能存在相关性、交叉性。下面以有薪者连带、无薪者连带、家庭连带、国民连带和竞争性连带为主线,同时结合其他类型的连带,作出具体分析。

有薪者连带是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所依托的主要连带类型之一,它主要体现在社会保险制度中。大量有薪者连带的产生根源于商品经济快速发展导致的雇佣劳动剧增。在雇佣关系中,受雇者一般处于经济劣势和社会弱势地位;欲克服生活困难,改善社会地位,联合起来,形成有薪者连带,就成了他们最佳的选择。在社会保险法中,有薪者连带通过保险基金制度和监管、经办体制发挥作用。领薪者的社会保险基金一般是依托个人、雇主缴费筹集;并且,未来的收益额同自己及其雇主缴费额不存在直接的一一对应关系,即,受益人所得和其他受益人及其雇主的缴费具有关联性,即,形成了有薪者连带。上述有薪者连带中,既有在平等的领薪者之间形成的横向的连带,也有在不平等的领薪者与雇主间形成的纵向连带。为了保值增值,社会保险基金还要进行市场投资,收益人的所得中可能有一部分来自市场盈利,而这部分竞争性盈利源于市场主体间的竞争性连带。社会保险基金的监管和经办机构体制既有合一模式又有分立模式。无论哪一种模式,政府机构都要发挥一定的宏观管理和微观监督职能,特别是社会保险制度的确立首先得益于国家的强制性保障,这就使得社会保险制度下的任何连带都具有强制性连带的属性。在分立模式下,往往是自治或半自治性机构承担经办职能。自治或半自治性机构中有雇主、雇员或其他社会的代表,这是雇主与雇主、雇员与雇员、雇主与雇员以及雇员、雇主同其他社会阶层之间社会关联的具体表现形式,体现的是纵向连带精神。

无薪者连带是社会保险法律制度中的又一种连带形式。无薪者有3类,即工商业人士、独立劳动者和无职业者。工商业人士指仅仅进行各种投资、但不参加任何工作的人,他们虽然是相对于雇员的强者,但也面临着社会风险;因此,也有规避生活风险的需求。独立劳动者是指没有雇员的自我劳动者,主要是独立工商业者、自由职业者(经纪人、家政服务者等),他们只有劳动利润收益,无薪金收入。无工作者主要是学生、无薪作家、战争残疾人、寡妇和孤儿等。上述人员的社会保障无法获得单位的资金支持,所以,社会保险基金只能依靠自己缴费;这是无薪者连带同领薪者连带的最主要区别。基于此,是为无薪者建立不同于一般的特殊制度,还是构筑能反映不同群体共同利益需求的统一制度,是一个争论已久、在实践中也有不同做法的问题。(注:法国为工商业者、手工业者和自由职业者分别建立了老年社会保险制度(参见让-雅克·迪贝卢,等社会保障法[M]蒋将元,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20);在我国,北京市为个体劳动者和自由职业者建立了统一的制度。)如果建立不同于领薪者的制度,在监管、经办分立体制下,无薪者社会保险的经办机构主要是由各类无薪者代表组成;所以,无薪者社会保险制度体现的是无薪者之间的社会连带,雇主的作用无法体现。

社会保障法上的家庭连带是指一些人因其与其他人同处于一个家庭而获得保障待遇或保障优惠的情形。这种连带既可能存在于社会保险,也可能存在于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社会保险中的社会连带关系的特点有三:其一,以姻亲、收养为基础。大多数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姻亲关系为基础,而姻亲关系包括婚姻关系(如夫妻关系)和血缘关系(如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兄弟姐妹关系)。少数家庭存在收养关系(如养父母与养子女的关系)。这两种关系是社会保障法中的家庭连带存在的根本前提。其二,具有附属性。家庭连带不可能独立存在,它以其他连带的存在为前提。只有出现了根基于有薪者连带和无薪者连带的社会保障之后,相关的家庭成员才可能依照家庭连带关系获得关联保障。其三,受益人只享受权利而不承担义务。社会保险中的家庭连带受益者不需缴纳保险费就可获得保障,即,某些家庭成员因缴纳保险费而获得保障,另外一些成员未缴费,却也基于法律规定的家庭关系而获得了保障。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制度下,家庭连带可使得某些家庭成员或整个家庭获得公共援助。

国民连带或全国性连带是社会保障制度中十分重要且很有特色的一种社会连带,它不仅适用于社会保险,而且也适用于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相对于其他连带,国民连带有两个重要特征:第一,国民连带能涵盖全体国民。全面覆盖的特性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有薪者连带和无薪者连带只能涵盖部分社会成员的缺陷,从而可消除行业、地区隔阂,进而易于形成一个奠基于国民认同感之上的全国范围的社会互助网络。第二,与有薪者连带和无薪者连带主要依赖合作与协商机制不同,国民连带的实现以国家的强制为依托。在国民连带中,建立于强制机制之上的国家成为连带的具体实施者,它增加了组织强度,减少了制度实施阻力;所以,虽然与前述两种连带一样,国民连带在社会保障法中也表现在基金制度、监管和经办制度中,但其具体内涵却显著不同。国民连带常以社会统筹和财政支持为主要的基金筹措方式,并由国家统一经办社会保障事务。无论是主要体现横向连带的社会统筹,还是体现纵向连带的财政支持和国家经办,都融入了国家的特性和力量。

竞争性连带把物质和服务的提供建立在市场机制之上。此种社会连带根基于自我保障的基本理念,强调通过市场投资实现社会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鼓励依托自由、公平的市场竞争增强自己的力量,抵御社会风险;所以,在竞争性连带中,倾向于淡化财政支持、统筹账户和现收现付,突出个人缴费、私人账户和基金的市场积累。

上述社会连带种类的区分是在对社会保障法律制度进行历史和现实分析的基础上做出的学理归纳,无论过去还是当代,没有一个国家、地区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仅仅对应于某一类社会连带关系,而往往是各种连带观念的综合体现。

(二)具体法律制度中的社会连带

社会连带主义是许多国家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指导思想,有学者指出:“当代社会保障政策是全社会整体连带的反映” [6]。这首先反映在一些国际组织和国家的法律的明确规定中。

《世界人权宣言》把人放在连带关系的体现——社会之中进行思考,并强调国家等人的联合体在社会保障权实现中的作用,即,“每个人,作为社会的一员,有权享受社会保障,……这种实现是通过国家努力和国际合作并依照各国的组织和资源情况。”(序言)《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规定:“人人有权享受社会保障,包括社会保险”(第9条),同时,公约把社会连带主义贯穿到其基本指导思想中,即“个人对其他个人和对他所属的社会负有义务”(序言)。一些国家的法律则明确地把社会连带和互助互济作为其基本理念。日本的《国民年金法》规定:依靠国民的共同连带来防止因年老、伤残和死亡引起的生活困境;《老人保健法》要求:根据自助和连带精神,公平地负担老人的医疗费用。法国则把保险机制和互助互济精神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原则[7]。

在法律文件中对社会连带的原则予以明确规定的做法只是少数;更多的,也是更为重要的是社会连带主义作为一种精神蕴涵于法律制度的建构之中。目前,不仅不同国家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各不相同,而且同一国家也会存在不同类型的制度安排。按照主导制度的类型,可把各国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分为3种模式,即社会保险式、国家福利式和个人储蓄式。不同模式中,社会连带的类型和结构是不同的。

社会保险式是当代各国中最具代表性的模式,典型国家有德国、法国、美国等。在这些国家,保险基金主要由雇员和雇主共同缴纳保险费形成,国家的出资责任是第二位的。三国的差异主要在于经办方式不同。德国领薪者的养老、医疗、工伤保险项目一般由雇主、雇员选举代表组成的自治机构办理[8],部分自由职业者也通过行业协会管理社会保险事务[8]168。法国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是由所长和行政管理委员会负责的社会保障所。所长主要由国家控制,行政管理委员会则主要由雇主、雇员代表和一些专业人员组成[6]138-150。法国的非领薪者也建有自治制度[6]173-180。美国的有薪者和无薪者的老年、遗属、残疾、医疗和失业等主要的社会保障项目一般由国家经办[9]。这样,德国、法国的社会保险都以自治管理为主。所不同的是,德国的制度中,国家主要体现为保障规则的制定者和监督者;而在法国,国家不仅作为规则的制定者和监督者出现,而且也是规则的“半个”执行者;在美国,国家则身兼规则的制定者、执行者和监督者三种身份。换言之,从经办方式看,德国是自治组织主导,美国是政府机构主导,而法国则介于二者之间。此外,在三国的社会保障法中,家庭连带也显示了其重要功能。法国、美国的老年、残疾、疾病、工伤、失业社会保障法规定,配偶、子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作为受益人获得保障[6]66-120[9]123-169,德国法律规定,根据养育子女的多少,父或母可以获得相应年数的免缴老年保险费的优惠[8]96。就总体而言,德国、法国和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中都突出有薪者连带,同时,无薪者连带和家庭连带也发挥着重要影响;国民连带的作用在三国有差异,但相对而言皆比较弱;这一类型制度中的社会保障权对社会合作与国家强制的过度倚重使得合作性连带与强制性连带的地位比较突出,而对个体积极性、主动性的忽视则制约了强大的竞争性连带的形成。

国家福利式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以英国和加拿大为代表,其特点是:首先,突出国民连带;其次,兼顾有薪者连带。在英国和加拿大,不仅国家的财政拨款占保障资金总量的一半以上[10],而且国家主导着社会保障事业的经办;所以,在这些国家,社会个体的生存和生活权的实现不仅仅受制于其他同类个体,它也依赖于他所在的职业群体和国民群体。其中,对国民连带的强调使这种保障模式同其他模式区别开来。不同于社会保险模式倚重于有薪者连带和非政府组织的制度安排,国家福利模式强调国民连带和政权强力的功能。如果把人类生存于其中的共同体界分为国家、社会和市场三个领域,相对于以合作为基础的社会领域与以竞争为原则的市场领域,国家领域则以其依托于政权的强力独具特色,根基于国家领域的国民连带也因此具有了自己的理念基础,即强制性。通过国家权力,国家福利式制度下受保者的法定权利获得了有力的公法支持和公权保障。

个人储蓄式保障是以竞争性连带和强制性连带为基础构建起来的制度,主要存在于东南亚和拉美的一些国家,以新加坡、智利为代表。新加坡为每个有收入者建立公积金个人账户。在职者,公积金由雇主和本人缴纳;无职者,由个人缴纳。智利也为参保人建立个人账户,但资金全部来于个人缴费。两国政府通过税收优惠和补贴对其制度给予资金支持。新加坡对缴纳的公积金免征所得税,并给予公积金会员一些补助[11];在智利,当养老基金管理公司投资失败,收益波动准备金和现金准备金不能保证最低收益时,政府予以补贴[11]107。在新加坡,负责保障事务经办的是作为半官方机构的中央公积金局;而智利则由多家私人机构负责基金的运作、管理和发放。两国制度的存续都要以强制性连带为基础,但制度中竞争性连带的功能和地位也十分突出。两国的法律以根源于古典自由主义的自我保障思想为指导,鼓励个人自食其力,反对过分依赖国家和社会,所以,它们的制度把国家的义务主要限定于制定法律和监督法律的实施,而把资金和保障事务的办理寄托于竞争性连带。两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中没有最能体现受保人互助合作及有薪者连带、无薪者连带精神的社会统筹,反映国民连带的国家在资金供给和业务经办方面的作用都不突出,家庭连带的功能也不显著,而最引人注目的是市场机制的引入;所以,尽管两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设计是公权对私权限制的结果,但私人的积极性并未被完全消除,国家和社会的援助并不能代替个人的努力,通过竞争的链条增强自己的生存能力仍然是制度的主要目标。

四、社会连带的转型与社会保障法的变迁

上述规范和实证分析表明:社会连带与社会保障法有着内在的牵连性和一致性;特别是,社会连带的内容、结构和性质制约着社会保障法的制度安排与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连带不断变化,相应地,社会保障法也会在许多方面发生变迁。

首先,社会连带范围逐渐扩大,保障受益人由特殊性向一般性演变。

现代社会保障法产生时,社会保险主要依托有薪者连带,社会连带的主体主要是城市领薪者,社会保险受益人因而也主要是城市领薪劳动者。作为社会成员的一部分,甚至是一小部分的城市领薪者之所以受到保障,原因有三:首先,工商业劳动使他们失去了或者无法获取传统的赖以生存的土地,家庭的生存和生活保障功能极弱或者受到了削弱,因此就产生了对新保障方式的需求;其次,相似的社会地位、所从事的劳动为他们的互助合作奠定了连带基础;第三,他们有特殊身份,即,从事有薪工作的劳动者,因而能比较稳定地获得雇主发放的报酬,这种优势是其他社会成员无法达到的。德国《俾斯麦保险三法》产生时,之所以依靠有薪者连带重点保障城市领薪劳动者,原因就在于此。

但社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连带的范围扩大:其一,城市无薪者连带逐渐形成。竞争激烈的现代工商业不仅造就了大批专注于借贷、证券和期货等行业投资的食利者,也使独立劳动者和无业者的数量与日俱增,从而为城市无薪者连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其二,社会进步和农村家庭结构的演变致使农业经营者和农业领薪者被纳入到国民连带之中。虽然城市无薪者、农业经营者和农业领薪者的经济状况不同,面临的生活风险也有差别,因而需构建不同类型的制度;但是,他们被纳入社会保障制度却是必要的,社会进步也使他们获取社会保障的共同需求愈来愈得到社会的认可。这样,大量城市无薪者和农村人口逐渐被社会保障制度覆盖,成为制度的受益人。

社会保障法中的社会连带主体从以城市有薪者为主演进到城市无薪者、农业经营者和农业领薪者,社会保障法的受益人从城市的部分人口扩展到城市和农村的大部分人口,反映了社会保障权的主体范围由小到大、权利人身份由特殊到一般的变迁,也符合人权的发展趋势,是现代文明和法制的必然要求。

其次,重国民连带、轻合作性连带和竞争性连带的制度架构转向突出合作性连带和竞争性连带、弱化国民连带的制度安排,受益人的待遇由一致性向差别性演变。

由于以社会保障权为代表的社会权的出现是对传统自由权局限性的反应,是渴求公权援助私权的结果;并且,多数国家特别强调制度的公平价值,所以,社会保障法建立之初,拥有强大权力的国家就成了首先倚重的对象。尽管社会保险型制度把强调自治和协作的合作性连带放在了主要位置,但国家不仅是该类型制度的构建者和监管者,而且广泛地介入社会保险事务的各个环节,因而,国民连带的地位仍十分突出;而国家福利型保障更是把国民连带作为自己的制度基础。在社会保障法中,以竞争性为基础的制度虽也存在,但并不是整个制度的主要组成部分。这种制度安排把保障待遇作为实现社会平等的重要手段,过分追求给付的一致性,即,社会保障给付与受益人的缴费、年龄和劳动时间之间的关联性很弱,贡献与收益、权利与义务的对应性较差。

国民连带给国家赋予了更多的义务,忽视个人和非政府组织的地位和功用,致使国家责任过重,个体的积极性受到抑制,也削弱了社会保障权实现的制度基础。于是,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不少国家进行制度调整,开始弱化国民连带,增强合作性连带和竞争性连带。合作性连带与竞争性连带突出个体的努力与贡献,有利于调动个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较好地实现权利和义务的对应性;尤其是,个体所尽义务存在差异,获得的保障也会有所不同;因而,以此为基础的社会保障法所提供的给付必然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这种变革体现了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社会保障法理念,为社会保障权的实现提供了稳固的制度前提。

第三,社会连带由突出强制性转向兼顾合作性和竞争性,社会保障法的权利、义务设置由凸显公共机构转向强化私人主体。

各类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皆以不同社会连带的有机组合为基础。传统社会保障制度则突出了合作性连带和强制性连带,而这两种连带赋予了国家在社会保障制度的设定、实施和监管等方面的基础性地位,因而也为国家等公共机构设定了较多的权力和义务。此种制度安排至少缘于两个因素:首先, 商品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并不能自动解决年老、疾病、工伤和失业等方面的生活风险;其次,政府被认为是“无形之手”的有效替代者。福利经济学和凯恩斯宏观经济学也均把政府作为弥补市场失灵的可靠手段,其理论背后隐含有两个假设:其一,政府是公共利益的代表;其二,政府有能力维护公共利益。对政府等公共机构的信任导致近代创立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赋予了政府等公共机构较多的权力和义务,而把受保人的权利、义务限制在了狭小范围之内。

二战后政府干预经济和社会公共事务的历史表明,政府不是万能的;正如公共选择理论所指出,政府也会失灵。

(注:这是公共选择理论的代表性观点之一。 斯蒂格利茨认为,政府失灵原因有三:信息不完全、政府官员的自利性、难以预期私人部门对政府计划的反应。(参见斯蒂格利茨经济学[M]梁小民,黄险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503-505))面对困境,各国逐渐通过改革,在社会保障制度中引入竞争性连带,强化竞争机制,即,弱化国家的公共权力和义务,发挥私权主体灵活性、主动性和积极性的优势,拓展社会保障制度的效能空间。较典型的做法有二:其一,把原先由官方主管的部分事务交由私营机构,形成 “私办官监”。如,英国通过招标把一系列服务项目改由私人承包;瑞典把一些公共服务机构委托给私人经办。其二,一些国家或地区建立“强制储蓄”制度,更大程度地利用竞争性社会连带。如,智利等拉美国家和中国香港地区发展、构建了新加坡式的公积金制度。竞争性连带的引入抑制了国家的权力,扩展了私人的选择自由。由于国家的部分权力逐渐转移给私人机构,而私人机构可基于利润最大化目标选择最有效的事务经办、特别是服务提供和基金投资方式,这样就可降低制度成本,提升权利效用。综上,社会连带性质的变迁促进了社会保障法权利结构的重构,其实质既是公共权力和私人权利功能的转换,也是社会保障权实现方式的变革。

参考文献:

[1]埃米尔·涂尔干.社会分工论[M].渠东,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91.

[2]莱昂·狄骥.宪法学教程[M].王文利,等,译.沈阳:辽海出版社,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10.

[3] 陈劲松.传统中国社会的社会关联形式及其功能[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9(3):89-94.

[4]沈宗灵.现代西方法理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252.

[5]大须贺明.生存权论[M].林浩,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12.

[6]让-雅克·迪贝卢,等.社会保障法[M].蒋将元,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20.

[7] 方乐华.社会保障法[M].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32.

[8]霍尔斯特·杰格尔.社会保险入门[M].刘翠霄,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16-17

[9]邓大松.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123-169.

[10] 孙炳耀.当代英国瑞典社会保障制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312.

[11]和春雷.社会保障制度的国际比较[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125-126.

Social Solidarity serving as the Foundation of Social Security Law

DONG Su-zhan

(Law School of Nanjing Uiversity, Nanjing 210093, China)

Solidarity, a ubiquitous social phenomenon, has aroused much concern both in China and elsewhere. It can be classified in accordance with different criteria. Solidarity is the foundation of social security law. As a notion, solidarity has permeated into such ideas of social security law as cooperation and social right. As a principle, it is embodied in the express law and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specific systems. Different social security law is based upon different social solidarity structure that embraces a different spirit. Along with the evolution of society, the nature and structure of social solidarity has changed or is changing, which will accordingly give an impetus to the modification of social security law.

solidarity; social security; idea; structure

本文责任编辑:卢代富

作者:董溯战

第3篇:试论我国社会保障法的基础

摘要:社会保障法是现代法治国家作为治国安邦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它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考察我国社会保障所处的政治、文化、经济、法制环境,对加快社会保障立法,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社会保障;政治基础;经济基础;文化基础;法制基础

社会保障法的基础,是指它作为一项法律制度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各种基本条件,或者说是社会保障制度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气候和土壤。社会保障制度属于上层建筑,受政治、经济、文化、法制环境的影响。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迄今为止我国仍然缺乏全国性的社会保障立法,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一直未能有一个全国性的立法从法律上确认下来,只有一些零散的地方性法规及一些规范性文件加以规定。研究我国社会保障法的基础,有助于深入理解保障制度的基本精神和内容,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使之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一、政治基础

社会保障法作为一项法律制度,是由统治阶级代表一定的阶级利益,通过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规范。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实质上是工人阶级为生存权利而斗争,当政者为调整社会利益关系,缓和社会矛盾的结果。19世纪的欧洲,面对强大的工人阶级队伍和不断高涨的工人运动,欧洲国家的政府为了缓和尖锐的阶级矛盾,维持社会再生产,不得不出面制定一些社会保障立法来笼络工人,汹涌澎湃的工人运动成了社会保障法律制度诞生的催化剂。德国开创了现代社会保险法律制度的先河。美国作为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在罗斯福当政时期即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以《社会保障法》为名的法律。罗斯福把《社会保障法》看作是其“新政”的“奠基石”,以此减少社会冲突,稳定社会政治经济秩序。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经过170年的发展历程,迄今为止已经推行到了世界上160多个国家与地区。健全与完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己被世界各国视为其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社会制度建设的基本内容。各国纷纷通过立法使社会保障成为政府管理的社会事务,并且成为政府治国安邦的一项基本而重要的手段。

社會主义制度的建立实现了社会关系的根本性变革,为人的全面发展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前景。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进行的现代化建设,是由代表绝大多数人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共同富裕,消除两极分化,使人民生活有保障。在新世纪、新形势下,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特别强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并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是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促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让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从而形成一个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我国面临着人口规模庞大和人口老龄化的双重压力,经济发展水平偏低,资金短缺现象严重。而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己经被世界各国的实践证明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安全网”和保持经济正常运行的“减震器”。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健全与完善,将为人民的安居乐业、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的文明进步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

可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离不开健全、完备的社会保障制度。

二、文化基础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意识和理念是经过的长期历史积淀而形成的。自古以来,人们就渴望能过上一种安定无忧的生活,希冀缔造一个人人有饭吃、个个有衣穿、没有饥饿和贫穷的理想国度和社会,这在我国传统的文化如关于“大同世界”、“互助赈济思想”的构想中得到体现。

人类的慈善思想,是社会保障意识产生的最原始的思想来源。中国的儒家一贯主张以“爱”为本的慈善。如墨子提倡的“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我身”、“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若此,则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孟子主张“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这些仁爱互助学说包含着一种具有较强实践价值的社会保障思想。

两汉时期,佛教传入,道教产生。道教主张教化世人,非常重视如何引导人们向善,同时还主张审时济世,体现了其仁济苍生、广救生民的态度。佛教教义中的普渡众生,大慈大悲,天堂地狱,善恶报应,因果轮回等内容也体现了粗糙、原始社会保障的思想内涵。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对“大同社会”做了描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孔子认为,大同社会的基本目标是使所有社会成员都能得到生活保障。不难看出,孔子的这一理论学说中也包含了丰富的社会保障思想。

古代中国历朝都建立了贩济、调粟、养恤等制度。这些制度都是为了救灾、抚恤,保障一部分百姓的基本生活条件而建立起来的,可以说这是我国社会保障的初始状态。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历朝统治者、官员和普通百姓通过各自的实践,探索出各种各样的救助措施和制度。贤明的国君或诸侯对此进行了成功的实践,从而促进了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渐形成。此后,尽管王朝有更迭,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会保障的措施越来越具体,覆盖面越来越广阔。到了国家出面并通过立法活动,表现出其对社会安全问题的极大关注并承担必要的责任时,社会保障才有了从思想演变为制度的可能。

我国传统的互助思想为社会保障立法提供了很好的思想基础,这些历史要素对今天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仍然具有启发意义和利用价值。

三、经济基础

社会保障制度运行离不开经济的支撑,惟有经济增长,才能带动社会保障增量的扩张。因为,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与运行必须有一定的物质条件,表现为:社会生产力有了较大发展,社会剩余产品增多,国家直接掌握了足够的物质和货币财富,有能力弥补巨额社会保障基金的不足;企业有一定的经济效益与生产盈余,可以参与社会保险;另外,劳动者提供的必要劳动,除满足正常生活需要外,还有一定的剩余,使劳动者有能力缴纳保险费。

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需要社会保障的支撑和维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机制所形成的优胜劣汰,必然会造成部分劳动者被迫退出劳动岗位,从而使其本人和家庭因失去收入而陷于生存危机;社会保障通过提供各种帮助使这部分社会成员获得基本的物质资料,维持基本生活水平,从而使劳动力的再生产成为可能。完善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是市场经济必不可少的维系机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支柱,直接关系到我国能否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大局。

市场经济的发展为社会保障奠定了经济基础。我国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所取得的成就,为支持社会事业发展,解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支持,是财政支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突破口。改革开放28年来,我国经济实现了举世瞩目的高增长,GDP年平均增长率超过了9%,并在2006年突破20万亿元,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以目前我国GDP超过18万亿元,财政收人达到3万多亿元,外汇储备9000多亿美元的状况,国内知名社保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李迎生认为,中国完全有可能搞一个全民社会保障体系。初步测算表明,财政每年拿出1600亿元左右,基本可以将医疗保障全面覆盖;拿出1000亿元左右,基本可解决包括农民在内的养老问题。

目前,我国已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代,同时也是追求财富增长和促进整个社会和谐、稳定、健康发展并重的时代,这样一个新时代的发展绝对离不开规范、健全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维系。而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又为社会保障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四、法制基础

社会保障在我国也有着坚实的社会主义法制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党和国家在加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同时,也十分重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特别是《立法法》的颁布实施、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治国方略载入宪法,我国的法制建设由此纳入规范化轨道,形成了从各方面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综合态势,这为我国社会保障立法奠定了坚实的法制基础。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了我国宪法,这说明保护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已经成为整个社会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人权具有多方面、多层次的内容,大致包括生存权、政治权利和自由,以及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其中最低限度的权利或首要的权利是生存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的发展,为公民享受这些权利所需要的社会保险、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提供了相应的保障。国家和社会帮助安排盲、聋、哑和其他残疾的公民的劳动、生活和教育。这“物质帮助权”实质为生存或社会保障权。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社会保险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奠定了我国社会保障的基础。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制度改革的逐步推行,涉及到的立法工作也紧跟其围绕展开。一批规范性的规定和制度为社会保障的完善奠定了基础。

这其中:1986年国务院发布了《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暂行规定》,该法规确立了劳动制工人的养老制度;国务院还发布了《国营企业职工待业暂行规定》,初步确立了中国的失业制度;

1988年国务院颁布的《女职工保护规定》提高了女职工的生育待遇;

1991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企业职工养老制度改革的决定》,明确了企业职工养老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

1993年国务院发布的《国有企业职工待业规定》,扩大了失业的范围;

1998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制度的决定》(征求意见稿),工伤和医疗也都在相关法规指导下启动了改革试点工作;

1997年国务院还发布了《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

1999年1月22日由国务院颁布的《失业条例》和《费征缴条例》同时出台。

此外,《劳动法》专章对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又做出了原则性和纲领性的规定。我国还陆续颁布和实施了有关养老、医疗、工伤、扶贫救灾、社会福利和优抚安置等方面的规定,初步形成了与计划经济相适应,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安置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的法制基础逐步建立健全。

五、结束语

完善的社会保障法律是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重要目标和根本保证,有无完备的法律规范,是一个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是否成熟的基本标志。我国的社会保障,有着坚实的政治、文化、经济、法制基础。因此,应进一步加快社会保障立法的进程,通过立法,健全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体系,为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利的支撑。

参考文献:

1、李珍.社会保障理论[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

2、种明钊.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研究[M].法律出版社,2000.

3、贾俊玲.社会保障与法制建设[J]中外法学,1999(1).

4、郑功成.社会保障学[M].商务印书馆,2000.

5、張文显.法理学[M].法律出版社,1997.

6、桑玉成.论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础[J].新华文摘,2005(19).

7、厉以宁.凯恩期主义与中国经济[M].黑龙江出版社,1991.

(作者单位:广西广播电视大学)

作者:李培福

第4篇:社会保障法(基础知识)

社会保障基法(基础知识)

★养老保险体系

当前国际上通行的养老保险体系以及我国社会养老保障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三个层次相结合的制度。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作为其中的第二个层次,在众多国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我国目前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在 我国,由于长期以来由国家包揽的职工养老保险占统治地位,造成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之前基本养老保险的平均替代率高达85%左右。为了改变这一局面,政府采取 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在基本养老保险中引入了个人账户与社会统筹账户相结合的财务机制,但是到2000年上半年,我国基本养老基金当期收不抵支数为 13.3亿元,全国有19个省当期收不抵支,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空账问题已经非常严重。

★有关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政府文件

针对基本养 老保险存在的问题,国家对社会保障体制进行结构性改革,从1991年国发[1991]33号文《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开始逐步强化 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地位,到1999年国发[1999]14号文《国务院整顿保险业工作小组保险业整顿与改革方案的通知》明确了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保险属于 商业保险的经营范围,中央和地方政府开始着手建立税惠政策,给予商业寿险公司经办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业务的巨大发展空间。

1 ★基本养老保险

现行的基本养老保险由单位和个人以个人纳税工资为基数共同缴费。个人缴费部分计入个人账户,单位缴费部分也进入个人账户使个人账户缴费达到个人纳税工资的11%,其余部分进入社会统筹账户。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逐步提高缴费比例,但个人缴费比例最高不超过8%。(标准?) ★企业补充养老保险

企 业补充养老保险是指由企业根据自身经济实力,在国家规定的实施政策和实施条件下为本企业员工所建立的一种辅助性的养老保险。它居于三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中 的第二层次,由国家宏观指导、企业内部决策执行。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费可由企业完全承担,或由企业和员工双方共同承担,承担比例由劳资双方协议确定。广义的 补充养老保险包括职业年金计划、互助基金保险及商业年金计划(商业养老保险)等。 ★商业养老保险

商业养老保险是商业保险公司开办的养老保险,包括团体养老保险和个人养老保险。

团体养老保险是保险公司以专业技能为企业提供员工养老计划,解决企业的养老问题,相当于养老保险体系的第二个层次,是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一种普遍的选择。个人养老保险则是针对员工的个人需求,为员工个人提供养老保险保障,相当于养老保险体系的第三个层次。

2 社保知识问答

一、什么是社会保险?

答:社会保险是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由社会集中建立基金,以使劳动者在年老、患病、工伤、失业、生育等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能够获得国家和社会补偿和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二、社会保险的属性是什么?

答:社会保险是国家根据宪法所制定的基本社会政策,社会保险具有法定性、保障性、互济性、福利性、社会性。社会保险不以盈利为目的。

三、社会保险有哪几个特点?

答:社会保险有五个特点:

(一)保障性。实施社会保险的根本目的,就是保障劳动者在其失去劳动能力之后的基本生活,从而维护社会稳定。

(二)法定性。就是国家立法,强制实施。保险待遇的享受者及其所在单位,双方都必须按照规定参加并依法缴纳社会保险基金,不能自愿。法定性,是实现社会保险的组织保证,目的在于保障劳动者因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失业时获得生活保障,安定社会秩序。

(三)互济性。是指社会保险按照社会共担风险原则进行组织的。社会保险费由国家、企业、个人三方负担,建立社会保险基金。社会保险机构要用互助互济的办法统一调剂基金,支付保险金和提供服务,实行收入再分配,使参加社会保险的劳动者生活得到保障。

(四)福利性。社会保险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它以最少的花费,解决最大的社会保障问题,属于社会福利性质。

(五)普遍性。社会保险实施范围广,一般在所有职工及其供老的直系亲属中实行。

四、社会保险包括哪些内容?

答:社会保险包括以下六项内容:

(一)养老保险:即劳动者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时,在养老期间发给生活费,以及生活方面给以照顾。

(二)失业保险:即劳动者在失业期间的生活费、医疗费的给付以及转业培训、生产自救及职业介绍等保障措施。

(三)工伤保险:即劳动者因工负伤,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后的工资收入补偿,也是对因工负伤劳动者的医疗护理和生活照顾措施。

(四)医疗保险:即劳动者在患病期间的收入补助和在医疗护理方面的保障措施。

(五)生育保险:即女职工在生育期间的收入补助和保障措施。

(六)死亡遗属保险:即劳动者死亡后的丧葬费和遗属抚恤费、供养直系亲属定期生活费的给付。

五、社会保险有哪些功能?

答:社会保险有以下五大功能:

(一)保障劳动者基本生活,安定社会。

(二)保护劳动者身体健康,增进劳动者体质。

(三)促进生产发展,保证经济正常运行。

(四)为社会、为基层服务,方便群众生活。

(五)实行收入再分配,适当调节劳动分配,保护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

六、社会保险机构的职能是什么?

答:社会保险机构是隶属于政府部门的事业单位。其主要职能是:

(一)在本辖区内贯彻落实政府制定的养老、失业、工伤、医疗、生育等社会保险政策。

(二)受政府委托负责筹集和管理社会保障基金。

(三)根据法律和行政法规制定社会保障基金的财务、会计、统计和内部审计等制度,并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

(四)制定社会保险费用的收缴给付业务规程,并组织实施。

(五)负责培训和考核社会保险业务人员,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

(六)负责搞好离退休职工的管理服务工作。

七、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原则是什么?

答: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坚持国家、企业、个人三方共同合理负担,按照“以支定收、略有结余、留有部分积累”的原则筹集。

八、目前,我国养老保险有哪几个层次?

答:目前,我国养老保险有以下三个层次:

(一)国家法定基本养老保险。

(二)企业补充养老保险。

(三)职工个人储蓄养老保险。

九、什么是养老保险基金社会统筹?

答:养老保险基金社会统筹是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养老保险基金社会统筹是指社会保险管理机构受政府委托,按照国家、企业、个人三方共同合 理负担和“以支定收、略有节余、留有部分积累”的原则,向企业和职工个人征集养老保险基金;按照列入统筹项目的离退休费用总额,向拨付或直接向离退休职工 发入,以解决这间、地区之间离退休和负担畸重的问题,从而保障离退休职工的生活,促进社会的安定。

十、当前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答: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到本世纪末,基本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适用城镇各类企业职工和个体劳动者,资金来源没有准备、保障方 式多层次、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权利与义务相对应、管理服务社会化的养老保险体系。基本养老保险应逐步做到对各类企业和劳动者统一制度、统一标准、 统一管理和统一调剂使用基金。

十一、为什么说养老保险基金社会统筹不是新企业“吃亏”老企业“沾光”?

答:从国家宏观经济角度看,必须承认,今天新企业的建立和发展,是老为国家创造财富、积累资金的结果,凝结着老企业职工的辛勤劳动。那么,老企业目前退休 职工多、负担重,新企业就有义务从本企业职工劳动积累中拿出一部分资金作于补充老企业的退休费用,作为对老企业职工过去劳动积累的偿还,还是社会主义制度 优

6 越性的体现。从发展的角度看,新老是不断转化的,现在的新企业,今后会老化,现在的老企业,今后会更新,相应的退休费用负担的轻重也会发生转化。企业要 在同一起路线上竞争,需要实行社会统筹,均衡企业之间退休费用的负担。又因为统筹基金是各企业在税前的管理费用中列支,国家承担了大部分,所以,养老企业 基金社会统筹不存在新企业“吃亏”、老企业“沾光”的问题。 十

二、职工个人缴纳基本养老金的意义是什么?

答:职工个人缴纳基本养老金的意义是:

(一)体现国家、企业、个人三方共同合理负担基本养老保险金增强职工的自我保障意识。

(二)增加养老保险基金的来源,减轻国家和企业的负担。

(三)吸引广大职工关心社会保险事业,积极参与社会保险的监督和管理工作,促使企业按时足额缴纳养老保险基金。

(四)建立统一的缴费制度,有利于打破企业所有制界限,便于劳动力的合理流动,从加速经济发展。

十三、什么是个人帐户?职工养老保险个人帐户如何记录?

答:个人帐户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按照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的社会保障号码为每一个参加社会保险的人员建立,记录单位按规定划转的养老保险费和个人缴纳的全部养老保险费,作为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人员退休时计发个人帐户养老金的依据。

由社会保险机构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员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职工个人帐户按职工缴费工资的11%记入,包括两部分:

7 个人缴费的全部和企业缴费的一部分。 十

四、如何办理社会养老保险手续?

答:市属及以上企业社会养老保险手续由市社会劳动保险事业处办理;区县属企业、城镇小集体企业、私营企业职工、个体劳动者和临时工的社会养老保险手续由所在区县社会劳动保险事业(分)处负责办理。

十五、什么是补充养老保险和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

答: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是指在国家法定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经济能力,为职工建立的一种养老保险制度。这种制度能够改善和提高职退休后的生活水平。

个人储蓄性养老企业,是职工根据个人的经济能力,为提高自己退休后的生活水平,而自愿实行一种养老保险制度。 十

六、实行企业补充养老保险 人储蓄性养老的意义是什么?

答:实行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与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的意义是:

(一)逐步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和企业补充与个人储蓄性养老企业相结合的多层次社会保险制度,有利于养老保险“一体化”的改革。同时还能够适当改善和提高职工退休后水平。

(二)有利于控制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水平的增长。

(三)协调养老保险水平与企业生产民展的关系,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调动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四)抑制超前消费。

8 十

七、什么是医疗保险制度?

答:医疗保险制度是指职工及供养直系亲属因疾病、负伤、生育时,由社会提供必要的医疗服务和物质保障的制度。职工的病伤、生育、养老等都会遇到医疗问题, 因此,它是疾病、伤残、生育、养老社会保险中一项重要内容。医疗社会保险是健康的保障。实行医疗保险对病伤职工提供医疗服务,在经济上给予物质帮助,使其 尽快恢复健康和工作,是一种社会责任,对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有着积极作用。

十八、医疗保险改革的目标和重点是什么?

答: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目标是采取积极稳妥的步骤,逐步建立起医疗费用由各方筹集、统分结合,随着医疗需求相应增长的医疗保险费用,有效控制基本医疗不合理增长的管理运行机制。

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重点是:

(1)建立医疗费用三方共同负担,既保障劳动者的基本医疗需要,又有效控制费用不合理增长的机制;

(2)建立医疗保险基金,个人适当负担医疗费,实行合同管理,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

(3)推行大病医疗费用社会统筹和个人医疗帐户制度。 十

九、什么是工伤保险制度?其特点是什么?

答:工伤保险制度是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发生意外事故,造成负伤、致残、致死,使劳动者本人及其家庭生活发生困难,和社会给予物质保障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这种制度现被世界许多国家所普遍

9 采用。职工因工负伤,造成生理器官和功能的损伤,以致死亡,为国家和企业负出很大的代价,给本人和家庭生活带来极大的困 难,国家和给予物质帮助和精神上照顾是完全必要的。

工伤社会保险制度的特点:(1)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行;(2)一般以“无责任赔偿“为原则;(3)工伤保险的经费由企业负担,劳动者个人不缴纳保险费;(4)工伤保险的项目较完备,享受条件较宽,保险待遇比其他项目高。

十、为什么要进行工伤保险制度改革?

答:这要从两方面去认识,一方面是生产过程中随时蕴含着大量的职业伤害风险,客观上要求有一套健全和有效的工伤保险制度;另一方面是我国现行工伤保险制度 在新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已不能适应改革的需要。我国工伤保险制度建立于建国初期,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由于没有建立社会保险基金,造成了工伤以“企业自保”。 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自保”功能是脆弱的,它既不利于保障职工合法权益,也不利于转换经营机制,是现行工伤保险制度最大的弊端。同时,现行工伤保险 制度实施范围狭窄,待遇结构不合理,缺乏一次性补偿待遇,待遇标准偏低,缺乏统一科学、规范的劳动能力鉴定制度,缺乏促进安全生产的机制,上述问题都需要 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

二十一、什么是生育社会保险?

答:生育社会保险是通过立法的形式,由社会建立基金,对女职工因妊娠,导致不能正常工作,工资收入暂时中断时,国家和社会给

10 予必要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二十

二、实行生育社会保险的意义是什么?

答:实行生育社会保险的意义是:

(一)使《劳动法》、《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有关女职工生育的政策规定得到贯彻执行,切实保障女职工的合法权益。

(二)能够体现妇女在人类自身生产中的特殊作用和贡献,肯定妇女生育的价值,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三)缓解企业之间生育费用负担畸轻畸重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之间的平等竞争创造一个较好的外部环境。

(四)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妇女就业难的问题,有利于妇女平等就业,提高妇女就业率。

世界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类型

迄今为止,世界上已有将近150个国家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但由于世界各国的社会制度、经济实力和文化背景等不同,推行社会保障制度的时间有先有后和有 长有短。因此,各国社会保障制度在政策取向、制度设计、项目多寡、具体标准及实施办法等方面既有共同点,也有差异之处。从社会保障的主要方面进行分析和综 合,世界各国社会保障制度大致可以分为救助型、保险型、福利型、国家保障型和自助型等五种模式。

(1)救助型社会保障制度

救助型社会保障制度是指国家通过建立健全社会保障的有关规章制度,保证每个社会成员在遇到各种不测事故时,能得到救助而不致于陷入贫困。对于已经处于贫 困境遇的人们,则发给社会保障津贴,以维持其基本生活。其特征是:

1、政府通过相应的立法,作为实施救助的依据。公民申请和享受社会救助是其依法应享受的 权利,不附带屈辱条件,不同于慈善机构的“施善”或“恩赐”,也不同于资本主义初期的济贫和赈济。

2、社会救助的费用列入政府的财政支出,其资金来源于国 家税收,个人不交纳保险费。

3、救助的对象为因失业或天灾人祸而陷入贫困的公民、弃婴、孤儿、残疾人、老年人。

4、救助的标准为低水平,以维持生存为限。

这种救助型社会保障制度是工业化开始前后所实行的单项或多项救助制度。按社会保障的标准来衡量,只能说它处于起步阶段,是社会保障制度中的一种初级的、不成熟的、不完备的形式。这种制度目前主要在一些发展较为迟缓的非洲国家实行。

(2)保障型社会保障制度

保险型社会保障制度是在工业化取得一定成效,经济有雄厚基础的情况下实行的。其目标是国家为公民提供一系列的基本生活保

12 障,使公民的失业、年老、伤残以 及由于婚姻关系、生育或死亡而需要特别支出的情况下,得到经济补偿和保障。它起源于德国,随后为西欧、美国、日本所仿效。

这种保 障制度具有以下特征:

1、政府通过有关社会保障的立法,作为实施的依据。

2、这种保险为强制性保险,个人交纳社会保障费,企业主为雇员缴社会保障金,各国 政府以不同标准拨款资助。公民只在履行交费义务取得享受权利后,才能依法领取各种社会保障津贴。对公民来说,是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3、保障的覆盖面大,几乎包容了社会全体成员。

4、保险的项目有多有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们生、老、病、死、失业、伤残的后顾之忧。

5、资金来源多元化,。有利于形成保障基 金,增强社会保障的经济后盾。

(3)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

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是在经济比较发达、整个社会物 质生活水平提高的情况下实行的一种比较全面的保障形式,其目标在于“对于每个公民,由生到死的一切生活及危险,诸如疾病、灾害、老年、生育、死亡以及鳏、 寡、孤、独、残疾人都给与安全保障”。这项制度来源于福利国家的福利政策,由英国初创,接着在北欧各国流行。

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 的主要特征是:

1、社会保障政策是福利国

13 家的一项主要政策,依法实施,并设有多层次的社会保障法院监督执行。

2、强调福利的普遍性和人道主义、人权观念, 服务对象为社会全体成员。

3、个人不交纳或低标准交纳社会保障费,福利开支基本上由企业和政府负担。

4、保障项目齐全,一般包括“从摇篮到坟墓”的一切福 利保障,标准也比较高。

5、保障的目的已不完全是预防贫困和消灭贫困,而在于维持社会成员一定标准的生活质量,加强个人安全感。不仅要满足人员社会保障需 求,而且开始注意满足人们的社会福利需求。

(4)国家保障型社会保障制度

国家保障型社会保障制度是传统的 社会主义国家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保障制度,属于国家保障性质。其宗旨是“最充分地满足无劳动能力者的需要,保护劳动者的健康并维持其工作能力”。国家把 社会保障作为解决劳动的社会经济问题的杠杆之一。原苏联是这一类型的首创与代表。90年代参照这一模式建立劳动保险制度的。

这种 国家保障型社会保障制度的特征是:

1、国家宪法把社会保障确定为发展中的国家制度,公民所享有的保障权利是由生产资料公有制保证的,是根据国家社会经济政 策在整个国家国民经济范围内实行管理取得的。

2、社会保障支出全部由政府和企业承担,个人不交纳保障费。其传统观念认为国家已经事先对社会保障费用作预留

14 和扣除。

3、工会组织保障事业的决策与管理,一方面劳动者通过人民代表机构对社会保障施加影响,另一方面,工会从基层工会到中央理事会,都参加实施社会保 障。

4、保障对象为全体公民。宪法规定,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必须积极参加社会生产,对无劳动能力的一切社会成员提供物质保障。保障的经济来源靠全社会 的公共资金无偿提供。

(5)自助型社会保障制度

自助型社会保障制度是指以自助为主,以促进经济发展为目标的保障形式。其特征是政府不提供资助,除公共福利与文化设施外,费用由雇主和雇员负担。这种制度主要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实行并在新加坡等国取得了显著成效。

世界各国的社会保障发展过程看,由于各国基本社会制度和国情的差异,社会保障机制和保障水平明显不同,使其对储蓄和消费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各国一般使用 社会保障支出与国民收入(或者是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作为各国社会保障支出规模的显示指标。按照这个指标,日本为13.8%、瑞典为49.0%、法国为 34.9%、德国为29.7%、英国为24.5%、美国为18.0%(均为1991年数)。

显然,日本的社会保障给付费规模最低,其次是美国,而英、法、

15 德、瑞的给付费规模都比较高。依据社会保障给付费规模以及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不同,我们将主要发达国家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美国、日本为代表的低保障国家;另一类是以英国、瑞典为代表的高保障、高福利国家。

美国与日本:社会保障是"稳定器"

美国、日本社会保障与消费之间的相关性并不明确

同欧洲一些发达国家相比,美国和日本的社会保障程度都不算高,但就其消费水平和储蓄率来讲两国却截然不同。从国际比较看,美国是比较典型的低储蓄率国 家,而日本却是典型的具有东方色彩的高储蓄率国家。有关资料显示,美国与日本1970-1994年期间,个人储蓄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日本比美国高15- 20个百分点;个人消费占GDP的比重美国比日本高10个百分点左右,比世界平均水平还高约5个百分点。由此可见,美、日虽然同属低社会保障国家,但储蓄 率和消费水平却完全不同。

一般认为,美国居民的高消费行为主要是:(1)美国政府长期以来存在巨额的财政赤字;(2)消费信贷在美国非常发达;(3)进入80年代以来,美国股票市场发展迅速,财富效应使得居民消费需求明显上升,储蓄下降。可见,美国的高消费与社会保障的相关性不大。

16

日本高储蓄率主要是:(1)日本人民具有东方民族勤俭储蓄的传统;(2)日本居民为教育进行储蓄的动机非常强烈;(3)日本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使居民 工资收入增长较快;(4)社会保障水平较低,不排除防老储蓄动机的存在。由此看来,日本的高储蓄率与社会保障似乎有一定的正相关性但并不明显。

社会保障的实施对经济增长产生的影响

虽然美国、日本的社会保障对储蓄率和消费的影响并不明显,但美、日两国作为世界经济强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对其经济发展确实起到了"稳定器"的作用。

(1)对缓和经济危机、协调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起了积极作用。美、日两国通过采取适度的社会保障措施,部分地抵消了因衰退造成的大量失业而引起的支付能力下降,对保障国民基本收入和一定的消费需求以及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

(2)社会保障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调节了宏观经济运行,增加了社会有效需求。如美国大部分社会福利开支是以政府转移支付形式进入低收入家庭,在贫困家 庭或个人较高边际消费作用下,这些转移支付的90%以上形成了社会购买力,使美国经济不断维持了一种

17 较高的有效需求状态。同时,制度化转移支付与累进制所 得税一同构成美国经济生活中的"自动稳定器",在宏观经济过程中起到了自发调节景气的作用。

(3)政府的社会福利支出在相当程度上弥补了个人、家庭对劳动力培养和训练费用支出的不足,对培养和开发本国人力资本起到了积极作用。

美国社会保障制度 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始建于20世纪30年代。193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社会保障法》。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完善,美国已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备的社会保障 体系。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内容广泛,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3个部分。其中,社会保险是最重要的,它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工伤保 险。在社会保险中,养老保险是最重要的。本文主要介绍养老保险的情况。 美国的养老保险由政府强制性的养老保险制度、雇主养老金计划和个人养老储蓄三个支柱组成。这三个支柱无论在功能定位,还是在组织主体和具体运作方式等各方 面都是彼此独立的。

一、第一支柱:政府强制性的养老保险制度它是美国目前覆盖面最广、最基础的养老制度。它由国会立法,强制执行。其基本的制度特点和 运行情况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筹资方式为专项税收,资金运行方式为现收现付。它的资金来源为参保人缴纳的社会保障税。社会保障税为专项税收,即只用 于参加该体系的成员的养老金及遗属和残

18 疾者的补贴,与政府其他方面的税收和预算是完全分离的,并形成了专门的社会保障预算。它的资金运行模式为现收现付, 即当期的支出需要来自于当期的社会保障税收入。同时,由于该计划为政府强制性计划,所以,政府财政为该体系提供最终担保。

2.由联邦政府统一组织。作 为第一支柱的强制性养老计划由联邦政府统一组织,其具体管理部门为联邦政府的社会保障署,下设10个由社会保障署垂直领导的局及6个服务中心和一个鉴定中 心。社会保障署在全国有1000多个分支机构,具体从事社会保障税缴纳情况记录、受益资格认定、咨询以及资金发放等工作。它的各种具体的制度规定是全国统 一的,所有资金也是在联邦范围内统一调配使用的,换句话说,第一支柱实行了全国统筹。

3.社会保障税由雇员和雇主共同缴纳。从这一体系建立之初开始, 虽然税率不断调整,社会保障税一直都是由雇主和雇员各自缴纳50%。例如2001年,法定税率为雇员工资的15.3%,雇主和雇员分别缴纳雇员工资额的 7.65%。

对于工资收入特别高的人,并非是完全按照其实际收入作为纳税基数,而是有一个上限,即超出上限的部分不必再缴纳社会保障税。2001年, 法定的最高纳税基数为每年8.04万美元。

这一体系不仅包括一般的企业或非企业机构的雇员,也包括了各种形式的个体业者。个体业者既是雇主也是雇员, 必须承担雇主和雇员的共同责任。但考虑到其负担问题,在具体操作上给了这部分人员某些退税的优惠政策。

4.有比较严格的受益资格与条件规定,包括年龄和纳税贡献。它规定的领取年龄为65岁,从1935年以来一直如此。当然,如

19 果要提前领取也可以,但最早不得早于62岁,而且如果提前,只能领取打了一定 折扣的养老金。

它对纳税贡献的计算采取了计点方式,或者说是积分制。能够领取养老金的最少点数为40,且无论实际纳税额的高低,每年最多计4个点。即 最少要有10年的缴费才能够在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后领取退休金。这也是遗属获得补贴的基本条件。按照2001年的规定,纳税基数达到830美元,即实际纳税 额达到127美元即可获得一个点,全年获得4个点的最低纳税工资为3320美元。残疾人获得残疾补贴的基本纳税贡献条件为缴纳社会保障税满5年。

达到 法定条件的退休者所获得的养老金以及遗属、残疾人的津贴也不是均等的,而是与在职时的纳税数额挂钩。比如在2000年,最高档次的养老金为每人每月 1536美元,最低的为每人每月636美元。这一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贡献与收益挂钩。不过,这一支柱在高低收入者之间的转移支付成分还是非常大的。从 替代率情况看,最低档收入者的养老金替代率为56%,最高档收入者的养老金替代率为26%。

如果年龄和纳税贡献不能满足上述条件,则不能享受该支柱的 养老金或其他相关津贴。按照这种规定,显然会有一部分人无法领取有关养老金或津贴,或在纳税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前的一定时期内没有收入。对此类人,美国有 另外一套收入援助计划(也就是最低生活保障)来提供保障,标准略低于第一支柱的养老金及遗属和残疾津贴标准。收入援助计划的资金来自于政府的一般性税收而 非社会保障税。

5.基本实现了对就业人员的全覆盖。自20世纪80年代后,这一政府强制性的社会保障计划就基本实现了

20 对就业人员的全覆盖。美国全国对 该支柱纳税的人口约为1.5亿人。截至2000年10月,受益人总数约为4450万人,其中养老金领取者有2800万人,遗属津贴领取者870万人,残疾 津贴领取者500万人,另外还有少量其他受益人。

6.目前有较多的资金积累。虽然它属于现收现付体系,但由于它在实施初期的抚养率非常低,后来随着抚 养率的不断提高,税率也不断提高,所以该体系一直有资金积累。特别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进一步提高了税率后,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结余,如2000年当 年的社会保障税收结余比例为27.5%。结余加上投资收益,积累额一直呈较快增长之势。至2000年底,该体系的累计积累额已经高达近一万亿美元。目前, 所积累的资金主要投资于政府长期债券。

同所有发达国家一样,美国也面临老龄化问题。根据社会保障署测算,在税率及各种受益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由于抚养 率因老龄化而攀升,2016年将是当年收支平衡的年份,此后每年都会出现收不抵支的情况,且赤字将越来越大,必须用积累进行弥补。至2037年,所有累计 积累将全部用光。因此,目前美国各界都在探讨未来对策。

二、第二支柱:雇主养老金计划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美国的雇主养老金计划基本上都是待遇确 定型(即DB模式)。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个人账户为基础的缴费确定型(即DC模式)迅速发展。目前是两种方式并存,但在具体组织方式上存在较大区 别。

(一)待遇确定型(即DB模式)1.待遇标准由雇主和雇员谈判确定。雇员退休后,可以按照与雇主的约定,按照一定的计算公式领取固定数量的养老 金。但因为它是一种非政府强制性

21 的计划,所以没有全国统一的待遇标准,而且也没有法定的最高限额。每个雇员可以享受何种标准,取决于雇主与雇员的谈判与协 商,但要根据联邦税法缴纳个人所得税。究其实质,雇主养老金计划是雇员报酬的一种延迟支付方式,因此,不仅没有全国统一的待遇标准,在具体机构内部,不同 雇员的待遇标准也往往有差异。

2.目前普遍采取基金制,筹资方式各不相同。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待遇确定型养老金计划的资金运作方式普遍为现收现 付。现收现付的优点在于其管理简便,但存在的问题是,由于这一计划是雇主计划,没有来自于其他方面的担保,所以一旦一个机构特别是企业出现亏损甚至破产, 其资金来源就无法保证,雇员利益自然也无法保证,因此会引发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基于这一问题,美国政府在1974年出台了雇员退休安全法案,明确规定实 施DB计划的雇主必须将现收现付制度改为基金制。即要形成雇员养老金基金,基金规模(包括本金及增值部分)与包括在职人员和退休人员在内的所有人积累的全 部养老金权益相当。换句话说,不允许存在隐性债务。该法案同时规定,所建立的养老金基金必须与雇主的资产分开,且基金投资也必须与雇主业务完全分离。

待遇确定型的养老金基金的筹资基本有两种方式:一是完全由雇主定期向基金注资;二是雇主和雇员共同向基金注资。其中多数企业采取的是雇主单方注资方式。 由于实施的是基金制,并且支出水平是可测量的,而基金增值则不太确定,所以缴费通常是不确定的。即如果投资收益率高,可降低注资水平,如果投资收益率 低,则要上调注资比例。具体的缴费比例通过精算确定。

22 有些机构的此类基金由于有较高的投资回报,已经不用再继续注资了,仅基金自身的本金和投资收益就足以 支付当期需要并能够保证支付所有人积累的养老金权益。

3.基金管理方式及资金投向。美国的待遇确定型(DB)养老金基金有很多。大的企业和大学等机构 通常都有自己独立的养老金基金,有些部门,特别是政府系统则往往是建立多个机构联合的养老金基金。

各个企业或非企业机构所建立的待遇确定型养老金基金 都要成立一个管理机构。管理机构通常有雇主代表、雇员代表以及熟悉投资和精算的专业人士构成。这一机构作为基金的信托人,对基金负有监护并保证其安全的法 律责任。其工作主要分成两个部分,一是雇员具体待遇水平的确定、筹资比例确定等具体业务工作,二是投资管理。

在美国,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类养老金基金 的投资都不是由基金的管理机构(信托人)直接实施的,而是由基金管理机构(信托人)委托专门的投资机构进行投资。即基金管理和投资是完全分开的,二者之间 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基金管理机构主要职责:一是确定投资原则和大投资方向;二是负责在众多竞争性的专业投资机构中选择投资代理人;三是与所选择的投资机 构共同确定投资计划;四是全面监督投资代理人的行为及投资效果。当然,也有一些待遇确定型养老金基金管理机构,特别是一些大公司的基金管理机构自己进行投 资,即这种管理机构兼有信托人和投资人的双重身份。

美国DB基金的投资方向非常多,既有股票、债券,也有不动产以及其他形式的金融产品。对资金投向及 投资比例,政府没有规定,而是由基金管理机构自行决定。通常,基金

23 管理机构都采取分散的组合投资方式,以防范风险并获得尽可能大的利益。

4.政府的作 用。虽然待遇确定型的雇主养老金计划为非强制性计划,但在其组织和运作过程中,政府仍然发挥着多方面作用。一是规定基本组织方式。如前所述,雇主可以自愿 选择何种类型的养老金计划,但一旦决定建立待遇确定型的养老金计划,根据1974年的法案,就必须是基金制的。二是进行税收调节。根据美国法律规定,所有 待遇确定型的养老金在领取时都要缴纳个人所得税。三是对基金管理者以及投资者的行为有严格而详细的法律规定。当然,有关规定并不仅仅是针对待遇确定型养老 金基金的管理者和投资者,而是对各种类型基金管理者(信托人)和投资者的共同规定。四是针对可能出现的投资失败情况,政府建立了担保(再保险)机构 PBGC,防止个别基金投资失败使雇主和雇员利益严重受损。总体上说,政府在这一养老金计划中的作用是利用法律法规进行规范和监管。

(二)缴费确定型 (DC模式)1.一般由雇主和雇员共同缴费。实施缴费确定型(DC模式)的基本方式是为在职的雇员建立个人账户,按期进行资金注入并进行积累、投资。雇员 退休后,账户中的本金及投资收益归雇员所有,用于养老。

与DB模式中多数机构的资金注入为雇主单方义务不同,DC计划中对个人账户的缴费大都是由雇主 和雇员共同缴纳的。与DB计划相似的是,由于它也属于非强制性计划,所以不同企业及非企业机构雇员个人账户的资金注入比例有很大不同。即使在同一机构中, 不同雇员所得到的雇主对个人账户注入资金的多少,通常也有区别,这取决于雇主与雇员的谈判。

2.政府

24 对缴费有税收优惠,但有总量限制。虽然DC模式的 雇主养老金计划为自愿计划,但得到了政府的鼓励和支持。这种支持最重要的体现就是税收优惠。

美国政府对DC模式的雇主养老金计划税收优惠的最基本做法 是税收延迟。即雇主和雇员向个人账户注入的资金免征个人所得税(或者说不计入个人所得税计费基数),待最终领取养老金时再根据税法征收个人所得税。税收延 迟与不延迟对个人的意义在于,它将所得税增值的大部分利益让给了个人。但税收优惠有最高限额。比如在2000年,对企业雇员个人注资部分的最高税收优惠额 度为全年1.5万美元,加上雇主注资,最高税收优惠额度为全年3万美元。上述限额也不是固定的,而是根据工资及物价指数等因素的变动经常进行调整。

税 收优惠是通过税法规定的,而且对于企业、非营利机构和政府机构分别有401(K)、403(B)及457条款。之所以制定不同条款,主要是因为上述不同类 型机构有着不同的资金来源方式和不同的税收及财务管理方式。另外,对不同类型机构雇员规定的最高税收优惠限额也有不同。2001年,对非营利机构雇员DC 计划免税限额(包括雇主和雇员双方注资)为每年3.5万美元。

3.缴费确定型(DC)个人账户资金管理方式及投资方式。个人账户资金管理与投资方式基 本分为两种形式。一是与待遇确定型(DB模式)所积累基金的管理方式类似,特定企业或非企业雇主将个人账户中的资金集中起来并建立承担信托责任的管理机 构,管理机构决定投资方向并选择投资机构或产品,个人不参与投资过程。另一种方式则是给个人账户的拥有者以选择投资机构或投资产品的权利。较为普遍的

25 做法 是,建立DC计划的雇主仍建立个人账户管理机构,但该机构并不承担决定投资方向以及选择投资机构或产品的责任,而是协助个人账户的拥有者进行投资选择。具 体地说,此类机构首先要在市场上众多的投资机构以及更多的投资产品中进行选择,通常是选择一个或多个投资机构以及这些投资机构的几个或最多几十个具体投资 产品,然后将所选择的清单提供给个人账户的拥有者,并提供不同投资产品投资内容、风险程度、收益前景等方面的咨询,最后让个人进行选择,决定自己账户中的 资金究竟投向何方。当然,如果一个雇员放弃自己的选择权利,这一机构可以帮助个人进行选择,但原则上不承担风险责任。另外,个人账户资产记录等具体工作都 是由这一机构完成的。在上述两种资金管理方式中,给个人以选择权利已经成为主流。个人不仅有选择投资机构和投资产品的(有限)权利,也可以照规定的时间和 方式比较便利地变更选择。

与DB计划的基金投资方向类似,缴费确定型(DC)养老金的投资方向也非常多,包括股票、债券等各种金融产品。但具体投资方 式并不是由个人或雇主成立的信托机构直接购买股票、债券等,而是购买主要有专业投资机构发起成立的各种基金、保险公司的年金以及其他金融产品。其中,投向 共同基金是DC计划养老金投资的主要方式,养老金也成为美国共同基金的主要来源。目前,美国共同基金八千多只,基金类型主要有股票基金、债券基金、混合基 金和货币市场基金等。不同基金有着不同的投资方向及不同的风险和收益目标,以适应不同人的需要。

4.政府的作用。在缴费确定型(DC)的雇主养老金计 划中,政府的

26 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提供税收优惠政策,以鼓励更多的人参与。二是监督资本市场运行,防范风险。需要说明的是,政府不对DC计划的养老金 投资提供担保。三是除税收优惠政策外,还有对参保人的约束政策。比如,在59.5岁以前,个人原则上不能提取个人账户中的资金,否则就要有一定的经济处 罚,等等。

(三)两种雇主养老金计划的变动趋势无论是待遇确定型(DB)雇主养老金计划还是缴费确定型(DC)养老金计划,都一直呈现不断增长之势。 至2001年,DB计划的积累额为18650亿美元,DC计划的积累额更是高达24520亿美元。可见,DC计划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DB计划。虽然DC计 划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才开始发展起来的,但到1997年,其资产规模已超过DB计划的资产规模。DC计划日益受到青睐的原因在于,对雇主来讲,其可以 避免待遇确定计划的风险并降低管理成本;对雇员来讲,其最大的好处是可携带,便于职业流动。

需要说明的是,美国许多企业和非企业机构同时拥有待遇确定 型(DB)和缴费确定型(DC)养老计划。有些规定一个人只能参加一种养老金计划,有些则允许个人同时参加两种计划,当然,其中是有条件限制的。

三、 第三支柱:个人储蓄养老金计划1.它是一个完全由个人自愿参加的计划。按照美国现行规定,所有70岁以下且有收入者都可以开设个人退休账户,而且不论其是 否参加了其他养老金计划。

2.政府提供税收优惠。为鼓励个人储蓄养老的发展,政府对个人开设退休账户提供税收优惠。目前的税收优惠方式有两种:一是普 通的税收优惠,基本方式是税收延迟,即向账户注入资金时不计入个人所得税计

27 费基数,只是到提款时才根据税法征收个人所得税。二是对特殊形式个人退休账户的 税收优惠,基本方式是在注入资金时不免所得税,但对本金最后获得的投资收益(包括投资分红、利息等)免税。而一般情况下,银行储蓄利息、投资收益等在美国 都是要纳税的。由于有税收优惠,所以对注入个人退休账户的资金是有限额的。如目前规定,每年每人向个人退休账户注入的免税资金最多不得超过2000美元。

3.资金投向。个人退休账户大都开设于银行、共同基金等金融机构,换句话说,投资是通过银行、共同基金等金融机构完成的。在美国,人们可以便利地将个 人储蓄养老金从银行转到共同基金,或从一只共同基金转向另一只共同基金。总体来说,通过共同基金投资是目前个人储蓄养老金投资的最主要方式。到2000 年,进入共同基金的个人储蓄养老金资产就已经超过1.2万亿美元。

4.政府的责任。政府在个人储蓄养老计划中的责任与政府在缴费确定型雇主养老金计划 (DC模式)中的责任基本相同。一是提供税收优惠;二是监督资本市场运行,防范风险,政府同样也不对个人储蓄计划的养老金提供担保;三是对与个人储蓄养老 账户有关的缴费与提取上,也有一些约束性政策。

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

关 于社会保障,国际上尚无统一定义。我们通常将社会保障制度理

28 解为:国家通过立法,采取强制手段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基本生活发生困难的社会成员 给予基本生活保障,以保证社会安定的一系列有组织的措施、制度和事业的总称。在五六十年代,我国将社会保障的几个组成部分称为劳动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 利等。在第七个五年计划中,开始使用“社会保障”一词。

一般讲,社会保障具有以下四个特点:(1)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首先是国家。但是国家和政府 不是社会保障唯一的责任主体,社会组织和社会团体在社会保障中所起的作用和应担负的责任也是很重要的。(2)社会保障是以社会化的保障手段来适应市场经济 和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它通常使用的方法是以再分配方式转移支付,但这不是唯一办法。(3)社会保障作为经济福利制度,其目标是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需 要。(4)社会保障的出发点和初衷是为了补偿现代社会中被削弱的家庭保障功能,但非取而代之。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大体可以归纳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50年代至80年代),实行劳动保险制度,其特点是,低工资,高就业,高补贴,高福利,企业对职工的生、老、病、死、残承担无限责任。

第二阶段(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实行社会统筹制度。在全国大部分地区自下而上,由点到面,逐步推行养老、医疗、失业等险种的社会统筹。其特点:一是DB型,即保险待遇继续按国家统一规定不变;二是社会共济,代际转移;三是“以支定收,现收现付,略有结余”。

29 第 三阶段(90年代中期以来),社会保障体制建设进入体制创新阶段。1994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 定》,把社保体系作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重要组成部分,并对我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提出了以下重要原则: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 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保障;社会保障政策要统一,管理要法制化;社会保障水平要与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以及各方面的承 受能力相适应;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社会保障行政管理和社会保险基金经营要分开,建立由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代表参加的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组织。

在 实际工作中,为了推进企业改革,维护社会稳定,1998年,我国实施了一个中心(下岗职工再就业服务中心)、二个确保(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和确 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三条社会保障线(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进一步明确提出:“要加快形成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这是对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总体目标的高度概括。

经过十年的探索和实践,我国初步建立了以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 30 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为主要内容,多渠道筹集保障资金、管理服务逐步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详见下图)。

一、社会保险体系

195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保险法规,为全面建立社会保险制度奠定了基础。截止1956年底,国家也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做出了相应的保障规定,它同企业职工劳动保险制度,一起构成了新中国的社会保险制度。 从1966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的社会保险事业遭到了严重破坏。

改 革开放以后,我国开始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险制度。1994年颁布的《劳动法》规定,“建立社会保险制度,设立社会保险基金,使劳动者在年老、患病、工 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获得帮助和补偿。”据此,我国目前基本形成了由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和生育保险组成的社会保险体系。

(一)养老保险

目前我国城镇企业已统一了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积极发展补充保险(企业年金)。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还未出台统一的办法。农村养老保险还在进一步探索。

1、城镇企业基本养老保险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基本上是按照城乡有别、企业先行的原则分层次展开的。

31 (1)基本制度

企 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是从退休费用社会统筹起步的。90年代,国务院先后发布了《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1991)、《关于深化企业职 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1995)和《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1997)。这些改革措施的出台,使企业职工的基本养老保 险制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有:一是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从“企业自保”逐步转向社会共济,为企业公平竞争创造条件;二是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模式从现收现付、 代际转移向预筹积累,为平稳渡过人口老龄化的高峰提供了物质保障;三是企业职工退休费用从国家和企业包揽转向国家、企业和个人三方共同负担,并明确基本养 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简称“统账结合”)的原则;四是在“统账结合”的前提下,实现了“四统一”。即:统一企业缴费比例,不能超过工资总 额的20%;统一个人缴费比例,1997年不得低于本人缴费工资的4%,1998年起每两年提高1个百分点,最终达到本人缴费工资的8%;统一个人账户规 模,按照个人缴费工资基数的11%建立个人账户,个人缴费全部记入个人账户,其余部分从企业缴费中划转;个人缴费比例从1997年始不得低于本人缴费工资 基数的4%,其余部分从企业缴费中划转,1998年起每两年提高1%,企业划转部分相应减少1%,最终达到本人缴费工资基数的8%,企业划转部分相应减少 到个人缴费工资基数的3%;统一养老保险金发放标准。

1998年,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实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

32 和行业统筹移交地方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把实行行业统筹的企业的基本养老保险工作,全部移交地方管理。基本养老保险属地管理的实施,标志着养老保险制度在统一规范方面前进了一大步。 目 前,我国养老保险的筹资方式主要实行部分积累模式,这主要是考虑了中国老龄化的影响以及现收现付制和完全积累模式的特点。人口老龄化以及由此带来人口抚养 比迅速提高,是影响养老保险筹资方式的最关键问题。中国人口老龄化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来的早,速度快。2000年60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数的比例已突 破10%,开始进入老龄化时期。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经过了80-100年的时间,是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到来的,而中国完成这个进程仅用了34 年,并且是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提前到来的;二是数量大。到2025年,当全世界老年人口达到11.21亿时,中国老年人口占1/4。随着人口老龄化的 到来,退休人员占在职职工的比例越来越高,职工负担系数急剧提高。据有关测算,抚养率将从1990年的14.8%增加到2010年的27%、2020年的 37%、2030年的47.3%。因此,若沿用现收现付制,到退休高峰期,巨额的养老保险费负担将全部压在下一代在职职工身上,企业和职工都将难以承受, 严重制约经济的发展,届时将出现养老金支付危机。但若转到完全积累模式,一旦政治上出现**、经济上出现通胀等整体风险,在职人员不但要承担自己积累资金 的风险损失,还要承担已退休人员积累资金的风险。而且据测算,如果按完全积累式筹资,养老保险负担率一开始就要达到工资总额的34%以上,2021年达到 最高值37%,这样的负担将使企业

33 难以承受。因此,新的养老保险制度采用部分积累的筹资模式,一方面对已经退休人员的养老金继续实行现收现付筹资,另一方 面对在职职工建立一定比例的积累基金,这正是基于我国生产力水平低,老龄化进程快等基本国情做出的选择。

2000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完善城镇社 会保障体系的试点方案》,主要是调整了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的筹资规模,并且实行严格的分账管理。企业缴费部分不再划入个人账户,个人账户完全由个人缴费形成,缴费比例为本人缴费工资基数的8%,与社会统筹基金分开管理,实账运营,以实现养老基金从实际上的现收现付制向部分积累制转变。

(2)管理和运营

养 老保险缴费是养老保险基金的主要来源。1999年国务院发布的《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规定,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实行集中、统 一征收。征收机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可以由税务机关征收,也可以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按照国务院规定设立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以下简称社会 保险经办机构)征收。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代表政府对社会保险基金实行管理职责,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受委托具体负责基金的管理业务,财政部门代表政府行使基金监 督职责。社会保险基金实行严格的收支两条线管理,要专款专用。基金结余额,除预留相当于2个月的支付费用外,应全部购买国家债券和存入专户,严格禁止投入 其他金融和经营性事业。 社会保险资金不足,是世界各国具有普遍性的问题。为进一步筹集和

34 积累社会保障资金,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国务院建立了“全国社会保障基金”。

社 会化管理服务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社会保障的社会化管理服务主要包括:社会保险金实行社会化发放和社会保障对象纳入社区管理。社会保险金社会化 发放的基本形式是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在国有商业银行或邮局为企业离退休人员建立基本养老金账户,按月将规定项目内的应付养老金划入账户,这样就减轻了企业的 事务性负担。 (3)基本状况

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面不断扩大。2002年末全国11128万人和3608 万离退休人员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分别比上年增长3.02%和6.71%。其中,企业参保职工9090万人,企业参保离退休人员3333万人,分别比上年 下降1.17%和增长5.31%。绝大多数离退休人员按时足额领到基本养老金。全年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3171.5亿元(其中当年征缴收入2551.4 亿元,比上年增加459.6亿元,增长22.0%;当年中央财政补助408.2亿元),支出2842.9亿元,2002年末基金滚存结余1608.0亿 元。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的目标基本实现,年末企业离退休人员社会化发放率为99.4%,比上年底提高1.6个百分点。目前,部分地区开始进行企业离退休人员 纳入社区管理的试点。 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调剂功能进一步增强。到2001年底,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除西藏外)均实行了养老保险省级统筹或建立了省级调剂金制度。

35

2、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企业年金)

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即企业年金,是指企业在参加国家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依据国家政策和本企业经济状况建立的,旨在提高职工退休后生活水平、对国家基本养老保险进行重要补充的一种养老保险形式。

1991 年《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中,第一次提出“国家提倡、鼓励企业实行补充养老保险”。1994年颁布的《劳动法》规定:“国家鼓励用 人单位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为劳动者建立补充保险”。1995年劳动部印发《关于建立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对企业建立补充养老保险的基本条件、决 策程序、资金来源、管理办法、待遇给付、经办机构、投资运营等,提出了指导性意见,确立了基本的政策框架。2000年国务院《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 试点方案》,将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正式更名为“企业年金”,并明确规定:有条件的企业可为职工建立企业年金,并实行市场化运营和管理。企业年金实行基金完全 积累,采用个人账户方式进行管理,费用由企业和职工个人缴纳,企业缴费在工资总额4%以内的部分,可从成本中列支。

企业建立企业年金需要至少具备 以下四个基本条件:已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并按时足额缴费、具备一定的经济承受能力、做到依法履行纳税义务、企业内部职工代表大会和工会组织或集体 谈判制度比较健全等。国家对企业年金的发展一般采取税收优惠、法律政策规范和必要的监管等措施。

36 在国家政策的鼓励和监管下,我国企业年金开始建立 和发展起来。截止2000年年底,全国已有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原养老保险行业统筹部门或单位开展了企业年金工作。目前经办企业年金的形式,主要是 由地方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大企业和行业经办。全国建立企业年金的企业有16247家,参加职工有560.3万人,占国家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员的 5.3%。历年基金积累191.9亿元,人均3425元。

目前,企业年金发展有如下特点:一是行业发展快于地方,水平高于地方。行业人员为 395.7万人,占70.6%;地方参保人数为164.6万,占29.4%。行业积累基金149.3亿元,人均3773元;地方积累42.6亿元,人均 2588元。二是经济水平决定年金发展水平。从区域分布看,上海、广东、浙江、福建、山东、北京等地区基金积累较多,超过亿元,仅上海就积累基金22.2 亿元。临海经济发达地区明显高于内地省份。从行业分布看,电力、石油、民航、电信、铁道等行业明显高于其他行业,其中电力行业积累达到58.7亿元,占全 国积累基金的31%。三是国企参保积极性高。行业参保企业中参保国企占到93%,地方参保企业中,国企占55%。

3、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

与 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相比,目前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滞后,还处在初期探索阶段。目前,全国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养老保险改革的试点。在改革 试点中,大都坚持了以下原则:一是养老保险费用由国家、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逐步实行个人缴纳养

37 老保险费。二是基金筹集以支定收,略有结余,逐步积累。三 是为职工建立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或手册,探索基本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办法。四是养老金由离退休人员所在单位支付逐步改为由机关、事业单 位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直接发放或委托银行代为发放。

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基本作法:一是确定养老保险缴费基数。二是确定单位和个人缴 费比例。单位缴费比例一般在20%左右。少数实行个人缴费的地区,缴纳比例起步一般为1%或3%,最高限定在8%。三是建立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不同试点记 入个人账户的比例不尽相同。四是加强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和监督。

由于国家尚未出台总体改革办法,各地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工作还不够规范。

4、农村养老保险

改 革开放以前,我国主要是传统的家庭养老保险加上有限的集体(人民公社制度)保障。80年代以来,上海、浙江、江苏等地区的乡村及乡镇企业,仿照城市职工养 老保险的做法,探索建立了农民的养老保险办法。随后,根据国家“七五”计划关于“抓紧研究建立农村社会保险制度,并根据各地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试点,逐 步实行”的要求和国务院的决定。1991年,根据《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开展了建立县级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试点。1992年,民 政部发布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体现了自我保障为主、互助互济为辅的原则。1995年,《国务院办

38 公厅转发民政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农 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通知》强调,“在农村群众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基层组织比较健全的地区,逐步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的重要措施”。1999年国务院转发《保险业整顿与改革方案的通知》,要求对现有的农村养老保险试点进行清理整顿。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在有 条件的地方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 至2002年末,全国已有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955个县(区、市)不同程度地参加了农村养老保险,人数达到5462万人,有124万人领取了养老金,农村养老保险累积余额为233亿元。

(二)医疗保险

1、城镇医疗保险

医疗保险是为补偿劳动者因疾病风险造成的经济损失而建立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医疗保险按补偿对象不同,主要有两种补偿方式:一是将医疗费用支付给医疗机构,二是对参保人员给予全部或部分的医疗费用补偿。

建 国初期,我国曾于1951年颁布《劳动保险条例》,逐步建立了劳保医疗制度,适用范围是全民所有制企业,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参照执行。根据1952年发布 的《关于全国各级人民政府、党派、团体及所属事业单位的国家工作人员实行公费医疗预防的指示》等一系列政策,逐步建立了公费医疗制度。从80年代以来,我 国开始改革传统的公费、劳保医疗制度。1992年,广东省深圳市率先开展了职工医疗保险改革。1994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社会统筹

39 和个人 账户相结合的医疗保险制度。同年,国务院批准了国家体改委等四部委制定的《关于职工医疗制度改革的试点意见》,选择江西省九江市和江苏省镇江市(简称“两 江”)进行试点。1996年,又扩大了试点范围。与此同时,海南、深圳、上海等地也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医疗改革探索。

在认真总结各地医疗保险制度改 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1998年12 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决定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是基本水平、广泛覆盖 、双方负担、统账结合。改革的主要内容,一是建立新的筹资机制,医疗保险费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负担,原则上实行地市级统筹。目前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费 用的筹资控制标准:用人单位缴费率控制在工资总额的6%左右,职工个人缴费比例一般为本人工资的2%,具体标准由当地政府确定,可适当调整;二是建立统筹 基金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单位缴费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建立统筹基金,另一部分即缴费的30%左右划入职工个人账户。职工缴费全部记入个人账 户;三是明确划分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的支付范围和支付方法。统筹基金主要用于支付大额和住院医疗费用,确定起付标准和最高支付限额。个人账户主要支付小额 和门诊费用;四是基本医疗保险管理和服务实现社会化;五是健全基金管理和监督机制。实行财政专户管理,做到专款专用;六是强化医疗服务管理,积极发展社区 卫生服务事业;七是妥善解决有关人员医疗待遇,尤其是解决好下岗职工的医疗保险问题。

40 城镇医疗保险改革有以下特点:一是实现了三个转变。从福利型 保障变为社会保险,从财政和企业大包大揽变为国家、企业和个人共同负责,从单位自我保障和自我管理变为社会互济和社会化管理;二是明确了基本医疗保险的观 念,其特征是公正性、有效性和可承受性;三是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同步改革,充分体现了互济原则;四是实行了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模式。到 2002年年末,全国绝大部分地级以上统筹地区组织实施了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940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114万人,增长29.0%。全年基本医疗 保险基金收入607.8亿元,支出409.4亿元,年末基金滚存结余450.7亿元。 当前,以基本医疗保险为核心和基础,我国还在积极推进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在基本医疗保险之外,主要还有:职工大额医疗费用补助、公务员医疗补助、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及社会医疗救助等。 职 工大额医疗费用补助是各地在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过程中,探索出的一种解决封顶线以上大额医疗费用的医疗补助办法。保险费一般按每个职工一年缴纳一定 额度费用的办法筹集,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建立大额医疗费用补助金,与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分开管理,分别核算。参保职工发生超过封顶线以上的医疗费用,由大额 医疗费用补助金按一定比例支出。

国家公务员医疗补助是保持国家公务员队伍稳定、廉洁,保持政府高效运行的重要措施。1999年,国务院批准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关于实行 国家公务员医疗补助的意见》,明确了实行公务员医疗补助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政策。

41 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是企业在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基础上,国家给予政策鼓励,由企业自主举办或参加的一种补充性医疗保险形式。 社会医疗救助是在政府支持下,依靠社会力量建立的、主要面向特殊困难群体的医疗救助制度,是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医疗救助的对象是无固定收入、无生活依靠、无基本医疗保险的老年人、失业者、残疾人,以及生活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的贫困者。

商业医疗保险由商业保险公司经办,以盈利为目的,企业或职工自愿参加。目前的主要险种有一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伤残保险等。

2、农村合作医疗

合 作医疗是我国农民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适合我国农村的医疗保健制度,它通过互助共济,共同抵御疾病的风险。50年代以后,一些地方的农民在集体的扶持下,自 愿组织实行集体医疗保健制度,被称为“合作医疗”。1959年召开的全国农村卫生工作会议,肯定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此后,这一制度在广大农村逐步推广。 到1965年,全国已有1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一部分县实行了合作医疗制度。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曾掀起了合作医疗的高潮,但由于受到了“左”的影 响,出现了平均主义、一刀切、超越客观可能性等弊端。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一些地区开始探索农村合作医疗的新形式。1994年党的十 四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发展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

42 决定》要求,积极稳妥地发展和完善合作医疗制度。 同年,国务院批准了卫生部等五部委提出的《关于发展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的若干意见》。开展农村合作医疗,要坚持民办公助、自愿量力、因地制宜的原则,以个 人投入为主、集体扶持、政府适当支持。

(三)失业保险

失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行,由政府负责建立基金,对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而失去工资收入的劳动者提供一定时期物质帮助及再就业服务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失业保险与其他社会保险不同之处在于失业保险具有保障生活和促进再就业的双重职能。

建 国初期,我国曾于1950年发布《救济失业工人暂行办法》,实行过短暂的失业救济制度,但在计划经济时期,由于实行统包统配的就业制度,失业救济制度逐步 被取消。为适应国有企业改革和劳动制度改革的需要,我国于 1986年颁布《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规定》,开始建立失业保险制度。1993年又颁布了《国有企业职工待业保险规定》,对原有的失业保险制度作了部 分调整。一是扩大失业保险覆盖范围,保障对象从原有的四种人扩大到七类九种人;二是将基金省级统筹调整为市、县统筹,并在省和自治区建立调剂金;三是明确 失业保险应当与就业服务工作紧密结合;四是将缴费基数由企业标准工资总额改为工资总额;五是制定了罚则,加大了执行力度。 为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失业 保险制度,我国在1999年颁布了《失业保险条例》,第一次明确将过去的“待业保险”正名为“失业保险”,并把失业保险的覆盖范围扩大到城镇所有企业、失 业单位及其职工。

43 主要内容,一是提高了失业保险的缴费率和统筹层次,城镇企业企业事业单位按照本单位工资总额的2%缴纳失业保险费,每位职工按照本人工资 的1%缴纳失业保险费。失业保险基金在直辖市和设区的市实行全市统筹,其他地区的统筹层次由省、自治区人们政府视定;二是允许省、自治区建立失业保险调剂 金;三是调整了保险待遇。失业保险金的标准,按照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高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水平,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 下 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是在国有企业脱困时期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1998年6月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切实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 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各地自下而上地建立再就业服务中心组织体系,切实保障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再就业服务中心的资金来源是“三三制”,即原则上由国家 财政预算安排1/

3、企业负担1/

3、社会筹集(包括从失业保险基金中调剂)1/3。

1998年至2002年6月底,全国累计有国有企业下岗职工2600多万人,建立了20多万个再就业服务中心,90%以上的下岗职工进入再就业中心,基本都能按时领到生活费,并由中心代缴社会保险费。失业保险在保障下岗职工基本生活和促进再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0 年12月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险体系的试点方案》,确定选择辽宁省在全省范围内进行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推动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 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从2001年1月1日起,国有企业原则上不再建立新的再就业服务中心,企业新的

44 减员原则上不再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各地用三年左右时 间有步骤地完成向失业保险并轨。辽宁省经过两年的试点,到2002年底,全省企业再就业服务中心由2000年底的4801个减少到371个,在中心的下岗 职工由44万人减少到3.9万人,享受失业 保险的人数由18万人增加到82万人。累计有124万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达到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计划人数的95%。 近年来,失业保险的覆盖面不断扩大,保障对象不断增加。2002年底,全国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1.02亿人,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44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28万人。全年失业保险基金收入 215.6亿元,支出186.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5.3 %和18.9%。

(四)工伤保险

工 伤保险也称职业伤害保险,是社会保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前,我国颁布的《劳动保险条例》(1951)和《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 (1978)对工伤保险待遇作了明确规定。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普遍建立企业工伤保险制度。1996年,劳动部发布了《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这是 我国工伤保险制度改革的重大成果,它标志着我国旨在建立覆盖所有企业、各类职业的工伤补偿、工伤预防、职业病康复相结合的社会化工伤保险制度初步形成。改 革试点的基本内容,一是建立工伤保险基金,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缴费,职工个人不缴费。各地按照“以支定收,收支平衡”的原则筹集基金,实行地 市级统筹,集中调剂和使用;二是扩大工伤保险的覆盖范围,各种所有制的各类企业和劳动者都要

45 参加;三是实行行业差别费率和企业浮动费率;四是制定科学合理 的伤残等级评定制定。

工伤保险基金支付的待遇主要包括:工伤医疗期发生的医疗费用;工伤医疗期结束后根据劳动能力丧失程度确定的伤残补助金、抚恤 金、伤残护理费等。2002年末全国参加工伤保险的职工440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0万人。全年工伤保险基金收入32.0亿元,支出19.9亿元,年末 基金滚存结余81.1亿元。没有参加工伤保险的单位,仍由该单位支付工伤待遇的责任。

(五)生育保险

生育保险是通过国家立法,在劳动者因 生育子女而暂时中断劳动时,由国家和社会及时给予物质帮助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生育保险待遇主要包括产假、生育津贴和医疗服务。1994年,劳动部发布了 《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把我国生育保险制度改革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生育保险按属地原则管理,生育保险费用按“以支定收、收支基本平衡”原则筹集 资金,由企业按照其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不超过1%)缴费,职工个人不缴费,建立生育保险基金。

2002年末,全国参加生育保险职工348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3万人。全年生育保险基金收入21.8亿元,支出12.8亿元,年末基金滚存结余29.7亿元。

二、社会救济

(一)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我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政府对家庭人均收入低于最低生

46 活保障标准的城市贫困人口进行救助的一种新型社会救济制度。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是社会保障体系中“最后一道安全网”。 城 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对我国传统救济制度的重大改革。与原有的社会制度相比,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以下四个特点。一是扩大了保障范围;二是保障 资金来源由财政和保障对象所在单位分担过渡到财政负担方式;三是提高了社会救济的规范化、制度化水平;四是保障标准有了提高。

1993年,上海市 率先实施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1996年3月,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 出,“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1997年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在全国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要求1999年年底前在全国所有 县级以上城市和县政府所在地的镇建立这项制度,使这项工作进入全面实施、规范管理的新阶段。1999年9月,国务院发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以 下简称《条例》),并于当年10月1日正式实施,这标志着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开始步入规范化、法制化管理轨道。《条例》规定了城市居民享受最低生活 保障的条件,明确了各级人民政府的责任和资金来源的渠道,以及制定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原则和权限。同时对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对申请、核实、审批、监 督等都做出了具体规定。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保障对象是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持有非农业户口的城市居民,主要是以下三类 人

47 员:

1、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赡养人或抚养人的居民;

2、领取失业救济金期间或失业救济期满仍未能重新就业,家庭人均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 准的居民;

3、在职人员和下岗人员在领取工资或最低工资、基本生活费后以及退休人员领取退休金后,其家庭人均收入仍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居民。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各地人民政府自行确定。保障标准由各地民政按照当地基本生活必需品费用和财政承受能力制定,并且随着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变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适时调整。各地的标准也有很大差别。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所需资金,由地方人民政府列入财政预算,纳入社会救济专项资金支出项目,专项管理,专款专用。目前,各地已普遍将保障资金列入了财政预算,原来实行财政和企事业单位分担的地方也已全部转为由财政统一负担保障资金。

2002年7月实现了应保尽保。截至2002年底,共有2064.7万城镇居民、819万户低保家庭得到了最低生活保障。全年共用低保资金108.7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46亿元。2002年全国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月人均保障水平52元。

(二)农村救灾和扶贫开发

建国以后,我国救灾工作逐步形成了“依靠群众、依靠集体、生产自救为主、辅之以国家必要救济”的救灾方针,在时间中积累了发动群众生产自救、互助互济的救灾经验。从1950到1978年,国家共下拨94.5多亿元。

4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保障灾民基本生活的前提下,逐步改革了传统的救灾方式,实现有偿和无偿相结合,突破了传统救灾格局,增强了救灾工作的活力和群众的防灾抗灾能力。与此同时,把救灾和扶贫紧密结合起来,变“输血”为“造血”。

在 完成国家八七扶贫计划后,国家又制定颁布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目前,我国贫困人口数量显著下降,基本上解决了农村贫困人 口的温饱问题,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截至2002年9月,全国已经确定了12万个重点贫困村,制定了把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与发展经 济、增加收入有机结合的扶贫开发规划。与此同时,参与农村扶贫开发的社会力量不断增多,国际性政府机构和非政府组织也积极参与我国的扶贫事业。

三、社会福利

社 会福利制度是指政府出资为生活困难的老人、孤儿和残疾人等特殊困难群体提供生活保障而建立的制度,也包括传统体制下国家和社会为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而提 供的物资帮助和生活保障。为保障特殊困难群体生活权益,我国颁布了《老年人权益保障法》(1996年)、《残疾人保障法》(1990年)和《农村五保供养 工作条例》(1994年)等法律法规。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社会福利工作,逐步形成了以集体福利、特殊社会福利和社区社会福利服务为主的社会福利制度。 截 至2001年底,全国由政府举办的社会福利机构3327个,收养了19.1万人;集体举办的社会福利机构3.5万个,收养了3.4万人;社会福利企业 3.8万家,安置残疾职工69.9万人。此外,我国还通

49 过发行社会福利彩票筹集资金支持社会福利事业。2001年,社会福利事业共募集资金42亿元。

(一)城市社会福利

我 国的集体福利事业分为农村和城市两个系统。在城市,集体福利主要由企业、事业以及机关团体举办,内容包括三类:一是为职工提供方便或减轻家务劳动而兴建的 集体福利设施;二是为减少职工生活费用开支而实行的福利补贴;三是为活跃职工生活、提高职工生活素质而建立的 各种文化体育设施和组织的活动。

城 市集体福利是伴随着实行低工资制而产生和发展的。对城市集体福利制度进行彻底的改革,已经成为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了切实解决企业办社会问题,1995 年,有关部委联合发出了《关于若干城市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分流富余人员的意见》。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这部分福利通过工资改革逐步实现了货币化。为了 配合国有企业改革,我国加快社区服务业。1993年,民政部等十四个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的意见》,提出社会化、产业化、法制化的社区服 务业的发展方向。

(二)农村“五保”

“五保”制度是农村集体福利的重要形式,只对农村中无劳动能力、无经济收入和无法定或义务抚养人的老 年人、未成年人以及生活无人照顾的老复员退伍军人等,实行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未成年人保教)。根据《高级农业合作社示范章程》(1956 年),随着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的实行,“五保”制度逐步在农村普遍实行,

50

第5篇:社会保障基础知识、社会保障法规

社会保障基础知识

第一节

社会保障的概念与含义

一、社会保障的概念

1.一般定义

社会保障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和行政措施设立的、旨在保证社会成员基本经济生活安全的各种项目总和。

2.国外对社会保障定义的理解

由于世界各国的国情不同,对社会保障的界定有所不同,并且对这一概念的认识本身也有一个发展过程; 西欧福利国家将社会保障理解为一种公共福利计划,人人都能够享受。

更多的国家则认为社会保障是一张社会安全网,为需要的社会成员特别是劳动者的生老病死及其家属提供基本生活保障。

3.我国对社会保障定义的理解

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为因年老、疾病、失业、伤残、生育、死亡、灾害等原因而失去劳动能力或生活遇到障碍的社会成员提供物质帮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的一项社会安全制度。

二、社会保障概念的含义

对社会保障的概念要给予比较全面的、准确的、科学的概括,至少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把握:

1.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是国家和社会:补偿弱化的家庭保障功能,解决特定的社会问题以稳定社会。

2.社会保障的目标是满足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一是基于人的生存权的保护,二是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3.社会保障面向社会全体成员:社会成员只要符合社会保障的条件,就应该无一例外地成为社会保障的对象。 4.社会保障制度实施的保证和依据是法律法规:即国家以立法或制定行政条例的形式来确定社会保障的范围、资金来源及支付标准等基本内容,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其得以实现。法和行政条例的法律效力是不同的。所依据的法律有两类:形式意义上的社会保障法规和实质意义上的社会保障法规。在具体操作时“小法必须服从大法”。

三、社会保障的范围和对象 1.保障的一般对象

按社会保障的定义,社会保障的一般对象应是全体社会成员。但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实现社会保障的原则不同,从而社会保障的对象也有所不同。

2.具体的保障范围:视各国保障的原则及国情而定。 实现普遍性原则国家:保障对象为全体社会成员;

实现特殊性原则国家:保障对象有选择,为部分社会成员;

我国的社会保障范围:许多项目只面向城镇的工薪阶层,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尚在建设之中,由我国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决定。大多数地区农民是家庭保障。但如果进城打工,就应该受到保障;

发展趋势:随保障内容的完善而不断扩大。但何时扩大到更广的领域,要视各国经济发展的情况、经济承受能力而定。 本节重点:

1、社会保障的一般概念

2、社会保障的含义 选择题:

1. 社会保障制度旨在满足人们什么水平的生活需要?(单选)

A.小康生活需要

B.基本生活需要

C.富裕生活需要

D.现代化生活需要

2 .社会保障制度实施的依据是什么? (单选)

A.社会立法

B.企业和个人的自觉性 C.思想教育 是非题:

1、社会保障不是一项社会安全制度

(1) 错,社会保障是一项社会安全制度。

(2) 因为社会保障的目标是保障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使社会成员不至于因为年老、疾病、失业、伤残、生育、死亡、灾害等原因而陷于贫困。

第二节

社会保障的特点与作用

一、社会保障的目的和意义 1.经济目的

通过社会保障,使社会成员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最基本的生活条件,维持生命的安全; 2.政治目的

通过社会保障,保证国家的各项政策得到贯彻和实施,维持社会稳定,巩固现存的社会制度。 3.最终目的: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

二、社会保障的特点

一是社会性

社会保障对象具有社会性,即其保障对象是全体社会成员; 社会保障组织管理机构的社会性;

社会保障资金来源的社会性。社会共同承担制。

二是强制性

各国均用法律的形式将社会保障制度固定下来,以确保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避免了主观随意性。社会保障所规定的某些保障项目,不论个人或雇佣单位愿意与否,都必须依据有关法律规定参加并接受其保障;社会成员个人无权选择所参加的社会保障的项目、待遇,社会保障机构也无权拒绝社会成员享受其权利的要求;

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以立法形式保证实施,符合缴纳条件的个人和团体,都必须按要求缴纳,否则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目前仍有不少企业拒绝参加社会保险,违反了劳动法第七十二条中规定:“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必须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 三是普遍性

保障项目普遍: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社会保险又包括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工伤等多个方面; 保障对象普遍:覆盖至全体社会成员; 四是公平性

符合保障的对象能够均等地获得社会保障的机会和权利; 能够促进整个社会的公平和进步。 五是互助性

横向互济: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遵循的是一种大数法则,也即是多数成员实现对少数遭遇风险成员的收入补偿; 纵向互济:代际之间的互济。如养老保险的社会统筹部分。 六是储蓄性

一部分社会保障项目的资金是先行扣除、缴纳和储存,然后分配和使用。其实质是“取之于已,用之于已。”

三、社会保障的功能

1.社会保障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市场经济的特点:一是通过市场机制作用于社会,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市场机制存在不可避免的弊端:盲目性、外部不经济、无法协调效率与公平等。

社会保障是现代国家干预社会经济生活的有效手段之一。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由竞争性的市场体系与以政府为主体的宏观调控体系两部分组成,二者相互作用,进行资源配置。国家运用社会保障干预市场失灵。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公共利益。

2.社会保障的社会性功能(对社会发展、社会稳定的作用)

社会保障的补偿功能:是对因为市场竞争造成失业、下岗者的一种经济补偿。

社会保障的稳定功能:通过保证劳动者乃至国民在特殊情况下的生活问题,从而实现整个社会乃至统治秩序的稳定。被誉为“社会安全网”和“社会减震器”。国际劳工组织在总结各国实施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时指出:“没有社会的安定,就没有社会的发展;没有社会保障,就没有社会的安定”,客观地描述了社会保障作为社会稳定机制的重要性和功能。

2、社会保障的经济性功能(对应于社会保障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调节投融资功能:社会保障的资金直接来源于社会保障费、国家资助(财政补贴)以及资金运营收入,经过长期积累,数量巨大,并具有较高的稳定性,成为国家调节投资的一大支柱。

平衡需求功能:经济要保持健康的发展,就要保持需求与供给的总体平衡。在经济扩张时期,就业比较容易,失业率低。在经济紧缩期,找工作困难,失业率高,可支配的收入减少,容易造成有效需求不足。社会保障被称之为调节经济的蓄水池,具有非常有效的平衡需求的作用。

当经济衰退而失业增大时,由于失业给付,抑制了个人收入减少的趋势,给失去职业和生活困难的人们以购买力,从而具有唤起有效需求的效果,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复苏。

而当经济高涨失业率下降时,社会保障支出相应缩减,社会保障基金规模因此增大,减少了社会需求急剧膨胀,最终又使社会的总需求与总供给达到平衡。 国民收入再分配功能:通过税收的环节,在一次分配的时候,将高收入者以征税的形式收上来,通过财政手段转移支付,再分配低收入者,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公平。 保护和配置劳动力功能

维持劳动力再生产:通过失业救助,使失业者能够维持劳动力的再生产;通过就业培训,又使得失业者得到了新的技能,重新就业。

促进劳动力有效配置:通过社会保障调控,劳动者无后顾之忧,可以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实现劳动力要素的有效配置。部分劳动力则通过失业救助,找到了最能发挥其能量的工作,也即实现了有效配置。 本节重点:

1、社会保障的特点

2、社会保障的功能

第三节 社会保障的内容和体系

一、社会保障的体系构成

一般大致划分为核心(基本)保障与补充保障两大层次。社会保险是核心保障,因为社会保险覆盖了人口群体中最重要的部分—劳动者群体,因此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居主导地位,是实现社会保障的基本纲领。其他社会保障项目包括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为补充保障。

二、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救助——最低层次的社会保障,保障最低生活;

社会保险——基本保障,保障劳动者失去劳动能力,从而失去工资后仍能享有基本生活; 社会福利——增进城乡全体居民生活福利的高层次社会保障;

社会优抚——特殊性质的社会保障,保障社会上备受尊敬的军人及其家属的基本生活。

三、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

主要介绍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及社会优抚。

1、社会保险

定义:国家通过法律手段,多渠道筹集资金,对劳动者在因年老、失业、患病、工伤、生育而减少劳动收入时给予经济补偿,使他们能够享有基本生活保障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

作用: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基础和核心,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居主导地位,是实现社会保障的基本纲领。

2、社会救助

定义:指国家和社会对因各种原因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公民给予无偿救助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

作用:社会救助是每一个公民应享受的权利,其目的是保障公民享有最低生活水平,社会救助是基础的、最低层次的社会保障,是社会保障要实现的最低纲领和目标。

3、社会福利

定义:是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的各种福利性补贴和举办各种福利事业的总称。包括一般的社会福利、职工福利和特殊的社会福利。

作用:社会福利是最高层次的社会保障,是社会保障的最高纲领和目标。

4、社会优抚

定义:是指政府和社会对军人等从事特殊工作的人员及其家属予以优待、抚恤和妥善安置的一类社会保障制度。 作用:社会优抚是社会保障的特殊构成部分,属于特殊阶层的社会保障,是社会保障的特殊纲领。社会优抚目的在于安定军心,维护国家安全,促进社会稳定。 本节重点:

1、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

第四节

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与给付

一、社会保障基金的含义

定义:社会保障基金是为实施各项社会保障制度所建立起来的、法定的、收支平衡的、专款专用的经费。这种基金一般是按不同的社会保障项目分别建立的,如社会保险基金、社会救助基金、社会福利基金、社会优抚基金等。

特点:社会三大基金体系(补偿基金、积累基金、消费基金)中消费基金的组成部分。它属于社会消费基金,与个人消费基金有所不同,个人消费基金一般是通过劳动报酬的形式分配给个人,由个人掌握。社会保障基金主要掌握在政府和社会组织的手中,按照保证基本生活需要或最低生活需要的原则分配给那些暂时或永久性离开劳动领域、需要帮助的人们。

二、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

1、定义:社会保障基金筹集,又称社会保障基金的征集,是指由专职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机构按照法律规定的比例向计征对象征收社会保障费(税)的一种法律行为。

2、筹资的总原则:社会共同责任制原则,也即由三方合理负担。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坚持政府、企业、个人三方共同出资的原则,主要资金来源是企业(雇主)和个人的双投保,政府以目的税(一般是薪给税或社会保障税)形式从企业和个人那里收取用作社会保障的资金,然后再分配给那些需要保障的人,不足部分由政府以非目的性的各种直接税和间接税补足或补贴。

3、筹资渠道:各类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渠道有所不同,社会救助基金与社会福利基金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和社会捐赠,而社会保险基金则采用国家、企业和个人多方筹集的模式。

国家的资助:国家对社会保障的资助和补助,可分为三种方式:财政拨款(根据预算的事前拨款和事后拨款)、国家让税(根据政策对税收让利使社会保障基金增加,分为三种形式:税前征收、免税、享受的待遇也不征税)、国家让利(社会保障基金的存款利率、投资的收益不征税)。个人和企业缴纳的社会保险费都是税前的,个人帐户的利息收入也免征利息税。

用人单位(企业或雇主)缴纳的社会保障费:按企业职工工资总额的一定百分比缴纳。 社会成员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障费:法律规定按个人收入一定的百分比缴纳。

4、资金的构成

归纳起来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支出,来源于一般税收; (2)社会保障费中由企业(雇主)缴纳的部分; (3)社会保障费中由个人缴纳的部分;

(4)社会保障基金的资产运作收入;

(5)社会保障基金的自身增值部分,如利息、红利等; (6)其他来源:包括各种捐助和借款等。

三、资金筹集的模式

1、现收现付制

原则:采用的是近期横向平衡原则。即先作出当年或近一二年内社会保障所要支付的费用预算,然后按一定比率分摊到参加该保障项目的单位和个人,当年提取当年支付。如生育保险。

特点:以支定收,收支平衡,收费的比率必须根据支出的需要而加以调整,费率调整灵活但不同的年份之间波动较大。

2、完全积累制

原则:采用的是长期纵向平衡原则。即在对未来较长时间的宏观预测的基础上,预计保障对象在保障期内所需享受保障待遇的总量,据此按一定比例将提供保障所需费用分摊到保障对象的整个投保期间。换句话说,本代人需要的保障金靠其在职时自身的储蓄积累,其本金和利息作为保险金。

特点:在较长时期内收费率保持相对稳定,并在计划初期形成大量的储备金。

3、部分积累制

原则:综合了上述两种原则,即一部分资金的筹集采用现收现付方式,以保证当前开支的需要,另一部分资金采取积累的方式以满足支付增长的需求。

特点:以支定收,略有积余。收费率分阶段调整,一般初期低些,以后逐步提高,以保持相对稳定。

此外,还有个人帐户储存制模式,如新加坡的基金积累模式。在自愿储蓄基础上加以法制化。发展中国家较普遍。

四、社会保障资金的保值和增值

1、意义:是一种刚性支付,是保命钱。

2、只有积累制基金才需要保值增值

3、如何运作才能保值与增值

(1)储蓄:消极、保守的保值手段。特别是在银行利率低于通货膨胀率时,容易导致贬值;

(2)投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或受其委托的机构,用社会保障储备金购买国家政策和法律许可的特定的金融资产或实际资产,以期获得适当预期收益的基金运用行为。是一种主动、有效保值增值的手段,但风险相对较大。

五、社会保障资金的支付

1、给付形式

一律定额型:只要被保险人符合规定的某些统一的资格条件,如缴纳保险费的期限和数量,就业年限,等等,就可以领取同样数额的保险金以保障最低生活水平。如生育津贴、保健津贴、价格补贴等采用的就是这种支付方式。

所得比例型:国家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和不同的保险项目,确定各个保险项目的保险金支付方式,然后根据享受社会保险待遇前的收入情况,确定具体的给付标准。这种支付方式适用于享受社会保险前有劳动收入的社会成员,具体的社会保障项目包括养老、失业等。

二阶层型:结合了前两种制度的优点,也即在给予符合条件的居民基本保险金,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基础上,再按收入比例发放另一部分的补充津贴。旨在在保障所有国民最低生活水准的基础上,使在职劳动者能尽可能维持过去的生活水准。

3、支付的形态

一是实物形式,是指政府直接为社会成员提供特定商品或劳务的一种社会保障基金支付形式。

二是货币形式。货币支付比较简单,但有时名义货币与实际货币会有出入,就是有钱买不到或不够买想要的东西。

4、支付的水平

(1)生存需要是确立待遇支付水平的立法基准;

(2)社会保障待遇水平适当调整的原则:第一,随物价上涨而调整待遇水平的原则:只是保值。第二,分享经济增长成果的原则:是实实在在的增长。

五、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

社会保障基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社会保障基金专款专用。

案例分析:某企业领导社会保险意识差,不愿缴纳社会保险费,经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做工作,仍拒不缴费。为处罚该企业,社保经办机构采用了停发该企业退休职工养老金的做法,请问这样的处理是否妥当?

分析要点:

(1) 不妥当。

(2) 国务院明确规定“要严格实行社会保险基金收支两条线管理”,也就是说缴费和养老金支付是不能挂钩的。

(3) 按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办法,企业缴纳社会保险费是为在职职工缴费,与退休人员毫无关系。如果不缴费就不拨付养老金,等于拿退休人员做人质,是错误的。

案例分析:某地政府在于2000春节期间,为了体现党和政府对困难企业职工的关怀,要求劳动保障部门从社会保险基金中拨20万元,用于慰问职工。请问:该地政府的要求是否正确,为什么?

分析要点:

(1) 该地政府的要求是不正确的。

(2) 这一要求违反了《社会保险基金征缴暂行规定》中关于社会保险基金“要保证专款专用,严禁挤占挪用”的规定。 本节重点:

1、建立社会保障基金的意义;

2、社会保障基金如何保值和增值。 第五节 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萌芽

英国:世界上第一个颁布社会救助法规,称《济贫法》。

贫民救济:具有恩赐性和惩罚性的特点,1601年颁布了《伊丽莎白济贫法》(俗称《旧济贫法》),该法具有强迫劳动和福利救助的性质,成为未来社会保障的雏形。 社会救济:1834年颁布了新的《济贫法》,认为救助不是一种消极行为,而是一项积极的福利举措,新《济贫法》被看成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萌芽。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1、德国:世界上第一个以立法形式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

2、美国:最早颁布《社会保障法》。

三、现代社会保障的制度模式

世界各国由于保障的项目和内容不同,所以保障模式也不尽相同。从保障资金的筹集方式分,主要有四种不同的模式。

1、传统型保障模式。以美国和日本为代表。社会保障基金筹集采用国家、雇主和雇员三方负担的原则,社会保障待遇给付标准与劳动者个人收入和保障缴费相联系。这种模式更注重效率目标的实现。

2、福利国家模式。以英国、瑞典、挪威等国为代表。为全民保障,保障项目无所不包,社会保障费用主要来源于国家税收,保障水平偏高。其资金筹措方式是课税资助下的现收现付制。这种模式更注重公平目标的实现。但国家的财政负担严重,目前这些国家也正在实行改革。

3、国家保障型模式。以东欧及前苏联为主要代表。与计划经济相适应,受保人个人不需要缴纳费用,保障水平较高,保障待遇与劳动贡献相联系。而且在管理体制上实行中央集权管理体制。实行这种模式的国家把公平与平均主义相混淆,不但牺牲了效率,而且助长了社会保障负功能——惰性和依赖性。

4、储蓄保障型模式。社会保障水平较低,国家通过强制储蓄方式进行。实行个人账户积累制。保险费由劳资双方按比例缴纳。政府不提供资助,职工之间没有互助互济也不共同承担风险,完全是一种“自助式”的保障模式。

我国实现的是中国特色的一体化多途径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保障模式。

五、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1、传统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第一阶段,国家保障模式。建国初期到1966年,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创建阶段。与前苏联的国家保障模式相类似,低工资、高保障;社会保险金在全国范围内由总工会统筹调剂,但农村没有社会保障。

第二阶段,企业保障阶段。1966至1976年十年**时期,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制度被解体成为企业保险制度,“企业办社会”成为这一阶段的特征。企业保险制度导致了两个严重的直接后果:一是社会保险金的统筹调剂工作停止,社会保险的调剂职能丧失,造成行业间、企业间负担的不平等;二是社会保险基金停止积累,由企业实报实销,加重了企业负担,加重了企业办社会的责任。

2、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传统的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社会保障覆盖面小,实施范围窄:主要是在全民所有制单位实施,县以上大集体单位参照执行, 社会保障层次单一 :只有国家法定保险一个层次

社会保障资金来源单一 :个人不交保险费,容易养成依赖思想,缺乏自我保障意识,不利于群众参与社会保险,也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

保障资金的社会化程度低,保障不力:不仅影响了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而且阻碍了劳动力在企业之间的正常流动。 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分散,政出多门:我国社会保险工作由政府不同部门分别管理,效率不高。 社会保障制度办法及待遇结构不合理。管理上存在某些混乱和漏洞。 我国的社会保障改革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就作为国民经济改革的配套措施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开始迈开改革的步伐; 1992年党的“十四大”召开,是我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和改革的一个历史性标志。把历来实施的国家统筹模式,改革成为大多数国家实行的、强制劳动者个人也缴费的投保资助模式; 党的十四大以来,是我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阶段。 本节重点:

1、社会保障的发源地;

2、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有哪几种模式,各有什么特点?

3、我国社会保障的构成与特点。

3、我国社会保障的构成与特点

2、我国养老社会保险的类型 传统的养老社会保险

建立:1951年开始到“文革”前,我国初步建立了养老保险制度,不仅规定了统一的支付条件、待遇标准和缴费比例,而且规定劳动保险金的30%上缴全国总工会做为社会保险总基金,对各地和各企业进行调剂,实际上实行了全国统筹。 1966年起,取消了社会统筹的养老保险制度,使之变成了企业保险。 特点:起点高,发展快。从1951至1957年覆盖面达到94% 作用:前半段主要是改善人民生活,巩固新生政权。后半段主要是为计划经济体制服务。没有预积累,全部转为建设基金。企业统负盈亏,无自身利益可言,也不承担最终责任。 现行的养老社会保险 产生: 1991年,《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提出:“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建立起基本养

老社会保险与企业补充养老社会保险和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社会保险相结合的制度我国机关、群众团体和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大部分地区仍沿袭原有的模式;

构成:我国企业职工养老社会保险由三个部分(或层次)组成。第一部分是基本养老社会保险;第二部分是企业补充养老社会保险;第三部分为企业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社会保险。

基本养老社会保险:亦称国家基本养老社会保险,它是由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行,保证劳动者在年老丧失劳动能力时,给予基本生活保障的制度。

企业补充养老社会保险:它是在国家法定基本养老社会保险的基础上由企业为提高本企业职工的养老社会保险的待遇水平,用自有资金而设立的一种辅助性的养老社会保险。

个人储蓄性养老社会保险:它是在国家法定基本养老社会保险的基础上由企业为提高本企业职工的养老社会保险的待遇水平,用自有资金而设立的一种辅助性的养老社会保险。

作用:在多层次养老社会保险体系中,基本养老社会保险可称为第一层次,也是最高层次的养老社会保险制度。 性质:企业补充养老社会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社会保险以提高职工退休后的生活水平为目标,国家提倡但不强求。

二、建立养老社会保险的意义和作用

(1)养老社会保险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进步的标志;

(2)养老社会保险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不仅有利于老年群体的稳定,也有利于其子女群体的稳定; (3)养老社会保险有利于职工队伍的正常更替;

(4)养老社会保险是应付人口老龄化挑战的有效手段。

判断题:1.实行多层次的养社会保险制度完全符合我国的国情。 答案要点:(1)对。

(2)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稳,应该允许不同地区、不同企业之间的养老社会保险水平在国家统一政策下存在一定差别。

(3)建立多层次的养老社会保险体系可以减轻国家基本养老社会保险的负担,适应不同经济条件企业的需要,满足不同企业不同层次、不同水准的多种保障需求。

工以及有雇工的城镇个体工商户及其雇工纳入失业保险费的征缴范围。实际上,目前,一些地区已经按此办理。

◇简单一句话,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包括在城镇就业的所有劳动者,包括户籍不在当地的城市户籍职工和农民工。 本节重点:

1、我国为什么要实现多层次的养老社会保险制度?

第二节

养老社会保险基金的筹集

一、资金筹集的模式

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也即部分积累制,个人帐户部分预积累,社会统筹部分现收现付制。

社会统筹部分在省级乃至国家层面上按退休前一年社会平均工资的一定比例(一般较低,维持最低生活水平)实行平等分配,其基金来源为企业缴纳和国家财政支持;个人账户积累金额则完全归属个人。

二、资金的缴付及费率的确定

原则:1997年7月16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决定明确规定,将企业和职工缴纳的养老社会保险费按规定计入社会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两种不同类型的账户。职工所缴纳的部分全部计入自己的个人账户,企业所缴纳的部分则分为二个部分,一部分计入个人账户,另一部分划入社会统筹账户。

案例分析:小王在某市一家外商投资企业工作,每月基本工资1000元,补贴7000元,企业只按1000元/月的标准为其代扣养老保险费,对此,当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认为这种做法是错误的。老板称:6000元是补贴,不必缴纳养老保险费,请问这种做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参考答案:(1) 错误。缴费工资基数包括固定的津贴和补贴。

(2) 职工个人缴纳养老保险费的工资基数应按国家统计局关于工资收入的组成部分计算,即:计时或计件工资、以及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

(3) 照此计算本人工资低于当地企业职工平均工资60%时,应按60%计算,高于300%时,只按300%计算。

(4) 小王的缴费工资基数应为:1000元×300%=3000元。

小贴士:单位逃避社保缴费的招术

一是迟缴:最普遍、最典型的表现是不为试用期或见习期内的职工办理参保手续。提醒:建立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就该为职工办理社保缴费手续,试用期和见习期不能排除在缴费期内。

二是漏缴:因为一个单位只办理一个社保登记证,这就为部分企业漏缴提供了方便之门。如用临时工不缴;没鉴订劳动合同,不缴;只为核心层员工缴,不为一般员工缴。更有甚者,将参加社会保险做为单位内部的激励机制的奖励。声称只有考核合格或工作达到一定年限者,单位才会为其办理社会保险。提醒:用人单位和与其形成劳动关系的所有劳动者都应依法参加社会保险。单位不缴社保费,其性质与不支付劳动报酬相似,员工随时可解约,不用缴违约金。

三是少缴:也即用人单位不按劳动者上月平均工资确定劳动者的缴费基数。提醒:劳动者每年的缴费基数根据本

人上的月平均工资性收入确定。如劳动者发现缴费工资低于实际工资,可以要求补缴,如单位拒绝补缴,可在结束劳动关系60日之内通过申请劳动争议仲裁的方式追讨。 小贴士:别不在乎你的缴费基数

在现实中,企业故意压低职工缴费基数的现象较普遍。事实上,职工的缴费基数越高,其所享受的社会保险待遇也越高。尤其应该注意:缴费基数与生育期间的待遇、工伤待遇等直接有关。此外,还会影响到职工本人的公积金缴纳。

例:王女士去年的平均月收入为4200 元,单位为其确定的今年的缴费基数为2000 元。王女士本月难产生下女儿,按规定可以享受4。5个月的生育生活津贴。月生育生活津贴标准为本人生产当月城镇社会保险缴费基数,照此计算,因为单位违法少缴了王女士的社保缴费基数,因此,王女士每月的生育生活津贴少了望2200元,总计少收入9900元。

如职工不幸工伤,则少缴社保基数的损失则更大。

小贴士:劳动者对付企业不缴或少缴社保费的招术

申请劳动争议仲裁:通过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让企业补缴;

单方解除合约:按《劳动法》规定,单位不缴社保费,其性质与不支付劳动报酬相似,员工随时可解约,不用缴违约金;

写匿名信:向当地的劳动监察部门反映,劳动警察会立即上门查处,适用于职工人数较多的企业;

秋后算账:为怕报复,或因企业员工人数较少,写匿名信容易招致怀疑。在这种情况下,可暂时忍让,待结束劳动关系后60日内再通过申请劳动争议仲裁的方式追讨。

2、缴费的年限 ◇ 缴费的年限新人15年以上;缴费年限至退休年龄时不满15年的,不发放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储存额一次支付。 ◇《规定》实施前参加工作的职工,此前的工作年限视同缴费年限,缴费年限包括视同缴费年限满10年,不足10年者个人账户一次支付。 ◇参保人员因工作流动在不同地区参保的,不论户籍在何地,其在最后参保地的个人实际缴费年限,与在其他地区工作的实际缴费年限及符合国家规定的视同缴费年限,应合并计算,作为享受基本养老金的条件。 △如何计算缴费年限与视同缴费年限?

用人单位和职工本人共同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年限为缴费年限。

视同缴费年限:已参加统筹的国有和县以上集体企业固定工,缴清了社会统筹基金的,1993 年12月31日以前的实际连续工龄视为缴费年限。

企业职工在实行养老保险人个缴费制前的工龄按国家规定一律视同缴费年限。其视同缴费的 年限与实际缴费的年限合并后为职工计算退休养老待遇。

案例:某女,1978年1月1日参加工作,先是在一企业工作,1988年1月1日调入当地政府机关工作,1995年1月1日进入一家企业任职,2000年1月1日开始缴纳养老金,2018年1月退休。问缴费年限和视同缴费年限各为多少?

分析:2000年以前没有缴费,要计算视同缴费年限的时间。

1978年至于1995年期间的16年工龄可作为视同缴费年限,1995年至2000年期间5年应该缴而没有缴,因此应该扣除。

2000年1月1日到2018年1月1日18年为缴费年限。

因此该女士视同缴费年限与缴费年限合计为34年。

国外替代率=刚退休时领取的养老金÷临退休前在职工资 中国替代率:可分为传统模式和现行模式。

在传统的养老保险模式下,替代率是按照退休时职工工资计算的;替代率偏高,平均在88%左右;国外一般在50-60%左右。

而在现行养老保险模式下,社会统筹部分以职工平均工资为基数;个人帐户部分则是以职工本人历史缴费工资为基数的。

基础养老金替代率=退休人员的平均退休金÷在职人员平均工资收入;现行规定为20%。

个人积累部分月退休金=11%*缴费年限*缴费基数*12/120 ,按一个人缴费年限满35年算,在不考虑工资增长、物价上升以及积累资金能够保值的前提下,一个中等收入者的个人积累替代率为38.5%左右,合计为58.5%,即其退休金相当于社会平均工资的58.5%。假定其一生的平均工资是退休前一年社会平均工资的80%,则个人积累部分的替代率降为30.8%,全部退休金收入的替代率大约为50.8%。

按最低限额缴纳的人员,其替代率只有38.48%,按最高限额缴纳者,其替代率达到112.4%。

养老金调整机制:主要有两种办法:一是根据指数变动,自动调整养老金金额,二是参考指数变动,经审议或立法措施而改动养老金额。 △参加养老保险,退休后基本养老金如何支付?

被保险人按《规定》条件办理退休手续后,停止个人缴费。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在按月支付基本养老金时,个人帐户的余额部分继续参照银行规定的同期居民一年期存款利率计算利息。

按《规定》标准支付的基本养老金,其基础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综合性补贴在养老保险基金中支付,个人帐户养老金由个人帐户中支付,并按企业与个人缴费的比例分别冲抵。

离、退休人员个人帐户养老金,在个人帐户储存额支付完毕时,由养老保险基金中继续支付,至死亡时止。

企业和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有什么权利和义务?

根据《劳动法》的规定,企业和职工必须依法参加养老保险,按规定履行缴费义务。 参加养老保险的企业和职工,有依法参与和行使监督的权利。

企业有权通过当地社会保险监督机构,要求社会保险机构合理有效地管理使用养老保险金。

职工有权随时查询本人养老保险个人帐户的情况,有权在退休后按时足额领取养老金。如果用人单位未按规定缴费,职工认为其养老保险权益受到侵犯时,有权举报,或提请劳动监察机构或劳动争议处理机构依法进行处理,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以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第四节

补充养老社会保险(企业年金)

一、补充养老保险的产生及其作用 1.补充养老保险的产生和发展

早在19世纪80年代,补充养老保险就在一些欧美国家产生。在基础养老金没有普及之前,补充养老金曾起到主要的养老保障作用,基础养老金在很大的范围之内适用之后,企业养老金才明确作为补充基础养老金的配角位置。

我国提出建立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制度是在1991年。概念:企业根据自身经济实力,在国家规定的实施政策和实施条件下为本企业职工所建立的一种辅助性的养老保险。它居于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中的第二层次。由国家宏观指导与企业内部决策执行。

《国务院关于建立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1年33号)中指出:国家提倡、鼓励企业实行补充养老保险;补充养老保险由企业根据自身经济能力为本企业职工建立。

1994年颁布的《劳动法》规定:“国家鼓励用人单位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为劳动者建立补充养老保险”,确定了建立补充养老保险的法律依据。

《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7年26号)再次提出: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大力发展企业补充养老保险。 2004年6月,《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和《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实施,在管理上进一步加以规范。

截止2003年初,全国共有17000多家企业建立了企业年金制度,650万职工参加了企业年金,积累资金300多亿。但参保企业不足10%。原因:税收优惠覆盖面不偏小,且不明确。

2、补充养老保险与基本养老保险的区别

(1)水平因企业而异。经济效益好的企业职工补充养老保险水平可以高些,经济效益差的企业可以低些,甚至可以不参加,是否参加由企业自行决定,国家不强制统一。

(2)办法比较灵活。经济效益好时可以多补充,经济效益不好时可以少补充或不补充。

3、补充养老保险的作用

(1)可以缓解因人口老龄化而造成的养老金的支付危机。由于退休人数逐年增多,致使退休金的支付迅速增加,从而使企业负担加重,补充养老金的实行相当于退休金的事前分期积累,使负担均衡化;

(2)企业实行补充养老金制度,可以吸引人才。

(3)可以鼓励职工在企业长期连续工作(中途退职不予支付),以增强企业活力和稳定性。

二、补充养老保险的类型

1、国外补充养老保险的类型

一种是自愿性的,以美国、日本为代表,国家通过立法,制定基本规则和基本政策,企业自愿参加;企业一旦决定实行补充养老保险,必须按照既定的规则运作;具体实施方案、待遇水平、基金模式由企业制定或选择;

另一种是强制性的,以澳大利亚为代表,国家立法,强制实施,所有雇主都必须为其雇员投保;待遇水平、基金模式、筹资方法等完全由国家规定,雇员不必缴费。 共同点:保险待遇水平高于基本养老保险。

2、我国补充养老保险的类型

采用自愿的方式,是一种企业行为; 补充方式、待遇标准、发放形式等由企业与职工以协议形式确定;

企业可以自主选择经办机构,实行利益调节,允许经办单位之间的平等竞争; 国家和政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政策指导和宏观调控,以及在政策上给予支持。

三、补充养老保险的资金渠道与待遇水平

1、资金渠道

国际通行的做法:补充养老保险的资金渠道来源于企业,补充保险费允许计入成本,个人缴费不计入个人所得税征缴基数。

我国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基金来源有两种:一是由企业全部负担,根据其经营状况的好坏而确定提取数额;二是由企业和个人共同出资,计入个人账号,国家不负担任何费用的供给。

2、筹资模式:现收现付制、部分积累制和完全积累制。

3、待遇水平

国外的补充养老保险一般不控制待遇水平,有的国家雇员退休后得到的补充养老保险金高于政府提供的基本养老金,二者之间完全脱离,没有直接联系。

我国一些地区的补充保险方案中,对待遇水平的上限规定均高于一个月工资总额的水平,一般规定为一个半月至两个月。

2、失业主体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条件

一是在法定的劳动年龄之内,二是具有劳动能力,三是愿意工作,四是没有工作或虽有工作但劳动报酬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缺少了其中的任何一个条件,失业的定义就不完整。

3、衡量失业的指标

衡量失业的状况用失业率来表示,失业率是失业人口占社会劳动力人口的比率。失业率高说明失业问题严重,否则相反。在西方国家,当失业率为4%-5%时,则视为实现了充分就业,适度失业率是调节劳动供给的蓄水池。

二、失业社会保险的概念和含义 什么是失业保险?

失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行的,由社会集中建立基金,对因失业而暂时中断生活来源的劳动者提供物质帮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并促进其再就业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失业保险概念的含义:

失业保险仅限于非自愿性失业,不包括自愿失业;

失业保险中的物质帮助,不仅指失业救济金,也包括组织生产自救、转业训练等其他物质帮助形式; 失业保险具有双重身份,既保障失业者的基本生活;又促进失业者再就业,从而减少失业。 失业社会保险的目的是什么?

对暂时不能实现就业的劳动者给予帮助,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提供再就业服务,失业保险是一种竞争与保障相结合的制度。

失业保险与养老保险有什么不同?

(1)对象不同,养老保险的对象是依据退休年龄的规定,被视为失去劳动能力,从而退出劳动力市场的劳动者;而失业保险的对象则是具有劳动能力,暂作为劳动力市场剩余形态的失业人员。

(2)目的不同,养老保险的目的是为了向劳动者年老时提供基本生活需要费用,而失业保险的目的则不仅是为了向失业人员提供基本生活需要,其另一项重要目的是为了促进就业。使失业人员尽快找到工作。

(3)保险金给付期限不同,失业保险有期限限制。对失业人员起作用只是在市场竞争中暂不能劳动的情况下维系这一部分劳动力简单再生产的基本需要,但决不包一生,而养老保险则是要长期给付,包到底。

三、失业社会保险的产生

法国最早于1905年建立了失业保险制度,但是一种非完全强制性的失业保险制度;也即是否参加取决个人意愿,但一旦参加必须接受失业保险法律规定的管理,包括承担一切义务和享受相应的权利。

1911年,英国颁布国民保险法,第一次将失业保险纳入强制性社会保险范畴;到1997年初,建立失业保险制度的国家和地区已增至68个,其中大多数国家和地区为强制性失业保险制度;

我国的失业社会保险制度经历了一个从传统的就业保障制度到现行的失业保险制度的发展过程。 1986年国务院颁布了《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办法》,建立起我国的待业保险制度;1993年4月12日,国务院又颁布了《国有企业职工待业保险规定》,同年5月1日起施行;

1994年开始,我国根据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将待业改为失业;1999年1月22日,国务院颁布《失业保险条例》,同时废除1993年的规定。

《浙江省失业保险条例》2004年1月1日起施行。 本节重点:

1、失业的概念

2、失业保险与养老保险的区别 第二节

失业社会保险的类型、特征与作用

一、失业社会保险的类型

(1)由政府实行的强制性失业保险。凡符合失业保险条件的人员,都必须参加失业保险,其基本内容都包括保障范围、资金来源、资格条件、给付标准、给付期限和管理体制等。

(2)非强制性失业保险。目前实行这种制度的有丹麦、瑞士和芬兰三个国家,其特征是并非由国家管理,而是由工会自愿建立的失业基金会管理,政府则给予大量的补贴,但自愿加入失业基金的各工会委员,必须加入失业保险;

(3)失业补助制度。这种失业保险只适用于符合经济情况或收入情况调查规定的失业者,以及无资格享受正常保险的失业者,带有一定的社会救济色彩,目前澳大利亚、匈牙利、南斯拉夫和新西兰等四个国家采用的便是这种类型的保险制度; (4)失业补助制与强制或非强制性失业保险制度并存的双重失业保险制度,目前只有德国实行双重性的失业保险制度,也即既有强制性的失业保险制度,也有失业补助制度;

(5)由政府机构或雇主支付一次性失业救济或一次性解雇费。

二、失业社会保险的特征

1、普遍性:主要是保障有工资收入的劳动者失业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其覆盖范围包括劳动力队伍中的大部分成员。故参保单位不分部门和行业,不分所有制形式,不分用工形式。 只要本人符合规定条件,都有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权利。

2、强制性。国家以法律规定的形式,向规定范围内的用人单位、个人征缴社会保险费,缴费义务人必须履行缴费义务,用人单位和职工没有选择的自由。否则构成违法行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互济性。失业保险基金主要来源于社会筹集,由单位、个人和国家三方共同负担,缴费单位筹集的失业保险费,全部并入失业保险基金,实行全市统筹,统一管理、使用。

三、失业社会保险的作用

(1)能够有效地保障失业人员在失业期内的基本生活,对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2)有利于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

(3)增强了企业职工的竞争和风险意识,并对企业改革起到了推动作用。 本节重点:

1、我国为什么要建立失业保险制度?

2、我国失业社会保险制度的特点。 第三节 失业社会保险的对象和适用范围

一、失业保险的适用范围

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只面向城镇地区。主要是城镇企业、事业单位及其职工。

《失业保险条例》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可以决定本条例适用于本行政区域内的城镇企业及其职工、事业单位含社会团体及其专职人员、民办非企业单位及其职工、有雇工的城镇个体工商户及其雇工。招用农民合同制工人的城镇企、事业单位及其农民合同制工人。

案例一:在一次社会保险执法大检查中,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发现某公司缴纳失业保险费的基数与其工资总额存在很大的差距。企业是按支付给本企业所招用的城镇职工的工资为基数缴纳失业保险费的,基数中未包括支付给农民合同制工人的工资。

分析:农民合同制工人也是失业保险的参保对象,应该补缴这部分的缴费基数。

案例二:某市一所小学属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国务院《失业保险条例》颁布施行后,小学所在区的劳动保障部门到学校宣传失业保险政策,并要求学校教职员工参加当地的失业保险,而该校校长则认为,学校是实施义务教育的部门,不可能有人失业,所以,不愿意参加失业保险。请问该校长的认识对吗?请说明理由。

分析:

(1) 不对。 (2)《失业保险条例》规定,城镇企业、事业单位及其职工必须参加失业保险。而该小学属事业单位,所以,应该无条件地参加失业保险,并按规定履行缴费义务。

(3)社会保险是一种互助互济行为,不以风险的大小来决定是否参加社会保险。

案例:职工小林在一家非公有制企业工作,工作比较辛苦,且企业经济效益滑波,收入一年不如一年,她于是辞职回到家中,并在职业介绍所登记要求重新工作。过了不久,职业介绍所为她介绍了一份工作,但她借口拒绝,一连几次都是如此。为此,职业介绍所向当地劳动保障机构报告,要求停止其失业救助,小林知道后大吵大闹,她认为她在工作期间按时缴纳失业保险费,现在她也有工作的愿望,政府没有理由不给她享受失业保险。 ▲失业人员失业期间是否需要缴纳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费?

失业人员失业期间停止缴纳,但如果经济条件许可,可以将档案存放在职业介绍中心或人才市场,以个人名义缴纳。

第四节 失业保险金的筹集和给付

一、失业保险金的筹集

各国主要采取的是征缴费用、建立基金的方式。这一基金的来源分为几种,一是全部由企业和被保险人双方负担;二是企业和被保险人双方负担,政府资助;三是全部由企业负担,如美国。

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建立以来,一直实行基金制,在基金来源上采取用人单位和职工缴费和财政补贴的方式。 ▲用人单位和个人应缴纳的失业保险费标准?

1、城镇企业和事业单位,按本单位工资总额的2%缴纳;

2、职工个人按本人工资总额的1%缴纳。职工本人月平均工资总额高于上一年本市职工月平均工资总额的300%以上部分,不作为缴纳失业保险费的基数。

3、用人单位招用的农民合同制工人本人不缴纳失业保险费。

▲ 失业保险待遇有哪些?

失业保险待遇包括失业人员按照失业前累计缴费时间领取不同期限的失业保险金、医疗补助金、死亡丧葬补助金和供养直系亲属的抚恤金等。

三、失业保险基金的构成

(1)失业保险对象缴纳的保险金; (2)失业保险基金的利率与利息;

(3)财政补贴,即失业保险费经办机构所需经费由财政补助;各省市有“失业保险调剂金”,各省规定从财政中拿出一定比例组成调剂金,目的是协调各地的失业保险金;

(4)依法纳入失业保险金的其他资金。

这是我国1999颁布的《失业保险条例》所作的规定。

本节重点:

1、我国失业保险基金的筹集采用何种方式?失业社会保险基金由哪几部分构成? 第四节 失业社会保险发放的标准及程序

一、失业社会保险的发放标准

(1)在统筹地区采用统一的发放标准,不考虑家庭经济状况、失业人员失业前的收入状况及个人缴费时间等因素; (2)参加失业保险并符合其他条件的失业人员才有资格领取失业保险金; (3)根据失业人员的累计缴费时间确定失业保险金的发放期限; (4)采取按月发放的方式。

二、失业社会保险的待遇

1、确立失业社会保险待遇的原则

给付标准无论如何不应该高于失业前的工资标准;

给付标准无论如何不应低于,甚至不宜等于享有最低生活水平所需的收入。

三、失业社会保险的申领条件

1、申领手续

(1)用人单位应当及时为失业人员出具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关系的证明,告知其按照规定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权利,并将失业人员的名单自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关系之日起7日内报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备案。 (2)到当地规定的失业登记管理机构进行失业登记。 (3)领取失业保险金。

2、申领期限

失业保险金的领取期限是由失业人员失业前所在单位和本人按照规定累计缴费时间决定的:

失业人员失业前所在单位和本人按照规定累计缴费时间满1年不足5年的,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最长为12个月; 累计缴费时间满5年不足10年的,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最长为18个月; 累计缴费时间10年以上的,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最长为24个月; 重新就业后,再次失业的,缴费时间重新计算;

再次失业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可以与前次失业应领取而尚未领取的失业保险金的期限合并计算,但是最长不得超过24个月。

案例:王女士自工作后依法缴纳失业社会保险费,工作6年后失业,按规定享受失业社会保险,半年后重新就业,2年后又失业。请问:她现在可领取多长期限的失业社会保险金?

分析:

(1)王女士在第一次失业前已缴费6年,按规定可以享受10个月的失业保险金;但其在领取了6个月后重新就业,按规定未领取的4个月可以保留;

(2)王女士第二次失业前工作了二年,按规定可以领取4个月的失业保险金;

(3)王女士总共可以领取的失业保险期限为:4+4=8个月。

第一节

医疗社会保险概述

一、医疗社会保险的概念

1、一般概念

是指由国家立法,通过强制性社会保险原则和方法筹集医疗资金,为向保障范围内的劳动者提供患病时基本医疗需求保障而建立的社会保险制度。

2、与其他社会保险的区别:最大的区别在于其他保险均是一种对收入的补偿,但医疗保险仅是对职工医疗费用的一种补偿,并不承担职工患病期间及非因工负伤期间的生活补助。医疗期内的生活补助(病假工资)由所在企业负担。

3、我国的医疗社会保险构成 传统的医疗保险制度

公费医疗制度:是我国对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以及大专院校学生实行的一种医疗保险制度,属于国家保险。始于50年代初,后历经改革,但仍存在公费医疗制度。

劳保医疗制度:是对国有企业职工实行的医疗保险制度,属于企业保险。合作医疗保险:是农民群众依靠集体力量在自愿和互助互济的原则建立起来的一种医疗保险制度,属于一种初级的医疗社会保险模式,层次较低。 现行的医疗社会保险制度:多层次的医疗社会保险模式。

由基本医疗保险、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和个人补充医疗保险三个层次构成。 1998年,中国政府颁布了《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开始在全国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国家为公务员建立了医疗补助制度。

在基本医疗保险之外,各地还普遍建立了大额医疗互助基金制度,以解决门诊、急诊大额医疗费用以及社会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之上的医疗费用。

二、我国建立基本医疗社会保险的目的意义

(1)通过建立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费的机制,实行社会化管理,更好地解决医疗保险基金的稳定来源和职工医疗保障苦乐不均的问题,切实保障职工的基本医疗能够落到实处。

(2)通过合理确定基本医疗保险的筹资水平和给付水平,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发挥社会互助共济和个人自我保障的作用,形成医、患、保三方制约机制,并通过加强医疗保险费用的支出管理和基金管理,有效控制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遏制医疗服务中的浪费现象。

(3)通过医疗保险制度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引进竞争机制,给职工提供方便、优质、放心的医疗服务,扩大广大职工的就医选择权,使职工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医院,选择医生。

三、医疗社会保险的特点

(1)与其他社会保险项目的关联性强;

(2)服务面广量大。医疗社会保险的对象是广大的工薪劳动者; (3)带有较强的福利性;

(4)具有短期的、经常性的特点; (5)按实际需要提供服务。

四、医疗社会保险的建立原则

(1)医疗保险的待遇实行机会均等原则;

(2)医疗保险应该体现社会共同责任和分担风险原则。

五、我国的医疗社会保险改革 1998年12月《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

基本思路及遵循的原则是:“基本保障、广泛覆盖、双方负担、统帐结合”。“基本保障”是指基本医疗保险的水平要根据目前我国财政和企业的承受能力确定,只能保障职工的基本医疗

需求;“广泛覆盖”是指基本医疗保险要覆盖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和职工;“双方负担”是指实行基本医疗保险费用由单位和个人共同合理负担;“统帐结合”是指基本医疗保险费用由单位和个人共同合理负担;“统帐结合”是指基本医疗保险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建立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并明确各自的支付范围,统筹基金主要支付住院医疗费用,个人账户主要支付门诊医疗费用。

六、医疗社会保险的对象和范围

■ 那些企业和人员可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

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

适用范围:包括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及其职工。也即企业(国有、集体、私营股份、外资以及其他城镇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及其职工。

2004年7月5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出台了《关于推进混合制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做作业人员参加医疗保险的意见》,

案例:某企业共有职工和离退休人员1202人,其中在职职工1000人,退休人员200人,离休人员2人。则该企业在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时,所有1202人都应参加并相应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

(1) 错误。该企业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应为在职职工和退休人员之和,即1200人。因为按照有关规定,离休人员不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其医疗待遇不变,医疗费用按原渠道解决。

(2)缴费人数应为1000人。因为退休人员本人及单位均不另外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

2、社会统筹医疗帐户基金 用人单位为职工缴纳的医疗保险费,剔除记入个人医疗帐户基金后的剩余部分,进入社会统筹医疗基金帐户,形成医疗保险的社会统筹基金。 ■个人帐户记载那些款项?

1、职工个人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

2、按规定划入个人帐户的用人单位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

3、个人帐户存储额的利息;

4、依法纳入个人帐户的其它基金。

案例:老李现年46岁,在上海一家企业工作,上一月平均工资为5000元,假定宁波市上一职工的月平均工资水平为1500元。请问今年他应该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月工资基数是多少,到年底,他可支配的个人账户资金总额将达到多少?

解答:个人应该缴纳的月基数:4500元(超过300%部分不作为工资基数); 个人每月的缴费额:4500 × 2%=90元;

每月单位缴费划入:4500×2%=90元;

年底时可支配帐户总额由二部分组成:(90+90)*12=2160元。 个人医疗帐户为什么要做到专款专用?

A.保证个人账户里的资金属于职工自己专用;

B.可使职工养成关注医疗费用的意识,减少不必要的医疗支出,防止医疗资源的浪费,防止个人账户里的资金很早就用完;

C.保护账户拥有者的利益,如果个人账户的资金未用完,可以累积使用,以解决将来的可能较高的医疗费用。

第三节 医疗社会保险基金的发放

一、基本医疗保险的享受资格

1.在职职工在缴费的次月即可享受;

2.退休人员有最低缴费年限的要求:各地不一样。宁波:医保缴费年限包括视同缴费年限满15年(计算方式同养老保险);实限缴费年限满5年;但近年退休人员只要连续缴费就没有5年的限制。医保缴费年限、实际缴费年限不足的,可在办理退休变更手续时补缴,按补缴当年的基数补,一次性补足缴费年限或实际缴费年限。

二、医疗社会保险的支付范围

社会统筹基金和职工个人账户支付范围和标准各不相同。 1.社会统筹基金的支付范围

支付范围:统筹基金的支付范围包括参保人员住院(含急诊观察室留院观察)和门诊大病(含重症尿毒症透析、恶性肿瘤化疗和放疗)的医疗费用;在职职工一般的门、急诊费用,统筹基金不予支付。 支付标准:统筹基金的支付设起付标准和最高支付限额(以下称封顶线):医疗费用在起付标准以下,由个人账户或个人支付;起付标准以上、封顶线以下的医疗费用主要从统筹基金中支付;超过封顶线的医疗费用,主要通过地方附加医疗保险等途径解决,统筹基金不予支付。

起付标准:就是准予进入统筹基金支付的门槛。国家规定为当地城镇职工上一年年收入的10%;之所以定这个比例充分考虑了我国的国情。目前各地均采用“老人老办法,中人中办法和新人新办法”。如上海:退休人员为当地城镇职工上一平均工资的5%;中人为8%,新人为10%。

最高支付限额:指的是统筹基金所能支付的最高限额。目前的标准为当地城镇上职工工资收入的4倍,这一比例根据大额医疗费用人群分布情况的测算而定。4倍的比例能够解决绝大部分职工的医疗费用问题。由于工资与经济发展相联系,因此最高限额随当地平均工资的波动而波动。 分担比例:在社会统筹支付部分,个人仍需承担一定的比例,具体的比例视年龄而定,上海:45岁以上承担30%;35-45岁承担40%;35岁以下承担50%。此外还同医院的等级有关。

特殊处理:在职职工的门诊大病(含重症尿毒症透析、恶性肿瘤化疗和放疗)和家庭病床医疗费用,统筹基金的支付不设起付标准,但设最高支付限额(封顶线),最高支付限额同上。

例题1:某统筹地区医疗保险基金的起付标准为800元,最高支付限额是2.5万元,统筹基金支付范围内个人自付比例为10%。现假定某职工一次住院所花费的医疗费用为3万元,其中2000元为非《药品目录》所列药品发生的费用。试问,该职工的医疗费用如何支付? 1)该职工自付段费用:800元;

2)个人需承担的非《药品目录》所列药品发生的费用:2000元 3)属统筹基金支付范围发生的费用: 30000-800-2000=27200元 4)可以用统筹基金支付的部分:27200*90%=24480元; 5)该职工承担的自付部分:30000-24480=5520元。

■个人帐户余额能否跨使用?

基本医疗个人账户内的金额可以跨结转使用。

三、医疗社会保险待遇的支付方式 世界通行的做法:

(1)直接支付。也即当患者生病,其医疗服务费用由医疗社会保险机构统一支付;

(2)报销医药费。也即患者在看病时先垫付全部医疗费用,然后凭单据到医疗社会保险机构进行报销;

(3)向患者提供服务。也即病人必须在医疗社会保险机构定点的医疗服务点就医,享受其指定的免费医疗服务。 我国的支付方式:采用直接支付和患者报销两种方式。

三、医疗社会保险准许及不予支付的规定 准允支付的项目种类

(1)在指定的可选择的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就医或购药; (2)符合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范围; (3)符合基本医疗保险诊疗项目范围;

(4)符合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服务设施标准范围。

符合上述规定所发生的医疗费用,将由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按规定予以支付。 不予支付的服务和医疗项目

第一类是服务项目类:挂号费、院外会诊费、病历工本费等;出诊费、检查治疗加急费、点名手术附加费、优质优价费、自请特别护士等特需医疗服务。

第二类是非疾病治疗项目类:各种美容、健美项目以及非功能性整容、矫型手术等;各种减肥、增胖、增高项目;各种健康体检;各种预防、保健性的诊疗项目;各种医疗咨询、医疗鉴定。 第三类是诊疗设备及医用材料类:应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装置(PET)、电子束CT、眼科准分子激光治疗仪等大型医疗设备进行的检查、治疗项目;眼镜、义齿、义眼、义肢、助听器等康复性器具;各种自用的保健、按摩、检查和治疗器械;各省物价部门规定不可单独收费的一次性医用材料。

第四类是治疗项目类:各类器官或组织移植的器官源或组织源;除肾脏、心脏瓣膜、角膜、皮肤、血管、骨、骨髓移植外的其他器官或组织移植;近视眼矫形术;气功疗法、音乐疗法、保健性的营养疗法、磁疗等辅助性治疗项目。 第五类是其他类:各种不育(孕)症、性功能障碍的诊疗项目;各种科研性、临床验证性的诊疗项目。就(转)诊交通费、急救车费;空调费、电视费、电话费、婴儿保温箱费、食品保温箱费、电炉费、电冰箱费及损坏公物赔偿费;陪护费、护工费、洗理费、门诊煎药费;膳食费;文娱活动费及其他特需生活服务费用。 准予支付的药品类:只有纳入《国家基本医疗药品目录》的药品,才属于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 哪些情形下发生的医疗费用不予支付? 具体包括:

(1)工伤(含职业病)、生育及其并发症;

(2)因犯罪、打架、斗殴、酗酒、自杀、自伤自残、蓄意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 (3)交通事故;

(4)出国、出境期间;

(5)各种不育(孕)症、性功能障碍的诊疗项目; (6)各种科研性、临床验证性的诊疗项目; (7)医疗事故;

(8)其他不符合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的。

案例:小李是某企业的一名职工,其所在企业参加了企业基本医疗保险。小李最近外出时遭遇了一次意外的交通事故而受伤,经有关部门鉴定小李负主要责任。小李在医院接受治疗,康复后隐瞒了交通事故的事实,医疗费用在社会医疗统筹基金报销。请问小李的这种做法对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

(1) 不对。

(2) 根据企业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相关规定,因交通事故所发生的医疗费用不属于医疗社会保险费用的支付范围。 (3)小李隐瞒发生交通事故事实的做法,违反了我国关于企业职工基本医疗支付范围的规定,是错误的。其由统筹医疗基金支出的费用应该予以追回。

四、参保人员医疗费用的付费方式

1、一般的门、急诊费用:按规定,由个人帐户支付,用完后自负,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不予支付,在支付了自付段后,超过部分由统筹基金和个人共同支付。宁波:分为三段:个人帐户段、个人自负段、统筹基金与个人共付段。

2、住院发生的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分为三段。 第一段:在统筹起付标准以下,称为自付段。

第二段:当自付段结束后,就进入了社会统筹段。此阶段个人仍需负担一定比例的费用,称为共付段。 第三段:超过统筹支付标准范围,不属于基本医疗保险的范围,这时可参加大病医疗保险。 本节重点:1.世界通行的医疗社会保险待遇支付做法有哪些? 2 .我国基本医疗社会保险待遇采用什么样的支付方式? 第一节

工伤社会保险概述

一、工伤的概念

1、概念:工伤是国际上通用的术语,内容包括因工意外伤害和职业病伤害。

2、概念的产生和发展:

国际上,关于工伤的范围有一个发展的过程。1921年国际劳工大会的公约中提及的工伤不包括职业病,仅即“由于工作直接或间接引起的伤害事故为工伤”。1964年第48届国际劳工大会通过的《工伤事故津贴公约》将职业病纳入工伤的范围。所谓职业病,从广义上说是指劳动者在生产劳动及其他职业性活动中,因接触职业性有毒有害环境而引起的所有疾病。

在法律上,职业病有一定的界限,只有国家主管部门明文规定了的疾病才能称为职业病。

二、工伤社会保险的概念

1、工伤社会保险(又称职业伤害保险)概念

是指国家和社会为在生产、工作或在规定的某些特殊情况下遭受意外伤害、职业病伤害的劳动者提供医疗服务、生活保障、经济补偿、医疗和职业康复,为因这两种情况造成死亡的劳动者的供养亲属提供遗属抚恤等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2、工伤社会保险的产生

最早实施工伤社会保险的是德国,于1884年通过了《工人灾害赔偿法》。

现代工伤保险中,保险事故即广义工伤,包括狭义工伤和职业病。历史上最早的工伤保险立法,仅以工伤为保险事故,而不包括职业病。把职业病作为工伤保险事故的,始于英国1906年的法律。

3、我国工伤社会保险的演变

我国的工伤保险一直就是社会保障的主要项目,建国初期制定的《劳动保险条例实施细则》,对“因工负伤”的待遇等做了具体规定;

1957年卫生部制定和颁布了《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首次在我国将职业病伤害保险列入工伤保险的保障范围;

1987年11月5日,卫生部、劳动人事部、财政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印发了《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 1996年3月14日,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了《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GB/T1680-1996); 1996年8月12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印发了《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 2003年4月颁布并于2004年1月1日开始实施现行的《工伤保险条例》,为职工利益的保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工伤社会保险的目的和意义

(1) 是保障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伤职工基本权益的重要条件; (2) 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措施; (3) 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

(4) 是促进建立工伤事故和职业病危害防范机制的重要手段; (5) 有利于保护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6) 有利于妥善处理事故和恢复正常生产,维护社会安定。 本节重点:工伤社会保险的概念。

第二节

工伤社会保险的适应范围与实施原则

一、工伤社会保险的对象和适用范围

国务院颁布和实施工伤保险条例后,各地均先后制定了实施办法,在工伤实施的法律效应、认定的标准以及申请和鉴定的程序方面与国务院的基本一致,但在实施范围及工伤的待遇方面,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存在一定的差异。

1、工伤社会保险的对象

《工伤保险条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各类企业、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应当依照本条例规定参加工伤保险,为本单位全部职工或者雇工缴纳工伤保险费。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各类企业的职工和个体工商户的雇工,均有依照本条例的规定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权利。

2004年6月1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了《关于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了农民工同样享受《工伤保险条例》的保障。

2、工伤社会保险的适用范围

适用范围内的企业:中国境内的各类企业,包括国有、集体、三资、港澳台资、私有、民营、联营、乡镇企业等,均是《工伤保险条例》的实施对象。“未参加工伤保险期间用人单位职工发生工伤的,由该用人单位按照本条例规定的工伤保险待遇项目和标准支付费用。”

适用范围内的“职工”:是指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的各种用工形式、各种用工期限的劳动者。

在现实生活中,工伤认定后,还须认定工伤赔偿责任人主体?

用人单位实行承包经营的,工伤保险责任由职工劳动关系所在单位承担。

案例分析:某集体砖厂职工与单位签订了承包合同,合同中注明:“......如发生伤亡,砖厂概不负责......”。不幸的是,该职工在工作时被砸伤,花去医药费3000元。砖厂以合同中已有规定为由,拒绝支付费用。请问,这种做法对吗?

分析:(1) 不对。

(2) 根据规定,企业与职工个人签订承包合同,是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并未改变企业和职工的劳动关系,也未改变承包者的职工身份,因此企业应按照国家现行政策保障职工的社会保险权益。

职工被借调期间受到工伤事故伤害的,由原用人单位承担工伤保险责任,但原用人单位与借调单位可以约定补偿办法。

案例:杨某原系某厂职工,经厂方安排借调到某公司工作,并由某公司向杨某支付劳务费。99年2月,公司派杨某出差,途中杨某遇车祸身亡。其后,杨母向某区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某厂支付丧葬补助金6030元、一次性因工死亡补助金6657元。但某厂认为,杨某与公司形成聘用关系,杨某因公死亡,工伤保险责任应由某公司承担,请问某厂的看法是否正确?

分析:不正确。杨某与某厂形成劳动关系,因此其工伤责任应该由某厂来承担,但因为杨某生前是在某公司受的伤,因此某厂可与某公司协商共同承担赔偿责任。

“用人单位分立、合并、转让的,承继单位应当承担原用人单位的工伤保险责任;原用人单位已经参加工伤保险的,承继单位应当到当地经办机构办理工伤保险变更登记。”

二、工伤社会保险的实施原则

工伤社会保险实施的原则很多,着重要掌握以下几大原则: (1)保障与赔偿相结合的原则

(2)资金筹集采用企业一方负责及差别费率的原则 (3)工伤社会保险与工伤预防及工伤康复相结合的原则 ( 4)无责任补偿原则,又称“无过失补偿”原则 (5) 确定伤残和职业病等级原则 (6)工伤保险补偿与民事赔偿不重复享有的原则 本节重点:

1、工伤社会保险的适用范围

2、工伤社会保险的实施原则 第三节

工伤认定与职业病的确定

一、工伤的界定与工伤、职业病的鉴定

1、工伤和职业病的界定

工伤:是指企业职工在工作时间、工作场所,从事与生产劳动有关的,或由于劳动条件、作业环境所致引起的人身伤害事故、职业病等。其他特殊情况下遭受的意外伤害不能视为工伤。简单讲,是指与工作有关的急性伤害。 工伤与非工伤的界限:一般有时间界限、空间界限、职业界限、主观过错界限、法定特殊界限。 时间界限:一般只限定于工作时间之内; 空间界限:一般只限于工作场所之内;

职业界限:即只限于因执行职务所受的伤害,如是因私事受伤,即使发生在工作时间、工作场所内也不算工伤;但若是因公,即使是发生在工作时间、工作场所之外,也算工伤;

主观过错界限:即除了职工本人故意造成的伤害不属于工伤以外,一般而言,发生在职工本人有过失或无过失的主观心理状态下的伤害,只要符合其他工伤条件,都应该属于工伤;

法定特殊界限:也即立法上明文规定,在工伤的一般界限之外应属工伤的特殊情况。

职业病:从广义上说是指劳动者在生产劳动及其他职业性活动中,因接触职业性有毒有害环境而引起的所有疾病。但是在法律上职业病有一定的界限,通常是国家主管部门明文规定了的才能称为职业病。

2、工伤的认定

工伤的认定。目前鉴定工伤的政策应按照《工伤保险条例》和《劳动保险条例》等文件的有关规定执行。在七种情形下发生的伤害可以认定为工伤,另有三种情形可以视同为工伤。

关于职业病的确定。必须以职工工作的环境及诱发职工致病的成因作为依据。应具备4个条件:一是必须有企业确认是因为生产工作中长期接触职业病有害因素造成的意见,二是经市以上职业病防治所(小组)诊断,三是属于国家规定的102种职业病名单中的病种,四是报经当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进行审批并认定工伤。

因此,对钱某的申请做出了不认定为工伤的决定。请问是否正确?

分析:当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的认定是错误的,钱某所受伤害应该认定为工伤。理由是:

第一,钱某遭到全某殴打的原因是没有按照全某的要求为其修理设备,而是按照车间主任的要求修理其它设备,这是由于工作而发生的伤害。而且钱某遭受伤害也是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之内。

第二,钱某与全某打架是违反了劳动纪律,但事端是由全某引起的,钱某是属于自我防卫。

(四)患职业病的;

这一条比较清楚,只要是国家规定的职业病范围,均可认定为工伤。

(二)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

案例:职工见义勇为受伤是否可以认定为工伤?

某运输公司的班车遇车祸,职工邓某下车协助现场的交通民警抢救伤员时被另一解放牌卡车撞为脑挫裂伤,颅内血肿,脾破裂,进行了脾切除手术等治疗。邓某所在运输公司不同意按工伤给予待遇,邓某诉至仲裁委员会。仲裁委员会受理后,经过调查,裁决邓某胜诉。

分析:这是一起因是否工伤引发的劳动争议。争议的焦点在于伤害发生的地点不在工作岗位算不算工伤?邓某是在上班途中帮助料理事故时被撞成重伤的,虽不在工作岗位上,但却是在为社会做好事的现场,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五条规定,应该认定为工伤。

(二)醉酒导致伤亡的;

案例:职工因工陪酒死亡是否属于工伤?

某日某企业上级领导来视察工作,厂长请下属小李代为出席宴请,席中小李因陪领导饮酒过量,不治身亡。事后其家属要求厂长按工伤处理。请问不李家属的要求是否合理?

分析:不合理。小李虽然因工陪酒死亡,但因为是醉酒死亡,按照《工伤保险条例》规定,不属于工伤范围。

(三)自残或者自杀的。

总结:根据以上条例推断,工伤的发生必须是在法律制度许可的范围内,在清醒的意识下,非主观的伤亡行为。

总结:职工在工作时间、工作场所发生伤害的类型:事故伤害、暴力伤害、职业病以及疾病。事故伤害和职业病因工作原因引发;暴力伤害必须是履行工作职责;突发疾病不管什么原因,但必须在48小时内死亡才算工伤。 本节重点:如何确定工伤和职业病? 第四节 工伤社会保险的基金制度

一、工伤社会保险的资金筹集

1、国外通行的资金筹集模式

社会统筹方法。即由政府立法规定企业必须参加工伤社会保险,按时、足额地向社会保险管理机构缴纳工伤社会保险统筹费用,并由工伤社会保险机构负责进行工伤待遇的给付。 由政府规定统一的待遇项目与标准,由企业行政自行支付的办法。

2、我国的做法

我国企业正处于第二种模式向第一种模式的过渡阶段。

《工伤保险条例》规定,国家机关和依照或者参照国家公务员制度进行人事管理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工作人员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由所在单位支付费用。

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人事行政部门、财政部门规定。

3、工伤社会保险费率的确定

费率确定原则:根据以支定收,收支平衡的原则确定费率。 费率确定的模式:目前通行的主要有三种方式

(1)统一费率制。特点是可以平均分散工伤风险。

(2)差别费率。体现对不同工伤事故发生率的企业、行业实行差别性的负担,以保证该行业、企业工作保险基金的收支平衡。包括行业之间及同行业内不同企业之间的差别。差别费率确定所依据的指标:包括工伤事故发生次数、因工负伤总人数、因工伤残、死亡人次数、工伤事故频率、工伤死亡率、职业病发生率、职业病患病率;职业病总死亡率等。

(3)浮动费率。是在差别费率的基础上,每年对各行业或企业的安全卫生状况和工伤社会保险费用支出状况进行分析评价,根据评价结果,由主管部门决定该行业或企业的工作保险费率上浮或下浮。 ■ 单位交多少工伤保险费?

△ 工伤保险费根据各行业的伤亡事故风险和职业危害程度的类别实行行业差别费率。目前,我国根据不同行业的工伤风险程度,参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将行业划分为三个类别:一类为风险较小的行业,二类为中等风险行业;三类为风险较大的行业,费率分别为0.5%、1%和2%。但实际上,各地区在实际操作时更多的是执行基础费率和浮动费率制。

△用人单位缴纳工伤保险费的数额为本单位职工工资总额乘以单位缴费费率之积。此处的工资总额是指用人单位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全部职工的劳动报酬总额。 ■ 职工个人交不交工伤保险费? 职工个人不缴纳工伤保险费。

第一节 生育社会保险的概念和特点

一、生育社会保险的概念

生育社会保险是妇女劳动者由于生育女子而暂时丧失劳动能力时,从社会和国家得到必要的物质帮助的制度。

作为社会保险组成部分之一,生育社会保险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妇女就业、保护妇女健康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生育社会保险的特点

从目的看,生育社会保险是为了弥补女职工生育期间的收入损失,更重要的是对维持劳动力再生产和人类的世代延续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因此带有一定的福利性质;

从起因看,生育社会保险属于正常的生理性原因而进行的保障,因生育造成的收入丧失是一种暂时性的丧失; 从对象看,生育社会保险实施的对象主要是已婚的妇女工作者,相比其他的社会保险,其具有明显的性别特征。 从内容看,给付项目比较多。在国外,生育社会保险的给付项目包括生育假期、生育收入补偿、生育医疗保健和子女补助金等项目。

从保障水平看,不仅要弥补女性职工生育期间的收入损失,还要对劳动力的扩大再生产起重要的保障作用,因此其保障标准高于基本医疗保险。

从时间上看,生育保险实行的是产前与产后均享受的原则。 第二节

生育社会保险的产生和作用

一、生育社会保险的产生(略)

二、我国生育社会保险的立法情况

我国企业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生育保险制度分别建立。

1、企业女职工的生育保险建于1951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的一个组成部分;

2、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女职工的生育保险建于1955年,其政策依据是前政务院的《关于女工作人员生育假期的规定》;

2、1988年7月颁布了《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国务院1998年第9号令);统一了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的生育保险待遇。

1994年12月,原劳动部颁布了《企业职工生育社会保险试行办法》; 2001年,国务院颁布《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年)》。

三、我国传统的生育保险制度的特点及弊病

改革前,我国生育保险制度的特点:一是按照前苏联的模式,产假期间发基本工资;二是企业或单位自行管理,不设专门的生育保险基金;三是生育医疗费用与医疗保险没有本质的区别,分别从公费医疗与劳保医疗经费中开支。

弊病:属于企业自保型,加大了企业用女职工的成本,不利于女性职工的就业;女职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切实保护。

二、生育社会保险的作用与意义

(1)实行生育社会保险是对妇女生育价值的认可。

(2)实行生育社会保险能够保障女职工的身体健康和劳动力的再生产。 (3)实行生育社会保险具有提高人口素质的作用。 (4)实行生育社会保险可以促进计划生育的贯彻执行。 (5)实行生育社会保险有利于减轻企业的经济负担。

三、生育社会保险的对象和范围

1、参加生育社会保险的对象

我国适用范围主要是城镇企业和职工; 城镇企业及职工的口径同基本养老保险; 浙江省规定为所有企业和职工。

案例:李先生是厦门一家商场的员工,户口在厦门,所在单位也为他投保了生育保险。他妻子的户口在泉州。李先生以为他已经投保了,生小孩是夫妻两个人共同的事,应该能享受自己所交的生育保险。但是答案却是不能。那么李先生作为一个男性为何也要缴纳生育保险?

分析:一个企业即使都是男员工,也要参保生育保险。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社会统筹,避免企业用工上的女性歧视。女员工的生育费用不再由企业单独承担,而是由社会统筹支付,这样就为那些女性员工多的企业减轻了负担。案例中李先生的妻子所在的泉州单位如果也参保了生育保险,那么就按泉州的规定办理。即使夫妻双方都在厦门,先生单位投保了生育保险,而妻子单位没有,则妻子生育仍不能享受生育保险的待遇。 本节重点:实行生育社会保险制度有什么意义? 第三节 生育保险基金的筹集、支付与管理

一、生育保险资金的筹集

1、原则

生育社会保险根据“以支定收、收支基本平衡”的原则筹集资金,由企业按照其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缴纳生育社会保险费,建立生育社会保险基金。

2、筹集模式

用人单位缴费:上海不另外缴纳,采用在已经缴纳的基本养老缴纳基数中扣除的方法,共划转0.5个百分点;浙江省企业职工生育保险暂行办法规定:企业按照职工缴费工资总额的0.5至1个百分点的比例缴纳。宁波市统筹区范围为0.5个百分点。以职工缴纳基本养老保险的基数作为缴费的基数。 职工本人不缴费。

二、生育社会保险享受的资格条件及待遇

1、生育社会保险享受的对象

从生育保险的概念及作用来看,生育社会保险的实施范围应为妇女劳动者。

我国的生育社会保险享受对象只限于达到法定结婚年龄、符合计划生育政策并生育的女职工。

2、生育社会保险享受的资格条件

世界各国规定有所不同,我国现行的规定:

(1)具有城镇户籍并参加社会保险的从业或失业妇女; (2)规定被保险人在享受生育保险补助金时,必须缴纳保险费已达到规定的最低期限。宁波为3个月。不满3个月的,由所在企业按生育社会保险的有关规定负担;

(3)计划内生育、符合第二个孩子生育条件获批的、计划内生育或计划内妊娠后流产的女性职工。

二为生育津贴。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对职业妇女因生育而离开工作岗位期间可以享受一定的物质补助。国家标准为上一企业职工月平均工资。但各地包括宁波在实际操作时规定为本人生产当月的缴费基数,由社保机构发放,但由于缴费基数的原因,也即不能按实缴费者,不足部分由所在企业补足。生育津贴领取的时间:顺产三个月,难产增加半个月,多胞胎,每增加一胎增加半个月。

案例1:王某工作后一直参加社会保险,近日计划内难产,生育一子,其生产当月的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基数为800元,问王某能享受多长的产假,领取多少生育津贴?

答案:105天;2800元。

案例2:张某计划内生育,顺产一女。生产当月的工资为6000元,基本养老保险金缴费基数4000元,问其生育津贴能享受多少,分别由谁支付?

答案:每月的生育津贴为6000元,其中4000元由生育保险基金支出,剩余的2000元由企业补足。共可享受3个月,故从生育保险基金获得12000元,企业给付6000元。

三为医疗服务。生育医疗服务是由医院、开业医生或合格的助产士向职业妇女和男工之妻提供的妊娠、分娩和产后的医疗照顾以及必须的住院治疗。我国生育社会保险医疗服务项目主要包括检查、接生、手术、住院、药品、计划生育手术费用等。只有符合规定的生育及计划生育手术医疗费用,生育保险基金才准以支付,超出规定以外的,需自己承担。

宁波市采用定额补偿的形式,为2300元。2300元以内,实报实销,超过2300元的,超出部分,个人负担10%。 案例:某女职工,计划内生育,生育期间共向医院支付各类医疗费用5600元,其中,4800元为按规定的检查、接生及手术费,请问生育保险基金和个人各付多少元? 分析:按规定可以由生育保险基金支付的费用中,超过2300元以外的部分须有个人自负10%,即:(4800-2300)*10%=250元,个人共需自负:5600-4800+250=1050元

生育保险基金支付:5600-1050=4550元

从业妇女与失业妇女的生育社会保险待遇有什么区别?

从业妇女月生育生活津贴标准是本人生产当月城镇基本养老金缴费基数。但如果生育职工享受的生育津贴低于用人单位按有关规定应发的产假期间的工资标准的,由用人单位补足。

生育妇女如为失业妇女,享受当地同类人员一定期限失业保险或失业救助的标准。失业已不能领取失业保险金的妇女,按照本人失业保险享受一定期限的标准; 按照《浙江省失业保险条例》,符合计划生育规定的失业妇女,在失业期间生育,可领取相当于本人三个月失业保险金的补助,在医疗补助金中列支。 男性是否享有生育保险的待遇?

父亲育儿假。假期安排在母亲坐月子期间;

部分地区对参加生育社会保险的企业中男职工的配偶,给予一次性津贴补助。 用人单位应尽的生育保险义务 按时足额地缴纳社会保险费;

从业妇女在领取生育津贴期间,所在单位和个人仍应按规定缴纳社保费。缴纳后月生活津贴扣除个人应缴纳的社会保险费后低于企业职工最低月工资标准的,由生育保险基金补足。

单位在确定下一月缴费基数时,应将生育妇女按规定享受的生活津贴和享受期间剔除。

用人单位不得以非过失性条款解除劳动合同。劳动法对妇女三期(孕期、产期和哺乳期)给予特殊的保护。三期内合同满后,自动延续至相应的期限。

用人单位在提供相关待遇时,不得歧视请产假的女职工。如年底双薪和全勤奖照发。

如果因缴费基数所限,生育妇女领取的生活津贴低于本人上一月平均工资的,低于部分由所在企业补足。

第二,根据《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用人单位不得在女职工怀孕期、产期、哺乳期降低其基本工资,或者解除劳动合同。因此,该公司按70%的病假工资支付曹女士的产期待遇,也违反了上述法律规定。 总结:我国生育社会保险存在的问题

(1)覆盖面比较窄,截止2002年底,参保企业不足一半;

(2)基金结余较多,支付标准不规范,不少地区没有将产前检查等纳入支付范围;生育津贴计发标准不统一;保费来源单一,社会化程度低。

(3)生育社会保险立法滞后。

本节重点:生育社会保险基金应如何筹建?

一、都是社会保险所具有的共同点

1、计算职工缴纳各种保险费的工资收入组成部分相同

职工个人缴纳的各种保险费的工资基数应按国家统计局关于工资收入的组成部分计算,即:计时或计件工资、以及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

2、均必须以货币形式全额缴纳社会保险费。

《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第十二条明确规定:“缴费单位和缴费个人应当以货币形式全额缴纳社会保险费。”

3、保障的目的中有四种是对职工收入损失的一种补偿,只有医疗保险不是;

4、基金的管理模式相同 收支两条线管理 专款专用

二、作为某个具体的社会保险类型的比较

1、适用范围

养老基本保险: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和其他城镇企业及其职工,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及其职工。概括:城镇企业及企业化的事业单位。

基本医疗社会保险: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和其他城镇企业及其职工,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事业单位及其职工,民办非企业单位及其职工,社会团体及其专职人员。城镇所有用人单位。

上述两保险同时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可以规定将城镇个体工商户纳入基本养老保险的范围。

失业保险: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和其他城镇企业及其职工,事业单位及其职工。城镇企业和事业单位。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可以规定将社会团体及其专职人员、民办非企业单位及其职工以及有雇工的城镇个体工商户及其雇工纳入失业保险的范围; 工伤保险:中国境内的所有企业及其职工。全体企业。 生育社会保险:城镇企业及其职工。城镇企业。

2、资金筹集的原则

基本养老社会保险: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结合; 基本医疗社会保险: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结合;

失业社会保险:参加保险单位、个人征缴和财政补贴。 工伤社会保险:以支定收,收支平衡; 生育社会保险:以支定收,收支基本平衡。

3、资金来源

基本养老社会保险: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纳;用人单位一般不得超过企业工资总额的20%,个人最高不超过8%;

基本医疗社会保险: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纳;用人单位缴费率应控制在职工工资总额的6%左右,职工缴费率一般为本人工资收入的2%;

失业社会保险: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纳,财政补贴。城镇企业事业单位按本单位工资总额的2%缴纳失业保险费;职工按本人工资的1%缴纳失业保险费。城镇企业事业单位招用的农民合同制工人本人不缴纳失业保险费;

工伤社会保险:职工个人不缴费;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缴纳,根据各行业的伤亡事故风险和职业危害程度的类别实行差别费率。

生育社会保险:职工个人不缴费;以支定收,并可根据费用支出情况适时调整,但最高不得超过工资总额的1%。 上海企业缴纳36.5%,浙江企业缴纳33.5%,个人都是11%。

4、享受对象

基本养老社会保险:参保企业的在职职工、退休职工; 基本医疗社会保险:参保单位的在职职工、退休职工; 失业社会保险:曾经参保并达到一定要求的失业人员。 工伤社会保险:参保企业的工伤职工;

生育社会保险:参保企业符合生育保险享受资格条件的生育女职工、曾经参保符合享受生育保险资格的失业生育女性。

4、享受待遇

基本养老社会保险:维持基本生活,与收入相关联; 基本医疗社会保险:维持基本生活,与收入不挂钩,按需要享受; 失业社会保险:维持基本生活,与收入不挂钩,体现社会公平; 工伤社会保险:维持基本生活,按伤残等级享受补助;

生育社会保险:维持基本生活,收入补偿,与自身工资不挂钩。 第一节

社会福利概述

一、社会福利的概念与含义

1、社会福利的概念

广义的概念:主要是指社会为保障全体社会成员在享受基本生存权利的基础上,由国家及各种社会团体提供各种公共福利设施、社会性津贴、社会服务和保护性的福利措施;

狭义的概念:指国家和社会专为困难群体、弱势群体所提供的物质帮助和服务,如儿童福利、老人福利以及残疾人福利等, 一般称“社会福利服务”或“社会福利事业”。

我国的社会福利制度:主要是指国家和社会为困难群体、弱势群体所提供的物质帮助和服务而作出的制度安排。

二、社会福利与其他社会保障项目的联系与区别

1、共同点

都是个人消费品分配的渠道和形式,都属分配范畴。

2、不同点

也即社会福利的一般特征。

三、社会福利的一般特征

(1)社会福利的目标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是社会保障的最高层次。 (2)社会福利的资金来源不同于社会保险资金,是“单向性”。 (3)社会福利的标准具有不确定性。

(4)社会福利的享受对象是全体公民,充分体现出社会福利权利的一致性。 本节重点:与其他社会保障项目相比,社会福利具有哪些特征? 第二节

社会福利的内容与分类

一、社会福利内容与分类

1.从社会福利的供体或主管部门划分 企事业单位提供的职工集体福利; 民政部门主管的特殊福利;

街道、居委会举办的社区社会福利服务。 2.从社会福利采取的给付形式划分 一为以货币形式给付的社会福利; 二为以实物形式给付的社会福利;

三为以社会服务形式提供的社会福利服务。如对失业工人实行的免费就业咨询,教育与职业训练项目如在职者的业务培训、义务教育、残疾儿教育等; 四为假期形式,如探亲假期。

3.从享受福利待遇的不同对象进行划分

未成年人福利。泛指劳动年龄或学校毕业年龄以前的人员福利,包括妇幼保健、优生咨询、义务教育,以及未成年人的各种补助,等等;

老人福利。对象为属于老龄和长寿年龄的老人,而不管是否享有退休金。包括敬老院和托老所、老人俱乐部服务,等等;

残疾人福利。包括向残疾人供应就业训练、福利生产以及康复服务和学校教育,等等; 妇女福利。指专门面向妇女保护的福利待遇,如例、产假等;

劳动者福利。指在业和失业者享受到的社会福利服务,探亲补助、交通费补贴以及企业举办的种种集体福利事业,等等;

家庭福利。是指有关机构向家庭关系不合及有纠纷户提供的咨询、帮助,帮助家庭中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等项目。 4.从按服务对象的福利设施划分

可以分为以老年人为服务对象的---养老院、敬老院; 以儿童为服务对象的---儿童福利院等; 以残疾人为服务对象的--精神病院等。 5.从社会福利的层次上划分 国家福利。是指在全国范围内以全体社会成员为对象而举办的福利事业,是福利的最高层次; 社区福利。是指在一定地域以该地区的居民为对象的福利业;

职工福利。是指在企业、事业和机关单位范围内以职工为对象而举办的福利事业,也可叫做集体福利或单位福利。

6、从福利服务内容上划分

则包括医疗卫生、文教、劳动住宅、犯罪矫正、感化心理、便民、地方、职工等多种服务。

二、我国现阶段实施的社会福利种类

(1)社会津贴,又叫社会补贴。如副食补贴、物价补贴、交通费、洗礼费、快报费、取暖费等等,这是一种明帖;还有一种暗帖,如住房、粮食、食油及疏菜等方面由国家直接给予的补贴。

(2)职工福利。一是以货币形式的补贴,包括生活困难、夏季防暑、托儿、独生子女、取暖等等;二是为职工生活方便而提供的公共设施。

(3)社会福利服务设施。如托儿所、幼儿园、托老所等等。 (4)社会服务。主要是指社区提供的福利性服务。 第四节

其他社会福利

一、职工福利

1、职工福利的概念

职工福利是国家和职工所在单位通过举办集体福利设施,建立补贴制度等,为职工提供生活上的方便,减轻职工经济负担和丰富职工文化生活的一种保障制度,它是消费基金再分配的一种形式。

2、职工福利与其他福利层次的区别与联系

主要区别:主体和享受对象不同。职工福利举办的主体是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国家和地方福利则是由国家、社会以及地方政府举办的;职工福利的享受对象是本单位职工及其家属,而国家和地方福利的享受对象则是该区域范围内的全体成员和社会上某些特殊成员。

主要联系:当某些单位的福利设施对社会开放时,就成为国家和地方福利的一部分。

3、职工福利的内容与构成

(1)集体生活福利设施。目的在于减轻职工生活负担,并为职工提供方便生活的种种集体设施。这个大项目涉及的范围广,诸如,企业举办的饮食价格较低的职工食堂,这是最主要的,它由企业财务给予资助;企业用自有资金为改善职工居住条件的兴建的低房租住房,以及为职工举办的免费和低费的托儿所、幼儿园。哺乳室等,这些都是集体生活福利。

(2)文化福利事业。企业用自用资金为职工兴建和的诸如文化室、俱乐部、图书室、体育场、游泳池、阅览室、电影院、电视室等,免费或低费向职工提供服务,以提高职工的科学文化素养,统称为职工文化福利事业。

(3)福利补贴。企业用有资金为职工谋取生活福利而提供的种种现金补贴,诸如探亲假期工资、科委取暖补贴、交通费补贴以及生活补助。

5、建立职工福利制度的意义

我国的职工福利制度是适应计划经济发展的要求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在计划经济时期为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曾经起到过积极的作用,其作用包括: (1)增强单位职工的凝聚力;

(2)提高职工觉悟,促进其努力工作; (3)有利于提高精神文明;

(4)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职工福利也是一种投资而且能长远地取得效益。

二、住房保障制度

传统的住房保障制度无疑是社会福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我国传统住房保障制度的特点

(1)福利性。我国的住房是国家投资兴建后以极低的房租分配给职工使用。因此我国住房分配实际上带有福利性的特点。

(2)供给性。在房改之前,我国城镇职工绝大部分的住房是国家分配的,职工基本无法根据自己的经济力量和实际需要确定自己的住房面积。完全取决于国家能分配给自己多少住房,因此我国的公房分配具有供给制的特点。

(3)非商品性。我国的住房产业虽然是最重要的民用产业之一,但它不实行商品化经营,它只有投资,没有资金的回收。因此住房产品与住房产业具有非商品性的特点。

(4)产权模糊性。经济体制改革以前,我国城镇住宅几乎全部为国家所有。

2、我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动因

福利性实物分配的体制更是暴露出许多弊端,主要体现在:

(1)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难以实现住房资金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抑制了城镇居民有支付能力的住房要求的发展,不利于住房市场的健康发展,抑制了房地产业的发展;

(2)不利于贯彻社会主义“按劳分配为主”的原则,难以解决住房分配不公,苦乐不均问题;

(3)以实物形式直接把住房分配给职工使用,缺少约束机制和调节手段,不利于抑制不合理的住房需求,容易出现以房谋私等不正之风;

(4)限制了职工在住房消费方面的投入,不利于加速解决职工住房问题。 3.我国城镇住房制度的改革

1994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 1998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

三、社区服务

1.社区与社区服务的概念

社区:就是聚居在一定地域中的人群的生活共同体。具体地说,社区是在一定地域内发生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有特定的生活方式,并具有成员归属感的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根据一套规范和制度结合而成的相对独立的社会实体。 社区服务:是在政府的统一规划和指导下,以一定层次的社区组织为主体或依托,发动和组织社区内的成员,组建完整的、系统服务网络,开展互助活动,为人们提供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种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 社区服务与一般的社会服务的区别:

(1)从服务目的上看,社区服务是以社会效益为目的,以保本微利向社区成员提供低费或免费服务,而一般社会服务都以经济效益为目的;

(2)从服务对象和服务范围看,社区服务的重点是有生活困难有群体,而一般的社会服务面向社会全体成员;

(3)从组织机构上看,社区服务是在政府指导下,以社区组织为主体或依托,而一般的社会服务则是在一定的经济组织经营下开展服务的。 2.社区服务的内容

(1)为老年人提供的服务。

(2)为残疾人和精神病患者提供的服务。 (3)为少年儿童提供的服务。

(4)为成年居民提供文化活动和社会心理咨询服务。 (5)为社会优抚对象提供优抚服务。 (5)为各类居民提供的便民利民服务。

3.社区服务的功能与作用

(1)补充国家和单位福利的不足,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 (2)缓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稳定社会秩序。 (3)增进居民团结,改善社会风气,推动精神文明建设。 本节重点:

1、我国现阶段实现职工福利的意义和作用有哪些?

2、我国为什么要对职工住房分配制度进行改革? 第一节

社会救助概述

一、城市贫困的界定分类

1、从贫困所造成的后果界定:贫困是由于资源不足,致使那些缺乏获得各种食物、参加社会活动和最起码的生活和社交条件的资源的个人、家庭和群体陷入贫困;

2、从贫困的直接原因看,贫困是由于缺乏足够的收入来源,以致无法达到起码的生活水平;

3、从深层次原因看,贫困产生的原因有二种,一是有劳动能力但被剥夺了参与的机会,或参与一定的社会劳动但所得有限,不足以维持个人或全家最低生活水准。

4、我国的界定:一是比较强调有无劳动能力,二是基于社会公平的资源分配。现阶段我国农村贫困分绝对贫困与低收入贫困两个标准。2003年绝对贫困标准是年收入637元以下(恩格尔系数占80%以上,国际标准为60%),低收入贫困标准为637-882元之间。贫困人口分别为2900万和5617万。

二、社会救助的概念和含义

1、社会救助的概念

所谓社会救助,是指社会成员在其不能维持最低限度的生活水平时,根据有关法律规定,有权要求国家和社会按照法定的标准向其提供满足最低生活需求的资金和实物援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整个社会保障网络体系中处于最初级、最基本的层次。是国际反贫困的要求,2003年我国绝对贫困人口不仅没减少,反而增加80万。

2、社会救助的含义

社会救助是国家和社会向公民提供的援助;

社会救助所保障的对象,往往是处于生活底层的最困难群体; 社会救助的形式很多;

社会救助是公民应得的权利。这是《宪法》所赋予的权利; 社会救助所需费用由国家财政支付,其财政来源主要是税收。

三、社会救助的特点与意义

1、社会救助的特点:

(1)社会救助的对象是有选择性的;

(2)社会救助的资金来源和流向是单向性的;在我国,社会保障以“社会扣除”的形式将一部分国民收入集中到政府预算,通过转移支付来保障一些特殊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 (3)社会救助的标准是低层次的; (4)社会救助一般是短期性的;

(5)社会救助的水平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6)社会救助必须由本人提出申请。

2、社会救助的意义和作用 (1)有利于安定人民的生活; (2)有利于保持社会的稳定; (3)有利于促进生产的发展。

3、社会救助的产生

产生:社会救助是从传统的贫民救济和社会救济这一对范畴中演变而来的。

在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产生之前,所有的社会救济行为无不具有下列特征:恩赐性、惩罚性;

我国传统的社会救助制度是在20世纪50年代形成的,当时称社会救济,1996年正式改称社会救助。

4、我国的社会救助制度

制度分类:自然灾害社会救助制度;贫困地区扶贫制度;低收入家庭救助制度:包括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和城市失业救助制度。

特点:以无偿救助为基本特征,主要由民政部门实施。

从1999年国务院发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开始,全国普遍建立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取代了原有的的失业救助制度。

失业救助与失业社会保险的区别?

失业救助,即为享受失业社会保险的失业劳动者提供生活救助的措施,是失业保险制度的必要补充,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失业机制的完善;

失业救助与失业社会保险相比较,前者的资金来源于政府拨款,保障水平低;后者的资金来源于国家、企业和个人三方,保障水平相对较高;

两者分工负责,相互协调,均是解决失业问题的社会保障措施。 本节重点:我国的社会救助制度有哪些内容和特点? 第三节

社会救助的原则和内容

一、社会救助的原则

(1)保障最低生活需求的原则; (2)普遍性原则; (3)法制化原则;

(4)维护个人尊严的原则。

二、社会救助的对象

面向社会全体成员,但由于是以社会成员的生活条件及状况为出发点,因此并非所有的对象能够享受社会救助的标准。 可按造成贫困的原因分 也可按救助对象的年龄分 哪些人有资格享受社会救助? 一是无依无靠、没有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人,主要包括孤儿、残疾人以及没有参加社会保险且无子女的老人; 二是有收入来源,但生活水平低于法定最低标准的人;

三是有劳动能力、有收入来源,但由于意外的自然灾害或社会灾害,而使生活一时无法维持的人。

三、社会救助的内容

(1)贫困救助。城市确保最低生活,救助方式有定期定量及临时救济两者兼而有之;农村以临时救助为主。 (2)灾害救助。城乡都有。

四、社会救助资金来源

主要来源:国家财政拨款;

其他来源:慈善机构提供的慈善基金、各级各类单位组织的帮困基金、信贷扶持、国际援助等等。

五、社会救助对象的资格审定

1、社会救助申请制:指需要救助的家庭应当向有关社会保障机构递交申请书,填写清楚家庭人口数、无劳动能力人数、工作人数及家庭收入和支出状况,以作为社会保障机构审批救助的根据。

2、社会救助调查制:社会保障机构在受理了社会救助申请后,向申请家庭以及其所在社区和工作者单位进行详细调查。 第四节

我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一、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线

定义:是指维持城市居民中无收入或低收入人群最低生活的水平。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作为法律,赋予每一个公民在不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时,由国家和社会按照法定的标准向其提供满足最低生活需要的物质援助的社会保障制度。 性质: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线是一种绝对保障。数量逐步减少。

二、我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建立和意义

1、我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建立:市场经济下因下岗失业致贫、因病致贫等推动。93年在上海率先实施,1999年在全国普及。 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3年6月至1995年5月,试点阶段。 第二阶段,1995年5月至1997年8月,推广阶段。

第三阶段,1997年8月-1999年底,普及阶段。1997年8月,国务院颁布发了《国务院关于在各地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到1998年底,中国已经有581个城市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城市最低保障线制度由此发展成为中国覆盖面最广、最基本的社会生活保障措施。

2 .我国建立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意义

(1)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2)建立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需要;

(3)建立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保证改革与发展顺利进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 (4)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符合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需要。 3.我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保障对象

适用范围:“持有非农业户口的城市居民,凡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均有从当地人民政府获得基本生活物质帮助的权利”。 哪些人有资格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线?

(1)三无对象,即无固定收入、无劳动能力、无法定赡养人或抚养人的居民;

(2)家庭中有在职人员,因赡养、抚养系数高或所在单位经济效益差,收入而生活困难有居民;

(3)失业保险期满仍不能就业而符合社会救助条件的居民;

(4)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生活低于生活保障线标准的其他居民。 如何理解全额享受和差额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线?

“对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又无法定赡养人、抚养人或抚养人的城市居民,批准其按照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全额享受”;

“对尚有一定收入的城市居民,批准其按照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差额享受”。

案例分析:小王下岗后,每月领取失业保险金260元。家庭成员共三人,无其他生活来源。小王所在城市的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费标准是每人每月120元,小王找到街道领导,街道领导说,你已经领取了失业保险金,不能申请低保。请问,街道领导的回答对吗? 参考答案: 1) 不对。

2) 按照《条例》规定,失业人员符合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按照规定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从上述情况看,小王一家人均生活费不足120元,可以按规定申领最低生活保障金。 3)按规定,可差额领取。也即全家人可每月领取:360-260=100元。

三、我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救助的现状

截止到2002年2月底,中国有近2000万人符合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条件,全国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的人数已达1300多万。其中,大部分是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下岗职工、退休人员及其家庭成员。 本节重点:我国建立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意义?

第6篇:社会保障基础知识

第一节 社会保障的概念与含义

一、社会保障的概念 1.一般定义

社会保障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和行政措施设立的、旨在保证社会成员基本经济生活安全的各种项目总和。 2.国外对社会保障定义的理解 由于世界各国的国情不同,对社会保障的界定有所不同,并且对这一概念的认识本身也有一个发展过程;

西欧福利国家将社会保障理解为一种公共福利计划,人人都能够享受。 更多的国家则认为社会保障是一张社会安全网,为需要的社会成员特别是劳动者的生老病死及其家属提供基本生活保障。

3.我国对社会保障定义的理解

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为因年老、疾病、失业、伤残、生育、死亡、灾害等原因而失去劳动能力或生活遇到障碍的社会成员提供物质帮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的一项社会安全制度。

二、社会保障概念的含义

对社会保障的概念要给予比较全面的、准确的、科学的概括,至少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把握:

1.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是国家和社会:补偿弱化的家庭保障功能,解决特定的社会问题以稳定社会。

2.社会保障的目标是满足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一是基于人的生存权的保护,二是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3.社会保障面向社会全体成员:社会成员只要符合社会保障的条件,就应该无一例外地成为社会保障的对象。

4.社会保障制度实施的保证和依据是法律法规:即国家以立法或制定行政条例的形式来确定社会保障的范围、资金来源及支付标准等基本内容,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其得以实现。法和行政条例的法律效力是不同的。所依据的法律有两类:形式意义上的社会保障法规和实质意义上的社会保障法规。在具体操作时“小法必须服从大法”。

三、社会保障的范围和对象 1.保障的一般对象

按社会保障的定义,社会保障的一般对象应是全体社会成员。但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实现社会保障的原则不同,从而社会保障的对象也有所不同。

2.具体的保障范围:视各国保障的原则及国情而定。 实现普遍性原则国家:保障对象为全体社会成员;

实现特殊性原则国家:保障对象有选择,为部分社会成员; 我国的社会保障范围:许多项目只面向城镇的工薪阶层,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尚在建设之中,由我国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决定。大多数地区农民是家庭保障。但如果进城打工,就应该受到保障;

发展趋势:随保障内容的完善而不断扩大。但何时扩大到更广的领域,要视各国经济发展的情况、经济承受能力而定。 本节重点:

1、社会保障的一般概念

2、社会保障的含义

选择题:

1. 社会保障制度旨在满足人们什么水平的生活需要?(单选) A.小康生活需要 B.基本生活需要 C.富裕生活需要 D.现代化生活需要

2 .社会保障制度实施的依据是什么? (单选)

A.社会立法 B.企业和个人的自觉性 C.思想教育 是非题:

1、社会保障不是一项社会安全制度

(1) 错,社会保障是一项社会安全制度。

(2) 因为社会保障的目标是保障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使社会成员不至于因为年老、疾病、失业、伤残、生育、死亡、灾害等原因而陷于贫困。

第二节 社会保障的特点与作用

一、社会保障的目的和意义 1.经济目的

通过社会保障,使社会成员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最基本的生活条件,维持生命的安全; 2.政治目的

通过社会保障,保证国家的各项政策得到贯彻和实施,维持社会稳定,巩固现存的社会制度。

3.最终目的: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

二、社会保障的特点

一是社会性

社会保障对象具有社会性,即其保障对象是全体社会成员; 社会保障组织管理机构的社会性;

社会保障资金来源的社会性。社会共同承担制。

二是强制性

各国均用法律的形式将社会保障制度固定下来,以确保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避免了主观随意性。社会保障所规定的某些保障项目,不论个人或雇佣单位愿意与否,都必须依据有关法律规定参加并接受其保障;社会成员个人无权选择所参加的社会保障的项目、待遇,社会保障机构也无权拒绝社会成员享受其权利的要求; 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以立法形式保证实施,符合缴纳条件的个人和团体,都必须按要求缴纳,否则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目前仍有不少企业拒绝参加社会保险,违反了劳动法第七十二条中规定:“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必须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

三是普遍性

保障项目普遍: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社会保险又包括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工伤等多个方面; 保障对象普遍:覆盖至全体社会成员; 四是公平性

符合保障的对象能够均等地获得社会保障的机会和权利; 能够促进整个社会的公平和进步。 五是互助性

横向互济: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遵循的是一种大数法则,也即是多数成员实现对少数遭遇风险成员的收入补偿;

纵向互济:代际之间的互济。如养老保险的社会统筹部分。 六是储蓄性

一部分社会保障项目的资金是先行扣除、缴纳和储存,然后分配和使用。其实质是“取之于已,用之于已。”

三、社会保障的功能

1.社会保障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市场经济的特点:一是通过市场机制作用于社会,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市场机制存在不可避免的弊端:盲目性、外部不经济、无法协调效率与公平等。 社会保障是现代国家干预社会经济生活的有效手段之一。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由竞争性的市场体系与以政府为主体的宏观调控体系两部分组成,二者相互作用,进行资源配置。国家运用社会保障干预市场失灵。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公共利益。

2.社会保障的社会性功能(对社会发展、社会稳定的作用)

社会保障的补偿功能:是对因为市场竞争造成失业、下岗者的一种经济补偿。 社会保障的稳定功能:通过保证劳动者乃至国民在特殊情况下的生活问题,从而实现整个社会乃至统治秩序的稳定。被誉为“社会安全网”和“社会减震器”。国际劳工组织在总结各国实施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时指出:“没有社会的安定,就没有社会的发展;没有社会保障,就没有社会的安定”,客观地描述了社会保障作为社会稳定机制的重要性和功能。

2、社会保障的经济性功能(对应于社会保障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调节投融资功能:社会保障的资金直接来源于社会保障费、国家资助(财政补贴)以及资金运营收入,经过长期积累,数量巨大,并具有较高的稳定性,成为国家调节投资的一大支柱。

平衡需求功能:经济要保持健康的发展,就要保持需求与供给的总体平衡。在经济扩张时期,就业比较容易,失业率低。在经济紧缩期,找工作困难,失业率高,可支配的收入减少,容易造成有效需求不足。社会保障被称之为调节经济的蓄水池,具有非常有效的平衡需求的作用。

当经济衰退而失业增大时,由于失业给付,抑制了个人收入减少的趋势,给失去职业和生活困难的人们以购买力,从而具有唤起有效需求的效果,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复苏。

而当经济高涨失业率下降时,社会保障支出相应缩减,社会保障基金规模因此增大,减少了社会需求急剧膨胀,最终又使社会的总需求与总供给达到平衡。 国民收入再分配功能:通过税收的环节,在一次分配的时候,将高收入者以征税的形式收上来,通过财政手段转移支付,再分配低收入者,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公平。 保护和配置劳动力功能

维持劳动力再生产:通过失业救助,使失业者能够维持劳动力的再生产;通过就业培训,又使得失业者得到了新的技能,重新就业。

促进劳动力有效配置:通过社会保障调控,劳动者无后顾之忧,可以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实现劳动力要素的有效配置。部分劳动力则通过失业救助,找到了最能发挥其能量的工作,也即实现了有效配置。 本节重点:

1、社会保障的特点

2、社会保障的功能

第三节 社会保障的内容和体系

一、社会保障的体系构成

一般大致划分为核心(基本)保障与补充保障两大层次。社会保险是核心保障,因为社会保险覆盖了人口群体中最重要的部分—劳动者群体,因此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居主导地位,是实现社会保障的基本纲领。其他社会保障项目包括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为补充保障。

二、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救助——最低层次的社会保障,保障最低生活; 社会保险——基本保障,保障劳动者失去劳动能力,从而失去工资后仍能享有基本生活;

社会福利——增进城乡全体居民生活福利的高层次社会保障; 社会优抚——特殊性质的社会保障,保障社会上备受尊敬的军人及其家属的基本生活。

三、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

主要介绍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及社会优抚。

1、社会保险

定义:国家通过法律手段,多渠道筹集资金,对劳动者在因年老、失业、患病、工伤、生育而减少劳动收入时给予经济补偿,使他们能够享有基本生活保障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

作用: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基础和核心,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居主导地位,是实现社会保障的基本纲领。

2、社会救助 定义:指国家和社会对因各种原因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公民给予无偿救助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 作用:社会救助是每一个公民应享受的权利,其目的是保障公民享有最低生活水平,社会救助是基础的、最低层次的社会保障,是社会保障要实现的最低纲领和目标。

3、社会福利 定义:是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的各种福利性补贴和举办各种福利事业的总称。包括一般的社会福利、职工福利和特殊的社会福利。

作用:社会福利是最高层次的社会保障,是社会保障的最高纲领和目标。

4、社会优抚 定义:是指政府和社会对军人等从事特殊工作的人员及其家属予以优待、抚恤和妥善安置的一类社会保障制度。

作用:社会优抚是社会保障的特殊构成部分,属于特殊阶层的社会保障,是社会保障的特殊纲领。社会优抚目的在于安定军心,维护国家安全,促进社会稳定。 本节重点:

1、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

一、单项选择题

1. 城镇用人单位应按本单位职工工资总额的多少缴纳失业保险费? A.1% B.1.5% C.2% D.3% 2. 城镇失业保险,个人需要缴纳的比例占其工资额的百分比为多少? A.1% B.2% C.3% D.不需要缴纳

3. 城镇职工一次核定的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最长不超过几个月? A.3个月

B.6个月

C.12个月

D.24个月

4.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自谋职业的,能否继续领取失业保险金? A.继续按月领取 ??? B.停止领取 ??? ?C.一次性领取 5.失业人员失业前所在单位和本人按照规定累计缴费时间满5年不足10年的,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最长不能超过几个月?

A. 10个月 B. 12个月 C.18个月 D.24个月 6.在失业保险基金5个支出项目中包括下述哪项补贴?

A.接受职业培训、职业介绍 ???B.接受成人教育 ???C.享受最低生活保障 7. 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患病就医的,可以按照规定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申请领取医疗补助金。医疗补助金的支付渠道是哪一个? A.医疗保险基金 B.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资金

C. 失业保险基金 D.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基金 8. 失业人员与下岗人员的根本区别体现在哪里? 下岗人员原为国有企业职工 B.下岗人员与原企业保留劳动关系 C.下岗人员有机会回到原企业工作

9. 失业保险经办机构根据什么标准核定失业人员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

A.失业人员失业前所在单位累计缴费时间 B.失业人员失业前的工资收入水平 C.失业人员失业前所在单位和本人累计缴费时间 D.失业人员失业前的累计工龄

10.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重新就业后再次失业的,缴费时间如何计算? A.缴费时间重新计算 B.缴费时间累计计算 C.缴费时间不再计算 D.缴费时间加倍计算 11. 城镇所在单位和职工按照规定参加失业保险,履行缴费义务多少时间才有资格享受失业社会保险?

A.3个月 B.6个月 C.一年 D.二年

12.我国失业保险条例所指的失业人员是指下列哪一类失业人员?

A.全部失业人员 B.城镇失业人员 C.城镇就业转失业的人员 13.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限内因为某种原因停止享受的,其未领完的失业保险期限作何处理?

A.给予保留,下次失业时合并计算 ??? B.作放弃处理 ??? ?C.其余期限一次性领取 参考答案:1C,2A,3D,4C,5C,6A,7C,8B,9A,10B,11C,12C,13A

二、多项选择题

1. 失业人员必须同时满足下述哪些条件?

A.在法定的劳动年龄之内 B.具有劳动能力 C.没有工作且正在寻找工作 D. 有求职愿望并在劳动保障部门登记

2.我国建立失业社会保险制度的目的有哪些?

保证失业人员失业期间的基本生活 B.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 C.创造就业机会 D.减轻社会的救助负担

3.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死亡的,参照当地对在职职工的规定,对其家属按月发给哪些补助?

A.丧葬补助金 B.抚恤金 C.家属抚养费 D.一次性生活补贴 4.失业人员领取失业保险金,必须同时具备的条件有哪些?

A.按照规定参加失业保险,所在单位和本人已履行缴费义务满1年的

B.生活的确困难,需要依靠失业保险金维持基本生活的 C.非本人意愿中断就业的 D.不论何种原因中断就业的

E.已办理失业登记,并有求职要求的 5.失业保险基金可用于以下哪些项目支出?

A.失业保险金 B.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的医疗补助金 C.失业人员的住房公积金 D.失业人员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接受职业培训、职业介绍的补贴 6.失业保险基金由哪几个部分构成?

A.城镇企业事业单位及其职工缴纳的失业保险费 B.失业保险基金的利息 C.财政补贴 D.社会捐款 7.失业保险待遇包括哪几个部分?

A.失业保险金 B.医疗补助金

C.丧葬补助金、抚恤金 D.职业培训、职业介绍补贴 8.失业保险费的征缴范围包括下述哪些单位及其职工?

A.城镇企业 B.国家行政机关

C.事业单位 D.外商投资企业 9.下述哪些有关失业保险基金发放标准的说法是正确的?

A.失业保险金按失业人员失业前的缴费基数发放 B.根据失业人员的累计缴费时间确定失业保险金的发放期限; C.失业保险金一般按月发放 D.只要缴纳过失业保险就能享受失业保险待遇

10.失业人员不能继续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情形有哪些?

A.重新就业 ???B.应征服兵役 C.移居境外 D.家庭平均收入高于当地平均水平 ?参考答案:1ABCD,2AB,3AB,4ACE,5ABD,6ABC,7ABCD,8ACD,9BC,10ABC

三、是非选择题(简要说明理由) 1.凡是有工作能力和就业意愿的成员,在一定时期内失去工作机会和相应报酬的,都算作失业。 答案要点: (1) 不完整。

(2) 失业的条件有五个:一是在法定的劳动年龄内,二是具有工作能力;三是失去了工作正在寻找工作;四是有工作但收入低于当地城镇最低生活保障线。 2.失业保险基金不完全用于发放失业保险金。 答案要点: (1) 对。

(2) 失业保险基金的支出渠道包括:失业保险金、医疗补助金、丧葬补助金和抚恤金、职业介绍和职业培训的补贴等等。

3.失业人员在失业期间重新再就业,其未领完的失业保险期限可以保留。 答案要点: (1) 对。

(2) 失业人员在失业期间重新再就业,其未领完的失业保险期限可以保留至下一个失业期限累加,但累加的期限不能超过规定的最高期限。

4.向失业人员支付失业保险金体现了社会保险的社会互助原则。 答案要点: (1) 对。

(2)失业保险遵循的是保险的大数原则,的大部分投保人员对遭遇了失业风险的社会成员的一中互助行为。

5.失业社会保险金的发放需要考虑家庭经济状况和个人缴费时间的长短。 答案要点: (1) 错。

(2) 失业社会保险基金的发放在统筹地区采用统一的发放标准,不考虑家庭经济状况; (3) 个人缴费时间的长短只同失业保险金领取的期限相关,与失业保险金的水平无关。 6.有工作但收入低于城镇生活保障线的部分人员视同失业人员。 答案要点: (1) 对。 (2) 去年,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失业的定义作了重新调整,将有工作但收入低于城镇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的人员纳入失业的范畴。

四、论述题

1.我国为什么要建立城镇失业社会保险制度?

答案要点:我国建立城镇失业社会保险制度的目的和作用主要有: (1) 能够有地保障失业人员在失业期间的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 (2) 有利于促进失业人员的再就业; (3) 增强了企业职工的竞争和风险意识。

2.我国失业保险基金的筹集采用何种方式?失业社会保险基金由哪几部分构成? 答案要点:

(1) 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建立以来,一直实行基金制,在基金来源上采取用人单位和职工缴费和财政补贴的方式。

(2) 我国的失业保险基金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一是失业保险对象缴纳的保险金。包括城镇企事业单位、城镇企事业单位职工缴纳的失业保险费。二是失业保险基金的利率与利息; 三是财政补贴,即失业保险费经办机构所需经费由财政补助;各省市有“失业保险调剂金”,各省规定从财政中拿出一定比例组成调剂金,目的是协调各地的失业保险金;四是依法纳入失业保险金的其他资金。

3.请你谈谈我国现行的失业保险制度存在哪些问题?

答案要点:我国现行的失业保险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只要答出三点即可):一是保障的范围较窄,目前仅覆盖城镇企业和事业单位的职工,失业人员仅限于就业转失业的人员;二是失业保险金的发放标准没有同职工的缴费基数相挂钩,没有体现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三是不利于缴费基数低的人员在失业期间的再就业;三是失业保险金的待遇偏低,一般为最低工资的70-80%;四是失业保险金的领取期限偏短,一次核定的失业保险期限最长不超过二年。

五、案例分析题 1.在一次社会保险执法大检查中,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发现某公司缴纳失业保险费的基数与其工资总额存在很大的差距。劳动保障部门询问其原因,企业解释说,该企业是按支付给本企业所招用的城镇职工的工资为基数缴纳失业保险费的,基数中未包括支付给农民合同制工人的工资。请问该企业的做法是否合法?其理由是什么? 参考答案: (1) 不合法。

(2) 理由:一是《失业保险条例》规定:“城镇企业事业单位按照本单位工资总额的百分之二缴纳失业保险费。”二是工资总额是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支付给本单位全部职工的劳动报酬总额,工资总额的计算应以直接支付给职工的全部劳动报酬为根据。

2.某市红星电机厂属特困企业,基本处于半停产状态,1998年职工工资欠发半年多,1999年春节前,厂职工商议要集体到市政府“上访”,得知这个信息后,市政府马上召开由劳动、财政等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决定社会保险中心从失业保险基金中一次性的给该厂支付困难补助金20万元,由于处理问题及时,该场风波终于得到了平息。请问,该市政府的决定是否妥当,为什么? 参考答案:

1) 该市政府及时采取措施是完全正确的,但所需费用的出处不妥。

2) 用失业保险基金支付特困企业职工困难补助,违反了《失业保险条例》规定的失业保险基金支付范围,该笔资金应由地方财政予以解决。

3.老张是立新小学的校长,立新小学属事业单位。国务院《失业保险条例》颁布施行后,小学所在区的劳动保障部门到学校宣传失业保险政策,并要求学校教职员工参加当地的失业保险,而老张则认为,我们学校是完全由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是实施义务教育的部门,不可能有人失业,所以,不愿意参加失业保险。请问老张的认识对吗?请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1) 不对。

(2)《失业保险条例》规定,城镇企业事业单位及其职工必须参加失业保险。而立新小学属事业单位,所以,应该无条件地参加失业保险,并按规定履行缴费义务。

4.某省失业保险基金结余3亿多元,而实际领取失业保险金的人数则只有几千人。考虑到本省就业状况及基金结存情况,省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决定,从2001年8月1日起,将全省失业保险费率下调0.5个百分点。请问,省政府这样做符合法律规定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 (1) 不符合。

(2)《失业保险条例》对单位及职工个人缴纳失业保险费的比例已作出明确规定,各地区都应遵照执行。

(3)《条例》明确规定,报经国务院批准,才可适当调整失业保险费率,省级政府无权自行决定这一事项。

5.张光今年60岁,正在办理领取养老保险金的手续。1986年以来,除了单位按规定缴纳的失业保险费外,张光个人也按规定缴纳了失业保险费658元整。张光在办理退休手续时找到经办机构负责人说,我参加失业保险这么多年,缴了这么多失业保险费,可我没享受过一次失业保险待遇。他认为这笔钱属于他自己,要求经办机构如数退还本人。请问这种要求成立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 (1) 不成立。

(2) 失业保险基金实行社会统筹,带有明显的互济性。单位和个人缴费全部进入基金。基金按以支定收、略有节余的原则筹集,统筹使用。 6.张教授是一家高新技术公司的聘用人员。此前,张教授已从某大学退休。在该公司参加失业保险问题上,经办机构的小王认为,包括张教授在内的所有人员都应该参加并按规定履行缴费义务。请问,小王的看法正确吗?请解释原因。 参考答案: (1) 不正确。

(2) 失业保险的对象应是在劳动年龄内,以工资收入为生活来源的劳动者,张教授已经退休,有养老金保障生活,不必参加失业保险。

7.小张、小李家住河南农村。两人同在某市一个机器加工厂做工,并与厂方签订了劳动合同,期限为3年。在该厂执行《失业保险条例》过程中,厂劳资部门将他们纳入了参加失业保险的范围,并同其他职工一样,每月从其工资中扣除个人应缴的失业保险费。请问该企业的做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分析要点:

(1)按照《失业保险条例》规定,城镇企业事业单位招用的农民合同制工人本人不缴纳失业保险费,所以,单位从小张、小李的工资中代扣代缴失业保险费的做法无法规依据; (2)条例规定了农民合同制工人被解除劳动关系或不再续签劳动合同时,符合条件的可以领取一次性的生活补助,而不是按月领取失业保险金,这说明农民合同制工人同其他参加失业保险的城镇职工是有区别的。 (3)城镇企业事业单位招用的农民合同制工人应该参加失业保险,单位应按本单位工资总额的2%缴纳失业保险费,但农民合同制工人本人不缴费。

六、实务操作题

1.按照某地失业社会保险的规定,累计缴费时间满一年不足二年的,可享受3个月的失业保险金;累计缴费时间满二年不足三年的,可享受6个月的失业保险金;累计缴费时间满三年不足四年的,可享受9个月的失业保险金;累计缴费时间满四年不足五年的,可享受12个月的失业保险金;累计缴费时间满5年及5年以上的,每满一年增发1个月的失业保险金。梅女士自工作后依法缴纳失业社会保险费,工作6年后失业,一年后梅女士重新就业,重新就业二年后又失业。请问:她第二次失业可领取多长期限的失业社会保险金?前后总共享受了多少个月的失业保险金? ?答案要点:

(1) 梅女士在第一次失业前已缴费6年,按规定可以享受14个月的失业保险金;但其在领取了12个月后重新就业,按规定未领取的2个月可以保留;

(2) 梅女士第二次失业前工作了二年,按规定可以领取6个月的失业保险金; (3) 梅女士第二次失业总共可以领取的失业保险期限为:6+2=8个月。 (4)其前后总计领取的失业期间为:20个月。 第四章 医疗社会保险

一、单项选择题

1. 我国逐步建立的城镇职工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以什么制度为核心? A.基本医疗保险 B.企业补充医疗保险 C.个人医疗保险 2. 国家规定城镇哪一类型的单位及其职工都要参加基本医疗保险? A.企业 B.企业、事业单位???C.所有用人单位

3.《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规定,基本医疗保险费由哪些主体缴纳?

?? A.用人单位和职工个人共同 B.用人单位全部 C.个人全部 4.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个人需要缴纳的比例占其工资额的百分之几? A.1% B.2% C.3% D.不需要缴纳 5.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来源于哪里?

A.用人单位依法为职工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的总额?? ?B.用人单位和个人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总额?? ?C.用人单位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扣除划入个人帐户后的余额部分

6. 按国家规定,用人单位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划入职工个人帐户的占百分之几? A.30% ??? ?B.20%??? ?C.40% D. 50% 7.国家公务员在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基础上,还享受什么样的医疗制度? A.公务员医疗补助 B.公费医疗 C.劳保医疗 D.疾病补贴

?? 8.一般而言,基本医疗保险个人帐户主要支付哪一类医疗费用? ? A.门诊和急诊 ? ??B.急诊、住院 ? ???C.门诊、住院

9.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设有起付标准,起付标准原则上控制在当地职工上年平均工资的百分之几?

?A.5% ?? ?B.10%? ???C.8% D. 6% 10.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控制在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的多少倍左右? A.4倍?? ??B.2倍 C.6倍 D.5倍

11.不符合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诊疗项目、医疗服务设施标准及相应管理规定的医疗费用,能否在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中支付?

?A. 不允许??? ?B. 允许 C. 根据具体情况决定

12.哪一类医疗费用,可通过实行职工大额医疗费用补助办法等途径得到解决?

A. 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以上 B.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起付标准以下

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起付标准以上,最高支付限额以下个人自付部分

13.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险制度中,按照规定覆盖范围最大的保险项目是哪一个?

A.养老保险 B.医疗保险 C.失业保险 D.工伤保险

参考答案:1A,2C,3A,4B,5C,6A,7A,8A,9B,10A,11A,12A,13B

二、多项选择题

1.以下哪些诊疗费用不属于基本医疗保险准予支付的范围?

A. 院外会诊费 B.挂号费 C.急救车中发生的费用 D.点名手术附加费 2.以下哪些药品不能纳入基本医疗保险用药范围?

A.进口药品 B.用中药材和中药饮片泡制的各类酒制剂 C.各类药品中的果味制剂、口服泡腾剂 D.非处方药

3.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起付标准以下的医疗费用主要从在哪里开支? A.个人帐户 B.社会统筹基金 C.个人负担 D.大额医疗费用补助 4.基本医疗保险个人帐户基金的主要来源有哪些?

A.个人缴费 B.国家财政注入 C.单位缴费划入部分 D.个人帐户的利息 5.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A.基本保障 B.广泛覆盖 C.双方负担 D.统帐结合 6.超过基本医疗保险最高支付限额的医疗费用可以通过什么途径解决?

A.大额医疗费用补助 B.企业补充医疗保险 C.公务员医疗补助 D.商业医疗保险 7.用人单位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划入个人帐户的比例根据哪些因素确定? A.统筹地区 B.职工年龄 C.职工健康状况 8.下列哪些属于基本医疗保险个人帐户的主要支付范围?

A.门诊治疗费 B.住院费用 C.购买医保定点药房的药品费用 D.统筹基金起付标准以下的医疗费 9.退休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可以享受哪些方面的照顾? A.个人不缴费 B.个人帐户计入比例高于在职职工

C.优先住院 D.统筹基金支付范围内个人自付比例比在职职工高 10.以下哪些对象是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施的对象?

A.公务员 B.退休人员 C.离休人员 D.家庭保姆

??参考答案:1ABD,2BC,3AC,4ACD,5ABCD,6ABCD,7AB,8ACD,9AB,10AB

三、是非选择题(简要说明理由) 1.我国基本医疗社会保险基金的来源包括用人单位及职工按规定的费率所缴纳的费用,国家财政不加以补贴。 答案要点: (1) 错。

(2) 我国基本医疗社会保险基金的筹集采用医疗费三方分担体制:三方是指国家、用人单位和职工个人。坚持三方合理负担医疗费用,主要是体现了医疗保险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3) 个人负担的医疗费目前是缴纳本人年工资总额的1%;用人单位按本单位职工工资总额的2%缴纳,国家财政补贴主要体现在二个方面,一是用人单位的基本医疗保险费用在税前列支,二是当基本医疗社会保险统筹基金支付发生了困难时,由财政补贴。

2.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城镇职工,其在同一个医保内发生的住院费用全部由统筹基金支付。 答案要点: (1) 错。

(2) 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对门诊发生的医疗费用的支付有明确的规定,设起付标准和封顶线,起付标准以下的费用由个人自负;起付标准以上封顶线以下的费用由统筹基金按一定的比例支付;封顶线以上的费用可通过大额医疗互助基金等方式支付。

3.没有参加工伤保险的用人单位,其职工因工伤或职业病所发生的医疗费用可以在基本医疗保险中支付。 答案要点: (1) 错。

(2) 社会保险费用的支付实行专款专用,职工因工伤或职业病所发生的医疗费用基本医疗社会保险不予支付,如用人单位没有参加工伤社会保险,由所在单位负担。 4.基本医疗个人账户内的金额可以跨结转使用。 答案要点: (1) 对。

(2) 按照现行的基本医疗保险办法,职工个人帐户的资金归个人使用,支付范围包括一般的门、急诊的医疗项目费用以及按规定必须由个人负担的医疗费用,如果当年的费用有积余,可以跨结转使用和继承。

5.城镇事业单位可以自主决定是否参加基本医疗保险。 答案要点: (1) 错。

(2) 国家规定,城镇所有的用人单位及其职工均必须参加基本医疗社会保险。事业单位也属于基本医疗社会保险的征缴对象,因此必须参加, 6.基本医疗社会保险按实际需要提供服务。 答案要点: (1) 对。

(2) 基本医疗社会保险不同于基本养老社会保险等项目,它只有当投保人需要接受医疗服务时才产生支付行为,具有短期、经常性等特点。

7.用人单位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全部纳入基本医疗统筹基金。 答案要点: (1) 错。

(2) 用人单位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统筹基金,另一部分按30%比例划入个人医疗账户。

8.只有纳入《国家基本医疗药品目录》的药品,才属于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 答案要点: (1) 对。

(2) <<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是根据国家<<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制定的,目的是对基本医疗保险用药范围进行管理,以保障参保人员基本医疗用药,合理控制药品费用和基本医疗保险的收支平衡。

四、 论述题

1.世界通行的医疗社会保险待遇支付做法有哪些?我国基本医疗社会保险待遇采用什么样的支付方式? 答案要点:

(1)世界通行的医疗社会保险待遇支付做法主要有三种:一为直接支付。也即当患者生病,其医疗服务费用由医疗社会保险机构统一支付;二为报销医药费。也即患者在看病时先垫付全部医疗费用,然后凭单据到医疗社会保险机构进行报销;三为向患者提供服务。也即病人必须在医疗社会保险机构定点的医疗服务点就医,享受其指定的免费医疗服务。

(2) 在我国,主要采用前二种方式,也即采用直接支付和患者报销两种方式。医疗保险统筹支付所依据的是实际发生基本医疗费用,即国家有关部门规定的基本药品、必须的检查费用、住院费用等,而自费药品、“非基本”药物及检查费用等,则不在报销之列。社会医疗保险住院费用的报销凭证是医院出具的正式收据或发票,凭票报销。如果采用“打卡”付费,则只需医院输入药品清单等即可报销。

2.我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改革中所要建立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有哪些主要特点? 答案要点:我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改革中所要建立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具有以下特点: (1) 基本保障。是指基本医疗保险的水平要根据目前我国财政和企业的承受能力确定,只能保障职工的基本医疗需求;

(2) 广泛覆盖。是指基本医疗保险要覆盖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和职工; (3) 双方负担。是指实行基本医疗保险费用由单位和个人共同合理负担; (5) 统帐结合。是指基本医疗保险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建立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并明确各自的支付范围,统筹基金主要支付住院医疗费用,个人账户主要支付门诊医疗费用。

3.我国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存在哪些问题?

答案要点:目前我国现行的基本医疗保险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只要求答出三点) 医疗保险的覆盖面比较窄,只包括城镇地区的用人单位的在职职工和退休职工,其他人群尚未纳入;

法定范围内的企业对医疗保险的认识不足,欠费的现象仍存在; 医疗保险是政府购买服务,而政府对医疗服务的监管不力,尤其是一家人用一个医疗帐户的现象仍存在;

医疗保险基金的来源渠道不够广泛,社会化程度还不够高。

五、 案例分析题

1.职工王女士患有慢性病,需要经常吃药,其个人帐户内的金额已用完,但其爱人及家中其他亲属的个人账户里还有余额,她认为既然是一家人,因此她也有权使用其家人个人帐户内的余额。请问她的认识是否正确?为什么? 参考答案:

(1) 王女士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医疗保险个人帐户资金用完后,不能使用其他亲属的个人帐户。

(2) 由于每个人身体健康状况不同,个人的医疗需求也不同,必然导致每个人的医疗支出存在差别。我国现阶段实施的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中的个人账户是建立在每个职工名下的,实施的个人账户不是家庭账户,每个人的医疗账户只能自己来使用,一旦个人账户的余额已用完,则在当里以后需要由个人账户来支付的医疗费用,应由本人自费支付。 (3) 这样做的目的是:A.保证个人账户里的资金是属于职工自己专用的;B.可以使职工自己养成关注医疗费用的意识,减少不必要的医疗支出,防止医疗资源的浪费,防止个人账户里的资金很早就用完;C.保护账户拥有者的利益,因为实施个人账户的目的是要纵向积累,即如果个人账户的资金未用完,可以累积使用,以解决将来的可能较高的医疗费用。

2.小王是某企业的一名职工,其所在企业参加了企业基本医疗保险,但没有参加工伤社会保险。在最近的一次工伤事故中,小王不幸受了伤,住院治疗花费了很大的一笔费用。企业给了小王一笔补助费用后,建议小王的医疗费到社会医疗统筹基金去报销。请问企业的这种做法对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 (1) 不对。

(2) 根据企业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相关规定,因工伤发生的医疗费用不属于医疗社会保险费用的支会范围。

(3)该企业虽然没有参加工伤社会保险,但应该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按工伤的待遇支付医疗费用。

3.某企业共有职工和退休人员1200人,其中在职职工1000人,退休人员200人。则该企业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为1200人,缴费人数为1000人。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 (1) 正确。

(2) 按照有关规定,企业在职职工与退休人员均需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因该企业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应该为1200人;

(3)企业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用的基数为在职职工的工资基数之和,因此无需承担退休人员的基本医疗保险费,故缴费人数应为1000人。

六、实务操作题

1.小王现年32岁,在上海一家企业工作,上一月平均工资为5000元,假定上海市上一职工的月平均工资水平为1500元。请问今年他应该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月工资基数是多少?按规定,企业缴纳的工资基数中按0 . 8%的比例划入小王的帐户,则到年底他可支配的个人账户资金总额将达到多少?

参考答案:

(1)个人应该缴纳的月基数:4500元(超过300%部分不作为工资基数);

(2)个人每月的缴费额:4500 × 2%=90元;

(3)每月单位缴费划入:4500×0 . 8%=36元;

(4)年底时可支配帐户总额由二部分组成:(90+60)×12=1800元。

2.某职工在一个医保内在规定的定点医疗机构一次住院发生医疗费用2.2万元,其中发生超出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和诊疗项目等费用2000元;所在统筹地区上一职工的平均年收入为8000元,统筹支付范围费用的支付比例为90%,起付标准及封顶线标准与国家的规定相同。请问:统筹基金应为其支付多少元?该职工自付或通过其他途径解决多少元?

参考答案: 按照规定,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不予支付起付标准以下部分,超出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和诊疗项目的部分及最高支付限额以上部分。起付标准为:8000*10%=800元;封顶线:8000*4=32000元; 所以统筹基金支付的金额应为(22000-2000-800)*90%=17280元。

(2) 该职工自付或通过企业补充医疗保险等途径解决的部分则为:22000-17280=4720元 3.某统筹地区医疗保险基金的起付标准为800元,最高支付限额是3万元,统筹基金支付范围内个人自付比例为10%。现假定某职工一次住院所花费的医疗费用为4万元,其中5200元为非《药品目录》所列药品发生的费用。试问,该职工的医疗费用如何支付? 参考答案:

该职工自付段费用:800元;

个人需承担的非《药品目录》所列药品发生的费用:5200元; 统筹基金支付范围发生的费用:40000-800-5200=34000元 按规定统筹基金支付的部分:34000*90%=30600元; 统筹基金实际支付:30000元;

该职工实际承担的自付部分:10000元。 社会保障基础知识 习题(含答案要点)1 第一章 社会保障概述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是哪一个?

A.国家

B.企业

C.个人 D.其他社会组织 2.社会保障制度旨在满足人们什么水平的生活需要?

A.小康生活需要 B.基本生活需要 C.富裕生活需要 D.现代化生活需要 3.实行特殊性保障原则的国家,其社会保障的对象面向哪一层面? A.全体社会成员 B.部分社会成员 C.全体劳动者 D.部分劳动者 4.社会保障制度实施的依据是什么?

A.社会立法 B.企业和个人的自觉性 C.思想教育

5.现阶段我国城镇职工按规定需要缴纳保险费用的社会保险有几种? A.一种

B.二种

C.三种 D.四种

6.世界上第一个以立法形式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是哪一个? A.美国

B.英国

C.德国

D.日本 7.下述哪一个不是社会保险基金的来源?

A. 单位缴费 B.个人缴费 C.财政补贴 D.社会捐赠 8.社会保障体系中最核心的保障是什么项目?

A.社会救助

B.社会福利

C.社会保险 D.社会优抚 9. 现阶段我国法定的社会保险有几种?

A.二种

B.三种

C.四种

D.五种

10. 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险主要保障劳动者在什么情况下的基本生活不受影响? A.年老、失业、下岗、工伤、生育? ???B.年老、失业、患病、工伤、生育 C.年老、失业、下岗、疾病、工伤

11.我国建国早期所实施的社会保障制度属于哪种社会保障模式? A.储蓄保障型 B.福利国家型 C.传统保障型 D.国家保障型 12.以下哪个国家是储蓄保障型社会保障模式的主要代表? A.美国

B.英国

C.德国

D.新加坡 13.最高颁布《社会保障法》的是哪一个国家? A.美国

B.英国

C.德国

D.新加坡

14. 按照我国现行社会保险制度的规定,职工个人的缴费工资基数如何确定? A.本人当月工资

B.本单位职工当月平均工资

C.本人上一月平均工资

D.本单位职工上一月平均工资

参考答案:1A,2B,3B,4A,5C,6C,7D,8C,9D,10B,11D,12D,13A,14C

二、多项选择题

1.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具有以下哪些基本功能?

A. 实现共同富裕 B.维护稳定社会 C.保持社会公平 D. 促进经济发展 2.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具有以下哪些特点? A. 法定性 B.互助性 C.盈利性 D. 特殊性

3.现阶段我国社会保障资金主要通过以下哪些方式保值和增殖? A. 存银行 B. 买国债 C. 证券投资 D. 期货投资 4.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险主要包括哪些保险项目?

A. 养老保险 B. 失业保险 C.生育保险 ??D.医疗保险? E.工伤保险 ?F.企业补充保险 ??G.财产保险 5.现代社会保障基金筹集的模式有哪几种?

A.现收现付制 B.完全积累制 ?C.部分积累制 ???D.社会统筹制

6.按社会保障的给付原则分类,社会保障资金的给付一般可分为哪几种类型? A.一律定额型 B.所得比例型 C.就业关联型 D.二阶层型 7.下列社会保险项目中,职工个人必须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有哪些? A.养老保险 B. 医疗保险 C.失业保险 D. 工伤保险

8.下列社会保险保障项目中,哪些保险项目依法必须建立个人帐户? A.基本养老保险 B. 失业保险 C.基本医疗保险 D. 工伤保险 9. 国家保障型社会保障模式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A.受保人不需缴费 B.社会保险待遇较高

C.保险待遇与劳动贡献挂钩 D.社会保险覆盖全体社会成员 10.在我国,由国家财政支撑的保障项目包括哪几类?

A.养老保险 B.社会救助 C.社会优抚 D.社会福利 E.失业保险

参考答案:1BCD,2AB,3ABC,4ABCDE,5ABC,6ABD,7ABC,8AC,9ABC ,10BCD

三、是非选择题(简要说明理由) 1. 社会保障是社会的稳定器。 答案要点: (1) 对。

(2) 因为当社会上有许多人因为基本生活需求不能得到满足时,社会就会不稳定;而社会保障的目标是保障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使社会成员不至于因为年老、疾病、失业、伤残、生育、死亡、灾害等原因而陷于贫困。

2. 世界各国对社会保障定义的理解有所不同。 (1) 对。

(2) 社会保障由国家来主办,世界各国由于国情不同,建立社会保障的原则不同,加上人类对社会保障概念的认识本身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因此对社会保障的定义的理解自然也有所不同。

3. 我国的社会保险项目面向全体劳动者。 答案要点: (1) 错。

(2) 从社会保险实施的目的和发展方向看,确实社会保险应该覆盖社会全体劳动者;但由于受制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现阶段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健全,所实施的各类社会保险项目仅限于城镇劳动者,尚不包括农村的劳动者。 4. 社会保障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答案要点: (1) 对。

(2) 社会保障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主要包括:一是社会保障受制于经济发展的水平;二是社会保障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三是社会保障必须与社会经济保持协调发展。 5. 所有社会保障项目的资金筹集均采取国家、企业和个人三方分担的原则。 答案要点: (1) 错。

(2) 社会保障项目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四大方面,保障基金的筹集方式取决于社会保障项目的目标,不完全一样。现有的各类社会保障项目中,只有社会保险的基金筹集采用国家、企业和个人三方分担的原则。社会救助基金主要源于政府和社会的募捐;社会福利基金主要来自于国家、地方政府和企业,社会优抚则主要由各级政府承担。

6. 社会保障范围的大小取决于各国建立的社会保障原则。 答案要点: (1) 对。

(2) 各国建立社会保障的原则分为普遍性和特殊性两种,建立普遍性原则的国家保障的范围为全体社会成员,建立特殊性原则的国家保障的范围往往只是部分社会成员。 7. 现代社会保障是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的一种手段。 答案要点: (1) 对。

(2) 社会保障具有公平性的特点,按照收入的一定百分比缴纳费用,高收入者多缴纳,低收入者少缴纳,因此具有劫富济贫的作用,是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的一种手段。 8. 社会保障具有调节投资和融资的功能。 (1) 对。

(2) 社会保障的资金直接来源于社会保障费、国家资助(财政补贴)以及资金运营收入,经过长期积累,数量巨大,并具有较高的稳定性,成为国家调节投资的一大支柱。 。

四、 论述题

1. 建立社会保障基金的意义何在?如何运作才能保值和增值? 答案要点:

(1) 建立社会保障基金的意义:社会保障基金是为实施各项社会保障制度所建立起来的、法定的、收支平衡的、专款专用的经费。按不同的社会保障项目设立,专款专用。社会保障各项目的运作均需要一定的资金,因此建立社会保障基金是确保各项社会保障制度顺利运作的基础。

(2) 可主要采用两种基本途径保值和增值。一为储蓄。由于国家规定社会保障基金的储蓄享受同期银行利率,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保值的作用。但当银行利率低于通货膨胀率时,会导致贬值。二为投资。是保值和增值的积极方法,但存在一定的投资风险。因此必须选择稳妥的投资途径。目前常用的投资途径:有形资产投资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证券投资、信贷投资。

2. 现代社会保障体系有哪几种不同的模式?各有什么特点? 答案要点:主要有四种不同的模式。

(1) 传统型保障模式。以美国和日本为代表。社会保障基金筹集采用国家、雇主和雇员三方负担的原则,社会保障待遇给付标准与劳动者个人收入和保障缴费相联系。

(2) 福利国家模式。以英国、瑞典、挪威等国为代表。面向社会所有成员,保障项目无所不包,社会保障费用主要来源于国家税收,保障水平偏高。

(3) 国家保障型模式。以东欧及前苏联为主要代表。与计划经济相适应,受保人个人不需要缴纳费用,保障水平较高,保障待遇与劳动贡献相联系。

(4) 储蓄保障型模式。社会保障水平较低,国家通过强制储蓄方式进行。实行个人账户积累制。保险费由劳资双方按比例缴纳。

3.为什么说社会保障是调节经济的自动稳定器?

答案要点:社会保障通过平衡社会总需求,对经济的稳定产生作用:

(1) 当经济衰退而失业增大时,由于失业给付,抑制了个人收入减少的趋势,给失去职业和生活困难的人们以购买力,从而具有唤起有效需求的效果,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复苏。 (2)而当经济高涨失业率下降时,社会保障支出相应缩减,社会保障基金规模因此增大,减少了社会需求急剧膨胀,最终又使社会的总需求与总供给达到平衡。

(3)可见,社会保障支出自动地随着国民经济运行变化情况呈现出反方向增减变动,这就是社会保障支出手段的“内在稳定器”功能,以支出为手段,调节社会总供求关系,自动地平抑经济过热或过冷的现象,维持社会安定,促进和保持国民经济良性循环。

4.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主要包括哪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答案要点:(1)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以及社会优抚四个方面的内容。

(2)社会保障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补充,社会保险在社会保障中居主导地位,其他保障项目是社会保险项目的补充。

(3)社会保障体系四个方面的内容具有一种递进的关系。社会救助属最低层次,主要保障社会成员的最低生活;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中最核心的保障,属基本纲领;社会福利属最高纲领,主要是为了改善社会成员的生活;而社会优抚属特殊纲领,是国家对以军人为主的特殊群体的一种特殊保障制度。

四、 案例分析题

1.一外商投资企业在与员工签订的劳动合同中,规定员工只领取货币工资,社会保险费包括在工资之中,由员工自行参加社会保险。请问该外商投资企业的上述行为是否正确,为什么? 参考答案:

(1)该外商投资企业在工资中支付社会保险费的做法是不正确的,违反了我国有关社会保险费征缴的有关规定。

(2)依照现行的相关条例,外商投资企业应当依法向当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社会保险登记、申报和缴纳社会保险费。其职工应当缴纳的社会保险费,应由企业从其本人工资中代扣代缴。

2.田某系城镇户口,从西北某县城来到东南沿海某城市的一个企业求职。企业与田某签订了为期5年的劳动合同,合同明确约定:企业不为田某缴纳社会保险费。请问该劳动合同中有关社会保险方面的条款是否有效?并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1) 无效。

(2) 我国社会保障相关法规规定,“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必须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因此,该企业与田某所订立劳动合同中有关不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约定,是违反劳动法和国务院有关行政法规的规定,应当属于无效的约定。

3.某外商投资企业拒绝参加社会保险。外方老板的理由是:“我已经在保险公司花钱给每个员工买了两份商业保险。员工已经很有保障了,就不用参加社会保险了。”问外方老板的话对不对?为什么? 参考答案: (1) 不对。

(2) 基本社会保险费的征缴范围中包括外商投资企业。因此,外商投资企业应按规定参加基本社会保险。

(3) 参加社会保险具有强制性,是应参加企业的义务,是其职工应享有的权利,因此并不能以商业保险代替社会保险。

4.某市企业经济效益很好,职工工资、奖金照发,但由于企业领导社会保险意识差,就是不愿缴纳社会保险费,经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做工作,仍拒不缴费。为处罚该企业,社保经办机构采用了不拨付该企业退休职工养老金的做法,请问这样的处理是否妥当? 参考答案: (1) 不妥当。

(2) 国务院明确规定“要严格实行社会保险基金收支两条线管理”,也就是说缴费和养老金支付是不能挂钩的。

(3) 按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办法,企业缴纳社会保险费是为在职职工缴费,与退休人员毫无关系。如果不缴费就不拨付养老金,等于拿退休人员做人质,是错误的。

5.我国西部地区某市长为发展经济,吸引外资,对欲到该市投资的外资企业家说,“到我市投资可以给你最优惠条件,其中包括可以根据投资的数额来降低社会保险费的缴费比例。”请问该市长的做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参考答案: (1) 不正确。

(2) 根据社会保险费征缴的有关条件,社会保险费的缴费比例是法定的,不得减免。该市长无权做出减征社会保险费的承诺。

六、实务操作题

1.小李在某城市某企业工作,按规定必须参加社会保险,现假定:小李上一平均工资收入为1000元。试问:按国家现行的标准,其每个月最多应缴纳多少社会保险费?至年底,其养老个人帐户的社会保险费储存总额应该是多少?

解答:社会保险共有5项,按规定个人必须缴费的有三项,分别为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以及失业社会保险,小李每个月的缴费基数为上一平均收入,分别为:

(1)基本养老保险费:

个人每月最高缴纳本人月工资基数的8%: 1000* 8% = 80元

(2)基本医疗保险费:

个人每月缴纳保险费 =本人工资的2% = 1000* 2% = 20元

(3)失业保险费:

个人每月缴纳保险费 =本人工资的1% = 1000 * 1% = 10元 综上所算:

小李个人每月缴纳保险费: = 应缴养老保险费 + 应缴医疗保险费 +应缴失业保险费 = 80 + 20 +10 = 110元

个人帐户每月基本养老保险费总额为本人工资的11%:1000 *11% = 110元 故,小李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本年保险费储存额 = 养老保险个人帐户每月储存额 *12 = 110*12 =1320元

2.假定某年某地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10%,通货膨胀率为5%,年初社会保险基金期初投资额为1000万元,要确保社会保险基金有5%的增值,则该投资的期末收益应达到多少万元? 解答:由于社会保障基金的保值只与通货膨胀有关,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无关,因此要确保社会保险基金有5%的增值,不仅投资收益要能够抵消通货膨胀率,而且还要有5%的增长,故该投资的期末收益应该达到:1000*(1+5%+5%)=1100万元。 第二章 养老保险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城镇企业基本养老保险资金的筹集采用哪种形式?

A.完全积累制

B.部分积累制

C.现收现付制 D.预收预付制

2.现阶段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规模占职工工资总额的百分之几? A.7% B.8% C.10% D.11% 3.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出台之后参加工作的职工,其享受基本养老社会保险待遇的最低缴纳年限规定为多少年?

A.5年

B.10年

C.15年

D.20年

4.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缴费的比率最终将达到工资总额的百分之几? A.5% B.6% C.7% D.8% 5.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缴费基数的下限为当地上一职工平均工资的多少? A.40%

B.50% C.60% D.70% 6.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缴费基数的上限为当地上一职工平均工资的多少? A.150%

B.200% C.250% D.300% 7.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资金来源渠道有哪些?

A.国家、企业、个人三方负担 B.由企业和个人共同负担

C.由企业负担,个人可以负担,也可以不负担

8.按国家规定,企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比例一般不得超过企业工资总额的百分之几? A.15% ???B.20%??? C.25% 9.基本养老保险采用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结合的模式,企业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用作何处理?

A.全部纳入统筹基金 ???B.全部纳入个人帐户?? C.部分纳入个人帐户,部分纳入统筹基金

10.职工退休后,个人帐户养老金的月领取额为本人帐户储存额除以多少? A.120 ???B.150??? C.180 11.在养老保险资金筹集方式上采用储蓄公积金制的国家是哪个国家? A. 日本 B.英国 C.新加坡 D.波兰

12.国家鼓励用人单位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为劳动者建立什么类型的养老保险? A.商业 B.补充养老 C.个人储蓄

13.职工跨统筹地区流动时,其个人的养老保险关系和帐户应该进行如何处理?

A.只转移养老保险关系 B.只转移养老保险个人帐户 C.同时转移养老保险关系和养老保险个人帐户 14.职工或退休职工死亡后,其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储存余额是否可以继承?

A.全部可以继承 B.个人缴费部分可以继承 C.按储存额的半数继承 D.不能继承 15.职工本人无法确定上一月平均工资的,其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基数如何确定? A.按上一当地职工的平均工资缴纳 B.按上一当地职工平均工资的60%的最低限缴纳 C.按上一当地职工平均工资的300%的最高限缴纳

参考答案: 1B,2D,3C,4D,5C,6D,7C,8B,9C,10A, 11C,12B,13C,14A,15A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哪些用人单位属于国家法定的企业基本养老社会保险的参保对象?

A.城镇国有企业 B.城镇私营企业 C.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 D.外商投资企业 2.我国城镇职工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由哪几个部分组成?

A.基本养老保险 B.商业养老保险 C.企业补充养老保险 D.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 3.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金的待遇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

A.基础养老金 B.个人储蓄养老金???C.个人帐户养老金D.企业补充养老保险 4.我国法定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主要面向哪些劳动者?

A.国家公务员 B.城镇企业职工 C. 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职工 D.农民 5.对企业职工实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A.保障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 B. 权利与义务相对应 C.保障水平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D.公平与效率相结合 6.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核心内容有哪些?

A.统一和规范企业和职工个人的缴费比例 B.统一个人帐户规模

C.统一基金财务管理制度 D.统一基本养老金的计发办法

7.《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实施前参加工作、实施后退休且个人缴费和视同缴费年限累计满10年的企业职工,退休时基本养老金包括哪几个部分?

A.基础养老金 B.各项生活补贴 C.个人帐户养老金 D.过渡性养老金 8. 企业职工退休后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必须符合下述哪些条件? A.符合规定退休年龄 B.缴费年限满15年

C.按规定办理退休 D.一直按规定履行缴费义务

9.养老保险个人帐户储存额的多少,主要取决于哪几个方面? 职工缴费基数 B.职工缴费年限 C.职工年龄 C.职工工作年限 10.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具有下述哪些特点?

A.国家立法强制企业参加 B.企业有权决定参加还是不参加

C.补充水平可以根据企业经济效益调整 D.企业一旦参加就不能中止 ?参考答案:1ABD,2ACD,3AC,4BC,5ABCD,6ABD,7ACD,8ABCD,9AB,10BC

三、是非选择题

1. 当城镇企业经济效益下降时,可以少缴基本养老保险费。 答案要点: (1) 错。

(2) 城镇企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是国家依法规定的,缴纳费率的高低也是法定的。按照现行的相关法律条文,企业无权选择,也不能因为经济效益的好坏而调整缴费的基数和标准。 2. 从业人员到了法定的退休年龄,不管缴费时间长短,均可以按月领取养老金。 答案要点: (1) 错。

(2) 按照现行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规定,城镇企业职工必须个人缴费和视同缴费的年限达到15年后,才能享受基本养老社会保险的待遇。当职工到达法定的退休年龄时,缴费年限少于15年的,只有一次性领取退职费。

3. 在《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实施办法》实施前参加工作的连续工龄视同缴费年限。 答案要点: (1) 对。 (2) 由于在《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实施办法》实施前参加工作的城镇职工没有基本养老保险金积累,因此统一制度后,对实施前参加工作的职工采用老人老办法,也即其实施前参加工作的连续工龄视同缴费年限,可以累计到个人缴费的年限,作为其退休后享受基本养老社会保险的依据。

4. 职工个人缴纳的基本养老社会保险费全部纳入个人帐户。 (1) 对。

(2) 我国基本养老社会保险采用社会统筹帐户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的方式,按照现行规定,职工个人缴纳的基本养老社会保险费全部纳入个人帐户,最终达到职工工资总额的8%。 5. 城镇企业职工不论其收入高低,均以上一月平均工资作为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基数。 (1)错。

(2)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基数设上下限限制。当企业职工月工资收入低于当地上一职工月平均工资60%时,按60%的标准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当企业职工月工资收入高于当地职工平均工资300%时,应该按300%的标准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

6. 企业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是我国多层次养老社会保险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 答案要点: (1) 对。

(2) 实行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社会保险,能够扩大养老社会保险经费来源,多渠道筹集养老社会保险基金,减轻国家和企业的负担;有利于消除长期形成的保险费用完全由国家包下来的观念,增强职工的自我保障意识和参与社会保险的主动性。 7. 我国基本养老保险采取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模式。 答案要点: (1) 对。

(2) 基本养老保险采取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模式具有以下优点:社会统筹部分能够确保职工退休后的基本生活,体现社会保障的互助互济特点;采用个人帐户体现了保障待遇与劳动贡献相结合的原则,能够激励在职职工参与基本养老社会保险的积极性。

四、论述题

1.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为什么要采用部分积累制? 答案要点:我国采取部分积累制模式的具体理由包括: (1) 可以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资金紧张的压力。采用部分积累制既能保证已退休人员基本生活的资金来源,又能适当积累以应付人口老龄化的危机。

(2) 部分积累制能够在承认各地保障水平差别的前提下实现全国统一制度的目标模式,也即通过缴费基数与个人账户储存数额的差别来承认收入水平与保障水平的差别,有利于实施统一的制度。

(3) 部分积累制通过利益机制强化了受保人的自我负责精神与参与意识;

(4) 个人积累部分全部进入个人账户,就好比是储蓄,多一份储蓄多一份保障,职工乐于接受这种保障; (5) 部分积累模式兼有其他两种模式的特点,具有较为灵活的制度特征。社会统筹部分使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有了保障,个人账户即便大幅度贬值,可以取消,恢复现收现付制。 2.我国现行的养老社会保险制度由哪三个部分组成,各有什么特点? 答案要点:

我国企业职工养老社会保险由三个部分(或层次)组成。第一部分是基本养老社会保险;第二部分是企业补充养老社会保险;第三部分为企业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社会保险。

基本养老社会保险:亦称国家基本养老社会保险,它是由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行,保证劳动者在年老丧失劳动能力时,给予基本生活保障的制度。 企业补充养老社会保险:企业补充养老社会保险。它是在国家法定基本养老社会保险的基础上由企业为提高本企业职工的养老社会保险的待遇水平,用自有资金而设立的一种辅助性的养老社会保险。

个人储蓄性养老社会保险:企业补充养老社会保险。它是在国家法定基本养老社会保险的基础上由企业为提高本企业职工的养老社会保险的待遇水平,用自有资金而设立的一种辅助性。的养老社会保险。

五、案例分析题

1.某县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在监察执法中发现,个别私营企业在缴纳养老保险费时,擅自将应由企业承担的缴费义务转嫁到职工头上,或自行降低单位的缴费比例,提高职工个人的缴费比例。请问,企业的这种做法对吗?并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1) 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2) 理由:一是,它违反了国家有关社会保险的法律规定,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在内的各项社会保险义务都是法定的,并带有强制性。依法参加各项社会保险的用人单位和职工都应当按时,并以货币形式全额缴纳社会保险费;二是国家相关法规规定,企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比例,一般不得超过企业工资总额的20%(包括划入个人帐户部分),具体比例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也就是说用人单位与职工的养老保险缴费比例由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或其授权部门以法律形式加以确立,任何单位,无论国有、集体,还是私营企业都必须依法承担缴费义务,否则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某地政府在2000年春节期间,为了体现党和政府对困难企业职工的关怀,要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从养老保险基金中拨出30万元用于慰问困难职工。当地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认为政府的要求不合法,请你说明具体理由。 参考答案:

(1) 该地政府的要求是不合法的。

(2) 我国的各类社会保障基金是按照不同的保障项目分别设立的。对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实现的是专款专用的原则,也即养老保险基金只能用于职工养老保险,不能以任何理由挤占挪用。

(3)对困难职工的补助属于社会救助的范畴,应当视困难的程度从社会救助基金中支出。 3.小王在某市的一家外商投资企业工作,其上一全部收入为60000元,所在地区上一职工月平均工资为1000元。但企业今年按其基本工资2000元/月的标准为其代扣养老保险费,请问该企业的做法是否正确,小王的缴费基数应该是多少? 参考答案:

(1) 该企业的做法是错误的。错误的理由是:按照现行的规定,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基数为上一的月平均工资,工资收入应该为国家统计局规定的全部收入之和,而并非是标准工资或基本工资。 (2)现行的政策同时规定,当职工的月平均工资低于当地企业职工平均工资60%时,应按60%计算,高于300%时,只按300%计算。小王上一的全部收入为60000元,月平均工资为5000元,高于当地职工月平均工资300%的标准,因此,按规定只需按上限缴纳。

(3)因此,小王的缴费工资基数应为:1000元×300%=3000元。

4.某厂每月应缴基本养老保险费100万元,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每月应支付该厂离退休费用80万元,该厂厂长主动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联系,愿意为本厂企业离退休人员代发养老金,并提出采用差额结算的方式,每月只缴20万元,剩余的80万元由工厂直接发给退休人员。请问这种方式是否正确,并分析这种行为的后果。 参考答案: (1) 错误。

(2) 国务院颁布的《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第十二条明确规定:“缴费单位和缴费个人应当以货币形式全额缴纳社会保险费。”因此,企业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不能采用差额结算的方式。

(3) 差额结算方式会产生以下弊端:首先,在差额结算方式下企业可能挪用或不按时足额发放养老金,造成企业内部拖欠,难以从根本上保障广大参保人员的切身利益。其次,实行差额缴拨,不利于将企业从大量的事务性工作中剥离出来,不利于建立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的社会保障体系。

5.冯先生是某机械企业职工,其所在企业没有按规定为其办理养老保险,为此他找到厂领导,厂领导对冯先生说:“你要参加养老保险,我们可以帮你办。但厂里目前有困难,你先将厂里要缴的养老保险费一起缴纳,以后等企业经济效益好了再还给你。”请问厂长这样做对吗? 参考答案:

(1) 这种做法不对。

(2) 国务院1999年1月颁布的《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规定,基本养老保险费的缴费义务主体是企业(单位)及其职工,企业和职工是共同缴费主体。 (3) 该厂长的做法是把企业应尽的义务全部转嫁到职工身上。这种行为侵害了冯先生的合法权益。

(4) 即便该厂长承诺以后会归还,但在法律上也是不允许的。

六、实务操作题 1.小江是2000年8月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一家公司工作,从参加工作的当月起就在北京市海淀区参加了养老保险,并按照规定缴纳了养老保险费。一天,他向北京市劳动保障局咨询,问将来在什么情况下才能领取养老金。假如你是北京市劳动保障局负责养老保险的工作人员,你应如何回答? 分析要点:

(1) 如果一直按规定履行缴费义务,且退休时累计缴费年限满15年,达到国家法定退休年龄,并办理退休手续后,可以按月从社会保险机构领取基本养老金。

(2) 如果个人缴费年限累计不满15年,退休后不享受基础养老金待遇,其个人帐户储存额本息一次支付给本人。

2.老李、老张和老梁同为某市工人。老李上一月平均收入5000元;老张所在企业经济效益不好,其每个月仅能获得当地的最低工资400元;老梁没有固定工作,不知道自己确切的收入。他们所在城市上一职工月平均工资为1000元,养老保险个人缴费比例为8%。请问,三人应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工资基数是多少?并请计算出具体缴费额。 分析要点:(1) 老李的工资收入超出了本地平均工资的300%的标准,超过部分不缴费,也即缴费工资基数为3000元,缴费额为3000元×8%=240元/月;

(2) 老张的月平均工资低于当地职工的月平均工资,按规定按职工平均收入的60%作为缴费基数,缴费额为1000元×60%×8%=48元/月; (3) 老梁因不知道确切收入,按规定按社会平均工资水平作为缴费基数,缴费额为1000元×8%=80元/月

第7篇:社会保障基础知识

第一节 社会保障的概念与含义

一、社会保障的概念 1.一般定义

社会保障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和行政措施设立的、旨在保证社会成员基本经济生活安全的各种项目总和。

2.国外对社会保障定义的理解

由于世界各国的国情不同,对社会保障的界定有所不同,并且对这一概念的认识本身也有一个发展过程; 西欧福利国家将社会保障理解为一种公共福利计划,人人都能够享受。

更多的国家则认为社会保障是一张社会安全网,为需要的社会成员特别是劳动者的生老病死及其家属提供基本生活保障。

3.我国对社会保障定义的理解

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为因年老、疾病、失业、伤残、生育、死亡、灾害等原因而失去劳动能力或生活遇到障碍的社会成员提供物质帮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的一项社会安全制度。

二、社会保障概念的含义

对社会保障的概念要给予比较全面的、准确的、科学的概括,至少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把握: 1.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是国家和社会:补偿弱化的家庭保障功能,解决特定的社会问题以稳定社会。 2.社会保障的目标是满足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一是基于人的生存权的保护,二是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3.社会保障面向社会全体成员:社会成员只要符合社会保障的条件,就应该无一例外地成为社会保障的对象。

4.社会保障制度实施的保证和依据是法律法规:即国家以立法或制定行政条例的形式来确定社会保障的范围、资金来源及支付标准等基本内容,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其得以实现。法和行政条例的法律效力是不同的。所依据的法律有两类:形式意义上的社会保障法规和实质意义上的社会保障法规。在具体操作时“小法必须服从大法”。

三、社会保障的范围和对象 1.保障的一般对象

按社会保障的定义,社会保障的一般对象应是全体社会成员。但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实现社会保障的原则不同,从而社会保障的对象也有所不同。

2.具体的保障范围:视各国保障的原则及国情而定。 实现普遍性原则国家:保障对象为全体社会成员;

实现特殊性原则国家:保障对象有选择,为部分社会成员;

我国的社会保障范围:许多项目只面向城镇的工薪阶层,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尚在建设之中,由我国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决定。大多数地区农民是家庭保障。但如果进城打工,就应该受到保障;

发展趋势:随保障内容的完善而不断扩大。但何时扩大到更广的领域,要视各国经济发展的情况、经济承受能力而定。 本节重点:

1、社会保障的一般概念

2、社会保障的含义

选择题:

1. 社会保障制度旨在满足人们什么水平的生活需要?(单选) A.小康生活需要 B.基本生活需要 C.富裕生活需要

- 1市场经济的特点:一是通过市场机制作用于社会,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市场机制存在不可避免的弊端:盲目性、外部不经济、无法协调效率与公平等。

社会保障是现代国家干预社会经济生活的有效手段之一。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由竞争性的市场体系与以政府为主体的宏观调控体系两部分组成,二者相互作用,进行资源配置。国家运用社会保障干预市场失灵。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公共利益。

2.社会保障的社会性功能(对社会发展、社会稳定的作用)

社会保障的补偿功能:是对因为市场竞争造成失业、下岗者的一种经济补偿。

社会保障的稳定功能:通过保证劳动者乃至国民在特殊情况下的生活问题,从而实现整个社会乃至统治秩序的稳定。被誉为“社会安全网”和“社会减震器”。国际劳工组织在总结各国实施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时指出:“没有社会的安定,就没有社会的发展;没有社会保障,就没有社会的安定”,客观地描述了社会保障作为社会稳定机制的重要性和功能。

2、社会保障的经济性功能(对应于社会保障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调节投融资功能:社会保障的资金直接来源于社会保障费、国家资助(财政补贴)以及资金运营收入,经过长期积累,数量巨大,并具有较高的稳定性,成为国家调节投资的一大支柱。

平衡需求功能:经济要保持健康的发展,就要保持需求与供给的总体平衡。在经济扩张时期,就业比较容易,失业率低。在经济紧缩期,找工作困难,失业率高,可支配的收入减少,容易造成有效需求不足。社会保障被称之为调节经济的蓄水池,具有非常有效的平衡需求的作用。

当经济衰退而失业增大时,由于失业给付,抑制了个人收入减少的趋势,给失去职业和生活困难的人们以购买力,从而具有唤起有效需求的效果,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复苏。

而当经济高涨失业率下降时,社会保障支出相应缩减,社会保障基金规模因此增大,减少了社会需求急剧膨胀,最终又使社会的总需求与总供给达到平衡。

国民收入再分配功能:通过税收的环节,在一次分配的时候,将高收入者以征税的形式收上来,通过财政手段转移支付,再分配低收入者,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公平。 保护和配置劳动力功能

维持劳动力再生产:通过失业救助,使失业者能够维持劳动力的再生产;通过就业培训,又使得失业者得到了新的技能,重新就业。

促进劳动力有效配置:通过社会保障调控,劳动者无后顾之忧,可以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实现劳动力要素的有效配置。部分劳动力则通过失业救助,找到了最能发挥其能量的工作,也即实现了有效配置。 本节重点:

1、社会保障的特点

2、社会保障的功能 第三节 社会保障的内容和体系

一、社会保障的体系构成

一般大致划分为核心(基本)保障与补充保障两大层次。社会保险是核心保障,因为社会保险覆盖了人口群体中最重要的部分—劳动者群体,因此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居主导地位,是实现社会保障的基本纲领。其他社会保障项目包括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为补充保障。

二、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救助——最低层次的社会保障,保障最低生活;

社会保险——基本保障,保障劳动者失去劳动能力,从而失去工资后仍能享有基本生活; 社会福利——增进城乡全体居民生活福利的高层次社会保障;

社会优抚——特殊性质的社会保障,保障社会上备受尊敬的军人及其家属的基本生活。

三、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

主要介绍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及社会优抚。

1、社会保险

定义:国家通过法律手段,多渠道筹集资金,对劳动者在因年老、失业、患病、工伤、生育而减少劳动收入时给予经济补偿,使他们能够享有基本生活保障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

- 3(3)社会保障费中由个人缴纳的部分; (4)社会保障基金的资产运作收入;

(5)社会保障基金的自身增值部分,如利息、红利等; (6)其他来源:包括各种捐助和借款等。

三、资金筹集的模式

1、现收现付制

原则:采用的是近期横向平衡原则。即先作出当年或近一二年内社会保障所要支付的费用预算,然后按一定比率分摊到参加该保障项目的单位和个人,当年提取当年支付。如生育保险。

特点:以支定收,收支平衡,收费的比率必须根据支出的需要而加以调整,费率调整灵活但不同的年份之间波动较大。

2、完全积累制

原则:采用的是长期纵向平衡原则。即在对未来较长时间的宏观预测的基础上,预计保障对象在保障期内所需享受保障待遇的总量,据此按一定比例将提供保障所需费用分摊到保障对象的整个投保期间。换句话说,本代人需要的保障金靠其在职时自身的储蓄积累,其本金和利息作为保险金。 特点:在较长时期内收费率保持相对稳定,并在计划初期形成大量的储备金。

3、部分积累制

原则:综合了上述两种原则,即一部分资金的筹集采用现收现付方式,以保证当前开支的需要,另一部分资金采取积累的方式以满足支付增长的需求。

特点:以支定收,略有积余。收费率分阶段调整,一般初期低些,以后逐步提高,以保持相对稳定。 此外,还有个人帐户储存制模式,如新加坡的基金积累模式。在自愿储蓄基础上加以法制化。发展中国家较普遍。

四、社会保障资金的保值和增值

1、意义:是一种刚性支付,是保命钱。

2、只有积累制基金才需要保值增值

3、如何运作才能保值与增值

(1)储蓄:消极、保守的保值手段。特别是在银行利率低于通货膨胀率时,容易导致贬值;

(2)投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或受其委托的机构,用社会保障储备金购买国家政策和法律许可的特定的金融资产或实际资产,以期获得适当预期收益的基金运用行为。是一种主动、有效保值增值的手段,但风险相对较大。

五、社会保障资金的支付

1、给付形式

一律定额型:只要被保险人符合规定的某些统一的资格条件,如缴纳保险费的期限和数量,就业年限,等等,就可以领取同样数额的保险金以保障最低生活水平。如生育津贴、保健津贴、价格补贴等采用的就是这种支付方式。

所得比例型:国家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和不同的保险项目,确定各个保险项目的保险金支付方式,然后根据享受社会保险待遇前的收入情况,确定具体的给付标准。这种支付方式适用于享受社会保险前有劳动收入的社会成员,具体的社会保障项目包括养老、失业等。

二阶层型:结合了前两种制度的优点,也即在给予符合条件的居民基本保险金,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基础上,再按收入比例发放另一部分的补充津贴。旨在在保障所有国民最低生活水准的基础上,使在职劳动者能尽可能维持过去的生活水准。

3、支付的形态

一是实物形式,是指政府直接为社会成员提供特定商品或劳务的一种社会保障基金支付形式。

二是货币形式。货币支付比较简单,但有时名义货币与实际货币会有出入,就是有钱买不到或不够买想要的东西。

4、支付的水平

- 5

4、储蓄保障型模式。社会保障水平较低,国家通过强制储蓄方式进行。实行个人账户积累制。保险费由劳资双方按比例缴纳。政府不提供资助,职工之间没有互助互济也不共同承担风险,完全是一种“自助式”的保障模式。

我国实现的是中国特色的一体化多途径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保障模式。

五、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1、传统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第一阶段,国家保障模式。建国初期到1966年,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创建阶段。与前苏联的国家保障模式相类似,低工资、高保障;社会保险金在全国范围内由总工会统筹调剂,但农村没有社会保障。 第二阶段,企业保障阶段。1966至1976年十年**时期,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制度被解体成为企业保险制度,“企业办社会”成为这一阶段的特征。企业保险制度导致了两个严重的直接后果:一是社会保险金的统筹调剂工作停止,社会保险的调剂职能丧失,造成行业间、企业间负担的不平等;二是社会保险基金停止积累,由企业实报实销,加重了企业负担,加重了企业办社会的责任。

2、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传统的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社会保障覆盖面小,实施范围窄:主要是在全民所有制单位实施,县以上大集体单位参照执行, 社会保障层次单一 :只有国家法定保险一个层次

社会保障资金来源单一 :个人不交保险费,容易养成依赖思想,缺乏自我保障意识,不利于群众参与社会保险,也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

保障资金的社会化程度低,保障不力:不仅影响了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而且阻碍了劳动力在企业之间的正常流动。

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分散,政出多门:我国社会保险工作由政府不同部门分别管理,效率不高。 社会保障制度办法及待遇结构不合理。管理上存在某些混乱和漏洞。

我国的社会保障改革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就作为国民经济改革的配套措施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开始迈开改革的步伐;

1992年党的“十四大”召开,是我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和改革的一个历史性标志。把历来实施的国家统筹模式,改革成为大多数国家实行的、强制劳动者个人也缴费的投保资助模式; 党的十四大以来,是我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阶段。 本节重点:

1、社会保障的发源地;

2、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有哪几种模式,各有什么特点?

3、我国社会保障的构成与特点。

3、我国社会保障的构成与特点

2、我国养老社会保险的类型

传统的养老社会保险

建立:1951年开始到“文革”前,我国初步建立了养老保险制度,不仅规定了统一的支付条件、待遇标准和缴费比例,而且规定劳动保险金的30%上缴全国总工会做为社会保险总基金,对各地和各企业进行调剂,实际上实行了全国统筹。 1966年起,取消了社会统筹的养老保险制度,使之变成了企业保险。 特点:起点高,发展快。从1951至1957年覆盖面达到94% 作用:前半段主要是改善人民生活,巩固新生政权。后半段主要是为计划经济体制服务。没有预积累,全部转为建设基金。企业统负盈亏,无自身利益可言,也不承担最终责任。 现行的养老社会保险

产生: 1991年,《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提出:“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建立起基本养

- 7/月的标准为其代扣养老保险费,对此,当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认为这种做法是错误的。老板称:6000元是补贴,不必缴纳养老保险费,请问这种做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参考答案:(1) 错误。缴费工资基数包括固定的津贴和补贴。

(2) 职工个人缴纳养老保险费的工资基数应按国家统计局关于工资收入的组成部分计算,即:计时或计件工资、以及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

(3) 照此计算本人工资低于当地企业职工平均工资60%时,应按60%计算,高于300%时,只按300%计算。

(4) 小王的缴费工资基数应为:1000元×300%=3000元。

小贴士:单位逃避社保缴费的招术 一是迟缴:最普遍、最典型的表现是不为试用期或见习期内的职工办理参保手续。提醒:建立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就该为职工办理社保缴费手续,试用期和见习期不能排除在缴费期内。

二是漏缴:因为一个单位只办理一个社保登记证,这就为部分企业漏缴提供了方便之门。如用临时工不缴;没鉴订劳动合同,不缴;只为核心层员工缴,不为一般员工缴。更有甚者,将参加社会保险做为单位内部的激励机制的奖励。声称只有考核合格或工作达到一定年限者,单位才会为其办理社会保险。提醒:用人单位和与其形成劳动关系的所有劳动者都应依法参加社会保险。单位不缴社保费,其性质与不支付劳动报酬相似,员工随时可解约,不用缴违约金。

三是少缴:也即用人单位不按劳动者上年度月平均工资确定劳动者的缴费基数。提醒:劳动者每年的缴费基数根据本

人上年度的月平均工资性收入确定。如劳动者发现缴费工资低于实际工资,可以要求补缴,如单位拒绝补缴,可在结束劳动关系60日之内通过申请劳动争议仲裁的方式追讨。 小贴士:别不在乎你的缴费基数

在现实中,企业故意压低职工缴费基数的现象较普遍。事实上,职工的缴费基数越高,其所享受的社会保险待遇也越高。尤其应该注意:缴费基数与生育期间的待遇、工伤待遇等直接有关。此外,还会影响到职工本人的公积金缴纳。

例:王女士去年的平均月收入为4200 元,单位为其确定的今年的缴费基数为2000 元。王女士本月难产生下女儿,按规定可以享受4。5个月的生育生活津贴。月生育生活津贴标准为本人生产当月城镇社会保险缴费基数,照此计算,因为单位违法少缴了王女士的社保缴费基数,因此,王女士每月的生育生活津贴少了望2200元,总计少收入9900元。

如职工不幸工伤,则少缴社保基数的损失则更大。

小贴士:劳动者对付企业不缴或少缴社保费的招术 申请劳动争议仲裁:通过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让企业补缴;

单方解除合约:按《劳动法》规定,单位不缴社保费,其性质与不支付劳动报酬相似,员工随时可解约,不用缴违约金;

写匿名信:向当地的劳动监察部门反映,劳动警察会立即上门查处,适用于职工人数较多的企业; 秋后算账:为怕报复,或因企业员工人数较少,写匿名信容易招致怀疑。在这种情况下,可暂时忍让,待结束劳动关系后60日内再通过申请劳动争议仲裁的方式追讨。

2、缴费的年限

◇ 缴费的年限新人15年以上;缴费年限至退休年龄时不满15年的,不发放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储存额一次支付。

◇《规定》实施前参加工作的职工,此前的工作年限视同缴费年限,缴费年限包括视同缴费年限满10年,不足10年者个人账户一次支付。

- 9规定缴费,职工认为其养老保险权益受到侵犯时,有权举报,或提请劳动监察机构或劳动争议处理机构依法进行处理,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以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第四节

补充养老社会保险(企业年金)

一、补充养老保险的产生及其作用

1.补充养老保险的产生和发展

早在19世纪80年代,补充养老保险就在一些欧美国家产生。在基础养老金没有普及之前,补充养老金曾起到主要的养老保障作用,基础养老金在很大的范围之内适用之后,企业养老金才明确作为补充基础养老金的配角位置。

我国提出建立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制度是在1991年。概念:企业根据自身经济实力,在国家规定的实施政策和实施条件下为本企业职工所建立的一种辅助性的养老保险。它居于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中的第二层次。由国家宏观指导与企业内部决策执行。

《国务院关于建立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1年33号)中指出:国家提倡、鼓励企业实行补充养老保险;补充养老保险由企业根据自身经济能力为本企业职工建立。

1994年颁布的《劳动法》规定:“国家鼓励用人单位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为劳动者建立补充养老保险”,确定了建立补充养老保险的法律依据。

《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7年26号)再次提出: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大力发展企业补充养老保险。

2004年6月,《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和《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实施,在管理上进一步加以规范。

截止2003年初,全国共有17000多家企业建立了企业年金制度,650万职工参加了企业年金,积累资金300多亿。但参保企业不足10%。原因:税收优惠覆盖面不偏小,且不明确。

2、补充养老保险与基本养老保险的区别

(1)水平因企业而异。经济效益好的企业职工补充养老保险水平可以高些,经济效益差的企业可以低些,甚至可以不参加,是否参加由企业自行决定,国家不强制统一。

(2)办法比较灵活。经济效益好时可以多补充,经济效益不好时可以少补充或不补充。

3、补充养老保险的作用

(1)可以缓解因人口老龄化而造成的养老金的支付危机。由于退休人数逐年增多,致使退休金的支付迅速增加,从而使企业负担加重,补充养老金的实行相当于退休金的事前分期积累,使负担均衡化;

(2)企业实行补充养老金制度,可以吸引人才。

(3)可以鼓励职工在企业长期连续工作(中途退职不予支付),以增强企业活力和稳定性。

二、补充养老保险的类型

1、国外补充养老保险的类型

一种是自愿性的,以美国、日本为代表,国家通过立法,制定基本规则和基本政策,企业自愿参加;企业一旦决定实行补充养老保险,必须按照既定的规则运作;具体实施方案、待遇水平、基金模式由企业制定或选择;

另一种是强制性的,以澳大利亚为代表,国家立法,强制实施,所有雇主都必须为其雇员投保;待遇水平、基金模式、筹资方法等完全由国家规定,雇员不必缴费。 共同点:保险待遇水平高于基本养老保险。

2、我国补充养老保险的类型 采用自愿的方式,是一种企业行为;

补充方式、待遇标准、发放形式等由企业与职工以协议形式确定;

企业可以自主选择经办机构,实行利益调节,允许经办单位之间的平等竞争; 国家和政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政策指导和宏观调控,以及在政策上给予支持。

三、补充养老保险的资金渠道与待遇水平

1、资金渠道

- 111986年国务院颁布了《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办法》,建立起我国的待业保险制度;1993年4月12日,国务院又颁布了《国有企业职工待业保险规定》,同年5月1日起施行;

1994年开始,我国根据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将待业改为失业;1999年1月22日,国务院颁布《失业保险条例》,同时废除1993年的规定。 《浙江省失业保险条例》2004年1月1日起施行。

本节重点:

1、失业的概念

2、失业保险与养老保险的区别

第二节 失业社会保险的类型、特征与作用

一、失业社会保险的类型

(1)由政府实行的强制性失业保险。凡符合失业保险条件的人员,都必须参加失业保险,其基本内容都包括保障范围、资金来源、资格条件、给付标准、给付期限和管理体制等。

(2)非强制性失业保险。目前实行这种制度的有丹麦、瑞士和芬兰三个国家,其特征是并非由国家管理,而是由工会自愿建立的失业基金会管理,政府则给予大量的补贴,但自愿加入失业基金的各工会委员,必须加入失业保险;

(3)失业补助制度。这种失业保险只适用于符合经济情况或收入情况调查规定的失业者,以及无资格享受正常保险的失业者,带有一定的社会救济色彩,目前澳大利亚、匈牙利、南斯拉夫和新西兰等四个国家采用的便是这种类型的保险制度;

(4)失业补助制与强制或非强制性失业保险制度并存的双重失业保险制度,目前只有德国实行双重性的失业保险制度,也即既有强制性的失业保险制度,也有失业补助制度; (5)由政府机构或雇主支付一次性失业救济或一次性解雇费。

二、失业社会保险的特征

1、普遍性:主要是保障有工资收入的劳动者失业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其覆盖范围包括劳动力队伍中的大部分成员。故参保单位不分部门和行业,不分所有制形式,不分用工形式。 只要本人符合规定条件,都有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权利。

2、强制性。国家以法律规定的形式,向规定范围内的用人单位、个人征缴社会保险费,缴费义务人必须履行缴费义务,用人单位和职工没有选择的自由。否则构成违法行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互济性。失业保险基金主要来源于社会筹集,由单位、个人和国家三方共同负担,缴费单位筹集的失业保险费,全部并入失业保险基金,实行全市统筹,统一管理、使用。

三、失业社会保险的作用

(1)能够有效地保障失业人员在失业期内的基本生活,对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2)有利于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

(3)增强了企业职工的竞争和风险意识,并对企业改革起到了推动作用。 本节重点:

1、我国为什么要建立失业保险制度?

2、我国失业社会保险制度的特点。

第三节 失业社会保险的对象和适用范围

一、失业保险的适用范围

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只面向城镇地区。主要是城镇企业、事业单位及其职工。

《失业保险条例》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可以决定本条例适用于本行政区域内的城镇企业及其职工、事业单位含社会团体及其专职人员、民办非企业单位及其职工、有雇工的城镇个体工商户及其雇工。招用农民合同制工人的城镇企、事业单位及其农民合同制工人。

案例一:在一次社会保险执法大检查中,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发现某公司缴纳失业保险费的基数与其工资总额存在很大的差距。企业是按支付给本企业所招用的城镇职工的工资为基数缴纳失业保险费的,基数中未包括支付给农民合同制工人的工资。

- 13(4)采取按月发放的方式。

二、失业社会保险的待遇

1、确立失业社会保险待遇的原则

给付标准无论如何不应该高于失业前的工资标准;

给付标准无论如何不应低于,甚至不宜等于享有最低生活水平所需的收入。

三、失业社会保险的申领条件

1、申领手续

(1)用人单位应当及时为失业人员出具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关系的证明,告知其按照规定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权利,并将失业人员的名单自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关系之日起7日内报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备案。 (2)到当地规定的失业登记管理机构进行失业登记。 (3)领取失业保险金。

2、申领期限

失业保险金的领取期限是由失业人员失业前所在单位和本人按照规定累计缴费时间决定的:

失业人员失业前所在单位和本人按照规定累计缴费时间满1年不足5年的,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最长为12个月;

累计缴费时间满5年不足10年的,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最长为18个月; 累计缴费时间10年以上的,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最长为24个月; 重新就业后,再次失业的,缴费时间重新计算;

再次失业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可以与前次失业应领取而尚未领取的失业保险金的期限合并计算,但是最长不得超过24个月。

案例:王女士自工作后依法缴纳失业社会保险费,工作6年后失业,按规定享受失业社会保险,半年后重新就业,2年后又失业。请问:她现在可领取多长期限的失业社会保险金?

分析:

(1)王女士在第一次失业前已缴费6年,按规定可以享受10个月的失业保险金;但其在领取了6个月后重新就业,按规定未领取的4个月可以保留;

(2)王女士第二次失业前工作了二年,按规定可以领取4个月的失业保险金;

(3)王女士总共可以领取的失业保险期限为:4+4=8个月。

第一节 医疗社会保险概述

一、医疗社会保险的概念

1、一般概念

是指由国家立法,通过强制性社会保险原则和方法筹集医疗资金,为向保障范围内的劳动者提供患病时基本医疗需求保障而建立的社会保险制度。

2、与其他社会保险的区别:最大的区别在于其他保险均是一种对收入的补偿,但医疗保险仅是对职工医疗费用的一种补偿,并不承担职工患病期间及非因工负伤期间的生活补助。医疗期内的生活补助(病假工资)由所在企业负担。

3、我国的医疗社会保险构成 传统的医疗保险制度

公费医疗制度:是我国对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以及大专院校学生实行的一种医疗保险制度,属于国家保险。始于50年代初,后历经改革,但仍存在公费医疗制度。

劳保医疗制度:是对国有企业职工实行的医疗保险制度,属于企业保险。合作医疗保险:是农民群众依靠集体力量在自愿和互助互济的原则建立起来的一种医疗保险制度,属于一种初级的医疗社会保险模式,层次较低。

现行的医疗社会保险制度:多层次的医疗社会保险模式。

- 15

2、社会统筹医疗帐户基金 用人单位为职工缴纳的医疗保险费,剔除记入个人医疗帐户基金后的剩余部分,进入社会统筹医疗基金帐户,形成医疗保险的社会统筹基金。 ■个人帐户记载那些款项?

1、职工个人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

2、按规定划入个人帐户的用人单位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

3、个人帐户存储额的利息;

4、依法纳入个人帐户的其它基金。

案例:老李现年46岁,在上海一家企业工作,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资为5000元,假定宁波市上一年度职工的月平均工资水平为1500元。请问今年他应该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月工资基数是多少,到年底,他可支配的个人账户资金总额将达到多少?

解答:个人应该缴纳的月基数:4500元(超过300%部分不作为工资基数); 个人每月的缴费额:4500 × 2%=90元;

每月单位缴费划入:4500×2%=90元;

年底时可支配帐户总额由二部分组成:(90+90)*12=2160元。 个人医疗帐户为什么要做到专款专用? A.保证个人账户里的资金属于职工自己专用;

B.可使职工养成关注医疗费用的意识,减少不必要的医疗支出,防止医疗资源的浪费,防止个人账户里的资金很早就用完;

C.保护账户拥有者的利益,如果个人账户的资金未用完,可以累积使用,以解决将来的可能较高的医疗费用。

第三节 医疗社会保险基金的发放

一、基本医疗保险的享受资格 1.在职职工在缴费的次月即可享受;

2.退休人员有最低缴费年限的要求:各地不一样。宁波:医保缴费年限包括视同缴费年限满15年(计算方式同养老保险);实限缴费年限满5年;但近年退休人员只要连续缴费就没有5年的限制。医保缴费年限、实际缴费年限不足的,可在办理退休变更手续时补缴,按补缴当年的基数补,一次性补足缴费年限或实际缴费年限。

二、医疗社会保险的支付范围

社会统筹基金和职工个人账户支付范围和标准各不相同。

1.社会统筹基金的支付范围

支付范围:统筹基金的支付范围包括参保人员住院(含急诊观察室留院观察)和门诊大病(含重症尿毒症透析、恶性肿瘤化疗和放疗)的医疗费用;在职职工一般的门、急诊费用,统筹基金不予支付。 支付标准:统筹基金的支付设起付标准和最高支付限额(以下称封顶线):医疗费用在起付标准以下,由个人账户或个人支付;起付标准以上、封顶线以下的医疗费用主要从统筹基金中支付;超过封顶线的医疗费用,主要通过地方附加医疗保险等途径解决,统筹基金不予支付。

起付标准:就是准予进入统筹基金支付的门槛。国家规定为当地城镇职工上一年年收入的10%;之所以定这个比例充分考虑了我国的国情。目前各地均采用“老人老办法,中人中办法和新人新办法”。如上海:退休人员为当地城镇职工上一年度平均工资的5%;中人为8%,新人为10%。

最高支付限额:指的是统筹基金所能支付的最高限额。目前的标准为当地城镇上年度职工工资收入的4倍,这一比例根据大额医疗费用人群分布情况的测算而定。4倍的比例能够解决绝大部分职工的医疗费用问题。由于工资与经济发展相联系,因此最高限额随当地平均工资的波动而波动。

分担比例:在社会统筹支付部分,个人仍需承担一定的比例,具体的比例视年龄而定,上海:45岁以上承担30%;35-45岁承担40%;35岁以下承担50%。此外还同医院的等级有关。

- 17(1)工伤(含职业病)、生育及其并发症;

(2)因犯罪、打架、斗殴、酗酒、自杀、自伤自残、蓄意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 (3)交通事故; (4)出国、出境期间;

(5)各种不育(孕)症、性功能障碍的诊疗项目; (6)各种科研性、临床验证性的诊疗项目; (7)医疗事故;

(8)其他不符合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的。

案例:小李是某企业的一名职工,其所在企业参加了企业基本医疗保险。小李最近外出时遭遇了一次意外的交通事故而受伤,经有关部门鉴定小李负主要责任。小李在医院接受治疗,康复后隐瞒了交通事故的事实,医疗费用在社会医疗统筹基金报销。请问小李的这种做法对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 (1) 不对。

(2) 根据企业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相关规定,因交通事故所发生的医疗费用不属于医疗社会保险费用的支付范围。

(3)小李隐瞒发生交通事故事实的做法,违反了我国关于企业职工基本医疗支付范围的规定,是错误的。其由统筹医疗基金支出的费用应该予以追回。

四、参保人员医疗费用的付费方式

1、一般的门、急诊费用:按规定,由个人帐户支付,用完后自负,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不予支付,在支付了自付段后,超过部分由统筹基金和个人共同支付。宁波:分为三段:个人帐户段、个人自负段、统筹基金与个人共付段。

2、住院发生的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分为三段。 第一段:在统筹起付标准以下,称为自付段。

第二段:当自付段结束后,就进入了社会统筹段。此阶段个人仍需负担一定比例的费用,称为共付段。 第三段:超过统筹支付标准范围,不属于基本医疗保险的范围,这时可参加大病医疗保险。 本节重点:1.世界通行的医疗社会保险待遇支付做法有哪些? 2 .我国基本医疗社会保险待遇采用什么样的支付方式? 第一节 工伤社会保险概述

一、工伤的概念

1、概念:工伤是国际上通用的术语,内容包括因工意外伤害和职业病伤害。

2、概念的产生和发展:

国际上,关于工伤的范围有一个发展的过程。1921年国际劳工大会的公约中提及的工伤不包括职业病,仅即“由于工作直接或间接引起的伤害事故为工伤”。1964年第48届国际劳工大会通过的《工伤事故津贴公约》将职业病纳入工伤的范围。所谓职业病,从广义上说是指劳动者在生产劳动及其他职业性活动中,因接触职业性有毒有害环境而引起的所有疾病。

在法律上,职业病有一定的界限,只有国家主管部门明文规定了的疾病才能称为职业病。

二、工伤社会保险的概念

1、工伤社会保险(又称职业伤害保险)概念

是指国家和社会为在生产、工作或在规定的某些特殊情况下遭受意外伤害、职业病伤害的劳动者提供医疗服务、生活保障、经济补偿、医疗和职业康复,为因这两种情况造成死亡的劳动者的供养亲属提供遗属抚恤等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2、工伤社会保险的产生

最早实施工伤社会保险的是德国,于1884年通过了《工人灾害赔偿法》。

现代工伤保险中,保险事故即广义工伤,包括狭义工伤和职业病。历史上最早的工伤保险立法,仅以工伤为保险事故,而不包括职业病。把职业病作为工伤保险事故的,始于英国1906年的法律。

- 19定补偿办法。

案例:杨某原系某厂职工,经厂方安排借调到某公司工作,并由某公司向杨某支付劳务费。99年2月,公司派杨某出差,途中杨某遇车祸身亡。其后,杨母向某区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某厂支付丧葬补助金6030元、一次性因工死亡补助金6657元。但某厂认为,杨某与公司形成聘用关系,杨某因公死亡,工伤保险责任应由某公司承担,请问某厂的看法是否正确?

分析:不正确。杨某与某厂形成劳动关系,因此其工伤责任应该由某厂来承担,但因为杨某生前是在某公司受的伤,因此某厂可与某公司协商共同承担赔偿责任。

“用人单位分立、合并、转让的,承继单位应当承担原用人单位的工伤保险责任;原用人单位已经参加工伤保险的,承继单位应当到当地经办机构办理工伤保险变更登记。”

二、工伤社会保险的实施原则

工伤社会保险实施的原则很多,着重要掌握以下几大原则: (1)保障与赔偿相结合的原则

(2)资金筹集采用企业一方负责及差别费率的原则 (3)工伤社会保险与工伤预防及工伤康复相结合的原则 ( 4)无责任补偿原则,又称“无过失补偿”原则 (5) 确定伤残和职业病等级原则

(6)工伤保险补偿与民事赔偿不重复享有的原则 本节重点:

1、工伤社会保险的适用范围

2、工伤社会保险的实施原则

第三节 工伤认定与职业病的确定

一、工伤的界定与工伤、职业病的鉴定

1、工伤和职业病的界定

工伤:是指企业职工在工作时间、工作场所,从事与生产劳动有关的,或由于劳动条件、作业环境所致引起的人身伤害事故、职业病等。其他特殊情况下遭受的意外伤害不能视为工伤。简单讲,是指与工作有关的急性伤害。

工伤与非工伤的界限:一般有时间界限、空间界限、职业界限、主观过错界限、法定特殊界限。 时间界限:一般只限定于工作时间之内;

空间界限:一般只限于工作场所之内;

职业界限:即只限于因执行职务所受的伤害,如是因私事受伤,即使发生在工作时间、工作场所内也不算工伤;但若是因公,即使是发生在工作时间、工作场所之外,也算工伤;

主观过错界限:即除了职工本人故意造成的伤害不属于工伤以外,一般而言,发生在职工本人有过失或无过失的主观心理状态下的伤害,只要符合其他工伤条件,都应该属于工伤; 法定特殊界限:也即立法上明文规定,在工伤的一般界限之外应属工伤的特殊情况。

职业病:从广义上说是指劳动者在生产劳动及其他职业性活动中,因接触职业性有毒有害环境而引起的所有疾病。但是在法律上职业病有一定的界限,通常是国家主管部门明文规定了的才能称为职业病。

2、工伤的认定

工伤的认定。目前鉴定工伤的政策应按照《工伤保险条例》和《劳动保险条例》等文件的有关规定执行。在七种情形下发生的伤害可以认定为工伤,另有三种情形可以视同为工伤。

关于职业病的确定。必须以职工工作的环境及诱发职工致病的成因作为依据。应具备4个条件:一是必须有企业确认是因为生产工作中长期接触职业病有害因素造成的意见,二是经市以上职业病防治所(小组)诊断,三是属于国家规定的102种职业病名单中的病种,四是报经当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进行审批并认定工伤。

因此,对钱某的申请做出了不认定为工伤的决定。请问是否正确?

分析:当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的认定是错误的,钱某所受伤害应该认定为工伤。理由是:

- 21(1)统一费率制。特点是可以平均分散工伤风险。

(2)差别费率。体现对不同工伤事故发生率的企业、行业实行差别性的负担,以保证该行业、企业工作保险基金的收支平衡。包括行业之间及同行业内不同企业之间的差别。差别费率确定所依据的指标:包括工伤事故发生次数、因工负伤总人数、因工伤残、死亡人次数、工伤事故频率、工伤死亡率、职业病发生率、职业病患病率;职业病总死亡率等。

(3)浮动费率。是在差别费率的基础上,每年对各行业或企业的安全卫生状况和工伤社会保险费用支出状况进行分析评价,根据评价结果,由主管部门决定该行业或企业的工作保险费率上浮或下浮。

■ 单位交多少工伤保险费? △ 工伤保险费根据各行业的伤亡事故风险和职业危害程度的类别实行行业差别费率。目前,我国根据不同行业的工伤风险程度,参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将行业划分为三个类别:一类为风险较小的行业,二类为中等风险行业;三类为风险较大的行业,费率分别为0.5%、1%和2%。但实际上,各地区在实际操作时更多的是执行基础费率和浮动费率制。

△用人单位缴纳工伤保险费的数额为本单位职工工资总额乘以单位缴费费率之积。此处的工资总额是指用人单位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全部职工的劳动报酬总额。 ■ 职工个人交不交工伤保险费? 职工个人不缴纳工伤保险费。

第一节 生育社会保险的概念和特点

一、生育社会保险的概念

生育社会保险是妇女劳动者由于生育女子而暂时丧失劳动能力时,从社会和国家得到必要的物质帮助的制度。

作为社会保险组成部分之一,生育社会保险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妇女就业、保护妇女健康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生育社会保险的特点

从目的看,生育社会保险是为了弥补女职工生育期间的收入损失,更重要的是对维持劳动力再生产和人类的世代延续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因此带有一定的福利性质;

从起因看,生育社会保险属于正常的生理性原因而进行的保障,因生育造成的收入丧失是一种暂时性的丧失;

从对象看,生育社会保险实施的对象主要是已婚的妇女工作者,相比其他的社会保险,其具有明显的性别特征。

从内容看,给付项目比较多。在国外,生育社会保险的给付项目包括生育假期、生育收入补偿、生育医疗保健和子女补助金等项目。 从保障水平看,不仅要弥补女性职工生育期间的收入损失,还要对劳动力的扩大再生产起重要的保障作用,因此其保障标准高于基本医疗保险。

从时间上看,生育保险实行的是产前与产后均享受的原则。 第二节 生育社会保险的产生和作用

一、生育社会保险的产生(略)

二、我国生育社会保险的立法情况

我国企业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生育保险制度分别建立。

1、企业女职工的生育保险建于1951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的一个组成部分;

2、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女职工的生育保险建于1955年,其政策依据是前政务院的《关于女工作人员生育假期的规定》;

2、1988年7月颁布了《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国务院1998年第9号令);统一了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的生育保险待遇。

1994年12月,原劳动部颁布了《企业职工生育社会保险试行办法》; 2001年,国务院颁布《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年)》。

- 23不满3个月的,由所在企业按生育社会保险的有关规定负担;

(3)计划内生育、符合第二个孩子生育条件获批的、计划内生育或计划内妊娠后流产的女性职工。

二为生育津贴。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对职业妇女因生育而离开工作岗位期间可以享受一定的物质补助。国家标准为上一年度企业职工月平均工资。但各地包括宁波在实际操作时规定为本人生产当月的缴费基数,由社保机构发放,但由于缴费基数的原因,也即不能按实缴费者,不足部分由所在企业补足。生育津贴领取的时间:顺产三个月,难产增加半个月,多胞胎,每增加一胎增加半个月。

案例1:王某工作后一直参加社会保险,近日计划内难产,生育一子,其生产当月的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基数为800元,问王某能享受多长的产假,领取多少生育津贴? 答案:105天;2800元。

案例2:张某计划内生育,顺产一女。生产当月的工资为6000元,基本养老保险金缴费基数4000元,问其生育津贴能享受多少,分别由谁支付? 答案:每月的生育津贴为6000元,其中4000元由生育保险基金支出,剩余的2000元由企业补足。共可享受3个月,故从生育保险基金获得12000元,企业给付6000元。

三为医疗服务。生育医疗服务是由医院、开业医生或合格的助产士向职业妇女和男工之妻提供的妊娠、分娩和产后的医疗照顾以及必须的住院治疗。我国生育社会保险医疗服务项目主要包括检查、接生、手术、住院、药品、计划生育手术费用等。只有符合规定的生育及计划生育手术医疗费用,生育保险基金才准以支付,超出规定以外的,需自己承担。

宁波市采用定额补偿的形式,为2300元。2300元以内,实报实销,超过2300元的,超出部分,个人负担10%。

案例:某女职工,计划内生育,生育期间共向医院支付各类医疗费用5600元,其中,4800元为按规定的检查、接生及手术费,请问生育保险基金和个人各付多少元?

分析:按规定可以由生育保险基金支付的费用中,超过2300元以外的部分须有个人自负10%,即:(4800-2300)*10%=250元,个人共需自负:5600-4800+250=1050元 生育保险基金支付:5600-1050=4550元

从业妇女与失业妇女的生育社会保险待遇有什么区别?

从业妇女月生育生活津贴标准是本人生产当月城镇基本养老金缴费基数。但如果生育职工享受的生育津贴低于用人单位按有关规定应发的产假期间的工资标准的,由用人单位补足。

生育妇女如为失业妇女,享受当地同类人员一定期限失业保险或失业救助的标准。失业已不能领取失业保险金的妇女,按照本人失业保险享受一定期限的标准;

按照《浙江省失业保险条例》,符合计划生育规定的失业妇女,在失业期间生育,可领取相当于本人三个月失业保险金的补助,在医疗补助金中列支。 男性是否享有生育保险的待遇?

父亲育儿假。假期安排在母亲坐月子期间;

部分地区对参加生育社会保险的企业中男职工的配偶,给予一次性津贴补助。 用人单位应尽的生育保险义务 按时足额地缴纳社会保险费;

从业妇女在领取生育津贴期间,所在单位和个人仍应按规定缴纳社保费。缴纳后月生活津贴扣除个人应缴纳的社会保险费后低于企业职工最低月工资标准的,由生育保险基金补足。

单位在确定下一年度月缴费基数时,应将生育妇女按规定享受的生活津贴和享受期间剔除。

用人单位不得以非过失性条款解除劳动合同。劳动法对妇女三期(孕期、产期和哺乳期)给予特殊的保护。三期内合同满后,自动延续至相应的期限。

用人单位在提供相关待遇时,不得歧视请产假的女职工。如年底双薪和全勤奖照发。

如果因缴费基数所限,生育妇女领取的生活津贴低于本人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资的,低于部分由所在企业补足。

- 25

基本医疗社会保险: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纳;用人单位缴费率应控制在职工工资总额的6%左右,职工缴费率一般为本人工资收入的2%;

失业社会保险: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纳,财政补贴。城镇企业事业单位按本单位工资总额的2%缴纳失业保险费;职工按本人工资的1%缴纳失业保险费。城镇企业事业单位招用的农民合同制工人本人不缴纳失业保险费;

工伤社会保险:职工个人不缴费;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缴纳,根据各行业的伤亡事故风险和职业危害程度的类别实行差别费率。

生育社会保险:职工个人不缴费;以支定收,并可根据费用支出情况适时调整,但最高不得超过工资总额的1%。

上海企业缴纳36.5%,浙江企业缴纳33.5%,个人都是11%。

4、享受对象

基本养老社会保险:参保企业的在职职工、退休职工; 基本医疗社会保险:参保单位的在职职工、退休职工; 失业社会保险:曾经参保并达到一定要求的失业人员。 工伤社会保险:参保企业的工伤职工;

生育社会保险:参保企业符合生育保险享受资格条件的生育女职工、曾经参保符合享受生育保险资格的失业生育女性。

4、享受待遇

基本养老社会保险:维持基本生活,与收入相关联;

基本医疗社会保险:维持基本生活,与收入不挂钩,按需要享受; 失业社会保险:维持基本生活,与收入不挂钩,体现社会公平; 工伤社会保险:维持基本生活,按伤残等级享受补助;

生育社会保险:维持基本生活,收入补偿,与自身工资不挂钩。

第一节 社会福利概述

一、社会福利的概念与含义

1、社会福利的概念

广义的概念:主要是指社会为保障全体社会成员在享受基本生存权利的基础上,由国家及各种社会团体提供各种公共福利设施、社会性津贴、社会服务和保护性的福利措施;

狭义的概念:指国家和社会专为困难群体、弱势群体所提供的物质帮助和服务,如儿童福利、老人福利以及残疾人福利等, 一般称“社会福利服务”或“社会福利事业”。

我国的社会福利制度:主要是指国家和社会为困难群体、弱势群体所提供的物质帮助和服务而作出的制度安排。

二、社会福利与其他社会保障项目的联系与区别

1、共同点

都是个人消费品分配的渠道和形式,都属分配范畴。

2、不同点

也即社会福利的一般特征。

三、社会福利的一般特征

(1)社会福利的目标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是社会保障的最高层次。 (2)社会福利的资金来源不同于社会保险资金,是“单向性”。 (3)社会福利的标准具有不确定性。

(4)社会福利的享受对象是全体公民,充分体现出社会福利权利的一致性。

本节重点:与其他社会保障项目相比,社会福利具有哪些特征?

- 27减轻职工经济负担和丰富职工文化生活的一种保障制度,它是消费基金再分配的一种形式。

2、职工福利与其他福利层次的区别与联系

主要区别:主体和享受对象不同。职工福利举办的主体是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国家和地方福利则是由国家、社会以及地方政府举办的;职工福利的享受对象是本单位职工及其家属,而国家和地方福利的享受对象则是该区域范围内的全体成员和社会上某些特殊成员。

主要联系:当某些单位的福利设施对社会开放时,就成为国家和地方福利的一部分。

3、职工福利的内容与构成

(1)集体生活福利设施。目的在于减轻职工生活负担,并为职工提供方便生活的种种集体设施。这个大项目涉及的范围广,诸如,企业举办的饮食价格较低的职工食堂,这是最主要的,它由企业财务给予资助;企业用自有资金为改善职工居住条件的兴建的低房租住房,以及为职工举办的免费和低费的托儿所、幼儿园。哺乳室等,这些都是集体生活福利。

(2)文化福利事业。企业用自用资金为职工兴建和的诸如文化室、俱乐部、图书室、体育场、游泳池、阅览室、电影院、电视室等,免费或低费向职工提供服务,以提高职工的科学文化素养,统称为职工文化福利事业。

(3)福利补贴。企业用有资金为职工谋取生活福利而提供的种种现金补贴,诸如探亲假期工资、科委取暖补贴、交通费补贴以及生活补助。

5、建立职工福利制度的意义

我国的职工福利制度是适应计划经济发展的要求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在计划经济时期为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曾经起到过积极的作用,其作用包括: (1)增强单位职工的凝聚力;

(2)提高职工觉悟,促进其努力工作; (3)有利于提高精神文明;

(4)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职工福利也是一种投资而且能长远地取得效益。

二、住房保障制度

传统的住房保障制度无疑是社会福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我国传统住房保障制度的特点

(1)福利性。我国的住房是国家投资兴建后以极低的房租分配给职工使用。因此我国住房分配实际上带有福利性的特点。

(2)供给性。在房改之前,我国城镇职工绝大部分的住房是国家分配的,职工基本无法根据自己的经济力量和实际需要确定自己的住房面积。完全取决于国家能分配给自己多少住房,因此我国的公房分配具有供给制的特点。

(3)非商品性。我国的住房产业虽然是最重要的民用产业之一,但它不实行商品化经营,它只有投资,没有资金的回收。因此住房产品与住房产业具有非商品性的特点。

(4)产权模糊性。经济体制改革以前,我国城镇住宅几乎全部为国家所有。

2、我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动因

福利性实物分配的体制更是暴露出许多弊端,主要体现在:

(1)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难以实现住房资金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抑制了城镇居民有支付能力的住房要求的发展,不利于住房市场的健康发展,抑制了房地产业的发展;

(2)不利于贯彻社会主义“按劳分配为主”的原则,难以解决住房分配不公,苦乐不均问题;

(3)以实物形式直接把住房分配给职工使用,缺少约束机制和调节手段,不利于抑制不合理的住房需求,容易出现以房谋私等不正之风;

(4)限制了职工在住房消费方面的投入,不利于加速解决职工住房问题。 3.我国城镇住房制度的改革

- 29社会按照法定的标准向其提供满足最低生活需求的资金和实物援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整个社会保障网络体系中处于最初级、最基本的层次。是国际反贫困的要求,2003年我国绝对贫困人口不仅没减少,反而增加80万。

2、社会救助的含义

社会救助是国家和社会向公民提供的援助;

社会救助所保障的对象,往往是处于生活底层的最困难群体; 社会救助的形式很多;

社会救助是公民应得的权利。这是《宪法》所赋予的权利; 社会救助所需费用由国家财政支付,其财政来源主要是税收。

三、社会救助的特点与意义

1、社会救助的特点:

(1)社会救助的对象是有选择性的;

(2)社会救助的资金来源和流向是单向性的;在我国,社会保障以“社会扣除”的形式将一部分国民收入集中到政府预算,通过转移支付来保障一些特殊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 (3)社会救助的标准是低层次的; (4)社会救助一般是短期性的;

(5)社会救助的水平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6)社会救助必须由本人提出申请。

2、社会救助的意义和作用 (1)有利于安定人民的生活; (2)有利于保持社会的稳定; (3)有利于促进生产的发展。

3、社会救助的产生

产生:社会救助是从传统的贫民救济和社会救济这一对范畴中演变而来的。

在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产生之前,所有的社会救济行为无不具有下列特征:恩赐性、惩罚性;

我国传统的社会救助制度是在20世纪50年代形成的,当时称社会救济,1996年正式改称社会救助。

4、我国的社会救助制度

制度分类:自然灾害社会救助制度;贫困地区扶贫制度;低收入家庭救助制度:包括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和城市失业救助制度。

特点:以无偿救助为基本特征,主要由民政部门实施。

从1999年国务院发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开始,全国普遍建立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取代了原有的的失业救助制度。

失业救助与失业社会保险的区别?

失业救助,即为享受失业社会保险的失业劳动者提供生活救助的措施,是失业保险制度的必要补充,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失业机制的完善;

失业救助与失业社会保险相比较,前者的资金来源于政府拨款,保障水平低;后者的资金来源于国家、企业和个人三方,保障水平相对较高;

两者分工负责,相互协调,均是解决失业问题的社会保障措施。 本节重点:我国的社会救助制度有哪些内容和特点?

第三节 社会救助的原则和内容

一、社会救助的原则

(1)保障最低生活需求的原则; (2)普遍性原则; (3)法制化原则;

(4)维护个人尊严的原则。

- 31适用范围:“持有非农业户口的城市居民,凡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均有从当地人民政府获得基本生活物质帮助的权利”。

哪些人有资格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线?

(1)三无对象,即无固定收入、无劳动能力、无法定赡养人或抚养人的居民;

(2)家庭中有在职人员,因赡养、抚养系数高或所在单位经济效益差,收入而生活困难有居民;

(3)失业保险期满仍不能就业而符合社会救助条件的居民;

(4)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生活低于生活保障线标准的其他居民。 如何理解全额享受和差额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线?

“对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又无法定赡养人、抚养人或抚养人的城市居民,批准其按照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全额享受”; “对尚有一定收入的城市居民,批准其按照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差额享受”。

案例分析:小王下岗后,每月领取失业保险金260元。家庭成员共三人,无其他生活来源。小王所在城市的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费标准是每人每月120元,小王找到街道领导,街道领导说,你已经领取了失业保险金,不能申请低保。请问,街道领导的回答对吗? 参考答案: 1) 不对。

2) 按照《条例》规定,失业人员符合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按照规定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从上述情况看,小王一家人均生活费不足120元,可以按规定申领最低生活保障金。 3)按规定,可差额领取。也即全家人可每月领取:360-260=100元。

三、我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救助的现状

截止到2002年2月底,中国有近2000万人符合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条件,全国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的人数已达1300多万。其中,大部分是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下岗职工、退休人员及其家庭成员。

本节重点:我国建立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意义?

第一节 社会优抚概述

一、社会优抚的概念

1、基本概念

社会优抚制度是指国家和社会按照法律规定,通过抚恤、优待和安置等方式,对法定的优抚对象提供一定的资金和服务,确保其生活水平不低于当地群众的平均水平并带有褒扬性质的特殊社会保障制度。 优抚是优待和抚恤的简称。优待是指按照国家规定,对优抚对象从政治上、经济上给予优厚待遇;抚恤一般是指国家对因公伤残人员、因公牺牲以及病故人员家属所采取的一种物质抚慰形式。 社会优抚并非是我国特有的保障制度。随军队的产生而产生。

2、性质

优待抚恤是国家、社会和人民群众对优抚对象实行优待、抚恤和抚慰的一项行政管理,也是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一项特殊社会保障。

为什么说社会优抚工作是一项行政性很强的工作? (1)与其他社会保障内容相比,社会优抚不论就其具体工作项目,还是工作的推行与实施方式,都具有行政管理的属性和运用行政手段来执行的特点。

(2)优抚工作的这一社会性和行政性的特性,没有也不应该因为经济体制的变化而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也就是说不论是在计划经济条件还是在市场化经济条件下,作为国家的行政机关—政府,都必须运用行政手段,采取行政措施,搞好优抚对象的社会保障。

(3)以复员军人的安置工作为例,说明社会优抚工作不能因为社会经济转型而改变其行政性很强的特点。

二、社会优抚的含义、特点及性质 1 .社会优抚的含义

- 33(2)社会安置

就业安置:对转业干部、复员干部、退伍志愿兵和持城镇户口的义务兵,由国家统一分配工作,保证其就业。由当地民政部门和劳动部门负责安排。

回原籍安置:家住农村、属农业户口的义务兵按“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退伍安置原则。

离退休安置:离退休安置是国家和社会依法向直接从军队现役中离退休的军人,提供保证他们一定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资金和服务的优抚保障项目。退休安置的对象是“直接从军队现役中退休的军人”。 (3)社会优待

狭义的社会优待:指的是国家和社会按照立法规定和社会习俗,对现役军人以及他们的亲属提供保证他们一定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资金和服务的优抚保障项目。

广义的社会优待:所包括的对象范围,除上述对象外,还包括抚恤和安置对象。 (4)拥军优属活动 社会优抚的资金从哪里来?

完全依靠国家财政拨款,因此具有单向性的特点。 社会优抚对象可以享受什么水平的优抚标准?

不低于当地人民群体的平均生活水平。

第三节 我国的社会优抚安置制度的管理和完善

一、我国社会优抚安置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1955年开始实行义务兵役制,同时也对退伍兵退伍后的安置问题作出了具体的规定。

1988年颁布了《军人抚恤优待条例》,对革命烈士家属和牺牲病故军人家族实施死亡抚恤补助。

二、我国社会优抚安置制度的现状 1.我国优抚工作的主要成就 2.我国优抚工作面临的矛盾与问题

国家提供的资金尚不能完全满足优抚事业发展的需要。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将使集团、个人之间的收入差距拉大。

社会权利与义务的矛盾增大,服兵役是适龄青年应尽的义务,而优抚只能起到部分补偿的作用。

三、我国社会优抚安置制度的管理和完善

(1)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分层次分重点地实施优抚措施。 (2)强化优抚法制和监督职能。

(3)增强社会化机制,扩大优抚经费的来源。 (4)加强国情和国防教育。

本节重点:现阶段我国的社会优抚制度存在哪些不足?

- 35

(二)法定性。就是国家立法,强制实施。保险待遇的享受者及其所在单位,双方都必须按照规定参加并依法缴纳社会保险基金,不能自愿。法定性,是实现社会保险的组织保证,目的在于保障劳动者因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失业时获得生活保障,安定社会秩序。

(三)互济性。是指社会保险按照社会共担风险原则进行组织的。社会保险费由国家、企业、个人三方负担,建立社会保险基金。社会保险机构要用互助互济的办法统一调剂基金,支付保险金和提供服务,实行收入再分配,使参加社会保险的劳动者生活得到保障。

(四)福利性。社会保险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它以最少的花费,解决最大的社会保障问题,属于社会福利性质。

(五)普遍性。社会保险实施范围广,一般在所有职工及其供老的直系亲属中实行。

四、社会保险包括哪些内容?

答:社会保险包括以下六项内容:

(一)养老保险:即劳动者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时,在养老期间发给生活费,以及生活方面给以照顾。

(二)失业保险:即劳动者在失业期间的生活费、医疗费的给付以及转业培训、生产自救及职业介绍等保障措施。

(三)工伤保险:即劳动者因工负伤,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后的工资收入补偿,也是对因工负伤劳动者的医疗护理和生活照顾措施。

(四)医疗保险:即劳动者在患病期间的收入补助和在医疗护理方面的保障措施。

(五)生育保险:即女职工在生育期间的收入补助和保障措施。

(六)死亡遗属保险:即劳动者死亡后的丧葬费和遗属抚恤费、供养直系亲属定期生活费的给付。

五、社会保险有哪些功能?

答:社会保险有以下五大功能:

(一)保障劳动者基本生活,安定社会。

(二)保护劳动者身体健康,增进劳动者体质。

(三)促进生产发展,保证经济正常运行。

(四)为社会、为基层服务,方便群众生活。

(五)实行收入再分配,适当调节劳动分配,保护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

六、社会保险机构的职能是什么?

答:社会保险机构是隶属于政府部门的事业单位。其主要职能是:

(一)在本辖区内贯彻落实政府制定的养老、失业、工伤、医疗、生育等社会保险政策。

(二)受政府委托负责筹集和管理社会保障基金。

(三)根据法律和行政法规制定社会保障基金的财务、会计、统计和内部审计等制度,并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

(四)制定社会保险费用的收缴给付业务规程,并组织实施。

(五)负责培训和考核社会保险业务人员,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

(六)负责搞好离退休职工的管理服务工作。

七、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原则是什么?

答: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坚持国家、企业、个人三方共同合理负担,按照“以支定收、略有结余、留有部分积累”的原则筹集。

八、目前,我国养老保险有哪几个层次?

答:目前,我国养老保险有以下三个层次:

(一)国家法定基本养老保险。

(二)企业补充养老保险。

(三)职工个人储蓄养老保险。

九、什么是养老保险基金社会统筹?

答:养老保险基金社会统筹是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养老保险基金社会统筹是指社会

- 37

(四)抑制超前消费。 十

七、什么是医疗保险制度?

答:医疗保险制度是指职工及供养直系亲属因疾病、负伤、生育时,由社会提供必要的医疗服务和物质保障的制度。职工的病伤、生育、养老等都会遇到医疗问题, 因此,它是疾病、伤残、生育、养老社会保险中一项重要内容。医疗社会保险是健康的保障。实行医疗保险对病伤职工提供医疗服务,在经济上给予物质帮助,使其 尽快恢复健康和工作,是一种社会责任,对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有着积极作用。

十八、医疗保险改革的目标和重点是什么?

答: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目标是采取积极稳妥的步骤,逐步建立起医疗费用由各方筹集、统分结合,随着医疗需求相应增长的医疗保险费用,有效控制基本医疗不合理增长的管理运行机制。

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重点是:

(1)建立医疗费用三方共同负担,既保障劳动者的基本医疗需要,又有效控制费用不合理增长的机制;

(2)建立医疗保险基金,个人适当负担医疗费,实行合同管理,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

(3)推行大病医疗费用社会统筹和个人医疗帐户制度。 十

九、什么是工伤保险制度?其特点是什么?

答:工伤保险制度是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发生意外事故,造成负伤、致残、致死,使劳动者本人及其家庭生活发生困难,和社会给予物质保障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这种制度现被世界许多国家所普遍采用。职工因工负伤,造成生理器官和功能的损伤,以致死亡,为国家和企业负出很大的代价,给本人和家庭生活带来极大的困 难,国家和给予物质帮助和精神上照顾是完全必要的。

工伤社会保险制度的特点:(1)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行;(2)一般以“无责任赔偿“为原则;(3)工伤保险的经费由企业负担,劳动者个人不缴纳保险费;(4)工伤保险的项目较完备,享受条件较宽,保险待遇比其他项目高。

十、为什么要进行工伤保险制度改革?

答:这要从两方面去认识,一方面是生产过程中随时蕴含着大量的职业伤害风险,客观上要求有一套健全和有效的工伤保险制度;另一方面是我国现行工伤保险制度 在新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已不能适应改革的需要。我国工伤保险制度建立于建国初期,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由于没有建立社会保险基金,造成了工伤以“企业自保”。 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自保”功能是脆弱的,它既不利于保障职工合法权益,也不利于转换经营机制,是现行工伤保险制度最大的弊端。同时,现行工伤保险 制度实施范围狭窄,待遇结构不合理,缺乏一次性补偿待遇,待遇标准偏低,缺乏统一科学、规范的劳动能力鉴定制度,缺乏促进安全生产的机制,上述问题都需要 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

二十一、什么是生育社会保险?

答:生育社会保险是通过立法的形式,由社会建立基金,对女职工因妊娠,导致不能正常工作,工资收入暂时中断时,国家和社会给予必要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二十

二、实行生育社会保险的意义是什么?

答:实行生育社会保险的意义是:

(一)使《劳动法》、《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有关女职工生育的政策规定得到贯彻执行,切实保障女职工的合法权益。

(二)能够体现妇女在人类自身生产中的特殊作用和贡献,肯定妇女生育的价值,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三)缓解企业之间生育费用负担畸轻畸重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之间的平等竞争创造一个较好的外部环境。

(四)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妇女就业难的问题,有利于妇女平等就业,提高妇女就业率。

世界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类型

- 39且开始注意满足人们的社会福利需求。

(4)国家保障型社会保障制度

国家保障型社会保障制度是传统的 社会主义国家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保障制度,属于国家保障性质。其宗旨是“最充分地满足无劳动能力者的需要,保护劳动者的健康并维持其工作能力”。国家把 社会保障作为解决劳动的社会经济问题的杠杆之一。原苏联是这一类型的首创与代表。90年代参照这一模式建立劳动保险制度的。

这种 国家保障型社会保障制度的特征是:

1、国家宪法把社会保障确定为发展中的国家制度,公民所享有的保障权利是由生产资料公有制保证的,是根据国家社会经济政 策在整个国家国民经济范围内实行管理取得的。

2、社会保障支出全部由政府和企业承担,个人不交纳保障费。其传统观念认为国家已经事先对社会保障费用作预留 和扣除。

3、工会组织保障事业的决策与管理,一方面劳动者通过人民代表机构对社会保障施加影响,另一方面,工会从基层工会到中央理事会,都参加实施社会保 障。

4、保障对象为全体公民。宪法规定,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必须积极参加社会生产,对无劳动能力的一切社会成员提供物质保障。保障的经济来源靠全社会 的公共资金无偿提供。

(5)自助型社会保障制度

自助型社会保障制度是指以自助为主,以促进经济发展为目标的保障形式。其特征是政府不提供资助,除公共福利与文化设施外,费用由雇主和雇员负担。这种制度主要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实行并在新加坡等国取得了显著成效。

世界各国的社会保障发展过程看,由于各国基本社会制度和国情的差异,社会保障机制和保障水平明显不同,使其对储蓄和消费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各国一般使用 社会保障支出与国民收入(或者是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作为各国社会保障支出规模的显示指标。按照这个指标,日本为13.8%、瑞典为49.0%、法国为 34.9%、德国为29.7%、英国为24.5%、美国为18.0%(均为1991年数)。

显然,日本的社会保障给付费规模最低,其次是美国,而英、法、德、瑞的给付费规模都比较高。依据社会保障给付费规模以及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不同,我们将主要发达国家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美国、日本为代表的低保障国家;另一类是以英国、瑞典为代表的高保障、高福利国家。

美国与日本:社会保障是"稳定器"

美国、日本社会保障与消费之间的相关性并不明确

同欧洲一些发达国家相比,美国和日本的社会保障程度都不算高,但就其消费水平和储蓄率来讲两国却截然不同。从国际比较看,美国是比较典型的低储蓄率国 家,而日本却是典型的具有东方色彩的高储蓄率国家。有关资料显示,美国与日本1970-1994年期间,个人储蓄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日本比美国高15- 20个百分点;个人消费占GDP的比重美国比日本高10个百分点左右,比世界平均水平还高约5个百分点。由此可见,美、日虽然同属低社会保障国家,但储蓄 率和消费水平却完全不同。

一般认为,美国居民的高消费行为主要是:(1)美国政府长期以来存在巨额的财政赤字;(2)消费信贷在美国非常发达;(3)进入80年代以来,美国股票市场发展迅速,财富效应使得居民消费需求明显上升,储蓄下降。可见,美国的高消费与社会保障的相关性不大。

- 41员某些退税的优惠政策。

4.有比较严格的受益资格与条件规定,包括年龄和纳税贡献。它规定的领取年龄为65岁,从1935年以来一直如此。当然,如果要提前领取也可以,但最早不得早于62岁,而且如果提前,只能领取打了一定 折扣的养老金。

它对纳税贡献的计算采取了计点方式,或者说是积分制。能够领取养老金的最少点数为40,且无论实际纳税额的高低,每年最多计4个点。即 最少要有10年的缴费才能够在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后领取退休金。这也是遗属获得补贴的基本条件。按照2001年的规定,纳税基数达到830美元,即实际纳税 额达到127美元即可获得一个点,全年获得4个点的最低纳税工资为3320美元。残疾人获得残疾补贴的基本纳税贡献条件为缴纳社会保障税满5年。

达到 法定条件的退休者所获得的养老金以及遗属、残疾人的津贴也不是均等的,而是与在职时的纳税数额挂钩。比如在2000年,最高档次的养老金为每人每月 1536美元,最低的为每人每月636美元。这一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贡献与收益挂钩。不过,这一支柱在高低收入者之间的转移支付成分还是非常大的。从 替代率情况看,最低档收入者的养老金替代率为56%,最高档收入者的养老金替代率为26%。

如果年龄和纳税贡献不能满足上述条件,则不能享受该支柱的 养老金或其他相关津贴。按照这种规定,显然会有一部分人无法领取有关养老金或津贴,或在纳税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前的一定时期内没有收入。对此类人,美国有 另外一套收入援助计划(也就是最低生活保障)来提供保障,标准略低于第一支柱的养老金及遗属和残疾津贴标准。收入援助计划的资金来自于政府的一般性税收而 非社会保障税。

5.基本实现了对就业人员的全覆盖。自20世纪80年代后,这一政府强制性的社会保障计划就基本实现了对就业人员的全覆盖。美国全国对 该支柱纳税的人口约为1.5亿人。截至2000年10月,受益人总数约为4450万人,其中养老金领取者有2800万人,遗属津贴领取者870万人,残疾 津贴领取者500万人,另外还有少量其他受益人。

6.目前有较多的资金积累。虽然它属于现收现付体系,但由于它在实施初期的抚养率非常低,后来随着抚 养率的不断提高,税率也不断提高,所以该体系一直有资金积累。特别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进一步提高了税率后,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结余,如2000年当 年的社会保障税收结余比例为27.5%。结余加上投资收益,积累额一直呈较快增长之势。至2000年底,该体系的累计积累额已经高达近一万亿美元。目前, 所积累的资金主要投资于政府长期债券。

同所有发达国家一样,美国也面临老龄化问题。根据社会保障署测算,在税率及各种受益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由于抚养 率因老龄化而攀升,2016年将是当年收支平衡的年份,此后每年都会出现收不抵支的情况,且赤字将越来越大,必须用积累进行弥补。至2037年,所有累计 积累将全部用光。因此,目前美国各界都在探讨未来对策。

二、第二支柱:雇主养老金计划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美国的雇主养老金计划基本上都是待遇确 定型(即DB模式)。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个人账户为基础的缴费确定型(即DC模式)迅速发展。目前是两种方式并存,但在具体组织方式上存在较大区 别。

(一)待遇确定型(即DB模式)1.待遇标准由雇主和雇员谈判确定。雇员退休后,可以按照与雇主的约定,按照一定的计算公式领取固定数量的养老 金。但因为它是一种非政府强制性的计划,所以没有全国统一的待遇标准,而且也没有法定的最高限额。每个雇员可以享受何种标准,取决于雇主与雇员的谈判与协 商,但要根据联邦税法缴纳个人所得税。究其实质,雇主养老金计划是雇员报酬的一种延迟支付方式,因此,不仅没有全国统一的待遇标准,在具体机构内部,不同 雇员的待遇标准也往往有差异。

2.目前普遍采取基金制,筹资方式各不相同。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待遇确定型养老金计划的资金运作方式普遍为现收现 付。现收现付的优点在于其管理简便,但存在的问题是,由于这一计划是雇主计划,没有来自于其他方面的担保,所以一旦一个机构特别是企业出现亏损甚至破产, 其资金来源就无法保证,雇员利益自然也无法保证,因此会引发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基于这一问题,美国政府在1974年出台了雇员退休安全法案,明确规定实 施DB计划的雇主必须将现收现付制度改为基金制。即要形成雇员养老金基金,基金规模(包括本金及增值部分)与包括在职人员和退休人员在内的所有人积累的全 部养老金权益相当。换句话说,不允许存在隐性债务。该法案同时规定,所建立的养老金基金必须与雇主的资产分开,且基金投资也必须与雇主业务完全分离。

待遇确定型的养老金基金的筹资基本有两种方式:一是完全由雇主定期向基金注资;二是雇主和雇员共同向基金注资。其中多数企业采取的是雇主单方注资方式。

由于实施的是基金制,并且支出水平是可测量的,而基金增值则不太确定,所以缴费通常是不确定的。即如果投资收益率高,可降低注资水平,如果投资收益率 低,则要上调注资比例。具体的缴费比例通过精算确定。有些机构的此类基金由于有较高的投资回报,已经不用再继续

- 43构以及这些投资机构的几个或最多几十个具体投资 产品,然后将所选择的清单提供给个人账户的拥有者,并提供不同投资产品投资内容、风险程度、收益前景等方面的咨询,最后让个人进行选择,决定自己账户中的 资金究竟投向何方。当然,如果一个雇员放弃自己的选择权利,这一机构可以帮助个人进行选择,但原则上不承担风险责任。另外,个人账户资产记录等具体工作都 是由这一机构完成的。在上述两种资金管理方式中,给个人以选择权利已经成为主流。个人不仅有选择投资机构和投资产品的(有限)权利,也可以照规定的时间和 方式比较便利地变更选择。

与DB计划的基金投资方向类似,缴费确定型(DC)养老金的投资方向也非常多,包括股票、债券等各种金融产品。但具体投资方 式并不是由个人或雇主成立的信托机构直接购买股票、债券等,而是购买主要有专业投资机构发起成立的各种基金、保险公司的年金以及其他金融产品。其中,投向 共同基金是DC计划养老金投资的主要方式,养老金也成为美国共同基金的主要来源。目前,美国共同基金八千多只,基金类型主要有股票基金、债券基金、混合基 金和货币市场基金等。不同基金有着不同的投资方向及不同的风险和收益目标,以适应不同人的需要。

4.政府的作用。在缴费确定型(DC)的雇主养老金计 划中,政府的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提供税收优惠政策,以鼓励更多的人参与。二是监督资本市场运行,防范风险。需要说明的是,政府不对DC计划的养老金 投资提供担保。三是除税收优惠政策外,还有对参保人的约束政策。比如,在59.5岁以前,个人原则上不能提取个人账户中的资金,否则就要有一定的经济处 罚,等等。

(三)两种雇主养老金计划的变动趋势无论是待遇确定型(DB)雇主养老金计划还是缴费确定型(DC)养老金计划,都一直呈现不断增长之势。 至2001年,DB计划的积累额为18650亿美元,DC计划的积累额更是高达24520亿美元。可见,DC计划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DB计划。虽然DC计 划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才开始发展起来的,但到1997年,其资产规模已超过DB计划的资产规模。DC计划日益受到青睐的原因在于,对雇主来讲,其可以 避免待遇确定计划的风险并降低管理成本;对雇员来讲,其最大的好处是可携带,便于职业流动。

需要说明的是,美国许多企业和非企业机构同时拥有待遇确定 型(DB)和缴费确定型(DC)养老计划。有些规定一个人只能参加一种养老金计划,有些则允许个人同时参加两种计划,当然,其中是有条件限制的。

三、 第三支柱:个人储蓄养老金计划1.它是一个完全由个人自愿参加的计划。按照美国现行规定,所有70岁以下且有收入者都可以开设个人退休账户,而且不论其是 否参加了其他养老金计划。

2.政府提供税收优惠。为鼓励个人储蓄养老的发展,政府对个人开设退休账户提供税收优惠。目前的税收优惠方式有两种:一是普 通的税收优惠,基本方式是税收延迟,即向账户注入资金时不计入个人所得税计费基数,只是到提款时才根据税法征收个人所得税。二是对特殊形式个人退休账户的 税收优惠,基本方式是在注入资金时不免所得税,但对本金最后获得的投资收益(包括投资分红、利息等)免税。而一般情况下,银行储蓄利息、投资收益等在美国 都是要纳税的。由于有税收优惠,所以对注入个人退休账户的资金是有限额的。如目前规定,每年每人向个人退休账户注入的免税资金最多不得超过2000美元。

3.资金投向。个人退休账户大都开设于银行、共同基金等金融机构,换句话说,投资是通过银行、共同基金等金融机构完成的。在美国,人们可以便利地将个 人储蓄养老金从银行转到共同基金,或从一只共同基金转向另一只共同基金。总体来说,通过共同基金投资是目前个人储蓄养老金投资的最主要方式。到2000 年,进入共同基金的个人储蓄养老金资产就已经超过1.2万亿美元。

4.政府的责任。政府在个人储蓄养老计划中的责任与政府在缴费确定型雇主养老金计划 (DC模式)中的责任基本相同。一是提供税收优惠;二是监督资本市场运行,防范风险,政府同样也不对个人储蓄计划的养老金提供担保;三是对与个人储蓄养老 账户有关的缴费与提取上,也有一些约束性政策。

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

关 于社会保障,国际上尚无统一定义。我们通常将社会保障制度理解为:国家通过立法,采取强制手段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基本生活发生困难的社会成员 给予基本生活保障,以保证社会安定的一系列有组织的措施、制度和事业的总称。在五六十年代,我国将社会保障的几个组成部分称为劳动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 利等。在第七个五年计划中,开始使用“社会保障”一词。

- 45企业公平竞争创造条件;二是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模式从现收现付、 代际转移向预筹积累,为平稳渡过人口老龄化的高峰提供了物质保障;三是企业职工退休费用从国家和企业包揽转向国家、企业和个人三方共同负担,并明确基本养 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简称“统账结合”)的原则;四是在“统账结合”的前提下,实现了“四统一”。即:统一企业缴费比例,不能超过工资总 额的20%;统一个人缴费比例,1997年不得低于本人缴费工资的4%,1998年起每两年提高1个百分点,最终达到本人缴费工资的8%;统一个人账户规 模,按照个人缴费工资基数的11%建立个人账户,个人缴费全部记入个人账户,其余部分从企业缴费中划转;个人缴费比例从1997年始不得低于本人缴费工资 基数的4%,其余部分从企业缴费中划转,1998年起每两年提高1%,企业划转部分相应减少1%,最终达到本人缴费工资基数的8%,企业划转部分相应减少 到个人缴费工资基数的3%;统一养老保险金发放标准。

1998年,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实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和行业统筹移交地方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把实行行业统筹的企业的基本养老保险工作,全部移交地方管理。基本养老保险属地管理的实施,标志着养老保险制度在统一规范方面前进了一大步。

目 前,我国养老保险的筹资方式主要实行部分积累模式,这主要是考虑了中国老龄化的影响以及现收现付制和完全积累模式的特点。人口老龄化以及由此带来人口抚养 比迅速提高,是影响养老保险筹资方式的最关键问题。中国人口老龄化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来的早,速度快。2000年60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数的比例已突 破10%,开始进入老龄化时期。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经过了80-100年的时间,是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到来的,而中国完成这个进程仅用了34 年,并且是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提前到来的;二是数量大。到2025年,当全世界老年人口达到11.21亿时,中国老年人口占1/4。随着人口老龄化的 到来,退休人员占在职职工的比例越来越高,职工负担系数急剧提高。据有关测算,抚养率将从1990年的14.8%增加到2010年的27%、2020年的 37%、2030年的47.3%。因此,若沿用现收现付制,到退休高峰期,巨额的养老保险费负担将全部压在下一代在职职工身上,企业和职工都将难以承受, 严重制约经济的发展,届时将出现养老金支付危机。但若转到完全积累模式,一旦政治上出现**、经济上出现通胀等整体风险,在职人员不但要承担自己积累资金 的风险损失,还要承担已退休人员积累资金的风险。而且据测算,如果按完全积累式筹资,养老保险负担率一开始就要达到工资总额的34%以上,2021年达到 最高值37%,这样的负担将使企业难以承受。因此,新的养老保险制度采用部分积累的筹资模式,一方面对已经退休人员的养老金继续实行现收现付筹资,另一方 面对在职职工建立一定比例的积累基金,这正是基于我国生产力水平低,老龄化进程快等基本国情做出的选择。

2000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完善城镇社 会保障体系的试点方案》,主要是调整了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的筹资规模,并且实行严格的分账管理。企业缴费部分不再划入个人账户,个人账户完全由个人缴费形成,缴费比例为本人缴费工资基数的8%,与社会统筹基金分开管理,实账运营,以实现养老基金从实际上的现收现付制向部分积累制转变。 (2)管理和运营

养 老保险缴费是养老保险基金的主要来源。1999年国务院发布的《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规定,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实行集中、统 一征收。征收机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可以由税务机关征收,也可以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按照国务院规定设立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以下简称社会 保险经办机构)征收。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代表政府对社会保险基金实行管理职责,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受委托具体负责基金的管理业务,财政部门代表政府行使基金监 督职责。社会保险基金实行严格的收支两条线管理,要专款专用。基金结余额,除预留相当于2个月的支付费用外,应全部购买国家债券和存入专户,严格禁止投入 其他金融和经营性事业。

社会保险资金不足,是世界各国具有普遍性的问题。为进一步筹集和积累社会保障资金,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国务院建立了“全国社会保障基金”。

社 会化管理服务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社会保障的社会化管理服务主要包括:社会保险金实行社会化发放和社会保障对象纳入社区管理。社会保险金社会化 发放的基本形式是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在国有商业银行或邮局为企业离退休人员建立基本养老金账户,按月将规定项目内的应付养老金划入账户,这样就减轻了企业的 事务性负担。

- 47理和监督。

由于国家尚未出台总体改革办法,各地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工作还不够规范。

4、农村养老保险

改 革开放以前,我国主要是传统的家庭养老保险加上有限的集体(人民公社制度)保障。80年代以来,上海、浙江、江苏等地区的乡村及乡镇企业,仿照城市职工养 老保险的做法,探索建立了农民的养老保险办法。随后,根据国家“七五”计划关于“抓紧研究建立农村社会保险制度,并根据各地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试点,逐 步实行”的要求和国务院的决定。1991年,根据《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开展了建立县级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试点。1992年,民 政部发布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体现了自我保障为主、互助互济为辅的原则。1995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农 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通知》强调,“在农村群众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基层组织比较健全的地区,逐步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的重要措施”。1999年国务院转发《保险业整顿与改革方案的通知》,要求对现有的农村养老保险试点进行清理整顿。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在有 条件的地方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

至2002年末,全国已有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955个县(区、市)不同程度地参加了农村养老保险,人数达到5462万人,有124万人领取了养老金,农村养老保险累积余额为233亿元。

(二)医疗保险

1、城镇医疗保险

医疗保险是为补偿劳动者因疾病风险造成的经济损失而建立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医疗保险按补偿对象不同,主要有两种补偿方式:一是将医疗费用支付给医疗机构,二是对参保人员给予全部或部分的医疗费用补偿。

建 国初期,我国曾于1951年颁布《劳动保险条例》,逐步建立了劳保医疗制度,适用范围是全民所有制企业,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参照执行。根据1952年发布 的《关于全国各级人民政府、党派、团体及所属事业单位的国家工作人员实行公费医疗预防的指示》等一系列政策,逐步建立了公费医疗制度。从80年代以来,我 国开始改革传统的公费、劳保医疗制度。1992年,广东省深圳市率先开展了职工医疗保险改革。1994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社会统筹和个人 账户相结合的医疗保险制度。同年,国务院批准了国家体改委等四部委制定的《关于职工医疗制度改革的试点意见》,选择江西省九江市和江苏省镇江市(简称“两 江”)进行试点。1996年,又扩大了试点范围。与此同时,海南、深圳、上海等地也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医疗改革探索。

在认真总结各地医疗保险制度改 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1998年12 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决定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是基本水平、广泛覆盖 、双方负担、统账结合。改革的主要内容,一是建立新的筹资机制,医疗保险费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负担,原则上实行地市级统筹。目前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费 用的筹资控制标准:用人单位缴费率控制在工资总额的6%左右,职工个人缴费比例一般为本人工资的2%,具体标准由当地政府确定,可适当调整;二是建立统筹 基金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单位缴费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建立统筹基金,另一部分即缴费的30%左右划入职工个人账户。职工缴费全部记入个人账 户;三是明确划分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的支付范围和支付方法。统筹基金主要用于支付大额和住院医疗费用,确定起付标准和最高支付限额。个人账户主要支付小额 和门诊费用;四是基本医疗保险管理和服务实现社会化;五是健全基金管理和监督机制。实行财政专户管理,做到专款专用;六是强化医疗服务管理,积极发展社区 卫生服务事业;七是妥善解决有关人员医疗待遇,尤其是解决好下岗职工的医疗保险问题。

城镇医疗保险改革有以下特点:一是实现了三个转变。从福利型 保障变为社会保险,从财政和企业大包大揽变为国家、企业和个人共同负责,从单位自我保障和自我管理变为社会互济和社会化管理;二是明确了基本医疗保险的观 念,其特征是公正性、有效性和可承受性;三是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同步改革,充分体现了互济原则;四是实行了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模式。到 2002年年末,全国绝大部分地级以上统筹地区组织实施了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940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114万人,增长29.0%。全年基本医疗 保险基金收入607.8亿元,支出409.4亿元,年末基金滚存结余450.7亿元。

- 49

第8篇:社会保障基础知识

本章共分为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社会保障的概念及其含义

二、社会保障的特点和功能

三、社会保障的内容和体系

四、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与给付

五、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社会保障的概念与含义

一、社会保障的概念

1.一般定义

社会保障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和行政措施设立的、旨在保证社会成员基本经济生活安全各种项目的总和。

2.国外对社会保障定义的理解

英国:认为社会保障是一种公共福利计划,旨在保护个人及其家庭免除因失业、年老、疾病或死亡而在收入上所受到的损失,并通过公益服务(如免费医疗)和家庭生活补助,以提高其福利。

美国:社会保障是安全网,对生老病死、伤残孤寡、衣食住行、工作学习等方面提供安全性保护。

德国:认为社会保障是为因生病、残疾、老年等原因而失去劳动能力或遭受意外而不能参与市场竞争者及其家人提供的基本生活保障,其目的是通过保障使之重新获得参与竞争的机会。

法国:社会保障是使在竞争中失败的人不致遭受不预之灾,为那些由于失去劳动能力或遭受意外困难而不能参加竞争的人,在生活上提供保障。

国际劳工组织:社会保障是通过采取一系列综合性的政策和措施而追求到的一种社会成果,这些政策和措施是对因疾病、失业、年老以及死亡而中断收入来源、陷入贫困的公众(或者是其中的大部分)加以保护。

我国对社会保障定义的理解: 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为因年老、疾病、失业、伤残、生育、死亡、灾害等原因而失去劳动能力或生活遇到障碍的社会成员提供物质帮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的一项社会安全制度。

3、各国对社会保障定义理解的共同点

认为社会保障是为丧失劳动能力以及需要某些特殊帮助者提供的维持其基本生活需要的保障制度。

综上所述,社会保障不仅与政治、文化有关,而且还受到经济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制约,是个多维的概念。

二、社会保障的含义

对社会保障的概念要给予比较全面的、准确的、科学的概括,至少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把握:

1、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是国家和社会:补偿弱化的家庭保障功能,解决特定的社会问题以稳定社会。

2、社会保障的目标是满足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一是基于人的生存权的保护,二是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3、社会保障面向社会全体成员:社会成员只要符合社会保障的条件,就应该无一例外地成为社会保障的对象。但是就具体的保障项目来讲,谁被保障,谁不被保障,是有严格的限制的。如社会救助只包括在基本生存上遇到困难的特殊社会群体;

4、社会保障制度实施的保证和依据是社会立法:即国家以立法的形式来确定社会保障的范围、资金来源及支付标准等基本内容,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其得以实现。

三、社会保障的范围和对象

1.保障的一般对象

社会保障的一般对象全体社会成员。按经济活动性质大致可分为四大类,即,国家公务员(包括军人、我国包括比照国

家公务员待遇的人员)、工商业工人、农业工人(包括渔业)实现农业商品化如在农场工作的人员以及个体劳动者。

2.具体的保障范围:视保障的原则及国情而定。

实现普遍性原则国家:保障对象为全体社会成员;

实现特殊性原则国家:保障对象有选择,为部分社会成员;

我国的社会保障范围:面向社会全体成员,但许多项目只面向城镇的工薪阶层,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尚在建设之中,由我国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决定。大多数地区农民是家庭保障。但如果进城打工,就应该受到保障;

发展趋势:随保障内容的完善而不断扩大。但何时扩大到更广的领域,要视各国经济发展的情况、经济承受能力而定。

本节重点:

1、社会保障的一般概念

2、社会保障的含义

选择题:

1. 社会保障制度旨在满足人们什么水平的生活需要?(单选)

A.小康生活需要 B.基本生活需要 C.富裕生活需要D.现代化生活需要

2 .社会保障制度实施的依据是什么? (单选)

A.社会立法

B.企业和个人的自觉性 C.思想教育

是非题:

1、社会保障不是一项社会安全制度

(1) 错,社会保障是一项社会安全制度。

(2) 因为社会保障的目标是保障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使社会成员不至于因为年老、疾病、失业、伤残、生育、死亡、灾害等原因而陷于贫困。

第二节 社会保障的特点与作用

一、社会保障的目的和意义

制度设计的目的:维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

1、经济目的

通过社会保障,使社会成员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最基本的生活条件;

2、政治目的

通过社会保障,保证国家的各项政策得到贯彻和实施,维持社会稳定,巩固现存的社会制度。

二、社会保障的特点

一是社会性 社会保障对象具有社会性,即其保障对象是全体社会成员;

社会保障组织管理机构的社会性;

社会保障资金来源的社会性。社会共同承担制。

二是强制性

各国均用法律的形式将社会保障制度固定下来,以确保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避免了主观随意性。

社会保障所规定的某些保障项目,不论个人或雇佣单位愿意与否,都必须依据有关法律规定参加并接受其保障;社会成员个人无权选择所参加的社会保障的项目、待遇,社会保障机构也无权拒绝社会成员享受其权利的要求;

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以立法形式保证实施,符合缴纳条件的个人和团体,都必须按要求缴纳,否则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案例分析:

某市外商投资企业以本企业为当地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为理由,拒绝参加企业的基本社会保险。问外方老板的做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分析要点: (1) 不对。

(2) 城镇企业参加基本社会保险是政府立法规定的,立法范围内包括外商投资企业。

(3)劳动法第七十二条中规定:“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必须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参加社会保险具有强制性,是应参保企业的义务,是其职工应享有的权利,因此不能以任何理由拒绝参加社会保险。

三是普遍性

保障项目普遍:社会保障的项目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社会保险又包括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工伤等多个方面;

保障对象普遍:覆盖至全体社会成员;

四是公平性

符合保障的对象能够均等地获得社会保障的机会和权利;

能够促进整个社会的公平和进步。

案例分析

某企业以经济效益不好以及留住人才为由,只为企业中层以上干部缴纳了社会保险费,问该企业的做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分析要点:(1)不正确。

(2)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法律规定,企业必须为所有职工缴纳社会保险费,只为部分职工缴纳社会保险违背了社会保障的公平原则。

五是互助性

横向互济:部分保障项目如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遵循的是一种大数法则,也即是多数成员实现对少数遭遇风险成员的收入补偿,此外,还有企业间、地区间的互济;

纵向互济:代际之间的互济。养老保险社会统筹部分体现的是下一代对上一代的反哺。

案例分析:某企业是一家私营企业,于2001年建成投产,招收的均是30岁左右的年轻劳动力。当地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求该企业按规定缴纳各类社会保险费,但该私营企业主以本企业没有退休职工为由,只答应承担与本企业员工相关的社会保险费用,拒绝缴纳社会统筹的其他社会保险支出。请问:该企业老板的做法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

分析要点:

(1)该企业老板的做法是错误的。

(2)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险基金筹集实现社会统筹的原则,也即全社会各类企业按照相同的资金筹集原则,缴纳各类社会保险基金。

(3)企业缴纳的各类社会保险基金中,一部分划入本企业职工的帐户,另一部分纳入社会统筹基金,在不同的地区包括不同企业之间统筹。因此仅为本企业缴纳社会保险的做法违背了社会互济的原则,不利于社会统筹。

六是储蓄性

一部分社会保障项目的资金是先行扣除、缴纳和储存,然后分配和使用。其实质是“取之于已,用之于已。”

三、社会保障的功能

1.社会保障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市场经济的特点:一是通过市场机制作用于社会,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市场机制存在不可避免的弊端:盲目性、外部不经济、无法协调效率与公平等。

社会保障是现代国家干预社会经济生活的有效手段之一。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由竞争性的市场体系与以政府为主体的宏观调控体系两部分组成,二者相互作用,进行资源配置。国家运用社会保障干预市场失灵。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公共利益。

2.社会保障的社会性功能(对社会发展、社会稳定的作用)

社会保障的稳定功能:通过保证劳动者乃至国民在特殊情况下的生活问题,从而实现整个社会乃至统治秩序的稳定。

被誉为“社会安全网”和“社会减震器”。国际劳工组织在总结各国实施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时指出:“没有社会的安定,就没有社会的发展;没有社会保障,就没有社会的安定”,客观地描述了社会保障作为社会稳定机制的重要性和功能。

社会保障的公平功能(即调节社会收入分配关系的功能)

起点公平:通过社会保障,使社会成员不致于因先天不足或生活无保障而陷入生存困境;

过程公平:则意味着能够通过社会保障,让一部分竞争的失败者重新参与社会的公平竞争;

结果公平:而社会保障所具有的收入再分配功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缩小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差距,在客观上起到了降低社会成员发展结果的社会不公平性的作用。(公平是相对的)

2、社会保障的经济性功能(对应于社会保障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调节投融资功能:社会保障的资金直接来源于社会保障费、国家资助(财政补贴)以及资金运营收入,经过长期积累,数量巨大,并具有较高的稳定性,成为国家调节投资的一大支柱。

平衡需求功能:经济要保持健康的发展,就要保持需求与供给的总体平衡。在经济扩张时期,就业比较容易,失业率低。在经济紧缩期,找工作困难,失业率高,可支配的收入减少,容易造成有效需求不足。社会保障被称之为调节经济的蓄水池,具有非常有效的平衡需求的作用。

当经济衰退而失业增大时,由于失业给付,抑制了个人收入减少的趋势,给失去职业和生活困难的人们以购买力,从而具有唤起有效需求的效果,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复苏。

而当经济高涨失业率下降时,社会保障支出相应缩减,社会保障基金规模因此增大,减少了社会需求急剧膨胀,最终又使社会的总需求与总供给达到平衡。

可见,社会保障支出自动地随着国民经济运行变化情况呈现出反方向增减变动,这就是社会保障支出手段的“内在稳定器”功能,以支出为手段,调节社会总供求关系,自动地平抑经济过热或过冷的现象,维持社会安定,促进和保持国民经济良性循环。

国民收入再分配功能:通过税收的环节,在一次分配的时候,将高收入者以征税的形式收上来,通过财政手段转移支付,再分配低收入者,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公平。

保护和配置劳动力功能

维持劳动力再生产:通过失业救助,使失业者能够维持劳动力的再生产;通过就业培训,又使得失业者得到了新的技能,重新就业。

促进劳动力有效配置:通过社会保障调控,劳动者无后顾之忧,可以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实现劳动力要素的有效配置。部分劳动力则通过失业救助,找到了最能发挥其能量的工作,也即实现了有效配置。

选择题:以下哪些是现代社会保障所具有的基本功能?(可多选)

A.实现共同富裕 B.维护稳定社会 C.保持社会公平D.促进经济发展

三、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1、经济发展状况对社会保障的影响作用

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社会保障的对象范围:发达国家“从摇篮到坟墓”的全民高福利,发展中国家面向部分成员的保障,我国主要面向城镇居民。

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社会保障的项目和内容:社会保障项目和内容的扩大基本上和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同步前进。

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社会保障的水平:社会保障的支出要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及有关方面的承受能力相适应,它不仅可以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而且又可以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及健康发展。

2、社会保障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 (社会保障的经济性功能)

社会保障通过国家财政政策对宏观经济产生影响:社会保障收支是调节经济的自动稳定器,政府可以利用膨胀性和紧缩性政策,刺激经济稳定增长。

社会保障对人力资源投资及经济增长具有影响作用:社会保障为劳动者提供医疗健康服务,提供各种教育、培训机会,有助于提高劳动者素质。

社会保障对资金积累和资本市场具有影响作用:社会保障资金筹集有二个基本模式,现收现付制和完全积累制。不同的筹资模式对资金积累和资本市场的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现收现付制,对资本市场的作用不大;但完全积累制作用较大。在完全积累制下,每年巨额的社会保障基金流入资本市场,

提供经济增长所需的货币资金。不仅使社会保障资金不断保值、增值,而且推动了资本市场的发展。

社会保障为经济增长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社会保障所起的稳定社会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市场机制造成的分配不公,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

3、社会保障应与经济保持协调发展

社会保障发展速度如果超前或滞后于经济发展速度,都是有损于社会发展的。

本节重点:

1、社会保障的特点

2、社会保障的功能

3、社会保障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是非题:社会保障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不大。

分析要点:

(1) 错,社会保障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2)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社会保障通过维护劳动者的生存权益,能够保证劳动力的再生产,从而促进经济的稳定发展;二是社会保障基金能够起到调节积累与消费的功能,从而引导经济正常平稳地向前发展;三是社会保障承担了诸如义务教育、困难救助等社会发展方面的责任,发挥了稳定社会的作用,从而能够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第三节 社会保障的内容和体系

一、社会保障的体系构成

一般大致划分为核心(基本)保障与补充保障两大层次。社会保险是核心保障,因为社会保险覆盖了人口群体中最重要的部分—劳动者群体,因此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居主导地位,是实现社会保障的基本纲领。其他社会保障项目包括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为补充保障。

二、各国的社会保障体系

美国 :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退伍军人补助、老人医疗服务、教育、住房。

英国:包括:社会保险、社会补助(住房、儿童、食品、高龄老人)、社会救助(低收入户、贫穷老人、失业者)、保健服务、社会服务。

瑞典: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义务教育、家庭福利、职业培训。

日本:包括社会保险、国家救济、社会福利、义务教育。

中国:

社会救助——最低层次的社会保障,保障最低生活;

社会保险——基本保障,保障劳动者失去劳动能力,从而失去工资后仍能享有基本生活;

社会福利——增进城乡全体居民生活福利的高层次社会保障;

社会优抚——特殊性质的社会保障,保障社会上备受尊敬的军人及其家属的基本生活。

三、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

主要介绍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及社会优抚。

1、社会保险

定义:国家通过法律手段,多渠道筹集资金,对劳动者在因年老、失业、患病、工伤、生育而减少劳动收入时给予经济补偿,使他们能够享有基本生活保障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

作用: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基础和核心,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居主导地位,是实现社会保障的基本纲领。

社会保障与社会保险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社会保险只是一个属概念;社会保障是个种概念,也就是社会保障涵盖了社会保险的概念。

二者都是为了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保障的范围不同。

英文SOCIAL INSURANCE是社会保障的意义,而非我们某些译著所译的“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 共同点:二者都是对某种风险开办业务,在资金平衡上都遵循大数法则,都属于“保险”范畴。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人身保险在保障对象、风险性质和保障功能上是一致的,它们都以人的生命和身体为保险标的,以人的生、老、病、残、伤等为保险责任,都为社会成员提供经济生活保障,维持社会安定。

区别:目的不同,商业保险以盈利为目的,而社会保险则不能,其目的是保证劳动者的基本收入;资金来源不同,商业保险的资金为源完全依靠投保人的缴费,社会保险除了参加保险者的缴费外,在不同程度上还要依靠政府财政的支持。效力不同:商业保险实行的是自愿原则,而社会保险则由国家参与组织和管理,带有强制性。

2、社会救助

定义:指国家和社会对因各种原因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公民给予无偿救助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

作用:社会救助是每一个公民应享受的权利,其目的是保障公民享有最低生活水平,社会救助是基础的、最低层次的社会保障,是社会保障要实现的最低纲领和目标。

3、社会福利

定义:是为全体成员提供的各种福利性补贴和举办各种福利事业的总称。包括一般的社会福利、职工福利和特殊的社会福利。一般的社会福利,是国家和社会有关部门团体举办的社会文化教育事业以及市政建设、社会服务等,享受的对象是全体社会成员。

职工福利,是职工所在单位通过举办集体福利设施、建立各种补贴、提供劳务或发放实物,以改善职工的物质文化生活,享受的对象是本单位的职工及家属。特殊的社会福利,是国家和社会为残疾人和无劳动生活能力的人举办的福利事业,包括残疾人福利、儿童福利、老人福利等。

作用:社会福利是最高层次的社会保障,是社会保障的最高纲领和目标。

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

西方福利国家大福利小保障:社会福利外延最宽包括社会保障、医疗服务、住房福利、个人福利甚至于教育福利。

我国是大保障小福利: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险一样,是社会保障的一部分。

4、社会优抚

定义:是指政府和社会对军人等从事特殊工作的人员及其家属予以优待、抚恤和妥善安置的一类社会保障制度。

内容:社会优抚的内容主要包括向烈属、军属、复员退伍军人、残废军人提供抚恤金、优待金、补助金;举办荣誉军人疗养院、光荣院;安置复员退伍军人;为军队离退休干部提供服务等。

作用:社会优抚是社会保障的特殊构成部分,属于特殊阶层的社会保障,是社会保障的特殊纲领。社会优抚目的在于安定军心,维护国家安全,促进社会稳定。

本节重点:

1、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

第四节

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与给付

一、社会保障基金的含义

定义:社会保障基金是为实施各项社会保障制度所建立起来的、法定的、收支平衡的、专款专用的经费。这种基金一般是按不同的社会保障项目分别建立的,如社会保险基金、社会救助基金、社会福利基金、社会优抚基金等。

特点:社会三大基金体系(补偿基金、积累基金、消费基金)中消费基金的组成部分。它属于社会消费基金,与个人消费基金有所不同,个人消费基金一般是通过劳动报酬的形式分配给个人,由个人掌握。社会保障基金主要掌握在政府和社会组织的手中,按照保证基本生活需要或最低生活需要的原则分配给那些暂时或永久性离开劳动领域、需要帮助的人们。

二、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

1、定义:社会保障基金筹集,又称社会保障基金的征集,是指由专职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机构按照法律规定的比例和计征对象征收社会保障费(税)的一种法律行为。

2、筹资的总原则:社会共同责任制原则,也即由三方合理负担。包括两个层次的涵义,一是三方共同出资,二是各方出资比例应适度合理。

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坚持政府、企业、个人三方共同出资的原则,主要资金来源是企业(雇主)和个人的双投保,政府以目的税(一般是薪给税或社会保障税)形式从企业和个人那里收取用作社会保障的资金,然后再分配给那些需要保障的人,不足部分由政府以非目的性的各种直接税和间接税补足或补贴。

3、筹资渠道:各类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渠道有所不同,归纳起来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支出,来源于一般税收;

(2)社会保障费中由企业(雇主)缴纳的部分;

(3)社会保障费中由个人缴纳的部分;

(4)社会保障基金的资产运作收入;

(5)社会保障基金的自身增值部分,如利息、红利等;

(6)其他来源:包括各种捐助和借款等。

具体至各类社会保障项目,社会救助基金与社会福利基金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和社会捐赠,而社会保险基金则采用国家、企业和个人多方筹集的模式。

国家的资助:国家对社会保障的资助和补助,可分为三种方式:财政拨款(根据预算的事前拨款和事后拨款)、国家让税(根据政策对税收让利使社会保障基金增加,分为三种形式:税前征收、免税、享受的待遇也不征税)、国家让利(社会保障基金的存款利率提高、投资的收益也不征税)。个人和企业缴纳的社会保险费都是税前的,个人帐户的利息收入也免征利息税。

用人单位(企业或雇主)缴纳的社会保障费:按企业职工工资总额的一定百分比缴纳。关键是如何确定一个恰当的比例的问题。一般应该根据经济发展速度确定。带有很强的地区性特点。没有包括企业利润留成的福利基金。

社会成员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障费:法律规定按个人收入一定的百分比缴纳。

三、资金筹集的模式

1、现收现付制:

原则:采用的是近期横向平衡原则。即先作出当年或近一二年内社会保障所要支付的费用预算,然后按一定比率分摊到参加该保障项目的单位和个人,当年提取当年支付。

特点:收支平衡,以支定收,收费的比率必须根据支出的需要而加以调整,费率调整灵活但不同的年份之间波动较大。

2、完全积累制 原则:采用的是长期纵向平衡原则。即在对未来较长时间的宏观预测的基础上,预计保障对象在保障期内所需享受保障待遇的总量,据此按一定比例将提供保障所需费用分摊到保障对象的整个投保期间。换句话说,本代人需要的保障金靠其在职时自身的储蓄积累,其本金和利息作为保险金。

特点:在较长时期内收费率保持相对稳定,并在计划初期形成大量的储备金。

3、部分积累制

原则:综合了上述两种原则,即一部分资金的筹集采用现收现付方式,以保证当前开支的需要,另一部分资金采取积累的方式以满足支付增长的需求。

特点:以支定收,略有积余。收费率分阶段调整,一般初期低些,以后逐步提高,以保持相对稳定。

此外,还有个人帐户储存制模式,如新加坡的基金积累模式。在自愿储蓄基础上加以法制化。发展中国家较普遍。

四、社会保障资金的保值和增值

1、意义:是一种刚性支付,是保命钱。

2、只有积累制基金才需要保值增值

3、如何运作才能保值与增值

(1)储蓄:消极、保守的保值手段。特别是在银行利率低于通货膨胀率时,容易导致贬值;

(2)投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或受其委托的机构,用社会保障储备金购买国家政策和法律许可的特定的金融资产或实际资产,以期获得适当预期收益的基金运用行为。是一种主动、有效保值增值的手段,但风险相对较大。

有形资产的投资:如建设医院、其他基础设施、住房等;可以防止高通货膨胀,但投资流动性差,安全性也较差,不利于社会保障储备基金的随时支付。

投资于公债:这项投资具有很强的安全性,且可以随时变现,是一种相对比较稳妥、可靠的投资选择,但是收益并不是很高。目前各国社会保障基金这种投资比重比较大。

证券投资:该项投资盈利较高,风险较大,在金融市场健全的条件下,其变现能力较强,可以抵消一定的风险,但就我国目前的情况,尚须加强这方面的监管。

信贷投资 :主要有工商业信贷、住房信贷和个人信贷。这种方式在我国运用的不多。

四、社会保障资金的支付

1、支付原则

社会保障资金的给付一般按照供款基准原则和受益基准原则进行。

供款基准原则:是指受益人的受益标准取决于其缴费数额。它强调谁缴费谁受益、受益标准的给付与个人缴费的多少相联系。强调的是权利与义务对等。

受益基准原则: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确定受益水准,给付与缴费数额没有直接关系。 强调的是公平。

2、给付形式

一律定额型:只要被保险人符合规定的某些统一的资格条件,如缴纳保险费的期限和数量,就业年限,等等,就可以领取同样数额的保险金以保障最低生活水平。如生育津贴、保健津贴、价格补贴等采用的就是这种支付方式。

所得比例型:国家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和不同的保险项目,确定各个保险项目的保险金支付方式,然后根据享受社会保险待遇前的收入情况,确定具体的给付标准。这种支付方式适用于享受社会保险前有劳动收入的社会成员,具体的社会保障项目包括养老、失业等。

二阶层型:结合了前两种制度的优点,也即在给予符合条件的居民基本保险金,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基础上,再按收入比例发放另一部分的补充津贴。旨在在保障所有国民最低生活水准的基础上,使在职劳动者能尽可能维持过去的生活水准

3、支付的形态

一是实物形式,是指政府直接为社会成员提供特定商品或劳务的一种社会保障基金支付形式。

二是货币形式。货币支付比较简单,但有时名义货币与实际货币会有出入,就是有钱买不到或不够买想要的东西。

常用的支付形态:通常社会福利基金、社会救济金和优抚安置金支付中程度不同地采用实物支付形式。包括免费医疗,也是世界各国所采用的。美国实物支付占70%。在我国,货币形式是社会保障待遇支付的主要形式。

4、支付的水平

(1)生存需要是确立待遇支付水平的立法基准;

(2)社会保障待遇水平适当调整的原则:第一,随物价上涨而调整待遇水平的原则:只是保值。第二,分享经济增长成果的原则:是实实在在的增长。

五、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

社会保障基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社会保障基金专款专用。

案例分析:某市企业领导社会保险意识差,不愿缴纳社会保险费,经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做工作,仍拒不缴费。为处罚该企业,社保经办机构采用了停发该企业退休职工养老金的做法,请问这样的处理是否妥当? 分析要点:

(1) 不妥当。

(2) 国务院明确规定“要严格实行社会保险基金收支两条线管理”,也就是说缴费和养老金支付是不能挂钩的。

(3) 按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办法,企业缴纳社会保险费是为在职职工缴费,与退休人员毫无关系。如果不缴费就不拨付养老金,等于拿退休人员做人质,是错误的。

案例分析:某地政府在于2000春节期间,为了体现党和政府对困难企业职工的关怀,要求劳动保障部门从社会保险基金中拨20万元,用于慰问职工。请问:该地政府的要求是否正确,为什么?

分析要点:

(1) 该地政府的要求是不正确的。

(2) 这一要求违反了《社会保险基金征缴暂行规定》中关于社会保险基金“要保证专款专用,严禁挤占挪用”的规定。

选择题:按社会保障的给付原则分类,社会保障资金的给付一般可分为哪几种类型?

A.一律定额型 B.所得比例型 C.就业关联型 D.二阶层型

计算题:假定某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8%,通货膨胀率为5%,社会保险基金期初投资额为1000万元,要确保社会保险基金有10%的增值,则投资的期末收益应达到多少万元?

解答:社会保障基金要做到保值和增殖,取决于二个方面的因素,一是通货膨胀率及其程度,二是投资的收益率,而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无关。因此,要确保社会保障基金有一定比例的增殖,则必须考虑通货膨胀率与投资收益率:

投资的期末收益应该达到:1000*(1+5%+10%)=1150万元。

本节重点:

1、建立社会保障基金的意义;

2、社会保障基金筹集的主要模式;

2、社会保障基金如何保值和增值。

第五节 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萌芽

英国:世界上第一个颁布社会救助法规,称《济贫法》。

贫民救济:具有恩赐性和惩罚性的特点,1601年颁布了《伊丽莎白济贫法》(俗称《旧济贫法》),该法具有强迫劳动和福利救助的性质,成为未来社会保障的雏形。

社会救济:1834年颁布了新的《济贫法》,认为救助不是一种消极行为,而是一项积极的福利举措,新《济贫法》被看成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萌芽。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1、德国:世界上第一个以立法形式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

2、美国:最早颁布《社会保障法》。

三、现代社会保障的制度模式

世界各国由于保障的项目和内容不同,所以保障模式也不尽相同。从保障资金的筹集方式分,主要有四种不同的模式。

1、传统型保障模式。以美国和日本为代表。社会保障基金筹集采用国家、雇主和雇员三方负担的原则,社会保障待遇给付标准与劳动者个人收入和保障缴费相联系。这种模式更注重效率目标的实现。

2、福利国家模式。以英国、瑞典、挪威等国为代表。为全民保障,保障项目无所不包,社会保障费用主要来源于国家税收,保障水平偏高。其资金筹措方式是课税资助下的现收现付制。这种模式更注重公平目标的实现。但国家的财政负担严重,目前这些国家也正在实行改革。

3、国家保障型模式。以东欧及前苏联为主要代表。与计划经济相适应,受保人个人不需要缴纳费用,保障水平较高,保障待遇与劳动贡献相联系。而且在管理体制上实行中央集权管理体制。实行这种模式的国家把公平与平均主义相混淆,不但牺牲了效率,而且助长了社会保障负功能——惰性和依赖性。

4、储蓄保障型模式。社会保障水平较低,国家通过强制储蓄方式进行。实行个人账户积累制。保险费由劳资双方按比例缴纳。政府不提供资助,职工之间没有互助互济也不共同承担风险,完全是一种“自助式”的保障模式。

我国实现的是中国特色的一体化多途径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保障模式。

五、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与发生

1、传统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第一阶段,国家保障模式。建国初期到1966年,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创建阶段。与前苏联的国家保障模式相类似,低工资、高保障;社会保险金在全国范围内由总工会统筹调剂,但农村没有社会保障。

第二阶段,企业保障阶段。1966至1976年十年**时期,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制度被解体成为企业保险制度,“企业办社会”成为这一阶段的特征。企业保险制度导致了两个严重的直接后果:一是社会保险金的统筹调剂工作停止,社会保险的调剂职能丧失,造成行业间、企业间负担的不平等;二是社会保险基金停止积累,由企业实报实销,加重了企业负担,加重了企业办社会的责任。

3、我国传统的社会保障特征:

是以计划经济为基础,其内容主要由国家保障、单位保障、农村集体保障等三大板块组成,各保障项目分别按三大板块来设置的,形成了相互独立、互不交叉,又不成体系的“三张安全网”。

国家保障是以中央和地方政府为责任主体,面向全体社会成员,无偿提供有关物质援助,它包括救济,福利,补贴,优抚和赈灾等。

单位保障是以单位为责任主体,以本单位职工及其家属为对象,包括了就业、养老、工伤、医疗、生育、遗属、困难和福利。

农村集体保障是以农村集体组织为责任主体,以农民为对象,进行合作医疗和对五保户等特困人员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

国家对各个保障项目,是按照行政职能分工,分别由劳动、人事、卫生、民政、工会等有关部门,来对不同的对象组织实施。除农民和城镇社会闲散人员外,由于城镇进入劳动年龄段的公民几乎都进入企业或机关事业单位就业,单位承担了保障的主要职能。尽管传统的社会保障制度层次单一,不成体系,但它对稳定社会,发展经济起到了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

改革开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的社会保障制度与之相适应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由于社会保障的各个项目分别由几个有关部门承担,造成多头管理,多家经办,政出多门,加之改革又是从地方先起步,固然给形成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带来了困难。

2、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传统的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社会保障覆盖面小,实施范围窄:主要是在全民所有制单位实施,县以上大集体单位参照执行,

社会保障层次单一 :只有国家法定保险一个层次

社会保障资金来源单一 :个人不交保险费,容易养成依赖思想,缺乏自我保障意识,不利于群众参与社会保险,也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

保障资金的社会化程度低,保障不力:不仅影响了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而且阻碍了劳动力在企业之间的正常流动。

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分散,政出多门:我国社会保险工作由政府不同部门分别管理,效率不高。

社会保障制度办法及待遇结构不合理。管理上存在某些混乱和漏洞。

我国的社会保障改革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就作为国民经济改革的配套措施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开始迈开改革的步伐;

1992年党的“十四大”召开,是我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和改革的一个历史性标志。把历来实施的国家统筹模式,改革成为大多数国家实行的、强制劳动者个人也缴费的投保资助模式;

党的十四大以来,是我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阶段。

3、我国社会保障的构成与特点

本节重点:

1、社会保障的发源地;

2、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有哪几种模式,各有什么特点?

3、我国社会保障的构成与特点。

职场案件剖析:高薪不能替代养老保险

案件回放:某外商独资公司,高薪聘用了一位博士毕业生赵某,担任副总经理。当时,在谈到工资待遇时,公司说:“董事会给你定的工资为1.2万元。不过,除了工资以外,没有其他福利待遇了。像什么医药费报销、养老等问题都得自己解决,公司概不负责。”听了这话,赵博士心里盘算开了:“公司给我的工资的确是够多的,可就是将来万一得了什么大病,或者老了怎么办呢?”但他转念又一想:“我刚30多岁,一般也不会有什么大病,至于养老问题,现在考虑还为时过早倒不如趁年轻多挣些钱,实惠。” 工作以后,赵博士为了解除自己的后顾之忧,每月从工资中拿出1000元,向保险公司投了一份养老保险。

几个月后,由于赵博士与董事长在公司的经营管理等重大问题上,产生了分歧,被董事长炒了“鱿鱼”。赵博士不服,双方为此打到了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

在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赵博士认为,公司未给他缴纳养老保险,是侵犯他合法权益的行为。但公司认为不缴纳养老保险,是事先讲好的。你既然干了,就说明咱们的协议已经达成,你现在无权反悔。再说,你不是自己已经向保险公司投了养老保险了吗?

点评:养老保险是国家为了保障职工退休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也是社会保险的一种。劳动法规定的社会保险,不同于保险公司的金融保险,主要区别在于:

1、前者是在与用人单位发生劳动关系时,劳动者应享有的权利,但后者却不是;

2、前者是强制性的,即企业和劳动者必须依法参加,而后者是自愿性的,所以,赵博士自己向保险公司投保的养老保险,不能代替社会保险中的养老保险。 最终结果:劳动法第七十二条中规定: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必须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这说明,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不光是用人单位的义务,也是劳动者的义务。它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共同义务。

2、养老社会保险的类型

(1)世界各国通行的养老保险类型

投保资助型。以法国为代表,其特征是:由雇主和雇员共同缴纳保险费,国家适当资助。

强制储蓄型。以新加坡为代表。由雇主和雇员共同缴纳,纳入个人的帐户,不具有共济的特征,国家也不承担资助。

国家统筹型。

(2)我国的养老保险类型 传统的养老社会保险

建立:1951年开始到“文革”前,我国初步建立了养老保险制度,不仅规定了统一的支付条件、待遇标准和缴费比例,而且规定劳动保险金的30%上缴全国总工会做为社会保险总基金,对各地和各企业进行调剂,实际上实行了全国统筹。 1966年起,取消了社会统筹的养老保险制度,使之变成了企业保险。

特点:起点高,发展快。从1951至1957年覆盖面达到94%

作用:前半段主要是改善人民生活,巩固新生政权。后半段主要是为计划经济体制服务。没有预积累,全部转为建设基金。企业统负盈亏,无自身利益可言,也不承担最终责任。

现行的养老社会保险

产生: 1991年,《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提出:“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建立起基本养老社会保险与企业补充养老社会保险和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社会保险相结合的制度。”

我国机关、群众团体和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大部分地区仍沿袭原有的模式;

构成:我国企业职工养老社会保险由三个部分(或层次)组成。第一部分是基本养老社会保险;第二部分是企业补充养老社会保险;第三部分为企业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社会保险。

基本养老社会保险:亦称国家基本养老社会保险,它是由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行,保证劳动者在年老丧失劳动能力时,给予基本生活保障的制度。

企业补充养老社会保险:企业补充养老社会保险。它是在国家法定基本养老社会保险的基础上由企业为提高本企业职工的养老社会保险的待遇水平,用自有资金而设立的一种辅助性的养老社会保险。

个人储蓄性养老社会保险:企业补充养老社会保险。它是在国家法定基本养老社会保险的基础上由企业为提高本企业职工的养老社会保险的待遇水平,用自有资金而设立的一种辅助性的养老社会保险。

补充:对我国现行的基本养老社会保险制度的评价

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我国在世界上首创的一种新型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这个制度在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上采用传统型的基本养老保险费用的筹集模式,即由国家、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实行社会互济;在基本养老金的计发上采用结构式的计发办法,强调个人帐户养老金的激励因素和劳动贡献差别。

总之,该制度既吸收了传统型的养老保险制度的优点,又借鉴了个人帐户模式的长处;既体现了传统意义上的社会保险的社会互济、分散风险、保障性强的特点,又强调了职工的自我保障意识和激励机制。

◇《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还授权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可以规定将城镇个体工商户纳入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的征缴范围,并可以规定将社会团体及其专职人员、民办非企业单位及其职工以及有雇工的城镇个体工商户及其雇工纳入失业保险费的征缴范围。实际上,目前,一些地区已经按此办理。

◇简单一句话,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包括在城镇就业的所有劳动者。包括户籍不在当地的城市户籍职工和农民工。

判断题:1.实行多层次的养社会保险制度完全符合我国的国情。

答案要点:(1)对。

(2)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稳,应该允许不同地区、不同企业之间的养老社会保险水平在国家统一政策下存在一定差别。

(3)建立多层次的养老社会保险体系可以减轻国家基本养老社会保险的负担,适应不同经济条件企业的需要,满足不同企业不同层次、不同水准的多种保障需求。

本节重点:

1、我国为什么要实现多层次的养老社会保险制度?

第二节 养老社会保险基金的筹集

一、资金筹集的模式

1、基本养老保险的筹资模式: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也即部分积累制,个人帐户部分预积累,社会统筹部分现收现付制。

社会统筹部分在省级乃至国家层面上按退休前一年社会平均工资的一定比例(一般较低,维持最低生活水平)实行平等分配,其基金来源为企业缴纳和国家财政支持;个人账户积累金额则完全归属个人。

2、实行部分积累制的原因:

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资金紧张的压力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未富先老、发展不平衡、发展速度快、三个高峰合一。 如现收现付制,则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要求政府在提高养老金缴纳比例、延长退休年龄,增加财政支出方面作选择。

而在完全积累制下,一旦出现政治、经济不稳定等整体风险,在职人员不但要承担自己积累资金的风险,而且要承担已退休人员的积累资金的风险,风险加倍。

在部分积累制下,退休人员的养老金,一部分来自于现收现付制筹资方式,一部分来自于完全积累制筹资方式,当出现退休人员养老金支付危机时,可以用在职人员的积累来应付;当出现整体风险时,承受风险的主要是已积累起来的这部分资金,它是一种刚性支出,它的风险需要由现实经济来承担。而现收现付部分并不是累积的风险,而是一种与现实经济相结合的风险,政府可采取实际情况采取应对措施。

与完全现收现付制和完全积累制比较,部分积累制应付风险的空间较大,制度本身的风险较小。

便于在承认各地保障水平差别的前提下实现全国统一制度的目标模式。如全国实行统一的基本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则发达地区缴得多,享受得少;落后地区缴得少,享受得多。

部分积累制通过利益机制强化了受保人的自我负责精神与参与意识。

个人积累部分全部进入个人账户,就好比是储蓄,多一份储蓄多一份保障,职工乐于接受这种保障。

部分积累模式兼有其他两种模式的优点,具有较为灵活的制度特征。

案例分析:小王在某市一家外商投资企业工作,每月基本工资1000元,补贴7000元,企业只按1000元/月的标准为其代扣养老保险费,对此,当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认为这种做法是错误的。老板称:6000元是补贴,不必缴纳养老保险费,请问这种做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参考答案:(1) 错误。缴费工资基数包括固定的津贴和补贴。

(2) 职工个人缴纳养老保险费的工资基数应按国家统计局关于工资收入的组成部分计算,即:计时或计件工资、以及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

(3) 照此计算本人工资低于当地企业职工平均工资60%时,应按60%计算,高于300%时,只按300%计算。

(4) 小王的缴费工资基数应为:1000元×300%=3000元。

案例:老李、老张和小梁同为某市工人,老李月收入5000元;老张没有固定职业,靠打零工为生,不知道自己上一年度的确切收入;小梁今年4月份刚参加工作,当月的收入为800元。他们所在城市职工平均工资为1000元,养老保险个人缴费比例为8%。请问,三人应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工资基数是多少?并请计算出具体缴费额。

分析要点:(1) 老李的工资收入超出了本地平均工资的300%的标准,超过部分不缴费,也即缴费工资基数为3000元,缴费额为3000元×8%=240元/月;(2) 老张无法确定自己上一年收入,按职工平均收入为缴费工资基数,缴费额为1000元×8%=80元/月;(3) 小梁当年工作,按第一个月的工资为工资基数,缴费额为800元×8%=64元/月。

2、缴费的年限

◇ 缴费的年限新人15年以上;缴费年限至退休年龄时不满15年的,不发放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储存额一次支付。

◇《规定》实施前参加工作的职工,此前的工作年限视同缴费年限,缴费年限包括视同缴费年限满10年,不足10年者个人账户一次支付。

◇参保人员因工作流动在不同地区参保的,不论户籍在何地,其在最后参保地的个人实际缴费年限,与在其他地区工作的实际缴费年限及符合国家规定的视同缴费年限,应合并计算,作为享受基本养老金的条件。劳社厅函〔2002〕190号《关于对户籍不在参保地的人员办理退休手续有关问题的复函》通知。

△如何计算缴费年限与视同缴费年限?

用人单位和职工本人共同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年限为缴费年限。

视同缴费年限:已参加统筹的国有和县以上集体企业固定工,缴清了社会统筹基金的,1993 年12月31日以前的实际连续工龄视为缴费年限。

企业职工在实行养老保险人个缴费制前的工龄按国家规定一律视同缴费年限。其视同缴费的 年限与实际缴费的年限合并后为职工计算退休养老待遇。

工龄计算有关问题

复员军人的军龄计算为工龄,但其退伍后回家务农的时间不能计算为工龄。

下乡劳动期间可算工龄。此段时间可以与回城招工后的工龄合并计算。

凡是带薪上学的,学习期间可以计算工龄。 工作人员因病,经组织批准离职疗养,其疗养期在六个月以内者,工龄可以连续计算。

退职、辞退、辞职人员,前段工龄可与再次就业后工龄合并计算。

停薪留职期间仍可以连续计算工龄。

职工被判处有期徒刑或劳动教养的,服刑或劳动教养期间不能计算工龄。没有被开除公职的 ,其劳动教养前的工作时间可以计算为连续工龄;被开除公职的,就应该从其重新参加工作 之日起计算连续工龄。

职工被判处有期徒刑宣告缓刑,如果未被剥夺政治权利,其缓期间可以计算连续工龄,如果 被剥夺了政治权利,他的合并工龄应该从恢复政治权利后重新进行计算。

被除名的职工,除名前和除名后的工作时间合并计算。

民办教师或乡村医生,工龄计算方法:民办教师被直接招收录用为国家正式职工或经组织批准进入各级各类学校学习,毕业(结业) 或成为国家正式职工的,其转正前最后一次组织批准任民办教师的工作时间和转正后的工作 时间合并计算。乡村医生(原赤脚医生)转为正式职工或进入各级医药院校学习毕业(结业)后,成为国家正式 职工的,其转正前最后一次经组织批准任乡村医生的工作时间(含原当赤脚医生的工作时间) 可以与转正后的工作时间合并计算。

农龄不能算工龄。因城市建设征用土地,被占地农民转为正式工人后的工龄,应从其被吸收为工人到单 位报到并领取工资之日起计算。

临时工最后一次在本单位工作的时间可与本单位录用为长期工后的工作时间合并计算。

案例分析:某女,1978年1月1日参加工作,先是在一企业工作,1988年1月1日调入当地政府机关工作,1995年1月1日进入一家企业任职,2000年1月1日开始缴纳养老金,2018年1月退休。问缴费年限和视同缴费年限各为多少?

分析:2000年以前没有缴费,要计算视同缴费年限的时间。

1978年至于1995年期间的16年工龄可作为视同缴费年限,1995年至2000年期间5年应该缴而没有缴,因此应该扣除。

2000年1月1日到2018年1月1日18年为缴费年限。

因此该女士视同缴费年限与缴费年限合计为34年。

替代率基准:是指养老金额相对过去所得的比例,分外国替代率和中国替代率。

国外替代率=刚退休时领取的养老金÷临退休前在职工资

中国替代率:基础养老金替代率=退休人员的平均退休金÷在职人员平均工资收入;现行规定为20%。

个人积累部分=11%*缴费年限*12/120 ,按一个人缴费年限满35年算,在不考虑工资增长、物价上升以及积累资金能够保值的前提下,一个中等收入者的个人积累替代率为38。5%左右。合计为58。5%。即其退休金相当于社会平均工资的58。5%。假定其一生的平均工资是退休前一年社会平均工资的80%,则个人积累部分的替代率降为30。8%,全部退休金收入的替代率大约为50。8%。

按最低限额缴纳的人员,其替代率只有38。48%,按最高限额缴纳者,其替代率达到112。4%。

养老金调整机制:亦称“指数化”或“自动调整制”。在物价或工资指数变动的情况下,对原有养老金额实行调整,主要有两种办法:一是根据指数变动,自动调整养老金金额,二是参考指数变动,经审议或立法措施而改动养老金额。

2、我国的养老金给付水准

可分为传统模式和现行模式。

在传统的养老保险模式下,替代率是按照退休时职工工资计算的;替代率偏高,平均在意88%左右。国外一般在50-60%左右。

而在现行养老保险模式下,社会统筹部分以职工平均工资为基数;个人帐户部分则是以职工本人历史缴费工资为基数的。

浙江省1998年1月1日建立个人账户,则1992年以前统一用1。279的替代指数计算,1993年至1997年底的年限用本人实际缴费工资指数计算方法:

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92年前的视同缴费年数

× 1 . 279+93年本人月缴费工资/1992年度全省职工月平均工资+94年本人月缴费工资/1993年度全省职工月平均工资+„„+ 97年本人月缴费工资/1996年度全省职工月平均工资) ×视同缴费年限×1.4% ×退休上年度全省职工月平均工资

案例分析:某男,生于1948年3月,乡邮员,1969年1月参加工作,2003年退休,1993年前的连续工龄为21年。其1993年至1997年历年缴费基数为772元、833元、900元、1075元、1200元,个人帐户储存额为15981.91元。1992年至1996年全省职工月平均工资依次为376元、429元、519元、586元、639元,2002年全省平均工资为999元,他退休后的养老金计算如下:

1、 月基础养老金=999元×20%=199.8元

2、 月个人帐户养老金=15981.91元÷120=133.18元

3、月过渡性养老金=(21 × 1 . 279+ 772/376+833/429+900/519+1075/586+1200/639)×1.4%×26 ×999=1320元

合计应享受月养老金为1653元。

总结:企业和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有什么权利和义务?

根据《劳动法》的规定,企业和职工必须依法参加养老保险,按规定履行缴费义务。

参加养老保险的企业和职工,有依法参与和行使监督的权利。

企业有权通过当地社会保险监督机构,要求社会保险机构合理有效地管理使用养老保险金。

职工有权随时查询本人养老保险个人帐户的情况,有权在退休后按时足额领取养老金。如果用人单位未按规定缴费,职工认为其养老保险权益受到侵犯时,有权举报,或提请劳动监察机构或劳动争议处理机构依法进行处理,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以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研讨: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的尴尬

尴尬之一:不同人员不同待遇。地方政府“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主要是对外来工的歧视,而且根据是否城市户口,歧视程度又有所不同。如北京,外埠城镇劳动者退休后只有基本养老金,没有过渡性养老多和综合补贴;外来工不论缴费年限是否超过15年,均只有一次性领取补贴。上海外来工的老年补贴只能一次性领取。理由:为了减轻企业负担,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担心未来城市承受不了,不愿承担“过多”责任。

尴尬之二:企业长期拒缴、不缴、少缴。《人民日报》(2002年01月05日第二版)《33家欠缴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费大户被曝光》报道,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当天公布了33家欠缴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费的企业名单。经查,截至2001年11月底,这些具有缴费能力的企业仍欠缴基本养老保险费在1000万元以上,其中包括部分上市公司。欠费单位大概是想通过偷缴费来降低“成本”。

《光明日报》2003年7月19日《十六家欠缴职工养老保险费大户被曝光》报道说,按时足额发放职工的养老保险金是国家政策的一贯要求,而部分企业仍公然违反规定。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今天公布了截止2003年5月底欠缴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费千万元以上的16家企业名单。

尴尬之三:外来工主动退保 。深圳《晶报》2003-7-3《外来工退保挤爆社保局昨起此项业务恢复办理社保部门呼吁分阶段办理》说,“非典之后市社保部门恢复外来工退保业务的第一天,当天上午前往社保局办理退保的外来工多达5500多人,超过了以前一个月的退保工作总量。”2003-7-4《昨日又有7700人退保》又报道,“昨天下午,市社保局里外来工退保人潮仍然汹涌,虽较前日统计的一天1万多人有所减少,但还是有7700多人蜂拥而至。退保人比平时增加10倍”。质疑,认为不符国情、超前等。对政府的不信任,投保期十分漫长,到时候能否或者可否方便地取得自己保险金?

尴尬之四:巨额“隐性债务”问题。养老制度改革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养老保险基金存在巨大缺口,这巨大缺口就是一笔国家对国有企业老职工——包括已经退休的“老人”和工作多年、行将退休的“中人”——的社会保障隐性负债。由于没有实行预筹积累的制度,至今累积了1—3万亿元的养老保险“隐型债务”。

尴尬之五: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困难重重。目前各地的做法:养老保险的筹资模式为共济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部分积累型,由财政、个人共同缴费。缴费比例大体与企业相同,而当计算退休待遇时,则仍然沿用计划体制下的按工龄来计算退休待遇的办法,只是发放的途径由原来财政全额支付,改为由一部分由社会保险基金支付,一部分仍由财政支付,退休待遇水平保持不变。待遇的享受和缴费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引起了各方的不满。不利于事业单位改革。

第四节

补充养老社会保险(企业年金)

一、补充养老保险的产生及其作用

1.补充养老保险的产生和发展

早在19世纪80年代,补充养老保险就在一些欧美国家产生。在基础养老金没有普及之前,补充养老金曾起到主要的养老保障作用,基础养老金在很大的范围之内适用之后,企业养老金才明确作为补充基础养老金的配角位置。

我国提出建立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制度是在1991年。概念:企业根据自身经济实力,在国家规定的实施政策和实施条件下为本企业职工所建立的一种辅助性的养老保险。它居于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中的第二层次。由国家宏观指导与企业内部决策执行。

《国务院关于建立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1年33号)中指出:国家提倡、鼓励企业实行补充养老保险;补充养老保险由企业根据自身经济能力为本企业职工建立。

1994年颁布的《劳动法》规定:“国家鼓励用人单位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为劳动者建立补充养老保险”,确定了建立补充养老保险的法律依据。

《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7年26号)再次提出: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大力发展企业补充养老保险。

2、补充养老保险与基本养老保险的区别

企业的补充养老保险与国家的基本养老保险有所区别,主要表现在:

(1)水平因企业而异。经济效益好的企业职工补充养老保险水平可以高些,经济效益差的企业职工补充养老保险水平可以低些,甚至可以不参加补充养老保险。是否参加完全由企业自行决定,国家不强制统一。

(2)办法比较灵活。经济效益好时可以多补充,经济效益不好时可以少补充或不补充。

3、补充养老保险的作用

(1)可以缓解因人口老龄化而造成的养老金的支付危机。由于退休人数逐年增多,致使退休金的支付迅速增加,从而使企业负担加重,补充养老金的实行相当于退休金的事前分期积累,使负担均衡化;

(2)企业实行补充养老金制度,可以吸引人才。

(3)可以鼓励职工在企业长期连续工作(中途退职不予支付),以增强企业活力和稳定性。

二、补充养老保险的类型

1、国外补充养老保险的类型

比较典型的有两种做法:

一种是自愿性的,以美国、日本为代表,国家通过立法,制定基本规则和基本政策,企业自愿参加;企业一旦决定实行补充养老保险,必须按照既定的规则运作;具体实施方案、待遇水平、基金模式由企业制定或选择;

另一种是强制性的,以澳大利亚为代表,国家立法,强制实施,所有雇主都必须为其雇员投保;待遇水平、基金模式、筹资方法等完全由国家规定,雇员不必缴费。

共同点:保险待遇水平高于基本养老保险。

2、我国补充养老保险的类型

采用自愿的方式,是一种企业行为;

补充方式、待遇标准、发放形式等由企业与职工以协议形式确定;

企业可以自主选择经办机构,实行利益调节,允许经办单位之间的平等竞争;

国家和政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政策指导和宏观调控,以及在政策上给予支持。

三、补充养老保险的资金渠道与待遇水平

1、资金渠道

国际通行的做法:补充养老保险的资金渠道来源于企业,补充保险费允许计入成本,个人缴费不计入个人所得税征缴基数。

我国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基金来源有两种:一是由企业全部负担,根据其经营状况的好坏而确定提取数额;二是由企业和个人共同出资,计入个人账号,国家不负担任何费用的供给。

2、筹资模式:现收现付制、部分积累制和完全积累制。

3、待遇水平

国外的补充养老保险一般不控制待遇水平,有的国家雇员退休后得到的补充养老保险金高于政府提供的基本养老金,二者之间完全脱离,没有直接联系。

我国一些地区的补充保险方案中,对待遇水平的上限规定均高于一个月工资总额的水平,一般规定为一个半月至两个月。

我国养老社会保险的参考法规

1.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

(1991年6月26日国务院发布)

2.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

(1995年3月1日国务院发布)

3.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

(1997年7月16日国务院发布)

4.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管理暂行办法

(劳办发[1997]116号)

5.关于建立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

(劳部发[1995]464号)

6、《关于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劳社部发〔2001〕20号)

2、失业主体必须具备五个条件

一是在法定的劳动年龄之内,二是具有劳动能力,三是愿意工作,四是没有工作,五是虽有工作但劳动报酬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缺少了其中的任何一个条件,失业的定义就不完整。

3、衡量失业的指标

衡量失业的状况用失业率来表示,失业率是失业人口占社会劳动力人口的比率。失业率高说明失业问题严重,否则相反。在西方国家,当失业率为4%-5%时,则视为实现了充分就业,适度失业率是调节劳动供给的蓄水池。

是非题:凡是有工作能力和就业意愿的成员,在一定时期内失去工作机会和相应报酬的,都算作失业。

分析要点:(1) 不完整。

(2) 失业的主体至少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条件:一是在法定的劳动年龄内,二是具有工作能力;三是失去了工作正在寻找工作。由此可见,在法定劳动年龄以外的人员即便有工作能力和就业意愿,但不算就业。

二、失业社会保险的概念和含义

什么是失业保险?

失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行的,由社会集中建立基金,对因失业而暂时中断生活来源的劳动者提供物质帮助的制度。

失业社会保险有何作用?

它是社会保险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一起,构成完整的社会保险体系。

失业社会保险的目的是什么?

对暂时不能实现就业的劳动者给予帮助,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并提供再就业服务,失业保险是一种竞争与保障相结合的制度。

失业保险与养老保险有什么不同?

(1)对象不同,养老保险的对象是依据退休年龄的规定,被视为失去劳动能力,从而退出劳动力市场的劳动者;而失业保险的对象则是具有劳动能力,暂作为劳动力市场剩余形态的失业人员。

(2)目的不同,养老保险的目的是为了向劳动者年老时提供基本生活需要费用,而失业保险的目的则不仅是为了向失业人员提供基本生活需要,其另一项重要目的是为了促进就业。使失业人员尽快找到工作。

(3)保险金给付期限不同,失业保险有期限限制。对失业人员起作用只是在市场竞争中暂不能劳动的情况下维系这一部分劳动力简单再生产的基本需要,但决不包一生,而养老保险则是要长期给付,包到底。

三、失业社会保险的产生

1911年,英国颁布国民保险法,第一次将失业保险纳入强制性社会保险范畴;根据美国社会保障总署统计,到1940年,有21个国家或地区建立失业保险制度,到1985年,建立失业保险制度的国家增至40个;

我国的失业社会保险制度经历了一个从传统的就业保障制度到现行的失业保险制度的发展过程。

1986年国务院颁布了《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办法》,建立起我国的待业保险制度;1993年4月12日,国务院又颁布了《国有企业职工待业保险规定》,同年5月1日起施行;

1994年开始,我国根据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将待业改为失业;1999年1月22日,国务院颁布《失业保险条例》,同时废除1993年的规定。

《浙江省失业保险条例》2004年1月1日起施行。

研讨:我国失业社会保险制度的特色

特色之一:最鲜明的特色就是我国的失业保险严格来说应称为城镇失业保险。即只对以户籍划分为基础的城镇劳动者提供就业保障和失业保护。而对于处于不充分就业状态下的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目前国家还没有任何形式的失业保护措施。甚至长期无视一些持农村户口的劳动人口长期在城镇就业、居住这一事实(如合同工)。

特色之二: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的失业下岗双轨运行。下岗保障制度是在1990年代企业的下岗分流力度加强、下岗人员规模巨大并影响整个社会稳定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针对国有企业身份失业人员的过渡性失业保障措施。从1999年起我国开始提倡下岗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并计划用五年的时间完成这项行动,如顺利实现,这种双轨制的特色将不复存在。

特色之三:失业保险和社会救助双重保护。由于失业保险是短期支付待遇,并有严格的期限和其他资格限制,不能满足失业保险资格条件要求的失业人员,或领取失业保险金后仍不能维持最低生活的人员可以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

本节重点:

1、失业的概念

2、失业保险与养老保险的区别

第二节 失业社会保险的类型、特征与作用

一、失业社会保险的类型 (1)由政府实行的强制性失业保险。凡符合失业保险条件的人员,都必须参加失业保险,目前世界上约有30多个国家实行该制度;其基本内容都包括保障范围、资金来源、资格条件、给付标准、给付期限和管理体制等。

(2)非强制性失业保险。目前实行这种制度的有丹麦、瑞士和芬兰三个国家,其特征是并非由国家管理,而是由工会自愿建立的失业基金会管理,政府则给予大量的补贴,但自愿加入失业基金的各工会委员,必须加入失业保险;

(3)失业补助制度。这种失业保险只适用于符合经济情况或收入情况调查规定的失业者,以及无资格享受正常保险的失业者,带有一定的社会救济色彩,目前澳大利亚、匈牙利、南斯拉夫和新西兰等四个国家采用的便是这种类型的保险制度;

(4)失业补助制与强制或非强制性失业保险制度并存的双重失业保险制度,目前只有德国实行双重性的失业保险制度,也即既有强制性的失业保险制度,也有失业补助制度;

(5)由政府机构或雇主支付一次性失业救济或一次性解雇费。

二、失业社会保险的特征

(1)普遍性

(2)强制性

(3)互济性

三、失业社会保险的作用

(1)能够有效地保障失业人员在失业期内的基本生活,对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2)有利于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

(3)增强了企业职工的竞争和风险意识,并对企业改革起到了推动作用。

本节重点:

1、我国为什么要建立失业保险制度?

2、我国失业社会保险制度的特点。

第三节 失业社会保险的对象和适用范围

一、失业保险的适用范围

就强制性的失业保险制度而言,约有半数的国家的实施范围包括大多数企业雇员,其余国家的实施范围则以工商业雇员为限。

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只面向城镇地区。主要是城镇企业、事业单位及其职工。《失业保险条例》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可以决定本条例适用于本行政区域内的城镇企业及其职工、事业单位含社会团体及其专职人员、民办非企业单位及其职工、有雇工的城镇个体工商户及其雇工。

案例二:某市一所小学属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国务院《失业保险条例》颁布施行后,小学所在区的劳动保障部门到学校宣传失业保险政策,并要求学校教职员工参加当地的失业保险,而该校校长则认为,学校是实施义务教育的部门,不可能有人失业,所以,不愿意参加失业保险。请问该校长的认识对吗?请说明理由。

分析要点:

(1) 不对。 (2)《失业保险条例》规定,城镇企业、事业单位及其职工必须参加失业保险。而该小学属事业单位,所以,应该无条件地参加失业保险,并按规定履行缴费义务。

(3)社会保险是一种互助互济行为,不以风险的大小来决定是否参加社会保险。

案例一:职工小林在一家非公有制企业工作,工作比较辛苦,且企业经济效益滑波,收入一年不如一年,她于是辞职回到家中,并在职业介绍所登记要求重新工作。过了不久,职业介绍所为她介绍了一份工作,但她借口拒绝,一连几次都是如此。为此,职业介绍所向当地劳动保障机构报告,要求停止其失业救助,小林知道后大吵大闹,她认为她在工作期间按时缴纳失业保险费,现在她也有工作的愿望,政府没有理由不给她享受失业保险。

▲失业人员失业期间是否需要缴纳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费?

失业人员失业期间停止缴纳,但如果经济条件许可,可以将档案存放在职业介绍中心或人才市场,以个人名义缴纳。

第四节 失业保险金的筹集和给付

一、失业保险金的筹集

国外失业保险的筹集方式:一是由雇主和雇员双方负担,如法国;二是由雇主和国家双方负担;三是由雇员和国家双方负担;四是由雇员和雇主负担,如瑞士日本等;五是全部由雇主负担。

各国主要采取的是征缴费用、建立基金的方式。这一基金的来源分为几种,一是全部由企业和被保险人双方负担;二是企业和被保险人双方负担,政府资助;三是全部由企业负担,如美国。

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建立以来,一直实行基金制,在基金来源上采取用人单位和职工缴费和财政补贴的方式。

案例分析:小张、小李家住河南农村。1999年9月,两人一同来到某市一个机器加工厂做工,并与厂方签订了劳动合同,期限为3年。在该厂执行《失业保险条例》过程中,厂劳资部门将他们纳入了参加失业保险的范围,并同其他职工一样,每月从其工资中扣除个人应缴的失业保险费。一天,两人一起上街,正赶上当地劳动保障部门搞社会保险政策咨询活动。通过咨询,他们了解到,农民合同制工人参加失业保险,是条例规定的。但单位从本人工资中代扣代缴失业保险费,不符合规定。他们找到厂劳资部门的同志询问,答复是:我们代扣你们工资中的一部分作为失业保险费缴纳,是和其他职工一样,没有错。请问,小张、小李本人该缴费吗?

分析要点:

(1)单位从小张、小李的工资中代扣代缴失业保险费的做法无法规依据;

(2)按照《失业保险条例》规定,城镇企业事业单位招用的农民合同制工人应该参加失业保险,但农民合同制工人本人不缴纳失业保险费;

(3)单位应按本单位工资总额的2%缴纳失业保险费。

▲ 失业保险费率能否随时调整?

《失业保险条例》明确规定,报经国务院批准,才可适当调整失业保险费率。省级政府无权自行决定这一事项。

▲ 失业保险待遇有哪些?

失业保险待遇包括失业人员按照失业前累计缴费时间领取不同期限的失业保险金、医疗补助金、死亡丧葬补助金和供养直系亲属的抚恤金等。

案例:职工小王在失业期间不幸生病死亡,家中现有一女年龄不足13岁,其伯父因为膝下无子女,生前也与其住在一起并由其供养,请问家中哪些人能够获得供养亲属抚恤金?

分析:直系亲属仅限于三代以来,小王的伯父超过了三代以外,故只有他女儿能够得到供养抚恤金。

三、失业保险基金的构成

(1)失业保险对象缴纳的保险金;

(2)失业保险基金的利率与利息;

(3)财政补贴,即失业保险费经办机构所需经费由财政补助;各省市有“失业保险调剂金”,各省规定从财政中拿出一定比例组成调剂金,目的是协调各地的失业保险金;

(4)依法纳入失业保险金的其他资金。

这是我国1999颁布的《失业保险条例》所作的规定。

本节重点:

1、我国失业保险基金的筹集采用何种方式?失业社会保险基金由哪几部分构成?

第四节 失业社会保险发放的标准及程序

一、失业社会保险的发放标准

(1)在统筹地区采用统一的发放标准,不考虑家庭经济状况、失业人员失业前的收入状况及个人缴费时间等因素;

(2)参加失业保险并符合其他条件的失业人员才有资格领取失业保险金;

(3)根据失业人员的累计缴费时间确定失业保险金的发放期限;

(4)采取按月发放的方式。

二、失业社会保险的待遇

1、确立失业社会保险待遇的原则

给付标准无论如何不应该高于失业前的工资标准;

给付标准无论如何不应低于,甚至不宜等于享有最低生活水平所需的收入。

三、失业社会保险的申领条件

1、申领手续

(1)用人单位应当及时为失业人员出具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关系的证明,告知其按照规定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权利,并将失业人员的名单自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关系之日起7日内报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备案。

(2)到当地规定的失业登记管理机构进行失业登记。

(3)领取失业保险金。

2、申领期限

失业保险金的领取期限是由失业人员失业前所在单位和本人按照规定累计缴费时间决定的,

▲失业人员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是如何规定的?

我国失业社会保险条例规定:

失业人员失业前所在单位和本人按照规定累计缴费时间满1年不足5年的,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最长为12个月;

累计缴费时间满5年不足10年的,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最长为18个月;

累计缴费时间10年以上的,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最长为24个月;

重新就业后,再次失业的,缴费时间重新计算;

再次失业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可以与前次失业应领取而尚未领取的失业保险金的期限合并计算,但是最长不得超过24个月。

案例一:王女士自工作后依法缴纳失业社会保险费,工作6年后失业,按规定享受失业社会保险,半年后重新就业,2年后又失业。请问:她现在可领取多长期限的失业社会保险金?

分析要点:

(1)王女士在第一次失业前已缴费6年,按规定可以享受10个月的失业保险金;但其在领取了6个月后重新就业,按规定未领取的4个月可以保留;

(2)王女士第二次失业前工作了二年,按规定可以领取4个月的失业保险金;

(3)王女士总共可以领取的失业保险期限为:4+4=8个月。

案例二:职工小李下岗在家,领取失业保险已满二年,后经职业介绍所介绍,找到了一份工作,但过了三个月她又失业了,要求继续享受失业保险,请问这一次她能享受多长期间。

分析要点:因为重新就业后缴费时间没有达到年满1年的要求,所以这一次失业不能领取失业津贴。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和经办失业保险的机构的工作人员违反规定的,应如何处理?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和经办失业保险的机构的工作人员违反规定,造成失业保险基金损失的,视情分别给予批评、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我国失业社会保险的相关法律法规

1、国务院1986年发布《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规定》;

2、国务院于1993年发布《国有企业职工待业保险规定》

3、1999年1月国务院颁布实施《失业保险条例》;

4、2000年11月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了《失业保险金申领发放办法》。

第一节 医疗社会保险概述

一、医疗社会保险的概念

1、一般概念

是指由国家立法,通过强制性社会保险原则和方法筹集医疗资金,为向保障范围内的劳动者提供患病时基本医疗需求保障而建立的社会保险制度 。

2、国外的医疗社会保险,如英国的NHS制度。

3、我国的医疗社会保险构成

传统的医疗保险制度

公费医疗制度:是我国对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以及大专院校学生实行的一种医疗保险制度,属于国家保险。始于50年代初,后历经改革,但仍存在公费医疗制度。

劳保医疗制度:是对国有企业职工实行的医疗保险制度,属于企业保险。

合作医疗保险:是农民群众依靠集体力量在自愿和互助互济的原则建立起来的一种医疗保险制度,属于一种初级的医疗社会保险模式,层次较低。

现行的医疗社会保险制度:多层次的医疗社会保险模式。

由基本医疗保险、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和个人补充医疗保险三个层次构成。

1998年,中国政府颁布了《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开始在全国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国家为公务员建立了医疗补助制度。

在基本医疗保险之外,各地还普遍建立了大额医疗互助基金制度,以解决门诊、急诊大额医疗费用以及社会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之上的医疗费用。

二、我国建立基本医疗社会保险的目的意义

(1)通过建立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费的机制,实行社会化管理,更好地解决医疗保险基金的稳定来源和职工医疗保障苦乐不均的问题,切实保障职工的基本医疗能够落到实处。

(2)通过合理确定基本医疗保险的筹资水平和给付水平,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发挥社会互助共济和个人自我保障的作用,形成医、患、保三方制约机制,并通过加强医疗保险费用的支出管理和基金管理,有效控制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遏制医疗服务中的浪费现象。

(3)通过医疗保险制度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引进竞争机制,给职工提供方便、优质、放心的医疗服务,扩大广大职工的就医选择权,使职工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医院,选择医生。

三、医疗社会保险的特点

(1)与其他社会保险项目的关联性强;

(2)服务面广量大。医疗社会保险的对象是广大的工薪劳动者;

(3)带有较强的福利性;

(4)具有短期的、经常性的特点;

(5)按实际需要提供服务。

四、医疗社会保险的建立原则

(1)医疗保险的待遇实行机会均等原则;

(2)医疗保险应该体现社会共同责任和分担风险原则。

五、我国的医疗社会保险改革

1998年12月《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 基本思路及遵循的原则是:“基本保障、广泛覆盖、双方负担、统帐结合”。“基本保障”是指基本医疗保险的水平要根据目前我国财政和企业的承受能力确定,只能保障职工的基本医疗需求;“广泛覆盖”是指基本医疗保险要覆盖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和职工;“双方负担”是指实行基本医疗保险费用由单位和个人共同合理负担;“统帐结合”是指基本医疗保险费用由单位和个人共同合理负担;“统帐结合”是指基本医疗保险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建立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并明确各自的支付范围,统筹基金主要支付住院医疗费用,个人账户主要支付门诊医疗费用。

本节重点:

1、我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改革中所要建立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有哪些主要特点?

案例:某企业共有职工和离退休人员1202人,其中在职职工1000人,退休人员200人,离休人员2人。则该企业在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时,所有1202人都应参加并相应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

(1) 错误。该企业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应为在职职工和退休人员之和,即1200人。因为按照有关规定,离休人员不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其医疗待遇不变,医疗费用按原渠道解决。

(2)缴费人数应为1000人。因为退休人员本人及单位均不另外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

2、社会统筹医疗帐户基金 用人单位为职工缴纳的医疗保险费,剔除记入个人医疗帐户基金后的剩余部分,进入社会统筹医疗基金帐户,形成医疗保险的社会统筹基金。 ■个人帐户记载那些款项?

1、职工个人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

2、按规定划入个人帐户的用人单位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

3、个人帐户存储额的利息;

4、依法纳入个人帐户的其它基金。

案例:老李现年46岁,在上海一家企业工作,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资为5000元,假定宁波市上一年度职工的月平均工资水平为1500元。请问今年他应该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月工资基数是多少,到年底,他可支配的个人账户资金总额将达到多少?

解答:个人应该缴纳的月基数:4500元(超过300%部分不作为工资基数);

个人每月的缴费额:4500 × 2%=90元;

每月单位缴费划入:4500×2%=90元;

年底时可支配帐户总额由二部分组成:(90+90) ×12=2160元。

第三节 医疗社会保险基金的发放

一、基本医疗保险的享受资格

1、在职职工在缴费的次月即可享受;

2、退休人员有最低缴费年限的要求:各地不一样。宁波:医保缴费年限包括视同缴费年限满15年(计算方式同养老保险);实限缴费年限满5年;但近年退休人员只要连续缴费就没有5年的限制。医保缴费年限、实际缴费年限不足的,可在办理退休变更手续时补缴,按补缴当年的基数补,一次性补足缴费年限或实际缴费年限。

二、医疗社会保险的支付范围

社会统筹基金和职工个人账户支付范围和标准各不相同。

1、社会统筹基金的支付范围

支付范围:统筹基金的支付范围包括参保人员住院(含急诊观察室留院观察)和门诊大病(含重症尿毒症透析、恶性肿瘤化疗和放疗)的医疗费用;在职职工的住院、急诊观察室医疗费用,也即一般的门、急诊费用统筹基金不予支付。

支付标准:统筹基金的支付设起付标准和最高支付限额(以下称封顶线):医疗费用在起付标准以下,由个人账户或个人支付;起付标准以上,封顶线以下的医疗费用主要从统筹基金中支付;超过封顶线的医疗费用,主要通过地方附加医疗保险等途径解决,统筹基金不予支付。

起付标准:采用“老人老办法,中人中办法和新人新办法”。老人、中人及新人的确定标准与养老社会保险相同。上海:退休人员为当地城镇职工上一年度平均工资的5%;中人为8%,新人为10%,(最高支付限额为当地城镇上年度职工工资收入的4倍,由于工资与经济发展相联系,因此最高限额随当地平均工资的波动而波动)。

分担比例:在社会统筹支付部分,个人仍需承担一定的比例,具体的比例视年龄而定,上海:45岁以上承担30%;35-45岁承担40%;35岁以下承担50%。此外还同医院的等级有关。

特殊处理:在职职工的门诊大病(含重症尿毒症透析、恶性肿瘤化疗和放疗)和家庭病床医疗费用,统筹基金的支付不设起付标准,但设最高支付限额(封顶线),最高支付限额同上。

2、大额医疗互助基金的支付范围:个人自负段以外的门诊、急诊费用,统筹基金支付段以上的费用,均按比例支付。

例题1:某统筹地区医疗保险基金的起付标准为800元,最高支付限额是2.5万元,统筹基金支付范围内个人自付比例为10%。现假定某职工一次住院所花费的医疗费用为3万元,其中2000元为非《药品目录》所列药品发生的费用。试问,该职工的医疗费用如何支付?

1)该职工自付段费用:800元;

2)个人需承担的非《药品目录》所列药品发生的费用:2000元

3)统筹基金支付范围发生的费用: 30000-800-2000=27200元

4)统筹基金支付的部分:27200*90%=24480元;

5)该职工承担的自付部分:30000-24480=5520元。

例题2:某市同时实施基本医疗保险和地方附加保险;某在职参保职工,48岁(统筹基金起付标准内个人负担30%),2004医保年度预划个人帐户金额525元(无往年余额)。

该职工原已办妥肾移植后抗排异药物治疗的门诊特定项目审批手续,其在医保年度内先发生抗排异药物费用15000元,后发生其他门诊医疗费用1000元,该年统筹基金起付标准为1000元。地方附加医疗保险的个人自付段为800元,在共同支付段内个人负担40%,问其个人全年共需自负多少?

⑴个人帐户支付:525元;

⑵符合门诊特定项目结付范围的费用:15000-525=14475元;

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结付:14475×70%=10132.5元;

门诊特定项目个人自负部分:14475×30%=4342.5元;

⑶可进入地方附加医疗保险基金结付的费用: 5342.5 元,

其中:个人自负段:800元;地方附加医疗保险基金结付:4542.5×60%=2725 . 5元;个人自负:4542.5×40%=2517元;

累计个人自负:800+2517=3317元。

三、医疗社会保险待遇的支付方式

世界通行的做法:

(1)直接支付。也即当患者生病,其医疗服务费用由医疗社会保险机构统一支付;

(2)报销医药费。也即患者在看病时先垫付全部医疗费用,然后凭单据到医疗社会保险机构进行报销;

(3)向患者提供服务。也即病人必须在医疗社会保险机构定点的医疗服务点就医,享受其指定的免费医疗服务。

我国的支付方式:主要采用前二种方式,也即采用直接支付和患者报销两种方式。

三、医疗社会保险准许及不予支付的规定

准允支付的项目种类

(1)个人医疗账户当年计入资金的支付范围是:门诊急诊医疗费、急救车中的急救费和在定点零售药店按医疗保险有关规定购买的药品费用。

(2)个人医疗账户历年结余资金的支付范围是:除(1)中列的项目外,还可支付住院、急诊观察室留院观察统筹基金起付标准以下的医疗费和起付标准以上规定个人自付的医疗费;门诊大病、家庭病床医疗中规定个人支付的费用。

各地具体有所不同。

不予支付的服务和医疗项目

第一类是服务项目类:挂号费、院外会诊费、病历工本费等;出诊费、检查治疗加急费、点名手术附加费、优质优价费、自请特别护士等特需医疗服务。

第二类是非疾病治疗项目类:各种美容、健美项目以及非功能性整容、矫型手术等;各种减肥、增胖、增高项目;各种健康体检;各种预防、保健性的诊疗项目;各种医疗咨询、医疗鉴定。

第三类是诊疗设备及医用材料类:应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装置(PET)、电子束CT、眼科准分子激光治疗仪等大型医疗设备进行的检查、治疗项目;眼镜、义齿、义眼、义肢、助听器等康复性器具;各种自用的保健、按摩、检查和治疗器械;各省物价部门规定不可单独收费的一次性医用材料。

第四类是治疗项目类:各类器官或组织移植的器官源或组织源;除肾脏、心脏瓣膜、角膜、皮肤、血管、骨、骨髓移植外的其他器官或组织移植;近视眼矫形术;气功疗法、音乐疗法、保健性的营养疗法、磁疗等辅助性治疗项目。

第五类是其他类:各种不育(孕)症、性功能障碍的诊疗项目;各种科研性、临床验证性的诊疗项目。就(转)诊交通费、急救车费;空调费、电视费、电话费、婴儿保温箱费、食品保温箱费、电炉费、电冰箱费及损坏公物赔偿费;陪护费、护工费、洗理费、门诊煎药费;膳食费;文娱活动费及其他特需生活服务费用。

准予支付的药品类:只有纳入《国家基本医疗药品目录》的药品,才属于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

哪些情形下发生的医疗费用不予支付?

具体包括:

(1)工伤(含职业病)、生育及其并发症;

(2)因犯罪、打架、斗殴、酗酒、自杀、自伤自残、蓄意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

(3)交通事故;

(4)出国、出境期间;

(5)各种不育(孕)症、性功能障碍的诊疗项目;

(6)各种科研性、临床验证性的诊疗项目;

(7)医疗事故;

(8)其他不符合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的。

案例:小李是某企业的一名职工,其所在企业参加了企业基本医疗保险。小李最近外出时遭遇了一次意外的交通事故而受伤,经有关部门鉴定小李负主要责任。小李在医院接受治疗,康复后隐瞒了交通事故的事实,医疗费用在社会医疗统筹基金报销。请问小李的这种做法对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

(1) 不对。

(2) 根据企业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相关规定,因交通事故所发生的医疗费用不属于医疗社会保险费用的支付范围。

(3)小李隐瞒发生交通事故事实的做法,违反了我国关于企业职工基本医疗支付范围的规定,是错误的。其由统筹医疗基金支出的费用应该予以追回。

四、参保人员医疗费用的付费方式

1、一般的门、急诊费用:按规定,由个人帐户支付,用完后自负,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不予支付,如参加地方附加医疗保险者,可在支付了自付段后,超过部分由地方附加基金和个人共同支付;宁波:分为三段:个人帐户段、个人自负段、统筹基金与个人共付段。

2、住院发生的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分为三段。

第一段:在统筹起付标准以下,称为自付段。

第二段:当自付段结束后,就进入了社会统筹段。此阶段个人仍需负担一定比例的费用。称为共付段。

第三段:超过统筹支付标准范围,不属于基本医疗保险的范围,这时可参加大病医疗保险。

本节重点:1.世界通行的医疗社会保险待遇支付做法有哪些?

2 .我国基本医疗社会保险待遇采用什么样的支付方式? 第四节 我国医疗改革的难点

一、我国医疗社会保险改革的作用

(1)基本医疗保障基金有了稳定的来源。

(2)医疗费用分担机制有效遏制了不合理的医疗费用增长。

(3)政事分开、统一高效的管理机制,保证了新制度的顺利实施和稳健运行。

(4)职工的基本医疗有了切实的保障。

二、我国医疗社会保险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医疗保障卡制度本身还存在不少漏洞,容易被人钻空子,需要在实践中加以不断完善。见书中的案例。

部分职工在短时间内不能得到社会保障。半劳保对象没有纳入。

社会医疗保险实行共济制度,部分用人单位对共济制度目前尚难以认同。

某些地区不敢向外来工商个体户开放。

研讨:世界各国主要医疗保障模式比较

世界上共有四种主要的医疗保障模式:普遍医疗型、社会保险型、市场主导型和储蓄基金型。

1、四种模式的特点

普遍医疗型医疗保障制度由国家承担医疗保障的绝大部分责任,以英国、瑞典、原苏联、东欧国家为代表。

社会保险型指主要通过实施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实现对居民的医疗保障。以德国为代表,欧洲许多国家、日本、韩国及台湾等均采用这种模式。

市场主导型特指主要依靠私营保险的形式实现对居民的医疗保障。美国是该模式的典型代表。

储蓄基金型以新加坡为代表,指主要通过强制性储蓄积累方式满足居民医疗保障需求。

2、四种模式的比较

国家与市场作用:从各国医疗公共支出占GDP的比重来看,普遍医疗及社会保险模式各国支出比重,普遍大于市场主导模式的美国及储蓄基金型的新加坡。

制度结构及运行机制:

英国政府实施的国民卫生服务(National Health Service)体系覆盖了医疗保障的方方面面。被保险人可以享受近乎免费的医疗服务和药品。

德国的医疗保障制度分为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两种。其中社会医疗保险强制实施,其保险对象包括收入在一定限额以下的所有在职人口以及退休人口、失业者、农民等,包括投保者家属。该制度由三方供款,并实行自治,投保人可自由选择医疗保险机构和医疗服务机构,并且实行医药分业经营。病人享受医疗服务,也需自负一定比例费用。

美国的医疗保障制度是社会医疗保险、社会医疗救助和私营医疗保险的混合体。其中社会医疗保险又分为住院保险和补充医疗保险两部分,分别采取强制实施与自愿实施的不同原则,对65岁以上老年人及残疾人等特殊人群实行保护。

新加坡的医疗保障制度可分为强制医疗储蓄、社会医疗保险、社会医疗救助三个部分,各部分均由政府机构管理实施。第一部分是保健储蓄计划,是强制性中央公积金制度的组成部分。该制度覆盖所有在职人口,雇主、雇员双方按照工资的一定比例供款建立保健储蓄基金,用于支付投保人及其家庭成员的住院及部分门诊费用。第二部分是健保双全计划(和增值健保双全计划。旨在帮助解决参保者大病或慢性病的医疗费用。属于社会保险性质,采用自愿参加原则。第三部分保健基金计划,由政府出资设立基金,对无力支付医疗费的穷人给予医疗补助。

公平与效率的比较

英国和德国的制度较注重公平,保证了所有人口均能享有医疗保障。而美国与新加坡的制度更强调效率。

从风险风散机制上看,英国的国民卫生服务和德国的医疗社会保险制度均强调横向的风险分散,按照“大数法则”原理,通过将全体人口纳入风险集合,在出险与未出险的不同人群中分散风险。

从医疗资源分配看,英、德两国均强调根据病人的需求给予医疗服务,而不考虑其收入与供款多少。

从筹资方面看,英国医疗保障制度很大一部分资金来自政府一般性税收,少部分来自强制性社会保障供款,其中政府再分配力度较大。德国医疗保险资金筹集强调支付能力原则,低收入雇工和低收入其他人员的的保险费分别由雇主和政府代为交纳,两种制度均较多体现了公平原则。

3、发展趋势

各国医疗保障制度发展呈现出市场机制与国家干预互相渗透的特点。国家干预力度大、范围广的英、德两国,改革中均日益强化竞争机制作用;而以市场机制调节为主的美国与新加坡两国则朝着“管理下的竞争”方向发展。

4、结论

1、政府介入医疗保障制度范围大小、再分配力度强弱对于医疗保障制度的公平性有重大影响。

2、医疗保险的风险分散方式有横向与纵向两种。若采用横向的风险分散方式,按照“大数法则”,制度的覆盖面必须要广;

3、利用竞争机制,强调个人责任是提高医疗保障制度效率,实现低投入、高健康水平的有效方法。

我国医疗社会保险的参考法规

1.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8]44)

2.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管理暂行办法(劳社部发[1999]14号

3.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零售药店管理暂行办法(劳社部发[1999]16号) 4.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用药范围管理暂行办法(劳社部发[1999]15号) 5.关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诊疗项目管理的意见(劳社部发[1999]22号)

6.关于确定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服务设施范围和支付标准的意见(劳社部发[1999]22号)

7.关于实行国家公务员医疗补助的意见(国办发[2000]37号) 8.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00]16号)

9、《关于加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费用结算管理的意见》

10、《关于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诊疗项目管理的意见》

11、《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业务管理规定》

第一节 工伤社会保险概述

一、工伤的概念(书上见工伤的认定一节)

1、概念:工伤是国际上通用的术语,内容上包括因工意外伤害和职业病伤害。

2、概念的产生和发展:国际上,关于工伤的范围有一个发展的过程。最初是1921年的国际劳工大会的公约中提及的,其范围不包括职业病,即“由于工作直接或间接引起的伤害事故为工伤”。后来于1964年第48届国际劳工大会通过的《工伤事故津贴公约》指出:“实施工伤保险的目的,是为受雇人员发生不测事故时,提供医疗护理及现金津贴,进行职业康复、为残废者安排适当职业,采取措施防止工伤事故和职业病”。所谓职业病,从广义上说是指劳动者在生产劳动及其他职业性活动中,因接触职业性有毒有害环境而引起的所有疾病。但是在法律上职业病有一定的界限,通常是国家主管部门明文规定了的才能称为职业病。

二、工伤社会保险的概念

1、工伤社会保险(又称职业伤害保险)概念

是指国家和社会为在生产、工作或在规定的某些特殊情况下遭受意外伤害、职业病伤害的劳动者提供医疗服务、生活保障、经济补偿、医疗和职业康复,为因这两种情况造成死亡的劳动者的供养亲属提供遗属抚恤等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2、工伤社会保险的类型

雇主责任制。早期的工伤赔偿形式。也即政府立法规定企业对职工负责工伤赔偿的责任,可以采用企业自保办法,也可以由企业向商业保险公司投保。主要特征,一是社会不统筹调剂保险金,没有社会共担风险的职能;二是一次性支付待遇。但雇主责任制的主要弊病是对工人的保障性不强,不能很好解决工伤社会问题。

社会保险制。指劳动者因为工伤,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时,从社会保险制度中获得法定的医疗、生活保障,以及必要的经济补偿的制度。特点:由政府劳工机构或半官半民的事业机构统一组织保险事业,在全国或地区范围内筹集工伤保险金,统筹调剂,共担风险。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雇主责任制的国家,最早实施工伤社会保险的是德国,于1884年通过了《工人灾害赔偿法》,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工伤社会保险方式得到很大发展。目前世界各国的工伤保险实行社会保险方式的占绝大多数。

现代工伤保险中,保险事故即广义工伤,包括狭义工伤和职业病。历史上最早的工伤保险立法,仅以工伤为保险事故,而不包括职业病。把职业病作为工伤保险事故的,始于英国1906年的法律。

3、我国工伤社会保险的演变

我国的工伤保险一直就是社会保障的主要项目,建国初期制定的《劳动保险条例实施细则》对“因工负伤”的待遇等做了具体规定。后来为了加强对职工的职业病伤害的保障,1957年卫生部制定和颁布了《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首次在我国将职业病伤害保险列入工伤保险的保障范围。这些法律法规,在保障工伤职工和工亡职工遗属的医疗和基本生活,维护社会安定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1987年11月5日卫生部、劳动人事部、财政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印发了《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1996年3月14日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了《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GB/T1680-1996)、1996年8月12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印发了《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为职工利益的保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工伤社会保险的目的和意义

(1) 是保障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伤职工基本权益的重要条件;

(2) 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措施; (3) 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

(4) 是促进建立工伤事故和职业病危害防范机制的重要手段;

(5) 有利于保护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6) 有利于妥善处理事故和恢复正常生产,维护社会安定。

本节重点:工伤社会保险的概念。

第二节 工伤社会保险的适应范围与实施原则

一、工伤社会保险的对象和适用范围

1、工伤社会保险的对象

《工伤保险条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各类企业、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应当依照本条例规定参加工伤保险,为本单位全部职工或者雇工缴纳工伤保险费。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各类企业的职工和个体工商户的雇工,均有依照本条例的规定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权利。

浙江省要求省内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依照条例参加工伤社会保险。

2、工伤社会保险的适用范围

适用范围内的企业:中国境内的各类企业,包括国有、集体、三资、港澳台资、私有、民营、联营、乡镇企业等,均是《工伤保险条例》的实施对象。

所有企业在开业之前必须向劳动部门申请参加工伤社会保险。

“未参加工伤保险期间用人单位职工发生工伤的,由该用人单位按照本条例规定的工伤保险待遇项目和标准支付费用。”

适用范围内的“职工”:是指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的各种用工形式、各种用工期限的劳动者。

在现实生活中,工伤认定后,还须认定工伤赔偿责任人主体?

用人单位实行承包经营的,工伤保险责任由职工劳动关系所在单位承担。

案例分析:某集体砖厂职工与单位签订了承包合同,合同中注明:“......如发生伤亡,砖厂概不负责......”。不幸的是,该职工在工作时被砸伤,花去医药费3000元。砖厂以合同中已有规定为由,拒绝支付费用。请问,这种做法对吗?

参考答案:(1) 不对。 (2) 根据规定,企业与职工个人签订承包合同,是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并未改变企业和职工的劳动关系,也未改变承包者的职工身份,因此企业应按照国家现行政策保障职工的社会保险权益。

职工被借调期间受到工伤事故伤害的,由原用人单位承担工伤保险责任,但原用人单位与借调单位可以约定补偿办法。

案例分析:杨某原系某厂职工,经厂方安排借调到某公司工作,并由某公司向杨某支付劳务费。99年2月,公司派杨某出差,途中杨某遇车祸身亡。其后,杨母向某区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某厂支付丧葬补助金6030元、一次性因工死亡补助金6657元。但某厂认为,杨某与公司间形成聘用关系,杨某因公死亡,工伤保险责任应当由某公司承担,请问某厂的看法是否正确?

“用人单位分立、合并、转让的,承继单位应当承担原用人单位的工伤保险责任;原用人单位已经参加工伤保险的,承继单位应当到当地经办机构办理工伤保险变更登记。”

二、工伤社会保险的实施原则 工伤社会保险实施的原则很多,着重要掌握以下几大原则:

(1)保障与赔偿相结合的原则

(2)资金筹集采用企业一方负责及差别费率的原则

(3)工伤社会保险与工伤预防及工伤康复相结合的原则

( 4)无责任补偿原则。又称“无过失补偿”原则。

(5) 确定伤残和职业病等级原则

(6)工伤保险补偿与民事赔偿不重复享有的原则。

案例:职工张某驾驶机动车为单位送货途中,一小孩突然横穿马路,张某立即刹车,小孩由于过度惊慌而摔倒但未造成任何伤害。张某出于人道精神上前扶起小孩,此时小孩家长及几名亲友冲过来,不由分说将张某殴打致残。派出所已立案并将主要责任人逮捕,张某能否被认定工伤?

分析:不能。我国工伤保险遵循的补偿原则是民事赔偿与工伤保险赔偿不重复享有权利,因为该案已列入民事纠纷,张某可主张民事赔偿的权利,故不能再列入工伤保险范围。但如果张某在民事赔偿中得到的赔偿额低于工伤保险的补偿额,不足部分应由工伤保险基金补足。

但在这方面,我国的规定不是很明确:2002年,我国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第五十二条规定:职业病病人除依法享有工伤社会保险外,依照有关民事法律,尚有获得赔偿的权利的,有权向用人单位提出赔偿要求。

同年颁布的《安全生产法》第四十八条也规定:因生产安全受到损失的从业人员,除依法享有工伤保险外,依照民事法律尚有获得赔偿的权利的,有权向本单位提出赔偿要求。

本节重点:

1、工伤社会保险的适用范围。

2、工伤社会保险的实施原则,尤其是第

三、第四

和第五个原则。

第三节 工伤认定与职业病的确定

一、工伤的界定与工伤、职业病的鉴定

1、工伤和职业病的界定

工伤:法律上对工伤的认定较为严格,是指企业职工在工作时间、工作场所,从事与生产劳动有关的,或由于劳动条件、作业环境所致引起的人身伤害事故、职业病等。其他特殊情况下遭受的意外伤害不能视为工伤。简单讲,是指与工作有关的急性伤害。

工伤与非工伤的界限:一般有时间界限、空间界限、职业界限、主观过错界限、法定特殊界限。

工伤范围的界定,一般是以法律明文规定为准。

职业病:从广义上说是指劳动者在生产劳动及其他职业性活

动中,因接触职业性有毒有害环境而引起的所有疾病。但是在法律上职业病有一定的界限,通常是国家主管部门明文规定了的才能称为职业病。

2、工伤的鉴定 工伤的鉴定。目前鉴定工伤的政策应按照《工伤保险条例》和《劳动保险条例》等文件的有关规定执行。在七种情形下发生的伤害可以认定为工伤,另有三各情形可以视同为工伤。

关于职业病的确定。必须以职工工作的环境及诱发职工致病的成因作为依据。应具备4个条件:一是必须有企业确认是因为生产工作中长期接触职业病有害因素造成的意见,二是经市以上职业病防治所(小组)诊断,三是属于国家规定的102种职业病名单中的病种,四是报经当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进行审批并认定工伤。

案例一:违章作业导致伤亡,能否认定为工伤?

某工厂铆工皮某,正在车间自己的岗位上工作时,同车间吊车工谢某为赶进度,违章使用三角皮带超载起吊钢材,皮带断裂,钢材下落致使皮某左大腿粉碎性骨折。皮某能否被认定为工伤?

分析:皮某应被认定为工伤。因为皮某是在工作时间,工作区域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符合工伤认定的第一个规定,故应认定为工伤。至于其违章作业,根据工伤保险实施的无责任赔偿原则,并不影响其享受工伤保险的待遇。

案例二:职工浴室洗澡滑倒摔伤算不算工伤?

某矿业集团职工下班后前往职工浴室洗澡,洗澡时因澡堂地面打滑摔倒,造成右髌骨粉碎性骨折,请问能否认定为工伤?

分析: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二项规定,可以认定为工伤。该案例中的矿工从事比较脏的工作,"下班后洗澡"和工作有密切联系,可以说是必要的,因此受伤可以认定为工伤。

案例三:履行职责时遭暴力伤害,能否认定为工伤?

钱某为某厂机修车间修理工。一天,钱某接到另一车间全某送来的报修单。要求钱某在第二天将其出了故障的设备修好。期间,车间主任安排钱某从事其他修理任务,因而没有将全某的设备修好。第三天,全某找到钱某,问为什么没有将他那台出了故障的设备修好,钱某如实回答。全某不满钱某的回答,开口就骂并动手打了全某,两人就撕打起来。结果全某把钱某打成重伤。全某因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五年。其后,钱某向当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该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认为,钱某与全某在工作时间内打架,违反了工厂规定的劳动纪律,也违反了劳动法有关劳动者应该遵守劳动纪律的规定。因此,对钱某的申请做出了不认定为工伤的决定。因此,钱某所受伤害是违法行为所致。钱某不服当地劳动行政保障部门的认定,向上级劳动行政保障部门申请行政复议。

受理行政复议的上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做出了不维持下级劳动行政保障部门的认定决定的行政复议,确定钱某所受伤害确系工伤。理由是:第一,钱某遭到全某殴打的原因是没有按照全某的要求为其修理设备,而是按照车间主任的要求修理其它设备,这是由于工作而发生的伤害。而且钱某遭受伤害也是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之内。第二,钱某与全某打架是违反了劳动纪律,但事端是由全某引起的,钱某是属于自我防卫。

案例四:出差过程中,突然病亡算工伤吗?

某企业工程师郭某因公到某市出差期间,一日晚在旅馆突发脑溢血,迅速送当地医院抢救后无效死亡。郭某能否按工伤处理? 分析:不能认定为工伤。理由:(1)《条例》规定:职工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才能认定为工伤。(2)脑溢血是一种突发性疾病,郭某具有这种病史,随时有发生的可能,并非外出才会导致,也并非工作原因所致,因此,郭某不能被认定为工伤。

案例五:因外出途中发生意外事故是否应当认定为工伤?

职工王某,系某食品厂采购员。在执行采购任务的途中,忽遇强台风袭击,王某被一块大风吹落的广告牌砸伤,造成骨折。王某是否可以被认定为工伤?

分析:王某应当被认定为工伤。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职工因公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遭受意外事故负伤、致残、死亡的,应当认定为工伤。王某为本厂去采购物资,其受伤是因为工作原因所致,因此,应当认定为工伤。

案例六:上班途中发生交通事故能认定为工伤吗?

某职工从家里驾驶摩托车到公司上晚班,途中与停在路边维修的公交车相撞受伤。经交警部门认定,该职工负此次交通事故的主要责任。这位职工能认定为工伤吗?

分析:按照今年1月1日实施的《工伤保险条例》,只要具备上下班途中和机动车事故伤害两个要件,就可以认定为工伤。注意:如果是骑自行车上班,与骑车人或行人相撞不算工伤。

■ 那些情况不算工伤?

《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六条规定:“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认定为工伤或者视同工伤:

(一)因犯罪或者违反治安管理伤亡的;

(二)醉酒导致伤亡的;

(三)自残或者自杀的。”

由此可推断:工伤的发生必须是在法律制度许可的范围内,在清醒的意识下,非主观的伤亡行为。

第四节 工伤社会保险的基金制度

一、工伤社会保险的资金筹集

1、国外通行的资金筹集模式

社会统筹方法。即由政府立法规定企业必须参加工伤社会保险,按时、足额地向社会保险管理机构缴纳工伤社会保险统筹费用,并由工伤社会保险机构负责进行工伤待遇的给付。

由政府规定统一的待遇项目与标准,由企业行政自行支付的办法。

2、我国的做法

我国企业正处于第二种模式向第一种模式的过渡阶段。

《工伤保险条例》规定,国家机关和依照或者参照国家公务员制度进行人事管理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工作人员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由所在单位支付费用。

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人事行政部门、财政部门规定。

3、工伤社会保险费率的确定

费率确定原则:根据以支定收,收支平衡的原则确定费率。

费率确定的模式:目前通行的主要有三种方式

(1)统一费率制。特点是可以平均分散工伤风险。 (2)差别费率。体现对不同工伤事故发生率的企业、行业实行差别性的负担,以保证该行业、企业工作保险基金的收支平衡。包括行业之间及同行业内不同企业之间的差别。差别费率确定所依据的指标:包括工伤事故发生次数、因工负伤总人数、因工伤残、死亡人次数、工伤事故频率、工伤死亡率、职业病发生率、职业病患病率;职业病总死亡率等。

(3)浮动费率。是在差别费率的基础上,每年对各行业或企业的安全卫生状况和工伤社会保险费用支出状况进行分析评价,根据评价结果,由主管部门决定该行业或企业的工作保险费率上浮或下浮。

■ 单位交多少工伤保险费?

△ 工伤保险费根据各行业的伤亡事故风险和职业危害程度的类别实行行业差别费率。目前,我国根据不同行业的工伤风险程度,参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将行业划分为三个类别:一类为风险较小的行业,二类为中等风险行业;三类为风险较大的行业,费率分别为0。5%、1%和2%。工伤保险费差别率需要调整时,由当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会同财政部门提出,报当地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用人单位缴纳工伤保险费的数额为本单位职工工资总额乘以单位缴费费率之积。此处的工资总额是指用人单位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全部职工的劳动报酬总额。

■ 职工个人交不交工伤保险费?

职工个人不缴纳工伤保险费。

我国工伤社会保险法律法规

1、1987年11月5日卫生部、劳动人事部、财政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印发了《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

2、1996年3月14日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了《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GB/T1680-1996);

3、劳动部于1996年8月12日公布了《企业职工工伤社会保险试行办法》(劳部发[1996]266号);

4、国务院375号令《工伤保险条例》,2004年1月1日起施行;

5、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令第17号《工伤认定办法》2003年9月18日经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第5次部务会议通过,现予颁布,自2004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一节 生育社会保险的概念和特点

一、生育社会保险的概念

生育社会保险是妇女劳动者由于生育女子而暂时丧失劳动能力时,从社会和国家得到必要的物质帮助的制度。 作为社会保险组成部分之一,生育社会保险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妇女就业、保护妇女健康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生育社会保险的特点

从目的看,生育社会保险是为了弥补女职工生育期间的收入损失,更重要的是对维持劳动力再生产和人类的世代延续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因此带有一定的福利性质;

从起因看,生育社会保险属于正常的生理性原因而进行的保障,因生育造成的收入丧失是一种暂时性的丧失;

从对象看,生育社会保险实施的对象主要是已婚的妇女工作者,相比其他的社会保险,其具有明显的性别特征。

从内容看,给付项目比较多。在国外,生育社会保险的给付项目包括生育假期、生育收入补偿、生育医疗保健和子女补助金等项目。

从保障水平看,标准高于其他保险项目。

从时间上看,生育社会保险实行的是产前与产后均享受的原则。

第二节 生育社会保险的产生和作用

一、生育社会保险的产生(略)

二、我国生育社会保险的立法情况

我国企业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生育保险制度分别建立。

1、企业女职工的生育保险建于1951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的一个组成部分;

2、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女职工的生育保险建于1955年,其政策依据是前政务院的《关于女工作人员生育假期的规定》;

2、1988年7月颁布了《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国务院1998年第9号令);统一了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的生育保险待遇。

1994年12月,原劳动部颁布了《企业职工生育社会保险试行办法》;

2001年,国务院颁布《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年)》。

国家最早对生育保险作出规定的法规是哪一个?A.《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 B.《母婴保健法》 C.《劳动法》 D.《劳动保险条例》

二、生育社会保险的作用与意义

(1)实行生育社会保险是对妇女生育价值的认可。

(2)实行生育社会保险能够保障女职工的身体健康和劳动力的再生产。

(3)实行生育社会保险具有提高人口素质的作用。

(4)实行生育社会保险可以促进计划生育的贯彻执行。

(5)实行生育社会保险有利于减轻企业的经济负担。

三、生育社会保险的对象和范围

1、参加生育社会保险的对象

我国适用范围主要是城镇企业和职工;

城镇企业及职工的口径同基本养老保险;

浙江省规定为所有企业和职工。

案例:李先生是厦门一家商场的员工,户口在厦门,所在单位也为他投保了生育保险。他妻子的户口在泉州。李先生以为他已经投保了,生小孩是夫妻两个人共同的事,应该能享受自己所交的生育保险。但是答案却是不能。那么李先生作为一个男性为何也要缴纳生育保险?

分析:一个企业即使都是男员工,也要参保生育保险。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社会统筹,避免企业用工上的女性歧视。女员工的生育费用不再由企业单独承担,而是由社会统筹支付,这样就为那些女性员工多的企业减轻了负担。案例中李先生的妻子所在的泉州单位如果也参保了生育保险,那么就按泉州的规定办理。即使夫妻双方都在厦门,先生单位投保了生育保险,而妻子单位没有,则妻子生育仍不能享受生育保险的待遇。

本节重点:实行生育社会保险制度有什么意义?

第三节 生育保险基金的筹集、支付与管理

一、生育保险资金的筹集

1、原则

生育社会保险根据“以支定收、收支基本平衡”的原则筹集资金,由企业按照其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缴纳生育社会保险费,建立生育社会保险基金。

2、筹集模式

用人单位缴费:上海不另外缴纳,采用在已经缴纳的基本养老缴纳基数中扣除的方法,共划转0.5个百分点;浙江省企业职工生育保险暂行办法规定:企业按照职工缴费工资总额的0.5至1个百分点的比例缴纳。宁波市统筹区范围为0.5个百分点。以职工缴纳基本养老保险的基数作为缴费的基数。

职工本人不缴费。

案例1:某企业养老社会保险的缴费基数为850000元,按当地规定,用人单位生育社会保险的缴费率为1%,则该企业和职工当年需要向生育社会保险基金缴纳多少元?

分析:

(1)用人单位生育社会保险的缴纳以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基数作为基数,该企业需要缴纳的生育社会保险费用850000*1%=8500元

(2)因为个人不用缴纳,因此共需缴纳的生育社会保险费8500元。

二、生育社会保险享受的资格条件及待遇

1、生育社会保险享受的对象

从生育保险的概念及作用来看,生育社会保险的实施范围应为妇女劳动者。

世界各国:生育社会保险的保障对象,各国存在较大的差异。 在实行普遍社会保险的国家,如澳大利亚、新西兰、法国等;有些国家规定仅限于妇女劳动者,也即只为职业妇女提供生育社会保险。另一些国家规定,除女职工外,男职工的妻子符合供养直系条件的,也可以不同程度地享受生育社会保险。

我国:而我国的生育社会保险只限于达到法定结婚年龄、符合计划生育政策并生育的女职工。

哪些对象可以享受生育社会保险?

具有城镇户籍并参加社会保障的从业或失业妇女、参加社会保障并有个人账户、计划内生育、符合第二个孩子生育条件获批的、计划内生育或计划内妊娠后流产的女性职工。

哪些对象不能享受生育社会保险? 城镇非正规部门就业的女性:如个体户、家庭保姆、钟点工、临时工及非全日工。

2、生育社会保险享受的资格条件

世界各国所规定的条件大体可分为以下三种:

规定被保险人在享受生育保险补助金时,必须缴纳保险费已达到规定的最低期限。宁波为3个月。不满3个月的,由所在企业按生育社会保险的有关规定负担。

案例:吴小姐是一家贸易公司的业务员,所在的公司于去年10月份已经办理了生育保险。去年11月份生了个女孩,花去了八千多元,费用自理。她向公司请了3个月的产假,结果只批了1个半月。而且在产假中公司拒绝支付工资。为此她多次与公司交涉,公司说她孩子生“早”了,理由是《宁波企业职工生育保险暂行办法》规定用人单位累计缴费未满3个月,不享受生育保险待遇。吴小姐是否真的“生”不逢时?

分析:宁波市女职工符合计划生育生育,用人单位按规定参加生育保险,且累计缴费满3个月以上的,其职工可以享受生育保险待遇;用人单位未按本办法参加生育保险或缴费不满3个月的,其职工的生育保险待遇由用人单位按国家有关规定支付。因此吴小姐的生育费用虽然不能从生育保险基金支付,但企业应该支付。

规定由企业按照一定的比例交纳生育保险基金,生育保险基金在一定的范围内实行社会统筹,并按照企业的实际需要和一定的标准,给付生育津贴。我国正在采取这种方式。

不规定具体的投保条件,凡符合国家公民资格和财产调查手续的妇女,一律可以享受生育社会保险待遇 ,如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采这种方式。

注意:

1、参加生育社会保险的对象与享受对象并不完全一致;

2、并非所有城镇女性均能享受;

3、并非参加保险的企业女性劳动者能够享受。

案例2:汤某是一家外商投资企业的职工。1998年5月满20岁后结婚,不久怀孕,1999年8月,汤某临近产期,向单位请产假90天,单位却只批准了56天。汤某找领导反映情况,领导解释说,《劳动保险条例》规定的产假就是56天,企业完全是依法办事。汤某希望了解单位的做法是否合法?

分析:汤某所在企业的做法是错误的,法定产假应该是90天,关于产假时间问题,1951年政务院公布的《劳动保险条例》规定的女职工产假的确是56天;难产或双生时,增加假期14天。但是,1988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规定女职工产假为90天,其中产前休假15天。难产的,增加产假15天。多胞胎生育的,每多生育一个婴儿,增加产假15天。《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同时明确规定,本规定自1988年9月1日起施行,《劳动保险条例》中有关女工人、女职员生育待遇的规定和1955年4月26日《国务院关于女工作人员生产假期的通知》同时废止。

二为生育津贴。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对职业妇女因生育而离开工作岗位期间可以享受一定的物质补助。国家标准为上一年度企业职工月平均工资。宁波的规定为本人生育时的缴费基数,顺产领取三个月,难产领取3个半月。

案例1:王某工作后一直参加社会保险,近日计划内难产,生育一子,其生产当月的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基数为800元,问王某能享受多长的产假,领取多少生育津贴?

答案:105天;2800元。

案例2:张某计划内生育,顺产一女。生产当月的工资为6000元,基本养老保险金缴费基数4000元,问其生育津贴能享受多少,分别由谁支付?

答案:每月的生育津贴为6000元,其中4000元由生育保险基金支出,剩余的2000元由企业补足。共可享受3个月,故从生育保险基金获得12000元,企业给付6000元。

三为医疗服务。生育医疗服务是由医院、开业医生或合格的助产士向职业妇女和男工之妻提供的妊娠、分娩和产后的医疗照顾以及必须的住院治疗。我国生育社会保险医疗服务项目主要包括检查、接生、手术、住院、药品、计划生育手术费用等。

宁波市采用定额补偿的形式,为2300元。在2300元以内的,根据实际费用全额报销,超过2300元的,超出部分,个人负担10%。

案例:某女职工,计划内生育,生育期间共向医院支付各类医疗费用5600元,其中,4800元为按规定的检查、接生及手术费,请问生育保险基金和个人各付多少元?

分析:按规定可以由生育保险基金支付的费用中,超过2300元以外的部分须有个人自负10%,即:(4800-2300)*10%=250元,个人共需自负:5600-4800+250=1050元

生育保险基金支付:5600-1050=4550元

从业妇女与失业妇女的生育社会保险待遇有什么区别?

从业妇女月生育生活津贴标准是本人生产当月城镇基本养老金缴费基数。但如果生育职工享受的生育津贴低于用人单位按有关规定应发的产假期间的工资标准的,由用人单位补足。

生育妇女如为失业妇女,享受本市同类人员一定期限失业保险或失业救助的标准。失业已不能领取失业保险金的妇女,按照本人失业保险享受一定期限的标准;

按照《浙江省失业保险条例》,符合计划生育规定的失业妇女,在失业期间生育,可领取相当于本人三个月失业保险金的补助,在医疗补助金中列支。

男性是否享有生育保险的待遇?

父亲育儿假。假期安排在母亲坐月子期间,主要目的是为了改变由母亲单方面休假抚育婴儿的做法,让父亲也承担一份养育婴儿的责任。

部分地区对参加生育社会保险的企业中男职工的配偶,给予一次性津贴补助。

此外,从业妇女在领取生育津贴期间,所在单位和个人仍应该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缴纳后月生活津贴扣除个人应缴纳的社会保险费后低于本市企业职工最低月工资标准的,由生育保险基金补足。

本节重点:生育社会保险基金应如何筹建?

案例分析:曹女士是某公司的一名职员,在怀孕之后因在上班途中不慎跌倒,造成怀孕7个多月的胎儿流产。曹女士向该公司人事部说明了情况,希望能休一个月的产假。该公司人事部经理答复说:按照公司规定,女工流产,最长只能请假20天,并且这期间只能享受病假工资待遇,即原工资的70%。请评析该公司的做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1) 公司处理曹女士生育待遇上的做法是不正确的。(2) 理由:第一,根据劳动部《关于女职工生育待遇若干问题的通知》(劳险字[1988]2号)规定,女职工怀孕不满4个月流产时,应当根据医务部门的意见,给予15天至30天的产假;怀孕满4个月以上流产时,给予42天产假。曹女士怀孕7个月流产,理应享受42天的产假。该公司以本企业制定的有关规章为依据,只允许曹女士休假20天,侵犯了曹女士的合法权益。

第二,根据《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用人单位不得在女职工怀孕期、产期、哺乳期降低其基本工资,或者解除劳动合同。因此,该公司按70%的病假工资支付曹女士的产期待遇,也违反了上述法律规定。

案例2.邱某系某市某皮件厂女工,1996年11月7日与该厂签订了五年期限的劳动合同,1998年9月24日休产假。1999年1月10日回厂上班后,在领取生育津贴和报销生育医疗费时,该厂财务部门按厂里规定一次性付给邱某生育包干费2000元。请问:该厂的做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分析要点:(1)该皮件厂不依法参加生育保险,已经违反了《劳动法》,又采用包干的办法支付女职工生育津贴和生育医疗费,侵害了女职工的合法权益,其行为更是错上加错。

(2)按照《劳动法》的规定,女职工生育享受生育保险待遇。原劳动部1994年12月14日发布的《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劳部发[1994]504号)规定,女职工生育保险待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育津贴,二是生育医疗费。对于生育津贴,该办法规定,女职工生育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享受产假。产假期间的生育津贴按照本企业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计发。

(3)因此,该皮件厂不仅应该支付全部医疗费,而且还应该按规定支付生活津贴。

总结:我国生育社会保险存在的问题

(1)覆盖面比较窄;

(2)保费来源单一,社会化程度低。

(3)生育社会保险立法滞后。

我国生育社会保险相关法律法规

1、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女职工的生育保险建于1955年,其政策依据是前政务院颁布的《关于女工作人员生育假期的规定》;

2、1988年7月颁布了《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国务院1998年第9号令)。

3、《关于女职工生育待遇若干问题的通知》(劳险字[1988]2)

4、1994年12月,原劳动部颁布了《企业职工生育社会保险试行办法》;

5、2001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年)》。

6、1997年4月1日实施《浙江省企业职工生育保险暂行办法》;

7、2003年5月1日实施《宁波市城镇企业职工生育保险暂行办法》。

一、都是社会保险所具有的共同点

1、计算职工缴纳各种保险费的工资收入组成部分相同

职工个人缴纳的各种保险费的工资基数应按国家统计局关于工资收入的组成部分计算,即:计时或计件工资、以及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

2、均必须以货币形式全额缴纳社会保险费。

《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第十二条明确规定:“缴费单位和缴费个人应当以货币形式全额缴纳社会保险费。”

3、保障的目的均是对职工收入损失的一种补偿;

4、基金的管理模式相同

收支两条线管理

专款专用

二、作为某个具体的社会保险类型的比较

1、适用范围

养老基本保险: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和其他城镇企业及其职工,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及其职工。概括:城镇企业及企业化的事业单位。

基本医疗社会保险: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和其他城镇企业及其职工,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事业单位及其职工,民办非企业单位及其职工,社会团体及其专职人员。城镇所有用人单位。

上述两保险同时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可以规定将城镇个体工商户纳入基本养老保险的范围。

失业保险: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和其他城镇企业及其职工,事业单位及其职工。城镇企业和事业单位。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可以规定将社会团体及其专职人员、民办非企业单位及其职工以及有雇工的城镇个体工商户及其雇工纳入失业保险的范围;

工伤保险:中国境内的所有企业及其职工。全体企业。

生育社会保险:城镇企业及其职工。城镇企业。

2、资金筹集的原则

基本养老社会保险: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结合;

基本医疗社会保险: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结合;

失业社会保险:参加保险单位和个人征缴和财政补贴。

工伤社会保险:以支定收,收支平衡;

生育社会保险:以支定收,收支基本平衡。

3、资金来源

基本养老社会保险: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纳;用人单位一般不得超过企业工资总额的20%,个人最高不超过8%;

基本医疗社会保险: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纳;用人单位缴费率应控制在职工工资总额的6%左右,职工缴费率一般为本人工资收入的2%;

失业社会保险: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纳,财政补贴。城镇企业事业单位按本单位工资总额的2%缴纳失业保险费;职工按本人工资的1%缴纳失业保险费。城镇企业事业单位招用的农民合同制工人本人不缴纳失业保险费;

工伤社会保险:职工个人不缴费;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缴纳,根据各行业的伤亡事故风险和职业危害程度的类别实行差别费率。

生育社会保险:职工个人不缴费;以支定收,并可根据费用支出情况适时调整,但最高不得超过工资总额的1%。

上海企业缴纳36。5%,浙江企业缴纳33。5%,个人都是11%。

4、享受对象

基本养老社会保险:参保企业的在职职工、退休职工;

基本医疗社会保险:参保单位的在职职工、退休职工;

失业社会保险:曾经参保并达到一定要求的失业人员。

工伤社会保险:参保企业的工伤职工;

生育社会保险:参保企业符合生育保险享受资格条件的生育女职工、曾经参保符合享受生育保险资格的失业生育女性。

4、享受待遇

基本养老社会保险:维持基本生活,与收入相关联;

基本医疗社会保险:维持基本生活,与收入不挂钩,按需要享受;

失业社会保险:维持基本生活,与收入不挂钩,体现社会公平;

工伤社会保险:维持基本生活,按伤残等级享受补助;

生育社会保险:维持基本生活,收入补偿,与自身工资不挂钩。

案例分析:某厂每月应缴基本养老保险费100万元,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每月应支付该厂离退休费用80万元,该厂厂长主动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联系,愿意为本厂企业离退休人员代发养老金,并提出采用差额结算的方式,每月只缴20万元,剩余的80万元由工厂直发给退休人员。请问这种方式是否正确,并分析这种行为的后果。

参考答案:(1) 错误。(2) 《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第十二条明确规定:“缴费单位和缴费个人应当以货币形式全额缴纳社会保险费。”因此,企业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不能采用差额结算的方式。(3) 差额结算方式会产生以下弊端:一为差额结算的方式下企业可能挪用或不按时足额发放养老金,造成企业内部拖欠,难以从根本上保障广大参保人员的切身利益。二为实行差额缴拨,不利于将企业从大量的事务性工作中剥离出来,不利于建立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的社会保障体系。

案例分析:某企业有员工100人,人均月工资1000元。问:按国家现行的标准,该企业每个员工平均每个月应缴纳多少社会保险费?一年中平均每个员工的个人帐户上社会保险费的储存总额应该是多少?

解答:社会保险费共有5项。其中:(1)基本养老保险费:

个人每月缴纳:本人工资的8%=1000*8%=80元

个人帐户每月保险费总额:本人工资的11%=1000*11%=110元

(2)基本医疗保险费:

个人每月缴纳保险费 =本人工资的2% = 1000* 2% = 20元

个人帐户每月保险费 = 自己缴纳的 + 单位缴费按30%划入的

= 20 + 1000*6%*30% = 38元

(3)失业保险费:

个人每月缴纳保险费 =本人工资的1% = 1000 * 1% = 10元

失业保险金全部实行社会统筹,不设个人帐户;

(4)工伤保险费和生育保险费由用人单位缴纳,职工个人不缴。

综上所算:职工个人每月缴纳保险费=应缴养老保险费+应缴医疗保险费+应缴失业保险费=80+20+10=110元

职工个人帐户每年保险费储存额=(养老保险个人帐户每月储存额 + 医疗保险个人帐户每月储存额)*12

=(110 + 38)*12 = 1776元

第一节 社会福利概述

一、社会福利的概念与含义

1、社会福利的概念 广义的概念:主要是指社会为保障全体社会成员在享受基本生存权利的基础上,由国家及各种社会团体提供各种公共福利设施、社会性津贴、社会服务和保护性的福利措施;

狭义的概念:指国家和社会专为困难群体、弱势群体所提供的物质帮助和服务,如儿童福利、老人福利以及残疾人福利等,在这个意义上,社会福利的概念就具体化为“社会福利服务”或“社会福利事业”。

我国的社会福利制度:主要是指国家和社会为困难群体、弱势群体所提供的物质帮助和服务而作出的制度安排。

二、社会福利与其他社会保障项目的联系与区别

1、共同点

都是个人消费品分配的渠道和形式,都属分配范畴,都是为了满足和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2、不同点

也即社会福利的一般特征。

三、社会福利的一般特征

(1)社会福利的目标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是社会保障的最高层次。

(2)社会福利的资金来源不同于社会保险资金,是“单向性”。

(3)社会福利的标准具有不确定性。

(4)社会福利的享受对象是全体公民,充分体现出社会福利权利的一致性。

本节重点:与其他社会保障项目相比,社会福利具有哪些特征?

第二节 社会福利的内容与分类

一、社会福利内容与分类

1.从社会福利的供体或主管部门划分

企事业单位提供的职工集体福利;

民政部门主管的特殊福利;

街道、居委会举办的社区社会福利服务。

2.从社会福利采取的给付形式划分

一为以货币形式给付的社会福利;

二为以实物形式给付的社会福利;

三为以社会服务形式提供的社会福利服务。如对失业工人实行的免费就业咨询,教育与职业训练项目如在职者的业务培训、义务教育、残疾儿教育等;

四为假期形式,如探亲假期。

3.从享受福利待遇的不同对象进行划分

未成年人福利。泛指劳动年龄或学校毕业年龄以前的人员福利,包括妇幼保健、优生咨询、义务教育,以及未成年人的各种补助,等等;

老人福利。对象为属于老龄和长寿年龄的老人,而不管是否享有退休金。包括敬老院和托老所、老人俱乐部服务,等等;

残疾人福利。包括向残疾人供应就业训练、福利生产以及康复服务和学校教育,等等;

妇女福利。指专门面向妇女保护的福利待遇,如例、产假等;

劳动者福利。指在业和失业者享受到的社会福利服务,探亲补助、交通费补贴以及企业举办的种种集体福利事业,等等;

家庭福利。是指有关机构向家庭关系不合及有纠纷户提供的咨询、帮助,帮助家庭中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等项目。

4.从按服务对象的福利设施划分

可以分为以老年人为服务对象的---养老院、敬老院;

以儿童为服务对象的---儿童福利院等;

以残疾人为服务对象的--精神病院等。

这些设施一般都是两种职能为社会服务:一是收养;而是服务。

问:社会福利不同于社会保障体系中其他内容的主要方面是什么?A.服务对象最为广泛 B.免费、减费提供某种生活用品或劳务 C.项目最多,内容最丰富 D.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和地方财政 E.法制性、政策性最强

5.从社会福利的层次上划分

国家福利。是指在全国范围内以全体社会成员为对象而举办的福利事业,是福利的最高层次;

社区福利。是指在一定地域以该地区的居民为对象的福利业;

职工福利。是指在企业、事业和机关单位范围内以职工为对象而举办的福利事业,也可叫做集体福利或单位福利。

6、从福利服务内容上划分

则包括医疗卫生、文教、劳动住宅、犯罪矫正、感化心理、便民、地方、职工等多种服务。

二、我国现阶段实施的社会福利种类

(1)社会津贴,又叫社会补贴。如副食补贴、物价补贴、交通费、洗礼费、快报费、取暖费等等,这是一种明帖;还有一种暗帖,如住房、粮食、食油及疏菜等方面由国家直接给予的补贴。

(2)职工福利。一是以货币形式的补贴,包括生活困难、夏季防暑、托儿、独生子女、取暖等等;二是为职工生活方便而提供的公共设施。

(3)社会福利服务设施。如托儿所、幼儿园、托老所等等。

(4)社会服务。主要是指社区提供的福利性服务。

第四节

其他社会福利

一、职工福利

1、职工福利的概念

职工福利是国家和职工所在单位通过举办集体福利设施,建立补贴制度等,为职工提供生活上的方便,减轻职工经济负担和丰富职工文化生活的一种保障制度,它是消费基金再分配的一种形式。

2、职工福利与其他福利层次的区别与联系

主要区别:主体和享受对象不同。职工福利举办的主体是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国家和地方福利则是由国家、社会以及地方政府举办的;职工福利的享受对象是本单位职工及其家属,而国家和地方福利的享受对象则是该区域范围内的全体成员和社会上某些特殊成员。

主要联系:当某些单位的福利设施对社会开放时,就成为国家和地方福利的一部分。

3、职工福利的内容与构成

(1)集体生活福利设施。目的在于减轻职工生活负担,并为职工提供方便生活的种种集体设施。这个大项目涉及的范围广,诸如,企业举办的饮食价格较低的职工食堂,这是最主要的,它由企业财务给予资助;企业用自有资金为改善职工居住条件的兴建的低房租住房,以及为职工举办的免费和低费的托儿所、幼儿园。哺乳室等,这些都是集体生活福利。

(2)文化福利事业。企业用自用资金为职工兴建和的诸如文化室、俱乐部、图书室、体育场、游泳池、阅览室、电影院、电视室等,免费或低费向职工提供服务,以提高职工的科学文化素养,统称为职工文化福利事业。

(3)福利补贴。企业用有资金为职工谋取生活福利而提供的种种现金补贴,诸如探亲假期工资、科委取暖补贴、交通费补贴以及生活补助。

4、职工福利的核算方法

一是直接列支法;

二是先按标准计提后开支,具体又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先计提作为企业的一项负债,同时计入有关成本费用科目,实际开支使用时,冲减负债;

另一种形式是先计提作为企业的一项负债,同时计入有关成本费用科目,对于计提的福利基金,要上交到专门的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机构,实际开支使用由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机构对个人、企业不再做福利开支处理。

现行制度规定,企业福利费的提取,仍按工资总额的14%计提,借记成本费用科目,贷记应付福利费;实际开支使用时,借记应付福利费,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5、职工福利制度的意义

我国的职工福利制度是适应计划经济发展的要求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在计划经济时期为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曾经起到过积极的作用,其作用包括:

(1)增强单位职工的凝聚力;

(2)提高职工觉悟,促进其努力工作;

(3)有利于提高精神文明;

(4)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职工福利也是一种投资而且能长远地取得效益。

5、职工福利制度的改革

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

(1)实施的范围比较窄、形式单一; “小而全”、“大而全”,自成体系,相互封闭,导致职工生活服务的社会化程度低,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社会第三产业的发展,并加剧了收入分配的平均主义倾向;

(2)国家对职工福利统得过严、管的太宽;

(3)职工的福利项目混乱繁多,造成企业福利基金入不敷出;此外,企业过于庞杂的社会功能,导致企业办事效率低下;

(4)职工福利待遇以就业或以单位为界限,严重阻碍了全国统一的劳务市场的形成和劳动力的合理流动;

(5)职工福利分散管理,缺乏全国规划和综合管理。

二、住房保障制度

传统的住房保障制度无疑是社会福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我国传统住房保障制度的特点 (1)福利性。我国的住房是国家投资兴建后以极低的房租分配给职工使用。因此我国住房分配实际上带有福利性的特点。

(2)供给性。在房改之前,我国城镇职工绝大部分的住房是国家分配的,职工基本无法根据自己的经济力量和实际需要确定自己的住房面积。完全取决于国家能分配给自己多少住房,因此我国的公房分配具有供给制的特点。

(3)非商品性。我国的住房产业虽然是最重要的民用产业之一,但它不实行商品化经营,它只有投资,没有资金的回收。因此住房产品与住房产业具有非商品性的特点。

(4)产权模糊性。经济体制改革以前,我国城镇住宅几乎全部为国家所有。

2、我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动因

福利性实物分配的体制更是暴露出许多弊端,主要体现在:

(1)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难以实现住房资金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抑制了城镇居民有支付能力的住房要求的发展,不利于住房市场的健康发展,抑制了房地产业的发展;

(2)不利于贯彻社会主义“按劳分配为主”的原则,难以解决住房分配不公,苦乐不均问题;

(3)以实物形式直接把住房分配给职工使用,缺少约束机制和调节手段,不利于抑制不合理的住房需求,容易出现以房谋私等不正之风;

(4)限制了职工在住房消费方面的投入,不利于加速解决职工住房问题。

3.我国城镇住房制度的改革

1994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

1998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

三、社区服务

1.社区与社区服务的概念

社区:就是聚居在一定地域中的人群的生活共同体。具体地说,社区是在一定地域内发生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有特定的生活方式,并具有成员归属感的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根据一套规范和制度结合而成的相对独立的社会实体。

社区服务:是在政府的统一规划和指导下,以一定层次的社区组织为主体或依托,发动和组织社区内的成员,组建完整的、系统服务网络,开展互助活动,为人们提供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种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

社区服务与一般的社会服务的区别:

(1)从服务目的上看,社区服务是以社会效益为目的,以保本微利向社区成员提供低费或免费服务,而一般社会服务都以经济效益为目的;

(2)从服务对象和服务范围看,社区服务的重点是有生活困难有群体,而一般的社会服务面向社会全体成员;

(3)从组织机构上看,社区服务是在政府指导下,以社区组织为主体或依托,而一般的社会服务则是在一定的经济组织经营下开展服务的。

2.社区服务的内容

(1)为老年人提供的服务。

(2)为残疾人和精神病患者提供的服务。

第9篇:社会保障基础知识精华

社会保障基础知识精华 第一节 社会保障的概念与含义

一、 社会保障的概念 1.一般定义

社会保障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和行政措施设立的、旨在保证社会成员基本经济生活安全的各种项目总和。 2.国外对社会保障定义的理解

由于世界各国的国情不同,对社会保障的界定有所不同,更广的领域,要视各国经济发展的情况、经济承受能力而定。

本节重点:

1、社会保障的一般概念

2、社会保障的含义 选择题:

1. 社会保障制度旨在满足人们什么水平的生活需要?(单选)

并且对这一概念的认识本身也有一个发展过程; 西欧福利国家将社会保障理解为一种公共福利计划,人人都能够享受。

更多的国家则认为社会保障是一张社会安全网,为需要的社会成员特别是劳动者的生老病死及其家属提供基本生活保障。

3.我国对社会保障定义的理解

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为因年老、疾病、失业、伤残、生育、死亡、灾害等原因而失去劳动能力或生活遇到障碍的社会成员提供物质帮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的一项社会安全制度。

二、社会保障概念的含义

对社会保障的概念要给予比较全面的、准确的、科学的概括,至少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把握:

1.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是国家和社会:补偿弱化的家庭保障功能,解决特定的社会问题以稳定社会。

2.社会保障的目标是满足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一是基于人的生存权的保护,二是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3.社会保障面向社会全体成员:社会成员只要符合社会保障的条件,就应该无一例外地成为社会保障的对象。 4.社会保障制度实施的保证和依据是法律法规:即国家以立法或制定行政条例的形式来确定社会保障的范围、资金来源及支付标准等基本内容,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其得以实现。法和行政条例的法律效力是不同的。所依据的法律有两类:形式意义上的社会保障法规和实质意义上的社会保障法规。在具体操作时“小法必须服从大法”。

三、社会保障的范围和对象 1.保障的一般对象

按社会保障的定义,社会保障的一般对象应是全体社会成员。但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实现社会保障的原则不同,从而社会保障的对象也有所不同。

2.具体的保障范围:视各国保障的原则及国情而定。 实现普遍性原则国家:保障对象为全体社会成员; 实现特殊性原则国家:保障对象有选择,为部分社会成员; 我国的社会保障范围:许多项目只面向城镇的工薪阶层,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尚在建设之中,由我国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决定。大多数地区农民是家庭保障。但如果进城打工,就应该受到保障;

发展趋势:随保障内容的完善而不断扩大。但何时扩大到

A.小康生活需要 B.基本生活需要 C.富裕生活需要

D.现代化生活需要

2 .社会保障制度实施的依据是什么? (单选)

A.社会立法 B.企业和个人的自觉性 C.思想教育 是非题:

1、社会保障不是一项社会安全制度

(1) 错,社会保障是一项社会安全制度。

(2) 因为社会保障的目标是保障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使社会成员不至于因为年老、疾病、失业、伤残、生育、死亡、灾害等原因而陷于贫困。

第二节 社会保障的特点与作用

一、社会保障的目的和意义 1.经济目的

通过社会保障,使社会成员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最基本的生活条件,维持生命的安全; 2.政治目的

通过社会保障,保证国家的各项政策得到贯彻和实施,维持社会稳定,巩固现存的社会制度。 3.最终目的: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

二、社会保障的特点

一是社会性

社会保障对象具有社会性,即其保障对象是全体社会成员;

社会保障组织管理机构的社会性;

社会保障资金来源的社会性。社会共同承担制。

二是强制性

各国均用法律的形式将社会保障制度固定下来,以确保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避免了主观随意性。社会保障所规定的某些保障项目,不论个人或雇佣单位愿意与否,都必须依据有关法律规定参加并接受其保障;社会成员个人无权选择所参加的社会保障的项目、待遇,社会保障机构也无权拒绝社会成员享受其权利的要求;

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以立法形式保证实施,符合缴纳条件的个人和团体,都必须按要求缴纳,否则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目前仍有不少企业拒绝参加社会保险,违反了劳动法第七

十二条中规定:“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必须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

三是普遍性

保障项目普遍: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社会保险又包括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工伤等多个方面;

保障对象普遍:覆盖至全体社会成员; 四是公平性

符合保障的对象能够均等地获得社会保障的机会和权利; 平衡需求功能:经济要保持健康的发展,就要保持需求与供给的总体平衡。在经济扩张时期,就业比较容易,失业率低。在经济紧缩期,找工作困难,失业率高,可支配的收入减少,容易造成有效需求不足。社会保障被称之为调节经济的蓄水池,具有非常有效的平衡需求的作用。 当经济衰退而失业增大时,由于失业给付,抑制了个人收入减少的趋势,给失去职业和生活困难的人们以购买力,从而具有唤起有效需求的效果,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复苏。

而当经济高涨失业率下降时,社会保障支出相应缩减,社能够促进整个社会的公平和进步。 五是互助性 横向互济: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遵循的是一种大数法则,也即是多数成员实现对少数遭遇风险成员的收入补偿; 纵向互济:代际之间的互济。如养老保险的社会统筹部分。 六是储蓄性

一部分社会保障项目的资金是先行扣除、缴纳和储存,然后分配和使用。其实质是“取之于已,用之于已。”

三、社会保障的功能

1.社会保障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市场经济的特点:一是通过市场机制作用于社会,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市场机制存在不可避免的弊端:盲目性、外部不经济、无法协调效率与公平等。

社会保障是现代国家干预社会经济生活的有效手段之一。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由竞争性的市场体系与以政府为主体的宏观调控体系两部分组成,二者相互作用,进行资源配置。国家运用社会保障干预市场失灵。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公共利益。

2.社会保障的社会性功能(对社会发展、社会稳定的作用) 社会保障的补偿功能:是对因为市场竞争造成失业、下岗者的一种经济补偿。

社会保障的稳定功能:通过保证劳动者乃至国民在特殊情况下的生活问题,从而实现整个社会乃至统治秩序的稳定。被誉为“社会安全网”和“社会减震器”。国际劳工组织在总结各国实施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时指出:“没有社会的安定,就没有社会的发展;没有社会保障,就没有社会的安定”,客观地描述了社会保障作为社会稳定机制的重要性和功能。

2、社会保障的经济性功能(对应于社会保障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调节投融资功能:社会保障的资金直接来源于社会保障费、国家资助(财政补贴)以及资金运营收入,经过长期积累,数量巨大,并具有较高的稳定性,成为国家调节投资的一大支柱。

会保障基金规模因此增大,减少了社会需求急剧膨胀,最终又使社会的总需求与总供给达到平衡。

国民收入再分配功能:通过税收的环节,在一次分配的时候,将高收入者以征税的形式收上来,通过财政手段转移支付,再分配低收入者,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公平。

保护和配置劳动力功能

维持劳动力再生产:通过失业救助,使失业者能够维持劳动力的再生产;通过就业培训,又使得失业者得到了新的技能,重新就业。

促进劳动力有效配置:通过社会保障调控,劳动者无后顾之忧,可以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实现劳动力要素的有效配置。部分劳动力则通过失业救助,找到了最能发挥其能量的工作,也即实现了有效配置。

本节重点:

1、社会保障的特点

2、社会保障的功能 第三节 社会保障的内容和体系

一、社会保障的体系构成

一般大致划分为核心(基本)保障与补充保障两大层次。社会保险是核心保障,因为社会保险覆盖了人口群体中最重要的部分—劳动者群体,因此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居主导地位,是实现社会保障的基本纲领。其他社会保障项目包括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为补充保障。

二、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救助——最低层次的社会保障,保障最低生活; 社会保险——基本保障,保障劳动者失去劳动能力,从而失去工资后仍能享有基本生活;

社会福利——增进城乡全体居民生活福利的高层次社会保障;

社会优抚——特殊性质的社会保障,保障社会上备受尊敬的军人及其家属的基本生活。

三、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

主要介绍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及社会优抚。

1、社会保险

定义:国家通过法律手段,多渠道筹集资金,对劳动者在因年老、失业、患病、工伤、生育而减少劳动收入时给予经济补偿,使他们能够享有基本生活保障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

作用: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基础和核心,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居主导地位,是实现社会保障的基本纲领。

2、社会救助 定义:指国家和社会对因各种原因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公民给予无偿救助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

作用:社会救助是每一个公民应享受的权利,其目的是保障公民享有最低生活水平,社会救助是基础的、最低层次的社会保障,是社会保障要实现的最低纲领和目标。

3、社会福利 定义:是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的各种福利性补贴和举办各种福利事业的总称。包括一般的社会福利、职工福利和特殊的社会福利。

作用:社会福利是最高层次的社会保障,是社会保障的最高纲领和目标。

4、社会优抚 定义:是指政府和社会对军人等从事特殊工作的人员及其家属予以优待、抚恤和妥善安置的一类社会保障制度。 作用:社会优抚是社会保障的特殊构成部分,属于特殊阶层的社会保障,是社会保障的特殊纲领。社会优抚目的在于安定军心,维护国家安全,促进社会稳定。 本节重点:

1、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

第四节

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与给付

一、社会保障基金的含义 定义:社会保障基金是为实施各项社会保障制度所建立起来的、法定的、收支平衡的、专款专用的经费。这种基金一般是按不同的社会保障项目分别建立的,如社会保险基金、社会救助基金、社会福利基金、社会优抚基金等。 特点:社会三大基金体系(补偿基金、积累基金、消费基金)中消费基金的组成部分。它属于社会消费基金,与个人消费基金有所不同,个人消费基金一般是通过劳动报酬的形式分配给个人,由个人掌握。社会保障基金主要掌握在政府和社会组织的手中,按照保证基本生活需要或最低生活需要的原则分配给那些暂时或永久性离开劳动领域、需要帮助的人们。

二、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

1、定义:社会保障基金筹集,又称社会保障基金的征集,是指由专职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机构按照法律规定的比例向计征对象征收社会保障费(税)的一种法律行为。

2、筹资的总原则:社会共同责任制原则,也即由三方合

理负担。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坚持政府、企业、个人三方共同出资的原则,主要资金来源是企业(雇主)和个人的双投保,政府以目的税(一般是薪给税或社会保障税)形式从企业和个人那里收取用作社会保障的资金,然后再分配给那些需要保障的人,不足部分由政府以非目的性的各种直接税和间接税补足或补贴。

3、筹资渠道:各类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渠道有所不同,社会救助基金与社会福利基金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和社会捐赠,而社会保险基金则采用国家、企业和个人多方筹集的模式。

国家的资助:国家对社会保障的资助和补助,可分为三种方式:财政拨款(根据预算的事前拨款和事后拨款)、国家让税(根据政策对税收让利使社会保障基金增加,分为三种形式:税前征收、免税、享受的待遇也不征税)、国家让利(社会保障基金的存款利率、投资的收益不征税)。个人和企业缴纳的社会保险费都是税前的,个人帐户的利息收入也免征利息税。

用人单位(企业或雇主)缴纳的社会保障费:按企业职工工资总额的一定百分比缴纳。 社会成员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障费:法律规定按个人收入一定的百分比缴纳。

4、资金的构成

归纳起来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支出,来源于一般税收; (2)社会保障费中由企业(雇主)缴纳的部分; (3)社会保障费中由个人缴纳的部分; (4)社会保障基金的资产运作收入;

(5)社会保障基金的自身增值部分,如利息、红利等; (6)其他来源:包括各种捐助和借款等。

三、资金筹集的模式

1、现收现付制

原则:采用的是近期横向平衡原则。即先作出当年或近一二年内社会保障所要支付的费用预算,然后按一定比率分摊到参加该保障项目的单位和个人,当年提取当年支付。如生育保险。

特点:以支定收,收支平衡,收费的比率必须根据支出的需要而加以调整,费率调整灵活但不同的年份之间波动较大。

2、完全积累制

原则:采用的是长期纵向平衡原则。即在对未来较长时间的宏观预测的基础上,预计保障对象在保障期内所需享受保障待遇的总量,据此按一定比例将提供保障所需费用分摊到保障对象的整个投保期间。换句话说,本代人需要的保障金靠其在职时自身的储蓄积累,其本金和利息作为保险金。

特点:在较长时期内收费率保持相对稳定,并在计划初期形成大量的储备金。

3、部分积累制

原则:综合了上述两种原则,即一部分资金的筹集采用现收现付方式,以保证当前开支的需要,另一部分资金采取积累的方式以满足支付增长的需求。

特点:以支定收,略有积余。收费率分阶段调整,一般初期低些,以后逐步提高,以保持相对稳定。

此外,还有个人帐户储存制模式,如新加坡的基金积累模式。在自愿储蓄基础上加以法制化。发展中国家较普遍。

四、社会保障资金的保值和增值

1、意义:是一种刚性支付,是保命钱。

2、只有积累制基金才需要保值增值

3、如何运作才能保值与增值

(1)储蓄:消极、保守的保值手段。特别是在银行利率低于通货膨胀率时,容易导致贬值;

(2)投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或受其委托的机构,用社会保障储备金购买国家政策和法律许可的特定的金融资产或实际资产,以期获得适当预期收益的基金运用行为。是一种主动、有效保值增值的手段,但风险相对较大。

五、社会保障资金的支付

1、给付形式 一律定额型:只要被保险人符合规定的某些统一的资格条件,如缴纳保险费的期限和数量,就业年限,等等,就可以领取同样数额的保险金以保障最低生活水平。如生育津贴、保健津贴、价格补贴等采用的就是这种支付方式。 所得比例型:国家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和不同的保险项目,确定各个保险项目的保险金支付方式,然后根据享受社会保险待遇前的收入情况,确定具体的给付标准。这种支付方式适用于享受社会保险前有劳动收入的社会成员,具体的社会保障项目包括养老、失业等。

二阶层型:结合了前两种制度的优点,也即在给予符合条件的居民基本保险金,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基础上,再按收入比例发放另一部分的补充津贴。旨在在保障所有国民最低生活水准的基础上,使在职劳动者能尽可能维持过去的生活水准。

3、支付的形态 一是实物形式,是指政府直接为社会成员提供特定商品或劳务的一种社会保障基金支付形式。

二是货币形式。货币支付比较简单,但有时名义货币与实际货币会有出入,就是有钱买不到或不够买想要的东西。

4、支付的水平

(1)生存需要是确立待遇支付水平的立法基准;

(2)社会保障待遇水平适当调整的原则:第一,随物价上涨而调整待遇水平的原则:只是保值。第二,分享经济增长成果的原则:是实实在在的增长。

五、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

社会保障基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社会保障基金专款专用。

案例分析:某企业领导社会保险意识差,不愿缴纳社会保险费,经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做工作,仍拒不缴费。为处罚该企业,社保经办机构采用了停发该企业退休职工养老金的做法,请问这样的处理是否妥当? 分析要点: (1) 不妥当。

(2) 国务院明确规定“要严格实行社会保险基金收支两条线管理”,也就是说缴费和养老金支付是不能挂钩的。 (3) 按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办法,企业缴纳社会保险费是为在职职工缴费,与退休人员毫无关系。如果不缴费就不拨付养老金,等于拿退休人员做人质,是错误的。

案例分析:某地政府在于2000春节期间,为了体现党和政府对困难企业职工的关怀,要求劳动保障部门从社会保险基金中拨20万元,用于慰问职工。请问:该地政府的要求是否正确,为什么?

分析要点:

(1) 该地政府的要求是不正确的。

(2) 这一要求违反了《社会保险基金征缴暂行规定》中关于社会保险基金“要保证专款专用,严禁挤占挪用”的规定。

本节重点:

1、建立社会保障基金的意义;

2、社会保障基金如何保值和增值。

第五节 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萌芽

英国:世界上第一个颁布社会救助法规,称《济贫法》。 贫民救济:具有恩赐性和惩罚性的特点,1601年颁布了《伊丽莎白济贫法》(俗称《旧济贫法》),该法具有强迫劳动和福利救助的性质,成为未来社会保障的雏形。 社会救济:1834年颁布了新的《济贫法》,认为救助不是一种消极行为,而是一项积极的福利举措,新《济贫法》被看成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萌芽。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1、德国:世界上第一个以立法形式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

2、美国:最早颁布《社会保障法》。

三、现代社会保障的制度模式 世界各国由于保障的项目和内容不同,所以保障模式也不尽相同。从保障资金的筹集方式分,主要有四种不同的模式。

1、传统型保障模式。以美国和日本为代表。社会保障基金筹集采用国家、雇主和雇员三方负担的原则,社会保障待遇给付标准与劳动者个人收入和保障缴费相联系。这种模式更注重效率目标的实现。

2、福利国家模式。以英国、瑞典、挪威等国为代表。为全民保障,保障项目无所不包,社会保障费用主要来源于国家税收,保障水平偏高。其资金筹措方式是课税资助下的现收现付制。这种模式更注重公平目标的实现。但国家的财政负担严重,目前这些国家也正在实行改革。

3、国家保障型模式。以东欧及前苏联为主要代表。与计划经济相适应,受保人个人不需要缴纳费用,保障水平较高,保障待遇与劳动贡献相联系。而且在管理体制上实行中央集权管理体制。实行这种模式的国家把公平与平均主义相混淆,不但牺牲了效率,而且助长了社会保障负功能——惰性和依赖性。

4、储蓄保障型模式。社会保障水平较低,国家通过强制储蓄方式进行。实行个人账户积累制。保险费由劳资双方按比例缴纳。政府不提供资助,职工之间没有互助互济也不共同承担风险,完全是一种“自助式”的保障模式。

我国实现的是中国特色的一体化多途径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保障模式。

五、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1、传统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第一阶段,国家保障模式。建国初期到1966年,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创建阶段。与前苏联的国家保障模式相类似,低工资、高保障;社会保险金在全国范围内由总工会统筹调剂,但农村没有社会保障。 第二阶段,企业保障阶段。1966至1976年十年**时期,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制度被解体成为企业保险制度,“企业办社会”成为这一阶段的特征。企业保险制度导致了两个严重的直接后果:一是社会保险金的统筹调剂工作停止,社会保险的调剂职能丧失,造成行业间、企业间负担的不平等;二是社会保险基金停止积累,由企业实报实销,加重了企业负担,加重了企业办社会的责任。

2、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传统的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社会保障覆盖面小,实施范围窄:主要是在全民所有制单位实施,县以上大集体单位参照执行,

社会保障层次单一 :只有国家法定保险一个层次

社会保障资金来源单一 :个人不交保险费,容易养成依赖思想,缺乏自我保障意识,不利于群众参与社会保险,

也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

保障资金的社会化程度低,保障不力:不仅影响了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而且阻碍了劳动力在企业之间的正常流动。

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分散,政出多门:我国社会保险工作由政府不同部门分别管理,效率不高。 社会保障制度办法及待遇结构不合理。管理上存在某些混乱和漏洞。

我国的社会保障改革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就作为国民经济改革的配套措施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开始迈开改革的步伐;

1992年党的“十四大”召开,是我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和改革的一个历史性标志。把历来实施的国家统筹模式,改革成为大多数国家实行的、强制劳动者个人也缴费的投保资助模式;

党的十四大以来,是我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阶段。 本节重点:

1、社会保障的发源地;

2、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有哪几种模式,各有什么特点?

3、我国社会保障的构成与特点。

3、我国社会保障的构成与特点

2、我国养老社会保险的类型 传统的养老社会保险

建立:1951年开始到“文革”前,我国初步建立了养老保险制度,不仅规定了统一的支付条件、待遇标准和缴费比例,而且规定劳动保险金的30%上缴全国总工会做为社会保险总基金,对各地和各企业进行调剂,实际上实行了全国统筹。 1966年起,取消了社会统筹的养老保险制度,使之变成了企业保险。

特点:起点高,发展快。从1951至1957年覆盖面达到94%

作用:前半段主要是改善人民生活,巩固新生政权。后半段主要是为计划经济体制服务。没有预积累,全部转为建设基金。企业统负盈亏,无自身利益可言,也不承担最终责任。

现行的养老社会保险 产生: 1991年,《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提出:“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建立起基本养

老社会保险与企业补充养老社会保险和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社会保险相结合的制度我国机关、群众团体和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大部分地区仍沿袭原有的模式;

构成:我国企业职工养老社会保险由三个部分(或层次)

组成。第一部分是基本养老社会保险;第二部分是企业补充养老社会保险;第三部分为企业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社会保险。

基本养老社会保险:亦称国家基本养老社会保险,它是由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行,保证劳动者在年老丧失劳动能力时,给予基本生活保障的制度。 企业补充养老社会保险:它是在国家法定基本养老社会保险的基础上由企业为提高本企业职工的养老社会保险的待遇水平,用自有资金而设立的一种辅助性的养老社会保险。

个人储蓄性养老社会保险:它是在国家法定基本养老社会保险的基础上由企业为提高本企业职工的养老社会保险的待遇水平,用自有资金而设立的一种辅助性的养老社会保险。

作用:在多层次养老社会保险体系中,基本养老社会保险可称为第一层次,也是最高层次的养老社会保险制度。 性质:企业补充养老社会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社会保险以提高职工退休后的生活水平为目标,国家提倡但不强求。

二、建立养老社会保险的意义和作用

(1)养老社会保险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进步的标志; (2)养老社会保险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不仅有利于老年群体的稳定,也有利于其子女群体的稳定; (3)养老社会保险有利于职工队伍的正常更替;

(4)养老社会保险是应付人口老龄化挑战的有效手段。

判断题:1.实行多层次的养社会保险制度完全符合我国的国情。

答案要点:(1)对。

(2)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稳,应该允许不同地区、不同企业之间的养老社会保险水平在国家统一政策下存在一定差别。

(3)建立多层次的养老社会保险体系可以减轻国家基本养老社会保险的负担,适应不同经济条件企业的需要,满足不同企业不同层次、不同水准的多种保障需求。

工以及有雇工的城镇个体工商户及其雇工纳入失业保险费的征缴范围。实际上,目前,一些地区已经按此办理。 ◇简单一句话,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包括在城镇就业的所有劳动者,包括户籍不在当地的城市户籍职工和农民工。

本节重点:

1、我国为什么要实现多层次的养老社会保险制度?

第二节 养老社会保险基金的筹集

一、资金筹集的模式

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也即部分积累制,个人帐户部分预积累,社会统筹部分现收现付制。 社会统筹部分在省级乃至国家层面上按退休前一年社会平均工资的一定比例(一般较低,维持最低生活水平)实行平等分配,其基金来源为企业缴纳和国家财政支持;个人账户积累金额则完全归属个人。

二、资金的缴付及费率的确定

原则:1997年7月16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决定明确规定,将企业和职工缴纳的养老社会保险费按规定计入社会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两种不同类型的账户。职工所缴纳的部分全部计入自己的个人账户,企业所缴纳的部分则分为二个部分,一部分计入个人账户,另一部分划入社会统筹账户。

案例分析:小王在某市一家外商投资企业工作,每月基本工资1000元,补贴7000元,企业只按1000元/月的标准为其代扣养老保险费,对此,当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认为这种做法是错误的。老板称:6000元是补贴,不必缴纳养老保险费,请问这种做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参考答案:(1) 错误。缴费工资基数包括固定的津贴和补贴。

(2) 职工个人缴纳养老保险费的工资基数应按国家统计局关于工资收入的组成部分计算,即:计时或计件工资、以及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

(3) 照此计算本人工资低于当地企业职工平均工资60%时,应按60%计算,高于300%时,只按300%计算。 (4) 小王的缴费工资基数应为:1000元×300%=3000元。

小贴士:单位逃避社保缴费的招术

一是迟缴:最普遍、最典型的表现是不为试用期或见习期内的职工办理参保手续。提醒:建立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就该为职工办理社保缴费手续,试用期和见习期不能排除在缴费期内。

二是漏缴:因为一个单位只办理一个社保登记证,这就为部分企业漏缴提供了方便之门。如用临时工不缴;没鉴订劳动合同,不缴;只为核心层员工缴,不为一般员工缴。更有甚者,将参加社会保险做为单位内部的激励机制的奖励。声称只有考核合格或工作达到一定年限者,单位才会为其办理社会保险。提醒:用人单位和与其形成劳动关系的所有劳动者都应依法参加社会保险。单位不缴社保费,其性质与不支付劳动报酬相似,员工随时可解约,不用缴违约金。

三是少缴:也即用人单位不按劳动者上年度月平均工资确定劳动者的缴费基数。提醒:劳动者每年的缴费基数根据本

人上年度的月平均工资性收入确定。如劳动者发现缴费工资低于实际工资,可以要求补缴,如单位拒绝补缴,可在结束劳动关系60日之内通过申请劳动争议仲裁的方式追讨。

小贴士:别不在乎你的缴费基数

在现实中,企业故意压低职工缴费基数的现象较普遍。事实上,职工的缴费基数越高,其所享受的社会保险待遇也越高。尤其应该注意:缴费基数与生育期间的待遇、工伤待遇等直接有关。此外,还会影响到职工本人的公积金缴纳。

例:王女士去年的平均月收入为4200 元,单位为其确定的今年的缴费基数为2000 元。王女士本月难产生下女儿,按规定可以享受4。5个月的生育生活津贴。月生育生活津贴标准为本人生产当月城镇社会保险缴费基数,照此计算,因为单位违法少缴了王女士的社保缴费基数,因此,王女士每月的生育生活津贴少了望2200元,总计少收入9900元。

如职工不幸工伤,则少缴社保基数的损失则更大。

小贴士:劳动者对付企业不缴或少缴社保费的招术

申请劳动争议仲裁:通过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让企业补缴;

单方解除合约:按《劳动法》规定,单位不缴社保费,其性质与不支付劳动报酬相似,员工随时可解约,不用缴违约金;

写匿名信:向当地的劳动监察部门反映,劳动警察会立即上门查处,适用于职工人数较多的企业;

秋后算账:为怕报复,或因企业员工人数较少,写匿名信容易招致怀疑。在这种情况下,可暂时忍让,待结束劳动关系后60日内再通过申请劳动争议仲裁的方式追讨。

2、缴费的年限

◇ 缴费的年限新人15年以上;缴费年限至退休年龄时不满15年的,不发放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储存额一次支付。

◇《规定》实施前参加工作的职工,此前的工作年限视同缴费年限,缴费年限包括视同缴费年限满10年,不足10年者个人账户一次支付。

◇参保人员因工作流动在不同地区参保的,不论户籍在何

地,其在最后参保地的个人实际缴费年限,与在其他地区

工作的实际缴费年限及符合国家规定的视同缴费年限,应合并计算,作为享受基本养老金的条件。 △如何计算缴费年限与视同缴费年限?

用人单位和职工本人共同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年限为缴费年限。 视同缴费年限:已参加统筹的国有和县以上集体企业固定工,缴清了社会统筹基金的,1993 年12月31日以前的实际连续工龄视为缴费年限。

企业职工在实行养老保险人个缴费制前的工龄按国家规定一律视同缴费年限。其视同缴费的 年限与实际缴费的年限合并后为职工计算退休养老待遇。

案例:某女,1978年1月1日参加工作,先是在一企业工作,1988年1月1日调入当地政府机关工作,1995年1月1日进入一家企业任职,2000年1月1日开始缴纳养老金,2018年1月退休。问缴费年限和视同缴费年限各为多少?

分析:2000年以前没有缴费,要计算视同缴费年限的时间。

1978年至于1995年期间的16年工龄可作为视同缴费年限,1995年至2000年期间5年应该缴而没有缴,因此应该扣除。

2000年1月1日到2018年1月1日18年为缴费年限。

因此该女士视同缴费年限与缴费年限合计为34年。

国外替代率=刚退休时领取的养老金÷临退休前在职工资 中国替代率:可分为传统模式和现行模式。 在传统的养老保险模式下,替代率是按照退休时职工工资计算的;替代率偏高,平均在88%左右;国外一般在50-60%左右。

而在现行养老保险模式下,社会统筹部分以职工平均工资为基数;个人帐户部分则是以职工本人历史缴费工资为基数的。

基础养老金替代率=退休人员的平均退休金÷在职人员平均工资收入;现行规定为20%。

个人积累部分月退休金=11%*缴费年限*缴费基数*12/120 ,按一个人缴费年限满35年算,在不考虑工资增长、物价上升以及积累资金能够保值的前提下,一个中等收入者的个人积累替代率为38.5%左右,合计为58.5%,即其退休金相当于社会平均工资的58.5%。假定其一生的平均工资是退休前一年社会平均工资的80%,则个人积累部分的替代率降为30.8%,全部退休金收入的替代率大约为50.8%。

按最低限额缴纳的人员,其替代率只有38.48%,按最高

限额缴纳者,其替代率达到112.4%。

养老金调整机制:主要有两种办法:一是根据指数变动,自动调整养老金金额,二是参考指数变动,经审议或立法措施而改动养老金额。

△参加养老保险,退休后基本养老金如何支付? 被保险人按《规定》条件办理退休手续后,停止个人缴费。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在按月支付基本养老金时,个人帐户的余额部分继续参照银行规定的同期居民一年期存款利率计算利息。

按《规定》标准支付的基本养老金,其基础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综合性补贴在养老保险基金中支付,个人帐户养老金由个人帐户中支付,并按企业与个人缴费的比例分别冲抵。

离、退休人员个人帐户养老金,在个人帐户储存额支付完毕时,由养老保险基金中继续支付,至死亡时止。

企业和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有什么权利和义务? 根据《劳动法》的规定,企业和职工必须依法参加养老保险,按规定履行缴费义务。 参加养老保险的企业和职工,有依法参与和行使监督的权利。

企业有权通过当地社会保险监督机构,要求社会保险机构合理有效地管理使用养老保险金。

职工有权随时查询本人养老保险个人帐户的情况,有权在退休后按时足额领取养老金。如果用人单位未按规定缴费,职工认为其养老保险权益受到侵犯时,有权举报,或提请劳动监察机构或劳动争议处理机构依法进行处理,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以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上一篇:学校综合素质评价方案下一篇:java程序员的进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