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健全

2024-06-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健全(共8篇)

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健全 篇1

(一)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法律﹑法规

我们要把社会保障立法作为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放在突出的位置上,抓紧制定社会保障的基本法律。目前,通过立法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已成为当务之急。政府也应尽快制定和颁布相配套的一系列条例,以保证社会保险工作有法可依。

二.明确社会保障的处置方案,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由于在职人员需要承担大批离退休职工的保障费用,在覆盖面难以扩张的的情况下,正规就业人员的基本保险缴费水平降不下来,补充养老保险发展一直比较缓慢,这在一定程度上又制约了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所以必须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三 做好社会保障基金统筹工作,减小各地社会保障制度差异,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尽管中国向社会保障的统筹发展迈出了很大的步伐,但是目前社会保障制度的分割是比较明显的。改革中有关部门已经注意到了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的退休待遇水平差别过大的问题。由于缺乏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的制度,建立全国统筹、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面临着相当大的困难和阻力,所以下一步的任务就是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健全 篇2

1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

我国自新中国成立开始, 就意识到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性, 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 改革开放以后开始深化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 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探索。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与社会转型的发展和变化, 以扶贫救济、社会保险为主要突破口的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不断扩展和深化。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 目前我国形成了以社会保险为主体, 社会救济制度、社会福利制度、社会优抚制度、社会互助制度和个人储蓄积累保障制度为内容的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目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呈现以下特点:第一, 以社会保险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2010年10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通过, 自2011年7月1日起施行, 社会保险法的出台, 标志着我国基本建立起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能够维护公民参加社会保险和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的合法权益, 使公民共享发展成果, 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第二, 努力促进社会保障体系覆盖面进一步扩大, 管理进一步集中。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医疗体制改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制度建立, 使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扩大。

2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初期, 我们就不断的进行探索实践,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 社会的不断进步,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与经济发展出现了不协调性, 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缺陷开始制约经济的发展,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比较窄, 比例失衡

从国际范围来看, 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应该覆盖全体公民, 比如德国、瑞士, 这两个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非常健全, 并且覆盖到了全体公民, 不管是公司白领, 还是公务员, 甚至是街头乞丐, 都在社会保障范围之内。但是,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中只有社会救济覆盖了全体公民, 而作为核心的社会保险覆盖范围比较窄。以2013年,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城镇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项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32212万人、57322万人、16417万人、19897万人、16397万人,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49750万人, 比2012年底增加1381万人;基金收入2154亿元, 同比增长17.8%;基金支出1453.7亿元, 同比增长26.4%。这个数字就意味着多数城镇职工未能享有社会保险, 而广大农民则大部分被排除在社会保险体系之外, 这种严重的不公平正成为社会长期稳定发展的隐忧。

众所周知, 我国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家, 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70%, 所以在社会保障制度方面, 农业人口应该享有相应的比例。但是, 从目前情况看,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着重城市轻农村、重居民轻农民的现象, 长期以来, 我国社会保障机制存在着严重失衡的问题, 城镇企事业单位中的就业人员享受着较为完善、水平较高的社会保障;而农村广大农民主要依靠来自于家庭的保障而非社会保障。近几年来, 我国陆续建立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等, 这些保障无论在保障项目、内容或者水平上, 根本无法与城镇居民的保障相提并论。占人口少数的城镇居民享有的社会保障占到全社会保障体系的九成, 占人口多数的农村居民享有的社会保障仅占全社会保障体系的一成, 两相比较严重失衡。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 广大的农民工对城市的经济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但他们却被排斥在城市社会保障体系之外, 农民工的这种艰难处境暴露了社会公平机制的扭曲, 凸现了社会保障机制的不平衡。

2.2 法律法规制度不够健全

立法是关系到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的根本性问题, 有了法律法规的保障, 就能规范社会保障制度, 使其有法可依。但是, 从整体来看, 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法律法规制度还不健全。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方面仅有一部社会保险法及相应的一些行政法规, 社会救济法、社会福利法和优抚安置法等都是空白, 即便存在相关的条例、决定和通知, 但是未形成体系, 导致很多社会保障问题无法可依, 直接造成的后果是司法实践中裁判依据的匮乏。

2.3 社会保障基金空账严重, 缺乏合理有效的管理手段

我国的社会保障基金缺乏合理的管理手段, 资金空账严重, 损害了广大人民群众现实及未来权益。以养老保险基金账户为例, 2012年3月, 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透露, 中国养老基金空账规模大约为1.3万亿元人民币。这是一个无法兑现的巨额空头数字, 如何填补成为当下和将来的难题。

世界各国社会保障基金都是在保证投资安全的情况下, 投向可获取较高利润的项目上使其增值。而我国在基金保值增值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 比如挪用保障基金的情况时有发生, 基金存入银行或购买特种定向债券的管理办法, 难以使基金保值, 更别提增值了。2011年, 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5.4%, 这个比例高于同期银行存款利息, 这就意味着存入银行的基金明显缩水。

3 建立健全我国社会保障机制的对策

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来看,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刻不容缓, 既要着眼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 又要结合各地区的实际情况, 摸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保障之路。

3.1 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 实现惠及全体的目标

伴随经济的不断发展, 需要逐步扩大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 实现全民险, 在这个过程中, 要不断建立健全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其一, 着力改变我国农村现行社会保障覆盖面窄、范围小、社会化程度低的现状, 努力提升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其二, 解决城乡保障差别大、城乡劳动者境遇不平等的问题, 坚持城乡一体化的改革导向, 改变过去重城市轻农村的社会保障政策, 逐步缩小城乡社会保障水平的差别。其三, 采取有效措施增加农民社会保障的基金来源。基于我国农民人口巨大、经济基础薄弱的现状, 可以采取低标准起步、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的制度。最后, 建设与发展的目标就是要让城乡居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并且是公平享有而非差别巨大。

3.2 积极推动社会保障的立法工作, 完善法律体系

首先, 明确社会保障立法的价值取向。我国长期以来坚持“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的原则, 从整体思路上误导了社会保障的公平原则, 所以在社会保障立法方面, 恰恰要坚持“公平优先, 兼顾效率”的原则。其次, 加快推进立法工作, 将社会保障纳入法制轨道。德国、北欧等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相对成功都离不开法律体系的强大支持, 而我国社会保障的法制建设尚任重而道远。尽快出台相关基本法律, 健全配套法规, 社会保障才能体制化、规范化。再次, 健全社会保障立法内容, 加强立法实施的有效性。制定社会保障法, 作为社会保障立法的基本法;根据经济发展水平, 扩大社会保险法适用范围;制定社会救济法、社会福利法、优抚安置法和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法等, 完善立法体系;做好与其他法律部门的衔接, 避免与相关法律部门的冲突, 以此增强社会保障立法的实效;最后, 强化社会保障法律法规中法律责任的承担, 健全行政执法和司法体制。除了在社会保障法中规定明确的法律责任外, 在刑法中也应该规定相应的处罚条款, 对违反社会保障法律的行为应该依法追究行政责任、经济责任和刑事责任, 使社会保障法得以有效实施。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监督机构, 完善工作职责并赋予行政执法权;完善社会保障司法体制, 加强对社会保障纠纷案件的审理。

3.3 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 填补资金空账

其一, 当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平后, 把社会保障及福利方面的公共消费或者说收入支持方面的支出列为政府最主要的支出项目, 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可以提升到30%以上。这样既可以提高全社会的保障水平, 也可以解决历史巨额亏空。其二, 加强社保基金的管理和运营, 不断提高基金收益。根据国外成熟的经验, 基金的保值增值关键是规范管理和科学运作。我国目前的规定是在国家未建立社会保障预算制度之前, 社会保障基金先按预算外资金管理制度进行管理, 使各项社会保险基金纳入财政专户, 实行收支两条线。但是投资渠道单一, 使得增值保值成为空谈。因此, 应该发展社会保障金融事业, 通过金融杠杆融集社会资金, 确保社保基金保值增值。第三, 多渠道、多途径筹集资金填补巨额的基金空账。比如可以调整人口政策, 适当增加新出生人口数量, 以此增加未来劳动力的总数量, 不断增加基金积累。或者适当提高社会保险等费用标准, 通过长期积累不断消化空账带来的危机。

4 小结

以德国、北欧等一些发达国家为代表的高福利国家实践证明, 高福利引发的问题困扰着经济发展, 具体表现为国家财政支出压力过大, 职工负担加重, 优厚的社会福利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与德国、北欧等发达国家相比, 还有很大差距, 构建高水平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空中楼阁, 因此社会保障的范围、内容、规模必须严格控制在经济发展水平和实力允许的范围内, 否则就会提前面对德国、北欧等发达国家产生的问题。我们要从生产力水平不均衡、人口众多、经济落后、技术不发达等国情出发, 坚持量力而行, 循序渐进, 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锦城.社会保障权利的内容结构与性质分析[J].行政与法, 2007.

[2]郭新建.以包容性增长理念认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探讨[J].宁夏农林科技, 2011.

[3]李作梅.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J].安徽文学, 2008.

[4]覃双凌.我国西部地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和对策取向[J].湖北社会科学, 2009.

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健全 篇3

[关键词] 市场经济 社会保障 制度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概念

“社会保障”一词系由英语“SocialSecurity”翻译而来,它最早被使用在法律文献之中是1935年美国颁布的《社会保障法》。此后社会保障一词逐步被世界各国在建立对社会成员给予物质帮助的法律制度中以及国际劳工组织在国际劳工公约和建议书中正式使用。新中国诞生以后,我国社会保障工作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开展起来,50年代的政府工作文件中开始使用“社会保障”这一名词概念。

社会保障的目的是通过国家或社会出面来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益和社会的稳定发展,社会保障制度是指国家为了保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对公民在年老、疾病、伤残、生育、失业、遭遇灾害、面临生活困难时由政府和社会依法给予物质帮助以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需要的制度。在现代社会里社会保障制度是一个国家的基本经济社会制度之一,是国家通过立法建立起来的。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四项内容。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社会保险是重点内容,是整个体系的支柱,我国社会保险的主要内容有、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五项保险。社会保险具有强制性、保障性、福利性、社会性的特性。

二、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进步中的重要意义

社会保障制度对于实现社会的稳定发展意义重大,它在社会进步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保障制度是建立和发展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市场经济是人类社会历史进步过程中不可逾越的经济发展阶段,而社会保障制度是市场经济建立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保护劳动力的再生产和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机制所形成的优胜劣汰,必然会造成部分劳动者被迫退出劳动岗位,从而使其本人和家庭失去收入而陷于生存危机。社会保障通过提供各种帮助,使这部分社会成员获得基本的物质资料,维持基本生活水平,从而使劳动力再生产成为可能。市场经济要求建立劳动力合理的流动机制,社会保障通过建立全社会统一的保障网络,打破了劳动者自我保障或企业保障的局限,使劳动者在换劳动岗位和迁移时没有后顾之忧,促进了劳动力的合理流动与合理配置。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日益增多的社会保障项目必然给社会成员提供更多的社会保障服务,而社会保障服务性工作的增多也会增加劳动者就业机会。此外,市场经济要求平衡社会供求关系,保持投资结构的合理化和保证投资收益,社会保障的支出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增长或下降的运行变化情况而增减。在经济发展强劲时,失业下降时,社会保障的支出会相应地缩减。社会保障基金的存储规摸必然会因此增大,从而减少社会需求的急剧膨胀,而当经济衰退,失业增加时,社会保障的支出会相应地增多,给失业人员和生活困难的人门提供相应的购买能力,刺激社会的有效需求,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经济的复苏,也可以说,社会保障具有调节市场经济中供求关系的蓄水作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平抑经济过热或过冷的现象促进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目前,国际社会对社会保障制度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已经形成这样的共识,即社会保障不能被简单的看作是国家的一种负担,而应把它看作是为了在经济中使生产能力、效率和动力保持高水平的一种手段;如果一个国家缺少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缺少产业工人的社会保险,那么这个国家构建任何一种市场经济体制都是不可能的。

2、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公平的“调节器”

社会公平是人类社会稳定发展的客观需要。社会公平体现在经济利益方面主要是社会成员之间没有过分悬殊的贫富差别,即所谓“不患贫,患不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分配机制与竞争机制相联系,必然形成社会成员之间在收入分配方面的不均等,甚至收入差距十分悬殊。强者成为富翁,弱者陷于困境,为了解决这一社会问题,政府必须对社会经济进行干预,通过提供社会保障措施和对社会成员的收入进行必要的再分配调节,将高收入者的一部分收入适当转移给另一部分缺少收入的社会成员,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缩小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差距,弥补市场经济的缺陷,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目标的实现。

3、社会保障制度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安全网 ”

没有社会的稳定,就没有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会保障正是社会稳定的重要防线,社会保障制度本身就是一种社会安全体系。它通过对没有生活来源者、贫困者、遭遇不幸者和工薪劳动者在失去劳动能力或工作岗位后,给予救助,满足其基本生活需要,消除社会成员的不安全感以维护社会稳定。因此,社会保障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安全网”和“减震器”。

三、建立健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

新中国成立之际颁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提出了建立新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1951年2月,政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社会保险法规,奠定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此后。我国陆续颁布了有关养老、医疗、工伤、扶贫救灾、社会福利和优抚安置等方面的规定,初步形成了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包括社会保险 、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优抚安置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显示了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和国家对劳动着权益的保护,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一制度的建立,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对发展国民经济、巩固国家政权、保障人民生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正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我国社会从农业社会开始向工业社会迈进,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正在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格局,国有企业改革进入攻坚阶段,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社会保障制度,已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的客观需求,成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制约因素。社会保障制度面临严峻的挑战,急需进行改革和完善。根据当前两种经济体制转换过程的实际,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需 要一个渐进过程,必须坚持低水平、广覆盖、多层次的基本方针,逐步由“全部包揽”向“国家、单位、个人”三方负担转变,由“企业自保”向“社会互济”转变,由“福利包揽”向“基本保障”转变,由 “现收现付”向“部分积累”转变,由“政策调整”向 “法律规范”转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以来,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加快了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步伐,重点是建立和完善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制度,同时逐步完善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制度。目前。一个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的雏形已经基本形成。

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制度仍然很不健全,主要表现在统筹层次低、覆盖范围窄、基金支撑能力弱、法制化程度低,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社会保险意识不强,社会化管理水平不高,同时,社会保障长期以来存在的多头管理,分散决策和缺乏统一组织实施的局面也制约着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

2、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是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

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稳定的“安全网”有了健全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才能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工伤有保险、灾害有赔偿、失业有救济、残疾有安置、贫困有援助。社会保障制度就是通过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解除了社会成员的后顾之有忧。从而也就有效地化解了可能发生的各种社会矛盾,实现国家的安全和社会稳定,社会保障制度为经济的发展创造着稳定的社会环境,这本身就是对经济发展最有力的支持和促进。不仅如此,社会保障制度还直接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和“稳定器”。就宏观经济而言雄厚的社会保障基金能够有力的支撑经济发展,并将对经济发展的格局,发挥宏观调控的重要作用,从微观经济来讲,通过社会保障的建立,可以规范和均衡企业的社会负担,有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形成发展和完善,并由此克服不顾经济质量,经济效益的粗放增长方式,以及与之相关联的由人为因素所导致的经济大起大落现象,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一种再分配手段,还是社会不同群体收入分配的“调节器”。通过保障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兼顾效率与公平从而有助于实现先富帮后富,先富促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与的目的。

(2)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使其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支柱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康运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但是一个以市场机制为基础,配置社会资源的经济,而且需要合格的市场主体即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需要统一的开放的市场体系和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宏观调控机制,需要相对完备的法律体系,同时也需要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这几者缺一不可,是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已经作了科学的阐述。只有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能获得有效的支撑,才能有效地预防和克服市场运行中的消极现象,才能避免经济社会秩序的混乱。从这个意义上说,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市场经济必不可少的维护机制。因此,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支柱,直接关系到我国能否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局。

(3)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前提和必要条件

国有企业改革一直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也是衡量改革成败关键所在。为此中央提出用三年时间,通过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力争到本世纪末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摆脱困境,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而且在实践中已经总结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改革思路和方针。就是“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实行再就业工程”。按照这一思路和方针,国有企业大约有20%--30%的富裕人员要进行分流,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相对滞后已经成为制约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瓶颈”。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越来越成为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需要,越来越成为国有企业平等参与市场竞争的需要。目前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所遇到的诸多矛盾和困难,如企业的破产兼并,资产重组,劳动力的合理流动,企业的竞争力提高,技术进步乃至经济结构调整等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同社会保障不健全有很大关系。有了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企业改革的步伐就可大大加快。正如有的职工所说的“社会保险有保障,哪里工作都一样”。如果没有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国有企业的改革将举步维艰。因此,必须加快建立健全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把养老、医疗、失业、工伤、住房等社会保障职能逐步从企业中分离出去,使国有企业乃至各类用人单位“轻装上阵”,正真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在同一起跑线上平等地参与竞争,成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如何建立健全销售制度 篇4

一、目标管理制度

市场行情变幻莫测,销售人员要想从容应对,首先必须具备良好的执行能力。提升执行力的方法,除了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外,还需要科学的目标管理制度。

目标管理不仅会帮助企业达成销售目标,更为重要的是,它将提升销售人员的执行力,从而帮助销售人员达成销售目标。

1.制定目标

建立目标管理制度,首先要科学合理地制定工作目标。制定目标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提供适当压力

俗话说“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但是绝对的压力并不能制造出绝对的动力。

图1 压力与绩效关系图

图1显示的是压力与绩效的关系,其中横轴代表压力,竖轴代表绩效。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一般压力范围内,压力的大小与所取得绩效的多少是成正比的;当压力达到中间值时,绩效达到最大;当压力越过中间值,达到超常压力的范畴时,压力越大,所取得的绩效越少,两者成反比。一言以蔽之,压力与绩效之间是倒U字形的关系。

对于销售团队来讲,压力多半来自于销售目标。在了解了压力与绩效的关系后,管理者就要据此合理制定销售目标。目标过低,无法对销售人员形成压力,无法激发其斗志,无法取得好的业绩;目标过高,超出销售人员的承受范围,则容易使其产生沮丧放弃的思想,也无法取得理想业绩。总而言之,适当的压力才能创造出高绩效。

目标认同

目标制定后,管理者要让其成为整个团队的目标,而不仅仅是管理者个人的目标。团队成员都认同目标,才会齐心协力为此奋斗。

目标合理化

【案例】

一场关于销售额的讨价还价

某企业从年销售额250万元做起,现在年销售额已发展到高达4000万元。如今又到了岁末年关,该是制定下一年销售计划的时候了。“明年企业要做到多少销售额”,围绕这个问题,总裁甲和销售主管乙进行了一场对话。

甲:今年完成了4000万,相当不错,明年得向8000万冲刺。乙:这恐怕难度太大了,以目前的实力,能保证4000万就不错了。甲:我相信你的能力,8000万肯定没问题。

乙:真的达不到,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撑死4000万。

甲:那可不行,咱们不能原地踏步啊。我不管你想什么办法,与今年相比,明年必须有飞跃。这样吧,7500万。

乙:您可真是太难为我了,6000万行不行? 甲:6200万,不能再少了!

案例中的对话在很多企业的管理人之间都曾出现过。每到制定销售任务时,企业总负责人总希望将任务定得越高越好,而具体执行销售任务的人又会千方百计地将任务量拉低。这种无原则无依据的讨价还价只是一场文字游戏,对科学制定销售任务没有任何意义。

2.寻找方法

销售目标制定之后,接下来就要寻找到能够完成目标的工作方法,这是建立目标管理制度最重要的一件事。

【案例】

如何做到8000万

某公司今年的销售额是4000万元,由于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如果企业不能更上一层楼,就有被淘汰的危险。因此老总下达了死命令——明年销售额必须达到8000万。销售主管接到命令后陷入了沉思,他明白,以公司目前的人力、物力和技术力量,8000万元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如何才能达到老总的要求,帮助公司更好发展呢?

经过对现有销售状况的深入分析,这位负责人终于找到了方法。首先是开源,公司从建立到现在一直在做内销,眼看国内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想要发展就必须开拓更广阔的国际市场,尝试外销。其次还要改变销售方式。目前,企业在各省的业务多通过经销商展开,利润要被分掉一部分,现在可以考虑抛弃经销商改做直营。不过,这位销售主管也发现,以公司目前的财力很难做到在全国开设直营店,而在各省省会城市率先尝试直营则是可行的。

在找到了合适的工作方法后,这位主管再对任务目标进行评估,发现8000万销售额并不是遥不可及的。

销售工作中很容易遇到类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怨天尤人无济于事,积极寻找达成任务的工作方法才是优秀销售人员应该做的。找到适合的工作方法后,再对工作目标进行细算和磋商,可以帮助目标制定得更合理。

3.分配任务

完成既定任务目标需要团队协同作战,任务分配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图2 埃及古夫王金字塔

【案例】

古夫王的秘密

埃及金字塔堪称世界奇观,迄今为止,人们已经在埃及发现了119座雄浑的金字塔建筑,其中一座深埋于沙下,尚待挖掘。而在所有显露在外的金字塔中,最雄伟壮观、体积最庞大的是古夫王金字塔。

古夫王金字塔重达370多万吨,是由300多万块石头砌成的。和其他金字塔一样,它也是一座空心建筑,而令人啧啧称奇的是,在组成古夫王金字塔的300多万块石头当中,位于底部的石头平均每块重2.5吨,而位于顶部的石头平均每块重达64吨。

顶上的石头反而比底下的石头沉,古夫王为何没有因此倾倒,又是什么让全部119座金字塔历经4500多年的风霜雨雪依然屹立不倒?多年来,人们一直没能解开埃及金字塔之谜,甚至有人认为金字塔非人力可建,它是外星人的作品。

古夫王究竟经过了怎样的建造过程,我们已不得而知,但有一点毋庸置疑,组成古夫王的300多万块石头,每一块的体积、重量都恰到好处,组合在一起,才形成了它稳固无比的结构。显然,在建造古夫王金字塔之前,设计者已将建筑数据精细到了每一块石头。工匠们按照数据把所有石头打磨合适,才最终建成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古夫王金字塔。

如果将企业达成销售目标的过程看作建造金字塔,那么金字塔就是企业的整体销售目标,而组成金字塔的每一块石头则相当于对整体目标的分解。

明确任务

和建造金字塔一样,企业在确定了整体销售目标后,还要对此进行分解,将一个大任务拆分成若干小任务,以便由不同的员工共同完成。这就要求企业中的每个人都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任务。只有明确了任务,并据此执行,最后小任务合在一起,才能最终达到整体目标。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一个企业的销售业绩不是光靠销售团队创造的,还需要设计、生产、维修、财务等不同部门的配合才能完成。因此,不只销售人员要明确自己的任务,企业中的每一个人都要明确自己的任务。

落实任务

管理者将整体任务被拆分后,还需要将每一个小任务都落实到人。

【案例】

没能完成的1000万

某公司老总交给销售主管1000万元销售任务,主管拍胸脯说保证完成。老总有些不放心,追问这1000万任务准备如何分配。主管觉得老总管得太细了,就说:“您放心,这1000万任务我担下来了,无论怎么分配最终都能完成。如果完不成,您拿我是问。”听这话,老总也不好再说什么。

回到部门,销售主管组织全体销售员开会,将老总的信任和下达任务的事情告诉大家。他满怀激情地鼓励大家多多努力,一定要完成这1000万的任务。在他看来,部门有这么多销售员,每人卖出几百万,1000万不是很容易就凑成了嘛。

可是到了年底,他并没能兑现对老总的承诺。非但1000万的任务没完成,销售额甚至比以前下滑了。

企业出现案例中的情况并不奇怪,由于没有明确的任务,每个人就没有了相应的责任心,都在指望别人多做一些,自然就无法完成任务。

一名称职的销售主管会将任务具体到人,不止依据不同销售员的能力大小科学分配任务,还会将分配情况落实到纸上,并抄送财务、人力资源等部门一同监督。如此一来,每名销售员都知道自己的任务和完不成时需承担的责任,自然就会尽心尽力了。

赏罚分明

将任务落实到人后可以增强销售人员的责任心,这时要注意对销售人员进行客观的奖惩,避免管理者根据个人喜好奖惩下级,造成不公平。正如人的两只拳头,赏和罚是管理者最常用到的管理方法,赏罚分明也是最有效的管理方式。

4.把控过程

对于销售行业来说,结果和过程哪个更重要,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以学校考试为例:一名学生考了100分,因为他始终刻苦学习;另一名学生考了100分,他不用功,但恰巧这次的题目不难;还有一名学生也考了100分,他学习很差,但作弊水平很高,这一次恰巧没被抓到。事情的结果是三名学生都得了100分,过程显然截然不同。

相类似的,销售人员完成销售目标是事情的结果,而不同销售员完成销售目标的不同手段则是事情的过程。销售团队总希望取得好的销售业绩,但好的销售业绩是因何出现的呢?如果是因为运气,下一次也许不再这么幸运;如果是因为投机取巧或更不光彩的手段,那下一次也许就会彻底失败,甚至给企业带来更大的危害。只有踏踏实实做好各项销售工作,才能呈现更多的好结果。

归根结底,要想不断出现好的结果,只有选用正确的过程。因此,对销售人员来说,把控好做事的过程比得到好的结果更重要。

要点提示 建立目标管理制度的六个步骤: ① 制定目标; ② 寻找方法; ③ 分配任务; ④ 把控过程; ⑤ 激励成长; ⑥ 绩效评估。

5.激励成长

从表面上看,目标管理制度的目的是帮助销售团队达成目标,实质则是推动每一位销售人员提高个人能力。

【案例】

到底怪谁

小杨是某公司一名优秀的销售人员,连续多年取得销售冠军的好成绩。随着公司发展壮大,在日本东京开设了分部,主管小杨的部门经理被提拔为东京分部的老总。面对经理晋升后空出的销售主管位子,很多人都在猜测会是谁坐上去。而对这个情况,小杨势在必得。在他看来,整个销售部中自己资历最老、经验最丰富、销售成绩也最好。经理走了,这个职位理应轮到自己。但在公司董事会宣布任命时,小杨却傻了眼,因为新销售主管另有其人。

小杨怎么也想不通,为什么自己没有被选中。他拿着自己历年来的辉煌战绩找人力资源主管,想了解自己没有得到销售经理位子的原因。人力资源的主管告诉他,作为一名业务员,他无可挑剔,但要想成为销售主管,业务好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懂得管理学、心理学及人际交往等各方面的知识。而一段时间以来,不少分公司的同事都向领导反应,他为人倨傲,对客户热情,对同事却是一副看不起的样子,很多同事对此颇有意见,因此公司董事才没有考虑他接替原来的销售主管。

小杨听了这番话,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所在。但他同时也很无奈,工作这么多年来,每一位领导都鼓励自己做个优秀的销售员,却没有一位领导告诉自己以后还会有更大的发展,要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

以为自己已经达到了领导的要求,却不知还差得很远。但这样的结果又能怪谁呢?!

好的管理者不仅会鼓励员工成为一名优秀的销售员,还会给员工制定更高的奋斗目标。适当给员工多一些压力,也会激发其更多的动力,从而带动整个团队素质的提升。因为只有个人进步,团队才能进步,只有个人成长,团队才能成长。一名销售人员会不会做销售,决定的是企业的今天;而一名销售人员是不是在不断成长,则决定着企业的未来。

6.绩效评估

在任何行业中,无论是员工个人的成长,还是团队的整体进步,归根结底都要体现在工作业绩上。销售行业更是一个拿数字说话的行业,需要不断进行绩效评估。

绩效评估不等于简单的销售额排行。很多企业喜欢对销售人员采用末位淘汰制,以为这是鼓励竞争的最好方式。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采用末位淘汰制的企业多半发展并不顺利,急于借此摆脱现状;而就销售团队来说,也多半是发展遇到问题时才采用这种竞争方式;更为普遍的是,企业往往只对销售部门采取末位淘汰制。众所周知,销售并不只是销售人员的事,还需要企业各部门的密切配合,因此只在销售部门推行末位淘汰制,将所有压力压在销售人员身上,很可能取得不了想要的结果。

【案例】

谁是真英雄

在可口可乐公司中国区的往届销售业绩排行榜上,上海总是稳居第一,而最后一名则非西藏地区莫属。3月份的销售业绩统计出来后,结果依然如此。上海地区销售额达到了两个亿,而西藏地区只有两千万,两者相差十倍。所有人都认为,这个月的奖励又要被上海区销售负责人夺得了。但出人意料的是,公司总裁却将这笔丰厚的奖金颁给了销售业绩最后一名的西藏地区销售主管。

面对大家惊奇的目光,总裁做出了自己的解释。他说,上海是繁华都市,消费者的购买力强,因此公司投入的财力物力最多,给予了最大的市场支持。按照上海市场以往的表现,经过精确计算,3月份上海的销售额至少应该达到两亿七千万元,而实际只销售了两亿元。虽然仍是业绩最高的,但根本没有完成任务。而根据西藏市场的实际情况,公司在3月份为其制定的销售目标是1500万,而实际销售金额达到了2000万。虽然仍在销售业绩排行榜上垫底,但却是超额完成了任务。

听了总裁的解释,所有人恍然大悟,上海区的销售主管也输得心服口服。原来,3月份西藏区销售主管才是可口可乐真正的英雄。

这个案例表明,由于实际情况不同,每个销售人员都要有自己的合理目标。作为一名管理者,应该鼓励员工挑战和超越自己的合理目标,而不是不加区分地只凭销售数字给销售员排队。

二、薪资晋升制度

【案例】

我的工资谁做主

小张是某公司的销售员,他的销售业绩一直在公司遥遥领先。工作了一年,小张的优秀表现得到了公司众多领导的肯定,这让他倍感骄傲。但同时,小张似乎也有怨言:我做得这么好,为什么还不涨工资呢?

眼看着在别的公司工作的几位同学,有些干得不如自己,可收入却纷纷超过了自己,小张坐不住了。他找到销售主管要求加工资,主管想:小张给公司创造了这么多销售额,加工资是应该的,就一口答应了。

小张很高兴,更加卖力地又干了一年。随着工作有了进一步提升,他再次找到销售主管要求加薪,主管还是二话不说就同意了。

到了小张第三次站在销售主管面前时,他要求的已不再只是加工资而已,他提出要做经理助理,并言明,如果公司不能满足,自己就要辞职。

这一次主管犯了难,这已不是他能决定的了。

案例中的情况在很多企业都曾出现过,它暴露了很多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问题:缺乏明确的薪资晋升制度。

薪资晋升制度包含两方面内容:报酬提升和职位晋升。

1.报酬提升

在企业工作中,如果员工努力工作而薪资得不到提升,久之就会极大地挫伤工作积极性。有员工忍耐不住,亲自找管理者要求加工资,如果得到应允,就会形成一种心理印象:工资必须去要,否则永远不会涨。因此员工便会三番五次找领导者要求加薪,而员工间的交流更会让这种风气弥漫整个团队。

如果企业有明确的薪资晋升制度,就可以避免上述情况发生了。在明确的薪资晋升制度下,员工会一心努力工作,争取早点达到规定,提高收入。在迈上新的薪资层级后,还会继续向更高的目标攀登。因此,薪资管理制度能够极大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是企业管理必备的手段之一。

2.职位提升

丰富自己的知识

很多销售人员,特别是一些优秀的销售人员都会有一个想法:职场如战场,能者上,靠的是实力,我的工作业绩突出,职位就应该得到晋升。殊不知优秀的销售人员不一定是一位出色的管理者,因为管理和销售是两门不同的学科,管理还需要很多销售以外的能力和知识,比如管理学、心理学等。

图3 职位与能力要求示意图

图3直观地显示出在一个企业中,员工从最基层的销售代表到最高管理者——全国经理的晋升阶梯。阴影部分代表每一个职位要求具备的工作能力,企业情况不同,对每个职位的要求也不同。不难发现,职位越高,需要具备的能力就越全面。

因此,虽然一个人在某一职位表现出色,并不意味着他能够胜任更高的职位。只有当其达到了更高的职位要求,拥有了更高职位需要具备的能力后,才能得以晋升。获得这些能力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即所谓的积累经验。

【案例】

从小兵到总经理

康师傅华东事业群总经理李彦从和饮料事业群总经理闫一兵,最初都是德记洋行最普通的销售人员。

凭借勤奋和努力,两人的工作表现相当出色,也都希望能在德记有更大的发展。但当两人满怀希望地向上级主管提出升职请求时,却被主管迎头泼了一盆冷水:“没有学习过销售的专业知识还想升职?再说,你们才刚干了多少时间,取得一点小成绩就以为自己了不起了,还是踏踏实实干吧。”

听了主管的话,两人一下子泄了气,不再想要求升职,但转眼又被激起了更大的斗志。他们了解到,德记有一套严格的晋升程序,不仅需要学历过硬,还要经过一定时间的锻炼,积累足够的经验才能获得晋升的机会。

于是,两人在工作之余重回学校继续进修,除了学习专业的销售知识之外,还主动进修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管理心理学等课程。与此同时,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阅历和经验也变得越来越雄厚。

多年来,遵循着职位晋升制度,两人一步一步稳扎稳打地走上去,李彦从和闫一兵终于从小兵各自成长为德记洋行独当一面的总经理。

明确的职位晋升制度能够为企业员工搭建公平竞争的平台,让员工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了解升至何种职位需要达到何种水平,可以有效避免员工向上级管理者要职位的现象。

寻找合适的位置

【案例】

为何流泪

某公司客户服务部共有40个人,是公司最大的部门,也是业务最繁忙的部门。他们每天要负责接收订单电话、将订单输入电脑、跟踪货物配送,就连训练和管理零售店促销小姐也是他们负责的范畴。部门吴经理已经在公司工作8年了,他带领着这个公司最重要的部门,是公司内一个相当重要的角色。近期,公司来了一位新的销售总监,他非常欣赏吴经理的工作。基于公司业务的发展,他觉得公司应该好好栽培像吴经理这样的好员工,于是决定提拔吴经理担任通路行销经理职务,带领一位助理主导全公司的促销计划。

通路行销经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职位,是全公司很多人都梦寐以求的。谁知,吴经理接到这个任命后并没有欣喜若狂,反而流下了难过的泪水。

加拿大工程师彼得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人梦寐以求想升职,可往往却在刚被提拔不久就辞职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彼得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发现,出于各种原因,绝大多数人都想升职,当他们一步一步得到晋升后,终有一天会上升到一个自己能力不能及的职位,他们在这个职位上感受到的只有挫败,因此会选择辞职。这就是管理学中的“彼得定理”——在一个等级制度中,每个员工都趋向于上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地位。

因此,在企业中,作为员工,应该清醒地认识自己的能力,知道自己能够胜任的工作;作为管理者,应该将最合适的人放到最合适的位置上,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价值。

三、差旅管理制度

销售工作经常需要出差,差旅费用是销售团队最重要的支出之一。因此,建立完善的差旅管理制度对销售团队至关重要。

1.对销售人员差旅行为的管理

对销售人员差旅行为的管理,不仅包括控制差旅费用,还包括管理时间成本。在某种意义上,控制时间成本比控制差旅费用更重要。管理者应该要求销售人员在出差前做好详细的计划,清楚时、地、人、事、物等因素。

规划时间

在差旅计划中,对于时间的规划是第一位的。这里的“时间”并不是笼统的几月几号,而是越详细越好。例如,销售员甲的差旅计划中写的是“*号拜访某位客户”,假如当天只用上午两个小时就拜访完毕,那么下午的时间就被浪费了。因为在甲的意识中,当天的工作已经全部结束了。相反,销售员乙不仅将一天中的上下午分别安排了工作,甚至将时间规划细致到小时,不难想象,他的工作效率比甲高得多。

此外,销售员的每次出差时间以三天内为宜,且应该每天向主管领导汇报工作进程、收获和问题等。这样,一方面可以监督销售人员是否积极工作,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管理者动态地掌握工作进程,最重要的是使差旅成本得到有效控制。

规划地点

面对不同地点、不同城市的客户,有的销售员选择一天拜访一位,有的销售员则会在拜访一位客户后,利用剩余时间拜访相邻地点的客户,两者的工作效率自然不同。这就是对地点的规划。

规划拜访者

销售员需要设法拜访关键人物,但是很多问题不是关键人物一个人能够解决的,很可能涉及不同部门的其他人。在出差时,有的销售员只拜访关键人物,而有的销售员则会在拜访前想清楚此行所要做的事和涉及的人,然后利用一次出差机会,尽可能多拜访几位。这就是对拜访者的规划。

规划内容

对销售人员来说,事先计划所谈内容是最重要的。在实际工作中,有的销售员拜访客户时喜欢搞突然袭击,见到客户后对自己此行的目的从头谈起;有的销售员则会在拜访前通过电话、电邮等方式,将想要和客户沟通的内容预先告知对方,并简要表达公司的想法和建议,以便双方一见面就能切入正题,为客户节约时间;还有的销售员会预设可能出现的情况,并一一想好对策,毫无疑问,他拜访客户时成功的几率相当大。

2.对管理者差旅行为的管理

除了一线人员,销售团队的管理者也经常需要出差检查基层人员的工作,这同样需要事先计划。例如,每个地方用几天的时间,需要检查哪些工作,进行哪些座谈等。管理者的出差计划最好能够事先下发给基层团队,以便提前准备,提高效率。

四、销售会议制度

几乎每个销售团队都有定期召开销售会议的习惯,在销售会议上,领导总结成绩、指出问题,销售员相互交流经验。通过冷静的观察,不难发现很多销售会议不会对后面的工作产生实际意义,甚至让人感觉是浪费时间。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召开销售会议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会议目标

很多管理者在召开销售会议前,会将开会的时间、地点、议题、需要哪些人做哪方面的发言等,详细通知每一位与会者,以为这样就会提高效率。但事实上,销售会议仍然让人感觉是在浪费时间,其根本原因是没有会议目标。没有目标,也就无所谓达成目标,因此很多销售会议变成了走过场。

2.明确会议内容

很多团队喜欢在销售会议上做工作汇报,其实销售会议的内容不应该仅限于此,还应该包括近期工作中的问题。需要注意的是,管理者应该在开会前将工作汇报下发给相关人员,大家仔细阅读后,找出存在的问题,拿到会上讨论,群策群力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才是销售会议的内容。

五、信息跟踪制度 优秀的销售团队管理者能够“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做到这一点的基础是掌握信息。管理者要想了解最前沿市场的信息,主要通过一线销售人员。因此,绝大多数管理者都会要求销售员定期填写工作报表。

事实上,很少有销售员喜欢填写工作报表,而且管理者能够从报表中获取的信息相当有限。

【案例】

“早产”的报表

一天,某公司销售主管接到在外出差的业务员打来的电话,业务员说自己正和一位重要客户谈判,却忘了某项重要数据,请主管帮忙到文件中查一下。主管按照他的指引,在其抽屉里找到了文件,顺利查找到所需的数据。

挂上电话后,主管将文件重新放回去,无意中发现抽屉里有一摞工作报表。主管将其打开后,发现现在明明才年中,可直到年底的报表都已经填好了。

拿着这些“早产”的报表,主管哭笑不得。他终于明白为什么每次销售员交上来的报表总是言语含糊、模棱两可,让他看不到任何具体的内容了。

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健全 篇5

关于建立健全党内事务听证咨询制度的思考

[摘要]建立健全党内事务听证咨询制度是对新形势下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提出的新要求,是推进党内决策科 学化和民主化的重要举措。目前,尽管党内事务咨询制度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为此,我们 必须打造听证咨询认知基础、完善听证咨询运行机制、构建听证咨询制度规范和健全听证咨询评价体系,促进党内事务听证咨 询制度健康发展.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和 民主权利,必须“建立健全党内事务听证咨询、党员定期评议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等制度”。新世纪新阶段,建立健全党内事务听证咨询制度有利于落 实党员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和监督权,充分发挥党 员在党内生活中的主体作用。因此,建立健全党内事 务听证咨询制度就成为目前中国执政党建设研究的 重要课题.一、建立健全党内事务听证咨询制度的意义 “听证”,是指以公开方式听取利害关系人意见的 活动。“咨询”,即商议、询问、向……请教。听证咨询是 指以公开方式同利害关系人商议相关议题并听取其 意见的活动。党内事务听证咨询制度,即指各级党组 织在决定党内事务过程中,以公开方式向广大党员征 集意见和建议的规则体系。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指 出,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必须“建立健全党 内事务听证咨询、党员定期评议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 成员制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立健全党内事务听 证咨询制度对加强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有利于落实党员民主权利,发挥党员在党内 生活中的主体作用。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要充分调 动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必须切实保 障党员的民主权利。听证咨询,是落实广大党员知情 权、参与权、选举权和监督权的重要形式,是拓宽党员 意见表达、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 进行民主教育的实践载体。党内事务听证咨询制度发 展状况直接关系到党员民主权利能否得到落实,党员 主体地位能否得到尊重。因此,建立健全党内事务听 证咨询制度对提高党员对党内事务的关切度和参与 度,充分发挥党员在党内生活中的主体作用具有重要 作用.二是有利于推进党内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完善 党内民主决策机制。党员是党内事务的活动主体。要 保证党内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必须让党员尽可能多 地参与党内决策。正如列宁所说的:“党内的一切事务 是由全体党员直接或者通过代表,在一律平等和毫无 例外的条件下来处理的……要真正民主地决定问题,只召集该组织选出来的代表开会还是不够的。必须让 该组织的全体党员在选举代表的同时就整个组织所 关心的有争议的问题都能人人独立地发表自己的意 见。”[2](P249)听证咨询,是党员群众利益表达的有效渠 道,是普通党员参与党内决策的重要方式。因此,建立 健全党内事务听证咨询制度,有利于运用民主的方法 达成共识,提高党内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水平.三是有利于降低党组织运转的政治成本,增强党 员的组织认同。组织认同,是指组织成员接受组织目 标、遵守组织纪律,并希望保持组织成员身份的心理 状态。党员组织认同是政党获得力量的根本所在。党员组织认同资源流失是党组织运作消耗的最大政治 成本。党员听证咨询制度为党内事务充分酝酿、讨论 协商提供了正式的制度安排,有利于落实党员知情 权、参与权、选举权和监督权,提高党员对党内事务的 参与度。因此,建立健全党内事务听证咨询制度,有助 于切实保障党章及其相关党内法规赋予每个党员的 民主权利,有利于增强党员的身份意识和组织认同.二、目前党内事务听证咨询制度存在的问题 实行党内事务听证咨询制度有助于让广大党员 直接参与党内重大决策,让不同意见在听证咨询中交 锋,促进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新世纪新阶段,为提高 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和依法决策水平,各级党组织十 分重视建立健全党内事务听证咨询制度,并取得了较 大的成效。但党内事务听证咨询制度作为一项新事 物,其运作过程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一,听证咨询参与意识不强。目前,在许多党组 织中听证咨询制度已成为广大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 一种重要机制。然而,由于党内事务听证咨询制度发 展不完善、不健全,导致部分党员对听证咨询的意义、内容、程序和功能缺乏深刻认识,在参与听证咨询实 践中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也有部分领导干部 把听证咨询看成为一种“作秀”形式,认为党内事务听 不听证一样,对听证咨询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 不足。少部分党员和领导干部听证咨询参与意识不 强,严重制约了党内事务听证咨询制度的健康发展.其二,听证咨询运行机制不健全。构建互动、规范、高效的听证咨询运行机制,是健全和完善党内事务听 证咨询制度的基本要求。但从目前党内听证咨询制度 的状况看,听证咨询运行机制仍存在以下不足:首先,听证咨询缺乏强有力领导。在推进党内事务听证咨询 制度建设过程中,部分地方没有把建立健全党内事务 听证咨询制度提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党建工作的总 体规划,缺乏有力的组织领导。其次,听证咨询适用范 围模糊。听证咨询适用范围又称为听证咨询事项。目 前,一些地方党内事务听证咨询规则没有对听证咨询 适用范围作明确界定。有些地方对听证咨询适用范围 规定过宽,有的地方对听证咨询适用范围规定过狭,难以保证听证咨询制度取得实效。再次,听证咨询代 表缺乏代表性。一些地方听证咨询代表由党组织或领 导干部指定,不具代表性。少部分地方选出的代表缺 乏代表能力,要么年龄偏大,要么文化偏低,难以行使 代表职权。最后,听证咨询程序不公开。程序公开是程 序公正的本质要求。少部分地方选出的代表缺乏对听 证咨询方案全面、深刻的了解,代表难以对听证咨询 方案提出有效意见.其三,听证咨询制度化、规范化程度不高。“制度 是稳定地组合在一起的一套价值标准、规则、地位、角 色和群体,它是围绕着一种基本的社会需要而形成 的”,它为“各个社会的成员创造了思想和行为的模式,为解决这些反复出现的问题提供了恰当的办法”。[3](P109)听证咨询制度是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实现党内决策民 主化和科学化的有效形式。因此,新形势下切实推进 党内民主,必须重视加强党内事务听证咨询制度化建 设。从目前听证咨询制度建设状况看,全党范围内缺 乏党内事务听证咨询工作的权威党内法规。一些地区 出台的听证咨询的工作条例或规定,对听证咨询的性 质、范围、方法和程序以及听证咨询代表的权利、义务 和监督等也缺乏健全的制度设计.其四,听证咨询评价体系不完善。有效性是衡量 听证咨询制度是否健全的重要指标。然而,要保证听 证咨询制度取得实效,必须建立科学的听证咨询评价 体系。由于党内听证咨询工作发展相对较晚,加之听 证咨询评价本身的复杂性,导致了听证咨询评价体系 不完善问题凸显。比如,部分领导干部左右听证咨询 评估工作,使听证咨询评价的科学性、有效性得不到 保证。又如,有些地方在听证咨询评估工作中采用的 形式比较单一,致使听证咨询评估效力大打折扣.三、建立健全党内事务听证咨询制度的对策 建立健全党内事务听证咨询制度,是新形势下切 实推进党内民主,提高党内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 要制度设计。实行党内事务听证咨询制度,不能仅停 留在确认“党内事务必须听证咨询”的原则上,应该进 行整体制度建设。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反思目前党内事 务听证咨询制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建立健 全相关制度的对策.第一,打造听证咨询认知基础。观念影响行为。在 新的历史条件下,由于少部分党员和干部对实行党内 事务听证咨询制度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认识不足,导致他们缺乏参与听证咨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夯实听 证咨询认知基础,一方面应提升党员主体意识。党员 主体意识是党员对自己的党员角色的自我认同。党员 主体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强弱.因此,要通过开展行之有效的教育和丰富多样的民主 实践,不断增强党员主体意识,促进广大党员参与听 证咨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也要增强党员领 导干部的责任意识。推行党内事务听证咨询制度,有 利于充分尊重群众意见,真正落实党员主体地位。要 通

过拓展视野和转变思维,使党员领导干部充分认识到听证咨询制度对构筑党群、干群平等交流,化解党 群、干群之间隔阂的重要意义,从而保障党内事务听 证咨询制度的健康有效运作.第二,健全听证咨询运行机制。建构协调、有效、互动的听证咨询运作机制有利于提高决策的科学性.由于目前听证咨询运行机制尚处于探索阶段,还存在 一些不健全和不完善的地方。为推动党内事务听证咨 询制度健康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加强对听证咨询工作的组织领导。各级党组织要 把建立健全党内事务听证咨询制度作为党建工作的 重要内容,加强对听证咨询工作的领导和组织,及时 研究和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成立各 级党组织共同参与的听证咨询工作统一领导小组,发 挥领导小组的领导作用。二是明确听证咨询适用范 围。为保证听证咨询工作取得实效,党内事务听证咨 询制度要明确把听证咨询适用范围划分为:绝对听证 咨询事项和相对听证咨询事项。绝对听证咨询事项必 须进行听证咨询。事关群众切实利益、群众反映比较 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事关本地区和本部门党组织重 大事务和重要决策部署都必须进行听证咨询。相对听 证咨询事项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是否进行听证咨询.对那些有较大争议或有明显利益冲突的事项也要进 行听证咨询。三是增强听证咨询参与者的代表性。按 照党章和相关党内法规要求,优先选择那些能够代表 党员群众切身利益、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具备代表能 力的党员参与听证咨询会,不断提升党内事务听证咨 询的效力。四是推进听证咨询程序公开。“没有公开性 而谈民主制是可笑的。”[4](P417)因此,在召开党内事务听 证咨询之前,必须让参会代表充分了解听证咨询的议 题,保障他们在听证咨询过程中能够畅所欲言,达到 听证咨询的预期目的。在听证咨询结束以后,要通过 党内公开栏向党员公布听证咨询情况,增强他们对听 证咨询制度的认同度.第三,构建听证咨询制度规范。制度问题更带有 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新世纪新阶段,加 强听证咨询制度化建设是切实推进党内民主的内在 要求。要充分调动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保 障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必须重视党内事务听证 咨询的制度设计。一方面要加强听证咨询工作制度化 的力度。为保证听证咨询工作科学发展,有必要在全 党范围内尽快出台建立健全党内事务听证咨询制度 的党内法规,明确党内事务听证咨询的性质、地位、领 导、范围、形式和程序;听证咨询代表的遴选、权利和义 务;听证咨询的绩效考评和责任追究等。不同地区和 部门也应根据“凡党内重大事务必须听证咨询原则”,出台党内事务听证咨询地方规章,推动听证咨询工作 制度化和规范化。另一方面要提高听证咨询制度建设 的效能。有效性和可操作性是衡量制度优劣的重要尺 度,制度要有效和可行就必须切合客观变化的社会实 践。因此,加强党内事务听证咨询制度建设,应根据变 化着的形势和不同地区的实际,对过时和无效的部分 进行改革。只有这样,党内事务听证咨询制度才会保 持其强大的生机和活力.第四,完善听证咨询评价体系。每项工作有无价 值以及价值的大小往往与其最终的实效性相关。然 而,任何工作要取得实效性离不开科学的评价体系.目前,党内事务听证咨询制度成效有限的重要原因,在于听证咨询评价体系存在问题。为推动听证咨询制 度健康发展,必须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一是评价主 体要多元。推进评价主体多元化,必须坚持党员群众 为评价主体,组建专门的评价机构和专家队伍,尽量 减少本级主要领导或上级领导的影响。要鼓励和保护 党员群众敢讲话、讲真话、讲心里话,促进评价取得良 好效果。二是评价内容要全面。听证咨询评价内容既 要包括党内重大决策的执行情况和落实效果,又要包 括重大决策内容需要修订和完善的方面,还要包括对 重大事件处理决定的落实情况以及党员群众的其他 有关意见和建议。三是评价形式多样。评价形式不但 可以听证咨询代表跟踪调查,而且也可以采取发放民 意调查表、网站调查、深入相关利益群体走访和其他 有效形式。四是评价过程要规范。为避免评价走过场、搞形式,确保评价有序、科学,必须建立健全评价讨论 制度、汇报制度和公示制度,从程序制度化、规范化角 度保证评价取得成效。五是评价标准要科学。判断任 何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不是任何逻辑推理或理性思 维而是社会实践。因此,检验听证咨询工作是非得失 的标准也应坚持实践标准,以落实实践标准来推动听 证咨询评价科学化.

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健全 篇6

公务支出有了刚性约束

本报讯 公务支出尤其是“三公消费”是近年来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我省率先在公务支出监管制度化上迈出新的步伐,日前出台《关于建立健全公务支出公款消费审计制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加大对公务支出、公款消费的审计力度,进一步扎紧“三公消费”监督的“篱笆”。5年内全省所有行政事业单位至少审计一次,最终达到全覆盖。

《意见》明确了公务支出审计的7项重点内容,包括行政事业单位公务支出预算编制和执行总体情况、“三公”经费、会议费和培训费、节庆及形象宣传活动等、党政机关办公楼费用支出、专项资金支出和行政事业单位规范津补贴。

今后,有无超预算、超标准支出;有无挤占挪用专项经费,随意改变专项资金用途;有无向企事业单位转嫁、摊派和报销费用;有无虚列支出、虚开发票、使用假发票报销等手段套取财政资金问题;有无严格执行公务用车编制管理规定、配备使用标准;有无超标准豪华装修、超标准占用办公楼、超标准购置办公设施等问题,都将成为公务支出审计的重点。

此外,《意见》还明确建立通报制度,审计机关要在每年年末召开审计情况通报会,通报当对公务支出审计中发现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审计机关将结合部门预算公开、“三公经费”公开工作,逐步公开公务支出情况审计结果。

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健全 篇7

关键词:会计内控制度,企业内部控制,财务管理,重点

一、建立健全会计内控制度的必要性

会计内控制度指的是借助相关制度和规范, 实现对企业会计行为的规范。建立健全会计内控制度, 是实现相关制度和规范系统化和完整化的过程。企业内控制度的核心就是会计内控制度的建立, 它的作用对象是企业运营所需的资金。在企业日常经营过程中, 资金的合理利用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保证。由于资金贯穿了企业经营的方方面面, 因此, 会计内控制度也体现在企业经营的始终, 进而成为了企业内控制度的核心。会计内控制度是企业财务人员工作的指导思想, 和会计行为规范有着相同之处, 但是又比会计行为规范更加全面和贴合实际。

目前, 我国许多企业的会计内控制度仍然存在诸多不足, 导致企内控制度无法充分发挥作用, 阻碍了企业的健康发展。部分企业管理人员, 对企业内控制度认识不足, 会计内控制度不健全, 导致会计内控制度流于表面, 未能切实为企业经营提供服务。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相对偏低, 会计内容真实性得不到保证, 导致企业的会计内控制度执行范围有限。企业已制定的会计内控制度缺乏连贯性, 对企业运营中的一些重点岗位的控制有所缺失, 影响了企业会计内控制度的效率, 甚至在部分岗位中, 企业的会计内控制度失效。还有部分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 董事会未能充分发挥出作用,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企业会计内控制度的功能。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缺失, 也是导致会计内控制度失衡的重要原因。企业会计的内控制度离不开审计机构, 目前, 我国多数企业的审计机构不健全, 权威性不足无法实现对会计内控制度的有效评价。部分企业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安全得不到保证, 黑客通过攻击企业的财务管理系统, 盗取企业的财务情报和信息, 篡改企业会计数据, 进而达到吞并企业钱财的目的, 给企业造成了巨大损失。这就说明, 建立健全会计内控制度不仅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而且对确保企业财务安全也具有重要意义, 是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建立健全会计内控制度的原则

加强对企业会计内控制度的研究, 对促进企业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具有重要意义。而健全的企业会计内控制度, 又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率, 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在制度建立的过程中, 应该要遵循一定原则。

(一) 确保信息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企业的发展规模也逐渐壮大。企业管理人员在决策过程中, 必须要依赖于企业的财务信息。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要确保企业的财务信息完整和可靠, 避免系统误差, 提高企业决策者决策的科学性。

(二) 相关政策要在政策和法律允许范围内

企业的管理层是企业政策和计划的制定者, 在企业之外, 还有很多法律法规对企业的行为进行限制。企业的会计内控制度必须要遵循企业的政策, 并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遵守企业内部的规范是为了更好地配合企业的生产活动, 遵守法律法规则是为了避免受到法律的制裁, 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三) 确保企业资产安全

企业制定会计内控制度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实现企业的资产安全。比如, 建立健全会计内控制度, 限制接触企业资产的人员, 设置登录密码, 避免不相关人员进入企业财务管理界面。另外, 还可以聘请安保人员, 加强对企业资产的管理, 确保企业资产安全。

(四) 提高企业经营活动的经济效益

企业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完善会计核算流程, 加强财务编制报告工作, 在此基础上, 利用相关工具, 对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分析。另外, 通过这种分析, 企业还能够发现自身的不足, 规范会计核算工作, 实现优化资源配置, 提高企业经营活动的经济效益, 增加企业收益, 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三、建立健全企业内控制度的重点

要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就必须要加强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分析和审核, 发现现有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不足, 明确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目标, 实现对风险的有效防范, 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根据我国企业的特点, 在会计内控制度符合企业发展要求的基础上, 建立健全会计内控制度, 切实提高企业运用效率。建立健全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应该从预算资金的控制、应收账款的控制、企业资产的控制、财务风险的控制等方面入手。

(一) 建立严密的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制度的建立包含了三方面内容:第一, 不同职务采用不同的管理制度。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人员因业务内容的不同, 会设置不同的职务, 不同职务应该要采用不同的管理制度, 明确相关人员的职责。比如, 企业的出纳和会计的工作内容有所不同, 就应该采用不同的管理制度, 实现管理制度的规范化, 突出管理制度的针对性。第二, 建立授权批准控制制度。企业要建立严格的授权规范, 明确授权批准的权限和相关职责。不仅企业的各级相关人员要明确授权批准的范围, 会计工作人员也要明确这个范围, 严格按照规定办事, 加强对各个款项的审核, 实现企业资金的合理利用。第三, 完善会计控制系统。企业在会计法的基础上, 要制定符合企业自身状况的会计管理制度, 明确各个岗位工作人员的职责, 充分发挥出会计内控制度的作用。

(二) 加强对现金的控制

企业通过加强对企业现金的控制, 实现了对企业资金流量的控制。加强对企业的现金控制, 强调的是对资金和成本的核对, 加强编制和考核等工作。按年度和季度对现金进行总结, 并根据年度总结, 实现对现金的分段化动态管理。另外, 还要加强对预算的执行工作, 确保企业的收支平衡。

(三) 加强对企业的实物资产管理

实物资产也是企业重要的资产组成部分, 完善对实物资产的控制和管理制度, 也是建立健全会计内控制度的重要举措。加强对企业实物资产管理必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完善资产清点制度。定期对企业的实物资产进行清点和记录检查实物资产是否缺损。如果发现实物资产有缺损则必须要查明原因, 加强对实物资产管理人员的管理, 确保企业实物资产的安全。第二, 规范入账时间。企业的运营过程中, 必然会和其他企业有资金上的往来。在业务完成以后, 必须要将现金入账, 做到日清月结, 确保企业的资金安全, 避免出现挪用资金的现象。第三, 加强档案管理。企业为建立健全会计内控制度必须要完善企业会计资产档案管理制度, 方便管理和查询。

(四) 加强对财务风险的控制

企业发展中, 必要的债务能够促进企业的发展, 但是如果企业经营不善, 企业将面临资不抵债的困境, 甚至有可能导致企业的破产。因此, 在企业的发展中, 要加强对企业债务的管理, 充分发挥债务的正面作用, 促进企业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但是企业也必须要有危机意识, 加强对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 确保企业的财务安全, 采取措施, 有效地规避风险。

(五) 完善信息管理系统

建立健全会计内控制度就必须要加强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 不断完善企业信息管理系统, 方便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 也方便了企业管理人员对企业财务状况的管理, 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效率。企业完善信息管理系统, 企业管理人员能够及时有效地将相关信息准确传递给相关部门, 提高相关部门的工作效率。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 还应该要处理好控制面和控制点的关系, 以企业自身发展现状为依据, 以会计内部控制为原则。

(六) 提高财会人员素质

在实际工作中, 企业应该根据实际情况, 每过一段时间就对财会人员的岗位进行调换。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全面提高财会人员的业务能力, 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避免财会人员以权谋私。建立健全会计内部控制, 有赖于高素质会计人才队伍的建立。提高财会人员的法律意识, 能够有效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率。

四、结语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企业想要获得更好的发展, 就必须要实现对企业自身的有效控制。协调企业的管理体制, 完善会计内控制度, 建立一个符合企业自身发展需求的会计内控制度, 确保会计内控制度充分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赫峥峥.新医改背景下完善医院会计内控制度的创新研究[J].中国总会计师, 2011 (11)

[2]孙成芳.浅析会计内控制度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J].现代经济信息, 2012 (14)

[3]张建华, 张斌.浅议完善会计内控制度的建立[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08 (14)

[4]杨淼.论房地产企业会计内控制度的有效实施[J].现代商贸工业, 2012 (12)

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健全 篇8

一、横向生态补偿的内涵和特点

(一)生态补偿的内涵

生态补偿概念起源于生态学理论,最初专指自然生态补偿的范畴。1991年版的《环境科学大辞典》将自然生态补偿(Natural Ecological Compensation)定义为生物有机体、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受到干扰时,所表现出来的缓和干扰、调节自身状态使生存得以维持的能力,或者可以看作生态负荷的还原能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生态补偿被引入社会经济领域,更多地被理解为一种资源环境保护的经济刺激手段。在国家政府文件中,首先提出生态补偿概念的是1997年11月由原国家环保总局发布的《关于加强生态保护工作的意见》,该意见提出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的方针积极探索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李文华、井村秀文等(2006)通过专项研究较为系统地指出,生态补偿就是以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为目的,以经济手段为主调节相关者利益关系的制度安排,广义的生态补偿既包括对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保护所获得效益的奖励或破坏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所造成损失的赔偿,也包括对造成环境污染者的收费;而狭义的生态补偿则主要是指前者,即对人类行为产生的生态环境正外部性所给予的补偿。国外一般将生态补偿称作生态服务付费(Payment for Ecological/Environmental Services,PES),这主要是由于国外有着相对完善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以及健全的市场体系,生态服务可以作为一种商品进行市场交易,即使用生态产品要支付一定的费用。

(二)横向生态补偿的内涵

横向生态补偿是一个新的概念,目前在国内外还没有系统的研究,也缺乏权威的统一表述,只是在一些地方开展了具有横向生态补偿特点的实践。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十四部分专门就“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做了具体的安排,其中在关于自然资源与生态保护制度建设方面,首次明确要求“推动地区间建立横向生态补偿制度”。随后,在2014年中央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推动建立跨区域、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这是我国从中央层面最早对横向生态补偿提出要求。在学术研究中,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横向生态补偿的系统研究,但是在有关生态补偿的研究中,有时会涉及到横向生态补偿的内容。李文华和王金南(2006)等学者认为,横向生态补偿(Horizontal Ecological Compensation,HEC)是生态补偿(Ecological Compensation,EC)中的一种重要方式,可以有效调节生态保护区与生态受益区之间的利益关系,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和促进生态系统可持续利用。本研究认为,横向生态补偿是以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态系统为目的,通过采用公共政策或市场化手段将生态保护的外部性内部化,调节不具有行政隶属关系的地区与地区之间利益关系的制度安排。

(三)横向生态补偿的特点

1、生态受益区与生态保护区之间不具有行政隶属关系

横向生态补偿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在不具有行政隶属关系的生态受益区与生态保护区之间开展生态补偿。在具体实践中,生态保护区与生态受益区之间既可以是平行关系,比如省与省之间、地级市与地级市之间、县与县之间、乡与乡之间,也可以是斜向的关系,比如省与地市之间、地市与乡镇之间等,只要是生态受益区与生态保护区之间在行政管理上不具有隶属关系,就属于横向生态补偿的范畴。

2、生态受益区与生态保护区之间利益关系明确

之所以能够开展横向生态补偿,就是因为生态受益区与生态保护区之间具有非常密切的利益关系,生态受益主体非常明确。生态受益区能够非常明确的感受到生态保护区生态保护所产生的经济外部性,比如河流的下游地区与河流的上游地区之间,调水工程的受水区与送水区之间,饮用水源区与毗邻的水源涵养区之间等。生态受益区对生态保护区加强生态保护具有强烈的需求,而且生态受益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往往高于生态保护区的发展水平,具备开展横向生态补偿的财力。

3、主要采用市场化的手段

与纵向生态补偿主要采取财政转移支付、征收生态税等手段不同的是,横向生态补偿一般是采取市场化手段。因为横向生态补偿主要在生态保护区与生态受益区之间利益关系非常明确的区域之间开展,生态保护经济外部性比较容易通过市场化手段内部化。生态受益区和生态保护区之间可以通过自愿协商,以双方都可以接受的额度开展横向生态补偿,既可以为生态保护区开拓生态保护资金来源渠道,也可以为生态受益区持续稳定地享受生态产品提供保障。

4、参与主体相对较少

横向生态补偿的范围主要在生态利益关系明确的生态保护区和生态受益区之间,区域范围相对较小,参与主体也相对较少。参与主体少有利于生态受益区与生态保护区之间就生态补偿额度、生态补偿方式开展协商,减少协商成本。如果参与主体过多,则相互之间的利益关系很难明确,相互之间协商的成本会大幅提高,而且难度也相应提高。

二、地区间横向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

(一)公共产品理论是明确补偿主体的理论基础

制度学派认为政府提供的公共利益通常被称作公共产品,那些没有购买公共产品的人不能排除在对这种产品的消费之外。学者们普遍认为生态产品具有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的属性,在消费的时候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征。基于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这两大特征,生态保护普遍存在着“搭便车”和“公地悲剧”等现象,致使生态产品面临供给不足和过度使用等问题。横向生态补偿制度将享受生态产品的生态受益区作为补偿主体,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生态产品非排他性特征的不足。生态受益区通过实施横向生态补偿,与生态保护区之间形成一种“俱乐部经济”,减少或避免生态保护中的“搭便车”和“公地悲剧”现象,使生态受益区和生态保护区在提供生态产品方面形成合力。

(二)产权理论是明确补偿对象的法理基础

我国在生态环境领域存在比较严重的“产权残缺”,致使生态产品难以转变为商品,存在“生态无价”的现象,人们可以近乎无偿地使用生态产品。自然资源资产产权理论就是要将自然资源作为资产,并且要清晰界定自然资源的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转让权,形成“四权分置”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体系。建立完善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体系需要明确自然资源资产的“主人”,进而明确生态产品的“主人”,这是明确补偿对象的法理基础。我国横向生态补偿在推进过程中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生态产品的产权不明晰,通过完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可以为明确补偿对象提供法理支撑。

(三)生态产品价值理论是确定补偿标准的依据

生态产品价值理论是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创新。人类需求既包括对农产品、工业品和服务产品的需求,也包括对清新空气、清洁水源、宜人气候等生态产品的需求。这些生态产品与其他产品一样,是具有市场价值的,享用生态产品与享用其他产品一样也要支付一定的成本。保护和扩大自然界提供生态产品能力的过程也是创造价值的过程,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生态产品的活动也是发展。横向生态补偿就是需要享用生态产品的地区为提供生态产品的地区提供补偿,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购买生态产品,分担生态产品的部分生产成本。生态产品的价值主要参考生态产品提供区在生产生态产品时的生态环境投入成本和丧失的发展机会成本。生态产品价值的高低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的生态重要性程度,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确定横向生态补偿标准提供依据。生态产品价值既有自然形成的成分,也有人工投入的成分,因此,横向生态补偿并不能严格按照生态产品的价值进行补偿,而应该按照生态产品价值的变化情况合理确定补偿标准,即根据生态产品提供区按照补偿方的要求提供更好或更多的生态产品而额外增加的成本确定补偿标准。

(四)外部性理论是选择补偿方式的主要依据

生态保护是一种具有正外部性的行为,实施过程中会引发两种矛盾:一是较低的边际社会成本与较高的边际私人成本之间的矛盾,二是较高的边际社会收益与较低的边际私人收益之间的矛盾。在这两种矛盾的作用下,生态保护往往以牺牲部分人的当前利益来获取社会大范围的长远利益。针对如何解决外部性这一问题,经验研究表明要么依靠政府干预,要么依靠市场行为,两种解决思路也被称之为庇古手段和科斯手段。庇古手段强调政府的作用,主要通过税收等相关的公共政策手段(比如财政补贴)实现生态保护的经济外部性内部化,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生态保护区和生态受益区之间利益关系不明确、生态产权不明晰、谈判成本很高的情况下。科斯手段强调市场的作用,认为在生态产品产权明晰而且交易成本较低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生态保护区与生态受益区之间的协商,通过开展水权交易、碳汇交易、排污权交易等市场化手段将生态保护的经济外部性内部化。

(五)法治理论是构建补偿监管评估体系的主要依据

法治强调一个国家具备完善的法制体系并处于依法治理的状态。法治理论强调一个国家要有完善的法制体系以及有相应的立法、司法、行政执法、监督等机构保障,使相关的法制内容得到普遍接受和自觉遵守。法治理论注重公共权力行使的法定范围、法定程序和滥权的责任追究,注重公民权益的保障、依法办事、行政公开和司法公正。建立地区间横向生态补偿制度,要按照法治理论依法推进,构建公平公正的监管评估体系,确保横向生态补偿有法(规)可依、有法(规)必依、违法(规)必究、执法(规)必严。首先要推进横向生态补偿制度化,并适时实现横向生态补偿法制化,其次要建立相应的监督评估体系,通过违法(规)必究和执法(规)必严,确保补偿方和受偿方普遍接受并自觉遵守横向生态补偿制度。要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为实施横向生态补偿构建监督主体多元化、监督内容明确化、责任追究严肃化、自我监督和独立第三方监督有机结合的监管评估体系。

三、推进与横向生态补偿制度相关的配套改革

(一)推进现行财政体制改革

自1994年我国进行分税制改革以来,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显著下降,与其支出责任不相匹配,致使生态保护区的地方政府缺乏足够的生态建设资金。为积极发挥地方政府在生态补偿项目中的主观能动性,调整和规范中央与地方、地方各级政府间的收支关系,建立健全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使财力与支出责任相匹配。在此基础上,可以积极探索具有横向生态补偿特点的横向财政转移支付方式,建立纵横交错的生态补偿转移支付体系。

(二)建立由上级政府牵头的横向转移支付机构

从我国横向转移支付的现有实践情况看,能够突破地方行政辖区限制开展跨省生态补偿的区域通常都有中央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牵头或组织,比如三峡库区的对口支援,上级政府在横向转移支付制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组织、引导协调作用。因此,若要建立起突破地方行政区域限制的横向转移支付制度,必须有一个负责日常事务的组织机构,由上级政府相关部门的代表及各地方政府派出的代表共同组成。上级政府负责组织牵头地方政府之间的谈判、协商并对达成生态补偿意向的转移支付资金进行监督,将我国现有的横向生态补偿纳入到常规的转移支付制度之中。

(三)完善政绩考核标准

要体现生态价值,建立“绿色GDP”考核制度。“绿色GDP”制度能够更确切地说明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数量与质量的对应关系,从而有助于提高区域环保意识。要完善现有的政绩考核制度。应该根据各个区域不同层面的重要性来建立不同的政绩考核制度。例如,流域上游地区最为关键的是保护生态环境,应当以环境质量的改善为主要考核指标,下游的经济发达地区则以GDP、单位GDP资源消耗为指标考察区域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对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实施生态优先的政绩考核体系,突出对其生态环境保护的考核,弱化其经济增长、城镇化水平的考核。

(本文为宏观院2014年度重点课题“地区间建立横向生态补偿制度研究”阶段性成果)

上一篇:商场庆元旦活动方案下一篇:社区表现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