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社会保障学模拟题(共8篇)
7203
专业: ――姓名:成绩: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6分)
1、在世界性的社会保障法制化过程中,_ 国际劳工组织_ 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2、社会保障的目的,总体上说是保证社会的稳定 _,促进社会经济的协调、稳定发展。
3、安置工作包括就业介绍、教育培训和__福利保障等。
4、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包括:社会基本保险基金和补充保险基金的管理。
5、被称为西方社会救济立法和贫民救济事业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是英国政府1601年制定的《济贫法》。
6、英国巴涅特1884年设立的“汤恩比馆”是社会工作中的第一个社区服务中心。
7、社区型安置其精髓在于:用社区内各种社会主体共同承担和 广泛参与 代替单一的政府包揽。
8、社会保障法制系统中的特殊主体是指国家或政府__。
9、我国失业保险现行实施范围已包括_所有的城镇企业事业单位__的职工。
10、1998年,国务院新组建了_劳动和社会保障__部,负责全面制定和组织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
11、__养老保险_是社会保险制度中被保险人身份最稳定,享受时间最长,费用开支最大的项目。
12、实行生育保险体现了__人类自身生产_的社会价值得到社会的确认。
13、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范围和标准是有限的,超范围标准的医疗费用,通过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和___商业医疗保险___来解决。
二、学科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五保户”(8)p2342、医疗保险(5)p1413、无过失赔偿(6)p1754、儿童社会福利(10)p2945、社会保险(1)p10
三、问答题(每题6分,共54分)
1.近几年,关注退役军人安置保障工作,在总结经验和研讨中形成哪些共识?P279-280
2.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主体包括哪些? P362
3.目前我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目标是什么?P154
4.社会福利的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P286-287
5.国外事业保险制度的经验是什么? P138-139
6.工伤保险的原则是什么?P183
7.社会福利有哪些特征? P286-287
8.简述生育保险的意义。P201
9.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措施有哪些? P357
四、分析论述:
试以前年我国抗击非典为例,阐明社会保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2000字。
监察法突出了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实现了国家监察的全覆盖,体现了反腐败工作的法治化,强化了对权力的监督制约,是国家法制建设史和纪检监察工作史上重要的里程碑,必将为反腐败工作开创新局面、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提供坚强法治保障。
全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和广大纪检监察干部要把学习宣传监察法作为当前的重要任务,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充分认识监察法的重要意义;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采取灵活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宣传,迅速掀起学习宣传监察法的热潮。
——学习贯彻习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心得体会
今年3月7日上午,总书记亲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参加审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在3月9日下午,汕尾市市委召开常委会(扩大)会议专题传达学习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是我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全市上下掀起了氛围浓厚、形式创新、反响热烈的学习贯彻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热潮。在这股热潮的感染下,我认认真真地学习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共汕尾市委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的通知》。下面我将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谈谈学习贯彻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几点体会。
一是站位对标,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上来。在学习领会总书记重要讲话中,深刻认识总书记是全党拥护、人民爱戴、当之无愧的党的核心、军队统帅、人民领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1—
义国家的掌舵者、人民的领路人,怀着对领袖的爱戴和敬仰、感恩和忠诚,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把对领袖的感恩转化为忠诚核心、拥戴核心、维护核心、捍卫核心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紧密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把学习宣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全国“两会”精神与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紧密结合起来,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与做好本职工作结合起来,与提高思想理论水平结合起来,深刻领会“四个走在全国前列”的新任务新部署新要求,切实把总书记的殷殷期望转化为干好xx工作的强大动力。
二是学深悟透,把握新目标激发新责任担当。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密结合起来,与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一中、二中、三中全会和全国“两会”精神紧密结合起来,与学习贯彻总书记对广东工作作出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紧密结合起来,我们要深刻领会和把握“新两步走”的战略安排,把“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让人民吃得放心”作为学习宣传贯
—2—
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实际行动,按照“四个最严”的工作要求。
淮阴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近年来,特别是2010年6月淮阴区人社局组建以来,我们紧紧围绕小康建设目标,积极响应区委、区政府建设富民、便民、利民、助民、惠民、安民幸福新淮阴号召。以“创先进、争优秀,保就业、惠民生,促和谐,强基础、上台阶”为工作主题,全力服务企业用工,抓好惠民实事,坚持本职工作与我区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同步推进,各项工作均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两年来工作开展情况
(一)2011年就业和社会保障指标完成情况
2011年,全区城镇新增就业7482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129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41%以内。全区城乡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达97.38%,五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和基金收入继续保持双增长,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五项险种参保人数分别达到5.44万人、4.5万人、5.77万人、3.52万人和3.02万人,五项基金征缴总额3.07亿元,其中,养老保险基金征缴2.224亿元。失业保险基金征缴1401万元,完成全年征缴任务500万元的280%。
(二)2012年以来就业和社会保障指标完成情况
1、就业方面
今年以来,全区实现新增就业5609人,再就业3343人,帮扶就业困难群体就业254人,辖区内登记失业的被征地农民就业率93.9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91%以内。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3478人,开展创业培训2510人,其中农民创业培训2200人;省级充分转移就业乡镇创建率达62%,超过全年目标7个百分点,已初步通过的省级验收;聘用专职人员的村级公共服务平台覆盖率100%。
2、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方面
1-9月参保人数为61900人,扩面净增7587人;养老保险基金征缴1.92亿元,清欠600万元;参保缴费率98%,免费康检5574人,完成全年任务的139%。
3、医疗、工伤、生育保险方面
截止9月底,全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57934人、108194 人,覆盖率均分别达95%。征缴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6783万元,共支出医疗保险基金6727万元;共征缴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基金2343万元,支出2483万元;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3.14万人和3.54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农民工参保分别达到9749人、12735人。
4、失业保险方面
征缴失业保险基金1124.9万元,失业保险参保人数49275人,其中农民工参保3387人,失业保险覆盖面达94.5%。
5、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方面
1—9月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按月足额发放,月平均近10万人领取养老金,发放率100%,并从7月份起,月基础养老金由60元提高至70元。目前已实现参保人数252435人,完成率97.81%,预计今年可实现参保人数为256510人,完成率99.38%。努力巩固“两个全覆盖”。坚持养老金发放和促进参保缴费两手抓,一方面确保适龄居民按期领取养老金;另一方面,积极做好各项基础工作,强化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征缴和管理工作。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就业方面
1、确保企业用工。着力创新工作机制,构建“三有三无”的服务体系。在服务企业用工方面,做到“服务有政策、服务有目标、服务有措施、市场招聘无间断、贴心服务无距离、跟踪指导无顾虑”;在宣传方面做到“三听三看”,即“会议上要听到声音、广播里要听到宣传、茶余饭后要听到群众议论、报纸上要看到信息、电视上要看到图像、大街上要看到标语”。我区的服务企业用工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并得到了市委市政府及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2011年举办招聘活动90场次,其中乡镇农民工专场招聘会春节举办14场,“清风送岗活动”6场,双汇集团专场招聘会4场,国庆专场招聘会3场。进场单位1710场次,提供岗位
14896个,现场达成用工意向10283人。今年已举办各类招聘活动76场,其中乡镇集市招聘18场。参加企业1500余户次,发放宣传资料30000余份,开发各类就业岗位16912个,现场达成就业协议7359人。
另外,在服务我市大型企业富士康的用工方面,我局通过多种渠道广泛发布信息,将企业情况和招工信息送到千家万户。依托乡镇、村(社区)基层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工作平台、培训学校和中介机构校企对接平台、以及区人力资源市场招聘平台加大招聘力度,并通过举办大型现场招聘会、组织“顶岗实习”、乡村送工等活动,以区人力资源市场为主阵地,发挥多方力量,合理配臵人力资源,鼓励、引导、推动各类劳动力到区内企业及富士康等缺工单位就业。目前,我区已为富士康组织送工2064人,按时完成了市政府下达的第一阶段送工任务。
2、深入开发岗位,不断优化服务。一是建立空岗监测制度,将万邦香料、双汇集团、正雄制衣等30余家重点单位建纳入监测范围,采取勤上门、常联系、多沟通的方式,及时了解岗位信息。二是为辖区内的高校毕业生、城镇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农村转移劳动力提供免费的求职登记、职业介绍、职业指导、政策咨询等“一条龙”服务。三是进一步加强人力资源库建设,规范就业与失业人员的动态化管理,实现职业介绍一体化、信息使用一网通。对辖区劳动力资源
做到“八清”,动态管理就业和失业人员的基本情况,完善劳动力资源数据库,同时摸清本辖区企业的空岗情况,并逐一建立台帐,录入“金保工程”。四是坚持组织每周二现场招聘会,为求职者与企业搭建交流工作平台。
3、“15分钟就业圈”打造新就业环境。根据省市要求,积极开展省级充分转移就业乡镇创建工作,全区21个乡镇劳动服务平台已全面实现了“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工作、制度”等“六到位”标准,建立了规范统一的服务标准及服务流程,基本具备了以公共就业、农民创业、社会保险服务、劳动关系及维权为主要内容的服务功能。与此同时,我区村级服务平台建设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目前村级就业服务平台基本建成率达100%。今年,原已通过省级充分转移就业乡镇验收的5个乡镇和新增申报的7个乡镇,已于9月份分别通过了省厅的复查和初步验收。今年3月份,还按照上级的统一部署,抽调骨干力量组成7个工作小组,全面完成对辖区内21个乡镇,14个社区,243个行政村(含开发区4个村),145个企业(其中有缺工信息的企业33个)有效信息的采集和标注工作,圆满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就业E图”建设目标任务,为省市“15分钟就业圈”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4、拓展创业孵化工程,以创业带就业。积极组织有劳动能力、就业愿望的农村劳动力参加技能培训,培养一批创
办就业实体的带头人,真正做到以培训促进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营造全民创业的氛围,通过乡镇、社区基层劳动保障所、站,利用多种渠道,广泛宣传小额担保贷款、社保补贴等创业优惠政策,深入调查了解,挖掘有创业意向和潜力的人员,开展创业培训、推荐创业项目,为农民创业特别是妇女创业提供自主创业扶持。2011年至今,已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222万元,扶持创业成功312人。另外,我们还通过发挥社会力量,组织推动我区的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并对进入基地创业的人员给予优惠政策扶持,以创业带动就业。2011年建成了全区第一个大学生创业园和两个乡镇创业孵化基地,实现带动就业1200人,至9月底,全区已有6个创业孵化基地被市授予“优秀创业孵化基地”荣誉称号。2011年,我区还对优秀创业孵化基地和优秀创业点进行了表彰,为“大学生创业园”发放基地建设补贴10000元,为大学生自主创业和吸纳大学生创业就业的6家优秀创业示范单位分别发放创业补贴2000元,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大学生的创业兴业热情,为我区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5、落实优惠政策、援助困难群体再就业
对就业困难群体进行摸底调查,制定帮扶方案,强化帮扶措施,建立帮扶工作长效机制;对缺少技能难以实现再就业的失业人员、零就业家庭成员,提供免费的再就业培训。及时开展 “送岗位、送政策、送信息、送培训”等帮扶工
作, 对符合条件的就业困难人员实现灵活就业的,给予社会保险补贴。2011年以来,共结队帮扶“4050”等就业困难人员601人。发放社保补贴341万元,惠及各类就业困难人员1842人。
6、管好失业保险,促就业保稳定
按省、市文件精神及时提高失业保险发放标准的要求,2011年将城镇失业保险金由原来的260元/月提高到442元/月,医疗补助金由原来的26元/月提高到44元/月;农民合同制工人失业保险金提高到295元/月,失业后的待遇仍实行分段计算,充分发挥失业保险保生活、促就业、防失业的保障功能作用。建立了失业保险救济金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为积极应对物价上涨给城乡失业人员基本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最大限度的保障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按月起动失业人员基本生活消费价格上涨动态补贴,如果我区当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涨幅超过3%(含3%)时(CPI涨幅以统计局公布的信息为准),即实行失业人员基本生活消费价格上涨动态补贴。根据淮安市物价局公布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对我区正常领取失业保险金的失业人员临时发放一次性物价补贴。2011年以来,共发放物价补贴75.2万元,惠及失业人员上1.01万人次。按照省市要求,启动失业人员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工作,出台了《淮阴区领取失业保险金人员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实施办法》,为在
正常领取失业保险金的失业人员统一缴纳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费,并按规定享受相应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住院和门诊医疗保险待遇。2011年,共受理失业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材料1634份,代缴医疗保险费146.04万元;今年1至9月份,为正在领取失业金的失业人员缴纳职工医保9241人次,代缴医疗保险费160.89万元,受到广大失业人员欢迎。
(二)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方面
1、确保养老保险金及时足额发放
我区一直把养老保险按时足额支付放在首位,积极做好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发放工作,未发生拖欠现象。一是积极协调财政部门,确保养老金及时足额拨付到位;二是定期召开银行、邮政等部门负责人座谈会,研究解决发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使养老金发放渠道畅通。三是加强与省、市沟通,争取省补资金。自2001年至2011年,共争取省财政补贴1.9亿元,省级调剂金7396万元。今年年1-9月,省拨付我区困难市县补助1954万元。我区已建立按年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机制,月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由2008年的人均960元调整到现在的人均1306元,每年递增10.7%,今年共为全区12256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1.58亿元,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100%。
2、狠抓扩面征缴工作
面对金融危机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冲击,我们积极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加大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扩面征缴工作力度,努力提高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覆盖率,全区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基金征缴数呈逐年上升态势。一是狠抓社保政策宣传。
定期组织人员深入用人单位、社区宣传社会保险政策;利用休息日走上街头、市民广场等公共服务场所发放宣传材料。两年现场释疑解惑5000多人次,散发宣传材料18000余份,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二是深入园区开展调研活动。抽调精干力量,走访园区企业,听取企业的意见和建议,促进社保扩面征缴工作有效推进。三是抓住重点,统筹兼顾,扩面征缴工作取得新突破。围绕小康目标,制定扩面计划,区政府将扩面指标细化分解到各部门、乡镇,明确责任,严格奖惩。以经济开发区、乡镇工业集中区企业参保为重点,以私营企业、个体劳动者和灵活就业人员为依托开展扩面工作;同时,协同区文化局、卫生局、教育局等部门,将农村电影放映员、农村“赤脚医生”、乡村聘用教师等人员纳入参保范围,全方位开展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根据苏人社„2011‟282号文件办理了1104名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的参保手续,解决了困扰区委、区政府多年的历史遗留问题。
3、实施助保工程,续接特困群体养老保险关系 我区大力推进特困群体助保工作,千方百计解决特殊困难群体社会养老保险缴费难的问题,保障助保对象退休后的基本生活,实现老有所养的目标。两年来,共为近330名特殊困难群体办理了助保手续,受到了职工群众的一致好评。
4、加强基金监管,确保基金安全
近年来,我区不断强化养老保险基金监管工作,健全和完善基金安全长效机制,促进养老保险事业健康发展。一是加大养老保险稽核力度,努力做到“应保尽保、应收尽收”,从源头上防止基金流失。今年实地稽核用人单位322户,参保职工21430人。二是严把离退休人员资格认证关,建立养老金防冒领机制。今年组织8920名企业离退休人员进行资
格认证。三是加强基础管理,努力提高基金数据的准确率。
(三)医疗保险方面
1、着力提高参保人员待遇。近年来,我们几次提高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分段及最高支付限额,并将各统筹分段支付比例分别提高了5-10个百分点;降低了乙类药品和诊疗项目的个人支付比例,提高了部分医用材料限价和支付标准;妥善解决了城镇职工传染病患者和肿瘤患者的医疗费用。对城镇职工传染病住院患者起付标准减半计算,对肿瘤病人住院或放化疗的,年度内起付标准均按一次计算;在全市率先探索城镇居民门诊费用补偿机制,得到了上级的肯定并在全市推广;对参保居民在区内定点医疗机构实施恶性肿瘤手术、化疗的患者,住院床位费、治疗费由医疗机构减半收费。通过努力,2012年度职工医保统筹基金支付比例由2009年的72 %提高到81 %,居民医保统筹基金支付比例由2009年的41%提高到53%,居民医保门诊费用综合补偿比例达28%。职工医保范围内费用报销比例由2008年的80%提高到89%;居民医保范围内费用报销比例由2008年的39.7%提高到53.5%,基层医疗机构门诊补偿比例由26%提高到38%。到2014年住院最高补偿限额提高到20万元,实现职工医疗保险与市本级医疗保险政策完全接轨。
2、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经办管理。一是建立“医疗保险社会化监督管理人才库”。在全市各定点医疗机构推荐的
基础上,选拔了一批临床医学和药学专业人员,建立“淮阴医保社会化监督管理专业人才库”,与我局医保处共同对全区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考核,分析和评价定点医疗机构三项保险基金的使用效率,帮助医保处提高医保社会化监督管理水平;二是规范门诊特定项目管理。在门诊特定病种管理上突破以往只重审批,对患者医疗全过程缺乏有效监管的瓶颈,进一步创新监督管理办法。采用专用信息本,全面记录申请人员的病情信息,事先核定用药范围、规格、用量,做到了适时监控,使慢性病门诊管理更加科学化、人性化和制度化;三是推行在院网络结报制度。为推进医保职能转变,提高监管能力,我们多方筹措资金,对原有的医保计算机软、硬件系统进行了升级和完善,重点对医疗保险费用结算方式进行了改进,在全区各定点医疗机构和市一院、市二院、市四院、市中医院等市级医疗机构推行在院网络结报。此举大大方便了参保人员就医,减轻了大、重病人员负担,提高了医疗保险网络化监管水平;四是与民政部门协作增强医保结算平台力量。2010年10月,我们与区民政部门加强协作,共同做好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与医疗救助制度的衔接和结算平台建设。该平台对参加医疗保险的低保对象到医疗机构就医时,享有“一单清”的快捷服务。即:“低保人员出院结算时只需缴纳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和医疗救助支付部分以外个人应承担的医
疗费用”。低保人员发生的医疗救助费用,由民政部门与区医保处直接结算。截止目前,该平台共为276名低保对象结算医疗费用134万元,其中: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65万元,医疗救助支付33万元,个人实付36万元;五是积极启动机关事业单位女职工生育保险工作。参保单位女职工计划内生育可享受生育津贴、生育医疗费、一次性营养补助费等生育待遇。目前,全区机关事业单位参加生育保险人数突破2万人;六是扩大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个人账户使用和支付范围。将个人账户资金的使用范围从参保人员扩大至本人及其家庭成员,同时将个人账户资金的支付范围扩大到除保健品、化妆品、生活用品等以外的所有药品费用。
3、强化医保服务规范建设和协议管理。一是加强《定点医疗机构服务规范》建设。针对医疗保险政策文件多,制度易脱节的特点,我们根据相关规定,结合我区工作实际,制定了《定点医疗机构服务规范》,该规范对各定点医疗机构门诊管理、药品管理、诊疗项目管理等方面作了明确规定:“医保药品备药率和使用率应分别达到西药80%以上、中成药50%以上,大型检查阳性率要大于65%,乙类自费和丙类费用不得占总医疗费用的15%以上,所有住院费用个人负担占总费用的比例二级医院不得超过30%,三级医院不得超过35%”。二是确保定点协议签订率达100%。三是试行医疗费用约定管理。我们根据前三年的医疗总量和次均医疗费用,分别确定
各级医疗机构当年医疗费用总量和次均医疗费用。同时,还对心脏支架植入术实行了约定管理,对植入3个以上支架的(以三个为基准),每增加一个,所增加的费用分别与医疗机构约定不同的分担支付比例;四是狠抓《服务规范》和《协议》执行力度。一方面大力治理居民医保门诊“三乱”现象。认真检查门诊病人病历管理是否规范,记录是否完整,处方量是否符合要求,是否以药换药、以药换物等,使乱开大处方、乱开搭车药、乱换药物等违规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另一方面严格住院费用核对制度。对定点医院存在的冒名住院、挂床住院、乱收费用等违规行为,组织专人,定期不定期调阅联网微机、走访住院病人、核对费用清单等,杜绝各项不合理的收费,达到减轻个人负担、减少医保基金支出的目标。我们对审核出的违规费用,除在基金结算中予以扣除外,还依据协议约定追究违约责任。
4、切实措施加强特殊人员医疗服务工作。为更好的服务于离休二乙人员,采取多项措施,加强特殊人员医疗服务工作。措施一:设臵专用证历规范就诊流程;措施二:强化定点管理堵住违规源头;措施三:严肃违规惩罚维护资金安全。同时,为全面、准确了解全区离休干部的健康状况,完善离休干部健康档案,我们每年和区老干局组织全区300余名离休干部在淮阴医院进行免费健康体检,并安排专门人员全程陪同,获得离休干部们的一致好评。体检结果出来以后,我们
针对离休干部健康状况举办专题知识讲座。
三、存在问题
两年来的工作中,我们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有许多有待改进的地方。主要表现在:劳动者职业能力不高,就业服务体系还不健全,就业专项经费预算不足,一些创业孵化工程开展缺少专项的创业引导资金支持,基层就业服务体系亟待完善,人力资源市场建设步伐急需加快。用人单位参保缴费意识不强,灵活就业人员缴费延缓,退管中心活动场地欠缺。弱势层面的社会保障仍然薄弱,历史遗留问题有待解决。医保的经办力量不足,违规行为还时常发生,财政欠费严重影响了医保制度的健康发展,同时按项目付费方式也有待改进。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费的征收难度大,被征地农民保障工作尚未开展,同时工伤保险等重点领域工作也亟待突破。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就业方面
1、加快基层服务体系建设。根据省村级公共就业服务平台推进要求,与区委组织部、财政局等部门密切协调,依托现有的基层党员远程教育网开展基层平台建设,着力打造一个集就业服务、社保扩面、基金征缴、工伤协查、政策宣传、劳动者维权等多项职能于一体的优质、高效、规范的基层服务平台。
2、加快人力资源市场建设步伐。积极争取区政府及省市资金支持,根据省、市文件精神,做好整改提升工作,促进就业服务工作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的轨道,提高就业服务工作水平,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特别是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就业与再就业,不断完善人力资源市场公共就业服务功能,力求以合理的布局、科学的统筹、完备的设施、优质的服务为广大劳动者提供一个规范化、标准化的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全力创建“四星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1个。
3、推进充分就业示范社区的创建工作。积极争取区政府和王营镇政府的支持,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加大帮扶力度,特别是在台帐更新、跟踪服务、政策扶持上下功夫。通过修订岗位责任制、服务承诺制等相关制度,实施平台人员企业化管理,强化考核和内部激励、培训机制,并按月进行评议考核,有效改善服务质量,提高就业体系服务水平,以确保创建“充分就业示范社区”1个。
4、进一步加大服务企业用工力度。引导返乡农民工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继续加强服务富士康等大企业招工工作力度,积极开发省外劳务和培训基地,引进外地劳动力资源,增办各类现场招聘会,帮助企业招聘用工,同时对重点企业加大组织送工力度。
5、全面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大力推进创业孵化工程,从小额担保贷款、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技能培训等多方面入手,大力支持各类失业人员自主创业或灵活就业;积极开发创业项目,加强创业培训,充分发挥创业孵化基地、创业者协会及农民创业指导中心的作用,为全区有创业意向的人员,提供一个自主交流的平台。
(二)养老方面
1、加大宣传力度,强化扩面征缴。一是狠抓社保政策宣传。定期组织人员深入用人单位、社区宣传社会保险政策。二是深入园区开展企业用工服务业活动。抽调精干力量,走访园区企业,听取企业意见和建议,努力搭建企业劳资干部联谊会、企业走访服务月等平台,有针对性地提供政策咨询和相关服务。二是对园区企业进行社会保险专项检查,促进社会保险扩面工作有效推进。三是以区政府名义下达各乡镇部门扩面指标,加强督查,严格奖惩,努力实现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扩面工作再上新台阶。四是加强社保稽核工作,强化扩面征缴措施。规范用人单位参保行为,对用人单位少、漏报缴费人数和缴费工资的行为严格按照《社会保险法》要求责令整改,确保应保尽保,应收尽收。
2、重建人社、地税、财政部门三方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社保工作协调会,研究解决五大保险征缴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加强沟通,通力协作。
3、做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费“预存代扣”工作
银行代扣代缴,是强化基金管理,防范基金风险的有效手段。也是方便群众参保缴费、提高工作效率的有效手段。城乡居保的保费征收与缴存,必须严格按照省中心关于抓好缴费环节的“预存代扣”工作的要求,确保基金在形成环节安全无风险。
4、继续加强社保基金管理和监督,维护基金安全 完善基金管理制度。对基金的筹集、上解、划拨、发放进行监控,定期开展监督检查;规范经办操作流程。按照省、市、区各级规定,规范参保登记、保费收缴、基金划拨、个人账户管理、待遇支付、保险关系转移手续等环节,明晰管理职责;堵塞支付环节漏洞。定期加强与公安、残联、民政等部门沟通对接,共同做好参保人员生存信息稽核等工作,确保人员参保信息准确,杜绝多领、冒领等现象发生。
(三)医疗保险方面
1、改变机关事业单位缴费方式。建议区政府加大医疗保险费用预算,将机关及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医疗保险缴费方式由财政集中划拨改为由医保处直接向各单位征缴,保证医疗保险费用的足额到位。
2、探索总量控制下的混合型结算模式。为了赋予医疗机构更多的管理权限和责任,充分调动医院参与医保管理的积极性,改进医疗保险费用结算方式势在必行。综合了按服务项目付费、按病种付费、总额预付、定额结算等付费方式的利弊,从我区及实际出发,推行总量控制与按定额结算相结合 的方法。同时,探索临床路径管理工作。
构建和谐社会,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巩固执政党的社会基础,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任务。近年来,毕节地区人大工委在工作中自觉地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履行人大职责有机结合起来,不断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相互和谐,扎扎实实地为构
建和谐社会创造性地开展人大工作。
一、以服务经济发展大局促进构建和谐社会
一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领工作全局,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督促政府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以发展来解决前进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促进社会和谐。
二是在讨论决定本行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事项时,既要重视经济建设,又要重视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健康发展。
三是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督促政府尊重自然规律,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确保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
二、以监督工作注重实效促进构建和谐社会
一是紧紧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监督工作。听取和审议人民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既实事求是地肯定成绩,又客观公正地提出意见和建议,督促整改,狠抓落实,增强了监督实效。
二是切实抓好执法检查工作。2005年,地区人大工委组织开展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等10多种法规进行了执法检查。执法检查组深入到有关县市、乡镇,实地查看走访,使执法检查客观真实。执法检查后,工委主任会议听取检查情况报告,要求有关部门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和主任会议提出的意见、建议,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认真加以整改。
三是探索开展述职评议工作。每年对行署1至2个职能部门的领导进行评议,成立职评议小组,深入单位,广泛了解干部职工对评议对象的评议情况,对评议对象任职以来履行工作职责及廉政等方面的情况作全面深入的调查了解。评议对象根据评议意见和建议,及时采取措施认真整改,并向工委主任会议汇报整改情况。
四是实施个案监督,维护司法公正。对全区法院执行合议制情况继续进行了跟踪检查,对全区1999年至2001年三年间审结的508件一审刑事案件进行了抽查,复查了各县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提出有问题的案件66件。对检查发现的问题,向地委领导作了汇报,得到地委领导的高度重视;同时向地区中级人民法院作了反馈,地区中级人民法院进行了整改。
五是要对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加强监督。组织工委成员和区内部分省人大代表,分别对煤矿安全生产、城市建设和管理工作,一类贫困乡扶贫开发工作进行了集中视察,提出了改进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六是注重跟踪监督,增强监督实效。制定了《毕节地区人大工委跟踪监督制度》,明确了跟踪监督的重点、方法和要求,并根据工作实际,切实开展了跟踪监督工作。
三、以发挥人大代表和工委委员作用促进构建和谐社会
人大代表和工委委员是地方人大机关的组成人员,他们产生于不同阶层,了解人民群众的愿望,对于维护团结,发扬民主,凝聚人心,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是构建和谐社会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和工委委员的作用,为保障毕节地区人大工委组成人员依法履行职责,工委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工委各项工作制度,努力形成长效机制。一是保障工委成员的知情权,扩大工委成员对地区人大工委工作参与的范围。二是认真贯彻代表法,积极开展代表活动,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带头作用。三是改善人民群众来信来访的办理工作。定期召开主任会议听取信访工作专题汇报,解决信访突出问题。
四、以抓人大自身建设促进构建和谐社会
为加强工委机关建设,充分发挥好权力机关、工作机关、代表机关的作用,近年来,特别是2005年以来,以“政治坚定、业务精通、务实高效、勤政廉政”为目标,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以制度建设为重点,以整顿机关作风为突破口,较好地促进了和谐机关的建设,逐步形成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团结和谐的同志关系,美丽整洁的工作环境”的良好氛围,有效地确保了工委各项工作健康有序地开展,在2005年地直机关目标考核中荣获一等奖。
全国人大常委会连续两年调研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一揽子计划实施情况,并建议将城乡居民基本住房建设纳入“十二五”规划。
全国人大财经委主任委员石秀诗昨日向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作跟踪调研报告。今年5月至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对保障性住房建设投资,教育和卫生等社会事业投资,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投资,以及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民生工程投资进行跟踪调研。
重大投资可创2200万岗位
石秀诗表示,重大公共投资项目拉动了投资和经济增长,有效扩大了就业,据有关部门测算,近两年新增投资计划,可以创造2200万就业岗位。
针对跟踪调研中发现的问题,调研组建议将城乡居民的基本住房建设纳入“十二五”规划,建立政府主导、企业运营、居民参与的基本住房共建机制。并将解决民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作为“十二五”期间的一项重点任务。
建议加快基本住房保障立法
石秀诗表示,应建立基本住房保障制度。居住权是居民的一项基本权利,逐步建立起比较统一的保障模式。在房源筹集上,应坚持宜修则修,宜建则建。建设投资应当以政府引导、社会投入为主。在保障方式上,应以发放租赁补贴,增强低收入居民承租住房的能力为主。在资金筹措上,实行金融扶持为主,财政投入主要用于对低收入困难家庭购房或租房的定额补助。
他同时建议加快基本住房保障立法进程,尽快将基本住房保障纳入法制化轨道。
在保障房建设的分报告中,调研组提出,住房保障的原则应当是根据中国经济发展水平、政府和民众的承受能力,确定居民住房保障的基本标准,凡是居民住房低于基本住房标准的,都应当纳入保障范围,逐步予以解决,凡是已经高于基本住房标准的,则不再列入保障范围。
保障房应打破户籍限制
跟踪调研报告建议改变目前一些地方只考虑有当地户籍居民的住房保障,不考虑外地户籍人口的住房保障,只考虑城市居民的住房保障,不考虑农村居民的住房保障,只考虑低收入家庭的住房保障,不考虑中等收入家庭的住房保障等有失社会公平、公正的问题,防止有些居民既买不起商品房,又享受不到保障房,引发新的社会矛盾。
自6月10日县人大常委会召开评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工作动员大会以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安排部署人大评议工作,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对人大评议工作的认识,切实增强做好评议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和自觉性,总结回顾年初以来的工作进展情况,安排部署下步工作任务,动员各系统职工在县人大的监督下,齐心协力,扎实苦干,进一步推进全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再上新台阶。
强化措施,安排部署人大评议工作
一是加强领导,提高认识。我局在人大评议动员会后,组织全体干部职工进行了再动员,认真学习领会文件精神,为做好自查自纠工作打下思想基础。我们结合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强化“三个教育”,增强“三种观念”的学习教育活动,即强化党性教育、法制教育和廉政教育,增强宗旨观念、法制观念和诚信观念,认真组织干部职工学习《代表法》、《内蒙古自治区各级代表评议工作条例》及有关评议文件精神,充分认识这次人大对政府职能部门进行评议的重要性,提高认识,增强搞好评议工作的自觉性。二是层层宣传,广泛发动。我局多次组织召开会议,进行广泛宣传发动。发动干部职工重点围绕事业发展、行政执法、干部职工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自查自纠,力求找准问题,对症下药,未评先
改。三是发函走访,征求意见。我们通过采取座谈会、发函走访等多种形式,广泛征求各级人大代表、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并针对提出的问题,认真研究及时进行办理落实。
查找不足,整改落实促工作上水平
通过自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找出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并已逐步落实纠正措施。人大代表深入多少次对人事工作进行指导,人大的评议意见多少条,对人大代表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人事局端正态度,虚心接受,经过对人大整改意见的贯彻落实,重点事业全面发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水平进一步提高。
一是实施人才战略,加大人才资源的开发力度
积极组织近两年新考录的公务员参加盟级举办的初任培训,对393名科级以下公务员进行了《政务公开》、《保密教育》全员轮训工作;完成了首批14家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职位分类方案批复工作,为161名参照管理人员办理了职务定岗审批手续;我县现有困难企业军转干部17人,为切实做好困难企业军转干部的解困和稳定工作,我们认真落实各项解困政策,及时完成困难企业军转干部各项生活补贴发放工作,确保企业军转干部的稳定。
专业技术人员职务聘任管理工作,严格界定和规范职称制度改革的范围和程序,严把申报审核关,今年完成了计算机应用考试、审计师、执业药师考试报名工作,共申报初、中、高级职称560多人。
按区、盟人才储备工作的总体要求,截止目前,我县共储备各类人才384人,其中,接收大学生村官115人、三支一扶大学生66人及社区民生服务志愿者71人、西部志愿者1人、就业见习累计70人、中小企业人才储备61人,已全部按照《兴安盟人才储备实名制管理办法》的要求实现实名制并动态管理。
二是社会保险工作
近年来,我们把发展社会保障事业作为工作的重要内容,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健全,保障能力明显增强,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截至目前,全县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20591人,离退休5493人,遗属734人,累计支付养老金7.800多万元。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60549人,受益人数为18691人,年支付医保金3114万元;工伤保险参保人数为6706人,受益人数为107人,受益金额239万元;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为11752人,受益人数为6164人受益金额2342.14万元;生育保险参保人数为11994人,受益人数为127人,受益金额185万元。我们不断完善医疗保险管理服务工作,使其逐步实现科学化、规范化和人性化。职工医疗保险待遇明显提高,降低了住院起付线标准,并将关闭破产企业逐年退休的人员纳入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范畴。
2009年12月,经多方努力争取我县被列为全区首批国
家级新农保试点旗县,2010年1月26日,我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正式启动,全县农村群众提前受益,截止目前总参保人数138505人,享受待遇23551人,累计发放养老金2720万元。为将新农保这一惠民政策落实好,办成群众满意、政府放心的惠民工程、德政工程,作为新农保业务主管部门,我们多方协调,全员攻坚,强化培训,深入宣传,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全力推进试点工作进程,为后续开展该项工作的地区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做法。
三是就业再就业工作
我局切实把就业再就业作为拉动地方经济增长、促进农牧民脱贫致富、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措施来抓,其工作始终走在全盟前列。工作中我们依托县乡村三级劳动力服务体系,及时收集发布用工信息,让农民掌握培训和就业动态,引导群众转变就业观念,扩大就业门路,实现灵活就业。十一五期间,每年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均在5万人以上,劳务输出工作始终走在全盟前列,有利地促进了我县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致富增收;几年来,我们共认定“零就业家庭”65户,认定农村“零转移家庭”76户,并积极开展就业援助,每户至少一人实现了就业。为了扶持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返乡毕业大学生实现就业再就业,帮助他们解决创业资金短缺问题,使他们顺利走上创业之路,我们认真开展小额贷款发放工作,几年来共发放小额担保贷款2016笔,发放5500
多万元,使2000多人走上了创业和再就业之路,拉动就业4900多人;结合发放小额担保贷款,我们还开展了对贷款人员的创业能力培训工作,提高了借贷人员的创业本领,降低了创业风险,增强了创业效果。
四是培训工作
我县培训工作根据市场需求和不同行业、不同工种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的要求,大力开展了创业培训和技能培训。通过加强培训宣传,增加技能培训项目,严把培训质量关,极大地提高了我县劳动者的素质。十一五期间共培训城乡劳动力13072人,其中开展技能培训7140人;创业能力培训1351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4581人。实现成功创业1016人,新创造就业岗位2875个。尤其是“突泉焊工”培训工作,目前已取得可喜成效。经过几年的精心打造,突泉焊工的品牌已经在区内外打响,去年在自治区奖励资金扶持下,结合校安工程,我县对实训基地进行改建,新基地建筑面积达2460平方米,其中实训车间1200平方米,可容纳200人同时进行实训。购臵了先进的气保焊机、手弧焊机、氩弧焊机、等离子切割机、手动气割机等210台(套),改建后,年培训量可达1200人,其规模在全区尚属首家。截止目前,我县已累计举办“突泉焊工”培训班16期,培训学员1709人。其中99%的学员参加了职业资格鉴定,获得中级职业资格证书。
五是行政执法及信访维稳工作
注重吸纳社会意见和社会参与
一、农房建设基本情况。
三年来,我市以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全面促进城乡一体化为目标,以农房建设和危旧房改造为载体,按照省、威海市的部署,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精心组织,高效推进,强力督促,整个农村住房建设工作取得一定成绩。目前,全市已有78项目实施了整村建设,涉及村庄79个,全年实际开工建设农房36291户、开工面积达381.22 万平方米,分别比计划多完成9584户,103.36万平方米;其中集中新建农房34063户,分散新建2228户,农房竣工30885户;改造农村危旧房6309户,累计完成投资462565万元。
二、农房建设吸纳民意、集中民智、共享民生。一是重大政策出台汇集各部门意见。我市为推动农房建设,先后出台了《关于推进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的暂行意见》和《关于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意见》。在出台政策前,我市通过召开座谈会、入户问卷调查等方式详细了解我市农村建设的基本情况、改造意向、群众利益诉求等,进行了充分的情况摸底。在出台政策讨论稿的过程中,我们分别向全市23个单位征求意见,获得了较多的反馈意见。通过“征求——反馈——讨论——修改”几个回合的反复,在政策方面得到了各单位的一致同意,才开始正式出台。
二是农房改造实施过程,还权于民。就是在工程实施前,都要采取逐户走访调查、外出参观、村民代表和党员大会讨论等多种形式,充分听取群众意见,规划方案、户型设计、面积确权、回迁补偿、后续保障等,全部实行民主公开、会议讨论,让群众全程参与。在拆迁补偿上,采取了货币补偿、房屋置换及二者结合等多种方式,让群众自主选择;在户型设计上,提前征求群众的意见,根据不同群体的不同需求来确定。葛家镇西于村在户型设计上,确定了60、75、85、95、115平方米五种户型,并尊重部分老年人的生活习惯,配套设计了火炕,其他村一般也选择3—4种户型,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不同群体的需求。
三是调动各部门和社会力量参与农房改造。我市先后调动电业、水利、交通、环卫等部门按照成本价实施基础设施配套工程。以电力配套为例,由电业部门负责,经审计和财政部门核定其成本价,按成本价收取费用,并由电业部门实施。其他配套设施参照执行,确保整个农村新型社区的水、电、暖、气、路、有线等各项配套设施能配得起、用得起。着重抓好“水电路气热”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和垃圾中转站建设,加快公交、环卫、污水处理、供热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向社区完善。三年来,全市基础设施投资达到30.147亿元,新修筑了环海路、滨海路、圣海路等高等级地方公路,新建设了12座垃圾中转站,发放了8400多个垃圾箱,在78%的村实现了集中供气,79%的村实现了集中供热,100%的农房建设村庄实行了生活垃圾和污水集中处理,年底前实现生活垃圾“村收集、镇运输、县(市)处理”全覆盖。四是认真回复人大政协提案,积极吸纳良好意见。在整个农房建设过程中,我们先后收到提案共21件,内容涉及城乡发展规划、旧小区改造、住房保障体系等城建工作的各个方面。我们高度重视,查阅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改进工作的措施和办法,安排专人负责起草回复意见,回复意见最后由局党委审定,按规定程序办理。并积极开展展回访,主动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了解情况和征求意见,在努力提高建议提案落实率、办结率的基础上,认真围绕建议提案分析原因、查找不足、拾遗补缺,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升服务水平。比如,有位人大代表提出“近期计划实施整村改造的村庄,不宜再投资进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提案,我们就此情况,专门开展调研,并按照编制的《X市市域村镇体系规划》的近远期村庄合并情况,向市委市政府提出改造村庄的意见,近期被合并、改造的村庄不再纳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范围中,这样节约了社会投资、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促进了节约型社会的建设。
三、主要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尽管我市在实施农村居住工程中不断地吸收社会参与,但是与上级的要求和群众的实际需求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推进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宣传发动工作不够,社会群众没有全面参与。在推进农村居住工程过程中,我们推动农房建设的宣传还不够,广大农村群众没有完全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仍有部分群众受原来“守业守宅”的传统思想的影响,不愿意参与,对农村居住工程的积极性不高。
二是与代表、委员的联系和沟通不够。在推进农房建设过程中,我们认真做好提案回复,并没有工作中,主动召开农业口、建设口等相关界别的代表、委员进行意见征询,在征询意见方面的主动性不够。
四、进一步完善社会参与农房建设的建议。
在农房建设转入常态化发展轨道后,我们将进一步总结以往的良好经验,并不断地开拓思路、坚持创新,加强社会民意参与农房建设的决策、实施过程中来。
一是注重农居宣传,充分争取农民群众参与。在下一步实施过程中,我们将改善宣传方式,由原来的主要依靠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适当增加符合农村群众的宣传方式、方法,采用典型村参观、农村社区画册赠送、制作电视专题片等形式,使群众能够喜闻乐见,提高对农村改造的认识和积极性,让更多的农民群众发挥主人翁的精神,参与到农居工程中来。
二是主动征询代表、委员的意见。我们下一步将通过定期召开座谈会、集中邀请代表、委员观摩等方式,加强收集代表委员的意见,更多地了解代表、委员提出建议、提案的来由,共商解决办法,促成问题的圆满解决,并确保每件建议、提案在正式答复代表、委员前与领衔代表、委员取得联系和沟通,要加强同代表、委员的面商。
【人大社会保障学模拟题】推荐阅读:
人大社会学真题11-15
社会保障学模拟题10-03
社会保障基础知识2011年模拟题12-14
06社会保障学答案06-03
社会保障学试卷与答案09-21
社会保障学总复习10-07
社会保障学b卷10-28
社会保障学课程论文12-02
社会保障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01-03
《社会保险法》模拟试题09-25