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区社会保障工作调研情况的报告(精选9篇)
根据工作计划,5月26日至28日,区政协对全区社会保障工作进行了实地调研。调研组听取了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工作汇报,深入到部分镇街道、村居调查了解情况。一致认为: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全区广大社会保障工作者的辛勤努力,全区社会保障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基本形成了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形式多样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新模式,为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全区社会保障工作的基本情况
2009年全区收缴各项保险基金2.6亿元,支付各项保险待遇1.95亿元,社会保险基金累计结余达3.47亿元,全区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95%,全区社会保险基金收大于支,社会保险体系得到不断完善,安全网功能得到有效发挥。
(一)社会劳动保险覆盖面不断拓展。一方面,通过加大对民营企业、灵活就业人员、个体工商户的政策宣传和引导力度,鼓励广大自由就业者依法参加社会保险,企业职工和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意识显著增强。对未参保或少参保企业,由劳动保障监察大队督促检查,做到应保尽保,进一步扩大了养老保险覆盖面和用人单位的参保率,维护了职工的合法权益。2010年1-5月,实现扩面2087人,参保职工人数达3万人,全区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95%,收缴养老保险基金6124万元,为3358名企业离退休人员按时发放养老金2080万元,社会化发放率达到100%,收缴工伤保险基金62万元,为17名工伤职工拨付保险金9万元,收缴生育保险基金46万元,为104名职工拨付生育保险金88万元。同时,失业保险促进就业功能得到积极发挥,失业保险基金列支再就业培训补贴和职业介绍补贴36万元。另一方面,强化对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征缴清欠力度,确保离退休费按时足额发放。由于各种原因,全区差额、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累计拖欠养老保险金773万元,为确保基金的正常收缴和发放,建立了养老保险金征缴清欠台帐,并实行定期通报制度,杜绝发生新的拖欠。2009年清理养老保险欠费330万元,收缴养老保险基金12348万元,收缴失业金94万元,为3093名离退休人员支付离退休费12202万元,社会化发放率达93%。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814万元,失业保险基金累计结余608万元。
(二)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为确保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基金的正常积累,对欠缴单位逐一发放催缴通知单,确保基金征收足额到位。对职工退休时不足缴费年限的和灵活就业人员不足实际缴费年限的严格补缴政策,做到不缴不保。2010年1-5月,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收缴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为1625万元,支付医疗保险统筹待遇1290万元。收缴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基金454万元,支出196万元。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和参保人员的监督检查,对未及时备案和外伤人员等有疑问病人的情况认真核实,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杜绝医保基金的流失,合理控制医疗费用支出,全区参保单位已达496个,参保人数达25600人。自2009年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以来,社保部门加大政策宣传力度,让居民医保政策进入每一个社区、家庭和学校,达到家喻户晓,有力地推动了居民医保的顺利开展,2009年参保居民13.59万人,收缴医疗保险基金834万元,支出232万元,基金累计结余602万元。同时加强了代办机构建设和网络建设,强化经办机构业务人员的培训和指导,简化审批手续,2010年4月份与各医保定点医院实现联网办公,方便了参保群众就医,增强了对定点医疗机构的实时监督。
(三)扎实开展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2009年,我区被确定为全国320个、全省19个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区县之一。根据国务院、省新农保试点政策规定,成立了东港区新农保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按照“个人缴费、集体扶持、财政补贴”的原则,制定出台了《东港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暂行办法》。完善了区、镇、村三级新农保经办管理机构工作职责,明确了工作分工和相关责任,每村设立协办员和协保员各一名,设立了转帐电话、POS机等,领保人不出村通过转帐的形式就可以领取养老金。制定了新农保业务经办流程,业务经办实行“五公示一承诺”,即参保资格公示、保费收缴明细公示、待遇领取资格公示、待遇发放变动公示、养老金发放明细公示,将每月发放时间及经办服务标准向社会公开承诺。实行 “先试点后推广”的模式稳步开展工作,每个工作阶段开展初期,先到基层了解情况,通过开座谈会、入村调研等方式听取基层经办人员和群众的意见,结合工作实际形成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和落实办法,保证了试点推进工作少走弯路。全区60周岁以上农村居民直接享受每人每月55元政府补贴,全区共有7.05万名符合领取条件的老年人进行了参保登记,已发放2009年12月至2010年3月养老金1547.43万元。
(四)建立完善劳动保障信息一体化系统。为整合行政资源,提高工作效率,建好劳动保障信息一体化、劳动保障服务队伍两张网,逐步实现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一体化,推进全区劳动保障信息化服务水平,我区建立了覆盖全部参保人员和参保单位的集中式资源数据库,于2009年6月15日正式上线应用,实现了市、区两级联网办公,在镇(街道)、社区(村居)两级普遍建立劳动保障信息发布站,网络终端延伸到各个经办窗口和相关服务机构,实现了就业和社会保险业务的信息化、一体化,促进了服务对象由主要面对城镇职业群体向城乡全体居民的转变,做到工作平台从区向镇(街道)及社区(村居)延伸、经办服务向精细化迈进,管理方式走向统一规范,构建起了以人为本的劳动保障大服务体系。
二、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近年来,我区社会保障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困难。一是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任务艰巨。城镇社会保障覆盖面较窄、统筹层次较低、基金支付压力大,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率还比较低。农民工的养老、医疗、工伤等社会保障问题亟待解决。二是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管理还不够规范,需相关部门配合,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三是社会保障工作还将长期面临人口老龄化、大规模人口流动、就业方式多样化等许多挑战,必须从制度、机制、体制等方面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四是社会保障服务能力亟待提高。有些工作人员的专业化水平相对较低,与当前的信息化水平不相适应,服务平台建设落后,影响了属地化工作的顺利推进。这些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制约了我区社会保障工作的快速发展。
三、意见和建议
社会保障工作关乎国运,惠及民生。既具有政策的综合性,也具有明显的群众性,事关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认真分析新形势,充分把握新机遇,积极应对新挑战,不断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努力把新时期的社会保障工作做得更好。
第一,要深刻认识社会保障工作的极端重要性。社会保障关系每个家庭、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是基本而重大的民生问题。全区各级各部门要把社会保障作为履职尽责的要事、改善民生的大事,切实摆上重要位臵。要按照城乡居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失有所助、伤有所补、人人享有基本保障的目标,积极强化措施,努力提高社会保障工作水平,不断增强社会保障能力。要通过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解除人们养老、医疗等方面的后顾之忧,提高生活质量,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通过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使解决弱势群体生活中的问题制度化、规范化,从而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要根据形势的发展、群众的要求,积极探索符合我区实际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新路子,着力解决面临的突出矛盾,推动全区社会保障事业科学发展。
第二,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要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不断完善社会保障政策体系。一是继续加大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力度。继续把扩面征缴当作社保工作的首要任务、当务之急和重中之重,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打好扩面征缴“三大战役”:打好阵地战,确保已参保企业、人员不流失,不断保;打好运动战,以非公有制从业人员、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等“四类”人员为扩面重点,努力做到应保尽保;打好攻坚战,加大社保稽核力度,综合运用行政法律舆论等手段,多管齐下,严厉打击恶意拖欠社会保险费行为,切实做到社会保险费应收尽收。二是着力解决特殊群体参保问题。多渠道筹集资金,解决国有集体企业退休人员、“老工伤”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问题;积极按照省、市有关规定,稳步推进具有城镇户口的各类临时工等特殊群体参加社会保险问题;全面落实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严把审核关,做到“即征即保”,切实维护被征地农民权益。三是扎实推进城镇医疗保险。重点是要区分不同情况,采取分类、分步、分批纳入方法,争取将各类困难企业和灵活就业人员纳入参保范围。
第三,要进一步推进管理体制机制创新。要不断探索,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提高社会保障工作水平。一是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要结合我区实际,积极做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工伤保险统筹工作,继续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结合省、市有关文件精神,积极探索新老农保、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之间的衔接,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二是搞好保险制度衔接。抓紧研究各项制度之间,特别是城镇职工、居民医保与新农合、城乡医疗救助之间以及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与新农保衔接政策,努力做到社会保障不同项目既不重复,又不落空。同时,搞好老农保与新农保、老工伤与工伤保险的接续衔接。三是探索建立城乡一体化保障机制。使进城落户农民在社会保障、子女上学等方面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要对农民落户城镇变成市民后,涉及的新农合、新农保向城镇医疗保险、养老保险转换进行研究,制定政策措施,出台具体办法,为农民变市民扫清制度障碍。
第四,要进一步强化保障措施。社会保障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强化工作措施,形成整体合力,全面组织推动,抓好工作落实。一是增加公共财政投入。要根据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财政支出用于社会保障的比例,确保配套资金足额到位。二是加强社保资金管理。社保资金是老百姓的保命钱,要专款专用,不能挪用,不能挤占,更不能损失。要加强资金管理,搞好审计监督,确保社会保险基金保值增值,发挥最大使用效益,切实维护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三是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要加快推进社会保障公共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把社保管理服务平台向城乡基层延伸,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努力实现社会保障“一卡通”。同时,把社会保障工作纳入绩效评估体系,加强考核,推动各项工作落实,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共同支持社会保障工作的良好局面。
一、农垦办社会情况
我省农垦和全国其他垦区相比,虽然规模较小,但有许多共性,所以在创办和建设期间,也同时兴办了一批社会事业等单位,真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一)农垦办社会的现状
陕西省农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我省农垦的省级管理部门,属企业性质,业务归口省农业厅管理,人员、资产由省国资委监管。省农垦集团受省政府委托履行行业管理职能,除直接经营管理10个企事业单位外,还管理榆林、延安、西安、汉中等农垦企事业单位,同时受农业部农垦局行业指导。10个企事业单位是:渭南垦区管理处、华阴农场、沙苑农场、朝邑农场、大荔农场、冯原牧场、农垦职工医院、陕西机电技工学校(农垦技校)、农垦干休所、农垦培训中心。另外,还有1个控股公司即陕西英考鸵鸟股份有限公司,1个海外全资公司即中喀(喀麦隆)英考农业开发有限公司,1个参股公司即陕西农垦矿业资源有限公司。行业管理的榆林、延安、西安、汉中农垦下属8个农场和1个乳业总场。榆林垦区规模最大,共有6个农场,其中南郊、鱼河、牛家梁、马合等4个农场由榆阳区农垦局管理,石马坬和新桥农场分别由横山、靖边县政府直管。
我省农垦办社会职能主要有:一是社会行政职能。属于相关政府部门授予或者委托相应行政执行的职能,主要有:土地管理、小城镇和居民点建设与管理、环境卫生与绿化管理、计划生育管理、综合治理(主要是治安管理和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管理、农场道路管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管理、林木管理、农机管理、水资源和渔政管理、动物防疫。二是社会事业职能。属于相关政府部门授予或者委托相应管理权的事业性管理职能,主要有:民政(包括抚恤、敬老、助残、扶贫济困、最低保障、赈灾)、社会保险(包括养老、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离退休人员管理、人武部、司法所、文化宣传和就业培训、幼儿园、科研站所、电视广播。三是属于为农场及所属企业生产、职工生活服务的社会公益事业、服务性事业,主要包括:危房改造、水电取暖等管理与服务、物业管理与服务、医疗卫生管理与服务。以上三类合计共有30余项之多。
截至2010年底,我省农垦国有农场办社会职能机构总数343个,分布在全省农垦各主管部门、国有农场及其各分场,办社会职能职工人数920人。
(二)农垦办社会带来的问题
我国已经基本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有农场作为经济主体,第一属性是企业,也要与其他企业一样平等参与市场竞争。但是由于其仍然承担着办社会职能,这些沉重的支出压力,严重削弱了其市场竞争力,制约了农场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削弱了农场生产经营能力。
一是农场既要参与市场竞争,追求经济效益,又要承担办社会职能,兼顾社会效益,经营目标不明确,影响了竞争力;二是农场在从事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同时,又要负责社会职能单位的各项事业正常开展,日常管理事务繁多,不利于集中精力从事生产经营。
2、加重了农场负担,影响了职工增收。
农场作为企业,既要按政策向国家缴纳税费,又要承担办社会经费支出,这种双重支出,影响了企业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能力。随着国家税费改革减轻农民和农工负担政策的实施, 农场不可能直接向农工摊派办社会费用,这些费用表面上由农场承担,但农场通过提高土地承包费的办法变相增加了农工负担用于社会性支出,同时由于农场盈利能力变弱,农工福利待遇也受到影响。
3、制约了农场社会事业发展。
由于农场资金普遍困难,社会事业仅能维持低水平运转:一是基础设施落后。农场社区管理、水、电、暖、交通、道路、环境保护、危房改造等由于缺乏资金,发展滞后,有的场区甚至落后于当地农村。二是部分机构设备陈旧,管理落后。比如医疗卫生单位,长期以来,农场对这些单位投入不足,医院设备得不到更新,房舍简陋,医护人员业务水平不高,致使病源日益减少,各医疗机构处在艰难维持运行状态。三是规模小。为了减轻人员负担,压缩开支,农垦办社会机构一再精简,人员缩编到极致,有些机构甚至只有1名工作人员,有些机构由其他岗位人员兼职。四是缺乏人才。由于办社会机构人员待遇低,生活条件差,直接导致人才进不来、留不住,农场只能聘用农工代替,工作水平越来越差。
4、影响了农垦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由于农场办社会支出巨大,农场经济效益差,社会事业、公益事业、服务事业落后,导致职工收入低、场区环境差、生产生活很不方便,极大地影响了农垦职工对建设农垦、建设美好家园的信心。
存在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长期以来,我省农垦国有农场社会事业自我兴办,自成体系,游离在各级政府的社会管理体制之外,缺乏公共财政有效支持。目前,国有农场场域社会事业还没有列入当地政府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不利于政府对农场社会公益事业的统筹规划、投入和管理,不利于政府把农场内应该由政府管的事情管好、管到位。政府对农垦社会事业的管理服务渠道不通,政策不明确。农垦是国有企业,从事的又是农业行业,国家给国有企业的政策因农垦是农业行业而享受不到,国家的强农惠农政策因农垦是国有企业也享受不到,农垦被“边缘化”问题比较突出。
二、农垦分离办社会进展情况及面临的困难
(一)分离办社会的进展情况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切实减轻国有企业社会负担的要求以后,我省农垦以此为契机,在分离办中小学校方面,迈出了实质性步伐。一是2003-2004年,榆林市垦区各农场共移交中小学校21所;2006-2009年,在省财政厅、省国资委的支持下,省直农垦、延安市农垦、榆林市农垦将其余1 1所中小学校全部移交地方政府。二是顺利化解了九年义务教育债务。2009年,省财政共给农垦解决化解九年义务教育债务资金1 807万元。以上两项,已经基本解决了农垦办教育负担。
(二)分离办社会存在的困难
分离国有农场办社会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政策性强,任务艰巨,难度很大,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
从农垦自身看,主要是一些农场对分离办社会职能的决心不够坚定、方向不够明确、措施不够得力。这也是农场游离于当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之外,“政策边缘化”问题不能有效解决的重要原因。造成这种局面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农场地处偏僻,长期以来,当地政府对农场发展建设重视不够,处于放任自流状态,农场担心社会职能移交后,地方政府仍然不承担应有的责任,反而影响场域社会事业的发展。二是受传统体制及思维定势影响,农场对办社会习以为常,不仅缺乏忧患意识,而且缺乏改革的意愿和动力。三是农场认为自己办社会可以统筹垦区农场经济社会发展,便于管理,便于职工生产生活,减少与属地政府和相关部门矛盾,如果移交地方,反而会产生新的矛盾。
从外部环境看,部分地方政府承接农场办社会职能的积极性不高,动力不足。主要也有三方面原因:一是政府对农垦在新时期的定位和改革方向不确定,影响了农垦管理体制改革及国有农场分离社会职能等改革措施的推进。二是农场办社会支出较大,而且还在逐年增加,并形成大量办社会债务,加上农场办社会基础差,要赶上周边农村水平,需要继续付出大量资金、时间和工作,绝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当地政府对承接农场办社会职能望而生畏,感到很棘手。三是农场在分离办社会职能过程中确实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不单纯是钱的问题,如原有人员的安置和待遇问题、原机构遗留的债务问题,地方政府对农场社会如何实施规范管理、农场社会职能和农村社会职能协调平衡问题等,都需要研究解决。即使是实行内部政企分开,也存在内设机构的合法性及经费如何保障,与农场经营职能如何划分等问题。这些问题也都直接或者间接影响了地方政府接收的决心。
以上问题,都需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认真研究,循序渐进,在稳步推进的原则下积极加以解决。
三、政策建议
目前,推进我省农垦分离办社会职能的时机基本成熟。一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对此做出过明确要求;二是2006年推进的深化国有农场税费改革,进一步规范了国有农场各项收费,推进了国有农场管理体制改革,为分离办社会职能奠定了基础;三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力不断增强,各级财政逐步具备了承担农垦社会职能的能力;四是全国其他垦区在分离办社会职能上的试点,为我省提供了经验。
根据赴外省农垦考察了解的情况和参阅其他垦区的资料,全国农垦分离办社会职能的方式主要有:一是将农垦企业所承担的行政性和社会性公益性职能、机构、人员及相关资产移交给地方政府管理。主要有两种具体方式:一次性全部移交,如北京垦区等;分项分批移交,成熟一项移交一项,如辽宁、江西垦区等。
二是将农垦所承担的社会职能及社区管理机构、人员、经费预算等在农场内部与生产经营职能分开。主要是在农场内部设立社区管理委员会等机构,专门负责社会管理等工作,如江苏、安徽、宁夏垦区等。三是将具备条件转化为经济实体的社会机构推向市场,向社会开放,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如内蒙古、江苏、安徽、福建、河南、广东等垦区等。四是在农场辖区内建立新的政府机构或政府派出机构,负责社会管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主要有两种形式:保持农场建制不变,同时在农场设立县或乡政府机构,如上海垦区等;在农场区域设立管理区、开发区等派出机构,建立财税体制,赋予行政管理职能,与农场一个机构,两块牌子,如河北、湖南垦区等。五是撤场建政,以新建立的县、乡(镇)机构取代农场等,如河北、湖北、湖南等垦区部分农场。
综合以上情况,全国其他垦区情况各不相同,差异很大,我省农垦虽与他们没有可比性,但在很多方面可以借鉴。根据全国农垦分离办社会职能的经验,结合我省的实际,对我省农垦分离企业办社会提出以下建议:
(一)总体思路
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坚持生产经营市场化、公共服务均等化、生活服务社会化,进一步解决农垦政企不分、社企不分问题,促进农垦和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是统一思想,达成共识。
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要进一步重视农垦,关心农垦,支持农垦的发展,帮助农垦减轻办社会职能负担。我省农垦曾经为新中国的建立,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过重要贡献。近年来,农垦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在农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现代农业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农业“走出去”等领域发挥了一定的示范带动作用,在自身经济效益有所增长的同时,创造了大量社会财富,取得了显著社会效益。农垦作为共和国“子民”,理应同等享受改革开放成果,享受公共财政。为此,省、市、县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应该尽快制定落实政策,为农垦同等享受公共财政疏通渠道,排除障碍,确保国家惠农强企政策顺利覆盖农垦。
二是明确目标,坚定信心。
一是农垦自身要坚持深化改革,坚定企业化改革方向,坚持以生产经营,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二是农垦要主动加强与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主动汇报,争取了解、理解和支持。农垦的各项改革都离不开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要在农业部农垦局、省国资委及各级政府的指导帮助下,明确发展方向,准确定位在当地区域经济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融入当地社会,不能长期游离于区域经济社会之外。三是要下决心分离办社会职能,充分认识办社会职能给农垦带来的利与弊,打消各种顾虑和担心,主动配合当地政府把国有农场社会事业办得更好,为农场经济发展和职工群众生活提供更好的服务。
三是循序渐进,稳步实施。
我省农垦办社会和全国农垦其他垦区一样,由来已久,情况复杂,应该借鉴全国农垦“循序渐进,稳步实施”的经验。改革方向和思路明确后,逐步推进,不强求一步到位。既要考虑农垦的需要,又要考虑地方政府管理水平和承受能力。从全国农垦的情况看,一次性将全部社会职能移交地方政府的垦区和农场还是少数,大多数采取先易后难,先分项、分期、分批移交,先内部分开,后彻底分离。
四是因地制宜,多策并举。
我省农垦管理体制比较复杂,有省直管的,如省农垦集团;有市管的,如延安、汉中、榆林榆阳区农垦局;有县管的,如横山县石马坬、靖边县新桥农场,还有行业管理的,如省农垦集团对全省农垦的行业管理、榆林市农垦服务总站对榆林市农垦的管理。因此,在推进分离办社会职能时,应按照不同的体制和当地的情况,从实际出发,分别采取不同的办法和政策,不能搞“一刀切”。
五是坚持自愿,维护稳定。
推进农垦分离办社会职能牵扯到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政策性强,工作难度较大。各项工作一定要在农场自愿、各级政府部门自愿,特别是农垦职工群众自愿接受的前提下开展。要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切实维护职工群众利益,让他们享受到改革成果。要做好职工群众思想工作,掌握思想动态,深入开展宣传、讲清形势、交待政策、扎实工作,避免因政策不到位,造成不同群体利益反差引发不必要矛盾,影响农垦稳定。
(三)具体措施
一是分离农垦办社会职能先采取内部分开,再逐步过渡到彻底分离的办法。建议农垦各级主管部门和各农场,将办社会部门、职能、人员、机构、经费、资产、财务、会计核算等在内部分开,成立专门的社区管理委员会,统管农垦社会事业。二是各级政府应将农垦社会事业纳入统一规划和财政预算。国家出台的有关涉农涉企政策,要积极向农垦倾斜安排。三是省农垦集团每年向省财政厅统一上报全省农垦社会事业经费预算,由省财政厅核准批复后下拨各社区管理委员会和农场社区机构。市、县财政部门也要安排一定的农垦社会事业配套资金。四是对农垦2010年以前发生的办社会事业债务,由中、省财政帮助化解。五是为了加速国有农场社会事业的发展,建议将农垦国有农场自行实施的道路硬化、小型水利、人畜饮水、电力设施、环卫、绿化等公益项目纳入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范围。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国有农场政企不分、社企不分带来的矛盾日益突出,严重制约了国有农场发展。适时推进国有农场分离办社会职能改革,不仅可以促使国有农场重新焕发生机活力,也必将使其成为带动农村农业集约化经营的中坚力量。
关键词:杨家湾村 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调研报告
杨家湾村在围场县、乡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立足自身实际,选择符合该村实际的经济发展路子,努力谋求杨家湾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出路、新气象。近年来,该村农村经济社会取得了较快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有了质的提高,社会面貌呈现出新气象。现将有关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1 杨家湾村基本情况
杨家湾村位于乡政府所在地,距县城35公里,111线国道穿村而过,交通十分便利。共有18个村民组、505户、2025人。全村社会总面积25.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925亩,其中川平地1800亩、山地2125亩。农民主要以种植马铃薯和玉米为主。截至2009年10月份,全村有牛存栏248头,其中10头以上的养殖大户4户。辖区内主要有铁矿和金矿等矿产资源。2008年人均纯收入2230元。
1.1 村级组织运转情况 杨家湾村共有党员54名,村民小组18个,村民代表43名。村支部书记王艳新,村主任王玉生,计生干事邓学华。村委会工作运转正常,效率较高。定期召开村委会议和党员会议,村“两委”成员精神面貌良好,在群众中威信较高。坚持贯彻执行村务公开、党务公开制度,虚心接受群众监督,使村里的各项工作都有条不紊地进行,努力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1.2 产业发展情况 杨家湾村境内有铁矿及金矿等矿产资源,因受国际金融危机、铁粉价格低糜及缺少外来投资等因素影响,铁矿资源未得到有效开发。农业主要以种植业为主,粮食作物主要有马铃薯、玉米,经济作物以种植胡萝卜为主,甘蓝、大白菜为辅。通过近几年乡、村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产业布局趋于合理,蔬菜种植逐渐形成规模,2010年引进外来客商进行土地合理流转,现已签订承包合同1000亩,建蔬菜种植示范园区一处,全部用于种植胡萝卜,这对该村种植结构的改善将产生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3 社会事业发展情况 随着經济社会的发展,杨家湾村的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迅速。111线国道贯穿大半个村,另外几个组也有“村村通”工程,有线电视、通讯信号、自来水实现全村覆盖。居民住宅绝大部分为砖瓦结构,庭院卫生干净,院子水泥硬化。家用电器基本普及,好多家庭已购置电脑及家用轿车,家庭年收入十万元以上户大量涌现。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小学毕业升学率达100%。有村卫生所1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农民参保率达90%以上。计生工作水平进步较大,计划生育达到99%,人口自然增长率稳步下降。
2 杨家湾村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
通过调研走访,了解到杨家湾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村集体经济薄弱,财政支撑乏力,干部想干事但缺乏资金保证,集体经济整体素质不高,结构单一,全村无规模以上企业;公益事业体系不完善,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不适宜;社会稳定任务加重,人民群众对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社会治安的状况日益关注。
3 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
3.1 交通优势 杨家湾村位于乡中心地带,东与内蒙赤峰市毗邻,国道111线穿村而过,交通十分便利。
3.2 产业优势 今后相当长时期内,胡萝卜种植将是该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源和增长点。积极创造条件引进外来资金为胡萝卜产业形成规模提供基础保障,实现农业生产与工业生产互融。
3.3 人力优势 目前全村有2025口人,具有劳动能力人口为三分之一以上,劳动力十分充足,且多数村民都有丰富的胡萝卜种植和销售经验,人们的商品意识普遍较强。
4 经济社会发展保障措施
一是培养农村经济发展带头人。经济要发展,结构要调整,人才是关键。立足职能,加大对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力度,切实提高他们增收致富本领、依法办事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使其真正成为农民奔康致富的带头人,村级经济发展的“领头雁”。
二是找准农村经济发展新路子。按照布局区域化、经营集约化、种植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的要求,最大限度地利用好资源、区位和气候优势。在农业上今后相当长时期将继续向农业要效益,着眼市场需求,立足基础条件,进一步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做大做强胡萝卜产业。在稳定1000亩胡萝卜示范种植园区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做好“胡萝卜文章”,提升胡萝卜生产的档次。积极外联,优化发展环境,鼓励客商建设冷库等胡萝卜产业配套设施,为胡萝卜等蔬菜产业深加工选好路子,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在工业上将等待国际金融形势好转,铁粉价格上扬之机加大外联,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吸引外来客商合作开发我村铁矿资源,增加集体收入。另外,要有组织地加大对外出务工人员的管理及培训力度,提升他们的工作及服务能力,促进劳动力就业,带动农民增收。
三是积极争取上级扶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抢抓发展机遇,积极争取上级扶持资金,把项目建设作为改善经济结构、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创新招商模式,拓展招商领域,走出去、引进来,认真梳理我村急需解决的涉及基础设施建设、公益事业、民生保障等问题,加大外联力度,除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外,鼓励在外创业成功人士回乡投资,以上级投资、外来投资和农户投资为主体,建立多元投入机制,争取更多的项目落户我村。
内司工委
(2009年6月19日)
为进一步了解我县社会治安管理工作,提高对政府社会治安管理工作报告的审议质量,于本月3日-5日,在常委会副主任陈东升带领下,内司工委就社会治安管理工作进行了会前调研。调研先走访了尧渡派出所、香隅派出所、洋湖派出所,分别在三个派出所召开了由镇人大主席、副主席、镇分管领导、司法所所长、派出所负责人及相关人员参加的座谈会,听取了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并在三所安排一定时间抽阅了部分案卷材料。然后安排一个下午集中在人大接待室抽阅了县局部分案卷材料。最后,在县公安局召开座谈会,局班子成员,治安、交警、法制、经警、刑警、国保、110指挥中心等相关科室负责人参加了座谈会,会上听取了公安局负责人工作情况汇报,并与大家进行了座谈。在基层所调研时,公安局负责同志陪同了调研。调研之前,还向县人大代表发放了调查问卷进行调查了解。现将调研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社会治安管理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公安机关依法履行职责,治安管理水平有很大提高,工作作风不断转变,克服了各种困难,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为我县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一是以《治安管理处罚法》实施(06.3.1)为契机,认真组织干警学习、培训,提高公安机关依法履职的能力;强化治安管理措施,严格依照程序办案、规范干警执法行为;较好地树立了“四种意识”,即证据意识、程序意识、人权意识、时限意识,较好地克服了以往的“执法不知法、执法随意性、执法粗糙等一些不规范的执法行为,案件质量不断提高。2008年以来共查处治安案件1220起,查处违法人员1908人。
二是适时开展打击刑事犯罪活动的各项专项行动,全力维护社会秩序,保持了公安机关对社会治安很好控制能力。组织“命案必破”专项斗争,效果显著,连续三年保持良好纪录(及时侦破2.20抢劫命案,6.3抢劫杀人案,特别是“6.3”抢车杀人案,只用了短短3天);组织开展了“两抢一盗”“扫黑除恶”等专项行动,侦破一大批有影响的刑事案件,严厉打击了杀人、抢劫、爆炸、投毒等严重暴力犯罪,特别是“两抢一盗”发案上升势头得以遏制。据统计2006-2008年城区这类案件(可防性)分别下降34%、36%、37.5%。
三是治安管理有所加强。加大了对治安复杂区域和部位尤其是重点治安乱点的整治力度,加强了人口信息工作;加强了对高危人群的管控和旅店等重点行业的管理;加强了重大活动安保工作;加强了枪爆等危险物品动态监督,最大限度地消除治安隐患。加大了对涉黄、赌等违法犯罪活动的打击查处力度,查处黄、赌案件32起,处理违法犯罪人员238人。同时,加强了道路交通、消防管理工作,08年以来,查处各类交通违法行为28414起;08年全县交通事故和交通死亡人数较往年下降了69.2%、19.7%,今年1-5月又分别下降27.8%、6.25%;未发生过重特大消防事故。
四是防控体系有所完善。城区主要路段、复杂场所、要害部位共安装视频探头31个,全县76个金融网点报警系统完成与110联网。边境省、市际治安重点视频监控系统建成并使用,以“三台合一”的110指挥系统为龙头扁平化指挥体系逐步形成。组建了治安巡逻队,对城区实行24小时巡逻,城区治安防控能力明显提升。
五是基层基础工作有所加强,社区和农村警务不断推进。08年5月,全县11个社区和31个农村警务室全部建成。在此基础上,还不断深化了警务机制和工作的创新改革(如尧渡所实行“三队一室”警务运行模式和根据居民生产、工作规律和治安情况,实行“弹性工作制”、“错时工作制”等等),使警务室真正成为了“群众家门口的派出所”。
六是在工作任务特别繁杂、艰巨的情况下,没有放松队伍建设。
二、问卷调查情况
向全县县人大代表发放175份“社会治安情况调查表”,收回175份。从调查表统计的情况看,县人大代表对我县治安管理工作总体反映良好,工作满意度较高。其中,“你对我县社会治安情况感觉如何?”满意110人,占62.9%;基本满意64人,占36.6%;不满意1人。“你对我县公安机关治安管理工作是否满意?”满意99人,占56.6%;基本满意72人,占41.2%;不满意4人。“你对我县公安干警执法水平和工作作风是否满意?”满意94人,占53.7%;基本满意80人,占45.7%;不满意1人。
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文明不断丰富着我们的生活,人们对衣食住行以外的社会问题也逐渐关心起来。治安是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问题,治安问题越来越为人们所关心。从收回的问卷调查表看,县人大代表为对我县社会治安工作也提出了许多合理化的意见和建议。归纳起来看有:进一步加大对法律法规的宣传,营造良好氛围,人人知法、懂法、守法,达到群防群治;进一步加大对犯罪的打击力度,尤其加大对黄、赌的查处和惩治力度;进一步加强网吧的治理力度,尤其对偏远学校周边网吧的治理,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加强校园周边环境的监管;县城及乡镇闹区小偷猖獗,严重影响了社会治安,希望公安机关要加大对盗窃犯的打击、整治力度,加强对流动人口管理,保证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提高群众的安全感;进一步加大对地皮卡的打击力度,为投资者创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经营环境;进一步加强公安队伍建设,加强对公安干警的教育,着力提升公安干警的素质,做到文明执法、公正执法、严格执法。也呼吁增加基层派出所的警力、加强装备,提高基层派出所的应急处理能力。
三、治安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在矛盾凸显时期,我县的社会治安形势依然不能乐观,主要是:
(一)刑案犯罪发案率仍在高位运行,局部有上升趋势,据统计我县入室盗窃、街面“两抢”、街头诈骗等刑事案件发案比例较大。恶性案件不时发生(如2.20、6.3抢劫杀人案件),特别是流窜、团伙作案增多,作案手段和工具不断翻新,犯罪分子胆子越来越大,侵害对象从以往的特定群体向一般群体转化,案发时间和地点从过去特定向不特定转化,恶性案件增多,社会危害性进一步增大,这充分暴露了我们治安防范领域还有很多薄弱环节。
(二)社会不稳定因素还大量存在。就我县而言在建设征地拆迁补偿、林权改革、企业改制、生态环保、医患纠纷、安全生产事故等方面诱发的上访、群体性事件,依然不断发生。有些处理只是表面的,矛盾、问题仍然存在。
(三)警力不足,对治安管理工作上台阶造成影响。目前我县警力和人口比是万分之四点七,排在全省后边,因受警力不足影响,尽管公安机关最大限度的警力下沉到基层一线,也难以有效解决警力不足的问题。目前,距公安部要求的城区派出所不低于20人、建制镇不低于10人、建制乡不低5人,要求还有很大差距。警力不足对社会治安管理以及执行行为规范化及执法质量等诸方面均造成一定影响。
(四)基层基础工作依然薄弱。人防、物防、技防措施落实还不够到位,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基层自治组织,对社会治安工作不敢管、不愿管、不会管现象依然存在,综治工作流于形式;一些乡、镇的巡防经费、人员待遇、安全技术防范装备经费得不到保障,群防群治组织难以为继;对流动人口和私房出租仍没有一个有效的管理办法;对重点场所的管控上,相关部门齐抓共管不够,没有形成合力;社区和农村警务室作用发挥不明显。
(五)公安机关的执法能力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执法观念还没有根本转变。从这次我们抽查的案卷中看,公安机关执法工作中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如执法行为不规范,办案存在随意性。人权意识、程序意识仍然不强。服务意识有待于加强。
(六)县城交通秩序比较混乱,街道车辆乱停乱放严重。这里主要是几个客观上的顽症没有得到解决,一是车站;二是马自达;三是没有商业或公益的停车场。
以上存在问题,既有社会的客观因素,也有体制和机制的原因,还有我们工作不到位的问题。
四、几点建议
1、加强宣传教育,营造良好氛围。《治安管理处罚法》是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有着密切关系的一部法律,也是一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法律,要充分认识正确实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重要性,要大力宣传这部法律。公安机关要结合这次“江淮普法行”活动的开展,采取多种方式广泛深入地进行《治安管理处罚法》的宣传教育活动。采用以案说法、发生在群众身边的案例来教育群众,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努力增强宣传教育的实效性,切实增强公民自觉遵守法律意识,积极营造贯彻实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良好社会氛围。
2、进一步加大严打整治工作,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公安机关要把严打整治工作作为促进社会和谐,确保重要战略机遇期社会稳定的一件大事来抓,目前,恶性刑事案件和“两抢一盗”“黄、赌”案件是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公安机关要周密部署,加大综合整治力度,要以提升恶性案件侦查破案水平,加大对侵财性案件、流窜作案的打击力度为切入点。坚决遏制盗窃案件的高发势头,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3、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加强对干警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筑牢树立以人为本、执法为民的思想理念,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统一全体干警思想,引导广大干警深刻理解、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内涵和要求,进一步打牢执法为民的思想根基;坚持和谐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实体与程序并重,打击与保护并重的理念,为执法行为规范化建设夯实思想基础。同时要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进一步加强公安执法的内外监督。在内部监督上,要严格标准,严密办案程序,落实工作责任,健全执法责任体系,执法质量考评体系,完善内部监督,从制度、规范上防止错案的发生。在外部监督上,自觉接受人大常委会、检察院等机关的法律监督,自觉接受新闻舆论监督,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和问卷调查等方式,广泛征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改进公安执法工作,争取让领导、各界、群众都满意。
4、建立和完善社会治安防控的长效机制,切实维护社会、政治稳定。要充分发挥“三台合一”的警务指挥平台作用,加强社会治安信息网络化建设,及时掌握和了解社会治案信息。要结合实际,合理确定防控区域,明确防控重点区域和重点部位,有的放矢的开展工作。要在主城区全方面建立治安巡逻、特警处置机制(可以考虑从财政予以投入保障,扩大辅警方法予以解决),把治安问题处置在初始阶段,把突发问题控制在最小范围,防止问题扩大、蔓延和质变。要对一些治安复杂地区、行业和某一方面犯罪突出的重点地区和重点问题进行专项整治,以增强治安防范的主动性和实效性。要继续加强社区警务和农村警务建设。逐步提高民警万人比比率,增加城区巡逻人员,努力解决警力不足问题。继续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为公安机关公正、规范执法创造更好保障条件。同时要处处关心基层一线民警疾苦,从优待警,建立健全民警合法权益保障机制,切实消除基层一线民警的后顾之忧。
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争取上级资金工作,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形成了全区上下积极谋划项目、主动争取上级资金的好局面,为缓解全区财政困难、发展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一、2008年以来全区争取上级资金情况
2008年,全区共争取上级资金9505万元。其中,农业方面1785万元;城乡土地、交通建设方面949万元;科教文卫方面1855万元;劳动保障、抚恤等社会福利事业方面1883万元;扶持企业发展方面435万元;其它方面2598万元。
2009年以来,全区共争取各类上级资金7509万元,完成全年目标55.9%。具体情况见下表:
2009年以来全区争取上级资金情况统计表
二、存在问题1.争取上级资金总量较少。我区发展各项经济、社会事业需要大量的资金,目前资金缺口仍然较大。
2.各单位、各部门争取上级资金数额不平衡。由于职能、政策导等因素,以及部门领导对上级政策分析不透彻、对辖区(部门)优势认识不够清晰,各单位、各部门之间存在争取上级资金数额不平衡的现象。
3.工作中存在畏难情绪。个别部门领导思想不够解放,在包装和争取项目上不舍得投入,有守株待兔思想,工作为难情绪较为严重。
三、建议与思考
(一)认真谋划,主动出击。一要深入研究上级政策,准确把握资金动态,密切关注国家政策调整动向,瞄准国家为拉动经济发展出台的相关政策和产业投资方向,找准与全区的对接点,集中力量谋划和选择项目。二要主动加强与国家、省、市有关部门的联系沟通,早准备、早动手、早争取,紧锣密鼓、超前谋划、分头出击,力争争取上级资金工作实现更大突破。
(二)摸清底子,因地制宜。一要搞好基础调查。对全区各乡、村和企业进行调查摸底,将地区(企业)优势、发展现状等情况进行汇总。二要综合分析。将调查情况进行分类整理,因地制宜,依托国债资金项目,搞好对接,积极谋划一批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提升城区品位、美化生态环境、改善民生的好项目、大项目,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
(三)围绕优势,认真谋划。一要依托辖区煤炭、石灰石、白云岩等资源优势,谋划一批煤炭物流及其深加工、水泥等项目,结合国家产业转移等政策,积极对接项目,争取国家资金支持。二要依托辖区蛋鸡、生猪等农产品优势,抓住国家奖励龙头企业的政策,着力培植以农产品加工等为重点的龙头企业,争取资金支持,进一步带动我区农业产业的发展。三要围绕辖区城区建设规划,结合国家大力投资城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教文卫项目建设的政策导向,积极谋划一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小城镇建设和中小学校校舍、文化场所、卫生事业等建设项目,为鹤山新城建设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
根据2011重点工作安排,9月10日,区政协组织政协常委对全区城中村改造工作情况进行了专题视察。视察组先后实地察看了惠泽园、万和世家、锦绣星龙、锦绣花园等城中村改造工程,随后又召开区政协三届十次常委会议听取了区政府副区长、区城中村开发改造领导小组副组长、城改办主任同志关于全区城中村改造工作情况的通报,并进行了专题协商讨论。委员们对全区城中村改造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就视察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区政协主席,副主席参加视察,区委常委、统战部长同志,区政府副区长同志出席政协常委会议。现将视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城中村改造工作总体评价
区委、区政府把城中村改造工作作为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科学规划、扎实推进,创新举措、狠抓落实,城中村改造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气魄大。区委、区政府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从改善民生质量、建设精品城市、打造人居福地的高度,决策部 1
署加快推进城中村改造工程,提出用五年左右时间完成规划区内13个城中村改造的目标,改造村子之多位居全市第一,改造任务之重占全市城中村改造任务的一半,充分体现出了区委、区政府的大思路、大手笔。
二是力度大。为加快实施这项民生工程,区里出台了文件,组建了机构,建立一系列协调机制,明确责任,驱动加压,区主要领导对这项工作高度重视,既挂帅又出征,现场办公,一线指挥,亲自部署,亲自调度,亲自督导,确保了全区城中村改造工作的扎实推进。各城中村基本做到了在拆迁过程中公平公正、规范操作,在拆迁补偿上公开透明、让利于民,在开发改造上强化保障、注重产业培植,让村民眼前得利、长期受益,使旧村改造工作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拥护和响应,大部分村实现了和谐拆迁。
三是变化大。城中村改造工程的实施,加快了由农村向城市的跨跃,促进了由村民向市民的转变。一路走来,一路新工地,一路新楼群,一路新景观,一路新变化。旧村庄变成了新社区,矮平房变成了高楼房,小街巷变成了宽马路,破院落变成了新公园。原来破旧、杂乱的城中村,变成了设计新颖、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新社区,村民们不仅
住上了新楼房,享受到了水、电、气、暖等配套齐全的生活条件。各城中村还都结合旧村改造,进一步建立健全了面向全体村民的各项社会保障,使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学有所教等一步步变成了现实。
四是影响大。城中村改造工程,作为改善民生、改善环境的重要举措,大大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条件,提高了社会保障水平,美化了城市生态环境,擦亮了人居品牌,提升了城市形象,产生了明显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对于加速我区城市化进程,提升文明城市建设水平,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也具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事实充分证明,区委、区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城中村改造的决策部署,是十分英明、十分正确的,是一项惠及千家万户的民心工程,是一项荫及子孙后代的德政工程。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区的城中村改造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改造任务仍十分艰巨,改造的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在视察中了解到当前改造工作中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需要深入地研究和探讨。
(一)宣传舆论工作还不够深入。城中村改造不仅需要广大村民的配合,也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目前有些部
门对改造工作支持不够,影响工作的推进;有些村民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态度不积极,配合不力,也影响到改造工作的顺利进行。部分村对城中村改造的重要意义认识还不够,村民们对城中村改造的精神知之甚少,改造的积极性不高,不能完全理解和配合改造工作。
(二)相关配套政策需进一步完善。尽管区政府及有关部门经过深入调研出台了配套文件,也出台了与之相衔接的实施细则,制定了改造方案,但由于城中村改造在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有很多问题需要在实践中探索解决。目前制定的政策遇到有些具体问题和矛盾,由于依据不充分难以解决,如土地转性政策比较原则,在实施中可操作性不强,导致土地转性慢、周期长,城中村改造报批手续较为繁琐、环节多,影响了改造建设工作的速度。
(三)近年来,我区“城中村”、棚户区和项目区的私人建房管理不够严格,创建、乱建现象较为严格,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改造的难度和拆迁的成本。
(四)“城中村”改造已经和将要使一部分村民变为居民,他们当中相当一部分人既无土地可耕种,又无房屋可拿去出租,同时也缺少就业技能,变为市民后理应享受城市居
民的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问题需引起足够重视。
三、几点建议
城中村改造既是强力推进城市化进程、提升城市品位的重要举措,又是改善人民群众居住环境、生活环境、工作环境的必然要求。围绕把我区城中村改造工作继续推向深入,常委们提出了如下意见和建议:
一要以人为本。坚持“富民优先、民生为重”,把拆迁改造与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做到拆迁一个旧村,建设一个精品社区,方便富裕一方百姓,使村民居住有改善,收入有来源,生活有保障,成为城中村改造的最大受益者。对新建社区的规划要通盘考虑,科学布局二、三产业载体和各项配套设施建设,建立和完善学校、医院、商店、菜市及各类生活服务设施,确保水、电、气、暖等各项供给,改善公共交通条件,搞好休闲娱乐和绿化景点建设,使村民过上真正的城市生活。
二要科学规划。通过城中村改造优化城市布局,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发展优势产业,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改善人居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挥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实现可持续发展。适应城市规划和发展的需要,不为眼前利益所迷惑,关注城市发展的未来,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防止拆了小的城中村,建了大的城中村的现象,真正把“城中村”改造这个“难点”变成投资开发的“热点”和湛河区建设发展的“亮点”。
三要统筹发展。坚持城中村改造与发展经济同步进行,抓住旧村改造的有利时机,通过开辟园区、新上项目等,实现村民就地、就近就业,不断增加群众收入,夯实村级集体经济,提高对群众的社会保障能力,妥善解决村民的养老、医疗、福利等方面的问题,使村民的长远利益得到有效保障。同时要针对城中村改造中各个片区的不同情况,不断调整完善政策措施,妥善处理各种诉求和利益关系,及时解决遇到的矛盾和问题,真正做到村民、企业、政府共赢。
政协市区委员会
1. 团员青年和团干部基本情况
察雅县共有13个乡 (镇) , 村级建制整合后全县共有138个村 (居) 委会, 其中135个村委会, 3个居委会;一类村 (居) 有9个, 二类村 (居) 有20个, 三类村有109个。团干部和团员青年基本情况有如下几点:一是团员青年分布不均, 团青比例失调;二是团干部配备情况也不理想, 13个乡 (镇) 中, 专职团干部数量为零, 大部分基层团干部由乡 (镇) 负责人兼任, 部分乡 (镇) 因团干部工作调动, 至今没有配备团干部。
2. 基层团组织现状
察雅县没有独立的团组织, 为工青妇合署办公, 共青团基本组织不健全, 基本功能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基层团组织基本呈现出“有组织有团员”、“有组织无团员”、“有团员无组织”等三大特点。同时, 由于客观原因, 地方党政部门对基层团组织的根本职能缺乏必要了解, 通过调查发现, 近80%的党政部门认为团组织对社会稳定的推动作用一般, 近60%的乡 (镇) 负责人认为没有必要成立基层团组织。
3. 基层团工作开展情况
在针对“基层团工作开展情况”而进行的调研中, 通过紧密围绕“基层团工作开展难度”及其原因, 基层团工作开展频率以及主题, 基层团工作开展过程中地方领导重视程度、群众支持程度, 详细地调查了地方开展基层团工作的出发点和重视程度。
二、存在的问题
1. 基层团干部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
在调研中, 发现察雅县基层团干部综合素质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综合素质较好, 思想政治意识过硬, 文化知识水平较高, 基本业务能力扎实, 在当地干群中有着很好的威望, 但这部分干部所占的比例较少, 大约为15%左右 (以13个乡镇为统计单位, 下同) ;第二层次有着一定的政治觉悟, 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 具有一定的业务能力, 能在上级部门的要求下较好地开展基层团工作, 这部分团干部综合素质一般, 所占的比例较大, 约为65%;第三层次的基层团干部综合素质存在很大问题, 这部分团干部政治意识淡薄, 文化知识水平较差, 对基本业务不熟悉, 缺乏自主开展团工作的意识和能力, 达不到团干部的基本要求。
同时, 在察雅县基层团干部队伍中还存在着一种普遍现象:对团组织认识不足, 对团工作热情不高, 认为团的工作没有硬指标、硬任务, 是空的、虚的, 干不干都无所谓, 干好干坏都一个样, 在开展基层工作时, 照葫芦画瓢, 缺少主见, 思路狭窄, 创新意识不足。
2. 基层青年的思想政治意识和科学文化水平还有待提高
通过调研发现, 农牧民青年大部分受教育程度低, 不懂汉文, 文盲比例较高, 不看书、不读报, 对国家的方针、政策以及国际国内大事不关心、不了解, 思想观念陈旧。同时, 由于信息化建设力度还不到位, 上不了网络、看不到电视、听不到新闻的现象比较严重, 部分农牧区青年受几千年的封建思想影响和旧思想观念的束缚, 宗教的消极影响较深。依赖心强, 进取心弱, 容易满足现状是基层青年的一个显著特点。
3. 基层团组织工作开展不到位
组织建设不到位、思想引领不显现, 成长成才服务体系不完善, 这是察雅县各级团组织所共同存在的问题, 这也是察雅县基层团组织工作开展不到位的主要原因。由于客观原因, 团区委、团地委缺乏对基层团组织的业务指导, 缺乏对基层团干部的业务培训, 上级部门在深入基层了解工作时, 只限于听汇报、看简报, 平时只注重安排工作, 缺乏监督指导, 无法有效地为基层团组织解决实际难题。
县、乡 (镇) 、村 (居) 团组织不健全, 基层团干部业务不熟悉, 基层团工作开展不及时, 基本活动经费不到位, 战斗堡垒作用发挥不充分, 团员青年感受不到团组织带来的温暖和福祉, 对团组织不认可、对参与活动不积极, 基层团组织在团员青年中缺乏凝聚力和吸引力。
三、对基层团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开展的思考
1. 加大培训, 做到“一个提高, 两个正确引导”
⑴加大对基层团干部培训教育力度, 提高业务技能及为团员青年服务的能力
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由于特殊的区情、县情和乡情, 在西藏, 各级团干部必须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和坚定的政治立场, 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信仰, 这是做好基层团工作的基础, 也是做好基层团工作的政治保障。
加强业务技能学习。掌握基本业务技能, 了解团历史, 掌握团工作理论, 学会团工作的方法, 教育基层团干部进一步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 热爱共青团工作, 这是做好基层团工作的前提。
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向心力尤为重要, 致富带头人, 有号召力的干部更能团结和凝聚广大团员青年。加强经济、科技、管理、法律等专业知识的学习, 拓展知识面, 优化知识结构, 提高科学文化素质, 这是做好基层团工作的基本要素之一。
只有不断加强学习, 逐步增长本领, 才能更好地为广大团员青年服务, 才能更好地得到广大团员青年的认可。
⑵加大对农牧民青年尤其是农牧民团员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 正确引导他们淡化宗教的消极影响
西藏是藏传佛教的发源地, 信教的农牧民青年占有很大的比例。做好农牧民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开展反分裂斗争, 维护社会稳定的迫切需要。要坚持不懈地加强农牧区青年特别是农牧区团员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 尤其是结合西藏历史进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 切实把农牧民青年作为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对象, 帮助他们学习时政, 认清形势, 自觉维护各民族的团结, 自觉维护社会稳定。要把广大农牧民青年的主要精力引导到增收致富, 引导到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上来, 引导农牧民青年崇尚科学、崇尚文明, 逐步淡化宗教的消极影响。
⑶加大对寺院僧尼的教育培训力度, 正确引导他们做爱国爱教、遵纪守法的公民
寺庙始终是我们的重要阵地, 基层团组织要配合地方政府深入做好寺庙僧尼工作, 在僧尼中更加广泛、更加深入地开展党的宗教政策、爱国主义教育、反分裂斗争和法律的教育培训。扩大沟通渠道, 借助我们的优势, 把党的声音及时传达到寺庙僧尼中, 教育、引导寺庙宗教活动与社会主义特色道路、西藏特点相适应, 引导他们做爱国爱教、遵纪守法的典范。要把宣传教育同关心关爱结合起来, 尽力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在察雅县, 具有宗教思想的农牧民青年所占的比例相当大, 做好爱国爱教教育, 做好寺庙工作, 对具有宗教思想的青年也有很大的正面引导作用。各级团组织要把团建和团工作延伸到各个层面的僧尼中, 将团工作战线拉长, 做到哪里有青年, 哪里就有团工作和团组织。
2. 构建成长成才服务体系, 发展青年就业创业中心, 做好“组织青年”、“服务青年”和“争取青年”三项工作
新时期, 团员青年有着新的特点, 新的诉求, 基层团组织要扩大覆盖面和影响力, 增强自身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必须构建利于青年成长成才的服务体系, 最大程度上地吸引和引导青年。在现阶段, 构建就业创业中心, 壮大就业创业队伍是一种很好的尝试。
基层团组织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 为农牧区青年提供市场信息、技术指导, 给予就业创业的扶持和服务。要引导农牧区青年从事服务业、旅游发展业, 培养服务业行家里手, 将农牧民青年从传统的、单一的经济形势中拉出来。
3. 强基固本, 进一步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 深入推进基层团工作开展
基层团组织是与农牧民青年最直接、最密切联系的基层组织, 是共青团工作的基础和活力源泉。因此, 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是做好共青团工作的基础和保障。基层团组织是党的基层组织的一部分, 要按照“党建带团建”、“团建促党建”的要求, 深入扎实地实施强基固本工程, 巩固基层团组织体系。
村 (居) 团组织负责人进“两委”工作是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和基层团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积极争取党委和政府的支持下, 坚强基层团组织建设, 及时了解基层团组织的工作, 关心基层团干部, 积极帮助基层解决实际问题, 要多鼓励、多支持, 增强基层团干部“自尊、自信、自强”精神, 使基层团干部充满信心、责任感和使命感。
基层团组织要不断加强和完善自身建设, 要结合新时期团员青年的新特点和新诉求开展好基层团工作, 要切实发挥好“组织、引领、联系、动员、宣传、维护、服务团员青年”的作用, 把广大团员青年团结、凝聚起来, 使他们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和经济建设的生力军。基层团组织要增强凝聚力、吸引力和向心力, 要扩大覆盖面和影响力, 更好地引导和带领广大团员青年走具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道路, 为“小康察雅、平安察雅、和谐察雅、生态察雅”的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贡献青春才智。
参考文献
关键词:抚顺文化 消费 调研报告
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中明确指出要把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的战略目标。发展文化产业必须以文化消费状况为出发点,实现生产与消费的良性互动。为促进抚顺文化产业的发展,较全面地了解抚顺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状况、文化消费需求及其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笔者进行了大量的问卷调查,形成以下报告。
一、抚顺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现状
(一)文化消费的主要内容
为了解抚顺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情况,问卷调查了20多项文化娱乐活动,结果显示,文化消费活动中排在前列的是:电视、广播、报刊、上网、打牌、运动等休闲活动。参观、看戏、收藏等高端文化活动比例极小。90%以上的居民每天都看电视,紧随其后的是看报、打牌和体育运动,分别占全部被调查者的41.40%,29.52%和28.49%。
(二)日均文化活动时间
调查显示,居民的文化活动时间较充足。有近70%的被调查者平均每天有1-4小时可用于文化娱乐活动,其中12.76%的人长达5小时以上,主要是大专院校学生和下岗失业人员及离退休人员。日均文化娱乐时间在1小时以下的占11.54%,主要是进城务工人员、企业工人、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和部分自由职业者。
(三)文化消费支出情况
调查表明,当前抚顺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水平还比较低。近70%的被调查者月均文化消费支出占个人月收入的5%以下,占个人月收入6-15%的人占20.03%,占个人月收入16-20%的人仅占8.36%,还有极少数认为文化消费不值得。从年龄结构看,文化消费支出占收入5%以上的集中在18-35岁年龄阶段,文化消费支出占收入10%以上的集中在40-55岁年龄阶段。从收入结构看,收入越高,在文化消费方面的消费意愿相对越强。从受教育程度上看,学历越高,文化消费意愿越强。
(四)文化消费的目的和需求
调查结果显示,居民文化消费的主要目的是“放松自己、减轻压力”“休闲娱乐”和“增加知识、拓宽视野”,选择这三项的占全部被调查者的62.13%,59.75%和54.33%。对于个人和家庭消费的迫切需要,有63.76%的被调查者表示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都重要,有14.02%的人认为“精神文化消费”需要迫切。
二、抚顺城镇居民文化消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文化消费存在的问题
1.文化消费支出偏低
调查显示,居民的文化消费项目大多是简便易行、花费少甚至不用花费的项目。从调查结果看,目前抚顺城镇居民在文化消费上的人均月支出低于50元,居民文化生活由于投入不足而远远不能得到满足。对此,70%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文化消费支出取决于收入水平。
2.文化消费结构单一
目前抚顺城镇居民的娱乐性消费主要是一般消遣型,娱乐享受型消费比例较小。调查显示,居民文化娱乐活动主要是看电视、看报纸、上网、打牌,文化消费构成单一,消费层次低。调查还表明,居民文化消费的主要目的是放松心情、强健身体、休闲娱乐。这说明目前居民文化需求还处在适当改善生活环境、休闲减压的低级阶段,其构成缺乏活力和消费热点。
(二)居民文化消费偏低、结构不合理的原因
居民文化消费偏低,首先因为收入水平偏低,支付能力弱,舍不得在文化消费上多投入。但收入水平和文化消费之间也有一些特殊现象,即居民文化消费多少并不完全与收入高低呈正比,受教育程度高的人投入普遍较高,而很多学历不高的高收入者还不如较低收入者投入得多。这说明提高文化素质和知识水平,培养良好的文化消费观念有利于扩大文化消费。
文化消费偏低、结构不合理与缺乏良好的文化消费环境密切相关。调查中,60%以上的居民认为文化设施配置还有待进一步加强,50%以上的居民认为应多开展公共文化活动,让更多的人参与。目前,近70%的居民几乎没参加过社区开展的文化活动。
文化消费偏低、结构不合理还缘于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不足。随着社会经济持续快速的增长,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费需求由过去的生存型需求升级为发展型需求。生存型需求主要集中在物质产品方面,而发展型需求则更关注精神文化类产品。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落后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文化消费潜力的释放。
三、促进文化消费增长的建议
(一)培育文化消费观念,营造文化消费环境
可以利用学校、媒体和社会舆论等多种途径,宣传、倡导文化消费的理念,培养文化消费习惯,让文化发展得到全社会重视,引导居民以提高文化素养、充实精神世界、实现全面发展、追求更高生活品质为目的,自觉进行文化消费,养成良好消费习惯。与此同时,要加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投入,创造良好文化消费环境。
(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努力发展文化产业
通过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改制文化事业单位,引入市场机制、提高效率;引导和督促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社会效益为重点,尊重消费者,为消费者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使文化市场更加活跃,文化产业更加繁荣,带动居民文化消费不断增长。
文化产业与文化消费相辅相成、互为因果。抚顺地区虽然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广阔,但文化产业发展的带动力不强,所以要加大文化产业投入,进一步培育文化市场,拉动文化消费增长。
(三)培育文化消费增长点,优化文化消费结构
文化消费增长点不多是文化消费偏低的重要原因。现代消费呈现出的一个新特点是不仅消费“决定”生产,同时生产又“决定着”消费。人们的消费需求是可以由生产创造出来的。所以促进文化消费的增长需要挖掘和创造文化消费新增长点。首先要挖掘居民热衷的文化消费项目,提升其内涵、层次和服务质量,扩大服务范围,从而培育出新的消费增长点,让老树发新芽。其次,要开拓新的文化消费领域,开发新的文化消费项目,引导居民的文化消费方向,促进消费结构的升级。
(四)立足文化消费现状,调整文化产品和服务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要立足居民文化消费实际,生产适应市场的文化产品,提供适合居民需求的文化服务。目前文化市场普遍存在定价过高的现象。文化消费定价高,老百姓消费不起,就出现了“曲高和寡”的局面,所以要以市场导向调整产品和项目,根据居民承受能力制定价格和提供服务。
作者简介:
姜广多(1979- ),男,哲学硕士,中共抚顺市委党校政治理论教研室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政治学理论、哲学社会科学教育。
县人大常委会财政经济工作委员会
根据县人大常委会2010年工作要点,经主任会议研究决定,2010年3月11—12日,由康定源副主任带领部分常委会委员,深入到企业、社区、乡镇,通过实地走访、座谈、查阅资料、集中听取汇报等形式,对我县2007—2009年劳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着重围绕劳动社会保险这个核心进行。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所取得的工作成效
总的来看,我县经过多年的发展,建立了以基本养老、失业、城镇职工基本医疗、城镇居民医疗、工伤、生育、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和村干部及特殊群体养老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险制度,尤其近三年来,县政府高度重视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始终把它摆到社会的“稳定器”、经济运行的“减震器”和实现社会公平的“调节器”的重要地位,切实加强工作力度并取得了可喜成绩。
(一)社保覆盖面三年实现新跨越。据调查,到2009年末,全县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已达72084人,比2006年的28950人增加43134人,增长149%;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52500人,比2006年的37587人增加14913人,增长39.7%;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自2008年启动以来,两年时间参保人数已达93388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20566人,比2006年的20513人增加53人,增长0.26%;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29775人,比2006年的19013人增加10762人,增长56.6%;生育保险参保人
数达15175人,比2006年的1500人增加13671人,增长911.4%。全县社会保险保障水平大幅提高,为全县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安定发挥了重要的保证作用。
(二)基金征收额大幅增长。3年间共征收养老保险基金96386万元,年均32128万元,为2006年的374%;征收医保基金12974万元,年均4325万元,为2006年的156%;征收工伤保险基金918万元,年均306万元,为2006年的147%;征收失业保险基金1657万元,年均552万元,为2006年的148%;征收生育保险基金442万元,年均147万元,为2006年的640%;2007年启动了职工大额补充医保,3年征收大额补充医保金497万元;2008年启动了居民医疗保险,两年共征收居民医保基金2432万元。
(三)特殊群体参保问题基本解决。特别是在2009年妥善解决了“八大特殊群体”参加社保的问题:一是落实解决了1538名原城镇集体企业超龄职工和返城知青参加养老保险;二是落实解决了7116名乡镇机关、事业单位被清退人员参加养老保险(其中超龄参保1209人);三是落实解决了3974名在职村(社区)干部参加养老保险;四是落实解决了1.07万人原乡镇企业职工参加养老保险;五是落实解决了1989名城镇居民超龄人员参加养老保险;六是落实解决了15615名失地农民(其中超龄人员4823人)参加养老保险;七是加快推进解决了“老工伤”历史遗留问题,将被确认的21名老工伤人员纳入社保统筹管理;八是将全县46个国有关闭、破产企业的4953名离退休人员全部纳入了基本医疗保险范畴,享受到相关的医疗待遇。
(四)服务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健全和完善了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心、就业服务管理中心和劳动保障监察大队;全县共建立各类职业介绍中介机构34个(其中镇乡12个);各镇乡劳动保障事务所和社区劳动保障服务站部分已经建立,部分正在筹备之中;社保服务大楼灾后重建项目正在加快推进,服务平台建设逐步完善。
(五)管理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一是就业再就业服务力度不断加大,动态消除了“零就业”家庭,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3年为2万余名下岗失业人员办理了《再就业优惠证》,为1万余名持《再就业优惠证》实现灵活就业人员发放社保补贴2184万元;通过担保公司担保,为392人、2户企业落实小额担保贷款1096.7万元,促进了就业再就业。二是退管服务进一步加强,确保了24000余名企业退休人员和2800多名省属森工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全部社会化发放,确保了退休人员连续几年提高待遇政策的落实。三是劳动保障服务进一步加强,3年间共接待群众政策咨询8600余人次,办理劳动保障案件942件,仲裁处理劳动争议案件589件,追回劳动者工资、经济补偿金、工伤赔偿等损失7200余万元。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社会保险事业的发展和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为我县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构建和谐社会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仍有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就业压力依然较大。一是劳动力供应持续高位增长与金融危机的影响未根本解决的矛盾并存;二是劳动力整体素质不
高与产业升级带来的结构性矛盾相伴;三是劳动者就业环境仍然不佳。这些都将对促进就业、增加收入、维护稳定造成较大影响。
(二)社会保险扩面任务繁重。虽然近年社保扩面成效显著,但距“全覆盖”应保尽保的目标尚有很大差距,从目前参保情况看:虽然应参保人口总数难以准确统计,但总体呈现转制企业好于新办企业,工业企业好于商贸企业,规模以上企业好于小企业和个体户,下岗职工好于城镇新增劳动力和转移劳动者等四大特点。非公有制企业、外资企业、服务行业、灵活就业人员、个体工商户较少参保,部分参保单位漏报缴费基数、瞒报缴费人数、申报不及时、“五大保险”缺项等现象时有发生。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还没破题。
(三)医保政策设置不够科学。一是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设置不科学,尤其被征地农民农转非前参加的“新农合”,农转非后进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两者相比享受待遇相差甚远,缴费比“新农合”高得多,还设置了半年观察期,不但不报门诊费用,还不设置个人账户,群众对此反映强烈;二是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报销比例偏低。一方面是职工普遍反映医药费报销起付线设置高,自付比例高,报销比例低,住院治疗实际报销仅占50%左右;另一方面是职工医保基金结余高达7389万元(其中个人账户2647万元),是3年平均支付额3721万元的198.58%(即使剔除个人账户,仍是3年平均支付额的127.44%)。
(四)社保服务体系建设滞后。随着保险覆盖范围的不断扩大,参保人员井喷式增加,社保经办机构的建设远远不能适应社会保险事业迅猛发展的需要。一是服务场地和服务设施建设滞后,既不能满足业务的需要和方便群众办事,工作人员也没有一
个较好的工作环境;二是基层劳动社保平台建设未完全建立、无法减轻县级经办机构的压力,“金保工程”信息系统尚处于试运行阶段,仍然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信息资源不能共享,影响工作效率和质量;三是经办机构人员编制不足,县社保中心2000年核定正式编制职工34名,现在实有31人,面对迅速扩张的服务范围,社会保险业务人员严重不足;四是财政投入不足,办公经费紧张,交通工具短缺,业务必须的软、硬件设施不能适应工作需要,已影响到保险业务的正常开展。
(五)基金挂账欠账不容忽视。因过去国有、集体企业和事业单位改制而形成的财政挂账虽然近年也偿还了一些,但目前仍达1.52亿元,加上解决“八大员”、“被征地农民”等特殊问题,财政挂账还在增加;部分企业历欠养老、医疗、失业等保险基金达1579.28万元,给基金安全运营带来较大压力。
三、几点建议
(一)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扩大城乡就业率。一要坚持就业优先的原则,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二要落实一系列积极的就业政策,为城乡劳动者创造更加宽松的就业环境,提供更加优质的就业服务;三要完善人才劳动力市场建设,建立较完善的就业管理服务机制;四要加强就业培训,提高劳动者适应市场需求的能力;五要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结构调整,支持企业开展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技能。
(二)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扩大保险覆盖面。一是要依法加强对企业签订劳动合同、参加社会保险、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等情况的调查研究、统计分析以及督促检查,促进
城镇职工和居民尽早实现应保尽保;二是加强调查研究,积极做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的准备工作,力争今年将我县纳入试点范围,争取早日启动、早日受益。
(三)及时调整医保政策,提高群众受益比例。一是要积极向市政府反映,研究解决被征地农转非居民参加医保与参加新农合群体在付出和受益方面的差距问题;二是要在现行医保实行县统筹的条件下,加强预算管理,压缩结余额,提高职工基本医疗受益率,减轻个人住院治疗负担;三是要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切实降低医疗费用。
(四)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增强优质服务能力。一是要切实加强硬件投入,尽早解决县、乡(镇)、社区相关工作机构的办公条件、交通工具、工作经费等问题,为高效、优质服务提供保障;二是要加强县、乡(镇)、社区服务队伍建设,解决好有机构、有人员办事的问题;三是要健全激励机制,进一步调动社保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关于全区社会保障工作调研情况的报告】推荐阅读:
关于我省征兵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06-12
关于移民后期扶持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06-10
关于在全区开展创建党建品牌活动实施方案06-19
关于对广播电视改革工作进行调研的情况报告06-11
关于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10-28
关于员工工作压力情况调研报告10-31
全区人民调解工作报告09-08
关于乡镇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工作调研报告10-24
关于农村的调研报告社会现状10-15
全区党员活动室建设情况汇报材料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