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法习题集

2024-09-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社会保障法习题集(精选8篇)

社会保障法习题集 篇1

一、名词解释:

1、社会保险

2、社会保障法的主体

3、社会救济

4、补充社会保障

5、工伤保险

6、社会优抚

7、社会保障

8、工伤事故

9、保障主体

10、被保障主体

11、社会保障法的体系

12、疾病保险

13、社会保障法体系

14、基本医疗保险服务设施

15、劳动鉴定

16、职业病

17、失业

18、医疗社会保险的费用支付

19、失业保险

20、生育保险

21、基本医疗保险定点零售药店

22、基本医疗保险诊疗项目

二、简答:

1、社会保障法与劳动法的联系与区别:

2、我国《工伤保险条例》规定视同工伤的情形有哪些?

3、养老保险的法律特征?

4、失业保险金和社会救济金有哪些区别?

5、根据不同的构成因素看养老保险的基本模式有哪些?

6、失业保险的概念和特征?

7、国家在社会保障中扮演哪些角色?

8、简述享受失业保险的资格条件?

9、我国《工伤保险条例》规定认定工伤的情形有哪些?

10、不能纳入基本医疗保险用药范围的药品有哪些?

11、社会保障的特征是什么?

12、社会保障的内容有那些?

13、社会保障法与保险法的联系与区别?

14、工伤保险的立法原则?

15、工伤保险与民事赔偿的区别?

16、失业保险金与社会救济金的区别?

17、社会保障法的特征有哪些?

18、列举我国规定的停止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情形?

19、列举“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的情形?

20、养老保险的特有的法律特征有哪些?

三、论述:

1、简述社会保障法的主体?

2、论述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中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4、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存在的哪些主要问题?

5、我国《工伤保险条例》岁工伤认定是如何规定的?

社会保障法习题集 篇2

“社会保障”一词最早出现在美国1935年颁布的一项历史性法案《社会保障法》中。此后, 1941年英美签署的《大西洋宪章》、1942年英国贝弗里奇报告、1944年国际劳工组织第届大会通过的《费城宣言》, 以及1948年联合国《人权宣言》都先后使用了该词。1952年, 第35届国际劳工大会专门通过了《社会保障公约》, 规定了社会保障的基本准则, 从此, “社会保障”为世界各国所普遍采用。伴随着市场经济的产生与发展,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并完善起来, 它为市场经济国家解决“市场失灵”、实现社会公平提供了有效途径。

1883年, 德国政府颁布了《劳工疾病保险法》, 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具现代意义的社会保障法。随后, 德国又于1884年颁布了《劳工伤害保险法》, 于1889年颁布了《残疾和老年保险法》。德国的立法揭开了各国建立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序幕。世界各国先后通过立法建立起社会保障法律制度, 涉及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养老保险、社会抚恤、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等多方面内容。

一、我国社会保障立法的现状

我国社会保障实践古已有之, 但作为现代社会保障的法律制度, 则是从20世纪50年代后围绕社会保障立法实践逐步建立起来的。我国社会保障立法及法律制度的发展进程, 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的创始阶段、60年代的补充修正阶段、70年代的停滞、倒退及初步恢复阶段、改革后的全面恢复发展阶段, 至今已初具雏形。建国初, 我国在第一部宪法中就曾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者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时候, 有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国家举办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群众卫生事业, 并逐步扩大这些设施, 以保证劳动者享有这些权利。”1951年政务院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 对劳动者权利予以保障。然而, 当时的社会保障制度的范围比较窄, 保护的只是部分劳动者而非劳动者全体, 并且所保障的权利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直至1985年9月我国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建议》, 首次明确提出“社会保障”的概念, 将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社会优抚等制度统一纳入了社会保障体系, 首次明确提出了要建立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等内容的社会保障制度。党的十五大进一步指出, 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失业保险和社会救济制度, 提供最基本的社会保障, 为我国社会保障法制建设指明了方向。其次, 在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社会优抚各领域均出台了相关法律或政策, 基本确立了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框架。同时, 从地方立法上看, 我国目前地方的社会保障立法比较繁荣, 相关规范性文件数量庞大, 涉及领域广泛。200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14条增加一款:“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决定》特别提出要加快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因此, 做好社会保障工作已成为我国当前一项重要、紧迫的任务。

它的功效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 它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 保障社会的和谐稳定。社会保障法首要原则是保障公民的基本需要, 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人的需要按照发生的顺序由低到高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其中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是人最基本的需求, 处于需求金字塔的最底层部分, 是人所有需求的前提, 古语说“仓廪实而知礼节, 衣食足而知荣辱”。如果这一层次的需求无法得到相应的保障, 那么人们就会为此采取各种手段, 甚至不惜采取各种非理智非常态的方式, 社会的动荡与不稳定也就再所难免。也正是基于这一功能的需要, 社会保障法才应运而生的, 事实证明, 社会保障法在维护社会稳定的底线方面的功效是其他法律所难以比及的。

其次, 它在提高劳动生产率, 推动社会文明进步方面有着突出作用。对公民的基本生活的保障, 能够激发起工作的活力和积极性, 从而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它保障公民基本权利, 增强人们的社会认同感。它通过多种方式尽可能的保障每位社会成员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这实际上就是在最根本的经济权利和社会权利层面维护了社会的公平正义。一种社会制度中公民的权利得到充分认可和保障, 就必然会增强人们对该社会的认同感, 从而乐于在这样的社会和制度下生活并为之做出贡献。

社会保障作为一个涉及全民、需要大量资金支持、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实施的制度, 必须借助法律制度, 以法的强制性作为制度实施的基本保障。社会保障立法是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依据和起点。尽管我国在不断完善社会保障立法, 但现阶段我国社会保障立法发展滞后状况依然严重;另外, 由于我国长期的城乡二元分割结构, 缺乏统一的社会成员户籍制度, 难以形成统一的社会基础;加之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难以形成统一的经济基础。截至目前, 我国尚未建立一部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法》。社会保障法以社会利益为本位, 关注民生, 追求社会公平, 它不但关系到公民生存、社会安定, 还关系到社会的经济发展。

二、现阶段我国的社会保障法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社会保障制度立法不健全。

社会保险还没有建立起统一的、适用范围比较大的社会保险法律制度, 社会保险费的征缴、支付、运营、统筹的管理极不规范。

2、立法体系结构残缺。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从整体上看缺乏统一性, 没有形成以社会保险法、社会福利法、社会救助法等为主体框架的、统一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在养老、医疗、生育等方面甚至连法规这一层次也很少。

3、社会保障立法主体多元化, 立法层次低。

目前, 我国社会保障管理部门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卫生、民政及财政, 各部门各司其职, 分头管理。这种部门分割管制的局面使一个本来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变得分散, 不仅形成和强化了部门的局部利益, 而且直接激化了各部门之间的矛盾, 最终形成一项工作多头领导政出多门, 各部门政策法规不统一和待遇标准不一致的杂乱无章的现象。另外, 社会保障法作为我国法律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应由全国人大制定基本法律。但到目前为止, 全国人大仅通过七部与社会保障相关的法律, 其他多是国务院及各部委颁布的相关条例、办法、决定、规定等。“法出多门、各行其是”的立法状况与社会保障法作为独立法律部门的地位不吻合, 大大降低了社会保障法的稳定性与权威性。

4、我国社会保障法的立法内容范围狭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我国现行社会保障立法对非国有经济和非正规就业人员没有覆盖。从我国各种社会保障法律法规所保障的对象来看, 各项社会保障主要在全民所有制和大型集体企业中实行, 县以下的小集体和乡镇企业人员以及非正规就业人员难以得到最基本的保障。没有覆盖多种经济成分中的各类居民和各类职工, 实施范围的有限性将影响整体制度的公平性, 减慢我国完善宪法和推进民主建设的进程。其后果是影响劳动力流动, 不利于市场经济多层次竞争主体的培育和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2) 农村社会保障立法空白。由于社会保障是工业化的产物,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 农村社会保障始终处于社会保障的边缘, 我国也不例外。在农村, 除了有若干临时性的、地区性的救灾救济项目以及对少数特定的社会成员实行了保障措施之外, 对于占我国绝大多数的广大农民来说, 则基本上被排除在社会保障之外。我们不能因为经济发展的现状, 在确定社会保障立法体系时忽略了占我国人口约80%的农村人口。与实行全民保障制度的国家相比, 适用范围仍显得过窄和不合理。

5、社会保障的法律实施机制和监督机制薄弱, 必要的法律责任制度欠缺。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 社会保障中的筹资机制、社会保障的管理机制和社会保障运行方式等方面, 都缺乏具有法律意义上的规范性措施, 也缺乏有法律保护和法规规定的社会保障监督机制和监督办法, 降低了社会保障法的威慑力。从而导致了社保案件频频发生。

三、构建我国社会保障法律体系应注意的问题

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法是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 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 在构建我国社会保障法律体系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树立合理的立法理念。

法律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它需要立足于一定的立法理念基础上, 我国社会保障立法应吸收发达国家长期协调发展的战略观, 不仅把社会保障制度作为社会的“稳定器”, 更要把它作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这是因为:首先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已经由一种被动的、消极的、事后的补救性机制, 转变为一种主动的、积极的、事前与事后相结合的保障机制, 从而为促进发展提供了制度基础;其次, 社会保障范围的持续扩大和基金积累规模的日益庞大, 又使社会保障具备了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应的影响力与实力;再次, 则是当代社会经济的发展, 客观上要求社会保障发挥出促进发展的功能, 如社会文明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就需要社会保障发挥推动与促进作用。

2、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法的覆盖范围。

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 必须改变我国现行社会保障实施范围狭窄的局面, 扩大社会保障的实施范围。要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的实施范围切实扩大到乡镇企业、小集体企业、私营企业、三资企业等各类企业的职工, 使所有企业职工都能享受社会保险待遇;建立农村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制度, 加快农村保险事业的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 最终建立一个统一的包括全体劳动者在内的基本生活需要有保障的社会保障制度。

3、健全社会保障的司法机制。

有了健全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 还需要有相应的处理社会保障纠纷的裁判或审判机构。从公正地维护社会成员的社会保障权益出发, 必须建立独立的裁判或审判机构。建议在人民法院设立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庭, 专门从事审理劳动和社会保障争议案件, 使当事人在其社会保障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获得有力的司法保护。在条件成熟后, 可借鉴国外普遍实行的专门法院审判方式, 建立我国专门的劳动和社会保障法院。人民法院对社会保障领域发生的违法、犯罪案件, 应当依法及时审理;对拒不缴纳法定的社会保险费、拒不履行支付保险义务、不正当使用保险基金、贪污、挪用、侵占保险基金的行为人, 应当依法分别追究其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民事责任。

建立一个健全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是一个艰巨而复杂、庞大的立法工程, 它的完成需要有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一定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作为立法基础, 还要有社会保障法制定所需的种种条件, 不是短期内可以做到的。但作为远期目标, 应该是我国实现依法治国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对建立一套适应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充满信心。

摘要:本文通过我国社会保障立法的现状研究, 总结了我国在社会保障立法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完善我国社会保障立法的建议。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诊所教育探究 篇3

【关键词】劳动法 诊所教育 代理人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7-0039-01

一、国内劳动法诊所教育发展现状

法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劳动法尤其如此。劳动法以维护劳动者权利、形成稳定的劳动关系为追求目标,需要培养学生掌握基础行劳动法律知识,更需要指导教育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劳动法的能力。诊所教育作为一种从美国传来的先进法学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将法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非常适合于在劳动法中开展应用。

国内诊所教育发展较为迅速,已经取得了较多的成绩,从 2000年3月起,在福特基金会的支持和资助下,中国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等七所高校的法学院系开始开设法律诊所教育课程。

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中国诊所法律教育专业委员会2002年7月28日成立,共有139会员单位,其中80多个会员院校设置了诊所课程,共计开设不同主题诊所课程 130 多个。2008年西北政法大学设立劳动法诊所,每期招收学员30名学生,有理论学习,有岁真实案例开展的研讨,也要求学生在老师和专业律师带领下从事劳动争议案件的仲裁和诉讼代理,真刀真枪参与劳动法实践。安徽大学劳动法诊所引入学生特别是研究生参与到劳动争议实务中,为劳动者提供法律咨询、代写法律文书、免费提供案件代理。经过多年的积累,已累计向社会宣传50余次,现场接受咨询300余次,散发普法手册近万册,代理仲裁案件430余起,挽回经济损失数百万元。

二、劳动法诊所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发展对策

(一)劳动法诊所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将诊所教育运用于医事法学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教学课堂,主要力图解决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教学中存在的理论宣讲为主、实践性不够、学生参与性差、动手能力不足、学生缺少对社会了解尤其缺少对弱势群体关注等问题。诊所教育的基本要求是要学生真刀真枪参与司法实践,这就决定了在教学环节中可能会面临许多问题:受限于《民事诉讼法》规定的限制,学生不符合代理人要求,无法参与到劳动仲裁和诉讼中。因为现行《民事诉讼法》规定只有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当事人近亲属和相关单位推荐的人才具备代理人资格,才能参与劳动案件的仲裁和诉讼程序当中。而根据《律师法》以及相关配套规定,必须在律师事务所全职工作人员才能申请律师执业资格证。尽管很多学生特别是研究生已经通过了司法考试,却不能申请律师执业资格证。学生缺少参与的机会,缺少案例;学生知识能力有限,不能够取得当事人的信任,无法保证办案的质量。

(二)劳动法诊所教育发展对策

1.提高診所教育在劳动与社会法教学中的适应性

诊所教育在劳动与社会法教学中的适应性非常强,表现在:诊所教育案例的真实性、教学场所的现场性,有助于学生在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习中学习到现实中法律、活生生的法律;诊所教育要求学生主动参与,解决真实案例所面临的问题,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受成果后成就感。下一步在教学实践中我校医事法学专业学生的特点,探讨在劳动与社会法教学中如何将诊所教育与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特点、学生的需求相结合。

2.积极发挥实践教学基地功能,解决劳动法诊所教育实践资源不足问题

安徽医科大学法学院系已经与全市多家医院、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多年来一直派遣学生全安医大一附院、合肥市庐阳区人民法院、合肥市蜀山区人民法院、合肥仲裁委员会从事见习与实习,学生实习表现和专业素养受到广泛好评。今后要进一步结合我校医事法学专业专业知识学习的现状,针对性提出应对问题策略,积极联系律师事务所、法律援助机构,选好实践教学地点,强化对教学实践过程的监督,努力实现法律诊所实践教学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总而言之,提高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课程的实践性,培养学生将所学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理论知识运用到诊所案件的办理中,在研讨案例、办理案件过程中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君.诊所法律教育和传统法律教育的分与合[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5(12)

[2]梅锦.再论诊所法律教育在我国的运行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04)

社会保障法习题集 篇4

本练习题选自各次作业,希望大家认真看看,可能会对考试有所帮助

1.根据集体合同签订的程序不同,可划分为(CD)。

A.一揽子合同

B.专门合同

C.自由合同

D.强制合同

2.有权确认劳动合同无效的机构有(AD)。

A.人民法院

B.劳动管理部门

C.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

D.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

3.最低工资,是指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或依法签订的劳动合同约定的工作时间内提供了正常劳动,用人单位依法应支付的最低工资报酬。视为劳动者提供了正常劳动的情形包括(ABCD)

A.劳动者依法享受带薪年休假

B.劳动者依法享受带薪探亲假、婚丧假

C.劳动者依法享受带薪生育(产)假、节育手术假

D.法定工作时间内依法参加社会活动期间

4.劳动法的调整对象一般包括(BD)。

A.雇佣关系

B.劳动关系

C.与就业关系有密切联系的社会关系

D.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

5.设立职业中介机构应当具备的条件有(ABCD)。

A.有明确的章程和管理制度

B.有开展业务必备的固定场所、办公设施和一定数额的开办资金

C.有一定数量具备相应职业资格的专职工作人员

D.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6.我国目前职业培训的种类主要有(ABCD)。

A.学校教育和培训

B.职业培训机构的培训

C.劳动预备制度培训

D.学徒培训

7.竞业限制的人员限于(ABD)。A.用人单位的高级管理人员

B.高级技术人员

C.用人单位的员工

D.其他负有保密义务的人员

8.津贴的具体作用有(AD)。

A.补偿作用

B.激励作用

C.奖励作用

D.调节作用

9.《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务派遣一般实施在(BCD)。

A.固定性的工作岗位上

B.临时性的工作岗位上

C.辅助性的工作岗位上

D.替代性的工作岗位上

10.按照劳动合同期限的不同,劳动合同可分为(BCD)。

A.短期劳动合同

B.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C.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D.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

11.下列对劳动法上劳动就业的理解,正确的有(ABD)。

A.劳动就业的主体必须具有劳动权利能力

B.劳动就业的主体必须具有劳动行为能力

C.公民的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有时会出现不一致的情况

D.劳动就业必须是出自公民的自愿

12.下列关于劳动法与民法的区别,正确的是(ABD)。

A.劳动法和民法的调整对象不同

B.劳动法与民法律的主体不相同

C.劳动法与民法的主体相同,但主体的权利义务不同

D.劳动法与民法的调整的原则不完全相同

13.集体协商一般要经过的阶段有(ABCD)。

A.集体协商的提出和协商代表资格的确定

B.进入谈判准备阶段

C.正式进行谈判阶段

D.签订集体合同

14.劳动法成为独立的法律部门,其原因在于(ABC)。

A.劳动法有特定的调整对象

B.劳动法有特定的主体 C.劳动法有独立的内容体系

D.劳动法有特定的调整方法

15.我国工会组织的法律地位表现在(ABC)。

A.合法性

B.独立性

C.代表性

D.具有法人资格

16.狭义上的国际劳动立法,主要指(ACD)。

A.国际劳工组织章程

B.国际劳工宪章

C.国际劳工公约

D.国际劳工建议书

17.特殊情况下的工资有(ABD)。

A.加班加点的工资

B.休假期间的工资

C.最低工资

D.履行国家或社会义务期间的工资

18.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为劳动者免费提供下列服务(ABCD)。

A.就业政策法规咨询、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

B.对就业困难人员实施就业援助

C.办理就业登记、失业登记等事务

D.职业供求信息、市场工资指导价位信息和职业培训信息发布

19.工会的性质,一般认为它具有(ABC)。

A.阶级性

B.群众性

C.自愿性

D.全民性

20.目前我国的工资形式包括(ABCD)。

A.计时工资

B.计件工资

C.奖金

D.津贴

21.在职业安全卫生法律制度中,劳动者的权利主要有(ABCD)。

A.获得各项保护条件和保护待遇的权利

B.拒绝危险作业权以及紧急情况下的停止作业和紧急撤离权

C.知情权

D.监督安全权

22.根据监督主体的不同,社会监督一般包括(BCD)。

A.执法部门的监督

B.普通群众的监督

C.群众组织的监督

D.报刊等传媒监督

23.劳动保障监察具有以下基本特征(ABCD)。

A.法定性

B.行政性

C.专门性

D.唯一性

24.狭义的休息时间仅指(ABC)。

A.劳动者的工作日内的休息时间

B.工作日之间的休息时间

C.工作周之间的休息时间

D.法定的节假日休息时间

25.我国立法规定的劳动者休息时间的种类具体包括(ABCD)。

A.公休假日、法定节日休假时间

B.年休假、探亲假

C.工作日内的间歇休息时间

D.工作日之间的休息时间

26.我国《劳动法》规定,新建、改建、扩建工程的劳动安全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ABD)。

A.同时设计

B.同时施工

C.同时验收

D.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27.劳动保障监察员在实施劳动保障监察时,如果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当回避(ABCD)。

A.本人是用人单位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的近亲属

B.本人与承办查处的案件事项有直接利害关系的

C.监察员近亲属与承办查处的案件事项有直接利害关系

D.因其他原因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处理的28.根据国务院《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的规定,我国实行安全生产许可制度的企业有(ABCD)。

A.矿山企业、建筑施工企业

B.民用爆破器材生产企业

C.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

D.烟花爆竹生产企业

29.在我国现行法律制度内,劳动争议的处理的方式主要有(ABCD)。

A.和解

B.调解

C.仲裁

D.诉讼

30.对下列案件中,根据当事人的申请,仲裁庭可以在满足特定条件下裁决先予执行的有(ACD)。

A.追索劳动报酬

B.解除劳动合同争议

C.追索工伤医疗费

D.追索经济补偿或赔偿金

31.根据我国目前相关法律规定,下列人员适用不定时工作时间的有(ABCD)。

A.企业中的高级管理人员

B.企业的推销人员

C.出租汽车司机

D.企业中的长途运输人员

32.根据《未成年工特殊保护规定》的规定,在下列情况下,用人单位应当按对未成年工定期进行健康检查(ABD)。

A.安排工作岗位之前

B.工作满一年

C.工作满两年

D.年满十八周岁,距前次体检时间已超过半年

33.劳动法的社会监督是对行政监督和工会监督的必要补充,其主要特点有(ABC)。

A.监督主体具有分散性

B.监督主体具有广泛性

C.监督方式兼具特定性

D.监督方式兼具不特定性

34.根据国务院《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的规定,生产安全事故分为(ABCD)。

A.一般事故

B.较大事故

C.重大事故

D.特别重大事故

35.针对劳动违法行为的监察程序主要有(ABC)。

A.立案

B.调查

C.处理

D.回访

36.根据我国现行法律规定,下列属于劳动争议的是(AC)。

A.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

B.劳动者请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发放社会保险金的纠纷

C.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形成事实劳动关系后发生的纠纷

D.个体工匠与帮工、学徒之间的纠纷

37.我国现行非标准工作时间的形式有(ABCD)。

A.缩短工作时间

B.计件工作时间

C.综合计算工作时间

D.不定时工作时间

38.我国的劳动争议处理机构主要包括(ACD)。

A.人民法院

B.企业工会

C.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

D.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

39.对妇女生理机能变化过程中的保护包括(ABCD)。

A.经期保护

B.孕期保护

C.产期保护

D.哺乳期保护

40.下列各选项中属于我国《劳动法》规定的,企业延长职工工作时间不受限制的情形是(BCD)。

A.企业为了完成紧急生产经营需要,经与职工协商同意

B.发生重大事故,威胁劳动者生命健康,需紧急处理的C.交通运输发生故障,必须及时抢修的D.发生地震、洪水,需紧急救援的41.社会保障法的立法体系在世界范围内主要有(BCD)。

A.复合模式

B.平行模式

C.母子模式

D.混合模式

42.各国社会保障模式的主要类型有(ABCD)。

A.传统型

B.福利型

C.国家保障型

D.储蓄型

43.社会优抚的保障对象是(ABCD)。

A.军人及其家属

B.复员军人

C.退伍军人

D.转业军人

44.我国当前的法定职业福利包括(BCD)。

A.为职工办理补充保险

B.社会保险制度

C.年休假制度

D.探亲假制度

45.社会救助以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为基本内容,并根据实际情况实施(ABCD)。

A.专项救助

B.自然灾害救助

C.临时救助

D.国家确定的其他救助

46.社会保障法的特征有(ABCD)。

A.广泛的社会性

B.严格的强制性

C.实体法与程序法的统一性

D.特定的技术性

47.自然灾害救助工作的原则是(ABCD)。

A.以人为本

B.政府主导、分级管理

C.社会互助

D.灾民自救

48.退出现役的军人包括(ABCD)。

A.转业的军官

B.复员的士官

C.复员的志愿兵

D.退伍的义务兵

49.我国当前社会保险制度涵盖的领域有(ABCD)。A.养老保险

B.医疗保险

C.工伤保险

D.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

50.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对遭遇下列社会风险的社会成员或职业劳动者提供一定物质补偿和帮助(ACD)。

A.年老或患病

B.无业并没有就业愿望

C.因工伤残或者患职业病

D.失业

51.我国生育保险医疗服务项目主要包括(ABC)。

A.检查费

B.接生费

C.手术费

D.特护费用

52.养老保险基金来源的基本渠道是(ACD)。

A.国家财政补贴

B.社会捐赠

C.用人单位缴纳的保险费

D.劳动者缴纳的保险费

53.我国农村社会救助法律制度主要包括(ABCD)。

A.五保供养制度

B.特困户救济制度

C.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D.灾害救助制度、扶贫政策

54.以社会保障的内容为标准,可以将社会保障关系分为(BCD)。

A.社会保障管理关系

B.社会保险关系

C.社会救助关系

D.社会福利关系

55.社会保障法的基本原则有(ABCD)。

A.普遍性原则

B.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原则

C.兼顾公平和效率的原则

D.社会化原则

56.我国的公共教育福利的内容主要包括(ABCD)。

A.普及义务教育

B.实行助学金、奖学金制度

C.向学生提供无息贷款

D.实行学生假期购票优惠制度

57.根据我国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劳动者不必缴纳的保险费有(AD)。

A.工伤保险费

B.失业保险费

C.医疗保险费

D.生育保险费

58.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的其他项目相比较其特征有(ABD)。

A.社会福利的范围具有普遍性

B.社会福利的目的具有公平性

C.社会福利的形式具有特殊型

D.社会福利具有政府主导性

59.特殊形式的教育福利包括(ABCD)。

A.助学金

B.贷学金

C.奖学金

D.特殊教育制度。

60.社会保障包括(ABCD)。

A.社会保险

B.社会救助

C.社会福利

D.社会优抚

61.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视同工伤的情形有(BCD)。

A.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

B.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

C.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

D.职工原在军队服役,因战、因公负伤致残,已取得革命伤残军人证,到用人单位后旧伤复发。

62.按照劳动争议标的性质的不同,劳动争议可以分为(AB)。A.权利争议

B.利益争议

C.合同争议

D.法律争议

63.下列选项中属于劳动合同必备条款的有(ABC)。

A.劳动合同期限

B.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

C.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

D.保密事项

64.国际劳工组织的特点是三方性原则,因此参加国际劳工大会的代表有(ACD)。

A.政府

B.财团

C.雇主

D.劳工

65.下列各选项中属于劳动法上的特殊群体的有(ABCD)。

A.女职工

B.未成年工

C.农民工

D.残疾劳动者

66.社会保障法的社会性表现在(ACD)。

A.目的的社会性

B.目的的广泛性

C.权利主体的普遍性

D.义务主体的社会化

67.我国工资分配原则有(ABCD)。

A.按劳分配、同工同酬

B.工资水平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提高

C.宏观调控

D.用人单位自主决定工资分配方式和工资水平

68.下列各项中属于劳动就业特征的有(ABCD)。

A.劳动就业的主体必须是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的公民

B.劳动就业必须是出自公民的自愿

C.劳动就业必须是一种能够为社会创造财富或有益于社会的劳动

D.劳动就业必须使劳动者能够获得一定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

69.下列关于劳动争议管辖法院的说法中,正确的有(BCD)。A.劳动争议案件由仲裁机构所在地基层人民法院管辖

B.劳动争议案件由用人单位所在地或劳动合同履行地基层人民法院管辖

C.劳动合同履行地不明确的,由用人单位所在地基层人民法院管辖

D.双方当事人均不服仲裁裁决而分别向有管辖权的法院起诉的,后受理的法院应将案件移送给先受理的法院管辖

70.社会优抚具有的特征有(ABCD)。

A.社会优抚的身份具有限定性

B.社会优抚的内容具有综合性

C.社会优抚的待遇优厚

D.社会优抚的实施相对规范

71.下列属于政府保障劳动者平等就业权利应履行的职责的是(AB)。

A.保障男女劳动者就业的平等权利

B.保障少数民族人员、退役军人等特殊群体的就业权利

C.保障未成年人就业不受歧视的权利

D.保障劳动者的自主创业权利

72.下列各选项中有关对劳动者进行安全技术培训阐述正确的是(AB)。

A.劳动者要经过专门培训并取得特种作业资格证书,才能从事相应的特种作业劳动

B.从事特种作业的人员未经专门培训并取得特种作业资格的,不得上岗作业

C.只要经过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的从业人员即可上岗作业

D.劳动者进行特种作业技术培训的费用由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共同承担

73.社会救助资金来源渠道一般有(ABCD)。

A.国家财政拨款

B.社会捐助

C.国际援助

D.社会救助基金的收益

74.下列各选项中属于工会的权利的有(ABCD)。

A.组织权

B.代表权

C.参与权

D.监督权

75.劳动法上所指的工作时间主要包括(ABC)。

A.职业培训时间

B.停工待料的时间

C.女职工哺乳婴儿时间

D.用于上班的交通时间

76.下列关于劳动合同订立的说法中,正确的有(CD)。A.用人单位设立的分支机构,不得作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

B.用人单位设立的分支机构,未取得营业执照或者登记证书的,不得作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

C.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不得扣押劳动者的居民身份证和其他证件

D.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不得要求劳动者提供担保

77.我国有关残疾人保护的法律中对残疾人就业的保障措施有(ABCD)。

A.拓宽残疾人就业渠道

B.规范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征收与使用

C.税费优惠与相关支持

D.扶持农村残疾人的生产劳动

78.劳动法监督检查的主体是依法享有监督检查权的(ABCD)。

A.劳动保障行政部门

B.其他有关行政部门

C.工会组织

D.其他群众性组织以及个人

79.引起劳动法律关系消灭的合法行为有(ABD)。

A.劳动合同期限届满

B.约定的劳动合同终止条件出现

C.劳动者违反劳动纪律被换岗

D.劳动者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或者死亡

80.以下选项中属于《残疾人保障法》规定的残疾人福利的是(ABCD)。

A.康复服务福利

B.教育福利

C.文化体育福利

社会保障法习题集 篇5

第一章 社会保障概述

一、单选:

1A,2B,3B,4A,5C,6C,7D,8C,9D,10B,11D,12D,13A,14C

二、多选:

1BCD,2AB,3ABC,4ABCDE,5ABC,6ABD,7ABC,8AC,9ABC,10BCD

三、是非选择

1:对。因为当社会上有许多人因为基本生活需求不能得到满足时,社会就会不稳定;而社会保障的目标是保障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使社会成员不至于因为年老、疾病、失业、伤残、生育、死亡、灾害等原因而陷于贫困。

2:对。社会保障由国家来主办,世界各国由于国情不同,建立社会保障的原则不同,加上人类对社会保障概念的认识本身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因此对社会保障的定义的理解自然也有所不同。

3:错。从社会保险实施的目的和发展方向看,确实社会保险应该覆盖社会全体劳动者;但由于受制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现阶段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健全,所实施的各类社会保险项目仅限于城镇劳动者,尚不包括农村的劳动者。

4:对。社会保障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主要包括:一是社会保障受制于经济发展的水平;二是社会保障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三是社会保障必须与社会经济保持协调发展。5:错。社会保障项目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四大方面,保障基金的筹集方式取决于社会保障项目的目标,不完全一样。现有的各类社会保障项目中,只有社会保险的基金筹集采用国家、企业和个人三方分担的原则。社会救助基金主要源于政府和社会的募捐;社会福利基金主要来自于国家、地方政府和企业,社会优抚则主要由各级政府承担。

6:对。各国建立社会保障的原则分为普遍性和特殊性两种,建立普遍性原则的国家保障的范围为全体社会成员,建立特殊性原则的国家保障的范围往往只是部分社会成员。

7:对。社会保障具有公平性的特点,按照收入的一定百分比缴纳费用,高收入者多缴纳,低收入者少缴纳,因此具有劫富济贫的作用,是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的一种手段。

8:对。社会保障的资金直接来源于社会保障费、国家资助(财政补贴)以及资金运营收入,经过长期积累,数量巨大,并具有较高的稳定性,成为国家调节投资的一大支柱。

四、论述题:

1:(1)建立社会保障基金的意义:社会保障基金是为实施各项社会保障制度所建立起来的、法定的、收支平衡的、专款专用的经费。按不同的社会保障项目设立,专款专用。社会保障各项目的运作均需要一定的资金,因此建立社会保障基金是确保各项社会保障制度顺利运作的基础。

(2)可主要采用两种基本途径保值和增值。一为储蓄。由于国家规定社会保障基金的储蓄享受同期银行利率,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保值的作用。但当银行利率低于通货膨胀率时,会导致贬值。二为投资。是保值和增值的积极方法,但存在一定的投资风险。因此必须选择稳妥的投资途径。目前常用的投资途径:有形资产投资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证券投资、信贷投资。

2:主要有四种不同的模式。(1)传统型保障模式。以美国和日本为代表。社会保障基金筹集采用国家、雇主和雇员三方负担的原则,社会保障待遇给付标准与劳动者个人收入和保障缴费相联系。(2)福利国家模式。以英国、瑞典、挪威等国为代表。面向社会所有成员,保障项目无所不包,社会保障费用主要来源于国家税收,保障水平偏高。(3)国家保障型模式。以东欧及前苏联为主要代表。与计划经济相适应,受保人个人不需要缴纳费用,保障水平较高,保障待遇与劳动贡献相联系。(4)储蓄保障型模式。社会保障水平较低,国家通过强制储蓄方式进行。实行个人账户积累制。保险费由劳资双方按比例缴纳。

3:社会保障通过平衡社会总需求,对经济的稳定产生作用:(1)当经济衰退而失业增大时,由于失业给付,抑制了个人收入减少的趋势,给失去职业和生活困难的人们以购买力,从而具有唤起有效需求的效果,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复苏。(2)而当经济高涨失业率下降时,社会保障支出相应缩减,社会保障基金规模因此增大,减少了社会需求急剧膨胀,最终又使社会的总需求与总供给达到平衡。(3)可见,社会保障支出自动地随着国民经济运行变化情况呈现出反方向增减变动,这就是社会保障支出手段的“内在稳定器”功能,以支出为手段,调节社会总供求关系,自动地平抑经济过热或过冷的现象,维持社会安定,促进和保持国民经济良性循环。

4: 1)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以及社会优抚四个方面的内容。(2)社会保障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补充,社会保险在社会保障中居主导地位,其他保障项目是社会保险项目的补充。(3)社会保障体系四个方面的内容具有一种递进的关系。社会救助属最低层次,主要保障社会成员的最低生活;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中最核心的保障,属基本纲领;社会福利属最高纲领,主要是为了改善社会成员的生活;而社会优抚属特殊纲领,是国家对以军人为主的特殊群体的一种特殊保障制度。

五、案例分析:

1:(1)该外商投资企业在工资中支付社会保险费的做法是不正确的,违反了我国有关社会保险费征缴的有关规定。(2)依照现行的相关条例,外商投资企业应当依法向当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社会保险登记、申报和缴纳社会保险费。其职工应当缴纳的社会保险费,应由企业从其本人工资中代扣代缴。

2:(1)无效。(2)我国社会保障相关法规规定,“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必须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因此,该企业与田某所订立劳动合同中有关不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约定,是违反劳动法和国务院有关行政法规的规定,应当属于无效的约定。

3:(1)不对。(2)基本社会保险费的征缴范围中包括外商投资企业。因此,外商投资企业应按规定参加基本社会保险。(3)参加社会保险具有强制性,是应参加企业的义务,是其职工应享有的权利,因此并不能以商业保险代替社会保险。

4:(1)不妥当。(2)国务院明确规定“要严格实行社会保险基金收支两条线管理”,也就是说缴费和养老金支付是不能挂钩的。(3)按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办法,企业缴纳社会保险费是为在职职工缴费,与退休人员毫无关系。如果不缴费就不拨付养老金,等于拿退休人员做人质,是错误的。

5:(1)不正确。(2)根据社会保险费征缴的有关条件,社会保险费的缴费比例是法定的,不得减免。该市长无权做出减征社会保险费的承诺。

六、实务操作:

1:解答:社会保险共有5项,按规定个人必须缴费的有三项,分别为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以及失业社会保险,小李每个月的缴费基数为上一平均收入,分别为:

(1)基本养老保险费:个人每月最高缴纳本人月工资基数的8%: 1000×8% = 80元

(2)基本医疗保险费:个人每月缴纳保险费 =本人工资的2% = 1000×2% = 20元

(3)失业保险费:个人每月缴纳保险费 =本人工资的1% = 1000 × 1% = 10元

综上所算:小李个人每月缴纳保险费= 应缴养老保险费 + 应缴医疗保险费 +应缴失业保险费= 80 + 20 +10 = 110元。个人帐户每月基本养老保险费总额为本人工资的11%:1000×11% = 110元。故,小李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本年保险费储存额= 养老保险个人帐户每月储存额×12 = 110×12 =1320元

2:解答:由于社会保障基金的保值只与通货膨胀有关,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无关,因此要确保社会保险基金有5%的增值,不仅投资收益要能够抵消通货膨胀率,而且还要有5%的增长,故该投资的期末收益应该达到:1000*(1+5%+5%)=1100万元。第二章 养老保险

一、单选:

1B,2D,3C,4D,5C,6D,7C,8B,9C,10A,11C,12B,13C,14A,15A

二、多选:

1ABD,2ACD,3AC,4BC,5ABCD,6ABD,7ACD,8ABCD,9AB,10BC

三、是非选择题:

1:错。城镇企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是国家依法规定的,缴纳费率的高低也是法定的。按照现行的相关法律条文,企业无权选择,也不能因为经济效益的好坏而调整缴费的基数和标准。

2:错。按照现行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规定,城镇企业职工必须个人缴费和视同缴费的年限达到15年后,才能享受基本养老社会保险的待遇。当职工到达法定的退休年龄时,缴费年限少于15年的,只有一次性领取退职费。

3:对。由于在《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实施办法》实施前参加工作的城镇职工没有基本养老保险金积累,因此统一制度后,对实施前参加工作的职工采用老人老办法,也即其实施前参加工作的连续工龄视同缴费年限,可以累计到个人缴费的年限,作为其退休后享受基本养老社会保险的依据。

4:对。我国基本养老社会保险采用社会统筹帐户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的方式,按照现行规定,职工个人缴纳的基本养老社会保险费全部纳入个人帐户,最终达到职工工资总额的8%。5:错。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基数设上下限限制。当企业职工月工资收入低于当地上一职工月平均工资60%时,按60%的标准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当企业职工月工资收入高于当地职工平均工资300%时,应该按300%的标准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

6:对。实行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社会保险,能够扩大养老社会保险经费来源,多渠道筹集养老社会保险基金,减轻国家和企业的负担;有利于消除长期形成的保险费用完全由国家包下来的观念,增强职工的自我保障意识和参与社会保险的主动性。

7: 对。基本养老保险采取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模式具有以下优点:社会统筹部分能够确保职工退休后的基本生活,体现社会保障的互助互济特点;采用个人帐户体现了保障待遇与劳动贡献相结合的原则,能够激励在职职工参与基本养老社会保险的积极性。

四、论述题

1:我国采取部分积累制模式的具体理由包括:(1)可以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资金紧张的压力。采用部分积累制既能保证已退休人员基本生活的资金来源,又能适当积累以应付人口老龄化的危机。(2)部分积累制能够在承认各地保障水平差别的前提下实现全国统一制度的目标模式,也即通过缴费基数与个人账户储存数额的差别来承认收入水平与保障水平的差别,有利于实施统一的制度。(3)部分积累制通过利益机制强化了受保人的自我负责精神与参与意识;(4)个人积累部分全部进入个人账户,就好比是储蓄,多一份储蓄多一份保障,职工乐于接受这种保障;(5)部分积累模式兼有其他两种模式的特点,具有较为灵活的制度特征。社会统筹部分使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有了保障,个人账户即便大幅度贬值,可以取消,恢复现收现付制。

2:我国企业职工养老社会保险由三个部分(或层次)组成。第一部分是基本养老社会保险;第二部分是企业补充养老社会保险;第三部分为企业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社会保险。基本养老社会保险:亦称国家基本养老社会保险,它是由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行,保证劳动者在年老丧失劳动能力时,给予基本生活保障的制度。企业补充养老社会保险:企业补充养老社会保险。它是在国家法定基本养老社会保险的基础上由企业为提高本企业职工的养老社会保险的待遇水平,用自有资金而设立的一种辅助性的养老社会保险。个人储蓄性养老社会保险:企业补充养老社会保险。它是在国家法定基本养老社会保险的基础上由企业为提高本企业职工的养老社会保险的待遇水平,用自有资金而设立的一种辅助性。的养老社会保险。

五、案例分析

1:(1)这种做法是错误的。(2)理由:一是,它违反了国家有关社会保险的法律规定,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在内的各项社会保险义务都是法定的,并带有强制性。依法参加各项社会保险的用人单位和职工都应当按时,并以货币形式全额缴纳社会保险费;二是国家相关法规规定,企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比例,一般不得超过企业工资总额的20%(包括划入个人帐户部分),具体比例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也就是说用人单位与职工的养老保险缴费比例由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或其授权部门以法律形式加以确立,任何单位,无论国有、集体,还是私营企业都必须依法承担缴费义务,否则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2:(1)该地政府的要求是不合法的。(2)我国的各类社会保障基金是按照不同的保障项目分别设立的。对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实现的是专款专用的原则,也即养老保险基金只能用于职工养老保险,不能以任何理由挤占挪用。(3)对困难职工的补助属于社会救助的范畴,应当视困难的程度从社会救助基金中支出。

3:(1)该企业的做法是错误的。错误的理由是:按照现行的规定,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基数为上一的月平均工资,工资收入应该为国家统计局规定的全部收入之和,而并非是标准工资或基本工资。(2)现行的政策同时规定,当职工的月平均工资低于当地企业职工平均工资60%时,应按60%计算,高于300%时,只按300%计算。小王上一的全部收入为60000元,月平均工资为5000元,高于当地职工月平均工资300%的标准,因此,按规定只需按上限缴纳。(3)因此,小王的缴费工资基数应为:1000元×300%=3000元。4:(1)错误。(2)国务院颁布的《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第十二条明确规定:“缴费单位和缴费个人应当以货币形式全额缴纳社会保险费。”因此,企业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不能采用差额结算的方式。(3)差额结算方式会产生以下弊端:首先,在差额结算方式下企业可能挪用或不按时足额发放养老金,造成企业内部拖欠,难以从根本上保障广大参保人员的切身利益。其次,实行差额缴拨,不利于将企业从大量的事务性工作中剥离出来,不利于建立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的社会保障体系。

5:(1)这种做法不对。(2)国务院1999年1月颁布的《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规定,基本养老保险费的缴费义务主体是企业(单位)及其职工,企业和职工是共同缴费主体。(3)该厂长的做法是把企业应尽的义务全部转嫁到职工身上。这种行为侵害了冯先生的合法权益。(4)即便该厂长承诺以后会归还,但在法律上也是不允许的。

六、实务操作

2011年劳动保障协理员练习题 篇6

单项选择:

1、职业道德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中应遵循的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

A、社会生活B、职业准入C、职业培训D、职业活动

2、按照劳动保障协理员职业守则的要求,劳动保障协理员在服务过程中要积极主动,耐心倾听服务对象的要求,为服务对象()

A、提供免费职业技能鉴定B、提供物质上的帮助C、提供就业援助D、提供方便和周到的服务

3、劳动合同是劳动者用人单位确定劳动关系、明确()权利和义务的协议。

A、集体B、用人单位C、劳动者D、双方

4、一般情况下,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应提前30日()通知用人单位。

A、以书面形式B、以口头形式C、通过工会D、通过社区

5、劳动法规定,劳动者有下列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一是()二是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或者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三是严重失职、营私舞弊,对用人单位利益造成重大损失的,四是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A、劳动者患病或者负伤,在医疗期限内的确B、劳动者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C、劳动者患职业病或者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劳动能力的D、女职工在怀孕期不能坚持工作的

6、国家针对促进就业的不同途径,采取不同的鼓励扶持措施。对政府投资开发公益性岗位安排就业困难对象就业,实行()和岗位补贴政策

A、困难补助B、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C、安置费D、社会保险补贴

7、根据国家现行政策规定,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者,参加职业培训,可享受政府提供的一次性补贴。A、城镇其他从业人员B、城镇其他登记失业人员C、无业人员D、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愿望的人员

8、社会保险主要包括()、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项目。

A、人寿保险费B、健康保险C商业保险D、养老保险

9、()不在工伤保险覆盖范围 A、机关单位B、国有企业C、私营企业D、外资企业

10、()不是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的主要内容

A、协助申领丧葬补助金B、提供医疗保健服务C、组织文化体育活动D、核定社会保险待遇

11、社区一般是指聚集在一定区域内的()或社会组织,按照一定范围和制度结合而成的社会实体,是一个地域性的社会生活共同体。A、群众组织B、社会群体C、基层政权机构D、企业或民间组织

12街道和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的建设必须做到“六个到位”:机构到位、人员到位、()、场地到位、制度到位和工作到位。

A、分工到位B、信息化到位C、服务到位D、经费到位

13、就业人员()或个人经营、服务收入达到或超过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为充分就业。

A、基本工资B、劳动报酬C、加班收入D、奖金

14、我国法律规定,从业人员是指在法定劳动年龄内,从事一定的经济活动并取得合法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员,法定劳动年龄是指()

A、男16-60岁,女16-55岁B、男16-60岁,女16-50岁C、男:16-55岁,女16-50岁D、男:16-60岁,女16-60岁

15、有人说现在人际交往只要处理好与上级的关系就够了,这样的说法违反了人际交往的()

A、真诚互助原则B、自信自律原则C、平等适度原则D、信用宽容原则

16、按照服务内容的区别,礼仪可分为()A、个人交际礼仪、公共礼仪、商务礼仪和酒宴礼仪

B、语言礼仪、个人社交礼仪、内务礼仪和公务礼仪 C、个人社交礼仪、共同礼仪、商务礼仪和内务礼仪 D、内务礼仪、公务礼仪、商务礼仪和个人社交礼仪

17、电子邮件地址hang@sohu.com中的hang是该地址的()A、主机名B、用户名C、域名D、机构名

18()不是劳动保障协理员入户调查必备的工具和材料 A、调查统计报表B、笔记本C、居民身份证D、工作牌(证)

19、劳动保障协理员入户调查必须注意的事项不包括()

A、学习地方方言B、使用文明礼貌用语C、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D、注意仪表仪容

20、为了使入户调查工作顺利进行,要求劳动保障协理员对()的风俗习惯和禁忌有所了解。

A、全国56个民族B、当地各民族C、人口较多的民族D、人口较少的民族

21、入户调查结束后,对获得的数据、情况要及时进行汇总、归纳和整理,进行规范的()管理。

A、报告B、材料C、台帐D、分工

22社区劳动保障服务平台要建立城镇失业人员管理台帐,下岗失业人员管理台帐、()就业和再就业管理台帐、其他有就业愿望的人员管理台帐等5个常用基本台帐。

A、外来劳动力管理台帐B、家庭人口管理台帐C、失业人员居住情况管理台帐D、就业困难对象管理台帐

23、城镇失业人员管理台帐的主要内容包括失业人员的()、求职意向。

A、专业技能、培训意向B、家庭人口情况、培训意向C、专业技能、个人收入情况D、专业技能、家庭收入情况

24、关于建立下岗失业人员管理台帐的目的,下面表述最准确的是()

A、准确掌握本辖区内持有《下岗证》的下岗失业人员基本情况

B、准确掌握本辖区内持有《再就业优惠证》的下岗失业人员基本情况

C、准确掌握本辖区内持有《失业证》和《低保证》的下岗失业人员基本情况

D、准确掌握殴打辖区持有《就业证》和《优抚证》的下岗失业人员基本情况

25、建立就业再就业管理台帐的目的是掌握城镇失业人员和下岗失业人员以及()多渠道多形式实现就业和再就业的情况。

A、新成长劳动力B、外来人口C、其他有就业愿望的人员D、其他无业人员

26、社区常住人口资料主要包括()和()

A、今年总户数今年总人口数B、今年总户数上年末总人口数C、上年末总户数今年总人口数D、上年末总户数上年末总人口数

27、劳动保障协理员要及时更新基础信息台帐,内容主要包括()基本信息变化情况、领取失业保险金人员基本信息变化情况、其他失业人员增减变化情况。

A、失业农民B、下岗失业人员(主要是就业困难对象)C、新增城镇失业人员D、享受税收扶持政策的对象

28、对凡登记在册有求职愿望的下岗失业人员中实现再就业的人员,应()

A、不需再进行台帐管理B、及时从原始台帐中除名C、及时并入到社区常住人口管理台帐D、另建立分类管理台帐

29、失业人员在享受失业保险待遇期间又享受()则应停止领取失业保险金,并停止享受其他失业待遇。

A、养老保险B、医疗保险D、工伤保险D、商业保险

30、劳动保障协理员在填完报表后,还要写出()

A、填写过程B、报表分析D、报表要求C、汇总过程

31、报表说明和分析的基本内容一般包括()、存在的问题和建议等。

A、基本情况分析B、报送程序C、报送要求D、汇总过程

32、劳动保障协理员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政策咨询服务工作的程序是()接待登记和整理反馈。

A、回答咨询问题B、记录咨询问题C、做好准备工作D、相关信息录入计算机

33、劳动保障协理员提供政策咨询服务,是指劳动保障协管员對下岗失业人员或者其他人所提出的有关()政策方面的问题给予解答幷说明具体的操作程序及有关规定。

A、劳动和社会保障B、社区建设C、产业发展D、经济发展

34、在政策咨询中對劳动保障协理员的基本要求:一是熟练掌握当前的有关政策,而是全面把握咨询人员咨询的内容;三是();四是态度诚恳、耐心细致。A、准备好各种宣传资料B、准备好咨询材料和办公设备C、对咨询人和咨询内容做好汇总D、准备解答咨询人员所提出的问题

35、为了做好劳动保障工作,劳动保障协理员必须了解劳动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知识,掌握当前的社会保障政策()熟悉再就业服务的工作流程等。A、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B、再就业政策C、宏观调控政策D、户籍管理政策

36、為了开展再就业培训,要了解当地下岗失业人员基本情况,如重点掌握下岗失业人员的数量、素质情况和()等、建立下岗失业人员培训要求档案。A、身体健康情况B、家庭教育背景状况C、参加社会保险情况D、就业意向

37、再就业培训的内容是()、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技能培训。

A、经济形势教育B、职业道德教育C、就业观念教育、D、法律意识教育

38、组织职业技能培训应当根据()和下岗失业人员的特点,确定培训项目,制定培训计划,着力开展适当的职业技能培训。A、劳动力资源总量B、劳动关系C、劳动力市场需求D、劳动力市场供给

39、我国职业培训在培训期限上采取弹性学制,采取长短结合的方式,()参加培训。

A、必须脱产B、可以脱产也可以半脱产C、必须半脱产D、均以函授或自学方式

40、职业培训在培训方法上,强调理论知识教育和实际操作相结合()。

A、突出理论知识教育B突出专业知识教育C、突出技能教育D、突出基础理论教育

41、具备办学条件的社区直接向当地县(区)()申报办学资格予再就业培训定点机构资格,得到批准后开展相应的再就业培训。A、教育管理部门B、劳动保障部门C、工商管理部门D、文化管理部门

42、长期再就业培训期限为一年以上,培训对象為()的企业富余人员和下岗失业人员,培训目的主要是為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为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竞争就业做准备。A、30歲左右B、50歲左右C、40歲左右D、45歲左右

43、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提高培训后的(),是提高再就业培训的一条基本原则。

A、再就业率B、职业技能鉴定合格率C、考试合格率D、创业成功率

44、要采取创业培训,培训伙伴计划()等新的培训方式對下岗失业人员进行培训,以提高再就业培训的有效性,A、职业道德教育B、就业观念教育C、跨地区培训D、政府购买培训成果

45、国家對下岗失业人员用于从事微利项目的小额担保贷款由中央财政据实()

A、30%贴息B、50%贴息C、80%贴息D、全额贴息

46、劳动合同必须经双方当事人协商一直后才能签订,()的劳动合同或未经协商一直签订的劳动和同为无效合同。

A、用人单位起草B、职工个人起草C、双方均同意D、职工被迫签订

47、经济补偿金的工资计算标准是指()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前12个月的平均工资。

A、企业关闭或破产的情况下B、企业正常生产的情况下C、企业批准裁员的情况下D、企业经营出现困难的情况下

48、對持《再就业优惠证》的4050人员灵活就业後,()给予一定数额的社会保险补贴 A、对申报就业和参加社会保险的B、對收入低与当地平均水平的C、對参加养老保险的D、對经县以上劳动保障部门登记的

49、根据国家现行政策,对企业(单位)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补贴标准,按企业(单位)为符合享受社会保险补贴条件人员应交纳的()失业保险费给予补贴。A、基本养老費、基本医疗保险費B、基本养老費、基本医疗保险費、工伤保险C、基本养老費、补充养老保险D、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費

50、劳动保障协理员应注重對()下岗失业人员进行分类职业指导。A、国有企业B、以实现再就业C、社区内D、集体企业

51、劳动保障协理员對下岗失业人员进行职业分类指导的内容是政策咨询和岗位信息咨询指导设计()辅导求职方法、帮助下岗失业人员根据主观条件合理选择职业。A、职业培训计划B、求职计划C、家庭理财计划D、创业计划

52、职业介绍的关键是做好求职登记、广泛收集(),通过职业介绍服务,促进求职者实现就业和再就业。

A、经济发展信息B、职业培训信息C、职业介绍机构信息D、用人信息

53、《求职登记表》的主要内容是求职者的个人信息及求职意愿、拟选专业、工种方向、()等。

A、工作时间B、工资要求C、担任职务D、培训要求

54用人单位用人需求情况,包括用人单位目前急需招用人的()、工种岗位、人员数量、职工素质、、基本能力等从业条件要求。A、专业B、身高C、外貌D、户口

55、职业介绍信息发布的主要内容包括:求职人员和用人单位的基本情况、岗位类别、()工作待遇、招聘时限以及联系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等。A、人员数量B、求职人员个人简历C、用人单位的效益情况D、用人单位的发展情况

56、求职者进行求职登记后,為求职者建立()实施必要的跟踪指导予即时服务。

A、个人档案B、就业援助档案C、专人服务档案D、跟踪指导档案

57、职业介绍机构與求职者面谈的基本程序是:收集信息、确定需求、介绍就业、()、和再次面谈。

A、初次面谈B、职业培训C、职业技术鉴定D、推荐相关服务

58、为做好社区就业岗位需求信息的收集,在社区劳动保障服务场所所设立专门的用工登记、求职登记窗口,對用人单位进市场招工、求职者进市场求职逐一进行登记,並分类纳入劳动力资源信息库和()

A、求职信息库B、政策信息库C、岗位信息库D、参保信息库

59、发挥网络优势,收集职业介绍机构和企业用工信息及个人求职信息非常重要,可以实现()

A、信息无尚使用B、信息垄断C、信息共享、互通有无D、信息有尚使用

60、掌握()基本情况是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的重要基础工作,是搞好管理服务的前提条件。

A、退休人员B、高龄退休人员C、6類特殊退休人员D、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统筹退休人员

61、填写退休人员基本信息表工作程序和内容的第一步骤是()

A、填写信息表B、研读基本信息表C、填写汇总表D、发放信息表

62、()不是核实每张基本信息表内容的主要要求。

A、内容是否真实B、内容是否本人所填C、答案是否完整D、答案是否存在漏填现象

63、了解特殊服务对象的基本情况时要讲究工作方法和沟通技巧。对于()高龄等特殊服务对象的退休人员,宜通过走访式等形式了解情况。A、孤寡B、劳模C、重病D、特困

64、发出养老金资格认证通知时,要告知离退休人员()到居住地的街道劳动保障事物机构或社区服务站办理认证手续。

A、本人或委托他人B、子女或配偶C、本人D、本人或子女

65、对前来办理养老金资格认证的离退休人员,劳动保障协理员要当面对其()。

A、身份证和户口簿B、身份证和离退休证C、身份证或户口薄D、身份证或离退休证

66、根据协助领取养老金资格认证的工作要求,开展领取养老金资格认证,核心是了解离退休人员的(),属于比较敏感的问题,要注意做好宣传、解释、取得离退休人员的理解。A、生存情况B、家庭情况C、健康情况D、基本情况

67、对经养老金资格认证已去世的离退休人员,应从()起停发养老金。

A、其去世的当天B、其去世的当月C、其去世的次月D、其去世的当年

68、领取养老金资格认证按离退休人员的居住地,可分为()和异地居住认证两种。

A、常年居住地认证B、本地居住认证C、市内居住地认证D、省内居住地认证

69、协助领取丧葬补助金,劳动保障协理员应根据退休人员家属的委托,持()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该退休人员的养老保险关系注销和丧葬补助金申领手续。

A、退休人员死亡证明或公安部门注销户口证明B、退休人员死亡证明和公安部门注销户口C、原单位提供的书面死亡证明D、其家属提供的书面死亡证明

70、协助申领遗属津贴,劳动保障协理员应持退休人员家属提供的相关资料,到()办理申领手续。

A原企业劳资部门B、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C、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D、社会保险经办机构

71、申领丧葬补助金材料不符合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要求的,劳动保障协理员要指导退休人员家属()

A、进行补充B、修改材料C、核实材料D、重新申请

72、劳动保障协理员协助申领丧葬补助金和遗属津贴时要向家属详尽说明待遇项目以及申请条件及手续,避免申领时材料缺失或不合格。对不合格申领条件的()

A、要做好解释工作B、要将材料退回申请人C、要批评教育D、要记录在案

73、劳动保障协理员了解到遗属津贴领取条件时,如其()等,要及时报告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按规定停发遗属津贴。

A、获得丧葬补助金B、年龄超过60岁C、改变工作单位D、获得其他收入来源

74、遗属津贴有两种,一种是一次性抚恤金,另一种是符合供养条件的退休人员配偶,子女等遗属,()发放的生活困难补助费。A每人每月B、一次性C、按户D、按年龄

75、遗属津贴的项目和标准,多参照()有关待遇规定办理。

A、原单位劳资部门的规定B、当地职工因病死亡C、当地职工因工死亡D、原单位主观部门规定

76、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退休人员,丧葬补助金和遗属津贴由()支付。

A、社会保险基金B、个人帐户养老金余额C、最低生活保障基金D、民政部门困难救济金

77、企业退休人员死亡,其家属可申领丧葬补助费,丧葬补助费一般按()计发。

A、按上当地职工月平均工资2-6个月B、按上当地职工月平均工资12个月C、按死亡时本人基本养老金2-6个月D、按死亡时本人基本养老金12个月

78、()不是我国企业职工的法定退休年龄之一。A、男职工60岁B、从事管理和科研工作的女职工55岁C、从事生产和后勤辅助工作的女职工50岁D、从事有毒有害工作的职工45岁

79、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由基础养老金、个人帐户养老金、()组成。

A、过度性养老金B、个人储蓄性养老金C、统筹项目外养老金D、补充养老金

80、()不用负担基本医疗保险费。A、单位B、职工C、退休人员D、单位和职工

二、判断题

81、(√)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包括职业道德意识、职业守则、公共社会道德行为规范等内容。

82、(√)遵守职业道德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行业的发展,有利于个人的提高和发展。

83、(X)劳动保障协理员的工作任务重,待遇不高,不要求爱岗敬业。

84、(√)社会保障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和社会互助等内容。

85、(√)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是城镇所有企业职工。

86、(X)常见的统计调查的分类形式不包括按组织方式分类。

87、(√)在确定统计调查时间时,除了要注意确定调查项目的时间外,还应注意确定调查工作的岂止时间。

88、(√)养老保险情况是劳动保障信息网的内容之一。

89、(X)劳动保障协理员入户调查时遇到下岗失业人员向自己长时间倾诉难处,应该说“我没有时间听你唠叨,想想怎么回答我的问题是正事!”

90、(√)用人单位频临破产进行法定整顿期间或者生产经营状况发生严重困难,确需裁减人员的,应当提前30日向工会或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听取工会或职工的意见,经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报告后,可以裁减人员。

91、(X)用人单位解除合同后,未按规定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的除全额发放经济补偿外,还需按该经济补偿金数额支付额外经济补偿。92、(√)劳动保障协理员对下岗失业人员进行分类职业指导时,不必考虑性别和经济收入因素。

93、(√)劳动保障协理员应依据劳动力市场建设情况和求职者本人条件、意愿进行分类职业指导。

94、(X)劳动保障协理员对下岗失业人员进行分类指导过程中,还应当开展对求职者健康检查和能力评估工作。

95、(√)为做好小区就业岗位需求信息的收集,小区劳动保障服务机构应加强与改制破产企业业务主管部门的联系,收集下岗失业人员的求职信息。

96、(√)小区劳动保障服务机构应加强与工商部门的联系,获取计划新发展项目的用工信息。

97、(√)跟踪掌握退休人员的基本情况的工作程序的最后一个步骤是登记反馈。

98、(√)跟踪退休人员的基本情况是防止冒领养老金,确保养老保险金安全和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的重要举措。99、(X)遗属津贴的申请人是退休人员生前所有的直系亲属。

社会保障法习题集 篇7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主要分为城镇社会保障与农村社会保障, 目前已基本建立起了以“三条保障线”以及以养老、医疗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统账结合”城镇社会保障制度。同时以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也逐步得以建立。

2 现阶段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的系列问题

2.1 社会保障资金短缺

2.1.1 社会老龄化日趋严重, 社会保障资金压力增大

数据显示, 2005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为14408万人, 占总人口的11.03%, ①并以每年3.3%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20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将达2.34亿, 2050年将达到4.23亿。②而至2008年年底, 养老保险的个人空帐运行规模已达到1.4万亿, 如果个人账户继续空帐运行, 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增大, 社会保障资金压力势必会越来越大。

2.1.2 社会保险费欠缴拒交现象严重

我国目前各地区关于社会保险费缴纳的相关规定主要是依据《社会保障费征缴暂行条例》, 大都属于地方性文件, 法制性不强, 主要依靠行政手段进行征收。由于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制度、资金收支、公民权益、法律责任等并没有系统地以立法形式进行明确, 外加许多企业及个人对其认识不足, 导致各地企业单位社会保险费欠缴拒交现象严重, 而这也成为导致社会保障资金短缺的重要因素之一。

2.1.3 社会保障覆盖范围的扩大将导致财政支出压力增大

随着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完善, 社会保障覆盖率将会不断增加, 同时社会保障覆盖范围也将逐步扩大, 资料表明2009年参加新农合农民达到8.33亿人, 参合率为94%, 同时, 国家规划在2020年之前要基本实现养老保险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 另外个体户、自由职业者等人员也将被纳入到社会保障的范围之中。社会保障覆盖率的提高以及范围的增广, 会使得投入于社会保障的财政支出越来越大, 这将对财政造成巨大的压力。

2.2 社会保障覆盖面较窄

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体系分为城镇社会保障与农村社会保障。城镇社会保障范围主要包括行政机构、各类企业及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及其职工, 未把城市个体工商户、自由职业者等含括其中。农村社会保障的普及在近年来虽然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但对某些特殊人群的社会保障问题仍不能改善。

2.3 社会保障制度不规范

(1) 统筹层次低, 不利于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国民收入分配调节。

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实行地级统筹, 各行政区制定有不同的社会保障规定, 社会保险资金也由地方进行管理, 统筹层次过低不利于全国性收入分配调节。

(2) 各地区社会保障规定不同, 流动人群的社保权益难以明确。

至2008年末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2542万人, 其中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4041万人, 08年末农民工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2416万人, 医疗保险4266万人, 失业保险1549万人, 加之农民工常处于在不同地区之间的流动状态, 由于各地区关于社会保障的规定不同, 信息数据不能共享, 使其很难享受到相应的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在农民工群体的覆盖率不足10%。

(3) 法制性不强, 地方政府易对社会保障资金进行违规操作。

2006年审计署对城镇社会保险基金进行审计发现社保违规金额71亿, 违规资金主要用于对外投资, 购建办公用房, 弥补行政经费等, 造成的社会影响极其恶劣。

(4) 征收成本高。

现行社会保险费用征缴体制包括社会保障经办机构全责征收、地税部门全责征收、地税部门与社会保证部门非全责征几类。由社会保障部门征收社会保险费的征收成本比较高, 而涉及社会保障与税务两个部门的征缴体制又会由于部门间的权责划分问题容易使得社会保障资金的收支产生规范性与安全性的问题。

3 开征社会保障税是解决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系列问题的突破口

(1) 提高统筹层次, 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国民收入分配调节。

开征社会保障税后, 将社会保障税税收收入提高到国家统筹层次, 由中央进行管理, 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国民收入分配调节, 有利于消除地区差异, 减小贫富差距。

(2) 提高统筹层次, 解决流动人口社会保障问题。

开征社会保障税, 全国实行同一套社会保障税法, 消除了地区间大的差异, 流动人口只要持有相关证明, 则在全国范围内都可以享受到相同的社会保障服务。

(3) 解决社会保障资金筹集方面的问题。

以税法的形式对社会保险资金的征缴进行规定, 则较之社会保险费用的征纳更具增强强制性和统一性, 因此可以较大程度地提高征收力度, 也有利于增强公民的纳税意识。

(4) 降低社会保障资金的征收成本。

开征社会保障税后, 则将征收社会保障税税收收入的责任唯一落在税务机关, 由于税务机关拥有丰富的征管经验, 又有机构方面的优势, 既提高了征收效率, 同时又避免了各部门权责不清带来的系列问题。

(5) 加强对社会保障资金的管理。

开征社会保障税后, 将税收收入纳入规范的收支两条线的预算管理, 专款专用, 提高了社会保障资金的透明度, 保证资金安全, 防止违规操作等现象的发生。

(6) 有利于建立规范稳定的收入来源渠道。

由于社会保障税制定的规范性, 其征收可以提高社会保障的覆盖率, 形成规范稳定的社会保障资金收人来源渠道。

4 社会保障税的税制设计

4.1 纳税人

社会保障税的纳税人应包括全体社会成员, 覆盖城镇及农村, 不分行业部门以及企事业单位所有制的性质。包括有固定工薪收入的各类企事业单位, 行政单位和个人, 和不具有工资薪金收入的自由职业者、个体户、具有营业收益或劳务报酬的人以及农民。

4.2 征税对象

作为有固定工薪收入的居民, 其征税对象应为其基本工资、奖金、津贴及补贴的总和。对于不具有固定工薪收入的城镇居民, 应核定其收入额扣除费用进行征收, 至于收入不稳定或难以计算的纳税人可实行定额征收, 对于农民, 可按照目前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规定, 采用定额征收。至于税款在企事业单位雇员与雇主之间的负担比例, 在行政分别由政府补贴、个人负担的比例以及农民分别由政府补贴及个人负担之间的比例可参照目前社会保险费征缴的规定, 不宜做太大变动。

4.3 税率

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差异较大, 可在制定国家统一税率的基础上允许不同地区在实行范围内浮动税率。同时税率的制定既要保证基本生活水平, 又要防止由于保障收入过高而挫伤劳动积极性, 但“费改税”后, 应保证现有的保障水平不低于原有水平。我国目前的基本养老保险费缴费率为不超过工资总额的28%, 基本医疗保险费的缴费率为8%, 失业保险费的缴费率为3%, 一共为39%, 比例较高。因此, 可实行国家保障与地区保障两条战线, 国家提供基本生活保障水平, 而地方政府以及商业保险机构可提供补充性质保险, 从而提高居民福利水平。

4.4 税款的征收管理

为加强税款的征收管理, 减少征收成本, 税款应由税务机关进行征收。同时应提高社会保障税的统筹层次, 由国家税务局进行征收, 中央统一管理。另外应将社会保障税税款纳入财政预算管理, 按各社会保障项目分别支出, 专款专用。

4.5 社会保障税税款收入的积累模式与增值

社会保障税税款收入应采用部分积累式, 即在满足现时支出的同时累积一部分税款集中管理, 并将积累的税款用于投资风险小收益稳的项目。

参考文献

[1]徐瑞峨.开征社会保障税有关问题综述[J].经济研究参考, 2004, (7) .

[2]郭庆旺, 张德勇.开征社会保障税的深层次思考[J].税务研究, 2002, (3) .

社会保障法习题集 篇8

关键词: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教学方法讲授式教学案例教学

0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法治化进程的加快,社会对法律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现代法学教育的目标也应由单一知识型向综合素质型转变,即融传授法律知识、培养运用法律的能力和提高法律职业素质于一体。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关系到所有劳动者的权益,是一门典型的既具有理论性又具有实践性的学科,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不断调整各种关系的法律。传统的法学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实际需要。这就要求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教学与时俱进,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促使学生从简单理解法条向掌握法学思维方式转变,适应现代法学教育的要求,培养高素质应用型经济法律人才。

1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

1.1未能有效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传统法学教育通常采用讲授式教学法,或称之为讲听式—教师讲学生听、问答式一教师问学生答、讲记式-教师讲学生记、演看式-教师演学生看等。由于种种原因,讲授式教学仍采用“照本宣科式”的讲授,就理论来谈含义、特征、性质、意义、历史发展、法律规范等内容,使得学生学习走入了“抄笔记、考笔记、背法条”的误区。

该方法对于系统法律知识传授等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但是容易导致教师“一言堂”、学生学习被动、教学过程单一等问题。师生之间在课堂上很少开展讨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被忽视,成为教师的附属物,被动地接受教师讲授的内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无法发挥,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无从谈起,与素质教育的目标背道而驰。法律学生的思维培养是建立在已知案件或虚拟想象的基础上,甚至模拟法庭或案例分析也是如此。考试中更多的是对记忆而不是对分析能力、推理能力的测试,这很难培养学生思辨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也无法得心应手地运用法律知识去解决具体问题。

1.2教學理念的偏差传统上,我们认为法学教育的性质是一般性的人文科学教育、通才教育、甚至是法律研究人才教育而非法律职业性训练,因此法律教育不在于提供解决问题的技术,而在于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教导。法律教育所要求的内容并不是对实际情况的分析而是对法律组成部分的分析,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弱化了教学与现实的结合。这样就会产生被动局面——理论与实践相脱离:一方面学生往往基础知识扎实,记忆力较强,考试成绩较好,而其动手、创新能力较差,解决实际纠纷的能力较低。实务界普遍反映本科生和研究生缺乏实际运用能力,对法律实务实际运作方式不了解。学生毕业到实务部门后,至少要三四年以上的时间才能够适应审理案件、处理案件、代理各种法律事务的需要。

1.3教学案例的僵化我国继承了大陆法系的法律传统,没有将判例作为正式的法律渊源,缺乏对司法裁判系统而权威的整理汇编。虽然劳动法在讲授过程中普遍重视对案例教学的应用,但是在案例的搜集与整理等方面,仍然难以做到像英美等国法学院中讲授者对案例信手拈来的流畅自如。国内教育者所选取案例的来源非常复杂,很多来自于报纸、杂志、各种教学辅导参考书,也有以自己代理的案件现身说法,有的干脆闭门造车,导致教学案例质量参差不齐,不少案例过于陈旧、生硬,缺乏现实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课堂教学的角度看,劳动法学案例分为示例型案例和研讨型案例。前者主要用于强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选取案例时通常会对案件事实进行简化;而后者主要以培养对现实问题的洞察能力为目的,所选取的案例通常具有很强的真实性和疑难性。现行的劳动法案例教学模式中,示例型案例占据了主导地位,将案例教学的功能局限在解释和补充说明所讲授的理论知识中。这种案例分析的教学效果非常有限,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亦很难提升学生思考问题的广度与深度。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本文对常用的讲授式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进行了分析,就如何创新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教学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2对讲授式教学法的思考

讲授式教学法是基础法学教学中的重要教学方法,对于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学基本原理的揭示是直接的、系统全面的,从而使学生通过学习建立起法学的框架和理念,教师通过讲授来传播知识。

首先,讲授教学法实际上并非是呆板的教学方法,这主要是个体教师对讲授教学方法的运用不当造成的。讲授可以是生动的、丰富的、交流的。学生完全可以在教师渊博的知识、严密的思维启发诱导下,获得知识,开阔思路,学会思考。所以讲授教学法的精彩是以教师具有良好的业务素质为前提的。

其次,处理好讲授教学与案例教学的关系。通过案例加深对理论的理解,这无疑是一种正确的教学方法。但我们切不可用案例教学替代讲授教学,用案例、材料去淹没理论。因为理论与案例相比,理论具有深刻性、普遍性的特性,理论是更有价值的东西。案例教学法可能与该教学内容不相符合,或者不能直接说明问题。法学的教学内容,不是都适合案例教学法或模拟教学法。所以采用什么教学方法,取决于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正确的判例不仅能够说明理论原理,而且能够直接反映理论原理,还可以直接检验理论原理的正确与否。因此,讲授教学与案例教学两者需要紧密配合。

第三,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新讲授法的形式。在经济法教学过程中,必须改变传统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单一的教师讲授方式,在不改变授课内容的前提下,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多媒体教室为载体,变黑板教学为CAI课件教学,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经济法学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在教师的主导下,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形象、易于接受。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讲授内容通过图像、声音、数据等不同媒介显示,使学生获得综合感知,摆脱枯燥的课本说教,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运用讲授法,切忌“满堂灌”,要给学生留有思考和反馈的时间,加强师生间的良性互动。从而使学生更深入细致地掌握所讲授的理论知识,并将其消化吸收,变成自己的知识,为深入学习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学的理论和实务奠定良好的基础。

3对案例教学法的思考

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法学的教学活动中,以一个具体的典型案例为出发点和主线索,引导学生分析、研究和生动形象地解释法律的内容,深刻揭示其法理内涵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形式生动形象,趣味性较强,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把学生从晦涩的法学理论和繁杂的法律规定中解脱出来,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提高学生解决法律问题的综合能力,为学生走上社

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1选取典型案例一个好的案例不仅是教师和学生对之进行分析和学习的工具,同时也可以把部分的真实生活带入课堂,令人感悟,发人深思。这对于劳动法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就业意识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教师在选择案例时必须慎重。

从现实社会中取材是开展案例教学的前提和基础,那种比照理论,生造案例的做法应当予以抛弃,因为它不能为学生营造一个逼真的法律环境,其教学效果只是对所宣讲理论的简单重复。不仅如此,教师还必须对自己的案例题材库保持定期更新,做到与时俱进。应当根据教学需要选择那些能体现授课内容重点、难点的最新案例展开分析讨论,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司法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新动向,增强学生对现实法律运行环境的敏感度和适应性。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涉及案例众多,不是任何一个案例都适合于教学。如何选择案例,选择什么案例,对案例教学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教师需要在平时加强对相关案例的收集整理,具体选择哪一个案例取决于教学的内容和目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准备与教学内容相配套的案例,并建立案例库,尽量选择研讨型案例,供课堂教学及课外练习使用,从而发挥案例教学应有的优势。由于《今日说法》、《法治纵横》、《法治进行时》、《拍案说法》等节目都以通俗易懂且具代表性的案例为对象,通过组织学生观看类似法治节目的案例分析,进一步锻炼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

3.2引导学生正确分析案例实践证明,无论是老师的绝对控制,还是学生的完全自主,都不是我国法学案例教学的理想模式。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有不少学生仅仅满足于老师讲授“是什么”而不主动探求“为什么”,这种惰性思维方式非常不利于开展案例教学。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不仅愿意思考、敢于思考,而且要善于思考,教师必须发挥引导作用,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帮助他们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树立论证方法比结论本身更重要的观念。

引导学生分析案例实际上就是授予学生分析方法。讲案例要有针对性地让学生预习有关法律原理、原则,向学生交待案情时提示问题的关键在什么地方,如何运用基本原理、原则去分析、推理、判断、论证。在最初的案例教学阶段,教师的示范极为重要,因为教师的思维模式将对学生今后的法律思维产生重大影响。所以,教师,必须以高度责任感来引导和培养学生正确分析案例的能力。

3.3充分运用专题讨论课和模拟法庭要培养学生正确分析案例的能力,还应组织案例分析专题讨论课和模拟法庭来深化案例教学。在讨論时要以学生为主,教师只是引导,不要以自己的思维定式去影响学生,尽力为学生开辟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自觉地对经济法律条文进行梳理、归纳,更深刻地理解其立法原理和基本精神。模拟真实的法庭开庭场景,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氛围是案例教学法又一重要形式。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存在互相冲突、比较复杂的真实案例,在系统学习了劳动法理论后,组织学生以法庭模拟的方式自行展开辩论。因为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劳动法理论知识,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扮演法官、律师、当事人的角色,对案例中的法律关系、事实认定、证据的有效性、法律适用等做出判断,最终对案件做出判决。通过案例讨论课和模拟法庭的演习可以巩固所学经济法学理论知识,提高对法律事实、法律运用的推理能力,培养独立思维和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

上一篇:护士招聘考试面试题目下一篇:参与式课堂实践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